≪ 戰國策 ≫
策01東周001-01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周君患之, 以告顔率. 顔率曰: “大王勿憂, 臣請東借救於齊.” 顔率至齊, 謂齊王曰: “夫秦之爲無道也, 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 周之君臣內自盡計: 與秦, 不若歸之大國. 夫存危國, 美名也; 得九鼎, 厚寶也. 願大王圖之. 齊王大悅, 發師五萬人, 使陳臣思將以救周, 而秦兵罷.
策01東周001-02 齊將求九鼎, 周君又患之. 顔率曰: “大王勿憂. 臣請東解之.” 顔率至齊, 謂齊王曰: “周賴大國之義, 得君臣父子相保也, 願獻九鼎. 不識大國何塗之從而致之齊?” 齊王曰: “寡人將寄徑於梁.” 顔率曰: “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 謀之暉臺之下, 少海之上, 其日久矣, 鼎入梁必不出.” 齊王曰: “寡人將寄徑於楚.” 對曰: “不可. 楚之君臣欲得九鼎, 謀之於葉庭之中, 其日久矣, 若入楚, 鼎必不出.”
策01東周001-03 王曰: “寡人終何塗之從而致之齊?” 顔率曰: “弊邑固竊爲大王患之. 夫鼎者, 非效醯壺醬甀耳可懷挾提挈以至齊者, 非效鳥集烏飛、免興馬逝, 灕然止於齊者.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 凡一鼎而九萬人輓之, 九九八十一萬人, 士卒師徒, 器械被具, 所以備者稱此. 今大王縱有其人, 何塗之從而出? 臣竊爲大王私憂之.” 齊王曰: “子之數來者, 猶無與耳.” 顔率曰: “不敢欺大國, 疾定所從出, 弊邑遷鼎以待命.” 齊王乃止.
策01東周002-01 秦攻宜陽, 周君謂趙累曰: “子以爲何如?” 對曰: “宣陽必拔也.” 君曰: “宜陽城方八里, 材士十萬, 粟支數年, 公仲之軍二十萬, 景翠以楚之衆臨山而救之, 秦必無功.” 對曰: “甘茂, 羈旅也, 攻宜陽而有功, 則周公旦也; 無功, 則削迹於秦. 秦王不聽羣臣父兄之義, 而攻宜陽, 宜陽不拔, 秦王耻之. 臣故曰‘拔’.
策01東周002-02 君曰: “子爲寡人謀, 且奈何?” 對曰: “君謂景翠曰: ‘公爵爲執圭, 官爲柱國, 戰而勝, 則無加焉矣; 不勝, 則死. 不如背秦. 援宜陽, 公進兵, 秦恐公之乘其弊也, 必以普事公. 公中慕公之爲己乘秦也, 亦必盡其寶.’ 秦拔宜陽, 景翠果進兵. 秦懼, 遽效煮棗, 韓氏果亦效重寶. 景翠得城於秦, 受寶於韓, 而德東周.
策01東周003-00 東周與西周戰, 韓救西周. 爲東周謂韓王曰: “西周者, 故天子之國也, 多名器重寶. 案兵而勿出, 可以德東周, 西周之寶可盡矣.”
策01東周003-00 東周與西周爭, 西周欲和於楚、韓. 齊明謂東周君曰: “臣恐西周之與楚、韓寶, 令之爲己求地於東周也. 不如謂楚、韓曰: ‘西周之欲入寶, 持二端. 今東周之兵不急西周, 西周之寶不入楚、韓.’ 楚、韓欲得寶, 卽且趣我攻西周. 西周寶出, 是我爲楚、韓取寶以德之也, 西周弱矣.”
策01東周004-00 東周欲爲稻, 西周不下水, 東周患之. 蘇子謂東周君曰: “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 乃往見西周之君曰: “君之謀過矣. 今不下水, 所以富東周也. 今其民皆種麥, 無他種矣. 君若欲害之, 不若一爲下水, 以病其所種. 下水, 東周必復種稻; 種稻而復奪之. 若是, 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於君矣.” 西周君曰: “善.” 遂下水. 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策01東周005-00 昭獻在陽翟, 周君將令相國往, 相國將不欲. 蘇厲爲之謂周君曰: “楚王與魏王遇也, 主君令陳封之楚, 令向公之魏. 楚、韓之遇也, 主君令許公之楚, 令向公之韓. 今昭獻非人主也, 而主君令相國往; 若其王在陽翟, 主君將令誰往?” 周君曰: “善.” 乃止其行.
策01東周006-00 秦假道於周以伐韓, 周恐假之而惡於韓, 不假而惡於秦. 史黶謂周君曰: “君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敢絶塞而伐韓者, 信東周也. 公何不與周地, 發重使使之楚, 秦必疑, 不信周, 是韓不伐也.’ 又謂秦王曰‘韓强與周地, 將以疑周於秦, 寡人不敢弗受.’ 秦必無辭而令周弗受. 是得地於韓, 而聽於秦也.”
策01東周007-00 楚攻雍氏, 周粻秦、韓. 楚王怒周, 周之君患之. 爲周謂楚王曰: “以王之强而怒周, 周恐, 必以國合於所與粟之國, 則是勁王之敵也. 故王不如速解周恐, 彼前得罪而後得解, 必厚事王矣.”
策01東周008-00 周最謂石禮曰: “子何不以秦攻齊? 臣請令齊相子, 子以齊事秦, 必無處矣. 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 是天下制於子也. 子東重於齊, 西貴於秦, 秦、齊合, 則子常重矣.”
策01東周009-00 周相呂倉見客於周君. 前相工師藉恐客之傷己也, 因令人謂周君曰: “客者、辯士也, 然而所以不可者, 好毁人.”
策01東周009-00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 相呂倉, 國人不說也. 君有閔閔之心. 謂周文君曰: “國必有誹、譽, 忠臣令誹在己, 譽在上. 宋君奪民時以爲臺, 而民非之; 無忠臣以掩蓋之也. 子罕釋相爲司空, 民非子罕而善其君. 齊桓公宮中七市, 女閭七百, 國人非之; 管仲故爲三歸之家, 以掩桓公非, 自傷於民也. 春秋記臣弑君者以百數, 皆大臣見譽者也. 故大臣得譽, 非國家之美也. 故‘衆庶成彊, 增積成山.’ 周君遂不免.
策01東周010-00 溫人之周, 周不納. 客卽. 對曰: “主人也.” 問其巷而不知也, 吏因囚之. 君使人問之曰: “子非周人, 而自謂非客, 何也?” 對曰: “臣少而誦詩, 詩曰: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今周君天下, 則我天子之臣, 而又爲客哉? 故曰‘主人’.” 君乃使吏出之.
策01東周011-00 或爲周最謂金投曰: “秦以周最之齊疑天下, 而又知趙之難子齊人戰, 恐齊韓之合, 必先合於秦. 秦、齊合, 則公之國虛矣. 公不如救齊, 因佐秦而伐韓、魏. 上黨、長子趙之有已. 公東收寶於秦, 南取地於韓、魏, 因以因徐爲之東, 則有合矣.”
策01東周011-00 周最謂金投曰: “公負令秦與强齊戰, 戰勝, 秦且收齊而封之, 使無多割, 而聽天下; 之戰不勝, 國大傷, 不得不聽秦. 秦盡韓、魏之上黨, 太原西止秦之有已. 秦地天下之半也, 制齊、楚、三晉之命, 復國且身危, 是何計之道也.”
策01東周012-00 石行秦謂大梁造曰: “欲決霸王之名, 不如備兩周辯知之士.” 謂周君曰: “君不如令辯知之士爲君爭於秦.”
策01東周012-00 謂薛公曰: “周最於齊王也而逐之, 聽祝弗、相呂禮者, 欲取秦; 秦、齊合, 弗與禮重矣. 有周齊, 秦必輕君. 君弗如急北兵趨趙以秦、魏, 收周最以爲後行, 且反齊王之信, 又禁天下之率, 齊無秦, 天下果, 弗必走, 齊王誰與爲其國?”
策01東周012-00 齊聽祝弗外周最. 謂齊王曰: “逐周最、聽祝弗、相呂禮者, 欲深取秦也. 秦得天下, 則伐齊深矣; 夫、齊合則趙恐伐, 故急兵以示秦. 秦以趙攻, 與之齊伐趙, 其實同理, 必不處矣. 故用祝弗, 卽天下之理也.
策01東周013-00 蘇厲爲周最謂蘇秦曰: “君不如令王聽最以地合於魏, 趙故必怒, 合於齊. 是君以合齊與强楚. 吏産子君, 若欲因最之事, 則合齊者, 君也; 割地者, 最也.”
策01東周014-00 謂周最曰: “仇赫之相宋, 將以觀秦之應趙、宋敗三國. 三國不敗, 將興趙、宋合於東方以孤秦, 亦將觀韓、魏之於齊也; 不固, 則將與宋敗三國, 則賣趙、宋於三國. 公何不令人謂韓、魏之王曰: ‘欲秦、趙之相賣乎? 何不合周最兼相, 視之不可離, 則秦、趙必相賣以合於王也.’”
策01東周015-00 爲周最謂魏王曰: “秦知趙之難與齊戰也, 將恐齊、趙之合也, 必陰勁之. 趙不敢戰, 恐秦不己收也, 先合於齊. 秦、趙爭齊, 而王無人焉, 不可. 王不去周最, 合與收齊. 而以兵之急, 則伐齊無因事也.”
策01東周015-00 謂周最曰: “魏王以國與先生, 貴合於秦以伐齊. 薛公故主, 輕忘其薛, 不顧其先君之丘墓, 而公獨脩虛信, 爲茂行, 明羣臣, 據故主, 不與伐齊者産, 以忿强秦, 不可. 公不如謂魏王、薛公曰: ‘請爲王入齊, 天下不能傷齊, 而有變, 臣請爲救之; 無變, 王遂伐之. 且臣爲齊奴也, 如累王之交於天下, 不可. 王爲臣賜厚矣, 臣入齊, 則王亦無齊之累也.’”
策01東周016-00 趙取周之祭地, 周君患之, 告於鄭朝. 鄭朝曰: “君勿患也, 臣請以三十金復取之.” 周君予之, 鄭朝獻之趙太卜, 因告以祭地事. 及王病, 使卜之. 太卜譴之曰: “周之祭地爲崇.” 趙乃還之.
策01東周017-00 杜赫欲重景翠於周, 謂周君曰: “君之國小, 盡君子重寶珠玉以事諸侯, 不可不察也. 譬之如張羅者, 張於無鳥之所, 則終日無所得矣; 張於多鳥處, 則又駭鳥矣. 必張於有鳥無鳥之際, 然後能多得鳥矣. 今君將施於大人, 大人輕君; 施於小人, 小人無可以求, 又費財焉. 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爲大人者, 故能得欲矣.
策10東周018-00 周共太子死, 有五庶子, 皆愛之而無適立也. 司馬翦謂楚王曰: “何不封公子咎, 而爲之請太子?” 左成謂司馬翦曰: “周君不聽, 是公之知困而交絶於周也. 不如謂周君曰: ”孰欲立也? 微告翦, 翦今楚王資之以地.’ 公若欲爲太子, 因令人謂相國御展子廧夫空曰: “王類欲令若爲之, 此健士也, 居中不便於相國.” 相國令之爲太子.
策01東周019-00 三國隘秦, 周令其相之秦, 以秦之輕也, 留其行. 有人謂相國曰: ‘秦之輕重未可知也. 秦欲知三國之情, 公不如遂見秦王曰: ‘請謂王聽東方之處.’ 秦必重公. 是公重周, 重周以取秦也. 齊重, 故有周而已取齊, 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
策01東周020-00 昌他亡西周, 之東周, 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 東周大喜, 西周大怒. 馮旦曰: “臣能殺之.” 君子金三十斤. 馮旦使人操金與書, 閒遺昌他. 書曰: “告昌他: 事可成, 勉成之; 不可成, 亟亡來, 亡來. 事久且泄, 自令身死.” 因使人告東周之候曰: “今夕有姦人當入者矣.” 候得而獻東周, 東周立殺昌他.
策01東周021-00 昭翦與東周惡, 或謂照翦曰: “爲公畫陰計.” 照翦曰: “何也?” 西周甚憎東周, 嘗欲東周與楚惡, 西周必令賊賊公, 因宣言東周也, 以西周之於王也.” 照翦曰: “善. 吾又恐東周之賊己, 而以輕西周惡之於楚.” 遽和東周.
策01東周022-00 嚴氏爲賊, 而陽竪與焉. 道周, 周君留之十四日, 載以乘車駟馬而遣之. 韓使人讓周, 周君患之. 客謂周君曰: “正語之曰: ‘寡人知嚴氏之爲賊, 而陽竪與之, 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也. 小國不足, 亦以容賊? 君之使又不至, 是以遣之也.’”
策02西周023-01 薛公以齊爲韓、魏攻楚, 又與韓、魏攻秦, 而藉兵乞食於西周. 韓慶爲西周謂薛公曰: “君以齊爲韓、魏攻楚, 九年而取宛、葉以北, 以强韓、魏. 今又攻秦以益之, 韓、魏南無楚憂, 西無秦患, 則地廣而益重, 齊必輕矣.
策02西周023-02 夫本末更盛, 虛實有時, 竊爲君危之. 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 而君無攻, 又無藉兵乞食. 君臨函谷而無攻, 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 ‘薛公必破秦以張韓、魏. 所以進兵者, 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 秦王出楚王以爲和.
策02西周023-03 君令弊邑以此忠秦, 秦得無破, 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 必欲之. 楚王出, 必德齊, 齊得東國而益强, 而薛世世無患. 秦不大弱, 而處之三晉之西, 三晉必重齊.” 薛公曰: “善.” 因令韓慶入秦, 而使三國無攻秦, 而使不藉兵乞食於西周.
策02西周024-01 秦攻魏將*상武軍於伊闕, 進兵而攻周. 爲周最謂李兌曰: “君不如禁秦之攻周. 趙之上計莫如令秦、魏復戰. 今秦攻周而得之, 則衆必多傷矣, 秦欲待周之得, 必不攻魏; 秦若攻周而不得, 前有勝魏之勞, 後有攻周之敗, 又必不攻魏.
策02西周024-02 今君禁之, 而秦未與魏講也, 全趙令其止, 必不敢不聽, 是君却秦而定周也. 秦去周, 必復攻魏, 魏不能支, 必因君而講, 則君重矣. 若魏不講, 而疾支之, 是君存周而戰秦、魏也, 重亦盡在趙.”
策02西周025-01 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 周君迎之以卒, 甚敬. 楚王怒, 讓周, 以其重秦客. 游騰謂楚王曰: “昔智伯欲伐厹由, 遺之大鍾, 載以廣車, 因隨入以兵, 厹由卒亡, 無備故也. 桓公伐蔡也, 號言伐楚, 其實襲蔡.
策02西周025-02 今秦者, 虎狼丕國也, 兼有呑周之意, 使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 周君懼焉, 以蔡、厹由戒之. 故使長兵在前, 强弩在後, 名曰衛疾, 而實囚之也. 周君豈能無愛國哉? 恐一日之亡國, 而憂大王.” 楚王乃悅.
策02西周026-01 雍氏之役, 韓徵甲與粟於周, 周君患之, 告蘇代. 蘇代曰: “何患焉. 代能爲君令韓不徵甲與粟於周, 又能爲君得高都.” 周君大悅, 曰: “子苟能, 寡人請以國聽.” 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 曰: “公不聞楚計乎? 昭應謂楚王曰: ‘韓氏罷於兵, 倉廩空, 無以守城, 吾收之以飢, 不過一月, 必拔之.’ 今圍雍氏五月, 不能拔, 是楚病也, 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 今公乃徵甲及粟於周, 此告楚病也. 昭應聞此, 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 雍氏必拔.”
策02西周026-02 公中曰: “善. 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 “公何不以高都與周?” 公中怒曰 “吾無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 何爲與高都?” 代曰: “與之高都, 則周必折而入於韓. 秦聞之, 必大怒, 而焚周之節, 不通其使.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 何不與也.” 公中曰: “善.” 不徵甲與粟於周而與高都, 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策02西周027-00 周君之秦. 謂周最曰: “不如譽秦王之孝也, 因以應爲太后養地. 秦王、太后必喜, 是公有秦也. 交善, 周君必以爲公功; 交惡, 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策02西周028-01 蘇厲謂周君曰: “敗韓、魏, 殺犀武, 攻趙, 取藺、離石, 祁者, 皆白起. 是攻用兵, 又有天命也. 今攻梁, 梁必破, 破則周危. 君不若止之.” 謂白起曰: “楚有養由基者, 善射, 去柳葉者, 百步而射之, 百發百中. 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過曰: ‘善射, 可敎射也矣?’ 養由基曰: ‘人皆善, 子乃曰可敎射, 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 ‘我不能敎子支左屈右. 夫射柳葉者, 百發百中, 而不已善息, 少焉氣力倦, 弓撥矢鉤, 一發不中, 前功盡矣’
策02西周028-02 今公破韓、魏, 殺犀武, 而北攻趙, 取藺、離石、祁者, 公也. 公之功甚多. 今公又以秦兵出塞, 過兩周, 踐韓而以攻梁, 一攻而不得, 前功盡滅. 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策02西周029-00 楚兵在山南, 吾得將爲楚王屬怒於周. 或謂周君曰: “不如令太子將軍正迎吾得於境, 而君自郊迎, 令天下皆知君之重吾得也. 因泄之楚曰: ‘周君所以事吾得者器必名曰謀.’楚王必求之, 而吾得無效也, 王必罪之.”
策02西周030-00 楚請道於二周之閒, 以臨韓、魏, 周君患之. 蘇秦謂周君曰: “除道屬之於河, 韓、魏必惡之; 齊、秦恐楚之取九鼎也, 必救韓、魏而攻楚. 楚不能守方城之外, 安能道二周之閒? 若四國弗惡, 君雖不欲與也, 楚必將自取之矣.”
策02西周031-00 司寇布爲周最謂周君曰: “君使人告齊王以周最不肯爲太子也, 臣爲君不取也. 函冶氏爲齊太公買良劍, 公不知善, 歸其劍而責之金. 越人請買之千金, 折而不賣. 將死, 而屬其子曰: ‘必無獨知.’ 今君之使最爲太子, 獨知之契也, 天下未有信之者也. 臣恐齊王之爲君實立果而讓之於最, 以嫁之齊也. 君爲多巧, 最爲多詐. 君何不買信貨哉? 奉養無有愛於最也, 使天下見之.”
策02西周032-00 秦召周君, 周君難往. 或爲周君謂魏王曰: “秦召周君, 將以使攻魏之南陽. 王何不出於河南. 周君聞之, 將以爲辭於秦而不往. 周君不入秦, 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陽.”
策02西周033-01 犀武敗於伊闕, 周君之魏求救, 魏王以上黨之急辭之. 周君反, 見梁囿而樂之也. 綦母恢謂周君曰: “溫囿不下此, 而又近, 臣能爲君取之.” 反見魏王, 王曰: “周君怨寡人乎?” 對曰: “不怨且誰怨王? 臣爲王有患也. 周君謀主也, 而設以國爲王扞秦, 而王無之扞也. 臣見其必以國事秦也. 秦悉塞外之兵, 與周之衆, 以攻南陽, 而兩上黨絶矣.” 魏王曰: “然則奈何?”
策02西周033-02 綦母恢曰: “周君形不小利事秦, 而好小利. 今王許戌三萬人, 與溫囿, 周君得以爲辭於父兄百姓, 而利溫囿以爲樂, 必不合於秦. 臣嘗聞溫囿之利, 歲八十金, 周君得溫囿, 其以事王者, 歲百二十金. 是上黨每患而贏四十金.” 魏王因使孟卯致溫囿於周君, 而許之戌也.
策02西周034-00 韓、魏易地, 西周弗利. 樊餘謂楚王曰: “周必亡矣. 韓、魏之易地, 韓得二縣, 魏亡二縣. 所以爲之者, 盡包二周, 多於二縣, 九鼎存焉. 且魏有南陽、鄭地、三川而包二周, 則楚方城之外危; 韓兼兩上黨以臨趙, 卽趙羊腸以上危. 故易成之曰, 楚、趙皆輕.” 楚王恐, 因趙以止易也.
策02西周035-00 秦欲攻周, 周最謂秦王曰: “爲王之國計者, 不攻周. 攻周, 實不足以利國, 而聲畏天下. 天下以聲畏秦, 必東合於齊. 兵弊於周, 而合天下於齊, 則秦孤而不王矣. 是天下欲罷秦, 故勸王攻周. 秦與天下俱罷, 則令不橫行於周矣.”
策02西周036-00 宮他謂周君曰: “宛恃秦而輕晉, 秦飢而宛亡; 鄭恃魏而輕韓, 魏攻蔡而鄭亡; 邾、莒亡於齊; 陳、蔡亡於楚, 此皆恃援國而親近敵也. 今君恃韓、魏而輕秦, 國恐傷矣. 君不如使周最陰合於趙以備秦, 則不毁.”
策02西周037-00 謂齊王曰: “王何不以地齎周最以爲太子也.” 齊王令司馬悍以賂進周最於周. 在尙謂司馬悍曰: “周不聽, 是公之知困而交絶於周也. 公不如謂周君曰 ‘何欲置? 令人微告悍, 悍請令王進之以地.’ 左尙以此得事.
策02西周038-00 三國攻秦反, 西周恐魏之藉道也. 爲西周謂魏王曰: “楚、宋不利秦之德三國也, 彼且攻王之聚, 以利秦.” 魏王懼, 令軍設舍速東.
策02西周039-00 犀武敗, 周使周足之秦. 或謂周足曰: “何不謂周君曰: ‘臣之秦, 秦、周之交必惡. 主君之臣又秦重而欲相者, 且惡臣於秦, 而臣爲不能使矣. 臣願免而行, 君因相之. 彼得相, 不惡周於秦矣.’ 君重秦, 故使相往; 行而免, 且輕秦也, 公必不免. 公言是而行, 交善於秦, 且公之成事也; 交惡於秦, 不善於公且誅矣.”
策03秦一040-01 衛鞅亡魏入秦, 孝公以爲相, 封之於商, 號曰 “商君”. 商君治秦, 法令至行, 公平無私, 罰不諱强大, 賞不私親近, 法及太子, 黥劓其傅.
策03秦一040-02 期年之後, 道不拾遺, 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 諸侯畏懼. 然刻深寡恩, 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 疾且不起, 欲傳商君, 辭不受.
策03秦一040-03 孝公已死, 惠王代後, 莅政有頃, 商君告歸. 人說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國危, 左右太親者身危. 今秦婦人嬰兒, 皆言商君之法, 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爲主, 大王更爲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 願大王圖之.” 商君歸還. 惠王車裂之, 而秦人不憐.
策03秦一041-01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 “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 北有胡、貉、代、馬之用, 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東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 民殷富, 戰車萬乘, 奮擊百萬, 沃野千里, 蓄積饒多, 地勢形便. 此所謂‘天府’, 天下之雄國也. 以大王之賢, 士民之衆, 車騎之用, 兵法之敎, 可以幷諸侯, 呑天下, 稱帝而治. 願大王少留意, 臣請奏其效.”
策03秦一041-02 秦王曰: “寡人聞之: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政敎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 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敎之, 願以異日.”
策03秦一041-03 蘇秦曰: “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農伐補遂, 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堯伐驩兜, 舜伐三苗, 禹伐共工, 湯伐有夏, 文王伐崇, 武王伐紂, 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由此觀之, 惡有不戰者乎?
策03秦一041-04 古者, 使車轂擊馳, 言語相結, 天下爲一, 約從連橫, 兵革不藏; 文士竝飾, 諸侯亂惑, 萬端俱起, 不可勝理; 科條旣備, 民多僞態; 書策稠濁, 百姓不足; 上下相愁, 民無所聊; 明言章理, 兵甲愈起; 辯言偉服, 戰攻不息; 繁稱文辭, 天下不治; 舌弊耳聾, 不見成功; 行義約信, 天下不親. 於是, 乃廢文任武, 厚養死士, 綴甲厲兵, 效勝於戰場.
策03秦一041-05 夫徒處而致利, 安坐而廣地, 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 常欲坐而致之, 其勢不能, 故以戰續之. 寬則兩軍相攻, 迫則杖戟相橦, 然後可建大功. 是故兵勝於外, 義强於內; 威立於上, 民服於下. 今欲幷天下, 凌萬乘, 詘敵國, 制海內, 子元元, 臣諸侯, 非兵不可. 今之嗣主, 忽於至道, 皆惛於敎, 亂於治, 迷於言, 惑於語, 沈於辯, 溺於辭. 以此論之, 王固不能行也.”
策03秦一041-06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 黑貂之裘弊, 黃金百斤盡, 資用乏絶, 去秦而歸. 羸縢履蹻, 負書擔橐, 形容枯槁, 面目犁黑, 狀有歸色. 歸至家, 妻不下紝, 嫂不爲炊, 父母不與言. 蘇秦喟歎曰: “妻不以我爲夫, 嫂不以我爲叔, 父、母不以我爲子, 是皆秦之罪也.”
策03秦一041-07 乃夜發書, 陳篋數十, 得太公陰符之謀, 伏而誦之, 簡練以爲揣、摩. 讀書欲睡, 引錐自刺其股, 血流至足. 曰: “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 曰: “此眞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策03秦一041-08 於是乃摩燕烏集闕, 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 抵掌而談, 趙王大悅, 封爲武安君, 受相印. 革車百乘, 綿繡千純, 白璧百雙, 黃金萬溢, 以隨其後, 約從散橫, 以抑强秦. 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
策03秦一041-09 當此之時, 天下之大, 萬民之衆, 王侯之威, 謀臣之權, 皆欲決蘇秦之策. 不費斗糧, 未煩一兵, 未戰一士, 未絶一絃, 未折一矢, 諸侯相親, 賢於兄弟. 夫賢人在而天下服, 一人用而天下從. 故曰: “式於政, 不式於勇; 式於廊廟之內, 不式於四境之外.”
策03秦一041-10 當秦之隆, 黃金萬溢爲用, 轉轂連騎, 炫熿於道, 山東之國從風而服, 使趙大重. 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 桑戶棬樞之士耳. 伏軾撙銜, 橫歷天下, 廷說諸侯之王, 杜左右之口, 天下莫之能伉.
策03秦一041-11 將說楚王, 路過洛陽. 父母聞之, 淸宮除道, 張樂設飮, 郊迎三十里; 妻側目而視, 傾耳而聽; 嫂蛇行匍伏, 四拜自跪而謝. 蘇秦曰: “嫂何前倨而後卑也?” 嫂曰: “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蘇秦曰: “嗟乎! 貧窮則父母不子, 當貴則親戚畏懼. 人生世上, 勢位富貴, 蓋可忽乎哉!”
策03秦一042-00 秦惠王謂寒泉子曰: “蘇秦欺寡人, 欲以一人之智反覆東山之君, 從以欺秦. 趙固負其衆, 故先使蘇秦以幣帛約乎諸侯, 諸侯不可一, 猶連雞之不能俱止於棲之明矣. 寡人忿然含怒日久. 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喩意焉.” 寒泉子曰: “不可. 夫攻城墮邑, 請使武安子; 善我國家, 使諸侯, 請使客卿張儀.” 秦惠王曰:“ 敬受命.”
策03秦一043-00 泠向謂秦王曰: “向欲以齊事王, 使攻宋也. 宋破, 晉國危, 安邑王之有也. 燕、趙惡齊、秦之合, 必割地以交於王矣, 齊必重於王. 則向之攻宋也, 且以恐齊而重王, 王何惡向之攻宋乎? 向以王之明爲先知之, 故不言.”
策03秦一044-01 張儀說秦王曰: “臣聞之, ‘弗知而言爲不智, 知而不言爲不忠.’ 爲人臣不忠當死, 言不審亦當死. 雖然, 臣願悉言所聞, 大王裁其罪.
策03秦一044-02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 連荊固齊, 收餘韓, 成從, 將西南以與秦爲難.’ 臣竊笑之. 世有‘三亡’, 而天下得之, 其此之謂乎!
策03秦一044-03 臣聞之曰: ‘以亂攻治者亡, 以邪攻正者亡, 以逆攻順者亡.’ 今天下之府庫不盈, 囷倉空虛, 悉其士民, 張軍數千百萬, 白刃在前, 斧質在後, 而皆去走不能死. 罪其百姓不能死也, 其上不能殺也. 言賞則不與, 言罰則不行, 賞、罰不行, 故民不死也.
策03秦一044-04 “今秦出號令, 而行賞、罰, 不攻無攻相事也. 出其父母懷袵之中, 生未嘗見寇也. 聞戰頓足徒裼, 犯白刃, 蹈煨炭, 斷死於前者比是也. 夫斷死與斷生也不同, 而民爲之者是貴奮也. 一可以勝十, 十可以勝百, 百可以勝千, 千可以勝萬, 萬可以勝天下矣.
策03秦一044-05 今秦地形斷長續短, 方數千里, 名師數百萬. 秦之號令賞罰, 地形利害, 天下莫如也, 以此與天下, 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知秦戰未嘗不勝, 攻未嘗不取, 所當未嘗不破也. 開地數千里, 此甚大功也. 然而甲兵頓, 士民病, 蓄積索, 田疇荒, 囷倉虛, 四隣諸侯不服, 伯王之名不成, 此無異故, 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策03秦一044-06 “臣敢言往昔, 昔者, 齊南破荊, 中破宋, 西服秦, 北破燕, 中使韓、魏之君, 地廣而兵强, 戰勝攻取, 詔令天下, 濟淸河濁, 足以爲限, 長城鉅坊足以爲塞. 齊五戰之國也, 一戰不勝而無齊. 故由此觀之, 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
策03秦一044-07 且臣聞之曰: ‘削株掘根, 無與禍隣, 禍乃不存.’ 秦與荊人戰, 大破荊, 襲郢, 取洞庭、五都、江南. 荊王亡奔走, 東伏於陳. 當是之時, 隨荊以兵, 則荊可擧, 擧荊則其民足貪也, 地足利也. 東以强齊、燕, 中陵三晉. 然則是一擧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四隣諸侯可朝也, 而謀臣不爲, 引軍而退, 與荊人和, 今荊人收亡國, 聚散民, 立社主, 置宗廟, 令帥天下西面以與秦爲難, 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一矣.
策03秦一044-08 天下有比志而軍華下, 大王以詐破之, 兵至梁郭, 圍梁數旬, 則梁可拔, 拔梁則魏可擧, 擧魏則荊、趙之志絶, 荊、趙之志絶則趙危, 趙危而荊孤, 東以强齊、燕, 中陵三晉. 然則是一擧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四隣諸侯可朝也; 而謀臣不爲, 引軍而退, 與魏氏和, 令魏氏收亡國, 聚散民, 立社主, 置宗廟, 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二矣.
策03秦一044-09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 用一國之兵, 而欲以成兩國之功, 是故兵終身暴靈於外, 士民潞病於內, 伯王之名不成, 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三矣.
策03秦一044-10 趙氏中央之國也, 雜民之所居也, 其民輕而難用, 號令不治, 賞罰不信, 地形不便, 上非能盡其民力, 彼固亡國之形也, 而不憂民氓, 悉其士民, 軍於長平之下, 以爭韓之上黨. 大王以詐破之, 拔武安.
策03秦一044-11 當是時, 趙氏上下不相親也, 貴賤不相信. 然則是邯鄲不守, 拔邯鄲, 完河閒, 引軍而去, 西攻脩武, 踰羊腸, 降代、上黨. 代三十六縣, 上黨十七縣, 不用一領甲, 不若一民, 皆秦之有也. 代、上黨不戰而已爲秦矣, 東陽、河外不戰而已反爲齊矣, 中、呼池以北不戰而已爲燕矣.
策03秦一044-12 然則是擧趙則韓必亡, 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 荊、魏不能獨立, 則是一擧而壞韓、蠹魏、挾荊, 以東弱齊、燕, 決白馬之口以流魏氏. 一擧而三晉亡, 從者敗. 大王拱手以須, 天下徧隨而伏, 伯王之名可成也. 而謀臣不爲, 引軍而退, 與趙氏爲和. 以大王之明, 秦兵之强, 伯王之業地, 尊不可得, 乃取欺於亡國, 是謀臣之拙也.
策03秦一044-13 且夫趙當亡不亡, 秦當伯不伯, 天下固量秦之謀臣一矣. 乃復悉卒乃攻邯鄲, 不能拔也, 棄甲、兵怒, 戰慄而却, 天下固量秦力二矣. 軍乃引退, 幷於李下, 大王又幷軍而致與戰, 非能厚勝之也, 又交罷却, 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策03秦一044-14 內者量吾謀臣, 外者極吾兵力. 由是觀之, 臣以天下之從豈其難矣? 內者吾甲兵頓, 士民病, 蓄積索, 田疇荒, 囷倉虛; 外者天下比志甚固. 願大王有以慮之也.
策03秦一044-15 “且臣聞之: ‘戰戰慄慄, 日愼一日, 苟愼其道, 天下可有也.’ 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 紂爲天子, 帥天下將甲百萬, 左飮於淇谷, 右飮於洹水, 淇水竭, 而洹水不流, 以與周武爲難. 武王將素甲三千, 領戰一日, 破紂之國, 禽其身, 據其地, 而有其民, 天下莫不傷.
策03秦一044-16 智伯帥三國之衆, 以攻趙襄主於晉陽, 決水灌之, 三年, 城且拔矣. 襄主錯龜、數策占兆, 以視利害: 何國可降? 而使張孟談. 於是潛行而出, 反智伯之約, 得兩國之衆, 以攻智伯之國, 禽其身, 以成襄子之功.
策03秦一044-17 今秦地斷長續短, 方數千里, 名師數百萬. 秦國號令賞罰, 地形利害, 天下莫如也. 以此與天下, 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見大王, 言所以擧破天下之從, 擧趙亡韓, 臣荊、魏, 親齊、燕, 以成伯王之名, 朝四隣諸侯之道. 大王試聽其說, 一擧而天下之從不破, 趙不擧, 韓不亡, 荊、魏不臣, 齊、燕不親, 伯王之名不成, 四隣諸侯不朝, 大王斬臣以徇於國, 以主爲謀不忠者.”
策03秦一045-01 張儀欲假秦兵以救魏. 左成謂甘茂曰: “子不予之. 魏不反秦兵, 張子不反秦; 魏若反秦兵, 張子得志於魏, 不敢反於秦矣. 張子不去秦, 張子必高子.
策03秦一045-02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 司馬錯欲伐蜀, 張儀曰: “不如伐韓.” 王曰: “請聞其說.” 對曰: “親魏善楚, 下兵三川, 塞轘轅、緱氏之口, 當屯留之道, 魏絶南陽, 楚臨南鄭, 秦攻新城、宜陽, 以臨二周之郊, 誅周主之罪, 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 九鼎寶器必出. 據九鼎, 按圖籍, 挾天子以令天下, 天下莫敢不聽. 此王業也.
策03秦一045-03 今夫蜀、西辟之國, 而戎狄之長也, 弊兵勞衆, 不足以成名; 得其地不足以爲利. 臣聞 ‘爭名者於朝, 爭利者於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 而王不爭焉, 顧爭於戎狄, 去王業遠矣.”
策03秦一045-04 司馬錯曰: “不然, 臣聞之, ‘欲富國者, 務廣其地; 欲强兵者, 務富其民; 欲王者, 務博其德. 三資者備, 而王隨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貧, 故臣願從事於易. 夫蜀、西辟之國也, 而戎狄之長也, 而有桀、紂之亂; 以秦攻之, 譬如使豺狼逐羣羊也. 取其地, 足以廣國也; 得其財, 足以富民繕兵; 不傷衆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爲暴; 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爲貪. 是我一擧而名實兩附, 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
策03秦一045-05 今攻韓, 劫天子. 劫天子, 惡名也, 而未必利也, 又有不義之名,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 危. 臣請謁其故. 周, 天下之宗室也; 齊, 韓周之與國也. 周自知失九鼎, 韓自知亡三川, 則必將二國幷力合謀, 以因于齊、趙, 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與楚, 以地與魏, 王不能禁. 此臣所謂‘危’. 不如伐蜀之完也.”
策03秦一045-06 惠王曰: “善. 寡人聽子.” 卒起兵伐蜀, 十月取之, 遂定蜀. 蜀主更號爲侯, 而使陳莊相蜀.
策03秦一045-07 張儀之殘樗里疾也, 重而使之楚, 因令楚王爲之請相於秦. 張子謂秦王曰: “重樗里疾而使之者, 將以爲國交也. 今身在楚, 楚王因爲請相於秦. 臣聞其言曰: ‘王欲窮儀於秦乎? 臣請助王.’ 楚王以爲然, 故爲請相也. 今王誠聽之, 彼必以國事楚王.” 秦王大怒, 樗里疾出走.
策03秦一045-08 張儀欲以漢中與楚, 請秦王曰: “有漢中, 蠹. 種樹不處者, 人必害之; 家有不宜之財, 則傷本. 漢中南邊爲楚利, 此國累也.” 甘茂謂王曰: “地大者固多憂乎? 天下有變, 王割漢中以爲和楚, 楚必畔天下而與王. 王今以漢中與楚, 卽天下有變, 王何以市楚也?”
策03秦一045-09 楚攻魏, 張儀謂秦王曰: “不如與魏, 以勁之. 魏戰勝, 復聽於秦, 必入西河之外; 不勝, 魏不能守, 王必取之.” 王用儀言, 取皮氏, 卒萬人, 車百乘, 以與魏. 犀首戰勝威王, 魏兵罷弊, 恐畏秦, 果獻西河之外.
策03秦一050-01 田莘之爲陳軫說秦惠王曰: “臣恐王之如郭君. 夫晉獻公欲伐郭, 而憚舟之僑存. 荀息曰: ‘周書有言: “美女破舌”. 乃遺之女樂, 以亂其政. 舟之僑諫而不聽, 遂去. 因而伐郭, 遂破之. 又欲伐虞, 而憚宮之奇存. 荀息曰: ‘周書有言: “美男破老”. 乃遺之美男, 敎之惡宮之奇. 宮之奇以諫而不聽, 遂亡. 因而伐虞, 遂取之.
策03秦一050-02 今秦自以爲王, 能害王者之國者, 楚也. 楚智橫君之善用兵用兵與陳軫之智, 故驕張儀以五國. 來, 必惡是二人. 願王勿聽也.” 張儀果來辭, 因言軫也. 王怒而不聽.
策03秦一051-01 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曰: “軫馳楚、秦之閒, 今楚不如善秦而善軫, 然則是軫自爲而不爲國也. 且軫欲去秦而之楚, 王何不聽乎?” 王謂陳軫曰: “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 信乎?” 陳軫曰: “然.” 王曰: “儀之言果信也.”
策03秦一051-02 曰: “非獨儀知之也, 行道之人皆知之. 曰孝己愛其親, 天下欲以爲子; 子胥忠乎其君, 天下欲以爲臣. 賣僕妾售乎閭巷者, 良僕妾也; 出婦嫁鄕曲者, 良婦也. 吾不忠於君, 楚亦何以軫爲忠乎? 忠且見棄, 吾不之楚何適乎?” 秦王曰: “善.” 乃必之也.
策03秦一052-01 陳軫去楚之秦. 張儀謂秦王曰: “陳軫爲王臣, 常以國情輸楚. 儀不能與從事, 願王逐之. 卽復之楚, 願王殺之.” 王曰: “軫安敢之楚也!” 王召陳軫告之曰: “吾能聽子言, 子欲何之? 請爲子車約.” 對曰: “臣願之楚.” 王曰: “儀以子爲之楚, 吾又自知子之楚. 子非楚, 且安之也?” 軫曰: “臣出, 必故之楚, 以順王與儀之策, 而明臣之楚與不也.
策03秦一052-02 楚人有兩妻者, 人誂其長者, 詈之; 誂其少者, 少者許之. 居無幾何, 有兩妻者死. 客謂誂者曰: “汝取長者乎, 少者乎? ‘取長者.’ 客曰: ‘長者詈汝, 少者和汝, 汝何爲取長者?’ 曰: ‘居彼人之所, 則欲其許我也; 今爲我妻, 則欲其爲我詈人也.’ 今楚王明主也, 而昭陽賢相也. 軫爲人臣, 而常以國輸楚, 王王必不留臣, 昭陽將不與臣從事矣. 以此明臣之楚與不.”
策03秦一052-03 軫出, 張儀入, 問王曰: “陳軫果安之?” 王曰: “夫軫天下之辯士也, 孰視寡人曰: ‘軫必之楚.’ 寡人遂無奈何也. 寡人因問曰: ‘子必之楚也, 則儀之言果信矣.’ 軫曰: ‘非獨儀之言也, 行道之人皆知之. 昔者, 子胥忠其君, 天下皆欲以爲臣; 孝己愛其親, 天下皆欲以爲子. 故賣僕妾不出里巷而取者, 良僕妾也; 出婦嫁於鄕里者, 善婦也. 臣不忠於王, 楚何以軫爲, 忠尙見棄, 軫不之楚, 而何之乎?’” 王以爲然, 遂善待之.
策04秦二053-01 齊助楚攻秦, 取曲沃. 其後, 秦欲伐齊, 齊、楚之交善, 惠王患之, 謂張儀曰: “吾欲伐齊, 齊、楚方懽, 子爲寡人慮之, 奈何?” 張儀曰: “王其爲臣約車幷幣, 臣請試之.”
策04秦二053-02 張儀南見楚王, 曰: “弊邑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 唯儀之所甚願爲臣者亦無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 唯儀之甚憎者亦無大齊王. 今齊王之罪, 其於弊邑之王甚厚. 弊邑欲伐之, 而大國與之懽, 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 而儀不得爲臣也.
策604秦二053-03 大王苟能閉關絶齊, 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 方六百里. 若此, 齊必弱, 齊弱則必爲王役矣. 則是北弱齊, 西德於秦, 而私商、於之地以爲利也. 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策604秦二053-04 楚王大說, 宣言之於朝廷, 曰: “不穀得商、於之田, 方六百里.” 羣臣聞見者畢賀. 陳軫後見, 獨不賀. 楚王曰: “不穀不煩一兵, 不傷一人, 而得商、於之地, 六百里, 寡人自以爲智矣. 諸士大夫皆賀, 子獨不賀, 何也?” 陳軫對曰: “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 而患必至也, 故不敢妄賀.” 王曰: “何也?”
策04秦二053-05 對曰: “夫秦所以重王者, 以王有齊也. 今地未可得, 而齊先絶, 是楚孤也. 秦又何重孤國? 且先出地絶齊, 秦計必弗爲也; 先絶齊後責地, 且必受欺於張儀. 受欺於張儀, 王必惋之. 是西生秦患, 北絶齊交, 則兩國兵必至矣.” 楚王不聽, 曰: “吾事善矣, 子其弭口無言, 以待吾事.”
策04秦二053-06 楚王使人絶齊. 使者未來, 又重絶之. 張儀反, 秦使人使齊. 齊、秦之交陰合. 楚因使一將軍受地於秦. 張儀至, 稱病不朝. 楚王曰: “張子以寡人不絶齊乎?” 乃使勇士往詈齊王. 張儀知楚絶齊也, 乃出見使者, 曰: “從某至某廣從六里.” 使者曰: “臣聞六百里, 不聞六里.” 儀曰: “儀固以小人, 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報楚王.
策04秦二053-07 楚王大怒, 欲興師伐秦. 陳軫曰: “臣可以言乎?” 王曰: “可矣” 軫曰: “伐秦非計也. 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 與之伐齊. 是我亡於秦, 而取償於齊也, 楚國不尙全事? 王今已絶齊, 而責欺於秦, 是吾合齊、秦之交也, 固必大傷.” 楚王不聽, 遂擧兵伐秦. 秦與齊合, 韓氏從之, 楚兵大敗於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 僅以救亡者, 計失於陳軫, 過聽於張儀.
策04秦二054-01 楚絶齊, 齊擧兵伐楚. 陳軫謂楚王曰: “王不如以地東解於齊, 西講於秦.” 楚王使陳軫之秦. 秦王謂軫曰: “子秦人也, 寡人與子故也. 寡人不佞, 不能親國事也, 故子棄寡人事楚王. 今齊、楚相伐, 或謂救之便, 或謂救之不便, 子獨不可以忠爲子主計, 以其餘爲寡人乎?”
策04秦二054-02 陳軫曰: “王獨不聞吳人之遊楚者乎? 楚王甚愛之, 病, 故使人問之曰: ‘誠病乎? 意亦思乎?’ 左右曰: ‘臣不知其思與不思, 誠思則將吳吟’ 今軫將爲王‘吳吟’.
策04秦二054-03 王不聞夫管與之說乎? 有兩虎諍人而鬪者, 管莊子將刺之, 管與止之曰: ‘虎者戾蟲, 人者甘餌也. 今兩虎諍人而鬪, 小者必死, 大者必傷, 子待傷虎而刺之, 則是一擧而兼兩虎也. 無刺一虎之勞, 而有刺兩虎之名.’ 齊、楚今戰, 戰必敗. 敗, 王起兵救之, 有救齊之利, 而無伐楚之害.”
策04秦二054-04 計聽知覆逆者, 唯王可也. 計者, 事之本也; 聽者, 存亡之機. 計失而聽過, 能有國者寡也. 故曰: “計有一二者難悖也, 聽無失本末者難惑.”
策04秦二055-00 秦惠王死, 公孫衍欲窮張儀. 李讎謂公孫衍曰: “不如召甘茂於魏, 召公孫顯於韓, 起樗里子於國. 三人者, 皆張儀之讎也, 公用之, 則諸侯必見張儀之無秦矣.”
策04秦二056-01 義渠君之魏, 公孫衍謂義渠君曰: “道遠, 臣不得復過矣, 請謁事情.” 義渠君曰: “願聞之.” 對曰: “中國無事於秦, 則秦且燒焫獲君之國; 中國爲有事於秦, 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也.” 義渠君曰: “謹聞令.”
策04秦二056-02 居無幾何, 五國伐秦. 陳軫謂秦王曰: “義渠君者, 蠻夷之賢君, 王不如賂之, 以撫其心.” 秦王曰: “善.” 因以文繡千匹, 好女百人, 遺義渠君. 義渠君致羣臣而謀曰: “此乃公孫衍之所謂也.” 因起兵襲秦, 大敗秦人於李帛之下.
策04秦二057-00 醫扁鵲見秦武王, 武王示之病. 扁鵲請除. 左右曰: “君之病在耳之前, 目之下, 除之未必已也, 將使耳不聰; 目不明.” 君以告扁鵲. 扁鵲怒而投其石, “君與知之者謀之, 而與不知者敗之. 使此知秦國之政也, 則君一擧而亡國矣.”
策04秦二058-01 秦武王謂甘茂曰: “寡人欲車通三川以闚周室, 而寡人死不杇乎.” 甘茂對曰: “請之魏, 約伐韓.” 王令向壽輔行. 甘茂至魏, 謂向壽: “子歸告王曰: ‘魏聽臣矣, 然願王勿攻也.’ 事成盡以爲子功.” 向壽歸以告王. 王迎甘茂於息壤.
策04秦二058-02 甘茂至, 王問其故, 對曰: “宜陽大縣也, 上黨、南陽積之久矣, 名爲縣, 其實郡也. 今王倍數險, 行千里而攻之, 難矣. 臣聞張儀西幷巴、蜀之地, 北取西河之外, 南取上庸, 天下不以爲多張儀, 而賢先王. 魏文侯令樂羊將, 攻中山, 三年而拔之. 樂羊反, 而語功. 文侯示之謗書一篋, 樂羊再拜稽首曰: ‘此非臣之功, 主君之力也.’ 今臣羈旅之臣也, 樗里疾、公孫衍二人者, 挾韓而議, 王必聽之. 是王欺魏, 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策04秦二058-03 昔者, 曾子處費, 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 人告曾子母曰: ‘曾參殺人.’ 曾子之母曰: ‘吾子不殺人.’ 織自若. 有頃焉, 人又曰: ‘曾參殺人.’ 其母尙織自若也. 頃之, 一人又告之曰: ‘曾參殺人.’ 其母懼, 投杼踰牆而走. 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 而三人疑之, 則慈母不能信也. 今臣之賢不及曾子, 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 疑臣者不適三人, 臣恐王爲臣之投杼也.
策04秦二058-04 王曰: “寡人不聽也. 請與子盟.” 於是與之盟於息壤. 果攻宜陽, 五月而不能拔也. 樗里疾、公孫衍二人在, 爭之王. 王將聽之, 召甘茂而告之. 甘茂對曰: “息壤在彼.” 王曰: “有之.” 因悉起兵, 復使甘茂攻之, 遂拔宜陽.
策04秦二059-00 宜陽之役, 馮章謂秦王曰: “不拔宜陽, 韓、楚乘吾弊, 國必危矣. 不如許楚漢中以懽之. 楚懽而不進, 韓必孤, 無奈秦何矣.” 王曰: “善.” 果使馮章許楚漢中, 而拔宜陽. 楚王以其言責漢中於馮章. 馮章謂秦王曰: “王遂亡臣. 固謂楚王曰: ‘寡人固無地而許楚王.’”
策04秦二060-00 甘茂攻宜陽, 三鼓之而卒不上. 秦之右將有尉對曰: “公不論兵, 必大困.” 甘茂曰: “我羇旅而得相秦者. 我以宜陽餌王. 今攻宜陽而不拔, 公孫衍、樗里疾挫我於內, 而公中以韓窮我於外, 是無伐之日已! 請明日鼓之, 而不可下, 因以宜陽之郭爲墓.” 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賞. 明日鼓之, 宜陽拔.
策04秦二061-00 宜陽未得, 秦死傷者衆, 甘茂欲息兵. 左成謂甘茂曰: “公內攻於樗里疾、公孫衍, 而外與韓侈爲怨, 今公用兵無功, 公必窮矣. 公不如進兵攻宜陽, 宜陽拔, 則公之功多矣. 是樗里疾、公孫衍無事也, 秦衆盡怨之深矣.”
策04秦二062-00 宜陽之役, 楚畔秦而合於韓. 秦王懼. 甘茂曰: “楚雖合韓, 不爲韓氏先戰, 韓亦恐戰而楚有變其後, 韓、楚必相御也. 楚言與韓, 而不餘怨於秦, 臣是以知其御也.”
策04秦二063-00 秦王謂甘茂曰: “楚客來使者多健, 與寡人爭辭, 寡人數窮焉, 爲之奈何?” 甘茂對曰: “王勿患也, 其健者來使者, 則王勿聽其事, 其需弱者來使, 則王必聽之. 然則需弱者用, 而健者不用矣, 王因而制之.”
策04秦二064-01 甘茂亡秦, 且之齊, 出關遇蘇子, 曰: “君聞夫江上之處女乎?” 蘇子曰: “不聞.” 曰: “夫江上之處女, 有家貧而無燭者, 處女相與語, 欲去之. 家貧無燭者將去矣, 謂處女曰: ‘妾以無燭, 故常先至, 掃室布席. 何愛餘明之照四壁者? 幸以賜妾, 何妨於處女? 妾自以有益於處女, 何爲去我?’ 處女相語以爲然, 而留之. 今臣不肖, 棄逐於秦而出關, 願爲足下掃室布席, 幸無我逐也. 蘇子曰: 善. 請重公於齊.”
策04秦二064-02 乃西說秦王曰: “甘茂賢人, 非恒士也; 其居秦, 累世重矣. 自殽塞、谿谷, 地形險易, 盡知之. 彼若以齊約韓、魏, 反以謀秦, 是非秦之利也.” 秦王曰: “然則奈何?” 蘇代曰: “不如重其贄、厚其祿以迎之. 彼來, 則置之槐谷, 終身勿出, 天下何從圖秦?” 秦王曰: “善.” 與之上卿, 以相迎之齊. 甘茂辭不往.
策04秦二064-03 蘇秦僞謂王曰: “甘茂賢人也, 今秦與之上卿, 以相迎之; 茂德王之賜, 故不往, 願爲王臣. 今王何以禮之? 王若不留, 必不德王. 彼以甘茂之賢, 得擅用强秦之衆, 則難圖也.” 齊王曰: “善.” 賜之上卿命而處之.
策04秦二065-00 甘茂相秦, 秦王愛公孫衍, 與之閒有所立, 因自謂之曰: “寡人且相子.” 甘茂之吏道而聞之, 以告甘茂. 甘茂因入見王, 曰: “王得賢相, 敢再拜賀.” 王曰: “寡人託國於子, 焉更得賢相?” 對曰: “王且相犀首.” 王曰: “子焉聞之?” 對曰: “犀首告臣.” 王怒於犀首之泄也, 乃逐之.
策04秦二066-00 甘茂約秦、魏而攻楚, 楚之相秦者屈蓋爲楚和於秦. 秦啓關而聽楚使. 甘茂謂秦王曰: “怵於楚, 而不使魏制和, 楚必曰: ‘秦鬻魏.’ 不悅而合於楚. 楚、魏爲一, 國恐傷矣. 王不如使魏制和, 魏制和, 必悅. 王不惡於魏, 則 ‘寄地’ 必多矣.”
策04秦二067-01 陘山之事, 趙且與秦伐齊, 齊懼, 令田章以陽武合於趙, 而以順子爲質. 趙王喜, 乃安兵告於秦曰: “齊以陽武賜弊邑, 而納順子欲以解伐. 敢告下吏.” 秦王使公子他之趙, 謂趙王曰: “齊與大國救魏而倍約, 不可信. 恃大國不義. 以告弊邑, 而賜之二社之地, 以奉祭祀. 今又案兵, 且欲合齊而受其地, 非使臣之所知也. 請益甲四萬, 大國裁之.”
策04秦二067-02 蘇代爲齊獻書穰侯曰: “臣聞往來之者言曰: ‘秦且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 臣竊必之弊邑之王曰: ‘秦王明而熟於計, 穰侯智而習於事, 必不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 是何也? 夫三晉相結, 秦之深讎也. 三晉百背秦, 百欺秦, 不爲不信, 不爲無行. 今破齊以肥趙; 趙, 秦之深讎, 不利於秦. 一也.
策04秦二067-03 秦之謀者必曰: ‘破齊弊晉、而後制晉、楚之勝.’ 夫齊, 罷國也, 以天下擊之, 譬猶以千鈞之弩潰癰也, 秦王安能制晉、楚哉? 二也. 秦少出兵, 則晉、楚不信; 多出兵, 則晉、楚爲制於秦. 齊恐, 則必不走於秦, 且走晉、楚. 三也. 齊割地以實晉、楚, 則晉、楚安; 齊擧兵而爲之頓劍, 則秦反受兵. 四也. 是晉、楚以秦破齊, 以齊破秦, 何晉、楚之智而齊、秦之愚?五也.
策04秦二067-04 秦得安邑, 善齊以安之, 亦必無患矣. 秦有安邑, 則韓、魏必無上黨哉. 夫取三晉之腸胃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 孰利? 故臣竊必之弊邑之王曰: ‘秦王明而熟於計, 穰侯智而習於事, 必不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矣’.”
策04秦二068-00 秦宣太后愛魏醜夫. 太后病將死, 出令曰: “爲我葬必以魏子爲殉.” 魏子患之. 庸芮爲魏子說太后曰: “以死者爲有知乎?” 太后曰: “無知也.” 曰: “若太后之神靈明知死者之無知矣, 何爲空以生所愛葬於無知之死人哉? 若死者有知, 先王積怒之日久矣. 太后救過不贍, 何暇乃私魏醜夫乎?” 太后曰: “善.” 乃止.
策05秦三069-01 薛公爲魏謂魏冉曰: “文聞秦王欲以呂禮收齊以濟天下, 君必輕矣. 齊、秦相聚, 以臨三晉, 禮必幷相之, 是君收齊以重呂禮也. 齊免於天下之兵, 其讎君必深. 君不如勸秦王令弊邑卒攻齊之事, 齊破, 文請以所得封君.
策05秦三069-02 齊破晉强, 秦王畏晉之强也, 必重君以取晉. 齊予晉弊邑, 而不能支秦, 晉必重君以事秦. 是君破齊以爲功, 操晉以爲重也. 破齊定封, 而秦、晉皆重君; 若齊不破, 呂禮復用, 子必大窮矣.”
策05秦三070-01 秦客卿造謂穰侯曰: “秦封君以陶, 藉君天下數年矣. 攻齊之事成, 陶爲萬乘, 長小國, 率以朝天子, 天下必聽, 五伯之事也; 攻齊不成, 陶爲鄰恤, 而莫之據也. 故攻齊之於陶也, 存亡之機也.
策05秦三070-02 “君欲成之, 何不使人謂燕相國曰: ‘聖人不能爲時, 時至而弗失. 舜雖賢, 不遇堯也不得爲天子. 湯、武雖賢, 不當桀、紂、不王. 故以舜、湯、武之賢, 不遭時不得帝王. 令攻齊, 此君之大時也已. 因天下之力, 伐讎國之齊, 報惠王之恥, 成昭王之功, 除萬世之害, 此燕之長利, 而君之大名也.
策05秦三070-03 書云: “樹德莫如滋, 除害莫如盡.” 吳不亡越, 越故亡吳; 齊不亡燕, 燕故亡齊. 齊亡於燕, 吳亡於越, 此除疾不盡也. 以非此時也成君之功, 除君之害, 秦卒有他事而從齊, 齊趙合, 其讎君必深矣. 挾君之讎以誅於燕, 後雖悔之, 不可得耶矣.
策05秦三070-04 君悉燕兵而疾僭之, 天下之從君也, 若報父子之仇. 誠能亡齊, 封君於河南, 爲萬乘, 達途於中國, 南與陶爲鄰, 世世無患. 願君之專志於攻齊, 而無他慮也.‘”
策05秦三071-01 魏謂魏冉曰: “公聞東方之語乎?” 曰: “弗聞也.” 曰: “辛張、陽毋澤說魏王、薛公、公叔也, 曰: ‘臣戰載主契國以與王約, 必無患矣. 若有敗之者, 臣請挈領. 然而臣有患也. 夫楚王之以其臣請挈領然而臣有患也. 夫楚王之以其國依冉也, 而事臣之主, 此臣之甚患也.’
策05秦三071-02 今公東而因言於楚, 是令張儀之言爲禹, 而務敗公之事也. 公不如反公國, 德楚而觀薛公之爲公也; 觀三國之所求於秦而不能得者, 請以號三國以自信也; 觀張儀與澤之所不能得於薛公者也, 而公請之. 以自重也.”
策05秦三072-00 謂魏冉曰: “和不成, 兵必出. 白起者且復將. 戰勝, 必窮公; 不勝, 必事趙. 從公,. 公又輕. 公不若毋多則疾到.”
策05秦三073-00 謂穰侯曰: “爲君慮封, 若於除. 宋罪重, 齊怒須, 殘伐亂宋, 德强齊, 定身封. 此亦百世之時也已.”
策05秦三074-00 謂魏冉曰: “楚破, 秦不能與齊縣衡矣. 秦三世積節於韓、魏, 而齊之德新加與. 齊、秦交爭, 韓、魏東聽, 則秦伐矣. 齊有東國之地方千里, 楚苞九夷又方千里, 南有符離之塞, 北有甘魚之口, 權縣宋、衛, 宋、衛乃當阿、甄耳. 利有千里者二, 富擅越隷, 秦烏能與齊縣衡? 韓、魏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鄭, 兵休復起, 足以傷秦, 不必待齊.”
策05秦三075-00 五國罷成睪, 秦王欲爲成陽君求相韓、魏, 韓、魏弗聽. 秦太后爲魏冉謂秦王曰: “成陽君以王之故, 窮而居於齊, 今王見其達而收之, 亦能翕其心乎.” 王曰: “未也.” 太后曰: “窮而不收, 達而報之, 恐不爲王用. 且收成陽君, 失韓、魏之道也.”
策05秦三076-01 范子因王稽入秦, 獻書昭王曰: “臣聞明主莅正, 有功者不得不賞, 有能者不得不官; 勞大者其祿厚, 功多者其爵尊; 能治衆者其官大, 故不能者不敢當其職焉, 能者亦不得蔽隱. 使以臣之言爲可, 則行而益利其道; 若將弗行, 則久留臣無爲也.
策05秦三076-02 “語曰: ‘人主賞所愛而罰所惡; 明主則不然, 賞必加於有功, 刑必斷於有罪.’ 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 要不足以待斧鉞, 豈敢以疑事嘗試於王乎? 雖以臣爲賤而輕辱臣, 獨不重任臣者後無反覆於王前耶?
策05秦三076-03 “臣聞周有砥厄, 宋有結綠, 梁有懸黎, 楚有和璞, 此四寶者, 工之所失也, 而爲天下名器. 然則聖王之所棄者, 獨不足以厚國家乎? 臣聞善厚家者, 取之於國; 善厚國者, 取之於諸侯. 天下有明主, 則諸侯不得擅厚矣. 是何故也? 爲其凋榮也.
策05秦三076-04 良醫知病人之死生, 聖主明於成敗之事, 利則行之, 害則舍之, 疑則少嘗之, 雖堯、舜、禹、湯復生, 弗能改已. “語之至者, 臣不敢載之於書; 其淺者, 又不足聽也. 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耶? 已其言臣者將賤而不足聽耶? 非若是也, 則臣之志, 願少賜游觀之閒, 望見足下而入之.” 書上, 秦王說之, 因謝王稽說, 使人持車召之.
策05秦三077-01 范雎至秦, 王庭迎. 謂范雎曰: “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 今者義渠之事急, 寡人日自請太后; 今義渠之事已, 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躬竊閔然不敏.” 敬執賓主之禮, 范雎辭讓. 是日見范雎, 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 秦王屛左右, 宮中虛無人. 秦王跪而請曰: “先生何以幸敎寡人?” 范雎曰: “唯唯.” 有閒, 秦王復請. 范雎曰: “唯唯.”
策05秦三077-02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 “先生不幸敎寡人乎?” 范雎謝曰: “非敢然也. 臣聞始時呂尙之遇文王也, 身爲漁父, 而釣於渭陽之濱耳, 若是者交疏也. 已, 一說而立爲太師, 載與俱歸者, 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於呂尙, 卒擅天下, 而身立爲帝王. 卽使文王疏呂望而弗與深言, 是周無天子之德, 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
策05秦三077-03 今臣羈旅之臣也, 交疏於王, 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之事, 處人骨肉之閒, 願以陳臣之陋忠, 而未知王心也, 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
策05秦三077-04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知今日言之於前, 而明日伏誅於後. 然臣弗敢畏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 死不足以爲臣患, 亡不足以爲臣憂, 漆身而爲厲, 被髮而爲狂, 不足以爲臣恥. 五帝之聖而死, 三王之仁而死, 五伯之賢而死, 烏獲之力而死, 奔、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 人之所必不免也, 處必然之勢. 可以少有補於秦, 此臣之所大願也, 臣何患乎?
策05秦三077-05 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 夜行而晝伏, 至於蔆水, 無以餌其口, 坐行蒲服, 乞食於吳市, 卒興吳國, 闔廬爲霸. 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 加之以幽囚, 終身不復見, 是臣說之行也, 臣何憂乎? 箕子、接輿漆身而爲厲, 被髮而爲狂, 無益於殷、楚. 使臣得同行於箕子、接輿, 漆身, 可以補所賢之主, 是臣之大榮也, 臣又何恥乎?
策05秦三077-06 臣之所恐者, 獨恐臣死之後, 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 是以杜口褁足莫肯卽秦耳. 足下上畏太后之嚴, 下惑姦臣之態, 居深宮之中, 不離保傅之手, 終身闇惑, 無與照姦, 大者宗廟滅覆, 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 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 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 賢於生也.”
策05秦三077-07 秦王跽曰: “先生是何言也. 夫秦國僻遠, 寡人愚不肖, 先生乃幸至此, 此天以寡人慁先生, 而存先王之廟也. 寡人得受命於先生, 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 事無大小, 上及太后, 下至大臣, 願先生悉以敎寡人, 無疑寡人也.”
策05秦三077-08 范雎再拜, 秦王亦再拜. 范雎曰: “大王之國, 北有甘泉、谷口, 南帶涇、渭, 右隴、蜀, 左關、阪, 戰車千乘, 奮擊百萬, 以秦卒之勇, 車騎之多, 以當諸侯, 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免也, 霸王之業可致. 今反閉而不敢窺兵於山東者, 是穰侯爲國謀不忠, 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
策05秦三077-09 王曰: “願聞所失計.” 雎曰: “大王越韓、魏而攻强齊, 非計也. 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之則害於秦. 臣意王之計, 欲少出師, 而悉韓、魏之兵, 則不義矣. 今見與國之不可親, 越人之國而攻, 可乎? 疏於計矣. 昔者齊人伐楚, 戰勝, 破軍殺將, 再辟千里, 膚寸之地無得者, 豈齊不欲地哉? 形弗能有也. 諸侯見齊之罷露, 君臣之不親, 擧兵而伐之, 主辱軍破, 爲天下笑. 所以然者, 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 此所謂‘藉賊兵而齎盜食’者也.
策05秦三077-10 王不如遠交而近攻, 得寸則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舍此而遠攻, 不亦繆乎? 且昔者, 中山之地方五百里, 趙獨擅之, 功成、名立、利附, 則天下莫能害. 今韓、魏中國之處, 而天下之樞也. 王若欲霸, 必親中國而以爲天下樞, 以威楚、趙. 趙彊則楚附, 楚彊則趙附, 楚、趙附則齊必懼, 懼, 必卑辭重弊以事秦, 齊附, 而韓、魏可虛也.”
策05秦三077-11 王曰: “寡人欲親魏; 魏, 多變之國也, 寡人不能親. 請問親魏奈何?” 范雎曰: “卑辭重幣以事之; 不可, 削地而賂之; 不可, 擧兵而伐之.” 於是擧兵而攻邢丘, 邢丘拔, 而魏請附. 曰: “秦、韓之地形, 相錯如繡. 秦之有韓, 若木之有蠹, 人之病心腹. 天下有變, 爲秦害者, 莫大於韓, 王不如收韓.” 王曰: “寡人欲收韓, 不聽, 爲之奈何?” 范雎曰: “擧兵而攻榮陽, 則成睪之路不通; 北斬太行之道, 則上黨之兵不下. 一擧而攻榮陽則其國斷而爲三. 魏韓見必亡, 焉得不聽? 韓聽, 而霸事可成也.” 王曰: “善.”
策05秦三077-01 范雎曰: “臣居山東, 聞齊之內有田單, 不聞其王; 聞秦之有太后、穰侯、涇陽、華陽, 不聞其有王. 夫擅國之謂王, 能專利害之謂王, 制殺生之威之謂王. 今太后擅行不顧, 穰侯出使不報, 涇陽、華陽擊斷無諱, 四貴備而國不危者, 未之有也. 爲此四者下, 乃所謂無王已. 然則權焉得不傾, 而令焉得從王出乎?
策05秦三077-02 “臣聞善爲國者, 內固其威, 而外重其權. 穰侯使者操王之重, 決裂諸侯, 剖符於天下, 征敵伐國, 莫敢不聽; 戰勝攻取, 則利歸於陶, 國弊御於諸侯; 戰敗則怨結於百姓, 而禍歸社稷.
策05秦三077-03 詩曰: ‘木實繁者披其枝, 披其枝者傷其心, 大其都者危其國, 尊其臣者卑其主.’ 淖齒管齊之權, 縮閔王之筋, 縣之廟梁, 宿昔而死. 李兌用趙, 減食主父, 百日而餓死. 今秦太后、穰侯用事, 高陵、涇陽佐之, 卒無秦王. 此亦淖齒、李兌之類已. 臣今見王獨立於廟朝矣. 且臣將恐後世之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
策05秦三077-04 秦王懼, 於是乃廢太后, 逐穰侯, 出高陵, 走涇陽於關外. 昭王謂范雎曰: “昔者齊公得管仲, 時以爲仲父, 今吾得子, 亦以爲父.”
策05秦三078-01 應侯謂昭王曰: “亦聞恒思有神叢與? 恒思有悍少年, 請與叢博, 曰: ‘吾勝叢, 叢籍我神三日; 不勝叢, 叢困我.’ 乃左手爲叢投, 右手自爲投. 勝叢. 叢籍其神三日, 叢往求之, 遂弗歸. 五日而叢枯, 七日而叢亡. 今國者王之叢, 勢者王之神, 籍人以此, 得無危乎?
策05秦三078-02 臣未嘗聞指大於臂, 臂大於股. 若有此, 則病必甚矣. 百人輿瓢而趨, 不如一人持而走疾. 百人誠輿瓢, 瓢必裂. 今秦國, 華陽用之, 穰侯用之, 太后用之, 王亦用之, 不稱瓢爲器則已已, 稱瓢爲器, 國必裂矣.
策05秦三078-03 “臣聞之也, ‘木實繁者枝必披, 枝之披者傷其心, 都大者危其國, 臣强者危其主.’ 其令邑中自斗食以上, 至尉、內史及王左右, 有非相國之人者乎? 國無事則已, 國有事臣必聞見王獨立於庭也. 臣竊爲王恐, 恐萬世之後有國者非王子孫也.
策05秦三078-04 “臣聞古之善爲政也, 其威內扶, 其輔外布, 四治政不亂不逆, 使者直道而行, 不敢爲非. 今太后使者分裂諸侯. 而符布天下, 操大國之勢, 强徵兵, 伐諸侯. 戰勝攻取, 利盡歸於陶, 國之幣帛竭入太后之家, 竟內之利, 分移華陽. 古之所謂危主滅國之道必從此起. 三貴竭國以自安, 然則令何得從王出. 權何得毋分? 是我王果處三分之一也.”
策05秦三079-00 秦攻韓圍陘, 范雎謂秦昭王曰: “有攻人者, 有攻地者. 穰侯十攻魏而不得傷者, 非秦弱而魏强也, 其所攻者地也. 地者人主所甚愛也, 人主者, 人臣之所樂爲死也. 攻人主之所愛, 與樂死者鬪, 故十攻而弗能勝也. 今王將攻韓圍陘, 臣願王之毋獨攻其地, 而攻其人也. 王攻韓圍陘, 以張儀爲言. 張儀之力多, 且削地而以自贖於王, 幾割地而韓不盡? 張儀之力少, 則王逐張儀, 而更與不如張儀者市, 則王之所求於韓者, 言可得也.”
策05秦三080-00 應侯曰: “鄭人謂玉未理者璞; 周人謂鼠未腊者朴. 周人懷璞, 過鄭賈曰: ‘欲買朴乎?’ 鄭賈曰: ‘欲之.’ 出其朴視之, 乃鼠也. 因謝不取. 今平原君自以賢顯名於天下, 然降其主父沙丘而臣之, 天下之王尙猶尊之. 是天下之王不如鄭賈之智也. 眩於名, 不知其實也.”
策05秦三081-01 天下之士合從聚於趙, 而欲攻秦. 秦相應侯曰: “王勿憂也, 請令廢之. 秦於天下之士非有怨也, 相聚而攻秦者, 以己欲富貴耳. 王見大王之狗: 臥者臥, 起者起, 行者行, 止者止, 毋相與鬪者. 投之一骨, 輕起相牙者, 何則? 有爭意也.”
策05秦三081-02 於是, 唐雎載音樂, 予之五十金, 居武安, 高會相與飮. 謂邯鄲人“誰來取者?” 於是, 其謀者固未可得予也; 其可得與者與之昆弟矣. “公與秦計功者, 不問金之所之, 金盡者功多矣. 今令人復載五十金隨公.” 唐雎行, 行至武安, 散不能三千金, 天下之士大相與鬪矣.
策05秦三082-01 謂應侯曰: “君禽馬服乎?” 曰: “然.” “又卽圍邯鄲乎?” 曰: “然.” “趙亡, 秦王王矣, 武安君爲三公. 武安君所以爲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 南亡鄢郢、漢中, 禽馬服之軍, 不亡一甲, 雖周、呂望之功亦不過此矣. 趙亡, 秦王王, 武安君爲三公, 君能爲之下乎? 雖欲無爲之下, 固不得之矣.
策05秦三082-02 秦嘗攻韓, 邢, 困於上黨, 上黨之民皆返爲趙, 天下之民不樂爲秦民之日固久矣. 今攻趙, 北地入燕, 東地入齊, 南地入楚、魏, 則秦所得不一幾何. 故不如因而割之, 因以爲武安功.”
策05秦三083-01 應侯失韓之汝南, 秦昭王謂應侯曰: “君亡國, 其憂乎?” 應侯曰: “臣不憂.” 王曰: “何也?” 曰: “梁人有東門吳者, 其子死而不憂. 其相室曰: ‘公之愛子也, 天下無有, 今子死不憂, 何也?’ 東門吳曰: ‘吾嘗無子, 無子之時不憂, 今子死, 乃卽與無子時同也. 臣奚憂焉!’ 臣亦嘗爲子, 爲子時不憂, 今亡汝南, 乃與卽爲梁餘子同也. 臣何爲憂?
策05秦三083-02 秦王以爲不然, 以告蒙傲曰: “今也, 寡人一城圍, 食不甘味, 臥不便席. 今應侯亡地而言不憂, 此其情也?” 蒙傲曰: “臣請得其情.” 蒙傲乃往見應侯曰: “傲欲死.” 應侯曰: “何謂也?” 曰: “秦王師君, 天下莫不聞, 而況於秦國乎? 今傲勢得秦爲王將, 將兵. 臣以韓之細也, 顯逆誅, 奪君地. 傲尙奚生? 不若死.” 應侯拜蒙傲曰: “願委之卿”. 蒙傲以報於昭王. 自是之後, 應侯每言韓事者, 秦王弗聽也, 以其爲汝南虜也.
策05秦三084-01 秦攻邯鄲, 十七月不下. 莊謂王稽曰: “君何不賜軍吏乎?” 王稽曰: “吾與王也, 不用人言.” 莊曰: “不然, 父之於子也, 令有必行者, 必不行者. 曰: ‘去貴妻, 賣愛妾.’ 此令必行者也. 因曰: ‘毋敢思也.’ 此令必不行者也. 守閭嫗曰: ‘其夕某懦子內某士.’ 貴妻已去, 愛妾已賣, 而心不有欲; 敎之者, 人心固有. 今君雖幸於王, 不過父子之親; 軍吏雖賤, 不卑於守閭嫗. 且君擅主輕下之日久矣. 聞‘三人成虎, 十夫楺椎, 衆口所移, 毋翼而飛’. 故曰: ‘不如賜軍吏而禮之’.”
策05秦三084-02 王稽不聽. 軍吏窮, 果惡王稽、杜摯以反. 秦王大怒, 而欲兼誅范雎. 范雎曰: “臣東鄙之賤人也, 開罪於楚魏, 遁逃來奔. 臣無諸侯之援, 親習之故. 王擧臣於羇旅之中, 使職事, 天下皆聞臣之身與王之擧也. 今遇惑或與罪人同心, 而王明誅之, 是王過擧顯於天下, 而爲諸侯所議也. 臣願請藥賜死, 而恩以相葬臣, 王必不失臣之罪, 而無過擧之名.” 王曰: “有之.” 遂弗殺而善遇之.
策05秦三085-01 蔡澤見逐於趙, 而入韓、魏, 遇奪釜鬲於涂. 聞應侯任鄭安平、王稽, 皆負重罪, 應侯內慙. 乃西入秦, 將見昭王, 使人宣言, 以感怒應侯, 曰: “燕客蔡澤, 天下駿雄弘辯之士也, 彼一見秦王, 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 應侯聞之, 使人召蔡澤. 蔡澤入, 則楫應侯, 應侯固不快; 及見之, 又倨. 應侯因讓之, 曰: “子常宣言代我相秦, 豈有此乎?” 對曰: “然.” 應侯曰: “請聞其說.”
策05秦三085-02 蔡澤曰: “吁, 何君見之晩也? 夫四時之序, 成功者去. 夫人生手足堅强, 耳目聰明, 聖知, 豈非士之所願與?” 應侯曰: “然.” 蔡澤曰: “質仁秉義, 行道施德於天下, 天下懷樂敬愛, 願以爲君王, 豈不辯智之期與?” 應侯曰: “然.” 蔡澤復曰: “富貴顯榮, 成理萬物, 萬物各得其所. 生命壽長, 終其年而不夭傷, 天下繼其統, 守其業, 傳之無窮, 名實純粹, 澤流千世, 稱之而毋絶, 與天下終, 豈非道之符, 而聖人所謂吉祥善事與?” 應侯曰: “然.”
策05秦三085-03 澤曰: “若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 其卒亦可願矣?” 應侯知蔡澤之欲困己以說, 復曰: “何爲不可?” 夫公孫鞅事孝公, 極身毋二, 盡公不還私, 信賞罰以致治, 竭智能, 示情素, 蒙怨咎, 欺舊交, 虜魏公子卬, 卒爲秦禽將破敵軍, 攘地千里; 吳起事悼王, 使私不害公, 讒不蔽忠, 言不取苟合, 行不取苟容, 行義不固毁譽, 心有伯主强國, 不辭禍凶; 大夫種
策05秦三085-04 事越王, 主離困辱, 悉忠而不解, 主雖亡絶, 盡能而不離, 多功而不矜, 貴富不驕怠. 若此三子者, 義之至, 忠之節也. 故君子殺身以成名, 義之所在, 身雖死, 無憾悔, 何爲不可哉?”
策05秦三085-05 蔡澤曰: “主聖臣賢, 天下之福也; 君明臣忠, 國之福也; 父慈子孝, 夫信婦貞, 家之福也. 故比干忠不能存殷, 子胥知不能存吳, 申生孝而晉惑亂. 是有忠臣、孝子, 國家滅亂何也? 無明君賢父以聽之, 故天下以其君父爲戮辱, 憐其臣子. 夫待死而後可以立忠成名, 是微子不足仁, 孔子不足聖, 管仲不足大也?”
策05秦三085-06 於是應侯稱善. 蔡澤得少間, 因曰: “商君、吳起、大夫種, 其爲人臣盡忠致功, 則可願矣; 閎夭事文王, 周公輔成王也; 豈不亦忠乎! 以君臣論之, 商君、吳起、大夫種, 其可願孰與閎夭、周公哉!” 應侯曰: “商君、吳起、大夫種不若也.” 蔡澤曰: “然則君之主, 慈仁任忠, 不欺舊故, 孰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 應侯曰: “未知何如也.”
策05秦三085-07 蔡澤曰: “主固親忠臣, 不過秦孝、越王、楚悼, 君之爲主正亂、批患、折難、廣地、殖穀、富國、足家、强主, 威蓋海內, 功章萬里之外, 不過商君、吳起、大夫種, 而君之祿位貴盛, 私家之富過於三子, 而身不退, 竊爲君危之.
策05秦三085-08 語曰: ‘日中則移, 月滿則虧, 物盛則衰’, 天之常數也. 進退盈縮, 變化, 聖人之常道也. 昔者, 齊桓公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至葵丘之會, 有驕矜之色, 畔者九國: 吳王夫差無適於天下, 輕諸侯, 凌齊、晉, 遂以殺身亡國; 夏育、太史啓叱呼駭三軍, 然而身死於庸夫此皆乘至盛不及道理也.
策05秦三085-09 夫商君爲孝公平權衡, 正度量, 調輕重, 決裂阡陌, 敎民耕戰, 是以兵動而地廣, 兵休而國富, 故秦無敵於天下, 立威諸侯, 功已成, 遂以車裂; 楚地, 持戟百萬, 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 一戰擧鄢郢, 再戰燒夷陵, 南幷蜀、漢, 又越韓、魏, 攻强趙, 北阬馬服, 誅屠四十餘萬之衆, 流血成川, 沸聲若雷, 使秦業帝, 自是之後, 趙、楚懾服, 不敢攻秦者, 白起之勢也, 身所服者七十餘城, 功已成矣, 賜死於杜郵;
策05秦三085-10 吳起爲楚悼罷無能, 廢無用, 損不急之官, 塞私門之請, 壹楚國之俗, 南攻楊越, 北幷陳、蔡, 破橫散從, 使馳說之士, 無所開其口, 功已成矣, 卒支解; 大夫種爲越王墾草刱邑, 辟地殖穀, 率四方士, 上下之力, 以禽勁吳, 成霸功, 勾踐終棓而殺之.
策05秦三085-11 此四子者, 成功而不去, 禍至於此. 此所謂信而不能詘, 往而不能反者也. 范蠡知之, 超然避世, 長爲陶朱. 君獨不觀博者乎? 或欲分大投, 或欲分功, 此皆君之所明知也. 今君相秦, 計不下席, 謀不出廊廟, 坐制諸侯, 利施三川、以實宜陽, 決羊腸之險, 塞太行之口, 又斬范、中行之途, 棧道千里於蜀、漢, 使天下皆畏秦. 秦之欲得矣, 君之功極矣, 此亦秦之分功之時也.
策05秦三085-12 如是不退, 則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是也. 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 讓賢者授之? 必有伯夷之廉, 長爲應侯, 世世稱孤, 而有喬、松之壽, 孰與以禍終哉? 此則君何居焉?” 應侯曰: “善.” 乃延入坐爲上客.
策05秦三085-13 後數日, 入朝言於秦昭王曰: “客新有從山東來者蔡澤, 其人辯士, 臣之見人甚衆, 莫有及者, 臣不如也.” 秦昭王召見, 與語, 大說之, 拜爲客卿. 應侯因謝病, 請歸相印. 昭王彊起應侯, 應侯遂稱篤, 因免相. 昭王新說蔡澤計畫, 遂拜爲秦相, 東收周室.
策05秦三085-14 蔡澤相秦王數月, 人或惡之. 懼誅, 乃謝病歸相印, 號爲剛成君. 秦十餘年, 昭王、孝文王、莊襄王, 卒事始皇帝. 爲秦使於燕, 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
策06秦四086-01 秦取楚漢中, 再戰於藍田, 大敗楚軍. 韓、魏聞楚之困, 乃南襲至鄧, 楚王引歸. 後三國謀攻楚, 恐秦之救也. 或說薛公: “可發使告楚曰: ‘今三國之兵且去楚, 楚能應而共攻秦, 雖藍田豈難得哉, 况於楚之故地?’
策06秦四086-02 楚疑於秦之未必救己也, 而今三國之辭去, 則楚之應之也必勸. 是楚與三國謀出秦兵矣. 秦爲知之, 必不救也. 三國疾攻楚, 楚必走秦以急, 秦愈不敢出. 則是我離秦而攻楚也, 兵必有功.” 薛公曰: “善.” 遂發重使之楚, 楚之應之果勸. 於是三國幷力攻楚, 楚果告急於秦, 秦遂不敢出兵, 大臣有功.
策06秦四087-00 薛公入魏而出齊女. 韓春謂秦王曰: “何不取爲妻, 以齊、秦劫魏, 則上黨秦之有也. 齊、秦合而立負蒭, 負蒭立, 其母在秦, 則魏, 秦之縣也. 已, 呡欲以齊、秦劫魏而困薛公, 佐欲定其弟, 臣請爲王因呡與佐也. 魏懼而復之, 負蒭必以魏歿世事秦. 齊女入魏而怨薛公, 終以齊奉事王矣.”
策06秦四088-01 三國攻秦, 入函谷. 秦王謂樓緩曰: “三國之兵深矣, 寡人欲割河東而講.” 對曰: “割河東大費也, 免於國患大利也. 此父兄之任也, 王何不召公子池而問焉.”
策06秦四088-02 王召公子池而問焉, 對曰: “講亦悔, 不講亦悔.” 王曰: “何也?” 對曰: “王割河東而講, 三國雖去, 王必曰: ”惜矣, 三國且去, 吾特以三城從之.’ 此講之悔也. 王不講, 三國入函谷, 咸陽必危, 王又曰: ‘惜矣, 吾愛三城而不講.’ 此又不講之悔也.” 王曰: “鈞吾悔也, 寧亡三城而悔, 無危咸陽而悔也. 寡人決講矣.” 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講於三國, 之兵乃退.
策06秦四089-01 秦昭王謂左右曰: “今日韓、魏孰與始强?” 對曰: “弗如也.” 王曰: “今之如耳、魏齊孰與孟嘗、芒卯之賢?” 對曰: “弗如也.” 王曰: “以孟嘗、芒卯之賢, 帥强韓、魏之兵以伐秦, 猶無奈寡人何也, 今以無能之如耳、魏齊帥弱韓、魏以攻秦, 其無奈寡人何, 亦明矣.” 左右皆曰: “甚然.”
策06秦四089-02 中期推琴對曰: “三之料天下過矣. 昔者六晉之時, 智氏最强, 滅破范、中行, 帥韓、魏以圍趙襄子於晉陽, 決晉水以灌晉陽, 城不沈者三板耳. 智伯出行水, 韓康子御, 魏桓子驂乘.
策06秦四089-03 智伯曰: ‘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國也, 乃今知之. 汾水利以灌安邑, 絳水利以灌平陽. 魏桓子肘韓康子, 康子履魏桓子躡其踵, 肘、足接於車上, 而智氏分矣, 身死、國亡, 爲天下笑. 今秦之强, 不能過智伯, 韓、魏雖弱, 尙賢在晉陽之下也. 此乃方其用肘、足時也, 願王之勿易也.”
策06秦四090-00 楚、魏戰於陘山, 魏許秦以上洛, 以絶秦於楚. 魏戰勝, 楚敗於南陽. 秦責賂於魏, 魏不與. 營淺謂秦王曰: “王何不謂楚王曰: ‘魏許寡人以地, 今戰勝, 魏王倍寡人也, 王何不與寡人遇. 魏畏秦、楚之合, 必與秦地矣. 是魏勝楚而亡地於秦也. 是王以魏地德寡人, 秦之楚者多資矣. 魏弱, 若不出地, 則王攻其南, 寡人絶其西, 魏必危.’” 秦王曰: “善.” 以是告楚. 楚王揚言與秦遇. 魏王聞之, 恐, 效上洛於秦.
策06秦四091-00 楚使者景鯉在秦, 從秦王與魏王遇於境. 楚怒, 秦合周冣爲楚王曰: “魏請無與楚遇, 而合於秦, 是以鯉與之遇也. 弊邑之於與遇善之, 故齊不合也.” 楚王因不罪景鯉, 而德周、秦.
策06秦四092-00 楚王使景鯉如秦. 客謂秦王曰: “景鯉, 楚王使景所甚愛; 王不如留之以市地. 楚王聽, 則不用兵而得地; 楚王不聽, 則殺景鯉, 更不與不如景鯉留. 是便計也.” 秦王乃留景鯉. 景鯉使人說秦王曰: “臣見王之權輕天下, 而地不可得也. 臣之來使也, 聞齊、魏皆且割地以事秦. 所以然者, 以秦與楚爲昆弟國. 今大王留臣, 是示天下無楚也, 齊、魏有何重於孤國也? 楚知秦之孤, 不與地, 而外結交諸侯以圖, 則社稷必危. 不如出臣.” 秦王乃出之.
策06秦四093-01 秦王欲見頓弱, 頓弱曰: “臣之義, 不參拜; 王能使臣無拜卽可矣, 不卽不見也.” 秦王許之. 於是頓子曰: “天下有其實而無其名者, 有無其實而有其名者, 有無其名又無其實者. 王知之乎?” 王曰: “弗知.” 頓子曰: “有其實而無其名者, 商人是也; 無把銚推耨之勢, 而有積粟之實, 此有其實而無其名者也. 無其實而有其名者, 農夫是也; 解凍而耕, 暴背而耨, 無積粟之實, 此無其實而有其名者也. 無其名又無其實者, 王乃是也已; 立爲萬乘, 無孝之名, 以千里養, 無孝之實.” 秦王悖然而怒.
策06秦四093-02 頓弱曰: “山東戰國有六, 威不掩於山東, 而掩於母, 臣竊爲大王不取也.” 秦王曰: “山東之建國可兼與?” 頓子曰: “韓、天下之咽喉, 魏、天下之匈腹, 王資臣萬金而遊, 聽之韓、魏, 入其社禝之臣於秦, 卽韓、魏從; 韓、魏從, 而天下可圖也.”秦王曰: “寡人之國貧, 恐不能給也.” 頓子曰: “天下未嘗無事也, 非從卽橫也. 橫成則秦帝; 從成卽楚王. 秦帝卽以天下恭養, 楚王卽王雖有萬金弗得私也.” 秦王曰: “善.” 乃資萬金, 使東遊韓、魏, 入其將相, 北遊於燕、趙, 而殺李牧. 齊王入朝, 四國必從, 頓子之說也.
策06秦四094-01 頃襄王二十年, 秦白起拔楚西陵, 或拔鄢郢夷陵, 燒先王之墓, 王徙東北, 保于陳城, 楚遂削弱, 爲秦所輕. 於是白起又將兵來伐. 楚人有黃歇者, 游學博聞, 襄王以爲辯, 故使於秦, 說昭王曰“天下莫强於秦楚, 今聞大王欲伐楚, 此猶兩虎相鬪, 而駑犬受其弊, 不如善楚, 臣請言其說. 臣聞之:
策06秦四094-02 [說秦王曰]: “物至而反, 冬、夏是也; 致至而危, 累碁是也. 今大國之地半天下, 有二垂, 此從生民以來, 萬乘之地未嘗有也. 先帝文王、莊王、王之身, 三世而不接地於齊, 以絶從親之要. 今王三使盛橋守事於韓, 成橋以北入燕是王不用甲, 不伸威, 而出百里地, 王之可謂能矣.
策06秦四094-03 王又擧甲兵而攻魏, 杜大梁之門, 擧河內, 拔燕、酸棗、虛、桃人, 楚、燕之兵云翔不敢校, 王之功亦多矣. 王申息衆二年然後復之, 又取蒲、衍、首垣, 以臨仁、平兵, 小黃、濟陽嬰城, 而魏氏服矣. 王又割濮磨之北, 屬之燕, 斷齊、秦之要, 絶楚魏之脊, 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 王之威亦憚矣.
策06秦四094-04 王若能持功守威, 省攻伐之心, 而肥仁義之誡, 使無復後患, 王三不足四, 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負人徒之衆, 材兵甲之强, 壹毁魏氏之威,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恐有後患.
策06秦四094-05 詩云‘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易曰‘狐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 終之難也. “何以知其然也? 智氏見伐趙之利, 而不知楡次之禍也; 吳見伐齊之便, 而不知干隧之敗也.
策06秦四094-06 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 設利於前, 而易患於後也. 吳之信越也, 從而伐齊, 旣勝齊人於艾陵, 還爲越王禽於三江之浦; 智氏信韓、魏, 從而伐趙, 攻晉陽之城, 勝有日矣, 韓、魏反之, 殺智伯瑤於鑿臺之上.
策06秦四094-07 今王妬楚之不毁也, 而忘毁楚之强魏也, 臣爲大王慮而不取. 詩云大武‘遠宅不涉.’ 從此觀之, 楚國援也, 鄰國敵也. 詩云: ‘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躍躍毚免, 遇犬獲之.’
策06秦四094-08 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 此正吳信越也. “臣聞敵不可易, 時不可失, 臣恐韓、魏之卑辭慮患而實欺大國也. 此何也? 王旣無重世之德於韓、魏, 而有累世之怨矣. 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百世矣.
策06秦四094-09 本國殘, 社稷壞, 宗廟隳, 刳腹折頤, 首身分離, 暴骨草澤, 頭顱僵仆, 相望於境, 父子老弱係虜, 相隨於路, 鬼神狐祥, 無所食, 百姓不聊生, 族類離散, 流亡爲臣妾滿海內矣. 韓、魏之不亡, 秦社稷之憂也. 今王之攻楚, 不亦失乎?
策06秦四094-10 “是王攻楚之日, 則惡出兵? 王將藉路於仇讎之韓、魏乎? 兵出之日, 而王憂其不反也, 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魏. 王若不藉路於仇讎之韓、魏, 必攻陽右壤. 隨陽右壤此皆廣川大水, 山林谿谷, 不食之地, 王雖有之, 不爲得地; 是王有毁楚之名, 無得地之實也.
策06秦四094-11 且王攻楚之日, 四國必應悉起應王, 秦、楚之構而不離, 魏氏將出兵而攻留、方與、銍、胡陵、碭、蕭相, 故宋必盡; 齊人南面, 泗北必擧. 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也.
策06秦四094-12 而王使之獨攻, 王破楚於以肥韓、魏於中國而勁齊. 韓、魏之强足以校於秦矣, 齊南以泗爲境, 東負海, 北倚河, 而無後患. 天下之國莫强於齊, 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 一年之後, 爲帝若未能, 於以禁王之爲帝有餘. “夫以王壤士之博, 人徒之衆, 兵革之强, 一擧衆而注地於楚, 詘令韓、魏歸帝重於齊, 是王失計也.
策06秦四094-13 臣爲王慮, 莫若善楚. 秦、楚合而爲一臨以韓, 韓必授首, 王襟以山東之險, 帶以河曲之利, 韓必爲關中之候. 若是王以十成鄭, 梁氏寒心, 許、鄢陵嬰城, 上蔡、召陵不往來也, 如此而魏亦關內候矣.
策06秦四094-14 王一善楚, 而‘關內’二萬乘之主注地於齊, 齊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是王之地一任兩海, 要絶天下也. 是燕、趙無齊、楚, 無燕、趙也. 然後危動燕趙、持齊、楚, 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策06秦四095-01 或爲六國說秦王曰: “土廣不足以爲安, 人衆不足以爲强, 若土廣者安, 人衆者强, 則桀、紂之後將存. 昔者趙氏亦嘗强矣. 曰趙强何若? 擧左案齊, 擧右案魏, 厭案萬乘之國; 二國, 千乘之宋也. 築剛平, 衛無東野, 芻牧薪采, 莫敢闚東門. 當是時, 衛危於累卵.
策06秦四095-02 天下之士相從謀曰: ‘吾將還其委質而朝於邯鄲之君乎?’ 於是, 天下有稱伐邯鄲者, 莫不令朝行. 魏伐邯鄲, 因退爲逢澤之遇, 乘夏車, 稱夏王, 朝爲天子, 天下皆從. 齊太公聞之, 擧兵伐魏, 壤地兩分, 國家大危. 梁王身抱質執璧, 請爲陳侯臣, 天下乃釋梁.
策06秦四095-03 郢威王聞之, 寢不寐, 食不飽, 帥天下百姓以與申縛遇於泗水之上, 而大敗申縛. 趙人聞之, 至枝桑; 燕人聞之, 至格道; 格道不通, 平際絶. 齊戰敗不勝, 謀則不得. 使陳毛釋劍掫, 委南聽罪, 西說趙, 北說燕, 內喩其百姓, 而天下乃齊釋. 於是夫積薄而爲厚, 聚少而爲多, 以同言郢威王於側紂之閒. 臣豈以郢威王爲政衰謀亂以至於此哉?! 郢爲强, 臨天下諸侯, 故天下樂伐之也.”
策07秦五096-01 謂秦王曰: “臣竊惑王之輕齊易楚而卑畜韓也. 臣聞: 王, 兵勝而不驕; 伯, 主約而不忿. 勝而不驕, 故能服世; 約而不忿, 故能從鄰. 今王廣德魏、趙而輕失齊, 驕也; 戰勝宜陽, 不恤楚交, 忿也. 驕忿非伯主之業也. 臣竊爲大王慮之而不取也.
策07秦五096-02 “詩云: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與終. 何以知其然? 昔智伯瑤殘范、中行, 圍逼晉陽, 卒爲三家笑; 吳王夫差棲越於會稽, 勝齊於艾陵, 爲黃池之遇, 無禮於宋, 遂與句踐禽, 死於干隧; 梁君伐楚勝齊, 制趙、韓之兵, 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 後子死, 身布冠而拘於秦. 三者非無功也, 能始而不能終也.
策07秦五096-03 “今王破宜陽, 殘三川, 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 雍天下之國, 徙兩周之疆, 而世主不敢交; 陽侯之塞, 取黃棘, 而韓、楚之兵不敢進. 王若能爲此尾, 則三王不足四, 五伯不足六. 王若不能爲此尾, 而有後患, 則臣恐諸侯之君, 河、濟之士, 以王爲吳、智之事也.
策07秦五096-04 “詩云: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 此言末路之難. 今大王、皆有驕色, 以臣之心觀之, 天下之事, 依世主之心, 非楚受兵, 必秦也. 何以知其然也? 秦人援魏以拒楚, 楚人援韓以拒秦, 四國之兵敵, 而未能復戰也. 齊、宋在繩墨之外以爲權, 故曰: 先得齊、宋者伐秦. 秦先得齊、宋, 則韓氏鑠, 韓氏鑠, 則楚孤而受兵也; 楚先得齊, 則魏氏鑠, 魏氏鑠, 則秦孤而受兵矣. 若隨此計而行之, 則兩國者必爲天下笑矣.”
策07秦五097-00 秦王與中期爭論, 不勝. 秦王大怒, 中期徐行而去. 或爲中期說秦王曰: “悍人也中期, 適遇明君故也, 向者遇桀、紂, 必殺之矣.” 秦王因不罪.
策07秦五098-00 獻則謂公孫消曰: “公, 大臣之尊者也, 數伐有功. 所以不爲相者, 太后不善公也. 辛戎者, 太后之所親也, 今亡於楚, 在東周. 公何不以秦、楚之重, 資而相之於周乎? 楚必便之矣. 是辛戎有秦、楚之重, 太后必悅公, 公相必矣.”
策07秦五099-01 樓啎約秦、魏, 魏太子爲質. 紛彊欲敗之, 謂太后曰: “國與還者也. 敗秦而利魏, 魏必負之, 負秦之日, 太子爲糞矣.” 太后坐王而泣. 王因疑於太子, 令之留於酸棗. 樓子患之.
策07秦五099-02 昭衍爲周之梁, 樓子告之. 昭衍見梁王, 梁王曰: “何聞?” 曰: “聞秦且伐魏.” 王曰: “爲期與我約矣.” 曰: “秦疑於王之約, 以太子之留酸棗而不之秦. 秦王之計曰: ‘魏不與我約, 必攻我. 我與其處而待之見攻, 不如先伐之.’ 以秦彊折節而下與國, 臣恐其害於東周.”
策07秦五100-01 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 見秦質子異人, 歸而謂父曰: “耕田之利幾倍?” 曰: “十倍.” “珠玉之贏幾倍?” 曰: “百倍.” “立國家之主贏幾倍?” 曰: “無數” 曰: “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 今建國立君, 澤可以遺世. 願往事之.” 秦子異人質於趙, 處於*각城.
策07秦五100-02 故往說之曰: “子傒有承國之業, 又有母在中, 今子無母於中, 外託於不可知之國, 一日倍約, 身爲糞土. 今子聽吾計事, 求歸, 可以有秦國. 吾爲子使秦, 必來請子.” 乃說秦王后弟陽泉君曰: “君之罪至死, 君知之乎? 君之門下無不居高尊位, 太子門下無貴者. 君之府藏珍珠寶玉, 君之駿馬盈外廏, 美女充後庭. 王之春秋高, 一日山陵崩, 太子用事, 君危於累卵, 而不壽於朝生. 說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貴千萬歲, 其寧於太山四維, 必無危亡之患矣.”
策07秦五100-03 陽泉君避席, “請聞其說.” 不韋曰: “王年高矣, 王后無子, 子傒有承國之業, 士倉又輔之. 王一日山陵崩, 子傒立, 士倉用事, 王后之門必生蓬蒿. 子異人賢材也, 弃在於趙, 無母於內, 引領西望, 而願一得歸. 王后誠請而立之, 是子異人無國而有國, 王后無子而有子也.” 陽泉君曰: “然.” 入說王后, 王后乃請趙而歸之.
策07秦五100-04 趙未之遣, 不韋說趙曰: “子異人秦之寵子也, 無母於中, 王后欲取而子之. 使秦而欲屠趙, 不顧一子以留計, 是抱空質也. 若使子異人歸而得立, 趙厚送遣之, 是不敢倍德畔施, 是自爲德講. 秦王老矣, 一日晏駕, 雖有子異人, 不足以結秦.” 趙乃遣之.
策07秦五100-05 異人至, 不韋使楚服而見. 王后悅其狀, 高其知, 曰: “吾楚人也.” 而自子之, 乃變其名曰“楚”. 王使子誦, 子曰: “少棄捐在外, 嘗無師傅所敎學, 不習於誦.” 王罷之, 乃留止. 閒曰: “陛下嘗軔車於趙矣, 趙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 今大王反國, 皆西面而望. 大王無一介之使以存之, 臣恐其皆有怨心. 使邊境早閉晩開.” 王以爲然, 奇其計. 王后勸立之. 王乃召相, 令之曰: “寡人子莫若楚.” 立以爲太子. 子楚立, 以不韋爲相, 號曰“文信侯”, 食藍田十二縣. 王后爲華陽太后, 諸侯皆致秦邑.
策07秦五101-01 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閒, 使剛成君蔡澤事燕, 三年, 而燕太子質於秦. 文信侯因請張唐相燕, 欲與燕共伐趙, 以廣河閒之地. 張唐辭曰: “燕者必徑於趙, 趙人得唐者, 受百里之地. 文信侯去而不快. 少庶子甘羅曰: “君侯何不快甚也?” 文信侯曰: “吾令剛成君蔡澤事燕, 三年, 而燕太子已入質矣. 今吾自請張卿相燕, 而不肯行.” 甘羅曰: “臣行之.” 文信君叱去曰: “我自行之而不肯, 汝安能行之也?” 甘羅曰: “夫項櫜生七歲而爲孔子師, 今臣生十二歲於玆矣! 君其詩臣, 奚以遽言叱也?”
策07秦五101-02 甘羅見張唐曰: “卿之功孰與武安君?” 唐曰: “武安君戰勝攻取不知其數, 攻城墮邑不知其數; 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 甘羅曰: “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歟?” 曰: “知之.” “應侯之用秦也孰與文信侯專?” 曰: “應侯不如文信侯專.” 曰: “卿明知爲不如文信侯專歟?” 曰: “知之.” 甘羅曰: “應侯欲伐趙, 武安君難之, 去咸陽七里, 絞而殺之. 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 而卿不肯行, 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 唐曰: “請因孺子而行!” 令庫具車, 廏具馬, 府具幣. 行有日矣.
策07秦五101-03 甘羅謂文信侯曰: “借臣車五乘, 請爲張唐先報趙.” 見趙王, 趙王郊迎. 謂趙王曰: “聞燕太子丹之入秦與?” 曰: “聞之.” “聞張唐之相燕與?” 曰“聞之.” 燕太子入秦者, 燕不欺秦也; 張唐相燕者, 秦不欺燕也. 秦、燕不相欺, 則伐趙危矣.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 無異故, 欲攻趙而廣河閒也. 今王齎臣五城以廣河閒, 請歸燕太子, 與强趙攻弱燕.“ 趙王立割五城以廣河閒, 歸燕太子. 趙攻燕, 得上谷三十六縣, 與秦什一.
策07秦五102-01 文信侯出走, 與司空馬之趙, 趙以爲守相, 秦下甲而攻趙. 司空馬說趙王曰: “文信侯相秦, 臣事之爲尙書, 習秦事. 今大王使守小官習趙事. 請爲大王設秦、趙之戰, 而親觀其孰勝.
策07秦五102-02 趙孰與秦大?” 曰: “不如.” “民孰與之衆?” 曰: “不如.” “金錢、粟孰與之富?” 曰: “弗如.” “國孰與之治?” 曰: “不如.” “相孰與之賢?” 曰: “不如.” “將孰與之武?” 曰: “不如.” “律令孰與之明?” 曰: “不如.” 司空馬曰: “然則大王之國百擧而無及秦者, 大王之國亡.” 趙王曰: “卿不遠趙而悉敎以國事, 願於因計.”
策07秦五102-03 司空馬曰: “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 秦不接刃而得趙之半, 秦必悅. 內惡趙之守, 外恐諸侯之救, 秦必受之, 秦受地而隙兵, 趙守半國以自存. 秦銜賂以自强, 山東必恐; 亡趙自危, 諸侯必懼. 懼而相捄, 則從事可成. 臣請大王約從. 從事成, 則是大王名亡趙之半, 實得山東以敵秦, 秦不足亡.”
策07秦五102-04 趙王曰: “前日秦下甲攻趙, 趙賂以河閒十二縣, 地削兵弱, 卒不免秦患. 今又割趙之半以强秦, 力不能自存, 因以亡矣. 願卿之更計.” 司空馬曰: “臣少爲秦刀筆以官, 長而守小官, 未嘗爲兵首, 請爲大王悉趙兵以遇.” 趙王不能將. 司空馬曰: “臣效愚計, 大王不用, 是臣無以事大王, 願自請.”
策07秦五102-05 司空馬去趙, 渡平原. 平原津令郭遺勞而問: “秦兵下趙, 上客從趙來, 趙事何如?” 司空馬言其爲趙王計而弗用, 趙必亡. 平原令曰: “以上客料之, 趙何時亡?” 司空馬曰: 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 若殺武安君, 不過半年. 趙王之臣有韓倉者, 以曲合於趙王, 其交甚親, 其爲人疾賢妬功臣. 今國危亡, 王必用其言, 武安君必死.”
策07秦五102-06 韓倉果惡之, 王使人代. 武安君至, 使韓倉數之曰: “將軍戰勝, 王觴將軍. 將軍爲壽於前而捍匕首, 當死,” 武安君曰: “繓病鉤, 身大臂短, 不能及地, 起居不敬. 恐懼死罪於前, 故使工人爲木材以接手. 上若不信, 繓請以出示.” 出之袖中, 以示韓倉, 狀如振*인, 纏之以布. “願公入明之.” 韓倉曰: 受命於王, 賜將軍死, 不赦. 臣不敢言.”
策07秦五102-07 武安君北面再拜賜死, 縮劍將自誅, 乃曰: “人臣不得自殺宮中.” 遇司空馬門, 趣甚疾, 出諔門也. 右擧劍將自誅, 臂短不能及, 銜劍徵之於柱以自刺.
策07秦五102-08 武安君死, 五月趙亡. 平原令見諸公, 必爲言之曰: “嗟嗞乎, 司空馬!” 又以爲司空馬逐於秦, 非不知也; 去趙, 非不肖也. 趙去司空馬而國亡. 國亡者, 非無賢人, 不能用也.
策07秦五103-01 四國爲一, 將以攻秦. 秦王召羣臣、賓客六十人而問焉, 曰: “四國爲一, 將以圖秦, 寡人屈於內, 而百姓靡於外, 爲之奈何?” 羣臣莫對. 姚賈對曰: “賈願出使四國, 必絶其謀, 而安其兵.” 乃資車百乘, 金千斤, 衣以其衣, 冠, 舞以其劍. 姚賈辭行. 絶其謀, 止其兵, 與之爲交以報秦. 秦王大悅, 賈封千戶, 以爲上卿.
策07秦五103-02 韓非知之, 曰: “賈以珍珠重寶, 南使荊、吳, 北使燕、代, 之閒三年, 四國之交未必合也, 而珍珠重寶盡於內. 是賈以王之權、國之寶, 外自交於諸侯, 願王察之. 且梁監門子, 嘗盜於梁, 臣於趙而逐. 取世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 與同知社稷之計, 非所以厲羣臣也.”
策07秦五103-03 王召姚賈而問曰: “吾聞子以寡人財交於諸侯, 有諸?” 對曰: “有.” 王曰: “有何面目復見寡人?” 對曰: “曾參孝其親, 天下願以爲子; 子胥忠於君, 天下願以爲臣; 貞女工巧, 天下願以爲妃. 今賈忠王, 而王不知也. 賈不歸四國, 尙焉之? 使賈不忠於君, 四國之王尙焉用賈之身? 桀聽讒而誅其良將, 紂聞讒而殺其忠臣, 至身死國亡. 今王聽讒, 則無忠臣矣.”
策07秦五103-04 王曰: “子監門子, 梁之大盜, 趙之逐臣.” 姚賈曰: “太公望齊之逐夫, 朝歌之廢屠, 子良之逐臣, 棘津之讎不庸, 文王用之而王. 管仲其鄙人之賈人也, 南陽之弊幽, 魯之免囚, 桓公用之而伯. 百里奚虞之乞人, 傳賣以五羊之皮, 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文公用中山盜, 而勝於城濮.
策07秦五103-05 此四士者, 皆有詬醜, 大誹天下, 明主用之, 知其可與立功. 使若卞隨、務光、申屠狄, 人主豈得其用哉? 故明主不取其汙, 不聽其非, 察其爲己用. 故可以存社稷者, 雖有外誹者不聽, 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賞. 是以羣臣莫敢以虛願望於上.” 秦王曰: “然.” 乃可復使姚賈而誅韓非.
策08齊一104-00 楚威王戰勝於徐州, 欲逐嬰子於齊. 嬰子恐. 張丑謂楚王曰: “王戰勝於徐州也, 盼子不用也. 盼子有功於國, 百姓爲之用; 嬰子不善, 而用申縳. 申縳者, 大臣與, 百姓弗爲用, 故王勝之也. 今嬰子逐, 盼子必用. 復整其士卒, 以與王遇, 必不便於王也.” 楚王因弗逐.
策08齊一105-00 齊將封田嬰於薛. 楚王聞之大怒, 將伐齊. 齊王有輟志. 公孫閈曰: “封之成與不, 非在齊也, 又將在楚. 閈說楚王, 令其欲封公也又甚於齊.” 嬰子曰: “願委之於子.” 公孫閈爲謂楚王曰: “魯、宋事楚而齊不事者, 齊大而魯、宋小. 王獨利魯、宋之小, 不惡齊大, 何也? 夫齊削地而封田嬰, 是其所以弱也. 願勿止.” 楚王曰: “善.” 因不止.
策08齊一106-01 靖郭君將城薛, 客多以諫. 靖郭君謂謁者, 旡爲客通. 齊人有請者曰: “臣請三言而已矣! 益一言, 臣請烹.” 靖郭君因見之. 客趨而進曰: “海大魚.” 因反走.
策08齊一106-02 君曰: “客有於此.” 客曰: “鄙臣不敢以死爲戲.” 君曰: “亡, 更言之.” 對曰: “君不聞大魚乎? 網不能止, 鉤不能牽, 蕩而失水, 則螻蟻得意焉. 今夫齊亦君之水也. 君長有齊陰, 奚以薛爲? 夫齊, 雖隆薛之城到於天, 猶之無益也.” 君曰: “善.” 乃輟城薛.
策08齊一107-00 靖郭君謂齊王曰: “五官之計, 不可不日聽也而數覽.” 王曰: “說.” 五而厭之. 今與靖郭君.
策08齊一108-01 靖郭君善齊貌辨. 齊貌辨之爲人也多疵, 門人弗說. 士尉以証靖郭君, 靖郭君不聽, 士尉辭而去. 孟嘗君又竊以諫, 靖郭君大怒, 曰: “剗而類, 破吾家, 苟可慊齊貌辨者, 吾無辭爲之.” 於是舍之上舍, 令長子御, 旦暮進食.
策08齊一108-02 數年, 威王薨, 宣王立. 靖郭君之交, 大不善於宣王, 辭而之薛, 與齊貌辨俱留. 無幾何, 齊貌辨辭而行, 請見宣王. 靖郭君曰: “王之不說嬰甚, 公往, 必得死焉.” 齊貌辨曰: “固不求生也, 請必行.” 靖郭君不能止. 齊貌辨行至齊, 宣王聞之, 藏怒以待之. 齊貌辨見宣王, 王曰: “子, 靖郭君之所聽愛夫?”
策08齊一108-03 齊貌辨曰: “愛則有之, 聽則無有. 王之方爲太子之時, 辨謂靖郭君曰: ‘太子相不仁, 過頤豕視, 若是者信反. 不若廢太子, 更立衛姬嬰兒郊師.’ 靖郭君泣, 而曰: ‘不可, 吾不忍也.’ 若聽辨而爲之, 必無今日之患也. 此爲一. 至於薛, 昭陽請以數倍之地易薛. 辨又曰: ‘必聽之.’ 靖郭君曰: ‘受薛於先王, 雖惡於後王, 吾獨謂先王何乎! 且先王之廟在薛, 吾豈可以先王之廟與楚乎?’ 又不肯聽辨. 此爲二.
策08齊一108-04 宣王大息, 動於顔色, 曰: “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 寡人少, 殊不知此. 客肯爲寡人來靖郭君乎?” 齊貌辨對曰: “敬諾.” 靖郭君, 衣威王之衣, 冠, 舞其劒. 宣王自迎靖郭君於郊, 望之而泣. 靖郭君至, 因請相之. 靖郭君辭, 不得已而受, 七日謝病, 强辭, 靖郭君辭不得三日而聽.
策08齊一108-05 當是時, 靖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 能自知人, 故人非之, 不爲沮. 此齊貌辨之所以外生、樂患、趣難者也.
策08齊一109-01 邯鄲之難, 趙求救於齊. 田侯召大臣而謀, 曰: “救趙孰與勿救?” 鄒子曰: “不如勿救.” 段干綸曰: “弗救則我不利.” 田侯曰: “何哉?” “夫魏氏兼邯鄲, 其於齊何利哉?” 田侯曰: “善.” 乃起兵, 曰: “軍於邯鄲之郊.”
策08齊一109-02 段干綸曰:“ 臣之求利, 且不利者非此也. 夫救邯鄲軍於其郊, 是趙不拔而魏全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 邯鄲拔而承魏之弊, 是趙破而魏弱也.” 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 七月邯鄲拔. 齊因承魏之弊, 大破之桂陵.
策08齊一110-01 南梁之難, 韓氏請救於齊. 田侯召大臣而謀曰: “早救之孰與晩救之便?” 張丏對曰: “晩救之, 韓且折而入於魏, 不如早救之.”
策08齊一110-02 田臣思曰: “不可, 夫韓、魏之兵未弊, 而我救之, 我代韓而受魏之兵, 顧反聽命於韓也. 且夫魏有破韓之志, 韓見且亡, 必東愬於齊. 我因陰結韓之親, 而晩承魏之弊, 則國可重, 利可得, 名可尊矣.
策08齊一110-03 田侯曰: “善.” 乃陰告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專有齊國, 五戰五不勝, 東愬於齊, 齊因起兵擊魏, 大破之馬陵. 魏破韓弱, 韓、魏之君因田嬰北面而朝田侯.
策08齊一111-01 成侯鄒忌爲齊相, 田忌爲將, 不相說. 公孫閈謂鄒忌曰: “公何不爲王謀伐魏? 勝,則是君之謀也, 君可以有功; 戰不勝, 田忌不進, 戰而不死, 曲撓而誅.”
策08齊一111-02 鄒忌以爲然, 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戰三勝, 鄒忌以告公孫閈. 公孫閈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於市, 曰: “我田忌之人也, 吾三戰而三勝, 聲威天下, 欲爲大事, 亦吉否?” 卜者出, 因令人捕爲人卜者, 亦驗其辭於王前. 田忌遂走.
策08齊一112-01 田忌爲齊將, 係梁太子申, 禽龐涓. 孫子謂田忌曰: “將軍可以爲大事乎?” 田忌曰: “奈何?”
策08齊一112-02 孫子曰: “將軍無解兵而入齊. 使彼罷弊於先弱守於主. 主者、循軼之途也, 鎋擊摩車而相過. 使彼罷弊先弱守於主, 必一而當十, 十而當百, 百而當千, 然後背太山, 左濟, 右天唐, 軍重踵高宛, 使輕車銳騎衝雍門. 若是則齊君可正, 而成侯可走. 不然, 則將軍不得入於齊矣.” 田忌不聽, 果不入齊.
策08齊一113-00 田忌亡齊而之楚, 鄒忌代之相齊, 恐田忌欲以楚權復於齊. 杜赫曰: “臣請爲留楚.” 謂楚王曰: “鄒忌所以不善楚者, 恐田忌之以楚權復於齊也. 王不如封田忌於江南, 以示田忌之不返齊也, 鄒忌以齊厚事楚. 田忌亡人也, 而得封, 必德王; 若復於齊, 必以齊事楚. 此用二忌之道也.” 楚果封之於江南.
策08齊一114-00 鄒忌事宣王, 仕人衆, 宣王不悅. 晏首貴而仕人寡, 王悅之. 鄒忌謂宣王曰: “忌聞以爲有一子之孝, 不如有五子之孝. 今首之所進仕者以幾何人?” 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策08齊一115-01 鄒忌脩八尺有餘, 身體昳麗. 朝服衣冠, 窺鏡, 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公也!” 城北徐公, 齊國之美麗者也.
策08齊一115-02 忌不自信, 而復問其妾曰: “吾孰與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 客從外來, 與坐談, 問之客曰: “吾與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 徐公來, 孰視之, 自以爲不如, 窺鏡而自視, 又弗如遠甚. 暮, 寑而思之, 曰: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於我也.”
策08齊一115-03 於是, 入朝見威王曰: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於臣, 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由此觀之, 王之蔽甚矣.”
策08齊一115-04 王曰: “善.” 乃下令: “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受上賞; 上書諫寡人者, 受中賞; 能謗議於市朝, 聞寡人之耳者, 受下賞.” 令初下, 羣臣進諫, 門庭若市. 數月之後, 時時而閒進. 期年之後, 雖欲言, 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 皆朝於齊.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策08齊一116-01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 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之. 與秦交和而舍. 使者數相往來. 章子爲變其徽章, 以雜秦軍. 候者言章子以齊入秦, 威王不應. 頃之間, 候者復言章子以齊兵降秦, 威王不應. 而此者三. 有司請曰: “言章子之敗者, 異人而同辭, 王何不發將而擊之?” 王曰: “此不叛寡人明矣, 曷爲擊之!” 頃間, 言齊兵大勝, 秦軍大敗. 於是, 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
策08齊一116-02 左右曰: “何以知之?” 曰: “章子之母啓, 得罪其父, 其父殺之而埋馬棧之下. 吾使者章子將也, 勉之曰: ‘夫子之强, 全兵而還, 必更葬將軍之母.’ 對曰: ‘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 臣之母啓得罪臣之父. 臣之父未敎而死. 夫不得父之敎而更葬母, 是欺死父也. 故不敢.’ 夫爲人子而不欺死父, 豈爲人臣欺生君哉?”
策08齊一117-01 楚將伐齊, 魯親之, 齊王患之. 張丏曰: “臣請令魯中立.” 乃爲齊見魯君. 魯君曰: “齊王懼乎?” 曰: “非臣所知也. 臣來弔足下.” 魯君曰: “何弔?” 曰: “君之謀過矣. 君不與勝者, 而與不勝者, 何故也?”
策08齊一117-02 魯君曰: “子以齊、楚爲孰勝哉?” 對曰: “鬼且不知也.” “然則子何以弔寡人?” 曰: “齊、楚之權, 敵也, 不用有魯與無魯. 足下豈如令衆而合二國之後哉! 楚大勝齊, 其良士選卒必殪, 其餘兵足以待天下; 齊爲勝, 其良士選卒必殪. 而君以魯衆合戰勝後, 此其爲德也亦大矣, 其見恩德亦其大也.” 魯君以爲然, 身退師.
策08齊一118-01 秦伐魏, 陳軫合三晉, 而東謂齊王曰: “古之王者之伐也, 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 以爲後世也. 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 不足以立功名, 適足以强秦而自弱也, 非山東之上計也.
策08齊一118-02 能危山東者, 强秦也. 不憂强秦, 而遞相罷弱, 而兩歸其國於秦, 此臣之所以爲山東之患. 天下爲秦相割, 秦曾不出力; 天下爲秦相烹, 秦曾不出薪. 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 願大王之察也.
策08齊一118-03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 伐不道者. 今秦之伐天下不然, 必欲反之, 主必死辱, 民必死虜. 今韓、梁之目未嘗乾, 而齊民獨不也? 非齊親而韓、梁疏也, 齊遠秦而韓、梁近. 今齊將近矣! 今秦欲攻梁絳、安邑, 秦得絳、安邑, 以東下河, 必表裏河, 而東攻齊, 擧齊屬之海. 南面而孤楚、韓、梁, 北向而孤燕、趙, 齊無所出其計矣. 願王熟慮之!
策08齊一118-04 “今三晉已合矣, 復爲兄弟約, 而出銳師以戌梁絳、安邑, 此萬世之計也. 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 必有後憂. 三晉合, 秦必不敢攻梁, 必南攻楚. 楚, 秦構難, 三晉怒齊不與己也, 必東攻齊. 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 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 齊王“敬諾.” 果以兵合於三晉.
策08齊一119-01 蘇秦爲趙合從, 說齊宣王曰: “齊南有太山, 東有琅邪, 西有淸河, 北有渤海, 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齊地方二千里, 帶甲數十萬, 粟如丘山. 齊車之良, 五家之兵, 疾如錐矢, 戰如雷電, 解如風雨. 卽有軍役, 未嘗倍太山, 絶淸河, 涉渤海也. 臨淄之中七萬戶, 臣竊度之, 下戶三男子, 三七二十一萬, 不待發於遠縣, 而臨淄之卒, 固以二十一萬矣.
策08齊一119-02 臨淄甚富而實, 其民無不吹竽、鼓瑟, 擊筑、彈琴, 鬪雞、走犬, 六博、蹹踘者; 臨淄之途, 車轂擊, 人肩摩, 連衽成帷, 擧袂成幕, 揮汗成雨; 家敦而富, 志高而揚.
策08齊一119-03 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强, 天下不能當. 今乃西面事秦, 竊爲大王羞之. “且夫韓、魏之所以畏秦者, 以與秦接界也. 兵出而相當, 不至十日, 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 韓、魏戰而勝秦, 則兵半折, 四境不守; 戰而不勝, 以亡隨其後. 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爲之臣也.
策08齊一119-04 “今秦攻齊則不然, 倍韓、魏之地, 至闈陽晉之道, 徑亢父之險, 車不得方軌, 馬不得並行, 百人守險, 千人不能過也. 秦雖欲深入, 則狼顧, 恐韓、魏之議其後也. 是故恫疑虛猲, 高躍而不敢進, 則秦不能害齊, 亦已明矣.
策08齊一119-05 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 而欲西面事秦是羣臣之計過也. 今無臣事秦之名, 而有强國之實, 臣固願大王之少留計.” 齊王曰: “寡人不敏, 今主君以趙王之敎詔之, 敬奉社稷以從.”
策08齊一120-01 張儀爲秦連橫齊王曰: “天下强國無過齊者, 大臣父兄殷衆富樂, 無過齊者. 然而爲大王計者, 皆爲一時說, 而不顧萬世之利. 從人設大王者, 必謂‘齊西有强趙, 南有韓、魏, 負海之國也, 地廣人衆, 兵强士勇, 雖有百秦, 將無奈我何.’ 大王覽其說, 而不察其至實. ”夫從人朋黨比周, 莫不以從爲可.
策08齊一120-02 臣聞之, 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 國以危, 亡隨其後, 雖有勝名, 而有亡之實, 是何故也? 齊大而魯小. 今趙之與秦也, 猶齊之於魯也. 秦、趙戰於河、漳之上, 再戰而再勝秦; 戰於番吾之下, 再戰而再勝秦. 四戰之後, 趙亡卒數十萬, 邯鄲僅存. 雖有勝秦之名, 而國破矣. 是何故也? 秦强而趙弱也.
策08齊一120-03 今秦、楚嫁子取婦, 爲昆弟之國. 韓獻宜陽, 魏效河外, 趙入朝黽池, 割河閒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 秦驅韓、魏攻齊之南地, 悉趙, 涉河、關, 指摶關, 臨淄、卽墨非王之有也. 國一日被攻, 雖欲事秦, 不可得也. 是故願大王熟計之.”
策08齊一120-04 齊王曰: “齊僻陋隱居, 託於東海之上, 未嘗聞社稷之長利, 今大客幸而敎之, 請奉社稷以事秦.” 獻魚鹽之地三百於秦也.
策09齊二121-01 韓、齊爲與國. 張儀以秦、魏伐韓. 齊王曰: “韓, 吾與國也; 秦伐之, 吾將救之.” 田臣思曰: “王之謀過矣, 不如聽之. 子噲與子之國, 百姓不戴, 諸侯弗與. 秦伐韓, 楚、趙必救之, 是天下以燕賜我也.”
策09齊二121-02 王曰: “善.” 乃許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得交於齊, 遂與秦戰. 楚、趙果遽起兵而救韓, 齊因起兵攻燕, 三十日而擧燕國.
策09齊二121-03 張儀事秦惠王. 惠王死, 武王立. 左右惡張儀, 曰: “儀事先王不忠.” 言未已, 齊讓又至. 張儀聞之, 謂武王曰: “儀有愚計願效之王.” 王曰: “奈何?” 曰: “爲社稷計者, 東方有大變, 然後王可以多割地.
策09齊二121-04 今齊王甚憎張儀, 儀之所在, 必擧兵而伐之. 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 齊必擧兵而伐之. 齊、梁之兵連於城下, 不能相去, 王以其閒伐韓, 入三川、出兵函谷, 而無伐以臨周, 祭器必出, 挾天子, 案圖籍, 此王業也.”
策09齊二121-05 王曰: “善.” 乃具革車三十乘, 納之梁. 齊果擧兵伐之. 梁王大恐. 張儀曰: “王勿患, 請令罷齊兵.” 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 藉使之齊. 齊、楚之事已畢, 因謂齊王: “王甚憎張儀, 雖然, 厚矣王之託儀於秦王也!” 齊王曰: “寡人甚憎儀, 儀之所在, 必擧兵伐之, 何以‘託儀’也?”
策09齊二121-06 對曰: “是乃王之‘託儀’也. 儀之出秦因與秦王約曰: ‘爲王計者, 東方有大變, 然後王可以多割地. 齊王甚憎儀, 儀之所在, 必擧兵伐之. 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 齊必擧兵伐梁. 梁、齊之兵連於城下, 不能去, 王以其閒伐韓, 入三川, 出兵函谷, 而無伐, 以臨周, 祭器必出, 挾天子, 案圖籍, 是王業也.’
策09齊二121-07 秦王以爲然, 與革車三十乘, 而納儀於梁. 而果伐之, 是王內自罷而伐與國, 廣鄰敵以自臨, 而信儀於秦王也. 此臣之所謂‘託儀’也.” 王曰: “善.” 乃止.
策09齊二123-01 犀首以梁爲齊戰於承匡而不勝. 張儀謂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國. 梁王因相儀, 儀以秦、梁之齊合橫親. 犀首欲敗, 謂衛君曰: “衍非有怨於儀也, 値所以爲國者不同耳. 君必解衍.”
策09齊二123-02 衛君爲告儀, 儀許諾, 因與之參坐於衛君之前. 犀首跪行, 爲儀千秋之祝. 明日, 張子行, 犀首送之至於齊壃. 齊王聞之, 怒於儀曰: “衍也吾讎, 而儀與之俱, 是必與衍鬻吾國矣.” 遂不聽.
策09齊二124-01 昭陽爲楚伐魏, 覆軍殺將, 得八城, 移兵而攻齊. 陳軫爲齊王使, 見昭陽, 再拜賀戰勝, 起而問: “楚之法, 覆軍殺將, 其官爵何也?” 昭陽曰: “官爲上柱國, 爵爲上執珪.” 陳軫曰: “異貴於此者何也?” 曰: “唯令尹耳.”
策09齊二124-02 陳軫曰: “令尹貴矣, 王非置兩令尹也. 臣竊爲公譬可也? 楚有祠者, 賜其舍人巵酒. 舍人相謂曰: ‘數人飮之不足, 一人飮之有餘. 請畫地爲蛇, 先成者飮酒.’ 一人蛇先成, 引酒且飮之, 乃左手持巵, 右手畫蛇, 曰: ‘吾能爲之足.’ 未成, 一人之蛇成, 奪其巵曰: ‘蛇固無足, 子安能爲之足?’ 遂飮其酒. 爲蛇足者, 終亡其酒.
策09齊二124-03 今君相楚而攻魏, 破軍殺將得八城, 不弱兵, 欲攻齊. 齊畏公甚, 公以是爲名居足矣. 官之上非可重也. 戰無不勝, 而不知止者, 身且死, 爵且後歸, 猶爲蛇足也.” 昭陽以爲然, 解軍而去.
策09齊二125-00 秦攻趙, 趙令樓緩以五城求講於秦, 而與之伐齊. 齊王恐, 因使人以十城求講於秦. 樓子恐, 因以上黨二十四縣許秦王. 趙足之齊, 謂齊王曰: “王欲秦、趙之解乎? 不如從合於趙, 趙必倍秦, 倍秦, 則齊無患矣.”
策09齊二126-01 權之難, 齊、燕戰. 秦使魏冉之趙, 出兵助燕擊齊. 薛公使魏處之趙, 謂李向曰: “君助燕擊齊, 齊必急. 急, 必以地和於燕, 而身與趙戰矣. 然則是君自爲燕東兵, 爲燕取地也.
策09齊二126-02 故爲君計者, 不如按兵勿出, 齊必緩. 緩, 必復與燕戰. 戰而勝, 兵罷弊, 趙可取唐、曲逆; 戰而不勝, 命懸於趙. 然則吾中立而割窮齊與疲燕也, 兩國之權, 歸於君矣.”
策09齊二127-01 秦攻趙長平, 齊、楚救之. 秦計曰: “齊、楚救趙, 親, 則將退兵; 不親, 則且遂攻之.” 趙無以食, 請粟於齊, 而齊不聽. 蘇秦謂齊王曰: “不如聽之, 以却秦兵; 不聽則秦兵不却. 是秦之計中, 而齊、燕之計過矣.
策09齊二127-02 且趙之於燕、齊, 隱蔽也, 齒之有脣也, 脣亡則齒寒. 今日亡趙, 則明日及齊、楚矣. 且夫救趙之務, 宜若奉漏罋, 沃燋釜. 夫救趙, 高義也; 却秦兵, 顯名也. 義救亡趙, 威却强秦兵; 不務爲此, 而務愛粟, 則爲國計者過矣.”
策09齊二128-00 或謂齊王曰: “周、韓西有强秦, 東有趙、魏. 秦伐周、韓之西, 趙、魏不伐周、韓, 爲割韓却周害也. 及韓却周割之, 趙、魏亦不免與秦爲患矣. 今齊秦伐趙、魏, 則亦不果於趙、魏之應秦而伐周、韓. 令齊入於秦而伐趙、魏, 趙、魏亡之後, 秦東面而伐齊, 齊安得救天下乎?”
策10齊三129-01 楚王死, 太子在齊質. 蘇秦謂薛公曰: “君何不留楚太子, 以市其下東國.” 薛公曰: “不可. 我留太子, 郢中立王, 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 蘇秦曰: “不然, 郢中立王, 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 吾爲王殺太子; 不然, 吾將與三國共立之.’ 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
策10齊三129-02 蘇秦之事可以請行; 可以令楚王亟入下東國; 可以益割於楚; 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 可以爲楚王走太子; 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 可以惡蘇秦於薛公; 可以爲蘇秦請封於楚; 可以使人說薛公以善蘇子; 可以使蘇子自解於薛公.”
策10齊三129-02 蘇秦謂薛公曰: “臣聞: 謀泄者事無功, 計不決者名不成. 今君留太子者, 以市下東國也. 非亟得下東國者, 則楚之計變, 變、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於天下也.” 薛公曰: “善. 爲之奈何?” 對曰: “臣請爲君之楚, 使亟入下東國之地. 楚得成, 則君無敗矣.” 薛公曰: “善.” 因遣之.
策10齊三129-03 謂楚王曰: “齊欲奉太子而立之. 臣觀薛公之留太子者, 以市下東國也. 今王不亟入下東國, 則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齊奉己.” 楚王曰: “謹受命.” 因獻下東國. 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策10齊三129-04 謂薛公曰: “楚之勢可多割也.” 薛公曰: “奈何?” 請告太子其故, 使太子謁之君, 以忠太子. 使楚王聞之, 可以益入地.” 故曰: “可以益割於楚.”
策10齊三129-05 謂太子曰: “齊奉太子而立之, 楚王請割地以留太子, 齊少其地. 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資齊, 齊必奉太子.” 太子曰: “善.” 倍楚之割而延齊. 楚王聞之, 恐, 益割地而獻之, 尙恐事不成. 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策10齊三129-06 謂楚王曰: “齊之所以敢多割地者, 挾太子也. 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 以太子權王也. 故臣能去太子. 太子去, 齊無辭, 必不倍於王也. 王因馳强齊而爲交, 齊辭必聽王. 然則是王去讎而得齊交也.” 楚王大悅曰: “請以國因.” 故曰“可以爲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策10齊三129-07 謂太子曰: “夫剬楚者王也, 以空名市者太子也, 齊未必信太子之言也, 而楚功見矣. 楚交成, 太子必危矣. 太子其圖之.” 太子曰: “謹受命.” 乃約車而暮去. 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策10齊三129-08 蘇秦使人請薛公曰: “夫勸留太子者蘇秦也, 蘇秦非誠以爲君也, 且以便楚也. 蘇秦恐君之知之, 故多割楚以滅迹也. 今勸太子者又蘇秦也, 而君弗知. 臣竊爲君疑之. 薛公大怒於蘇秦. 故曰“可使人惡蘇秦於薛公也.”
策10齊三129-09 又使人謂楚王曰: “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蘇秦也; 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蘇秦也; 割地固約者又蘇秦也; 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蘇秦也. 今人惡蘇秦於薛公, 以其爲齊薄而爲楚厚也. 願王之知之.” 楚王曰: “謹受命.” 因封蘇秦爲武貞君. 故曰“可以爲蘇秦請封於楚也.”
策10齊三129-10 又使景鯉請薛公曰: “君之所以重於天下者, 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齊權也. 今蘇秦天下之辯士也, 世與少有. 君因不善蘇秦, 則是圍塞天下士, 而不利說途也. 夫不善君者, 且奉蘇秦, 而於君之事殆矣. 今蘇秦善於楚王, 而君不蚤親, 則是身與楚爲讎也. 故君不如因而親之, 貴而重之, 是君有楚也.” 薛公因善蘇秦. 故曰: “可以爲蘇秦說薛公以善蘇秦.”
策10齊三130-00 齊王夫人死, 有七孺子皆近. 薛公欲知王所欲立, 乃獻七珥, 美其一. 明日視美珥所在, 勸王立爲夫人.
策10齊三131-01 孟嘗君將入秦, 止者千數, 而弗聽. 蘇秦欲止之, 孟嘗曰: “人事者吾已盡知之矣; 吾所未聞者, 獨鬼事耳.” 蘇秦曰: “臣之來也, 固不敢言人事也, 固且以鬼事見君.” 孟嘗君見之. 謂孟嘗君曰:
策10齊三131-02 “今者臣來, 過於淄上, 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 桃梗謂土偶人曰: ‘子, 西岸之土也, 挺子以爲人, 至歲八月, 降雨下, 淄水至, 則汝殘矣.’ 土偶曰: ‘不然, 吾西岸之土也, 土則復西岸耳. 今子東國之桃梗也, 刻削子以爲人, 降雨下, 淄水至, 流子而去, 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
策10齊三131-03 今秦四塞之國, 譬若虎口, 而君入之, 則臣不知君所出矣.” 孟嘗君乃止.
策10齊三132-01 孟嘗君在薛, 荊人攻之. 淳于髡爲齊使於荊, 還反過薛, 而孟嘗令人體貌而親郊迎之. 謂淳于髡曰: “荊人攻薛, 夫子弗憂, 文無以復侍矣.” 淳于髡曰: “敬聞命!”
策10齊三132-02 至於齊, 畢報. 王曰: “何見於荊?” 對曰: “荊甚固, 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曰: ”何謂也?“ 對曰: ”薛不量其力, 而爲先王立淸廟. 荊固而攻之, 淸廟必危. 故曰: “薛不量力而荊亦甚固.’” 齊王和其顔色, 曰: “譆! 先君之廟在焉!” 疾興兵救之.
策10齊三132-03 顚蹶之請, 望拜之謁, 雖得則薄矣. 善說者, 陳其勢, 言其方; 人之急也, 若自在隘窘之中, 豈用强力哉?!
策10齊三133-00 孟嘗君奉夏侯章以四馬百人之食, 遇之甚懽. 夏侯章每言, 未嘗不毁孟嘗君也. 或以告孟嘗君, 孟嘗君曰: “文有以事夏侯公矣, 勿言.” 董之繁菁以問夏侯公, 夏侯公曰: “孟嘗君重, 非諸侯也, 而奉我四馬百人之食. 我無分寸之功而得此, 然吾毁之以爲之也. 君所以得爲長者, 以吾毁之者也. 吾以身爲孟嘗君, 豈得持言也?”
策10齊三134-00 孟嘗君讌坐, 謂三先生曰: “願聞先生有以補之闕者.” 一人曰: “訾! 天下之主有侵君者, 臣請以臣之血湔其衽.” 田瞀曰: “車軼之所能至, 請掩足下之短者, 誦足下之長. 千乘之君與萬乘之相其欲有君也, 如使而弗及也.” 勝*고曰: “臣願以足下之府庫財物收天下之士, 能爲君決疑應卒, 若魏文侯之有田子方、段干木也. 此臣之所爲君取矣.”
策10齊三135-01 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 或以問孟嘗君曰: “爲君舍人, 而內與夫人相愛, 亦甚不義矣. 君其殺之.” 君曰: “睹貌而相悅者, 人之情也, 其錯之勿言也.” 居朞年, 君召愛夫人者而謂之曰: “子與文游久矣, 大官未可得, 小官公又弗欲. 衛君與文布衣交, 請具車馬、皮幣, 願君以此從衛君遊.” 於衛甚重.
策10齊三135-02 齊、衛之交惡, 衛君甚欲約天下之兵以攻齊. 是人謂衛君曰: “孟嘗君不知臣不肖, 以臣欺君. 且臣聞齊、衛先君, 刑馬壓羊, 盟曰: ‘齊、衛後世无相攻伐, 有相攻伐者, 令其命如此.’ 今君約天下之兵以攻齊, 是足下倍先君盟約而欺孟嘗君也. 願君勿以齊爲心. 君聽臣則可; 不聽臣, 若臣不肖也, 臣輒以頸血湔足下衿.” 衛君乃止. 齊人聞之, 曰: “孟嘗君可語善爲事矣, 轉禍爲功.”
策10齊三136-01 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 欲逐之. 魯連謂孟嘗君曰: “猿獮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鼈; 歷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狸; 曹沫之奮三尺之劍, 一軍不能當, 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 而操銚鎒, 與農夫居壟畝之中, 則不若農夫. 故物舍其所長, 之其所短, 堯亦有所不及矣.
策10齊三136-02 今使人而不能, 則謂之不肖; 敎人而不能, 則謂之拙; 拙則罷之, 不肖則棄之. 使人有棄逐, 不相與處, 而來害相報者, 豈非世之立敎首也哉?” 孟嘗君曰: “善.” 乃弗逐.
策10齊三137-01 孟嘗君出行國, 至楚, 獻象牀. 郢之登徒直使送之, 不欲行. 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戌曰: “臣, 郢之登徒也, 直送象牀. 象牀之直千金, 傷此若髮漂, 賣妻子不足償之. 足下能使僕無行, 先人有寶劍, 願得獻之.” 公孫曰: “諾.”
策10齊三137-02 入見孟嘗君曰: “君豈受楚象牀哉?” 孟嘗君曰: “然.” 公孫戌曰: “臣願君勿受.” 孟嘗君曰: “何哉?” 公孫戌曰: “小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 聞君於齊能振達貧窮, 有存亡繼絶之義. 小國英桀之士, 皆以國事累君, 誠說君之義, 慕君之廉也. 今君到楚而受象牀, 所未至之國將何以待君? 臣戌願君勿受.” 孟嘗君曰: “諾.”
策10齊三137-03 公孫戌趨而去. 未出, 至中閨, 君召而返之, 曰: “子敎文無受象牀, 甚善. 今何擧足之高, 志之揚也?” 公孫戌曰: “臣有大喜三, 重之寶劍一.” 孟嘗君曰: “何謂也?” 公孫戌曰: “門下百數, 莫敢入諫, 臣獨入諫, 臣一喜; 諫而得聽, 臣二喜; 諫而止君之過, 臣三喜. 輸象 床, 郢之登徒不欲行, 許戌以先人之寶劍.” 孟嘗君曰: “善. 受之乎?” 公孫戌曰: “未敢.” 曰: “急受之.” 因書門版曰: “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 私得寶於外者, 疾入諫.”
策10齊三138-01 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 王曰: “子來, 寡人聞之, ‘千里而一士, 是比肩而立; 百世而一聖, 若隨踵而至也.’ 今子一朝而見七士, 則士不亦衆乎?”
策10齊三138-02 淳于髡曰: “不然, 夫鳥同翼者而聚居, 獸同足者而俱行. 今求柴葫桔梗於沮澤, 則累世不得一焉; 及之睪黍梁父之陰, 則隙車而載耳. 夫物各有疇, 今髡賢者之疇也. 王求士於髡, 譬若挹水於河, 而取火於燧也. 髡將得見之, 豈特七士也?”
策10齊三139-00 齊欲伐魏, 淳于髡謂齊王曰: “韓子盧者, 天下之疾犬也. 東郭逡者, 海內之狡免也. 韓子盧逐東郭逡, 環山者三, 騰山者五, 免極於前, 犬廢於後, 犬、免俱罷, 各死其處. 田父見之, 無勞倦之苦, 而擅其功. 今齊、魏久相持, 以頓其兵, 弊其衆, 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後, 有田父之功.” 齊王懼, 謝將休士也.
策10齊三139-01 國子曰: 秦破馬服君之師, 圍邯鄲. 齊、魏亦佐秦伐邯鄲, 齊取淄鼠, 魏取伊是.
策10齊三139-02 公子無忌爲天下循便計, 殺晉鄙, 率魏兵以救邯鄲之圍, 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是齊入於魏而救邯鄲之功也.
策10齊三139-03 “安邑者, 魏之柱國也; 晉陽者, 趙之柱國也; 鄢郢者, 楚之柱國也. 故三國欲與秦壤界, 秦伐魏取安邑, 伐趙取晉陽, 伐楚取鄢郢矣. 福三國之君, 兼二周之地, 擧韓氏, 取其地且天下之半. 今又刦趙、魏, 疏中國, 封衛之東野, 兼魏之河南, 絶趙之東陽, 則趙、魏亦危矣. 趙、魏危, 則非齊之利也.
策10齊三139-04 韓魏、趙、楚之志, 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 故專兵一志以逆秦. 三國之與秦壤界而患急, 齊不與秦壤界而患緩. 是以天下之勢不得不事齊也. 故秦得齊則權重於中國; 趙、魏、楚得齊則足以敵秦. 故秦、趙、魏、得齊者重, 失齊者輕. 齊有此勢, 不能以重於天下者何也?其用者過也.”
策11齊四140-01 齊人有馮諼者, 貧乏不能自存, 使人屬孟嘗君, 願寄食門下. 孟嘗君曰: “客何好?” 曰: “客無好也.” 曰: “客何能?” 曰: “客無能也.” 孟嘗君笑而受之, 曰: “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 食以草具.
策11齊四140-02 居有頃, 倚柱彈其劍, 歌曰: “長鋏歸來乎! 食無魚.” 左右以告. 孟嘗君曰: “食之, 比門下之客.” 居有頃, 復彈其鋏, 歌曰: “長鋏歸來乎! 出無車.” 左右皆笑之, 以告. 孟嘗君曰: “爲之駕, 比門下之車客.” 於是, 乘其車, 揭其劍, 過其友曰: “孟嘗君客我.” 後有頃, 復彈其劍鋏, 歌曰: “長鋏歸來乎! 無以爲家.” 左右皆惡之, 以爲貪而不知足. 孟嘗君問: “馮公有親乎?” 對曰: “有老母.”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 無使乏. 於是, 馮諼不復歌.
策11齊四140-03 後孟嘗君出記, 問門下諸客: “誰習計會, 能爲文收責於薛者乎?” 馮諼署曰: “能.” 孟嘗君怪之, 曰: “此誰也?” 左右曰: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孟嘗君笑曰: “客果有能也, 吾負之, 未嘗見也.” 請而見之, 謝曰: “文倦於事, 憒於憂, 而性懧愚, 沈於國家之事, 開罪於先生. 先生不羞, 乃有意欲爲收責於薛乎?” 馮諼曰: “願之.”
策11齊四140-04 於是, 約車治裝, 載券契而行. 辭曰: “責畢收, 以何市而反?” 孟嘗君曰: “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而之薛, 使吏召諸民當償者, 悉來合券. 券徧合, 起, 矯命以責賜諸民, 因燒其券, 民稱萬歲.
策11齊四140-05 長驅到齊, 晨而求見. 孟嘗君怪其疾也, 衣冠而見之, 曰: “責畢收乎? 來何疾也!” 曰: “收畢矣.” “以何市而反?” 馮諼曰: “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 臣竊計, 君宮中積珍寶, 狗馬實外廐, 美人充下陳. 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竊以爲君市義.” 孟嘗君曰: “市義奈何?” 曰: “今君有區區之薛, 不拊愛子其民, 因而賈利之. 臣竊矯君命, 以責賜諸民, 因燒其券, 民稱萬歲. 乃臣所以爲君市義也.” 孟嘗君不說, 曰: “諾, 先生休矣!”
策11齊四140-06 後朞年, 齊王謂孟嘗君曰: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爲臣.” 孟嘗君就國於薛. 未至百里, 民扶老携幼, 迎君道中. 孟嘗君顧謂馮諼: “先生所爲文市義者, 乃今日見之.
策11齊四140-07 馮諼曰: “狡免有三窟, 僅得免其死耳. 今君有一窟, 未得高枕而臥也. 請爲君復鑿二窟.”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 金五百斤, 西遊於梁, 謂惠王曰: “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 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於是, 梁王虛上位, 以故相爲上將軍; 遣使者, 黃金千斤、車百乘, 往聘孟嘗君.
策11齊四140-08 馮諼先驅, 誡孟嘗君曰: ‘千金, 重幣也; 百乘, 顯使也. 齊其聞之矣.’ 梁使三反,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齊王聞之, 君臣恐懼, 遣太傅賚黃金千斤, 文車二駟, 服劍一, 封書謝孟嘗君曰: “寡人不祥, 被於宗廟之崇, 沈於諂諛之臣, 開罪於君, 寡人不足爲也,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 姑反國統萬人乎!”
策11齊四140-09 馮諼誡孟嘗君曰: “願請先王之祭器, 立宗廟於薛.” 廟成, 還報孟嘗君曰: “三窟已就, 君姑高枕爲樂矣.” 孟嘗君爲相數十年, 無纖介之禍者, 馮諼之計也.
策11齊四141-01 孟嘗君爲從. 公孫弘謂孟嘗君曰: “君不以使人先觀秦王. 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 君恐不得爲臣, 奚暇從以難之? 意者秦王不肖之主也, 君從以難之, 未晩.” 孟嘗君曰: “善, 願因請公往矣.” 公孫弘: “敬諾.” 以車十乘之秦.
策11齊四141-02 昭王聞之, 而欲媿之以辭. 公孫弘見昭王, 曰: “薛公之地大小幾何?” 公孫弘對曰: “百里.” 昭王笑而曰: “寡人地數千里, 猶未敢以有難也. 今孟嘗君之地方百里, 而因欲難寡人, 猶可乎?”
策11齊四141-03 公孫弘對曰: “孟嘗君好人, 大王不好人.” 昭王曰: “孟嘗君之好人也, 奚如?” 公孫弘曰: “義不臣乎天子, 不友乎諸侯; 得志不慙爲人主, 不得志不肯爲人臣, 如此者三人. 而治,可爲管、商之師, 說義聽行, 能致其, 如此者五人. 萬乘之嚴主也, 辱其使者, 退而自刎, 必以其血洿其衣, 如臣者十人.”
策11齊四141-04 昭王笑而謝之曰: “客胡爲若此, 寡人直與客論耳! 寡人善孟嘗君, 欲客之必諭寡人之志也.” 公孫弘曰: “敬諾.”
策11齊四141-05 公孫弘可謂不侵矣. 昭王, 大國也; 孟嘗, 千乘也. 立千乘之義而不可陵, 可謂足使矣.
策11齊四142-01 魯仲連謂孟嘗“君好士也. 雍門養椒亦, 陽得子養, 飮食、衣裘與之同之, 皆得其死. 今君之家富於二公, 而士未有爲君盡游者也.” 君曰: “文不得是二人故也. 使文得二人者, 豈獨不得盡?”
策11齊四142-02 對曰: “君之廐馬百乘, 無不被繡衣而食菽粟者, 豈有騏麟、騄耳哉? 後宮十妃, 皆衣縞、紵, 食粱、肉, 豈有毛廧、西施哉? 色與馬取於今之世, 士何必待古哉? 故曰: ‘君之好士未也’.”
策11齊四143-01 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 譚拾子迎之於境, 謂孟嘗君曰: “君得無有所怨齊士大夫?” 孟嘗君曰: “有.” “君滿意殺之乎?” 孟嘗君曰: “然.”
策11齊四143-02 譚拾子曰: “事有必至, 理有固然, 君知之乎?” 孟嘗君曰: “不知.” 譚拾子曰: “事之必至者, 死也; 理之固然者, 富貴則就之, 貧賤則去之. 此事之必至, 理之固然者. 請以市諭: 市, 朝則滿, 夕則虛; 非朝愛市, 而夕憎之也; 求存故往, 亡故去. 願君勿怨.” 孟嘗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 不敢以爲言.
策11齊四144-01 齊宣王見顔斶, 曰: “斶前!” 斶亦曰: “王前!” 宣王不悅. 左右曰: “王, 人君也; 斶, 人臣也; 王曰‘斶前’, 亦曰‘王前’, 可乎?” 斶對曰: “夫斶前爲慕勢, 王前爲趨士; 與使斶爲趨勢, 不如使王爲趨士.”
策11齊四144-02 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貴乎, 士貴乎?” 對曰: “士貴耳, 王者不貴.” 王曰: “有說乎?” 斶曰: “有. 昔者秦攻齊, 令曰: ‘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 死不赦.’ 令曰: ‘有能得齊王頭者, 封萬戶侯, 賜金千鎰.’ 由是觀之, 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策11齊四144-03 宣王黙然不悅. 左右皆曰: “斶來! 斶來! 大王據千乘之地, 而建千石鍾, 萬石簴; 天下之士, 仁義皆來役處; 辯知竝進, 莫不來語; 東西南北莫敢不服; 求萬物不備具, 而百無不親附. 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 下則鄙野、監門閭里. 士之賤也亦甚矣!”
策11齊四144-04 斶對曰: “不然, 斶門古大禹之時, 諸侯萬國. 何則? 德厚之道得, 貴士之力也. 故舜起農畝, 出於野鄙, 而爲天子. 及湯之時, 諸侯三千. 當今之世, 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 由此觀之, 非得失之策與?
策11齊四144-05 稍稍誅滅, 滅亡無族之時, 欲爲監門閭里, 安可得而有乎哉? 是故易傳不云乎: ‘居上位未得其實, 以喜其爲名者, 必以驕奢爲行; 据慢驕奢, 則凶從之.’
策11齊四144-06 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 無德而望其福者約; 無功而受其祿者辱; 禍必握. 故曰‘矜功不立, 虛願不至, 此皆幸樂其名, 華而無其實德者也.
策11齊四144-07 是以堯有九佐, 舜有七友, 禹有五丞, 湯有三輔. 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於天下者, 無有. 是以君王無羞亟問, 不媿下學. 是故成其道德, 而揚功名於後世者, 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 故曰: ‘無形者, 形之君也; 無端者, 事之本也.’ 夫上見其原, 下通其流, 至聖人明學, 何不吉之有哉?
策11齊四144-08 老子曰: ‘雖貴必以賤爲本, 雖高必以下爲基. 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 是其賤之本與, 非夫?’ 孤、寡者, 人之困賤下位也, 而侯王以自謂, 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 夫堯傳舜, 舜傳禹、周成王任周公旦, 而世世稱曰明主. 是以明乎士之貴也.”
策11齊四144-09 宣王曰: “嗟乎, 君子焉可侮哉! 寡人自取病耳. 及今聞君子之言, 乃今聞細人之行. 願請受爲弟子. 且顔先生與寡人游, 食必太牢, 出必乘車, 妻子衣服麗都.”
策11齊四144-10 顔斶辭去, 曰: “夫玉生於山, 制則破焉; 非弗寶貴矣, 然夫璞不完. 士生乎鄙野, 推選則祿焉; 非不得尊遂也, 然而形神不全. 斶願得歸, 晩食以當肉, 安步以當車, 無罪以當貴, 淸靜貞正以自虞. 制言者, 王也; 盡忠直言者, 斶也. 言要道已備矣, 願得賜歸, 安行而反臣之邑屋!” 則再拜而辭去也.
策11齊四144-11 斶知足矣, 歸反撲, 則終身不辱也.
策11齊四145-01 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 宣王使謁者延入. 王斗曰: “斗趨見王, 爲好勢; 王趨見斗, 爲好士. 於王何如?” 使者復還報. 王曰: “先生徐之, 寡人請從.” 宣王因趨而迎之於門, 與入. 曰: “寡人奉先君之宗廟, 守社稷, 聞先生直言正諫不諱.” 王斗對曰: “王聞之過. 斗生於亂世, 事亂君, 焉敢直言正諫?”
策11齊四145-02 宣王忿然作色不說. 有閒, 王斗曰: “昔先君桓公所好者.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天子受籍, 立爲大伯. 今王有四焉.” 宣王說, 曰: “寡人愚陋, 守齊國, 唯恐失抎之, 焉能有四焉?”
策11齊四145-03 王斗曰: “否. 先君好馬, 王亦好馬; 先君好狗, 王亦好狗; 先君好酒, 王亦好酒; 先君好色, 王亦好色; 先君好士, 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 “當今之世無士, 寡人何好?” 王斗曰: “世無騏驎、騄耳, 王駟已備矣; 世無東郭俊、盧氏之狗, 王之走狗已具矣; 世無毛嬙、西施, 王宮已充矣. 王亦不好士也, 何患無士?”
策11齊四145-04 王曰: “寡人憂國愛民, 固願得士以治之.” 王斗曰: “王之憂國愛民, 不若王愛尺縠也.” 王曰: “何謂也?” 王斗曰: “王使人爲冠, 不使左右便辟, 而使工者何也? 爲能之也. 今王治齊, 非左右便辟無使也, 臣故曰‘不如愛尺縠’也.” 宣王謝曰: “寡人有罪國家.” 於是擧士五人任官, 齊國大治.
策11齊四146-01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書未發, 威后問使者曰: “歲亦無恙耶? 民亦無恙耶? 王亦無恙耶?” 使者不說, 曰: “臣奉使使威后, 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 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 威后曰: “不然, 苟無歲, 何以有民? 苟無民, 何以有君? 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策11齊四146-02 乃進而問之曰: “齊有處士曰鍾離子, 無恙耶? 是其爲人也, 有糧者亦食, 無糧者亦食; 有衣者亦衣, 無衣者亦衣. 是助王養其民也, 何以至今不業也? 葉陽子無恙乎? 是其爲人, 哀鰥寡, 卹孤獨, 振困窮, 補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何以至今不業也?
策11齊四146-03 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 徹其環瑱, 至老不嫁, 以養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 胡爲至今不朝也? 此二士弗業, 一女不朝, 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 於陵子仲尙存乎? 是其爲人也, 上不臣於王, 下不治其家, 中不索交諸侯. 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 何爲至今不殺乎?”
策11齊四147-00 齊人見田騈曰: “聞先生高議, 設爲不宦, 而願爲役.” 田騈曰: “子何聞之?” 對曰: “臣聞之鄰人之女.” 田騈曰: “何謂也?” 對曰: “臣鄰人之女, 設爲不嫁, 行年三十, 而有七子. 不嫁則不嫁, 然嫁過畢矣. 今先生設爲不宦, 訾養千鍾, 徒百人. 不宦則然矣, 而富過畢也.” 田子辭.
策11齊四148-00 管燕得罪齊王謂其左右曰: “子孰而與我赴諸侯乎?” 左右嘿然莫對. 管燕連然流涕曰: “悲夫, 士何其易得而難用也!” 田需對曰: “士三食不得饜, 而君鵝鶩有餘食; 下宮糅羅紈, 曳綺縠, 而士不得以爲緣. 且財者君之所輕, 死者士之所重, 君不肯以所輕與士, 而責士以所重事君, 非士易得而難用也.”
策11齊四149-00 蘇秦自燕之齊, 見於華章南門. 齊王曰: “嘻, 子之來也! 秦使魏冉致帝, 子以爲何如?” 對曰: “王之問臣也卒. 而患之所從生者微. 今不聽, 是恨秦也; 聽之, 是恨天下也. 不如聽之以卒秦, 勿庸稱也以爲天下. 秦稱之, 天下聽之, 王亦稱之, 先後之事帝名, 爲無傷也; 秦稱之, 而天下不聽, 王因勿稱, 其於以收天下. 此大資也.”
策11齊四150-01 蘇秦謂齊王曰: “齊、秦立爲兩帝, 王以天下爲尊秦乎? 且尊齊乎?” 王曰: “尊秦.” “釋帝, 則天下愛齊乎, 且愛秦乎?” 王曰: “愛齊而憎秦.” “兩帝立, 約伐趙, 孰與伐宋之利也?”
策11齊四150-02 對曰: “夫約然與秦爲帝, 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 齊釋帝, 則天下愛齊而憎秦; 伐趙不如伐宋之利. 故臣願王明釋帝, 以就天下; 倍約儐秦, 勿使爭重; 而王以其閒擧宋. 夫有宋, 則衛之陽城危; 有淮北, 則楚之東國危; 有濟西則趙之河東危; 有陰、平陸, 則梁門不啓.
策11齊四150-03 故釋帝而貳之以伐宋之事, 則國重而名尊, 燕、楚以形服, 天下不敢不聽, 此湯、武之擧也. 敬秦以爲名, 而後使天下憎之, 此所謂‘以卑易尊’者也. 願王之熟慮之也.”
策12齊五151-01 蘇秦說齊閔王曰: “臣聞用兵而喜先天下者憂, 約結而喜主怨者孤. 夫後起者藉也, 而遠怨者時也. 是以聖人從事, 必藉於權而務興於時. 夫權藉者萬物之率也, 而時勢者百事之長也. 故無權藉, 倍時勢, 而能事成者寡矣.
策12齊五151-02 今雖干將莫邪, 非得人力, 則不能割劌矣; 堅箭利金, 不得弦機之利, 則不能遠殺矣. 矢非不銛, 而劍非不利也, 何則? 權藉不在焉. 何以知其然也?
策12齊五151-03 昔者, 趙氏襲衛, 車舍, 人不休, 傅衛國, 城割平, 衛八門土, 而二門墮矣, 此亡國之形也. 衛君跣行, 告遡於魏. 魏王身被甲底劍, 桃趙索戰. 邯鄲之中騖, 河山之閒亂. 衛得是藉也, 亦收餘甲而北面, 殘剛平, 墮中牟之郭. 衛非强於趙也, 譬之衛矢而魏弦機也, 藉力魏而有河東之地. 趙氏懼.
策12齊五151-04 楚人救趙而伐魏, 戰於州西, 出梁門, 軍舍林中, 馬飮於大河. 趙得是藉也, 亦襲魏之河北, 燒棘溝, 隊黃城. 故剛平之殘也, 中牟之墮也, 黃城之墜也, 棘溝之燒也, 此皆非趙、魏之欲也. 然二國勸行之者何也? 衛明於時、權之藉也.
策12齊五151-05 今世之爲國者不然矣: 兵弱而好敵强, 國罷而好衆怨, 事敗而好鞠之, 兵弱而憎下人也, 地狹而好敵大, 事敗而好長詐. 行此六者而求伯, 則遠矣. “臣聞, 善爲國者, 順民之意, 而料兵之能, 然後從於天下. 故約不爲人主怨, 伐不爲人挫强. 如此, 則兵不費, 權不輕, 地可廣, 欲可成也.
策12齊五151-06 昔者, 齊之與韓、魏伐秦、楚也, 戰非甚疾也, 分地又非多韓、魏也, 然而天下獨歸咎於齊者何也? 以其爲韓、魏主怨也. 且天下徧用兵矣: 齊、燕戰, 而趙氏兼中山, 秦、楚戰韓、魏不休, 而宋、越專用其兵. 此十國者皆以相敵爲意, 而獨擧心於齊者何也? 約而好主怨, 伐而好挫强也.
策12齊五151-07 “且夫强大之禍, 常以王人爲意也; 夫弱小之殃, 常以謀人爲利也. 是以大國危, 小國滅也. 大國之計, 莫若後起而重伐不義. 夫後起之藉與多而兵勁, 則事以衆强適罷寡也, 兵必立也. 事不塞天下之心, 則利必附矣. 大國行此, 則名號不攘而至, 伯、王不爲而立矣.
策12齊五151-08 小國之情, 莫如僅靜而寡信諸侯. 僅靜, 則四鄰不反, 寡信諸侯, 則天下不賣. 外不賣, 內不反, 則擯禍; 朽腐而不用, 幣帛矯蠹而不服矣. 小國道此, 則不祠而福矣, 不貸而見足矣. 故曰: ‘祖仁者王, 立義者伯, 用兵窮者亡.’ 何以知其然也?
策12齊五151-09 昔吳王夫差以强大爲天下先, 强襲郢而棲越, 身從諸侯之君, 而卒身死國亡, 爲天下戮者何也? 此夫差平居而謀王, 强大而喜先天下之禍也. 昔者, 萊、莒好謀, 陳、蔡子詐, 莒恃越而滅, 蔡恃晉而亡. 此皆內長詐, 外信諸侯之殃也.
策12齊五151-10 由此觀之, 則强、弱、大、小之禍可見於前事矣. “語曰: ‘麒驥之衰也, 駑馬先之, 孟賁之倦也, 女子勝之.’ 夫駑馬、女子, 筋骨力勁, 非賢於騏驥、孟賁也. 何則? 後起之藉也.
策12齊五151-11 今天下之相與也, 不竝滅, 有而案兵而後起, 寄怨而誅不直, 微用兵而寄於義, 則亡天下可跼足而須也. 明於諸侯之故, 察於地形之理者, 不約親、不相質而固, 不趨而疾, 衆事而不反, 交割而不相憎, 俱彊而加以親. 何則? 形同憂而兵趨利也. 何以知其然也?
策12齊五151-11 昔者齊、燕戰於桓之曲, 燕不勝, 十萬之衆盡. 胡人襲燕樓煩數縣, 取其牛馬. 夫胡之與齊, 非素親也, 而用兵又非約質而謀燕也, 然而甚於相趨者何也? 何則形同憂而兵趨利也. 由此觀之, 約於同形則利長, 後起則諸侯可趨役也.
策12齊五151-12 “故明主察相誠欲以伯、王也爲志, 則戰攻非所先. 戰者, 國之殘也, 而都、縣之費也. 殘費已先, 而能從諸侯者寡矣.
策12齊五151-13 彼戰者之爲殘也, 士聞戰則輸私財而富軍市, 輸飮食而待死士, 令折轅而炊之, 殺牛而觴士, 則是路君之道也. 中人禱祝, 君翳釀, 通都、小縣、置社, 有市之邑, 莫不止事而奉王, 則此虛中之計也.
策12齊五151-14 夫戰之明日, 尸死扶傷, 雖若有功也, 軍出費, 中哭泣, 則傷主心矣. 死者破家而葬, 夷傷者空財而共藥, 完者內酺而華樂, 故其費與死傷者鈞. 故民之所費也, 十年之田而不償也. 軍之所出, 矛戟折, 鐶弦絶, 傷弩, 破車, 罷馬, 亡矢之大半. 甲兵之具, 官之所私出也, 士大夫之所匿, 厮養士之所竊, 十年之田而不償也. 天下有此再費者, 而能從諸侯寡矣.
策12齊五151-15 攻城之費: 百姓理襜蔽, 擧衝櫓, 家雜總, 身窟穴中罷於刀金, 而士困於土功, 將不釋甲, 期數而能拔城者爲亟耳. 上倦於敎, 士斷於兵, 故三下城而能勝敵者寡矣. 故曰: ‘彼戰攻者, 非所先也.’ 何以知其然也?
策12齊五151-16 昔智伯瑤攻范、中行氏, 殺其君, 滅其國, 又西圍晉陽, 呑兼二國, 而憂一主, 此用兵之盛也. 然而智伯卒身死國亡爲天下笑者, 何謂也? 兵先戰攻而滅二子患也.
策12齊五151-17 日者, 中山悉起而迎燕、趙, 南戰於長子, 敗趙氏; 北戰於中山, 克燕軍, 殺其將. 夫中山千乘之國也, 而敵萬乘之國二, 再戰北勝, 此用兵之上節也. 然而國遂亡, 君臣於齊者, 何也? 不嗇於戰攻之患也. 由此觀之, 則戰攻之敗, 可見於前事.
策12齊五151-18 “今世之所謂善用兵者, 終戰比勝, 而守不可拔, 天下稱爲善, 一國得而保之, 則非國之利也. 臣聞戰大勝者, 其士多死而兵益弱; 守而不可拔者, 其百姓罷而城郭露. 夫士死於外, 民殘於內, 而城郭露於境, 則非王之樂也.
策12齊五151-19 今夫鵠的非咎罪於人也, 便弓引弩而射之, 中者則善, 不中則愧, 少、長、貴、賤則同心於貫之者, 何也? 惡其示人以難也. 今窮戰比勝, 而守必不拔, 則是非徒示人以難也, 又且害人者也, 然則天下仇之必矣. 夫罷士露國, 而多與天下爲仇, 則明君不居也; 素用强兵而弱之, 則察相不事.
策12齊五151-20 彼明君察相者, 則五兵不動而諸侯從, 辭讓而重賂至矣. 故明君之攻戰也, 甲兵不出於軍而敵國勝, 衝櫓不施而邊城降, 士民不知而王業至矣. 彼明君之從事也, 用財少, 曠日遠而爲利長者. 故曰: ‘兵後起則諸侯可趨役也.’
策12齊五151-21 “臣之所聞, 攻戰之道, 非師者, 雖有百萬之軍, 比之堂上; 雖有闔閭、吳起之將, 禽之戶內: 千丈之城, 拔之尊俎之間: 百尺之衝, 折之衽席之上. 故鍾、鼓、竽、瑟之音不絶, 地可廣而欲可成; 和樂、倡優、侏儒之笑不之, 諸侯可同日而致也. 故名配天地不爲尊, 利制海內不爲厚.
策12齊五151-22 故夫善爲王業者, 在勞天下而自佚, 亂天下而自安. [諸侯無成謀, 則其國無宿憂也, 何以知其然] 佚治在我, 勞亂在天下, 則王之道也. 銳兵來則拒之, 患至則趨之, 使諸侯無成謀, 則其國無宿憂矣. 何以知其然矣?
策12齊五151-23 昔者, 魏王擁土千里, 帶甲三十六萬, 其强而拔邯鄲, 西圍定陽, 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 以西謀秦. 秦王恐之, 寢不安席, 食不甘味. 令於境內, 盡堞中爲戰具, 竟爲守備, 爲死士, 置將, 以待魏氏.
策12齊五151-24 衛鞅謀於秦王曰: ‘夫魏氏其功大, 而令行於天下, 有十二諸侯而朝天子. 其與必衆, 故以一秦而敵大魏, 恐不如. 王何不使臣見魏王, 則臣請必北魏矣.’ 秦王許諾.
策12齊五151-25 衛鞅見魏王曰: ‘大王之功大矣, 令行於天下矣. 今大王之所從十二諸侯, 非宋、衛也, 則鄒、魯、陳、蔡, 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 不足以王天下. 大王不若北取燕, 東伐齊, 則趙必從矣; 西取秦, 南伐楚, 則韓必從矣. 大王有伐齊、楚心, 而從天下之志, 則王業見矣. 大王不如先行王服, 然後圖齊、楚.’
策12齊五151-26 魏王說於衛鞅之言也, 故身廣公宮, 制丹衣, 柱建九斿, 從七星之旟. 此天子之位也, 而魏王處之. 於是齊、楚怒, 諸侯奔齊, 齊人伐魏, 殺其太子, 覆其十萬之軍. 魏王大恐, 跣行按兵於國, 而東次於齊, 然後天下乃舍之.
策12齊五151-27 當是時, 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 而不以德魏王. 故曰衛鞅之始與秦王計也, 謀約不下席, 言於尊俎之閒, 謀成於堂上, 而魏將以禽於齊矣; 衝櫓未施, 而西河之外入於秦矣. 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 禽將戶內: 拔城於尊俎之間, 折衝席上者也.”
策13齊六152-01 齊負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正議, 閔王斮之檀衢, 百姓不附; 齊孫室子陳擧直言, 殺之東閭, 宗族離心; 司馬穰苴爲政者也, 殺之, 大臣不親. 以故燕擧兵, 使昌國君將而擊之. 齊使向子將而應之. 齊軍破, 向子以輿一乘亡. 達子收餘卒, 復振, 與燕戰, 求所以償者, 閔王不肯與, 軍破走. 王奔莒.
策13齊六152-02 淖齒數之曰: “夫千乘、博昌之間方數百里, 雨血沾衣, 王知之乎?” 王曰: “不知.” “嬴、博之間地坼至泉, 王知之乎?” 王曰: “不知.” “人有當闕而哭者, 求之則不得, 去之則聞其聲, 王知之乎?” 王曰: “不知.” 淖齒曰: “天雨血沾衣者, 天以告也; 地坼至泉者, 地以告也; 人有當闕而哭者, 人以告也. 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 何得無誅乎?” 於是殺閔王於鼓里.
策13齊六152-03 太子乃解衣免服, 逃太史之家, 爲漑園. 君王后太史氏女知其貴人, 善事之. 田單以卽墨之城破亡餘卒, 破燕兵, 紿騎劫, 遂以復齊, 遽迎太子於莒, 立之以爲王. 襄王卽位, 君王后以爲后, 生齊王建.
策13齊六153-00 王孫賈年十五, 事閔王. 王出走, 失王之處. 其母曰: “女朝出而晩來, 則吾倚門而望; 女暮出而不還, 則吾倚閭而望. 女今事王, 王出走, 女不知其處, 女尙何歸?” 王孫賈乃入市中曰: “淖齒亂齊國, 殺閔王, 欲與我誅者袒右!” 市人從者四百人, 與之誅淖齒, 刺而殺之.
策13齊六154-01 燕攻齊, 取七十餘城, 唯莒、卽墨不下. 齊田單以卽墨破燕, 殺騎劫. 初, 燕將攻下聊城, 人或讒之. 燕將懼誅, 遂保守聊城, 不敢歸. 田單攻之歲餘, 士卒多死, 而聊城不下.
策13齊六154-02 魯連乃書, 約之矢, 以射城中, 遺燕將曰: “吾聞之, 智者不倍時而弃利, 勇士不怯死而滅名, 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 不顧燕王之無臣, 非忠也; 殺身亡聊城, 而威不信於齊, 非勇也; 功廢名滅, 後世無稱, 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計, 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 此其一時也. 願公之詳計而無與俗同也.
策13齊六154-03 “且楚攻南陽, 魏攻平陸, 齊無南面之心; 以爲亡南陽之害, 不若得濟北之利, 故定計而堅守之. 今秦人下兵, 魏不敢東面, 橫秦之勢合, 則楚國之形危. 且弃南陽, 斷右壤, 存濟北, 計必爲之. 今楚、魏交退, 燕救不至, 齊無天下之規, 與聊城共據, 朞年之弊, 卽臣見公之不能得也. 齊必決之於聊城, 公無再計.
策13齊六154-04 彼燕國大亂, 君臣過計, 上下迷惑. 栗腹以百萬之衆, 五折於外, 萬乘之國, 被圍於趙, 壤削主困, 爲天下戮, 公聞之乎? 今燕王方寒心獨立, 大臣不足恃, 國弊禍多, 民心無所歸.
策13齊六154-05 今公又以弊聊之民, 距全齊之兵, 朞年不解, 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 士無反北之心, 是孫臏、吳起之兵也. 能以見於天下矣! “故爲公計者, 不如罷兵休士, 全車甲, 歸報燕王, 燕王必喜, 士民見公如見父母, 交游攘臂而議於世, 功業可明矣. 上輔孤主, 以制羣臣; 下養百姓, 以資說士. 矯國革俗, 於天下功名可立也.
策13齊六154-06 意者, 亦捐燕棄世, 東游於齊乎? 請裂地定封, 富比陶、衛, 世世稱孤寡, 與齊久存, 此亦一計也. 二者顯名厚實也, 願公熟計而審處一也.
策13齊六154-07 “且吾聞, 傚小節者不能行大威, 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 昔管仲射桓公中鉤, 簒也, 遺公子糾而不能死, 怯也; 束縛桎桔, 辱身也. 此三行者, 鄕里不通也, 世主不臣也. 使管仲終窮抑幽囚而不出, 慙耻而不見, 窮年沒壽, 不免爲辱人賤行矣. 然而管子幷三行之過, 據齊國之政, 一匡天下, 九合諸侯, 爲伍伯首, 名高天下, 光照鄰國.
策13齊六154-08 曹沫爲魯君將, 三戰三北, 而喪地千里. 使曹子之足不離陳, 計不顧後, 出必死而不生, 則不免爲敗軍禽將. 曹子以敗軍禽將, 非勇也; 功廢名滅, 後世無稱, 非知也. 故去三北之恥, 退而與魯君計也. 曹子以爲遭. 齊桓公有天下, 朝諸侯, 曹子以一劒之任, 劫桓公於壇位之上, 顔色不變, 而辭氣不悖. 三戰之所喪, 一朝而反之, 天下震動, 驚駭, 威信吳、楚, 傳名後世.
策13齊六154-09 若此二公者, 非不能行小節死小耻也, 以爲殺身絶世, 功名不立, 非知也. 故去忿恚之心, 而成終身之名, 除感忿之耻, 而立累世之功. 故業與三王爭流, 名與天壤相敝也. 公其圖之!” 燕將曰: “敬聞命矣!” 因罷兵到讀而去. 故解齊國之圍, 救百姓之死, 仲連之說也.
策13齊六155-01 燕攻齊, 齊破. 閔王奔莒, 淖齒殺閔王. 田單守卽墨之城, 破燕兵, 復齊墟. 襄王爲太子徵, 齊以破燕, 田單之立疑, 齊國之衆皆以田單爲自立也.
策13齊六155-02 襄王立, 田單相之. 過菑水, 有老人涉菑而寒, 出不能行, 坐於沙中. 田單見其寒, 欲使後車分衣, 無可以分者, 單解裘而衣之. 襄王惡之, 曰: “田單之施, 將欲以取我國乎? 不早圖, 恐後之.” 左右顧無人, 巖下有貫珠者, 襄王呼而問之曰: “女聞吾言乎?” 對曰: “聞之.” 王曰: “女以爲何若?”
策13齊六155-03 對曰: “王不如因以爲己善.” “王嘉單之善, 下令曰: ‘寡人憂民之飢也, 單收而食之; 寡人憂民之寒也, 單解裘而衣之; 寡人憂勞百姓, 而單亦憂之, 稱寡人之意.’ 單有是善, 而王嘉之. 善單之善, 亦王之善已.” 王曰: “善.” 乃賜單牛酒, 嘉其行.
策13齊六155-04 後數日, 貫珠者復見王曰: “王至朝日, 宜召田單而楫之於庭, 口勞之.” 乃布令求百姓之飢寒者收穀之. 乃使人聽於閭里. 聞丈夫之相與語, 擧曰: “田單之愛人, 嗟乃王之敎澤也!”
策13齊六156-01 貂勃常惡田單曰: “安平君小人也.” 安平君聞之, 故爲酒而召貂勃曰: “單何以得罪於先生, 故常見譽於朝?” 貂勃曰: “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 狗固吠非其主也. 且今使公孫子賢而徐子不肖, 然而使公孫子與徐子鬪, 徐子之狗猶時攫公孫子之腓而噬之也. 若乃得去不肖者而爲賢者狗, 豈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安平君曰: “敬聞命.” 明日, 任之於王.
策13齊六156-02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屬, 欲傷安平君, 相與語於王曰: “燕之伐齊之時, 楚王使將軍將萬人而佐齊. 今國已定而社稷已安矣, 何不使使者謝於楚王?” 王曰: “左右孰可?” 九人之屬曰: “貂勃可.”
策13齊六156-03 貂勃使楚, 楚王受而觴之, 數日不反. 九人之屬相與語於王曰: 夫一人身而牽留萬乘者, 豈不以據勢也哉? 且安平君之與王也, 君臣無禮而上下無別. 且其志欲爲不善. 內牧百姓, 循撫其心, 振窮補不足, 布德於民, 外懷戎、翟, 天下之賢士, 陰結諸侯之雄俊豪英, 其志欲有爲也, 願王之察之.”
策13齊六156-04 異日, 而王曰: “召相單來.” 田單免冠徒跣肉袒而進, 退而請死罪. 五日, 而王曰: “子無罪於寡人, 子爲子之臣禮, 吾爲吾之王禮而已矣.” 貂勃從楚來, 王賜諸前, 酒酣, 王曰: “召相田單而來.”
策13齊六156-05 貂勃避席稽首曰: “王惡得此亡國之言乎? 王上者孰與周文王?” 王曰: “吾不若也.” 貂勃曰: “然, 臣固知王不若也. 下者孰與齊桓公?” 王曰: “吾不若也.” 貂勃曰: “然, 臣固知王不若也. 然則周文王得呂尙以爲太公, 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爲仲父, 今王得安平君而獨曰‘單’. 且自天地之闢, 民人之治, 爲人臣之功者, 誰有厚於安平君者哉? 而王曰‘單’單. 惡得此亡國之言乎?
策13齊六156-06 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 燕人興師而襲齊墟, 王走而之城陽之山中. 安平君以惴惴之卽-三里 之城, 五里之-敝卒 七千, 禽其司馬, 而反千里之齊, 安平君之功也.
策13齊六156-07 當是時也, 闔城陽而王城陽, 天下莫之能止. 然而計之於道, 歸之於義, 以爲不可, 故爲棧道木閣, 而迎王與后於城陽山中, 王乃得反, 子臨百姓. 今國已定, 民已安矣, 王乃曰‘單’, 且嬰兒之計不爲此. 王不亟殺此九子者以謝安平君, 不然, 國危矣.” 王乃殺九子而逐其家, 益封安平君以夜邑萬戶.
策13齊六157-01 田單將攻狄, 往見魯仲子, 仲子曰: “將軍攻狄, 不能下也.” 田單曰: “臣以五里之城, 七里之郭, 破亡餘卒, 破萬乘之燕, 復齊墟, 攻狄而不下何也?” 上車弗謝而去. 遂攻狄, 三月而不克之也. 齊嬰兒謠曰: “大冠若箕, 脩劒拄頤. 攻狄不能下, 壘枯丘.”
策13齊六157-02 田單乃懼. 問魯仲子曰: “先生謂單不能下狄, 請聞其說.” 魯仲子曰: “將軍之在卽墨, 坐而織蕢, 立則丈揷, 爲士卒倡曰: ‘可往矣, 宗廟亡矣, 云曰尙矣, 歸於何黨矣!’ 當此之時, 將軍有死之心, 而士卒無生之氣, 聞若言, 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 此所以破燕也.
策13齊六157-03 當今將軍, 東有夜邑之奉, 西有菑上之虞, 黃金橫帶, 而馳乎淄、澠之間, 有生之樂, 無死之心, 所以不勝者也.“ 田單曰: ”單有心, 先生志之矣.“ 明日, 乃厲氣循城, 立於矢、石之所乃, 援枹鼓之, 狄人乃下.
策13齊六158-00 濮上之事, 贅子死, 章子走. 盼子謂齊王曰: “不如易餘粮於宋, 宋王必說. 梁氏不敢過宋伐齊. 齊固弱, 是以餘粮收宋也; 齊國復强, 雖復責之宋, 可; 不償, 因以爲辭而攻之, 亦可.”
策13齊六158-01 齊閔王之遇殺, 其子法章變姓名, 爲莒太史家庸夫. 太史敫女奇法章之狀貌, 以爲非常人, 憐而常竊衣食之, 與私焉. 莒中及齊亡臣相聚求閔王子, 欲立之. 法章乃自言於莒, 共立法章爲襄王. 襄王立, 以太史氏女爲王后, 生子建. 太史敫曰: “女無謀而嫁者, 非吾種也, 汙吾世矣.” 終身不親. 君王后賢, 不以不覩之故失人子之禮也.
策13齊六158-02 襄王卒, 子建立爲齊王. 君王后事秦謹, 與諸侯信, 以故建立四十有餘年不受兵. 秦始皇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 “齊多知, 而解此環不? 君王后以示羣臣, 羣臣不知解. 君王后引椎椎破之, 謝秦使曰: ”謹以解矣.“
策13齊六158-03 及君王后病且卒, 誡建曰: “羣臣之可用者某.” 建曰: “請書之.” 君王后曰: “善.” 取筆牘受言. 君王后曰: “老婦已亡矣.” 君王后死後, 后勝相齊, 多受秦閒金、玉, 使賓客入秦, 皆爲變辭, 勸王朝秦, 不脩攻戰之備.
策13齊六159-01 齊王建入朝於秦, 雍門司馬前曰: “所爲立王者爲社稷耶? 爲王立王耶?” 王曰: “爲社稷.” 司馬曰: “爲社稷立王, 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 齊王還車而反.
策13齊六159-02 卽墨大夫與雍門司馬諫而聽之, 則以爲可可爲謀, 卽入見齊王曰: “齊地方數千里, 帶甲數百萬. 夫三晉大夫皆不便秦, 而在阿、鄄之閒者百數, 王收而與之百萬之衆, 使收三晉之故地, 卽臨晉之關可以入矣;
策13齊六159-03 鄢郢大夫不欲爲秦, 而在城南下者百數, 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 使收楚故地, 卽武關可以入矣. 如此, 則齊威可立, 秦國可亡. 夫舍南面之稱制, 乃西面而事秦, 爲大王不取也.” 齊王不聽.
策13齊六159-04 秦使陳馳誘齊王內之, 約與五百里之地. 齊王不聽卽墨大夫而聽陳馳, 遂入秦, 處之共松栢之間, 餓而死. 先是, 齊爲之歌曰: “松邪! 栢邪! 住建共者客耶!”
策13齊六160-01 齊以淖君之亂秦. 其後秦欲取齊, 故使蘇涓之楚, 令任固之齊. 齊明謂楚王曰: “秦王欲楚不若其欲齊之甚也. 其使涓來, 以示齊之有楚, 以資固於齊. 齊見楚, 必受固. 是王之聽涓也, 適爲固驅以合齊秦也. 齊、秦合, 非楚之利也.
策13齊六160-02 且夫涓來之辭, 必非固之所以之齊之辭也. 王不如令人以涓來之辭謾固於齊, 齊、秦必不合. 齊、秦不合, 則王重矣. 王欲收齊以攻秦, 漢中可得也. 王卽欲以秦攻齊, 淮、泗之間亦可得也.”
策14楚一161-00 齊、楚構難, 宋請中立。 齊急宋, 宋許之。子象爲楚謂宋王曰: “楚以緩失宋, 將法齊之急也。 齊以急得宋, 後將常急矣。 是從齊而攻楚, 未必利也。 齊戰勝楚, 勢必危宋; 不勝, 是以弱宋干强楚也。 而令兩萬乘之國常以急求所欲, 國必危矣。”
策14楚一162-01 五國約以伐齊。 昭陽謂楚王曰: 五國以破齊, 秦必南圖。楚王曰: “然則奈何?” 對曰: 韓氏輔國也, 好利而惡難。 好利, 可營也; 惡難, 可懼也。 我厚賂之以利, 其心必營; 我悉兵以臨之, 其心必懼我。 彼懼吾兵而營我利, 五國之事必可敗也。 約絶之後, 雖勿與地,可。”
策14楚一162-02 “楚王曰: “善。” 乃命大公事之韓, 見公仲曰: “夫牛闌之事, 馬陵之難, 親王之所見也, 王苟無以五國用兵, 請效列城五, 請悉楚國之衆也, 以牆於齊。 齊之反趙、魏之後, 而楚果弗與地, 則五國之事困也。
策14楚一163-01 荊宣王問羣臣曰: “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果誠何如?” 羣臣莫對。 江一對曰:
策14楚一163-02 “虎求百獸而食之, 得狐, 狐曰: ‘子無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長百獸, 今子食我, 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爲不信, 吾爲子先行, 子隨我後, 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爲然, 故遂與之行。 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 以爲畏狐也。
策14楚一163-03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帶甲百萬, 而專屬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 其實畏王之甲兵也, 猶百獸之畏虎也。”
策14楚一164-00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于王前, 王召江乙而問焉。 江乙曰: “二人之言皆善也, 臣不敢言其後, 此謂慮賢也。”
策14楚一165-01 邯鄲之難, 昭奚恤謂楚王曰: “王不如無救趙, 而以强魏; 魏强, 其割趙必深矣。 趙不能聽, 則必堅守, 是兩弊也。”
策14楚一165-02 景舍曰: “不然, 昭奚恤不知也。 夫魏之攻趙也, 恐楚之攻其後。 今不救趙, 趙有亡形, 而魏無楚憂, 是楚、魏共趙也。 害必深矣! 何以‘兩弊’也? 且魏令兵以深割趙, 趙見亡形, 而有楚之不救己也, 必與魏合而以謀楚。 故王不如少出兵, 以爲趙援。 趙恃楚勁, 必與魏戰, 魏怒于趙之勁, 而見楚救之不足畏也, 必不釋趙。 趙、魏相弊, 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 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趙。 邯鄲拔, 楚取睢、濊之閒。
策14楚一166-00 江尹欲惡昭奚恤于楚王, 而力不能, 故爲梁山陽君請封于楚。 楚王曰: “諾” 昭奚恤曰: “山陽君無功于楚國, 不當封。 ”江尹因得山陽君與之共惡昭奚恤。
策14楚一167-00 魏氏惡昭奚恤于楚王, 楚王告昭子。 昭子曰: “臣朝夕以事聽命, 而魏入吾君臣之閒, 臣大懼。 臣非畏魏也。 夫泄吾君臣之交, 而天下信之, 是其爲人也近苦矣。 夫苟不難爲之外, 豈忘爲之內乎? 臣之得罪無日矣。” 王曰: “寡人知之, 大夫何患?”
策14楚一168-00 江乙惡昭奚恤, 謂楚王曰: “人有以其狗爲有執而愛之。 其狗嘗溺井, 其鄰人見狗之溺井也, 欲入言之。 狗惡之, 當門而噬之。 鄰人憚之, 遂不得入言。 邯鄲之難, 楚進兵大梁, 取矣。 昭奚恤取魏之寶器, 臣居魏知之, 故昭奚恤常惡臣之見王。”
策14楚一169-00 江乙欲惡昭奚恤于楚, 謂楚王曰: “下比周則上危, 下分爭則上安, 王亦知之乎? 願王勿忘也。 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 于王何如?” 王曰: “此君子也, 近之。” 江乙曰: “有人好揚人之惡者, 于王何如?” 王曰: “此小人也, 遠之。” 江乙曰: “然則且有子殺其父, 臣弑其主者, 而王終已不知者何也? 以王好聞人之美, 而惡聞人之惡也。” 王曰: “善, 寡人願兩聞之。”
策14楚一170-01 江乙說于安陵君曰: “君無咫尺之地, 骨肉之親, 處尊位, 受厚祿. 一國之衆, 見君莫不斂衽而拜, 撫委而服, 何以也?” 曰: 王過擧而已, 不然, 無以至此。“
策14楚一170-02 江乙曰: “以財交者, 財盡而交絶; 以色交者, 華落而愛渝。 是以嬖女不敝席, 寵臣不避軒。 今君擅楚國之勢, 而無以深自結于王, 竊爲君危之。”
策14楚一170-03 安陵君曰: “然則奈何?” “愿君必請從死, 以身爲殉, 如是必長得重于楚國。” 曰: “謹受令。” 三年而弗言。 江乙復見曰: “臣所爲君道, 至今未效。 君不用臣之計, 臣請不敢復見矣。” 安陵君曰: “不敢忘先生之言. 未得閒也。”
策14楚一170-04 于是, 楚王游于雲夢, 結駟千乘, 旌旗蔽日. 野火之起也若雲蜺,예 兕虎嘷之聲若雲霆, 有狂兕牂車依輪而至, 王親引弓而射, 壹發而殪。 王抽旃旄而抑兕首, 仰天而笑曰:“ 樂矣, 今日之游也! 寡人萬歲千秋之後, 誰與樂此矣?”
策14楚一170-05 安陵君泣數行而進曰:“ 臣入則編席, 出則陪乘. 大王萬歲千秋之後, 愿得以身試黃泉, 蓐螻蟻. 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 王大說, 乃封壇爲安陵君。 君子聞之曰:“ 江乙可謂善謀, 安陵君可謂知時矣!”
策14楚一171-00 江乙爲魏使于楚, 謂楚王曰:“ 臣入竟, 聞楚之俗: 不蔽人之善, 不言人之惡。 誠有之乎?” 王曰:“ 誠有之。” 江乙曰:“ 然則白公之亂得無遂乎? 誠如是, 臣等之罪免矣。” 楚王曰:“ 何也?” 江乙曰:“ 州侯相楚, 貴甚矣而主斷. 左右俱曰, ‘無有’, 如出一口矣。”
策14楚一172-00 郢人有獄三年不決者, 故令請其宅以卜其罪。 客因爲之謂昭奚恤曰: “郢人某氏之宅, 臣願之。” 昭奚恤曰: “郢人某氏不當服罪, 故其宅不得。” 客辭而去。 昭奚恤已而悔之。 因謂客曰: “奚恤得事公, 公何爲以故與奚恤?” 客曰: “非用故也。” 曰:“ 而不得, 有說色. 非故如何也?”
策14楚一173-01 城渾出周, 三人偶行, 南游于楚, 至于新城。 城渾說其令曰:“ 鄭、 魏者楚之耎國, 而秦、楚之强敵也。 鄭、魏之弱, 而楚以上梁應之; 宜陽之大也, 楚以弱新城圍之。 蒲反、平陽相去百里. 秦人一夜而襲之, 安邑不知; 新城、上梁相去五百里, 秦人一夜而襲之, 上梁亦不知也。 今邊邑之所恃者, 非江南、泗上也? 故楚王何不以新城爲主郡也, 邊邑甚利之。”
策14楚一173-02 新城公大說, 乃爲具駟馬乘車、五百金之楚。 城渾得之, 遂南交于楚, 楚王果以新城爲主郡。
策14楚一174-00 韓公叔有齊、魏, 而太子有楚、秦, 以爭國。 鄭申爲楚使于韓, 矯利新城、陽人予太子。 楚王怒, 將罪之。 對曰:“ 臣矯予之, 以爲國也。 臣爲太子得新城、陽人, 以與公叔爭國而得之, 齊、魏必伐韓, 韓氏急, 必懸命于楚, 又何新城、陽人之敢求? 太子不勝, 然而不死, 今將倒冠而至, 又安敢言地?” 楚王曰: “善。” 乃不罪也。
策14楚一175-00 楚杜赫說楚王以取趙, 王且予之五大夫, 而令私行。 陳軫謂楚王曰:“ 赫不能得趙, 五大夫不可收也, 得賞無功也。 得趙而王無加焉, 是無善也。 王不如以十乘行之, 事成, 予之五大夫。”王曰:“ 善。” 乃以十乘行之。 杜赫怒而不行。 陳軫謂王曰:“ 是不能得趙也。”
策14楚一176-01 楚王問于范環曰:“ 寡人欲置相于秦, 孰可?” 對曰: “臣不足以知之。” 王曰:“ 吾相甘茂, 可乎?” 范環對曰:“ 不可。” 王曰:“ 何也?” 曰: “夫史擧, 上蔡之監門也。 大不如事君, 小不如處室, 以苛廉聞于世, 甘茂事之順焉。 故惠王之明, 武王之察, 張儀之好譖, 甘茂事之, 取十官而無罪, 茂誠賢者也, 然而不可相秦。 秦之有賢相也, 非楚國之利也。
策14楚一176-01 且王嘗用滑于越, 而納句章, 昧之難, 越亂, 故楚南察瀨胡, 而野江東。 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 越亂而楚治也。 今王以用之于越矣, 而忘之于秦, 臣以爲王鉅速忘矣! 王若欲置相于秦乎? 若公孫郝者可。 夫公孫郝之于秦王, 親也。 少與之同衣, 長與之同車, 被王衣以聽事, 眞大王之相已。 王相之, 楚國之大利也。”
策14楚一177-01 蘇秦爲趙合從, 說楚威王曰:“ 楚, 天下之强國也; 大王, 天下之賢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 東有夏州、海陽, 南有洞庭、蒼梧, 北有汾陘之塞、郇陽, 地方五千里, 帶甲百萬, 車千乘, 騎萬匹, 粟支十年, 此霸王之資也。
策14楚一177-02 夫以楚之强, 與大王之賢, 天下莫能當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 則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臺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 楚强則秦弱, 楚弱則秦强, 此其勢不兩立。 故爲王至計, 莫如從親以孤秦。 大王不從親, 秦必起兩軍: 一軍出武關, 一軍下黔中。 若此, 則鄢郢動矣。
策14楚一177-03 臣聞 ‘治之其未亂, 爲之其未有’也。 患至而後憂之, 則無及已。 故願大王之早計之。 大王誠能聽臣, 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 以承大王之明制, 委社稷宗廟, 練士厲兵, 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誠能聽臣之愚計, 則韓、魏、齊、燕、趙、衛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矣。 趙、代良馬橐他必實于外廐。 故從合則楚王, 橫成則秦帝。 今釋霸王之業, 而有事人之名, 臣竊爲大王不取也。
策14楚一177-04 “夫秦, 虎狼之國也, 有呑天下之心。 秦, 天下之仇讎也, 橫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 此所謂養仇而奉讎者也。 夫爲人臣而割其主之地, 以外交强虎狼之秦, 以侵天下, 卒有秦患, 不顧其禍。 夫外挾强秦之威, 以內劫其主, 以求割地。 大逆不忠, 無過此者。 故從親, 則諸侯割地以事楚: 橫合則楚割地以事秦。 此兩策者, 相去遠矣, 有億兆之數。 兩者大王何居焉? 故弊邑趙王使臣效愚計, 奉明約, 在大王命之。”
策14楚一177-05 楚王曰: “寡人之國, 西與秦接境, 秦有擧巴, 蜀幷漢中之心。 秦虎狼之國, 不可親也。 而韓、魏迫于秦患, 不可與深謀, 恐反人以入于秦, 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 寡人自料, 以楚當秦, 未見勝焉。 內與羣臣謀, 不足恃也。 寡人臥不安席, 食不甘味, 心搖搖如懸旌, 而無所終薄。 今君欲一天下, 安諸侯, 存危國, 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策14楚一178-01 張儀爲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曰: “秦地半天下, 兵敵四國, 被山帶河, 四塞以爲固。 虎賁之士百餘萬, 車千乘, 騎萬疋, 粟如丘山。 法令旣明, 士卒安難樂死。 主嚴以明, 將知以武。 雖無出兵甲, 席卷常山之險, 折天下之脊, 天下後服者先亡。
策14楚一178-02 且夫爲從者, 無以異于驅羣羊而攻猛虎也, 夫虎之與羊不格明矣。 今大王不與猛虎而與羣羊, 竊以爲大王之計過矣。“ 凡天下强國非秦而楚, 非楚而秦。 兩國敵侔交爭, 其勢不兩立。 而大王不與秦, 秦下甲兵據宜陽, 韓之上地不通: 下河東, 取成皐, 韓必入臣于秦。 韓人臣, 魏則從風而動。 秦攻楚之西, 韓、魏攻其北, 社稷豈得無危哉?
策14楚一178-03 且夫約從者, 聚羣弱而攻至强也。 夫以弱攻强, 不料敵而輕戰, 國貧而驟擧兵, 此危亡之術也。 臣聞之, ‘兵不如者, 勿與桃戰: 粟不如者, 勿與持久。’ 夫從人者, 飾辯虛辭, 高主之節行, 言其利而不言其害, 卒有禍, 無及爲已, 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策14楚一178-04 “秦西有巴、蜀, 方船積粟起于汶山, 循江而下, 至郢三千餘里。 舫船載卒, 一舫載五十人, 與三月之糧, 下水而浮, 一日行三百餘里, 里數雖多, 不費馬汗之勞, 不至十日而距扞關: 扞關驚, 則從竟陵已東盡城守矣, 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 秦擧甲出之武關, 南面而攻, 則北地絶。 秦兵之攻楚也, 危難在三月之內, 而楚恃諸侯之救, 在半歲之外。 此其勢不相及也。 夫恃弱國之救, 而忘强秦之禍, 此臣之所以爲大王患也之。
策14楚一178-05 且大王嘗與吳人五戰三勝, 而亡之陳卒盡矣, 有偏守新城, 而居民苦矣。 臣聞之: ‘攻大者易危, 而民弊者怨于上。’ 夫守易危之功, 而逆强秦之心, 臣竊爲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關十五年以攻諸侯者, 陰謀有呑天下之心也。 楚嘗與秦構難, 戰于漢中, 楚人不勝, 通侯執珪死者七十餘人, 遂亡漢中。 楚王大怒, 興師襲秦, 戰于藍田, 又郤, 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弊, 而韓、魏以全制其後, 計無過于此者矣, 是故願大王熟計之也。
策14楚一178-06 秦下兵攻衛陽晉, 必開扃天下之匈, 大王悉起兵以攻宋, 不至數月而宋可擧, 擧宋而東指, 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已。 凡天下所信約從親堅者蘇秦, 封爲武安君而相燕, 卽陰與燕王謀破齊, 共分其地, 乃佯有罪, 出走入齊, 齊王因受而相之。 居二年而覺, 齊王大怒, 車裂蘇秦于市。 夫以一詐僞反覆之蘇秦, 而欲經營天下, 混一諸侯, 其不可成也亦明矣。
策14楚一178-07 今秦之與楚也接境壤界, 固形親之國也。 大王誠能聽臣, 臣請秦太子入質于楚, 楚太子入質于秦, 請以秦女爲大王箕箒之妾, 效萬家之都, 以爲湯沐之邑, 長爲昆弟之國, 終身無相攻擊。 臣以爲計無便于此者。 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獻書大王之從車下風, 須以決事。”
策14楚一178-08 楚王曰: “0楚國僻陋, 託東海之上, 寡人年幼, 不習國家之長計。 今上客幸敎以明制, 寡人聞之, 敬以國從。” 乃遣使車百乘, 獻雞駭之犀、 夜光之璧于秦王。
策14楚一179-01 張儀相秦, 謂昭睢曰: “楚無鄢郢、漢中, 有所更得乎?” 曰: “無有。” 曰: “無昭睢、陳軫, 有所更得乎?” 曰: “無所更得。” 張儀曰: “爲儀謂楚王: 逐昭睢、陳軫, 請復鄢郢、漢中。’”
策14楚一179-02 昭睢歸報楚王, 楚王說之。 有人謂昭睢曰: “甚矣, 楚王不察于爭名者也。 韓求相工陳籍而周不聽, 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聽, 何以也? 周: ‘是列縣畜我也。’ 今楚、萬乘之强國也 大王、天下之賢主也。 今儀曰:逐君與陳軫, 而王聽之, 是楚自行不如周, 而儀重于韓、魏之王也。 且儀之所行, 有功名者秦也, 所欲貴富者魏也。 欲爲攻于魏, 必南伐楚。 故攻有道, 外絶其交, 內逐其謀臣。
策14楚一179-03 陳軫夏人也, 習于三晉之事, 故逐之, 則楚無謀臣矣。 今君能用楚之衆, 故亦逐之, 則楚衆不用矣。 此所謂內攻之者也, 而王不如察。 今君何不見臣于王, 請爲王使齊交不絶。 齊交不絶, 儀聞之, 其效鄢郢、漢中必緩矣。 是昭睢之言不信也, 王必薄之。”
策14楚一180-01 威王問于莫敖子華曰: “自從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 亦有不爲爵勸, 不爲祿勉, 以憂社稷者乎?” 莫敖子華對曰: “如華不足知之矣。” 王曰: “不于大夫, 無所聞之。” 莫敖子華對曰: “君王將何問者也? 彼有廉其爵, 貧其身, 以憂社稷者; 有崇其爵, 豐其祿, 以憂社稷者; 有斷脰決腹, 壹瞑而萬世不視, 不知所益, 以憂社稷者; 有勞其身, 愁其志, 以憂社稷者; 亦有不爲爵勸、不爲祿勉, 以憂社稷者。” 王曰: “大夫此言將何謂也?”
策14楚一180-02 莫敖子華對曰: “昔令尹子文, 緇帛之衣以朝, 鹿裘以處; 未明而立于朝, 日晦而歸 食: 朝不謀夕, 無一月之積。 故彼廉其爵, 貧其身, 以憂社稷者, 令尹子文是也。
策14楚一180-03 “昔者葉公子高, 身獲于表薄, 而財于柱國, 定白公之禍, 寧楚國之事: 恢先君以揜方城之外, 四封不侵, 名不挫于諸侯。 當此之時也, 天下莫敢以兵南鄕, 葉公子高食田六百畛。 故彼崇其爵, 豐其祿, 以憂社稷者, 葉公子高是也。
策14楚一180-04 “昔者吳與楚戰于栢擧, 兩御之閒夫卒交。 莫敖大心撫其御之手, 顧而大息曰: ‘嗟乎! 子乎! 楚國亡之月至矣! 吾將深入吳軍, 若扑一人, 若捽一人, 以與大心者也。 社稷其爲庶幾乎!’ 故斷脰決腹, 壹瞑而萬世不視, 不知所益, 以憂社稷者, 莫敖大心是也。
策14楚一180-05 “昔吳與楚戰于栢擧, 三戰入郢, 寡君身出, 大夫悉屬, 百姓離散。 棼冒勃蘇曰: ‘吾被堅執銳, 赴强敵而死, 此猶一卒也, 不若奔諸侯。’ 于是贏糧潛行, 上崢山, 踰深谿, 蹠穿膝暴。 七日而薄秦王之朝, 雀立不轉, 晝吟宵哭, 七日不得告。 水漿無入口, 瘨而殫悶, 旄不知人。
策14楚一180-06 秦王聞而走之, 冠帶不相及, 左奉其首, 右濡其口, 勃蘇乃蘇。 秦王身問之: ‘子孰誰也?” 棼冒勃蘇對曰: ’臣非異, 楚使新造盭棼冒勃蘇。 吳與楚人戰于柏擧, 三戰入郢, 寡君身出, 大夫悉屬, 百姓離散, 使下臣來告亡, 且求救。’
策14楚一180-07 秦王顧令, 不起。 ‘寡人聞之, 萬乘之君得罪于士, 社稷其危, 今此之謂也。’ 遂出革車千乘, 卒萬人, 屬之子滿與子虎, 下塞以東, 與吳人戰于濁水而大敗之, 亦聞于遂浦。 故勞其身, 愁其思, 以憂社稷者, 棼冒勃蘇是也。
策14楚一180-08 “吳與楚戰于柏擧, 三戰入郢, 君王身出, 大夫悉屬, 百姓離散。 蒙穀給鬪于宮唐之上, 舍鬪奔郢, 曰: ‘若有孤, 楚國社稷其庶幾乎!’ 遂入大宮, 負雞次之典, 以浮于江, 逃于雲夢之中。
策14楚一180-09 昭王反郢, 五官失法, 百姓昏亂: 蒙穀獻典, 五官得法, 而百姓大治。 此蒙穀之功多, 與存國相若, 封之執圭, 田六百畛。 蒙穀怒曰: ‘穀非人臣, 社稷之臣, 苟社稷血食, 餘豈悉無君乎?’ 遂自弃于磨山之中, 至今無冒。 故不爲爵勸, 不爲祿勉, 以憂社稷者, 蒙穀是也。”
策14楚一180-10 王乃大息曰: “此古之人也, 今之人焉能有之耶?” 莫敖子華對曰,:“昔者先君靈王 好小要、 楚士約食, 馮而能立, 式而能起。 食之可欲, 忍而不入; 死之可惡, 然而不避。 章聞之,:‘[其君好發者, 其臣抉拾。 君王直不好, 若君王誠好賢, 此五臣者, 皆可得而致之。”
策15楚二181-00 魏相翟强死。 爲甘茂謂楚王曰: “魏之幾相者, 公子勁也。 勁也相魏, 魏、秦之交必善。 秦、魏之交完, 則楚輕矣。 故王不如與齊約, 相甘茂于魏。 齊王好高人以名, 今爲其行人, 請魏之相, 齊必喜。 魏氏不聽, 交惡于齊; 齊、魏之交惡, 必爭事楚。 魏氏聽, 甘茂與樗里疾貿首之讎也, 而魏、秦之交必惡, 又交重楚也。”
策15楚二182-00 齊、秦約攻楚, 楚令景翠以六城賂齊, 太子爲質。 昭睢謂景翠曰: 秦恐, 且因景鯉、蘇厲而效地于楚。 公出地以取齊, 鯉與厲且以收地取秦, 公事必敗。 公不如令王重賂景鯉、蘇厲使入秦, 秦恐, 必不求地而合于楚。 若齊不求, 是公與約也。”
策15楚二183-00 術視伐楚。 楚令昭鼠以十萬軍漢中。 昭睢勝秦于重丘。 蘇厲謂宛公昭鼠曰: “王欲昭睢之乘秦也, 必分公之兵以益之。 秦知公兵之分也, 必出漢中。 請爲公令辛戎謂王曰 ‘秦兵且出漢中’。 則公之兵全矣。”
策15楚二184-01 四國伐楚, 楚令昭睢將以距秦。 楚王欲擊秦, 昭侯不欲。 桓臧爲昭睢謂楚王曰: “睢戰勝, 三國惡楚之强也, 恐秦之變而聽楚也, 必深攻楚以勁秦。 秦王怒于戰不勝, 必悉起而擊楚。 是王與秦相罷, 而以利三國也。 戰不勝秦, 秦進兵而攻。 不如益昭睢之兵, 令之示秦必戰。 秦王惡與楚相弊而令天下, 秦
策15楚二184-02 可以少割而收害也。 秦、楚之合, 而燕、趙、魏不敢不聽。 三國可定也。”
策15楚二185-01 楚懷王拘張儀, 將欲殺之。 靳尙爲儀謂楚王曰: “拘張儀, 秦王必怒; 天下見楚之無秦也, 楚必輕矣。” 又謂王之幸夫人鄭袖曰: “子亦自知且賤于王乎?” 鄭袖曰: “何也?”
策15楚二185-02 尙曰: “張儀者, 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 今楚拘之。 秦王欲出之。 秦王有愛女而美, 又簡擇宮中佳翫麗好翫習音者, 以懽從之; 資之金玉寶器, 奉以上庸六縣爲湯沐邑, 欲因張儀內之楚王, 楚王必愛。 秦女依强秦以爲重, 挾寶、地以爲資, 勢爲王妻以臨于。 楚王惑于虞樂, 必厚尊敬親愛之而忘子, 子益賤而日䟽矣。”
策15楚二185-03 鄭袖曰: “願委之于公, 爲之奈何?” 曰:“ 子何不急言王, 出張子。 張子得出, 德子無已時, 秦女必不來, 而秦必重子。 子內擅楚之貴, 外結秦之交, 畜張子以爲用, 子之子孫必爲楚太子矣, 此非布衣之利也。” 鄭袖遽說楚王, 出張子。
策15楚二186-00 楚王將出張子, 恐其敗己也。 靳尙謂楚王曰: “臣請隨之, 儀事王不善, 臣請殺之。” 楚小臣, 靳尙之仇也, 謂張旄曰: “以張儀之知, 而有秦楚之用, 君必窮矣。 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尙而刺之, 楚王必大怒儀也。 彼儀窮, 則子重矣。 楚、秦相難, 則魏無患矣。” 張旄果令人要靳尙刺之。 楚王大怒秦, 構兵而戰。 秦、楚爭事魏, 張旄果大重。
策15楚二187-00 秦敗楚漢中。 楚王入秦, 秦王留之。 游騰爲楚謂秦王曰: “王挾楚王而與天下攻楚, 則傷行矣; 不與天下共攻之, 則失利矣。 王不如與之盟而歸之。 楚王畏, 必不敢倍盟; 王因與三國攻之, 義也。”
策15楚二188-01 楚襄王爲太子之時, 質于齊, 懷王薨。 太子辭于齊王而歸。 齊王隘之: “予我東地五百里, 乃歸子; 子不予我, 不得歸。” 太子曰: “臣有傅, 請追而問傅。” 傅愼子曰: “獻之。 地所以爲身也, 愛地不送死父, 不義。 臣故曰獻之便。” 太子入, 致命齊王曰: “敬獻地五百里。” 齊王歸楚太子。
策15楚二188-02 太子歸, 卽位爲王。 齊使車五十乘, 來取東地于楚。 楚王告愼子曰: “齊使來求東地。 爲之奈何?” 愼子曰: “王明日朝羣臣, 皆令獻其計。” 上柱國子良入見。 王曰: “寡人之得求反, 王墳墓, 復羣臣, 歸社稷也, 以東地五百里許齊。 齊令使來求地, 爲之奈何?” 子良曰: “王不可不與也。 王身出玉聲, 許强萬乘之齊而不與, 則不信, 後不可以約結諸侯。 請與而復攻之。 與之, 信; 攻之, 武。 臣故曰‘與之’。”
策15楚二188-03 子良出, 昭常入見。 王曰: “齊使來求東地五百里, 爲之奈何?” 昭常曰: “不可與也。 萬乘者, 以地大爲萬乘。 今去東地五百里, 是去戰國之半也, 有萬乘之號, 而無千乘之用也, 不可。 臣故曰 ‘勿與’。 常請守之。” 昭常出, 景鯉入見。 王曰: “齊使來求東地五百里, 爲之奈何?” 景鯉曰: “不可與也。 雖然, 楚不能獨守。 王身出玉聲, 許萬乘之强齊也而不與, 負不義于天下。 楚亦不能獨守, 臣請西索救于秦。”
策15楚二188-04 景鯉出。 愼子入。 王以三大夫計告愼子曰: “子良見寡人曰: ‘不可不與也, 與而復攻之’。 常見寡人曰: ‘不可與也, 常請守之。’ 鯉見寡人曰: ”不可與也, 雖然, 楚不能獨守也, 臣請索救于秦。’ 寡人誰用于三子之計?”
策15楚二188-05 愼子對曰: “王皆用之。” 王怫然作色, 曰: “何謂也?” 愼子曰: “臣請效其說, 而王且見其誠然也: 王發上柱國子良車五十乘, 而北獻地五百里于齊; 發子良之明日, 遣昭常爲大司馬, 令往守東地; 遣昭常之明日, 遣景鯉車五十乘, 西索救于秦。”
策15楚二188-06 王曰: “善”。 乃遣子良北獻地于齊; 遣子良之明日, 立昭常爲大司馬, 使守東地; 又遣景鯉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齊, 齊使人以甲受東地。 昭常應齊使曰: “我典主東地, 且與死生, 悉五尺至六十, 三十餘萬, 弊甲鈍兵, 願承下塵。”
策15楚二188-07 齊王謂子良曰: “大夫來獻地, 今常守之何如?” 子良曰: “臣身受命弊邑之王, 是常矯也, 王攻之。” 齊王大興兵攻東地, 伐昭常。 未涉疆, 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 曰: “夫隘楚太子弗出, 不仁; 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 不義。 其縮甲則可, 不然, 則願待戰。” 齊王恐焉。 乃請子良南道楚, 西使秦, 解齊患。 士卒不用, 東地復全。
策15楚二189-00 女阿謂蘇子曰: “秦柶楚王, 危太子者公也。 今楚王歸, 太子南, 公必危。 公不如令人謂太子曰: “蘇子知太子之怨己也, 必且務不利太子。 太子不如善蘇子, 蘇子必且爲太子入矣’。” 蘇子乃令人謂太子。 太子復請善于蘇子。
策16楚三190-01 蘇子謂楚王曰: “仁人之于民也, 愛之以心, 事之以善言; 孝子之于親也, 愛之以心, 事之以財; 忠臣之于君也, 必進賢人以輔之。 今王之大臣父兄, 好傷賢以爲資, 厚賦斂諸臣、百姓, 使王見疾于民, 非忠臣也; 大臣播王之過于百姓, 多賂諸侯以王之地, 是故退王之所愛, 亦非忠臣也。 是以國危。
策16楚三190-02 臣願無聽羣臣之相惡也, 愼大臣、父兄, 用民之所善, 節身之嗜欲, 以百姓。人臣莫難于無妬而進賢。 爲主死易, 垂沙之事, 死者以千數。 爲主辱易, 自令尹以下, 事王者以千數。 至于無妬而進賢, 未見一人也。 故明主之察其臣也, 必知其無妬而進賢也。 賢之事其主也, 亦必無妬而進賢。 夫進賢之難者, 賢者用, 且使己廢; 貴, 且使己賤, 故人難之。“
策16楚三191-00 蘇秦之楚, 三日乃得見乎王。 談卒, 辭而行。 楚王曰: “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 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臨寡人, 曾不肯留? 願聞其說。” 對曰: “楚國之食貴于玉, 薪貴于桂, 謁者難得見如鬼, 王難得見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 因鬼見帝。” 王曰: “先生就舍。 寡人聞命矣。”
策16楚三192-00 楚王逐張儀于魏。 陳軫曰: “王何逐張子?” 曰: “爲臣不忠不信。” 曰: “不忠, 王無以爲臣。;不信, 王勿與爲約。 且魏臣不忠不信, 于王何傷? 忠且信, 于王何益? 逐而聽則可, 若不聽, 是王令困也。 且使萬乘之國免其相, 是城下之事也。”
策16楚三193-01 張儀之楚, 貧。 舍人怒而歸。 張儀曰,: “子必以衣冠之敝, 故欲歸。 子待我爲子見楚王。” 當是之時, 南后、鄭褎貴于楚。 張子見楚王, 楚王不說。 張子曰,: “王無所用臣, 臣請北見晉君。” 楚王曰: “諾。” 張子曰: “王無求于晉國乎?” 王曰: “黃金、珠、璣、犀、象出于楚, 寡人無求于晉國。”
策16楚三193-02 張子曰: “王徒不好色耳?” 王曰: “何也?” 張子曰: “彼鄭、周之女, 粉白墨黑, 立于衢閭, 非知而見之者以爲神。” 楚王曰: “楚, 僻陋之國也, 未嘗見中國之女如此其美也, 寡人之獨何爲不好色也?” 乃資之以珠玉。 南后、鄭褎聞之大恐, 令人謂張子曰: “妾聞將軍之晉國, 偶有金千斤, 進之左右, 以供芻秣。” 鄭褎亦以金五百斤。
策16楚三193-03 張子辭楚王曰: “天下關閉不通, 未知見日也, 願王賜之觴。” 王曰: “諾。” 乃觴之。 張子中飮, 再拜而請曰: “非有他人于此也, 願王召所便習而觴之。” 王曰: “諾。” 乃召南后、鄭褎而觴之。 張子再拜而請曰: “儀有死罪于大王。” 王曰: “何也?” 曰: ‘儀行天下徧矣, 未嘗見人如此其美也。 而儀言得美人, 是欺王也。“ 王曰: ”子釋之。 吾固以爲天下莫若是兩人也。“
策16楚三194-00 楚王令昭睢之秦重張儀。 未至, 惠王死。 武王逐張儀。 楚王因收昭睢以取齊。 桓臧爲睢謂楚王曰: “橫親之不合也, 儀貴惠王而善睢也。 今惠王死, 武王立, 儀走, 公孫郝甘茂貴。 甘茂善魏, 公孫郝善韓。 二人固不善睢也。 必以秦合韓、魏。 韓、魏之重儀, 儀有秦而睢以楚重之。 今儀困秦而睢收楚, 韓、魏欲得秦, 必善二人者。 將收韓、魏, 輕儀而伐楚, 方城必危。 王不如復睢, 而重儀于韓、魏。 儀據楚勢, 挾魏重, 以與秦爭。 魏不合秦, 韓亦不從, 則方城無患。”
策16楚三195-01 張儀逐惠施于魏。 惠子之楚, 楚王受之。 馮郝謂楚王曰: “逐惠子者張儀也, 而王親與約, 是欺儀也, 臣爲王弗取也。 惠子爲儀者來, 而惡王之交于張儀, 惠子必弗行也。
策16楚三195-02 且宋王之賢惠子也, 天下莫不聞也。 今之不善張儀也, 天下莫不知也。 今爲事之故, 棄所貴于讎人, 臣以爲大王輕矣, 且爲事耶? 王不如擧惠子而納之于宋。而謂張儀曰: “請爲子勿納也。’ 儀必德王。 而惠子窮人, 而王奉之, 又必德王。 此不失爲儀之實, 而可以德惠子。” 楚王曰: “善。” 乃奉惠子而納之宋。
策16楚三196-01 五國伐秦, 魏欲和, 使惠施之楚。 楚將入之秦而使行和。 杜赫謂昭陽曰: “凡爲伐秦者楚也。 今施以魏來, 而公入之秦, 是明楚之伐, 而信魏之和也。 公不如無聽惠施, 而陰使人以請聽秦。” 昭子曰: “善。” 因謂惠施曰: “凡爲攻秦者魏也, 今子從楚爲和, 楚得其利, 魏受其怨。 子歸, 吾將使人因魏而和。” 惠子反, 魏王不說。
策16楚三196-02 杜赫謂昭陽曰: “魏爲子先戰, 折兵之半。 謁病不聽, 請和不得, 魏折而入齊、秦。 子何以救之? 東有越纍, 北無晉, 而交未定于齊、秦, 是楚孤也。 不如速和。” 昭子曰: “善。 因令人謁和于魏。
策16楚三197-00 陳軫告楚之魏。 張儀惡之于魏王, 曰: “軫猶善楚, 爲求地甚力。” 左爽謂陳軫曰: “儀善于魏王, 魏王甚信之, 公雖百說之, 猶不聽也。 公不如以儀之言爲資而得復楚。” 陳軫曰: “善。” 因使人以儀之言聞于楚。 楚王喜欲復之。
策16楚三198-00 秦伐宜陽。 楚王謂陳軫曰: “寡人聞韓侈巧士也, 習諸侯事, 殆能自免也。 爲其必免, 吾欲先據之以加德焉。” 陳軫對曰: “舍之, 王勿據也。 以韓侈之知, 于此困矣。 今山澤之獸, 無黠于麋。 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己也, 因還走而冒人至數, 獵者知其詐僞, 擧罔而進之, 麋因得矣。 今諸侯明知此多詐僞, 擧罔而進者必衆矣。 舍之, 王勿據也。 韓侈之知于此困矣。” 楚王聽之。 宜陽果拔, 陳軫先知之也。
策16楚三199-00 唐且見春申君曰: “齊人飾身修行得爲益, 然臣羞而不學也。 不避絶江河, 行千餘里來, 竊慕大君之義, 而善君之業。 臣聞之, 賁、諸懷錐、刃而天下爲勇, 西施衣褐而天下稱美。 今君相萬乘之楚, 禦中國之難, 所欲者不成, 所求者不得, 臣等少也。 夫梟棊之所以能爲者, 以散棊佐之也。 夫一梟之不如不勝五散亦明矣。 今君何不爲天下梟, 而令臣等爲散乎?”
策17楚四200-00 或謂楚王曰: “臣聞, 從者欲合天下以朝大王, 臣願大王聽之也。 夫因詘爲信, 舊患有成, 勇者義之; 攝禍爲福, 裁少爲多, 知者官之。 夫報報之反, 墨墨之化, 唯大君能之。 禍與福相貫, 生與亡爲鄰, 不偏于死, 不偏于生, 不足以載大名。 無所寇艾, 不足以橫世。 夫秦捐德絶命之日久矣, 而天下不知。 今夫橫人嚂口利機, 上干主心, 下牟百姓, 公擧而私取利, 是以國權輕于鴻毛, 而積禍重于丘山。
策17楚四201-01 魏王遺楚王美人, 楚王說之。 夫人鄭褎知王之說新人也, 甚愛新人: 衣服玩好, 擇其所喜而爲之; 宮室臥具, 擇其所善而爲之。 愛之甚于王。 王曰: “婦人所以事夫者, 色也; 而妬者, 其情也。 今鄭褎知寡人之說新人也, 其愛之甚于寡人, 此孝子之所以事親, 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策17楚四201-02 鄭褎知王以己爲不妬也, 因謂新人曰: “王愛子美矣。 雖然, 惡子之鼻。 子爲見王, 則必揜子鼻。” 新人見王, 因揜其鼻。 王謂鄭褎曰: “夫新人見寡人, 則揜其鼻, 何也?” 鄭褎曰: “妾知也。” 王曰: “雖惡必言之。” 鄭褎曰: “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 王曰: “悍哉!” 令劓之, 無使逆命。
策17楚四202-00 楚王后死, 未立后也。 謂昭魚曰: “公何以不請立后也?” 昭魚曰: “王不聽, 是知困而交絶于后也。” “然則不買五雙珥, 令其一善而獻之王, 明日視善珥所在, 因請立之。”
策17楚四203-01 莊辛謂楚襄王曰: “君王左州侯, 右夏侯, 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 專淫逸侈靡, 不顧國政, 郢都必危矣!” 襄王曰: “先生老悖乎? 將以爲楚國祅祥乎?” 莊辛曰: “臣誠見其必然者也, 非敢以爲, 國祅祥也;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 楚國必亡矣。 臣請辟于趙, 淹留以觀之。”
策17楚四203-02 莊辛去之趙。 留五月, 秦果擧鄢郢、巫、上蔡、陳之地。 襄王流揜于城陽。 于是使人發騶, 徵莊辛于趙。 莊辛曰: “諾。” 莊辛至, 襄王曰: “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 今事至于此, 爲之奈何?” 莊辛對曰: “臣聞鄙語曰: ‘見菟而顧犬, 未爲晩也; 亡羊而補牢, 未爲遲也。’ 臣聞昔湯, 武以百里昌, 桀、紂以天下亡。 今楚國雖小, 絶長續短, 猶以數千里, 豈特百里哉?
策17楚四203-03 “王獨不見夫蜻蛉乎? 六足四翼, 飛翔乎天地之閒, 俛啄蚊虻而食之, 仰承甘露而飮之, 自以爲無患, 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將調鈆膠絲, 加己乎四仞之上, 而下爲螻蟻食也。
策17楚四203-04 “蜻蛉其小者也, 黃雀因是以。 俯噣白粒, 仰棲茂樹, 鼓翅奮翼, 自以爲無患, 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 右攝丸, 將加己乎十仞之上, 以其類爲招。 晝游乎茂樹, 夕調乎酸醎。 倏忽之閒, 墜于公子之手。
策17楚四203-04 “夫雀其小者也, 黃鵠因是以。 游于江海, 淹乎大沼, 俯噣鱔鯉, 仰嚙菱衡, 奮其六翮, 而凌淸風, 飄搖乎高翔, 自以爲無患, 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射者, 方將脩其碆盧, 治其繒繳, 將加己乎百仞之上, 被礛磻, 引微繳, 折淸風而抎矣。 故晝游乎江河, 夕調乎鼎鼐。
策17楚四203-05 “夫黃鵠其小者也, 蔡聖侯之事因是以。 南游乎高陂, 北陵乎巫山, 飮茹谿流, 食湘波之魚, 左抱幼妾, 右擁嬖女, 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 而不以國家爲事。 不知夫子發方受命乎宣王, 繫己以朱絲而見之也。
策17楚四203-06 “蔡聖侯之事其小者也, 君王之事因是以。 左州侯, 右夏侯, 輩從鄢陵君與壽陵君, 飯封祿之粟, 而戴方府之金, 與之馳騁乎雲夢之中, 而不以天下國家爲事。 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 塡黽塞之內, 而投己乎黽塞之外。” 襄王聞之, 顔色變作, 身體戰慄。 于是乃以執珪而授之, 爲陽陵君, 與淮北之地也。
策17楚四204-00 齊明說卓滑以伐秦, 滑不聽也。 齊明謂卓滑曰: “明之來也, 爲樗里疾卜交也。 明說楚大夫以伐秦, 皆受明之說也, 唯公弗受也, 臣有辭以報樗里子矣。” 卓滑因重之。
策17楚四205-00 或謂黃齊曰: “人皆以謂公不善于富摯。 公不聞老萊子之敎孔子事君乎? 示之其齒之堅也, 六十而盡, 相靡也。 今富摯能, 而公重不相善也, 是兩盡也。 諺曰: ‘見君之乘, 下之; 見杖, 起之。’ 今也, 王愛富摯, 而公不善也, 是不臣也。”
策17楚四206-00 長沙之難, 楚太子橫爲質于齊。 楚王死, 薛公歸太子橫。 因與韓、魏之兵, 隨而攻東國。 太子懼。 昭蓋曰: “不若令屈署以新東國爲和于齊以動秦。 秦恐齊之敗東國, 而令行于天下也, 必將救我。” 太子曰: “善。” 遽令屈署以東國爲和于齊。 秦王聞之懼, 令辛戎告楚曰: “毋與齊東國, 吾與子出兵矣。”
策17楚四207-00 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 謁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問曰: “可食乎?” 曰:“可。” 因奪而食之。 王怒, 使人殺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 使人說王曰: “臣問謁者, 謁者曰 ‘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無罪, 而罪在謁者也。 且客獻不死之藥, 臣食之, 而王殺臣, 是死藥也。 王殺無罪之臣, 而明人之欺王。” 王乃不殺。
策17楚四208-01 客說春申君曰: “湯以亳, 武王以鄗, 皆不過百里, 以有天下。 今孫子, 天下賢人也, 君籍之以百里勢, 臣竊以爲不便于君。 何如?” 春申君曰: “善。” 于是使人謝孫子。 孫子去之趙, 趙以爲上卿。
策17楚四208-02 客又說春申君曰: “昔伊尹去夏入殷, 殷王而夏亡。 管仲去魯入齊, 魯弱而齊强。 夫賢者之所在, 其君未嘗不尊, 國未嘗不榮也。 今孫子, 天下賢人也, 君何辭之?” 春申君又曰: “善。” 于是使人請孫子于趙。
策17楚四208-03 孫子爲書謝曰: “‘癘人憐王’, 此不恭之語也。 雖然, 不可不審察也。 此爲劫弑死亡之主言也。 夫人主年少而矜材, 無法術以知姦, 則大臣主斷國私, 以禁誅于己也, 故弑賢長而立幼弱, 廢正適而立不義。
策17楚四208-04 春秋戒之曰:‘ 楚王子圍聘于鄭, 未出竟, 聞王病, 反, 問疾, 遂以冠纓絞王, 殺之, 因自立也。 齊崔杼之妻美, 莊公通之。 崔杼帥其君黨而攻莊公。 請與分國, 崔杼不許; 欲自刃于廟, 崔杼不許。 莊公走出, 踰于外牆, 射中其股, 遂殺之, 而立其弟景公。’ 近代所見: 李兌用趙, 餓主父于沙丘, 百日而殺之; 淖齒用齊, 擢閔王之筋, 縣于其廟梁, 宿夕而死。
策17楚四208-05 夫癘雖癰腫胞疾, 上比前世, 未至絞纓射股; 下比近代, 未至擢筋而餓死也。 夫劫弑死亡之主也, 心之憂勞, 形之困苦, 必甚于癘矣。 由此觀之, 癘雖憐王可也。“
策17楚四208-06 因爲賦曰: “寶珍隋珠, 不知佩兮。 褘布與絲, 不知異兮。 閭妹子奢, 莫知媒兮。 嫫母求之, 又甚喜之兮。 以瞽爲明, 以聾爲聰, 以是爲非, 以吉爲凶。 嗚呼上天, 曷惟其同!” 詩曰: “上天甚神, 無自瘵也。”
策17楚四209-01 天下合從, 趙使=魏加見楚春申君曰: “君有將乎?” 曰: “有矣。 僕欲將臨武君。” 魏加曰: “臣少之時好射, 臣願以射譬之, 可乎?” 春申君曰: “可。” 加曰:“異日者, 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 仰見飛鳥, 更羸謂魏王曰: ‘臣爲王引弓虛發而下鳥。” 魏王曰: ‘然則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 ‘可’。 有閒, 鴈從東方來, 更羸以虛發而下之。 魏王曰: ‘然則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 ‘此孽也。’
策17楚四209-02 王曰: ‘先生何以知之?’ 對曰: ‘其飛徐而鳴悲。 飛徐者, 故瘡痛也; 鳴悲者, 久失羣也。 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 聞弦音引而高飛, 故瘡隕也。’ 今臨武君嘗爲秦孽, 不可爲拒秦之將也。”
策17楚四210-01 汗明見春申君, 候問三月而後得見。 談卒, 春申君大說之。 汗明欲復談, 春申君曰: “僕已知先生, 先生大息矣。” 汗明憱焉曰: “明願有問君, 而恐固。不審君之聖孰與堯也?” 春申君曰: “先生過矣, 臣何足以當堯。” 汗明曰: 然則君料臣孰與舜?“ 春申君曰: “先生卽舜也。” 汗明曰: “不然。 臣請爲君終言之。 君之賢實不如堯, 臣之能不及舜。 夫以賢舜事聖堯, 三年而後乃相知也。 今君一時而知臣, 是君聖于堯, 而臣賢于舜也。” 春申君曰: “善。” 召門吏爲汗先生著客籍, 五日一見。
策17楚四210-02 汗明曰: “君亦聞驥乎? 夫驥之齒至矣, 服鹽車而上大行。 蹄申膝折, 尾湛胕潰, 漉汁灑地, 白汗交流, 中阪遷延, 負轅不能上。 伯樂遭之。 下車攀而哭之, 解紵衣以羃之。 驥于是俛而噴, 仰而鳴, 聲達于天, 若出金石聲者, 何也? 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今僕之不肖, 阨于州部, 堀穴窮巷, 沈洿鄙俗之日久矣。 君獨無意湔拔僕也? 使得爲君高鳴屈于梁乎?”
策17楚四211-01 楚考烈王無子, 春申君患之, 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衆, 卒無子。 趙人李園持其女弟欲進之楚王, 聞其不宜子, 恐又無寵。 李園求事春申君爲舍人。 已而謁歸, 故失期。還謁, 春申君問狀, 對曰: “齊王遣使求臣女弟, 與其使者飮, 故失期。” 春申君曰: “聘入乎?” 對曰:“未也。” 春申君曰: “可得見乎?” 曰:“可。” 于是園乃進其女弟, 卽幸于春申君。 知其有身, 園乃與其女弟謀。
策17楚四211-02 園女弟承閒說春申君曰: “楚王之貴幸君, 雖兄弟不如。 今君相楚王二十餘年, 而王無子, 卽百歲後, 將更立兄弟。 卽楚王更立, 彼亦名貴其故所親, 君又安得長有寵乎, 非徒然也? 君用事久, 多失禮于王兄弟, 兄弟誠立, 禍且及身, 奈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 今妾自知有身矣, 而人莫知。 妾之幸君未久, 誠以君之重而進妾于楚王, 王必幸妾。 妾賴天而有男, 則是君之子爲王也, 楚國封盡可得, 孰與其臨不測之罪乎?”
策17楚四211-03 春申君大然之。 乃出園女弟謹舍, 而言之楚王。 楚王召入, 幸之, 遂生子男, 立爲太子, 以李園女弟立爲王后。 楚王貴李園, 李園用事。 李園旣入其女弟爲王后, 子爲太子, 恐春申君語泄, 而益驕, 陰養死士, 欲殺春申君以滅口。
策17楚四211-04 而國人頗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楚二十五年, 考烈王病。 朱英謂春申君曰: “世有無妄之福, 又有無妄之禍; 今君處無妄之世, 以事無妄之主, 安不有無妄之人乎?”
策17楚四211-05 春申君曰: “何謂無妄之福?” 曰: “君相楚二十餘年矣, 雖名爲相國, 實楚王也。 五子皆相諸侯。 今王疾甚, 旦暮且崩, 太子衰弱, 疾而不起, 而君相少主, 因而代立當國, 如伊尹、周公。 王長而反政, 不卽遂南面稱孤, 因而有楚國。 此所謂無妄之福也。”
策17楚四211-06 春申君曰: “何謂無妄之禍?” 曰: “李園不治國, 王之舅也, 不爲兵將, 而陰養死士之日久矣。 楚王崩, 李園必先入, 據本議, 制斷君命, 秉權而殺君以滅口。 此所謂無妄之禍也。”
策17楚四211-07 春申君曰: “何謂無妄之人?” 曰: “君先仕臣爲郞中, 君王崩, 李園先入, 臣請爲君*충其胸殺之。 此所謂無妄之人也。 春申君曰: “先生置之, 勿復言已。 李園, 軟弱人也, 僕又善之, 又何至此?” 朱英恐, 乃亡去。
策17楚四211-08 後十七日, 楚考烈王崩, 李園果先入, 置死士, 止于棘門之內。 春申君後入, 止棘門。 園死士夾刺春申君, 斬其頭, 投之棘門外。 于是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 而李園女弟, 初幸春申君有身, 而入之王, 所生子者遂立爲楚幽王也。 是歲秦始皇立九年矣。 嫪毒亦爲亂于秦, 覺, 夷三族, 而呂不韋廢。
策17楚四212-01 虞卿謂春申君曰: “臣聞之春秋‘于安思危, 危則慮安。’ 今楚王之春秋高矣, 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爲主君慮封者, 莫如遠楚。 秦孝公封商君, 孝公死, 而後不免殺之; 秦惠王封冉子, 惠王死, 而後王奪之。 公孫鞅功臣也, 冉子親姻也, 然而不免奪, 死者, 封近故也。 太公望封于齊, 邵公奭封于燕。 爲其遠王室矣。
策17楚四212-02 今然之罪大而趙怒深, 故君不如北兵以德趙, 踐亂燕以定身封, 此百代之一時也。“ 君曰: ”所道攻燕, 非齊則魏。 魏、齊新怨楚, 楚君雖欲攻燕, 將道何哉?“ 對曰: “請令魏王可。” 君曰: “何如?” 對曰: “臣請到魏, 而使所以信之。”
策17楚四212-03 迺謂魏王曰: “夫楚亦强大矣, 天下無敵, 乃且攻燕。” 魏王曰: “鄕也, 子云‘天下無敵’ ;今也, 子云‘乃且攻燕’者, 何也? 對曰: ”‘今爲馬多力’, 則有矣; 若曰‘勝千鈞’則不然者, 何也? 夫千鈞非馬之任也。 今謂‘楚强大’, 則有矣; 若‘越趙、魏而鬪兵于燕’, 則豈楚之任也我? 非楚之任, 而楚爲之, 是敝楚也。 敝楚見强魏也, 其于王孰便也?“
策17 -01 續。 越絶書。 隋經籍志稱爲子貢作。 今雜記秦漢事。 疑後人所羼。 不敢盡信。 史記戰國策列女傳。 不載女環之名。 止見于此。 其畫策終始信如此皆出于女環。 尤爲異也。 至言烈王死後。 李園相春申君。 方封于吳。 又立其子爲假君。 皆與史記國策不合。 聊記于此。 以廣異聞。
策18趙一213-01 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 圍晉陽而水之, 城下不沈者三板。 隙疵謂知伯曰: “韓、魏之君必反矣。” 知伯曰: “何以知之?” 隙疵曰? “以其人事知之。 夫從韓、魏之兵而攻趙, 趙亡, 難必及韓、魏矣。 今約勝趙, 而三分其地。 今城不沒者三板, 臼、竈生䵷, 人馬相食, 城降有日, 而韓、魏之君無憙志, 而有憂色, 是非反如何也?”
策18趙一213-02 明日, 知伯以告韓、魏之君曰: “隙疵言君之且反也。” 韓、魏之君曰: “夫勝趙而三分其地, 城今且將拔矣。 夫三家雖愚, 不棄美利于前, 背信盟之約, 而爲危難不可成之事, 其勢可見也。 是疵爲趙計矣, 使君疑二主之心, 而解于攻趙也。 今君聽讒臣之言, 而離二主之交, 爲君惜之。趨而出。
策18趙一213-03 隙疵謂知伯曰: “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爲?” 知伯曰: “子安知之?” 對曰: “韓、魏之君, 視疵端而趨疾。” 隙疵知其言之不聽, 請使于齊, 知伯遣之。 韓、魏之君果反矣。
策18趙一214-01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 滅之。 休數年, 使人請地于韓。 韓康子欲勿與, 段規諫曰: “不可。 夫知伯之爲人也, 好利而鷙復, 來請地不與, 必加兵于韓矣。 君其與之。 與之彼狃, 又將請地于他國, 他國不聽, 必鄕之以兵。 然則韓可以免于患難, 而待事之變。” 康子曰: “善。” 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說。
策18趙一214-02 又使人請地于魏, 魏宣子欲勿與, 趙葭諫曰: “彼請地于韓, 韓與之; 請地于魏, 魏弗與, 則是魏內自强, 而外怒知伯也。 然則其錯兵于魏必矣! 不如與之。” 宣子曰: “諾。” 因使人致萬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說。
策18趙一214-03 又使人之趙, 請蔡臯狼之地, 趙襄子弗與。 知伯因陰結韓、魏將以伐趙。 趙襄子召張孟談而告之曰: “夫知伯之爲人, 陽親而陰䟽, 三使韓、魏, 而寡人弗與焉, 其移兵寡人必矣。 今吾安居而可? ”
策18趙一214-04 張孟談曰: “夫董閼安于, 簡主之才臣也。 世治晉陽, 而尹澤循之, 其餘政敎猶存, 君其定居晉陽。” 君曰: “諾。” 乃使延陵王將車騎先之晉陽, 君因從之。 至, 行城郭, 案府庫, 視倉廩, 召張孟談曰: “吾城郭之完, 府庫足用, 倉廩實矣, 無矢奈何?”
策18趙一214-05 張孟談曰: “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 公宮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廧之, 其高至丈餘, 君發而用之。” 于是發而試之, 其堅則箘簬之勁不能過也。” 君曰: “足矣, 吾銅少若何?” 張孟談曰: “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 公宮之室, 皆以鍊銅爲柱質, 請發而用之, 則有餘銅矣。” 君曰: “善。” 號令以定, 備守以具。 三國之兵乘晉陽城, 遂戰。 三月不能拔, 因舒軍而圍之, 決晉水而灌之。 圍晉陽三年, 城中巢居而處, 懸釜而炊, 財食將盡, 士卒病羸。
策18趙一214-06 襄子謂張孟談曰: “糧食匱, 城力盡, 士大夫病。 吾不能守矣, 欲以城下, 何如?” 張孟談曰: “臣聞之 ‘亡不能存, 危不能安, 則無爲貴知士也’。 君釋此計, 勿復言也。 臣請見韓、魏之君。” 襄子曰: “諾。”
策18趙一214-07 張孟談于是陰見韓、魏之君, 曰: “臣聞 ‘脣亡則齒寒, 今知伯帥二國之君伐趙, 趙將亡矣, 亡則二君爲之次矣。” 二君曰: “我知其然。 夫知伯爲人也, 麤中而少親, 我謀未遂而知, 則其禍必至, 爲之奈何?” 張孟談曰: “謀出二君之口, 入臣之耳, 人莫之知也。” 二君卽與張孟談陰約三軍, 與之期曰; 夜遣入晉陽張孟談, 以報襄子, 襄子再拜之。
策18趙一214-08 張孟談因朝知伯而出, 遇知過轅門之外。 知過入見知伯, 曰: “二主殆將有變。” 君曰: “何如?” 對曰: “臣遇張孟談于轅門之外, 其志矜, 其行高。” 知伯曰: “不然, 吾與二主約謹矣, 破趙三分其地, 寡人所親之, 必不欺也。 子釋之, 勿出于口。”
策18趙一214-09 知過出見二主, 入說知伯曰: “二主色動而意變, 必背君, 不如令殺之。” 知伯曰: “兵着晉陽三年矣, 旦暮當拔之而饗其利, 乃有他心?不可, 子愼勿復言。” 知過曰: “不殺則遂親之。” 知伯曰: “親之奈何?” 知過曰: “魏宣子之謀臣曰趙葭, 康子之謀臣曰段規。 是皆能移其君之計, 君其與二君約, 破趙, 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 如是, 則二主之心可不變, 而君得其所欲矣。” 知伯曰: “破趙而三分其地, 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 則吾所得者少, 不可。” 知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 出, 更其姓爲輔氏, 遂去不見。
策18趙一214-10 張孟談聞之, 入見襄子曰: “臣遇知過于轅門之外, 其視有疑臣之心, 入見知伯, 出更其姓。 今暮不擊, 必後之矣。” 襄子曰: “諾。” 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 曰: “夜期。”殺守堤之吏, 而決水灌知伯軍。 知伯軍救水而亂, 韓、魏翼而擊之, 襄子將卒犯其前, 大敗知伯軍, 而禽知伯。 知伯身死、國亡、地分, 爲天下笑, 此貪欲無厭也。 夫不聽知過亦所以亡也。 知氏盡滅, 唯輔氏存焉。
策18趙一215-01 張孟談旣固趙宗, 廣封疆, 發五百, 乃稱簡之塗, 以告襄子, 曰: “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 ‘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 約兩:主勢能制臣, 無令臣能制主。 故貴爲列侯者, 不令在相位; 自將軍以上, 不爲近大夫。’ 今臣之名顯而身尊, 權重而衆服, 臣願捐功名, 去權勢以離衆。”
策18趙一215-02 襄子恨然曰: “何哉? 吾聞輔主者名顯, 功大者身尊, 任國者權重, 信忠在己而衆服焉。 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 子何爲然?” 張孟談對曰: “君之所言, 成功之美也; 臣之所謂, 持國之道也。 臣觀成事, 聞往古, 天下之美同, 臣、主之權均, 之能美, 未之有也。 前事之不忘, 後事之師。 君若弗圖, 則臣力不足。” 愴然有決色。
策18趙一215-03 襄子去之。 臥三日, 使人謂之曰: “晉陽之政, 臣下不使者何如?” 對曰: “死僇。” 張孟談曰: “左司馬見使于國家, 安社稷, 不避其死, 以成其忠, 君其行之。” 君曰: “子從事。” 乃許之。 張孟談便厚以便名, 納地釋事, 以去權尊, 而耕于負親之丘。 故曰: 賢人之行, 明主之政也。
策18趙一215-04 耕三年, 韓、魏、齊、燕負親以謀趙, 襄子往見張孟談而告之曰: “昔者知氏之地, 趙氏分則多十城, 復來而今諸侯孰謀我, 爲之奈何?” 張孟談曰: “君其負劒而御臣以之國, 舍臣于廟, 授吏大夫, 臣試計之。” 君曰: “諾。” 張孟談乃行其妻之楚, 長子之韓, 次子之魏, 少子之齊。 四國疑而謀敗。
策18趙一216-01 晉畢陽之孫豫讓, 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說, 去而就知伯, 知伯寵之。 及三晉分知氏, 趙襄子最怨知伯, 而將其頭以爲飮器。 豫讓遁逃山中曰: “嗟乎! 士爲知己者死, 女爲悅己者容。 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乃變姓名, 爲刑人, 入宮塗厠, 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厠, 心動, 執問塗者, 則豫讓也。 刃其扞, 曰: “欲爲知伯報讎。” 左右欲殺之。 趙襄子曰: “彼義士也, 吾謹避之耳。 且知伯已死, 無後, 而其臣至爲報讎, 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釋之。
策18趙一216-02 豫讓又漆身爲厲, 滅鬚去眉, 自刑以變其容, 爲乞人而往乞, 其妻不識, 曰: “狀貌不似吾夫, 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 又呑炭爲啞變其音。 其友謂之曰: “子之道甚難而無功, 謂子有志則然矣, 謂子智則否。 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 襄子必近幸子; 子之得近, 而行所欲, 此甚易而功必成。”
策18趙一216-03 豫讓乃笑而應之曰: “是爲先知報後知, 爲故君賊新君, 大亂君臣之義者無此矣。 凡吾所謂爲此者, 以明君臣之義, 非從易也。 且夫委質而事人, 而求弑之, 是懷二心以事君也。 吾所爲難, 亦將以愧天下後世人臣懷二心者。”
策18趙一216-04 居頃之, 襄子當出。 豫讓伏所當過橋下。 襄子至橋而馬驚。 襄子曰: “此必豫讓也。” 使人問之, 果豫讓。 于是趙襄子面數豫讓曰: “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 知伯滅范、中行氏, 而子不爲報讎, 反委質事知伯。 知伯已死, 子獨何爲報讎之深也?”
策18趙一216-05 豫讓曰: “臣事范、中行氏, 范、中行氏以衆人遇臣, 臣故衆人報之; 知伯以國士遇臣, 臣故國士報之。” 襄子乃喟然嘆泣曰: 嗟乎! 豫子! 子之爲知伯, 名旣成矣, 寡人舍子, 亦以足矣。 子自爲計, 寡人不舍子。“ 使兵環之。
策18趙一216-06 豫讓曰: “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 忠臣不愛死以成名。 君前已寬舍臣, 天下莫不稱君之賢。 今日之事, 臣故伏誅, 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 雖死不恨。 非所望也, 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義之, 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 豫讓拔劍三躍, 呼天擊之, 曰: “而可以報知伯矣。” 遂伏劍而死。 死之日, 趙國之士聞之, 皆爲涕泣。
策18趙一217-00 魏文侯借道于趙攻中山。 趙侯將不許。 趙利曰: “過矣! 魏攻中山而不能取, 則魏必罷, 罷則趙重。 魏拔中山, 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 是用兵者, 魏也, 而得地者, 趙也。 君不如許之。許之大勸, 彼將知矣利之也, 必輟。 君不如借之道, 而示之不得已。
策18趙一218-00 秦、韓圍梁, 燕、趙救之。 謂山陽君曰: “秦戰而勝三國, 秦必過周、韓而有梁; 三國而勝秦, 三國之力雖不足以攻秦, 足以拔鄭。 計者, 不如構三國攻秦。”
策18趙一219-00 腹擊爲室而鉅, 荊敢言之主。 謂腹子曰: “何故爲室之鉅也?” 腹擊曰: “臣羈旅也, 爵高而祿輕, 宮室小而帑不衆。 主雖信臣, 百姓皆曰: ‘國有大事, 擊必不爲用。’ 今擊之鉅宮, 將以取信于百姓也。” 主君曰: “善。”
策18趙一220-01 蘇秦說李兌曰: “雒陽乘軒車蘇秦, 家貧親老, 無罷車駑馬, 桑輪蓬篋, 羸縢, 負書擔橐; 觸塵埃, 蒙霜露, 越漳、河, 足重繭, 日百而舍, 造外闕, 願見于前, 口道天下之事。”
策18趙一220-02 李兌曰: “先生以鬼之言見我則可, 若以人之事, 兌盡知之矣。” 蘇秦對曰: “臣固以鬼之言見君, 非以人之言也。” 李兌見之。 蘇秦曰: “今日臣之來也, 暮後郭門, 藉席無所得, 寄宿人田中。 傍有大叢。 夜半, 土梗與木梗鬪, 曰: ‘汝不如我, 我者、乃土也。 使我逢疾風淋雨, 壞沮, 乃復歸土。 今汝非木之根, 則木之枝耳。 汝逢疾風淋雨, 漂入漳、河, 東流至海, 氾濫無所止。’ 臣竊以爲土梗勝也。
策18趙一220-03 今君殺主父而族之, 君之立于天下危于累卵。 君聽臣計則生, 不聽臣計則死。” 李兌曰: “先生就舍, 明日復來見兌也。” 蘇秦出。 李兌舍人謂李兌曰: “臣竊觀君與蘇公談也, 其辯過君, 其博過君, 君能聽蘇公之計乎?” 李兌曰: “不能。” 舍人曰: “君卽不能, 願君堅塞兩耳, 無聽其談也。”
策18趙一220-04 明日復見, 終日談而去。 舍人出送蘇君, 蘇秦謂舍人曰: “昨日我談粗而君動, 今日精而君不動, 何也?” 舍人曰: “先生之計大而規高。 吾君不能用也。 乃我請君塞兩耳無聽談者。 雖然, 先生明日復來。 吾請資先生厚用。” 明日來, 抵掌而談, 李兌送蘇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黃金百鎰。 蘇秦得以爲用, 西入于秦。
策18趙一221-01 趙收天下, 且以伐齊。 蘇秦爲齊上書說趙王曰: “臣聞古之賢君, 德行非施于海內也, 敎順慈愛非布于萬民也, 祭祀時享非當于鬼神也。 甘露降, 風雨時至, 農夫登, 年穀豐盈, 衆人憙之, 而賢主惡之。 今足不功力非數痛加于秦國, 而怨毒積惡非曾深凌于韓也。
策18趙一221-02 臣竊外聞大臣及下吏之議, 皆言主前專據以秦爲愛趙而憎韓。 臣竊以事觀之, 秦豈得愛趙而憎韓哉? 欲亡韓呑兩周之地, 故以韓爲餌, 先出聲于天下, 欲鄰國聞而觀之也。 恐其事不成, 故出兵以佯示趙、魏。 恐天下之驚覺, 故微韓以貳之。 恐天下疑己, 故出質以爲信。 聲德于與國, 而實伐空韓。
策18趙一221-03 臣竊觀其圖之也, 議秦以謀計, 必出于是。 “且夫說士之計, 皆曰韓亡三川, 魏滅晉國, 恃韓未窮而禍及于趙。
策18趙一221-04 且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 又有勢同而患異者。 昔者, 楚人久伐而中山亡。 今燕盡韓之河南, 距沙丘, 而至鉅鹿之界三百里, 距于扞關, 至于楡中千五百里。 秦盡韓、魏之上黨, 則地與國都邦屬而壤挈者七百里。 秦以三軍强弩坐羊唐之上, 卽地去邯鄲二十里。
策18趙一221-05 且秦以三軍攻王之上黨而危其北, 則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今魯句注禁常山而守, 三百里通于燕之唐、曲吾, 此代馬胡駒不東, 而崑山之玉不出也。 此三寶者, 又非王之有也。 今從于彊秦國之伐齊, 臣恐其禍出于是矣。
策18趙一221-06 “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橫而謀伐趙, 參分趙國壤地, 著之盤盂, 屬之讎柞, 五國之兵有日矣。 韓乃西師以禁秦國, 使秦發令素服而聽, 反溫、枳、高平于魏, 反三公什淸于趙。 此王之明知也。 “夫韓事趙, 宜正爲上交, 今乃以抵罪取伐, 臣恐其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策18趙一221-07 今王收, 天下, 必以王爲得。 韓危社稷以事王, 天下必重王。 然則韓義, 王以天下就之; 下至韓慕, 王以天下收之, 是一世之命制于王已。 臣願大王深與左右羣臣卒計而重謀, 先事成慮而熟圖之也。”
策18趙一222-00 齊攻宋, 奉陽君不欲。 客謂奉陽君曰: “君之春秋高矣, 而封地不定, 不可不熟圖也。 秦之貪, 韓魏危, 衛楚正, 中山之地薄, 宋罪重, 齊怒深, 殘伐亂宋, 定身封, 德强齊。 此百代之一時也。”
策18趙一223-01 秦王謂公子他曰: “昔歲殽下之事, 韓爲中軍, 以與諸侯攻秦。 韓與秦接境壤界, 其地不能千里, 展轉不可約。 日者春, 楚、戰于藍田, 韓出銳師以佐秦, 秦戰不利, 因轉與楚, 不固信盟, 唯便是從。 韓之在我, 心腹之疾, 吾將伐之, 何如?”
策18趙一223-02 公子他曰: “王出兵韓, 韓必懼, 懼則可以不戰而深取割。” 王曰: “善。” 乃起兵。 一軍臨熒陽, 一軍臨太行。 韓恐, 使陽城君入謝于秦, 請效上黨之地以爲和。 令韓陽告上黨之守靳黈曰: “秦起二軍以臨韓, 韓不能有。 今王令韓興兵以上黨入和于秦, 使陽言之太守, 太守其效之。” 靳黈曰: “人有言 ‘挈甁之知, 不失守器’, 王則有令, 而臣太守, 雖王與子亦其猜焉。 臣請悉發守以應秦, 若不能卒, 則死之。”
策18趙一223-03 韓陽趨以報王, 王曰: “吾始已諾于應侯矣, 今不與, 是欺之也。” 乃使馮亭代靳黈。 馮亭守三十日, 陰使人請趙王曰: “韓不能守上黨, 且以與秦, 其民皆不欲爲秦, 而願爲趙。 今有城市之邑七十, 願拜內之于王, 唯王才之。”
策18趙一223-04 趙王喜, 召平原君而告之曰: “韓不能守上黨, 且以與秦, 其吏民不欲爲秦, 而皆願爲趙。 今馮亭令使者以與寡人, 何如?” 趙豹對曰: “臣聞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王曰: “人懷吾義, 何謂‘無故’乎?” 對曰: “秦蠶食韓氏之地, 中絶不令相通, 故自以爲坐受上黨也。 且夫韓之所以內趙者, 欲嫁其禍也。 秦被其勞, 而趙受其利, 雖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而小弱顧能得之强大乎? 今王取之, 可謂有故乎? 且秦以牛田水通粮, 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 令嚴政行, 不可與戰, 王自圖之。”
策18趙一223-05 王大怒曰: “夫用百萬之衆攻戰, 踰年歷歲, 未見一城也, 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 何故不爲?” 趙豹出。 王召趙勝、趙禹而告之曰: “韓不能守上黨, 今其守以與寡人。 有城市之邑七十。” 二人對曰: “用兵踰年, 未見一城, 今坐而得城, 此大利也。”
策18趙一223-06 乃使趙勝往受地。 趙勝至曰: “敝邑之王使使者臣勝, 太守有詔, 使臣勝謂曰: ‘請以三萬戶之都封太守, 千戶封縣令, 諸吏皆益爵三級, 民能相集者, 賜家六金。’”
策18趙一223-07 馮亭垂涕而勉曰: “是吾處三不義也: 爲主守地而不能死, 而以與人, 不義一也; 主內之秦, 不順主命, 不義二也; 賣主之地而食之, 不義三也。” 辭封而入韓, 謂韓王曰: “趙聞韓不能守上黨, 今發兵已取之矣。” 韓告秦曰: “趙起兵取上黨。” 秦王怒, 令公孫起、王齮以兵遇趙于長平。
策18趙一224-00 蘇秦爲趙王使于秦, 反, 三日不得見。 謂趙王曰: “秦乃者過柱山, 有兩木焉: 一蓋呼侶, 一蓋哭。 問其故, 對曰:‘ 吾已大矣, 年已長矣; 吾苦夫匠人且以繩墨案規矩刻鏤我。’ 一蓋曰: ‘此非吾所苦也, 是故吾事也; 吾所苦夫鐵鉆然, 自入而出夫人者。’ 今臣使于秦, 而三日不見。 無有謂臣爲‘鐵鉆’者乎?”
策18趙一225-00 甘茂爲秦約魏以攻韓宜陽, 又北之趙。 冷向謂强國曰: “不如令趙拘甘茂勿出, 以與齊、韓、秦市: 齊王欲求救宜陽, 必效縣狐氏; 韓欲有宜陽, 必以路涉, 端氏賂趙; 秦王欲得宜陽, 不愛名寶。 且拘茂也, 且以置公孫赫、樗里疾。”
策18趙一226-00 謂皮相國曰: “以趙之弱而據之建信君、涉孟之讎, 然者何也? 以從爲有功也。 齊不從, 建信君知從之無功。 建信者安能以無功惡秦哉? 不能以無功惡秦, 則且出兵助秦攻魏; 以楚、趙分齊, 則是强畢矣。 建信、春申從, 則無功而惡秦; 秦分齊, 齊亡魏則有功而善秦。 故兩君者奚擇有功之無功爲知哉?”
策18趙一227-00 或謂皮相國曰,: “魏殺呂遼, 而衛兵, 亡其北陽, 而梁危。 河閒封不定, 而齊危。 文信不得志, 三晉倍, 之憂也。 今魏恥未滅, 趙患又起, 文信侯之憂大矣。 齊不從, 三晉之心疑矣。 憂大者不計而構, 心疑者事秦急。 秦、魏之構, 不待割而成。 秦從楚, 魏攻齊, 獨呑趙, 齊趙必俱亡矣。”
策18趙一228-00 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 孟嘗君擇舍人以爲武城吏, 而遣之曰: “鄙語豈不曰: ‘借車者馳之, 借衣者被之’哉?” 皆對曰: “有之。” 孟嘗君曰: “文甚不取也。 夫所借衣、車者, 非親友則兄弟也。 夫馳親友之車, 被兄弟之衣, 文以爲不可。 今趙王不知文不肖, 而封之以武城, 願大夫之往也, 毋伐樹木, 毋發屋室, 訾然使趙王悟而知文也謹, 使可全而歸之。”
策18趙一229-01 謂趙王曰: “三晉合而秦弱, 三晉離而秦强, 此天下之所明也。 秦之有燕而伐趙, 有趙而伐燕; 有梁而伐趙, 有趙而伐梁; 有楚而伐韓, 有韓而伐楚, 此天下之所明見也。 然山東不能易其路, 兵弱也。 弱而不能相壹。 是何楚之知, 山東之愚也? 是臣所爲山東之憂也。
策18趙一229-02 虎將卽禽, 禽不知虎之卽己也, 而相鬪, 兩罷, 而歸其死于虎。 故使禽知虎之卽己, 決不相鬪矣。 今山東之主不知秦之卽己也, 而尙相鬪, 兩敝而歸其國于秦, 知不如禽遠矣。 願王熟慮之也!
策18趙一229-03 “今事有可急者, 秦之欲伐韓、梁, 東闚于周室甚, 惟寐亡之。 今南攻楚者, 惡三晉之大合也。 今攻楚休而復之, 已五年矣, 攘地千餘里。 今謂楚王: ‘苟來擧玉趾而見寡人, 必與楚爲兄弟之國, 必爲楚攻韓、梁, 反楚之故地。’ 楚王美秦之語, 怒韓、梁之不救己, 必入于秦。 有謀, 故殺使之趙, 以燕餌趙, 而離三晉。 今王美秦之言, 而欲攻燕; 攻燕, 食未飽而禍已及矣。
策18趙一229-04 楚王入秦, 秦楚爲一, 東面而攻韓, 韓南無楚, 北無趙。 韓不待伐, 割挈馬免而西走, 秦與韓爲上交, 秦禍安移于梁矣。 以秦之强, 有楚、韓之用, 梁不待伐矣, 割挈馬免而西走。 秦與梁爲上交, 秦禍案攘于趙矣。 以强秦之有韓、梁、楚, 與燕之怒, 割必深矣, 國之擧。 此臣之所爲來。
策18趙一229-05 臣故曰‘ 事有可急爲者’。 “及楚王之未入也, 三晉相親相堅, 出銳師以戌韓、梁西邊, 楚王聞之, 必不入秦, 秦必怒而循攻楚, 是秦禍不離楚也, 便于三晉。 若楚王入, 秦見三晉之大合而堅也, 必不出楚王, 卽多割, 是秦禍不離楚也。 有利于三晉。 願王之熟計之也。” 急, 趙王因起兵南戌韓、梁之西邊。 秦見三晉之堅也, 果不出楚王, 卬而多求地。
策19趙二230-01 蘇秦從燕之趙, 始合從說趙王曰: “天下之卿相、人臣, 乃至布衣之士, 莫不高賢大王之行義, 皆願奉敎陳忠于前之日久矣。 雖然, 奉陽君妬, 大王不得任事。 是以外賓客, 遊談之士無敢盡忠于前者。 今奉陽君捐館舍, 大王乃今然後得與士民相親, 臣故敢獻其愚, 效愚忠。
策19趙二230-02 爲大王計, 莫若安民無事。 請無庸有爲也。 安民之本, 在于擇交。 擇交而得, 則民安。 擇交不得, 則民終身不得安。 請言外患 : 齊、秦爲兩敵, 而民不得安; 倚秦攻齊, 而民不得安。 倚齊攻秦, 而民不得安。 故夫謀人之主, 伐人之國, 常苦出辭斷絶人之交, 願大王愼無出于口也。 請屛左右, 曰言所以異陰陽而已矣。
策19趙二230-03 大王誠能聽臣, 燕必致氈、裘、狗、馬之地, 齊必致海隅魚鹽之地, 楚必致橘柚雲夢之地。 韓、魏
策19趙二230-04 皆可使致封地湯沐之邑, 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夫割地效實, 五伯之所以覆軍禽將而求也: 封侯貴戚, 湯武之所以放殺而爭也。 今大王垂拱而兩有之, 是臣之所以爲大王願也。
策19趙二230-05 大王與秦, 則秦必弱韓、魏; 與齊, 則齊必弱楚、魏。 魏弱則割河外。 韓弱則效宜陽。 宜陽效則上郡絶, 河外割則道不通, 楚弱則無援。 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計也。 夫秦下軹道則南陽動, 劫韓包周則趙自銷鑠, 據衛取淇則齊必入朝。 秦欲已得行于山東, 則必擧甲而向趙。 秦甲涉河踰漳據番吾則兵必戰于邯鄲之下矣。 此臣之所以爲大王患也。
策19趙二230-06 當今之時, 山東之建國 莫如趙强。 趙地方二千里, 帶甲數十萬, 車千乘, 騎萬匹, 粟支十年, 西有常山, 南有河、漳, 東有淸河, 北有燕國。 燕固弱國, 不足畏也。
策19趙二230-07 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 莫如趙。 然而秦不敢擧兵甲而伐趙者何也? 畏韓、魏之議其後也。 然則韓、魏, 趙之南蔽也。 秦之攻韓、魏也則不然: 無有名山大川之限, 稍稍蠶食之, 傅之國都而止矣; 韓、魏不能支秦, 必入臣。韓、魏臣于秦, 秦無韓、魏之隔, 禍中于趙矣。 此臣之所以爲大王患也。
策19趙二230-08 “臣聞堯無三夫之分, 舜無咫尺之地, 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 以王諸侯。 湯、武之卒不過三千人, 車不過三百乘, 立爲天子。 誠得其道也。 是故明主外料其敵國之强弱, 內度其士卒之衆寡、賢與不肖, 不待兩軍相當, 而勝敗、 存亡之機節固已見于胸中矣。 豈掩于衆人之言, 而以冥冥決事哉!
策19趙二230-09 “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 諸侯之地, 五倍于秦, 料諸侯之卒, 十倍于秦。 六國幷力爲一, 西面而攻秦, 秦破必矣; 今見破于秦, 西面而事之, 見臣于秦。 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 臣人之與臣于人也, 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策19趙二230-10 “夫橫人者, 皆欲割諸侯之地以與秦成, 與秦成, 則高臺, 美宮室, 聽竽瑟之音, 察五味之和, 前有軒轅, 後有長庭, 美人巧笑, 卒有秦患, 而不與其憂。 是故橫人日夜務以秦權恐猲諸侯, 以求割地。 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策19趙二230-11 “臣聞明王絶疑去讒, 屛流言之迹, 塞朋黨之門, 故尊主廣地强兵之計, 臣得陳忠于前矣。 故竊爲大王計, 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六國從親以儐畔秦, 令天下之將相相與會于洹水之上, 通質刑白馬以盟之, 約曰: ‘秦攻楚, 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 韓絶食道, 趙涉河、漳, 燕守常山之北。 秦攻韓、魏, 則楚絶其後, 齊出銳師以佐之, 趙涉河、漳, 燕守雲中。
策19趙二230-12 秦攻齊, 則楚絶其後, 韓守成臯, 魏塞午道, 趙涉河、漳、博關, 燕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燕, 則趙守常山, 楚軍武關, 齊涉渤海, 韓、魏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趙, 則韓軍宜陽, 楚軍武關, 魏軍河外, 齊涉渤海, 燕出銳師以佐之。 諸侯有先背約者, 五國共伐之。 六國從親以擯秦, 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關以害山東矣! 如是則伯業成矣。”
策19趙二230-13 趙王曰: “寡人年少, 莅國之日淺, 未嘗得聞稷之長計, 今上客有意存天下, 安諸侯, 寡人敬以國從。” 乃封蘇秦爲武安君, 飾車百乘, 黃金千鎰, 白璧百雙, 錦繡千純, 以約諸侯。
策19趙二231-01 秦攻趙, 蘇子爲謂秦王曰: “臣聞明王之于其民也, 博論而技藝之, 是故官無乏事, 而力不困; 于其言也, 多聽而時用之, 是故事無敗業而惡不章。 臣願王察臣之所謁, 而效之于一時之用也。
策19趙二231-02 臣聞懷重寶者, 不以夜行; 任大功者, 不以輕敵。 是以賢者任重而行恭, 知者功大而辭順。 故民不惡其尊, 而世不妬其業。 臣聞之: 百倍之國者, 民不樂後也; 功業高世者, 人主不再行也; 力盡之民, 仁者不用也; 求得而反靜, 聖主之制也; 功大而息民, 用兵之道也。
策19趙二231-03 今用兵終身不休, 力盡不罷, 趙怒必于其己邑, 趙僅存哉! 然而四輪之國也, 今雖得邯鄲, 非國之長利也。 意者, 地廣而不耕, 民羸而不休, 又嚴之以刑罰, 則雖從而不止矣。 語曰: ‘戰勝而國危者, 物不斷也; 功大而權輕者, 地不入也。’ 故過任之事, 父不得于子; 無已之求, 君不得于臣。 故微之爲著者强, 察乎息民之爲用者, 明乎輕之爲重者王。”
策19趙二231-04 秦王曰: “寡人案兵息民, 則天下必爲從, 將以逆秦。” 蘇子曰: “臣有以知天下之不能爲從以逆秦也。 臣以田單、如耳爲大過也。豈獨田單、如耳爲大過哉? 天下之主亦盡過矣!
策19趙二231-05 夫慮收亡齊、罷楚、敝魏與不可知之趙, 欲以窮秦、 折韓, 臣以爲至愚也。 夫齊威、宣, 世之賢主也, 德博而地廣, 國富而用民, 將武而兵强。 宣王用之, 後富韓威魏, 以南伐楚, 西攻秦。 爲齊兵困于殽塞之上, 十年攘地, 秦人遠迹不服, 而齊爲虛戾。 夫齊兵之所以破, 韓、魏之所以僅存者, 何也? 是則伐楚、 攻秦而後受其殃也。
策19趙二231-06 今富非有齊威、 宣之餘也, 精兵非有富韓勁魏之庫也, 而將非有田單、司馬之慮也。 收破齊、罷楚、弊魏、不可知之趙, 欲以窮秦、折韓,臣以爲至誤。 臣以從一不可成也。 客有難者, 今臣有患于世, 夫刑名之家皆曰: ‘白馬非馬’也。已如白馬實馬, 乃使有白馬之爲也。 此臣之所患也。
策19趙二231-07 “昔者秦人下兵攻懷, 服其人。 三國從之, 趙奢、鮑佞將, 楚有四人起而從之。 臨懷而不救, 秦人去而不從。 不識三國之憎秦而愛懷邪? 忘其憎懷而愛秦邪? 夫攻而不救, 去而不從, 是以三國之兵困, 而趙奢、鮑接之能也。
策19趙二231-08 故裂地以敗于齊。 田單將齊之良, 以兵橫行于中十四年, 終身不敢設兵以攻秦折韓也, 而馳于封內, 不識從之一成惡存也。 于是秦王解兵不出于境, 諸侯休, 天下安, 二十九年不相攻。
策19趙二232-01 張儀爲秦連橫說趙王曰: “弊邑秦王使臣敢獻書于天王御史。 大王收率天下以儐秦, 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矣。 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東, 弊邑恐懼懾伏, 繕甲厲兵, 飾車騎, 習馳射, 力田積粟, 守四封之內, 愁居懾處, 不敢動搖, 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
策19趙二232-02 今秦以大王之力, 西擧巴、蜀,幷漢中, 東收兩周, 而西遷九鼎, 守白馬之津。 秦雖辟遠, 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 今宣君有微甲鈍兵, 軍于澠池, 願渡河踰漳, 據番吾, 迎戰邯鄲之下, 願以甲子之日合戰, 以正殷紂之事。 敬使臣先以聞于左右。
策19趙二232-03 “凡大王之所信以爲從者, 恃蘇秦之計, 熒惑諸侯,以是爲非, 以非爲是, 欲反覆齊國而不能, 自令車裂于齊之市。 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今楚與秦爲昆弟之國, 而韓、魏稱爲東蕃之臣, 齊獻魚鹽之地, 此斷趙之右臂也。 夫斷右臂而求與人鬪, 失其黨而孤居, 求欲無危, 豈可得哉?
策19趙二232-04 今秦發三將軍: 一軍塞午道, 告齊,使興師,度淸河,軍于邯鄲之東; 一軍軍于成臯, 敺韓、魏而軍于河外; 一軍軍于澠池。 約曰: ‘四國爲一,以攻趙, 破趙而四分其地。’ 是故不敢匿意隱情, 先以聞于左右。 臣切爲大王計, 莫如與秦遇于澠池, 面相見而身相結也。 臣請案兵無攻, 願大王之定計。
策19趙二232-05 趙王曰:“ 先王之時, 奉陽君相, 專權擅勢, 蔽晦先王, 獨制官事, 寡人宮居, 屬于師傅, 不得與國謀。 先王弃羣臣, 寡人年少, 奉祠祭之日淺, 私心固竊疑焉。 以爲一從不事秦, 非國之長利也。 乃且願變心易慮, 剖地謝前過以事秦, 方將約車趨行, 而適聞使者之明詔。” 于是乃以車三百乘入朝澠池, 割河閒以事秦。
策19趙二233-01 武靈王平晝閒居, 肥義侍坐, 曰: “王慮世事之變, 權甲兵之用, 念簡、襄之迹, 計胡、狄之利乎?” 王曰: 嗣立不忘先德, 君之道也; 錯質務明主之長, 臣之論也。 是以賢君: 靜而有道民便事之敎; 動, 有明古先世之功。 爲人臣者: 窮,有弟長辭讓之節; 通,有補民益主之業。 此兩者君臣之分也。
策19趙二233-02 今吾欲繼襄主之業, 啓胡、翟之鄕, 而卒世不見也。 敵弱者, 用力少而功多, 可以無盡百姓之勞,而享往古之勳。 夫有高世之功者, 必負遺俗之累; 有獨知之慮者, 必被庶人之恐。 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敎百姓, 而世必議寡人矣。
策19趙二233-03 肥義曰: “臣聞之, 疑事無功, 疑行無名。 今王卽定負遺俗之慮, 殆毋顧天下之議矣。 夫論至德者不和于俗, 成大功者不謀于衆。 昔舜舞有苗, 而禹袒入裸國, 非以養欲而樂志也, 欲以論德而要功也。 愚者闇于成事, 智者見于未萌。 王其遂行之。”
策19趙二233-04 王曰:“ 寡人非疑胡服也, 吾恐天下笑之。 狂夫之樂, 知者哀焉; 愚者之笑, 賢者戚焉。 世有順我者, 則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雖毆世以笑我, 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王遂胡服。 使王孫緤告公子成曰: “寡人胡服, 且將以朝, 亦欲叔之服之也。 家聽于親, 國聽于君, 古今之公行也。 子不反親, 臣不逆主, 先王之通誼也。 今寡人作敎易服, 而叔不服, 吾恐天下議之也。
策19趙二233-05 夫制國有常, 而利民爲本; 從政有經, 而令行爲上。 故明德在于論賤, 行政在于信貴。 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 事有所出, 功有所止; 事成功立, 然後德且見也。 今寡人恐叔逆從政之經, 以輔公叔之議。 且寡人聞之: 事利國者行無邪, 因貴戚者名不累。 故寡人願募公叔之義, 以成胡服之功。 使緤謁之, 叔請服焉。
策19趙二233-06 公子成再拜曰: “臣固聞王之胡服也, 不佞寢疾, 不能趨走, 是以不先進。 王今命之, 臣固敢竭其愚忠。 臣聞之: 中國者,聰明叡知之所居也, 萬物財用之所聚也, 賢聖之所敎也, 仁義之所施也, 詩、書、禮、樂之所用也, 異敏技藝之所試也, 遠方之所觀赴也, 蠻夷之所義行也。 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 變古之敎, 易古之道, 逆人之心, 畔學者, 離中國, 臣願大王圖之。”
策19趙二233-07 使者報王。 王曰: “吾固聞叔之病也。” 卽之公叔成家, 自請之,曰: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 禮者, 所以便事也。 是以聖人觀其鄕而順宜, 因其事而制禮, 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
策19趙二233-08 被髮文身, 錯臂左衽, 甌越之民也。 黑齒雕題, 鯷冠秫縫, 大吳之國也。 禮、服不同, 其便一也。
策19趙二233-09 是以鄕異而用變, 事異而禮易。 是故聖人苟可以利其民, 不一其用; 果可以便其事, 不同其禮。 儒者一師而禮異, 中國同俗而敎離, 又況山谷之便乎? 故去就之變, 知者不能一; 遠近之服, 賢聖不能同。 窮鄕多異, 曲學多辨, 不知而不疑, 異于己而不非者, 公于求善也。 今卿之所言者, 俗也。吾之所言者, 所以制俗也。
策19趙二233-09 今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 與齊、中山同之, 而無舟檝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黨, 東有燕、東胡之境, 西有樓煩、秦、韓之邊, 而無騎射之備。 故寡人且聚舟檝之用, 求水居之民, 以守河、薄洛之水, 變服騎射, 以備其參胡、樓煩、秦、韓之邊。
策19趙二233-10 且昔者, 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 而襄王兼戎取代, 以攘諸胡, 此愚知之所明也。 先時中山負齊之强兵, 侵掠吾地, 係累吾民, 引水圍鄗, 非社稷之神靈, 卽鄗幾不守。 先王忿之, 其怨未能報也。
策19趙二233-11 今騎射之服, 近可以備上黨之形, 遠可以報中山之怨。 而叔也順中國之俗, 以逆簡、襄之意, 惡變服之名, 而忘國事之耻, 非寡人所望于子 。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 “臣愚不達于王之議, 敢道世俗之間。 今欲繼簡、襄之意, 以順先王之志, 臣敢不聽今。” 再拜, 乃賜胡服。
策19趙二233-12 趙文進諫, 曰: “農夫勞而君子養焉, 政之經也; 愚者陳意而知者論焉, 敎之道也; 臣無隱忠, 君無蔽言, 國之祿也。臣雖愚, 願竭其忠。” 王曰: 慮無惡擾, 忠無過罪, 子其言乎。 趙文曰: “當世輔俗, 古之道也; 衣服有常, 禮之制也; 修法無愆, 民之職也。 三者先聖之所以敎, 今君釋此, 而襲遠方之服, 變古之敎, 易古之道, 故臣願王之圖之。”
策19趙二233-13 王曰: “子言世俗之間。 常民溺于習俗, 學者沈于所聞, 此兩者所以成官而順政也, 非所以觀遠而論始也。 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 五伯不同敎而政。 知者作敎, 而愚者制焉; 賢者議俗, 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 不足與論心; 拘于俗之衆, 不足與致意。 故勢與俗化, 而禮與變俱, 聖人之道也, 承敎而動, 循法無私, 民之職也。 知學之人, 能與聞遷; 達于禮之變, 能與時化。 故爲己者不待人, 制今者不法古, 子其釋之。”
策19趙二233-14 趙造諫曰: “隱忠不竭, 姦之屬也; 以私誣國, 賤之類也。 犯姦者身死, 賤國者族宗。 反此兩者, 先聖之明刑, 臣下之大罪也。 臣雖愚, 願盡其忠, 無遁其死。”
策19趙二233-15 王曰: “竭意不諱, 忠也; 上無蔽言, 明也。 忠不辟危, 明不距人。 子其言乎。” 趙造曰: “臣聞之, 聖人不易民而敎, 知者不變俗而動。 因民而敎者, 不勞而成功; 據俗而動者, 慮徑而易見也。 今王易初不循俗, 胡服不顧世, 非所以敎民而成禮也。 且服奇者志淫, 俗辟者亂民。 是以莅國者, 不襲奇辟之服, 中國不近蠻夷之行。 非所以敎民而成禮者也。 且循法無過, 脩禮無邪, 臣願王之圖之。”
策19趙二233-16 王曰: “古今不同俗, 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襲, 何禮之循? 宓戲、神農敎而不誅; 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 觀時而制法, 因事而制禮; 法度制令, 各順其宜, 衣服器械, 各便其用。 故禮世不必一其道, 便國不必法古; 聖人之興也, 不相襲而王; 夏、殷之衰也, 不易禮而滅。 然則反古未可非, 而循禮未足多也。 且服奇而志淫, 是鄒、魯無奇行也? 俗辟而民易, 是吳、越無俊民也。
策19趙二233-17 是以聖人利身之謂服, 便事之謂敎。 進退之謂節, 衣服之制, 所以齊常民, 非所以論賢者也。 故聖與俗流, 賢與變俱。 諺曰: ‘以書爲御者, 不盡于馬之情; 以古制今者, 不達于事之變。’ 故循法之功, 不足以高世; 法古之學, 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策19趙二234-01 王立周紹爲傅, 曰: “寡人始行縣, 過番吾, 當子爲子之時, 踐石以上者, 皆道子之孝。 故寡人問子以璧, 遺子以酒食, 而求見子。子謁病而辭。 人有言子者, 曰: ‘父之孝子, 君之忠臣也。’ 故寡人以子之知慮爲: 辨足以道人, 危足以持難, 忠可以寫意, 信可以遠期。 詩云: ‘服難以勇, 治亂以知, 事之計也; 立傅以行, 敎少以學, 義之經也。’ 循計之事, 失而累; 訪議之行, 窮而不憂。 故寡人欲子之胡服以傅王乎。”
策19趙二234-02 周紹曰: “王失論矣, 非賤臣所敢任也。” 王曰: “選子莫若父, 論臣莫若君。 君, 寡人也。” 周紹曰: “立傅之道六。” 王曰: “六者何也?” 周紹曰: “知慮不躁達于變, 身行寬惠達于禮, 威嚴不足以易于位, 重利不足以變其心, 恭于敎而不快。 和于下而不危。 六者傅之才, 而臣無一焉, 隱中不竭, 臣之罪也。 傅命僕官, 以煩有司, 吏之耻也。王謂更論。
策19趙二234-03 王曰: “知此六者, 所以使子。” 周紹曰: “乃國未通于王胡服。 雖然, 臣,王之臣也, 而王重命之, 臣敢不聽令乎?” 再拜。 賜胡服。 王曰: “寡人以王子爲子任, 欲子之厚愛之, 無所見醜。 御道之以行義, 勿令溺苦于學。 事君者, 順其意不逆其志; 事先者, 明其高不倍其孤。 故有臣可命, 其國之祿也。 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畢矣。 書云: ‘去邪無疑, 任賢勿貳’。 寡人與子, 不用人矣。”
策19趙二234-04 遂賜周紹胡服衣冠, 具帶、黃金師比, 以傅王子也。
策19趙二235-01 趙燕後胡服, 王令讓之, 曰: “事主之行, 竭意盡力, 微諫而不譁, 應對而不怨, 不逆上以自伐, 不立私以爲名。 子道順而不拂, 臣行讓而不爭。 子用私道者家必亂, 臣用私義者國必危。 反親以爲行, 慈父不子; 逆主以自成, 惠主不臣也。
策19趙二235-02 寡人胡服, 子獨弗服, 逆主, 罪莫大焉。 以從政爲累, 以逆主爲高行, 私莫大焉。 故寡人恐親犯刑戮之罪, 以明有司之法。 趙燕再拜稽首曰: “前吏命胡服, 施及賤臣, 臣以失令過期, 更不用侵, 辱敎, 王之惠也。 臣敬循衣服, 以待今日。”
策19趙二236-01 王破原陽以爲騎邑。 牛贊進諫曰: “國有固籍, 兵有常經; 變籍則亂, 失經則弱。 今王破原陽以爲騎邑, 是變籍而棄經也。 且習其兵者輕其敵, 便其用者易其難。今民便其用, 而王變之, 是損君而弱國也。 故 ‘利不百者不變俗, 功不什者不易器。 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騎射, 臣恐其攻獲之利, 不如所失之費也。”
策19趙二236-02 王曰: “古今異利, 遠近易用; 陰陽不同道, 四時不一宜。 故賢人觀時, 而不觀于時; 制兵, 而不制于兵。 子知官府之籍, 不知器械之利; 知兵甲之用, 不知陰陽之宜。 故兵不當于用, 何兵之不可易? 敎不便于事, 何俗之不可變? 昔者先君襄主與代交地, 城境封之, 名曰‘無窮之門’, 所以昭後而期遠也。
策19趙二236-03 今重甲循兵, 不可以踰險; 仁義道德不可以來朝。 吾聞 ‘信不棄功, 知不遺時’。 今子以官府之籍亂寡人之事。 非子所知。 牛贊再拜稽首曰: “臣敢不聽令乎?” 至遂胡服率騎入胡, 出于遺遺之門, 踰九限之固, 絶五俓之險, 至楡中, 辟地千里。
策20趙三237-01 趙惠文王三十年, 相都平君田單問趙奢曰: “吾非不說將軍之兵法也, 所以不服者, 獨將軍之用衆。 用衆者, 使民不得耕作, 糧食輓賃不可給也。 此坐而自破之道也, 非單之所爲也。 單聞之, 帝王之兵, 所用者不過三萬, 而天下服矣。 今將軍必負十萬, 二十萬之衆乃用之, 此單之所不服也。”
策20趙三237-02 馬服曰: “君非徒不達于兵也, 又不明其時勢。 夫吳干之劒, 肉試則斷牛馬, 金試則截盤匜; 薄之柱上而擊之, 則折爲三, 質之石上而擊之, 則碎爲百。 今以三萬之衆, 而應强國之兵, 是 ‘薄柱’ 、 ‘擊石’ 之類也。
策20趙三237-03 且夫吳干之劒材難, 夫毋脊之厚, 而鋒不入; 無脾之薄, 而刃不斷。 兼有是兩者, 無釣、가鐔蒙須之便, 操其刃而刺, 則未入而手斷。君無十餘、二十萬之衆, 而爲此釣、가鐔蒙須之便, 而徒以三萬行于天下, 君焉能乎?
策20趙三237-04 且古者, 四海之內分爲萬國。城雖大, 無過三百丈者; 人雖衆, 無過三千家者。 而以集兵三萬距此, 奚難哉? 今取古之爲萬國者, 分以爲戰國七, 能具數十萬之兵, 曠日持久,數歲, 卽君之齊已。
策20趙三237-05 齊以二十萬之衆攻荊, 五年乃罷; 趙以二十萬之衆攻中山, 五年乃歸。 今者, 齊、韓相方, 而國圍攻焉, 豈有敢曰: ‘我其以三萬救是’ 者乎哉? 今千丈之城、 萬家之邑相望也, 而索以三萬之衆圍千丈之城, 不存其一角, 而野戰不足用也, 君將以此何之? 都平君喟然大息曰: 單不至也!
策20趙三238-00 趙使机郝之秦, 請相魏冉。 宋突謂机郝曰: “秦不聽, 樓緩必怨公。 公不若陰辭樓子曰: 請無急秦王。 秦王見趙之相魏冉之不急也, 且不聽公言也。 是事而不成, 魏冉固德公矣。”
策20趙三239-00 齊破燕, 趙欲存之。 樂毅謂趙王曰: “今無約而攻齊, 齊必讎趙。 不如請以河東易燕地于齊。 趙有河北, 齊有河東, 燕、趙必不爭矣, 是二國親也。 以河東之地强齊, 以燕以趙輔之, 天下憎之, 必皆事王以伐齊, 是因天下以破齊也。” 王曰: “善。” 乃以河東易齊。 楚、魏憎之。 令淖滑、惠施之趙, 請伐齊而存燕。
策20趙三240-01 秦攻趙藺、離石、祁,拔。 趙以公子郚爲質于秦, 而請內焦、黎、牛狐之城, 以易藺、離石、祁于趙。 趙背秦,不予焦、黎、牛狐。 秦王怒, 令公子繒請地。 趙王乃令鄭朱對曰: “夫藺、離石、祁之地, 曠遠于趙, 而近于大國。 有先王之明, 與先臣之力, 故能有之。 今寡人不逮, 其社稷之不能恤, 安能收恤藺、離石、祁乎? 寡人有不令之臣, 實爲此事也, 非寡人之所敢知。” 卒倍秦。
策20趙三240-02 秦王大怒, 令衛胡易伐趙、攻閼與。 趙奢將救之。 魏令公子咎以銳師居安邑, 以挾秦。 秦敗于閼與, 反, 攻魏幾。廉頗救幾, 大敗秦師。
策20趙三241-01 富丁欲以趙合齊、魏, 樓緩欲以趙合秦、楚。富丁恐主父之聽樓緩而合秦、楚也。 司馬淺爲富丁謂主父曰: “不如以順齊。 今我不順齊伐秦, 秦、楚必合而攻韓、魏。 韓、魏告急于齊, 齊不欲伐秦, 必以趙爲辭, 則伐秦者趙也,
策20趙三241-02 韓、魏必怨趙。齊之兵不西, 韓必聽秦違齊。 違齊而親, 兵必歸于趙矣。 今我順而齊不西, 韓、魏必絶齊, 絶齊則皆事我。 且我順齊, 齊無而西。 日者, 樓緩坐魏三月, 不能散齊、魏之交。今我順而齊、魏果西, 是罷齊敝秦也, 趙必爲天下重國。 主父曰: “我與三國攻秦, 是俱敝也。”
策20趙三241-03 曰: “不然, 我約三國而告之秦以未構中山也。三國欲伐秦之果也, 必聽我, 欲和我。中山聽之, 是我以王因饒中山而取地也; 中山不聽, 三國必絶之, 是中山孤也。 三國不能和我, 雖少出兵可也。 我分兵而孤樂中山, 中山必亡。 我已亡中山, 而以餘兵與三國攻秦, 是我一擧而兩取地于秦、中山也。”
策20趙三242-00 魏因富丁且合于秦, 趙恐, 請效地于魏, 而聽薛公。 敎子欬謂李兌曰: “趙畏橫之合也, 故欲效地于魏而聽薛公。 公不如令主父以地資周冣, 而請相之于魏。 周最以天下辱秦者也, 今相魏, 魏、秦必虛矣; 齊、魏雖勁, 無秦不能傷趙。 魏王聽, 是輕齊也; 秦、魏雖勁, 無齊不能得趙。 此利于趙而便于早最也。”
策20趙三243-00 魏使人因平原君請從于趙, 三言之, 趙王不聽。 出遇虞卿曰: “爲入. 必語從。 虞卿入, 王曰: “今者, 平原君爲魏請從, 寡人不聽。 其于子何如?” 虞卿曰: “魏過矣。” 王曰: “然, 故寡人不聽。” 虞卿曰: “王亦過矣。” 王曰: “何也?” 曰: “凡强, 弱之擧事, 强受其利, 弱受其害。 今魏求從, 而王不聽, 是魏求害, 而王辭利也。 臣故曰 ‘魏過, 王亦過’矣。”
策20趙三244-01 平原君請馮忌曰: “吾欲北伐上黨, 出兵攻燕, 何如?” 馮忌對曰: “不可。 夫以秦將武安君公孫起乘七勝之威, 而與馬服之子戰于長平之下, 大敗趙師, 因以其餘兵圍邯戰之城。 趙以亡敗之餘衆, 收破軍之敝守, 而秦罷于邯鄲之下, 趙守而不可拔者, 以攻難而守者易也。
策20趙三244-02 今趙非有七克之威也, 而燕非有長平之禍也。 今七敗之禍未復, 而欲以罷趙攻强燕, 是使弱趙爲强秦之所以攻, 而使强燕爲弱趙之所以守, 而强秦以休兵承趙之敝。 此乃强吳之所以亡, 而弱越之所以霸。 故臣未見燕之可攻也。“ 平原君曰: ”善哉!“
策20趙三245-00 平原君謂平陽君曰: “公子牟游于秦, 且東, 而辭應侯。 應侯曰: ‘公子將行矣, 獨無以敎之乎?’ 曰:‘且微君之命命之也, 臣固且有效于君。 夫貴不與富期, 而富至; 富不與粱肉期, 而粱肉至; 粱肉不與驕奢期, 而驕奢至; 驕奢不與死亡期, 而死亡至。 累世以前, 坐此者多矣。’ 應侯曰: ‘公子之所以敎之者厚矣’。 僕得聞此, 不忘于心。 願君之亦勿忘也。” 平陽君曰: “敬諾。”
策20趙三246-01 秦攻趙于長平, 大破之, 引兵而歸。 因使人索六城于趙而講。 趙計未定。 樓緩新從秦來, 趙王與樓緩計之曰: “與秦城, 何如不與何如!” 樓緩辭讓曰: “此非人臣之所能知也。” 王曰: “雖然試言公之私。”
策20趙三246-02 樓緩曰: “王亦聞夫公甫文伯母乎? 公甫文伯官于魯, 病死。 婦人爲之自殺于房中者二八。 其母聞之, 不肯哭也。 相室曰: 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 其母曰: ‘孔子賢人也, 逐于魯, 是人不隨。 今死, 而婦人爲死者十六人。 若是者, 其于長者薄, 而于婦人厚。’
策20趙三246-03 故從母言之, 之爲賢母也; 從婦言之, 必不免爲妬婦也。 故其言一也, 言者異, 則人心變矣。 今臣新從秦來, 而言‘勿與’, 則非計也; 言‘與之’, 則恐王以臣之爲秦也, 故不敢對。 使臣得爲王計之, 不如予之。” 王曰: “諾”。
策20趙三246-04 虞卿聞之, 入見王, 王以樓緩言告之。 虞卿曰: “此飾說也。” 秦旣解邯鄲之圍, 而趙王入朝, 使趙郝約事于秦, 割六縣而講王曰: 何謂也?“ 虞卿曰: ”秦之攻趙也, 倦而歸乎? 王以其力尙能進, 愛王而不攻乎?“ 王曰: ‘秦之攻我也, 不遺餘力矣, 必以倦而歸也。” 虞卿曰: “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倦而歸, 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資之, 是助秦自攻也。 來年, 秦復攻王, 王無以救矣。”
策20趙三246-05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樓緩。 樓緩曰: “虞卿能盡知秦力之所至乎? 誠知秦力之不至, 此彈丸之地, 猶不予也? 令秦來年復攻, 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 王曰: “誠聽子割矣, 子能必來年秦之不復攻我乎?” 樓緩對曰?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昔者三晉之交于秦, 相善也。 今秦釋韓、魏而獨攻王, 王之所以事秦, 必不如韓、魏也。 今臣爲足下解負親之攻, 啓關通敝, 齊交韓、魏, 至來年而王獨不取于秦, 王之所以事秦者, 必在韓、魏之後也。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策20趙三246-06 王以樓緩之言告虞卿, 曰: “樓緩言不媾, 來年秦復攻, 王得無更割其內而媾。 今媾, 樓緩又不能必秦之不復攻也, 雖割何益? 來年復攻, 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也, 此自盡之術也。 不如無媾。 秦雖善攻, 不能取六城; 趙雖不能守, 而不至失六城。 秦倦而歸, 兵必罷。 我以五城收天下, 以攻罷秦, 是我失之于天下, 而取償于秦也, 吾國尙利。 孰與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
策20趙三246-07 今樓緩曰 ‘秦善韓、魏而攻趙者, 必王之事秦不如韓、魏也。’ 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 卽坐而地盡矣。 來年秦復求割地, 王將予之乎? 不與, 則是弃前貴而挑秦禍也; 與之, 則無地而給之。 語曰: ‘强者善攻, 而弱者不能自守。’ 今坐而聽秦, 秦兵不敝, 而多得地, 是强秦而弱趙也。 以益愈强之秦, 而割愈弱之趙, 其計固不止矣。 且秦虎狼之國也, 無禮義之心, 其求無已, 而王之地有盡。 以有盡之地, 給無已之求, 其勢必無趙矣。 故曰 ‘此飾說也’。 王必勿與。“ 王曰: ”諾。“
策20趙三246-08 樓緩聞之, 入見于王, 王又以虞卿言告之。 樓緩曰: “不然。 虞卿得其一, 未知其二也。 夫秦、趙構難, 而天下皆說, 何也? 曰: ‘我將因强而乘弱。’ 今趙兵困于秦, 天下之賀戰者, 則必盡在于秦矣。 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 慰秦心。 不然, 天下將因秦之怒, 秦趙之敝, 而瓜分之。 趙且亡, 何秦之圖? 王以此斷之, 勿復計也。”
策20趙三246-09 虞卿聞之, 又入見王曰: “危矣, 樓子之爲秦也! 夫趙兵困于秦, 又割地爲和, 是愈疑天下, 而何慰秦心哉? 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 且臣曰‘勿予’者, 非固勿予而已也。 秦索六城于王, 王以五城賂齊。 齊、秦之深讎也, 得王五城, 幷力而西擊秦也, 齊之聽王, 不待辭之畢也。 是王失于齊, 而取償于秦, 一擧結三國之親, 而與秦易道也”。 趙王曰 ”善“。 因發虞卿, 東見齊王, 與之謀秦。 虞卿未反, 秦之使者已在趙矣。 樓緩聞之, 逃去。
策20趙三247-01 秦攻趙, 平原君使人請救于魏。 信陵君發兵至邯鄲城下, 秦兵罷。 虞卿爲平原君請益地, 謂趙王曰: “夫不鬪一卒, 不頓一戟, 而解二國患者, 平原君之力也。 用人之力, 而忘人之功, 不可。” 趙王曰: “善。” 將益之地。
策20趙三247-02 公孫龍聞之, 見平原君曰: “君無覆軍殺將之功, 而封以東武城趙國豪傑之士多在君之右, 而君爲相國者, 以親故。 夫君封以東武城, 不讓無功; 佩趙國相印, 不辭無能; 一解國患, 欲求益地。 是親戚受封, 而國人計功也。 爲君計者, 不如勿受便。” 平原君曰: “謹受令。” 乃不受封。
策20趙三248-01 秦、趙戰于長平, 趙不勝, 亡一都尉。 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曰: “軍戰不勝, 尉復死, 寡人使卷甲而趍之, 何如?” 樓昌曰: “無益也, 不如發重使而爲媾。” 虞卿曰: “夫言媾者, 以爲不媾者軍必破, 而制媾者在秦。 且王之論秦也, 欲破王之軍乎? 其不邪?”
策20趙三248-02 王曰: “秦不遺餘力矣, 必且破趙軍。” 虞卿曰: “王聊聽臣, 發使出重寶, 以附楚、魏, 楚、魏欲得王之重寶, 必入吾使。 趙使入楚、魏, 秦必疑天下合從也, 且必恐。 如此, 則媾乃可爲也。”
策20趙三248-03 趙王不聽。 與平陽君爲媾, 發鄭朱入秦, 秦內之。 趙王召虞卿曰: “寡人俟平陽君媾秦, 秦已內鄭朱矣, 子以爲奚如?” 虞卿曰: “王必不得媾, 軍必破矣, 天下之賀戰勝者, 皆在秦矣。 鄭朱, 趙之貴人也, 而入于秦, 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 楚、魏以趙爲媾, 必不救王。 秦知天下不救王, 則媾不可得成也。” 趙卒不得媾, 軍果大敗。 王入秦。 秦留趙王, 而后許之媾。
策20趙三249-01 秦圍趙之邯鄲, 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 畏秦, 止于蕩陰, 不進。 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閒入邯鄲, 因平原君謂趙王曰: “秦所以急圍趙者, 前與齊湣王爭强爲帝, 已而復歸帝, 以齊故。 今齊湣王已益弱。 方今唯秦雄天下, 此非必貪邯鄲, 其意欲求爲帝。 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爲帝, 秦必喜, 罷兵去。”
策20趙三249-02 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此時魯仲連適游趙, 會秦圍趙。 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爲帝, 乃見平原君曰: “事將奈何矣?” 平原君曰: “勝也何敢言事? 百萬之衆折于外, 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 魏王使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 今其人在是。 勝也何敢言事?”
策20趙三249-03 魯連曰: “始吾以君爲天下之賢公子也, 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梁客辛垣衍安在? 吾請爲君責而歸之。” 平原君曰: “勝請召而見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見辛垣衍曰: “東國有魯連先生。 其人在此, 勝請爲紹介而見之于將軍。” 辛垣衍曰: “吾聞魯連先生, 齊國之高士也; 衍, 人臣也; 使事有職, 吾不願見魯連先生也。” 平原君曰: “勝已泄之矣。” 辛垣衍許諾。
策20趙三249-04 魯連見辛垣衍而無言。 辛垣衍曰: “吾視居北圍城之中者, 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今吾視先生之玉貌, 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曷爲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 魯連曰: “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 皆非也。 令衆人不知, 則爲一身。 彼秦者, 弃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權使其士, 虜使其民; 彼則肆然而爲帝, 過而遂正于天下, 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 吾不忍爲之民也! 所爲見將軍者, 欲以助趙也。”
策20趙三249-05 辛垣衍曰: “先生助之奈何?” 魯連曰: “吾將使梁及燕助之, 齊、楚則固助之矣。 辛垣衍曰: ”燕, 則吾請以從矣; 若乃梁, 則吾乃梁人也, 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 魯連曰: 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 使梁睹秦稱帝之害, 則必助趙矣。”
策20趙三249-06 辛垣衍曰: “秦稱帝之害將奈何?” 魯仲連曰: “昔齊威王嘗爲仁義矣, 率天下諸侯而朝周, 周貧且微, 諸侯莫朝, 而齊獨朝之。 居歲餘, 周烈王崩, 諸侯皆弔, 齊後往。 周怒, 赴于齊曰: ‘天崩地坼, 天子下席, 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 則斮之!’ 威王勃然怒曰: ‘叱嗟! 而母婢也!’ 卒爲天下笑。 故生則朝周, 死則叱之, 誠不忍其求也, 彼天子固然, 其無足怪。”
策20趙三249-07 辛垣衍曰: “先生獨未見夫僕乎? 十人而從一人者, 寧力不勝, 智不若耶? 畏之也。” 魯仲連曰: “然梁之比于秦, 若僕耶?” 辛垣衍曰: “然。” 魯仲連曰: “然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 辛垣衍怏然不悅, 曰: “嘻! 亦太甚矣, 先生之言也。 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策20趙三249-08 魯仲連曰: “固也, 待吾言之: 昔者, 鬼侯、之鄂侯、文王, 紂之三公也。 鬼侯有子而好, 故入之于紂, 紂以爲惡, 醢鬼侯。 鄂侯爭之急, 辨之疾, 故脯鄂侯。 文王聞之, 喟然而歎, 故拘之于牖里之車百日, 而欲舍之死。 曷爲與人俱稱帝王, 卒就脯醢之地也?
策20趙三249-09 “齊閔王將之魯, 夷維子執策而從, 謂魯人曰: ‘子將何以待吾君?’ 魯人曰: ‘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維子曰:‘ 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 彼吾君者, 天子也。 天子巡狩, 諸侯辟舍, 納于筦鍵, 攝衽抱几, 視膳于堂下; 天子已食, 退而聽朝也。’ 魯人投其籥, 不果納,
策20趙三249-10 不得入于魯。 將之薛, 假涂于鄒。 當是時, 鄒君死, 閔王欲入弔。 夷維子謂鄒之孤曰: ‘天子弔, 主人必將倍殯柩, 設北面于南方, 然后天子南面弔也。’ 鄒之羣臣曰: ‘必若此, 吾將伏劒而死。’ 故不敢入于鄒。 鄒、魯之臣, 生則不得事養, 死則不得飯含, 然且欲行天子之禮于鄒、魯之臣, 不果納。
策20趙三249-11 今秦萬乘之國, 梁亦萬乘之國, 俱據萬乘之國, 交有稱王之名, 賭其一戰而勝, 欲從而帝之, 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僕妾也。 “且秦無已而帝, 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 彼將奪其所謂不肖, 而予其所謂賢; 奪其所憎, 而與其所愛。 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爲諸侯妃姬, 處梁之官,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
策20趙三249-12 于是辛垣衍起, 再拜謝曰: “始以先生爲庸人,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爲天下之士也。 吾請去, 不敢復言帝秦。” 秦將聞之, 爲卻軍五十里。 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 秦軍引而去。
策20趙三249-13 于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 魯仲連辭讓者三, 終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 起, 前, 以千金爲魯連壽。 魯連笑曰: “所貴于天下之士者, 爲人排患、釋難, 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卽有所取者, 是商賈之人也, 仲連不忍爲也。” 遂辭平原君而去, 終身不復見。
策20趙三250-01 說張相國曰: “君安能少趙人, 而令趙人多君? 君安能憎趙人, 而令趙人愛君乎? 夫膠、漆至黏也, 而不能合遠。 鴻毛至輕也, 而不能自擧。 夫飄于淸風, 則橫行四海。 故事有簡而功成者, 因也。
策20趙三250-02 今趙萬乘之强國也, 前漳、滏, 右常山, 左河閒, 北有代; 帶甲百萬, 嘗抑强齊四十餘年, 而秦不能得所欲。 由是觀之, 趙之于天下也不輕。 今君易萬乘之强趙, 而慕思不可得之小梁, 臣竊爲君不取也。” 君曰“ 善”。 自是之後, 衆人廣坐之中, 未嘗不言趙人之長者也, 未嘗不言趙俗之善者也。
策20趙三251-01 鄭同北見趙王, 趙王曰: “子南方之傳士也, 何以敎之?” 鄭同曰: “臣南方草鄙之人也, 何足問? 雖然, 王致之于前, 安敢不對乎? 臣少之時, 親嘗敎以兵。” 趙王曰: “寡人不好兵。”
策20趙三251-02 鄭同因撫手仰天而笑之, 曰: “兵固天下之狙喜也, 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臣亦嘗以兵說魏昭王, 昭王亦曰: ‘寡人不喜。’ 臣曰: ‘王之行能如許由乎?’ 許由無天下之累, 故不受也。 今王旣受先王之傳, 欲宗廟之安, 壤地不削, 社稷之血食乎?‘ 王曰: ‘然。’
策20趙三251-03 今有人操隨侯之珠, 持丘之環, 萬金之財, 時宿于野, 內無孟賁之威, 荊慶之斷, 外無弓弩之禦, 不出宿夕, 人必危之矣。 今有强貪之國, 臨王之境, 索王之地, 告以理則不可, 說以義則不聽。 王非戰國守圉之具, 其將何以當之? 王若無兵, 鄰國得志矣。” 趙王曰: “寡人請奉敎。”
策20趙三252-01 建信君貴于趙。 公子魏牟過趙, 趙王迎之。 顧反, 至坐前有尺帛, 且令工以爲冠。 工見客來也, 因辟。趙王曰: “公子乃驅後車, 幸以臨寡人, 願聞所以爲天下。” 魏牟曰: “王能重王之國若此尺帛, 則王之國大治矣。” 趙王不說, 形于顔色, 曰: “先生不知寡人不肖, 使奉社稷, 豈敢輕國若此。”
策20趙三252-02 魏牟曰: “王無怒, 請爲王說之。” 曰: “王有此尺帛, 何不令前郞中以爲冠?” 王曰: “郞中不知爲冠。” 魏牟曰: “爲冠而敗之, 奚虧于王之國? 而王必待工而后乃使之。 今爲天下之工, 或非也, 社稷爲虛戾, 先王不血食, 而王不以予工, 乃與幼艾。 且王之先帝, 駕犀首而驂馬服, 以與秦角逐, 秦當時適其鋒。 今王憧憧, 乃輦建信以與强秦角逐, 臣恐秦折王之椅也。”
策20趙三253-00 衛靈公近雍疸、彌子瑕。 二人者, 專君之勢, 以蔽左右。 復塗偵謂君曰: “昔日臣夢, 見君。” 君曰: “子何夢?” 曰: “夢見竈君。” 君忿然作色, 曰: “吾聞夢見人君者, 夢見日。 今子曰‘夢見竈君’, 而言‘君’也。 有說則可, 無說則死。” 對曰: “日幷燭天下者也, 一物不能蔽也。 若竈則不然, 前之人煬, 則後之人無從見也。 今臣疑人之有煬于君者也, 是以夢見竈君。” 君曰: “善。” 于是因廢雍疸、彌子瑕, 而立司空狗。
策20趙三254-00 或謂建信: “君之所以事王者, 色也; 葺之所以事王者知也。 色老而衰, 知老而多。 以日多之知, 而逐衰惡之色, 君必困矣。 建信君曰, 奈下。 曰, 竝驥而走者, 五里而罷, 乘驥而御之, 不倦而取道多。 君令葺乘獨斷之車, 御獨斷之勢, 以居邯鄲, 令之內治國事, 外刺諸侯, 則葺之事有不言者矣。 君因言王而重責之, 葺之軸今折矣。 建信君再拜受命, 入言于王, 厚任葺以事, 能重責之。 未期年而葺亡走矣。
策20趙三255-00 苦成常謂建信君曰, 天下合從, 而獨以趙惡秦何也。 魏殺呂遺, 而天下交之。 今收河閒, 于是與殺呂遺, 何以異。 君唯釋虛僞疾。 文信猶且知之也。 從而有功乎。 何患不得收河閒。 從而無功乎, 收河閒何益也。
策20趙三256-01 希寫見建信君。 建信君曰, 文信侯之于僕也, 甚無禮。 秦使人來仕, 僕官之丞相, 爵五大夫。 文信候之于僕也, 甚矣其無禮也。 希寫曰, 臣以爲今世用事者, 不如商賈。 建信君悖然曰, 足下卑用事者, 而高商賈乎。
策20趙三256-02 曰, 不然。 夫良商不與人爭買賣之賈, 而謹司時。 時賤而買, 雖貴已賤矣; 時貴而賣, 雖賤已貴矣。 昔者文王之拘于牖里, 而武王羈于玉門, 卒斷紂之頭, 而縣于太白者, 是武王之功也。 今君不能與文信侯相伉以權, 而責文信侯少禮, 臣竊爲君不取也。“
策20趙三257-00 魏魁謂建信君曰: “人有置係蹄者, 而得虎。 虎怒, 決蹯而去。 虎之情非不愛其蹯也。 然而不以環寸之蹯害七尺之軀者, 權也。 今有國, 非直七尺軀也。 而君之身于王, 非環寸之蹯也, 願公之熟圖之也。”
策20趙三258-00 秦攻趙, 鼓鐸之音聞于北堂。 希卑曰: “夫秦之攻趙不宜急如此, 此召兵也。 必有大臣欲衡者耳。 王欲知其人, 旦日贊羣臣而訪之, 先言橫者, 則其人也。” 建信君果先言橫。
策20趙三259-00 齊人李伯見孝成王, 成王說之, 以爲代郡守, 而居。無幾何, 人告之反。 孝成王方饋, 不墮食。 無幾何, 告者復至, 孝成王不應。 已乃使使者言; “齊擧兵擊燕, 恐其以擊燕爲名, 而以兵襲趙, 故發兵自備。 今燕、齊已合。 臣請要其敝, 而地可多割。” 自是之後, 爲孝成王從事于外者, 無自疑于中者。
策21趙四260-01 爲齊獻書趙王使臣與復丑曰: “臣一見而能令王坐而天下致名寶。 而臣竊怪王之不試見臣, 而窮臣也。 羣臣必多以臣爲不能者, 故王重見臣也。 以臣爲不能者非他。 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 非然, 則交有所偏者也; 非然, 則知不足者也; 非然, 則欲以天下之重恐王, 而取行于王者也。
策21趙四260-02 臣以齊循事王, 王能亡燕, 能亡韓、魏, 能攻秦, 能孤秦。 臣以爲齊致尊名于王, 天下孰敢不致尊名于王? 臣以齊致地于王, 天下孰敢不致地于王? 臣以齊爲王求名于燕及韓、魏, 孰敢辭之? 臣之能也, 其前可見已。
策21趙四260-03 齊先重王, 故天下盡重王; 無齊, 天下必盡輕王也。 秦之彊, 以無齊之故重王, 燕、魏自以無齊故重王。 今王第齊, 獨安得無重天下? 故勸王無齊者, 非知不足也, 則不忠者也; 非然, 則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 非然, 則欲輕王以天下之重取行于王者也; 非然, 則位尊而能卑者也。 願王之熟慮無齊之利害也。”
策21趙四261-01 齊欲攻宋, 秦令起賈禁之。 齊乃捄趙以伐宋。 秦王怒, 屬怨于趙。 李兌約五國以伐秦, 無功, 留天下之兵于成臯, 而陰構于秦。 又欲與秦攻魏, 以解其怨, 而取封焉。 魏王不說。 之齊謂齊王曰:
策21趙四261-02 臣爲足下謂魏王曰,: ‘三晉皆有秦患, 今之攻秦也, 爲趙也。 五國伐趙, 趙必亡矣。 秦逐李兌, 李兌必死。 今之伐秦也, 以救李子之死也。 今趙留天下之甲于成臯, 而陰鬻之于秦, 已講, 則令秦攻魏, 以成其私封, 王之事趙也何得矣?
策21趙四261-03 且王嘗濟于漳, 而身朝于邯鄲, 抱陰成、 負蒿葛薜, 以爲趙蔽, 而趙無爲王行也。 今又以何陽姑密封其子, 而乃令秦攻王, 以便取陰。 人比然而後如賢不, 如王若用所以事趙之半收齊, 天下有敢謀王者乎?
策21趙四261-04 王之事齊也, 無入朝之辱, 無割地之費, 齊爲王之故, 虛國于燕、趙之前, 用兵于二千里之外, 故攻城野戰, 未嘗不爲王先被矢石也。 得二都, 割河東, 盡效之于王。 自是之後, 秦攻魏, 齊甲未嘗不歲至于王之境也。
策21趙四261-05 請問王之所以報齊者可乎? 韓呡處于趙, 去齊三千里, 王以此疑齊曰: “有秦陰。 今王又挾故薛公以爲相, 善韓徐以爲上交, 尊虞商以爲大客, 王固可以反疑齊乎?
策21趙四261-06 于魏王聽此言也甚詘。 其欲事王也甚循, 其怨于趙。 臣願王之曰聞魏而無庸見惡也。 臣請爲王推其怨于趙。 願王之陰重趙而無使秦之見王之重趙也。 秦見之且亦重趙, 齊、秦交重趙, 臣必見燕與韓、魏亦且重趙也, 皆且無敢與趙治。 五國事趙, 趙從親以合于秦, 必爲王高矣。
策21趙四261-07 臣故欲王之偏劫天下, 而皆私甘之也。 王使臣以韓魏與燕劫趙, 使丹也甘之; 以趙劫韓、魏, 使臣也甘之; 以三晉劫秦, 使順也甘之; 以天下劫楚, 使呡也甘之。 則天下皆偪秦以事王, 而不敢相私也。 交定, 然後王擇焉。”
策21趙四262-01 齊將攻宋。 而秦楚禁之。 齊因欲與趙, 趙不聽。 齊乃令公孫衍說李兌以攻宋, 而定封焉。 李兌乃謂齊王曰: “臣之所以堅三晉以攻秦者, 非以爲齊得, 利秦之毁也, 欲以使攻宋也。 而宋置太子以爲王, 下親其上而守堅, 臣是以欲足下之速歸休士民也。 今太子走, 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 若復攻之, 其國必有亂, 而太子在外, 此亦擧宋之時也。
策21趙四262-02 “臣爲足下使公孫衍說奉陽君曰: ‘君之身老矣, 封不可不早定也。 爲君慮封, 莫若于宋, 他國莫可。夫秦人貪, 韓、魏危, 燕、楚辟, 中山之地薄, 莫如于陰, 失今之時, 不可復得已。 宋之罪重, 齊之怒深, 殘亂宋, 得大齊, 定身封, 此百代之一時也以。 ”奉陽君甚食之, 唯得大封, 齊無大異, 臣願足下之大發攻宋之擧, 而無庸致兵, 姑待已耕, 以觀奉陽君之應足下也。 縣陰以甘之, 循有燕以臨之, 而臣待忠之封, 事必大成;
策21趙四262-03 臣又願足下有地效于襄安君以資臣也。 足下果殘宋, 此兩地之時也, 足下何愛焉? 若足下不得志于宋, 與國何敢望也? 足下以此資臣也, 臣循燕觀趙, 則足下擊潰而決天下矣。”
策21趙四263-01 五國伐秦無功, 罷于成臯。 趙欲搆于秦, 楚與魏、韓將應之, 秦弗欲。 蘇代謂齊王曰: “臣以爲足下見奉陽君矣。 臣謂奉陽君曰: ‘天下散而事秦, 秦必據宋, 魏冉必妬君之有陰也。 秦王貪, 魏冉妬, 則陰不可得已矣。 君無搆, 齊必攻宋。 齊攻宋, 則楚必攻宋, 魏必攻宋, 燕、趙助之。 五國據宋, 不至一、二月, 陰必得矣。 得陰而搆, 秦雖有變, 則君無患矣。
策21趙四263-02 若不得已而必搆, 則願五國復堅約, 願得趙, 足下雄飛, 與韓氏大, 吏東免齊王, 必無召呡也。 使臣守約, 若與有倍約者, 以四國攻之; 無倍約者, 而秦侵約, 五國復堅而賓之。
策21趙四263-03 今韓、魏與齊相疑也, 若復不堅約而講, 臣恐與國之大亂也。 齊、秦非復合也, 必有踦重者矣。 後合與踦重者, 皆非趙之利也。 此天下而事秦, 是秦制天下也。 秦制天下, 將何以天下爲? 臣願君之蚤計也。
策21趙四263-04 “‘天下爭秦, 有六擧, 皆不利趙矣。 天下爭秦, 秦王受負海內之國, 合負親之交, 以據中國, 而求利于三晉, 是秦之一擧也。 秦行是計, 不利于趙, 而君終不得陰, 一矣。 ”天下爭秦, 秦王內韓珉于齊, 內成陽君于韓, 相魏懷于魏, 復合衍, 交兩王, 王賁, 韓他之曹, 皆起而行事, 是秦之一擧也。 秦行是計也, 不利于趙, 而君又不得陰二矣。
策21趙四263-05 “‘天下爭秦, 秦王受齊, 受趙, 三疆三親, 以據魏而求安邑, 是秦之一擧也。 秦行是計, 齊、趙應之, 魏不待伐, 抱安邑而信秦, 得安邑之饒, 魏爲上交, 韓必入朝, 秦過趙已安邑矣, 是秦之一擧也, 秦行是計, 不利于趙, 而君必不得陰, 三矣。
策21趙四263-06 “‘天下爭秦, 秦堅燕、趙之交以伐齊, 收楚與韓呡而攻魏, 是秦之一擧也。 秦行是計, 而燕、趙應之, 燕趙伐齊, 兵始用, 秦因收楚而攻魏, 不至一、二月, 魏必破矣。 秦擧安邑而塞女戟, 韓之太原絶, 下軹道、南陽、高, 伐魏絶韓, 包二周, 卽趙自消爍矣。 國燥于秦, 兵分于齊, 非趙之利也, 而君終身不得陰, 四矣。
策21趙四263-07 “‘天下爭秦, 秦堅三晉之交, 攻齊, 國破曹屈, 而兵東分于齊。 秦桉兵攻魏, 取安邑, 是秦之一擧也。 秦行是計也, 君桉救魏, 是以攻齊之已弊救與秦爭戰也。 君不救也, 韓、魏焉免西合? 國在謀之中, 而君有終身不得陰, 五矣。
策21趙四263-08 “‘天下爭秦, 秦按爲義, 存亡繼絶, 固危扶弱, 定無罪之君, 必起中山與勝焉。 秦起中山與勝, 而趙、宋同命。 何暇言陰, 六矣。 故曰君必無講, 則陰必得矣。’ ”奉陽君曰: ‘善。’ 乃絶和于秦, 而收齊、魏, 以成取陰。“
策21趙四264-00 樓緩將使, 伏事, 辭行, 謂趙王曰: “臣雖盡力竭知, 死不復見于王矣。” 王曰: “是何言也? 固且爲書而厚寄卿。” 樓子曰: “王不聞公子牟夷之于宋乎? 非肉不食。 文張善宋, 惡公子牟夷, 寅然。 今臣之于王, 非宋之于公子牟夷也, 而惡臣者過文張, 故臣死不復見于王矣。” 王曰: “子勉行矣, 寡人與子有誓言矣。” 樓子遂行。 後以中牟反, 入梁。 候者來言, 而王弗聽, 曰: “吾已與樓子有言矣。”
策21趙四265-01 虞卿請趙王曰: “人之情, 寧朝人乎? 寧朝于人也?” 趙王曰: “人亦寧朝人耳, 何故寧朝于人?” 虞卿曰: “夫魏爲從主, 而違者范座也。 今王能以百里之地, 若萬戶之都, 請殺范座于魏; 范座死, 則從事可移于趙。” 趙王曰: “善。”
策21趙四265-02 乃使人以百里之地請殺范座于魏。 魏王許諾, 使司徒執范座而未殺也。 范座獻書魏王曰: “臣聞趙王以百里之地請殺座之身。 夫殺無罪范座, 座薄故也; 而得百里之地, 大利也。 臣竊爲大王美之。 雖然, 而有一焉; 百里之地不可得, 而死者不可復生也, 則主必爲天下咲矣。 臣竊以爲與其以死人市, 不若以生人市使也。”
策21趙四265-03 又遺其後相信陵君書曰: “夫趙、魏敵戰之國也, 趙王以咫尺之書來, 而魏王輕爲之殺無罪之座, 座雖不肖, 故魏之免相望也。 嘗以魏之故, 得罪于趙。 夫國內無用臣, 外雖得地, 勢不能守。 然今能守魏者, 莫如君矣。 王聽趙殺座之後, 强秦襲趙之欲, 倍趙之割, 則君將何以止之? 此君之累也。” 信陵君曰: “善。” 遽言之王而出之。
策21趙四266-01 燕封宋人榮蚠爲高陽君, 使將而攻趙。 趙王因割濟東三城令盧、高唐、平原陵地城邑市五十七, 命以與齊, 而以求安平君而將之。 馬服君謂平原君曰: “國奚無人甚哉! 君致安平君而將之, 乃割濟東三令城市邑五十七以與齊, 此夫子與敵國戰, 覆軍殺將之所取, 割地于敵國者也。 今君以此與齊, 而求安平君而將之, 國奚無人甚也!
策21趙四266-02 且君奚不將奢也? 奢嘗抵罪居燕, 燕以奢爲上谷守, 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 百日之內, 天下之兵未聚, 奢已擧燕矣。 然則君奚求安平君而爲將乎?“ 平原君曰: “將軍釋之矣, 僕已言之僕主矣, 僕主幸以聽僕也。 將軍無言已。”
策21趙四266-03 馬服君曰: ”君過矣, 君之所以求安平君者, 以齊之于燕也, 茹肝涉血之仇耶。 其于奢不然。 使安平君愚, 固不能當榮蚠; 使安平君知, 又不肯與燕人戰。 此兩言者, 安平君必處一焉。 雖然, 兩者有一也。 使安平君知, 則奚以趙之强爲? 趙强則齊不復霸矣。
策21趙四266-04 今得强趙之兵, 以杜燕將, 曠日持久數歲, 令士大夫餘子之力, 盡于溝壘, 車、甲、羽、毛裂敝, 府庫倉廩虛, 兩國交以習之, 乃引其兵而歸。 夫盡兩國之兵, 無明此者矣。” 夏軍也, 縣釜而炊, 得三城也。 城大無能過百雉者。 果如馬服之言也。
策21趙四267-00 三國攻秦。 趙攻中山, 取扶柳, 五年以擅呼沲。 齊人戎郭。宋突謂仇郝曰: “不如盡歸中山之新地。 中山案此, 言于齊曰: ‘四國將假道于衛, 以過章子之路。’ 齊聞此必效鼓。”
策21趙四268-00 趙使趙莊合從, 欲伐齊。 齊請效地, 趙因賤趙莊。 齊明爲謂趙王曰: “齊畏從人之合也, 故效地。 今聞趙莊賤, 張懃貴, 齊必不效地矣。” 趙王曰:“ 善。” 乃召趙莊而貴之。
策21趙四269-00 翟章從梁來, 甚善趙王。 趙王三延之以相, 翟章辭不受。 田駟謂柱國韓向曰:“ 臣請爲卿刺之。 客若死, 則王必怒而誅建信君。 建信君死, 則卿必爲相矣; 建信君不死, 以爲交, 終身不敝。 卿因以德建信君矣。”
策21趙四270-00 馮忌爲廬陵君謂趙王曰: “王之逐廬陵君, 爲燕也?” 王曰: “吾所以重者, 無燕, 秦也。” 對曰: “秦三以虞卿爲言, 而王不逐也; 今燕一以廬陵君爲言, 而王逐之。 是王輕强秦, 而重弱燕也。” 王曰: “吾非爲燕也, 吾固將逐之。” “然則王]逐廬陵君, 又不爲燕也。
行逐愛弟, 又兼無燕、秦, 臣竊爲大王不取也。
策21趙四271-01 馮忌請見趙王, 行人見之。 馮忌接手免首, 欲言而不敢。 王問其故, 對曰: “客有見人于服子者, 已而請其罪。 服子曰: ‘公之客獨有三罪: 望我而笑, 是狎也; 談語而不稱師, 是倍也; 交淺而言深, 是亂也。’
策21趙四271-02 客曰: ‘不然。夫望人而笑, 是和也; 言而不稱師, 是庸說也; 交淺而言深, 是忠也。 昔者堯見舜于草茅之中, 席隴畝而廕庇桑, 陰移而授天下傳, 伊尹負鼎俎而干湯, 姓名未著而受三公。 使夫交淺者, 不可以深談, 則天下不傳, 而三公不得也。’ 趙王曰: “甚善。” 馮忌曰: “令外臣交淺而欲深談可?” 王曰: “請奉敎。” 于是馮忌乃談。
策21趙四272-01 客見趙王曰: “臣聞王之使人買馬也, 有之乎?” 王曰: “有之。”“ 何故至今不遣?” 王曰: “未得相馬之工也。” 對曰: “王何不遣建信君乎?” 王曰: “建信君有國事, 又不知相馬。” 曰: “王何不遣紀姬乎?” 王曰: “紀姬婦人也, 不知相馬。”
策21趙四272-02 對曰: “買馬而善, 何補于國?” 王曰: “無補于國。” “買馬而惡, 何危于國?” 王曰: “無危于國。” 對曰: “然則買馬善而若惡, 皆無危、補于國; 然而王之買馬也, 必將待工。 今治天下, 擧錯非也, 國家爲虛戾, 而社稷不血食, 然而王不待工, 而與建信君何也?”
策21趙四272-03 趙王未之應也。 客曰; “然郭之法, 有所謂桑雍者, 王知之乎?” 王曰: “未之聞也。” “所謂桑雍者, 便辟左右之近者, 及夫人、優愛孺子也。 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是能得之乎內, 則大臣爲之枉法于外矣。 故日月暉于外, 其賊在于內, 謹備其所憎, 而禍在于所愛。”
策21趙四273-01 秦攻魏, 取寧邑, 諸侯皆賀。 趙王使往賀, 三反, 不得通。 趙王憂之, 謂左右曰; “以秦之强, 得寧邑, 以制齊、趙。 諸侯皆賀, 吾往賀而獨不得通, 此必加兵我, 爲之奈何?” 左右曰: “使者三往不得通者, 必所使者非其人也。 曰諒毅者, 辨士也, 大王可試使之。”
策21趙四273-02 諒毅親受命而往。 至秦, 獻書秦王曰: “大王廣地寧邑, 諸侯皆賀, 敝邑寡君亦竊嘉之, 不敢寧居, 使下臣奉其幣物三至王廷, 而使不得通。 使若無罪, 願大王無絶其歡; 若使有罪, 願得請之。”
策21趙四273-03 秦王使使者報曰: “吾所使趙國者, 小大皆聽吾言, 則受書、幣, 若不從吾言,
策21趙四273-04 則使者歸矣。 諒毅對曰: “下臣之來, 固願承大國之意也, 豈敢有難? 大王若有以令之, 請奉而西行之, 無所敢疑。”
策21趙四273-05 于是秦王乃見使者,曰: “趙豹、平原君數欺弄寡人, 趙能殺此二人, 則可; 若不能殺, 請今率諸侯受命邯鄲城下。” 諒毅曰: “趙豹、平原君親寡君之母弟也, 猶大王之有葉陽、涇陽君也。 大王以孝治聞于天下, 衣服使之便于體, 膳啗使之嗛于口。 未嘗不分于葉陽、涇陽君。 葉陽君、涇陽君之車馬衣服無非大王之服御者。
策21趙四273-06 臣聞之: 有覆巢毁卵而鳳皇不翔, 刳胎焚夭而騏驎不至。 今使臣受大王之令, 以還報敝邑之君畏懼不敢不行, 無乃傷葉陽君、涇陽君之心乎? 秦王曰: “諾, 勿使從政。” 諒毅曰: “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敎誨, 以惡大國, 請黜之, 勿使與政事, 以稱大國。” 秦王乃喜, 受其弊而厚遇之。
策21趙四274-00 趙使姚賈約韓、魏, 韓、魏以友之。 擧茅爲姚賈謂趙王曰: “賈也, 王之忠臣也, 韓、魏欲得之, 故友之, 將使王逐之, 而己因受之。 今王逐之, 是韓、魏之欲得, 而王之忠臣有罪也。 故王不如勿逐, 以明王之賢, 而折韓、魏招之。
策21趙四275-00 魏敗楚于陘山, 禽唐明。 楚王懼, 令昭應奉太子以委和于薛公。 主父欲敗之, 乃結秦, 連楚宋之交, 令仇郝相宋, 樓緩相秦。 楚王禽趙、宋, 魏之和卒敗。
策21趙四276-00 秦召春平侯, 因留文。 世鈞爲之謂文信侯曰: “春平侯者, 趙王之所甚愛也, 而郞中甚妬之, 故相與謀曰: ‘春平侯入秦, 秦必留之。’ 故謀而入之秦。 今君留之, 是空絶趙, 而郞中之計中也。 故君不如遣春平侯, 而留平都侯。 春平侯者, 言行于趙王, 必厚割趙以事君, 而贖平都侯。” 文信侯曰: “善。” 因與接意而遣之。
策21趙四277-01 趙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 趙氏求救于齊, 齊曰: “必以長安君爲質, 兵乃出。” 太后不肯, 大臣强諫。 太后明謂左右: “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 老婦必唾其面!”
策21趙四277-02 左師觸讋願見太后。 太后盛氣而楫之。 入而徐趨, 至而自謝,曰: “老臣病足, 曾不能疾走, 不得見久矣。 竊自恕, 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隙也, 故願望見太后。”
策21趙四277-03 太后曰: “老婦恃輦而行。” 曰: “日食飮得無衰乎?” 曰: “恃鬻耳。” 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乃自强步, 日三四里, 少益耆食, 和于身也。” 太后曰: “老婦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策21趙四277-04 左師公曰: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 不肖。 而臣衰, 竊愛憐之。 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官, 沒死以聞。 太后曰: ”敬諾。 年幾何矣。“ 對曰: ”十五歲矣。 雖少, 願及未塡溝壑而託之。“
策21趙四277-05 太后曰: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對曰: “甚于婦人。” 太后笑曰: “婦人異甚。” 對曰: “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曰: “君過矣, 不若長安君之甚。”
策21趙四277-06 左師公曰: “父母之愛子, 則爲之計深遠。 媼之送燕后也, 持其踵爲之泣, 念悲其遠也, 亦哀之矣。 已行, 非弗思也, 祭祀必祝之, 祝曰: 必勿使反。 豈非計久長, 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 太后曰: “然。”
策21趙四277-07 左師公曰: “今三世以前, 至于趙之爲趙, 趙主之子孫侯者, 其繼有在者乎?” 曰: “無有。” 曰: “微獨趙, 諸侯有在者乎?” 曰: “老婦不聞也。” “此其近者禍及身, 遠者及其子孫。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位尊而無功, 奉厚而無勞, 而挾重器多也。
策21趙四277-08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多予之重器,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一旦山陵]崩, 長安君何以自託于趙? 老臣以媼爲長安君計短也, 故以爲其愛不若燕后。 太后曰: “諾。 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 質于齊, 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 人主之子也, 骨肉之親也, 猶不能恃無功之尊, 無勞之奉, 而守金玉之重也, 而況人臣乎?
策21趙四278-00 秦使王翦攻趙, 趙使李牧、司馬尙禦之。 李牧數破走秦軍, 殺秦將桓齮。 王翦惡之, 乃多與趙王寵臣郭開等金, 使爲反間, 曰: ‘李牧、司馬尙欲與秦反趙, 以多取封于秦。’ 趙王疑之, 使趙葱及顔㝡代將, 斬李牧, 廢司馬尙。 後三月, 王翦因急擊, 大破趙, 殺趙軍, 虜趙王遷及其將顔㝡, 遂滅趙。
策22魏一279-01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魏桓子弗予。 任章曰: “何故弗予?” 桓子曰: “無故索地, 故弗予。” 任章曰: “無故索地, 鄰國必恐。 重欲無厭, 天下必懼。 君予之知, 知伯必憍; 憍而輕敵, 鄰國懼而相親。 以相親之兵, 待輕敵之國, 知氏之命不長矣。 周書曰: 將欲敗之, 必姑輔之; 將欲取之, 必姑與之。”
策22魏一279-02 君不如與之, 以驕知伯。 君何釋以天下圖知氏, 而獨以吾國爲知氏質乎?“ 君曰: 善。” 乃與之萬家之邑一。 知伯大說。 因索蔡臯梁于趙。 趙弗與, 因圍晉陽。 韓、魏反于外, 趙氏應之于內, 知氏遂亡。
策22魏一279-00 韓、趙相難。 韓索兵于魏, 曰: “願得借師以伐趙。” 魏文侯曰: “寡人與趙兄弟, 不敢從。” 趙又索兵以攻韓, 文侯曰: “寡人與韓兄弟, 不敢從。” 二國不得兵, 怒而反。 已, 乃知文侯以講于己也, 皆朝魏。
策22魏一280-00 樂羊爲魏將, 而攻中山。 其子在中山, 中山之君烹其子, 而遺之羹, 樂羊坐于幕下而啜之, 盡一盃。 文侯謂覩師贊曰: “樂羊以我之故, 食其子之肉。” 贊對曰: “其子之肉尙食之, 其誰不食。” 樂羊旣罷中山, 文侯賞其功, 而疑其心。
策22魏一281-00 西門豹爲鄴令, 而辭乎魏文侯。 文侯曰: “子往矣, 必就子之功, 而成子之名。” 西門豹曰: “敢問就功成名, 亦有術乎?” 文侯曰: “有之: 夫鄕邑老者, 而先受坐之; 士子入, 而問其賢良之士, 而師事之; 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楊人之醜者, 而參驗之。 夫物多相類而非也: 幽莠之幼也似禾; 驪牛之黃也似虎; 白骨疑象; 武夫類玉。 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策22魏一282-00 文侯與虞人期獵。 是日, 飮酒樂, 天雨。 文侯將出, 左右曰: “今日飮酒樂, 天又雨, 公將焉之?” 文侯曰: “吾與虞人期獵, 雖樂, 豈可不一會期哉?” 乃往, 身自罷之。 魏于是乎始强。
策22魏一283-00 魏文侯與田子方飮酒而稱樂。 文侯曰: “鍾聲不比乎? 左高。” 田子方笑。 文侯曰: “奚笑?” 子方曰: “臣聞之: 君明則樂官, 不明則樂音。 今君審于聲, 臣恐君之聾于官也。” 文侯曰: “善。 敬聞命。”
策22魏一284-01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于西河, 稱曰: “河山之險, 豈不亦信固哉!” 王鍾侍王曰: “此晉國之所以强也。 若善脩之, 則霸王之業具矣。” 吳起對曰: “吾君之言, 危國之道也; 而子又附之, 是危也。” 武侯忿然曰: “子之言有說乎?” 吳起對曰: “河山之險, 信不足保也, 是伯王之業不從此也。 昔者三苗之居, 左彭蠡之波, 右有洞庭之水, 文山在其南, 而衡山在其北; 恃此險也, 爲政不善, 而禹放逐之。
策22魏一284-02 夫夏桀之國, 左天門之陰, 而右天谿之陽, 廬、睪在其北, 伊、洛出其南; 有此險也, 然爲政不善, 而湯伐之。 殷紂之國, 左孟門而右漳、釜, 前帶河, 後被山; 有此險也, 然爲政不善, 而武王伐之。 且君親從臣而勝降城, 城非不高也, 人民非不衆也, 然而可得幷者, 政惡故也。 從是觀之, 地形險阻, 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 “善。 吾乃今日聞聖人之言也! 西河之政, 專委之子矣。”
策22魏一285-01 魏公叔痤爲魏將, 而與韓、趙戰澮北, 禽樂祚。 魏王說, 迎郊, 以賞田百萬祿之。 公叔痤反走, 再拜辭曰: “夫使士卒不崩, 直而不倚, 撓㨂而不辟者, 此吳起餘敎也, 臣不能爲也。 前脉形地之險, 阻決利害之備, 使三軍之士不迷惑者, 巴寧、爨襄之力也。 縣賞罰于前, 使民昭然信之于後者, 王之明法也。 見敵之可也, 鼓之, 不敢怠倦者, 臣也。 王特爲臣之右手不倦賞臣何也。 若以臣之有功, 臣何力之有乎?”
策22魏一285-02 王曰: “善。” 于是索吳起之後, 賜之田二十萬; 巴寧、爨襄田各十萬。 王曰: “公叔豈非長者哉! 旣爲寡人勝强敵矣, 又不遺賢者之後, 不揜能士之迹, 公叔何可無益乎? 故又與田四十萬, 加之百萬之上, 使百四十萬。 故老子曰: ”聖人無積: 盡以爲人, 己愈有; 旣以與人, 己愈多。“ 公叔當之矣。
策22魏一286-00 魏公叔痤病, 惠王往問之. 曰: “公叔病, 卽不可諱, 將奈社稷何?” 公叔痤對曰: “痤有御庶子公孫鞅, 願王以國事聽之也。 爲弗能聽, 勿使出竟。” 王弗應, 出而謂左右曰: “豈不悲哉! 以公叔之賢, 而謂寡人必以國事聽鞅, 不亦悖乎!” 公叔痤死, 公孫鞅聞之, 已葬, 西之秦。 孝公受而用之。 秦果日以强, 魏日以削。 此非公叔之悖也, 惠王之悖也。 悖者之患, 固以不悖者爲悖。
策22魏一287-01 蘇子爲趙合從說魏王曰: “大王之地, 南有鴻溝、陳、汝南、有許、鄢、昆陽、邵陵、舞陽、新郪, 東有淮、穎、沂、黃、煮棗、海鹽、無疎, 西有長城之界, 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棗, 地方千里。 地名雖小, 然而廬田廡舍, 曾無所蒭牧牛馬之地。 人民之衆, 車馬之多, 日夜行不休已, 無以異于三軍之衆。
策22魏一287-02 臣竊料之, 大王之國, 不下于楚。 然橫人謀王, 外交强虎狼之秦, 以侵天下, 卒有國患, 不被其禍。 夫挾强秦之勢, 以內劫其主, 罪無過此者。 且魏, 天下之强國也; 大王, 天下之賢主也。 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 稱東藩, 築帝宮, 受冠帶, 祠春秋, 臣竊爲大王媿之。
策22魏一287-03 “臣聞越王勾踐以散卒三千, 禽夫差于干遂, 武王卒三千人, 革車三百乘, 斬紂于牧之野。 豈其士卒衆哉? 誠能振其威也。 今竊聞大王之卒: 武力二十餘萬, 蒼頭二千萬, 奮擊二十萬, 廝徒十萬, 車六百乘, 騎五千疋。 此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
策22魏一287-04 今乃劫于辟臣之說, 而欲臣事秦。 夫事秦必割地效質, 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 凡羣臣之言事秦者, 皆姦臣, 非忠臣也。 夫爲人臣, 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 偸取一旦之功, 而不顧其後, 破公家而成私門, 外挾彊秦之勢以內劫其主, 以求割地。 願大王之熟察之也。
策22魏一287-05 “周書曰: ‘緜緜不絶, 縵縵奈何; 毫毛不拔, 將成斧柯。’ 前慮不定, 後有大患, 將奈之何? 大王誠能聽臣, 六國從親, 專心幷力, 則必無强秦之患。 故敝邑趙王使使臣獻愚計, 奉明約, 在大王詔之。” 魏王曰: “寡人不肖, 未嘗得聞明敎。 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 敬以國從。”
策22魏一288-01 張儀爲秦連橫說魏王曰: “魏地方不至千里, 卒不過三十萬人。 地四平, 諸侯四通, 條達輻湊, 無有名山大川之阻。 從鄭至梁, 不過百里; 從陳至梁, 二百餘里。 馬馳人趨, 不待倦而至梁。 南與楚境西與韓境, 北與趙境, 東與齊境, 卒戌四方, 守亭障者參列。 粟粮漕庾不下十萬, 魏之地勢故戰場也。
策22魏一288-02 魏南與楚而不與齊, 則齊攻其東; 東與齊而不與趙, 則趙攻其北; 不合于韓, 則韓攻其西; 不親于楚, 則楚攻其南。 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諸侯之爲從者, 以安社稷, 尊主、强兵、顯名也。 合從者, 一天下, 約爲兄弟, 刑白馬以盟于洹水之上, 以相堅也。 夫親昆弟同父母尙有爭錢財, 而欲恃詐僞反覆蘇秦之餘謀, 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策22魏一288-03 “大王不事秦, 秦下兵攻河外, 拔卷、衍、燕酸棗, 劫衛取晉陽, 則趙不南; 趙不南, 則衛不北; 魏不北, 則從道絶; 從道絶, 則大王之國欲求無危不可得也。 秦挾韓而攻魏, 韓劫于秦, 不敢不聽。 秦韓爲一國, 魏之亡可立而須也, 此臣之所以爲大王患也。 爲大王計, 莫如事秦, 事秦, 則楚、韓必不敢動; 無楚、韓之患, 則大王高枕而臥, 國必無憂矣。
策22魏一288-04 “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 而能弱楚者莫若魏。 楚雖有富大之名, 其實空虛; 其卒雖衆多, 言而輕走易北, 不敢堅戰; 魏之兵, 南面而伐, 勝楚必矣。 夫虧楚而益魏, 攻楚而適秦, 內嫁禍安國, 此善事也。 大王不聽臣, 秦甲出而東, 雖欲事秦而不可得也。
策22魏一288-05 “且夫從人多奮辭, 而寡可信, 說一諸侯之王, 出而乘其車, 約一國而反, 成而封侯之基。 是故天下之遊士, 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 以說人主。 人主覽其辭, 牽其說, 惡得無眩哉? 臣聞: 積羽沈舟, 羣輕折軸, 衆口鑠金, 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魏王曰: “寡人憃愚, 前計失之。 請稱東藩, 築帝宮, 受冠帶, 祠春秋, 效河外。”
策22魏一289-00 齊、魏約而伐楚, 魏以董慶爲質于齊。 楚攻齊, 大敗之, 而魏弗救。 田嬰怒, 將殺董慶。 旰夷爲董慶謂田嬰曰: “楚攻齊, 大敗之, 而不敢深入者, 以魏爲將內之于齊而擊其後。 今殺董慶, 是示楚無魏也。 魏怒, 合于楚, 齊必危矣。 不如貴董慶以善魏, 而疑之于楚也。”
策22魏一290-00 蘇秦拘于魏, 欲走而之韓, 魏氏閉關而不通。 齊使蘇厲爲之謂魏王曰: “齊請以宋地封涇陽君, 而秦不受也。 夫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 然其所以不受者, 不信齊王與蘇秦也。 今秦見齊、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 則齊必不欺秦, 而秦信齊矣。 齊、秦合, 而涇陽君有宋地, 則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復東蘇秦, 秦必疑齊而不聽也。 夫齊、秦不合, 天下無憂, 伐齊成, 則地廣矣。”
策22魏一291-01 陳軫爲秦使于齊, 過魏, 求見犀首,. 犀首謝陳軫。 陳軫曰: “軫之所以來者, 事也; 公不見軫, 軫且行, 不得待異日矣。” 犀首乃見之。 陳軫曰: “公惡事乎 ,何爲飮食而無事? 無事必來。 犀首曰: ”衍不肖, 不能得事焉, 何敢惡事。?“ 陳軫曰: ”請移天下之事于公?“ 犀首曰: ”奈何?“
策22魏一291-02 陳軫曰: “魏王使李從以車百乘使于楚, 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 公謂魏王曰: ‘臣與燕、趙故矣, 數令人召臣也, 曰: ”無事必來。“ 今臣無事. 請謁而往, 無久, 旬五之期。’ 王必無辭以止公。 公得行, 因自言于廷曰: ‘臣急使燕、趙。 急約車爲行具。” 犀首曰: “諾。” 謁魏王, 王許之, 卽明言使燕、趙。 諸侯客聞之, 皆使人告其王曰: “李從以車百乘使楚, 犀首又以車三十乘使燕、趙。”
策22魏一291-03 齊王聞之, 恐後天下得魏, 以事屬犀首, 犀首受齊事。 魏王止其行使。 燕、趙聞之, 亦以事屬犀首。 楚王聞之曰: “李從約寡人, 今燕、齊、趙皆以事因犀首, 犀首必欲寡人, 寡人欲之。” 乃倍李從而以事因犀首。 魏王曰: “所以不使犀首者, 以爲不可。 令四國屬以事, 寡人亦以事因焉。” 犀首遂主天下之事, 復相魏。
策22魏一292-00 張儀惡陳軫于魏王曰: “軫善事楚, 爲求壤地也甚力之。” 左華謂陳軫曰: “儀善于魏王, 魏王甚愛之, 公雖百說之, 猶不聽也。 公不如儀之言爲資而反于楚王。” 陳軫曰: “善。” 因使人先言于楚王。
策22魏一293-00 張儀欲窮陳軫, 令魏王召而相之, 來將悟之。 將行, 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 曰: “物之湛者, 不可不察也。” 鄭彊出秦, 曰應爲知: “夫魏欲絶楚、齊、必重迎公。 郢中不善公者, 欲公之去也, 必勸王多公之車。 公至宋, 道稱疾而毋行, 使人謂齊王曰: ‘魏之所以迎我者, 欲以絶齊、楚也’。” 齊王曰: “子果無之魏, 而見寡人也, 請封子。” 因以魯侯之車迎之。
策22魏一294-00 張儀走之魏, 魏將迎之。 張丑諫于王, 欲勿內, 不得于王。 張丑退, 復諫于王曰: “王亦聞老妾事其主婦者乎? 子長色衰, 重家而已。 今臣之事王, 若老妾之事其主婦者。” 魏王因不納張儀。
策22魏一295-00 張儀欲以魏合于秦、韓而攻齊、楚; 惠施欲以魏合于齊、楚以案兵。 人多爲張子于王所。 惠子謂王曰: “小事也, 謂可者謂不可者正半, 況大事乎? 以魏合于秦、韓而攻齊、楚, 大事也, 而王之羣臣皆以爲可。 不知是其可也, 如是其明耶? 而羣臣之知術也, 如是其同耶? 是其可也, 未如是其明也? 而羣臣之知術也, 又非皆同也? 是有其半塞也, 所謂劫主者, 失其半者也。”
策22魏一296-01 張子儀以秦相魏, 齊、楚怒而欲攻魏。 雍沮謂張子曰: “魏之所以相公者, 以公相則國家安, 而百姓無患。 今公相而魏受兵, 是魏計過也。 齊、楚攻魏, 公必危矣。” 張子曰: “然則奈何?” 雍沮曰: “請令齊楚解攻。”
策22魏一296-02 雍沮謂齊、楚之君曰: “王亦聞張儀之約秦王乎? 曰: ‘王若相儀于魏, 齊、楚惡儀, 必攻魏。 魏戰而勝, 是齊楚之兵折, 而儀固得魏矣; 若不勝魏, 魏必事秦。 以持其國, 必割地以賂王。 若欲復攻, 其敝不足以應秦。’ 此儀之所以與秦王陰相結也。 今儀相魏, 而攻之, 是使儀之計當于秦也, 非所以窮儀之道也。” 齊、楚之王曰: “善。” 乃遽解攻于魏。
策22魏一297-00 張儀欲幷相秦、魏, 故謂魏王曰: “儀請以秦攻三川, 王以其閒約南陽, 韓氏亡。” 史厭謂趙獻曰: “公何不以楚佐儀求相之于魏, 韓恐亡, 必南走楚。 儀兼相秦、魏, 則公亦必幷相楚、韓也。”
策22魏一298-00 魏王將相張儀, 犀首弗利, 故令人謂韓公叔曰: “張儀以合秦、魏矣。 其言曰: ‘魏攻南陽, 秦攻三川, 韓氏必亡。’ 且魏王所以貴張子者, 欲得地。 則韓之南陽擧矣。 子盍少委焉, 以爲衍功, 則秦、魏之交可廢矣。 如此則魏必圖秦而棄儀, 收韓而相衍。” 公叔以爲信, 因而委之犀首以爲功, 果相魏。
策22魏一299-00 楚許魏六城, 與之伐齊而存燕。 張儀欲敗之, 謂魏王曰: “齊畏三國之合也, 必反燕地以下楚。 楚、趙必聽之, 而不與魏六城。 是王失謀于楚、趙, 而樹怨而于齊、秦也。 齊遂伐趙, 取乘丘, 收侵地, 虛、頓丘危。 楚破南陽、九夷, 內沛, 許、鄢陵危。 王之所得者, 新觀也, 而道塗宋、衛爲制。 事敗爲趙驅, 事成功縣宋、衛。” 魏王弗聽也。
策22魏一300-00 張儀告公仲, 令以饑故, 賞韓王以近河外。 魏王懼, 問張子, 張子曰: “秦欲救齊, 韓欲攻南陽, 秦、韓合而欲攻南陽無異也。 且以遇卜王, 王不遇, 秦、韓之卜也決矣。” 魏王遂尙遇, 秦信韓、廣魏、救趙、尺楚人遽于萆下。 伐齊之事遂敗。
策22魏一301-00 徐州之役, 犀首謂梁王曰: “何不陽與齊而陰結于楚? 二國恃王, 齊、楚必戰。 齊戰勝楚, 而與乘之, 必取方城之外; 楚戰勝齊敗, 而與乘之, 是太子之讎報矣。”
策22魏一302-01 秦敗東周, 與魏戰于伊闕, 殺犀武, 魏令公孫衍乘勝而留于境, 請卑辭割地以講于秦。 爲竇屢謂魏王曰: “臣不知衍之所以聽于秦之少多, 然而臣能半衍之割, 而令秦講于王。” 王曰: “奈何?” 對曰:
策22魏一302-02 “王不若與竇屢關內侯, 而令趙王重其行, 而厚奉之。 因揚言曰: ”聞周、魏令竇屢以割魏于奉陽君而聽奉矣。’ 夫周君、竇屢、奉陽君之與穰侯, 貿首之仇也。 今行和者, 竇屢也; 制割者, 奉陽君也。 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 而欲敗之, 必以少割請合于王, 而和于東周與魏也。“
策22魏一303-01 齊王將見燕、趙、楚之相于衛, 約外魏。 魏王懼, 恐其謀伐魏也, 告公孫衍。 公孫衍曰: “王與臣百金, 臣請敗之。” 王爲約車, 載百金。 犀首期齊王至之曰, 先以車五十乘至衛, 閒齊行以百金, 以請先見齊王。 乃得見, 因久坐, 安從容談。
策22魏一303-02 三國之相怨。謂齊王曰: “王與三國約外魏, 魏使公孫衍來, 今久與之談, 是 王謀三國也也。” 齊王曰: “魏王聞寡人來, 使公孫子勞寡人, 寡人無與之語也。” 三國之不相信齊王之遇, 遇事遂敗。
策22魏一304-00 魏令公孫衍請和于秦, 綦母恢敎之語曰: “無多割。” 曰: “和成, 固有秦重和, 以與王遇; 和不成, 則後必莫能以魏合于秦者矣。”
策22魏一305-00 公孫衍爲魏將, 與其相田繻不善。 季子爲衍謂梁王曰: “王獨不見夫服牛驂驥乎? 不可以行百步。 今王以衍爲可使將, 故用之也, 而聽相之計, 是‘服牛驂驥’也。 牛馬俱死, 而不能成其功, 王之國必傷矣! 願王察之。”
策23魏二306-01 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 梁君與田侯不欲。 犀首曰: “請國出五萬人, 不過五月而趙破。” 田盼曰: “夫輕用其兵者, 其國易危; 易用其計者, 其身易窮。 公今言破趙大易, 恐有後咎。”
策23魏二306-02 犀首曰: “公之不慧也。 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 今公又言有難以懼之, 是趙不伐, 而二士之謀困也。 且公直言易, 而事已去矣。 夫難搆而兵結, 田侯、梁君見其危, 又安敢釋卒不我予乎?” 田盼曰: “善。” 遂勸兩君聽犀首。 犀首、田盼遂得齊、魏之兵。 兵未出境, 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戰敗也, 悉起兵從之, 大敗趙氏。
策23魏二307-01 犀首見梁君曰: “臣盡力竭知, 欲以爲王廣土取尊名, 田需從中敗君, 王又聽之, 是臣終無成功也。 需亡, 臣將侍; 需侍, 臣請亡。”
策23魏二307-02 王曰: “需, 寡人之股掌之臣也, 爲子之不便也, 殺之, 亡之, 毋謂天下何! 內之無若羣臣何也! 今吾爲子外之令毋敢入子之事。 入子之事者, 吾爲子殺之, 亡之, 胡如? 犀首許諾。 于是東見田嬰, 與之約結, 召文子而相之魏, 身相于韓。
策23魏二308-01 蘇代爲田需說魏王曰: “臣請問文之爲魏孰與其爲齊也?” 王曰: “不如其爲齊也。” “衍之爲魏孰與其爲韓也?” 王曰: “不如其爲韓也。”
策23魏二308-02 而蘇代曰: “衍將右韓而左魏, 文將右齊而左魏。 二人者將用王之國, 擧事于世, 中道而不可, 王且無所聞之矣。 王之國雖滲樂而從之, 可也?” 王不如舍需于側, 以稽二人者之所爲。
策23魏二308-03 二人者曰: “需非吾人也, 吾擧事而不利于魏, 需必挫我于王。” 二人者必不敢有外心矣。 二人者之所爲, 之利于魏, 與不利于魏, 王厝需于側以稽之。 臣以爲身利而便于事。“ 王曰: ”善。“ 果厝需于側。
策23魏二309-00 史擧非犀首于王。 犀首欲窮之, 謂張儀曰: “請令王讓先生以國, 王爲堯、舜矣; 而先生弗受, 亦許由也。 衍請因令王致萬戶邑于先生。” 張儀說, 因令史擧數見犀首。 王聞之而弗任也, 史擧不辭而去。
策23魏二310-00 楚王攻梁南, 韓氏因圍蓄。 成恢爲犀首謂韓王曰: “疾攻薔, 楚師必進矣。 魏不能支, 交臂而聽楚, 韓氏必危。 故王不如釋薔。 魏無韓患, 必與楚戰, 戰而不勝, 大梁不能守, 而又況存薔乎? 若戰而勝, 兵罷敝, 大王之攻薔易矣。”
策23魏二311-01 魏惠王死, 葬有日矣。 天大雨雪, 至于牛目, 壞城郭, 且爲棧道而葬。 羣臣多諫太子者曰: “雪甚如此而喪行, 民必甚病之, 官費又恐不給, 請弛期更日。” 太子曰: “爲人子, 而以民勞與官費用之故, 而不行先王之喪, 不義也。 子勿復言。” 羣臣皆不敢言, 而以告犀首。 犀首曰: “吾未有以言之也, 是其唯惠公乎! 請告惠公。” 惠公曰: “諾。”
策23魏二311-02 駕而見太子曰: “葬有日矣!?” 太子曰: “然。” 惠公曰: “昔王季歷葬于楚山之尾, 欒水齧其墓,
策23魏二311-03 見棺之前和。 文王曰: ‘嘻! 先君必欲一見羣臣百姓也夫, 故使欒水見之。’ 于是出而爲之張于朝, 百姓皆見之, 三日而後更葬。 此文王之義也。
策23魏二311-04 今葬有日矣, 而雪甚, 及牛目, 難以行, 太子爲及日之故, 得母嫌于欲亟葬乎? 願太子更日, 先王必欲少留, 而扶社稷安黔首也, 故使雪甚。 因弛期而更爲日, 此文王之義也。 若此而弗爲, 意者羞法文王乎?“ 太子曰: “甚善。 敬弛期, 更擇日。”
策23魏二311-05 惠子非徒行其說也, 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 而因又說文王之義。 說文王之義, 以示天下, 豈小功也哉!
策23魏二312-01 五國伐秦, 無功而還。 其後齊欲伐宋, 而秦禁之。 齊令宋郭之秦, 請合而以伐宋, 秦王許之。 魏王畏齊、秦之合也, 欲講于秦。
策23魏二312-02 謂魏王曰: “秦王謂宋郭曰: ‘分宋之城, 服宋之强者, 六國也。 乘宋之敝, 而與王爭得者, 楚、魏也。 請爲王毋禁楚之伐魏也, 而王獨擧宋。 王之伐宋也, 請剛柔而皆用之。 如宋者, 欺之不爲逆者, 殺之不爲讎者也。 王無與之講以取地。 旣已得地矣, 又以力攻之, 期于啗宋而已矣。’
策23魏二312-03 臣聞此言而竊爲王悲, 秦必且用此于王矣。 又必且曰王以求地, 旣已得地, 又且以力攻王, 又必謂王曰使王輕齊, 齊、魏之交已醜, 又且收齊以更索于王。 秦嘗用此于楚矣, 又嘗用此于韓矣, 願王之深計之也。
策23魏二312-04 秦善魏不可知也已。 故爲王計: 太上伐秦, 其次賓秦, 其次堅約而詳講, 與國無相離也。 秦、齊合, 國不可爲也已。 王其聽臣也, 必無與講。
策23魏二312-05 “秦權重魏, 魏再明孰, 是故又爲足下傷秦者, 不敢顯也。 天下可令伐秦, 則陰勸而弗敢圖也。 見天下之傷秦也, 則先鬻與國而以自解也。 天下可令賓秦, 則爲劫于與國, 而不得已者。 天下不可, 則先去而以秦爲上交以自重也。 如是人者, 鬻王以爲資者也, 而焉能免國于患?
策23魏二312-06 免國于患者, 必窮三節, 而行其上。 上不可, 則行其中; 中不可, 則行其下; 下不可, 則明不與秦, 而生以殘秦。 使秦皆無百怨百利, 唯己之曾安。 令足下鬻之以合于秦, 是免國于患者之計也。 臣何足以當之? 雖然, 願足下之論臣之計也。
策23魏二312-07 “燕、齊, 讎國也; 秦, 兄弟之交也。 合讎國以伐婚姻, 臣爲之苦矣。 黃帝戰于涿鹿之野, 而西戎之兵不至; 禹攻三苗, 而東夷之民不起。 以燕伐秦, 黃帝之所難也, 而臣以致燕甲而起齊兵矣。 ”臣又偏事三晉之吏ㅡ奉陽君、孟嘗君、韓呡、周㝡、周韓餘爲, 徒從而下之,
策23魏二312-08 恐其伐秦之疑也。 又身自醜于秦。 扮之, 請焚天下之秦符者, 臣也; 次傳焚符之約, 者臣也; 欲使五國約閉秦關者, 臣也。 奉陽君、韓餘爲旣和矣, 蘇脩、朱嬰旣皆陰在邯鄲, 臣又說齊王而往敗之。 天下共講, 因使蘇脩游天下之語, 而以齊爲上交, 兵請伐魏, 臣又爭之以死, 而果西因蘇脩重報。 臣非不知秦勸之重也, 然而所以爲之者, 爲足下也。“
策23魏二313-00 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 欲罪犀首。 犀首患之, 謂魏王曰: “今所患者, 齊也。 嬰子言行于齊王, 王欲得齊, 則胡不召文子而相之? 彼必務以齊事王。” 王曰: “善。” 因召文子而相之。 犀首以倍田需、周宵。
策23魏二314-00 魏王令惠施之楚, 令犀首之齊。 鈞二子者, 乘數鈞, 將測交也。 楚王聞之。 施因令人先之楚言曰: “魏王令犀首之齊, 惠施之楚。 鈞二子者, 將測交也。” 楚王聞之, 因郊迎惠施。
策23魏二315-00 魏惠王起境內衆, 將太子申而攻齊。 客謂公子理之傳曰: “何不令公子泣王太后, 止太子之行? 事成則樹德, 不成則爲王矣。 太子年少, 不習于兵。 田肦宿將也, 而孫子善用兵。 戰必不勝, 不勝必禽。 公子爭之于王, 王聽公子, 公子不封; 不聽公子, 太子必敗; 敗, 公子必立; 立, 必爲王也。”
策23魏二316-01 齊、魏戰于馬陵, 齊大勝魏, 殺太子申, 覆十萬之軍。 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 “夫齊, 寡人之讎也, 怨之至死不忘。 國雖小, 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 何如?”
策23魏二316-02 對曰: “不可。 臣聞之, 王者得度, 而霸者知計。 今王所以告臣者, 疏于度而遠于計。 王固先屬怨于趙, 而後與齊戰。 今戰不勝, 國無守戰之備, 王又欲悉起而攻齊, 此非臣之所謂也。 王若欲報齊乎, 則不如因變服折節而朝齊, 楚王必怒矣。 王游人而合其鬪, 則楚必伐齊。 以休楚而伐罷齊, 則必爲楚禽矣。 是王以楚毁齊也。”
策23魏二316-03 魏王曰: “善。” 乃使人報于齊, 願臣畜而朝。 田嬰許諾。 張丑曰: “不可。 戰不勝魏, 而得朝禮, 與魏和而下楚, 此可以大勝也。 今戰勝魏, 覆十萬之軍, 而禽太子申, 臣萬乘之魏, 而卑秦、楚, 此其暴于戾定矣。 且楚王之爲人也, 好用兵而甚務名, 終爲齊患者, 必楚也。” 田嬰不聽, 遂內魏王, 而與之竝朝齊侯再三。 趙氏醜之, 楚王怒, 自將而伐齊, 趙應之, 大敗齊于徐州。
策23魏二317-00 惠施爲韓、魏交, 令太子鳴爲質于齊。 王欲見之, 朱倉謂王曰: “何不稱病, 臣請說嬰子曰: ‘魏王之年長矣, 今有疾, 公不如歸太子以德之。 不然, 公子高在楚, 楚將內而立之, 是齊抱空質而行不義也’。”
策23魏二318-00 田需貴于魏王。 惠子曰: “子必善左右。 今夫楊, 橫樹之則生, 倒樹之則生, 折而樹之又生。 然使十人樹楊, 一人拔之, 則無生楊矣。 故以十人之衆, 樹易生之物, 然而不勝一人者, 何也? 樹之難而去之易也。 今子雖自樹于王, 而欲去子者衆, 則子必危矣。”
策23魏二318-01 田需死。 昭魚謂蘇代曰: “田需死, 吾恐張儀、薛公、犀首之有一人相魏者。” 代曰: “然則相者以誰而君便之也?” 昭魚曰: “吾欲太子之自相也。” 代曰: “請爲君北見梁王, 必相之矣。” 昭魚曰: “奈何?” 代曰: “君其爲梁王, 代請說君。”
策23魏二318-02 昭魚曰: “奈何?” 對曰: “代也從楚來, 昭魚甚憂。 代曰: ‘君何憂?’ 曰: ‘田需死, 吾恐張儀、薛公、犀首有一人相魏者。’ 代曰: ‘勿憂也。 梁王長主也, 必不相張儀。 張儀相魏, 必右秦而左魏; 薛公相魏, 必右齊而左魏; 犀首相魏, 必右韓而左魏。 梁王長主也, 必不使相也。’
策23魏二318-03 代曰: ‘莫如太子之自相。 是三人皆以太子爲非固相也, 皆將務以其國事魏, 而欲丞相之璽。 以魏之强, 而持三萬乘之國輔之, 魏必安矣。 故曰: ’不如太子之自相也‘。” 遂北見梁王, 以此語告之, 太子果自相。
策23魏二319-01 秦召魏相信安君, 信安君不欲往。 蘇代爲說秦王曰: “臣聞之, ‘忠不必當, 當必不忠。’ 今臣願大王陳臣之愚意, 恐其不忠于下吏, 自使有要領之罪, 願大王察之。
策23魏二319-02 今大王令人執事于魏, 以完其交, 臣恐魏交之益疑也, 將以塞趙也? 臣又恐趙之益勁也。 夫魏王之愛習魏信也甚矣, 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 其畏惡嚴尊秦也明矣。
策23魏二319-03 今王之使人入魏而不用, 則王之使人入魏無益也。 若用, 魏必舍所愛習而用所畏惡, 此魏王之所以不安也。 夫舍萬乘之事而退, 此魏信之所難行也。 夫令人之君處所不安, 令人之相行所不能, 以此爲親, 則難久矣。 臣故恐魏交之益疑也。
策23魏二319-04 且魏信舍事, 則趙之謀者必曰: ‘舍于秦, 秦必令其所愛信者用趙。 是趙存而我亡也, 趙安而我危也。’ 則上有野戰之氣, 下有堅守之心。 臣故恐趙之益勁也。
策23魏二319-05 “大王欲完魏之交, 而使趙小心乎? 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 魏信事王, 國安而名尊; 離王, 國危而權輕。 然則魏信之事主也, 上所以爲其主者忠矣, 下所以自爲者厚矣, 彼其事王必完矣。
策23魏二319-06 趙之用事者必曰: ‘魏氏之名族不高于我, 土地之實不厚于我。 魏信以韓魏事秦, 秦甚善之, 國得安焉, 身取尊焉。 今我講難于秦, 兵爲招質, 國處削危之形, 非得計也。 結怨于外, 主患于中, 身處死亡之地, 非完事也。’ 彼將傷其前事, 而悔其過行, 冀其利, 必多割地以深下王。 則是大王垂拱之割地以爲利重。 堯、舜之所求而不能得也, 臣願大王察之。”
策23魏二320-01 秦、楚攻魏, 圍皮氏。 爲魏謂楚王曰: “秦、楚勝魏, 魏王之恐也見亡矣, 必舍于秦。 王何不倍秦而與魏王? 魏王喜, 必內太子。 秦恐失楚, 必效城地于王, 王雖復與之攻魏可也。” 楚王曰: “善。” 乃倍秦而與魏。 魏內太子于楚。 秦恐, 許楚城地, 欲與之復攻魏。
策23魏二320-02 樗里疾怒, 欲與魏攻楚, 恐魏之以太子在楚不肯也。 爲疾謂楚王曰: “外臣疾使臣謁之曰: ‘敝邑之王欲效城地, 而爲魏太子之尙在楚也, 是以未敢。 王出魏質, 臣請效之, 而復固秦、楚之交, 以疾攻魏’。” 楚王曰: “諾。” 乃出魏太子, 秦因合魏以攻楚。
策23魏二321-01 龐葱與太子質于邯鄲, 謂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 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策23魏二321-02 龐葱曰: “夫市之無虎明矣。 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 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 願王察之矣。” 王曰: “寡人自爲知。” 于是辭行, 而讒言先至。 後太子罷質, 果不得見。
策23魏二322-01 梁王魏嬰觴諸侯于范臺。 酒酣, 請魯君擧觴。 魯君興, 避席擇言曰: “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 進之禹, 禹飮而甘之, 遂疏儀狄, 絶旨酒, 曰: ‘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齊桓公夜半不嗛, 易牙乃煎敖燔炙, 和調五味而進之, 桓公食之而飽, 至旦不覺, 曰: ‘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
策23魏二322-02 晉文公得南之威, 三日不聽朝, 遂推南之威而遠之, 曰: ‘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 楚王登强臺, 而望崩山, 左江而右湖, 以臨彷徨, 其樂忘死, 遂盟强臺而弗登, 曰: ‘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
策23魏二322-03 今主君之尊, 儀狄之酒也; 主君之味, 易牙之調也; 左白台而右閭須, 南威之美也; 前夾林而後蘭臺, 强臺之樂也。 有一于此, 足以亡其國。 今主君兼此四者, 可無戒與!“ 梁王稱善相屬。
策24魏三323-01 秦、趙約而伐魏, 魏王患之。 芒卯曰: “王勿憂也。 臣請發張倚使謂趙王曰: ‘夫鄴, 寡人固刑弗有也。 今大王收秦而攻魏, 寡人請以鄴事大王’。‘ 趙王喜, 召相國而命之曰: ”魏王請以鄴事寡人, 使寡人絶秦。“ 相國曰: ”收秦攻魏, 利不過鄴。 今不用兵而得鄴, 請許魏。“ 張倚因謂趙王曰: ”敝邑之吏效城者, 已在鄴矣。 大王且何以報魏?“
策24魏三323-02 趙王因令閉關絶秦。 秦、趙大惡。 芒卯應趙使曰: “敝邑所以事大王者, 爲完鄴也。 今郊鄴者, 使者之罪也, 卯不知也。” 趙王恐魏承秦之怒, 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
策24魏三324-01 芒卯謂秦王曰: “王之士未有爲之中者也。 臣聞明王不胥中而行。 王之所欲于魏者, 長羊、王屋、洛林之地也。 王能使臣爲魏之司徒, 則臣能使魏獻之。” 秦王曰: “善。” 因任之以爲魏之司徒。
策24魏三324-02 謂魏王曰: “王所患者上地也; 秦之所欲于魏者, 長羊、王屋、洛林之地也; 王獻之秦, 則上地無憂患。 因請以下兵東擊齊, 攘地必遠矣。” 魏王曰: “善。” 因獻之秦。 地入數月, 而秦兵不下。 魏王謂芒卯曰: “地已入數月, 而秦兵不下, 何也?” 芒卯曰: “臣有死罪。 雖然, 臣死則契折于秦, 王無以責秦。 王因赦其罪, 臣爲王責約于秦。” 乃之秦,
策24魏三324-03 謂秦王曰: “魏之所以獻長羊、王屋、洛林之地者, 有意欲以下大王之兵東擊齊也。 今地已入, 而秦兵不可下, 臣則死人也。 雖然, 後山東之士無以利事王者矣。” 秦王戄然曰: “國有事未澹下兵也, 今以兵從。” 後十日, 秦兵下, 芒卯幷將秦, 魏之兵, 以東擊齊, 啓地二十二縣。
策24魏三325-01 秦敗魏于華, 走芒卯而圍大梁。 須賈爲魏謂穰侯曰: “臣聞魏氏大臣父兄皆謂魏王曰: ‘初時惠王伐趙, 戰勝乎三梁, 十萬之軍, 拔邯鄲, 趙氏不割, 而邯鄲復歸。 齊人攻燕, 殺子之, 破故國, 燕不割, 而燕國復歸。 燕、趙之所以國全兵勁, 而地不幷乎諸侯者, 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 宋、中山數伐數割, 而隨以亡。 臣以爲燕、趙可法, 而宋、中山可無爲也。
策24魏三325-02 夫秦貪戾之國而無親, 蠶食魏, 盡晉國, 戰勝睪子, 割八縣, 地未畢入, 而兵復出矣。 夫秦何厭之有哉! 今又走芒卯, 入北地, 此非但攻梁也, 且劫王以多割也, 王必勿聽也。 今王循楚、趙而講, 楚、趙怒而與王爭事秦, 秦必受之。 秦挾楚、趙之兵以復攻, 則國救亡, 不可得也已。 願王之必無講也。 王若欲講, 必少割而有質; 不然必欺。’ 是臣之所聞于魏也, 願君之以是慮事也。
策24魏三325-03 周書曰: ‘維命不于常’, 此言幸之不可數也。 夫戰勝睪子而割八縣, 此非兵力之精, 非計之工也, 天幸爲多矣。 今又走芒卯, 入北地, 以攻大梁, 是以天幸自爲常也。 知者不然。 “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兵以止戌大梁, 臣以爲不下三十萬。 以三十萬之衆, 守十仞之城, 臣以爲雖湯、武復生, 弗易攻也。
策24魏三325-04 夫輕信楚、趙之兵, 陵十仞之城, 戴三十萬之衆, 而志必擧之。 臣以爲自天下之始分, 以至于今, 未嘗有之也。 攻而不能拔, 秦兵必罷, 陰必亡, 則前功必棄矣。 今魏方疑, 可以少割收也。 願之及楚、趙之兵未任于大梁也, 亟以少割收。魏方疑, 而得以少割爲和, 必欲之。 則君得所欲矣。 “楚、趙怒于魏之先己講也, 必爭事秦, 從是以散, 而君後擇焉。
策24魏三325-05 且君之嘗割晉國取地也, 何必以兵哉? 夫兵不用, 而魏效絳、安邑, 又爲陰啓兩, 機盡故宋, 衛效尤憚。 秦兵已令, 而君制之, 何求而不得? 何爲而不成? 臣願君之熟計, 而無行危也。” 穰侯曰: “善。” 乃罷梁圍。
策24魏三326-01 秦敗魏于華, 魏王且入朝于秦。 周訢謂王曰: “宋人有學者, 三年反而名其母。 其母曰: ‘子學三年, 反而名我者何也?’ 其子曰: ‘吾所賢者, 無過堯、舜, 堯、舜名; 吾所大者, 無大天地, 天地名。 今母賢不過堯、舜, 母大不過天地, 是以名母也。’ 其母曰: ‘子之于學者, 將盡行之乎? 願子之有以易名母也; 子之于學也, 將有所不行乎? 願子之且以名母爲後也。’ 今王之事秦, 尙有可以易入朝者乎? 願王之有以易之, 而以入朝爲後。”
策24魏三326-02 魏王曰: “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 許綰爲我祝曰: ‘入而不出, 請殉寡人以頭’。” 周訢對曰: ‘如臣之賤也, 今人有謂臣曰: ’入不測之淵而必出, 不出, 請以一鼠首爲女殉者。’ 臣必不爲也。 今秦不可知之國也, 猶不測之淵也; 而許綰之首猶鼠首也。 內王于不可知之秦, 而殉王以鼠首, 臣竊爲王不取也。 且無梁孰與無河內急?“
策24魏三326-03 王曰: “梁急。” “無梁, 孰與無身急?” 王曰: “身急。” 曰: “以三者, 身上也, 河內其下也。 秦未索其下, 而王效其上, 可乎?” 王尙未聽也。 支期曰: “王視楚王, 楚王入秦, 王以三乘先之; 楚王不入, 楚、魏爲一, 尙足以捍秦。” 王乃止。 王謂支期曰; “吾始已諾于應侯矣, 今不行者, 欺之矣。” 支期曰: “王勿憂也。 臣使長信侯請無內王, 王待臣也。”
策24魏三326-04 支期說于長信侯曰: “王命召相國。” 長信侯曰: “王何以臣爲?” 支期曰: “臣不知也, 王急召君。” 長信侯曰: “吾內王于秦者, 寧以爲秦邪? 吾以爲魏也。” 支期曰: “君無爲魏計, 君其自爲計。 且安死乎? 安生乎? 安窮乎? 安貴乎? 君其先自爲計, 後爲魏計。” 長信侯曰: “樓公將入矣, 臣今從。” 支期曰: “王急召君, 君不行, 血濺君襟矣。”
策24魏三326-05 長信侯行, 支期隨其後。 且見王, 支期先入, 謂王曰: “僞病者乎而見之。 臣已恐之矣。” 長信侯入見王, 王曰: “病甚奈何! 吾始已諾于應侯矣, 意雖道死, 行乎?” 長信侯曰: “王毋行矣! 臣能得之于應侯, 願王無憂。”
策24魏三327-01 華軍之戰, 魏不勝秦。 明年將使段干崇割地而講。 孫臣謂魏王曰: “魏不以敗之上割, 可謂善用不勝矣; 而秦不以勝之上割, 可謂不能用勝矣。 今處期年乃欲割, 是羣臣之私而王不知也。
策24魏三327-02 且夫欲璽者段干子也, 王因使之割地; 欲地者秦也, 而王因使之受璽。 夫欲璽者制地, 而欲地者制璽, 其勢必無魏矣。 且夫姦臣固皆欲以地事秦。 以地事秦, 譬猶抱薪而救火也, 薪不盡則火不止。 今王之地有盡, 而秦之求無窮, 是薪火之說也。”
策24魏三327-03 魏王曰: “善。 雖然, 吾已許秦矣, 不可以革也。” 對曰: “王獨不見夫博者之用梟邪? 欲食則食, 欲握則握。 今君劫于羣臣而許秦, 因曰‘不可革’, 何用智之不若梟也?” 魏王曰: “善。” 乃案其行。
策24魏三328-01 齊欲伐魏, 魏使人謂淳于髡曰: “齊欲伐魏, 能解魏患, 唯先生也。 敝邑有寶璧二雙, 文馬二駟, 請致之先生。” 淳于髡曰: “諾。” 入說齊王曰: “楚, 齊之仇敵也; 魏、齊之與國也。 夫伐與國, 使仇敵制其餘敝, 名醜而實危, 爲王弗取也。” 齊王曰: “善。” 乃不伐魏。
策24魏三328-02 客謂齊王曰: “淳于髡言不伐魏者, 受魏之璧,、馬也。” 王以謂淳于髡曰: “聞先生受魏之璧、馬, 有諸?” 曰: “有之。” 然則先生之爲寡人計之何如?” 淳于髡曰: “伐魏之事不便, 魏雖刺髡, 于王何益? 若誠不便, 魏雖封髡, 于王何損? 且夫王無伐與國之誹, 魏無見亡之危, 百姓無被兵之患, 髡有璧、馬之寶, 于王何傷乎?”
策24魏三329-01 秦將伐魏, 魏王聞之, 夜見孟嘗君, 告之曰: “秦且攻魏; 子爲寡人謀, 奈何?” 孟嘗君曰: “有諸侯之救, 則國可存也。” 王曰: “寡人願子之行也。” 重爲之約車百乘。 孟嘗君之趙, 謂趙王曰: “文願借兵以救魏。” 趙王曰: “寡人不能。” 孟嘗君曰: “夫敢借兵者, 以忠王也。” 王曰: “可得聞乎?”
策24魏三329-02 孟嘗君曰: “夫趙之兵非能彊于魏之兵, 魏之兵, 非能弱于趙也。 然而趙之地不歲危, 而民不歲死; 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 以其西爲趙蔽也。 今趙不救魏, 魏歃盟于秦, 是趙與强秦爲界也。 地亦且歲危, 民亦且歲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趙王許諾, 爲起兵十萬, 車三百乘。
策24魏三329-03 又北見燕王曰: “先日, 公子常約兩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 願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 “吾歲不熟二年矣, 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 且奈何?” 田文曰: “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 此國之利也。 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 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 可得乎?” 燕王尙未許也。 田文曰: “臣效便計于王, 王不用臣之忠計, 文請行矣。 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 王曰: “大變可得聞乎?”
策24魏三329-04 曰: “秦攻魏, 未能克之也, 而臺已燔, 游已奪矣。 而燕不救魏, 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 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 魏王悉韓、魏之兵, 又西借秦兵, 以因趙之衆以四國攻燕。 王且何利? 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 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 王何利?” 燕王曰: “子行矣, 寡人聽子”。 乃爲之起兵八萬, 車二百乘, 以從田文。 魏王大說, 曰: “君得燕、趙之兵甚衆且亟矣。” 秦王大恐, 割地請講于魏。 因歸燕、趙之兵, 而封田文。
策24魏三330-01 魏將與秦攻韓, 朱己謂魏王曰: “秦與戎、翟同俗, 有虎狼之心, 貪戾好利而無信, 不識禮義德行。 苟有利焉, 不顧親戚兄弟, 若禽獸耳。 此天下之所同知也, 非所施厚積德也。 故太后母也, 而以憂死; 穰侯舅也, 功莫大焉, 而竟逐之; 兩弟無罪, 而再奪之國。 此于其親戚兄弟若此, 而又況于仇讎之敵國也。 “今大王與秦伐韓, 而益近秦, 臣甚或之, 而王弗識也, 則不明矣。 羣臣知之, 而莫以此諫, 則不忠矣。
策24魏三330-02 今夫韓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 內有大亂, 外安能支强秦、魏之兵, 王以爲不破乎? 韓亡, 秦盡有鄭地, 與大梁鄰, 王以爲安乎? 王欲得故地, 而今負强秦之禍也, 王以爲利乎? “秦非無事之國也, 韓亡之後, 必且便事; 便事必就易與利; 就易與利, 必不伐楚與趙矣。 是何也?
策24魏三330-03 夫越山踰河, 絶韓之上黨, 而攻强趙, 則是復閼與之事也, 秦必不爲也。 若道河內, 倍鄴、朝歌, 絶漳、滏之水, 而以與趙兵決勝于邯鄲之郊, 是受智伯之禍也, 秦又不敢。 伐楚、道涉而谷, 行三十里, 而攻危隘之塞, 所行者甚遠, 而所攻者甚難, 秦又弗爲也。 若道河外, 背大梁, 而右上蔡、召陵, 以與楚兵決于陳郊, 秦又不敢也。 故曰‘秦必不伐楚與趙矣’。 又不攻衛與齊矣。 韓亡之後, 兵出之日, 非魏無攻矣。
策24魏三330-04 “秦故有懷地、刑丘, 之城垝津, 而以之臨河內, 河內之共, 汲莫不危矣。 秦有鄭地, 得垣雍, 決熒澤, 而水大梁, 大梁必亡矣。 王之使者大過矣, 乃惡安陵氏于秦, 秦之欲許之久矣。 然而秦之葉陽、昆陽與舞陽高陵鄰, 聽使者之惡也, 隨安陵氏而欲亡之。 秦繞舞陽之北, 以東臨許, 則南國必危矣。 南國雖無危, 則魏國豈得安哉? 且夫憎韓不受安陵氏可也, 夫不患秦之不愛南國非也。
策24魏三330-05 “異日者, 秦乃在河西, 晉國之去梁也千里。 有餘 餘:衍文
河山以蘭之, 有周、韓而閒之。 從林軍以至于今, 秦十攻魏, 五入國中, 邊城盡拔, 文臺墮, 垂都焚, 林木伐, 麋鹿盡, 而國繼以圍。
策24魏三330-06 又長驅梁北, 東至陶衛之郊, 北至乎闞, 所亡乎秦者, 山北、河外、河內, 大縣數百, 名都數十。 秦乃在河西, 晉國之去大梁也尙千里, 而禍若是矣, 又況于使秦無韓而有鄭地, 無河山以蘭 與「闌」同
之, 無周韓以間之, 去大梁百里, 禍必百此矣。
策24魏三330-07 “異日者, 從之不成矣, 楚、魏疑, 而韓不可得而約也。 今韓受兵三年矣, 秦撓之以講, 韓知亡, 猶弗聽, 投質于趙, 而請爲天下鴈行頓刃。 以臣之觀之, 則楚、趙必與之攻矣。 此何也! 則皆知秦之無窮也, 非盡亡天下之兵, 而臣海內之民, 必不休矣。
策24魏三330-08 是故臣願以從事乎王, 王速受楚、趙之約, 而挾韓魏之質, 以存韓爲務, 因求故地于韓, 韓必效之。 如此則士民不勞而故地得, 其功多于與秦共伐韓。 然而無與强秦鄰之禍。
策24魏三330-09 “夫存韓安魏而利天下, 此亦王之大時已, 通韓之上黨于共、莫, 使道已通, 因而關之, 出入者賦之, 是魏重質韓以其上黨也。 共有其賦, 足以富國, 韓必德魏、愛魏、重魏、畏魏, 韓必不敢反魏。 韓是魏之縣也。 魏得韓以爲縣, 則衛大梁, 河外必安矣。 今不存韓, 則二周必危, 安陵必易。 楚、趙楚大破, 衛、齊甚畏, 天下之西鄕而馳秦, 入朝爲臣之日不久!”
策24魏三331-00 葉陽君約魏, 魏王將封其子。 謂魏王曰: “王嘗身濟漳, 朝邯鄲, 抱葛薜、陰成, 以爲趙養邑, 而趙無爲王有也。 王能又封其子問陽、姑衣乎? 臣爲王不取也。” 魏王乃止。
策24魏三332-00 秦使趙攻魏, 魏謂趙王曰: “攻魏者亡趙之始也。 昔者, 晉人欲亡虞而伐虢, 伐虢者亡虞之始也。 故荀息以馬與璧假道于虞, 宮之奇諫而不聽, 卒假晉道。 晉人伐虢, 反而取虞。 故春秋書之, 以罪虞公。 今國莫强于趙, 而幷齊、秦。 王賢而有聲者相之, 所以爲腹心之疾者趙也。 魏者趙之虢也; 趙者, 魏之虞也。 聽秦而攻魏者, 虞之爲也。 願王之熟計之也。”
策24魏三332-01 魏太子在楚。 謂樓子于鄢陵曰: “公必且待齊楚之合也, 以救皮氏。 今齊、楚之理必不合矣。 彼翟子之所惡于國者, 無公矣。 其人皆欲合齊、秦外楚以輕公, 公必謂齊王曰: ‘魏之受兵, 非秦實首伐之也, 楚惡魏之事王也, 故勸秦攻魏。’
策24魏三332-02 齊王故欲伐楚, 而又怒其不己善也, 必令魏以地聽秦而爲和。 以張子之强, 有秦、韓之重, 齊王惡之, 而魏王不敢據也。 今以齊、秦之重, 外楚以輕公, 臣爲公患之。 鈞之出地以爲和于秦也, 豈若由楚乎? 秦疾攻楚, 楚還兵, 魏王必懼, 公因寄汾北以予秦而爲和, 合親以孤齊, 秦楚重公, 公必爲相矣。 臣意秦王與樗里疾之欲之也, 臣請爲公說之。“
策24魏三332-03 乃請樗里子曰: “攻皮氏, 此王之首事也, 而不能拔, 天下且以此輕秦。 且有皮氏于以攻韓、魏, 利也。” 樗里子曰: “吾已合魏矣, 無所用之。” 對曰: “臣願以鄙心意公, 公無以爲罪。 有皮氏, 國之大利也, 而以與魏; 公終自以爲不能守也, 故以與魏。 今公之力有餘, 守之何故而弗有也?” 樗里子曰: “奈何?”
策24魏三332-04 曰: “魏王之所恃者, 齊、楚也; 所用者, 樓鼻、翟强也。 今齊王謂魏王曰: ‘欲講,攻于齊。’ 王兵之辭也, 是弗救矣。 楚王怒于魏之不用樓子, 而使翟强爲和也, 怨顔已絶之矣。 魏王之懼也見亡。 翟强欲合齊、秦外楚, 以輕樓鼻; 樓鼻欲合秦, 楚外齊, 以輕翟强。
策24魏三332-05 公不如按魏之和, 使人謂樓子曰: ‘子能以汾北與我乎? 請合于楚外齊, 以重公也, 此吾事也。’ 樓子與楚王必疾矣。 又謂翟子: ‘子能以汾北與我乎? 必爲合于齊外于楚, 以重公也。’ 翟强與齊王必疾矣。 是公外得齊、楚以爲用, 內得樓鼻、翟强以爲佐, 何故不能有地于河東乎?“
策25魏四333-01 獻書秦王曰: “昔竊聞大王之謀出事于梁, 謀恐不出于計矣。 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梁者, 山東之要也。 有蛇于此, 擊其尾其首救, 擊其首其尾救, 擊其中身首尾皆救。 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 秦攻梁者, 是示天下要斷山東之脊也, 是山東首尾皆救中身之時也。 山東見亡必恐, 恐必大合, 山東尙强, 臣見秦之必大憂, 可立而待也。
策25魏四333-02 臣竊爲大王計, 不如南出事于南方, 其兵弱, 天下必能救, 地可廣大, 國可富, 兵可强, 主可尊。 王不聞湯之伐桀乎? 試之弱密須氏以爲武敎, 得密須氏, 而湯之服桀矣。 今秦國與山東爲讎, 不先以弱爲武敎, 兵必大挫, 國必大憂。” 秦果南攻藍田鄢郢。
策25魏四334-01 八年, 謂魏王曰: “昔曹恃齊而輕晉, 齊伐釐、莒, 而晉人亡曹。 繒恃齊以悍越, 齊和子亂, 而越人亡繒。 鄭恃魏以輕韓, 伐楡關而韓氏亡鄭。 原恃秦、翟以輕晉, 秦、翟年穀大凶, 而晉人亡原。 中山恃齊、魏以輕趙, 齊、魏伐楚, 而趙亡中山。 此五國所以亡者, 皆其所恃也。 非獨此五國爲然而已也, 天下之亡國皆然矣。
策25魏四334-02 夫國之所以不可恃者多, 其變不可勝數也。 或以政敎不脩, 上下不輯, 而不可恃者; 或有諸侯鄰國之虞, 而不可恃者; 或以年穀不登, 稸積竭盡, 而不可恃者。 或化于利, 比于患。 臣以此知國之不可必恃也。 今王恃楚之强; 而信春申君之言, 以是質秦, 而久不可知, 卽春申君有變, 是王獨受秦患也。 卽王有萬乘之國, 而以一人之心爲命也。 臣以此爲不完, 願王之熟計之也。
策25魏四335-00 魏王問張旄曰: “吾欲與秦攻韓, 何如?” 張旄對曰: “韓且坐而胥亡乎?” 且割而從天下乎?“ 王曰: “韓且割=而從天下。” 張旄曰: “韓怨魏乎? 怨秦乎?” 王曰: “怨魏。” 張旄曰: “韓强秦乎? 强魏乎?” 王曰: “强秦。” 張旄曰: “韓且割而從其所强與所不怨乎? 且割而從其所不强與其所怨乎?” 王曰: “韓將割而從其所强與其所不怨。” 張旄曰: “攻韓之事王自知矣。”
策25魏四336-00 客謂司馬食其曰: “慮久以天下爲可一者, 是不知天下者也。 欲獨以魏支秦者, 是又不知魏者也。 謂玆公不知此兩者, 又不知玆公者也。 然而, 玆公爲從, 其說何也? 從則玆公重, 不從則玆公輕。 玆公之處重也, 不實爲期。 子何不疾及三國方堅也, 自賣于秦, 秦必受子。 不然, 橫者將圖子以合于秦。 是取子之資, 而以資子之讎也。”
策25魏四337-00 魏、秦伐楚, 魏王不欲。 樓緩謂魏王曰: “王不與秦攻楚, 楚且與秦攻王。 王不如令秦、楚戰, 王交制之也。”
策25魏四338-00 穰侯攻大梁, 乘北郢, 魏王且從。 謂穰侯曰: “君攻楚得宛穰以廣陶, 攻齊得剛、博以廣陶, 得許、鄢陵以廣陶, 秦王不問者, 何也? 以大梁之未亡也。 今日大梁亡, 許、鄢陵必議, 議則君必窮。 爲君計者, 勿攻便。”
策25魏四339-00 白珪謂新城君曰: “夜行者能無爲姦, 不能禁狗使無吠己也。 故臣能無議君于王, 不能禁人議臣于君也。”
策25魏四340-01 秦攻韓之管, 魏王發兵救之。 昭忌曰: “夫秦强國也, 而韓、魏壤梁, 不出攻則已, 若出攻, 非于韓也, 必魏也。 今幸而于韓, 此魏之福也。 王若救之, 夫解攻者必韓之管也, 致攻者必魏之梁也。”
策25魏四340-02 魏王不聽曰: “若不因救韓, 韓怨魏, 西合于秦、秦韓爲一, 則魏危。” 遂救之。 秦果釋管而攻魏。 魏王大恐, 謂昭忌曰: “不用子之計而禍至, 爲之奈何?” 昭忌乃爲之見秦王曰: “臣聞明主之聽也, 不以挾私爲政, 是參行也。 願大王無攻魏, 聽臣也。” 秦王曰: “何也?” 昭忌曰: “山東之從, 時合時離何也哉?” 秦王曰: “不識也。”
策25魏四340-03 曰: “天下之合也, 以王之不必也; 其離也, 以王之必也。 今攻韓之管, 國危矣。 未卒而移兵于梁, 合天下之從, 無精于此者矣。 以爲秦之求索, 必不可支也。 故爲王計者, 不如齊趙。 秦已制趙, 則燕不敢不事秦, 荊、齊不能獨從天下爭敵于秦, 則弱矣。” 秦王乃止。
策25魏四341-00 秦、趙構難而戰。 謂魏王曰: “不如齊趙而構之。秦王不構趙, 趙不以毁構矣, 而構之, 秦、趙必復鬪; 必重魏, 是幷制秦、趙之事也。 王欲焉而收齊, 趙攻荊; 欲焉而收荊, 趙攻齊。 欲王之東長之, 待之也。
策25魏四342-00 長平之役, 平都君說魏王曰: “王胡不爲從?” 魏王曰: “秦許吾以垣雍。” 平都君曰: “臣以垣雍爲空割也。” 魏王曰: “何謂也?” 平都君曰: “秦、趙久相持于長平之下而無決。 天下合于秦, 則無趙; 合于趙, 則無秦。 秦恐王之變也, 故以垣雍餌王也。 秦戰勝趙, 王敢責垣雍之割乎? 王曰‘不敢’。 秦戰不勝趙, 王能令韓出垣雍之割乎? 王曰‘不能’。 臣故曰‘垣雍空割也’。” 魏王曰: “善。”
策25魏四343-00 樓梧約秦、魏, 將令秦王遇于境。 謂魏王曰: “遇而無相, 秦必置相。 不聽之, 則交惡于秦; 聽之, 則後王之臣, 將皆務事諸侯之能令于王之上者。 且遇于秦而相秦者, 是無齊也, 秦必輕王之强矣有齊者, 不若相之, 齊必喜。 是以有雍者與秦遇, 秦必重王矣。”
策25魏四344-00 芮宋欲絶秦、趙之交, 故令魏氏收秦太后之養地秦王于秦。 芮宋謂秦王曰: “魏委國于王, 而王不受, 故委國于趙也。 李郝謂臣曰: ‘子言無秦, 而養秦太后以地, 是欺我也。’ 故敝邑收之。” 秦王怒, 遂絶趙也。
策25魏四345-00 爲魏謂楚王曰: “索攻魏于秦, 秦必不聽王矣, 是智困于秦, 而交疏于魏也。 楚、魏有怨, 則秦重矣。 故王不如順天下遂伐齊, 與魏便地, 兵不傷, 交不變, 所欲必得矣。
策25魏四346-00 管鼻之令翟强與秦事。 謂魏王曰: “鼻之與强, 猶晉人之與楚人也。 晉人見楚人之急, 帶劍而緩之; 楚人惡其緩而急之。 令鼻之入秦之傳舍, 舍不足以舍之。 强之入, 無蔽于秦者。 强王貴臣也, 而秦若此其甚, 安可?”
策25魏四347-00 成陽君欲以韓、魏聽秦, 魏王弗利。 白圭謂魏王曰: “王不如陰侯人說成陽君曰: ‘君入秦, 秦必留君, 而以多割于韓矣。 韓不聽, 秦必留君, 而伐韓矣。 故君不如安行, 求質于秦。’ 成陽君必不入秦, 秦、韓不敢合, 則王重矣。”
策25魏四348-00 秦拔寧邑, 魏王令之謂秦王曰: “王歸寧邑, 吾請先天下構。”魏魏王曰: “王無聽。 魏王見天下之不足恃也, 故欲先構。 夫亡寧者, 宜割二寧以求構; 夫得寧者, 安能歸寧乎?”
策25魏四349-00 秦罷邯鄲, 攻魏, 取寧邑。 吳慶恐魏王之構于秦也, 謂魏王曰: “秦之攻王也, 王知其故乎? 天下皆曰王近也? 王不近秦。 秦之所去。 皆曰王弱也? 王不弱二周。 秦人去邯鄲過二周而攻王者, 以王爲易制也。 王亦知弱之召攻乎?”
策25魏四350-01 魏王欲攻邯鄲, 季梁聞之, 中道而反, 衣焦不申, 頭塵不去, 往見王曰: “今者, 臣來, 見人于大行, 方北面而持其駕, 告臣曰: ‘我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 將奚爲北面?’ 曰: ‘吾馬良。’ 臣曰: ‘馬雖良, 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雖多, 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 而離楚愈遠耳。
策25魏四350-02 今王動欲成霸王, 擧欲信于天下。 恃王國之大, 兵之精銳, 而攻邯鄲, 以廣地尊名, 王之動愈數, 而離王愈遠耳。 猶至楚而北行也。“
策25魏四351-00 周肖謂宮他曰: “子爲肖謂齊王曰: ‘肖願爲外臣, 令齊資我于魏。’” 宮他曰: “不可, 是示齊輕也。 夫齊不以無魏者以害有魏者, 故公不如示有魏。” 公曰: ‘王之所求于魏者, 臣請以魏聽。’ 齊必資公矣。 是公有齊, 以齊有魏也。“
策25魏四352-00 周㝡善齊, 翟强善楚。 二子者欲傷張儀于魏。 張子聞之, 因使其人爲見者嗇夫, 聞見者。 因無敢傷張子。
策25魏四353-00 周㝡入齊, 秦王怒, 令姚賈讓魏王。 魏王爲之謂秦王曰: “魏之所以爲王通天下者, 以周㝡也。 今周㝡遁寡人入齊, 齊無通于天下矣。 敝邑之事王, 亦無齊累矣。 大國欲急兵, 則趣趙而已。”
策25魏四354-01 秦、魏爲與國。 齊、楚約而欲攻魏, 魏使人求救于秦, 冠蓋相望, 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且者, 年九十餘, 謂魏王曰: “老臣請出西說秦, 令兵先臣出可乎?” 魏王曰: “敬諾。” 遂約車而遣之。 唐且見秦王, 秦王曰: “丈人芒然乃遠至此, 甚苦矣。 魏來求救數矣, 寡人知魏之急矣。”
策25魏四354-02 唐且對曰: “大王已知魏之急, 而救不至者, 是大王籌筴之臣無任矣。 且夫魏一萬乘之國, 稱東藩, 受冠帶, 祠春秋者, 以爲秦之强足以爲與也。 今齊、楚之兵已在魏郊矣, 大王之救不至, 魏急則且割地而約齊、楚, 王雖欲救之, 豈有及哉? 是亡一萬乘之魏, 而强二敵之齊、楚也。 竊以爲大王籌筴之臣無任矣。”
策25魏四354-03 秦王喟然愁悟, 遽發兵, 日夜赴魏。 齊、楚聞之, 乃引兵而去。 魏氏復全, 唐且之說也。
策25魏四355-01 信陵君殺晉鄙, 救邯鄲, 破秦人, 存趙國, 趙王自郊迎。 唐且謂信陵君曰: “臣聞之曰: ‘事有不可知者, 有不可不知者; 有不可忘者, 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 “何謂也?”
策25魏四355-02 對曰: “人之憎我也, 不可不知也; 吾憎人也。 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 不可忘也; 吾有德于人也, 不可不忘也。 今君殺晉鄙, 救邯鄲, 破秦人, 存趙國, 此大德也。 今趙王自郊迎, 卒然見趙王, 臣願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 “無忌謹受敎。”
策25魏四356-01 魏攻管而不下。 安陵人縮高其子爲管守。 信陵君使人謂安陵君曰: “君其遣縮高, 吾將仕之以五大夫, 使爲持節尉。” 安陵君曰: “安陵, 小國也, 不能必使其民。 使者自往, 請使道使者至縞高之所, 復信陵君之命。”
策25魏四356-02 縮高曰: “君之幸高也, 將使高攻管也。 夫以父攻子守, 人大笑也。 是臣而下, 是倍主也。 父敎子倍, 亦非君之所喜也。 敢再拜辭。” 使者以報信陵君, 信陵君大怒, 遣大使之安陵, 曰: “:安陵之地, 亦猶魏也。 今吾攻管而不下, 則秦兵及我, 社稷必危矣。 願君之生束縮高而致之, 若君弗致也, 無忌將發十萬之師以造安陵之城。”
策25魏四356-03 安陵君曰: “吾先君成侯受詔襄王以守此地也, 手受大府之憲。 憲之上篇曰: ‘子弑父, 臣弑君, 有常不赦。 國雖大赦, 降城, 亡子不得與焉。’ 今縮高謹解大位, 以全父子之義, 而君曰‘必生致之’, 是使我負襄王詔, 而廢大府之憲也, 雖死終不敢行。”
策25魏四356-04 縮高聞之曰: “信陵君爲人, 悍而自用也。 此辭反, 必爲國禍。 吾已全己無爲人臣之義矣, 豈可使吾君有魏患也?” 乃之使者之舍, 刎頸而死。 信陵君聞縮高死, 素服縞素辟舍, 使使者謝安陵君曰: “無忌, 小人也, 困于思慮, 失言于君, 敢再拜釋罪。”
策25魏四357-01 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 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 王曰: “有所不安乎? 如是, 何不相告也?” 對曰: “臣無敢不安也。” 王曰: “然則, 何爲涕出?” 曰: “臣爲王之所得魚也。” 王曰: “何謂也?”
策25魏四357-02 對曰: “臣之始得魚也, 臣甚喜, 後得又益大, 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 今以臣凶惡, 而得爲王拂枕席。 今臣爵至人君, 走人于庭, 辟人于途。 四海之內, 美人亦甚多矣, 聞臣之得幸于王也, 必褰裳而趨王。 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 臣亦將棄矣, 臣安能無涕出乎?” 魏王曰: “誤:有是心也, 何不相告也?” 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內, 曰: “有敢言美人者族。”
策25魏四357-03 由是觀之, 近習之人, 其摯諂也固矣, 其自纂幡也完矣。 今由千里之外, 欲進美人, 所效者庸必得幸乎? 假之得幸, 庸必爲我用乎? 而近習之人, 相與怨我, 見有禍, 未見有福; 見有怨, 未見有德, 非用知之術也。
策25魏四358-01 秦攻魏急。 或謂魏王曰: “棄之不如用之之易也, 死之不如棄之之易也。 能棄之, 弗能用之, 能死之弗能棄之, 此人之大過也。 今王亡地數百里, 亡城數十而國患不解, 是王棄之, 非用之也。 今秦之强也, 天下無敵, 而魏之弱也甚, 而王以是質秦, 王又能死, 而弗能棄之, 此重過也。 今王能用臣之計, 虧地不足以傷國, 卑體不足以苦身, 解患而怨報。
策25魏四358-02 “秦自四境之內, 執法以下, 至于長輓者, 故畢曰: ‘與嫪氏乎? 與呂氏乎?’ 雖至于門閭之下, 廊廟之上, 猶之如是也。 今王割地以賂秦, 以爲嫪毐功, 卑體以尊秦, 以因嫪毐。 王以國贊嫪毐, 以嫪毐勝矣。 王以國贊嫪氏, 太后之德王也, 深于骨髓, 王之交最爲天下上矣。 秦、魏百相交也, 百相欺也。 今由嫪氏善秦, 而交爲天下上, 天下孰不棄呂氏而從嫪氏? 天下必合呂氏而從嫪氏, 則王之怨報矣。”
策25魏四359-01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許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 甚善。 雖然, 受地于先生, 願終守之, 弗敢易。” 秦王不說。
策25魏四359-02 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 秦王謂唐且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不聽寡人, 何也? 且秦滅韓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爲長者, 故不錯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 輕寡人與?”
策25魏四359-03 唐且對曰: “否, 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 雖千里不敢易也, 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謂唐且曰: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唐且對曰: “臣未嘗聞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 伏屍百萬, 流血千里。” 唐且曰: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 以頭搶地爾。”
策25魏四359-04 唐且曰: “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彗星襲月; 聶政之刺韓傀也, 白虹貫日; 要離之刺慶忌也, 倉鷹擊于殿上。 此三子者, 皆布衣之士也, 懷怒未發, 休祲降于天, 與臣而將四矣。 若士必怒, 伏屍二人, 流血五步, 天下縞素, 今日是也。” 挺劒而起。 秦王色撓, 長跪而謝之, 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諭矣。 夫韓、魏滅亡,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策26韓一360-00 三晉已破智氏, 將分其地. 段規謂韓王曰:“分地必取成臯.” 韓王曰:“成臯石溜之地也. 寡人無所用之.” 段規曰:“不然. 臣聞一里之厚而動千里之權者, 地利也. 萬人之衆而破三軍者, 不意也. 王用臣言, 則韓必取鄭矣.” 王曰:“善.” 果取成臯. 至韓之取鄭也. 果從成臯始.
策26韓一361-00 大成午從趙來, 謂申不害於韓曰:“子以韓重我於趙, 請以趙重子於韓, 是子有兩韓, 而我有兩趙也.”
策26韓一362-00 魏之圍邯鄲也, 申不害始合於韓王, 然未知王之所欲也, 恐言而未必中於王也. 王問申子曰:“吾誰與而可?” 對曰:“此安危之要, 國家之大事也. 臣請深惟而苦思之.” 乃微謂趙卓、韓鼂曰:“子皆國之辯士也, 夫爲人臣者, 言可必用, 盡忠而已矣.” 二人各進議於王以事. 申子微視王之所說以言於王, 王大說之.
策26韓一363-00 申子請仕其從兄官, 昭侯不許也. 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非所謂學於子者也? 聽子之謁, 而廢子之道乎? 又亡其行子之術, 而廢子之謁乎? 子嘗敎寡人循功勞, 視次第. 今有所求, 此我將奚聽乎?” 申子乃辟舍請罪,曰:“君眞其人也!”
策26韓一364-01 蘇秦爲楚合從說韓王曰:“韓北有鞏、洛、成臯之固, 西有宜陽、常阪之塞, 東有宛、穰、洧水, 南有陘山, 地方千里, 帶甲數十萬. 天下之强弓勁弩, 皆自韓出. 谿子、少府、時力、 距來, 皆射六百步之外. 韓卒超足而射, 百發不暇止, 遠者達胸, 近者掩心.
策26韓一364-02 韓卒之劒戟, 皆出於冥山, 棠谿、墨陽、合伯、鄧師、宛馮、龍淵、大阿, 皆陸斷馬牛, 水擊鵠鴈, 當敵卽斬, 堅申盾、鞮鍪、鐵幕. 革抉、*벌芮, 無不畢具. 以韓卒之勇, 被堅甲, 蹠勁弩, 帶利劒, 一人當百, 不足言也.
策26韓一364-03 夫以韓之勁, 與大王之賢, 乃欲西面事秦, 稱東藩, 築帝宮, 受冠帶, 祠春秋, 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爲天下笑, 無過此者矣. 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策26韓一364-04 大王事秦, 秦必求宜陽、成臯. 今玆效之, 明年又益求割地. 與之, 卽無地以給之; 不與, 則棄前功, 而後更受其禍. 且夫大王之地有盡, 而秦之求無已. 夫以有盡之地, 而逆無已之求, 此所謂市怨而買禍者也, 不戰而地已削矣.
策26韓一364-05 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 無爲牛後’. 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 何以異於‘牛後’乎? 夫以大王之賢, 挾强韓之兵, 而有‘牛後’之名, 臣竊爲大王羞之.” 韓王忿然作色, 攘臂按劒, 仰天太息曰:“寡人雖死, 必不能事秦. 今主君以楚王之敎詔之, 敬奉社稷以從.”
策26韓一365-01 張儀爲秦連橫說韓王曰:“韓地險惡, 山居, 五穀所生, 非麥而豆; 民之所食, 大抵豆飯, 藿羹;一歲不收, 民不饜糟糠;地方不滿九百里, 無二歲之所食. 料大王之卒, 悉之不過三十萬, 而厮徒負養在其中矣, 爲除守徼、亭、鄣、塞, 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
策26韓一365-02 秦帶甲百餘萬, 車千乘, 騎萬匹, 虎摯之士, 跿跔科頭, 貫頤奮戟者, 至不可勝計也. 秦馬之良, 戎兵之衆, 探前趹後, 蹄閒三尋者, 不可稱數也. 山東之卒, 被甲冒冑以會戰, 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 左挈人頭, 右挾生虜. 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 猶孟賁之與怯夫也; 以重力相壓, 猶烏獲之與嬰兒也.
策26韓一365-03 夫戰孟賁、烏獲之士, 以攻不服之弱國, 無以異於墮千鈞之重, 集於鳥卵之上, 必無幸矣. 諸侯不料兵之弱, 食之寡, 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 比周以相飾也, 皆言曰:‘聽吾計則可以强霸天下.’ 夫不顧社稷之長利, 而聽須臾之說, 詿誤人主者, 無過於此者矣.
策26韓一365-04 大王不事秦, 秦下甲據宜陽, 斷絶韓之上地, 東取成臯、宜陽, 則鴻臺之宮、 桑林之菀, 非王之有已. 夫塞成臯, 絶上地, 則王之國分矣. 先事秦則安矣, 不事秦則危矣. 夫造禍而求福, 計淺而怨深, 逆秦而順楚, 雖欲無亡, 不可得也. 故爲大王計, 莫如事秦. 秦之所欲, 莫如弱楚, 而能弱楚者, 莫如韓. 非以韓能强於楚也, 其地勢然也.
策26韓一365-05 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 爲敝邑秦王必喜. 夫攻楚而私其地, 轉禍而說秦, 計無便於此者也. 是故秦王使使臣獻書大王御史, 須以決事.” 韓王曰:“客幸而敎之, 請比郡縣, 築帝宮, 祠春秋, 稱東藩, 效宜陽.”
策26韓一365-00 宣王謂摎留曰:“吾欲兩用公仲、公叔, 其可乎?” 對曰:“不可. 晉用六卿而國分, 簡公用田成、監止而簡公弑, 魏兩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 今王兩用之, 其多力者, 內樹其黨; 其寡力者, 籍外權. 羣臣或內樹其黨, 以擅其主, 或外爲交, 以裂其地, 則王之國必危矣.”
策26韓一366-00 張儀“謂齊王曰:‘王不如資韓朋與之逐張儀於魏. 魏因相犀首, 因以齊、魏廢韓朋, 而相公叔以伐秦.’ 公仲聞之, 必不入於齊, 據公於魏, 是公無患.”
策26韓一367-00 楚昭獻相韓, 秦且攻韓, 韓廢昭獻. 昭獻令人謂公叔曰:“不如貴昭獻以固楚, 秦必曰楚、韓合矣.”
策26韓一368-00 秦攻陘, 韓使人馳南陽之地. 秦已馳, 又攻陘, 韓因割南陽之地. 秦受地, 又攻陘. 陳軫謂秦王曰:“國形不便故馳, 交不親故割. 今割矣而交不親, 馳矣而兵不止, 臣恐山東之無以馳割事王者矣. 且王求百金於三川而不可得, 求千金於韓一旦而具. 今王攻韓, 是絶上交而固私府也, 竊爲王弗取也.”
策26韓一369-01 五國約而攻秦, 楚王爲從長, 不能傷秦, 兵罷而留於成臯. 魏順謂市丘君曰:“五國罷, 必攻市丘, 以償兵費. 君資臣, 臣請爲君止天下之攻市丘.” 市丘君曰:“善.” 固遣之.
策26韓一369-02 魏順南見楚王曰:“王約五國而西伐秦, 不能傷秦, 天下且以是輕王而重秦, 故王胡不卜交乎?” 楚王曰:“奈何?” 魏順曰:“天下罷, 必攻市丘以償兵費. 王令之勿攻市丘. 五國重王, 且聽王之言, 而不攻市丘; 不重王, 且反王之言, 而攻市丘. 然則王之輕重必明矣.” 故楚王卜交而市丘存.
策26韓一370-00 鄭彊載八百金入秦, 請以伐韓. 泠向謂鄭彊曰:“公以八百金請伐人之與國, 秦必不聽公. 公不如令秦王疑公叔. ”鄭彊曰: “何如?” 曰:“公叔之攻楚也, 以幾瑟之存焉, 故言先楚也. 今已令楚王奉幾瑟以車百乘居陽翟, 令昭獻轉而與之處. 旬有餘, 彼已覺. 而幾瑟, 公叔之讎也; 而昭獻, 公叔之人也. 秦王聞之, 必疑公叔爲楚也.”
策26韓一371-00 鄭彊之走張儀於秦, 曰儀之使者必之楚矣. 故謂大宰曰;“公留儀之使者, 彊請西圖儀於秦.” 故因而請秦王曰:“張儀使人致上庸之地, 故使使臣再拜謁秦王.” 秦王怒, 張儀走.
策26韓一372-00 宜陽之役, 楊達謂公孫顯曰:“請爲公以五萬攻西周, 得之, 是以九鼎印甘茂也. 不然, 秦攻西周, 天下惡之, 其救韓必疾. 則茂事敗矣.”
策26韓一373-00 秦圍宜陽, 游騰謂公仲曰:“公何不與趙藺、離石、祁, 以質許地. 則樓緩必敗矣. 收韓、趙之兵以臨魏, 樓鼻必敗矣. 韓、爲一, 魏必倍秦, 甘茂必敗矣. 以成陽資翟强於齊, 楚必敗之. 須, 秦必敗. 秦失魏, 宜陽必不拔矣.”
策26韓一374-00 公仲以宜陽之故仇甘茂. 其後, 秦歸武遂於韓, 已而, 秦王固疑甘茂之以武遂解於公仲也. 杜赫爲公仲謂秦王曰:“明也願因茂以事王.” 秦王大怒於甘茂, 故樗里疾大說杜聊.
策26韓一375-01 秦、韓戰於濁澤, 韓氏急. 公仲明謂韓王曰:“與國不可恃. 今秦之心欲伐楚, 王不如因張儀爲和於秦, 賂之以一名都, 與之伐楚. 此以一易二之計也.” 韓王曰:“善.” 乃儆公仲之行, 將西講於秦.
策26韓一375-02 楚王聞之大恐, 召陳軫而告之. 陳軫曰:“秦之欲伐我久矣, 今又得韓之名都一, 而具甲, 秦、韓幷兵南鄕, 此秦所以廟祠而求也. 今已得之矣, 楚國必伐矣.
策26韓一375-03 王聽臣, 爲之儆四境之內, 選師言救韓, 令戰車滿道路, 發信臣, 多其車, 重其幣, 使信王之救己也. 縱韓爲不能聽我, 韓必德王也, 必不爲鴈行以來, 是秦、韓不和, 兵雖至, 楚國不大病矣; 爲能聽我, 絶和於秦, 秦必大怒, 以厚怨於韓. 韓得楚救, 必輕秦; 輕秦, 其應秦必不敬. 是我困秦、韓之兵, 而免楚國之患也.”
策26韓一375-04 楚王大說, 乃儆四境之內, 選師言救韓, 發信臣, 多其車, 重其幣. 謂韓王曰:“弊邑雖小, 已悉起之矣. 願大國遂肆意於秦, 弊邑將以楚殉韓.”
策26韓一375-05 韓王大說, 乃止公仲. 公仲曰:“不可. 夫以實告我者, 秦也; 以虛名救我者, 楚也. 恃楚之虛名, 輕絶强秦之敵, 必爲天下笑矣. 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 又非素約而謀伐秦矣. 秦欲伐楚, 楚因以起師言救韓, 此必陳軫之謀也. 且王以使人報於秦矣, 今弗行, 是欺秦也. 夫輕强秦之禍, 而信楚之謀臣, 王必悔之矣.” 韓王弗聽, 遂絶和於秦.
策26韓一375-06 秦果大怒, 興師與韓氏戰於岸門, 楚救不至, 韓氏大敗. 韓氏之兵非削弱也, 民非蒙愚也. 兵爲秦禽, 智爲楚笑, 過聽於陳軫, 失計於韓明也.
策26韓一376-00 顔率見公仲, 公仲不見. 顔率謂公仲之謁者曰:“公仲必以率爲陽也, 故不見率也. 公仲好內, 率曰好士; 仲嗇於財, 率曰散施; 公仲無行, 率曰好義. 自今以來, 率且正言之而已矣.” 公仲之謁者以告公仲, 公仲遽起而見之.
策26韓一377-01 韓公仲謂向壽曰:“禽困覆車. 公破韓, 辱公仲, 公仲收國復事秦, 自以爲必可以封. 今公與楚解中, 封小令尹以桂陽. 秦、楚合,復攻韓, 韓必亡. 公仲躬率其私徒以鬪於秦, 願公之熟計之也.” 向壽曰:“吾合秦、楚, 非以當韓也, 子爲我謁之公仲曰‘秦、韓之交可合也.’”
策26韓一377-02 對曰:“願有復於公. 諺曰:“貴其所以貴者,貴.’ 今王之愛習, 公也, 不如公孫郝; 其知能, 公也, 不如甘茂. 今二人者, 皆不得親於事矣, 而公獨與王主斷於國者, 彼有以失之也. 公孫郝黨於韓, 而甘戊黨於魏, 故王不信也.
策26韓一377-03 今秦、楚爭强, 而公黨於楚, 是與公孫郝、甘茂同道也, 公何以異之? 人皆言楚之多變也, 而公必之, 是自爲貴也. 公不如與王謀其變也, 善韓以備之, 若此則無禍矣. 韓氏先以國從公孫郝, 而後委國於甘茂, 是韓, 公之讎也. 今公言善韓以備楚, 是外擧不辟讎也.”
策26韓一377-04 向壽曰:“吾甚欲韓合.” 對曰:“甘茂許公仲以武遂, 反宜陽之民, 今公徒令收之, 甚難.” 向子曰:“然則奈何? 武遂終不可得已.” 對曰:“公何不以秦爲韓求潁川於楚? 此乃韓之寄地也. 公求而得之, 是令行於楚, 而以其地德韓也; 公求而弗得, 是韓、楚之怨不解, 而交走秦也. 秦、楚爭强, 而公過楚以攻韓, 此利於秦.”
策26韓一377-05 向子曰:“奈何?” 對曰:“此善事也. 甘茂欲以魏取齊, 公孫郝欲以韓取齊, 今公取宜陽以爲功, 收楚、韓以安之, 而誅齊、魏之罪, 是以公孫郝、甘茂之無事也.”
策26韓一378-01 或謂公仲曰:“聽者聽國, 非必聽實也. 故先王聽諺言於市, 願公之聽臣言也. 公求中立於秦, 而弗能得也, 善公孫郝以難甘茂, 勸齊兵以勸止魏, 楚、趙皆公之讎也. 臣恐國之以此爲患也, 願公之復求中立於秦也.” 公仲曰:“奈何?”
策26韓一378-02 對曰:“秦王以公孫郝爲黨於公而弗之聽, 甘茂不善於公而弗爲公言, 公何不因行願以與秦王語? 行願之爲秦王臣也公, 臣請爲公謂秦王曰:‘齊、魏合與離, 於秦孰利? 齊、魏別與合, 於秦孰强?’ 秦王必曰:‘齊、魏離則秦重, 合則秦輕;齊、魏別則秦强, 合則秦弱.’
策26韓一378-03 臣卽曰:‘今王聽公孫郝以韓、秦之兵應齊而攻魏, 魏不敢戰, 歸地而合於齊, 是秦輕也, 臣以公孫郝爲不忠; 今王聽甘茂以韓、秦之兵據魏而攻齊, 齊不敢戰, 不求割地而合於魏, 是秦輕也, 臣以甘茂爲不忠. 故王不如令韓中立, 以攻齊、齊, 王言救魏以勁之, 齊、魏不能相聽, 久離兵史.
策26韓一378-04 王欲則信公孫郝於齊, 爲韓取南陽, 易穀川以歸, 此惠王之願也. 王欲則信甘茂於魏, 以韓、秦之兵據魏以隙齊, 此武王之願也. 臣以爲令韓以中立以勁齊, 最秦之大急也. 公孫郝黨於齊而不肯言, 甘茂薄而不敢謁也, 此二人王之大患也. 願王之熟計之也.’”
策26韓一379-01 韓公仲相齊, 齊、楚之交善. 秦秦魏遇, 且以善齊而絶齊乎楚. 王使景鯉之秦, 鯉與於秦、魏之遇. 楚王怒景鯉, 恐齊以楚遇爲有陰於秦、魏也, 且罪景鯉.
策26韓一379-02 爲謂楚王曰:“臣賀鯉之與於遇也. 秦、魏之遇也, 將以合齊、秦而絶齊於楚也. 今鯉與於遇, 齊無以信魏之合己於秦而攻於楚也, 齊又畏楚之有陰於秦、魏也, 必重楚. 故鯉之與於遇, 王之大資也. 今鯉不與於遇, 魏之絶齊於楚明矣. 齊楚信之, 必輕王. 故王不如無罪景鯉, 以視齊於有秦、魏, 齊必重楚, 而且疑秦、魏於齊.” 王曰:“諾.” 因不罪而益其列.
策26韓一380-00 王曰:“向也, 子曰:‘天下無道.’ 今也, 子曰:‘乃且攻燕’者, 何也?” 對曰:“今謂‘馬多力’, 則有矣; 若曰‘勝千鈞’ 則不然者, 何也? 夫千鈞非馬之任也. 今謂‘楚强大’ 則有矣, 若夫‘越趙、魏而鬪兵於燕’, 則豈楚之任也哉? 且非楚之任, 而楚爲之, 是弊楚也. 强楚、弊楚, 其於王孰便也?”
策26韓一381-00 或謂魏王:“王儆四彊之內, 其從於王者. 十日之內, 備不具者死. 王因取其游, 之舟上擊之. 臣爲王之楚, 王胥臣反, 乃行.” 春申君聞之, 謂使者曰:“子爲我反, 無見王矣. 十日之內, 數萬之衆今涉魏境.” 秦使聞之, 以告秦王. 秦王謂魏王曰:“大國有意必來, 以是而足矣.”
策26韓一382-00 觀鞅謂春申曰:“人皆以楚爲强, 而君用之弱, 其於鞅也不然. 先君者, 二十餘年未嘗見攻. 今秦欲踰兵於澠隘之塞, 不使; 假道兩周倍韓以攻楚, 不可. 今則不然, 魏且旦暮亡矣, 不能愛其許、鄢陵與梧割以予秦, 去百六十里. 臣之所見者, 秦、楚鬪之日也已.”
策26韓一383-00 公仲數不信於諸侯, 諸侯錮之. 南委國於楚, 楚王弗聽. 蘇代爲楚王曰:“不若聽而備於其反也. 明之反也, 常仗趙而畔楚, 仗齊而畔秦. 今四國錮之而無所入矣, 亦甚患之. 此方其爲尾生之時也.”
策27韓二384-01 楚圍雍氏五月. 韓令使者求救於秦, 冠蓋相望也, 秦師不下殽. 韓又令尙靳使秦, 謂秦王曰:“韓之於秦也, 居爲隱蔽, 出爲鴈行. 今韓已病矣, 秦師不下殽. 臣聞之, 脣揭者其齒寒, 願大王之熟計之.” 宣太后曰:“使者來者衆矣, 獨尙子之言是.” 召尙子入.
策27韓二384-02 宣太后謂尙子曰:“妾事先王也, 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 妾困不疲也; 盡置其身妾之上, 而妾弗重也, 何也? 以其少有利焉. 今佐韓, 兵不衆, 粮不多, 則不足以救韓. 夫救韓之危, 日費千金, 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尙靳歸書報韓王, 韓王遣張翠.
策27韓二384-03 張翠稱病, 日行一縣. 張翠至, 甘茂曰:“韓急矣, 先生病而來.” 張翠曰:“韓未急也, 且急矣?” 甘茂曰:“秦重國知王也, 韓之急緩莫不知. 今先生言不急, 可乎?” 張翠曰:“韓急則折而入於楚矣, 臣安敢來?” 甘茂曰:“先生毋復言也.”
策27韓二384-04 甘茂入言秦王曰:“公仲柄, 得秦師, 故敢捍楚. 今雍氏圍, 而秦師不下殽, 是無韓也. 公仲且抑首而不朝, 公叔且以國南合於楚. 楚、韓爲一, 魏氏不敢不聽, 是楚以三國謀秦也. 如此則伐秦之形成矣. 不識坐而待伐, 孰與伐人之利?” 秦王曰:“善.” 果下師於殽以救韓.
策27韓二385-01 楚圍雍氏, 韓令冷向借救於秦, 秦爲發, 使公孫昩入韓. 公仲曰:“子以秦爲將救韓乎? 其不乎?” 對曰:“秦王之言曰, 請道於南鄭、藍田, 以入攻楚, 出兵於三川以待公, 殆不合軍於南鄭矣.” 公仲曰:“奈何?!”
策27韓二385-02 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謀. 楚威王攻梁, 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梁, 魏折而入於楚. 韓固其與國也, 是秦孤也. 故不如出兵以勁魏.’ 於是攻皮氏. 魏氏勁, 威王怒, 楚與魏大戰, 秦取西河之外以歸.
策27韓二385-03 今也, 其將揚言救韓, 而陰善楚, 公恃秦而勁, 必輕與楚戰. 楚陰得秦之不用也, 必易與公相支也. 公戰勝楚, 遂與公乘楚, 易三川而歸; 公戰不勝楚, 塞三川而守之, 公不能救也. 臣甚惡其事. 司馬康三反之郢矣, 甘茂與昭獻遇於境, 其言曰收璽, 其實猶有約也.”
策27韓二386-00 公仲爲韓、魏易地, 公叔爭之而不聽, 且亡. 史惕謂公叔曰:“公亡, 則易必可成矣. 公無辭以後反, 且示天下輕公, 公不若順之. 夫韓地易於上, 則害於趙; 魏地易於下, 則害於楚. 公不如告楚、趙. 楚、趙惡之. 趙聞之, 起兵臨羊膓; 楚聞之, 發兵臨方城, 而易必敗矣.”
策27韓二387-00 錡宣之敎韓王取秦曰:“爲公叔具車百乘, 言之楚, 易三川. 因令公仲謂秦王曰:‘三川之言曰:“秦王必取我.” 韓王之心不可解矣. 王何不試以襄子爲質於韓, 令韓王知王之不取三川也.’ 因以出襄子而德太子.”
策27韓二388-00 襄陵之役, 畢長謂公叔曰:“請毋用兵, 而楚、魏皆德公之國矣. 夫楚欲置公子高, 必以兵臨魏. 公何不令人說昭子曰:‘戰未必勝, 請爲子起兵以之魏.’ 子有辭以毋戰. 於是以太子扁、昭揚、梁王皆德公矣.”
策27韓二389-00 公叔使馮君於秦, 恐留, 敎陽向說秦王曰:“留馮君以善韓臣, 非上知也. 主君不如善馮君, 而資之以秦. 馮君廣王, 而不聽公叔, 以與太子爭, 則王澤布而害於韓矣.”
策27韓二390-00 謂公叔曰:“公欲得武遂於秦, 而不患楚之能揚河外也. 公不如令人恐楚王; 而令人爲公求武遂於秦. 謂楚王曰:‘發重使爲韓求武遂於秦. 秦王聽, 是令得行於萬乘之主也. 韓得武遂以恨秦, 毋秦患而得楚. 韓, 楚之縣而已. 秦不聽, 是秦、韓之怨深, 而交楚也.”
策27韓二391-00 謂公叔曰:“乘舟, 舟漏而弗塞, 則舟沈矣. 塞漏舟, 而輕陽侯之波, 則舟覆矣. 今公自以辯於薛公, 而輕秦, 是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也. 願公之察也.”
策27韓二392-01 齊令周最使鄭, 立韓擾而廢公叔. 周最患之,曰: 公叔之與周君交也, 令我使鄭, 立韓擾而廢公叔, 語曰:‘怒於室者色於市’. 今公叔怨齊, 無奈何也, 必周君而深怨我矣. 史舍曰:“ 公行矣, 請令公叔必重公.” 周最行至鄭, 公叔大怒. 史舍入見曰:“周最固不欲來使, 臣竊强之. 周最不欲來, 以爲公也; 臣之强之也, 亦以爲公也.” 公叔曰:“請聞其說.”
策27韓二392-02 對曰:齊大夫諸子有犬, 犬猛不可叱, 叱之必噬人. 客有請叱之者, 疾視而徐叱之, 犬不動; 復叱之, 犬遂無噬人之心. 今周最固得事足下, 而以不得已之故來使, 彼將禮陳其辭而緩其言, 鄭王必以齊王爲不急, 必不許也. 今周最不來, 他人必來. 來使者無交於公, 而欲德於韓擾, 其使之必疾, 言之必急, 則鄭王必許之矣.” 公叔曰:“善.” 遂重周最. 王果不許韓擾.
策27韓二393-00 韓公叔與幾瑟爭國. 鄭强爲楚王使於韓, 矯以新城、陽人合世子以與公叔爭國. 楚怒, 將罪之. 鄭疆曰:“臣之矯與之以爲國也. 臣曰世子得新城、陽人, 以與公叔爭國而得. 全魏必急韓氏, 韓氏急, 必縣命於楚, 又何新城、陽人敢索? 若戰而不勝, 走而不死, 今且以至, 又安敢言地.” 楚王曰:“善.” 乃弗罪.
策27韓二394-00 韓公叔與幾瑟爭國. 中庶子强謂太子曰:“不若及齊師未入, 急擊公叔.” 太子曰:“不可, 戰之於國中, 必分.” 對曰:“事不成, 身必危, 尙何足以圖國之全爲!” 太子弗聽, 齊師果入, 太子出走.
策27韓二395-00 齊明謂公叔曰:“齊逐幾瑟, 楚善之. 今楚欲善齊甚, 公何不令齊王謂楚王:‘王爲我逐幾瑟以窮之.’ 楚聽, 是齊、楚合, 而幾瑟走也; 楚王不聽, 是有陰於韓也.”
策27韓二396-00 公叔將殺幾瑟也. 謂公叔曰:“太子之重公也. 畏幾瑟也. 今幾瑟死, 太子無患, 必輕公. 韓大夫見王老, 冀太子之用事也, 固欲事之. 太子外無幾瑟之患, 而內收諸大夫以自輔也, 公必輕矣. 不如無殺幾瑟, 以恐太子, 太子必終身重公矣.”
策27韓二397-00 公叔且殺幾瑟也, 宋赫爲謂公叔曰:“幾瑟之能爲亂也, 內得父兄, 而外得秦、楚也. 今公殺之, 太子無患, 必輕公. 韓大夫知王之老, 而太子定, 必陰事之. 秦、楚若無韓, 必陰事伯嬰, 伯嬰亦幾瑟也. 公不如勿殺, 伯嬰恐, 必保於公. 韓大夫不能必其不入也, 必不敢輔伯嬰以爲亂. 秦、楚挾幾瑟以塞伯嬰, 伯嬰外無秦、楚之權, 內無父兄之衆, 必不能爲亂矣. 此便於公.”
策27韓二398-00 謂新城君曰:“公叔伯嬰恐秦、楚之內幾瑟也, 公何不爲韓求質子於楚? 楚王聽, 而入質子於韓, 則公叔伯嬰必知秦、楚之不以幾瑟爲事也, 必以韓合於秦、楚矣. 秦、楚挾韓以窘魏, 魏氏不敢東, 是齊孤也. 公又令秦求質子於楚, 楚不聽, 則怨結於韓. 韓挾齊、魏以眄楚, 楚王必重公矣. 公挾秦、楚之重, 以積德於韓, 則公叔伯嬰必以國事公矣.”
策27韓二399-00 胡衍之出幾瑟於楚也, 敎公仲:“謂魏王曰:‘太子在楚, 韓不敢離楚也.’ 公何不試奉公子咎, 而爲之請太子. 因令人謂楚王曰:‘韓立公子咎而棄幾瑟, 是王拘虛質也. 王不如亟歸幾瑟, 幾瑟入, 必以韓權報讎於魏而德王矣.’”
策27韓二400-00 幾瑟亡之楚, 楚將收秦而復之. 謂芉戎曰:“廢公叔而相幾瑟者楚也. 今幾瑟亡之楚, 楚又收秦而復之, 幾瑟入鄭之日, 韓, 楚之縣邑. 公不如令秦王賀伯嬰之立也. 韓絶於楚, 其事秦必疾, 秦挾韓親魏、齊, 楚後至者先亡. 此王業也.
策27韓二401-00 冷向謂韓咎曰:幾瑟亡在楚, 楚王欲復之甚, 令楚兵十餘萬在方城之外. 臣請令楚築萬家之都於雍氏之旁, 韓必起兵以禁之, 公必將矣. 公因以楚、韓之兵奉幾瑟而內之鄭. 幾瑟得入而德公, 必以韓、楚奉公矣.
策27韓二402-00 楚令景鯉入韓, 韓且內伯嬰於秦, 景鯉患之. 冷向謂伯嬰曰:“太子入秦, 秦必留太子而合楚, 以復幾瑟也, 是太子反棄之.”
策27韓二402-00 韓咎立爲君, 而未定也. 其弟在周, 周欲以車百乘重而送之, 恐韓咎入韓之不立也. 綦母恢曰:“不如以百金從之. 韓咎立, 因也以爲戒; 不立, 則曰來效賊也.”
策27韓二403-01 史疾爲韓使楚, 楚王問曰:“客何方所循?” 曰:“治列子圉寇之言.” 曰:“何貴?” 曰:“貴正.” 王曰:“‘正’亦可爲國乎?” 曰:“可.” 王曰:“楚國多盜, ‘正’可以圉盜乎?” 曰:“可.”曰:“以‘正’圉盜奈何?”
策27韓二403-02 頃閒, 有鵲止於屋上者. 曰:“請問楚人謂此鳥何?” 王曰:“謂之鵲.” 曰:“謂之烏可乎?” 曰:“不可.” 曰:“今王之國有柱國、令尹、司馬、典令, 其任官置吏, 必曰廉潔勝任. 今盜賊公行, 而弗能禁也, 此烏不爲烏, 鵲不爲鵲也.”
策27韓二404-01 韓傀相韓, 嚴遂重於君, 二人相害也. 嚴遂政議直指, 擧韓傀之過. 韓傀以之叱之於朝. 嚴遂拔劍趨之, 以救解. 於是嚴遂懼誅, 亡去游, 求人可以報韓傀者. 至齊, 齊人或言“軹深井里聶政, 勇敢士也, 避仇隱於屠者之閒.” 嚴遂陰交於聶政, 以意厚之. 聶政問曰:“子欲安用我乎?” 嚴遂曰:“吾得爲役之日淺, 事今薄, 奚敢有請?”
策27韓二404-02 於是嚴遂乃具酒, 觴聶政母前. 仲子奉黃金百鎰, 前爲聶政母壽. 聶政驚, 愈怪其厚, 固謝嚴仲子. 仲子固進, 而聶政謝曰:“臣有老母, 家貧, 客游以爲狗屠, 可旦夕得甘脆以養親. 親供養備, 義不敢當仲子之賜.”
策27韓二404-03 嚴仲子辟人, 因爲聶政語曰:“臣有仇, 而行游諸侯衆矣. 然至齊, 聞足下義甚高. 故直進百金者, 特以爲夫人麤糲之費, 以交足下之驩, 豈敢以有求邪?” 聶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 居市井者, 徒幸而養老母. 老母在. 政身未敢以許人也.” 嚴仲子固讓, 聶政竟不肯受. 然仲子卒備賓主之禮而去.
策27韓二404-04 久之, 聶政母死, 旣葬, 除服. 聶政曰:“嗟乎, 政乃市井之人, 鼓刀以屠, 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 不遠千里, 枉車騎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 未有大功可以稱者. 而嚴仲子擧百金爲親壽, 我雖不受, 然是深知政也. 夫賢者以感忿睚眦之意, 而親信窮僻之人, 而政獨安可嘿然而止乎? 且前日要政, 政徒以老母, 老母今以天年終, 政將爲知己者用.”
策27韓二404-05 遂西至濮陽, 見嚴仲子曰:“前所以不許仲子者, 徒以親在. 今親不幸, 仲子所欲報仇者爲誰?” 嚴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韓相傀, 傀又韓君之季父也, 宗族盛, 兵衛設, 臣使人刺之, 終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棄, 請益具車騎壯士, 以爲羽翼.”
策27韓二404-06 政曰:“韓與衛, 中閒不遠, 今殺人之相, 相又國君之親, 此其勢不可以多人. 多人不能無生得失, 生得失則語泄, 語泄則韓擧國而與仲子爲讎也, 豈不殆哉!” 遂謝車騎人徒, 辭, 獨行, 仗劒至韓.
策27韓二404-07 韓適有東孟之會, 韓王及相皆在焉, 持兵戟而衛者甚衆. 聶政直入上階, 刺韓傀, 韓傀走而抱哀侯聶政刺之, 兼中哀侯, 左右大亂. 聶政大呼, 所殺者數十人. 因自皮面、抉眼, 自屠出腸, 遂以死. 韓取聶政屍於市, 縣購之千金. 久之, 莫知誰子.
策27韓二404-08 政姉聞之, 曰:“弟至賢, 不可愛妾之軀, 滅吾弟之名, 非弟意也.” 乃之韓, 視之, 曰:“勇哉! 氣矜之隆. 是其軼賁、育而高成荊矣. 今死而無名. 父母旣歿矣, 兄弟無有, 此爲我故也. 夫愛身不揚弟之名, 吾不忍也.” 乃抱屍而哭之曰:“此吾弟軹深井里聶政也.” 亦自殺於屍下.
策27韓二404-09 晉、楚、齊、衛聞之, 曰:“非獨政之能, 乃其姉者亦列女也.” 聶政之所以名施於後世者, 其姉不避菹醢之誅. 以揚其名也.
策28韓三405-01 或謂韓公仲曰:“夫孿子之相似者, 唯其母知之而已; 利害之相似者, 唯智者知之而已. 今公國, 其利害之相似, 正如孿子之相似也. 得以其道爲之, 則主尊而身安; 不得其道, 則主卑而身危. 今秦、魏之和成, 而非公適束之, 則韓必謀矣: 若韓隨魏以善秦, 是爲魏從也, 則韓輕矣, 主卑矣; 秦已善韓, 必將欲置其所愛信者, 令用事於韓以完之, 是公危矣.
策28韓三405-02 今公與安成君爲秦、魏之和, 成固爲福, 不成亦爲福. 秦、魏之和成, 而公適束之, 是韓爲秦、魏之門戶也, 是韓重而主尊矣. 安成君東重於魏, 而西貴於秦, 操右契而爲公責德於秦、魏之主, 裂地而爲諸侯, 公之事也; 若夫安韓、魏而終身相, 公之下服, 此主尊而身安矣.
策28韓三405-03 秦、魏不終相聽者也, 齊怒於不得魏, 必欲善韓以塞魏; 魏不聽秦, 必務善韓以備秦, 是公擇布而割也. 秦、魏和, 則兩國德公; 不和, 則兩國爭事公. 所謂‘成爲福, 不成亦爲福’者也. 願公之無疑也.”
策28韓三406-01 或謂公仲曰:“今有一擧而可以忠於主、便於國、利於身, 願公之行之也. 今天下散而事秦, 則韓最輕矣; 天下合而離秦, 則韓最弱矣; 合離之相續, 則韓最先危矣. 此君國長民之大患也.
策28韓三406-02 “今公以韓先合於秦, 天下隨之, 是韓以天下事秦, 秦之德韓也厚矣. 韓與天下朝秦, 而獨厚取德焉. 公行之計, 是其於主也至忠矣. “天下不合秦, 秦令而不聽, 秦必起兵以誅不服. 秦久與天下結怨構難, 而兵不決, 韓息士民以待其亹. 公行之計, 是其於國也大便也.
策28韓三406-03 “昔者周佼以西周善於秦, 而封於梗陽; 周啓以東周善於秦, 而封於平原. 今公以韓善秦, 韓之重於兩周也無計, 而秦之爭機也萬於周之時. 今公以韓爲天下先合於秦, 秦必以公爲諸侯, 以明示天下. 公行之計, 是其於身大利也. 願公之加務也.”
策28韓三407-01 韓人攻宋, 秦王大怒,曰:“吾愛宋, 與新城、陽晉同也. 韓珉與我交, 而攻我甚所愛, 何也?”
策28韓三407-02 蘇秦爲韓說秦王曰:“韓珉之攻宋, 所以爲王也. 以韓之强, 輔之以宋, 楚、魏必恐, 恐, 必西面事秦. 王不折一兵, 不殺一人, 無事而割安邑, 此韓珉之所以禱於秦也.” 秦王曰:“吾固患韓之難知, 一從一橫, 此其說何也?” 對曰:“天下固令韓可知也. 韓故已攻宋矣, 其西面事秦, 以萬乘自輔; 不西事秦, 則宋地不安矣.
策28韓三407-03 中國白頭游敖之士, 皆積智欲離秦、韓之交. 伏軾結靷西馳者, 未有一人言善韓者也; 伏軾結靷東馳者, 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 皆不欲韓秦之合者, 何也? 則晉、楚智而韓、秦愚也. 晉、楚合, 必伺韓、秦; 韓、秦合, 必圖晉、楚. 請以決事.” 秦王曰:“善.”
策28韓三408-01 或謂韓王曰:“秦王欲出事於梁, 而欲攻絳、安邑, 韓計將安出矣? 秦之欲伐韓以東闚周室甚, 唯寐忘之. 今韓不察, 因欲與秦, 必爲山東大禍矣. 秦之欲攻梁也, 欲得梁以臨韓, 恐梁之不聽也, 故欲病之, 以固交也. 王不察, 因欲中立, 梁必怒於韓之不與己, 必折爲秦用, 韓必擧矣. 願王熟慮之也.
策28韓三408-02 不如急發重使之趙、梁, 約復爲兄弟, 使山東皆以銳師戌韓、梁之西邊, 非爲此也, 山東無以救亡. 此萬世之計也. 秦之欲幷天下而王之也, 不與古同. 事之雖如子之事父, 猶將亡之也. 行雖如伯夷, 猶將亡之也. 行雖如桀、紂, 猶將亡之也. 雖善事之無益也, 不可以爲存, 適足以自令亟亡也. 然則山東非能從親, 合而相堅如一者, 必皆亡矣.”
策28韓三409-01 謂鄭王曰:“昭釐侯, 一世之明君也, 申不害, 一世之賢士也. 韓與魏敵侔之國也, 申不害與昭釐侯執珪而見梁君, 非好卑而惡尊也, 非慮過而議失也.
策28韓三409-02 申不害之計事曰:‘ 我執珪於魏, 魏君必得志於韓, 必外靡於天下矣. 是魏弊矣. 諸侯惡魏必事韓, 是我免於一人之下, 而信於萬人之上也. 夫弱魏之兵, 而重韓之權, 莫如朝魏.’
策28韓三409-03 昭釐侯聽而行之, 明君也; 申不害慮事而言之, 忠臣也. 今之韓弱於始之韓, 而今之秦强於始之秦. 今秦有梁君之心矣, 而王與諸臣不事爲尊秦以定韓者, 臣竊以爲王之明爲不如昭釐侯, 而王之諸臣忠莫如申不害也.
策28韓三409-04 “昔者, 穆公一勝於韓原, 而霸西州, 晉文公一勝於城濮而定天下. 此以一勝立尊令, 成功名於天下. 今秦數世强矣, 大勝以千數, 小勝以百數, 大之不王, 小之不霸, 名尊無所立, 制令無所行, 然而春秋用兵者, 非以求主尊成名於天下也?
策28韓三409-05 昔先王之攻, 有爲名者, 有爲實者. 爲名者攻其心, 爲實者攻其形. 昔者吳與越戰, 越人大敗, 保於會稽之上, 吳人入越而戶撫之. 越王使大夫種行成於吳, 請男爲臣, 女爲妾, 身執禽而隨諸御. 吳人果聽其辭, 與成而不盟, 此攻其心者也. 其後越與吳戰, 吳人大敗, 亦請男爲臣, 女爲妾. 反以越事吳之禮事越. 越人不聽也, 遂殘吳國, 而禽夫差, 此攻其形者也.
策28韓三409-06 今將攻其心乎, 宜使如吳; 攻其形乎, 宜使如越. 夫攻形不如越, 而攻心不如吳, 而君臣、上下、少長、貴賤, 畢呼霸王, 臣竊以爲猶之井中而謂曰:‘我將爲爾求火也.’
策28韓三410-01 “東孟之會, 聶政、陽堅刺相兼君. 許異蹴哀侯而殪之, 立以爲鄭君. 韓氏之衆無不聽令者, 則許異爲之先也. 是故哀侯爲君, 而許異終身相焉. 而韓氏之尊許異也, 猶其尊哀侯也. 今日鄭君不可得而爲也, 雖終身相之焉, 然而吾弗爲云者, 豈不爲過謀哉!
策28韓三410-02 昔齊桓公九合諸侯, 未嘗不以周襄王之命. 然則遂尊襄王, 桓公亦定霸矣. 九合之尊桓公也, 猶其尊襄王也. 今日天子不可得而爲也, 雖爲桓公, 吾弗爲云者, 豈不爲過謀而不知尊哉!
策28韓三410-03 韓氏之士數十萬, 皆戴哀侯以爲君, 而許異獨取相焉者, 無他, 諸侯之君無不任事於周室也. 而桓公獨取霸者, 亦無他也. 今强國將有帝王之亹, 而以國先者, 此桓公、許異之類也. 豈可不謂善謀哉?
策28韓三410-04 夫先與强國之利, 强國能王, 則我必爲之霸; 强國不能王, 則可以辟其兵, 使之無伐我. 然則强國事成, 則我立帝而霸; 强國之事不成, 猶之厚德我也. 今與强國, 强國之事成, 則有福; 不成, 則無患. 然則先與强國者, 聖人之計也.”
策28韓三411-00 韓陽役於三川而欲歸, 足强爲之說韓王曰:“三川服矣, 王亦知之乎? 役且共貴公子.” 王於是召諸公子役於三川者而歸之.
策28韓三412-01 秦大國也, 韓小國也. 韓甚疏秦, 然而見親秦. 計之, 非金無以也. 故賣美人, 美人之賈貴, 諸侯不能買, 故秦買之三千金. 韓因以其金事秦, 秦反得其金與韓之美人. 韓之美人因言於秦曰:“韓甚疏秦.” 從是觀之, 韓亡美人與金, 其疏秦乃始益明.
策28韓三412-02 故客有說韓者曰:“不如止淫用, 以是爲金以事秦, 是金必行, 而韓之疏秦不明. 美人知內行者也, 故善爲計者不見內行.”
策28韓三413-00 張丑之合齊、楚講於魏也, 謂韓公仲曰:“今公疾攻魏之運, 魏急, 則必以地和於齊、楚, 故公不如勿攻也. 魏緩則必戰. 戰勝, 攻運而取之易矣; 戰不勝, 則魏且內之.” 公仲曰:“ 諾.” 張丑因謂齊、楚曰:“韓已與魏矣. 以爲不然, 則蓋觀公仲之攻也.” 公仲不攻, 齊、楚恐, 因講於魏而不告韓.
策28韓三414-00 或謂韓相國曰:“人之所以善扁鵲者, 爲有臃腫也; 使善扁鵲而無臃腫也, 則人莫之爲之也. 今君以所事善平原君者, 爲惡於秦也:而善平原君乃所以惡於秦也. 願君之熟計之也.”
策28韓三415-00 公仲使韓珉之秦求武隧, 而恐楚之怒也. 唐客謂公仲曰:“韓之事秦也, 且以求武隧也, 非弊邑之所憎也. 韓已得武隧, 其形乃可以善楚. 臣願有言, 而不敢爲楚計. ‘今韓之父兄得衆者毋相韓, 不能獨立, 勢必不善楚. 王曰:‘吾欲以國輔韓珉而相之可乎? 父兄惡珉, 珉必以國保楚.’” 公仲說, 士唐客於諸公, 而使之主韓、楚之事.
策28韓三416-01 韓相公仲珉使韓侈之秦, 請攻魏, 秦王說之. 韓侈在唐, 公仲珉死.
策28韓三416-02 韓侈謂秦王曰:“魏之使者謂後相韓辰曰:‘公必爲魏罪韓侈.’ 韓辰曰:‘不可, 秦王仕之, 又與約事.’ 使者曰:‘秦之仕韓侈也, 以重公仲也. 今公仲死, 韓侈之秦, 秦必弗入, 入又奚爲挾之以恨魏王乎?’ 韓辰患之, 將聽之矣. 今王不召韓侈, 韓侈且伏於山中矣.” 秦王曰:“何意寡人如是之權也. 令安伏?” 召韓侈而仕之.
策28韓三417-01 客卿爲韓謂秦王曰:“韓珉之議, 知其君不知異君, 知其國不知異國. 彼公仲者, 秦勢能詘之. 秦之强首之者, 珉爲疾矣. 進齊、宋之兵, 至首坦, 遠薄梁郭, 所以不及魏者, 以爲成, 而過南陽之道, 欲以四國西首也. 所以不者, 皆曰以燕亡於齊, 魏亡於秦, 陳、蔡亡於楚, 此皆絶地形, 羣臣比周以蔽其上, 大臣爲諸侯輕國也.
策28韓三417-02 “今王位正, 張儀之貴, 不得議公孫郝. 是從臣不事大臣也; 公孫郝之貴, 不得議甘戊, 則大臣不得事近臣矣. 貴賤不相事, 各得其位, 輻湊以事其上, 則羣臣之賢不肖, 可得而知也, 王之明一也.
策28韓三417-03 “公孫郝嘗疾齊、韓而不加貴, 則爲大臣, 不敢爲諸侯輕國矣. 齊、韓嘗因公孫郝而不受, 則諸侯不敢因羣臣以爲能矣. 外內不相爲, 則諸侯之情僞可得而知也, 王之明二也.
策28韓三417-04 “公孫郝、樗里疾請無攻韓, 陳四辟去, 王猶攻之也. 甘茂約楚、趙而反敬魏, 是其講我. 茂且攻宜陽, 王猶校之也. 羣臣之知, 無幾於王之明者. 臣故願公仲之國以侍於王, 而無自左右也.”
策28韓三418-00 韓珉相齊, 令吏逐公疇竪, 大怒於周之留成陽君也. 謂韓珉曰:“公以二人者爲賢人也? 所入之國, 因用之乎? 則不如其處小國何也. 成陽君爲秦去韓, 公疇竪、楚王善之. 今公因逐之, 二人者必入秦、楚, 必爲公患, 且明公之不善於天下. 天下之不善公者, 與欲有求於齊者, 且收之, 以臨齊而市公.”
策28韓三419-00 或謂山陽君曰:“秦封君以山陽, 齊封君以莒. 齊、秦非重韓, 則賢君之行也. 今楚攻齊取莒, 上及不交齊, 次弗納於君, 是棘齊、秦之威而輕韓也.” 山陽君因使之楚.
策28韓三420-00 趙、魏攻華陽, 韓謁急於秦. 冠蓋相望, 秦不救. 韓相國謂田苓曰:“事急, 願公雖疾, 爲一宿之行.” 田苓見穰侯, 穰侯曰:“韓急乎? 何故使公來?” 田苓對曰:“未急也.” 穰侯怒曰:“是何以爲公之王使乎? 冠蓋相望, 告弊邑甚急, 公曰‘未急’ 何也?” 田苓曰:“彼韓急則將變矣.” 穰侯曰:“公無見王矣, 臣請令發兵救韓.” 八日中, 大敗趙、魏於華陽之下.
策28韓三421-00 秦招楚而伐齊、冷向謂陳軫曰:“秦王必外向楚之齊者. 知西不合於秦, 必且務以楚合於齊, 齊、楚合, 燕、趙不敢不聽. 齊以四國敵秦, 是齊不窮也.” 向曰:“秦王誠必欲伐齊乎? 不如先收於楚之齊者. 楚之齊者先務以楚合於齊, 則楚必卽秦矣. 以强秦而有晉、楚, 則燕、趙不敢不聽, 是齊孤矣. 向請爲公說秦王.”
策28韓三422-00 韓氏逐向晉於周, 周成恢爲之謂魏王曰:“周必寬而反之, 王何不爲之先言, 是王有向晉於周也.” 魏王曰:“諾.” 成恢因爲謂韓王曰:“逐向晉者韓也, 而還之者魏也, 豈如道韓反之哉! 是魏有向晉於周, 而韓王失之也.” 韓王曰:“善.” 亦因請復之.
策28韓三423-00 張登請費緤曰:“請令公子年謂韓王曰:‘費緤, 西周讎之, 東周寶之. 此其家萬金, 王何不召之, 以爲三川之守. 是緤以三川與西周戒也, 必盡其家以事王. 西周惡之, 必效先王之器以止王.’ 韓王必爲之. 西周聞之, 必解子之罪, 以止子之事.”
策28韓三424-00 安邑之御史死, 其次恐不得也. 輸人爲之謂安令曰:“公孫綦爲人請御史於王, 王曰:‘彼固有次乎? 吾難敗其法.’” 因遽置之.
策28韓三425-00 魏王爲九里之盟, 且復天子. 房喜謂韓王曰:“勿聽之也, 大國惡有天子, 而小國利之. 王與大國弗聽, 魏安能與小國立之.”
策28韓三426-00 建信君輕韓熙, 趙敖爲謂建信侯曰:“國形有之而存, 無之而亡者, 魏也. 不可無而從者, 韓也. 今君之輕韓熙者, 交善楚、魏也. 秦見君之交反善於楚、魏也, 其收韓必重矣. 從則韓輕, 橫則韓重, 則無從輕矣. 秦出兵於三川, 則南圍鄢, 蔡、邵之道不通矣. 魏急, 其救趙必緩矣. 秦擧兵破邯鄲, 趙必亡矣. 故君收韓, 可以無亹.”
策28韓三427-00 段産謂新城君曰:“夫宵行者能無爲姦, 而不能令狗無吠己. 今臣處郞中, 能無議君於王, 而不能令人毋議臣於君. 願君察之也.”
策28韓三428-00 段干越人謂新城君曰:“王良之弟子駕, 云取千里馬, 遇造父之弟子. 造父之弟子曰:‘馬不千里.’ 王良弟子曰:“馬, 千里之馬也; 服, 千里之服也. 而不能取千里, 何也?’ 曰:‘子纆牽長故. 纆牽於事, 萬分之一也, 而難千里之行.’ 今臣雖不肖, 於秦亦萬分之一也, 而相國見臣不釋塞者, 是纆牽長也.”
策29燕一429-01 蘇秦將爲從, 北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 北有林胡、樓煩, 西有雲中、九原, 南有呼沱、易水. 地方二千餘里, 帶甲數十萬, 車七百乘, 騎六千疋, 粟支十年. 南有碣石、鴈門之饒, 北有棗、粟之利, 民雖不由田作, 棗、栗之實足食於民矣. 此所謂天府也.
策29燕一429-02 夫安樂無事, 不見覆軍殺將之憂, 無過燕矣.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 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 以趙之爲蔽於南也. 秦、趙五戰, 秦再勝而趙三勝, 秦、趙相弊, 而王以全燕制其後, 此燕之所以不犯難也.
策29燕一429-03 “且夫秦之攻燕也, 踰雲中、九原, 過代、上谷, 彌地踵道數千里. 雖得燕城, 秦計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趙之攻燕也, 發興號令, 不至十日, 而數十萬之衆軍於東垣矣. 度呼沱, 涉易水, 不至四、五日, 距國都矣.
策29燕一429-04 故曰: 秦之攻燕也, 戰於千里之外; 趙之攻燕也, 戰於百里之內. 夫不憂百里之患, 而重千里之外, 計無過於此者. 是故願大王與趙從親, 天下爲一, 則國必無患矣.”
策29燕一429-05 燕王曰:“寡人國小, 西迫强秦, 南近齊、趙. 齊、趙, 强國也. 今主君幸敎詔之, 合從以安燕. 敬以國從.” 於是齎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策29燕一430-01 奉陽君、李兌甚不取於蘇秦. 蘇秦在燕, 李兌因爲蘇秦謂奉陽君曰:“齊、燕離, 則趙重; 齊、燕合, 則趙輕. 今君之齊, 非趙之利也. 臣竊爲君不取也.” 奉陽君曰:“何吾合燕於齊?”
策29燕一430-02 對曰:“夫制於燕者, 蘇子也. 而燕弱國也, 東不如齊, 西不如趙, 豈能東無齊、 西無趙哉? 而君甚不善蘇秦. 蘇秦能抱弱燕而孤於天下哉? 是驅燕而使合於齊也. 且燕, 亡國之餘也, 其以權立, 以重外, 以事貴. 故爲君計, 善蘇秦則取, 不善亦取之, 以疑燕、齊. 燕、齊疑, 則趙重矣. 齊王疑蘇秦, 則君多資.” 奉陽君曰:“善.” 乃使使與蘇秦結交.
策29燕一431-00 權之難, 燕再戰不勝, 趙弗救. 噲子謂文公曰:“不如以地請合於齊, 趙必救我. 若不吾救, 不得不事.” 文公曰:“善.” 令郭任以地請講於齊. 趙聞之, 遂出兵救燕.
策29燕一432-01 燕文公時, 秦惠王以其女爲燕太子婦. 文公卒, 易王立. 齊宣王因燕喪攻之, 取十城. 武安君蘇秦爲燕說齊王. 再拜而賀, 因仰而弔. 齊王桉戈而卻, 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策29燕一432-02 對曰:“人之飢所以不食烏喙者, 以爲雖偸充腹, 而與死同患也. 今燕雖弱小, 强秦之少婿也. 王利其十城, 而深與强秦爲仇. 今使弱燕爲鴈行, 而强秦制其後, 以招天下之精兵, 此食烏喙之類也.” 齊王曰:“然則奈何?”
策29燕一432-03 對曰:“聖人之制事也, 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爲功. 故桓公負婦人而名益尊, 韓獻開罪而交愈固, 此皆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爲功者也. 王能聽臣, 莫如歸燕之十城, 卑辭以謝秦. 秦知王以己之故歸燕城也, 秦必德王. 燕無故而得十城, 燕亦德王. 是棄强仇而立厚交也.
策29燕一432-04 且夫燕、秦之俱事齊, 則大王號令, 天下皆從. 是王以虛辭附秦, 而以十城取天下也. 此霸王之業矣. 所謂轉禍爲福, 因敗成功者也.“ 齊王大說, 乃歸燕城, 以金千斤謝其後, 頓首塗中, 願爲兄弟而請罪於秦.
策29燕一433-01 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 曰:“武安君, 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萬乘下之, 尊之於廷, 示天下與小人羣也.” 武安君從齊來, 而燕王不館也.
策29燕一433-02 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 見足下, 身無咫尺之功, 而足下迎臣於郊, 顯臣於廷, 今臣爲足下使, 利得十城, 功存危燕, 足下不聽臣者, 人必有言臣不信, 傷臣於王者. 臣之不信, 是足下之福也. 使臣信如尾生, 廉如伯夷, 孝如曾參, 三者天下之高行, 而以事足下, 不可乎?” 燕王曰:“可.”
策29燕一433-03 曰:“有此, 臣亦不事足下矣.” 蘇秦曰:“且夫孝如曾參, 義不離親一夕宿於外, 足下安得使之之齊? 廉如伯夷, 不取素飡, 汙武王之義而不臣焉, 辭孤竹之君, 餓而死於首陽之山. 廉如此者, 何肯步行數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 信如尾生, 期而不來, 抱梁柱而死. 信至如此, 何肯楊燕、秦之威於齊, 而取大功乎哉?
策29燕一433-04 且夫信行者, 所以自爲也, 非所以爲人也. 皆自覆之術, 非進取之道也. “且夫三王代興, 吾霸迭盛, 皆不自覆也. 君以自覆爲可乎? 則齊不益於營丘, 足下不踰楚境, 不窺於邊城之外. 且臣有老母於周, 離老母而事足下, 去自覆之術, 而謀進取之道, 臣之趍固不與足下合者. 足下皆, 自覆之君也”; 僕者, 進取之臣也. 所謂以忠信得罪於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 又何罪之有也?”
策29燕一433-05 對曰:“足下不知也. 臣鄰家有遠爲吏者, 其妻私人. 其夫且歸, 其私之者憂之. 其妻曰:‘公勿憂也, 吾已爲藥酒以待之矣.’ 後二日, 夫至. 妻使妾奉巵酒進之. 妾知其藥酒也, 進之則殺主父, 言之則逐主母, 乃陽僵棄酒. 主父大怒而笞之. 故妾一僵而棄酒, 上以活主父, 下以存主母也. 忠至如此, 然不免於笞, 此以忠信得罪者也.
策29燕一433-06 臣之事, 適不幸而有類妾之棄酒也. 且臣之事足下, 亢義益國, 今乃得罪, 臣恐天下後事足下者, 莫敢自必也. 且臣之說齊, 曾不欺之也. 使之說齊者, 莫如臣之言也, 雖堯、舜之智, 不敢取也.”
策29燕一434-01 張儀爲秦破從連橫, 謂燕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 昔趙王以其姉爲代王妻, 欲幷代, 約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 乃令工人作爲金斗, 長其尾, 令之可以擊人. 與代王飮, 而陰告廚人曰:‘卽酒酣樂, 進熱歠, 卽因反斗擊之.’ 於是酒酣樂, 進, 取熱歠. 廚人進斟羹, 因反斗而擊之, 代王腦塗地. 其姉聞之, 摩笄以自刺也.” 故至今有摩笄之山, 天下莫不聞.
策29燕一434-02 “夫趙王之狼戾無親, 大王之所明見知也. 且以趙王爲可親邪? 趙興兵而攻燕, 再圍燕都而劫大王, 今趙王已入朝澠池, 效河閒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 秦下甲雲中、九原, 驅趙而攻燕. 則易水、長城非王之有也. 且今時趙之於秦, 猶郡縣也. 不敢妄興師以征伐. 今大王事秦, 秦王必喜, 而趙下敢妄動矣. 是西有强秦之援, 而南無齊、趙之患. 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策29燕一434-03 燕王曰:“寡人蠻夷辟處, 雖大男子, 裁如嬰兒. 言不足以求正, 謀不足以決事. 今大客幸而敎之, 請奉社稷西面而事秦.” 獻常山之尾五城.
策29燕一435-00 宮他爲燕使魏, 魏不聽, 留之數月. 客謂魏王曰:“不聽燕使何也?” 曰:“以其亂也.” 對曰:“湯之伐桀, 欲其亂也. 故大亂者可得其地, 小亂者可得其寶. 今燕客之言曰:‘事苟可聽, 雖盡寶、地猶爲之也.’ 王何爲不見?” 魏王說, 因見燕客而遣之.
策29燕一436-01 蘇秦死, 其弟蘇代欲繼之, 乃北見燕王噲曰:“臣東周之鄙人也, 竊聞王義甚高、甚順. 鄙人不敏, 竊釋鉏、耨而干大王. 至於邯鄲, 所聞於邯鄲者, 又高於所聞東周. 臣竊負其志, 乃至燕廷, 觀王之羣臣下吏, 大王天下之明主也.” 王曰:“子之所謂天下之明主者, 何如者也?”
策29燕一436-02 對曰:“臣聞之, 明主者, 務聞其過, 不欲聞其善. 臣請謁王之過. 夫齊、趙者, 王之仇讎也; 楚、魏者, 王之援國也. 今王奉仇讎以伐援國. 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慮此則計過. 無以諫者, 非忠臣也.” 王曰:“寡人之於齊、趙也, 非所敢欲伐也.”
策29燕一436-03 曰:“夫無謀人之心, 而令人疑之, 殆; 有謀人之心, 而令人知之, 拙; 謀未發, 而聞於外, 則危. 今臣聞王居處不安, 食飮不甘, 思念報齊, 身自削甲扎, 曰有大數矣!’ 妻自組甲絣, 曰‘有大數矣!’ 有之乎?”
策29燕一436-04 王曰:“子聞之, 寡人不敢隱也. 我有深怨積怒於齊, 而欲報之二年矣. 齊者, 我讎國也, 故寡人之所欲伐也. 直患國弊, 力不足矣. 子能以燕敵齊, 則寡人奉國而委之於子矣.”
策29燕一436-05 對曰:“凡天下之戰國七, 而燕處弱焉. 獨戰則不能, 有所附則無不重. 南附楚, 則楚重; 西附秦, 則秦重; 中附韓、魏, 則韓、魏重, 且苟所附之國重, 此必使王重矣.
策29燕一436-06 今夫齊王, 長主也, 而自用也. 南攻楚五年, 稸積散, 西困秦三年, 民憔瘁, 士罷弊; 北與燕戰, 覆三軍, 獲二將; 而又以其餘兵南面而擧五千乘之勁宋, 而包十二諸侯. 此其君之欲得也, 其民力竭也, 安猶取哉? 且臣聞之, 數戰則民勞, 久師則兵弊.” 王曰:“吾聞齊有淸濟、濁河, 可以爲固; 有長城鉅防, 足以爲塞. 誠有之乎?”
策29燕一436-07 對曰:“天時不與, 雖有淸濟、濁河, 何足以爲固? 民力窮弊, 雖有長城鉅防, 何足以爲塞? 且異日也, 濟西不役, 所以備趙也; 河北不師, 所以備燕也. 今濟西、河北盡以役矣, 封內弊矣. 夫驕主必不好計, 而亡國之臣貪於財. 王誠能毋愛寵子、母弟以爲質, 寶珠玉帛以事其左右, 彼且德燕而輕亡宋, 則齊可亡已.”
策29燕一436-08 王曰:“吾終以子受命於天矣!” 曰:“內寇不與, 外敵不可距. 王自治其外, 臣自報其內, 此乃亡之之勢也.”
策29燕一437-01 燕王噲旣立, 蘇秦死於齊. 蘇秦之在燕也, 與其相子之爲婚, 而蘇代與子之交. 及蘇秦死, 而齊宣王復用蘇代. 燕噲三年, 與楚三晉攻秦, 不勝而還. 子之相燕. 貴重主斷,
策29燕一437-02 蘇代爲齊使於燕, 燕王問之曰:“齊宣王何如?” 對曰:“必不霸.” 燕王曰:“何也?” 對曰:“不信其臣.” 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 於是燕王大信子之. 子之因遺蘇代百金, 聽其所使.
策29燕一437-03 鹿毛壽謂燕王曰:“不如以國讓子之. 人謂堯賢者, 以其讓天下於許由, 由必不受, 有讓天下之名, 實不失天下. 今王以國讓相子之, 子之必不敢受, 是王與堯同行也.” 燕王因擧國屬子之, 子之大重.
策29燕一437-04 或曰:“禹授益, 而以啓爲吏, 及老, 而以啓爲不足任天下, 傳之益也. 啓與支黨攻益, 而奪之天下, 是禹名傳天下於益, 其實令啓自取之. 今王言屬國子之, 而吏無非太子人者, 是名屬子之, 而太子用事.” 王因收印, 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 子之南面行王事, 而噲老不聽政, 顧爲臣, 國事皆決子之.
策29燕一437-05 子之三年, 燕國大亂, 百姓恫怨. 將軍市被、太子平謀, 將攻子之. 儲子謂齊宣王:“因而仆之, 破燕必矣.” 王因令人謂太子平曰:“寡人聞太子之義, 將廢私而立公, 飭君臣之義, 正父子之位. 寡人之國小, 不足先後. 雖然, 則唯太子所以令之.”
策29燕一437-06 太子因數黨聚衆, 將軍市被圍公宮, 攻子之, 不克; 將軍市被及百姓乃反攻. 太子平、 將軍市被死已殉. 國構難數月, 死者數萬衆, 燕人恫怨, 百姓離意. 孟軻謂齊宣王曰:“今伐燕, 此文、武之時. 不可失也.”
策29燕一437-07 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 以因北地之衆以伐燕. 士卒不戰, 城門不閉, 燕王噲死. 齊大勝燕, 子之亡. 二年, 燕人立公子平, 是爲燕昭王.
策29燕一438-00 初, 蘇秦弟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 齊王怨蘇秦, 欲囚厲, 燕質子爲謝乃已, 遂委質爲臣. 燕相子之與蘇代婚, 而欲得燕權, 乃使蘇代持質子於齊. 齊使代報燕, 燕王噲問曰:“齊王其伯也乎?” 曰:“不能.” 曰:“何也.” 曰:“不信其臣.” 於是燕王專任子之, 已而讓位, 燕大亂. 齊伐燕, 殺王噲、子之. 燕立昭王. 而蘇代、厲遂不敢入燕, 皆終歸齊, 齊善待之.
策29燕一439-00 蘇代過魏, 魏爲燕執代. 齊使人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封涇陽君, 秦不受. 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 不信齊王與蘇子也. 今齊、魏不和, 如此其甚, 則齊不欺秦, 秦信齊, 齊、秦合, 涇陽君有宋地, 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東蘇子, 秦必疑而不信蘇子矣. 齊、秦不合, 天下無變, 伐齊之形成矣.” 於是出蘇伐, 之宋, 宋善待之.
策29燕一440-01 燕昭王收破燕後卽位, 卑身厚幣, 以招賢者. 欲將以報讎, 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 而襲破燕, 孤極知燕小力少, 不足以報. 然得賢士與共國, 以雪先王之耻, 孤之願也. 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
策29燕一440-02 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 王者與友處, 霸者與臣處, 亡國與役處. 詘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學, 則百己者至; 先趨而後息, 先問而後嘿, 則什己者至; 人趨己趨, 則若己者至; 馮几據杖, 眄視指使, 則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奮擊, 呴藉叱咄, 則徒隸之人至矣.
策29燕一440-03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 而朝其門下, 天下聞王朝其賢臣, 天下之士, 必趨於燕矣.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
策29燕一440-04 郭隗先生曰: 臣聞古之君人, 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馬, 馬已死, 買其首五百金, 反以報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 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 況生馬乎? 天下必以王爲能市馬, 馬今至矣.’ 於是不能期年, 千里之馬至者三.
策29燕一440-05 今王誠欲致士, 先從隗始; 隗且見事, 況賢於隗者乎? 豈遠千里哉!”
策29燕一440-06 於是昭王爲隗築宮而師之. 樂毅自魏往, 鄒衍自齊往, 劇辛自趙往, 士爭湊燕. 燕王弔死問生, 與百姓同其甘苦. 二十八年, 燕國殷富, 士卒樂佚輕戰, 於是遂以樂毅爲上將軍, 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 齊兵敗, 閔王出走於外. 燕兵獨追北, 入至臨淄, 盡取齊寶, 燒其宮室宗廟. 齊城之不下者, 唯獨莒、卽墨.
策29燕一441-01 齊伐宋, 宋急. 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夫列在萬乘, 而寄質於齊, 名卑而權輕. 秦齊助之伐宋, 民勞而實費. 破宋殘楚淮北, 肥大齊, 讎强而國弱也. 此三者, 皆國之大敗也, 而足下行之, 將欲以除害取信於齊也? 而齊未加信於足下, 而忌燕也愈甚矣. 然則足下之事齊也, 失所爲矣. 夫民勞而實費, 又無尺寸之功, 破宋肥讎, 而世負其禍矣.
策29燕一441-02 足下. 以宋加淮北, 强萬乘之國也, 而齊幷之, 是益一齊也. 北夷方七百里, 加之以魯、衛, 此所謂强萬乘之國也, 而齊幷之, 是益二齊也. 夫一齊之强, 而燕猶不能支也, 今乃以三齊臨燕, 其禍必大矣.
策29燕一441-03 “雖然, 臣聞, 知者之擧事也, 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成功者也. 齊人紫敗素也, 而賈十倍;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 而後殘吳霸天下. 此皆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爲功者也.
策29燕一441-04 今王若欲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爲功乎? 則莫如遙伯齊而厚尊之, 使使盟於周室, 盡焚天下之秦符, 約曰:“夫上計破秦, 其次長賓之秦.’ 秦挾賓客以待破, 秦王必患之. 秦五世以結諸侯. 今爲齊下; 秦王之志:‘苟得窮齊, 不憚以一國都爲功.’ 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窮齊’之說說秦, 謂秦王曰:
策29燕一441-05 ‘燕、趙破宋肥齊, 尊齊而爲之下者, 燕、趙非利之也. 弗利而勢爲之者何也? 以不信秦王也. 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趙. 今涇陽君若高陵君先於燕、趙, “秦有變, 因以爲質.” 則燕、趙信秦矣. 秦爲西帝, 趙爲中帝, 燕爲北帝, 立爲三帝而以令諸侯. 韓、魏不聽, 則秦伐之; 齊不聽, 則燕、趙伐之. 天下孰敢不聽?
策29燕一441-06 天下服聽, 因驅韓、魏以攻齊, 曰:"必反宋地, 而歸楚之淮北." 夫反宋地, 歸楚之淮北, 燕、i趙之所同利也; 竝立三帝, 燕、趙之所同願也. 夫實得所利, 名得所願, 則燕、趙之棄齊也, 猶釋弊躧. 今王之不收燕、趙, 則齊伯必成矣. 諸侯戴齊, 而王獨弗從也, 是國伐也. 諸侯戴齊而王從之, 是名卑也. 王不收燕、趙, 名卑而國危; 王收燕、趙, 名尊而國寧. 夫去尊寧而就卑危, 知者不爲也.'
策29燕一441-07 秦王聞若說也, 必如刺心. 然則王何不務使知士以若此言說秦, 秦伐齊必矣. 夫取秦, 上交也; 伐齊, 正利也. 尊上交, 務正利, 聖王之事也."
策29燕一441-08 燕昭王善其書, 曰:“先人嘗有德蘇氏, 子之之亂, 而蘇氏去燕. 燕欲報仇於齊, 非蘇氏莫可." 乃召蘇氏, 復善待之. 與謀伐齊, 竟破齊, 閔王出走.
策29燕一442-01 蘇代謂燕昭王曰:“今有人於此, 孝如曾參、 孝己, 信如尾生高, 廉如鮑焦、史鰌. 兼此三行以事王, 奚如?" 王曰:“如是足矣." 對曰:“足下以爲足, 則臣不事足下矣. 臣且處無爲之事, 歸耕乎周之上地, 耕而食之, 織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
策29燕一442-02 對曰: 孝如曾參、孝己, 則不過養其親; 信如尾生高, 則不過不欺人耳; 廉如鮑焦、史鰌, 則不過不竊人之財耳. 今臣爲進取者也. 臣以爲廉不與身俱達, 義不與生俱立. 仁、義者:自完之道也, 非進取之術也." 王曰:“自憂不足乎?"
策29燕一442-03 對曰:“以自憂爲足, 則秦不出殽塞, 齊不出營丘, 楚不出疏章. 三王代位, 五伯改政, 皆以不自憂故也. 若自憂而足, 則臣亦之周負籠耳. 何爲煩大王之廷耶? 昔者楚取章武, 諸侯北面而朝; 秦取西山, 諸侯西面而朝. 曩者使燕毋去周室之上, 則諸侯不爲別馬而朝矣.
策29燕一442-04 臣聞之, 善爲事者, 先量其國之大小, 而揆其兵之强弱, 故功可成, 而名可立也; 不能爲事者, 不先量其國之大小, 不揆其兵之强弱, 故功不可成, 而名不可立也. 今王有東嚮伐齊之心. 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
策29燕一442-05 對曰:“矜戟砥劍, 登丘東嚮而歎, 是以愚臣知之. 今夫烏獲擧千鈞之重, 行年八十, 而求扶持. 故齊雖强國也, 西勞於宋, 南罷於楚, 則齊軍可敗, 而河閒可取." 燕王曰:“善. 吾請拜子爲上卿, 奉子車百乘. 子以此爲寡人東游於齊, 何如?"
策29燕一442-06 對曰:“足下以愛之故與, 則何不與愛子與諸舅、叔父, 負床之孫? 不得, 而乃以與無能之臣, 何也? 王之論臣何如人哉? 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 忠信也. 恐以忠信之故見罪於左右." 王曰:“安有爲人臣盡其力, 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策29燕一442-07 對曰:“臣請爲王譬. 昔周之上地嘗有之. 其丈夫官三年不歸, 其妻愛人. 其所愛者曰:‘子之丈夫來, 則且奈何乎?’ 其妻曰:‘勿憂也, 吾已爲藥酒而待其來矣.’ 已而其丈夫果來, 於是因令其妾酌藥酒而進之. 其妾知之, 半道而立. 慮曰:
策29燕一442-08 ‘吾以此飮吾主父, 則殺吾主父; 以此事告吾主父, 則逐吾主母. 與殺吾父、逐吾主母者, 寧佯躓而覆之.’ 於是因佯僵而仆之. 其妻曰:‘爲子之遠行來之, 故爲美酒, 今妾奉而仆之.’ 其丈夫不知, 縛其妾而笞之. 故妾所以笞者, 忠信也.
策29燕一442-09 今臣爲足下使於齊, 恐忠信不諭於左右也. 臣聞之曰:‘萬乘之主, 不制於人臣; 十乘之家, 不制於衆人; 疋夫徒步之士, 不制於妻妾.’ 而又況於當世之賢主乎? 臣請行矣, 願足下之無制於羣臣也.”
策29燕一443-00 燕王謂蘇代曰:“寡人甚不喜訑者言也.” 蘇代對曰:“周地賤媒,. 爲其兩譽也. 之男家曰:‘女美’. 之女家曰‘男富.’ 然而周之俗, 不自爲取妻. 且夫處女無媒, 老且不嫁; 舍媒而自衒, 弊而不售. 順而無敗, 售而不弊者, 唯媒而已矣. 且事非權不立, 非勢不成. 夫使人坐受成事者, 唯訑者耳.” 王曰:“善矣.”
策30燕二444-01 秦召燕王, 燕王欲往. 蘇代約燕王曰:“楚得枳而國亡, 齊得宋而國亡, 齊、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 何也? 是則有功者, 秦之深讎也. 秦取天下非行義也, 暴也.
策30燕二444-02 “秦之行暴於天下, 正告楚曰:‘蜀地之甲, 輕舟浮於汶, 乘夏水而下江, 五日而至郢. 漢中之甲, 乘舟出於巴, 乘夏水而下漢, 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積甲宛, 東下隨, 知者不及謀, 勇者不及怒, 寡人如射隼矣. 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 不亦遠乎?’ 楚王爲是之故, 十七年事秦.
策30燕二444-03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 一日而斷太行, 我起乎宜陽, 而觸平陽, 二日而莫不盡繇, 我離兩周而觸鄭, 五日而國擧.’ 韓氏以爲然, 故事秦.
策30燕二444-04 “秦正告魏曰:‘我擧安邑, 塞女戟, 韓氏太原卷. 我下枳道、南陽、封、冀, 包兩周, 乘夏水, 浮輕舟, 强弩在前, 銛戈在後. 決榮口, 魏無大梁; 決白馬之口, 魏無濟陽; 決宿胥之口, 魏無虛、頓丘. 陸攻則擊河內, 水攻則滅大梁.’ 魏氏以爲然, 故事秦.
策30燕二444-05 “秦欲攻安邑, 恐齊救之, 則以宋委於齊, 曰:‘宋王無道. 爲木人以寫寡人, 射其面. 寡人地絶兵遠, 不能攻也. 王苟能破宋有之, 寡人如自得之.’ 已得安邑, 塞女戟, 因以‘破宋’爲齊罪.
策30燕二444-06 “秦欲攻齊, 恐天下救之, 則以齊委於天下, 曰:‘齊王四與寡人約, 四欺寡人, 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 有齊無秦, 無齊有秦, 必伐之, 必亡之!’ 已得宜陽、少曲, 致藺石, 因以‘破齊’爲天下罪.
策30燕二444-07 “秦欲攻魏重楚, 則以南陽委於楚曰:‘寡人固與韓且絶矣! 殘均陵, 塞鄳隘, 苟利於楚, 寡人如自有之.’ 魏棄與國而合於秦, 因以‘塞鄳隘’爲楚罪.
策30燕二444-08 “兵困於林中, 重燕、趙, 以膠東委於燕, 以濟西委於趙. 趙得講於魏, 至公子延, 因犀首屬行而攻趙. 兵傷於離石, 遇敗於馬陵. 而重魏, 則以葉、蔡委於魏. 已得講於趙, 則劫魏, 魏不爲割. 困則使太后、穰侯爲和, 羸則兼欺舅與母.
策30燕二444-09 適燕者曰:‘以膠東', 適趙者曰:‘以濟西'. 適魏者曰:‘以葉、蔡', 適楚者曰:‘以塞鄳隘'. 適齊者曰:‘以宋'. 此必令其言如循環, 用兵如刺蜚繡, 母不能制, 舅不能約.
策30燕二444-10 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陸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 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 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 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 晉國之禍, 三晉之半. 秦禍如此其大, 而燕、趙之秦者, 皆以爭事秦, 說其主. 此臣之所大患.”
策30燕二444-11 燕昭王不行. 蘇代復重於燕, 燕反約諸侯從親, 如蘇秦時. 或從或不, 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 代、厲皆以壽死, 名顯諸侯.
策30燕二445-01 蘇代爲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 奉陽君不聽. 乃入齊惡趙, 令齊絶於趙. 齊已絶於趙, 因之燕, 謂昭王曰:“韓爲謂臣曰:‘人告奉陽君曰:”使齊不信趙者, 蘇子也; 今齊王召蜀子使不伐宋, 蘇子也; 與齊王謀道取秦以謀趙者, 蘇子也; 令齊守趙之質子以甲者, 又蘇子也.” 請告子以請, 齊果以守趙之質子以甲, 吾必守子以甲.’
策30燕二445-02 其言惡矣. 雖然, 王勿患也. 臣故知入齊之有趙累也. 出爲之以成所欲, 臣死而齊大惡於趙, 臣猶生也. 令齊、趙絶, 可大紛已. 持臣非張孟談也, 使臣也如張孟談也, 齊、趙必有爲智伯者矣.
策30燕二446-01 “奉陽君告朱讙與趙足曰:‘齊王使公王曰命說曰:“必不反韓珉”. 今召之矣;“必不任蘇子以事”. 今封而相之; 令“不合燕”. 今以燕爲上交. 吾所恃者順也, 今其言變有甚於其父. 順始與蘇子爲讎, 見之知無厲, 今賢之兩之, 已矣, 吾無齊矣!’
策30燕二446-02 “奉陽君之怒甚矣. 如齊王王之不信趙, 而小人奉陽君也, 因是而倍之. 不以今時大紛之, 解而復合, 則後不可柰何也. 故齊、趙之合, 苟可循也, 死不足以爲臣患, 逃不足以爲臣耻, 爲諸侯不足以爲臣榮, 被髮自漆爲厲不足以爲臣辱.
策30燕二446-03 然而臣有患也: 臣死而齊、趙不循, 惡交分於臣也, 而後相效, 是臣之患也. 若臣死而必相攻也, 臣必勉之而求死焉. 堯、舜之賢而死. 禹、湯之知而死, 孟賁之勇而死, 烏獲之力而死. 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 在必然]之物, 以成所欲, 王何疑焉?
策30燕二446-04 “臣以爲不若逃而去之. 臣以韓、魏循自齊而爲之, 取秦深結趙以勁之. 如是則近於相攻. 臣雖爲之, 累燕. 奉陽君告朱讙曰:‘蘇子怒於燕王之不以吾故, 弗予相, 又不予卿也. 殆無燕矣.’ 其疑至於此, 故臣雖爲之, 不累燕, 又不欲王.
策30燕二446-05 伊尹再逃湯而之桀, 再逃桀而之湯, 果與鳴條之戰, 而以湯爲天子; 伍子胥逃楚而之吳, 果與伯擧之戰, 而報其父之讎.
策30燕二446-06 今臣逃而紛齊、趙, 始可著於春秋. 且擧大事者, 孰不逃? 桓公之難, 管仲逃於魯: 陽虎之難, 孔子逃於衛; 張儀逃於楚; 白珪逃於秦; 望諸相中山也, 使趙. 趙劫之求地, 望諸攻關而出逃; 外孫之難, 薛公釋戴, 逃出於關. 三晉稱以爲士. 故擧大事, 逃不足以爲辱矣.” 卒絶齊於趙, 趙合於燕以攻齊敗之.
策30燕二447-01 蘇代爲燕說齊, 未見齊王, 先說淳于髡曰:“人有賣駿馬者, 比三旦立市, 人莫之知. 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 欲賣之, 比三旦立於市, 人莫與言. 願子還而視之, 去而顧之, 臣請獻一朝之賈.’
策30燕二447-02 伯樂乃還而視之, 去而顧之. 一旦而馬價十倍. 今臣欲以駿馬見於王, 莫爲臣先後者. 足下有意爲臣伯樂乎? 臣請獻白璧一雙, 黃金千鎰, 以爲馬食.” 淳于髡曰“謹聞命矣.” 入言之王而見之, 齊王大說蘇子.
策30燕二448-01 蘇代自齊使人謂燕昭王曰:“臣聞離齊、趙, 齊、趙已孤矣, 王何不出兵以攻齊? 臣請爲王弱之.” 燕乃伐齊攻晉. 令人謂閔王曰:“燕之攻齊也, 欲以復振古地也. 燕兵在晉而不進, 則是兵弱而計疑也. 王何不令蘇子將而應燕乎? 夫以蘇子之賢, 將而應弱燕, 燕破必矣. 燕破, 則趙不敢不聽. 是王破燕而服趙也.”
策30燕二448-02 閔王曰:“善.” 乃謂蘇子曰:“燕兵在晉, 今寡人發兵應之, 願子爲寡人爲之將.” 對曰:“臣之於兵, 何足以當之. 王其改擧. 王使臣也, 是敗王之兵, 而以臣遺燕也. 戰不勝, 不可振也.” 王曰:“行, 寡人知子矣.”
策30燕二448-03 蘇子遂將, 而與燕人戰於晉下, 齊軍敗. 燕得甲首二萬人. 蘇子收其餘兵以守陽城, 而報於閔王曰:“王過擧, 令臣應燕. 今軍敗, 亡二萬人, 臣有斧質之罪, 請自歸於吏以戮.” 閔王曰:“此寡人之過也, 子無以爲罪.”
策30燕二448-04 明日, 又使燕攻陽城及狸. 又使人謂閔王曰:“日者, 齊不勝於晉下, 此非兵之過, 齊不幸而燕有天幸也. 今燕又攻陽城及狸, 是以天幸自爲功也. 王復使蘇子應之, 蘇子先敗王之兵, 其後必務以勝報王矣.” 王曰:“善.” 乃復使蘇子, 蘇子固辭, 王不聽. 遂將以與燕戰於陽城. 燕人大勝, 得首三萬. 齊君臣不親, 百姓離心. 燕因使樂毅大起兵伐齊, 破之.
策30燕二449-01 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曰:“臣之行也, 固知將有口事. 故獻御書而行. 曰:‘臣貴於齊, 燕大夫將不信臣; 臣賤, 將輕臣; 臣用, 將多望於臣; 齊有不善, 將歸罪於臣; 天下不攻齊, 將曰善爲齊謀; 天下攻齊, 將與齊兼鄮臣. 臣之所重處重卵也.’
策30燕二449-02 王謂臣曰:‘吾必不聽衆口與讒言, 吾信汝也, 猶剗刈者也. 上可以得用於齊, 次可以得信, 於下苟無死, 女無不爲也. 以女自信, 可也; 與之言曰:“去燕之齊”可也. 期於成事而已.’
策30燕二449-03 “臣受令以任齊, 及五年. 齊數出兵, 未嘗謀燕. 齊、趙之交, 一合一離. 燕王不與齊謀趙, 則與趙謀齊. 齊之信燕也, 至於虛北地行其兵. 今王信田伐與叅去疾之言, 且攻齊, 使齊犬馬駴, 而不言燕. “今王又使慶令臣曰:‘吾欲用所善’. 王苟欲用之, 則臣請爲王事之. 王欲醳臣, 剸任所善, 則臣請歸醳事. 臣苟得見, 則盈願.”
策30燕二450-01 陳翠合齊、燕, 將令燕王之弟爲質於齊, 燕王許諾. 太后聞之大怒, 曰:“陳公不能爲人之國, 亦則已矣. 焉有離人子母者? 老婦欲得志焉.” 陳翠欲見太后. 王曰:“太后方怒子, 子其待之.” 陳翠曰:“無害也.” 遂入見太后曰:“何臞也?”
策30燕二450-02 太后曰:“賴得先王鴈、鶩之餘食, 不宜臞. 臞者, 憂公子之且爲質於齊也.” 陳翠曰:“人主之愛子也, 不如布衣之甚也. 非徒不愛子也, 又不愛丈夫子獨甚.” 太后曰:“何也?”
策30燕二450-03 對曰:“太后嫁女諸侯, 奉以千金, 齎地百里, 以爲人之終也. 今王願封公子, 百官持職, 羣臣效忠, 曰:‘公子無功, 不當封.’ 今王之以公子爲質也, 且以爲公子功而封之也. 太后弗聽. 臣是以知人主之不愛丈夫子獨甚也.
策30燕二450-04 且太后與王幸而在, 故公子貴; 太后千秋之後, 王棄國家, 而太子卽位, 公子賤於布衣. 故非及太后與王封公子, 則公子終身不封矣.” 太后曰:“老婦不知長者之計.” 乃命公子, 束車制衣爲行具.
策30燕二451-00 燕昭王且與天下伐齊, 而有齊人仕於燕者, 昭王召而謂之曰:“寡人且與天下伐齊, 旦暮出令矣. 子必爭之, 爭之而不聽, 子因去而之齊. 寡人有時復合和也, 且以因子而事齊.” 當此之時也, 燕齊不兩立, 然而常獨欲有復收之之志若此也.
策30燕二452-01 燕饑, 趙將伐之. 楚使將軍之燕, 過魏, 見趙恢. 趙恢曰:“使除患無至, 易於救患. 伍子胥、宮之奇不用, 燭之武、張孟談受大賞. 是故謀者皆從事於除患之道, 而先使除患無至者. 今予以百金送公也, 不如以言. 公聽吾言而說趙王曰:
策30燕二452-02 ‘昔者吳伐齊, 爲其饑也. 伐齊未必勝也, 而弱越乘其弊以霸. 今王之伐燕也, 亦爲其饑也, 伐之未必勝, 而强秦將以兵承王之西, 是使弱趙居强吳之處, 而使强秦處弱越之所以霸也. 願王之熟計之也’.” 使者乃以說趙王, 趙王大悅, 乃止. 燕昭王聞之, 乃封之以地.
策30燕二453-01 昌國君樂毅爲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下七十餘城, 盡郡縣之以屬燕. 三城未下, 而燕昭王死. 惠王卽位, 用齊人反閒, 疑樂毅, 而使騎劫代之將. 樂毅奔趙. 趙封以爲望諸君. 齊田單欺詐騎劫, 卒敗燕軍, 復收七十城以復齊.
策30燕二453-02 燕王悔, 懼趙用樂毅, 承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讓樂毅, 且謝之曰:“先王擧國而委將軍, 將軍爲燕破齊, 報先王之讎, 天下莫不振動, 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
策30燕二453-03 會先王棄羣臣, 寡人新卽位, 左右誤寡人. 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 爲將軍久暴露於外, 故召將軍且休計事. 將軍過聽, 以與寡人有隙, 遂捐燕而歸趙. 將軍自爲計則可矣, 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策30燕二453-04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 不能奉承先王之敎, 以順左右之心, 恐抵斧質之罪, 以傷先王之明, 而又害於足下之義, 故遁逃奔趙. 自負以不肖之罪, 故不敢爲辭說. 今王使使者數之罪, 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故敢以書對.
策30燕二453-05 “臣聞賢聖之君, 不以祿私其親, 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 能當之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 成功之君也; 論行而結交者, 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學者觀之, 先王之擧錯, 有高世之心. 故假節於魏王, 而以身得察於燕. 先王過擧, 擢之乎賓客之中, 而立之乎羣臣之上, 不謀於父兄, 而使臣爲亞卿. 臣自以爲, 奉令承敎, 可以幸無罪矣, 故受命而不辭.
策30燕二453-06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 不量輕弱, 而欲以齊爲事.’ 臣對曰:‘夫齊, 霸國之餘敎也, 而驟勝之遺事也, 閑於兵甲, 習於戰攻. 王若欲攻之, 則必擧天下而圖之. 擧天下而圖之, 莫徑於結趙矣. 且又淮北、宋地, 楚、魏之所同願也. 趙若許約, 楚、魏宋盡力, 四國攻之, 齊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策30燕二453-07 臣乃口受令, 具符節, 南使臣於趙. 顧反命, 起兵隨而攻齊. 以天之道, 先王之靈, 河北之地, 隨先王擧而有之於濟上. 濟上之軍, 奉令擊齊, 大勝之. 輕卒銳兵, 長驅至國, 齊王逃遁走莒, 僅以身免. 珠玉財寶, 車甲珍器, 盡收入燕;
策30燕二453-08 大呂陳於元英, 故鼎反於曆室; 齊器設於寧臺, 薊丘之植, 植於汶皇. 自五伯以來, 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爲愜其志, 以臣爲不頓命, 故裂地而封之, 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 臣不佞, 自以爲奉令承敎, 可以幸無罪矣, 故受命而弗辭.
策30燕二453-09 “臣聞賢明之君, 功立而不廢, 故著於春秋; 蚤知之士, 名成而不毁, 故稱於後世. 若先王之報怨雪耻, 夷萬乘之强國, 收八百歲之蓄積, 及至棄羣臣之日, 餘令詔後嗣之遺義, 執政任事之臣, 所以能循法令, 順庶孽者, 施及萌隶, 皆可以敎於後世.
策30燕二453-10 “臣聞善作者, 不必善成; 善始者, 不必善終. 昔者, 五子胥說聽乎闔閭, 故吳王遠迹至於郢. 夫差弗是也, 賜之鴟夷而浮之江. 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 故沈子胥而不悔; 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 故入江而不改.
策30燕二453-11 夫免身全功, 以明先王之迹者, 臣之上計也. 離毁辱之非, 墮先王之名者, 臣之所大恐也. 臨不測之罪, 以幸爲利者, 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 交絶不出惡聲; 忠臣之去也, 不潔其名. 臣雖不佞, 數奉敎於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 而不察疏遠之行也. 故敢以書報, 唯君之留意焉.”
策30燕二454-01 或獻書燕王:“王而不能自恃, 不惡卑名以事强; 事强可以令國安長久, 萬世之善計. 以事强而不可以爲萬世, 則不如合弱. 將柰何合弱而不能如一? 此臣之所爲山東苦也.
策30燕二454-02 “比目之魚不相得則不能行, 故古之人稱之, 以其合兩而如一也. 今山東合弱而不能如一, 是山東之知不如魚也. 又譬如車士之引車也, 三人不能行, 索二人、五人, 而車因行矣; 今山東三國弱而不能敵秦, 索二國因能勝秦矣; 然而山東不知相索, 智固不如車士矣.
策30燕二454-03 胡與越人言語不相知, 志意不相通, 同舟而凌波, 至其相救助如一也; 今山東之相與也, 如同舟而濟, 秦之兵至, 不能相救助如一, 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 三物者, 人之所能爲也. 山東之主遂不悟, 此臣之所爲山東苦也. 願大王之熟慮之也.
策30燕二454-04 “山東相合, 之主者不卑名, 之國者可長存, 之卒者出士, 以戌韓、梁之西邊, 此燕之上計也. 不急爲此, 國必危矣, 主必大憂. 今韓、梁、趙三國以合矣, 秦見三晉之堅也, 必南伐楚. 趙見秦之伐楚也, 必北攻燕.
策30燕二454-05 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 秦久伐韓, 故中山亡; 今久伐楚, 燕必亡. 臣竊爲王計, 不如以兵南合三晉, 約戌韓、梁之西邊. 山東不能堅爲此, 此必皆亡.” 燕果以兵南合三晉也.
策30燕二455-01 客謂燕王曰:“齊南破楚, 西屈秦, 用韓、魏之兵, 燕、趙之衆, 猶鞭筴也. 使齊北面伐燕, 卽雖五燕不能當. 王何不陰出使, 散游士, 頓齊兵, 弊其衆, 使世世無患.” 燕王曰:“假寡人五年, 寡人得其志矣.” 蘇子曰:“請假王十年.” 燕王說, 奉蘇子車五十乘, 南使於齊.
策30燕二455-02 謂齊王曰:“齊南破楚, 西屈秦, 用韓、魏之兵, 燕、趙之衆, 猶鞭筴也. 臣聞當世之擧王, 必誅暴正亂, 擧無道, 攻不義. 今宋王射天笞地, 鑄諸侯之象, 使侍屛匽, 展其臂, 彈其鼻, 此天下之無道不義, 而王不伐, 王名終不成. 且夫宋, 中國膏腴之地, 鄰民之所處也, 與其得百里於燕, 不如得十里於宋. 伐之, 名則義, 實則利. 王何爲弗爲?”
策30燕二455-03 齊王曰:“善.” 遂與兵伐宋, 三覆宋. 宋遂擧. 燕王聞之, 絶交於齊, 率天下之兵以伐齊. 大戰一, 小戰再, 頓齊國, 成其名. 故曰:“因其强而强之, 乃可折也; 因其廣而廣之, 乃可缺也.”
策30燕二456-01 趙且伐燕, 蘇代爲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 過易水, 蚌方出曝, 而鷸啄其肉, 蚌合而拑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 明日不雨, 卽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 明日不出, 卽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 漁者得而幷禽之.
策30燕二456-02 今趙且伐燕. 燕、趙久相支, 以弊大衆, 臣恐强秦之爲漁父也. 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策30燕二457-00 齊、魏爭燕, 齊謂燕王曰:“吾得趙矣.” 魏亦謂燕王曰:“吾得趙矣.” 燕無以決之, 而未有適予也. 蘇子謂燕相曰:“臣聞辭卑而幣重者, 失天下者也; 辭倨而幣薄者, 得天下者也. 今魏之辭倨而幣薄.” 燕因合於魏得趙. 齊遂北矣.
策31燕三458-01 齊、韓、魏共攻燕. 燕使太子請救於楚. 楚王使景陽將而救之. 暮舍, 使左右司馬各營壁地, 已, 稙表. 景陽怒, 曰:“女所營者, 水皆至滅表. 此焉可以舍?” 乃令徙. 明日大雨, 山水大出, 所營者, 水皆滅表. 軍吏乃服.
策31燕三458-02 於是遂不救燕, 而攻魏雝丘, 取之, 以與宋. 三國懼, 乃罷兵. 魏軍其西, 齊軍其東. 楚軍欲還, 不可得也. 景陽乃開西和門, 晝以車騎, 暮以燭, 見通使於魏. 齊師怪之, 以爲燕、楚與魏謀之, 乃引兵而去. 齊兵已去, 魏失其與國, 無與共擊楚. 乃夜遁. 楚師乃還.
策31燕三459-00 張丑爲質於燕, 燕王欲殺之, 走且出境, 境吏得丑. 丑曰:“燕王所爲將殺我者, 人有言我有寶珠也, 王欲得之. 今我已亡之矣, 而燕王不我信. 今子且致我, 我且言子之奪我珠而呑之, 燕王必當殺子, 刳子腹及子之腸矣. 夫欲得之君, 不可說以利. 吾要且死, 子腸亦且寸絶.” 境吏恐而赦之.
策31燕三460-01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爲趙孝成王壽, 酒三日, 反報曰:“趙民其壯者皆死於長平, 其孤未壯, 可伐也.” 王乃召昌國君樂閒而問曰:“何如?” 對曰:“趙, 四達之國也, 其民皆習於兵, 不可與戰.” 王曰:“吾以倍攻之, 可乎?” 曰:“不可.” 曰:“以三, 可乎?” 曰:“不可.”
策31燕三460-02 王大怒. 左右皆以爲趙可伐, 遽起六十萬以攻趙: 令栗腹以四十萬攻鄗, 使慶秦以二十萬攻代. 趙使廉頗以八萬遇栗腹於鄗, 使樂乘以五萬遇慶秦於代. 燕人大敗. 樂閒入趙.
策31燕三460-03 燕王以書且謝焉, 曰:“寡人不佞, 不能奉順君意, 故君捐國而去, 則寡人之不肖明矣. 敢端其願, 而君不肯聽, 故使使者陳愚意, 君試論之.
策31燕三460-04 語曰:‘仁不輕絶, 智不輕怨.’ 君之於先王也, 世之所明知也. 寡人望有非則君掩蓋之, 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望有過則君敎誨之, 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且寡人之罪, 國人莫不知, 天下莫不聞, 君微出明怨以棄寡人, 寡人必有罪矣. 雖然, 恐君之未盡厚也.
策31燕三460-05 諺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 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以故掩人之邪者, 厚人之行也: 救人之過者, 仁者之道也. 世有掩寡人之邪, 救寡人之過, 非君心所望之? 今君厚受位於先王以成尊, 輕棄寡人以決心, 則掩邪救過, 難得於君矣. “且世有薄於故厚施, 行有失而故惠用. 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 而君有失厚之累, 於爲君擇之也, 無所取之.
策31燕三460-06 國之有封疆, 猶家之有垣墻, 所以合好掩惡也. 室不能相和, 出語鄰家, 未爲通計也; 怨惡未見, 而明棄之, 未盡厚也. 寡人雖不肖乎, 未如殷紂之亂也; 君雖不得意乎, 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 然則不內蓋寡人, 而明怨於外, 恐其適足以傷於高而薄於行也,
策31燕三460-07 非然也. 苟可以明君之義, 成君之高, 雖任惡名不難受也. 本欲以爲明寡人之薄, 而君不得厚; 楊寡人之辱, 而君不得榮. 此一擧而兩失也. 義者不虧人以自益, 況傷人以自損乎! 願君無以寡人不肖, 累往事之美.
策31燕三460-08 “昔者柳下惠吏於魯, 三黜而不去. 或謂之曰:‘可以去.’ 柳下惠曰:‘苟與人之異, 惡往而不黜乎? 猶且黜乎, 寧於故國爾.’ 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 故前業不忘; 不以去爲心, 故遠近無議. 今寡人之罪, 國人未知, 而議寡人者遍天下.
策31燕三460-09 語曰:‘論不脩心, 議不累物, 仁不輕絶, 智不簡功.' 棄大功者, 輟也; 輕絶厚利者, 怨也. 輟而棄之, 怨而累之, 宜在遠者, 不望之乎君也. 今以寡人無罪, 君豈怨之乎? 願君捐怨, 追惟先王, 復以敎寡人. 意君曰:'余且慝心以成而過, 不顧先王以明而惡.' 使寡人進不得脩功, 退不得改過, 君之所揣也, 唯君圖之! 此寡人之愚意也. 敬以書謁之." 樂閒、樂乘怨不用其計, 二人卒留趙不報.
策31燕三461-01 秦幷趙, 北向迎燕. 燕王聞之, 使人賀秦王. 使者過趙, 趙王繫之. 使者曰:"秦、趙爲一, 而天下服矣. 玆之所以受命於趙者, 爲秦也. 今臣使秦, 而趙繫之. 是秦、趙有隙. 秦、趙有隙, 天下必不服, 而燕不受命矣. 且臣之使秦, 無妨於趙之伐燕也." 趙王以爲然而遣之.
策31燕三461-02 使者見秦王曰:"燕王竊聞秦幷趙, 燕王使使者賀千金." 秦王曰:"夫燕無道, 吾使趙有之, 子何賀?" 使者曰:“臣聞全趙之時, 南鄰爲秦, 北下曲陽爲燕, 趙廣三百里, 而與秦相距五十餘年矣, 所以不能反勝秦者, 國小而地無所取. 今王使趙北幷燕, 燕、趙同力, 必不復受於秦矣. 臣切爲王患之.” 秦王以爲然, 起兵而救燕.
策31燕三462-01 燕太子丹質於秦, 亡歸. 見秦且滅六國, 兵以臨易水, 恐其禍至. 太子丹患之, 謂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兩立, 願太傅幸而圖之.” 武對曰:“秦地遍天下, 威脅韓、魏、趙氏, 則易水以北, 未有所定也. 柰何以見陵之怨, 欲排其逆鱗哉?” 太子曰:“然則何由?” 太傅曰:“請入 圖之.”
策31燕三462-02 居之有閒, 樊將軍亡秦之燕, 太子容之. 太傅鞫武諫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 而積怨於燕, 足爲寒心, 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 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 禍必不振矣! 雖有管、晏, 不能爲謀. 願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 請西約三晉, 南連齊、楚, 北講於單于, 然後乃可圖也.”
策31燕三462-03 太子丹曰:“太傅之計, 曠日彌久, 心惛然, 恐不能須臾. 且非獨於此也. 夫樊將軍, 困窮於天下, 歸身於丹. 丹終不迫於强秦, 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 是丹命固卒之時也. 願太傅更慮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 其智深, 其勇沈, 可與之謀也.” 太子曰:“願因太傅交於田先生, 可乎?” 鞫武曰:“敬諾.” 出見田光, 道:“太子曰願圖國事於先生.” 田光曰:“敬奉敎.” 乃造焉.
策31燕三462-04 太子跪而逢, 却行爲道, 跪而拂席. 田先生坐定, 左右無人, 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 願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聞騏驥盛壯之時, 一日而馳千里; 至其衰也, 駑馬先之. 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 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雖然, 光不敢以乏國事也. 所善荊軻可使也.” 太子曰:“願因先生得願交於荊軻, 可乎? 田光曰:“敬諾.” 卽起, 趨出.
策31燕三462-05 太子送之至門, 曰:“丹所報, 先生所言者, 國大事也, 願先生勿泄也.” 田光俛而笑曰:“諾.” 僂行見荊軻曰:“光與子相善, 燕國莫不知, 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 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幸而敎之曰:‘燕、秦不兩立. 願先生留意也.’ 光竊不自外, 言足下於太子. 願足下過太子於宮.” 荊軻曰:“謹奉敎.”
策31燕三462-06 田光曰:“光聞長者之行, 不使人疑之, 今太子約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 願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爲行使人疑之, 非節俠士也.” 欲自殺以激荊軻, 曰:“願足下急過太子, 言光已死, 明不言也.” 遂自剄而死. 軻見太子, 言田光已死, 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 膝下行流涕. 有頃而後言曰:“丹所請田先生無言者, 欲以成大事之謀. 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 豈丹之心哉?”
策31燕三462-07 荊軻坐定, 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 使得至前, 願有所道. 此天所以哀燕不棄其孤也. 今秦有貪饕之心, 而欲不可足也. 非盡天下之地, 臣海內之王者, 其意不饜.
策31燕三462-08 今秦已虜韓王, 盡納其地, 又擧兵南伐楚, 北臨趙. 王翦將數十萬之衆臨漳、鄴, 而李信出太原、雲中. 趙不能支秦, 必入臣, 入臣則禍至燕. 燕小弱, 數困於兵, 今計擧國不足以當秦. 諸侯服秦, 莫敢合從,
策31燕三462-09 丹之私計, 愚以爲誠得天下之勇士, 使於秦, 窺以重利, 秦王貪其贄, 必得所願矣. 誠得劫秦王, 使悉反諸侯之侵地, 若曹沫之與齊桓公, 則大善矣; 則不可, 因而刺殺之. 彼大將擅兵於外, 而內有大亂, 則君臣相疑. 以其閒諸侯, 諸侯得合從, 其償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願, 而不知所以委命, 唯荊卿留意焉.”
策31燕三462-10 久之, 荊軻曰:“此國之大事. 臣駑下, 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頓首, 固請無讓, 然後許諾. 於是尊荊軻爲上卿, 舍上舍, 太子日日造問, 供太牢, 異物閒進, 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 以順適其意.
策31燕三462-11 久之, 荊卿未有行意. 秦將王翦破趙, 虜趙王, 盡收其地, 進兵北略地, 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 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 則雖欲長侍足下, 豈可得哉?” 荊卿曰:“微太子言, 臣願得謁之. 今行而無信, 則秦未可親也. 夫今樊將軍, 秦王購之金千斤, 邑萬家. 誠能得樊將軍首, 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 秦王必說見臣, 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策31燕三462-12 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願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 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父母宗族皆爲戮沒. 今聞購將軍之首, 金千斤, 邑萬家, 將柰何?” 樊將軍仰天太息, 流涕曰:“吾每念, 常痛於骨髓. 顧計不知所出耳.” 軻曰:“今有一言, 可以解燕國之患, 而報將軍之仇者, 何如?”
策31燕三462-13 樊於期乃前曰:“爲之柰何?” 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 秦王必喜而善見臣. 臣左手把其袖, 而右手揕抗其匈, 然則將軍之仇報, 而燕國見陵之耻除矣. 將軍豈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乃今得聞敎.” 遂自刎.
策31燕三462-14 太子聞之, 馳往伏屍而哭, 極哀. 旣已, 無可柰何,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函封之. 於是, 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 取之百金, 使工以藥淬之, 以試人, 血濡縷, 人無不立死者. 乃爲裝, 遣荊軻.
策31燕三462-15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 年十二殺人, 人不敢與忤視. 乃令秦武陽爲副. 荊軻有所待, 欲與俱. 其人居遠, 未來, 而爲留待. 頃之, 未發. 太子遲之, 疑其有改悔, 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 荊卿豈無意哉? 丹請先遣秦武陽.” 荊軻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 竪子也! 今提一匕首, 入不測之强秦, 僕所以留者, 待吾客與俱. 今太子遲之, 請辭決矣!” 遂發.
策31燕三462-16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 旣祖, 取道. 高漸離擊筑, 荊軻和而歌, 爲變徵之聲, 士皆垂淚涕泣. 又前而爲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復爲忼慨羽聲, 士皆瞋目, 髮盡上指冠. 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終已不顧.
策31燕三462-17 旣至秦, 持千金之資幣物, 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爲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畏慕大王之威, 不敢興兵以拒大王, 願擧國爲內臣, 比諸侯之列, 給貢職如郡縣,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恐懼不敢自陳, 謹斬樊於期頭, 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 函封, 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聞大王. 唯大王命之.”
策31燕三462-18 秦王聞之, 大喜. 乃朝服, 設九賓, 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 至陛下, 秦武陽色變振恐, 羣臣怪之. 荊軻顧笑武陽, 前爲謝曰:“北蠻夷之鄙人, 未嘗見天子, 故振慴. 願大王少假借之, 使畢使於前.”
策31燕三462-19 秦王謂軻曰:“起, 取武陽所持圖.” 軻旣取圖奉之, 發圖, 圖窮而匕首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 未至身, 秦王驚, 自引而起, 絶袖. 拔劒, 劒長, 操其室. 時怨急, 劒堅, 故不可立拔.
策31燕三462-20 荊軻逐秦王, 秦王還柱而走. 羣臣驚愕, 卒起不意, 盡失其度. 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兵; 諸郞中執兵皆陳殿下, 非有詔不得上. 方急時, 不及召下兵, 以故荊軻逐秦王. 而卒惶急, 無以擊軻, 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秦王之方還柱走, 卒惶急, 不知所爲.
策31燕三462-21 左右乃曰:“王負劒! 王負劒!" 遂拔, 以擊荊軻, 斷其左股. 荊軻廢, 乃引其匕首, 提秦王, 不中, 中柱. 秦王復擊軻, 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 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 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旣前斬荊軻, 秦王目眩良久. 而論功賞羣臣及當坐者, 各有差. 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 曰:“無且愛我. 乃以藥囊提軻也."
策31燕三462-22 於是, 秦大怒燕, 益發兵詣趙, 詔王剪軍以我燕. 十月而拔燕薊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 秦將李信追擊燕王, 王急, 用代王嘉計, 殺太子丹, 欲獻之秦. 秦復進兵攻之. 五歲而卒滅燕國, 而虜燕王喜. 秦兼天下. 其後荊軻客高漸離以擊筑見秦皇帝, 而以筑擊秦皇帝, 爲燕報仇, 不中而死.
策32宋衛463-00 齊攻宋, 宋使臧子索救於荊. 荊王大說, 許救甚勸. 臧子憂而反. 其御曰:“索救而得, 有憂色何也?” 臧子曰:“宋小而齊大; 夫救於小宋, 而惡於大齊, 此王之所憂也. 而荊王說甚, 必以堅我; 我堅而齊弊, 荊之利也.” 臧子乃歸. 齊王果攻, 拔宋五城, 而荊王不至.
策32宋衛464-01 公輸般爲楚設機, 將以攻宋. 墨子聞之, 百舍重繭, 往見公輸般, 謂之曰:“吾自宋聞子, 吾欲藉子殺王.” 公輸般曰:“吾義固不殺王.” 墨子曰:“聞公爲雲梯, 將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義不殺王而攻國, 是不殺少而殺衆. 敢問攻宋何義也?”
策32宋衛464-02 公輸般服焉, 請見之王. 墨子見楚王曰:“今有人於此, 舍其文軒, 鄰有弊輿, 而欲竊之; 舍其錦繡, 鄰有短褐, 而欲竊之; 舍其粱肉, 鄰有糟糠, 而欲竊之. 此爲何若人也?” 王曰:“必爲有竊疾矣.”
策32宋衛464-03 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 宋方五百里, 此猶文軒之與弊輿也; 荊有雲夢, 犀、兕、麋鹿盈之, 江、漢魚、鼈、黿、鼉爲天下饒; 宋所謂無雉、免、鮒魚者也, 此猶粱肉之與糟糠也. 荊有長松、文梓、楩、柟、豫樟. 宋無長木, 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 惡以王吏之攻宋, 爲與此同類也.” 王曰:“善哉!” 請無攻宋.
策32宋衛465-01 犀首伐黃, 過衛, 使人謂衛君曰:“弊邑之師, 過大國之郊, 曾無一介之使以存之乎? 敢請其罪. 今黃城將下矣, 已, 將移兵而造大國之城下.” 衛君懼, 束組三百緄, 黃金三百鎰, 以隨使者.
策32宋衛465-02 南文子止之曰:“是勝黃城必不敢來, 不勝亦不敢來. 是勝黃城, 則功大名美, 內臨其倫; 夫在中者惡臨, 議其事; 蒙大名, 挾成功, 坐御以待中之議, 犀首雖愚, 必不爲也. 是不勝黃城, 破心而走歸, 恐不免於罪矣, 彼安敢攻衛以重其不勝之罪哉?” 果勝黃城, 帥師而歸, 遂不敢過衛.
策32宋衛466-01 梁王伐邯鄲, 而徵師於宋. 宋君使使者請於趙王曰:“夫梁兵勁而權重, 今徵師於弊邑. 弊邑不從, 則恐危社稷; 若扶梁伐趙, 以害趙國, 則寡人不忍也. 願王之有以命弊邑.” 趙王曰:“然. 夫宋之不足如梁也, 寡人知之矣. 弱趙以强梁, 宋必不利也. 則吾何以告子而可乎?”
策32宋衛466-02 使者曰:“臣請受邊城, 徐其攻, 而留其日, 以待下吏之有城而已.” 趙王曰:“善.” 宋人因遂擧兵入趙境, 而圍一城焉. 梁王甚說, 曰:“宋人助我攻矣.” 趙王亦說, 曰:“宋人止於此矣.” 故兵退難解, 德施於梁, 而無怨於趙. 故名有所加, 而實有所歸.
策32宋衛467-00 謂大尹曰:“君日長矣, 自知政, 則公無事. 公不如令楚賀君之孝, 則君不奪太后之事矣, 則公常用宋矣.
策32宋衛468-00 宋與楚爲兄弟. 齊攻宋, 楚王言救宋. 宋因賣楚重以求講於齊. 齊不聽. 蘇秦爲宋謂齊相曰:“不如與之, 以明宋之賣楚重於齊也. 楚怒, 必絶於宋而事齊. 齊、楚合, 則攻宋易矣."
策32宋衛468-01 魏太子自將, 過宋外黃. 外黃徐子曰:"臣有百戰百勝之術, 太子能聽臣乎?" 太子曰:"願聞之." 客曰:"固願效之. 今太子自將攻齊, 大勝幷莒, 則富不過有魏, 而貴不益爲王; 若戰不勝, 則萬世無魏. 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也." 太子曰:"諾. 請必從公之言而還."
策32宋衛468-02 客曰:"太子雖欲還, 不得矣. 彼利太子之戰攻, 而欲滿其意者衆, 太子雖欲還, 恐不得矣." 太子上車請還. 其御曰:"將出而還, 與北同, 不如遂行." 遂行. 與齊人戰而死, 卒不得魏.
策32宋衛469-01 宋康王之時, 有雀生鸇於城之陬. 使史占之, 曰:“小而生巨, 必霸天下.” 康王大喜,
策32宋衛469-02 於是滅滕、伐薛, 取淮北之地. 乃愈自信, 欲霸之亟成. 故射天笞地, 斬社稷而焚滅之, 曰:“威服天下鬼神”; 罵國老諫曰, 爲無顔之冠, 以示勇; 剖傴之背, 鍥朝涉之脛, 而國人大駭. 齊聞而伐之, 民散, 城不守. 王乃逃倪侯之館, 遂得而死. 見祥而不爲祥, 反爲禍.
策32宋衛470-00 智伯欲伐衛, 遺衛君野馬四, 百白璧一. 衛君大悅, 羣臣皆賀, 南文子有憂色. 衛君曰:“大國大懽, 而子有憂色何?” 文子曰:“無功之賞, 無力之禮, 不可不察也. 野馬四, 百璧一, 此小國之禮也, 而大國致之, 君其圖之.” 衛君以其言告邊境. 智伯果起兵而襲衛, 至境而反, 曰:“衛有賢人, 先知吾謀也.”
策32宋衛471-00 智伯欲襲衛, 乃佯亡其太子, 使奔衛. 南文子曰:“太子顔爲君子也, 甚愛而有寵; 非有大罪而亡, 必有故.” 使人迎之於境曰:“車過五乘, 愼勿納也.” 智伯聞之, 乃止.
策32宋衛472-01 秦攻衛之蒲. 胡衍謂樗里疾曰:“公之伐蒲, 以爲秦乎? 以爲魏乎? 爲魏則善, 爲秦則不賴矣. 衛所以爲衛者, 以有蒲也. 今蒲入於魏, 衛必折於魏. 魏亡西河之外, 而弗能復取者, 弱也. 今幷衛於魏, 魏必强, 魏强之日, 西河之外必危. 且秦王亦將觀公之事. 害秦以善魏, 秦王必怨公.” 樗里疾曰:“柰何?”
策32宋衛472-02 胡衍曰:“公釋蒲勿攻, 臣請爲公入戒蒲守, 以德衛君.” 樗里疾曰:“善.” 胡衍因入蒲, 謂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也, 其言曰:‘吾必取蒲.’ 今臣能使釋蒲勿攻.” 蒲守再拜, 因效金三百鎰焉, 曰:“秦兵誠去, 請厚子於衛君.” 胡衍取金於蒲, 以自重於衛. 樗里子亦得三百金而歸, 又以德衛君也.
策32宋衛473-01 衛使客事魏, 三年不得見. 衛客患之, 乃見梧下先生, 許之以百金. 梧下先生曰:“諾.” 乃見魏王曰:“臣聞秦出兵, 未知其所之. 秦、魏交而不脩之日久矣. 願王博事秦, 無有佗計.” 魏王曰:“諾.”
策32宋衛473-02 客趨出, 至郞門而反, 曰:“臣恐王事秦之晩.” 王曰:“何也?” 先生曰:“夫人於事己者過急, 於事人者過緩. 今王緩於事己者, 安能急於事人.” “奚以知之?” 衛客曰:‘事王三年不得見.’ 臣以是知王緩也.” 魏王趨見衛客.
策32宋衛474-01 衛嗣君病. 富術謂殷順且曰:“子聽吾言也以說君, 勿益損也, 君必善子. 人, 生之所行, 與死之心異. 始君之所行於世者, 食高麗也; 所用者, 緤錯、挐薄也. 羣臣盡以爲君輕國而好高麗, 必無與君言國事者.
策32宋衛474-02 子謂君:‘君之所行天下者, 甚謬. 緤錯主斷於國, 而挐薄輔之, 自今以往者, 公孫氏必不血食矣.’” 君曰:“善.” 與之相印, 曰:“我死, 子制之.” 嗣君死, 殷順且以君令相公期. 緤錯、挐薄之族皆逐也.
策32宋衛475-00 衛嗣君時, 胥靡逃之魏. 衛贖之百金, 不與. 乃請以左氏. 羣臣諫曰:“以百金之地, 贖一胥靡, 無乃不可乎?” 君曰:“治無小, 亂無大. 敎化喩於民, 三百之城, 足以爲治; 民無廉耻, 雖有十左氏, 將何以用之?”
策32宋衛476-00 衛人迎新婦, 婦上車, 問:“驂馬, 誰馬也?” 御曰:“借之.” 新婦謂僕曰:“拊驂, 無笞服.” 車至門, 扶, 敎送母:“滅竈, 將失火.” 入室見臼, 曰:“徙之牖下, 妨往來者.” 主人笑之. 此三言者, 皆要言也, 然而不免爲笑者, 蚤晩之時失也.
策33中山477-00 魏文侯欲殘中山. 常莊談謂趙襄子曰:“魏幷中山, 必無趙矣. 公何不請公子傾以爲正妻, 因封之中山, 是中山復立也.”
策33中山478-01 犀首立五王, 而中山後持. 齊謂趙、魏曰:“寡人羞與中山竝爲王, 願與大國伐之, 以廢其王.” 中山聞之, 大恐, 召張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 齊謂趙、魏曰, 羞與寡人竝爲王, 而欲伐寡人. 恐亡其國, 不在索王. 非子莫能吾救.” 登對曰:“君爲臣多車重幣, 臣請見田嬰.”
策33中山478-02 中山之君遣之齊. 見嬰子曰:“臣聞君欲廢中山之王, 將與趙、魏伐之, 過矣. 以中山之小, 而三國伐之, 中山雖益廢王, 猶且聽也. 且中山恐, 必爲趙、魏廢其王而務附焉. 是君爲趙、魏驅羊也, 非齊之利也. 豈若中山廢其王而事齊哉?” 田嬰曰:“柰何?”
策33中山478-03 張登曰:“今君召中山, 與之遇而許之王, 中山必喜而絶趙, 魏. 趙, 魏怒而攻中山, 中山急而爲君難其王, 則中山必恐, 爲君廢王事齊. 彼患亡其國, 是君廢其王而亡其國, 賢於爲趙、魏驅羊也.” 田嬰曰:“諾.”
策33中山478-04 張丑曰:“不可. 臣聞之, ‘同欲者相憎, 同憂者相親’. 今五國相與王也, 負海不與焉. 此是欲皆在爲王, 而憂在負海. 今召中山, 與之遇而許之王, 是奪五國而益負海也. 致中山而塞四國, 四國寒心; 必先與之王而故親之, 是君臨中山而失四國也. 且張登之爲人也, 善以微計薦中山之君久矣, 難信以爲利.”
策33中山478-05 田嬰不聽, 果召中山君而許之王. 張登因謂趙、魏曰:“齊欲伐河東. 何以知之? 齊羞與中山之爲王甚矣, 今召中山, 與之遇而許之王, 是欲用其兵也. 豈若令大國先與之王, 以止其遇哉?” 趙、魏許諾, 果與中山王而親之. 中山果絶齊而從趙、魏.
策33中山479-01 中山與燕、趙爲王. 齊閉關不通中山之使, 其言曰:“我萬乘之國也, 中山千乘之國也, 何侔名於我?” 欲割平邑以賂燕、趙, 出兵以攻中山. 藍諸君患之.
策33中山479-02 張登謂藍諸君曰:“公何患於齊?” 藍諸君曰:“齊强, 萬乘之國, 耻與中山侔名, 不憚割地以賂燕、趙, 出兵以攻中山. 燕、趙好位而貪地, 吾恐其不吾據也. 大者危國, 次者廢王, 柰何吾弗患也?” 張登曰:“請令燕、趙固輔中山而成其王, 事遂定. 公欲之乎?” 藍諸君曰:“此所欲也.” 曰:“請以公爲齊王, 而登試說公, 可, 乃行之.” 藍諸君曰:“願聞其說.”
策33中山479-03 登曰:“王之所以不憚割地以賂燕、趙, 出兵以攻中山者, 其實欲廢中山之王也.” 王曰:“然.” “然則王之爲費且危. 夫割地以賂燕、趙, 是强敵也; 出兵以攻中山, 首難也. 王行二者, 所求中山未必得. 王如用臣之道, 地不虧而兵不用, 中山可廢也. 王必曰:‘子之道柰何?’” 藍諸君曰:“然則子之道柰何?”
策33中山479-04 張登曰:“王發重使, 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閉關不通使者, 爲中山之獨與燕、趙爲王, 而寡人不與聞焉, 是以隘之. 王苟擧趾以見寡人, 請亦佐君.’ 中山恐燕、趙之不己據也, 今齊之辭云‘卽佐王’, 中山必遁燕、趙, 與王相見. 燕、趙聞之, 怒絶之. 王亦絶之, 是中山孤, 孤何得無廢. 以此說齊王, 齊王聽乎?” 藍諸君曰:“是則必聽矣. 此所以廢之, 何在其所存之矣?”
策33中山479-05 張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 齊以是辭來, 因言告燕、趙而無往, 以積厚於燕、趙. 燕、趙必曰:‘齊之欲割平邑以賂我者, 非欲廢中山之王也; 徒欲以離我於中山, 而己親之也.’ 雖百平邑, 燕、趙必不受也.” 藍諸君曰:“善.” 遣張登往, 果以是辭來. 中山因告燕、趙而不往, 燕、趙果俱輔中山而使其王. 事遂定.
策33中山480-00 司馬憙使趙爲己求相中山, 公孫弘陰知之. 中山君出, 司馬憙御, 公孫弘參乘. 弘曰:“爲人臣, 招大國之威, 以爲己求相, 於君何如?” 君曰:“吾食其肉, 不以分人.” 司馬憙頓首於軾曰:“臣者知死至矣.” 君曰:“何也?” “臣抵罪.” 君曰:“行, 吾知之矣.” 居頃之, 趙使來爲司馬憙求相. 中山君大疑公孫弘, 公孫弘走出.
策33中山481-00 司馬憙三相中山, 陰簡難之. 田簡謂司馬憙曰:“趙使者來屬耳, 獨不可語陰簡之美乎? 趙必請之. 君與之, 卽公無內難矣; 君弗與趙, 公因勸君立之以爲正妻. 陰簡之德公, 無所窮矣.” 果令趙請, 君弗與. 司馬憙曰:“君弗與趙, 趙王必大怒, 大怒則君必危矣. 然則立以爲妻, 固無請人之妻不得而怨人者也.” 田簡自謂:“取使, 可以爲司馬憙, 可以爲陰簡, 可以令趙勿請也.
策33中山482-01 陰姬與江姬爭爲后. 司馬憙謂陰姬公曰:“事成, 則有土子民; 不成, 則恐無身. 欲成之, 何不見臣乎?” 陰姬公稽首曰:“誠如君言, 事何可豫道者.” 司馬憙卽奏書中山王曰:“臣聞弱趙强中山.” 中山王悅而見之曰:“願聞弱趙强中山之說.” 司馬憙曰:“臣願之趙, 觀其地形險阻, 人民貧富, 君臣賢不肖, 商敵爲資, 未可豫陳也.”
策33中山482-02 中山王遣之. 見趙王曰:“臣聞:趙,天下善爲音, 佳麗人之所出也. 今者, 臣來至境, 入都邑, 觀人民謠俗, 容貌顔色, 殊無佳麗好美者. 以臣所行多矣, 周流無所不通, 未嘗見人如中山陰姬者也. 不知者, 特以爲神力, 言不能及也. 其容貌顔色固已過絶人矣. 若乃其眉目、 准頞、權衡、犀角、偃月, 彼乃帝王之后. 非諸侯之姬也.”
策33中山482-03 趙王意移, 大悅曰:“吾願請之. 何如?” 司馬憙曰:“臣竊見其佳麗, 口不能無道爾. 卽欲請之, 是非臣所敢議, 願王無泄也.” 司馬憙辭去, 歸報中山王曰:“趙王非賢王也, 不好道德, 而好聲色; 不好仁義, 而好勇力. 臣聞其乃欲請所謂陰姬者.” 中山王作色不悅.
策33中山482-04 司馬喜曰:“趙, 强國也, 其請之必矣. 王如不與, 卽社稷危矣; 與之, 卽爲諸侯笑.” 中山王曰:“爲將奈何?” 司馬憙曰:“王立爲后, 以絶趙王之意. 世無請后者. 雖欲得請之, 鄰國不與也.” 中山王遂立以爲后, 趙王亦無請言也.
策33中山483-00 主父欲伐中山, 使李疵觀之. 李疵曰:“可伐也. 君弗攻, 恐後天下.” 主父曰:“何以?” 對曰“中山之君所傾蓋與車, 而朝窮閭隘巷之士者七十家.” 主父曰:“是賢君也, 安可伐?” 李疵曰:“不然, 擧士, 則民務名不存本; 朝賢, 則耕者惰而戰士懦. 若此不亡者, 未之有也.”
策33中山484-01 中山君饗都士, 大夫司馬子期在焉. 羊羹不遍, 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 說楚王伐中山, 中山君亡. 有二人挈戈而隨其後者, 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爲者也?” 二人對曰:“臣有父, 嘗餓且死. 君下壺飡餌之. 臣父且死, 曰:“中山有事, 汝必死之.’ 故來死君也.”
策33中山484-02 中山君喟然而仰歎曰:“與不期衆少, 其於當厄; 怨不期深淺, 其於傷心. 吾以一杯羊羹亡國, 以一壺飡得士二人.”
策33中山485-00 樂羊爲魏將, 攻中山. 其子時在中山, 中山君烹之, 作羹致於樂羊. 樂羊食之. 古今稱之: “樂羊食子以自信, 明害父以求法.”
策33中山486-01 昭王旣息民繕兵, 復欲伐趙, 武安君曰:“不可.” 王曰:“前年國虛民飢, 君不量百姓之力, 求益軍糧以滅趙. 今寡人息民以養士, 蓄積糧食, 三軍之俸, 有倍於前, 而曰‘不可’. 其說何也?”
策33中山486-02 武安君曰:“長平之事, 秦軍大剋, 趙軍大破; 秦人歡喜, 趙人畏懼. 秦民之死者厚葬, 傷者厚養, 勞者相饗, 飮食餔餽, 以靡其財; 趙人之死者不得收, 傷者不得療, 涕泣相哀, 勠力同憂, 耕田疾作, 以生其財.
策33中山486-03 今王發軍雖倍其前, 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 趙自長平已來, 君臣憂懼, 早朝晏退, 卑辭重幣, 四面出嫁, 結親燕、魏, 連好齊、楚, 積慮幷心, 備秦爲務. 其國內實, 其交外成. 當今之時, 趙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旣以興師矣.” 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將而伐趙. 陵戰失利, 亡五校. 王欲使武安君, 武安君稱疾不行.
策33中山486-04 王乃使應侯往見武安君, 責之曰:“楚地方五千里, 持戟百萬. 君前率數萬之衆入楚, 拔鄢郢, 焚其廟, 東至竟陵, 楚人震恐, 東徙而不敢西向. 韓、魏相率, 興兵甚衆, 君所將之不能半之. 而與戰之於伊闕, 大破二國之軍, 流血漂鹵, 斬首二十四萬. 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 此君之功, 天下莫不聞.
策33中山486-05 今趙卒之死於長平者已十七、八, 其國虛弱, 是以寡人大發軍, 人數倍於趙國之衆. 願使君將, 必欲滅之矣. 君嘗以寡擊衆, 取勝如神, 況以彊擊弱, 以衆擊寡乎?”
策33中山486-06 武安君曰:“是時楚王恃其國大; 不恤其政, 而羣臣相妬以功, 諂諛用事, 良臣斥疎, 百姓心離, 城池不修, 旣無良臣, 又無守備. 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 多倍城邑, 發梁焚舟, 以專民以, 掠於郊野, 以足軍食.
策33中山486-07 當此之時, 秦中士卒, 以軍中爲家, 將帥爲父母, 不約而親, 不謀而信, 一心同功, 死不旋踵. 楚人自戰其地, 咸顧其家, 各有散心, 莫有鬪志. 是以能有功也.
策33中山486-08 伊闕之戰, 韓孤顧魏, 不欲先用其衆. 魏恃韓之銳, 欲推以爲鋒. 二軍爭便之力不同. 是以臣得設疑兵, 以待韓陣, 專軍幷銳, 觸魏之不意. 魏軍旣敗, 韓軍自潰, 乘勝逐北, 以是之故, 能立功. 皆計利形勢自然之理, 何神之有哉!
策33中山486-09 今秦破趙軍於長平, 不遂以時乘其振懼而滅之, 畏而釋之, 使得耕稼以益蓄積, 養孤長幼以益其衆, 繕治兵甲以益其强, 增城浚池以益其固; 主折節以下其臣, 臣推體以下死士. 至於平原君之屬, 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閒. 臣人一心, 上下同力, 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
策33中山486-10 以合伐之, 趙必固守; 挑其軍戰, 必不肯出; 圍其國都, 必不可剋; 攻其列城, 必未可拔; 掠其郊野, 必無所得; 兵出無功, 諸侯生心, 外救必至. 臣見其害, 未覩其利; 又病, 未能行.”
策33中山486-11 應侯慙而退, 以言於王. 王曰:“微白起, 吾不能滅趙乎?” 復益發軍, 更使王齕代王陵伐趙. 圍邯鄲八、九月, 死傷者衆, 而弗下. 趙王出輕銳, 以寇其後, 秦數不利. 武安君曰:“ 不聽臣計, 今果何如?” 王聞之怒, 因見武安君, 彊起之, 曰:“君雖病, 彊爲寡人臥而將之. 有功, 寡人之願, 將加重於君:如君不行, 寡人恨君.”
策33中山486-12 武安君頓首曰:“臣知行雖無功, 得免於罪; 雖不行無罪, 不免於誅. 然惟願大王覽臣愚計, 釋趙養民, 以諸侯之變. 撫其恐懼, 伐其憍慢, 誅滅無道, 以令諸侯, 天下可定, 何必以趙爲先乎? 此所謂‘爲一臣屈而勝天下’也.
策33中山486-13 大王若不察臣愚計, 必欲快心於趙, 以致臣罪, 此亦所謂‘勝一臣而爲天下屈’者也. 夫勝一臣之嚴焉, 孰若勝天下之威大耶? 臣聞明主愛其國, 忠臣愛其名. 破國不可復完, 死卒不可復生. 臣寧伏受重誅而死, 不忍爲辱軍之將. 願大王察之.” 王不荅而去.
'한문 교양(사서삼경, 제자백가)'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전습록傳習錄 원문, 표점, 왕양명, 동양고전, 중국고전 (0) | 2023.06.27 |
---|---|
前唐詩選, 전당시선, 당나라 이전 한시, 한시 모음, 고대 한시, 중국문학, 중국고전 (0) | 2023.06.27 |
潛夫論, 잠부론 원문, 동양고전, 중국고전, 제자백가 (0) | 2023.06.27 |
爾雅, 이야, 한자사전, 한문사전, 동양고전, 중국고전, 한자검색, 이아원문 (0) | 2023.06.27 |
이백, 이태백, 이백전시, 이태백집, 이태백 한시, 당시, 당나라 한시, 중국문학, 동양고전, 李太白集 (2) (0) | 2023.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