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潭別集
李斯文 學純。却金自盡
題金博士 根培 行狀後
奉鎭國妻宜人沈氏。早寡有卓行。夷餽之銀。却不受。見迫自縊死。
宋心石 秉珣。被日酋授以講師僞帖。不受而自盡。
秋潭別集目錄
秋潭別集券之一
疏
因變亂疏 乙巳十一月七日
伏以自古帝王。維持國家。遭遇變亂。莫不以綱常爲本。夫綱常者。天地之棟樑。人民之質幹。故綱常立。則國家安。皇室尊。綱常壞。則國家危。皇室隳。以近日之變觀之。可以視諸掌矣。彼日虜之於我。前後有萬世必報之讐。而國綱不立。兵力不振。縱未及燬其都而滅其種矣。然 君臣上下。何嘗一刻而忘諸心哉。况今虜使所請。直是臣妾我也。猶謂之平和永遠。 皇室尊嚴。此雖三尺童子。亦知其紿我耳。臣愚以爲棄吾禮義之正。而藉彼讐敵之力。則平和決不可永遠。 皇室決不可尊嚴。此 陛下所以再三峻拒。而至謂寧殉 宗社。決不認許者也。於乎偉哉。此實天下古今直上直下之正理也。遠近士民之聞者。莫不奮氣鼔勇。以爲此我邦今日遇屈得伸,轉禍爲福之機。爲 陛下赤子者。寧可肝腦塗地。孰敢貪生忘義。甘爲讐敵之奴隷也。在廷臣僚。尤宜竭誠奉行。至死不變。而今乃私相認準。此棄 君賣國之亂賊也。彼輩苟知綱常之不可悖。則豈有 君父有殉社不從之教。而臣子有俛首書可之變乎。今也。我邦億萬生靈。莫不腐心切齒。皆欲食諸賊之肉。而磔博文之屍也。伏乞 陛下亟斬當日捺章諸賊之頭。懸諸宮門。以洩神人之憤。仍將虜使渝盟越法勒兵脅約之罪。布告天下。而共擯斥之。又宜招延英俊賢能之士。與之勵精圖治。臥薪嘗膽。期以扶植綱常。誓雪讐耻。幸而得成。則 宗社臣民之福也。不幸而敗。猶足爲得正而斃矣。豈不愈於屈辱而苟存乎。况今一屈辱。異時 宗社未必可保。生靈未必可全乎。臣本寒鄕微蹤。實非隱居求志者流。乃被廷臣之誤薦。屢蒙 陛下之殊恩。每懷欺盜之愧。而亦不能無葵藿之誠矣。今於國家危急。採訪輿論之日。豈敢愛惜軀命。不爲 陛下一言之哉。此非獨賤臣一人之言。實八域萬姓之言也。欲望 陛下怛焉動念。赫然震怒。亟正邦刑。冀回天命。 宗社幸甚。臣民幸甚。如不以臣言爲是。請斬臣頭以謝諸賊。臣實甘之。萬萬無悔恨矣。臣不勝銜 恩爲國痛迫誠懇之至。
批旨。省疏具悉爾懇。嘉乃之言。而前後諸疏之批。亦可以參互見之矣。
再疏 時局大變不果上
伏以臣嘗聞春秋之法。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故前日之疏。敢以請斬五賊。仰達 天陛矣。旣而伏承 批旨。有嘉乃之言之教。臣不勝感泣喜幸。以爲彼五賊者。當並首就戮。而讐虜亦將可拒矣。勒約亦將可還矣。側聽累日。 王章尙未擧行。逆臣尙且無恙。未審 陛下何所思量。何所畏憚。而遲遲至此也。臣之言。則請斬五賊。而 陛下旣嘉之矣。又復因循姑息而不能行也。豈非近於郭公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之覆轍耶。頃者死節諸臣。 陛下亦旣贈謚矣。贈官矣。而其於五賊。又却使之出入宮闈。而任之以職。是 陛下之心。更無忠逆之分矣。夫人主之心。無忠逆之分。則天下之事。無復可爲者矣。今日褒一忠。明日用一逆。是豈國之常憲。亦豈人之常情也哉。臣竊惟 陛下於此。豈不知其顚倒已甚。特以被五賊之所欺罔。而冀異日 皇室之或無虞也。亦以被五賊之所恇怯。而懼今日 聖體之或有禍也。夫 皇室之無虞。臣豈不願之。 聖體之有禍。臣豈不慮之。特以願 皇室無虞之甚也。故一則請斬五賊矣。特以慮 聖體有禍之甚也。故再則請斬五賊矣。今不亟正邦憲而縱恣兇逆。則異日曹賊之遷漢獻。金虜之執宋帝。 陛下躬親遇之。而莫之免矣。是時。 陛下雖欲悔之。已無及矣。賤臣雖欲言之。亦無益矣。惟其如是也。故不惜軀命。不愛家族。重言復言。而不知止也。 陛下試觀古昔人君。孰有信任逆賊而終不受禍者哉。臣愚以爲 陛下誠能惕然自念。以爲我苟以死自誓。討逆拒敵。而永保獨立焉。則 祖宗列聖之靈。其必慰悅於九天之上矣。億兆臣民之衆。其必舞蹈於八域之內矣。天下萬國之人。其必稱快於五洲之外矣。異日秉筆之士。其必擧揚於百載之下矣。我何苦不勇爲。而乃爲 祖宗臣民之罪人。又貽外國後世之笑囮也哉。如此自誓自斷。愈往愈堅。只此一念。的是我韓 君民起死回生之一粒靈丹也。伏乞 陛下念之念之。保守無斁。臣無任崩迫血泣之至。
再疏 前本
伏以臣樗櫟賤材。蠧魚腐儒。不敢希學優之仕。只知有藿食之安而已。不圖廷臣誤行擸掇。而屢蒙 除擢。臣內自循省。惶蹙罔措。惟幸 聖明燭臣材之無用。諒臣志之度分。不俟其辭。而旋復鞶褫。臣又感泣而不知何以報也。近日日虜敗盟。而賊臣行兇。遂使 陛下負今日亡國之名。而植異時受辱之本。使臣民蒙今日事讐之恥。而受異時滅種之禍。此而不誅。更待誰誅。臣聞聖人之教。旣有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之訓。 祖宗之法。又立國有大事。詢及儒賢士民之規。臣雖不敢以儒臣自處。獨不可以芻蕘自待乎。以故曩進一疏。而請斬諸賊矣。豈意 陛下不惟不罪。反以嘉乃之言。示以優納之意。四方傳誦。咸謂 天討必行。亂賊就戮。而讐虜懷𢠵惘之志。我邦有甦回之望矣。今復踰旬。 王章不擧。逆臣無恙。未知 陛下何所顧忌。而若是因循。使大勢已傾而不可復回。機會已失而不可復遇乎。日虜所請三條。移外交于東京。立統監于漢城。改領事爲理事。彼直呑噬我邦。而我又無復獨立也。昔宋臣富弼。使於虜而爭獻納二字。至以死拒。今彼五賊者。乃不念 先王疆土之不可以拋棄。八域生靈之不可以殄滅。 皇上矢辭之不可以改易。在廷臣僚之不可以勒制。五洲公議之不可以防遏。萬世流臭之不可以點洗。並皆俯首聽命。而私相調印。究厥罪狀。張松,秦檜。亦不是過矣。夫禦人於國門之外者。孟子且謂之不待教而誅之。况此賣國於宮府之中者。 陛下奈何不卽誅滅之乎。夫國君所賴以爲國君者。以其有仁義爾。今 陛下旣知諸賊之當斬。則宜亟擧討逆之常憲。若徒知其罪而不行其罰。則是心有所私而害夫仁矣。事失其正而乖於義矣。蓋事之失正。由於心之有私。心之有私。由於理之未明。是以。聖人論治平之道。必以格致爲本。此古今帝王治亂常變不可易之道理也。近世士大夫。旣不能明理愼德。以爲致君澤民之需。故其告於君上者。亦必以外本內末爭民施奪之術。爲富國強兵交鄰御世之資。驟而聽之。眞若可恃而能成君民兩安之神策。徐而察之。了無其效而徒見災害並至之明驗。至其甚者。又謂仁義兩字。腐儒陳談。禍亂已迫。將安所用乎。殊不知統兵禦敵。亦少仁義不得。孤城垂亡。亦少仁義不得。夫臨陳而無仁義。則將卒不相統○。而有敗亡之勢。遇亂而無仁義。則君民不相愛戴。而有棄畔之禍矣。見今大勢已傾。姦宄相成。擧國上下。如臥燒屋。如乘漏船。而莫知稅駕之所。則其所以絶去私意而奮發大勇者。尤何可一時辰少緩乎哉。 陛下若不及今勇決而速行之。使兇焰益熾而主勢益孤。則不過幾月。曹賊之遷漢獻。金虜之執宋帝行。將 親遇而莫之免矣。是時。雖欲悔之。再無可追。念之及。此惡可不急急行之如救頭燃乎哉。 陛下誠能以討逆禦敵之意。一號於國中。則百官萬民。孰不爲之灑濯精神。奮發義勇。以成 陛下之志哉。 陛下試一行之。而有不如此者。臣請伏欺罔之罪。而不敢辭矣。夫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此郭公亡國之覆轍。而爲天下之至戒也。臣嘗聞儒先之言。曰。爲學與爲治。顧力行何如耳。今自討逆以往。推而至於導君以財者。阿諛順旨者。嫉人彥聖者。莅郡貪虐者。並皆竄逐。而不使接迹於仕路。則彼見幾退歸之臣。深藏不市之士。亦皆悅而願爲之用矣。如或不然。而一向如前日收用之雜。則端方不倚之士。孰肯與患得患失之徒。比肩而同朝也哉。王之前後左右。皆非正人。則薛居州雖賢。無如宋王何。孔子大聖人也。又其行道濟時之心。不啻懇懇切切。而定公初年。陽貨專權。則亦不肯枉道而就仕矣。今不去諸賊。則雖有十孔子百諸葛。亦無從而進矣。是其所關。豈細故也哉。苟得一二賢德之士。以爲輔相。則君子彙征。而紀綱之已頹者。將復振矣。道術之已晦者。將復明矣。民心之已散者。將復萃矣。強隣之已肆者。將復戢矣。是其爲功。又孰與敵哉。洪惟 陛下之御極。于今四十有二載矣。其閒所選擇而信任者。果孰能經綸國事而爲宰相之器者。孰能輔導君德而稱經筵之任者。孰能教誨士子而爲師儒之望者。孰能藻鑑人材而擧銓衡之職者。孰能匡救過誤而盡諫諍之責者。孰能彈劾權要而振掌憲之風者。孰能鍊達軍務而爲將帥之材者。孰能愛養黎元而爲循良之吏者哉。臣跧伏竆山。未諳國政。然據今日所就而觀之。 陛下之所進者。不待考覈。而可以知其爲人矣。然是亦未可以專咎臣僚也。蓋 陛下之知苟明矣。 陛下之心苟正矣。其於賢邪忠佞之際。察之無遺筭。而用之盡其材矣。今也使忠賢流落。邪佞隆顯。而至有近日之變。是惡可不反諸身而改其失也乎。夫邪佞進則國家覆亡。忠賢用則人主尊榮。其必然之效。不啻如指諸掌矣。此愚臣前日之疏。所以纔陳討賊之義。而即繼以求賢之說者也。臣又有一言可達 天陛者。近年朝野之人。無不以外國開化爲美而喜趨之。先聖制度爲陋而羞稱之。今旣行之數十年。得無毫末而喪踰邱山。論者猶謂儒術不可用。吁。眞夢寱也。是猶癡子狂夫。舍布帛菽粟。而惟火緞畫餠是求。至於凍餓死。而不覺其繆者。豈不哀哉。善乎。謝枋得之言曰。天地之大。無儒道。亦不能以自立。况國乎。以臣愚見言之。所謂儒術者。能使人君信賢而愛人。人臣尊主而庇民。能使將帥折衝而禦侮。士卒親上而死長。能使隣邦釋怨而歸德。民俗好義而忠上。如此而君不顯國不治者。未之聞也。儒術之與開化。彼此利害之辨。不啻天淵之判。而 陛下之擧錯。乃如彼。抑何見歟。今天下萬國。各有宗教。而我韓則人皆曰孔孟之道也。以孔孟宗教爲名。而所尙之實。則乃外國之制。非孔孟之訓。故漢面胡腸者。騎墻佩劒者。往往焉。而至使讐虜率兵圍宮。奪下全局。而莫之禁也。賊臣擧國獻敵。歸罪 君上。而莫之誅也。嗚呼痛矣。是曷故焉。豈非孔孟之教不明不行而然哉。夫孔孟之教。豈自不明不行。寔由人主不明之行之爾。伏願 陛下。亟宜主張孔孟之道。而自爲宗教之主人焉。苟能如是。其於奠安邦家。備禦隣國也。何有。近日議者以爲今旣被讐虜之蹂躙。非藉宗教之羣起。莫可如何。臣愚以爲彼巖棲谷汲。平日不齒之人。有甚風力。而可以做得旋乾轉坤排山捍海之大功哉。譬如大厦已顚。非一木可支。九鼎已破。豈零金所補。嗚呼。其太緩而不及事矣。竊聞遠近士流。或封章 天門。而冀逆賊之受誅。或投函公館。而期僞約之繳還。嗚呼。其情戚矣。其心苦矣。其忠不可謂不至。而其義亦不可謂不正矣。 陛下若不能及今大發誓願。率國之賢德。與之協心戮力。期以因敗成功。遇屈爲伸。而甘爲讎人之壓制。奸賊之操弄焉。則 祖宗之靈。其必憂泣於地下。而億兆之衆。其必怨畔於域中矣。萬國之人。其必嗤笑於海外。而秉筆之士。其必譏貶於後世矣。 陛下何苦而必爲此哉。如以韓日之強弱爲慮。則又有可言者。往牒所載古人之跡。姑無論已。只以近事言之。比律賓。即呂宋之小島國。其人衆僅及我國一道之大。而能使民心成團。以拒西班牙之強兵。杜蘭國。即南美之一部落。英人欲呑並而攻之。杜主與其人民。戮力死守。卒保無事。兵之勝敗。豈專在於力之強弱。况昔人有戰勝於朝廷之說。我誠直矣。彼誠曲矣。亦不待對壘交兵。而輸贏之算。已定於方寸之間。勇怯之氣。亦決於片言之下矣。古所謂君仁無敵。師直爲壯者。豈不信然哉。伏乞 陛下惟以直養氣。以禮敬賢。以仁愛民。以義交隣。是務焉。疏遠賤臣。不勝惓惓愛 君之誠。不揆在鄕進疏之僭。病中強起。瀝盡丹血。冀悟 主聽。雖煩瀆可罪。而愚忠亦有可取者矣。臣無任崩迫哀懇之至。
書
答鳳岫金丈 炳昌○甲午
國變無初。 主辱已甚。鬼魅橫行。黎庶離散。此是緣道學寖微。教化不行。廉恥都喪。綱紀悉墜。終至於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而使 宗社濱危。家邦垂亡。此豈非朝廷諸公謀國不臧之失。儒林羣賢倡道不明之過也耶。痛哭痛哭。何言何言。倭醜犯闕之恥。尙不能雪。時輩事讎之罪。尙不能治。則東徒之肆虐。固其時也。然特在方伯守宰持志益堅。執法不撓之如何。此猶不能。况論其它乎。宜其淪胥爲夷。而不以爲恥也。言之痛心。奈何奈何。愚方與二三同志。聚講山裏。約以守死。而不爲斯文之累。或庶幾其萬一矣。未知門下於此。何以見教也。每藉崔君。細詢文丈。精力日強。德業日富。區區慰幸。不可勝言。更乞一味進學。八字著脚。用作頹波之砥柱焉。大抵儒門諸公。立身率人。例未免從流俗風氣中。擇其彼善於此者以行之。未曾見到底以爲去聖繼絶學。爲吾 君扶頹俗立心者。愚之區區。學旣滅裂。力又綿薄。靡所輕重。但自號咷而已。奈何奈何。
答鳳岫金丈 己亥
往年湖左某某數公。有告南塘墓文。而大槩以洛論。爲異端之說。南塘有闢邪之功。不知文丈曾見之而以爲如何。篇末所謂彼儒。即指愚言。無論其言之中否。昧陋蒙學。猥居先賢之後。其爲榮寵極矣。第未知諸公於周,程,張,楊,李,朱,黃,眞及吾東李,宋諸先生之書。如何讀而硬主一門之論歟。其斥愚以工訶倡義之說。愚於敵人。前有先祖之仇。後有 國母之讎。雖以無才無位之故。不能出而討滅。然尋常腐心。不曾一刻放下。乃有不悅之徒。或倡爲非斥義旅之讒。或造爲和敵得策之言。以流布於世。則士友之性疎者。不及徐審而遽然論罪。此亦季世之通患也。然向得李相麟書。謂于金承旨福漢所。遇趙斯文龜元。略與辨明。則曰工訶二字。果涉語失。則此不須更論。至於噤嘿之評。愚竊謂天地閉而隱。天下無道則隱。括囊尙口之戒。與夫論,孟之不謀政無言責。朱,宋之身不出言不出。諸如此法門。皆義理之所當然。竊恐塘老復起。必不以非吾道而擯斥之。如今日諸公之爲也。如何如何。
告文有心如純善。易致自恣之句。心純善。未知是誰語。以論語人能弘道。孟子仁人心之訓。及盡心知性。不失赤子心。兩章集註。大學或問。人之一心。湛然虛明。 大全語類諸說。答程正思游誠之書求放心銘自警。示平父感興詩。○本心元無不善。蓋卿錄。孺子將入井。不拘君子小人。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友仁錄。 觀之。雖謂之純善。亦似無礙。但此雖至神至靈。而終是涉於氣。故必如程,朱心本善之訓。然後上可以配純善之性。下可以化不齊之氣。參贊化育而立人極矣。不然而直屬於形上之理。如蘖老之言。則誠有自恣之慮矣。又直喚做與氣質無辨之物。則又無以爲造化之柄矣。二者恐皆未妥。未知如何。
與峿堂李丈 象秀○辛巳
愚竊伏竆巷。不聞外事。昨因雲稼沈丈書。知倭酋入處都城爲久計。聞之。不覺驚心。夫講信修睦。雖曰人利。養虎貽患。獨非可憂者耶。古人云。國勢雖弱。以人而強。昔金人見胡澹菴封事。知南朝有人。始生懼心。今日急務。惟在開言路。言路一開。凡用人理財。振紀綱。正風俗。修文德。講武備。固邦本。達民情之類。將次第理會。如此則彼倭洋俄羅。不足畏也。齊威王因鄒忌之言。而令於國中曰。面刺過者。受上賞。上書諫者。受中賞。謗議於朝者。受下賞。羣臣進諫。門庭若市。累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於是燕趙韓魏。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也。愚聞天聽雖聰。不啓不廣。羣情雖忠。不引不盡。今日之事。所當憂者。莫大於以言爲諱。然此却是士大夫以寢默抑心爲時義。而致此痼弊。恐未可歸咎於人主也。愚竊覵函丈平日愛君憂國之誠。切於中而達於辭。如嘗勸圭庭經臺諸公抗疏論事。亦其一也。愚嘗與友生。稱頌道說。繼之以太息也。玆者光被遴選。進爲儒賢。 聖上之禮際隆矣。士類之尊仰切矣。其所欲以報塞 恩遇。慰答輿望者。宜何如也。愚竊以爲草野儒臣。雖不可抗論大政。備陳細務。以犯出位之戒。干百姓之譽。而其於丐免之章。以開言路賞忠諫之意。眷眷爲人主一言之。則恐亦無害於語默之精義矣。幸而天啓 聖心。使其言得而行於 朝廷之上。則函丈雖不盡言天下之事。而天下之言。皆函丈之言也。如此則恩澤加於八域。聲稱垂於百世。而子孫因受無疆之福矣。仰恃眷予。妄言至此。罪當誅斥。惟函丈有以寬之。
與倭生釁。其咎在我。此則固當致謝於彼。至於約信之日。彼旣以修舊好爲名。我當以依已例從事。已例之外。一事未可輕許。此所謂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奈之何使彼恣行城中而莫之禁也。彼以和好愚我。我以和好自愚。極令人痛歎也。羿操弓。越人爲之持的。以其可必也。弱子扞弓。慈母爲之閉戶。爲不可必也。况此倭人。其情叵測。豈可使之日處 輦轂之下。窺吾腹心之內乎。雖然。如使我國之政令施措。盡合道理。亦足以懾服彼之心志。顧今民窮兵怨。若不保朝夕。而乃使敵人。盡覘其虛實。自古未聞如此而卒保無事者。草野儒生。不識時務。漫抱杞人漆女之憂。爲之奈何。宋時方臘之亂。向薌林時爲小官。言今無策。惟有起劉元城,陳了翁作相。可不戰而自平。不知今日何處得如兩賢者。置之輔相之位。以扶 宗社於阽危之際。救生靈於塗炭之中也乎。
道學政術無二致。內修外攘爲一事。此橫渠,南軒二先生所以眷眷爲朝廷言者。今日所宜言。亦莫切於此二者。而二者之中。學政無二之說。尤爲要切。蓋必須得眞正道學之人。其所以發號施令者。乃可合於先王之政。而其於禦蠻夷化仇敵之道。亦擧此而措之耳。日後如有可言之階。爲一謦欬於 黈纊之下焉。愚於門下。敢恃知照。凡有所慮。不問得失。悉以具稟。以門下之見愛。必能略其狂瞽。而取其愚忠矣。
我之與倭。雖不得已而和。然只以舊例從事可也。乃許以兩處開港。已是大關利害。今則使之雜處城中。此又何等謀慮。今有畏刀杖而食烏喙者。不知以爲智乎否也。一種時議。以爲彼無它腸。或者又謂與彼交易。大損財穀。愚竊以爲彼雖無它意。旣是翦髮卉服。宮闈至近之地。不可使之久處。况其意上而窺覘國政。下而惑亂民情。則其害不專在於財穀之耗損而已耶。若 聖上遣近臣。宣別諭。詢之以處之之道。則其對也將奚以哉。此似當預入思議看也。記得朱先生告趙尙書書云。士居平世處下位。視天下之事。意若無足爲者。及居大位。遭事會。便覺無下手處。信乎義理之難窮。而學問之不可已也。病中看通鑑。正値難處置處。不覺骨寒毛聳。心膽墮地。尤菴曰。謂設以身當之。故云然。 因歎前日枉讀了古人書。又潘叔昌。咎陳竇欲盡誅宦者而取禍。則先生以爲後人據紙上語。指點前人甚易。不知事到手頭。實要處斷。毫髮之間。便有成敗。不是容易事。此皆先生眞實參勘語。每讀之。便覺危懼。沒措身處。今設以自家置之處倭之地。而慮其所以應之者。恍然若身陷重圍。不知何以出脫得也。未審門下於此。以爲如何斷置。乃爲得宜也。此等說話。決難與外人道。只可一示長胤而即滅之。
答全混泉 萬壽○乙未
時變已極。無以復加。未審古之聖者遇之。宜如何處之。箕子之居夷。仲尼之浮海。爲可以受用。而器具力量皆不足。如何做得成。其次。變姓名棄妻子。宋公逃左袵之禍。竄山谷入海島。徐子遂全髮之志。亦可師法。未知崇意以爲如何。守善衣巾。始意不欲遵讎虜逆臣之令。庶幾守虞夏商周之制。以下見曩哲於九原。俯垂遺規於後進。不謂自名士流如鄭海朝。乃敢目之以醉狂倭洋。而筆之於書。柳基一又復誚之以趨時諧俗。而序之於詩。其餘若朴徵遠魚允奭輩。或興訛造謗。或通文走疏。嫉之如仇敵。畏之如鬼魔也。而尊諭却謂神州陸沈。先王禮樂僅存於東華一區者。如碩果之象。噫。彼戎賊。其將盡滅之無類乎。側聞足下倡率諸子。幅巾深衣。大講名義於風吹草靡之日。高風攸激。不覺髮豎氣湧。恨莫執鞭從後。快覩盛儀也。由鄭柳輩而視此。彼此相懸。不啻天淵之判也。柳省齋之雍容愷悌。誠如尊諭。而其晩年。改得師門傳授旨訣。以定後輩學問門路。其功偉矣。如洪在龜,柳基一諸人。侵斥譏訾。不遺餘力。至發殺師之說而極矣。噫。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一正一邪。縱云理也。然豈有立仇讎於禮義之場。尋干戈於性理之論。如彼一種怪鬼者耶。抑氣數攸奪。彼亦無如之何。而自至於此耶。別牋疑目。以吾丈邃學。何乃俯詢於孤陋如愚者耶。有以見不挾賢長。訪及芻蕘之盛心。敬歎敬歎。見避剃髮之禍。竄身荒山之中。不曾以書策自隨。只將自己臆見。逐一供對。以求回諭。如得風便。勿靳反復。至懇。
答沈參判 琦澤○甲午
國家多難。主上受辱。在廷諸公。未聞有一人碎首 天陛以死自明者。天下之可耻。豈有甚於此者。而草莽微賤如愚者。亦復苟活至今。痛哭何言。賤臣掌憲之除。其分不相當。已無可言。而若是時輩所擧。則雖挽東海之水。不足以雪其恥。今承下諭。始知明明是出於 聖簡。惶蹙之餘。不覺感淚之縱橫也。雖然。時危已極。才疏又甚。無以報 君恩之萬一。慚愧何言。近日民擾。自是在上者之責。非我輩措大所能致力。爲之柰何。環畫不入之說。愚以何德感彼之深。如此哉。竊恐傳者過也。
答申判書 正煕○丁亥
昨蒙寵臨。詢及自彼或有加兵之擧而自 上欲出師拒之。則爲之將者。其處義當如何。此台監思之熟矣。尙何待儒生之言。然下問之盛意。有不可以虛辱。請以謬見質之。夫我之屈於彼人。只緣強弱之不敵。非爲義理之當然也。某令之謂服事數百年。豈無其義云者。無乃見之粗乎。如此則宋先生臨命眷眷之意。顧安在哉。台監之不以爲然者。無容改評。此則旣然矣。但未知 主上所欲拒之。究是何意。若耻屈於夷虜。而欲與之閉關絶約。則誠足少慰志士之悲。亦可以有辭於後世矣。第恐非今日之力所能及。與其不量力而動。而卒取禍敗。不如姑忍痛含寃。以待可圖之日也。若借力於俄羅。而欲與之抗拒自立。則勝負之筭。姑無論。未知俄人果能行先王之仁政。而爲天下之義主也乎。審如是。則如麗之背元歸 明。固無不可。是所云華夷之辨。重於君臣之分也。如其未然。則棄夷狄而歸夷狄。其於義理未知何如也。凡事有利害。亦有是非。今此之爲。則於利與是之間。恐兩無所當矣。士君子旣已立乎人之本朝。則正宜諫止於未然之前。未可從命於臨亂之際也。如或諫不行。則奉身而退可也。如又欲退不得。而至於承命。則亦須以是非利害。明白陳達。期於見從可也。到此地頭。若待以師律。則又只有一死而已。更何言哉。或曰。爲彼立節。亦何義也。曰。非然也。吾爲國死耳。焉有士君子而爲夷虜立節者乎。外人譏笑。恐似不必恤也。雖然。此特爲己仕者言。若論出處之正義。則前輩有言。使聖人在元淸統合之時。只得遯世無悶已矣。是爲極本窮源第一等議論也。然使今之士聞之。其不以爲迂者幾希矣。凡此云云。係是大節。不識時務如愚者。何敢斷置。惟在台監裁擇之如何耳。
與崔勉菴 益鉉○丙午
上天降割。 宗社綴旒。凡我臣庶。孰不崩心痛迫。思所以扶顚持危之道乎。如愚者。素來朴陋。百不建人。遯迹竆山。惟俟一死而已。忽聞洪州義旅之聲。不覺感奮鼓勇之至。繼而又聞台監見方召募兵丁。而已發陳行。易所謂師貞丈人吉者。可謂今日準備語也。以若忠肝義膽。激厲壯士。將有雲集風馳之勢。以愚忝在賓客之末者。亦與有光寵矣。昔諸葛公從昭烈帝。仗義討賊也。天下志節之士。孰不延頸以望之。况其舊日遊從如龐,崔,馬,黃諸公。雖以位分之異。未曾與聞軍事。然其於武侯之義擧。所以憂念攢祝。以冀其事之成者。宜靡極不至矣。愚也竊附斯義。日夜默禱義旅之日振。寇賊之日蹙期於掃淸世界。而奠安 宗社矣。旣而再念台監。見今八耋之年。從事行陳。固知尊意之視軀命。不啻鴻毛之輕。而神明之相忠賢。非直泰山之重矣。然道義原來微弱。非有血氣配之。則亦無由張旺。切乞精調寢膳。巾舃增重。是乃所以上爲 廟社。下爲生靈也。區區不勝懇望之情。
先聖臨事而懼。子之所愼者戰。及以不敎民戰。是謂棄之。總在一懼字中。好謀而成 我戰則必勝。即此也。足食足兵民信 古人有至於張空弮羅雀鼠。而民無貳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結於心。能然乎。此又事變之來。有所不備。則不得已而行之者也。 之訓。愚固無疑矣。曾記顧亭林論師出以律云。以湯武之仁義爲心。以桓文之節制爲用。如此則湯武之行軍。初無法度紀律。可以管轄控制。可以候望防備者歟。此卻可疑。未審台意於此以爲如何 曾在湖西。往往聞義旅。以無候望之卒。與防備之術。而爲賊人所敗。此則不可以不念也。
答朴年吉 世利○壬寅
愚曩也。切於承誨。輕進尺牘。不謂洪量多容。旣賜以手命。又責以尊華衛道之任。噫。眞仁且義矣。感篆之餘。更深激切之情焉爾。第伏念爲吾儒者。孰不知此個義諦。特以位有出處之殊。故事有微顯之異耳。然其所以維持世敎。而有裨於吾道。則未嘗不一也。故孟子言。禹,稷,顔某同道。尤翁言。士之抱負重大者不出。則以不扶持而扶持也。如愚者。縱使達而立朝。亦無可行之學。况玆竆而寡聞惡有可推之道乎。只是一窶夫耳。何足道哉。但竊嘗聞內夏外夷。尊王賤霸。進賢出邪。閑聖闢異。自是吾儒家常茶飯。然此須先將遏欲存理做個根子。方是有體有用之學也。蓋由事功起腳。只是事功。未是學問。由學問立義。但見學問。不見事功。惟其不見事功。故淺識之士。多謂道學無用。毛奇齡至謂宋儒薄事功。無氣節。是烏足與議也。若聖賢端的旨訣。尙且理會不透。自家狂妄心身。尙且降伏不下。却將尊華斥邪。別作一箇掀天揭地事業。開口泚筆。無非是物。則朱子所謂胡氏於大本處。看不分曉。故銳於闢異端。而未免自入一腳。及中原之戎虜易逐。而一己之私意難除者。不幸而近之矣。尊諭堂堂禮義小中華之吾東邦。卒乃夷焉獸焉而止耶。一段字字。實從熱腸活血中出來。反復擎玩。使人太息也。第以淺見言之。國必自夷自獸而後。人始夷之獸之耳。今使朝廷公卿。苟能上義下利。而惟賢能是用。紀綱是振。不復以門地拘。不復以貨賂進。儒林士子。苟能尊性制心。而惟德行是務。節義是崇。不復以氣勢伸。不復以聲譽移。只此數語。便可使已夷者復華。已獸者復人矣。來書所謂剝盡復生之理。恐在此。而果不在於怒目切齒撫釰抵掌之間也。愚之窾啓如此。未敢蔽蓋不求益。幸有以平昔所定規度。款款告語之。謹當奉以周旋矣。來書執事大名。扶持吾道。梅翁嫡統在所不讓等語。非惟道理實事不如此。雖以救時言之。亦不當乃爾。蓋愚之不敢承當。姑勿問。近日世儒之互相尊奬。胸無枰尺。眼眯毫薪。喜一激之義氣。醉幾篇之麗辭。不問本源。不察素行。不關全體。不要永終。而妄稱之曰。如此如此。此古人所謂無識之論也。以執事之明。豈不懲此。特急於誘人。切於救世。而不覺其言之過中。是宜少垂察焉。
聞柳汝聖一隊人。謂愚怕死而不擧義。怵禍而不斥和。未知此說信否。而大抵以不起兵不投疏。謂之怕死怵禍。則孔,朱亦未嘗擧義於放弑之日。尤春亦未曾進言於南漢之役。此又如何裁之耶。彼邊之甚者。造讆言。謂愚指義旅謂賊。此又無人理者之爲。而諸人方且信之。亦見其識量之未明未廣也。况彼未嘗入吾室。閱吾稿。安知其無一言尊華攘夷而云云耶。特不曾印布於世。如彼之揚武耀名而已耳。
答朴年吉 甲辰
外夷陵轢。日甚一日。守華之士。更從何處自靖。聞中原九龍山中。 大明遺民。至今不受虜制。年前崔君在學。遇淸兵問之。答謂九龍賊果有之。此必滿人。故指華爲賊也。今我輩旣被勢分所格。不得有爲於世。則安得相攜以至其處。與華夏諸人。相與揖讓而終吾身哉。徒自悲泣而已。
與朴年吉 乙巳
國已破矣。性命無足惜。惟華夏變爲夷獸。禮義淪於土苴。爲至痛也。弊居距仙門頗遠。轉聞執事纔謀擧義。忽被拘幽。此以恒例言之。誠似變異。而據今日觀之。還是常事。以執事節義之性。固當遇禍若祥。視死如歸。至如愚之愛慕者。亦只有欽歎而無嗟勞也。然彼之罪惡。今已貫盈。天必厭惡而滅除之矣。吾輩雖死。亦無足恨也。未審見在何地。而撞著何苦。莫聞的奇。徒勞注想。而時下悲涕而已。晩遇轉遞。略附數語。更乞平生所學。正要今日用而已。
與宋東玉 秉珣○丙午
頃得尊伯氏丈席遺疏訣書數篇。讀之。不覺氣湧如山。淚逬如泉也。竊想執事在同氣之地。兼師友之義。其所以崩心摧痛者。豈餘人尋常鶺鴒之慼而已哉。然更須以一番殉義。足以輝映斯文。裨補國家自慰。而罔或過於疚懷也。嘗聞古之君子得志。則能以道覺其君臣。不幸遇亂世。則能以道開其士民。又不幸而値夷狄之變。上黲下黷。無所於往。則能以身守其道義。或致命遂志。或抱木枯死。或隱居授徒。以基異日陽復之本。其窮達之遇。常變之行。雖不盡同。而有功于天地則一也。竊願執事。益加努力。講明大義。開淑後進。以扶不絶如線之正脈。是爲仰副丈席臨命耿耿之深衷也。惟執事勉之。
答宋晦卿 炳華○甲午
愚前書攜書入山。抱木枯死兩句。盛諭謂以哀痛之言。而復引晦翁在金虜之世。猶且講明道義。壁立萬仞氣象。以爲不必如彼。愚竊謂今日 王綱已墜。故義理不明。義理不明。故邪說㬥行交作。擧世知有外國開化。而不知有 本朝社稷 國母讎怨。惟以奔走貪饕媕婀淟涊爲道。道學名節。禮義廉恥爲怪。而居者有盜賊之虞。行者遇豺狼之㬥。使晦翁而處此時。其必發浮海之歎。而有居夷之意。如吾夫子必矣。記得楚辭集註。釋荀氏佹詩云。衰亂之極。雖聖人。亦拱手而無能爲。况我輩小子。薄德涼學。尤何能有所爲於斯世也哉。每中夜以興。摩挲牀頭殘書。不覺泣下。此眞哀痛之發。柰何柰何
答宋晦卿 乙卯
俯敎墓籍一說。聞命矣。昔陳幾亭言。道理本天然一定。亦有勢窮情極。必須從權者。如徐庶本惡曹。因毋爲所執。遂往降之。此情極而從勢也。執其本然。不與情勢遷移。則道理反失矣。今士流本不欲爲墓籍。是一定之理。因慮掘燒種樹而爲之。是權宜之道也。陳眉公云。好名之過。使人不復顧君父。今之士多認墓籍爲損名節而不肯爲。爲自己名節。不顧父祖遺骸。恐非人情天理之所宜出也。彼始也。陵夷我人。不從則終必掘移矣。掘移二字。彼酋對宜寗田相武。發此言。 纔一破墓。其禍不可言。大典汙穢尸體。與殺人同罪。則子孫不籍。而至使體魄。遭罔測之變。是與父祖被殺同。此如何可忍。忍痛含冤。迫不得已之遺訣。不得已而用之矣。來書所擧或說。與此爲一義。而所引朱子答南軒書。論祈請事。類例不倫。如何。
答金正斯 商悳○庚申
賊徒所刋槿域日月構誣 元陵之說。愚嘗槩聞而未之見也。萬世必報之讎。不獨行弑之賊。來諭之云。信知言矣。渠輩不畏天命。不恤人言。乘時肆惡。靡極不至。至於指斥 先帝。而起訟於彼。直禽獸之不若。不足言矣。但東邦以禮義見稱於天下。而及其亡也。乃有此變。使人痛恨。不如無聰也。
答徐友書。謹悉尊旨。愚以鄕里謏見。初認爲復 辟。而用馬東平存趙氏之書。書因亂回來。旣而知其裏許如盛諭之云。則縱被煎迫。亦不之許。故得反覆之誚而不之悔矣。
答金正斯
頫敎丁未傳受二字。 先帝 儲君所不知一段。誠不勝切骨之恨。然近得韓國痛史觀之。其第三編百卅三板所載丁未秋禪位事。始以代理有敎。終被賊脅。不免行傳位儀式矣。愚以是問於士友之可問處。則曰。此諸賊萬剮不贖之罪。然傳位則傳位爾。 宗社焉告之。天下焉布之。傳授國寶。別開正殿。詔除朝請之 隆煕。不之 光武。凡四年矣。而謂 先帝 儲君不知。豈得爲稱停之辭乎。吳震泳。 曰 先帝但許 皇太子代理。而逆賊輩脅持外寇威勢。做成強奪之事矣。此雖非 先帝之意。旣行儀式。故擧國遂有 上皇今皇之稱。崔秉心。 此外又有徐君鎭英所論。而大槩與吳,崔二說同而加詳焉。未審執事於此。又以爲如何。不知曾與志令爛商。更望子細消詳明白敎示。
與金正斯
國祥臣民除服。俟禫從吉。自是常禮。今聞有 祥後仍著白笠之說。不知誰論。而流行於京鄕。 然宋徽 欽喪。未嘗復讎。而只行三年。年前 明成皇后喪亦然。今如何獨用不除服之禮乎。幸賜誨示。
前書所教愚在 國恤中麻布衣笠外無他道之諭。固當然也。臘月 祥後。欲仍著素笠衣帶。蓋用以寓亡國遺民之恨。若乃子孫門生。不必然。此義未知如何。後聞徐斗益所傳。則韋公以余祥後仍著素衣帶之說爲善。
答任秘丞 喆常○丙午
頫諭縷縷。豈勝痛歎。竊念人生百年。安穩無烖。千希一二。如何敢期。但生丁不辰。目擊弑逆賣國之變。行將又遇移民之禍。區區老生。生亦何爲。每聞邦內人士所以望於愚者。極不淺。但旣乏才智之蘊。又無尺寸之柄。如何展得手腳。用答羣情。只有慚痛而已。禍已迫矣。不能等待。凉生七十病骨。六月遠征。寔非易處。且伏念長者癃病尤甚。不及詣辭。秖以數字仰復。而異時再謁不可期。則臨風悵溯。不勝依依。
道之興廢。國之存亡。應有其數。而鴻儒藎臣。必欲圖其少延。冀其暫安而費盡心力。繼之以死。仁天必有感格之妙。而今乃至此。此又天問之所當作也。意者宇內之大勢已重。朝著之濁亂已甚。天亦無如之何歟。抑仁賢雖困。而爲法於來世。奸兇假息。而流臭於萬年。是乃天之常歟。
與柳明化 志聖○癸丑
彼金志節之士。視若穢物。至有死而不受者。是爲心之本於性也。愚皆以詩贊之。知舊中。如李尹諸人。不免失義而辱師。愚又絶之。是亦本性之心也。竊聞執事令黨正。勿書給生年。而得無玷累。此何等淸高。眞可景仰。竊與諸生。共增寵光爾。
答盧仁吾 東源○乙巳
愚孤露生朝。重以國家傾危。悲泣無聊之際。遠拜下狀。滿幅皆憂國憤世之辭。讀之。使人涕零。見今時義。 只有守死善道四字而已。但所謂善道云者。良非易事。須得士友講明義理。擇中而用之。乃爲庶幾矣。古人有變姓名棄妻子。以逃左衽之禍者。宋爲汝。 有握髮痛哭。流寓山海。全髮以終身者。徐孚遠。 有聞薙髮令。碎所珮玉曰。寧爲玉碎。毋爲瓦全者。周卜年。 有自謂存此不屈膝不剃髮之身。以見先帝先人于地下者。徐汧。 有閉門讀易。執至金陵。不剃頭而死者。華鳳超。 吾輩於此。當擇而用之已矣。
答盧仁吾 癸丑
盛喩衣變而心不變此句。說得理錯。而致得人疑之源。夫衣之變者。心變之影也。安有形直而影曲之理。數尺衣袂雖微。而華夷大防繫焉。夫華夷大防。如何做人情。聖賢定法。如何做人情。愚則不敢開此蹊徑也。幸更以尊先申義二字從事。內而不失世傳之敎。外而可爲鄕里之表焉
與金元五 福漢○時在公州監獄○己未
遠想六旬病翁。孤臥板屋。手不匙。體無被。耿耿丹心。惟素位行是務。愚爲誦陸太常獄中詩。以助其思云。一身曾許國。九死敢忘恩。空庭對明月。古道照乾坤。可謂金志山實錄也。陸震明。正德時人。詳見淸王崇炳所繤金華徵獻略三卷。
與金元五
前札皆覽否。日夕憂虞之際。得徐友書。審已還第。此固喜聞。彼之不敢犯手。尤足爲一邦士流之光。此乃是大幸也。令監在獄日。愚不慮其殺身。只怕其毁形。不可謂非善禱也。今後所冀。只有益勉敬義。用副鄙懷。
答崔錫胤 永祚○庚申
苟得復 辟。寄書遠人。雖極難安。區區迷見。不惜一身之死。而初欲爲之。旣而聞之。時人之意。不在復 辟而卻主共和。不在尊孔而乃在西術。然則君臣之義。聖賢之敎。一切廢置而後已。已不可爲矣。且聞茶公國未及復而身先爲夷。則尤不敢生意矣。今承崇諭。謂華翁而在者。只有杜門自靖。以待天下之淸而已。決不與世俗之人同浴矣。據此以觀之。使其門下諸賢而當之。亦必無它道。區區者於是乎可以自信而無懼矣。
答崔錫胤
示諭茶公昔得先台監書答之云云。此則愚時在古阜山齋聞之。至於愚則未嘗承書。及聞起兵。齎書。使金澤述及家孫鎰健。追至井邑山寺。不及而還矣。近聞先台監年譜。鄙名亦在其中。此非當時實事也。假使有書。愚必以無才辭矣。愚於四方義旅。日夜望其勢盛而有成。此是衆情之所同。柰何昭義新編載金演祖誣書。謂愚斥義旅。爲黃巢,葛榮。是豈毫髮近似之言耶。大抵當起與不起。惟在量能度勢。而自處而已。柰何不起者誚起者。起者誣不起者。以自壞了體面。可異也已。
答李友明 聖烈○癸卯
竊念今日我邦形便。已到萬分地頭。未知何處。果有一箇具得擧鼎拔山力。包天括地量。移海挽河機。起死回生藥的人。能整頓得一過。愚從數十年前。已常有願天生聖人之祝。不知其能感動得上帝之意否也。嘗讀大學末節。見劉氏葆采解云。所謂善者。非是尋常善人。蓋其才足以經緯天地。力足以斡旋乾坤。倉猝艱難中。指麾可以立辦。所謂傾否亨屯之人也。雖字亦字。極言勢重難反。見其必滅亡而後已。又讀孟子離婁上第九章末句。見潛菴輔氏言。至此則雖聖人。亦末如之何矣。詳味引詩之言。令人惕然警省。非惟二家說然爾。嘗見朱先生釋荀氏佹詩云。至於危亂已極。則雖聖人。亦且拱手而無能爲矣。又記先生看徽宗實錄云。那時更無一著下得是。今日朝廷諸公所處。未審那著是下得是底。 使無虜人之猖獗。亦不能安。當時有伊呂之才。能轉得否。恐也不可轉。嘗試思之。無著可下手。可見先生當之。亦無如之何矣。 又嘗曰。靖康之禍。縱元城,了翁諸人在。亦了不得。方伯謨曰。心腹潰了。請問今日我邦形勢。幸不至於心腹之潰否。 愚每讀朱先生書。至此等處。未嘗不廢書而長太息也。竊伏聞今 上。天資仁善。亦能愛民。苟得賢士輔之。講究治道。修擧政事。國勢狼狽。豈遽至此。後來遂爲諸人所誤。不復以聖賢道義之說。維持調護之。專以夷狄富强之術。反覆導誘之。凡危亡凶荒字。一切諱之。朱子曰。宣政間。凡危亡亂字。皆不得用。安得無後來之禍。 惟宴遊祈禱是事。馴致主勢日孤。而國亦日貧矣。旣與日合。而日人狡猾。復與俄合。而俄人貪㬥。吾方枕人熟睡。而彼己打量無遺筭矣。豈不寒心哉。近見柳汝聖昭義新編。其門人謂其師倡義旅。以逐十八國之強虜。壯哉言乎。未知使外國人觀之。豈不齒冷。記得語類一處。說夏時萬國。到周時止千八百國。孟子時。只有七國。雖有大聖大智。亦不能遏其衝。今人謂當驅逐諸夷。信能如此。豈不誠大快。第恐無遏其勢之術耳。嘗竊思之。雖曰大小強弱天也。然又豈不曰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爲政於天下乎。縱不能爲政於天下。豈不能有所修擧。而隨分支撐矣乎。如不能自強。而惟大國是恃。湣王之於淖齒。其已然之跡。亦甚昭昭。思之至此。只有撫膺長吁。繼之以痛泣已矣。奈何奈何。
台諭凡治國許多間架法度禮文。一一講究。方得不迷於施爲。尊稿中。有此文字。時復惠寄。以開迷塞。則恩孰大焉。愚實固滯樸素。兼又無書籍可檢。安有經邦文字之可論耶。媿媿甚甚。涪翁嘗言。伊尹之耕於莘野。傅說之築於傅巖。天下之事。非一一而學之。天下之賢才。非一一而知之。明其在己而已矣。此所謂齊家以下。則擧此以措之者也。然晦翁卻言伊尹耕於野。凡所以治國平天下者。無不理會。大抵二先生之言。皆可以通融矣。竊嘗考之。孟子或問。論盡心之義曰。云云 至於事至物來。雖擧天下之物。或素所未嘗接於耳目思慮之間者。亦無不判然迎刃而解。語類問。知至若論極致處。聖賢亦難言。如孟子未學諸矦喪禮。與未詳班爵之制。先生曰。如何要一切知得。然理會得已多。萬一有揷一件差異底事來。也識得破。此等訓辭。亦不可不知也。然此只據大賢高才而言。其它學者。却須隨分理會。以待上之任使可也。或疑方處而修學。又留心世務。恐未爲是。是又不然。聖賢固未嘗敎人做倒了學。亦未嘗敎人做自了學。考之往行前言。無可疑者。
台諭使 上心翻然改悟。今日在廷諸臣。恐未有承當者。未知得何人出來做得伊呂周召之大業。管葛僑蠡之奇勳耶。今日我東第一聞望。嶺之郭俛宇。湖之我文丈也。誠使得君行道。則可能辦此數聖賢之大事耶。愚未知台監平日。視此漢爲何如人。而遽發此問。難可使聞於外人也。然又擧栗翁筵對成某。未必經邦之大才。其好善則優於天下一段。而曰未知以爲如何。盛意所在。庶可仰揣矣。然牛溪先生。今日後進小子。亦何敢遽云云耶。恐亦未免於一言之不知也。如何如何。如愚者。素性癡拙。一房數十口。尙且納之溝中。而莫能救。若復進之於一郡一省。亦沒奈何。况使之當此敗局。而望其有襪線之補耶。昔曹立之問。使滕君。擧國以聽孟子。如何。朱子曰。用孟子至二三十年。使隣國民仰之若父母。則大國亦不動它。但世間事。直是難得恰好。今使孟子當之。亦須待數十年而後。始得免於齊楚之禍。且所謂世事難得恰好者。尤足以墮千古英雄之淚矣。如愚者。直一蒙學小生。何足爲有無。漆雕氏。聖人使之仕。則其材可見。而自以未信而不願仕。朱子謂本朝只有一程某。而不能用。則伊川之才何如。而治平,煕寧間。近臣屢薦。自以學不足不願仕。此皆昔賢量而後入之義。不似後人不度人已。輕於進取。卒至失望於民。無補於世者之比也。非惟是已。孟子橫渠。猶以爲不得已而用潛龍者也。吳伯豐疑而問之。朱先生答曰。孟子以時言之。固不當潛。然以學言之。恐猶有且合向裏進步處。橫渠之言。極有味也。愚以爲此箇義諦。後人鮮有能知之者。甚可歎也。如余者。只宜老死蓬蒿。與蠧魚爲伍而已。未審高明所以處己者將若之何。此須子細究覈。未可草草打過也。
所諭滿州事。未知形便如何。而將天下大動耶。我若當其衝。則列國之強狠。如何抵當得。只有盡其誠以應之。其得保全則天也。至於力竭而無可如何。則君死社稷。臣死君父而已。夫復何策。觀孟子答滕文公三段。皆是無可奈何。只得勉之爲善之辭。想見滕國至弱。都主張不起。故如此。朱先生嘗論此云。此只是吾得正而斃焉之意。夫孟子豈不是命世亞聖。朱子亦豈不是經濟手段。遇著間於齊楚之滕。則到底奈何不下。一則曰。是謀非吾所及也。一則曰。二國之視滕。猶泰山之壓鷄卵。滕實是難保也。語類時擧錄。 但據淺見料之。我國形勢。視滕稍有間矣。苟得 上心悔悟。而勵精圖治。其視社稷之傾危。如性命之將決。念生靈之塗炭。若吾子之垂死。而奸佞之輩。惡之如讎賊而戮之。以謝百姓。賢能之士。惜之如股肱而進之。以繫衆情。至如保民之聖言。信之如靠一座華嶽。而歸身不離。務財之小人。畏之如遇一盞鴆酒。而近口不得。則是數者。足以轉移已傾之運。而迓續方新之和矣。自玆以往。其所以爲綱常經紀之化。均平充拓之道。禮樂刑政之敎。開物成務。興衰補弊之規。四海九州。風氣民俗之殊。內夏外夷。綏懷化禦之略。至於錢穀出納。戰陳奇㠪之節制。亦將次第理會。隨意措置。而期以數十年。然後恩澤漸可周洽。敎化漸可普遍。而吾 君吾相。始出一口氣。嗚呼。何其艱哉。
愚嘗讀語類。言子路優於管仲。而深信其然矣。及觀龜山之論。則與之相反。而朱先生載諸孟註。竊不能無疑焉。最後得金仁山辨得痛快。始乃釋然。蓋其辨曰。楊氏未盡此章之意。夫曾西云云。正以二子作用優劣言也。蓋管仲功業。遠不可望子路。何者。仲不過富強而已。夫子許子路曰云云。子路自許。亦曰云云。小國攝乎大國之間。師旅飢饉。可謂貧弱垂亡矣。子路爲之僅踰兩載。而使之有勇。則其於富強乎。何有。且知方則加一等矣。使其得全齊之地而爲之。何待三年。何止有勇。其視仲四十年之久。而僅僅乃爾。眞不足道矣。大抵聖賢作用。自是殊絶。決非常情所能測度。世衰道微。不幸聖賢而不獲用。天下世人。但見伯者小小功業。卽以爲大。至論孔門諸子。則或但以爲循良自守而已。此眞世道之不幸也。金辨止此。 觀此。始知語類爲定論。而集註或未及再修也。此與孟子答景春章集註何臺溪說。參究亦佳。愚每以爲世俗認學政爲兩截。而指儒者爲無用。及觀其所自爲。則與齊之先詐力而後仁義。不自強而屈於吳。莫能相遠矣。吾東先哲。自靜,退以來羣賢。雖其才調器局。不無小大優劣之分。然其愛君保民之志。進賢黜奸之用。則無不同矣。使其世世信任而柄用之。則今日國勢。豈至於此哉。嗚呼。眞世道之不幸也。
答李友明 甲辰
國變日甚。憂泣不已。繼以痛哭。所擧尤翁旣不欲聞。又不欲言兩句。正道吾輩心事也。剃髮原無可問。只黑衣之令。亦有死不從已矣。台監平日入城。窄衫。尋常不滿。今此服裝。亦復一例放過耶。緇衣皁衫。雖有古據。今則讎虜之指揮也。台若一從。大節已虧。世有承君。當絶志完之言。必復出於其口矣。大抵一身窮塞極小。萬世禮義至重。宜分外愼之。四月疏本。應多可行者。而尙未承 批。可歎。所疑語默之節。愚每謂未出儒者。宜謹守常法。如不在位不謀政。天地閉賢人隱之類。是也。 其居位者。宜沬血飮泣。面折廷諍。而爲胡邦衡之請斬秦檜。賈子野之乞誅王倫。亦可。賈廷佐字子野。博學多聞。剛毅有大節。登紹興進士。爲嚴州桐廬主簿。時金使張通右。偕王倫來。以詔喩江南爲名。廷佐上書請誅王倫。書凡數千言。與胡澹菴疏。相伯仲。於乎偉哉。 爲朱槐里之請釼折檻。趙重峯之持斧伏闕。亦可。今台監之疏辭。未知如何。而鄙意猶恐不十分勁直。使亂賊破膽也。宋朝韓范諸公。皆一片忠誠爲國之心。故其事業顯著。而名望孚動於天下。後世之士。以私意小智。備例塞責。而欲事業名譽。比擬古人。難矣。此辥文淸之言。而士大夫之立朝事君者。宜深識之。
與李友明 乙巳
臣之於君當兩量而進退焉如愚者自量己材未可仕而不敢進也又量 主上知臣不肖假以官銜而族授它人是不得進也 頃見新聞載何人所作吊山林隱逸文並譏愚盜竊秘丞淸選此爲近理之言平只見其不察已矣 愚於是得所以自處者故平日未嘗有辭職章疏如它儒賢也今日亦不曾以奔問爲正義矣然亦有以不赴國難見罪者況如台監者宗戚近臣也其祿位之重情義之摯豈可以常仕比哉今者之變 主上雖在 宗社雖存而國則已亡矣何敢偃處私室而不즉奔問邪據台之地而言之平日宜直속 天陛以一死悟主而不爲也又宜致函外使求一番談辦而亦不爲也變出之日又宜詣闕討賊以明大義又宜各館會決以破僞約而並皆不爲也如此而冀免國人之誚得乎然尙有一策可爲今使吳君震泳馳書備陳而竊自謂天若祚韓此計必成此台必從萬一有沮敗之者是不知不仁之甚決不可從也記得李芾罵諸將曰國家平時厚養汝者爲今日也此言台監宜細體之若復憚難趑趄不즉勇行豈復有人臣理哉吾知台監之自盡其忠誠矣善乎薜敬軒之言曰韓范諸公皆一片忠誠爲國之心故其事業顯著而各望孚動於天下是宜台監之所當勉勵而享用也區區老交行將死矣경其言之必善惟傣監刳心以納之無問朝野必擇有血誠有膽略者與之同謀此在雅裁而尹令憲變亦可與周旋如何如何
擬答李太隣 建初○乙未
哲人知幾。與時偕行。惟其存心。則不隨時隆窪。故孔孟之轍環。以其時則如彼。而以其心則如是也。
孔子之轍環。其於列國。只是答其聘而已。程子說。然於弗擾。是聘召而有禮者。 蔡虛齋說。而竟不往。蓋弗擾不稟命於君。而叛其大夫。逆也。欲以是克亂。是以亂爲亂。而又加甚焉耳。後世亂臣賊子。所以借虛名而爲簒奪之計者。多出于此。夫子豈以是而欲往耶。斯義也。南軒言之切矣。而爲朱先生所深取。則孔子之心。因亦可知也。聖人雖曰不忍忘天下。而季氏強僭。陽虎專政則不仕。季桓子受女樂而不朝則去。衛靈公問陳則行。齊景公不用則去。魯不復能用則不求仕。何嘗以救世爲諉。而不卹其出處之義哉。至於孟子。生乎戰國板蕩之世。亦欲行其道於天下。然先王之禮。未仕者。不敢見於諸侯。當時士者。莫有識此義者。而孟子獨守之不變。其答陳代之問。又力破枉尺直尋之論。則聖賢之欲濟斯民者。仁也。不枉其道者。義也。今不細究此等精義。而槪以轍環爲諉。則吾不知其何說也。
夫不仕亂世。豈止爲潔身而已哉。誠以立身不得其正。則事必不成也。然遂謂亂世義止於潔身。則是一節獨行之士耳。謂賢於鄙夫則可。謂之聖人之徒則未也。何謂聖人。爲天地生民立心者也。何謂聖人之徒。志聖人之志者也。聖人之有取於狂。取其志也。如人子於賢父母。以肖其一體者。謂之肖乎。肖其心志者。謂之肖乎。學聖人之一節。而自居聖人之徒者。吾未之信也。
立身不正。事必不成。此語却甚正當。來書諸說。只以此裁之。可以立得恁大本領。斬盡許多支蔓。後面論愚出處處。又有潔身然後議及佗事之語。亦與此意相表裏。吾人胸中。不可一刻無此意思。但細究盛諭。頗以不仕潔身爲一節之士。而每加譏貶之辭。然嘗見黃勉齋論接輿,荷蓧等云。若四人者。惟夫子然後可以議其不合於中道。未至於夫子者。未可以妄議也。貪祿嗜利之徒。求以自便其私。亦借四子而詆之。欲以見其不可不仕。多見其不知量也。王厚齋亦言。斯人淸風遠韻。如鸞鵠之高翔。玉雪之不汙。視世俗徇利無恥。饕榮苟得者。猶腐鼠糞壤也。此等議論。讀之。極令人竦然警懼也。魯國日衰。三桓僭越。而太師以下諸賢。適齊適楚。逾河入海以去亂。則橫渠先生不惟不譏以一節之士。而乃反歸之於聖人之功化。此又與來諭不同。何也。况顔子幾與聖人一體。而嘗不仕而居於陋巷。則孔子賢之。孟子並擧禹稷而稱之曰。易地則皆然。又何也。語類有一段云。今人如學夫子。有多少處不學。只學佗微服過宋。君命召不俟駕。見南子與佛肸之類。必如來喩。則若此者。始可謂之聖人之徒矣。好笑好笑。
周之二大老。其義相反。而爲天地生民立心。則同也。故俱謂之聖人。然或稱伯夷過於太公。何也。太公爲一時生民立心。伯夷爲萬世生民立心。一時萬世。久近之分。所以等優劣也。惟孔子。能爲一時。並爲萬世。其餘力量。未之及也。
謂伯夷勝於太公者。是也。昔有問於陳幾亭曰。聖賢效法天地。亦有時拗過天地否。曰。夷齊不食周粟。當時天運。悉已歸周。兩人欲以隻身撐拄乾坤。元時上天命之。入主天下。而金華四子。沒身天壤。一則拗之於天運之初遷。一則拗之於天運之久定。此太極之不隨陰陽者。故人心爲太極。陳氏此論極正當。來書後面。却以魯齋。爲勝於仁山,白雲。又何其矛盾也。
頃有主時務者。語弟曰。我邦凡爲官者。魚肉生民已久矣。今安得無此事。安得無此大更張也。曰。莫重於宗社。而有更重於宗社者。莫急於生死。而有更急於生死者。使宗社一時顚覆。而八路之兆民。一日俱死。亦有未及卹者。願公寧魚肉此民。勿禽獸此民。語者竟不省。省。則時事猶可爲。而何可得也。
旣勸它勿禽獸此民。則自家勿被它禽獸之。乃爲言行心跡一致之人也。來書後面。却謂當從衣制新令。何也
爲今之計。惟山林宿德之士。擇其子弟與門人聰明而有本領者。送入學校。學中所授。不過經傳歷代地理書筭書。皆是實學。但所主在彼而不在此。上下驅之以利。所以爲可憂也。稍老成者。選爲敎授。今又選人入養成所。習師範規模。六箇月。乃爲諸學敎授。萬世大機會。在此敎授。 專力學問。仍及於時務。亦送於外國游覽而歸。此兩事。如前賢之亦應科擧。非此無由進身。其選法。則賢於科擧。其急則甚於前賢。 然後出而有爲。則雖非一朝一夕之事。庶或於不知不覺之中。維持挽囘。冀不致全局而淪陷。此狄梁公身事武后。而陰留桓彥範等。爲佗日興復計也。(여기까지)
今所設學校。是誰所創也。宋末三舍法。是蔡京李定所定。胡珵作記譏之曰。學者。所以學忠與孝也。今欲敎天下士以忠孝。而學制乃出於不忠不孝之人。豈不難哉。未知今日儒林何人。果送其子弟門人於新學。而受其驅之以利之學乎。且狄梁公事。是僥倖。非正道。非儒者所當法也。○近年以來。選入育英公院。游覽天下諸國者。多矣。未知其所建白於 上而振刷朝綱。拯濟生民者。果爲何事。目前利害。曉然易見。而猶且云云。吾不識其何說也。
有一友人。嘗歎自變後。在朝老成之人。莫不高飛遠走。要爲獨全身名之計。殊不知不可則去之義。却於今日用不得也。譬如大廈將覆。大木小木。迭進互呈。左支右撐。爲先救壓梁。然後徐圖修葺。可也。若望風先退。只思自全。則一椽一榱。或有得完。而其於全屋之必頹。何哉。或曰。舍之而不藏。庸可得乎。去者豈得已也。曰。不然。譬如猛虎已老。其爪牙聲威。雖不足以制百獸。而其在山之日。妖狐狡狸。尙憚於跳踉。老成在朝。雖噤不能有爲。而威儀風采。自然所及甚多。其在也。不甚覺其爲益。其去也。乃見其大有損焉。故觀君子。論其志已。不責小節。今不能無望於諸公也。弟謂此等識見力量。當與君子之可與權者。言也。且此以位高者言也。不可責於新進及去之已久者。
以愚見言之。識微之士。十數年前。早已潔身而去。不受權要之駕御矣。至於昨年變故之時。惟有 主辱臣死一義耳。其後則微官庶僚。去之亦可。其將相侍從。則皆思所以明大義討亂賊。以雪國恥而安 君父。至事不成。則繼之以死而已。若立朝噤默。而冀其有萬一之助。非人臣事君之正也。况陰受逆賊讎虜之羈縻。而曰。我輩不去。則自然所及者多矣。豈非不仁不義之大者乎。今世之所謂權者。例皆如此。不謂高明亦復作此見解也。
山林宿德。爲世所尊者。其責尤有甚於大臣。大臣所重。宗社爲急。而山林宿德所重。又有急於宗社。此亦一時萬世之分也。先生平日。爲天地生民立心。不欲以一節自好。故不求聞達。而聲名滿世。順興之 命。非無妄之得也。然平時固應不出。况今日乎。出而有益。不應出。况無益而徒汙身乎。委以大官。尙不應出。况百里不足以展所蘊之萬一乎。知者。謂必不出。不知者。罵其忘世。然知者。知淸高之一節而已。不知者。知不出之爲忘世。而不知不忘世。故愈不應出也。何也。潔身然後議及它事也。屈王佐之才。局於百里。是亦用其一節而已也。然則出而膺大官。展布足以有益。則可出乎。曰。可。曰。其於汙身。何哉。君子苟明其志。則汙猶潔也。
出而膺大官。展布足以有益。則可出乎。曰。可。然則今儒者出世。則逆賊可以先誅乎。讎虜可以首却乎。不然。是先屈身於逆讎。而後有益於國家矣。儒者。姑無論。鄕黨自好者。亦必不爲矣。况徒屈而無益。則害甚明。而猶不之知。何也。
孔子應佛肸之召。子路爲季氏宰。聖賢不可尙已君子肯居狄梁公之下乎。
語類問。佛肸公山召欲往。如何。曰。二子暫時有尊賢向善之誠心。故感得聖人欲往之意。然違道叛逆。終不能改。故聖人亦終不往也。今來書直稱孔子應佛肸之召。得非近於誣乎。至於子路。仕於強僭之家。而不能正其惡。故聖人只謂其具臣。而後賢亦多有不滿之言矣。狄梁公。朱門人問。武后時無狄公。更害事。先生曰。如梁公。爲周朝相。呂舜從爲張邦昌官。皆不可以爲訓。伊川論平勃。謂當以王陵爲正。是也。又曰。通鑑凡逆臣之死。皆書曰死。至狄仁傑則甚疑之。李氏之復。雖出於仁傑。然畢竟是死於周之大臣。不柰何。也敎相隨入死例。栗谷先生。亦論梁公云。惡不仁者。雖不可及。而若知恥自愛者。亦不爲狄公矣。使朱,李兩賢。而不知道則已。何可自諉以苟明其志。則汙猶潔。而不念詘身枉道之恥也乎。竊觀盛意。總只被汙猶潔三字誤了。幸須潔之。潔之而又潔之。惟恐此身受一點之汙也。
儒者之事。行道明道二者而已。立德者。行道也。立言者。明道也。二者。居一焉。然立言之難。甚於立德。何也。得位則可以立德。此無古今之殊。立言則孔孟以下。至於程,朱而至矣。自程,朱闡明聖道以後。只篤遵而謹行。則達足以兼善天下。竆足以獨善其身。竆天地而不可變。外乎此則邪說異道而已。雖才識絶人。文章滿世。祗足以禍天下。此不必論也。至於志聖人之志。遵聖人之訓。識明義精。循規蹈矩。發言中理。下筆合道。抉天人之精微。較性理於毫忽。問難風發。著書等身。考其歸則不過就程,朱所已闡明之說。敷衍其緖餘而已。只足以增後儒引用稱某氏曰一條耳。使無此書。決不必有欠於天地生民之利也。下此則只使好事者。開爭競之門戶。尋干戈於性命。仇水火於禮文。吾道之招謗受侮。遂自此始矣。故知吾輩著書。不過妙契疾書。闡其心得。使言行相資互發耳。若遽以此自居爲立言垂後。則可謂不知量矣。
才識絶人。文章滿世。而禍天下者。儒門無此輩人。惟從古重事功。尙文華者。例多如此。甚可懼也。來喩自志聖人之志。至著書等身。非大賢。定不能及此。而乃曰云云。恐言之太沒斟量矣。且敷衍程朱緖餘而不差。亦豈是易事。苟非沈潛玩繹命辭無差者。恐未易語此。但不當自居以立言垂後耳。
今學者如林。而其能大心硬脊。擔著世道者。果有幾人乎。環顧一世。惟先生不能辭其責矣。先生自量立言明道者。果足以維持挽囘於全局淪陷之後乎。先生亦恐不能自信其必然也。否則徒以不仕,不去廣袖,不衣洋布,不衣黑。謂足以衛道。謂今日之義。止於潔身。則便是爲身家起見也。與自私自利者。相去幾何哉。
立言明道。以維持挽囘於全局淪陷之後。以愚料之。雖孔子之聖。當今之時。恐難以文墨口舌遽然收功。而况後生小子之學術不足以成己。文章不足以動人者。又何必問其自信與否也。但來喩謂今日之義止於潔身不仕。則便是爲身家起見。與自私自利者。相去幾何哉。愚意於此。殊甚未安。蓋嘗竊謂。士不幸遇亂世。須先自量己分。仁足以格君心。才足以濟民生。德足以作禮樂。道足以易天下。始可以膺命一出。而使天下危而復安。君父辱而復榮矣。其不能及此者。雖不可存忘世之遐心。且只得循守身之常法。不忍與棄父師之敎以壞禮義。決性命之情以饕富貴者。比肩接武於軟紅塵土之中。其淸風高節。瀟灑恬淡。亦足以激厲衆心。聳動百世矣。而世間一種號爲能文章懷經濟者。輒以孔,孟,沮,溺之分。爲口實。而奔走於權要之門。貪虐乎州縣之民。卒使宗社受無竆之禍。身家蒙不貲之恥。而不知止也。噫。聖人是何等大手腳。而以自家小小伎倆。妄欲效則。隱士是何等好胸襟。而以自家瑣瑣見識。妄加譏評也。此區區平生所目憎而氣奪者。而高明乃復不誚彼輩。而反指不仕亂世者。爲自私自利。此愚所以欲極言竭論以救正之者也。朱先生嘗言。人之出處。最可畏。如漢魏之未所事者。只有曹,馬皆逆賊耳。諸葛武侯。未遇先主。只得退藏。一向休了。也沒奈何。朱子語止此 若必以潔身爲自私。則須如荀彧賈充輩而後。乃可謂之公義也歟。荀彧初事曹操。而後能勸辭九錫。呂舜從爲張邦昌門下侍郞。却能敎邦昌。收囘僞赦。迎太后垂簾。如此者。其出處之義。語默之節。於盛意云何。又如楊龜山應蔡京之薦而出脚。陳后山辭章惇之召而不見。此兩賢之得失。又如何。皆須細入思議看也。大抵由盛見而揆之。從古聖賢。皆宜有仕而無止。有入而無量。有行而無藏。有見而無隱。有兼善而無獨善。有衒玉而無待賈。不幾於捐道義喪廉恥。而爲天下後世之笑罵矣乎。
竊以程朱而後有功斯文者。當以許魯齋爲第一。虞伯生之論。盡矣。使匈奴之餘種。能崇尙儒術。遂啓 大明之文物。而至及我 朝治化之盛。振古鑠今。果誰之功耶。仁山白雲潔身著書。其高則過之。而自今日觀之。雖無仁山白雲。不足爲大損。無魯齋。則天下萬世不知其果何如也。乃論者。或以爲失節。以爲失身。或以爲身屈而道伸。殊不知君子身卽道。道卽身。失身而得道。屈身而伸道。果有是理乎。必使魯齋守溝瀆之諒。而任佗天下萬世永爲禽獸。然後快於心歟。天地神明當俱怒此言矣。
來敎盛稱許魯齋。爲程朱後一人。而至謂 大明之文物。 本朝之治化。皆其功也。未知高明有什麽意思而發此言於今日。而示及於鄙生也。然以左見相證而與之相長。亦朋友之道也。愚平日竊以爲如許衡者。胡元之忠臣。聖門之罪人。蓋胡元以匈奴餘種。乘宋室之衰。偃然帝中國而撫四海矣。擧中國之土宇而腥羶之。擧中國之人民而犬羊之。擧中國之冠裳而左衽之。擧中國之禮義而土苴之。自生民以來。所未有之大變也。使是時。有聖賢者出。將入山浮海之不暇矣。不幸而被其聘召。則亦宜勸之曰。我先王之法。嚴於華夷之分。夷雖據有天下。而使秉筆者。貶之如賊后簒臣之例。必待其變革夷習而服行禮義。使人倫明而風俗美。然後始得與於正統之例。如是爲言。幸而見聽。固天下之福也。彼旣誠心向善。而處。我以賓師之位而不敢臣焉。則待其有問而告語之可也。 否則亦毅然自立。超然遠引。使不復敢施其籠絡焉。可也。如此則彼亦知帝王正統之不可以非類得。而消弭其僥倖覬覦之私。知華夏賢者之不可以美爵屈。而興起其愧恥奮發之心。則庶乎天地生物之仁。聖賢扶陽之義耳。而衡也在當時。亦號爲儒者。而不辭其薦引。輒匍匐稽顙於天驕之庭。退而儼然據師席而談仁義。可謂無恥之甚者矣。夫敎也者。所以使人守聖人之道。謹先王之防。而不入於夷狄禽獸之歸也。而今也將詩書所載。周孔所戒。內夏外夷之大法。棄之後面角頭。而不一問焉。乃只誨以謹於灑掃拜揖之節。講於學問思辨之閒焉。是猶豪隷狡奴。逐其主而奪其家。則告之以居室之敬。學文之法也。豈非舛之甚者乎。方正學明初儒者。亦嘗言。今北方之民。父子兄婦同室而寢。汙穢褻狎。殆無人理。盂飯設匕。咄爾而呼其翁。對坐於地而食之。爲學官者。頑不知敎。其於大倫。悖棄若此。甚非國家之便也。又嘗言。吾鄕之俗。三百年之閒。凡三變。在宋中世。以文辭相高。逮乾道,淳煕間。聞大賢君子之風而悅之。重道德。尙名節。裦衣危巾。講論性命。言行必本乎禮義。至於元。以功利誘天下。衆驩趨之。而習於浮誇。負才氣者。以豪放爲道。尙富侈者。以驕佚自縱。而宋之舊俗微矣。又曰。曩時天下俗淪於夷。弊陋不振者。七十餘年。豪傑之士。生乎其間者。亦衆矣。而終有愧於昔。心竊痛之。據此則安得謂魯齋使胡元。能崇尙儒術。遂啓 大明之文物。如來喩之云耶。况謂之至及我 朝治化之盛。則又妄之甚也。栗翁嘗謂魯齋不當仕元。而目之爲失身。愚聞守孰爲大。守身爲大。夫焉有失其身而得乎道者乎。今指不能守身而失道者。而强稱之曰。澤及後世。功存斯文。許衡之鬼。豈不瑟縮於冥冥之中矣乎。尤翁之黜其享於文廟。是亦物各付物之義。初非毫髮有加於本分之外也。而今曰譏誚魯齋者。天地鬼神當俱怒其言。噫。何其甚也。吾未知天地鬼神果皆以高明之心爲心。而並怒諸賢之言否也。如高明者。上不守周孔之訓。下不尊栗尢之賢。而只知有魯齋許先生一人而已矣。大抵人功利之見最可畏。胸中一有此心。則其發於文章事爲之間者。一切低矮。不復能擡頭轉身。豈非深可懼者耶。
全義金圭鉉。以能書。故招欲與議於先藁之役。其答謂以執贄於門下。故不得以周衣出門云。夫門下何嘗敎人以虛文哉。然學如牛毛。成如麟角。麟角一而牛毛萬。是實學一而虛文萬也。凡物貴少而賤多。學者之所以受賤侮者以此。而遂賤學爲無用之物。至於今日而究弊之原。並以衣冠爲虛文而去之。譬猶佛者以物欲由於有身。遂並欲去身也。是乘除之理。矯枉過直。常失其本義。而弊更甚於前也。今矯弊者。以衣冠爲虛文而去之。然又不過以洋服薙髮爲第一大事。而其它無一實事。所謂矯弊者。自古然矣。 故敎法。務使人尋其本義。毋使喧賓失主。爲第一義諦。與其本末俱不能精到。則寧失於末。無失於本。夫三千三百。是聖人精義入神處。而後人奔走於三千三百。而失其入神之精義。於是人情苦之。久而厭之。又久而惡之。寧有惡之久而不欲去之者哉。此勢之必至也。今日之禍。自指學者爲別人始也。學者何嘗自居爲別人。指之者如是耳。然務實學者。則不自居別人。而尙虛文者。未嘗不自居以別人。蓋雖末俗。豈遽指孝友忠信。爲別人乎。無是實而有是文。則是異於人而已。異於人。故謂之別人也。
金生之從學日淺。其見識行誼。雖未足與論於高士之列。然其不欲衣夷服。則可謂賢於今之士大夫矣。來諭云云。大抵是貴實行而惡虛文之意。然愚意。今人能守衣冠一節。尙可爲因羊復禮之漸。今若以此爲虛文而欲去之。必也徇俗從夷。毁冠裂冕而後。方可謂之務實矣。其可乎。如遇人服堯之服而不能行堯之行者。將勸其實可乎。抑將曰。儞旣無堯之實。須是服桀之服。始不歸於虛文爲是乎。今此之論。何以異於是乎。至於指學者爲別人。其來已久矣。如魯哀公之見孔子之服。與大夫士庶不同。疑而問之。齊王之使人覸孟子。蘇軾之指伊川爲奸人。胡紘之斥晦翁以僞學皆是也。豈獨今之人爲然。嗚呼誠可哀也哉。
今門下諸人。擧著深衣而出入。其犯禁之是否。姑勿論。此諸人者。果皆能至死守此服乎。若死守。則雖不能擇善。亦不害爲固執。若緩則守而急則失。果成何等人乎。且道者。如大路然。甚易知也。貴者行。賤者亦行。老者行。少者亦行。若老者行。少者不能行。貴者行。賤者不能行。則豈大道也哉。或行而不能行。非大道也。始行而終不能行。亦非大道也。此服行於鄕。不能行於京。勢固然也。所服之人。亦有可行於鄕,可行於京之異乎。若謂之有異。則指爲別人也無怪矣。否則眞是以虛文。自居以別人也。且聖人之道。爲可繼也。可述也。聖人所行。凡人不能行。則不可爲法。能行於鄕而不能行於京。此亦恐難繼難述也。凡學問之道。格物到極處。使此理四方八面無窒碍。然後方可曰竆理也。若輕處通而重處塞。此頭通而彼頭塞。則此半邊學問也。
來諭謂道如大路然。貴賤老少皆行。若老者貴者行。少者賤者不能行。豈大道也哉。何不反思。今日新令之狹袖。後有聖王制禮則必不行。後有賢者得志則必不行。高明都城之黑衣。它日歸鄕則必不行。白晝之狹袖。夜間承祭則必不行。此豈爲大道也哉。何不思事之是非。只管說勢之行否也。來喩又謂此諸人者。果皆死守此服否。此誠可慮。然朱門禍急。則弟子有更名它師者。此亦以緩則守而急則失。謂先生之敎非大道。可乎。來諭又謂若死守。則雖不能擇善。亦不害爲固執。如此則必也令去袖則去袖。令衣黑則衣黑。令薙髮則薙髮。無所不從。然後乃爲能擇善耶。言之至此。誠可寒心。來喩又謂若輕處通而重處塞。此頭通而彼頭塞。則此半邊學問也。愚以爲孔子儒服。可行於它邦。而不能行於桓魋欲殺之宋。程氏經說。可行於元祐。而不能行於蔡京禁學之日。此亦可謂半邊學問耶。易復之六四。有中行獨復之象。禮記儒行。有特立獨行之訓。孟子又言。君子竆則獨善其身。不得志則獨行其道。此又是獨字學問耶。何不愼思而輕言如此也。
弟之避亂入京。旣棄官而並挈子女。亦是異事。然棄官之義。不必說明。最以先親遺稿。尙未編次。世事又如此。若又縻公。則此事永不可爲矣。欲求一齋郞。得而專力於文字。然已大忤於世。故亦未可得。而明窩書謂求之則不可。弟於仕宦。斷念已久矣。獨以爲先第一大事。左思右量。計竆無術。便使得此而成所願。則外它千不顧百不顧。雖降志辱身。有百倍於是者。可爲也。或曰。辱身卽辱親。欲爲親而先辱親。可乎。曰。親有不可朽之實而竟朽之。則辱之者。與朽之者。輕重又何如哉。且辱之云者。竟就子孫身名而上言之也。其實朱均之不肖。何減於堯舜之聖哉。然終不能降志。故雖欲辱身。亦不可得。柰何。痛恨痛恨。
爲先之苦心。誠有非餘人可及。然辱有分數。若是小小。如柳下惠之士師三黜。猶可也。如季氏之僭竊君禮。剝割公室。而冉子爲之宰。則辱之大者。此則決不可諉以爲親而屈身也。使朱在爲編輯晦菴全書。而從宵小輩。求官以圖其成。則高明將許之否乎。此不難知之理也。如何如何。
答王司諫 性淳○乙巳
國勢萎弱。遂爲逆臣所賣。愚雖未嘗出身供職。不勝忠憤。竊附夫子致仕且請討恆之義。封章請斬諸賊。卽承 批旨。雖云嘉乃之言。而王章則竟莫之行。目見逆臣得保首領於覆載之閒。區區賤臣。益不勝痛憤之至。自此遁入萬山無人之中。斷絶火食。水飮生米。今已一月矣。昨日乍還。冒風穿冰。遂爾成疾。見此呻囈。忽得遠寄書信。副以蔘裹。雙擎數讀。看得義理之性。流露於𥳑墨之外。不覺斂衽敬服。所論孔孟程朱學術節義之說。尤見切中時病。但夷狄之猾夏。亂賊之販國。皆由於吾儒道學之不明。行誼之不修。以致其極。今雖國家已傾。人類將滅。而我輩講義祛私之功。敎道後進之心。則當愈益懇懇。而不容少懈也。更看來喩。謂以道德高一世。視其出處以爲安危者。惟賤子與某某數公在。此已極皇恐不敢當。而其下繼以孔朱云云。則何圖高明一言之不知至於如此。此亦心體未盡明徹。義理未甚謹嚴之故。非獨命辭之差而止。幸須益加勉力焉。所詢處變之義。倡義勢未可及。民權義有未安。然則只有遯跡自靖一事。而如遇逼迫。令從夷。則有死而已。
與林文若 炳郁○丙申
欲與讎虜開化。則忠臣義士之所必不爲也。欲與鄕人稱兵。則仲尼,伯玉之所未嘗行也。爲今之計。墾山讀書。越海去國。兩途以外。了無餘策。愚嘗愛鳳翔千仞。龍蟄九淵語。時常體會。不覺胸次高遠靜深。不可自輕也。
答林文若
所示朱子答南軒書。論賊不討不書葬之義。愚嘗所誦念而激厲者也。昔在嶠外。多聞賊徒發塚斷首以要錢。而人家子孫未聞有凶服報仇然後改葬其父祖者。愚輒擧此書。以歎人理之埋沒無餘。不謂今日親見 國母被禍。 邦君受辱。而志氣不奮。力量未逮。尙稽孔聖適齊之行。僅成伯夷居海之事。甚不自愜也。至於 因山之未卜。疏遠賤臣。無由與聞其曲折。則祇有憂憤痛泣而已。抑又思之。春秋於桓公被弑而書葬。則公穀以爲仇在外。不責其踰國而討。胡傳因之。然爲人臣子。欲報君父之讎。可以內外遠近而二其心乎。內賊則人人得而誅之。外仇則雖不得比於弑君之律。而臣子之痛。未有異也。故張氏自超言。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天有內外乎。夫子仍舊史以書葬。正以治魯臣子忘仇之罪。而非原其在外而寬之也。愚謂此說深得聖人之指。如何如何。朱子亦嘗言春秋崩薨卒葬。無甚意義。此與南軒往復不同。學者不可以不知也。
與蔡大奎 龍臣○庚申
第今山河改色。 弓劒遽遺。區區微衷。只有握髮痛哭。從容俟死。以拜 陛下於九天已矣。何幸 先帝睟容。執事妙絶神筆。摹寫以惠。使此未死賤臣。得而奉瞻。此意何敢忘也。不腆衣材。用誌鄙情。伏望視至
答孟士幹 輔淳○己未
石友踰嶺曲折。計已關聽。是豈沮溺冷腸。然此在草木中人扶老之前。今則雖賢兄輩。恐決無使愚復蹈其覆轍之義矣。故不復細稟。
遣書後。分明復得 李氏宗社。而不許統領名色。分明立得孔子道敎。而掃除耶穌邪術。分明洗得 君父之冤。分明驅得仇讎之夷。分明禁得髡首之制否。凡此數事。皆所以使環東土億萬人士。得免爲禽獸者也。諸公於此。果可以擔保而不少疑慮否。如此則可以從命而身作萬段。亦且含笑而入地矣。萬之一未然。是諸公之勸署名。究不過爲一時之名而爲之。不過爲一身之禍而爲之。某人所傳兵脅之計。諸公聞之否。 是豈吾儒平日居敬致知之本意耶。諸公之志義雖高。而區區陋見如此。決不可以替署賤名也。
慶氏謂是李門人。曾見其師雅言。所以排斥洋說。不啻如犬羊。使華西而在者。定不肯獻書於彼。而爲僅復疆土之擧矣。慶氏於此。不知曾思之爛熟而斷之勇決否。况愚不見其所撰書辭。而漫且許其署名耶。
答南重則 致權 李舜七 震復○庚申
時事正所謂去去須彌。將何時出場耶。自去歲以來。俗下好事之流。輒誚儒者以忘世。而毁侮之言。首及於門下矣。雖然。懵滯之見。時務諸公。或進民權而退君綱。或慕雞鄭而忘 仙李。或崇洋鬼而貶孔氏。假使儒者實有可爲之機。決不可不分涇渭。同其流波。馴致大界懷襄之變。此非門下之所含默於今日者歟。
苟使我一言。而復國復 辟。則投書裔流。雖非儒者正經。雖使截頭破腹。而我亦爲之矣。後更詳聞。則時務諸人所欲爲。有如今所示之計。而茶公之辱。又大可畏也。故雖衆人煎迫令署名。而竟不之從矣。然則毁侮之外。又有兵脅之說。而一切置之不管矣。答重則。
第今九有昏黑。萬怪呈態。平日之少有持守者。往往差手失脚。伏願先生於其操几之日。輒以歲寒後彫,至死不變之義。循循敎詔。知所體念。如何。
來諭立義甚正。讀之可敬。第念後彫不變。皆聖人之訓。斷當奉行。若理義未精。而徒憑靈覺以爲極。則或有守死而不能善道者。此吾儒所以深戒異學之本心。而必師德性之正理也。今與玉胤就此講究商訂已矣。答舜七。
答鄭萬初 三鉉○己酉
儒者平日高譚義理。動輒驚人。及乎大廈傾頹。狂瀾洶湧。茫無一策。蠢蠢若庸陋之野夫。貽笑於人姑舍。自求於心。能無愧乎。
此說余於新聞。見之熟矣。彼諸人者。喝罵聖賢。詬詈經籍。無所不至。是皆出於康梁輩餘套。而俗下昧識之流。無不響應。豈料萬初亦復不免耶。試觀洙泗講堂。亦何嘗無救世治平底高譚。及乎周室之微。魯國之削。萬不至於今日之顚覆。而孔氏祖孫師生。終無一人籌出奇策。以扶大廈而障狂瀾。由今人視之。亦何以異於野夫哉。萬初於此。何以辨理。抑不得已而與淳于景春輩。同聲相和矣乎。譬之病人。遇良醫不用。至不可救。則曰世間無醫也。嗚呼。世間果無醫也耶。
辟地爲今日之急務。而艮島卽管寧之遼東也。今有指導之人。勿失此機會焉。獨不見越國史乎。若遷延不動。則異日作阮敦節必矣。阮氏卽越人儒冠文屨中第一也。越亡之日。身著赭衣。手執役刀。供法人酒埽之役。此可忍乎。
辟地之敎。良庸感銘。但所云指導之人。未知果識道理崇禮義者耶。萬初雖知愚實素昧。決不敢遽自就之也。夫做說不符。自古所歎。始終如一。賢者猶難。士子去就。奈何率爾。所示阮敦節事。區區不能無疑於來喩之云。蓋旣曰越儒中第一。則苟其柄用也。宜鞠躳盡瘁。與國偕亡。如其野賢也。宜早已辟地。脫漏罟網也。如不克辟地。去亂適治。謂之避地。若天下無邦。則不辟地。亦無責矣。 則遇劫之日。又宜有威武不屈之節。而今乃衣赭執刀。以供讎役。則安在其爲儒乎。萬初所謂儒者。指此類而云耶。抑余又有一疑。豈或阮氏全節者。記者惡儒而用曲筆歟。年前新聞。書勉台剃髮而嘲侮之。今春新聞。亦立南儒向明削何辟何之目而譏余。皆誣筆也。流傳海外。孰有知其爲記者之罪耶。自古信史固難。公史亦且難得。故曰心明者。方可看史。
別紙
聖人凡人。德業懸別。則其出處不得不異矣。然其心念之不能已者。恐似不甚遠矣。每讀語類佛肸召章賀孫錄。而有感於中。今錄呈。萬初覽之。亦應有犂然會心處。慨然發歎處。○聖人見萬物皆陷於塗炭。豈不爲深憂思。欲出而救之。萬初試思。鄙人誠無德矣。遭比國傾 君廢。道亡民死之禍。都無半分憂思否。出而救之。力量不及。如何強得。 但時也要出不得。亦只得且住。萬初試思。鄙人被選之時。 君相果有嚮用之意。可以膺命而不出否。 聖人於邪世。固不是苟且枉道以徇人。萬初試思。聖人且然。鄙人如何敢舍吾所學。以徇 君相之所敎乎。 然世俗一種說話。便謂聖人泊然不以入其心。這亦不然。萬初試思。近年俗論。謂儒者以不出爲例。此果然否。 如云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是十分要做不得。亦有不能自已之意。此則非常人可及 如說聖人無憂世之心。固不可。謂聖人視一世未治。常恁戚戚憂愁。無聊過日。亦非也。鄙人所値之變。更甚於聖人之時。故往往憂戚爲日。 但要出做不得。萬初試。聖人平日。豈不譚及救世治邦之道。而乃無一策可施。至有做不得之時。何也。以此觀之。來書所論。得無歸於無義理之科歟。君子一言以爲知。一言以爲不知。其可不愼而輕發哉。 又且放下其憂世之心。要出仕者。聖人愛物之仁。至於天命未至。亦無如之何。鄙人量己量人。而不肯出仕者。立身制事之近於義者也。雖不出仕而猶且憂世者。存意愛物之疑於仁者也。竊不自遜而有是云云。不知萬初肯許之否乎。
答宋瑩叔 炳瓘○辛酉
小學無得之喩認出自知不足之盛而愚每自以馬劉之誠二程之敬勉慕無及爲愧今欲奉助萬一想亦樂聞也時務諸人罪我不共事擬以極律令人渾身皆靑也然使我失草履尙欲覓著况三千里疆土不恨其淪陷而恝然冷視耶顧以畏剃如虎又聞其不必復辟不必尊孔不知信否而萬一如此復以何心與之共隊而犯不亂羣之戒耶恨不起約翁而質之也
答申順弼 泓均○乙巳
義旅所傳不一。近聞朴毅堂 世和 門人擧義。而毅公被逮。自司令部轉送平理院。是亦不知果的奇也。然自古擧義。未必皆成。但爲吾所當爲。雖敗亦榮。此可爲毅公賀而不足弔也。毅堂。年今七十。老於學問。慷慨有氣節。梅山洪先生流派也。
答金孝直 炯祖○戊申
孟氏旣嘗斥南蠻鴂舌矣。明道又嘗譏削髮胡服矣。不幸而使許子禪客得志橫行。號令於天下曰。守舊者死。維新者生。孟,程兩夫子。不得已召門人子弟曰。鴂舌今可學矣。削髮今可爲也云爾乎。抑不得已而浮海入山。以避其鋒而俟天下之淸乎。今日之變。只以此揆之。不難處也。
答安 鐘根 崔基萬 丁未
拜下一事耳。萬世而後。見聖人之行。而綱常得不墜地。今日士子兩圓袂一撮髻。自流俗觀之。奚啻微瑣。擧天下皆削髮夷服之日。乃有區區幾人。不顧時輩詬罵。並不畏裔戎銃釼。儼然自持。冀先聖遺制。不遂滅熄。噫。其心誠亦悲且苦矣。伊川先生嘗言。時事雖變。某安敢變。晦菴先生亦言。世亂思君子。不改其度也。嗚呼。二先生之心。卽聖人扶世之心。天地生物之心。吾黨之士。其欽念而謹守之哉。
答金進士
錄示讎人雜誌。無足怪也。第區區于國儒。最爲庸下者。而彼乃處以翹楚。目以大頑。固欲其不事橫議。而有助於合邦大事。則愚於是不敢妄自菲薄。以損國儒之體。尤宜硬著脊梁。以敗讎人之謀也。如是而我邦得免虎口之呑噬。則假使七尺殘軀。斬作萬段。亦所甘心。又念某公自是歲寒松柏。决非爲彼所餌。變易素守。而勸愚緘口者。則彼之計誤矣。愚嘗受戒於孔夫子曰。國無道。至死不變。謹當奉持以歸。拜見先聖於地下也。近日某某二會。俱以都敎長見招。豈亦以淸職厚俸籠絡之計耶。昔年有一絶云。渺茫東海萬尋流。千歲神龍不見鉤。養成一顆明珠得。白馬玄禽亦且休。是其志也。再念彼旣以利相誘而不售。則又將以禍相逼而不但已也。然吾聞之。艮其背者。旣不獲其身。亦不見其人。區區所願學。惟此一義而已。繼以一絶云橫議在讎爲淤塞小心奉道俟河淸儒門一幟終難倒絶大兵威慮敗成
附 原書○
近有可怪說話。揭載於彼人襍誌中。而此係的確。非同風鶴者。故其大槪另錄下幅。○韓國事情之淤塞。亶由儒生之執滯。而就中翹楚田愚宋炳華二人也。田則大頑固。某則稍疏通。其外尙有其徒之可堪屈指者。數十人。爲各道士林之依仰矣。今爲日本計。必先擧宋於厚祿之淸職。須以某紹介於田。使之相維相綴。不事橫議。然後始行合邦等大事。甚爲捷徑云云。此係日人深察韓事者之譎計。而渠雖有絶大兵力。所憚者。但在於儒賢之獨立一幟而然也。嗣後隨所聞。鱗次上達伏計耳。
答朱 戊午
愚見此伏枕乞死之際。遠蒙不遺。告以深仁大義。反復沈思。不覺感歎。而至於流涕也。然事必待人而後集。苟非其人。雖勞無勩。故善觀人者。不必於負天下重望。此句來書語。 而必於深藏不市之士求焉。顧雖昏愚。惡敢以不肖之身。奉累大業。祇有一言。欲以獻諸左右。凡干思慮云爲。務主道義。而勿立已見。常懷兢惕而懼失天理。如此。庶幾有濟矣。腆賜以心受之。而原件敢以還內。切希不罪。
追告
愚旣癃廢。無以應承指麾。虛受儀物。甚似未合。故於原幅。敢致辭意。李君相珪勸道 崇禎皇孫禮幣之致于先生。今日是千古奇事。願留之爲壽具。待萬歲後。襲爲巾帽。謁 寧陵大王華陽先師以詫之。亦可作泉臺奇談。愚於斯言。不覺悽切曠感。顧廉未遑。謹留以爲榮。叨此再黷。深祈鑑亮。
答宋允章 柱憲○丁巳
殷之頑民。必無不喪舊君之理。况夷齊乎。我邦守義之士。異日所處。不須多言而可决矣。嶺南某氏與人書。正論此禮。令令胤寫去。○南軫永寄愚書曰。曾見湖上士流於 上皇。或有不服之說。至發難言之言。區區下衷。但切莫助之歎。今見郭參贊答崔雲擧書。語意忠厚。恰似曩日之所聞於席間者。心甚喜幸。謹玆寫上。門下之士。或有及此。告以某處亦有此等議論。如何。○郭參贊書曰。我 太皇帝。則臨御四十載。仁心惠澤。衣被匝域。失國之過。又不于其躬。雖不幸遭彼之廢。在臣民。猶夫吾君也。萬歲之後。朝之舊臣。野之遺民。安得不以吾君服之哉。只爲盛問。故及此。然天若祚宋。白日之仰。當復如舊正統,天順之已事。可以鑑矣。爲臣民者。豈敢輕發此等難疑哉。賢者殆未之思也。
易曰。古者。不封不樹。疏。不積土爲墳。不種樹以標其a334_093d處。檀弓疏亦云。封壤爲墳。種樹以標。今中原大葬。多種樹墳上。卽此禮也。然我東則不須議此。
答金重玉 煥珏 己酉
近閱綱目。漢照烈章武三年五月。後主卽位。準以改元例。則先帝之崩。雖一日於癸卯。當屬之章武三年。乃大書建興元年。何也。又唐中宗景龍四年六月。睿宗卽位。而仍大書四年。其下分註睿宗景雲元年。乃至明年。大書二年。何也。曩年丁未。乃 光武十一年。而乃於七月。禪位于 新皇帝。改元以隆煕。後之秉筆者。當於丁未書 光武。而分註隆煕乎。抑不數 光武十一年而書隆煕乎。第以本朝已行者言之。 太祖以戊寅禪于 定宗。而以明年己卯爲元。 定宗以庚辰禪于 太宗。而亦以明年辛巳爲元。曩之改元。有何所據乎。
後漢及唐例。恐皆非禮之正。當以 本朝定宗 太宗所行爲正。丁未之從後主例。不知是如何。而秉筆者直書其實。如綱目已矣。
某丈至今戴白。自據以春秋之法。今考春秋註。有服不除之文。或毁以妄添春秋文。何也。又古人亦有行此者耶。
據服不除之文。則戴白者。何可非之。但宋時徽宗訃至。以日易月。則胡致堂上疏言。禮言讎不復。則服不除。願降詔旨。服喪三年。墨衰卽戎。此引服不除之文。而猶曰服喪三年。何也。其後欽宗凶問至。朱張諸先生。無終身素衣冠之制。豈古今不同而然歟。宋德祐後。搢紳先生。有終身衰服者。此見方正學集。前賢所行各異。不敢質言。我 朝李澤堂丁丑下城後。用黑漆蔽陽子。申舟村以母讎未復。終身戴蔽陽子。
答金聖九 魯東○庚申
戊臘後。有問以它時服制者。輒妄以三年答之。及承示尊府丈斥金賊文。有云。彼於 英廟及 隆煕皇帝。有不忍聞之說。旣稱皇帝。則其服應不止於朞年矣。高明何爲而疑問耶。
答金成執 允煥○己未
承喩復邦之名。童孺且喜聞。况書生乎。然而所倡皆。天道耶穌之徒。呼冤於西洋。欲藉勢而望成。其志可尙。而又有大可慮者。不戴 李氏。而各自爭立。則今日有知識者。豈不恥入其黨。此論誠然。但又思之。其中亦有士流諸人。十年薪膽。費盡血誠。以與共事者。近日郭金數公。皆因投書。而喫了無限困辱。是必有精義。而非可以率爾斷置也。來諭又云。如先生道德。豈可誤動以貽人譏。鄙亦始意其可以一言而助其成矣。旣而聞有窺伺神器者。亦有數輩。遂決意而止之矣。來書又以林下敎學之功。爲不下於復邦。時人之毁。不足畏也。鄙人果能闡明道術。繼承陽脈。則亦善矣。但學問空疎。耄昏已甚。徒有其志。而究無毫益。是爲慚怍之甚者也。
秋澤別集卷之二
書
呈國中諸公 甲辰
潭陽田愚。再拜奉書國中同志諸公執事。今日何日也。外夷滿城。 至尊孤危。而誰爲之保護。彼又屯兵列邑。萬民騷動。而誰爲之鎭靜。言之及此。心膽墮地。竊念吾儒旣不得有所爲於世。則宜相與同心夾持。以闡明義理。扶植綱常。而爲剝上之碩果。以基一線之陽脈。此豈非今日第一切務乎。吾人賦質。旣莫能齊。師傳未必盡同。其論議事行之差殊。亦其勢之所必至也。若夫論心性理氣。而或本或末者。不過仁知之殊見。其立德業事功。而或彼或此者。又若四科之異能爾。然其好善惡惡之大體。未嘗不一也。小小出入。不必深論以害其一視之仁也。昔壬辰之役。 上下奔播。而猶有東西之相傾。則其於國事。亦何能同寅共濟。此可爲長太息也。今日諸公。萬有一不能以大公存心。強恕行事。而尙念舊過。不圖新功焉。則後人之視我輩。亦猶今日之歎往事也。豈不深可痛恨。試使孔子,明道,栗谷。居今之世。其持論造行之與人殊。固不能無。然其于幷世士流。視之必如家人。而至誠相與。無復纖毫睽貳之意矣。此在後儒。誠未易及。然苟以是爲善事。存諸心而勉於行。亦安有終不可學之理。要在勵志以實踐焉爾。易有見惡人則無咎。出門交則有功之訓。夫睽之時。小人聖賢。且不欲棄絶之。况欲以正道相隨。而可以親愛之私爲是。所憎之言非乎。今有渙然無復阻礙。勉進於與物同體之仁。而義禮智信。亦不廢焉者。可謂體用不偏。心事兩全之君子。而邦人孰不愛敬之。若其侈然坐大。傲然居尊。不知與道俱進。莫肯與人幷立。而躁㬥難近。疑猜多閒者。雖其同父同師之閒。亦無所補助。而常患其孤獨矣。伏想羣賢明哲。其必先有見於此。而無待於卑陋之獻規矣。
徧告宇內同志諸公
愚竊伏惟念。上帝。不言之聖人。聖人。能言之上帝也。今有下民而指斥上帝。凡夫而詈辱聖人者。其罪犯已極。無以復加矣。必歷萬世竆宇宙。而不可宥也。近有大逆無道朴泳孝者。用凶腸鼓妖吻。而出詬天罵日之惡言。直斥先聖而曰先斬孔某。噫。此自太極肇判以後。所創有之第一極變也。彼梟獍之食父殺母。不是過矣。夫先王之禮。有四誅不以聽之法。今此凶賊之罪。奚但亂政疑衆之比已哉。彼泳孝者。斷當身首異處。而布告天下。使市井販夫閭巷婦孺。凡頂天履地之類。莫不知厥罪之難逭。而不敢輕於犯禁也。孟子之於楊墨。有甚寃惡。而其闢之如不共戴天之讎者。爲其害聖人之道也。使其見今者之變。亦必曰。能言誅泳賊者。聖人之徒也。愚也固未爲知道者。其心則竊附於洙泗之門。而有是言也。伏想諸公於此。益復有激切痛惋而不能自已者矣。庚申五月十日。田愚謹白。
彼之謂假借而非直指者。尤不成說。今有假借君父而發言如是者。其罪可以得宥乎。彼輩之相爲分疏者。又不過是朱夫子所謂賊邊人者。當先被法義之誅而不可逃也。
答某官 乙未十月
國事。痛哭痛哭。何言何言。愚竄身荒谷。採松栢啖之。不復聞人閒事。安君昞烈。跟尋至此。示以台監手筆。而訪以處義之說。山野疏賤。旣昧裏許。何敢妄有論說。用犯不韙之罪哉。第嘗聞顧震滄。以三大義。論遽伯玉於孫甯放弑之事。以謂上者正色直辭以折之。次者乞師大國以討之。又其次逃之深山。終身不仕。今也淸人微弱。無可藉力。外它各國。其心未可知。如往年召日兵。以致近變。亦不遠之鑑也。且黃氏於顧氏三策之下。繼之曰。此豈可責不與時政之伯玉乎。全氏亦曰。伯玉之力。不足以誅孫甯。故凡責伯玉以不討賊不死節。皆屬不識世務之言。今台監旣非處執政之地。大國又絶無可憑之勢。則所當用者。惟入山不仕一策而已。如魏之王偉元隱居竆約。徵辟不就。及我 朝之元霧巷 昊 李耕隱 孟專 諸公之晦跡丘園。謝絶賓客。實爲目下第一等道理也。此又不能。則爲人臣子。目睹 國母被禍。而旣不能擧義。又不能自靖。乃或與讎夷叛臣。比肩接武。以榮華其身爲事。此殆無人理。決然不可也。愚近日絶不與人往還酬酢。而今於台監。獨未忍緘默。病枕不寐。復發狂言。一看卽戢。乃爲深心見愛之道也。
擬與人 癸卯
執事曾見昭義新編四之卅板節義說否。篇末所謂工訶節義者。實指賤子而言也。然試使人問於愚曰。倭洋可和否。必曰可而後。當被以助逆亂之律矣。又問二洪可罪否。必曰可而後。當歸於排節義之流矣。今也無實跡明驗。而遽驅人於詖淫邪遁之科。洪水猛獸之害。此豈亦小學爲人子者無苟訾之道耶。自家所謂卽此一事之敗闕。便是失節而害義者。恐免不得也。如何如何。蓋始洪之投疏斥和也。愚與知舊往復。每稱其有補風敎。及彼以朱宋之身不出則言不出。爲學者守身之常法。又謂之死法而不可膠守。以自家之叫閶闔而呈琅玕。爲聖人救世之大權。又擬以支庶之論宗子事。凡此云云。不幾於陵侮前賢而撰出新法歟。故愚答李聲集書。略道其過中矣。金忽橫出而長書訶罵。遂移及於全翁。至有貴恥難洗之書。儉德辟難之誄矣。此豈亦小學民受天中有則定命之道耶。自家所謂卽此一事之乖當。便是失節而害義者。恐免不得也。如何如何。近日柳汝聖之事。亦是如此。語其倡義而弭禍。則曰不爲無功。論其處士而釋衰。則曰不得爲中。此不過責備之辭。而其異於諸人之極口贊揚。則誠有之。故其徒造爲斥義旅爲黃葛之誣。汝聖又指賤子爲亂賊之黨。此與金監役同一手勢。如何抵當得。然必許人以大中至正上聖達權。然後始免於工訶之罪。則孔子之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是工訶。程子之感慨殺身易。從容就義難。也是工訶。張子之冒死以有爲。於義未必中。也是工訶。嗚呼。何其難哉。且不問義之當否。但許其事功而後。始免於工訶之罪。則孟子之不許手援天下。也是工訶。程子之言聖人寧無成。取劉璋不可爲。也是工訶。朱子之戎虜易逐。而私意難除。也是工訶。嗚呼。何其難哉。汝聖待罪疏言。見萬古所無之大變。寂然無事。則其爲大變。不下於亂賊之所爲。然則倡義以外。擧世之人。無論賢不肖。皆未免於亂賊矣。然則伯玉於甯喜放弑之謀。不對而出關。也未未免。孔子於昭公被逐之日。無事而去國。也未免。嗚呼。何其難哉。汝聖答趙龜元書言。不在其位者。雖不言謀於朝廷。此句自家早已犯了 獨不可言謀於士友世人乎。此句愚何嘗不然。 此尢鹿疏甚矣。魯論之訓。特謂不與君大夫謀其政云爾。非謂屋下憂歎也不當有。朱宋之法。特謂身不出仕之日。言亦不出於朝著云爾。非謂開口談說也不當有也。又聞汝聖見吳震泳言。愚之無斥和疏。直是怵禍。此又與不言謀於朝廷之云。自相矛盾矣。且使愚不顧出處語默之節。投疏論和夷不可。則其批答料不過如柳稺程之時。豈必有竄逐誅死之禍哉。况一番陳章。百倍取名。愚豈不知。特以君大夫無所問則無可言之義。烏可避怵禍之嫌而行分外之善哉。梅翁答金監役書云。繫國家存亡。韋布之賤。亦當出位論事。朱子說斯義於魏元履。而終是分外也。 吳君又傳汝聖之言曰。某之不擧義。以其怕死。愚聞之笑曰。吾豈不怕死。怕死而不起兵。猶之可也。使我臨陳而無勇。則豈不尤可恥乎。近見新編。一則曰不爲免死。何必擧義。二則曰得死所而必死。則非麟錫心也。重言復言。不一言。古今天下。顧安有擧義而以不死爲心者乎。愚雖不似。亦名士流。彼以此等無識無恥之言。貽笑於流俗。愚亦爲之代慙。惜乎。其不及繡梓而止之也。竊觀彼邊言爲大槪。只憑此心爲極則。故凡出於心者。皆謂之道。而直截寫出。直截做去。所以擇義有未精。處事有未當。至於急知之意勝。好名之私切。則禹周孔孟。未足有遜。朱子尤翁。也欲突過。此豈非天下萬古惟我獨尊之見歟。其風神氣焰。眞可敬服。執事與之交遊。幸勸其於堯,舜之恭讓。孔,顔之溫虛。張,程之禮敬。另立課程。細用功夫。管取晩年進德。可但爲今日之柳汝聖而已哉。然彼方以聖賢自處。而了無小心黜己之意。則豈肯聽此老生常談乎。執事雖及之。亦不必言其出於愚。恐徒爲明月珠之暗投爾。
與友生
狹袖之變。薙髮之慮。此以前代聖賢之言與行觀之。似不難處。來書所擧諸說之外。又記得語類學蒙錄云。唐初年。服袖甚窄。全是胡服。今日所行之制。實此類也。又僴錄云。後世禮服。固未能猝復先王之舊。且得華夷稍有辨別。猶得此一段。今日士流。正宜奉遵也。至於薙髮。易睽之六三曰。其人天且劓。先儒謂天髡首之刑。劓截鼻之刑。是豈君子可行之法哉。吳越春秋。以泰伯斷髮夷服。爲示不可用。明道夫子以傳燈錄千七百人之削髮胡服。而終爲無一人達朝聞道夕死可矣。吾得正而斃焉之理。至於明末諸公之不從虜制而死者。咸被後賢之稱美。若李光地,徐乾學輩。剃頭苟活。至今數百載之下。談者猶且唾噦。不欲入于耳。於此可以見勸戒之分。而定取舍之極矣。變服視毁形。或似有間。而其爲夷則一。故年前衣制之令。鄙社諸人。無敢用窄袖者。至被逆命亂民之目。而不之改也。
答友生 丙辰
舜之耕稼自在。在堯時。無可疑矣。夏漢之末。天下大亂。伊尹武侯。宜有所爲。亦未聞有小小措置。何也。使無湯烈。又只韜藏了無影響。是知天下無道則隱。非有定見力者。不能也。晦菴先生嘗言。舜伊事業。亦偶然爾。若有一毫安排等待之心。卽成病痛。伊川先生亦言。伊之耕於莘野。天下人才豈能盡知。天下事豈盡理會。惟明其在己者而已。此個義理。非有慧眼。定難信及也。今有人行尊孔講道之事。此所當爲也。其特地立個聖廟。聚得衆人。此衆人中。安知無私意異趨。而生出乖當之事者。然則我之所爲。已似非隱居求志之道。况更有武備云云之說。則彼於士流。視如眼釘久矣。今復加之以此。豈不認爲鑽腸之刃。而欲一網打盡乎。區區不能無過慮。故玆以敷示心肺。一看卽滅。亦是精義也。○昔晦翁論儀禮註解。尙有焚坑之慮。况復深於此者乎。那中士流。以非彼之管轄。而或得無事。不可知。然彼何嘗是不億逆不遷怒之人耶。三千里內許多儒生。決然橫被禍厄。是豈仁智者所爲乎。
與柳可浩 鍾源○乙卯
十載海山。平生故舊如尊兄者。莫之所住。不能致一字。今遇李生基鳳。謂嘗從牌下讀書。因詢知比徙安義而筋力淸健。敎授勤懇。甚慰鄙抱。且安義二字。正堪作我輩顧思之需。古今士流。往往見識未精。非義之義。或且安而爲之。此已可慊。至於讎人之金同門如李某。李某平日議論慷慨。人不可犯。及乎庚戌後。冒受不當受之賜。此尙顚蹶。佗復何問。不知老兄不遭此變。得而無事否乎。如愚彼旣目爲大頑固。初無遺貨授職之事。蓋無益於渠。而徒得殺士之名故耳。吾輩所謂義。不但是也。日用事爲之微。靡不與所謂義者相涉。非精而察之。未有不認麤爲精。而終陷於非義之義者也。蓋察者。心之爲也。義者。性之理也。心須學義。乃爲道宗。此見性爲本體心爲妙用之實也。衰亂之中。稍以古學相講。正吾人之職耳。李生行作此授之。令獻諸几下。不知幾時得囘敎。臨風增情。
答韓希殷 序敎, 景春 晦善○乙未
二兄書各三道。總六函。一時騈至。至意悃款。溢於觚墨。此時何時。乃能得其此。此其感鐫。大異餘日。顧今讎虜陸梁。兇徒猖獗。 宗社瀕於危亡。人類化爲豺狼。吾輩之生。胡爲適丁此時。蒙難洗之恥。抱無涯之痛也耶。竊念魯君見逐。尼父促適齊之駕。胡元入主。許氏隱金華之山。今也宇內皆夷。無可入之邦。海左褊小。無可避之地。然則號天叩地。惟有一死耳。區區此懷。豈有彼此之殊哉。吾儒關世運。晩節見初心。古人之詩。正道今日心事。每讀之。不覺毅然而立。彼許衡,姚樞之包羞忍恥。臣事犬羊者。抑又何見歟。如愚衰病枯落者。只合滅影山海。不復以名姓聞於人世間。而萬樹凝霜。修季路之縕袍。千山積雪。整王恭之鶴氅。如梅月翁之爲也。如二兄者。須大家砥礪。勉率同志。得保前代衣冠。無虧先人遺體。用光斯道於百載之下也。意溢情蹙。莫克盡譚。惟善攝無疾。是禱。
別紙
箕聖陵殿之爲戰場。院宇之經兵燹。聞甚痛惋。而後民與本孫之用數間茅屋。奉以影幀。何害於義理。况龍岡成川之設影殿。皆自士民創建。而竟至 賜額。自有昔年已例乎。若夫顯靈之有無。不須深論也。龍蛇之亂。倭賊犯箕聖墓。墓中隱隱有樂聲。賊懼不敢發。此曾見於梅山集中。然此等係是靈異之事。但當據義理禮意而定之。亦無碍。何必論夢兆也。
曾聞順兄以衣制事。見困於營邑。此自外至者。何足爲榮辱哉。腴兄書言。彼中從遊之士。尋常出入。無敢用新衣者。此何等風節。爲之歎賞不置也。至於今番剃頭之變。想應八字著脚。一死存心。此是吾儒今日時義。爲誦古人身合沈江甘殉楚。心知蹈海勝歸秦之詩。以交勉焉。想應犂然有當於心也。
國有寇亂。死守宗社。此是大臣之任。昔蘇峻反。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廟。溫嶠執手泣曰。天下喪亂。忠孝道廢。能持古人之節。惟君一人而已。此亦非儒生之比也。然自士民行之。亦可謂加於人一等之行也。
古人於喪亂中。有爲民堡者。今此 太祖原廟下數百戶。築堡衛護。至於萬不得已之時。則抱 木主祭器。走入山中。又不能守。則繼之以死。或家世州學生徒。則抱經傳。入聖廟以自處。此兩事。俱無不可。惟在高明取裁之如何耳。
答尹鳳來 岐善○辛亥
伯棠云亡。朋友無不以斯文爲恫。昔鄭子明惡近習而疏論之。旣而蚤世。誨翁惜之而曰。天亦爲此曹復讎耶。今伯棠性忼直。於時輩鄕原。旣皆斥之甚嚴。而於夷狄亂賊。又復討之不少饒。豈亦天爲彼輩㧻喪之耶。抑天惜此人之在濁世。而招入淸都耶。年前哭金德卿。今又失此人。吾黨否運。何此極耶。痛矣痛矣。
答趙景憲 章夏○甲午
時輩開化賣國。啓門揖盜。竟使島奴。向闕放砲。拘執 主上。令朝臣出入者。必受其標。內自 御庫所藏。外至各司所儲。一收收盡。蕩然如埽。至使 御供缺乏。是豈擧國臣民所共一天之賊哉。而朝廷方且受其節制。州縣亦已謹其供億。噫。三千里邦域之內。都無一人與島夷作敵者。天下之可恥。豈有甚於此哉。壬辰 陵變之後。上下數百年。國家未有南征議。故山雲李公作詩自悲云。軒軒八尺身。愧生高麗地。今愚以愧生生自號。噫。眞可痛也。來喩天之生吾輩於斯時。意有不偶然者。守正死義。與國偕亡。豈非體天心乎。可謂自重其身矣。旣而又欲與愚入山枯死。而許鄭基化之能從。又可謂與人爲善矣。愚亦頃與鄭生。相語如此。來書適至。出以示渠。渠亦感喜願從。奇哉奇哉。愚所寓臺三在萬山中。而氣象亦頗爽明。但生理差薄爲可欠。然旣以一死自期。則亦何須問此。方與鄭生。約就其中尢更僻寂處。因樹爲廬。種藷充糗。而願得老兄。共將孔朱書快讀之。此計得成。則彼元初之金華。麗季之杜門。又豈別有天地也。
與鄭君祚 胤永○丁丑
朝廷過畏豺狼之勢。至使入處於輦轂至近之地。冀緩其一朝侵㬥之害。是猶知惡其死而食烏喙以易之也。古今天下。安有心腹腐爛而支體康健者乎。此不待智者。而凜然以寒心矣。如愚者。草茅微賤。宜若與世相忘矣。然猶燕居深念。亦且憂憤慷慨。淚下沾衣。此又何爲而然哉。彼荷蕢沮溺之流。抑獨無君臣之性歟。善乎。五峯胡子之言曰。中原無中原之道。然後夷狄入中原也。中原復行中原之道。則夷狄歸其地矣。苟使我 聖上。親近儒賢。講明義理。登庸才良。振刷綱紀。選擇守宰。愛養羣黎。其它如敦敎化。厚風俗。恢公道。黜私意。崇節儉。信賞罰。鍊士卒。廩軍食之類。次第擧行。其於彼。又示以舊例從事之外。無復姑息苟且之意焉。則八域之民。竦然向風。而無不悅服者矣。彼洋倭之類。雖曰禽獸之性。亦且知畏而不敢復逞其毒矣。嗚呼。孰有以此進說於丹扆之下乎。區者。徒切拳拳忠愛之情也。然微執事之誠亮。豈敢發此言耶。覽訖藏弆。勿以示人。則尤幸尤幸。
答金駿榮 甲午
栗谷以宋高宗稱臣夷狄。不許正統。而曰。有人云。高宗之稱臣。假也。非眞也。此言非是。君臣之閒。不可以假爲。故孔子曰。必也正名。見語錄。或人執此。謂本朝之於淸虜。亦不可以假爲。則臣而已矣。何可以不用淸之年號 此說何以答之。可以塞或人之口乎。駿榮竊以爲栗翁只就高宗身上。而論其罪過。以明其不許正統之證也。若以天下大義言之。則如朱子所謂萬世必報之讎者。是不易之正論也。豈可捨不易之正論。而從其論罪過之說。且只以栗翁說觀之。旣以高宗之稱臣夷狄。而不許正統。則豈可以夷狄眞種子。許爲正統。而用其年號矣乎。此無可疑。然以今日事勢言之。則爲華而背淸則可。爲倭而背淸則甚不可。此義亦不可不知。如何如何。
或人之言。與朱宋二先生異矣。不可從也。宋高宗稱臣於金虜。然使其能存忍痛含冤之心。厲復讎雪恥之志焉。則栗翁於此。必有斟量之言矣。
與金駿榮
時事時急。吾輩死生何足言。惟是 宗社之憂。不知何以得紓耶。平日尙利之害。至於如此。甚可畏也。程子言。曾子疾病。只要正。不慮死。非特疾病爲然。兵革亦然。吾輩只有此一義而已。夫復何言。
京耗日賊之在闕內者。被英國公使官所叱出。大鳥奎介亦以偷出內外諸物事之故。見譴於英使。至有還納之說。國內無一人倡義。誠不可使聞於它邦。大抵我國風氣脆弱。人心詐僞。擧事無力。爲天下所笑久矣。危如針席。無彼此之殊。愚近有數句云。東不關。西不關。生不問。死不問。惟義是趨。此語似有味。亦有用。可徧以告諸生也。吾輩今日於患難之際。只有一箇守正而已。不可存毫髮苟且依違之意也。臨事多窒。實由昧理。亦欠士友講論。以此深望老兄與諸君相聚耳。
答金駿榮 乙未
告君立案然後。方成爲父子。此固禮之正也。至於今日事例。非可以經常論。夫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彼輩方且劫 君父擅國政。而使其餘孼。布列朝廷。而任自操縱。此時何時。而爲士子者。豈忍以人倫大事。聞之於此曹。而使之押字踏印。謂之告君上而定父子矣乎。無寧且用尤翁告廟立後之例。見宋子大全祝文卷。 爲寡過也耶。區區所見如此。不敢不以告。然未知知禮明義之君子。定爲如何也。
答金駿榮
天地之用。付與儒者。但今之儒者。有不務明理。不肯循道者。遂致後輩流於使氣。凡庶陷於斁倫。高士鄙其鮮實。俗吏笑其無能。豈不大可懼哉。聖賢之用。付與王臣。顧今之王臣。有不思尊主。無意愛民者。遂使儒者安於山林。黎民塡於溝壑。裔戎騁其兇㬥。 國君受其危辱。豈不大可痛哉。若得野賢。明理循道焉。則學之旣絶者將復續。而天地之用有所賴而行矣。朝士尊主庇民焉。則國之已危者將漸定。而聖賢之用。有所藉而達矣。嗚呼。此必然之理。的然之勢。而未知孰肯爲之殫心也。愚之佞。不能無深望於今之君子。雖然。民國之安危。由於朝士之賢否。朝士之賢否。又繫於儒術之邪正。是儒術爲天下之大本也。吾黨之於問學。安可不勉明而深體之哉。
答金駿榮 丙申
邑倅與巡檢。徧至鄕村。督令薙髮。而川西則謂以賢者所居。過里門而不入。此可見盛德之感物深而里人之賴仁大也。言足聽聞。而昧陋之人。時有毁儒者者。此與幼子之見養於慈母。而還有打母詈母之習相似。儒者於此。何忍相校也。
時擾已極。諸生散去。閒中讀朱子大全。聞之。且歎且幸。但倡義諸公。櫛風沐雨。矛淅劒炊。以爲國討賊安民爲務。而我輩得而安坐看書。何媿如之。縱外人所傳。時有疏漏處。只與其大體可也。仲氏問。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吾於諸公。默默禱此。不任其眷眷之情焉耳。
與金駿榮 乙巳四月
讎虜之陵踏已甚。 君相之權柄已去。而疆土不可復存。生靈不可復捄。痛哭何言。向得巍台書。欲儒者起而做事。又使任聖武來傳其言。而愚未之應也。後微問於徐丈。則答以其說迂闊。彼虜豈不知是非而爲是耶。訪諸他人。亦皆如徐丈言矣。今仁父而見專爲此事。遠來苦勸。鳳汝書來。亦言今日輿望。惟在儒林。而儒者皆以先生爲表準。則想必有預筭。若不顧家國。只攜書入山而已。則天下後世。將以爲如何。愚自量。旣無德望可以服一國之士類。又無才能可以應倉卒之變。則不可輕易出脚也明矣。今使愚抱木枯死。以則後之聖賢。不過以量能度分。不欲輕出。議之而已。使出而無益於國。有害於義。則今與後之識者。必以未行學走。自取顚踣。譏罵之。此如何堪之。愚恐未若且守常法之爲寡過也。雖然。二君皆有深識。其言不可忽也。令詣門奉議。幸望反復籌度。必見其義之可出。事之可做而後。親與巍台。爛漫商確。必待其無異辭。而專遣一人。以見敎焉。若於義可爲。死生禍福。亦何可顧乎。
與金駿榮
昨所聞小日本之說。未知信否。而使人膽裂。不知何以爲生也。年前與書李友明。令其勸 上效死勿去。今此題目視去邠。不啻又加幾層。自 上宜以浚性命。易此三字。若此題目。雖一日用之。大事去矣。是宜大臣近臣冒萬死以爭之。使吾 君無得罪於上下神祇。大小臣庶也。草莽賤臣。無所施措。只有一團憂國丹衷。又欲寄聲李台。使之密奏而守正。縱以此取亡。亦足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
寇日深矣。某之肉其足食乎。此晦翁痛切語也。人人寒心。家家痛哭。亦復何益。柰何柰何。
與金駿榮
國事愈不可爲矣。趙閤丈及閔 泳煥 洪 萬植 兩台。皆自盡。其餘 廷請諸宰。皆被日兵拘住。本家片言不相通。崔在學諸人。伏 閤。又被日兵捕縛矣。此時吾輩入城呈疏。豈可得成。不如且守吾義以俟死之爲從容。敢請諸賢各言其志。
性範見禮山李台。則謂五百年 宗社。較之三千年宗敎。畢竟差輕。尊師門處義。與諸宰不同。不宜入都輕死。且發一文字。遍告搢紳章甫。死守吾道。誓不爲讎虜之臣妾。幸以此達於師席云。未審以爲如何。
答金駿榮
鄙疏討賊決知其不得施。特欲藉此。以爲時務諸人與各公使談判之資而已。而禍變則不可測也。今此公函。彼縱不聽。而禍則無之。禍則無之。而鄙則不欲爲也。蓋彼輩皆是豺狼之貪饕者。吾以赤手空函。豈能充其谿壑之欲。而翻其已定之案乎。鄙則只有一死而已。不欲爲此僥倖難必之事矣。
昨日事。何以處之。疏請討賊。而使佗人談判。此可爲之一義也。若親書諸館。而與之爭詰。此又不可爲之一義也。蓋彼皆嗜利忘義之犬羊。豈肯聽此一夫之言。而舍其萬圓之利乎。此所以爲彼而不爲此也。野蠻之號。亦何能汙守義自靖之實乎。今日之議。多徇名而不核實。故未及乎精義。而往往流於俗見耳。
夫公使者。皆奉其君命者也。宜其從事於公正之道。今也餌之以財。則雖非亦從。如我國之貧弱者。雖萬被法外之辱。視同秦瘠。此皆犬羊之類。何可與之言哉。我若爲公函。則非惟辨析是非而已。亦欲直言叱斥其無義貪財之罪也。不如是則不足以洩憤也。必欲爲之。須辦得鉅億萬圓。而直走各館以啗之也。不如是。事決不成矣
答金駿榮
公函之停止。因鄙言而然。至謂之所敎至當。庶可自信矣。然去夜與鳳汝議及此事。鄙問此是道援天下乎。手援天下乎。鳳汝言。畢竟是手援。又曰。恐無以道殉國之義。朝見仲禹問之。則亦與鳳汝之見同矣。昨見退台書。亦以國會懇勸。然據愚見言之。恐難成矣。試深思之。
能使衆心成城此六字。直是難於上天。爲之柰何。我輩只有守死兩字。爲懷中寶耳。
伯腴昨從龜洞來。傳勉台之言曰。尊師入都。國勢有賴。君等宜勸行。不可挽止。其意善矣。而今未之應副。極可媿歎。
自靖守死四字。恐爲今日我輩精義。而國中諸望。皆欲愚一行。此又如何。大抵中字。最難識得。
旣承 溫批。而欲再疏以見意。亦善矣。但恐終歸於文具。故亦嘗起草而中止耳。
答金駿榮
某事事已急矣。遠近友生。一時聚會。一難也。幾多財穀。陸續輸來。二難也。如此而輕易出門。無以繼其後。則豈不爲笑囮耶。與其如是。不若自靖。此與李聲遠議定。而聲遠言。自靖有二。稱病謝客。聞變自裁。一也。鳳汝,仲禹,伯腴。又言聞變自裁。更合商量。 棄儒衣冠。晦跡於海山漁樵之閒而不復返。一也。由前則事跡光明正大。婦孺皆知其義矣。由後則義理精微。人未易知而自家行之之難。反有甚於一時死節之人。梅山先生。論徐東海事。正如此。 此言似善。未審崇解以爲如何。
王虎谷。以卞莊子。譬孔子里之丈夫。譬許衡此說。似然。而有不盡然者。蓋孔子於楚昭王相見之日。必不以臣禮自處。使之變夷狄之制。遵先王之法。然後從而輔之。然以賓禮待之則可。若欲臣之。聖人必別有措處也。若許衡之於元世祖。則旣已臣之矣。王氏所謂不爲虎傷。吾不識其何說也。愚意爲許衡計。其所設施。能如上所論。則誠善矣。此義愚所擬答李某書言之詳矣 如不能。則被召之日。變姓名。晦跡以終身。又可矣。若孟子則戰國諸侯之稱王。已成俗例。故不以爲嫌。而應其聘。欲以行道濟時也歟。宋高宗雖稱臣於金虜。而畢竟是祖宗子孫。輔之以興復舊疆。無不可者。故朱子不忍以天降之重理沒草莽。出而擔當世道也歟。今日我邦之事。非如楚元之原來是夷狄。又非如高宗之稱臣於夷狄。只是柔弱不能自立。而爲狡虜與逆賊所脅耳。剃髮非其所欲也。苟能奮然悔恥。勃然興起。懇懇然以求賢致治爲心。而在下之賢。又有大德大才。可以化戎爲子。轉禍作福者。可以出而應命。不幸而不濟。死生以之矣。朱子論大學末章善者云。到勢竆事迫。乃擧而用之。然旣晩矣。操正此之謂也。嗚呼痛矣。柰何柰何。 若不能然而爲上者。只如近年以來抄選諭召之例而已。而爲下者。又非有伊尹諸葛之才。則恐未可出而仕也。但此時義理。有兩說。或曰。隱避而倂敦諭亦不受。或曰。只不出而隨例疏辭。由前則高而快矣。由後則貞而厚矣。高而快者。恐未若貞而厚者之爲仁義並行也。未知盛見又以爲如何。此須默究精思以得之。不可便草草打過也。
與金駿榮 丙午
主辱日甚。顧雖疏賤。安處私第。義甚未安。欲周流於湖海之閒。然此又未穩。則不如負經入深僻山中。草木衣食。繼之以死也。子孫中難得同往者。門人或知舊。有可與俱隱者。欲決意而行。未知雅見云何。巖栖水飮。抱書竢命。固是難事。然今世志節之士。旣不能出而有爲。則只此一事。豈非當行之道乎。若曰雜處於亂民之閒。牽制於讎虜之手。而且曰我是守義之士。則未知後賢以爲如何。絶人逃世。鳥獸同羣。在平時爲過。而在今日。竊以爲中正之道也。金華杜門。尙可堪也。今則非惟無禮之夷狄而已。又弑君父之亂臣賊子也。又殺吾 母后之深讎大冤也。名爲士子。而可以俛首於彼。而欲以守舊自待乎。使孔顔處此時。決知其不然也。幸與諸君訂敎之。
與金駿榮 兼示諸生
近見去月四日新聞。始知 除命出於樞院刷新之意。故凡議長贊議以下。一倂解任。更選有名望通時務之人上奏任用。而新聞論說。謂余從前屢徵不起。視朝衣朝冠。若將浼焉。今雖吏曹參判成均祭酒。必非其所願。豈以樞院贊議之銜而屈節哉。適得退台書。亦言 朝廷以此職待尊長。未可謂厚禮。若不聞知者久。而免官則幸矣。又或有責則請勘亦可矣。然鄙意於此。別有其義。不可不悉數之也。一則欲貴者。人之同心也。然我實未修天德。而今此人爵。奚宜至哉。是所謂不以其道得之者。何可棄聖人之言。而遽然處之。以損至貴之名節哉。二則君子量而後入。不入而後量。看得時局已艱。非淺智薄才所能濟。則不敢膺命。三則易有大人否亨不亂羣之訓。顧雖非大人。其志則不欲與時輩混跡。而俛首聽命於統監府也。新聞朝衣若浼之云。亦不可謂不然也。四則喆圭虛傳敕命。使淵齋仰藥自盡。而 朝廷不曾勘罪日賊。拘執義旅。致勉菴入島病卒。而 朝廷莫爲禁止。 兩賢之辦一死。固其素志。使無是變。豈遽至此。此所以痛冤益切。而不能已也。 此正孔子所謂君子違傷其類者也。新聞祭酒非願之云。亦不可謂不知我也。五則耳聵借聽。神昏健忘之外。腰脊挫閃。祭亦代拜。雖使立朝。固當致仕。今何可出門一步地乎。鄙之不敢進身。有此數端。則永矢自廢久矣。何嘗薄贊議而不之赴乎。此則非鄙之本意也。夫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何可以不仕爲正當道理乎。故石潭先生有言曰。臣子之不得事君。人倫之變。非其本心也。每誦之。輒不勝拳拳向 君之情也。雖然。新聞旣以當局者之有是奏任。歸之於唐,宋宰執之聘召山人處士。以爲粉飾之計。而又勸士流幡然一起。共濟 國事。何也。豈有 朝廷以浮文召士流。士流以虛禮膺 朝廷。而可以傾否亨屯之理哉。第念鄙人生平內負虛名於已。外召實禍於世。尋常恐懼憂惕而不自安也。今又得此 除命。必將添一罪案。豈非命歟。比得一聯云。 大韓天地無名氏。太極陰陽有性人。上句言其遯跡之願也。下句言其求道之志也。官報載金心一亦同除贊議。想其衰病難強。出處不苟。以不敢爲供職之計。但未知將入文字。爲乞免之圖耶。抑只如退台書辭之云耶。恨未之相聞也。
答金駿榮 丁未
賤臣欲用黑漆蔽陽笠。此有澤堂丁丑下城後已例。 此須精究而示之也。凡佗無職名士流。不必以一例裁之。 不然則用黲布笠。亦得如何如何。禮山李台。遇賊不屈死。其子因護父而被斫死。其一僕奮拳打賊亦被殺。可謂一門忠孝矣。但此是宰相而無故遇害。然而無可償命之道。時變至此。不去何爲。賤身欲自此越海入萊州。轉至闕里。而因未及告廟。更加商量耳。
舟邨蔽陽笠。以其母夫人遇害。似非獨爲 皇明之亡也。澤堂於丁丑下城以後。常處板房。而戴黑漆蔽陽笠。此見於尤翁所撰謚狀矣。此或近於過中。則淡墨布笠恐得耶。
與李畦 丙申
頃者所論被髮左衽一章。孔子特論其勢。而見管仲之不可無耳。非論其理而謂自家之不得從也。昨夕鳳汝說。曩見朴某。問欲如何。曰。吾嘗出入師門。豈忍先剃。若鄕人皆不免。吾則最後爲之矣。遂引此章以爲證。如此則爲夷一也。特分先後耳。百步五十步之間。其遠幾何哉。如使夷俗爲儒者。不恥爲之之事。何必稱管仲尊攘之功。其稱管仲。正所以斥裔戎也。况春秋之法。中國而用夷禮則夷之。豈有聖人從夷而反見貶於後世也哉。陳相從許行。則孟子斥之以不善變。豈有聖人變於夷而反見膺於後世也哉。論語記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則說者謂聖人心安於正。物之不正者。雖小不就。豈有被髮左衽是大節之不正者。而聖人肯爲之乎。聖人道不行。則有乘桴浮海之意。國無道則有至死不變之說焉。謂聖人從夷。吾不信也。人苟有朝聞道夕死可矣之志。則不肯安於所不安也。如曾子易簀。必如此乃安。謂聖人安於被髮左衽可乎。傳燈錄。千七百人。無一人達者。苟有見得此道理者。臨終須尋一尺布帛。裹頭而死。決不肯削髮胡服而終。謂聖人安於被髮左衽可乎。余謂爲此說者。可謂老而無恥。學而不識字者矣。
答田相武 庚申
時務諸人謂愚不與同事目爲忘國而曰事成後將殺之其勢極可畏也但此諸人異日能復得五百年李氏宗社明得二千戴孔子道敎否如是而殺此漢則亦所甘心也萬一不然專主釋穌之術而欲行共和之法則是滅綱常之典禮而覆聖賢之正道也此決非 韓士孔徒之所宜同也
答田相武 壬戌
修譜之事。如海受水。淸濁皆歸。以其所從來者。皆水也。苟是祖之孫。雖有美惡。而譜不得不載。亦理勢然也。
海之受水。是無情識無辨正之物。至於人之修譜。安得無好惡之情,是非之識。亦安得無順逆之辨,黜陟之正乎。二者。恐不得無辨也。
春秋之義。寓褒貶於一字。則譜規之從是例如何。
一字褒貶之說。朱子深以爲非。如云今要去一字上。理會褒貶。如何知得聖人肚裏事。又云春秋只是直載當時事。要見治亂興衰是非。於一字上定褒貶。是也。今於譜規。不知當如何從之。○徐家祺作春秋宗朱辨義序云。紫陽先生自易詩外。如春秋亦第言其槩。而疑前此一字褒貶之說。不可以比例。後之學者。仍執一字之褒貶。附會牽引。不顧其安。使聖人故爲隱深曲異之文。於彼於此。幾不可測云云。
假使先生。獨修派譜。則門內之毁形者。如何措處。
門子姪之毁形異服。甘心從夷者。是彼自絶於祖宗。如何渾載於譜牒而示後孫乎。昔包孝肅公家訓云。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沒之後。不得葬於大榮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方正學集宗儀。有謹行章云。斁天倫者。天之所誅。人之所棄。生不齒。死不服葬不送。主不入祠。譜不書其名。今以尊明斥元而杖斃之壄隱。爲國禦倭而戰死之判官。爲先祖而髡首爲夷者之罪。視諸包方兩賢所論。其輕重何如。而可以列于譜乎。
世級日降。子弟之慮後修譜。何必力折。傍人之勸同事。何必歸之無父與棄師。此皆管見所不能出也。
爲先祖而不欲載後孫之得罪者。正爲異日子孫慮也。傍人不知而勸則已。若知厥父誓不爲辱先之行。而猶且勸之。則子而無父。弟而無師之責。安得免乎。
答安晦植 乙巳
鄙人從前於 君德時政。未嘗一言及之。實緣朝廷只借官銜而未有 召命。故並辭職疏。亦無之矣。至於今變。諸賊擧 先王宗社疆土人民。而納之讎虜。則此非一時一事之失可以言可以不言者比。且國人欲賴宗敎中議論。以與諸公。使譚判。庶幾繳還僞約。此仁人君子之所不忍拱手而冷視者。此鄙疏之所以進也。至於再疏之意。又緣嘉乃之 溫諭。而欲有以報答。竟以無益而強聒。遂已之矣。來書所引易大傳及孔蘧二聖賢之事。鄙亦豈不知之。但今時與古時不同。亡國士民。將有滅種之禍。雖欲山林晦跡如所示。亦不可得也。頃日性範傳李台南珪之言曰。某丈不可輕死。蓋五百年 社稷雖重。三千年宗敎更重。故有是奉陳云。鄙聞此語。不覺惶汗浹體。今承來諭。亦謂幾千年聖學。結局于先生一身。非比它人。詎可以一代興替而輕其死生哉。何其與李公之言相似也。吾謂賢者于道有所見。今觀此話。似全未也。更須力進此學。以卒惠珍誨也。
答金思禹 戊戌
倡義諸公。事雖不成。心則公矣。不宜加貶詞。綱目安衆矦劉崇。起兵討莽。不克死之。東郡太守翟義。起兵討莽。不克死之。徐鄕矦劉快。起兵討莽。不克死之。書爵書討書死之者。所以正逆賊之罪。褒死節之義。爲後世勸也。朱子於徽欽之變。雖不曾稱兵擧義。然於死節之士。無不褒與之。此意吾輩不可以不知也。
答金思禹 乙巳六月
承諭縷縷。再三讀之。有以見賢者于斯人。相關親切意象。欽仰歎服。不能已已。第於管見。有些未達者。謹玆奉質而冀得明斷焉。誠使孔子居今之世。下無奏薦之臣。上無聘召之君。猶且欲出而有爲乎。抑將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乎。由前則與韞玉待賈之義。乘桴浮海之意異矣。由後則是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道。而時人必將譏其果於忘世而樂於獨善矣。後世士子。宜何所適從。是固不可以不審也。所引果哉之嘆。憮然之語。據鄙見言之。今之賢者。雖因無君相之見知。而莫能有爲於世。然其隱憂幽憤。亦將何所不至哉。是惡可與荷蕢沮溺之徒同科乎。如何如何。所擧朱子與陳福公書中語。非曰不然。然所謂義理倫常。須先從吾之所守處。扶豎起來。推廣將去。方可以之施於遠人。而使之畏服。今也我邦之義理倫常。破壞無餘。乃欲借在野儒林。而欲掉三寸舌。以與豺狼辨決是非。使之懾伏。於以扶 宗社濟生靈。是豈朱子云云之本意哉。此區區所以不能從諸賢之敎。而炳退兩公。所以與鄙見合者也。尊攘爲大之諭。固當然也。然欲開口泚筆。必於是。則孔,朱二夫子之言論文字。恐似不如此。討復爲急之說。亦不可一日而不講。然朱子之於宋帝。尤翁之於 孝廟。亦何嘗不量力不蓄銳。而直請其揭旗渡江也哉。矧今彼已爲刀。我已爲肉。彼已爲釜。我已爲魚。其得免於膾而烹而食之。亦云異矣。安暇論攘斥討復之計哉。雖然。擧國上下苟有恥爲讎虜臣妾之心。而能存得臥薪嘗膽之志。悔其前非而圖其新猷。惟賢且才者。義而勇者。是延是任。其以曲徑雜技而進者。盡行斥逐。若其以貨財導人主以虐百姓者。及結外人據勢要以害國家者。誅之戮之。其諸奢逸怠傲之習。視之如鴆毒而盡除之。貪婪贓汙之吏。惡之如豺狼而悉逐之。其於育人材,正民俗,選將帥,鍊士卒之類。次第擧行。則不出十年。已危之 宗社。可以回安。已散之民心。可以漸聚。而國勢之恢張。 君上之尊榮。亦可期矣。彼海外列邦。雖云裔戎。亦具人性。其於自強獨立。上下一志之國。如何敢陵侮乎。今日議者。往往以依賴強國爲策。然我苟自修。亦可爲強國。不能自修。而欲佗人是恃。已往之日賊。可鑒矣。昔人勵志爲學有丈夫生。其閒獨往安可辭之詩。愚謂帝王之勵精求治。亦切不可倚靠佗人。只要立志立賢。以期自立焉可也。 於以擧日酋弑父之惡。布告天下。鼔動四方人心。以行天討而斬其首。懸於通衢之中。以洩神人之憤。則豈非天下之大義。而有辭於萬世者哉。噫。此何時而可行耶。吾愚且賤。無能爲也。只有斗膽輪囷。頭髮上豎而已。吾 君天資雖弱。如無羣小壅蔽之患。而早得賢者輔相之力。今日國家之危。決不至於此。嗚呼。欲歸之於天。則天何嘗敎人如此。雖然。畢竟是天。天乎天乎。奈何奈何。
與金思禹, 吳震泳。乙巳
昨秋退台之勸起。今夏賢輩之勸起。皆不應而去月忽投一疏。前後所處。似相逕庭。而各有義諦也。蓋無召自進。非義也。有賊不討。亦非義也。故去月剛菴台力勸入都而不應。退菴台又勸國會而不應。此可見也。
答崔鍾和 乙未
逆賊奉讎虜之令。令於國中。凡有君臣父子之性者。雖婦人孺子。莫不憤惋不平。平日號爲士大夫者。多不免爲其驅率。而至於忍心害理。誠可駭痛。若乃鄕閭之閒。自謂讀書。而不憚以父母之遺體。甘爲亂賊之倀鬼者。尤何足汙我筆舌也。死生如晝夜。義當生則生。義當死則死而已。更何言哉。牌下諸生。宜時時將此箇話頭說與。使之耳熟而心悟。庶不至臨時致跲也。它未有可言者。
與崔鍾和 甲辰
我何嘗獨以自靖爲中庸。中無定體。隨地隨時。而各自不同。可以自靖則自靖爲中。可以起義則起義爲中。今以柳汝聖言之。其地則處士也。其時則喪中也。使彼不起。則後世孔子。必責其不及乎。抑謂之過中乎。於此有見。然後始得與議於道。不然。恐難以粗淺之見。容易判斷得下也。
旣曰周室微弱。微弱何足恃而不擧義。旣曰宋時半華。半華何足恃而不擧義。旣曰吾東獨保。獨保何足恃而不擧義。必待天下盡夷而後始擧義。聖賢亦何心哉。如但以所處之時言難易。則奚獨柳汝聖難於孔,朱,宋乎。如必以所處之義言難易。則吾未知柳汝聖之義理。果有難於三聖賢者乎。
若但仁知之異見。則何害爲賢。今以擧義。自擬於大聖人達權。而必欲驅異己者。而或曰甚於倭洋。或曰亂賊之黨。或曰仁弘之類。則豈所謂仁知之異見而已乎。
子敬問。如之何則使諸家規矩。如印一板。而無譏斥分裂之弊乎。鄙意如非君相從事於格致誠正之學。一主乎程,朱,栗,尤之傳。則莫能捄其弊矣。
子敬謂明道不絶王安石。伊川不校蘇東坡。鄙謂明道德量宏大。然使王氏譏侮父師。則其待之必別矣。且彼金,柳諸人。以東坡自處。則鄙亦不與之校矣。今彼自謂孔,朱正傳。而性理議論。出處事行。咸乖聖訓。則爲儒者者安得無言。此以晦翁所以處陸氏者。觀之。不難見也。
與徐柄甲 己亥
所謂夷狄異端者。以其言行心術。一任氣欲。而不循性理。故命之曰夷狄耳。異端耳。彼豈有天生種子。雖諸夏儒者。其所存所發。如有乖戾處。是亦夷狄而已矣。異端而已矣。可不戰兢惕厲以終其身也哉。善乎。胡五峯之言曰。中原不行中原之道。故夷狄至中原。能行中原之道。則夷狄歸矣。高梁溪之言曰。顧涇陽敎致思濂溪不闢佛之故。某以爲濂溪書字字與佛相反。卽謂之字字闢佛。可也。通書言聖人之道中正仁義而已矣。會得此語。可謂深於闢佛。愚於此兩語者。看得極有理。極有力。此所謂只有寸鐵。便可殺人者。其滿車刀鎗。終日弄底。終非殺人手段也。如不信此言。試觀中庸首三句。何嘗半點及於世學。然於闢佛老虛寂之弊。則已切至矣。大學以格物起脚。修身爲本。此不曾說異敎之誤。然異端之空無。俗學之恣肆。早已在排闢之中矣。今若朝廷不行中原之道。而綸音敎條。字字攘夷狄。則其能使夷狄歸其地矣乎。儒林不行聖人之道。而書疏講辨。篇篇闢異端。則其能使異端入吾門矣乎。吾願朝野人士。先須克除自心中夷狄異端。其在外之夷狄異端。亦宜隨分攘斥。此如推惡己不仁之心。以及於佗人之不仁。不然。恐只有其名而卻無其實也。
答徐柄甲 丙辰
志山乙巳討逆疏。聞而未見。爲恨。今得卿寫寄來。盥手莊誦。有以見忠毅之氣。上薄蒼穹。而其爲國辦一死之志。足令鬼神懾伏。不覺斂衽敬歎之至。其小貼子薦人一款。亦是不可已之事。而當時雖得施用。畢竟歸於曾傳所謂無如之何矣。然其亡也。 君上死社稷。諸臣死 君父。猶足以有辭於後世而不至如今日之汙穢矣。惜乎其未也。但其以賤臣充其一焉。是則志令之失。而鄙生之愧也。顧此癃病垂盡之日。不能不念此令不棄之意。而不敢不謹愼於言爲之際。則區區之受賜。不爲不厚云爾。
與崔念喜 丁酉
士居亂世。非守義則倡義也。今日我邦之事。可忍言哉。乃於草澤之中。有杖劍而起。切切以攘夷復讎爲心。而被以惡名。加以大禍而不辟者。豈非春秋之義而聖賢之徒哉。事雖不成。亦在所與而不當斥也明矣。顧以世之遺親棄君者。惡其異已。相與加詆訕焉。而恐其不見信於人。則乃託爲守義者之言。以毁倡義之士。又作爲倡義者之言。以譏守義之士。頃年洪在龜兄弟之事。亦曾如此。○周禮大司徒。有造言之刑。而禁㬥民。掌誅庶民之作言語而不信者。至於訛言莫懲而宗周滅矣。 嗚呼。士之處世。固已難矣。而聽言亦不可不審也 古人云。流言止於智者。智者烏可易言哉。噫。
與吳剛杓 丙午
死生亦大矣。害仁之生。固先聖之所戒。傷勇之死。豈君子之所尙。虜變以來。志節之士。固無樂生之心。然左右乃草野一布衣。又有八耋老母在堂。曷可遽然懷藥。就明倫堂。痛哭而死乎。當時使得眞藥。左右之棄親久矣。豈非氣義之激而倫理之憾乎。彼淸人之謾賣。豈亦天地神明有以哀君之老親而使之然乎。若彼以剃髮見逼。此則大義攸繫。更不暇顧尊堂。是時可以浩然長歸也。
與李裕興 乙未至月廿九日
十五日之變。何言何言。向來李某指儒者之不用窄袖黑衣。爲逆命之亂臣。今則想渠已祝髮而爲從命之純臣矣。使人代慚。若如其言。如北地王之不從後主降。都彌妻之不從高麗王。某氏之不從其夫敎通倭奴者。皆將以逆命目之耶。豈非誖之甚者乎。士子須是見識高。言行乃正。見識低矮。始也依違於雅俗之閒,華夷之閒,人獸之閒。其終必至於俗而夷而獸而後已矣。此程,朱,栗,尤諸先生論人。必以識見爲先者也。吾人殺死無日。而講明義理一著。定不可緩。須從炳老門下置身也。
與金榮建 丙午
李節婦傳所載數語。略而盡矣。蓋百夫相逼。改節與否。在我而已。此凜然義理之言也。翁姑罹禍。子婦辭去。何以爲心。此惻然仁性之發也。使今之時輩。能存此心。雖有讎虜之利誘禍怵。視之如無矣。目見 主上之遇此窘辱。安忍背之如此。其於臨亂守義也。何有。任承旨之賞米以激頹俗。及其所謂吾輩安知不受媿於此婦者。所以自勵而勵人之意。實深且遠矣。
任是時有此言。無何。超遷至內大。與諸賊。同載於丁未六月申報。眞受愧於此婦矣。戊申元月日。追識。
答李喜璡 乙卯
今日世道。大異乎前古歷代之末。
宋末元初。明末淸初。皆如今日之爲夷。何謂大異。
儒者。不可以匹夫之諒爲固守之節。
來諭所謂匹夫之諒。未知何指。請更明白說破。據下文觀之。似指入山蹈海。爲匹夫之諒。如此則自聖人以下。凡因世亂至甚。不得已而隱者。擧未免矣。無亦爲無。知妄言歟。
當以關盛衰係華夷 止 志氣之士而已。
志則大矣。而勢必難行。恐終歸於空言。
若欲擔著此責。當占得乾九二。雖不爲九五所遇。而見在于世。爲斯文之盟主。管束士流之心。不使散漫沮喪。是乃今日儒賢之事。而所關之重。十倍於異日者也。
大哉言乎。但頭戴夷酋。身服讎役。而猥曰主盟斯文。管束士流。不亦可恥之甚哉。如自州郡禁截人會。勒撤私塾。至有難堪之辱。威脅之境。則所聚諸生。能不懼而無撓奪之患否。 乾九二。恐占不得也。如否之儉德辟難。剝之不利有往。大過之遯世無悶。遯之勿用有往。明夷之三日不食。困之有言不信。艮之時止則止。皆聖人之敎。而如盛見則皆不足爲儒賢之事。而不免爲匹夫之諒矣。然則古道非惟不可行於夷狄之世。亦不可行於章甫之閒矣。豈不殆哉。
凡士子立言造事。宜稽諸古訓。協諸時義。反諸吾身。愼發而謹行之。不可只憑一時淺料。率然泚筆。用犯汰哉之戒也。
與李喜璡 戊午
皇廟事。想已聞之矣。春秋一義。自此益無可言者。痛矣痛矣。此中諸公。有欲擧事者。問於鄙人。答謂此事誰與辨爭而得復享耶。使孔顔曾孟在。恐亦不應與彼相詰而圖事矣。或頗未快於心者。近得宋某。錄其家嚴所得海觀尹台書云。天地閉。賢人隱。設使大老在世。必不發一通。不出一言矣。此是社稷存然後事。君不知社己屋否。又聞志山金令言。頃有以此事作通章。來請署名者。亦以社稷已亡爲言。而辭之云。此亦宋生與我書中語。 未知賢輩所見。以爲如何。
答李錫升 乙未
所詢目下處義。非有深奧難知之理。只堅守華夷之大防。必遵聖賢之至敎而已。更別無精義可奉告者。吾人能盡其道而無愧於心。便令死於干戈。死於患難。究是正命。當死而不死。卻是失其正命。學者最要見得。見得時。直將此身。斬作百段。亦須是植立兩脚。不可屈撓。只爲今人看得利害死生忒重。故便生計較。便說違君上則非順道。有父母則難死義。天軍如此則不當拗過。擧世皆然則何可獨異。微管仲則孔子亦左袵。遭事變則奉伯且斷髮。欲順天則景公涕出而女於吳。爲救世則魯齋被髮而仕於元。如是多般造爲無識之論。以自便己私。而爲欺天侮聖。棄父弑君之行。豈不深可痛也乎。千萬勿爲此等邪魔之見所誤也。
答李錫升 癸丑
鄙人白冠曾見方正學集宋亡搢紳先生有終身衰服者衰服雖末敢率爾至於素冠宜若可爲也曲禮士去國且素衣素裳素冠檀弓軍有憂且素服而哭况 宗社已亡 君上幽囚而華盛吉服可以安於心乎不謂鄭大卿宋原孝亦復云云也士子只爲其所當爲而已人之疑信稱譏恐未可一一較量也賢輩似於反己審天一段工夫未曾實下手所以纔被人言便已動了
答鄭寅昌 辛酉
雲坡書云曹自穪經學之士而賦詩以言其不當服此漢眞賊耳凡爲 李氏臣民者義當沐浴不必更言 止此 此與金韋觀金志山諸公之論相符而彼曹也乃欲以文墨强辨之尤可惡也
漢獻帝崩後蜀先主發喪制服而朱子特書之此雲坡說是也曹兢燮文字却云昭烈雖制服而未聞出師縞素然則其主先帝無服之意益可見矣
雲坡書旣以後日國變爲當服又引 正廟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雖不良婦不可以不烈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之敎而曰此可以爲法於萬世愚於此尤不覺漉然矣志山無服之說始雖如此近乃改見不當復云云惟韋令終是以爲不當行三年服矣
年前諸賢贈職賜謚或謂職名出於開化不當書于碑碣至於賜謚又與玉均諸賊同日施行則不可以稱用也此說如何須問於趙令而示之也
與鄭寅昌 壬戌
權顧卿錄得金澤榮集中代人贈日本伊蕂大臣一絶云天地經綸一手摩扶桑重奠舊山河不須更築麒麟閣萬國生綃寫己多此其見識心法何如宜其爲 先帝無服之說也天於彼輩獨不賦以人理耶噫彼曹賊一受金也之指敎而不自知其陷於凶逆之科哀哉
答甘泰烋 己未
發書欲復故國。豈非人情所願。某被逮而不服。亦見志節偉然。但遇彼無道之甚。不知可殺不可辱之義。而至於此境。此爲士流所共痛憤者也。來喩云云。恐涉過分。宜存括囊之戒。可也。非惟此一事。它亦當然。愼之愼之。學問當自近處始。不可徑向高遠處。枉費辭說。反害進修之實功也。
答申弘澈 庚子
李君仁瑞。曾從保來言。先生謂義兵爲火賊乎。余笑曰。此何須問。春閒洪友希元。傳兪某一邊之言曰。門下斥柳氏倡義。謂斯文亂賊。嶺人金永胄。又以余不與渠同起義。造爲余辱至尊之言。筆之書而布之國中。嗚乎。何起義者之多言也。近日則又聞貴近有田某以義兵爲黃巢之說。噫。何太甚也。二袁變爲黃巢耶。皇叔訛爲黃巢耶。又此非尋常口氣。使人身靑。不知死所也。余於前後以布衣投疏起義者。旣許以有功。謂其過中。兩皆義理也。聖賢論人。似此處極多。魏元履於晦翁。爲同門之士。而其以布衣言事。猶且有一褒一議之殊。蓋莫非精義之所發。非有偏私於其間也。今使魏公。執晦翁出位犯分之評。以爲浮我爲國家。論曾覿龍大淵。而某也有些不滿之意。其爲世害。甚於曾龍。此果爲十分至當之論乎。
答金秉俊 乙未
陸沈魚鼈之患。誠如來諭。然世之治亂。亦理之常。而前輩已過。後人又未及。而天使吾曹。適丁此時。旣又授之以處之之理而無不足焉。今也讎虜逆賊。使之截袂翦髮。以從夷制。始也以深衣幅巾應之。中也以遯世晦跡行之。終也以舍生取義處之。庶幾上不負前聖之敎。下不貽後賢之誚。是爲吾儒所當用之義也。願賢輩自策勵之。先須用敬靜之功。以開識見之明。而鼔理義之勇也。敬則存之益密。靜則發之愈力。此兩字平時亂世。都少不得。毋忽毋忽。
答尹潧榮 戊戌
春秋之義。讎不復則不敢葬。禮讎不復則服不除。此實臣子寢苫枕干。握火抱冰。日夜泣血以復君親之讎之義也。然勢孤力弱。不能卽行其志。如昭烈之於曹操。王裒之於司馬昭者。恐難責以終身不葬不除。以廢人倫而絶祖嗣也。昨遇鄭英哉。語此事。余引失君親終身不得者。鄭康成令除服成昏之說。而微問之。則英哉謂君父之讎未報。無乃重於失君親不得過者耶。此兩事誠有輕重之分。但曲禮疏復讎之義。不過五世。朱子大全有帝王萬世必報。庶民五世遂已之說焉。若終身不葬不除而不得婚。則又豈有五世萬世之理乎。鄭說恐當爲旁照之一證。如何如何。
曲禮父之讎。不與共戴天。疏復讎之義。不過五世。周禮註。人君之讎眂父。○朱子大全戊午讜議序略曰。說者曰。復讎者。可盡五世。則以明夫雖不當其臣子之身。而苟未及五世之外。則猶在乎必報之域也。雖然。此特庶民之事耳。若夫有天下者。承萬世無疆之統。則亦有萬世必報之讎。非若庶民五世親盡服竆而遂已也。○王裒父儀。爲司馬昭殺。裒痛父非命。隱居敎授。三徵七辟。皆不就。廬于墓側。朝夕悲號。終身未嘗西向而坐。以示不臣于晋。○芝所黃公一皓。爲灣尹時。助車禮亮軍粮三百石。欲爲 大明擧義圖。淸虜人覺之。執黃公殺之。公之子璡。悲痛怨慕。居處衣食。異於平人。雖娶婦生子。不敢廢倫。而常如不欲生。獨居痛泣。或竟日廢食。或達朝不寐。讀經史。見人復讎事。輒廢書失聲。自少不事擧業。除官亦不拜。惟程朱性理之書。早夜硏究。不明不措。○按以王氏廬墓。黃公娶婦觀之。其葬親與除服可知。而朱子於小學。載王氏事。使後之遭此變者。有所效法。尤菴先生於黃公墓表。贊之以質古無疑。而惜其世無復斯人。則可以見二公所處之得其正也。○劉德問。失君父。終身不得者。其臣子當得昏否。田瓊云。昔許叔重異義。已設此疑。鄭玄駁云。若終身不除。是絶祖嗣也。除而成昏。違禮達權。見禮書通故喪禮五之二十二板。
答朴健和 丙午
春夏兩書。皆好議論。可耐諷誦。大抵時人不識君子所遭旣殊。則所行或異。然其心所存未嘗不同也。昔孟子言禹,稷,顔,某同道。可謂千古隻眼。余亦曰。武侯,靖節同道。不知世間識者以爲如何。頃有次龜峯韻。有寄跡雖林泉。居心非溺沮之句。而自謂後世有田子明者起。當有以識此心也。
所示金台 鶴洙 之攜鉢囊。入楓嶽。高明之擔筆行乞。想皆遯跡之意。殊可慨然。喩及洪台 萬植 自裁時。遺友書。讀之。使人流涕太息也。近聞勉菴崔公。自馬島。千里返櫬。沿道士民。爭來致奠。哭之如悲親戚。此見秉彝之天。彼諸賊之俛首聽命於讎虜者。眞犬彘之不若也。此老謀事疏闊。雖至於敗。然其大義。猶足以懾夷狄之氣。而增邦國之重也。
答吳震泳 丙午
所謂統監來後。薙髮移民。次第行之云者。雖未知其早晩。而其勢有必然者矣。何但巷說而已。不惟是也。凡其難處之事。難堪之辱。又不一而足。是將何以爲計哉。罔臣僕。保頭髮。固爲今日第一義。而惟有北入中國。可以免此辱。况今防限大開。殆如朝齊暮楚之時。無冒越之嫌。有志潔身者。無不可去也。其曰挈眷近乎避亂云者。誠亦有之。而吾身則潔。獨使若子若弟。留而受此辱。宜亦君子之所不忍也。苟其無害於義。避亂之嫌。何須深較也。但念吾輩雖無狀。亦曾忝備卿列。雖不死苟活。自託於靖獻之義。而吾 君尙在上。而先爲潔身佗邦之計。未知於義。當如何耳。抑罔僕保髮之義重。則雖 君在而去國。可以無害耶。以愚意所及。先送妻子。使免其辱。此身則留竢下回。隨時處義。可死則死。可去則去。似爲兩全也。澤堂詩曰。男兒義當死。骨肉計須全。愚嘗三復焉。處義者義爲重。無顧家之理。而全骨肉之計。亦何可輕也。只爲處一身。何處無首陽山耶。但恐此身不去。則妻子亦無獨去之勢也。如何如何。 右洪台承憲。與鄭台元夏書。而要小子替質門下者。須於潔身與 君在去國兩者。參互輕重。而昭晳下敎若何。小子於此台。悅其守義。誠有不忍孤其請者。下諒焉。於小子。亦示其攜手之意。而力勢所拘。豈能爾耶。恨恨。
微子百里奚之去國。似在君在之日。則當時亦豈無人言。而孔孟稱之以仁知。是豈洪台未見之說乎。猶且審問於人。可見其用心之不苟。擇義之欲精矣。然此爲人臣去就之大義。又繫古今異宜之大關。以愚蒙陋。何敢斷言。幸更愼思博詢以處之焉。○凡事有疑。則與其失於薄。寧失於厚。無乃當以卿宰與 君上。子弟與父兄。同患難爲正歟。
鄭海朝兇疏。以小事大。湯文事夷。是其主意。而以五賊爲五忠。又與書五賊。讚其存社稷濟生靈之功。疏則爲李承旭力挽而不得上云。
向得洪憙書。亦及鄭疏事。今聞又有讚五賊書。李之所止。止於疏。而書則任之云耶。彼輩皆嘗出入儒門。而乃有此狗彘不食其餘之行耶。師儒擇士。安得不與孔孟時異歟。
與吳震泳兼示子孫與諸生 戊申
梁氏名姓。曩從而見始聞之。其文則未曾過目。後至高山。見皇城新聞。倭人檢閱。乃得發刊。此見飮氷集中。 曰。某以頑固陋見。每斥新學。比看飮冰集。思想一變。悟得開明目的者多。吾輩爲先生賀。年前新聞。有弔隱逸文。今乃有賀者。殊可笑也。 夫人有悟然後有賀。可也。今未見梁文者。強名爲悟而賀之。何也。豈欲以欺一世之人歟。其意未可知也。往年北士道京傳云。艮齋謂剃髮不害。今此悟得之云。可與之倂案也。然僕將謂梁文眞有可以開人心目者。亟求而閱之。乃以孔子與佛耶。爲三聖一體。旣而謂儒敎政治。自相矛盾。不以民權箝制人君。故雖有仁心。而二千年之閒。民不被其澤矣。遂以秦始皇爲儒門第二功臣。終之謂孔敎不必保。不當保。其於孔子。可謂厭棄之矣。及論佛說。則曰學界之究竟義也。又稱佛敎之有益於羣治而曰。小之可以救一國。大之可以度世界矣。又嘗誦其師康有爲之言曰。孔敎者。佛法之華嚴宗也。其欲爲中國民定一敎育宗旨。則又以耶穌敎爲最。及稱揚其師則曰。先生於耶敎。獨有所見。以爲其單標一義曰。人類同胞也。人類平等也。皆原於實理。切於實用。於救衆生。實有效焉。梁氏又稱墨子爲先聖。而以其敎人。與孔子較其優劣。又曰。楊氏遂亡中國。今欲救之。厥惟學墨。又曰。墨學可以起中原之衰。譏橫渠西銘。爲無補國家。朱子格物。爲空談心性。斥宋朝道學。爲掩襲愛國之士。使之奄奄無生氣。稱王學之功。不在禹下。又述其師之言以爲孔子平等主義。靈魂主義。此又引孔子入佛穌脚下矣。自餘詭辭硬說。不可勝擧。僕乃慨然而歎也曰。以若英資大志。得師正人。而鍛鍊成就之。其本源固可以純粹無疵矣。經濟亦可以中正無偏矣。惜乎其從康氏。以習聞其捭闔橫肆夾揷炫燿之談。遂以成性而不可復瘳也。夫三綱者。天尊地卑之理。陽剛陰柔之象。自帝王以至匹庶。不可一日無者。乃梁氏以一體平等之說。鑄成百斤鐵椎。一擊而盡破之。絶可痛也。其文無慮累數萬言。滾滾寫出。類多熱心活血。非無奇謀雄略可以動人耳目者。譬則如三姓家奴兩袒女子之能言能籌也。然而其宗旨。則不問禮義。而惟強盛是崇。豈可以爲訓乎。噫。本源一差。餘無足貴也。昔金代有李純甫者。文章絶世。謀略出人。每以諸葛公,王景略自待。其所著鳴道集。說以老,莊,孔,孟,佛。爲五聖人。而稱王介甫父子。蘇子瞻兄弟。能陰引老莊浮屠之言。以證明孔孟諸書。於是發爲雄辭怪辯。委曲疏通。而極其旨趣。則必歸于佛。凡宋儒之闢佛者。大肆掊擊。自司馬公。以訖于程朱。無得免者。此見於汪堯峯文鈔矣。僕謂梁啓超。卽李純甫幻身也。劉從益以詩諧純甫云。談言正自伯陽孫。佞佛眞成次律身。畢竟諸儒攀不去。可憐饒舌費精神。純甫雖笑而不忤。然其心肝則已膾在机上矣。僕亦有一絶論梁氏云。飮冰不單爲耶孫。更向如來寄法身。何事復援宣聖去。冷看都是弄精神。吾知飮冰當亦一粲也。梁自言學陸王。陸王何曾倂尊孔釋。梁非,惟亂孔子。並陸王畔棄之矣。噫。今世所謂新學。實出於此人。則吾寧守自由之頑錮。不欲爲開明之奴隷。梁集談叢。有奴隷學一目。而擧顔氏家訓。齊朝一士夫敎子以鮮卑語。及彈琵琶一段。而結之曰。今之學英語法語者。得無鮮卑語之類耶。今之學普通學專門學者。得無彈琵琶之類耶。吾欲操此業者。一自省焉。毋爲顔氏所笑。 不知而見于此。以爲然乎否乎。
答吳震泳 己酉
上蔡謂聖人非終浮海者。晦翁駁之。大槪以爲甚不得已。則必浮而去矣。區區欲爲此行久矣。而先世祠墓。子孫知舊。不忍遽訣。所以遲遲未果。昨秋始拏舟而行。有一絶云。南蠻鴂舌銀三等。東魯麟經淚萬行。舊日太華山裏客。飄然一棹入滄溟。此可以見吾志也。
答吳震泳 己未
忍死苟活遽遭 先帝昇遐之變顧雖冥頑痛寃號咷豈有生意卽承慰狀告以大義讀之未半血淚交下也亡兒祥事雖不得行其情理慘絶大不可堪尊府丈受衰是補編遺制恐無可疑
答吳震泳
有人於此家
有人於此。家屋田園。盡被攘奪。鄰有有力者。可藉勢逐賊而復其家。家婦遣人告之故。句 賊知之。汙其身而囚之。家衆又勸他婦爲之。婦懼其失節而不肯爲。 此質諸聖人。亦蒙印矣。 則有詬之爲忘家附賊者流。其名誠惡矣。後必有原其情而爲之悲者矣。周敬,魯昭之失位在外。孔子於諸君得禮遇而無一言。其於吳,楚列強。亦不曾乞援以復辟。何也。有譏者曰。是畔天王邦君。而爲子朝,季孫之黨者。得否。 鄙於時務諸公。日夜心祝其善圖耳。大抵爲者爲。未爲者未爲。亦各行其行已矣。
答吳震泳 庚申
丁未事因儁海牙致辨而彼怒欲
先帝渡海諸賊藉此脅
君退位以順敵國之心以絶周旋路此諸賊萬剮不贖之罪我國四海難洗之恥然傳位則傳位爾固
先帝新皇之所不欲謂不知則非其實也 宗社焉告之天下焉布之傳授國寶別開正殿詺除朝請之
陸熙不之 光武凡四年矣而謂 先帝儲君不知豈得爲稱停之辭乎旣有此不正當之擧措爲儒者者不當呈身於其朝孔子於定公初年是也其己託契與立朝者又當輔之以圖討賊復權李鄴候鄭圃隱於唐肅宗麗恭讓是也蓋自古國家創亂之際傳受一事例不得明正而元是可立之人則皆從而君之孔晏朱眞於周平王魯定公齊景公漢獻帝魏主髮宋理宗是也今日之事雖切骨痛恨從古例立義之外恐無佗道耳
丁未事近見東國痛史 太白狂奴朴殷植所撰。 始只命代理。終則強行禪位儀式。臣民處義。只得忍痛含冤。而從之已矣。今此來喩。大槩如敬存同。而徐君明玉所論。亦然。然則它時 隆煕百歲後。亦用戊臘之例已矣。
第有一說可質
大喪初。小子以八日七月爲成服卒哭之限矣。晦堂追駁之曰。虛僞無實。小子曰。使無丁未庚戌之變。公今猶不奉帝禮乎。曰。此則難矣。曰。然則公以存亡爲炎凉。何必王禮之獨奉。晦堂語塞不復辨。今韋令。雖與尹之本不悅帝號者有異。韋令書。鄕士昧於古今不同。低視我邦。羞稱皇號。妄加貶削一段。令毅柳一隊人見之。又不知當如何開口也。 此說猶可以傍照。蓋若無庚戌事。而至今用隆煕年號。則如何地儲君視。而只稱昌德宮乎。此恐行不得者也。只得用春秋諱之之法。以付後世之持論者耳。淺見似此。不識先生尊意以爲如何。
自大喪初以下 止 語塞不復辨。辨得痛快。韋令以下云云。亦善矣。鄙亦一疑可商確者。愚於先師碑。書贈職賜諡及子孫主事。志令以爲未安。黃孟敎其言尤爲深刻。愚以韋齋行狀書高宗朝追贈職名。及古今官制變易爲言。而諸意皆未釋然。然据鄙見。使上天祚 韓。國家數百年昇平。則今日峻論之家。永久不受官職諡號祭文之賜乎。恐無是理。未知盛見以爲如何。
李相珪。今在京主人道議。因張爀送言於小子曰今之時義與古大不同天地閉賢人隱獨善其身等訓皆用不得千萬母主己見而出與同扶世界云云小子竊意隱與獨善且不得用如何地扶世界乎定使大力量者居今之世恐難道義事功兩濟况如小子輩僅具人形者又裝何所著手乎百爾思之只信聖人之訓而俟死之外無它道耳雖然古今大不同之說亦可思也古之夷狄皆陽尊聖人假模其道今則擧欲撲滅聖人之道而其勢大張河淸天返有不可期又以易種之心東西相持而我東則又爲其俎肉久矣野老無謀但咀天不帝道眞情耳
天地閉賢人隱孔子語也窮則獨善其身孟子語也今以仁瑞之識量才德輒指此爲死法而用不得何近世指聖言爲死法者之多也試看從古聖賢之隱而獨善者其功澤之及人爲何如也孟子以顔氏爲道同於禹稷退之謂孟氏功不在禹不濂翁至謂發聖人之蘊敎萬世無窮者顔子也仁瑞眼力蓋不及此也高明信俟死之云己自得正再勿它言竊 ? 高明胸中亦頗有不定疊意象恐當深自省察而鉏去之也野老無謀但咀天是無些夾揷而所恃者天理而己眞可貴也
近者戚屬名宦家一少輩投入耶敎以書諷論於佗人曰所謂學問士全不識時日出知明日入知暗而坐談未發已發不知霹靂落頭可哀太甚云云如此者日復日入聞靜而思之如干相從者亦不能深信雖子孫輩何能保其不變乎但坐
視夭天亦無語柰何
余觀此人。日出也不知明。日入也不知暗。而徒知頭上霹靂能殺身。不知胷中霹靂已殺其心。眞可哀之甚也。使世界上人人皆能敬養未發之性。而義制已發之情。不致所存所發有些乖舛。只見明神護形。安有霹靂落頭。來示相從之人與子孫輩。亦何能保其不變。此誠可憂之大者。然只得以道義名節。日夜告語之。使之儆戒切而懲創深。是爲維持夾輔之術。此外豈復有妙道邪。視天天無語一句。令人心痛。愚謂爲臣而只愛利者。弑父與君。視若尋常。爲士而好名者。陷師屠友。亦何所憚。今日六合之內。只名利兩字。相軋相奪。相擊相乖。致使天地氣數閼塞壅鬱。了無針眼開通處。天有何語可答。今替下一轉云。語汝之聖人。是予之唇舌。惟上下一於小心尊經。天下之亂將自熄矣。五書六經。字字句句。都是一性字貫之。 汝信吾語。吾不欺汝。
亞變時。泳孝雖社長。在家不知。主筆者權德奎。泳孝雖以不知發明。責在渠魁。何可免誅討乎。
凶報之出也。使泳孝於權德奎。能倒戈奮擊。而布告國中。則尤翁所謂軍令雖嚴。亦許立功自贖者。宜亦可用也。如何如何。
亞變雖少行聲討。如聞會中物議大變不一。不必專討亞社。爲同室生釁。其認賊爲同室。甚無理。此不知許大變怪。皆從不尊聖中出來矣。儒者旣無位無力。不能復 君報讎。則因衛聖討賊之擧。而明君父之道亦一事。故復出一文字。欲通告邦內。適伏見大作徧告宇內文。自幸私見之不大謬。然費詘。今纔印得幾本。竆儒事可笑耳。
同室有弑父者。豈復可以同室待之。苟如其言。彼此恐百步五十步之間。殊可駭也。許大變異。皆從不尊聖中出。此句。極是極是。如何將此箇議論。揭示天下。以喚醒人心目。高明所作布告世界文看得。筆力過人遠甚。可敬可敬。
海觀尹尙書用求,東江金秘丞甯漢。其父台奭鎭。不受爵殉節。欲使襲爵。金令大罵欲自殺。彼謝救不死。且有文學操行。壯金惟志山與此令爲砥柱云。年今四十三。 皆謂吾輩死人。何必參涉世事乎。似以先生所處亞事。爲未滿足。但不明言之云。
尹金兩公。皆以死人自處。而不參世事。此亦一義。但此亞變。雖鬼神。亦且驚愕。似未可一槪論。且愚之所許。只討賊一事。它皆非此漢之所敎爲。而諸人姓名。會中自書。大非臨事敬愼之道也。
金令於人之毁門下者。每爲之分疏曰。此丈而或有未思者。今通國一人。何爲詆毁乎。吾於此丈。非有親誼。特爲世敎云爾。
金令之謂吾於某非有親誼。特爲世敎云爾者。雖非愚之所敢承。然尹鄭之視此所見之遠。眞不啻麟角牛尾之多寡也。
年前新聞之贊康梁不記何時何人今雖不討似無妨而金澤榮曹兢燮二賊不得不討故已入之文字耳
張志淵稱揚梁哥幾於聖人而四勤國人爲新學者然今不必擧論於亞變也
與吳震泳 庚申十月
丁未事。只以代理處之。則異時用朞。如韋說可也。若以僞奪處之。豈可用朞乎。曾見志令。斥金澤榮文用隆煕皇帝字。而服則今不欲預言。其意似非三年。鄙則用傳位之例。而謂當三年。蓋僞奪則無服。皇帝則三年。只此一言可斷。又君視則書所贈職諡。不君視則不書。此處閒不容髮。如何何如。志令後以三年爲是 韋志二公。垂察於衆怒羣罵之中。欲血誠救拔。使得自立於士林之列。此其意。豈不誠忠厚睠睠之甚乎。而我當虛受敬服。今此與高明往復審問者。惟欲擇得此事大中至正之理而用之。豈有一毫他意於其閒哉。賢者書辭。務主和平。切忌激發。無益於處事之義。而有損於受人之量也。
答金邦述 丙申
承諭見讀鄒書。又引剃頭不如斫頭語。而欲聞處變之說。余惟孟子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今敢以一語繼之云。定于志者。亂世不能屈。邪世與亂世有別。治亂以政言。邪正以道言。邪世。如功利之說。楊墨之敎。是也。亂世。如弑逆之變。夷狄之禍。是也。周者。擧聖賢中正之道。實得諸己。件件皆到。事事皆精。定者。把華夷內外之分。大判於心。念念靡佗。時時不忘。君子不患乎變之難處。惟患乎志之不定。志苟定矣。變不足處也。然吾意聖賢又有辟地辟患之說焉。學者於此。宜盡心力而爲之。及其至於不辟可辟。則曾子以簀之非宜而易之。子路欲冠之不免而結之。聖賢之於禮法。其謹嚴如此。况剃髮是夷俗。豈君子之所當爲乎。只有一死而已。來諭不如斫頭者。實鄙人所謂定志之效也。甚正甚善。勉之勉之。
與張在昇 丙申
君子處變。世人變於變。今遇夷狄更革之際。自家能不改聖賢之法服。能不毁父母之遺體。可避則山巓水涯。何所不往。不可避則腹破頭截。何所不受。此所謂處變。而其實依舊是小學敬身之道也。若著一分懾怯心。便至於爲夷矣。詩書之於夷狄。以姦宄盜賊洪水猛獸並言之。古人又有直以豺狼犬羊斥之者矣。曾謂學人而可以變於夷乎。向高明遇巡檢。未免有些妄動。此由不深知理之所在。而志未定。心不靜。而不暇審察。而至於失正矣。人苟知得事所當爲。則不必待著意。便自然行將去。須與良士友。朝夕講而明之。無緩無緩。敬身致知兩語。平時固少不得。亂時尤不可無也。
答鄭禮欽 乙巳
示諭用力於浩然章。而未有所得。以此欲得一言以爲法。此恐未免於騎驢覓驢之失。何也。養氣在集義。欲集義。要知言。此孟子之所已言。而法如是而已。至於揠苗助長之戒。則最宜深念也。內外兩忘。是格物致知以上功夫。恐未易遽及此。亦且從知言集義上。用功久之。定性養氣。卽有合尖之妙矣。鄙寫尊華二字。以之揭尊丈燕處之室。意雖好而字甚拙。爲可媿也。所示柳汝聖謂我好開化。此有曲折。曾有問其人事。余答曰。削禍倡義則善。而棄喪從戎未善也。彼於棄喪之說。無以發明。故相與造爲斥倡義之謗。欲以汙衊我也。彼又每以余之不起義。爲好開化。然則彼之今日不起兵。亦好開化而然歟。來諭所謂心術不美一句。已道得盡矣。然凡遇彼邊人。切勿與之對辨。蓋疑者。辨之仁也。毁者。辨之惑也。只要吾黨諸君。因彼毁而益勉於尊華攘夷之義。得無臨亂苟免之恥焉。則佗山之石。豈不爲攻玉之需乎。吾故曰彼邊之賜我。厚矣大矣。賢輩於此。不可不深察也。
與金成烈 丙午
宋高宗時。張魏公欲討劉豫。趙忠𥳑欲留之以扞北虜。朱子以趙策爲非而曰。豈有不能討叛臣。而可以服夷狄者乎。僕以爲此天下不易之至理也。今日我國形勢。當先誅五賊。次斥倭虜。不爾則名不正而事不成矣。吾人學問。亦要先治己私。次闢異端。再次攘夷狄。不爾則己不立而人不服矣。試嘗推原而論之。自家胷中。一毫私意。或有沮格公理去處。只這些子。在國家則亂臣也。儒門則異端也。華夏則裔戎也。這箇病根。匿在心曲。未易搜得。未易淨盡。故昔之君子所以日夜戰兢惕厲。而不敢須臾荒寧者也。
答金重鉉 己未
湖西有朴某者號爲儒生而亦能談理氣今番 太上皇帝喪雖無文字但自不服有松江後孫鄭某聲言遣僕捕治則朴始行服而爲世所笑今承貴郡曹某並作凶書而不著白笠此視彼更加一著渠昔所讀聖賢經傳所說義理性命今乃如此此何腸肚凶矣凶矣嶺外應有如鄭氏者渠必從朴例矣此間有問 新皇帝萬歲後事僕對以漢獻晉恭皆爲逆臣所立而綱目皆帝之今何再立別例
答崔秉心 壬子
虜所謂恩金。壓倒我韓養望底士大夫多矣。某某諸公。何嘗不自許以第一流。亦何嘗不審知恩讎義利乎。但平日熊,魚之分。看得容易。及遭震𡍩。欿然怛喪。因擇兩全之地。而不知自落萬仞坑塹。後雖有筐口。亦何能遮護得免。由此觀之。義利公私之閒。不可不十分精覈而痛辨也。
虜金壓倒養望之士。誠然誠然。某某諸公。因擇兩全之地。而不知自墮於坑塹。得非傳聞失實歟。眞如所示。世閒豈有非冷非熱溫呑煖處耶。
金台鼎鉉刃頸卻爵。
多風吹草動甘攢臭壤云夫 祖宗朝培養德義五百年。奈何立廊廟者。皆髯婦冠猴也。惟是荒野散官。草澤韋布。慷慨取義。頗不落莫。是極不易易。此立言君子所當致意揚扢。使後人知我 先王崇德之報可也。伏望留神焉。
金台鼎鉉刃頸卻爵。聞甚增氣。餘皆冠猴之喩。使人憤歎。蓋彼輩平日視儒術爲無用。惟有愛官職一念。如何不至此。以此知人不學道。無以立身也。散官韋布之慷慨取義。亦足以增光國家。所宜襃揚。使傳於後。而身處絶海。無由廣聞。奈何。曾得十餘人立節之報。皆以荒詞。致贊頌之意矣。
某台初雖不毁形。終乃受子爵。以恩金營庄土而斃。誰謂山斗重望。終作朽穢棄物乎。此公身事。固無論。但世閒許多牲螭石假名字者。將何以區處。若塚中鬼恚其不潔。而相怨詬。則亦將何辭塞責乎。甚爲代悶耳。
某公之不削。此亦聞之。至其受爵取金。鄙所初聞。而不勝慨惜。聖賢論人。每以識見爲先。此若不高。萬事皆低。縱有文辯。不足尙也。年前誤傳此公毁形之日。世人已有磨碑之說。不知今竟如何也。
今鬼狐行怪。虎蝎播惡。覆破典常。魚肉生靈。擧世皆謂此天已荒老。無復陽復之望。此非識者之論也。蓋禍亂之慘惡。固氣數之所不免也。其保先生於一隅者。乃天心仁愛處也。然則平昔阨竆之多端。是用玉成意也。今日毒派之不及。欲淑後生地也。豈但元城好命已哉。伏願體天加愛。毋墜傳脈於地焉。
此天已老。陽復無望。眞淺見之言也。七日來復。千秋必反。豈虛語哉。至若體天加愛。無墜傳脈之責。愚何敢承。惟以未死前。益加兢兢。以爲報 君親師友之需爾。
答崔秉心 己未
所示郭參贊崔寢郞語愚之不參於西書有兩端。被性拙而不果爲。一也。昧事實而不輕發。二也。若乃儒者法門。及眞儒精義等語。愚何敢當。至於時人之不相諒。而過爾誚責。雖非愚之本心。而亦無足怪也。
答金炳玹 庚申四月
所示云云使人身靑雖然亦有可以紓究者夫一雙芒鞋徵物也見失則且欲尋覓况五百年 宗社爲虜所滅苟非讎 君怨國之囚賊決無不思所以圖復之計者時人罵我無乃不近人情耶况吾儒中亦有誓心拚死以爲之者甚衆矣然則豈可以一箇癃殘濱死者之未預而欲盡除儒敎耶時人果能復立 李氏宗社恪遵孔子敎法則愚之一身斬作萬段亦無所恨矣若不能然而徒咎老生不起而欲盡除儒敎主張穌說此爲何等事功也又其憂道不憂國之云亦不詞矣夫道大無外國不在道中耶吾故曰憂道者必憂國不憂國者非憂道之儒者其見無乃認國爲道外之物而有是言耶昔孔子於周敬魯昭失位之日雖勢不及而不能爲復辟之擧然其心果漠然無所與於其間耶愚以何人獨無憂憤痛寃之心哉嗚呼時人之言其未之思也歟
士之立心當以千戴爲一日譽之不加喜毁之不加懼超然遠覽不似衆人所見者小 臼山自誦
乙巳冬賤臣疏請戮博文誅五賊如此則今日之欲復國正義不待問而知已矣厥後有詩云萬劫終歸 韓國士一生竊附孔門人此足以知其心事也 鄙人只知有 李氏宗社而不知有大統共和只知有孔子正敎而不知有異端耶說也此平日所與賓朋言者
聞時務諸人多主共和而不用君臣之義多主雜敎而不重孔孟之道此則雖死不敢從也
答成大器
示喩版籍必有事在年前扶餘李友喆榮以此被詰厲色正言永柔李松石某老儒也亦以此招去設椅設席並不視彼問何坐乃露地坐曰此我韓地也彼令入籍而不應則但遣去皆不復問然非一例也吾門有張柄晦綠此再遭毒禍忍死不屈竟賣屋旅處向聞全義郡街有木牌云田艮齊某漏籍當査問今月餘更無一言然安能保無事余吏七尺病軀拋與豺狼久矣何能復有顧慮耶
答吳鶴燮 丁未
遇變不濟。以身殉國。此大節也。前日所處之未善。可且略之。
倡義討賊。被執而死。不問有官無官。皆當許以節義也。仁有偏全之異。亦有位分之殊。如此者。亦可謂成仁。如夷齊之得仁。是也。
朱宋雖不倡義。然於佗人之稱兵討賊。不問朝官野士。一切擧揚。此意不可不知也。事敗亡命。禍及族親。古有張儉。然不如自見之爲快也。
國母被禍之故。累年白笠。宋德祐,景炎之後。搢紳先生。往往終身衰服。彼或以是爲據歟。雖或過中。終是不忘讎之義。未可非議也。宋時羣賢。於徽欽訃至。未聞有終身白衣乃爲中道也。
答金碩奎 己未
承喩以蜂虎不若自訟。而求助於愚。愚自不孝不忠之甚者。如何可爲人謀乎。然吾與子皆陷於無君之世。只有一片丹心。不忍忘 先王之恩。而誓不爲裔戎之羣。則可以勉而及之矣。愚旣爲含恤靡至之民。則其所痛恨。百倍於子之奉大碩人者。子宜效徐節孝之晨夕冠帶以揖母。母夫人飮食時。率家人爲兒戲。或謳歌以悅之。如此則大碩人。雖在竆約。而無一時不樂矣。自餘種種不自滿而懷恨者。又由是而可推之以擴充矣。子其勉之。
答朴魯守 乙巳
今天下大亂。羣陰剝陽。裔戎猾夏。民之善良者。重頭喪氣。士之守正者。指刀鋸鼎鑊爲己歸。噫。此何時也。而乃有逢掖章甫。以求師明道者。此殆亂極思治。剝上生下之基礎也。豈不欣欣然以相引乎。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秋。不可棄也。此勉人以固守而勿失也。又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此示人以德修而害遠也。又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此極言爲仁效。而夷狄亦包在天下二字之中矣。至其欲居九夷。則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又言盛德之至。夷俗亦化矣。今日之爲師生者。將何所講乎。其遠而不切。玄而少實者。棄而不理。惟言行之忠敬。理欲之遏存。則日勉勵而不可緩也。苟能此道矣。君臣父子夫婦之大經正矣。君臣父子夫婦之大經正。則彼裔戎之無禮無義者。將不待君子盡誅之。乃自變革而無復其類矣。是則吾儒之能事。而上帝神明之所望於人者也。
答朴炳夏 乙巳
世之庸庸者。旣無意於求道。其有志者。又多欲徑捷以得之。其不能入道。與彼一也。然此非獨今人之病。觀孔子戒欲速。孟氏慮助長。可見古人亦不免此。農民有白首膝行泥中。用手左右去草。汗滴田土。而不知休者。或問不勞乎。曰。若稍弛之。草侵吾苗。數口之家。將爲溝中瘠矣。夫人之情。孰不惡勞而欲逸也。以其惡死之切。則忘其疲矣。以其欲生之急。則不暇逸矣。今士之爲學。本心日被物欲客氣所陷溺。而濱於死矣。猶且恬然安坐。任其自爾。豈不殆哉。大抵學以強勇爲勵志飭躳之後援。乃能有濟。由是而進於朝廷。則今日日夷之爲我邦害。亦猶氣欲之於本心也。當局大臣。宜以斷斷誠心。陳說是非。使彼自悟其非。而改其舊德則善矣。不然。當以義理。上告下諭。使之鼓作氣勢。以與彼一番血戰。期以百折不回。九死靡悔。如此則 王室恢復。庶可望矣。若纔泄泄便被佗弄。得無收煞。農夫之於稂莠。國家之於寇賊。士子之於氣欲。其理一也。治之之術。要在鞠躳盡瘁。死而後已。
答徐鎭英 庚申
韋觀說累入商量終覺未安大抵我 皇室丁未事雖不若堯舜之事旣有傳受之明名則位己定而况己臨御行政乎 如儒賢 贈謚之類便是行政 朝野文書外國交通臣民謳歌己有 陸熙之號四年于玆矣然則當日詔命之僞造與否恐不必言且嘗聞其傳受之際 陸熙己有辭免二疏又不可以不知言旣焉名位已定旣焉臨御行政而爲其臣子者乃諱尊號則或不無貶降君父之否假使當日或有陞除抄選之命則爲儒臣者於辭職疏恐不得不稱陛下若以名實不同只稱儲君則果爲名正言順乎此可與某人疏不稱 先帝以陛下同歸一轍矣竊觀漢之獻帝是莗卓所立而其立在於帝辯廢後 己巳六年四月靈帝崩長子辯立九月卓廢帝爲弘震王立中子協是爲獻帝庚午正月帝辯見弑於卓
而未聞修史者以獻帝爲儲君宋之理宗是史彌遠矯詔所立而亦未聞後世之貶議齊景公是崔杼所立而孔子待以君禮晋之安恭二帝是劉裕所立而以靖節之若義猶用其年號以朱夫子之大賢於綱目無少貶直以稱帝大書特筆以詔萬世夫其不義而聖賢爲之哉此處義理極重且大恐當精究廣詢而處之不可容易說了
韋令受恩於 先帝而痛其被脅退位而巳非欲其貶降 陸熙而發也細觀來示似未察此意而云爾且歷引往史云云則韋令之所巳見也鄙則固巳與諸友議定 陸熙百歲後三年之服者及得韋書而不敢輕斷者臨國家大禮不敢不加戒懼之意也旣以詢於而見敬存又得於痛史終又因舜明問於韓參政而後還守舊見此雖明敏不及之過亦爲磨礪慎重之道也向於答韋書巳及吳崔與左右之言矣區區欲望左右每遇事母或自恃聰明宜加分外熟思審處之功而無有率意逕行之失也
答徐廷世 甲辰
削髮窄袖。夷狄之俗。而先聖先王之所擯斥也。近世文士之無見識者。徒惜軀命而不惜禮義。輒引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語。以爲爲夷之左契。若是者。眞不如目不識丁之爲愈也。如使夷俗無所損益於禮義。而從亦可。不從亦可也。則聖人何必發此言。卽此一言。已見其攘夷之意矣。昔劉定公臨河而歎曰。微禹吾其魚乎。此是贊禹之功爾。豈謂人可爲魚乎。南昌潦水平堤。民皆泣而思曰。無此堤。吾屍其流入海矣。此亦追思韋玄築堤扞江之恩。其於屍流入海。豈謂其義理之無傷乎。卽乎劉公南民之言。益見其惡夫溺死之深矣。凡民之於夷狄。且知惡之。彼胷藏羣書。撰述盈丈者。其詭經誣聖。而求濟其私。乃至於此。此由宰相不用識義理者。而駸駸相與入於漆桶中矣。噫。爲士者。豈可專務文字。而不究義理乎哉。
須就日閒云爲處。將義理形氣兩者界而破之。不令少有混淆之弊。只將聖人敎訓。力加持守。久久不懈。將自有長進之驗。正欲速不得也。
答金亨曄 庚申
生今之世以周時言也當時臣民欲舍時王之制而欲反夏殷之禮者豈非烖身之道乎今之士處倭讎洋妖之世欲守禮義誌袖髮不從夷獸之緇髮而至死不變則何可謂烖及其身而非明哲之道此處宜明着眼審着着脚若纔差失便落坑塹耶
與柳永善 己未
寧爲日本陪臣無爲獨立新民之凶說料是起於起處昔年金永胃做出落髮非君之說金演祖做出義兵黃葛之說新聞記者做出某也被削之說某人喜傳倭金入島之說 國喪勿服之說曹也做出始欲勿服後乃從衆之說其黨之入京者直做不服之說此外許多異言又不可枚陣而亦何必一一分疏只自念咎自省持正自信而已要之死生有天非彼之所能殺亦非我之所能逃也以此斷置亦覺漉然
答柳永善 庚申
靖節於義煕以前。則書晉年號。自永初以來。則惟云甲子。義煕是安帝號。安帝後。又有恭帝元煕之號而不書。何也。安,恭二帝皆劉裕所立。則似不可揀別。而未知有何精義歟。
安,恭二帝無揀別之義。但恭帝在位纔十六箇月而止。所以未暇書歟。恭帝卽位於己未。明年見廢。而劉裕僭號永初。辛酉弑帝。
崇禎。我 光武以後。似難仍用。蓋我 韓雖稱帝而亦未嘗不尊 明。然舍 光武而用 崇禎。臣子之道。恐不當如此。且庚戌以後。倣靖節已例。只書甲子。似合精義。未知如何。
苟翁告余云。儒者疏章。當用皇帝。據此則恐無不可書 光武之義也。
答鄭憲泰 庚申
讎不復則服不除。本以不葬者言。今旣葬而練而又將祥矣。如何以不葬之禮處之乎。宋徽欽之喪。當時諸賢。皆以行三年爲言。未聞其終身服喪也。近世諸公於 明成皇后喪。亦於祥訖除服矣。今若有不顧葬練而徒不除服者。則雖未知禮意如何。而其志節則加於人一等矣。
答朴濟喆 庚申
先帝被禍。萬姓腐心。前聖受辱。斯文已亡。如干士子。不惟不相愛憐。乃反乘時毒害。安在其有仁義之性哉。李侙云云。意不在高門。要必醞釀作禍。轉及老拙。故某公不與止之。然區區赤心。只述當時尊先祖立菴公往復之意。以見其無偏繫之私而已。有可以質諸神明者。雖加之以凶禍。亦無所媿矣。久將七尺殘骸。任與世人分裂。加以泳德諸凶。從後襲擊。此身死後。後之賢者。有言某之死。某某與賊徒。內外夾攻以殺之。死者之光寵大矣。諸公之羞恥。將百世不湔矣。a334_435b賢昆仲亦要勵志堅腳。期以萬牛難回。用光先德。此實不佞之所望也。
答崔愿 己未
鄙人前日之欲遣書認爲復 辟而禍止於殺身爾後日之不署名聞其爲共和而又身爲夷狄如郭氏所遭是也故不許蓋皆義也
東田見彼酋而無礙必有其術而然至於我輩拙者一入彼疑求死不得而徒受削禍是惡可從其勤而陷於叵測之科乎此理曉然而尙有未悟者大不可知也
答張和眞 壬戌
子之先人兄弟及子。皆以節義。爲彼所仇視。流竄九死而不悔。今子以先人遺訓。入海問學。尤可貴也。世閒迷罔輩。爲時變所搖奪。如墮在火坑中發狂。漂流巨海中溺死。仁人君子不忍見。然語之不受。挽之不止。只在自家策勵站立。誓守晩節。以終身而已。欲爲此。須是讀書以明義理爾。
來諭爲今之計。莫若尊華攘夷。崇正闢邪。誠然誠然。但欲爲此。亦莫若將心學性之爲要也。性師心弟。非若孔子居魯。諸子居列國。只在一處。而心能循理則爲賢弟。若一悖道則爲叛卒也。只所示不離不雜一句。庶得之矣。如言入道望道向道畔道之類。皆宜活看。不可執滯也。
答朴贊聖 辛酉
尊先潘南文正公與愚壄隱先祖共執春秋之義尊 大明而斥北元因而同被慘禍子孫世講而不忘也今遇裔夷猾夏我邦受敗而至於不可言之變兩家遺胤宜力守二祖所執之義母隳當日所立之節也然此須先從吾心善利分界處精加辨別決去其利而奉行其善以爲內夏外夷之基本可也
答邊承福 辛酉
中主主世則凡民且恥爲夷狄是時不遵華制者眞胡種子也夷狄主世則書生不憚爲夷狄是時猶惡夷俗者眞諸夏士也
孔子曰國無道死至不變無道之世守道者有不幸而死之理須是卓然惑挺然不倒假使截頭斬腰壁立萬仞方是大丈夫也
答某 戊戌
昨論王氏年月先後。今無所考。但以意度之。儀之生似在獻帝時。則義不當仕魏。裒如早諭以道。使得守義。豈不尤善。惜乎其未也。假如裒亦生於漢末。則魏是漢賊。昭爲父讎。誠有公私大小之分。亦安得重國家之讎。而輕父母之仇哉。年前朴徵遠論淸倭。乃如此。其言曰。淸天下之讎。倭一國之讎。宜和倭而背淸。此實誖理之說也。余每謂我之與淸。力可以絶則絶之。力不及則且仍舊貫。未爲大害。至於倭賊。是今日大讎。何可一日和。王偉元所處。與此略同也。年前李肯夏。誤以朴說爲吾言。而問於默老。默老言其非是。而終之曰。豈傳聞訛耶。大抵世間流言。率多如此。近日保寧諸人。謂我工訶義旅。至及於告南塘墓文。亦其一也。賢輩於凡它人傳說。愼勿輕信而輕斷也。
答某 己酉
所示學報。僕本不欲看。兼苦精亡難閱。只使人略說其槩。則旣勸讀論語。而復曰聖人未嘗敎人學文。夫學文讀書之說。見於論語者。不啻諄複。而彼李沂者。乃以此欲塗人耳目而塞人仁義。是豈士子之心法耶。又曰。讀而不求其義。不行其道。則是亦不讀。此說良是。但此爲宋賢之敎也。彼方引蔡賊。爾康 譏宋儒爲蠱毒之兇說。以爲晨鍾普警。而復襲宋賢之論。何也。豈其心雖被邪說所眩。此正是中蠱毒。 而秉彝之天。有不可泯者歟。彼又曰。當仁不讓於師。僕謂仁云者。宜莫大於父子。而彼之所信者。康梁也。康嘗言親恩不在於生。又以子弟之受制於父兄。爲未便。又謂被養於政府。而有不能孝於其親者。亦無責。然則所謂以仁爲鵠者。梁稱康學語。 不過爲戕滅天理。自絶本根之心已矣。彼諸人者。應見梁文。而猶且崇信其說。亦何心哉。近年新聞學會諸說。輒以滅亡二字。誑嚇凡流。而使入新學。吾願天下萬人。寧守舊學而死。不願爲父子各權。民權箝君。女自擇男。婦自離夫之行而生也。學報又載梁也稱日酋爲哲后。是又有人理者哉。梁嘗稱博文爲治安長策底人物。以吾聖人之心。則天下國家輕。而父子君臣重。故行一不義而得天下。不爲也。且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則彼日國君臣。豈容假息於天地之間哉。自梁啓超以至吾東諸人。方且仰之若天上人。而不之恥也。吾知其心之死已久矣。昔范甯譏王弼,何晏。蔑棄禮法之罪。甚於桀,紂。吾謂康梁諸人。壞破綱常。侮慢聖賢之罪。十倍於王何之惡矣。然則其閒雖有幾段好語。幾條良法。畢竟是黑暗窟中一點明光而已。何足貴哉。抑又有一言可問者。自國家多事以來。凡生徒之遊學列邦。而花消國錢累百萬圓者。何所補於 宗社生靈。而今又勸士民棄舊德而從新學耶。吾見敵人之所禁者。皆有害於彼而爲助於我矣。所勸者。皆無益於我而有利於彼矣。今此新學。果何爲也者。奉請國中士流試一澄省焉。
僕竊謂宋賢之敎。其大者有六。尊君父以立綱常討亂賊以明法義。宗孔孟以定趨向。斥禪佛以防邪慝。用賢德以正風俗。尙道義以黜功利也。此六者。建諸天地而不悖。用之國家而無竆。惜乎。時君不之用。而以底于危亡也。彼康煕之尊朱子。原非眞情。而用以欺世也。蔡爾康不此之咎。乃謂宋賢爲蠱毒。譬如誖子弟不尊父兄之敎。反以爲讎而惡之也。僕曾見蔡書後集。朱子筆山風館三字。以爲壁貼。今則自號蠱翁。實寓尊宋之意云爾。
秋澤別集卷之三
雜著
示諸君 乙未
近日之變。萬古刱見。昨秋以後時義。以愚淺見言之。身爲大臣者。雖在原任與休退之列。不可不出而明大義以討逆賊。其在將帥監兵之任者。不待請命於主上。而整軍旅以擊逆賊。此天理民彝之所當然而不容已者。側聽久之。迄未有一人起而誅之者。豈可曰國有人乎哉。昔劉元城沒後一年。有金虜之禍。朱先生言使其不死。必召用。是時天下被人作壞。已如魚爛。如何整頓一場。狼狽不小。又曰。靖康之禍。縱元城了翁。亦了不得。方伯謨對曰。心腹壞了。愚每讀至此。不覺慨然涕下。今日事。不啻如魚爛。縱有賢能者當之。畢竟收拾不上。只有一敗而已。然仁人者。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理之所在。爲之而已。成敗利鈍。豈可豫料而爲之前卻也哉。我輩人。只有講前聖之道。守先王之法。以庶幾扶豎得已倒之太極矣。是爲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底義諦。願與諸賢共勉焉。
示書社諸生
人稟帝命。儒受聖戒。吁彼驕子。彝倫是戾。所以先哲。比之洪猛。邦運不幸。莫能自挺。書生頭絲。帶得天香。鐵肝石腸。死亦堂堂。
論裴說書示諸君 戊申
某友欲余答裵說書。余謂彼在新聞社。日有論說。我一有答。彼將又發告書。余在山裏。如何逐一得見。逐一有答。此勢之所難行。而義之所未正也。且其所謂南來之信。是初無苗脈之說。則實無足與辨也。但其書謂四千載之國家。其不重於一髮乎。三千里之疆土。其不大於一髮乎。五百年之宗社。其不尊於一髮乎。二千萬之生命。其不貴於一髮乎。是其輕重不難見也。今者先生于彼。一切不問。而獨愛一髮。吾於是不能無惑。余謂如以國家疆土宗社生民。對一髮而較其輕重。則一身之與一髮。獨無輕重乎。然而志義之士。寧殺其身而不肯剃髮。何也。夫殺身。勢不可已而力不能勝也。至於剃髮。義之所不可。此一義。是聖人尊華攘夷之大防。而儒者世守之。非流俗之見所能及也。 而我之所能救也。夫宗國固臣子之所當愛。萬民固仁人之所當愛也。然旣非吾力之所能及。則箕,微之親焉。而不能救殷之亡。孔,顔之仁焉。而不能振周之衰。况余之賤拙。其何以致力於斯世耶。如使余苟有保國之道。四肢百體。皆不足惜。第念爲國必以禮。我聞天下列強。只知有富力。而不知有所謂禮。故苟利於一時。則弑逆大故。猶且視爲常典。而鄰國君臣。亦無興師問罪者。自餘父子少恩。男婦無別之類。都是道理不曾開明。是必待聖君賢佐敎之以禮。然後其所謂富力者。將有所賴而固且遠矣。惜乎。其未聞道也。余於昔年著華夷鑑一篇。以一禮字爲宗旨。正爲此也。 則保國亦必以禮。今余之欲保髮。乃所以守禮也。守禮。乃所以保國也。蓋保髮之士。今雖不能保國。然保髮之義。則固保國之道也。後之君子。猶可據之以爲立國之本也。若諉以保國。而髡首以壞先王之禮。則吾道不惟不得行於今日。亦無復可望於來世矣。此識微慮遠之士。所以不肯枉道而殉人也。噫。孔孟非不欲救世。然猶曰椉桴浮于海。又曰。子欲手援天下乎。是則余之所受於先聖賢者也。若乃國亡民隨之說。此如覆巢之卵。安望不壞。余曾有詩云。天傾地陷人安在。認國君爲天地。 身死心生性所宜。區區斷此已久。不似今人只易君而自己得全。則恬然秦瘠之越視。易君而己亦滅亡。則急如頭燃之手救者矣。但彼書所謂悠悠二字光陰日下者。誠吾黨之士所宜惕然改觀。銳然進步。以無負上帝之命。前聖之敎也。嘗聞陰城人。入京城西人館。敎授小學。至戶開亦開。戶闔亦闔。西人歎美之。異日敎師至彼室。戶之開闔。不覺違法。西人詰之。則曰。雖然。豈能盡然。此爲我國人口氣。使人痛恨。 遂被逐。余每對後生輒道此。欲其履行之。必循講說也。噫。我國宰執。誰不讀大學八條,中庸九經。只患做時無影響爾。此皆是悠悠之病。若能實行八條九經。可以獨立於天下。彼區區日俄。又何足筭也。○彼所謂保國。料不過使余爲康有爲梁啓超之新學也。余觀康梁傳記文字。其學術則尊釋穌爲二聖。經濟則混王霸爲一塗。本末體用倂皆差舛矣。又今博文。與我邦諸賊。議定韓國官吏中能通日語者。一等十二圓。二等八圓。三等六圓。此以利誘我人。而爲日夷之術。官吏且勿問。各校學徒能不顧利害。而一直守正否也。彼又令延騁日人敎師。排置各學校。添設日語課程。外佗學問且置。專力語學。此又俄人滅波蘭。日專習俄語。禁截本言之凶謀也。我邦之爲新學者。擧皆見欺而莫之覺也。如使士子輩。棄舊聞而受新學。則國未及保。而其心先已潰爛。日未及抗。而其身先已僕妾矣。程先生所謂其說未能竆。固已化而爲佛者。極可懼也。
安陽書堂示諸生 庚戌六月
日昨李奎漢之來也。固已面斥其剃頭奉夷。以學孔之非。學會諸員。皆是剃頭之人。其與我書。年月用倭曆。 並責其新學孔敎欲倂行之誤矣。李某旣自稱孔學會員而又言其爲梁敎 又盡逐會所所遣大小諸紙。則固已淸快矣。今復商量。不若直筆之書。使示其會所諸人也。
示諸生 甲寅
彼之召我。何爲也哉。欲問倡義。則倡義欲討賊也。欲討賊者。豈肯赴彼之召乎。欲詰漏籍。則漏籍示不臣也。示不臣者。豈肯赴彼之召乎。彼縱千呼萬呼。而我則不擧一趾矣。如怒其不至。卽遣巡檢一人。跋劒截頭以去。在我爲守義。在彼爲洩忿。豈不兩快也哉。○余嘗有詩云。萬劫終歸 韓國士。一生竊附孔門人。今若纔擧一趾。卽是 李氏之賊臣。聖門之叛卒。爾吾豈爲之哉。彼如再來召我。諸生宜以此示之。
示諸生令思之
周敬魯昭之變。孔子在齊。得景公敬禮。又有吳楚列強。而未嘗一言及於乞援復辟之擧。未知何故。
據左氏。王居狄泉五年。與子朝之黨爲敵。又昭公二十七年。一歲而再如齊。齊景視之漠然。此爲季氏陰謀所中。而黨季以拒公矣。假使當時子朝,季孫之黨。有言孔某默無一言。豈勝感荷。則夫子恥其言而強起歟。
諸葛於皇后之弑。陶公於四帝之變。三帝見弑。一帝見廢。 纂國之痛。幷無一言一事以爲報讎復邦之圖。是皆驅之爲忘君忘國之罪可歟。
南宋諸賢。聞徽,欽被弑之報。而未聞有自殺者。何也。
示諸生 己未
爲我韓臣民者 隆熙皇帝萬歲後亦當依例制服。而或者謂爲彼所立。不宜服。然漢獻帝爲董卓所立。晉恭帝爲劉裕所立。而綱目皆以帝書之。其義可見也。
示諸生 庚申四月十二日
噫嘻痛矣謂 先帝可讎者。兢燮也。謂先聖可斬者。泳孝也。此自有天地以來所未有之大變。而二賊可幷案也。但嘗聞宋子之論鑴惡。以侮慢朱子爲極罪。而謀逆居其次矣。今泳賊之罪。甚於兢燮。而燮也已難逃於法義之誅。則泳也又何論乎。愚今病亟垂死。無能爲也。願諸君明目張膽。奮筆快戮。以閑先聖而扶綱常焉。華島病夫泣書。
書贈金敎俊 庚戌
聖人人倫之至。孝弟德行之首。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今使擧世之人。皆能勉行孝弟。而冀及堯舜。則豺虎可馴。鬼神可服。而况人類乎哉。如此。天下國家。有不治平者乎。賣國之賊。安從生乎。猾夏之夷。安從至乎。苟人而不孝不弟。其勢必至於犯上作亂矣。犯上作亂者衆。天下國家。雖欲無顚。得乎。我邦壬午甲申甲午乙巳丁未之變。皆從軍民卿士之不務孝弟者始。豈非不遠之鑑乎。 故爲士庶家弟子者。固當入孝出弟。雖天子亦有尊也。言宜孝於父也。亦有先也。言宜弟于兄也。甚矣。孝弟之不可須臾去也。彼爲禽獸之敎者。乃曰人類平等。安庸是親親長長爲乎。是爲無父無兄。而傲然有天上地下惟我獨尊之私者矣。若是者。何所往而不自恣乎。夫自恣者。利心之影子也。人苟以利爲本。其禍不至於弑父與君。不止矣。人之相食。又何足問也。嗚呼。聖人。德之合于天者也。而彼恥爲之服事焉。孝弟。道之出於天者也。而不孝不弟。彼又無責焉。是由自恣而悖乎天者也。士能反是。是之謂道。要在明理而實踐。矢死而靡佗也。
贈田成圭
韋觀金公寄余書云。吾父母以人形生我。則我不爲禽獸。而守人形之舊。乃可以不穢我父母。此語爲人子者。皆可用。而吾宗諸人。尤宜固守也。蓋壄隱先生。以尊 明斥元。被慘禍。判官先祖。丁酉再亂。立節於順天之戰。故吾嘗有詩云。家讎 國讎同一慟。釋道穌道總歸私。今汝讀書于此。甚可喜也。顧以耄惛。莫能講授。只將學道守身四字告之。爾其篤信經訓。而終身無變焉。操心,劬書,愼言,謹行四者。爲要。
示張柄晦
早晩知有一死。而死得其所。人所難也。今子遇此。只有彼以其勢。子以其義而已。彼雖殺得子之身。而子之義理。昭然千載矣。夫人死而與天地合。豈不浩然一快哉。子應含笑入地。而我當爲子奉慶矣。張生以不入籍。王子春。被彼人困迫萬端。而不服。癸丑至月。又縛囚。張生從姪來言。余以是示之。
寄華敬二兒 乙巳
頃者仁父而見以出而存國見勸。此是功業爲重。而不計道義者。卻與嘉陵諸人。不甚遠也。記得南軒說一段云。志存功業者。苟可以成其功業而遂其志。則亦所屑爲。此與容悅者有間。然未及乎道義也。古之人惟守道明義而已。雖有蓋世功業在前可爲。而在我者。有一毫未安。不敢徇也。天民者必明見夫達。而其道可行於天下而行之。蓋其所主在道。而非必於行也。余之固陋。固不敢與議於全盡天理之大賢。然其志則主於道義而不欲爲功業所累也。而見平日未免有些事功爲重底意思。至於仁父。所執未必與之同矣。但被事勢已極。禍辱已迫。而不免少動了。信乎定見之難。固守之鮮也。只此亦可見天資雖美。而師友講明。正不可少也。程子論革之六二曰。時可矣。位得矣。才足矣。余果有此三者乎 處革之至善者也。然臣道不當爲革之先。又必待上下之信。余果得上下之信乎 故已日乃革之也。如二之才德。所居之地。所進之時。足以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當進而行道則吉。不進則失可爲之時。爲有咎也。此於二君之苦勸。與余之堅執。豈不昭然如視諸掌乎。退台雖以吾言爲是。然其曰向來失可爲之機者。卻與二君之見。不甚異也。所謂向來。卽昨秋遣任聖武。言儒林當出而有爲者也。昨秋之於今春。儒者不待上下之信。而遽然出腳之義。有何分別乎。宋強哉書來。力辨退說之非。而反疑其從前可以有爲而不爲者。此似退台之不得辭其責也。
頃者而見之初來也。傳孟士幹之意云。某丈一起。則國中士流皆響應。又曰。京中則有某某可仗。 闕內則有某宮可通。余謂士君子有爲。詎可從某宮做事。及而見再來。卻言某人比已剃髮。誠是意外。余曰。賢輩所擬以爲可仗者如此。誠可笑也。雖然。使余當日從其言。而出門投書於外府。照會於各館。而與列國公使。一番爭詰。退得些子進勢。緩得些子急禍。則一時民譽必厚得矣。然是豈君子出處語默之精義乎。
寄敬九並示諸生 庚戌
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一番人引此。爲其父不死
之義。則尤翁不以爲然。余謂當時使無權,金之約。龍胡之迫。則可以無死矣。彼邊卻譏尤翁之不死南漢。然彼時 仁祖下城之外。又有虜脅尤翁降。則安得不死而有痛哭出城之行乎。蓋彼實得死所而不死。此則可以無死而不死。其義自不同。若在野之春翁。尤無可論矣。此以宋欽宗詣虜降。及二帝北狩之日在外諸賢無有自裁者觀之。益可見也。
士之自立。以有仁義植身。不願乎隆顯。彼之淸職厚祿。非君子朶頤之物。 不屈於威武。彼之砲丸軍刀。非君子瞬目之具。 若妄動而應其包承。被其劫迫。乃喪其所以植身者以殉之。凶可知也。
公州壽具曾令攜來。然時事此極。似難必也。自此先用麻布。製置爲料。無論某地。吾死之日。不欲以先父母之遺體。貽累於近侍門弟。是亦爲仁之一端也。始意若有疾。欲出陸。往子孫家待盡。冀使汝曹。不至抱恨矣。今國已亡矣。義難再出。明所朱氏公遷。因亂避兵。後歸家而卒。慈溪黃氏震。宋亡避地寶幢而卒。蓋亦隨義。而所處有異耳。 只於在處。悠然而逝。恐似不甚誖於忠孝之道也。○孔子言。志士不忘在溝壑。靖節詩亦云。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此余平生所誦念。而激昂者。今乃有衣衾之製何也。不以遺體累人之意。亦堪咀嚼也。
昔余祭汝母。有合窆語。今旣絶遠難就。又念國已亡而 君已廢矣。臣子之葬。何論吉凶。子孫門生。只求不爭之地。而埋之。是爲孝且義矣。與人訟山。而就彼決之。豈非貽辱父師之罪乎。 陳本堂著寄姪洙書曰。古者禮稱其家。斂首足形。而窆。聖人所許。切不可爲陰陽亂說所奪。若曰求利亡者。萬萬無此理。若曰欲利其後。因父以求利。是大不孝。况必無是理。吾每謂此言極有理。但得道在。不繫父與子師與生也。斯義也。及門諸子。不可以不聞也。
書示鎰孝 戊午六月晦日○時郡守尹壽炳。以余不入籍。招鎰孝而去。書此以示之。
吾以 韓國遺民。豈肯入籍於佗邦。譬如孤孀家破不死。已是大罪。况今八十殘病之日。安有棄義而再適之理。若見逼則惟有一死而已。汝以此意答之。他勿煩說。可也。
前者茁浦。彼官之來也。問今不入籍。身後柰何。吾曰。懸棺于樹。此又禁之。卽投之于海可也。
吾七十年學道。正爲今日用。若不能忍一時之死。將蒙垢受汙於萬世。豈肯二心以負腹中詩書乎。吾之姓名。天下皆知之。彼若自寫以爲之。則非吾之所知。汝雖死。不可捺章。
告諭子弟門人
今天下皆夷也。然苟非眞胡種子。孰有樂爲之夷者哉。或以化俗。或以取榮。或以怕死。或以擇義未精而然。擇義未精。如戰國之陳相。元之許衡。是也。怕死。如漢之李陵。淸之錢謙益。是也。取榮。如淸之李光地,徐乾學。是也。化俗。如元淸之民。生長於其地。言語禮數器用服飾。習之旣熟。恬不爲怪。是也。然書曰。蠻夷猾夏。寇賊姦宄。以蠻夷與寇賊。竝言之。孟子曰。禹遏洪水。驅蛇龍。周公膺夷狄。以戎狄與蛇蟲洪水。竝言之。凡有戴天履地。誦孔希孟者。孰不欲攘斥也哉。夫攘斥之道。無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明先王之敎。用先王之禮。而禁民之不從者而已。此君人者之職也。今也朝廷。非惟不能行。乃反爲之夷。而驅邦人以同歸也。噫。春秋內夏外夷之義。無復可望於今之君子矣。然則爲儒者者。不得不任其責也。然無其位。則齊民不可得而敎也。惟與同志講先聖之學。遵先聖之法。以率其宗黨子弟。而嚴華夷之大防。戒禽獸之同歸焉爾矣。昔元入主中國。世俗淪於胡夷。天下皆辮髮短衣。效其言語文字。以附于上。冀獲仕進。否則訕笑以爲詭異。非確然自信者。鮮不爲之動。是時。兪金盧中二子。獨深衣危帽。操儒生禮不變。嗚呼。是亦足以爲法矣。有疑 朝廷令民用夷禮。而士子輩擅行古制。無乃戾於賤而自專之戒也歟。此特言上有禮以敎之而戒民有不從者耳。至若遭天下萬古所未有之大變。而目見亂臣賊子挾讎虜以劫 君父。行威武以脅士民。則爲儒者者位卑力弱。縱不能明大義以行天討。然孔子有至死不變之敎。孟氏有以身殉道之訓焉。且得奉以周旋。庶幾下見先聖 先君於九原而已。其他刀鋸鼎鑊。有不暇顧也。宋朝三舍法。李定,蔡京所定。胡氏珵作記譏之曰。學者。所以學爲忠與孝也。今欲訓天下士以忠孝。而學校之制。乃出於不忠不孝之人。不亦難乎。噫。今之立法定制者。曾定京之不若。而可以儒者而俛首聽令。以媟君臣父子之體。而爲天下後世之羞也哉。又疑儒門之人。有從其敎而受其薦者。其處之宜如何。管仲霸者之佐以其有攘夷狄之功。而孔子再言如其仁以美之。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從之者歟。孔子曰。弑父與君。亦不從也。蓋惡季氏有無君之心。而深許二子以死難不可奪之節。今有儒者。而仕於其手者。皆不憚以禮義之身。甘爲犬羊之羣。而叛逆大故亦不免於從之者矣。故曰爲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義者。必陷簒弑之罪。又曰。春秋之法。治亂賊。先治其黨與。由此觀之。所以處其人者。不難知也。然否極之時。天地不交。萬物不生。無人道。故易曰。否之匪人。人心浸淫膠固。非空言所能革也。吾獨以告吾子弟門人。乙未孟夏。艮齋居士。書于瑞雲禪室。
告諭家人門生 甲辰
昔余辟世於萬籟山中最僻寂處。而只有新構二屋。而余所借其一也。舊未有里號。但見案對一峯。若斷而復續。樵人稱爲續臺。諺釋則李臣臺也。遂名 李臣村。又於楣間。扁孔學堂。時有匪類。自號東學。而又尊雞山。余特以此。寓野民宜戴一君。儒者不更二師之義。其心苦矣。忽有讒夫。著說以毁之。意欲網打士類。而其見聞則陋矣。今又遭前日餘黨。爲賊倀鬼。不有 君命。剃髮召儔。其禍將不止於甲午而已也。遂與家人門生。立爲約誓。凡我同志。惟一心以戴 李氏而守孔敎。使遇賤侮不變。使遇刀鋸不變。有不如此。天地鬼神所不容。鄕黨宗族所不齒。將安所措身乎。吾于子弟門生。豈不愛而欲其壽乎。特愛之至。而冀其千載之下。凜凜猶有生氣也。故欲同歸於禮義。相與少酬 先王培養之恩。前聖敎誨之意焉爾。其各勉乎哉。
丁未之亂輪示子孫門生
楚箝秦坑。目下卽景。屈沈魯蹈。額上素貼。苟吾心之不咈乎天之理。而有契於聖賢之訓。則沸鼎利鋸。亦將談笑而應之。若號爲學生。而愛惜軀命。顧戀妻子。苟且納款於讎夷。而播惡流臭於百世。是非不仁不知之甚乎。或曰。親在則宜屈。而使之守義可乎。此大不然。吾聞父母敎子以義方。不納於邪。此兩句。自平常好事。以至死生大變。都包括得盡。 未聞父母反爲人子守義之障也。禮曰。父母雖沒。將爲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將是幾微之萌。果是斷置之勇。思是中閒斡旋之功。思之於人大矣哉。 况父母在堂而可以醜行汙穢之乎 明馬世奇靖難之變。將死。僕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許直聞 崇禎帝崩。痛哭幾絶。客以七十老父爲解。直曰。不死。辱及所生。余謂儒者殉道。與朝臣死國。同一義理。有官無官不須問。 聖人言國無道。至死不變。戰陳無勇。非孝。皆爲親沒者說法乎。今使怕死貪生。而爲儒門叛卒。若吾親爲徐母之縊。則其情理之羞痛。果何如哉。明姚廣孝。始爲僧。及預靖難。姊曰。和尙慈悲。乃如是耶。旣貴歸見姊。姊拒之曰。貴人何至貧家。爲易憎服往。連下拜。姊曰。幾見做和尙。不了的是箇好人。遂閉戶不復見。余亦謂曷嘗見做學人。不了的是箇孝子耶。請各愼思之。 吾以仁義成身。令名貽親。而使吾親爲范滂之母。則豈非兩有光於門戶。而俱爲法於後世乎。
書示諸孫 庚申
某門有崔益翰者。才性文學。少輩中不易得。近聞變形爲夷。又勸人髡首濟世。如此濟世。不如世界之沈在黑海中矣。
李承祖是華老之曾孫。而剃頭任郡守。此於華丈。無所損益。然渠之罪。視佗家後裔。更甚矣。承祖入一進會。爲郡守。
嶺人曺兢燮。博學能文。及 先帝之喪。乃主無服。而至發仇讎何服之說。此本金澤榮語。 遂爲逆賊矣。異時 隆煕百歲後。他人如何處之。汝等諸兄弟叔姪。宜用三年白衣冠之制已矣。凡諸生之相從者。以是告之。○此外所欲告者甚衆。非筆墨所能盡。只冀汝輩皆以小學爲師。其次時時從士友之正直者。開心見誠。以取其善言善行可也。
自西徂東辨 辛丑
治疾病章言。世上各種疾病。皆原於有罪。有罪則有疾病死亡。故欲治病。必先去罪。然罪不能自去。如病不能自療。此耶穌所以降世。救人脫罪。而爲除疾病之源也。則欲求去罪者。非耶穌聖敎。不爲功。人誠能篤信聖道。以求赦罪。然生今之世。仍或有疾。本註。非謂篤信聖道人。此生絶無疾病。○余謂此人旣篤信聖道。耶穌何不爲之禱帝赦罪。仍未免有疾病耶。遁辭遁辭。 而將來必得無壞之身。登明宮。享永福。止此 此極可笑。蓋自昔聖賢。無一人免於病死。豈皆有罪致然耶。况人之有罪。緣於違理。當令其人遄改以趨善。今乃曰罪不能自去。必使從耶穌求赦罪。冀升天。豈非出於佛敎所謂爲死者。滅罪資福。使生天堂者乎。夫不信西敎者之入地獄。篤信西敎者之登明宮。有誰見之。今未曾見之而言之若此。豈亦所謂畫鬼畫龍以欺人者。非耶。人爲善。則雖不倚賴耶穌。亦必得福。爲惡。則雖篤信彼敎。亦必陷刑。何不如此立敎。乃必欲引入耶穌窟中耶。
優待癲狂章言。遣人宣傳耶穌聖道。使藉感化之功。可克已而復禮。慕天上之福。視世庸福。如浮雲。癲狂之證。亦何自而生哉。止此 人之克已復禮。不由乎已。而乃藉耶穌之功而致之乎。且人當克已而已。又何慕天福爲乎。朱子於學佛者。嘗有不修今世而修來世之譏。今此云云。乃爲後世而修今世者。其心豈非私慾之尤者乎。
省刑罰章言。華人誠能如泰西。以耶穌聖敎化民。則人皆以禮義廉恥爲尙。又何至肆然犯法乎。余謂華人誠能以唐虞三代爲法。則民日遷善。而刑措可幾矣至若耶穌。且爲其弟子謀殺。則安在其人皆尙禮義乎。
解息戰爭章言。誠能事無大小。悉遵耶穌法戒。將見敎化盛行。咸歸遜讓。有不鑄刀爲犂。銷戈爲鎌者乎。余聞吾聖人之敎。以爲君子無所爭。孝子在醜不爭。用不敎民戰者。謂之棄民。棄民者。天必殃之。故善戰者。服上刑。爲人牧者。苟能遵此而勿失。則又何戰鬭之足患。而乃誘之以在天之永福。非如人世之繁華。然後乃可以息爭乎。
懷柔遠人章言。講道理人到中國。今有數百之多。其尤大有益者。勸人信從耶穌。得保性眞。以歸於天父。不至得罪於天父而無所禱告。孔子云。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卽是此意。蓋人專敬天父。自不敢爲惡矣。余謂。孔子所言天。以理言也。彼所言天父。以耶和華言也。曾見日人安井辨妄之書。載耶和華事行。乃一造妖誨淫之鬼。今欲使人不爲惡而敬此鬼。正所謂獲罪於天。豈非可畏之甚乎。耶穌惡人祭拜佗神。此與孔子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冰炭。而花之安欲附而同之。豈非妄乎。彼國敎士。欲警曉淸人。當曰中國本尙唐,虞,三代之敎。今不免行蠻夷之道。宜勇革前習。而一遵先王之訓可也。今曰云云。豈非雞欲哺狗而蟲蟻以哺者歟。
愛憐仇敵章。以孔子以直報怨之訓。爲爲官府治民言。不知何據。又謂西國不許報仇。以有官府治之。且上帝照公義罰之。夫不許報仇。不論仇之大小。槪立一法。此大亂之道也。又引耶穌受妬忌者之害。釘死十字架。仍爲仇人祈禱。欲其悔罪改惡。此何等仁愛之量。此又不近人情。且彼徒每謂耶穌是天父愛子。爲世人流血贖罪。信斯言也。天父何不將妬忌者。照公義以罰之。乃任其殺害也。且擧世之爲惡者。何不使悔改。而乃殺吾愛子。以贖衆萬之罪。甚矣。天父之不仁也。妄誕如此。而世間庸夫迷人。多被其誑惑。而莫之悟也。悲夫。
愼理國財章。旣引禹貢周禮之文。論語鄒經之訓。以爲證。又欲效朱子社倉之法。戒安石靑苗之失。其所論生財取財用財禁奢侈恤貧竆諸說。實吾聖王之遺意。而卻以耶穌歸重。何歟。此特誘天下之人。盡從其敎而然也。吾意吾聖人之制。久而有缺壞去處。而西法有可取者。則以彼補此。亦無不可。今不然而必欲歸宿於耶穌。不亦所見之局,用意之私乎。
禁溺女兒章。淸國之溺女。固非天理人情之所當出。至於西國法律之夫婦無上下。而許妻可以告夫。亦豈夫爲妻綱之道乎。要皆夷狄之道也。西國合昏婚。務必男女意無齟齬。方爲夫婦。不然。卽父母亦不能相強。是豈女子養廉恥之道。亦豈娶妻必告父母。女子在家從父之道乎。吾聖人之敎。則曰不待父母之命。鑽穴隟相窺。踰牆相從。則父母國人賤之。且禮女子十年不出。非受幣。不交不親。安得與佗人歡悅。意不齟齬乎。其源皆出於耶穌之不分男女也。嘗見瀛寰志略。言耶穌能以神術醫人。痢者瘧者癰者瞽者魘者。以手撫摩之立愈。所至。男女數千人隨之。又記朱子語類言。佛氏不問大人,小兒,官員,村人,商賈,男女,婦人。皆得入其門。最無狀。見婦人。便與之對話。今耶穌敎。亦正如此。花之安亦自言。禮拜堂講道。有女子明理者。悉令入塾。隨同肄業。由是成材甚衆。則初不諱其男女無分也。渠旣目見吾聖人之書自七歲已敎之有別。而猶不思所以改革其無禮之敎。方且大書深刻。布之天下。何其無恥之甚也。借使男女有同業而成材者。已非禮義之正。况豈無同業而淫辟作罪者乎。而乃稱耶穌最尙廉恥。不知其何說也。
廣行恕道章言。試首言乎士。以彼博覽經書。旁搜子史。互相比較。廣其聞見。士之所宜。不謂朝廷以文藝取士。必求無背於朱註。凡朱子以前。朱子以後。先儒之諸論。往哲之註疏。豈無詳明足資考証者。若止墨守朱註。而不倂取以參觀。俾暢孔孟之旨。似朱註更勝於孔孟矣。奚其可哉。止此 余謂此事。當先論朱子與孔孟合否。如曰不合則已。不然則朱子就諸儒說中。去短取長。以成集註。則何可以守朱註而不參觀之故。遂謂朱勝孔孟而譏之乎。但欲廣聞多識。亦不妨取諸家以考之。若不分得失。而槩欲平看。此大亂之道也。此章下文。彼固言儒釋道三敎。朝廷取其眞心行善者。以奬勵之。若不先明理。而但曰眞心行善。則所謂眞與善者。往往不合於正。此宜細覈。 又曰。立敎不謹儒釋道。而論理各有純疵。但當究其純全者。爲依歸。不強人以從己敎。如中國尊崇儒敎。不能強別敎以拜菩薩。猶西國尊崇耶穌。亦不能強別敎以拜上帝。本註云。尊稱神祇曰菩薩。 惟於各敎之中。擇其道理之至善者。以普勸斯世而已。止此 細觀其立論之指。不惟不分朱子與諸家之得失。幷不分儒釋道之得失。而其主意則欲天下之人。亦不分儒敎與耶穌敎之是非。而冀其說之得行於世爾。是豈先有忠而後行恕之道乎。以若不明不盡之心。遽欲行恕。則其究也。將使天下之人。各行其私意。而不能一日恕矣。安在其廣行哉。○彼又言。若夫中國祭祀之繁。強人行之。尤爲不恕。此更可笑。蓋祭祀。本於天性人心。特聖賢因其固有者。而爲之制作禮儀。以成其德耳。曾見海國聞見錄曰漢人娶土番婦者。必入耶穌敎。焚父母神主。瀛寰志略亦言。奉耶穌敎者不祀祖先日人安井氏辨妄亦言。浮屠。雖與耶穌相類。然猶爲君父修冥福。猶有追遠之意。耶穌則直以君父爲假。死卽絶之。不敢復祀。視之如犬馬然。今一奉其敎。聖君賢臣之廟。不得不盡毁之。下至士庶。亦不得祭其祖禰。是豈忠厚之俗所忍爲哉。止此 是必中國人之染邪者。不肯祭先。而朝廷強令行之。故花之安指爲不恕之道。下文又言。尤可慨者。任用人才。亦必強以祭神。本註。如新任官。必先行香之類。 不然則笑爲異端。或斥而不錄。止此 我國新任官。亦必先行謁聖之禮。而昔年有士族染邪者。監平澤縣。上任半月。不入校宮。當時有士論。今想中國事。亦必有與此相類者。而彼以爲尤可慨者。豈非笑話。若不論賢德。而惟以祭神取人。則誠有如彼之所譏。若又不分邪正。而但以才能任官。則其貽害世敎。又如何哉。○花之安又擧始皇之焚書坑儒而儒實不可去。與梁武之欲除道敎而道終不可除。魏主欲滅佛而佛終不可滅。齊頭並論。而結之曰。可知三敎並行。原各有可取之處。亦當推己及人。各行其是。無容遽思驅除。止此 此尤誖理傷化之言也。蓋梁魏之君。不行先王之道。以明敎化於天下。而惟欲以一時意氣。力除異敎。故不久而復盛。此如上行貪虐。而下禁盜賊。則盜賊卒不可禁。花之安將曰。是知盜賊原有可取之處。不可遽思追捕矣乎。彼所謂如心以出而無分彼此。所謂凡事皆當以理爲主者。咸非認得心理之本然。只心其所心。理其所理。而有是云云耳。然則凡章中所引聖賢之訓。皆非本指。而適以證其私見。助其邪說而已矣。
萬國公法本旨章言公法不獨許人往來經商。亦許人往來傳敎。倘有阻止則違法。如有本國人從外國之敎。本國禁錮之。是欺陵從敎之人。不合公法。或誹謗之。亦不合公法。止可平心而論。以理辨明。所以需領事官。保護傳敎者也。蓋外國人不強入耶穌敎。惟入敎者。則領事官及敎會皆保護之。旣入敎。實守本國之法。非有犯國法也。但入敎則不拜偶像耳。且入敎之人。更當安分守法。故公法尤保護之也。止此 余觀所謂萬國公法者。出於耶穌之徒。而花之安言。倘有反其法。則卽爲不義。故宜聯衆國。以明曉之。再不從則征伐之也。見上文 今又曰。許人往來傳敎。儻有阻止則違法云云此其意專以布敎爲主也若我國法有習耶穌敎者。輒用一律。何謂非犯法也。且令入敎者。不拜偶像。則其於先祠與聖廟。亦將一例不拜。此只是夷狄之一法。非吾聖人之敎。奈何令民從之。亦柰何不阻止與誹謗與禁錮之哉。他法或有可取。而至於此一事。則乃西國之私法。非天下萬國公共之法也。借使吾儒入泰西各國。傳敎於士民。而令毁去耶穌像禮拜堂與凡所行非禮之習。更使立祖禰之祠而行四時之正祭。建聖賢之廟而行春秋之釋菜焉爾。則彼能以公法之故。而不之問歟。
吉禮歸眞章。旣歷擧儒書祭祀之禮而曰。祀典雖繁。惟祀上帝。爲得其正。諸祀皆可廢也。遂記仙佛世俗拜神求福之事而誚之。余謂聖人制祭。原祗有報德之意未嘗存祈福之私而後世寖失其指因有僭諂淫瀆之罪。此在所當禁。若懲此而倂與正祀而廢之。如彼說。則詩,書,易,禮之所己言。堯,舜,周,孔之所嘗行者。皆將擧而掃之。此奚但矯枉過直而已。直是無禮不敬。不仁少恩。眞鷹豺之不若也。彼又曰。耶穌在上帝前祈禱。西人依賴耶穌所求者。只欲赦一己之罪。死後靈魂不受苦。止此 以吾儒之敎。則知其不善。速改以從善。善卽是理。理卽是天。生與天合。死與天合。更不需耶穌祈禱。今上帝於下民之罪。不待其改革。惟耶穌之是聽而赦之。則是乃一不公不明之神。何以爲天地萬物自然之主宰乎。彼又曰。耶穌代人贖罪。獻至潔之身於上帝。而上帝自然悅納。止此 夫天下萬衆之惡。豈一人所能代贖。且上帝於其愛子。被殺而悅納。則其爲不仁。抑何甚焉。如此而欲中國人之憬然悟。悵然思。而從耶穌之訓也。甚矣。花之安之癡也。彼方且誚中國人之拜神求福。而至言其敎。則曰耶穌在上帝前祈禱。曰從敎者。祈禱謝上帝之恩。曰聚集禮拜堂。祈禱聽道。曰在家早晩祈禱。豈非同浴而譏裸乎。孔子曰。某之禱久矣。又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此乃爲聖人之言也。
凶禮貴中章言。人死魂離。安能長在家廟。則旟旐之招魂。木主之依神。徒多事耳。止此 彼謂人死不升天堂。必入地獄。故云然也。然周公豈不知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而猶必皋復立主。以盡其愛敬之誠。豈若異敎之愛使其形而不恤其死乎。見莊子書 至於世俗之誤信巫覡葬師僧尼道流狂惑之言。而妄行非法。則有王者作。宜在所禁。孔子之謂禮與其奢也。寧儉。本不謂此至於喪與其易也。寧戚。則夫子之微意可見。而花之安乃方引此訓。而卻復言死喪悲哀不可太過。語意相戾。且今喪紀大壞。至有朝埋其親。夕起供職者。縱令哭之過哀。猶恐不從。况復以此爲敎。○又言耶穌能脫死亡而復活。人必依賴。乃能具永生之理。故雖死而生理長在。彼方以道家之長年。釋氏之輪回a336_430d爲妄。見三十六章 而以耶穌復活。敎士永生。重言復言。使人發大笑也。况又云。人能眞心從耶穌。則後來新天地旣成。上帝使吾靈魂復完。一身永遠常存。又云。從耶穌敎者。信道以爲善。則臨終時。耶穌接之升天。此皆竊取佛氏之說。以爲誑誘蚩民之術也。
嘉禮求正章言。凡臣下朝見。各有其禮。但不拜跪叩頭。蓋人主雖當敬。不如天帝更尊。堪受人跪拜叩頭也。止此 如此則父母可不拜。師長可不拜。聖賢可不拜也。上章又言。敬偶像者。上帝所甚惡。曾見日人辨妄。亦譏之曰。耶和華之敎曰。愛父母過於我。不宜乎我。然則彼所謂上帝。乃一猜妒之鬼也。吾雖受深惡於彼。雖見不宜乎彼。而不能爲不敬君父,不敬聖賢之人。以受吾所尊敬底上帝之怒也。吾聖人之敎。非惟臣子拜君父而已。亦有君拜臣父拜子之禮。則其佗更可知也。彼花之安者。旣目見吾聖人之敎與耶穌之說天淵相懸。朔南絶異。而猶且引據儒書。以飾其說。此自是異敎之人籠罩依附之習殊可憎也。
賓禮主敬章言。西國相見。有拖手之禮。以示親愛。但尊者先拖少者之手。是愛少者。而少者不敢先拖長者之手。所以尊敬長者也。若女人與男子。有戚誼者。女人敬男子。先拖其手則可。而男子不能先伸手與之拖。此行禮之有別也。止此 此以上下文相照。則女尊男卑可知。此旣大乖。則其不識不親授受之禮。又何責焉。此雖西俗。而彼旣得見中華聖人之敎。則何不從而變革。良可慨也。
以樂濟禮章言。雖喪中之樂。宜主哀戚。然亦須歸於和平。乃不至哀傷過甚。余聞聖人有居喪聞樂不樂之訓。國家有居喪聽樂嫁娶之律。而今彼俗如此。豈非不仁不智之甚乎。若有賢者敎之。彼亦賦全善之性。花之安曰。性乃天理本全善。 豈無感悟之理乎。
假禮指謬章所言諸般事爲。可見淸國貿亂之俗。而其在上者之無學無敎。從可知也。如此而國不亡者。未之有也。但花之安倂指禴祀烝嘗家廟木主。亦以爲謬。則乃彼敎之說。非先王之法也。彼敎謂祭無益。正緣不見得實理故也。朱子言。古人誠實。直是見得幽明一致。如在其上下左右。非心知其不然。而姑爲是言以設敎也。程子易傳亦言。祭祀本於人心。聖人制禮。以成其德耳。彼蓋不反諸心。而只求之外。故妄爲魔鬼之說爾。
貴保原質章所譏中國婦女之裹足,塗粉,手釧,耳環之屬。皆鑿鑿有理。但其所引新約書云。婦人貞靜敬恪。不飾文繡。則上帝以之爲貴。舊約書云。郇邑之女。驕侈成性。足曳金釧。則上帝怒其驕奢。使之頭童髮寡。辱於衆前。脫去其彩絡釧笄。而蒙以不潔。可知上帝之喜眞實惡奢華。有明徵矣。止此 吾不知此女得於何地見上帝。而遭此無顔面之羞乎。又未知世閒婦女之致飾於外者極多。爲上帝者。如何一一去點檢佗。不已勞乎。觀花之安聞見知慮。宜不信此等虛妄。而乃復筆之書而布之世。信乎習染之已錮。而識解之難開也。使其遇明識之士。與之講質。則應不竢多辨。而悟其是非。惜乎其未也。
齊家在修身章言。開闢之初。上帝造一男一女。置爲夫婦云云。余曾見日人辨妄。載耶和華先天地而生。是造天地日月星辰及兩閒所有羣物。又聚塵土。依已像造人。名曰亞當。旣而又以人獨處未善。乘亞當酣寢。取一脅。實之以肉。以爲之妻。其名曰夏娃。因夏娃有罪。乃罰以胎孕之苦。加以產子之艱。今花之安所言。卽此也。此箇怪妄。何待智者而委也。士之爲學。宜以識見爲先。不然。目擊異端而不能辨。身陷邪敎而莫之悟。
孝本愛敬章言。處父母之讎。固貴以直報。而有時或阻於勢。或限於時。則宜附之上帝。以伸其冤。而未可槩例於不共戴天也。又言。讎私意也。理公物也。余謂父母之讎。固有阻勢限時。難於報復者。然爲之子者。宜沫血飮泣。必思所以圖報。豈可附之上帝。又豈可不以不共戴天。存其心乎。况可槩以讎屬私。與理之屬公者。做對而輕視之哉。此誖倫之論也。立祠設主之說見上 ○又言。泰西喪禮。三日而葬。殯之日。扶柩至墓。敎師偕親屬。詣禮拜堂。祝讀詩篇數遍。遂偕往墓前。禱祝以明己罪。求赦於天父。余謂人之善惡。旣定於平日。豈死後禱祝求赦。所能免乎。此與僧家設齋之謬。奚擇哉。○又言。三年之喪。今世多有名無實。余以爲三年之喪。則父宜輕而母宜重。誠以提攜保抱。母氏較爲劬勞。止此 如此則人於天地。亦宜重地而輕天。其可乎。此由夷狄重母之俗而然也。花之安又曰。居喪之日。無須刻以三年。若必強人以三年之喪。試問。今之居喪者。三年中果何如。三年後更何如也。止此 此以不善居喪之故言。然仁人孝子見其然。宜勸以盡心從禮。不可因其無知而遂使之短喪。是豈渠所謂廣行恕道之意乎。無乃自己于親之喪。無疾痛慘怛之情而然乎。○西國律法。子旣及冠。則子自立室專權。此時卽有借貸不償。乖張不法。論國法。則皆無涉於其父。余謂父子一體。天理當然。今乃立父子不相涉之法。以敎民。其爲無義。抑何甚焉。
謹愼言語章。所引易書語孟之訓。以爲主腦。擧衛鄭揚蘇之事。以爲勸戒。固皆是矣。第其援達羅馬人書言。使徒倚賴耶穌。故得耶穌之心。而發之於言。其言皆合耶穌之理。及約翰福音傳云。耶穌有言。非從己意而言。乃從天父言而行其事。二段以爲耶穌之言。由道而言者。與謹言道理。絶不相近。余見馬可講義。載耶穌方與衆言。其母與兄弟。立於外。欲與之言。或告之則曰。何者爲我母。何者爲我兄弟。福音所謂耶穌之言。卽從天父言者。卽此歟。然則達羅所謂使徒之言皆合耶穌之理者。從可知也。聞彼徒有眞君父假君父之說。而花之安乃謂吾人有言。亦宜眞實無誑。務必表明耶穌之道。使天下之人。得所依歸焉。豈非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哉。是亦達羅所謂合耶穌之理者也。此而曰謹愼言語。則不如謹愼也。
學貴精通章。旣引君子貴竆理之言。下文更言。五倫皆同一體原。不須智慧而始晳其底蘊。然則彼所竆之理。乃五倫外之理也。此豈吾聖人之道乎。况其視五倫底蘊。若不甚難晳者然。宜其以父子不關涉之律。見卌章 臣下不拜君上之禮。見卅二章 昏嫁任其男女歡悅不泥父母主權之俗。見卅九章 一一稱是。而不少疑難也。吾聖人之敎人竆理。專就五倫中用心。究索其底蘊。而不敢淺嘗低看而已。其於天地人民飛潛動植之關於五倫道理者。亦皆隨其才智分量之所及。而漸次思繹。使之通曉耳。非如彼敎所謂格物之躐等越次。而無得於身心倫常之實也。○花之安曰。耶穌敎。功崇惟志。業廣唯勤。凡事悉由心性。以歸於情理。此兩句不曉所謂 雖未嘗以學問敎人。而凡學文之國。無不以耶穌爲依歸。斯其所以極深硏幾。以爲格致之方者。旣非釋道二敎之可比。亦與儒敎略不同。蓋道敎沈溺於物。凡物之合於己者以爲是。不合者以爲非。是以物役其心。而忘心性之所在。故萬事皆爲物之所拘。若釋敎似歸於心性。而實絶外緣。不愛萬物。凡事秖重內心。而以外物爲虛無。是又失卻物之本性。而不能用物。惟儒敎以聖人之道理。爲心性之功夫。任外物之紛紛。而不邇聲色。不殖貨利擧凡大小事情。皆出乎物之上。而未嘗墮於物之中。斯其所以閑邪存誠者。固與耶穌之敎。相表裏。但儒敎論人。秖在世上之暫時。本註但論百歲之身。不論不朽之魂。 離去上帝。耶穌敎論人。則在永遠之生。本註由重生。可漸得永生。 由上帝而來。使之歸於上帝。是以。略有差別耳。伏願華人有志竆理盡性者。當法耶穌之敎。事事皆以上帝爲主宰。知人爲永活之物。不僅於在世之肉身無弊。尤當於身後之靈魂可保此中。斷非具大智慧之人。不能洞達其本源。豈徒務記誦尙詞章者。所能從事於格致之域哉。止此 余謂此段立說。雖極鋪張。其實不過竊取釋氏之輪廻。幻做彼敎肉身重生之說。鞱襲釋氏之極樂。改作彼敎靈魂永活之言。欲以誑惑下民。而增其黨與也。觀其用意。可謂勞矣。至於儒敎。一則曰耶穌敎亦與儒敎略不同。二則曰儒敎固與耶穌之敎相表裏。何其依違附援之至此也。彼所謂事事皆以上帝爲主宰者。亦暗借吾聖人事天本天之旨。以粧飾之耳。然吾之所謂天。是以理言。彼之所謂帝。是以耶和華言。言雖相似。而意實大相遠。不可以不明核也。故儒書亦言。在帝左右。昭事上帝。在天之靈。此何嘗離去上帝。時不與耶和華相遇耳。况彼所謂天堂有。則賢者登焉。不繫崇信耶穌。地獄有。則惡人入焉。亦不繫不信耶穌。蓋耶穌生於猶太國。在亞細亞洲之西 則佗邦之人初不識彼敎者。不啻億兆之多。此人之死。有誰接之升天。此四字見凶禮貴中章八板左 且耶穌始生於漢哀帝建平年間。則凡生於其前者。不曾依賴救之。彼書以耶穌爲救世主 而秖知有中華聖人道理。則此人將無不入地獄者矣。然則所謂上帝者。乃一偏信愛子之祈禱而不能公觀衆生之賢否底。顧安有此理哉。
子學探原章言。理者。統天地人物而包之。則謂之理。若性理則不同。性理分人性之理。物性之理。何以爲人性。人得所以爲人。無其性則不得爲人也。何以爲物性。物得所以爲物。無其性則不得爲物也。凡物之性。各有不同。然則人之性,物之性。不得混淆。自可以一理而貫通之。而得性理之所在。乃宋儒言。性理以太極爲歸。實屬虛渺。何以與人性相關耶。止此 余謂性非別有一物。只是在天地人物之理也。太極又天地人物性理之總會也。性也理也太極也。名雖三。而實則一也。以其條理而謂之理。以其立於形生之後而謂之性。以其築底無去處而謂之太極。三者。天地人物所同涵之體。更無在天在地在人在物彼此毫髮欠賸之分也。今花之安識不及此。而以太極爲虛渺。以理爲實有一物 認極爲虛渺。故謂之理實有物。 而天地人物之所同包也。以性理爲先有二本。以人得所以爲人。物得所以爲物兩語。知其先有二本也。 而人物之所異得也。此爲何等議論也。○花之安又言。宋儒謂天爲陽。地爲陰。天地交泰。而萬物生。夫陰陽不過一虛懸之象。天地不過一覆載之區。不有上帝主宰於其間。彼陰陽二氣。斷不能生萬物矣。宋儒謂太極能生萬物。不知人之一心。有志有欲有意向。太極一虛空之物。旣無其心。何以生人之志。生人之欲。生人之意向乎。夫太極無心。猶天亦無心。何以生人之智。惟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乃可賦人之靈明而生其智也。止此 余按易言天地生物之心。又言太極生兩儀。孔子言天生德於予。孟子言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彼皆未之見。而謂之宋儒之言耶。下文又言。彼宋儒。言太極生陰陽二氣鼔鑄。而萬物遂生一段。亦只如此。不復置辨。 ○花之安又言。萬物之理有不同。人之性靈。能分別之。而上帝之性至善。無所不備。故能妙萬物而握其權。使萬物各得其所。人之性靈。無此權能而謂太極。一塊然之物。有此權能乎云云。據此以觀上文人性物性之說。分明是認靈識爲性理者。此曷足多辨乎。
敎化要言章。所論明敎化養人材之說。亦可觀。但章末擧耶穌之道。夸張爲言。欲使觀者動色傾心。此如醫者只知藥石。巫者只知祈禱。而不知其佗故歟。何不以中華聖人之道。勸中國執政之人。而每篇之末。必如彼擡起本敎也。哥林多前書言。仁者。不妒不誇不衒。今以花之安諸說觀之。無非誇衒之辭。此何意也。正敎會發明章。首引論語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以余觀之。彼之所信者。耶穌妄誕不根之說也。所守者。靈魂升天永遠之福也。豈吾聖人眞實無望之敎乎哉。此章下文。有貴得信愛望之語。信信耶穌也。愛愛上帝也。望望上帝賜永福也。 彼又曰。俗人每忽而不信。心旣陷溺。應受上帝重罰。而上帝仁愛。不忍卽加罰。故特降生耶穌。廣仁愛於世間。以救贖人罪。其詞曰。信而受洗者得救。不信者定罪。誠如此言。耶和華何不於始生亞當之日。卽令亞當廣仁救贖。乃至二千年之後。惡世人罪惡。破天淵之水。以盡滅之也。又何不使篤信其道之挪亞。自亞當。至此十世。 卽廣仁愛於世間。乃至摩西。挪亞十三世孫。 使之拜受天書。以敎民而始行洗禮安息之類乎。彼所謂上帝無所不能者。其伎倆亦有時乎竆而未達歟。且上帝以獨生 此兩字奇怪。 之子賜世。俾信之者。免沈淪而得永生。耶穌亦自稱天之獨子。此四字更奇。豈佗人非天之子乎。其無理至此。 以拯濟世人。至於受刑流血。以贖人罪。甚矣。上帝之不仁。耶穌之不孝也。上帝之命愛子。以贖人罪。固是亂命。而耶穌之從上帝而代人死。亦爲誖德。又其徒所謂旣刑三日。復穌升天。往往形見。與其徒及所善諸老婆相語者。尤妄誕之甚也。旣曰復穌形見。則是肉身再活也。以有形之身。升至虛之天。安有此理乎。信如其言。耶穌之肉身。至今猶在。何不形見於忽而不信之俗人。守正斥邪之賢者。使之信而不斥。而乃獨與其徒相語而已。甚矣。耶穌之不通物情也。安在其拯濟世人乎。彼所謂敎會。不過欲以黨羽之衆。而邪說之行而己也。○花之安又曰。信者。篤信耶穌之眞理也。愛者以仁愛之心愛上帝。及愛人如己也。望者。望上帝賜永福。而不求世俗之蹔逸也。卽孟子所謂修天爵而人爵從之也。此亦錯引也。孟子之言。言其自然之理。彼之言。言其求望之私。二者乃邪正之分。不可以不明也。人爵與天福。亦有不同者矣。 ○花之安又曰。敎會之所事。在三位一體之上帝。曰天父。曰救主。曰聖神。聖神。新約所言保惠師。 天父以爲主宰。救主以其能赦罪。聖神以其理化人。吾聞至尊無對曰上帝。未聞有三位。不知天父據上位。救主居中位。第六十四章言。耶穌爲上帝之第二位。 聖神據下位耶。纔曰中曰下。便已非上。抑三者倂坐而離立歟。離麗也。曲禮曰。離立不出中間。 天父與天之獨子齊頭。而無尊卑之分。則豈非亂之大者乎。惜乎。不能提之安之而警敎也。傳道會章言。儒者所傳之道。考諸五經。類多合上帝之道。今西人所傳耶穌之道。原本於上帝之道也。余謂此須分彼此所言之上帝。然後方可言何道之合與不合。本與不本也。若儒家所言上帝。蓋天是剛陽之物。自然如此。轉運不息。必有至神至明。所以能配乎理而主宰羣動者。如在人之心君。是也。非實有一物如世閒帝者之位。此則彼未嘗夢到也。彼所謂帝。我知之矣。馬可講義五卷第六十八條言。以色列在埃及爲僕時。其苦聲聞於上帝。上帝俯念前約。設法救之。故命天使。遍行埃及。盡戮其長子。乃命以色列族。以羔血塗門爲號。凡門有血之家。天使過而不入。以色列族。遵此免長子之死。止此 彼之上帝乃如此。何其媟也。其原本與否。固無足言。吾儒之敎。又何嘗有合於此。此如朔南之判也。彼又言耶穌之敎。雖貴乎人之信從。然皆出於心服。非由傳敎者之勉強逼脅。故信從愈衆。余謂吾儒敎。則曰。無所爲於前。無所冀於後。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此但以是非導之而已。未嘗以一毫福利之私。參錯於其間。故識而從之者。自非高明之士。罕能入也。彼則專以禍福報應之說。鉗制愚俗。故迷子癡婦。往往悅而信之。凡其日夜所思所行。無不從一片禍福心中做弄出來。此所以信從其敎者。至於一百一十五兆之多也。然不問其心之公私,道之是非。惟誇其從之者多。則亦何益於世哉。下章聖經會所言。無非以登天受樂。夸張說去而已。蓋以中國正道不行。人心偏頗。故彼以禍福報應敎誘之爾。
勸守安息章。引易七日來復。而曰復者。生機也。人當停操作。以得生機而養元神也。余謂易之言七日。實七箇月。非第七日也。且復者。陽氣之復也。息者。陰氣之靜也。未可妄引聖經以證彼議也。彼又言。開闢之始。上帝以全能全智。創造天地日月星辰人物。六日而萬物已成。至第七日。則爲安息聖日。此更無理。信如此言。是耶和華非惟爲耶穌之父。亦天地日月星辰之父也。雖然。天地未生之前。所謂開闢者。是何物也。曾見西書。言。耶和華先天地而生。是造天地日月星辰萬物。又聚塵土。依己像造人。名曰亞當。又乘亞當酣寢。取一脇。實之以肉。以爲之妻。名曰夏娃。旣曰聚塵土造人。則其造天造地。又以何物爲材。其造夏娃。又何不聚土爲之。而必取人之脇。又所實之肉。從何得之。且旣曰依己像造人。則所謂上帝。亦一人形之物。其何以居空虛之中。亦何以爲萬物之主乎。何其奇且怪也。使人言之。不覺噴飯。彼以虛房奎昂四宿。爲安息日。總計一歲。則爲四十八日。不知此四十八日。人獸無產孕。草木無萌芽耶。絶可怪也。
余少也。槩聞西敎之爲淫邪而已。未嘗目見其書。故亦未嘗筆斥其說。蓋雖邪說。未見其肯綮。而漫且罵詈。非修辭立誠之道也。約齋宋兄。近寄自西徂東馬可講義來。是德國花之安。以其習染之性。加以淹博之識。捭闔之文。出入吾經傳子史之閒。而摘得近似之語。以飾其妄誕之術者也。約友蓋要余立辨以明之。第微軀恒帶疾痛。廢居常煩賓朋。無暇繙閱。比至親塋下。第三兒敬九。以自西徂東五冊進。余且看且辨。四日而畢。蓋以家有憂。故未可久留而然也。其說諒多未精。今以呈覽於諸公。此是衛正道闢邪說。爲生民立標準之一事。願諸公。相與看詳而潤色之。
梁集諸說辨
論梁氏孔敎論
梁啓超以同治癸酉生。其復友人論保敎書。作於丁酉。二十五歲 讀日本書目篇。亦言保孔敎。湖南學約。亦言宗法孔子論。幼學篇。亦令每日八下鍾。師徒合誦。贊揚孔敎歌。然後肄業。此皆在丁酉。而往往多佳語。其後五年壬寅。更作保敎。非所以尊孔論。而自言此與前論相反。今是昨非。不敢自默。區區小子。昔爲保敎黨之驍將。今爲保敎黨之大敵。爲二千年來翻案。吾所不惜。與四萬萬人挑戰。吾所不懼。據此則梁集中凡推尊孔子。援據孔子。者皆其未定說。又緣中國歷史之所尙。民俗之所信。不得已而爾也。今此後論。可謂決裂而打破之矣。其於墨氏則曰。先聖墨子。千古大實行家。今欲救中國之亡。其惟學墨子乎。於釋氏則曰。學界之究竟義也。小之可以救一國。大之可以度世界矣。信仰佗敎。孔敎。恐難謂不在其中。 或有流弊。而佛敎決無流弊也。於耶氏則曰。康先生於此敎。獨有所見。以爲其單標一義曰。人類同胞也。平等也。皆原於實理。切於實用。於救衆生。最有效焉。梁氏欲自爲中國民。定一敎育宗旨。又以耶穌敎爲最。彼於墨,釋,穌推重尊仰。如此之至。至於孔敎。則曰不必保。不必保者。謂存之無所益也。曰不當保。不當保者。謂存之有所害也。是惡可曰非孔門之叛卒乎。噫。彼方以雄辭詭辯。抑揚捭闔。以爲駕御一世之術。而人多視爲今天下單一無對之人豪也。如此而余以海東一腐儒。乃敢揚言斥之。將見羣矢之䕺集於一身。然今與後之人。豈皆昏矇而莫之覺耶。異日當有具眼者起。而歎余言之不能無補於天下矣。但得道明則幸矣。其久與近。己與人。奚須校乎。
題巴斯達小志
斯巴達小志所載。非無可取者。其當革者。更多矣。梁氏總論。不一言別白。乃槩以赫赫名譽。稱之曰。至今論政體者。必擧之。論敎育者。必擧之。論軍事者。必擧之。吾謂使梁氏得志。行乎國中。將幷與奬勵盜竊。兄弟一妻。民得訟王而置諸理。及民生子。令官檢察而羸弱者棄諸山中。本註。弱者。不能任護國之責而猶育之。是危國之道也。 及男子尊重婦女。國人蔑視文學之類。無不奉而行之。是安有仁義之道乎。噫。民權武技之亂人知思。一至於此耶。○今一屈首而受梁氏之新學。則更安有奮志挺身。以行禮義之日乎。梁氏所主。名曰一體平等。而實則民貴君賤。婦尊夫卑。釋優孔劣。而一切倒置也。人之言曰。爲新學則國權可復。身命可保。然安有三綱傎逆而可以復國保身者乎。噫。何其癡也。
論勿主義爲主義
梁某譏儒者取便利己之失。而曰。誦法孔子者。往往取其勿主義。而棄其爲主義。自註。勿主義者。懲忿窒慾之學。如非禮勿視四句等。是也。爲主義者。開物成務之學。如天下有道。某不與易等。是也。止此 然則欲開物成務者。忿亦不懲。慾亦不窒。非禮亦視聽言動而可矣。則其所開所成者。可知也。殊不知忿慾非禮是壞物敗務之道。而欲以道易天下者。必用懲窒克復之道以爲之而後。天下之人。始有所觀感。而棄無道以從之矣。使肆忿縱慾。以行非禮。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近年時輩。無卓識遠慮。奉梁某爲師。只有爲主義而更無勿主義。殊不知爲善而勿爲惡。非勿主義。乃爲主義也。欲以無道而易天下。非爲主義。乃不當爲主義也。何謂不當爲主義。如混合邪正。侮慢聖賢。弟子不受父兄之制。子雖不孝亦無責。臣民箝制其君。屛除其君。女子自昏。婦自離夫。兄弟共一妻。爲爭地而殺人盈野之類。皆是不當爲主義也。
題通論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白守黑。知雄守雌。此老氏之讕言。不待論矣。而所稱誦法孔子者。又往往遺其大體。撫其偏言。取其狷主義而棄其狂主義。取其勿主義而棄其爲主義。取其坤主義而棄其乾主義。自註。地道妻道臣道。此坤主義也。自強不息。此乾主義也。 取其命主義而棄其力主義。自註。列子有力命篇。論語稱子罕言命。又稱子不語力。其實力命兩者。皆孔子所常言。知命之訓。力行之敎。昭昭然矣。 其所稱道者曰。樂則行之。憂則違之也。曰無多言。多言多患。無多事。多事多敗也。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也。夫此諸義。亦何嘗非孔門所傳述。然言非一端。義各有當。孔子曷嘗以此義盡律天下哉。而末俗承流。取便利己。於是進取冒險之精神。澌滅以盡云云。
梁氏所論勿爲乾力四義。皆誤也。賢者于世。遇當出之禮。而以勿爲主。則豈所謂克己復禮之謂乎。聖人本欲以道易天下。然世無賢君。則發居夷浮海之歎。何嘗不用而求行。舍之而不藏乎。乾之義。固是自強。然又豈不曰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又豈不曰遯世无悶。不見是而無悶。又豈不曰亢之爲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惟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云爾乎。然此又何嘗與自強不息界而爲二耶。至於力行之力。不語之力。又有公私善惡之別。而今乃混而一之。何其察之不精。而言之不倫耶。要之梁氏才性過人。遂自恃而不復加審愼之功者。更須得賢師友。以磨礱其橫逸之氣。乃佳。○坤卦妻道臣道之說。與其所主君民平等。夫婦平等之義。正相冰炭。何故引之。豈亦未定之論歟。○進取冒險。此亦細講。義當進則險夷何擇。若義當遯則其進而冒險。豈君子居易俟命之道耶。大抵梁氏。是知進而不知退者也。
梁氏論自由云。勿爲古人之奴隷也。古人自古人。我自我。彼所謂能爲聖賢豪傑者。豈不以其能自有我乎哉。不爾則有先聖。無後聖。有一傑。無再傑。論獨立云。俗論動曰非古人之法言。不敢道。非古人之法行。不敢行。此奴隷根性之言也。夫古人自古人。我自我。我有官體腦筋。不自用之。而以古人之官體腦筋。爲官體腦筋。是我不過一有機無靈之土木偶。使世界上人人。皆如我。是率全世界之人。而爲土木偶。故無獨立性者。毁滅世界之毒藥也。
語曰。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易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此吾儒自由獨立之說也。雖曰由己。雖曰獨立。而其言則出於聖人。聖人卽天也。人而奴隷于天。士而奴隷于聖。何所恥乎。梁氏每譏世之委身以嫁古人。爲之薦枕席而奉箕帚者然。其爲自由獨立大同小康之論。輒廣搜前言。以爲己援。是亦不免爲古人之臣妾也。古人戴冠于首。穿屨于足。阿屎于圊。放溺于桶。此類後人安得不從。豈此則不嫌爲奴隷。而獨綱常定理邦國治道。可以自由而恥於師古耶。若今人偶苦虛乏。當食無定時。或患脚痺。當杖不待老。乃拘於古人一日再食。六十杖鄕之制。而不敢改易。誠馬有機無靈之偶矣。佗餘古蹟之宜於今者。胡可以無後聖無再傑。而必自出新法耶。吾聞孔子好古矣。而依舊是後聖。未聞好古而爲毁滅世界之毒藥也。且法言法行二句。是孔子語。而輒加以奴隷根性之罵。是爲自聖而慢聖也。士而慢聖。則子而弑父。臣而簒君。將何所憚而不爲乎。此乃爲毁滅人倫之毒藥。梁氏其亦慮及於此歟。彼書欲讀者母吝相責。故吾亦以箴規之道待之耳。
康氏傳
先生。宗敎家也。中國非宗敎之國。故數千年來無一宗敎家。先生幼受孔學。及後潛心佛藏。大徹大悟。後又讀耶氏書。故宗敎想特盛。
康氏以孔子爲未足。而必以佛穌爲至。則其所謂大徹悟。所謂宗敎想者。可知也。然則又何必時引孔子。此是販私鹽者。加鯗魚以欺官吏之術也。佛,穌敎以不妄語。今康氏非惟棄孔子。亦畔二氏矣。心口不同。而得爲宗敎。則不如無宗敎也。
先生之言。常持三聖一體。諸敎平等之論。然以爲欲救中國。不可不因中國人之歷史習慣而利導之。
孔敎明人倫。重祀典。彼二敎無此。何謂一體平等。此僧杲所用水上葫蘆也。使淸國尊信佛穌。已成習慣。已有歷史。則康氏又必以二敎救其民矣。梁啓超佗日自言。吾始欲保孔敎。今則不當保。然則一體平等之師傳棄之。亦久矣。
一。孔敎者。進步 宗敎篇。作化。 主義。非保守主義。二。孔敎者兼愛 宗敎篇。作善。 主義。非獨善主義。三。孔敎者。世界主義。非國別主義。四。孔敎者。平等主義。非督 宗敎篇。作專。 制主義。五。孔敎者。強立主義。非巽懦 宗敎篇。作文弱。 主義。六。孔敎者。重魂主義。非愛身主義。
欲出而行道。固進步之義。孔子雖以行道爲主。然諸矦無聘。則不先往見。斯義也。孟程言之詳矣。 而道不行。身不容。則欲浮海而居夷。豈非保守主義乎。欲濟世而澤民。固兼善之義也。而舍之則藏。憂則違之。豈非獨善之義乎。以天下爲一家。中國爲一人。固世界之義也。而衛靈無道則言之。魯昭失禮則諱之。去齊則接淅而行。去魯則曰遲遲吾行。佛氏逃父母。耶氏何者是吾母。何者是吾弟。何嘗念到遲遲吾行之景地。 豈非國別之義乎。一視同仁。固平等之義也。平等之中。又有貴貴親親之辨。不然。君死民死父死子死。當互服三年耶。抑當如塗人。而不之服耶。 而哀公不從討恒。則已之。豈非人君專制之義乎。如吾從周。又如下焉者。雖善民不從。皆是人君專制也。 陽貨召則不往。固強立之義也。而遇之隨問隨答。豈非遜而出之之義。㢲以行權。聖人事。若夫懦之一字。賢者已無之。 游魂爲變。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固靈魂之義也。此與佛,耶天堂之說。不同。雖釋子稍有慧智。如達摩者。亦言無天堂地獄。 而不嘗康子之藥。微服桓魋之難。豈非愛身之義乎。如佛氏割肉以飼飢虎。耶氏流血以贖人罪。非吾聖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道也。 余謂孔子重綱常。正祀典。謹出處。彼二敎之於此。實如冰炭之不相容。而康梁輩人。强引而合之。祇見其心勞日拙。言多道晦而已矣。
其從事於孔敎復原也。不可不先排斥俗學而明辨之。以撥雲霧而見靑天。其料𥳑之次第。凡分三段階。第一。排斥宋學。以其僅言孔子修己之學。不明孔子救世之學也。第二。排斥劉歆之學。以其作僞。誣孔子,誤後世也。第三。排斥荀况之學。以其僅傳孔子小康之統。不傳孔子大同之統也。
謂宋儒不明救世之學。是不曾考實。而妄加譏貶者也。孔子之救世。非易與春秋與所傳大學,中庸,論語之書乎。宋朝諸賢。悉加注釋而發揮之。不知此外復有救世之學乎。且修己。所以救世。救世與修己。有二道乎。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皆體用一貫之道。特康氏不知耳。
中國孔學者。皆以論語爲獨一無二之實典。先生以爲此出弟子記載。不足以盡孔敎之全體。求孔子之道。不可於易與春秋。易爲靈魂界之書。春秋爲人間世之書。孔敎精神。於是乎在。
論語所載。何嘗不與易春秋之旨脗合哉。吾恐康氏不曾就論語上。眞實下工夫來。故不知其歸趣。而妄欲軒輊於其閒也。謂春秋爲人間世之書。固然。試問論語。非人間世之書耶。 若其指易爲靈魂界之書。則欲援儒以入穌。直是著奸。絶可惡也。
家者。煩惱之根。
康氏不耐煩。視父母妻孥。爲煩惱之物矣。苟但曰煩惱。則國與天下。煩惱之大者。而身又煩惱之尤者。豈非惑於佛,耶之說歟。
旣破國界。不可不破家界。破家界之道。奈何。凡子女之初生。卽養之於政府所立育嬰院。凡敎養之責。皆政府任之。父母不與聞。故凡人一出世。卽爲公民。爲國家之所有。爲世界之所有。父母不得而私也。
以吾聖人之敎。則子女之生。雖父母養之。其爲公民之義。自在也。何必公院養之。然後爲公民乎哉。如無公院之養。則民之視邦國。將如贅疣乎。此亦害理大矣。
家長爲家人所累。終歲勤苦。而猶不足自給。家人亦爲家長所累。半生壓制而終不得自由。故凡有家者。無不苦也。
然則何爲移此苦惱於政府。而易彼政府之壓制也。夫父母自養其子多不過十人。此猶謂之苦。則彼主育嬰院者。聚國民所生之子百千萬幼兒而養之豈不尤大苦乎。
父母之恩。不在於生。而在於養。故受育膝下。三年免懷。飮之食之。敎之誨之。則義不可以不報。不孝者罪無赦焉。若夫養育於國家。則報國家之恩。重於父母。其天性厚者。竭誠奉養。固可貴也。卽不能然。亦不責也。
父母之恩不在於生一句。最害天地生物之仁。而罪不容於覆載之閒也花之安言三年之喪父宜輕而母宜重。此西洋夷狄之見。而今康氏乃如此說。豈非誖之甚者乎。且所謂不能孝亦不責者。率天下而禍仁孝。孰甚於此。有王者作。其必誅之矣。
凡人之養子。大率爲晩年侍養之計者多。
苟如是說。人之愛子。非出於天性之仁。而出於計較之私矣。此又害理之大者也。
夫婦之間。以結昏自由。離昏自由。爲第一要義。
此又無禮無義之大者。康氏時引孔子。而此等處。抉破孔敎。無復餘地矣。
梁氏案說云。先生所言親子之關繫。似甚駭聽聞。雖然。不過其理想如是耳。
似之一字。亦大無理。理想而如是。不如無理想。此所謂遁辭也。
又云。旣受父母之敎養。則不可不孝。故先生事母以孝聞。學者勿誤會此言以自取罪也。
使康氏不蚤孤。而其父達。初出使佗邦。數十年而歸。又使康母勞氏。產後卽病。歲久未瘳。用乳媼養之。則所謂南海康先生者。將無事親以孝聞之懿蹟矣。是惡可以人理羈絡之耶今有殺人賊誤收死者幼兒而養之。後子知其爲父母之讎。則將取康南海傳。尊閣丌上而大讀曰。恩不在生。而養重於生。我當奉之以孝。喪之以哀矣。噫。彼康有爲。豈非號爲讀書士子。而乃立此逆天斁倫之法。而曰是使人人皆獨立於世界上。不受佗之牽累。而常得非常最大之自由也乎。率獸食人之慘。奚啻小事。奚啻小事。梁也亦有父子之性者。則其師雖有是說。當爲之焚燬。而勿使佗人見之。今乃表章而印布於天下。豈可曰眼有父母者耶。
梁氏高視富勢
今日耶穌敎堂。徧於大地。結爲千古未有之團體。其權常與國家相頡頑。時或駕而上之。○近年以來。西部諸省。對於日本人之嫉妒。亦囂囂盈耳。然以日本政府強有力之故。其議案。卒不敢提出於國會。嗚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顧可忽乎哉。
觀此兩段。梁氏心眼。見得權勢富強。爲第一巨物。殊可鄙也。
利。墨子所不諱言也。非直不諱。且日夕稱說之不去口。則墨學全體之綱領也。墨子之所以言利者。其目的固在利人。而所以達此目的之手段。則又因人之利己心而導之。故墨學者。實圓滿之實利主義也。○楊子敎人。勿存心於名譽。是止人爲善之毒。
吾聖人之敎。以義爲利而已矣。務實遠名而已矣。未聞以名利導人也。夫以名利導人。而人心有不私者乎。天下有不亂者乎。梁氏專尙名利。不務實義之心肝。如視諸掌。而其不足以治世。亦明矣。
重人倫
天下國家固重。父子君臣之倫更重。故虞舜竊父而逃。孟語後儒。有不識精義而妄議者。此當別論。 箕微不敢易君。父子兄弟之倫更重。故夷齊各求所安。中子之立不立。孤竹之祀不祀。幷不暇顧。而聖人許以得仁矣。只彼梁氏看得疆土太重。故視弑父與君。猶薄物細故。而不以爲異。噫。利欲之蠧食人心。一至此哉。
重王道
梁氏生於困弱不振之國。憤其受侮於人。而視外國富強如天帝然。不復知有王道可以自立於天下。王道中。曷嘗無理財鍊兵之制。 一向以勝負之數。定優劣之品。陋哉見乎。黃百家誦小程子機事機心之說。而曰。此眞知言。然不惟機事。凡兵陳刑名。以及權術之書。後生看慣。便下著毒種。多致後日有喪身敗德之事。敎子孫者。不可不蒙養以正。今梁氏自幼已習禪家機警之術。及長。更以列邦富強之勢。爲第一等事。其心田中所下種子。安得不雜。安得不毒矣乎。
女尊男卑
遊記。記美國婦女之地位。有云。西人有恒言曰。欲驗一國文野程度。當以其婦人之地位爲尺量。又云。凡旅館凡汔車。以及遊樂之具。往往爲婦女。設特別之室。其華表遠過於男室。道中男子相遇。點頭而已。惟遇婦人。必脫帽爲禮。街中電車。坐位旣滿。一婦人進。諸男必起讓坐。繁文縟節。如見大賓。此不徒對於上流社會爲然。卽尋常婦女。亦復如是。此實平等主義實行之表證也。
平等者。無尊卑之謂也。今梁氏以女尊男卑。位置懸殊。謂之平等。其於君民平等。父子平等。可知也已。
天地父母
天地者。大父母也。故人當敬事天地。父母者。小天地也。故子當孝奉父母。其不然者。罪莫大焉。理無赦也。彼釋氏者。乃以父母所生之身。爲寄寓。譬以舊屋破倒。卽更跳入新屋。後來黃檗僧。與母偈云。昔曾寄宿此婆家。王質言。自有物無始以來。換了幾个父母。朱子歎佛法無父。其禍至此曰。使更有幾个王質。雖殺其父母。亦以爲常。因擧四家錄以實之曰。父母爲人所殺。無一擧動念。方始名爲初發心菩薩。若有救之之心。便是被愛動了。心便昏了。彼耶穌者。方與衆說法。其母與弟立於外。欲與之言。告耶穌。則曰。何者是我母何者是我弟。惟善事上帝。是吾母吾弟。若父母兄弟。不能事上帝。則非我之父母兄弟也。西法又有父子不關涉之律。不拜君父之禮。昏嫁任其男女歡悅。不泥父母主權之俗。是皆遠人無禮無義之習也。而花之安一一稱述。而不小疑難。豈非惡俗迷人之驗歟。彼墨翟者。擧天下之人而愛之如父母。而更不論親疏之等。幷有不黨父兄之敎。彼康有爲者。又有父母之恩。不在於生。及子弟宜自由而不受父兄壓制之說。而彼梁啓超者。方且舉佛,穌,墨,康。而極口贊揚之。是不念父子天性之缺碎。不顧世界人心之悖亂也。梁氏而正士。孰非正士。如是而曰度世界。曰救中國。其顚倒迷錯。亦已甚矣夫。父子如此。君臣可知。夫婦可知也。彼梁氏之大本大源如此。其未流之小善一得。何須問也。
始皇淵源
嬴秦禁書令云。有欲學者。以吏爲師。吏卽博士也。夫當時博士者。始皇帝之護法善神。而李丞相之一隊名流也。使士民之欲學者。屈首受敎於此輩而有得焉。則是始皇之再傳高弟也。安有一星子眞開明之理。不過成就其棄古愚今之頑錮陋見而止耳。彼梁啓超者。乃謂始皇非禁民之學也。禁其於國立學校之外。有所私業而已。遂推爲儒敎之第二功臣。曾見王守仁以始皇焚書。爲得孔子刪述之遺意。今啓超又傳述其指。而極力發揮之。噫。如啓超者。亦可謂王門之選鋒。而始皇門下第二佞臣也。近日時輩之特立新校。而禁截私塾。豈非繼得嬴政,王,梁相傳之好淵源也耶。○使秦時士民。請學古昔聖王崇儒重道節用愛民之術。則博士先生。能不顧君相之意。而任自傳授乎。此非難曉之理。而梁也乃謂非禁學。眞癡夫也。又如今之入新學者。願受重綱常。法聖賢。誅亂賊。黜名利之說。則未知飮冰果諄諄然告語之否。是亦必無之理。吾於是。知梁氏非癡夫。乃亂常誖道之一權術人也。
待時派論
梁氏譏待時派云。待之云者。吾待至可以辦事之時。然後辦之。如終無其時。則是終不辦也。試問梁氏。使武矦不遇昭烈。將自起乎。如曰不然。則是武矦亦一待時之英雄也。梁氏。嘗以英雄。許武矦矣。 孔子言。天下有道。某不與易。孟氏言。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其欲辦事之志。何如也。乃又曰。我待賈者也。曰。不待其招而往。何哉。是又一待時派也。以伊呂救天下之心。且待湯文而起。雖虞帝。如無唐堯之擧。則糗草之茹。木石之居。將終身樂之矣。以余觀於古之聖賢。無不待時而後辦之。是惡得以昧禮義急功利之淺心小智。議之哉。雪如寄梁詩云。大鵬苦無風。僵伏北海隅。是又雖有其具。無時則已也。雖梁氏。其告當道書論歐美處。亦言周公管仲復起。無柰此風潮。何也。又云。苟非時勢之所趨迫。雖孔子,釋迦。必不能煽動一人。是豈非自爲待時派之論耶。余謂非惟人當待時而辦事。雖天地月鬼神四時。未有不待時。徑捷疾速而成其造化生成之功者也。人惟知幾而動。非誠明之至。不能也。
勸讀西銘
梁啓超曰。中國儒者動曰平天下治天下。其尤高尙者。如橫渠西銘之作。視國家爲眇小之一物。而不屑厝意。究其極也。所謂國家以上之一大團體。豈嘗因此等微妙之空言。而有所補益。而國家則滋益衰矣。若是乎吾中國人之果無國家思想也。危乎痛哉。
西銘大指。在使人去私欲而存公理也。人人去私欲而存公理。天下國家不難治平矣。自大君宗子。至兄弟無告者。皆當隨佗本分。而敬之愛之。且扶救之耳 視國家爲眇小之物。而不屑厝意。原非西銘之指也。如欲成天下之大團體。須是天子以下至於庶人。皆用西銘而後始得。若舍西銘之仁。而人各懷利。決做不成。梁氏以國家之滋衰。歸咎於西銘。吾未知橫渠後至今七百年。大國小國之君。誰能實體西銘者。天下之亂。正緣西銘之道。不行而爾。梁氏未曾細讀此篇。只憑麤豪之氣。把筆胡亂寫出。吁。可畏可畏。我願從余游者。咸宜敬循天理。勇克己私。期以入乎張先生門下。梁氏看得天下國家太重。君臣父子太輕。苟利於國。君可以不敬。父可以無孝。此西銘所謂誖德害仁之亂賊。罪不容於法義之誅也。孔子稱夷齊求仁得仁。孟子論虞帝竊父而逃。皆是重父子兄弟。而輕天下國家者。此乃爲聖人之道也。
散錄
學者。所以經世也。學焉而不憂天下。無寧勿學。此康有爲之言。而最爲醇正者。然世者。身之用。身者。世之體也。經身之本。盡倫。是也。而康以棄君父之瞿曇。視父如路人之墨翟。不拜君父。不祀祖先。不分男女之耶穌。皆爲聖人。則彼必奉而行其敎矣。經身如此。而遽欲經世。吾知其亂一世。而反爲天下憂矣。無寧勿學。眞自道之言也。
梁啓超以法古者。斥爲奴隷。此最害理。傅說曰。學于古訓。乃有獲。武王誥康叔。使求之殷先哲王。又求之商耉成人。太保戒成王曰。稽古人之德。孔子曰。信而好古。又曰。好古敏而求之。易又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從古聖人。都是一樣。彼啓超者。獨以何見。敢發此言。以誤天下之人。
梁氏以孟子保民。爲侵民自由權。而曰民者。貴獨立者也。重權利者也。非可以干預者也。彼之論民則如此。而其論君也。乃曰箝制之。監督之。屛除之。渠所謂平等。非衆人之所謂平等也。乃指倒置爲平等也。
曹丕旣簒。乃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朱子謂此乃以己心窺聖人。謂舜禹亦是簒。權文之以揖遜爾。今梁啓超以民權爲今日第一急務。而曰舜,禹之立。亦由當時民權得之。此與丕意槩同。
梁氏論儒敎政治自相矛盾之失。而曰試觀二千年來。孔敎極盛於中國。而歷代君主。能服從孔子之明訓。以行仁政而事民事者。幾何人哉。止此 余謂此乃爲自相矛盾之言。何也。夫孔敎盛行。則國君必好仁矣。今君不行仁政。而曰孔敎盛行。可乎。必也上好仁。下好義。而君民相安。天下無事。乃可謂之孔敎行矣。如是則何待民權之犯上乎。譬之一家父慈子孝。固孔敎也。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亦孔敎也。今有不得於父者告之曰。爾父旣虎狼於汝。汝則宜備刀銃以御之。爲陷穽而待之。不可被其噬也。豈人理乎哉。旣立民權以制其君。則又立子權妻權。以制其父與夫。固將沛然矣。於是乎超起之罪。不容誅矣。如曰民於君。妻於夫。義合之人。固當立權以處之。父子則不宜然也。孔子於坤卦文言。以臣殺君。子殺父。並言之。則君父惡可以二視哉。
梁每以禮運大同之說。爲最可法。梁於是乎爲禮運之奴隷矣。且吾聞之。昔有擧禮運而問者曰。此與老子同。朱子曰。不是聖人書。胡明仲云。此是子游作。想子游亦不至如此之淺。又曰。分裂太甚。幾以二帝三王。爲有二道。則有病矣。東萊曰。蜡賓之歎。自昔前輩。共疑其非孔子語。蓋不獨親其親子其子云云。眞是老聃,墨氏之論。東匯澤陳氏曰。大同小康之說。非夫子之言。石梁王氏曰。以五帝之世。爲大同。以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爲小康。有老氏意。皆非儒者語。所謂孔子曰。記者爲之辭也。玉峯車氏曰。禮運首章。載孔子言。大道之行。天下爲公。大道旣隱。始以禮義爲紀。離禮義以言道。是老子之言也。余謂非惟前儒之言如此。兼後世風氣旣開。人心旣巧。自與太上之世不同。豈可強驅叔季之民。使之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而視禮爲忠信之薄。而不之行乎。勢必不可行。而徒擾民而已矣。
余觀中國。尙有可爲之勢。而上下恬嬉。不能奮發。故梁氏不覺至於大聲疾呼。奮筆肆罵。而不自知其過也。然使其處今日我國士流之地。不知亦有回復之術乎。抑不辭爲嗚呼派耶。彼嘗告當道者曰。歐美之壯劇勢。必趨而集於亞東。天之所動。誰能禦之。非惟諸君。雖周公管仲復起。其無奈此風潮何也。又言苟非時勢之所趨迫。雖孔子釋迦。必不能煽動一人。時勢旣已趨迫。偶借一二人之口以道破之。止此。 此可見彼亦知勢之極重。人所難反之理也。苟如梁氏之論。則于易。只存晉卦。而遯卦。可刪也。于論語。只存用之則行。而舍之則藏。可刪也。于孟子。只存舍我其誰也。而致爲臣而去。可刪也。于中庸。只存其言足以興。而其默足以容。可刪也。于虞舜。則只取其紹堯致治。而飯糗茹草。不足尙也。于伊尹,太公。則只取其征誅救民。而耕莘居海。不足尙也。于箕子。則只取其敷陳洪範。而佯狂東來。不足尙也。于諸葛。則只取其仗義討賊。而高臥南陽。不足尙也。若夫申屠蟠陶元亮輩。置之無足道矣。是果有此理否。世之尊梁氏者。請下一轉語。
梁氏孰與管葛。使其眞可與伯仲。吾謂夷吾有攘夷尊周之功。而以其未聞大道之故。陷於僭侈昧禮之科。孔明有仗義盡瘁之忠。而以其學雜申韓之由。不免枉取劉璋之失矣。今梁氏之才力膽略。制度規畫。誠所罕覩。然其學術。則雜釋,穌,孔,墨爲四聖。而無邪正之分。人倫則以三綱五典爲平等。而無尊卑之辨。吾恐其行道守禮之際。將彼此互掣。綱紀交亂。而不能一日行也。然則其制度規畫。雖有可取。而管,葛二公。豈肯與之比肩哉。
梁集答飛生曰。吾向者。固亦最主張鼓氣主義。近數月閒幾經試驗。而覺氣之未盡可以恃。氣雖揚上。而智德力三者。不能與之相應。則不旋踵而矣。鼓氣者藥也。而非粟也。藥也者。當適其時而用之。此篇無年條。若使梁氏。覺得氣之未盡可恃。則須以理爲主。以道爲軌。而凡其許多舖張震耀者。皆不可恃之氣也。
康有爲之師游九江次琦之學。以程朱爲主。而閒採陸,王。康氏獨好陸,王。以爲直捷明誠。活潑有用。旣又潛心佛典。深有所悟。以爲理學不徒在軀殼界。而必探本於靈魂界。遂乃冥心孤往。深求事事物物之本源。仰視月星。俯聽溪泉。內觀意根。外察物相。擧天下之事。無得以擾其心者。殆如世尊起于菩提樹下。森然有天上天下惟我獨尊之槪。一生學力。實在於是。是爲梁啓超立康氏傳中一段也。余謂程,朱何嘗不直截而必迂緩。何嘗不明誠而或暗詐。亦何嘗不活潑有用。而竟局殺無用。特不似陸,王之認心爲理而以之爲主本,以之資運用。則士之樂簡便。喜徑快者。認程,朱不如陸,王。如宋時一敎官云。論學問則佛氏直截。學周,孔如抱橋柱澡洗。正此類也。其所謂理學必探本靈魂者。較諸佛,禪,陸,王之指定慧,圓明者爲大本。卻又落在第二層也。然佗日康氏發明孔子六義。以易經爲靈魂界之書。而附會於耶穌之敎。此更可怪。
梁氏曰。康先生宗敎家也。吾中國非宗敎之國。故數千年來。無一宗敎也。康氏傳 又曰。孔子者。哲學家。經世家。敎育家。而非宗敎家也。又曰。以中國論之。若張道陵。本註。卽今張天師之初祖也。 可謂之宗敎家。若袁了凡。專提倡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隲文者。 可謂之宗敎家。而孔子則不可謂之宗敎家。宗敎篇。 此說前後不同。可怪。大抵謂康爲宗敎。謂孔爲非宗敎者。殊可痛也。
梁書有不昏爲偉人之說。余謂偉人多則人種少。偉人愈多則人種愈少。是豈天地生物之理哉。夫天地之氣。交則泰。不交則否。以獨陽不生。獨陰不生也。惟人亦然。故聖人重婚姻之禮。而未嘗以形交爲嫌也。不昏者。只可謂之僻人。不可謂之偉人也。梁氏殆惑於佛耶之說。而不顧其畔乎孔敎者也。
梁稱其師云。先生懸仁以爲鵠。故三敎可以合一。孔子也佛也耶穌也。其立敎條目不同。而其以仁爲主則一也。故當博愛。當平等。人類皆同胞。而一國更不必論。所親更不必論。余謂三敎之仁名雖同而實則異矣。如之何其可以合一也。
謂民可以箝制其君。屛除其君者。爲其利於國也。然則苟可以利於家。子於父。妻於夫。皆可以箝制之屛除之。吾故曰梁啓超者。只有利害之性。而無仁義之性也。人而不仁不義。則將何所不爲哉。
泰西各國。于護耶穌敎者。尊之如帝天。非耶敎者。攻之如糞土。此梁自言之矣。其於著書。不敢不尊耶氏。蓋亦便宜住世法也。
梁氏言。亂世之民性惡。平世之民性有善有惡。可以爲善。可以爲惡。太平世之民性善。此認習爲性也。信如其言。則亂世之民。對親都無愛敬之萌。見子絶無慈覆之情。遇賢者。一無慕悅之情。見無辜被死者。一無哀矜之心乎。其言之無理。一至於此。
梁氏曰。有靈魂則身死而有不死者存。生之時暫。而不生之時長。生之時幻。而不生之時眞。夫然後視生命不足愛惜。而遊俠犯難之風。乃成。墨學可以起中國之衰者。其精神皆在此點。見墨子明鬼。與實行關係。 余謂此說最可笑。夫一身者。天下國家之小分也。天下國家者。一身之大聚也吾身之生旣暫且幻。而不生之時長且眞。天下國家之存。何獨不暫且幻而其不存者何獨不長且眞乎。其所謂不生之時長且眞者。有誰知之。且謾言以欺人也。如知死後靈魂之所從往。亦必知生前靈魂之所自來。梁之眞靈。曾在何處。今乃寄託於幻身。如未明此。安從知彼。
梁氏曰。孔子曷嘗不言尙賢。百家曷嘗不言尙賢。然其效力。不如墨子之強者。諸家於尙賢之外。更有親親貴貴諸義。本註。大學賢賢親親。中庸親親尊賢。孟子貴貴尊賢。皆以賢與親貴倂擧。又周禮有議親議貴之條。 墨子則舍賢外。佗無所尙。彼貳而此一。彼駁而此純也。又言。墨子之敎。義利同體。故以尙賢勸實行。其言曰。不黨父兄。不偏貴富。又曰。今擧義不避遠。遠者聞之曰。我不可不爲義。逮至遠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國中之衆。四鄙之人聞之。皆競爲義。俱見尙賢。 故使全社會中非實行者。不得實利 見尙賢與實行關系。 觀此。可見梁氏之擧周,孔,曾,孟而盡駁之矣。又其所引不偏富貴之云則可矣。若乃不黨父兄之敎。則使梁氏之父。攘羊則證之。梁氏之君。失禮則揚之。而歸於無恩無義之罪矣。吾儒寧不得實利。不願學墨,梁也。
梁氏喜言大同。謂釋氏大同。耶氏大同。墨氏大同。孔子孟子亦皆大同。而一主於平等。余謂孔孟之大同。大同之中。又有小異者。在宜細辨。不可混說。
梁氏常稱孔,耶,佛三聖一體。又稱先聖墨子。而謂孟子爲孔敎中一派。余謂所貴乎聖人者。以其開愚成智。導錯歸正。而所貴乎學聖人者。以其得於心思。而致諸實用也。今也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佛氏逃君父。棄妻子。耶氏何者是吾母。何者是吾弟。則三敎之相戾大矣。墨子愛無差等。佛耶人類平等。而孔子有親親貴貴諸義。則三敎之相戾大矣。佛,耶以不昏爲偉人。而孔敎以夫婦爲人道之始。則交相病。欲守耶穌之去祀典。則違於孔子之謹禘嘗矣。童男童女自爲昏媾。耶氏之敎。而必告父母。又孔敎之異於此者矣。欲爲墨子之不擇人而強聒。則與孔子之不願學者不強。異矣。欲爲墨子之裂裳裹足。以救宋難。則異乎孔子之樂行憂違矣。欲學孟子之闢墨。則墨子之兼愛薄葬。不得從矣。欲效耶穌之手拊婦女。則孔敎之男女不親授受。不可學矣。佛氏戒殺。而孔子釣弋。佛耶雖曰戒淫。而男女混處。孔敎自七歲男女已使之不共席。佛耶去髮以爲禮。割肉以飼虎。而孔子身體髮膚不敢毁傷。節節互礙。曲曲相悖。則將今年學此。明年學彼耶。抑望前守此。望後從彼耶。吾不知梁氏只管空言而不關實踐故然歟。余觀其經世立務之說。誠亦不無可取者。然只被本領錯雜。恐人心之不服。而事務之難成也。
虞帝之聖。且于常人邇言。必加察焉。今梁某以何人。乃謂古賢法言。爲腐敗。見有稱述之者。輒罵之爲奴隷性。此由習聞陸,王,瞿曇認心爲性爲理之說。而猖狂自恣。至於如此。苟如其見。渠旣掃盡前代法言法行。卻欲全世界人悅從其敎。而著爲飮冰集數十卷書。又何也。吾恐其學之者。將有以夫子之道。反違夫子者矣。近年我邦之號爲士夫者。多悅其言。而委身師之。祇見其愚之甚也。吾黨諸子。但要敬信前聖遺訓。禮信 而斷然從之。義 不復有佗歧之惑。智 而無失乎本心之德。仁 則於正身治家。以及於國與天下。決無不足之患矣。
康梁以平等爲第一義。假如國君欲爲督制政治。而惡平等主義。羣臣屢諫不聽。而使康梁是其子也。則將爲萬衆同胞。而戮一父王。以成其學矣乎。如曰父王何可殺也。是父王尊且重。民庶卑且輕。烏在其平等之義乎。可謂進退無據。而手足無措矣。世之尊梁氏者。試加思想而爲下一辨。
梁詩云。恨殺南朝道學盛。縛將奇士作詩人。自註云。宋南渡後。愛國之士。欲以功名心提倡一世者不少。如陳龍川,葉水心等。亦其人也。然道學盛行。掩襲天下士。奄奄無生氣。一二人豈足以振之。余謂彼以陳,葉爲愛國之士。此非不然。但謂被道學所掩而無生氣。則其於朱張諸賢。認爲不愛國者耶。夫當時道學規模大綱無佗。內而扶植綱常。以立國家之基礎。外而選用賢才。以備夷狄之侵凌。惜乎時君不之用。而遂至於亡。今以此爲掩襲奇士。不知彼所認以爲愛國之士。將有異於此耶。○陳同甫於王伯義利。不甚明晰。故推尊漢唐。同於三代。而曰正欲攪金銀銅鐵。鎔作一器。要以適用爲主耳。又以曹操一輩。爲人欲。其於天理人欲之分。的乎其未有見也。葉正則貶曾子。爲非傳聖統。謂曾子不知一貫。又於大道多遺略。未可謂至。 譏子思 以中庸首三句。爲非是。 孟子。以孟子爲語治驟開德廣處。已過涉世疏。使道不完而有迹。 爲新說奇論。而周程之學。爲不足以入堯舜之道。又以程子以敬爲始爲非。而曰學必始于復禮。禮復而後能敬。謝山全氏謂此水心宗旨。然非敬。何以復禮。敬乃所以復禮也。水心言之倒矣。宜乎東發非之。按陳葉見識言論如此。而梁啓超乃推奬之。至謂恨殺道學之盛。則彼之與朱,張諸賢。奚啻冰炭。使在南宋。其不爲胡紘,余嚞者幾希。今日新學輩之譏侮前賢。陵駕世儒者。皆自啓超始。良可痛也。
康,梁皆主平等。故康欲人辟父兄壓制。而收養於育嬰院。梁以孟氏保民。爲侵民自由權。而力主民權。使不受君上壓制。吾不知子弟而苦父兄之壓制。則又何故使國民轉受政府之壓制也。百姓而厭君上之壓制。則又何故使國君倒受民權之箝制也。如此則政府尊而人民卑。民權重而君上輕矣。惡在其平等耶。
梁氏於前代帝王。不問如何若何。輒斥其姓名。此又無禮之大者。近時開化輩。上家庭書。直擧父祖名銜。夫帝王可名。父祖可名。則更安有上下尊卑之分。佛,耶平等之害。至於如此。
附題李純甫傳
李純甫幼穎悟異常。善文章。喜談兵。慨然有經世志。以諸葛孔明,王景略自待。金章宗南征。再上疏。策其勝負。送之軍中。後多如所料。元兵復起。復上萬言書。援宋爲證。甚切時事。不報。後度其說不行。益縱酒自放。日與禪僧士子遊。嘯歌袒裼。出禮法外。晩喜佛力。探奧義。謂中國之書。不如西書。所著有鳴道集說。○汪堯峯文鈔鳴道集序云。其說根柢性命。而加之以變幻詭譎。大略以堯,舜,禹,湯,文,武之後。道術將裂。故奉老耼,孔子,孟子,莊周洎佛如來。爲五聖人。而推老,莊,浮屠之言。以爲能合于吾孔孟。又推唐之李習之。宋之王介甫父子。蘇子瞻兄弟。以爲能陰引老莊浮屠之言。以證明吾孔孟諸書。于是發雄辭怪辯。委曲疏通。而極其旨趣。則往往歸之于佛。凡宋儒之闢佛者。大肆掊擊。自司馬文正而下。訖于程朱。無得免者。又云。自唐以來。士大夫浸淫釋學。借以粉飾儒術者。間亦有之。然未有縱橫捭闔。敢于偭聖人之規矩。如屛山 純甫自號 者。一何衛浮屠。如是之誠。而翦吾儒之羽翼。如是嚴且力歟。跡其流弊。視荀氏之言性惡。墨子之論短喪。殆加甚焉。劉從益以詩諧純甫云。談言正自伯陽孫。佞佛眞成次律身。畢竟諸儒攀不去。可憐饒舌費精神。純甫雖笑而不忤。然其心肝。則已膾在机上矣。○臼山居士曰。梁啓超才性絶人。使其得正師而鍛鍊之。其所就何可及也。惜乎。學術之本源一差。而經濟之作用。無一不差矣。梁氏以孔佛穌爲三聖人。破父子 君臣夫婦之三綱。而爲平等。排闢宋朝道學諸先生。而其策天下事。又皆縱橫辯博。不可竆詰。大槩與李純甫略相上下。而梁之才較大。故其害亦甚於彼矣。余有次劉韻論梁氏云。飮冰不憚爲耶孫。又向如來寄法身。何事又援宣聖去。冷看都是弄精神。
附答金澤述
來書。旣稱梁氏爲疏通宏肆。有爲之志。可敎之材。而復惜其頭腦醜差。枉費心力。妄立議論。而卒得罪於聖門。此言是矣。但繼之又曰。若敎得此人以聖學。其有功於世道。豈敎得庸才十數輩之比哉。此意亦甚善。又有不然者。彼蓋由王陸之門。而據佛,穌之窟。自信已篤。自處已占天下第一流矣。豈肯聽此一夫之言。而棄其平生之學哉。來書。欲余取彼文。逐段立論箚。著佗痛處。捉得那眞贓。而使不得回避。而其善者。則亦奬詡之。使有所感發。此亦未然。程子稱墨子之德至矣。尤翁亦言楊墨之嘉言善行。誠爲悅於人。然以余考之。孟子未嘗一語稱二氏。佛氏亦是苦行之人。而程,朱亦但闢其滅倫之罪而已。王介甫或言其修身行己。人所不及。朱子曰。此是一節好。其佗狼厲偏僻。招合小人。皆其資質學問之差。亦安得以一節之好而蓋其大體之惡哉。據此則彼梁氏之言盈天下。使人瞀亂。綱常傎倒。爲吾儒者。但當著說而闢之。不可旣闢其本源之錯。而又取其末流之善也。且恐一取一舍之閒。使人迷眩而無所準的也。來書。欲余遣人之中國。遇其人而一番說與。此雖異於無往敎之禮。亦孔子欲告接輿之意也。又曰。語之而其人悟。則孟子敎夷之之功也。使其不悟。亦非失言而不知也。余謂此意甚厚。而其義則粗矣。蓋接輿旣以鳳比聖人。而歌過車前。夷之又因徐辟。而求見者再。故孔子欲語以出處之義。而孟子亦告以一本之義。則皆合於語默之節矣。今也彼非求我之蒙。而我爲自鳴之鐘。則豈不爲失言之不知乎。鄙見似此。不知雅解復以爲如何。曩見某人說。梁氏亦取孔子之言者。恐未可深斥之。余謂楊,墨亦同是堯,舜。同非桀,紂。則程子言其是非。豈不當乎。其所以是非之意。蓋竊吾之似欲成其說耳。遂有不可以一言之中,一事之善。而兼取其大體之敎。此乃吾儒謹嚴之用。况梁氏于孔敎。前則歌之保之。後則乃曰不必保不當保。是惡可不深斥之哉。
?後題
孔孟之作春秋。闢楊墨。皆不過空言而已。乃與禹,周同功。何也。以其懼亂臣賊子之心。而立尊君敬親之道也。今梁啓超於古代之棄親兼愛者。旣尊爲聖人實學。後世之弑父與君者。又稱以哲后治臣。大者如此。自餘制度文章。又何足問。深恐自玆以往。亂賊之心。無所懼。君父之尊。無由立矣。是使天下萬世之爲人臣子者。常據自主獨立之權。而忠孝之道。不復過而問焉。此天地之缺齾。綱常之鴆毒也。誦法孔孟者。孰不深憂而力救之哉。余竊附於聖人之徒。而有是住不得之言。縱莫能收功於當時。然後之君子。必有以識余之心。而歎吾言之不可無也。己酉孟夏日。艮齋。
曹兢燮答韓氏書辨 庚申
德壽宮服制。古無所據。鄙人以不服爲斷。
宋徽欽高三宗之喪。胡致堂黃端明朱子皆以天子之禮處之。而用三年之制矣。何謂古無所據。而斷以不服也。
舊君旣受新朝之封爵。我又爲舊君服君服。是爲新朝之陪臣。
朱子出身於高宗朝。而於其喪。又爲三年服議。渠敢指斥朱子爲金虜之陪臣乎。我 朝丁丑下城以後。列聖朝出仕諸先生亦皆認爲淸虜之陪臣。而詬罵之乎。
北地王。哭於昭烈廟而自殺。所以自明其爲昭烈之孫。而不以降王爲父也。
此一著。是渠以亂賊自供之辭也。假使北地奉使東吳。未及復命。而後主降。旣而。後主卽病殂。使兢燮而處此地。則其不曰是爲降王。非我父也。吾何爲制服也。其心何嘗有君有父矣乎。其罪奚止爲不忠不孝而已哉。渠又謂北地懟其父而滅其種。以悖逆心。觀古今人。無非懟父怨君之人。人之存心。可不愼諸。○欽宗降金而廢爲庶人矣。朱子於黃端明墓文。特書欽宗皇帝訃聞。而黃公奏曰。太上皇帝 高宗 於欽宗。嘗北面事之。有君臣之義。聖賢之於君父。其用心仁厚。蓋如此。彼曹也其於君父。惟其忍心之是施。而不念仁義之可勉也。哀哉。
我自是四十年 光武皇帝之遺民。豈日本李太王之遺民乎。
我聞宋朝諸賢。皆以欽宗爲君。以遺民自處。而服君之服者矣。未聞有言我是靖康帝之遺民。而非金朝趙庶人之遺民而不服者也。
由吾之說。然後知君不可一日忘社稷。自註。殉社稷則服之。不殉則不服。
徽欽未嘗殉社稷。而當時臣民皆以君服服之。况我先帝之㬥崩。豈非殉社稷之義烈乎。而曹也之言。乃如此。
艮齋俛宇云云。
世人皆爲之辨明。吾必不復云。
余旣爲此辨。有疑 先帝旣見廢而喪其位矣。臣民惡得而君之哉。余曰。宋朝三宗事。吾旣言之矣。若夫周敬王。出居狄泉四年。而春秋不廢春王正月。魯昭公被逐失位。而居乾侯八年。聖人且書昭公之年。唐武曌廢中宗。而革唐稱周。立宗社而定年號矣。然而綱目猶以中宗紀年。又必書帝在某州。凡此皆聖賢所以立法之嚴。而杜禍亂之漸也。况我 先帝但有代理之命。而勒行禪位之式。此在臣民之地。曷勝痛迫之情。尤何敢以非吾君而不之服哉。噫。如金,曹二賊者。眞無人理也。無人理者。又何足誅乎。先是金澤榮答曹書。有仇讎何服之凶說。是則金實爲嚆矢。
從衆時中辨 乙巳
君子造行。視天地聖人之中而已。其于鄕原之同流合汙。衆人之隨俗習非。非惟不屑。而反斥絶之。吾聞縰笄冠纓。華制也。剃髮抹額。夷俗也。立廟祠先。華制也。焚主廢祭。夷俗也。非行媒受幣。男女不交不親。華制也。童男童女自爲昏媾。夷俗也。不取同姓。華制也。取妹通嫂。夷俗也。男女不親授受。華制也。男女相見。執手合口。夷俗也。亂臣賊子人得而誅之。華制也。容護亂賊。夷俗也。愛親忠君。華制也。弑父與君。夷俗也。如此類。不勝擧也。故春秋嚴於華夷之辨。而君子世守之。不敢變也。或謂剃髮雖夷俗。而擧國上下皆行。則士子亦何獨不從。從衆爲時中也。惡。是何言也。不問理之是非。只以行之衆寡。分別其中與不中。則毁廟不祀者衆。則從者爲時中矣。男女自昏者衆。則從者爲時中矣。男女執手合口者衆。取妹淫嫂者衆。弑父弑君而容護亂賊者衆。則是亦皆從者爲時中。而不從者爲不中矣。是又可以人理責之乎。若曰剃髮可從。而餘皆不從而死。則此爲何等節義。譬之女子。聽人撫膚。而不從其解衣而寢。則爲貞信乎否乎。吾知其聽撫膚者。餘無不從。從剃髮者。亦無所不從矣。此於天地聖人之中。果何如也。夫中者。中於理之謂。非中於衆之謂也。苟以中於衆者爲中。則禽獸盜賊之行。亦何憚而不爲乎。噫。其可哀也已。
秋澤別集卷之四
雜著
三宜尊論
或有問於余曰。吾子每謂儒者有三宜尊。尊華也。尊主也。尊性也。今也性爲氣欲所壅。而無以流行矣。君爲宵小所制。而不能自主矣。華爲裔戎所猾。而幾於熄滅矣。吾子於此。將何所策也。余應之曰。先王之禮本美矣。而天下之爲人君者。自公卿。以至士庶皆同。 莫識其貴。而惟巧力之是尙。故蠻夷得而亂之矣。人君之位本隆矣。而天下之爲人臣者。不能格非。而惟逢迎之是務。故羣下得而侮之矣。性命之理本至矣。而天下之爲人心者。不以爲準。而惟靈明之是極。故氣欲得而壅之矣。爲今之計。人君務明彝倫。而力行先王之政。則遠人之侵㬥者自除矣。人臣輔導君德。而不失朝廷之尊。則宵小之放恣者自止矣。人心敬奉正理。而能由問學之功。則氣欲之拘蔽者自銷矣。又安有神謀奇籌可以弭亂者乎。或曰。如子之道。天下事無足爲矣。何今之人不循是軌而蒙此大禍也。余喟然歎者久之曰。此人心自聖而自用故也。心不自聖。則懼其陷於非僻矣。心不自用。則必其合乎仁義矣。今夫天下之人。皆能不流於非僻而務合乎仁義。則諸夏不患其不尊矣。人君不患其不尊矣。問者仰而歎曰。於乎大哉。尊性之功也。
回元論
今日我邦爲羣小所壞。已至萬分地頭。雖有知能。恐無拯濟之術。但以理論之。必登庸老成誠一容人技彥之士。而新進輕銳棄理喜事之人。則裁抑之。至於席勢妨賢斂財諂上之奸。則竄逐之。凡虐民害公犯贓罷官者。不許入京。叛臣逆賊誅戮之。降城亡子禁錮之。其養士之法。以道德行義爲本。而經濟政術次之。文學才藝又次之。古人有養賢敎士之制。皆可參而用之。 其不務實際。專尙空談。與恃才獨用。莫肯樂羣者。宜擯之。使不得與於薦目仕籍。道伯郡守。必以行己有恥。愛民以仁。爲最。軍務將任。又必以仁禮信義爲重。智謀勇嚴以爲輔。若夫學政合一。文武合一。兵農合一。宮府合一之類。皆當擧而行之。如是數十年之後。可以爲政於天下矣。然其本則惟在乎人君之志定慮明。而必以聖王爲法。生民爲念而已。
時義 一
夷狄之與諸夏。風氣不同。習俗亦異。虞有三苗之叛。周有昆夷之患。雖有聖人。不能使之同仁。以諸夏治諸夏。以裔戎治裔戎。此實天地之定理。非可以羣聚而共居者也。今力能制之則已。不然。聖如太王。且避之。况其下者乎。時人不知此理。乃反仰沫於讎夷。寄命於雜藝。而猥曰此可保生。此可復國。豈不傎乎。彼旣甘心爲夷。其見守義之人。輒曰不知時也。聞遯世之士。輒曰此畏死也。雖曰遯世只守不亂羣之義而已豈能使彼欲殺之而不知其處乎 是實昧陋無識之所爲致。亦何足責哉。爲今之計。惟有盡室深入。鹿豕與遊。魚蝦爲鄰。以詩書禮義爲家傳。根莖皮葉爲活計。彼如不問。則沒齒自靖。如金仁山徐東海。可矣。如召以官。則力辭不起。如許白雲方蛟峯。可矣。如被劫而致之。則責以弑逆之不可犯。諭以讎怨之不可釋。拘執而囚之。則誦成仁取義之贊。卻藥物米飮之進。庶不負前聖中庸之敎矣。
時義 二
見今時象。羣陰剝陽。衆慝蔑正。四夷猾夏。故君子不利有攸往。但當巽言遠害晦跡避世。以竢天復之漸而出而有爲。斯乃隨時從道之義若。曰危亂之世。君子有爲之時。不宜一任天運。則人君是有爲之主。而賢者乃人君之輔也。在上之君。旣不能自主。又不曾求賢。賢者豈可自進。以圖自主之權乎。故曩也有勸爲民會者而不之從也。是乃君子所以存心消息盈虛之理。而順之爲合乎天行者也。夫剝之時義尙如此。况純陰之坤。有龍戰道竆之象。君子處之。尤當致謹於天地閉賢人隱之戒。而用括囊無咎無譽之占也。若曰。坤之時亦有從王時發之敎。豈可含藏終不爲乎。則此又六三居下之上而得位者也。故舜未遇堯。茹草深山。若將終身。伊未遇湯。耕田樂道。未嘗求售。至其後來事業。皆偶因得君而成就之。非平日先有一毫夾揷之私耳。
兩河義民 丁未
臣子於君父之命。有順從者。有曲從者。若大義有乖。卽有死不敢從。知此義者。乃可以事君父也。宋欽宗割河東河北。以與金虜。遣陳過庭。詔諭兩河民。開門出降。噫。是猶父祖之令兒孫事讎。良人之敎妻妾從賊。宜乎兩河之民堅守不奉詔也。余謂使兩河之民。求一忠義智勇如岳侯者。推以爲將。而一聽其指揮。以與金虜戰。九死靡悔。百折不回。直擣虜窟。迎還二帝。其功爲如何哉。曩者。 朝廷令士民剃髮胡裝。而有不從者。時輩 謂之亂民。 詔飭令士民無得倡義。而有起兵者。時輩 謂之匪類。州郡令士民。熱心新學。而有守舊者。時輩 謂之野蠻。因相與侮詈攻斥。而使之不容於世也。使此輩生於宋時。而居兩河之地。亦將奉詔請降於虜人。而反謂不肯從者。爲逆亂之民矣。古者以城降者。不齒齊民。累世而不變。噫。人不可以不讀書也。
學問關世
學問之道。明君哲輔所以奠安邦家。聖師賢弟所以維持綱常。近世一種不學無識之人。或藉門地而柄用。或由曲徑而倖進。所以告於君議於朝者。旣非學問之道。所以施於身,行於家者。又非學問之道。則遂以學問無用。士流腐敗。立爲格目。而守道不輕出。則謂之養望。承召而進見。則謂之媒榮。守舊而不變者。謂之頑固。倡義以討賊者。謂之匪類。百端詆訿。使之不容於世。恐其見信於上。及觀彼之所爲。則毁先王之制。以從蠻夷之俗。斂百姓之財。以爲遷秩之用。奉讎虜以劫君父。縱妻女以配犬羊。所可道也。言之醜也。如非有賢明之君。任道學之責。剛直之臣。正時輩之罪。而復使朝廷淸肅。士流淬礪。以復先王之舊章。以斥淫夷之新說。則天下國家。無復可治之期矣。
頑固美號 丁未
俗子目士流爲頑固。此誠醜名也。昔武王爲救商民。而至當時士民。且不肯臣周。周人謂之頑。然在商。固爲義也。况今所遇。乃蠻夷而亂賊也。且害我 聖母。幽我 仁君。而魚肉我生靈。糞壤我禮義。天所不與。神所必殛。奈何身爲聖人之徒。而與之和同。以博開明之稱乎。彼一種不仁無恥而諂附於犬羊者。視士流如仇敵然。加之以醜名。而爭詆訕焉。嗚呼。今之士遠承聖賢。近戴 君父。而被其汙衊。此果辱乎榮乎。余欲同志諸公。愈久愈頑。愈往愈固。一直無覺。百折不回。而不忍負 李氏。無敢畔孔子。是爲 君民之大經。師生之正義也。噫。彼所謂頑。乃昔賢之所謂義也。如此美號。今幸得之。何必辭諸。
衣制問
臼山田愚。聞靑衣之令。令子孫門人。勿用。有疑者曰。子十數年前。不曾言緇衣詩禮論語之所載。濂溪程朱之所御。爲吾儒者。宜用之云爾乎。及後 朝家令服之。則乃曰。從余遊而著此者。勿入吾門可也。今則又與黑衣不同。而禁後輩勿用。此尤與尤菴先生之因 朝令而用靑衣者。大相反。平日之自謂篤信尤翁。何見歟。曰。噫嘻痛矣。吾豈故欲違 朝令而異於前賢乎。此出於萬不得已也。吾每曰。 朝廷若能外夷而考得古制。使 朝野士民行之。安有不從者乎。但今日 朝廷。逼於夷狄。而強用其制。則爲吾儕者。宜毅然自立。使夷人知吾道之不可以力屈。豈非春秋之所與世道之所賴。亦豈非五百年 列聖朝培養士氣之一遺澤乎。故不問服色之靑緇。只問衣制之華夷。夷則靑亦夷。緇亦夷。有死不敢從也。華則靑亦華。緇亦華。又何俟於三申五令乎。昔孟子將朝王。王召則不往。豈以朝王爲非歟。特以王之召賢。不可也。朝王出於賢者。則往與不往。皆義也。造朝出於王召。則往爲非禮也。昔之欲用緇衣。固禮也。後之不從緇衣。亦禮也。尤翁之從 朝令。固義也。今吾之不從朝令。亦義也。以吾之不從。學尤翁之從。不亦可乎。况由靑入緇。纔一間耳。從此違彼。又何義乎。吾故不得已而守舊焉爾。或曰。乙未之變。某人告其門徒曰。景公之女於吳。孟子謂之順天。是宜思之。此涕出於毁形之意也。今子旣不能止。又不肯從。不幾於進退無據乎。曰。噫。不能止者。以吾爲草莽之臣也。不敢從者。以吾爲聖人之徒也。問者釋然曰。吾不敢復疑矣。
記晨囱私語 乙巳
某生問吾子之不仕於斯世。庶不乖乎歸潔之義矣。今忽出位而投疏。又何說也。臼山老人曰。昔齊國有弑君之賊。而孔子時已致仕。猶且請討於魯君。况今諸賊擧全國以與讎虜。其視鄰國之變。已不同矣。賤臣又與白民有間。惡可已於一言乎。某生曰。是則旣聞命矣。又欲入城會。辦於各國公館。是雖曰國人之所望於吾子者。然遠近朋友。一時難會。幾多財穀。倉卒難辦。則聖人之爲善。度德量力。審勢順時。故其所行未有過分踰節之失。今吾子其殆未免於事功聲聞之累歟。臼山老人歎曰。古之聖賢。目見蓋世功業在前可爲。而道義有一毫未安。不肯屈己以徇人也。吾亦與聞乎此久矣。但今日之勢。非惟國亡。道術亦亡。人類亦亡矣。如此而國人有望於余。此雖非余之所能勝者。然其羣情未忍孤也。欲一爲之。旣而因力詘而止於自靖。此似未可槩以事功聲聞斷之也。某生曰。是亦旣聞命矣。吾聞我人之被囚日部者。其飢寒不至甚苦楚。軀命不至便隕滅也。古之自靖者。或越海佗適。或病狂自廢。或聞變自裁。或遯跡終身。是數者之難。更甚於日部之苦矣。吾子不爲彼而欲爲此。果能自保其克終。而無少憾否乎。臼山老人沈吟久之曰。越海。有財則可爲。病廢。有忍性則可爲。自裁。非有志節者。不能。惟遯跡而不自失。非有得於道者。定自難能也。前三者。吾固未敢易言。乃若所願。則最後一段事也。
華夷鑑 癸卯
王者。萬人之表也。須有德以臨之。有禮以導之。有法以維之。乃有以繫天下之心。不然。臣輕其君。民非其上者。有矣。如此而能保其位者。未之聞也。此古昔聖王所以常存克艱之心。而夙夜祇懼。以盡其職也。是以其下觀感愛戴。而視之如父母矣。苟或用非其人。澤不及民。帝王第一大事。只保民二字而已。凡論相育賢理財鍊兵之類。總爲此一事而設。然其中用人最爲切務。若用非其人。則庶事百爲。一無所賴而立矣。○凡擇人之道。有德有才而有志節者。上士也。才雖不足。而有德有志節者。次也。其徒有才者。不可柄用也。○張南軒對宋孝宗言。伏節死義之士。當於犯顔敢諫中求之。今欲足之曰。賣國販君之賊。宜於阿諛順旨中察之。 而致得天灾時變。內姦外宄。迭至而疊見。上帝命之爲君。而使之盡心於民事。今不能修其職。上帝將視爲應然而不之怒乎。宜其灾害荐至。外內交亂。而使之警懼修省。此可見天心之孔仁也。 則正宜罪己求言。勵精圖治。以庶幾仁天有悔禍之心。宗社享永命之福矣。不幸而至於受制外國。變易舊典。亦宜知所揀擇。毋得隨事順從。更宜漸圖自強。而有所奮起。切忌悅從方蹶。而遂至滅亡也。其或有讎見屈。用夷變夏。如古人之所遭。則又宜君臣上下。以信相守。堅持正義。同死社稷。以自靖獻于先王。不當以一時之苟存爲幸。而蒙垢受汙於萬世也。宋高宗時。金虜有父兄之讎。而以詔諭江南爲號。則胡澹菴抗疏。言和議不可。而進士吳師古。鋟其書。敵人千金募之。而懼曰南朝有人。此可謂一服強劑。足以起死回生。而惜其不見用也。然其凜然義氣。足令讎虜氣懾。賊臣膽寒。而有光史冊。裨補世敎。則顧不大歟。高麗元宗爲世子。歸自元。國人見其辮髮胡服。至有泣下者。印公秀請從其制。元宗曰。祖宗之舊。不忍遽變。我死後。卿等自爲之。其意雖爲宗社行權宜之道。然不許國人之從。則其情戚矣。其心亦苦矣。如趙武靈之劫令其臣爲戎服者。獨何心哉。恭愍王則旣嘗辮髮矣。及聞李衍宗之諫。卽悅而解之。亦可謂先黷而後貞矣。若乃北魏之孝文。則以拓拔氏之後。生於崇奉異敎之世。乃獨知尊尙聖賢。旣修堯舜禹周公孔子之祀。又能行三年之喪。而令羣臣從之。並禁胡語舊俗。同姓嫁娶。議興禮樂而移風易俗。若是者。誠所謂可與有爲之君。而足爲爲國者之標的矣。惜乎。後來元,淸之見不及此。而守其陋俗也。高麗鄭可臣,閔漬。從忠烈元。元主聞講孝經論孟曰。彼雖陪臣。儒者也。命去辮髮著巾。此又一奇事。亦可以表出而示法裔戎矣。未知今日東西諸國。亦知天下有講前聖之書。守先王之道者乎。嗚呼。此天下之大本。剝上之碩果。上下神祇之所共愛護。遠邇人物之所同依賴也。是則所謂人者天地之心。而人所以爲天地之心者。又以其謹於禮也。先儒言。禮者。天地之五藏六府。寓於其中。禮之所重。果何如哉。吾願宇內士類之交相和協。而有釋回增美之功。以致海外遠人之特加敬信。而得革陋歸華之慶。如此則豈惟吾黨一時之幸。將天下萬世之幸。區區不勝血誠懇望之至。太華山人。書。
華夷之分。以有禮無禮之異。故曰禮小失則入於夷狄。大失則入於禽獸也。然禽獸尙有拜斗之鱧。跪乳之羔。每歲二祭之獺。一日再衙之蜂。亦有羣伍不亂之鸂鷘。雌雄有別之雎鳩。羣行相讓。遇食相讓之猓𤡮。匹偶不再。交尾不再之䲶鴦。况可以人而不知禮乎。上自帝王。下至負販。罔不待禮而立。此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也。爲國者。必以禮。爲學者。亦必以禮。禮者。人之所由生。故聖人以爲尊敬然也。昔周末之無君。以失禮也。五胡之亂華。以犯禮也。凡今天下之人。各安其禮。而毋敢僭越。不相侵奪。則豈非天地鬼神之所深願乎。吾之爲此說也。必以禮之一字。眷眷爲天下告者。其意實深遠矣。
自昔帝王如南宋之高宗。高麗之忠烈。已無足責。而儒流中如元之許衡,吳澄。淸之李光地,徐乾學輩。又皆率天下而歸夷狄者。當被春秋之誅。而不敢辭矣。願後人之鑑戒焉。謝山全祖望。有云。許文正元人。其仕元又何害。論者乃以夷夏之說繩之。是不知天作之君之義也。豈有身爲元人。而自附于宋者。眞妄言也。余謂全氏所謂天作之君者。徒知統一天下之爲正統。而不知夷狄之不可爲正統也。夫統一天下而不得爲正統。以其不能變夷而用夏也。然則以誦法周,孔之儒。爲稽顙虜廷之臣。豈不害春秋之義乎。其爲元人。非元人。不須問也。至若吳澄。宋撫州崇仁人。年二十。應鄕試。中選春省下第。越五載。而元革命。澄門人潘音生。甫十歲而宋亡。見長老談崖山事。卽潸然出涕。及澄以薦召欲往。音諫止之。不從。遂築室南洲山中。自號待淸隱居。澄可謂有媿潘氏矣。○李光地。力贊康煕埽盪臺灣。 皇明衣冠。於是焉殄滅無遺矣。徐乾學以 皇明世胄。失身龍庭。甘爲親臣。而四海九州。盡化爲戎。惟吾東獨保三代衣冠。乾學勸康煕薙髮東人。是豈可忍乎。以何顔。對古今聖賢經籍乎。
天下策 甲辰
道臼翁病伏太華山中。不聞戶外事。久矣。客有言。日俄相戰。因爭我地而然。翁以爲如何。翁歎曰。信如是也。竊恐非兩國之福。何以言之。自古有國者。鄰國雖小。苟無罪。亦無伐。使我邦誠有可問之失。萬國會責。使之從善。乃爲與國之道。今也不然。立所謂日開化俄開化之名。一號爲吾之開化。更不問己事得失。彼勢利害。惟任己意而左右之。不復顧諸國之笑。其爲諸國者。亦不復議其後也。天下有是理乎。况欲奪人之土地。而發許多兵丁。支許多財穀。用大砲。胡亂殺數千百人。而無所惜。此曾豺狼之不若也。夫嗜殺人者。人亦殺之。不嗜殺人者。人必與之。此理勢之所必至也。且其國萬衆之民。有何心情。肯爲其君之侮奪人。肝腦塗地而莫之恤也乎。吾恐其不及奪人。而內亂先起。以亡其國也。借使得地。所得不能補其失也。何苦爲此不仁不知之事。而不之悟乎。今爲天下計。不如各安其分。而不相侵奪。鄰國之君。有得罪於民而失其職者。衆議而共正之。使得而更張焉。可也。如此則庶幾華夏先王以善養人而無一毫利天下之道也。不然。俄雖強大。日雖多謀。苟不修德。而惟兵力之是恃焉。則上天豈肯久縱驕子以亂宇內乎。昔宋以小國。滅滕伐辥敗魏勝楚。而竟亡於齊。秦藉強㬥。而滅六國一天下。然不過二世而亡。此日俄之前車。而其君相之見。無有能及此者。豈不惜哉。請各國政府。互相照會。而布告天下。惟禮義是尙。而不復以戰鬭爲務焉。則上而體天心之仁。下而惜民命之重。而其功澤之及於萬方。垂於百代者。豈適爲一時攻城掠地富國強兵者之比而已哉。客曰。翁之言仁矣。翁之策善矣。孰能爲天下之爲人牧者。日謦欬于其側也。
奉同國人立誓
我邦素被殷師之敎。而有小中華之稱。孔子嘗有欲居之志。而晦翁又嘗道其風俗之好。近年以來。 國運不幸。寇盜滿廷。遂至延讎入室。擧國以與敵。嗚呼。今年十月二十一日之變。尙忍言哉。痛哭痛哭。凡我搢紳士民。宜皆沫血飮。腐心切齒。以爲我是三千年孔敎之人。五百載 李氏之臣。死當爲天地之明神。誓不作讎虜之臣妾。目前只見得春秋義理之重。不知有刀鋸鼎鑊之威。縱緣勢弱力詘。而不能行誅討興復之擧。然苟能以是存心。以是終身。亦以是傳世。庶幾神明助順。得可爲之機。而成其志。則可以歸報 先王矣。可以下見前聖矣。其或命道益窮。値必死之地。而全其節。猶足以不負帝衷矣。猶足以不辱遺體矣。斯乃爲拗過天地之心。斯乃爲中華禮義之道。視彼稽顙賊庭。遺臭後世。而爲婦孺之所唾罵。子孫之所羞戴者。得失相萬萬矣。凡我邦之人。聞我此言。志日益勵。氣日益奮。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而愈益不懈也。是所謂死字貼在額上。生理根於心中者也。愚雖不肖。願與諸君子偕勉焉。乙巳復月日。太華山人愚。灑涕而書。
告世文 乙巳
君父者。臣子之天。故有父如瞽。而虞帝孝。有君如紂。而文王敬。是爲人倫之至。而萬世之準也。聖人之於君父。當不義則曰諫而已。諫而不聽。則曰去而已。泣而已。未聞有爲利而弑其君父之敎。厥或犯之。卽又有人人得而誅之之法也。曩者英之與日開化也。日君不欲。則有夷螣薄紊者。弑其君而立其子。使其子又不欲。則薄紊豈肯已乎。其子繆忍。不念其父守正遇害之痛。惟知其身南面肆欲之樂。而視戮其父。如誅極逆大憝之罪人也。非惟不討賊復讎。乃反同朝而共政焉。是天下萬國之所共必討者也。且英之君臣。又貪其利而與其弑也。是亦無人性者矣。假使有大於英者。脅之使從己。而其君不欲。則彼英國豈獨無如薄紊者乎。彼兩國之君臣。大抵皆梟獍之類也。夫弑君而開萬年社稷之福。弑父而撫四海人民之衆。苟有臣子之性者。雖殺之使爲。決不忍爲矣。亦決不敢爲矣。非惟是已。吾聖人之敎。又有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且不爲。况彼之所利。直不過一錙銖之微而已乎。今請天下萬國。相與擧義以討日本。而誅繆忍薄紊。以正弑逆之罪。倂戮其將相之居大位者。以正其不討之罪。更擇賢者爲之君而去。是爲今日整頓世界之一大機關也。
論世文 甲辰
剖棺斬尸。天下之極刑。故非天下之大憝。不施也。今有賊人發人之塚。而截其首。此天下之大惡。而問其所求。則曰財也。夫財者。固能生人。亦有時殺人。今欲得有時殺人之物。而犯天下之大惡。此天下之至愚。而王法所必誅。孝子慈孫之所必報也。試使賊人處其地而體其情。則豈有不腐心切齒。而思所以仇之者哉。昔宋朝陵寢梓宮。累經變故。而朝廷欲遣使祈請。如今輸財乞骸之爲。則朱子以爲復讎爲重。掩葬爲輕。臣子遭此變。則必討賊復讎。然後葬其君親。不則雖棺槨衣衾極於隆厚。實與委之於壑無異。且梓宮存亡。固不可料矣。萬一狡虜。出於漢斬張耳之謀以誤我。不知何以驗之。何以處之。繼引李宗思之言曰。此決無可問。但當沬血飮泣。益盡死於復讎。乃所以爲忠孝耳。是其立法之嚴。爲何如哉。使賊人早聞此義。雖使爲之。必掉頭而走矣。今欲 朝廷令於國中曰。今後遭此變者。宜告廟挂孝。竭財盡力。期於殺賊。取賊心肝。而奠於墓前。始得爲孝。而州郡尤宜發兵詗捕。期於爲匹夫復讎。如此則賊人旣知無益。而不肯爲矣。亦復畏死而不敢爲矣。豈不亦賊人之幸也歟。是則旣然矣。若論其有財者。是亦自取焉爾。夫盜賊亦是姦雄。雖己爲惡而不爲善。然於人則惜善而不惜惡。故平日有能睦婣喜施者。彼亦愛惜而不之犯。其遭罔極之變者。必其鄙吝慳嗇。而不念族親故舊之情者爾。 朝廷幷宜以此意敎戒之。使之憂人之竆而保己之福也。豈不亦富人之幸也歟。雖然。是亦末也而已。昔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子告之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此乃爲極本之論也。今日君子盍亦於此而勉焉。苟是之勉。豈惟盜之可戢。亦將亂之可弭。如此則國家太平。百姓太平。而自家亦太平矣。何苦而不爲乎。大不可知也。太華山中。藿食翁言。
誓世文 乙巳
今日上下毁形之人。本非西佛種類。又非東倭民庶。卽我邦之父兄子弟。或無識貪榮。或無節畏死。或竆餓所驅而入者。放心剃頭。便是異類。悔過長髮。還是同人。始也託於忠君。終之至於賣國。號則謂之保民。實則陷於罔利。盍一反思。以爲吾先世。未嘗變服毁形。而今我如此。得無爲父祖之罪人。而貽子孫之羞乎。我 先王敎以守分安業。而今我如此。得無爲國家之亂類。而被法義之誅乎。苟能回頭轉身。或盡心職事。以繼續家聲。或致力農務。以保全性命。則君子於此。豈無參量之道乎。不然而一向執迷不悟。異時朝廷淸明。綱紀復振。則在官員有坎坷之誅。在民庶有不齒之累矣。國家萬一不幸。而至於不可言之地。則宰臣被亡國大夫之律。會黨蒙衰世亂民之罪矣。何苦而爲此有損無益有害無利之事哉。我願今日邦內失足之人。聞我此言。宜憬然悟。幡然改。奮然有爲。以同歸於向君念祖守身保家之域。區區不勝血願之至。
亂極當思 示子孫門人○乙巳臘月
今世衆生。遇著大亂。咸以死爲憂。凡憂死者。勿死可也。曰。如何能勿死。曰。不能死可也。大抵天地氣數。不能常平。則人生境遇。亦多險巇。試自推原。此形凝成之始。必有此形銷散之數。今我于壽夭。能不疑貳。惟修德守道。靜以俟之。當生則生。當死則死。胷中多少灑落。直與太平無事時一般。這箇心事。未易辦得這箇地位。未易到得。然自從時下小小艱虞。思其不得排遣而勉受之。以至撞著生死大事。亦要思其莫能逃躱而勉處之。如是思。如是勉。漸思漸明。漸勉漸熟。及乎明而熟。則白刃相逼。與平地喫跌一也。只在子細思索。
亂中工夫 乙巳
遇此大亂。奴隷之辱。滅亡之禍。人皆恇怯。余自思吾儒平日。以致知居敬力行爲務。余又以心本性。揭立學宗。皆要今日用。蓋人或辨得義理是非。或體得敬直趣味。或踐得人生倫綱。有一於此。亦足以處今日之亂矣。且心之識察持守。能不自用。而常要根極於性命之理。則奴隷之恥。誓不肯受。死生之變。視同朝暮矣。毋徒畏今日之亂。惟務進平日之功。苟得德業進進不已。而有刀鋸鼎鑊與簡編筆墨一視之効。則性天澄澈。纖滓不留。心地平穩。一妄不動。此箇滋味。有未易以告語人者。然其始須求是。求是而得。則所謂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者。可以馴致矣。
臨亂問答 乙巳
試使人問於聖人曰。有孝子親病。刲股割肝。何如。必曰未合中也。一毛髮無故拔去。何如。必曰不可也。步履不審而傷肢體。食色過度而損氣血。何如。必曰非孝也。父母用大杖擊之。子俛首而恭受。何如。必曰亦非孝也。耽看書。喜寫字。而損目何如。必曰過矣。然則聖人之愛形氣也亦至矣。雖然。又有問者曰。人臣遇賊欲屈。婦女被人欲汙。士子遇夷虜。令變服毁形。則保全軀命。何如。必曰當舍生而取義。若老親在。則柰何。必曰臨亂苟免。非孝也。全家被執而皆死。則將絶嗣。此又如何。必曰失義之罪大。絶嗣之禍小。然則聖人之輕形氣也亦至矣。吾意聖人之於形氣。其愛之亦以義理。其輕之亦以義理。義理之重於形氣。昭然明矣。今之士遇亂而問處義之方。然其名則處義之問。而實則求生之道也。吾故設此兩問而發之。
㤓言
近聞一種議論。謂夷狄亦人。不必外之。此疑於仁厚。然殊不知彼雖人形。而其氣則固與物無異。是以謂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也。是以謂之在人與禽獸之間。而終難改也。自古未聞有與夷狄混雜而終無事者。是知先王之攘之也。以彼帶得見攘之理來。從而攘之耳。是所云物各付物我無容心者也。且如天地何所不容。聖人何所不愛。但處之有道。未嘗以其理之一而槩施之也。余謂爲此說者。必其於自治之功。絶無天理人欲之辨。故其論爲邦之道。亦復出此淆雜之言也。夫其始也。爲不必外之之言。是猶微有賓主之分。其終也。與之俱化。而不自知其爲夷也。凡謂流俗不必憂。異端不必攻者。皆此類也。
愚謂凡生於兩閒者。雖曰同胞。而山海爲之限隔。風氣爲之不通。則區域旣分。俗尙各異。此非人之所爲。乃天地自然之理也。今日時論。咸以萬國通行之公法爲諉。然華夷之分。猶陰陽之辨。固難混同。至於華與華。夷與夷。其國俗亦各不同。以愚料之。天下萬國之法。必不可得而一。徒亂人民而已。奈何諸公。以爲如是。則國可富兵可強民可保。而享太平之樂。然殊不知各國相挻。彼皆滿其所欲。惟有我邦了無所益。而軍亂民散。終至於危亡之勢迫在朝夕。噫。其不思之甚也。
向者。伏睹 傳敎。以強弱之異。學倭洋之技。此必諸公之所建白。愚竊謂效夷狄之奇技。不如得百姓之死力。苟百姓之心。固結於上而不可解。則彼之火輪電線。無所施其巧矣。若民心渙散。不可收拾。則雖有利器。將誰與禦敵哉。善乎朱子之言曰。古昔聖王所以制御夷狄之道。其本不在乎威強。而在乎德業。其備不在乎邊境。而在乎朝廷。其具不在乎兵食。而在乎紀綱。嗚呼。今日諸公。孰有以此謦欬於吾 君之側也。
黃遵憲欲我國結日本聯美國。以防俄羅之患。而邦域之內有識之士。咸以爲不可。而一種議論。卻謂之神策。至養異類於輦轂之下。竄言者於嶺海之間。韓非所謂不用近賢之謀。外結千里之交。飄風一朝起。外交不及至者。豈非今日之謂乎。
裔戎之不可一日親。華制之不可一日變。天地之常經。春秋之大義。而今日時論諸公。乃謂天下大勢誰可如何。視諸夷之混處都城。若應行故事者然。然愚見竊謂自古爲國。未有失士類之心。咈百姓之情。而可以無事者。向來 中殿出官之變。實緣倭夷住城之由。是豈非九法斁敗,三綱淪滅者耶。見今士論沸騰。民心渙散。危亡之勢迫在呼吸。而諸公輕於用世。急於榮身。不憚以儒學之身爲陳相之行。豈不得罪於聖人之門耶。且如其言。而天下大勢雖無奈何。而吾之所以出處去就之道。則可以自由。誰敎佗如此枉尺枉尋而低回不去乎。
天下之有夷狄。猶人心之有利欲。固未有天理人欲幷立於方寸之閒而終無事者。則亦未有諸夏裔戎雜處於一國之內而卒無事者矣。故春秋之法。內夏而外夷。學問之道。克己以復禮。此天地之閒亭亭當當直上直下之正理。不可一日一時而有所改易矣。今者諸公所以處倭洋法美者。一切反是。是何理也。今年六月之變。乃天下萬世之所刱見。天下萬國之所未有也。而在廷諸臣。無一人爲 國母死者。無一人發討逆之論者。亦無一人指此爲釁以爲卻敵之計者。而一味以萬國公法。爲藉口之端。若其守經之論。又指爲鄕人無識之流。噫。區區常竊以爲萬國公法。不如萬世正法。弁髦春秋之義。重於鄕里無知之目。則凡爲吾聖人之徒者。寧有死。不忍以冠帶之身。甘爲豺狼之羣。
今天下擧化爲戎。惟吾東獨保衣冠。有如剝之上九一爻未變。故曩哲言。吾輩之生。不在乎今日中州。而在乎一片乾淨之地。斯已奇矣。自今觀之。所謂一片乾淨之地。時論諸公又從而滓穢之。甚矣其不仁也。爲吾儒者。正當嚴於華夷之辨。以存萬世之大防。庶不負上帝與孔聖焉爾。是爲目下時措之宜也。
從古異端。其說多端。而其所主則一。一者何。心是已。吾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是主性語。
今之時天地正氣已衰聖賢道術寖弱故夷狄禽獸橫行中國異類邪說蠹食人心吾儒幾人窮而在下未可與之爭鋒伊川先生言。時之盛衰。勢之強弱。學易者。所宜深識且須與知舊朋輩。潛相講辨。默與挽回。是爲持守父母之遺體。傳述先師之道學。以輔助吾君之風化。庶幾如碩果不食。以爲復生之本矣。
日西洋各國。英吉利最號富強。而天主敎之徒。結黨謀叛。窖公會殿下。藏火藥。候王至。將轟殺之。事覺誅死。査理第二弟嗣位。素習天主敎。強民從之。民習耶穌敎。久不肯變。渡海招荷蘭王爲主。又國人競尙耶穌敎。而馬理 女姿絶世。 仍執天主敎。殺夫有邪行。又父子異財。飢寒不相恤。債負不相償。終其身。如路人。三綱之斁壞如此。其它又何論也。苟鞠其原。咸出於利之一字。甚矣利之爲害也。奈之何執政者之莫悟也。
國家之屯難極矣。危亡在呼吸閒。使 主上知求而往明之義。至誠求賢。致敬以迎之。誠信以任之。則爲賢者者。其出處宜如何。出而用世。則其于各國。何以待之。與之同朝共居。則華夷無混處之義。苗莠無相容之理。若欲攘斥而驅遣之。彼勢方盛。吾力未足。安能以正道顯然逐之乎。若謂賢者不當出。則遯之與時行。否之志在君。蹇之蹇蹇。固已不然。又與夫聖人不忍以無道必天下而棄之之心。不同矣。未知如何。抑陰盛而抗陽。則君子亦不可以有行也歟。恐聖人之視天下無不可爲之時。則亦必有處之之術。而其妙用非常人所能揣度。姑以淺見言之。今日所當受用者。其惟屯之小貞之吉乎。所謂貞者。如立志講學。擧賢黜邪。尙義下利。信賞必罰。節用愛民之類。是也。此數者。苟能深明而實行之。則彼各國之人。必將畏服而不敢侵陵矣。至於各國已立之約。則欲一朝盡更之。徒致凶咎而事終不成。今且先擇其甚不便於國計民生者若干條。至誠陳其利害。漸圖變通之道。而彼若適己自便。不卹我邦。則便非交鄰之道。亦必善爲辭令。辨其是非。而歸曲於彼。彼雖強悍。終難據曲以爲壯。且彼之奇技淫巧之屬。學之何用。而乃以此有求於彼。而使彼得以此致驕於我也。自此宜一刀兩段。不復寘意。以示無求於彼之意。則我雖寡弱。亦將守正以自強矣。程子論處蹇之道曰。凡處難者。必在乎守貞。設使難不解。不失正德。是以吉也。若遇難而不能固守。入於邪濫。雖使苟免。亦惡德也。知義命者。不爲也。今也不行先王之舊章。反效裔戎之新法。寘吾民於度外。卻養豺狼於城中。此所謂入於邪濫而知義命者之所不爲也。
近見淸人蔡爾康所著宋儒貽禍中國論。大槩引漢,唐之嫁女稱臣於匈奴突厥。而謂不足爲二代之恥。乃謂宋儒傅會古訓。攘斥夷狄。然內夏外夷。魯論未著。今俗深中宋儒蠱毒。輒曰。外人夷也。當斥遠云云。噫。此何言也。書曰。蠻夷猾夏。寇賊姦宄。以蠻夷與寇賊並言之。詩曰。戎狄是膺。孟子曰。禹遏洪水。驅蛇龍。周公膺夷狄。以戎狄與蛇龍洪水並言之。孟子又嘗以鴂舌斥南蠻矣。果使孔子無內夏外夷之意。又何以稱管仲之功曰。微此。吾其被髮左袵矣乎。且如夷狄之有君。及雖之夷狄。不可棄。雖蠻貊之邦行矣之類。亦無非外夷之意。而今謂魯論未著。將誰欺。欺天乎。抑亦習夷旣久。與之俱化而不自覺也歟。爾康又謂復讎孔子不言而出於宋儒。余謂無讎則已。旣有讎。則當視其事之大小而處之。小小侵陵。雖不可一一理會。若弑君殺父與憑威力以臣妾我之類。又豈可不報。湯爲童子復讎。孔子有不共天以直報怨之訓。安可謂非聖人所言。設有人于爾康之父。或敺打之。或殺害之。則渠將謂復讎宋儒之異論。而恬然無報復之心乎。今之所謂識時務者。所見多此類也。若是而可以開物化民乎。大可歎也。○蔡論。見載於林樂知中東戰記第七卷。而第一卷首。載朝鮮宮內大臣。與林樂知謝贈中東戰記書云。此編。獻我 陛下。已經 乙覽。大加褒奬。仍賜繡屛云云。林是美人。蔡是淸人。其計欲我邦一味親附裔戎。不復理會讎怨也。乃爲大臣者獻之 君上。至蒙褒賞。其爲寒心。又暇論哉。
宋時种師道有病。特命乘肩輿入朝。家人掖升殿。房使王芮素頡頏。方入對。望見師道。拜跪稍如禮。帝顧笑曰。彼爲卿故也。曩日大鳥奎个之無禮於 主上也。朝廷縱無提劒擊殺之者。苟有如种彝叔者。在殿上。彼奎个亦將畏憚。而 主上之受辱。必不如是之甚也。我國稱以禮義。而不謂其終爲夷獸也。
芙容菴雜識 丁未
邦家之亂。身心之失。無一不自違禮上來。先王之政治。羣聖之敎學。罔不以謹禮爲務。六經四書所載。昭然可考。近來一種邪說。乃有爲國務主富強。敎人專事祈禱。以爲道者。其於敬君父。辨男女。持世道。交鄰國之類。一切無禮。此夷狄禽獸之道也。有王者作。必先敎民以禮。而使之有所遵守。不然。縱有田制兵謀。終必亂矣。有聖師起。必先敎人以禮。而使之有所持循。不然。縱有文學政事。終必苟矣。
觀孔子違衆而拜下。謂生事葬祭以禮爲孝。謂文伯之母。䦱門而語。爲別於男女之禮。則可以知三綱之所以維持者。必在於謹禮矣。
時事雖變。某安敢變。伊川之謹禮。可法。衆人皆迎。宋時朝士。迎觀音佛。 某安敢違衆。和靖之壞體。可惜。
滿朝宰輔。誠不趨於外人之法。雖奇技異術。亦難售計也。反有爲之相慕相誇。使淳質之風。益衰而不可救矣。擧國士民。苟相安於華夏之敎。只先王舊章。不難治邦也。乃有爲之相厭相訾。使夷狄之勢。益熾而不可遏矣。鞠其病源。亶由於執國命者。不聞道要。所以事君上者。不過導以宴游。而長享其太平也。所以視儒術者。不過目爲迂拙。而無益於國計也。殊不知宴遊之樂。足以蠧蝕君心。而爲烖害傡至之本也。迂拙之人。可以輔養君德。而爲上下相維之源也。噫。
倭洋之始至。東人無不曰彼夷也。吾豈效彼哉。此本然之良心也。已而或曰。彼亦人也。彼亦有可取也。此漸染之誤見也。已而俗輩則皆曰。彼實勝於中東。中東之人。當學其雄略奇技。俄而又曰。彼之剃髮窄裝。實亦有助於衛生持身。我之峩冠長袖。無所裨益於修己治民。此陷溺之邪說也。其號爲讀書者。亦經年閱歲。而一遇之異者。累遇而爲常。創聞之恥者。熟聞而爲安。久之有慕悅者。終之有爭趨者。是又不能以禮制心。而欲所不當欲。不能以義制事。而爲所不當爲。而梏喪其羞惡之本心者也。第觀今日後輩。不無指此爲鄙悖者。然異時彼有依夷而倖者。此有守舊而困者。則亦安有卓識定力。而可以不變也乎。要在平日讀書明理。操心謹行。每遇一事。卽辨是非。是底雖勞而必就。非底雖逸而必辟。每起一念。卽審公私。公底雖害而必施。私底雖利而必克。事事念念。無不如此用功。以至所行所思無非是且公者。豈惟華夷之辨。可判而已。雖死生之變。亦只如尋常事。處之裕如矣。示子孫及門生。
使天下之爲君相者。崇信邪說。而令儒者亦學之。其從者進用之。否者不齒而困辱之。爲士者義當奈何。曰。學無義無禮之道而隆顯。是不以其道而得之。君子不爲也。守先聖先王之敎而困辱。是不以其道而得之。君子安之。古之君子視王天下。且未嘗以爲樂。况不義之崇貴。豈不以爲恥乎。士之生於亂世者。毅然守道。而爲世困辱。則箕子之佯狂爲奴。傳說之代胥靡築。皆是也。曰。困阨甚而至於殺則奈何。曰。刀鋸殺活。是彼主張。義理操執。是我主張。故曰苟使見得此道理重。便斬作萬段。亦須向前。豈容復有顧慮耶。曰。若盡戮一家則柰何。曰。四海九州之人。同日死亦命也。况一家之人乎。一家之人。守正而死。皆正命也。正命。君子順受之而已。如此者。其生氣凜然。義理昭然。千古萬古。不可磨滅。若計較死者之衆獨。當死而不死。其腐臭汙穢之氣。雖挽東海之水。亦不足以洗也。能不恥乎。嗚呼。士雖賤。而其所守之道之貴。非帝王之可比。惡可謂剝牀以膚之灾。而失中行獨復之義乎。
余雅喜古人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之詩。以爲庶幾歲寒後凋之節。邪世不亂之德也。近來夷徒疑我開化有礙。奸人誣我削黑無害。以及世儒藐視之氣稜。小家交構之讒說。不啻如泰山之高。䕺竹之密。然此非吾患。惟憂己德不及水雲之妙也。我苟水之澄澈無滓。雲之輕淸無體。彼雖萬丈之高。千竿之密。亦何有於流且飛哉。
孔子嘗言。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袵矣。又作春秋。以內夏外夷。爲大義之首。孟子斥許行。爲南蠻鴂舌之人。孟子正義曰。趙氏謂許子傷害道德。惡如鴂舌。正以鴂應陰氣而鳴。鳴則傷害天地之生氣。堯舜仁義之道。亦天地之生氣也。許子以幷耕之說害之。故惡如伯勞之舌。非謂其聲之嘵嘵啅噪也。南蠻言其地。鴂舌言其賊害也。○孟子正義。焦循所著。 而責陳相從許之罪。至曰戎狄荊舒。周公膺之。則聖賢之意。可知已矣。假使春秋之時無管仲。戰國之世尊許行。而王侯令卿士民庶。皆爲左袵之制。鴂舌之音。有不從者。殺之無赦。而天下更無可適之邦。則孔孟將爲景公涕出女吳之行歟。抑將守正無變。迫不得已。則踐其成仁取義之雅言歟。若曰。聖人智慮明。自不至於殺身。道德盛。必天神之交相。則理應然也。必曰擧世皆然之日。雖聖人只得惜生而爲夷。此決無之理也。
世人譏衣冠無益於治心修身。山林何補於輔世長民。余每笑謂。彼夷令於國中曰。吾觀韓人之貪饕利祿而爭先剃黑者。類皆無足取。不如就草澤章甫中。擇人而用之。彼又將長髮闊袖。巖栖谷汲之不暇。此輩何嘗有意於身心家國而云爾哉。只看勢之所在而趨之耳。勢在戚里。則附於戚里。勢在宦侍。則通於宦侍。勢在女巫。則母事之。勢在夷狄。則君視之。此輩胷中。何曾有半點明處。皮裏何曾有一滴血氣。直犬彘之不若耳。
近時士人。只問軀命如何得全。不問道理如何得盡。士而如此。則凡庸何須責。所以人欲只管熾。天命只管塞。甚可歎也。周氏 介生 曰。聖人無不死之身。有不死之道。蓋生死之囿於數者。聖人不能違天。生死之盡其道者。聖人所以立命。惟無負所得於天之正而已。此言大能警人。學者宜日誦繹而體之於身也。
晦翁言。一人坐亡立化。一人仗節死義。畢竟仗節死義底是。坐亡立化。濟得甚事。此宜明核。旣曰死義。則是義當死。若不分義當否。惟以死賢於不死。以起優於不起。則箕不及千。顔莫同禹久矣。是果晦翁立言之本意哉。
眞儒純乎道。道中正而平常。故必賢者。乃能知之。厥或儒名而心未純者。厭夫道之中正平常。往往擇於過激高奇者行之。故人多稱述焉。學道之士宜審之。善乎。李泰伯之言曰。聖人無高行。何謂也。曰。聖人之行。必以禮也。禮則無高矣。夫其高者。出于禮也。異于人也。故能赫赫之如彼也。孔子事親無異相。居喪無異聞。立朝無異節。何也。安禮也。出于禮者。非聖人也。矯世者爲之也。李氏嘗作常語。以詆孟子爲忍人。其不知道明矣。然今曰聖人之行必以禮。則善矣。故吾有取焉。聖人安禮。與仁者安仁同。仁與禮。皆只是理。
贊議之銜。踰半年始免。而中閒旣不催促。亦不勘罪。是豈刷新務實之本意哉。使余一入院門。卽有三事可定。其一。請斬新約捺章之五賊。其二。請斬新約宣言書之魁首。其三。凡樞院所議。不由日酋而直達 天陛。此三者。皆如吾意。乃可供職。不然。只小小理會。惡能有補於大根本不正當之世耶。
士之竆而在下者。世不甚重之。然其立言。自子弟日用之禮。以至帝王經世之術。靡不裨益。其立德。從一身自守之節。以至天下後世之法。無不關涉。是惡可以妄自菲薄。亦惡可以輕加誹謗乎哉。
觀世儒。往往多易乎世成乎名,儉亦從泰亦從的規模。未見有確乎不拔,懇乎善世之志氣者。
瑣墨
尹喆圭之詐傳 勅令。而誘逐賓師也。 朝廷雖不勘核。章甫卻當聲討。朱子所作陳正獻公 俊卿 行狀云。公奏曰。王琪妄傳聖旨。移檄邊臣。增修城壁。此事係國家大利害。朝廷大紀綱。而陛下之大號令也。今琪所犯如此。謹按律文。詐爲制書者絞。惟陛下早賜處分。於是有旨削琪官而罷之。今尹罪視王琪。不輕而重明矣。當引此陳章。縱不得絞削。亦足以明大義於世界。使賊徒喪膽。而儒林少振矣。惜乎其未也。
聞有致郡守于書塾。升講座。令諸生詣講。昔宋高閌字抑崇。從龜山和靖遊。高宗幸大學。秦熺執經。高公時爲司業。講泰卦。胡五峯以書責之曰。閣下爲師儒之首。不能建大論明天人之理。乃阿諛柄臣。希合風旨。求擧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平生志行掃地矣。今使髡宰執經聽講於家塾。五峯復起。謂當如何。全氏祖望作長春書院記云。秦氏當國。思陵臨太學。憲敏 高公諡 講易之泰。五峯疑焉。及秦梓求昏于憲敏。不得。卒以見忤罷官。五峯始釋然。蓋大儒之砥礪名節。一步不苟。而憲敏之無愧良友。卽其所以得統師門者也。余欲使士類。時誦長春院記。以自樹立。高公在龜山門爲高弟。其春秋集註。遠過于胡文定。其厚終禮。則朱子多采用之。此亦謝氏說也。
宋張學士 綱 年八十四卒。嘗書座右曰。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靜退高天下。史稱其篤守如此云。公以秦檜用事。久臥家二十年。絶不與通問。檜死。召爲吏部侍郞。今愚書座側曰。以誠勤立心。以正信遇物。以守道遠名處世。
時輩令車夫削髮。則皆反對曰。我輩不削髮。復令曰。然則汝輩營業。日人代爲之車。夫爲文通諭曰。營業寧可失也。削髮決不爲也。此載戊申八月十一日新聞。此語上與天聖合。奇哉。 噫。彼車上高坐某大臣某大臣之髡首夷裝者。能不愧死乎。見今觀察郡守令鄕曲官人。就名姓下。注以削不削。則書不削者絶無。彼平日視車夫輩。何等賤侮。而今乃如此。豈不負醜入地乎。我輩學者。宜於此大加警惕。誓毋爲車夫之罪人也。
謝山全氏作宋儒王厚齋像記。其中以明儒所議厚齋入元爲山長一節。立辨云。此事史傳,家傳,志乘皆無之。不知其所出。然卽令應之。山長非命官。無所屈也。止此 余謂季世多此等誣妄。如李牧隱入 本朝之說。亦其一也。然此是當日失身之輩。欲汙衊賢者。以冀免己恥也。年前新聞誣載崔公剃髮。仍有製進開明帽之嘲。丁未六月二十五日新聞。 往年新聞。又立南儒向明削何避何兩題。而暗指老拙。此皆爲改節者之所譸張。而爲新聞者。亦喜聞而樂道之。渠輩于儒流。視爲讎敵。而猶欲藉重。眞可惡而亦可笑也。
尹穡初擢用。力言但得虜和三二月。綱紀自定。龔實之云。便見佗人耳聾。敢如此說。年前某人言。曰人于我眞心和好。我能相信。必得其力。余曰。彼使我撤兵營鎭營及盡收兵器而去。一切有助之事。幷令罷休。而猶信其有好意。此眞無目者。今見語類所記尹穡語。可謂聾瞽相對。
胡澹菴作春秋解。求鄭億年作序。而書報於范直閣。如圭 范公答云。鄭不知是何人。得非劉豫左相乎。請去之。胡公見識如此。極可歎也。
語類。范蜀公作溫公墓誌。全用東坡行狀。而銘多記當時姦黨事。東坡令改之。蜀公今東坡自作。因以蜀公名出其後。卻無事。若范所作。恐不免被小人掘了。見本朝人物。百三十卷九板淸國本。 朱子作魏元履誌。而以曾覿勢方盛。不載魏公疏論覿召還事而曰。恐貽丘隴之禍。南軒撰表。亦倣此意矣。後朱子因跋墓表。而始盡發之。○愚作全翁墓文。記耶穌邪說之害。必至亡人之國而後已。潤萬慮邪徒遍滿國中。而其勢焰。亦甚可畏。恐毁去其刻字。令刪之。然心甚未快。今以朱子所論范公作及所撰魏公誌。觀之。亦或爲一道耶。戊申至月五日。愚在暀嶝。是日適先師諱辰。不勝羹牆之慕云爾。
散筆
今彼使我籍墓而不應是如一尺之物約五寸而執之此固中也彼就不籍之墓而用高山郡發冢截頭之凶法我且一直悍然不顧是如一尺之兩頭厚薄小大不齊而猶執五寸以爲中是所謂執中無權者也須是釋五寸之中而就輕重之中乃爲得天然自有之中而非人智巧之所安排也雖然彼使我呼萬歲於其軍而曰否者吾將取汝父祖之骸而燒磨之則此又重於累世泉壤之禍矣俄者輕重之中非中而又別有中矣此非精義之至不能擇而執之矣故曰非義之義大人不爲也嗚呼其難哉
皇廟之見撤遺民之通當何如哉前輩有論蜀民之祀昭烈而曰昭烈有靈必不歆矣豈謂其無於禮而近於瀆歟今只有忍痛含冤一義而己未知如何
序
竹溪徐公逸稿序
壬辰之亂。我國 二陵之變。三都之陷。 大駕去邠之恥。萬姓魚肉之怨。有非臣士所能忍者。是時有官守者之討賊。固其職之所當爲也。至於草茅章甫兄弟。敵愾而起。兄則殺身。弟則戮力而立功。能使君臣大義。昭揭于板蕩之世。如竹溪徐公者。豈非難之尤難乎。公諱再謙。達城人。從遊於樂齋徐公思遠。篤志力行。與一時諸賢。道理講劘。及乎島夷猖獗。慨然自奮曰。主辱至此。豈可偸生。方召募兵糧之際。聞忘憂堂郭公倡義。將往赴之。公伯兄得謙。謂公曰。汝其與郭公同事。我富率義旅以禦賊。遂力戰而死。公收召家僮。馳見郭公。則李完平,柳西厓,鄭愚伏諸公。得公甚喜之。公始終籌策而樹勳。丁酉又與諸義士會盟。而諭以復讎雪恥之義。挺身赴敵。功勞甚多。賊退卽還故里。遜避論功。或問其由。則曰以身殉國。固是臣職。况今家破兄亡。不死猶苟。何以功爲。公之嘉言懿蹟。宜多可述。而莫徵於兵燹之餘。惟其倡義之實。槪見於樂齋日記及忘憂堂所錄。尙可爲百世不刊之文矣。公之遠裔。收拾公詩銘及日記。附以行狀表碣。及公之子晩覺齋諱惟遠逸稿。總爲一呇。而遣其宗人剛鉉。問序於余。余嘗讀晦菴夫子之書。曰君子之所以汲汲於爲善者。其心儻然。一無有所爲者。獨以天理當然。而吾不得不然爾。今人有小小事功。輒自㬥揚於世。惟恐人之不知。蓋其器量淺狹。自應爾也。若公者。視其所處。其必有聞於夫子之訓者。余甚敬歎。而書其篇首如此云爾。
送北省諸子序 金秉燮,孫允吉,張翼涉,安鳳郁,徐楨驥○甲寅
中君子義以爲質。亦以義爲利。而彼梁也。以利之一字。爲學問全體綱領。其本源如此。末流之弊。當如何哉。孝弟爲仁之本。而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而彼梁也。敎子弟以不黨父兄之親。不受父兄之制。聖人之敎。君尊臣卑夫唱婦隨。而彼梁也。臣反箝君。女反擇壻。婦反棄夫。聖人敎人忠孝。而彼梁也。贊弑父者爲哲后。褒弑君者爲治臣。聖人以祭祀㛰姻爲重。而彼梁也。尊不祀之穌。不㛰之釋。爲聖人。聖人以克己復禮懲忿窒慾爲敎。而彼梁也。指此爲勿主義而棄之。聖人以稽古學古爲求道立德之本。而彼梁也。指此爲爲人奴隷而賤之。聖人以經籍爲立大經治天下之具。而彼梁也。推秦嬴爲儒門功臣。噫。彼此所主。如冰炭之殊性。薰蕕之異氣。苟有人心者。孰肯倍此而趨彼。惟是一種奸慝悖亂之徒。借孔敎之名。以行啓超之實。是猶敎人就盜兒而問廉。遇娼女而學禮也。是其用心兇悍而設計巧譎。然其成就。則不過得癡獃迷罔之輩而已。若夫識微守正之士。雖殺之。定然不就矣。諸君歸而與同志講明此義。使世之聞者。有以警悟焉。
送張義士柄晦序
士須有壁立萬仞之槪。而又要存戰兢臨履之敬。庶幾吾儒規模也。張生柄晦所造。雖未及乎精微。然其資性之強勁。有大過人者矣。以不入民籍。屢被惡獸搏噬之禍。幾死僅生。而毅然不屈。比又從牢獄中出。不臨妻喪。而入海問所以處義者。蓋今雖少緩。佗日猶有勒剃之慮。故欲得精義而蹈之也。余謂慮患而預死。雖若勝於毁形而後死。然亦恐非善道。而近於傷勇。故曰非義之義。大人不爲也。易之剝遯。皆有不往之敎。今當晦處而靜俟已矣。或疑懼禍而鏟迹。未若坦懷而待變。有析之者曰。不然。昔者孔子旣曰桓魋其如予何。而又却微服過宋。晦翁旣曰自古聖人未有爲人所殺。而又却避地入山。此乃爲義命合一之道。故曰。患之當避。自是理合如此。不必聖人爲然。衆人亦然。余以是爲義之至精。而士之所當奉行者。張生其欽哉。
記
飛飛亭移建記 辛丑
飛飛亭。昔在全州參禮驛之南。今以頹圮。移豎於任實之桂月邨。蓋刱之者。僉使崔公諱永吉也。移豎者。其後承也。公之十世孫相烈。以尤菴先生原記。直閣徐公俊輔重建記見示。而要余記其實。余竊觀尤翁以張,岳二公。爲武臣之所當勉慕者。其指深矣。此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噫。今之時視尤翁時。爲如何哉。子焉而遺其親。臣焉而後其君者。姑無論已。至於開門揖寇而甘心事讎者。亦有之矣。時一思之。使人髮上指而眦欲裂矣。吾願崔公之遺裔遠胤。必以張侯之仗義討賊。岳王之誓死雪恥。爲心而後。始可謂善繼述矣。相烈又能從事儒術。吾知其將與族之人。講聖賢之學。守禮樂之敎。而大爲世道之助。如尤翁之所望於崔氏者。必矣。盍相與勖之哉。相烈對曰。先生所以敎告之者。大矣遠矣。凡爲吾祖之後承者。孰有不安意以受之哉。遂書其語。俾歸而刻置其壁。夫是亭始因地名而名之。今因崔公子孫之居。而得建於此也。
宜寧縣興學堂事實記
宜寧縣興學堂者。故田公昌祿與姜,李,金七家。協力共立者也。蓋公文藝早就。不利場屋。晩居林泉。敎子以竆經明農。孝弟忠信。鄕閭矜式。公令八家子弟。會堂肄業。規模條例。亦略備矣。公歿後三十年。將重修而廣大之。又八家從而佽助。前後總十有六家。而管轄其事者。皆公之子孫也。逮于丁未。倀鬼輩設語學校。而欲取堂之所殖。公玄孫殷煥。正色諭之曰。君等皆我韓人。盍思復讎大義。反受日虜指使。而欲爲此分外之擧耶。且此堂自有其主。况今新法。亦未有取人契物者乎。彼輩素服殷煥長者。議遂寢。旣而殷煥歿。至庚戌秋。彼乃勒奪其田。是時域中聖廟。擧皆爲彼占據。而無敢誰何。噫。理之舛逆。一至於此耶。方余痛宗國顚覆。自臣癡轉入王島。廢棄人事。憂憤成疾。飾巾待盡。公五世孫璣鎭亨鎭。挐舟來見。請記堂之事實。余不能治鉛槧役。二子累月相守。而其懇苦切。不得已而書其源委如右。旣又告之曰。昔者之會。應未免時文之累。是必尊先祖。且用東萊欲因擧業。引以入道之意。然未若朱張法門之爲嚴正矣。今雖羣陰崢嶸。微陽斷續。然終必有地䨓之復。天心之見。是時諸家後昆。一鄕秀士。復聚于此堂。宜專心于修己治世之學。于以仰裨我韓之皇猷。是爲海上孤臣之血願也。是歲冬李記
竹棅記 壬午
今天下。蠻夷猾夏。禽獸逼人。剝上一爻之小中華。亦幾化矣。顧雖不武。有時思之。不覺怒髮衝冠。比假竹田旅館。日讀春秋書。每値獰風虐雪觸人肌膚之時。輒見竹林裏外。十萬丈夫。甲刃摐摐。密陳而環侍。豈負軍令之不敢囂兮。何意氣之嚴毅。直令人有揮淚誓衆。掃淸中原。驅夷狄而徙之荒服之外之心也。嗟乎。竹也其視經霜之隕蘀。黏泥之殘絮。直天之與淵。何其壯哉。念欲得與余同所愾者語之。以少洩胷中之不平。日德殷宋公實父。徵余以竹棲記。遂奮筆書所感而復之。豈謂竹之可稱畫於是。抑所遇之時使爾。至其禮樂文物靡所不備。而可以配君子之德。則以竢異日。與諸夏衣冠之士。揖讓周旋而細論之。未晩也。
烈女金氏旌閭重建記
昔丁酉島夷之入寇也。彥陽郡守金公昕內子金氏。避兵山閒。爲賊所搜。欲舁去。金氏抱二子。攀林木不動。賊戮殺衆人以示威。而欲汚之。金氏度不免。顧謂從婢曰。善護二郞。歸報夫子。遂引刀自裁。時年二十八。賊去斂屍。顔皃如生。視其帶。繫夫子告身。血濺于紙。 萬曆三十八年七月一日。奉 旨旌閭。郡守十世孫鎭墩。請余記重建。余誦前言以復之曰。金鼓一震。靑蛾紅粉。半入軍營。其能以貞節自完者。千百中僅一得焉。嚴霜零。則百草萎。而貞柏之色不凋。洪濤決。則坭砂漂。而危石之立益卓。彼雄弁悍卒。縱其淫殺。自謂得志。而不知適以成其節也。旣又閱其家牒曰。金氏之舅鰲峯齋閔。以湖南三運使。率諸子及義士數千人。討倭屢捷。郡守亦從擧義諸公。夾贊熊峙幸州之策。而樹大勳。白沙李公稱其功烈。當爲權忠莊之亞。後逆适之變。郡守子地英。亦揭義旌以勤王。地興慟母非命。終身哀慕。丁丑媾成。痛哭謝世。遺戒
(子孫。勿赴擧。以行誼。 贈掌樂院正。嗚呼。金氏之貞烈。其亦有所受而有所傳歟。聯絡書之。以爲世之士女勸。)
'한문 교양(사서삼경, 제자백가)'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충무공전서 李忠武公全書 이순신 충무공문집 이순신 문집 이순신장군 이순신장군 글 (1) | 2024.02.25 |
---|---|
坡平尹氏淵源工房 坡平尹氏淵源書 파평윤씨연원서 파평윤씨 윤씨연원서 (2) | 2024.02.25 |
사자단종생四字斷終生, 역술, 사주, 사자평, 운명감정, 사주팔자, 육십갑자 (0) | 2023.07.12 |
성적전도聖迹全圖, 공자의 일생을 그림으로 표현한 책. (2) | 2023.07.03 |
皇淸職貢圖, 황청직공도, 직공도, 조선시대 세계인의 패션은? 옛 사람들의 의복과 풍속, 직공도 원문 (2) | 2023.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