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家文
序
唐宋八家文 始於茅氏鹿門撰次 後儲氏同人病其疎漏 因增益之
倍有加矣 予賦性譾陋 少時誦習秪十之三四 年旣長 亦嘗綜覽兩家選本幷八家全文
而精神貫注 仍在少時誦習者 旣因門弟子請
出向時讀本 粗加點定 俾讀者視爲入門軌塗 志發軔也 或謂八家之文
果皆以言載道 有醇無駮者乎 應之曰 文之與道爲一者
理則天人性命 倫則君臣父子 治則禮樂刑政 欲稍增損而不得者
六經四子是也 後此宋五子庶能表章之 餘如賈董匡劉馬班
猶且醇駮相參 奈何於唐宋八家 遽求其備乎 今就八家言之
固多因事立言 因文見道者 然如昌黎上書時相 不無 急 柳州論封建
挾私意窺測聖人 廬陵彈狄靑 以過激沒其忠愛 老泉雜於霸術
東坡論用兵 潁濱論理財 前後發議 自相違背而南豐半山於揚雄之仕莽
一以爲合於箕子之明夷 一以爲得乎聖人無可無不可之至意
此尤繆戾之顯然者 然則八家之文 亦醇駮參焉者也
或謂如子言 後之學者 唯應於宋五子書是求 而迺問途於唐宋八家之文
則何也 應之曰 宋五子書秋實也 唐宋八家之文春華也
天下無騖春華而棄秋實者 妒徵舍春華而求秋實者 惟從事於韓柳以下之文而熟復焉
而深造焉 將怪怪奇奇 渾 讚此 與夫紆餘深厚
淸 遵折 悉融會於一心一手之間 以是上窺賈董匡劉馬班
幾可縱橫貫穿 而摩其壘者夫 而後去華就實 歸根返約 宋五子之學
行且徐驅而 其庭矣 若舍華就實 而徒敝敝焉 約取夫樸學之指歸
窮其流弊 恐有等於獸皮之 者 吾未見獸皮之 或賢於虛車之飾者也
文刪存三十卷 鉤畫點讀 稍分眉目 初學者熟讀深思
有得於心 由此以覽茅氏儲氏所葺 幷窺八家全文 更有曠然心目間者
治經義者 有得於此 治古文者 亦未必有得於此
外此 唐則有李習之杜牧之孫可之 宋則有李泰伯司馬文正公王梅溪陳同甫文信國諸公文
俱當蒐討畋漁者 學者尙究心焉
唐宋八家文卷一
韓愈 退之 著
原道
博愛之謂仁 行而宜之之謂義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仁與義爲定名 道與德爲虛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 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義非毁之也 其見者小也 坐井而觀天 曰天小者
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爲仁 孑孑爲義 其小之也亦宜 其所謂道
道其所道 非吾所謂道也 其所謂德 德其所德 非吾所謂德也
凡吾所謂道德云者 合仁與義言之也 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
去仁與義言之也 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 孔子沒
火於秦 黃老於漢 佛於晉魏梁隋之間 其言道德仁義者
不入於楊 則入於墨 不入於老 則入於佛 入於彼 必出乎此
入者主之 出者奴之 入者附之 出者汙之 噫 後之人 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
孰從而聽之 老者曰 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佛者曰
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爲孔子者習聞其說 樂其誕而自小也 亦曰
吾師亦嘗師之云爾 不惟擧之於其口 而又筆之於其書 噫 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
其孰從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 不求其端
其訊其末 惟怪之欲聞 古之爲民者四 今之爲民者六 古之敎者處其一
今之敎者處其三 農之家一 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
而用器之家六 賈之家一 而資焉之家六 奈之何 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 人之害多矣 有聖人者立 然後敎之以相生養之道
爲之君 爲之師 驅其蟲蛇禽獸 而處之中土 寒然後爲之衣 饑然後爲之食
木處而顚 土處而病也 然後爲之宮室 爲之工 以贍其器用
爲之賈以通其有無 爲之醫藥以濟其夭死 爲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
爲之禮以次其先後 爲之樂以宣其湮鬱 爲之政以率其怠
爲之刑以鋤其强梗 相欺也 爲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
相奪也 爲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爲之備 患生而爲之防 今其言曰
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 剖斗折衡 而民不爭 嗚呼 其亦不思而已矣
如古之無聖人 人之類滅久矣 何也 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
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 君者出令者也 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民者出粟米麻絲 作器皿 通貨財 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 則失其所以爲君 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 則失其所以爲臣
民不出粟米麻絲 作器皿 通貨財 以事其上 則誅 今其法曰
必棄而君臣 去而父子 禁而相生養之道 以求其所謂淸淨寂滅者
嗚呼 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 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 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於王 其號各殊 其所以爲聖一也 夏葛而冬裘 渴飮而饑食
其事殊 其所以爲智一也 今其言曰 曷不爲太古之無事 是亦責冬之裘者曰
曷不爲葛之之易也 責饑之食者曰 曷不爲飮之之易也
傳曰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 將以有爲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
滅其天常 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
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 進於中國
則中國之 經曰 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 詩曰 戎狄是膺
荊舒是懲 今也 擧夷狄之法 而加之先王之敎之上 幾何其不胥而爲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敎者何也 博愛之謂仁 行而宜之之謂義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其文詩書易春秋
其法禮樂刑政 其民士農工賈 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
其服麻絲 其居宮室 其食粟米果蔬魚肉 其爲道易明 而其爲敎易行也
是故以之爲己 則順而祥 以之爲人 則愛而公
以之爲心 則和而平 以之爲天下國家 無所處而不當 是故生則得其情
死則盡其常 郊焉而天神假 廟焉而人鬼饗 曰斯道也
何道也 曰斯吾所謂道也 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堯以是傳之舜
舜以是傳之禹 禹以是傳之湯 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傳之孔子
孔子傳之孟軻 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 擇焉而不精
語焉而不詳 由周公而上 上而爲君 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
下而爲臣 故其說長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 曰 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
人其人 火其書 廬其居 明先王之道 以道之 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原性
性也者與生俱生也 情也者接於物 而生也 性之品有三 而其所以爲性者五
情之品有三 而其所以爲情者七 曰何也 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 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 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其所以爲性者五 曰仁 曰禮 曰信 曰義 曰智 上焉者之於五也
主於一而行於四 中焉者之於五也 一不少有焉
則少反焉 其於四也混 下焉者之於五也 反於一 而悖於四 性之於情
視其品 情之品 有上中下三 其所以爲情者七 曰喜
曰怒 曰哀 曰懼 曰愛 曰惡 曰欲 上焉者之於七也 動而處其中
中焉者之於七也 有所甚 有所亡 然而求合其中者也 下焉者之於七也
亡與甚 直情而行者也 情之於性 視其品 孟子之言性
曰人之性善 荀子之言性 曰人之性惡 揚子之言性 曰人之性善惡混
夫始善而進惡 與始惡而進善 與始也混而今也善惡
皆擧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 得其一 而失其二者也 叔魚之生也
其母視之 知其必以賄死 楊食我之生也 叔向之母 聞其號也
知必滅其宗 越椒之生也 子文以爲大戚 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
人之性果善乎 后稷之生也 其母無災 其始匍匐也 則岐岐然
嶷嶷然 文王之在母也 母不憂 旣生也 傅不勤 旣學也
師不煩 人之性果惡乎 堯之朱 舜之均 文王之管蔡 習非不善也
而卒爲奸 瞽瞍之舜 鯀之禹 習非不惡也 而卒爲聖人 人之性善惡果混乎
故曰 三子之言性也 擧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
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曰然則性之上下者 其終不可移乎 曰上之性就學而愈明
下之性畏威 而寡罪 是故上者可敎 而下者可制也
其品則孔子謂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異於此 何也 曰今之言者
雜佛老而言也 雜佛老而言也者 奚言而不異
原人
形於上者謂之天 形於下者謂之地 命於其兩間者謂之人 形於上
日月星辰皆天也 形於下 草木山川皆地也 命於其兩間 夷狄禽獸皆人也
曰然則吾謂禽獸人可乎 曰非也 指山而問焉曰 山乎
曰山可也 山有草木禽獸 皆擧之矣 指山之一草而問焉曰 山乎
曰山則不可 故天道亂 而日月星不得其行 地道亂 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
人道亂 而夷狄禽獸不得其情 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
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 人者夷狄禽獸之主也 主而暴之 不得其爲主之道矣
是故聖人一視而同仁 篤近而擧遠
原鬼
有嘯於梁 從而燭之 無見也 斯鬼乎 曰非也 鬼無聲 有立於堂
從而視之 無見也 斯鬼乎 曰非也 鬼無形 有觸吾躬 從而執之
無得也 斯鬼乎 曰非也 鬼無聲與形 安有氣 曰鬼無聲也
無形也 無氣也 果無鬼乎 曰有形而無聲者 物有之矣
土石是也 有聲而無形者 物有之矣 風霆是也 有聲與形者 物有之矣
人獸是也 無聲與形者 物有之矣 鬼神是也 曰然則有怪而與民物接者何也
曰是有二 有鬼有物 漠然無形與聲者 鬼之常也
民有忤於天 有違於民 有爽於物 逆於倫 而感於氣
於是乎 鬼有形於形 有憑於聲 以應之而下殃禍焉 皆有之爲之也
其旣也 又反乎其常 曰何謂物 曰成於形與聲者 土石風霆人獸是也
反乎無聲與形者 鬼神是也 不能有形與聲 不能無形與聲者
物怪是也 故其作而接於民也無恆 故有動於民而爲禍
亦有動於民而爲福 亦有動於民而莫之爲禍福 適丁民之有是時也
作原鬼
原毁
古之君子 其責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輕以約 重以周故不怠 輕以約故人樂爲善
聞古之人有舜者 其爲人也 仁義人也 求其所以爲舜者
責於己曰 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 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 去其不如舜者 就其如舜者 聞古之人有周公者 其爲人也
多才與藝人也 求其所以爲周公者 責於己曰 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 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 去其不如周公者 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聖人也 後世無及焉 周公大聖人也 後世無及焉
是人也 乃曰不如舜 不如周公 吾之病也 是不亦責於身者重以周乎
其於人也 曰彼人也 能有是 是足爲良人矣 能善是 是足爲藝人矣
取其一 不責其二 卽其新 不究其舊 恐恐然 惟懼其人之不得爲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 一藝易能也 其於人也 乃曰能有是
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 是亦足矣 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 其責人也詳 其待己也廉 詳故人難於爲善
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 曰我善是 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 曰我能是
是亦足矣 外以欺於人 內以欺於心 未少有得而止矣 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於人也 曰彼雖能是 其人不足稱也 彼雖善是
其用不足稱也 擧其一不計其十 究其舊不圖其新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
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 夫是之謂不以衆人待其身
而以聖人望於人 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 爲是者有本有原
怠與忌之謂也 怠者不能修 而忌者畏人修 吾嘗試之矣 嘗試語於衆曰
某良士 某良士 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不然則其所疎遠
不與同其利者也 不然則其畏也 不若是 强者必怒於言 懦者必怒於色矣
又嘗語於衆曰 某非良士 某非良士 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不然則其所疎遠不與同其利者也 不然則其畏也 不若是
强者必說於言 懦者必說於色矣 是故事修而謗興 德高而毁來
嗚呼 士之處此世 而望名譽之光 道德之行 難已 將有作於上者
得吾說而存之 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對禹問
或問曰 堯舜傳之賢 禹傳之子 信乎 曰然 然則禹之賢不及於堯與舜也歟
曰不然 堯垂死理賢也 欲天下之得其所也 禹之傳子也
憂後世爭之之亂也 堯舜之利民也大 禹之慮民也深 曰
然則堯舜何以不憂後世 曰舜如堯 堯傳之 禹如舜 舜傳之 得其人而傳之
堯舜也 無其人 慮其患 而不傳者禹也 舜不能以傳禹
堯爲不知人 禹不能以傳子 舜爲不知人 堯以傳舜 以憂後世
禹以傳子 以慮後世 曰 禹之慮也 則深矣 傳之子 而當不淑則奈何
曰 時益以難理 傳之人則爭 未前定也 傳之子則不爭
前定也 前定雖不當賢 猶可以守法 不前定 而不遇賢
則爭且亂 天之生大聖也 不數 其生大惡也 亦不數 傳諸人
得大聖 然後人莫敢爭 傳諸子 得大惡 然後人受其亂 禹之後四百年
然後得桀 亦四百年 然後得湯與伊尹 湯與伊尹 不可待而傳也
與其傳不得聖人而爭且亂 孰若傳諸子 雖不得賢 猶可守法
曰 孟子之所謂天與賢則與賢 天與子則與子者何也 曰
孟子之心 以爲聖人不苟私於其子 以害天下 求其說 而不得
從而爲之辭
伯夷頌
士之特立獨行 適於義而已 不顧人之是非 皆豪傑之士 信道篤
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 力行而不惑者寡矣 至於一國一州非之
力行而不惑者 蓋天下一人而已矣 若至於擧世非之 力行而不惑者
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 窮天地 亘萬世 而不顧者也
昭乎日月不足爲明 崒乎泰山不足爲高 魏乎天地不足爲容也
當殷之亡 周之興 微子賢也 抱祭器而去之 武王周公聖也
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 而往攻之 未嘗聞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齊者
乃獨以爲不可 殷旣滅矣 天下宗周 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
餓死而不顧 由是而言 夫豈有求而爲哉 信道篤 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 一凡人譽之 則自以爲有餘 一凡人沮之
則自以爲不足 彼獨非聖人 而自是如此 夫聖人乃萬世之標準也
予故曰 若伯夷者 特立獨行 窮天地 亘萬世 而不顧者也 雖然微二子
亂臣賊子 接迹於後世矣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 其爲惑也 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聞道也
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後 其聞道也 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 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嗟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聖人 其出人也遠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衆人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於師 是故 聖益聖 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爲聖 愚人之所以爲愚 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 擇師而敎之
於其身也 則恥師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師 授之書 而習其句讀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 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師焉 或不焉 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 則羣聚而笑之 問之
則曰 彼與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嗚呼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君子不齒 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 萇弘 師襄
老聃 郯子之徒 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藝經傳 皆通習之 不拘於時
學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 以貽之
讀荀子
始吾讀孟軻書 然後知孔子之道尊 聖人之道易行 王易王 霸易霸也
以爲孔子之徒沒 尊聖人者 孟氏而已 晩得揚雄書 益尊信孟氏
因雄書而孟氏益尊 則雄者亦聖人之徒歟 聖人之道 不傳於世
周之衰 好事者 各以其說干時君 紛紛籍籍相亂 六經與百家之說錯雜
然老師大儒猶在 火於秦 黃老於漢 其存而醇者
孟軻氏而止耳 揚雄氏而止耳 及得荀氏書 於是又知有荀氏者也
考其辭 時若不粹 要其歸 與孔子異者鮮矣 抑猶在軻雄之間乎
孔子刪詩書 筆削春秋 合於道者著之 離於道者 黜去之
故詩書春秋無疵 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 附於聖人之籍 亦孔子之志歟
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與揚大醇而小疵
雜說一
龍噓氣成雲 雲固弗靈於龍也 然龍乘是氣 茫洋窮乎玄間 薄日月
伏光景 感震電 神變化 水下土 汩陵 谷 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爲靈也 若龍之靈 則非雲之所能使爲靈也 然龍弗得雲
無以神其靈矣 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 其所憑依 乃其所自爲也
易曰雲從龍 旣曰龍 雲從之矣
雜說四
世有伯樂 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
秪辱於奴隸人之手 騈死於槽櫪之間 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馬也
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 力不足 才美不外見 且欲與常馬等 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 不以其道 食之 不能盡其材 鳴之
不能通其意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 嗚呼其眞無馬邪 其眞不知馬也
獲麟解
麟之爲靈昭昭也 詠於詩 書於春秋 雜出於傳記百家之書 雖婦人小子
皆知其爲祥也 然麟之爲物 不畜於家 不恆有於天下
其爲形也 不類 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然則雖有麟 不可知其爲麟也
角者 吾知其爲牛 鬣者 吾知其爲馬 犬豕豺狼麋鹿
吾知其爲犬豕豺狼麋鹿 惟麟也 不可知 不可知 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
雖然 麟之出 必有聖人在乎位 麟爲聖人出也 聖人者必知麟
麟之果不爲不祥也 又曰 麟之所以爲麟者 以德不以形
若麟之出不待聖人 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進學解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 招諸生立館下 誨之曰 業精於勤 荒於嬉
行成於思 毁於隨 方今聖賢相逢 治具畢張 拔去凶邪 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 率以錄 名一藝者 無不庸 爬羅剔抉 刮垢磨光
蓋有幸而獲選 孰云多而不揚 諸生業患不能精 無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 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旣 有笑於列者 曰先生欺予哉
弟子事先生 於茲有年矣 先生口不絶吟於六藝之文 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記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鉤其玄 貪多務得 細大不捐
焚膏油以繼晷 恆兀兀以窮年 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觝排異端
攘斥佛老 補苴罅漏 張皇幽眇 尋墜緖之茫茫 獨旁搜而遠紹
障百川而東之 廻狂瀾於旣倒 先生之於儒可謂勞矣 沈浸醲郁
含英咀華 作爲文章 其書滿家 上規姚姒 渾渾無涯 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春秋謹嚴 左氏浮誇 易奇而法 詩正而葩 下逮莊騷太史所錄
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先生之於文 可謂閎其中
肆其外矣 少始知學 勇於敢爲 長通於方 左右具宜 先生之於爲人
可謂成矣 然而公不見信於人 私不見助於友 跋前躓後
動輒得咎 暫爲御史 遂竄南夷 三爲博士 冗不見治 命與仇謀
取敗幾時 冬暖而兒號寒 年豐而妻啼饑 頭童齒豁 竟死何裨
不知慮此 而反敎人爲 先生曰 吁子來前 夫大木爲杗 細木爲桷
欂櫨侏儒 椳闑扂楔 各得其宜 施以成室者 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 赤箭靑芝 牛溲馬勃 敗鼓之皮 俱收竝蓄 待用無遺者
醫師之良也 登明選公 雜進巧拙 紆餘爲姸 卓犖爲傑 較短量長
惟器是適者 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軻好辯 孔道以明 轍環天下
卒老於行 荀卿守正 大論是弘 逃讒於楚 廢死蘭陵
是二儒者 吐辭爲經 擧足爲法 絶類離倫 優入聖域 其遇於世
何知也 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 言雖多而不要其中 文雖奇而不濟於用
行雖修而不顯於衆 猶且月費俸錢 歲糜廩粟 子不知耕
婦不知織 乘馬從徒 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促促 窺陳編以盜竊
然而聖主不加誅 宰臣不見斥 茲非其幸歟 動而得謗 名亦隨之
投閑置散 乃分之宜 若夫商財賄之有亡 計班資之崇庳
忘己量之所稱 指前人之瑕疵 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爲楹 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
欲進其豨苓也
愛直贈李君房別
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欲其身不正 烏可得邪 吾觀李生在南陽公之側
有所不知 知之未嘗不爲之思 有所不疑 疑之未嘗不爲之言
勇不動於氣 義不陳乎色 南陽公擧措施爲 不失其宜 天下之所窺觀稱道洋洋者
抑亦左右前後有其人乎 凡在此趨公之庭 議公之事者
吾旣從而遊矣 言而公信之者 謀而公從之者 四方之人
則旣聞而知之矣 李生南陽公之娚也 人不知者將曰 李生之託婚於貴富之家
將以充其所求而止耳 故吾樂爲天下道其爲人焉 今之從事於彼也
吾爲南陽公愛之 又未知人之擧李生於彼者何辭
彼之所以待李生者何道 擧不失辭 待不失道 雖失之此足愛惜
而得之彼 爲歡忻 於李生道猶若也 擧之不以吾所稱 待之不以吾所期
李生之言不可出諸其口矣 吾重爲天下惜之
唐宋八家文卷二
論佛骨表
臣某言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漢時流入中國 上古未嘗有也
昔者黃帝在位百年 年百一十歲 少昊在位八十年 年百歲
顓頊在位七十九年 年九十八歲 帝嚳在位七十年 年百五歲 帝堯在位九十八年
年百一十八歲 帝舜及禹 年皆百歲 此時天下太平
百姓安樂壽考 然而中國未有佛也 其後殷湯亦年百歲 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 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
推其年數 蓋亦俱不減百歲 周文王年九十七歲 武王年九十三歲
穆王在位百年 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 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漢明帝時
始有佛法 明帝在位纔十八年耳 其後亂亡相繼 運祚不長
宋齊梁陳元魏以下 事佛漸謹 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位四十八年
前後三度捨身施佛 宗廟之祭 不用牲牢 晝日一食 止於菜果
其後竟爲侯景所逼 餓死臺城 國亦尋滅 事佛求福 乃更得禍
由此觀之 佛不足事 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 則議除之 當時羣臣
材識不遠 不能深知先王之道 古今之宜 推闡聖明 以救斯弊
其事遂止 臣常恨焉 伏惟 睿聖文武皇帝陛下 神聖英武
數千百年已來 未有倫比 卽位之初 卽不許度人爲僧尼道士 又不許創立寺觀
臣常以爲高祖之志必行於陛下之手 今縱未能卽行
豈可恣之轉令盛也 今聞陛下令羣僧迎佛骨於鳳翔 御樓以觀 舁入大內
又令諸寺遞迎供養 臣雖至愚 必知陛下不惑於佛 作此崇奉
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豐人樂 狥人之心 爲京都士庶 設詭異之觀
戲玩之具耳 安有聖明若此 而肯信此等事哉 然百姓愚冥
易惑難曉 苟見陛下如此 將謂眞心事佛 皆云天子大聖 猶一心敬信
百姓何人 豈合更惜身命 焚頂燒指 百十爲羣 解衣散錢
自朝至暮 轉相倣效 惟恐後時 老少奔波 棄其業次 若不卽加禁遏
更歷諸寺 必有斷臂臠身 以爲供養者 傷風敗俗
傳笑四方 非細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 與中國言語不通 衣服殊製
口不言先王之法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義 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尙在 奉其國命來朝京師 陛下容而接之 不過宣政一見
禮賓一設 賜衣一襲 衛而出之於境 不令惑衆也 況其身死已久
模朽之骨 凶穢之餘 豈宜令入宮禁 孔子曰 敬鬼神而遠之
古之諸侯 行弔於其國 尙令巫祝先以桃茢 祓除不祥
然後進弔 今無故取朽穢之物 親臨觀之 巫祝不先 桃茢不用
羣臣不言其非 御史不擧其失 臣實恥之 乞以此骨 付之有司
投諸水火 永絶根本 斷天下之疑 絶後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 知大聖人之所作爲
出於尋常萬萬也 豈不盛哉 豈不快哉 佛如有靈
能作禍祟 凡有殃咎 宜加臣身 上天鑒臨 臣不怨悔 無任感激懇悃之至
謹奉表以聞
潮州刺史謝上表
臣以狂妄戇愚 不識禮度 上表陳佛骨事 言涉不敬 正名定罪
萬死猶輕 陛下哀臣愚忠 恕臣狂直 謂臣言雖可罪 心亦無他
特屈刑章 以臣爲潮州刺史 旣免刑誅 又獲祿食 聖恩弘大 天地莫量
破腦刳心 豈足爲謝 臣某誠惶誠恐 頓首頓首 臣以正月十四日
蒙恩除潮州刺史 卽日奔馳上道 經涉嶺海 水陸萬里
以今月二十五日 到州上訖 與官吏百姓等相見具言 朝廷治平
天子神聖 威武慈仁 子養億兆人庶 無有親疎遠邇 雖在萬里之外
嶺海之陬 待之一如畿甸之間 輦轂之下 有善必聞 有惡必見
早朝晩罷 兢兢業業 惟恐四海之內 天地之中 一物不得其所
故遣刺史 面問百姓疾苦 苟有不便 得以上陳 國家憲章完具
爲治日久 守令承奉詔條 違犯者鮮 雖在幾荒 無不安泰
聞臣所稱聖德 惟知鼓舞讙呼 不勞施爲 坐以無事 臣某誠惶誠恐
頓首頓首 臣所領州 在廣府極東界上 去廣府雖云纔二千里
然來往動皆經月 過海口 下惡水 濤瀧壯猛 難計程期 颶風鰐魚
患禍不測 州南近界 漲海連天 毒霧瘴氛 日夕發作 臣少多病
年纔五十 髮白齒落 理不久長 加以罪犯至重 所處不極遠惡
憂惶慚悸 死亡無日 單立一身 朝無親黨 居蠻夷之地
與魑魅爲羣 苟非陛下哀而念之 誰肯爲臣言者 臣受性愚陋 人事多所不通
惟酷好學問文章 未嘗一日暫廢 實爲時輩所見推許
臣於當時之文 亦未有過人者 至於論述陛下功德 與詩書相表裏
作爲詩歌薦之郊廟 紀泰山之封 鏤白玉之牒 鋪張對天之閎休
揚厲無前之偉績 編之乎詩書之策而無愧 措之乎天地之間而無虧
雖使古人復生 臣亦未肯多讓 伏以大唐受命有天下 四海之內
莫不臣妾 南北東西 地各萬里 自天寶之後 政治少懈 文致未優
武 不剛 孽臣姦隸 居碁處 搖毒自防 外順內悖 父死子代
以祖以孫 如古諸侯 自擅其他 不貢不朝 六七十年 四聖傳序
以至陛下 陛下卽位以來 躬親聽斷 旋乾轉坤 關機闔開
雷厲風飛 日月淸照 天戈所麾 莫不寧順 大宇之下 生息理極
高祖合制天下 其功大矣 而治未太平也 太宗太平矣 而大功所立
咸在高祖之代 非如陛下承天寶之後 接因循之餘 六七十年之外
赫然興起 南面指麾 而致此巍巍之治功也 宜定樂章以告神明
東巡泰山 奏功皇天 具著顯庸 明示得意 使永永年代
服我成烈 當此之時 所謂千載一時 不可逢之嘉會 而臣負罪嬰釁
自拘海島 戚戚嗟嗟 日與死迫 曾不得奏薄技於從官之內
隸御之間 窮思畢精 以贖罪過 懷痛窮天 死不閉目 瞻望宸極
魂神飛去 伏惟皇帝陛下 天地父母 哀而憐之 無任感恩戀闕
慚惶懇迫之至 謹附表 陳謝以聞
爲裴相公讓官表
臣某言 伏奉今日制書 以臣爲朝議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承命驚惶 魂爽飛越 俯仰天地 若無所容 臣某誠惶誠恐
頓首頓首 臣少涉經史 粗知古今 天與朴忠 性惟愚直 知事君以道
無憚殺身 慕當官而行 不求利己 人以爲拙 臣行不疑
元和之初 始拜御史 旋以論事過切 爲宰臣所非 移官府廷 因佐戎幕
陛下恕臣之罪 憐臣之心 拔居侍從之中 遂掌絲綸之重
受恩益大 顧己益輕 苟耳目所聞知 心力所迨及 少關政理 輒以陳聞
於裨補無涓埃之微 而讒謗有邱山之積 陛下知其孤立
賞其微誠 獨斷不謀 獎待踰量 臣誠見 陛下具文武之德 有神聖之姿
啓中興之宏圖 當太平之昌歷 勤身以儉 與物無私 威怒如雷霆
容覆如天地 實羣臣盡節之日 才智效能之時 聖君難逢
重德宜報 苦心焦思 以日繼夜 苟利於國 知無不爲 徒欲竭愚
未免妄作 陛下不加罪責 更極寵光 旣領臺綱 又毗邦憲
聖君所厚 凶逆所讐 缺於防虞 幾至斃踣 恩私所被 性命獲全
忝累祖先 玷塵班列 未知所措 祗自內慙 豈意陛下擢臣於傷殘之餘
委臣以燮和之任 忘其陋汙 使佐聖明 此雖成湯擧伊尹於庖廚
高宗擧傅說於版築 周文用呂望於屠釣 齊桓起甯戚於飯牛
雪恥蒙光 去辱居貴 以今準古 擬議非倫 陛下有四君之明 行四君之事
微臣無四子之美 獲四子之榮 豈可叨居以彰非據 方今干戈未盡戢
夷狄未盡賓 麟鳳龜龍 未盡游交藪 草木魚鼈
未盡被雍熙 當大有爲之時 得非常人之佐 然後能上宣聖德 以代天工
如臣等類實不克堪 伏願博選周行 旁及巖穴 天生聖主
必有賢臣 得而授之 乃可致理 乞廻所授 以叶羣情 無任懇款之至
論今年停擧選狀
右臣伏見今月十日勅 今年諸色擧選 宜權停者 道路相傳 皆云
以歲之旱 陛下憐憫京師之人 慮其乏食 故權停擧選 以絶其來者
所以省費而足食也 臣伏思之 竊以爲十口之家 益之以一二人
於食未有所費 今京師之人 不啻百萬 都計擧者 不過五七千人
幷其僮僕畜馬 不當京師百萬分之一 以十口之家計之 誠未爲有所損益
又今年雖旱 去歲大豐 商賈之家 必有儲蓄 擧選者皆齎持資用
以有易無 未見其弊 今若暫停擧選 或恐所害實深
一則遠近驚惶 二則人士失業 臣聞 古之求雨之詞曰 人失職與
然則人之失職 足以致旱 今緣旱而停擧選 是使人失職而召災也
臣又聞 君者陽也 臣者陰也 獨陽爲旱 獨陰爲水
今者陛下聖明在上 雖堯舜無以加之 而羣臣之賢 不及於古 又不能盡心於國
與陛下同心 助陛下爲理 有君無臣 是以久旱
以臣之愚 以爲宜求純信之士 骨鯁之臣 憂國如家 忘身奉上者
超其爵位 置在左右 如殷高宗之用傅說 周文王之擧太公 齊桓公之拔甯戚
漢武帝之取公孫弘 淸閒之餘 時賜召問 必能輔宣王化
銷殄旱災 臣雖非朝官 月受俸錢 歲受祿粟 苟有所知
不敢不言
復讐狀
右伏奉今月五日勅 復讐據禮經 則義不同天 徵法令 則殺人者死
禮法二事 皆王敎之端 有此異同 必資論辯 宜令都省集議聞奏者
朝議郎行尙書職方員外郎上騎都尉韓愈議曰 伏以子復父讐
見於春秋 見於禮記 又見周官 又見諸子史 不可勝數 未有非而罪之者也
最宜詳於律而律無其條 非闕文也 蓋以爲不許復讐
則傷孝子之心 而乖先王之訓 許復讐 則人將倚法專殺
無以禁止其端矣 夫律雖本於聖人 然執而行之者有司也 經之所明者
制有司者也 丁寧其義於經 而深沒其文於律者 其意將使法吏一斷於法
而經術之士得引經而議也 周官曰 凡殺人而義者
令勿讐 讐之則死 義宜也 則殺人而不得其宜者 子得復讐也
此百姓之相讐者也 公羊傳曰 父不受誅 子復讐可也 不受誅者
罪不當誅也 誅者 上施於下之辭 非百姓之相殺者也 又周官曰
凡報仇讐者 書於士 殺之無罪 言將復讐 必先言於官 則無罪也
今陛下垂意典章 思立定制 惜有司之守 憐孝子之心 示不自專
訪議羣下 臣愚以爲復讐之名雖同 而其事各異 或百姓相讐
如周官所稱 可議於今者 或爲官所誅如公羊所稱 不可行於今者
又周官所稱 將復讐 先告於土則無罪者 若孤稚羸弱 抱微志而伺敵人之便
恐不能自言於官 未可以爲斷於今也 然則殺之與救不可一例
宜定其制曰 凡有復父讐者 事發具其事申尙書省
尙書省集議奏聞 酌其宜而處之 則經律無失其指矣
禘祫議
右今月十六日勅旨 宜令百僚議 限五日內聞奏者 將仕郎守國子監四門博士臣韓愈
謹獻議曰 伏以陛下追孝祖宗 肅敬祀事 凡在擬議
不敢自專 聿求厥中 延訪羣下 然而禮文繁漫 所執各殊
自建中之初 迄至今歲 屢經禘祫 未合適從 臣生遭聖明
涵泳恩澤 雖賤不及議 而志切効忠 今輒先擧衆議之非 然後申明其說
一曰 獻懿廟主 宜永藏之夾室 臣以爲不可 夫祫者合也
毁廟之主 皆當合食於大祖 獻懿二祖 卽毁廟主也 今雖藏於夾室
至禘祫之時 豈得不食於太廟乎 名曰合祭 而二祖不得祭焉
不可謂之合矣 二曰 獻懿廟主 宜毁之瘞之 臣又以爲不可
謹按禮記 天子立七廟 一壇一墠 其毁廟之主 皆藏於祧廟
雖百代不毁 祫則陳於太廟而饗焉 自魏晉已降 始有毁瘞之議
事非經據 竟不可施行 今國家德厚流光 創立九廟 以周制推之
獻懿二祖 猶在壇墠之位 況於毁瘞而不禘祫乎 三曰 獻懿廟主
宜各遷於其陵所 臣又以爲不可 二祖之祭於京師 列於太廟也二百年矣
今一朝遷之 豈惟人聽疑惑 抑恐二祖之靈 眷顧依遲
不卽饗於下國也 四曰 獻懿廟主 宜附於興聖廟 而不禘祫 臣又以爲不可
傳曰 祭如在 景皇帝雖太祖 其於屬乃獻懿之子孫也
今欲正其子東向之位 廢其父之大祭 固不可爲典矣 五曰
獻懿二祖 宜別立廟京師 臣又以爲不可 夫禮有所降 情有所殺
是故去廟爲祧 去祧爲壇 去壇爲墠 去墠爲鬼 漸而之遠 其祭益稀
昔者魯立煬宮 春秋非之 以爲不當取已毁之廟 旣藏之主而復築宮以祭
今之所議 與此正同 又雖違禮立廟 至於禘祫也
合食則禘無其所 廢祭則於義不通 此五說者 皆所不可 故臣博采前聞
求其折中 以爲殷祖玄王 周祖后稷 太祖之上 皆自爲帝
又其代數已遠 不復祭之 故太祖得正東向之位 子孫從昭穆之列
禮所稱者 蓋以紀一時之宜 非傳於後代之法也 傳曰 子雖齊聖
不先父食 蓋言子爲父屈也 景皇帝雖太祖也 其於獻懿則子孫也
當禘祫之時 獻祖宜居東向之位 景皇帝宜從昭穆之列
祖以孫尊 孫以祖屈 求之神道 豈遠人情 又常祭甚衆 合祭甚寡
則是太祖所屈之祭至少 所伸之祭至多 比於伸孫之尊 廢祖之祭
不亦順乎 事異殷周 禮從而變 非所失禮也 臣伏以制禮作樂者
天子之職也 陛下以臣議有可采 粗合天心 斷而行之
是則爲禮 如以爲猶或可疑 乞召臣對 面陳得失 庶有發明 謹議
爭臣論
或問諫議大夫陽城於愈 可以爲有道之士乎哉 學廣而聞多 不求聞於人也
行古人之道 居於晉之圖 晉之圖人薰其德 而善良者幾千人
大臣聞而薦之 天子以爲諫議大夫 人皆以爲華 陽子不色喜
居於位五年矣 視其德如在野 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哉 愈應之曰
是易所謂恆其德貞 而夫子凶者也 惡得爲有道之士乎哉
在易蠱之上九云 不事王侯 高尙其事 蹇之六二則曰 王臣蹇蹇
匪躬之故 夫不以所居之時不一 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蠱之上九
居無用之地 而致匪躬之節 以蹇之六二 在王臣之位 而高不事之心
則冒進之患生 曠官之刺興 志不可則 而尤不終无也 今陽子在位
不爲不久矣 聞天下之得失 不爲不熟矣 天子待之
不爲不加矣 而未嘗一言及於政 爵政之得失 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
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 問其官 則曰諫議也 問其祿 則曰下大夫之秩也
問其政 則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且吾聞之
有官守者 不得其職則去 有言責者 不得其言則去 今陽子以爲得其言乎哉
得其言而不言 與不得其言而不去 無一可者也
陽子將爲祿仕乎 古之人有云 仕不爲貧 而有時乎爲貧 謂祿仕者也
宜乎辭尊而居卑 辭富而居貧 若抱關擊柝者可也 蓋孔子嘗爲委吏矣
嘗爲乘田矣 亦不敢曠其職 必曰會計當而已矣
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陽子之秩祿 不爲卑且貧 章章明矣 而如此
其可乎哉 或曰否 非若此也 夫陽子惡訕上者 惡爲人臣招其君之過
而以爲名者 故雖諫且議 使人不得而知焉 書曰 爾有嘉謀嘉猷
則入告爾后於內 爾乃順之於外曰 斯謀斯猷 惟我后之德
夫陽子之用心 亦若此者 愈應之曰 若陽子之用心如此
滋所謂惑者矣 入則諫其君 出不使人知者 大臣宰相者之事 非陽子之所宜行也
夫陽子本以布衣 隱於蓬蒿之下 主上嘉其行誼
擢在此位 官以諫爲名 誠宜有以奉其職 使四方後代 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
天子有不僭賞 從諫如流之美 庶巖穴之士 聞而慕之
束帶結髮 願進於闕下 而伸其辭說 致吾君於堯舜 熙鴻號於無窮也
若書所謂則大臣宰相之事 非陽子之所宜行也 且陽子之心
將使君人者 惡聞其過乎 是啓之也 或曰 陽子之不求聞
而人聞之 不求用 而君用之 不得已而起 守其道而不變
何子過之深也 愈曰 自古聖人賢士 皆非有求於聞用也 閔其時之不平
人之不乂 得其道 不敢獨善其身 而必以兼濟天下也
孜孜矻矻 死而後已 故禹過家門不入 孔席不暇暖 而墨突不得黔
彼二聖一賢者 豈不知自安逸之爲樂哉 誠畏天命 而悲人窮也
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 豈使自有餘而已 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
耳目之於身也 耳司聞 而目司見 聽其是非 視其險易 然後身得安焉
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 時人者聖賢之身也 且陽子之不賢
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 若果賢 則固畏天命 而閔人窮也 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 吾聞 君子不欲加諸人 而惡訐以爲直者
若吾子之論 直則直矣 無乃傷於德而費於辭乎 好盡言以招人過
國武子之所以見殺於齊也 吾子其亦聞乎 愈曰 君子居其位 則思死其官
未得位 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 我將以明道也 非以爲直而加人也
且國武子不能得善人 而好盡言於亂國 是以見殺
傳曰 惟善人能受盡言 謂其聞而能改之也 子告我曰 陽子可以爲有道之士也
今雖不能及已 陽子將不得爲善人乎哉
諱辯
愈與李賀書 勸賀擧進士 賀擧進士有名 與賀爭名者毁之曰 賀父名晉肅
賀不擧進士爲是 勸之擧者爲非 聽者不察也 和而唱之
同然一辭 皇甫湜曰 若不明白 子與賀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
二名不偏諱 釋之者曰 謂若言徵不稱在 言在不稱徵是也
律曰 不諱嫌名 釋之者曰 謂若禹與雨 丘與蓲之類是也 今賀父名晉肅
賀擧進士 爲犯二名律乎 爲犯嫌名律乎 父名晉肅
子不得擧進士 若父名仁 子不得爲人乎 夫諱始於何時 作法制以敎天下者
非周公孔子歟 周公作詩不諱 孔子不偏諱二名 春秋不譏不諱嫌名
康王釗之孫 實爲昭王 曾參之父名晳 曾子不諱昔
周之時有騏期 漢之時有杜度 此其子宜如何諱 將諱其嫌
遂諱其姓乎 將不諱其嫌者乎 漢諱武帝名徹爲通 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爲某字也
諱呂后名雉爲野雞 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爲某字也
今上章及詔 不聞諱滸勢秉機也 惟宦官宮妾 乃不敢言諭及機
以爲觸犯 士君子言語行事 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於經 質之於律
稽之以國家之典 賀擧進士 爲可邪 爲不可邪 凡事父母
得如曾參 可以無譏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 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
不務行曾參 周公孔子之行 而諱親之名 則務勝於曾參周公孔子
亦見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 勝周公孔子曾參
乃比於宦官宮妾 則是宦官宮妾之行 孝於其親 賢於周公孔子曾參者耶
張中丞傳後序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 愈與吳郡張籍 閱家中舊書 得李翰所爲張巡傳
翰以文章自名 爲此傳頗詳密 然尙恨有闕者 不爲許遠立傳
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 開門納巡 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 而處其下 無所疑忌 竟與巡俱守死 成功名
城陷而虜 與巡死先後耳 兩家子弟 材智下 不能通知二父志
以爲巡死而遠就虜 疑畏死而辭服於賊 遠誠畏死 何苦守尺寸之地
食其所愛之肉 以與賊抗而不降乎 當其圍守時 外無蚍蜉蟻子之援
所欲忠者 國與主耳 而賊語以國亡主滅 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衆
必以其言爲信 外無待 而猶死守 人相食且盡 雖愚人
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 遠之不畏死亦明矣 烏有城壞 其徒俱死
獨蒙媿恥求活 雖至愚者不忍爲 嗚呼 而謂遠之賢而爲之耶
說者又謂 遠與巡分城而守 城之陷 自遠所分始 以此詬遠
此而與兒童之見無異 人之將死 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繩而絶之
其絶必有處 觀者見其然 從而尤之 其亦不達於理矣 小人之好議論
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 如巡遠之所成就 如此卓卓
猶不得免 其他則又何說 當二公之初守也 寧能知人之卒不救
棄城而逆遁 苟此不能守 雖避之他處何益 及其無救而且窮也
將其創殘餓羸之餘 雖欲去 必不達 二公之賢 其講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
以千百就盡之卒 戰百萬日滋之師 蔽遮江淮 沮遏其勢
天下之不亡 其誰之功也 當是時 棄城而圖存者 不可一
二數 擅强兵坐而觀者相環也 不追議此 而責二公以死守 亦見其自其比於逆亂
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愈嘗從事於汴徐二府 屢道於兩府間
親祭於其所謂雙廟者 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 云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
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 不肯出師救
愛霽雲之勇且壯 不聽其語 强留之 具食與樂 延霽雲坐 霽雲慷慨語曰
雲來時 睢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 雲雖欲獨食 義不忍
雖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斷一指 血淋漓 以示賀蘭 一座大驚
皆感激爲雲泣下 雲知賀蘭終無爲雲出師意 卽馳去 將出城 抽矢射佛寺浮圖
矢著其上甎判箭 曰吾歸破賊 必滅賀蘭 此矢所以志也
愈貞元中 過泗州 船上人猶指以相語 城陷城以刃脅降巡
巡不屈 卽牽去將斬之 又降霽雲 雲未應 巡呼雲曰 南八南兒死耳
不可爲不義屈 雲笑曰 欲將以有爲也 公有言 雲敢不死
卽不屈 張籍曰 有于嵩者 少依於巡 及巡起事 嵩常在圍中
籍大歷中 於和州烏江縣見嵩 嵩時年六十餘矣 以巡初
嘗得臨渙縣尉 好學 無所不讀 籍時尙小 粗問巡遠事 不能細也
云 巡長七尺餘 鬚髥若神 嘗見嵩讀漢書 謂嵩曰 何爲久讀此
嵩曰 未熟也 巡曰 吾於書讀不過三遍 終身不忘也 因誦嵩所讀書
盡卷不錯一字 嵩驚以爲巡偶熟此卷 因亂抽他帙以試
無不盡然 嵩又取架上諸書 試以問巡 巡應口誦無疑 嵩從巡久
亦不見巡常讀書也 爲文章 操紙筆立書 未嘗起草 初守睢陽時
士卒僅萬人 城中居人 戶亦且數萬 巡因一見問姓名
其後無不識者 巡怒鬚髥輒張 及城陷 賊縛巡等數十人坐 且將戮
巡起旋 其衆見巡起 或起或泣 巡曰 汝勿怖死 命也 衆泣不能仰視
巡就戮時 顔色不亂 陽陽如平常 遠寬厚長者 貌如其心
與巡同年生 月日後於巡 呼巡爲兄 死時年四十九 嵩貞元初
死於亳宋間 或傳 嵩有田在亳宋間 武人奪而有之 嵩將詣州訟理
爲所殺 嵩無子張籍云
釋言
元和元年六月十日 愈自江陵法曹 詔拜國子博士 始進見今相國鄭公
公賜之坐 且曰 吾見子某詩 吾時在翰林 職親而地禁
不敢相聞 今爲我寫子詩書 爲一通以來 愈再拜謝 退錄詩書若干篇
擇日時以獻 於後之數月 有來謂愈者 曰子獻相國詩書乎
曰然 曰有爲讒於相國之座者 曰 韓愈曰 相國徵余文 余不敢匿
相國豈知我哉 子其愼之 愈應之曰 愈爲御史 得罪德宗朝
同遷於南者凡三人 獨愈爲先收用 相國之賜大矣 百官之進見相國者
或立語以退 而愈辱賜坐語 相國之禮過矣 四海九州之人
自百官以下 欲以其業徹相國左右者多矣 皆憚而莫之敢 獨愈辱先索
相國之知至矣 賜之大 禮之過 知之至 是三者於敵以下受之
宜以何報 況在天子之宰乎 人莫不自知 凡適於用之謂才
堪其事之謂力 愈於二者 雖日勉焉而不迨 束帶執笏 立士大夫之行
不見斥以不肖幸矣 其何敢敖於言乎 夫敖雖凶德 必有恃而敢行
愈之族親鮮少 無扳聯之勢 於今不善交人 無相先相死之友
於朝無宿資蓄貨以釣聲勢 弱於才而腐於力 不能奔走乘機抵巇以要權利
夫何恃而敖 若夫狂惑喪心之人 蹈河而入火 妄言而罵詈者則有之矣
而愈人知其無是疾也 雖有讒者百人 相國將不信之矣
愈何懼而愼歟 旣累月 又有來謂愈 曰有讒子於翰林舍人李公與裴公者
子其愼歟 愈曰 二公者吾君朝夕訪焉 以爲政於天下
而階太平之治 居則與天子爲心膂 出則與天子爲股肱
四海九州之人 自百官以下 其孰不願忠而望賜 愈也不狂不愚
不蹈河而入火 病風而妄罵 不當有如讒者之說也 雖有讒者百人
二公將不信之矣 愈何懼而愼 旣以語應客 夜歸 私自尤曰
咄 市有虎 而曾參殺人 讒者之效也 言曰 取彼讒人 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 投畀有北 北有不受 投畀有昊 傷於讒\疾而甚之之辭也
又曰 亂之初生 僭始旣涵 亂之又生 君子信讒
始疑而終信之之謂也 孔子曰 遠侫人 夫侫人不能遠 則有時而信之矣
今我恃直而不戒 禍其至哉 徐又自解之曰 市有虎
聽者庸也 曾參殺人 以愛惑聰也 巷伯之傷 亂世是逢也 今三賢
方與天子謀所以施政於天下 而階太平之治 聽聰而視明 公正而敦大
夫聰明則聽視不惑 公正則不邇讒邪 敦大則有以容而思
彼讒人者 孰敢進而爲讒哉 雖進而爲之 亦莫之聽矣 我何懼而愼
旣累月 上命李命相 客謂愈曰 子前被言於一相 今李公又相
子其危哉 愈曰 前之謗我於宰相者 翰林不知也 後之謗我於翰林者
宰相不知也 今二公合處而會 言若及愈必曰 韓愈亦人耳
彼敖宰相 又敖翰林 其將何求 必不然 吾乃知免矣
旣而讒言果不行
唐宋八家文卷三
上宰相書
正月二十七日 前鄕貢進士韓愈 謹伏光範門下 再拜獻書相公閣下
詩之序曰 菁菁者莪 樂育材也 君子能長育人材 則天下喜樂之矣
其詩曰 菁菁者莪 在彼中阿 旣見君子 樂且有儀 說者曰
菁菁者盛也 莪微草也 阿大陵也 言君子之長育人材 若大陵之長育微草
能使之菁菁然盛也 旣見君子 樂且有儀云者
天下美之之辭也 其三章曰 旣見君子 錫我百朋 說者曰 百朋多之之辭也
言君子旣長育人材 又當爵命之 賜之厚祿 以寵貴之云爾
其卒章曰 汎汎楊舟 載沈載浮 旣見君子 我心則休
說者曰 載載也 沈浮者物也 言君子之於人材 無所不取 若舟之於物
浮沈皆載之云爾 旣見君子 我心則休云者 言此則天下之心美之也
君子之於人也 旣長育之 又當爵命寵貴之 而於其才無所遺焉
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 王天下不與存焉 其一曰 樂得天下之英才而敎育之
此皆聖人賢士之所極言至論 古今之所宜法者也
然則孰能長育天下之人材 將非吾君與吾相乎 孰能敎育天下之英才
將非吾君與吾相乎 幸今天下無事 小大之官 各守其職
錢穀甲兵之問 不至於廟堂 論道經邦之暇 捨此宜無大者焉
今有人 生二十八年矣 名不著於農工商賈之版 其業則讀書著文
歌頌堯舜之之道 雞鳴而起 孜孜焉亦不爲利 其所讀皆聖人之書
楊墨釋老之學 無所入於其心 其所著 皆約六經之旨而成文
抑邪與正 辨時俗之所惑 居窮守約 亦時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辭
以求知於天下 亦不悖於敎化 妖淫諛侫譸張之說 無所出於其中
四擧於禮部乃一得 三選於吏部卒無成 九品之位 其可望
一畝之宮 其可懷 遑遑乎四海無所歸 恤恤乎饑不得食 寒不得衣
濱於死而益固 得其所者爭笑之 忽將棄其舊 而新是圖
求老農老圃而爲師 悼中志之變化 中夜涕泗交頤 雖不足當詩人孟子之謂
抑長育之使成材 其亦可矣 敎育之使成才 其亦可矣
抑又聞 古之君子相其君也 一夫不獲其所 若己推而內之溝中
今有人 生七年 而學聖人之 道修其身 積二十年 不得已一朝而毁之
是亦不獲其所矣 伏念 今有仁人在上位 若不往告之而遂行
是果於自棄 而不以古之君子之道待吾相也 其可乎 寧往告焉
若不得志則命也 其亦行矣 洪範曰 凡厥庶民 有猷有爲有守
汝則念之 不協於極 不罹於咎 皇則受之 而康而色 曰予攸好德
汝則錫之福 是皆與善之辭也 抑又聞 古之人有自進者
而君子不逆之矣 曰予攸好德 汝則錫之福之謂也 抑又聞
上之設官制祿 必求其人而授之者 非苟慕其才 而富貴其身也
蓋將用其能理不能 用其明理不明者耳 下之修己立誠 必求其位而居之者
非苟沒於利而榮於名也 蓋將推己之所餘 以濟其不足者耳
然則上之於求人 下之於求位 交相求而一其致焉耳 苟以是而爲心
則上之道不必難其下 下之道不必難其上 可擧而擧焉
不必讓其自擧也 可進而進焉 不必廉於自進也 抑又聞 上之化下
得其道 則勸賞不必徧加乎天下 而天下從焉 因人之所欲爲
而遂推之之謂也 今天下 不由吏部而仕進者幾希矣 主上感傷山林之士
有逸遺者 屢詔內外之臣 旁求於四海 而其至者蓋闕焉
豈其無人乎哉 亦見國家不以非常之道禮之 而不來耳 彼之處隱就閒者亦人耳
其耳目鼻口之所欲 其心之所樂 其體之所安 豈有異於人乎哉
今所以惡衣食 窮體膚 麋鹿之與處 猨狖之與居
固自以其身不能與時從順俯仰 故甘心自絶而不悔焉 而方聞 國家之仕進者
必擧於州縣 然後升於禮部吏部 試之以繡繪雕琢之文
考之以聲勢之逆順 章句之短長 中其程式者 然後得從下士之列
雖有化俗之方 安邊之策 不由是而稍進 萬不有一得焉
彼惟恐入山之不深 入林之不密 其影響昧昧 惟恐聞於人也 今若聞有以書進宰相而求仕者
而宰相不辱焉 而薦之天子 而爵命之
而布其書於四方 枯槁沈溺 魁閎通達之士 必且洋洋焉動其心
峩峩焉纓其冠 于于焉而來矣 此所謂勸賞不必徧加乎天下
而天下從焉者也 因人之所欲爲 而遂推之之謂者也 伏惟 覽詩書孟子之所指
念育才錫福之所以 考古之君子相其君之道 而忘自進自擧之罪
思設官制祿之故 以誘致山林逸遺之士 庶天下之行道者
知所歸焉 小子不敢自幸 其嘗所著文 輒采其可者若干首
錄在異卷 冀辱賜觀焉 干瀆尊嚴 伏地待罪 愈再拜
應科目時與人書
月日愈再拜 天池之濱 大江之濆 曰有怪物焉 蓋非常鱗凡介之品彙匹儔也
其得水 變化風雨 上下於天不難也 其不及水 蓋尋常尺寸之間耳
無高山大陵曠途絶險 爲之關隔也 然其窮涸不能自致乎水
爲 獺之笑者 蓋十八九矣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
蓋一擧手一投足之勞也 然是物也 負其異於衆也 且曰 爛死於沙泥
吾寧樂之 若俛首帖耳 搖尾而乞憐者 非我之志也
是以有力者遇之 熟視之若無覩也 其死其生 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當其前矣
聊試仰首一鳴號焉 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
而忘一擧手一投足之勞 而轉之淸波乎 其哀之命也 其不哀之命也
知其在命 而且鳴號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實類於是 是以忘其疎愚之罪
而有是說焉 閣下其亦憐察之
上兵部李侍郎書
十二月九日 將仕郎守江陵府法曹參軍韓愈 謹上書侍郎閣下 愈少鄙鈍
於時事都不通曉 家貧不足以自活 應擧覓官 凡二十年矣
薄命不幸 動遭讒謗 進寸退尺 卒無所成 性本好文學 因困厄悲愁無所告語
遂得究窮於經傳史記百家之說 沈潛乎訓義
反復乎句讀 礱磨乎事業 而奮發乎文章 凡自唐虞已來 編簡所存
大之爲河海 高之爲山嶽 明之爲日月 幽之爲鬼神 纖之爲珠璣華實
變之爲雷霆風雨 奇辭奧旨 靡不通達 惟是鄙鈍 不通曉於時事
學成而道益窮 年老而智益困 私自憐悼 悔其初心
髮禿齒豁 不見知己 夫牛角之歌 辭鄙而義拙 堂下之言 不書於傳記
齊桓擧以相國 叔向攜手以上 然則非言之難 爲聽而識之者難遇也
伏以 閣下內仁而外義 行高而德鉅 尙賢而擧能
哀窮而悼屈 自江而西 旣化而行矣 今者入守內職 爲朝廷大臣
當天子新卽位 汲汲於理化之日 出言擧事 宜必施設 旣有聽之之明
又有振之之力 甯戚之歌 鬷明之言 不發於左右 則後而失其時矣
謹獻舊文一卷 扶樹敎道 有所明白 南行言一卷 舒憂娛悲
雜以瓌怪之言 時俗之好 所以諷於口而聽於耳也 如賜覽觀
亦有可采 干黷尊嚴 伏增惶恐 愈再拜
與少室李拾遺書
十二月某日 愈頓首 伏承 天恩詔河南 敦諭拾遺公 朝廷之士
引頸東望若景星鳳皇之始見也 爭先覩之爲快 方今天子仁聖 小大之事
皆出宰相 樂善言 如不久聞 自卽大位以來 於今四年
凡所施者 無不得宜 勤儉之聲 寬大之政 幽閨婦女 草野小人
皆飽聞而厭道之 愈不通於古 請問先生 世非太平之運與 加又有非人力而至者
年穀熟衍 符貺委至 若干紀之姦 不戰而拘纍
强梁之凶 銷鑠縮栗 迎風而委伏 其有一事未就正 自視若不成人
四海之所環 無一夫甲而兵者 若此時也 拾遺公不疾起 與天下之士君子
樂成而享之 斯無時矣 昔者孔子知不可爲 而爲之不已
足跡接於諸侯之國 卽可爲之時 自藏深山 牢關而固距
卽與仁義者異守矣 想拾遺公冠帶就車 惠然肯來 舒所蓄積 以補綴盛德之有闕遺
利加於時 名垂於將來 踴躍悚企 頃刻以冀
又竊聞 朝廷之議 必起拾遺公 使者往若不許 卽河南必繼以行
拾遺徵君若不至 必加高秩 如是則辭上就多 傷於廉而害於義
拾遺公必不爲也 善人斯進其類 皆有望於拾遺公 拾遺公倘不爲起
使衆善人不與斯人施也 由拾遺公 而使天子不盡得良臣 君子不盡得顯位
人庶不盡被惠利 其害不爲細 必望審察而遠思之
務使合於孔子之道 幸甚 愈再拜
答元侍御書
微之足下 前歲辱書 論甄逢父濟 識安祿山必反 卽詐爲喑棄去
祿山反 有名號 又逼致之 濟死執不起 卒不汙祿山父子事 又論逢知讀書
刻身立行 勤己取足 不干州縣 斥其餘以救人之急
足下由是與之交 欲令逢父子名迹存諸史氏 足下以抗直喜立事
斥不得立朝 失所不自悔 喜事益堅 微之乎 子眞安而樂之者
謹詳足下所論載 校之史法 若濟者固當得附書 今逢又能行身
幸於方州大臣 以標白其先人事 載之天下耳目 徹之天子 追爵其父第四品
赫然驚人 逢與其父俱當得書矣 濟逢父子自吾人發
春秋美君子樂道人之善 夫苟能樂道人之善 則天下皆去惡爲善
善人得其所 其功實大 足下與濟父子 俱宜牽連得書 足下勉逢
令終始其窮 而足下年尙彊 嗣德有繼 將大書特書屢書 不一書而已也
愈旣承命 又執筆以竢
與孟尙書書
愈白 行官自南廻過吉州 得吾兄二十四日手書 數番 忻悚兼至
未審入秋來 眠食何似 伏惟萬福 來示云 有人傳愈近少信奉釋氏
此傳之者妄也 潮州時 有一老僧 號大顚 頗聰明 識道理
遠地無可與語者 故自山召至州郭 留十數日 實能外形骸 以理自勝
不爲事物侵亂 與之語 雖不盡解 要自胸中無滯礙 以爲難得
因與來往 及祭神至海上 遂造其廬 及來袁州 留衣服爲別
乃人之情 非崇信其法 求福田利益也 孔子云 丘之禱久矣
凡君子行己立身 自有法度 聖賢事業 具在方冊 可效可師 仰不愧天
俯不愧人 內不愧心 積善積惡 殃慶各自以其類至 何有去聖人之道
舍先王之法 而從夷狄之敎 以求福利也 詩不云乎
愷悌君子 求福不回 傳又曰 不爲威惕 不爲利疚 假如釋氏能與人爲禍祟
非守道君子之所懼也 況萬萬無此理 且彼佛者果何人哉
其行事類君子耶 小人耶 若君子也 必不妄加禍於守道之人
如小人也 其身已死 其鬼不靈 天地神祗 昭布森列
非可誣也 又肯令其鬼行胸臆 作威福於其間哉 進退無所據而信奉之
亦且惑矣 且愈不助釋氏 而排之者 其亦有說 孟子云
今天下不之楊則之墨 楊墨交亂 而聖賢之道不明 則三綱淪而九法斁
禮樂崩而夷狄橫 幾何其不爲禽獸也 故曰 能言距楊墨者
皆聖人之徒也 揚子雲云 古者 楊墨塞路 孟子辭而闢之廓如也
夫楊墨行正道廢 且將數百年 以至於秦 卒滅先王之法 燒除其緯
坑殺學士 天下遂大亂 及秦滅漢興 且百年尙未知修明先王之道
其後始除挾書之律 稍求亡書 招學士 經雖少得 尙皆殘缺
十亡二三 故學士多老死 新者不見全經 不能盡知先王之事
各以所見爲守 分離乖隔 不合不公 二帝三王羣聖人之道 於是大壞
後之學者 無所尋逐 以至於今泯泯也 其禍出於楊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
孟子雖賢聖不得位 空言無施 雖切何補 然賴其言
而今學者尙知宗孔氏 崇仁義 貴王賤霸而已 其大經大法
皆亡滅而不救 壞亂而不收 所謂存十一於千百 安在其能廓如也
然向無孟氏 則皆服左袵 而言侏 矣 故愈嘗推尊孟氏 以爲功不在禹下者爲此也
漢氏已來 羣儒區區修補 百孔千瘡 隨亂隨失
其危如一髮引千鈞 綿綿延延 寖以微滅 於是時也 而唱釋老於其間
鼓天下之衆而從之 嗚呼 其亦不仁甚矣 釋老之害過於楊墨
韓愈之賢不及孟子 孟子不能救之於未亡之前 而韓愈乃欲全之於已壞之後
嗚呼 有亦不量其力 且見其身之危 莫之救以死也
雖然使其道由愈而粗傳 雖滅死萬萬無恨 天地鬼神 臨之在上
質之在傍 又安得因一摧折 自毁其道 以從於邪也 籍湜輩雖屢指敎
不知果能不叛去否 辱吾兄眷厚 而不獲承命 惟增慚懼
死罪死罪 愈再拜
與鄂州柳中丞書
淮右殘孽 尙守巢窟 環寇之師 殆且十萬 瞋目語難 自以爲武人不肯循法度
頡頏作氣勢 竊爵位 自尊大者 肩相摩 地相屬也
不聞有一人援桴 鼓誓衆而前者 但日令走馬來求賞給 助寇爲聲勢而已
閣下書生也 詩書禮樂是習 仁義是修 法度是束
一旦去文就武 鼓三軍而進之 陳師鞠旅 親與爲辛苦 慷慨感激
同食下卒 將二州之牧 以壯士氣 斬所乘馬 以祭踶死之士 雖古名將
何以加茲 此由天資忠孝 鬱於中而大作於外 動皆於機會
以取勝於當世 而爲戎臣師 豈常習於威暴之事 而樂其戰鬪之危也哉
愈誠怯弱 不適於用 聽於下風 竊者增氣 誇於中朝稠人廣衆會集之中
所以羞武夫之顔 令議者知將國兵而爲人之司命者
不在彼而在此也 臨敵重愼 誡輕出入 良用自愛 以副見慕之徒之心
而果爲國立大功也 幸甚幸甚
再與鄂州柳中丞書
愈愚 不能量事勢可否 比常念 淮右以靡弊困頓 三州之地 蚊蚋蟻蟲之聚
感凶豎喣濡飮食之惠 提童子之手 坐之堂上 奉以爲帥
出死力以抗逆明詔 戰天下之兵 乘機逐利 四出侵暴 屠燒縣邑
賊殺不辜 環其地數千里 莫不被其毒 洛汝 襄 荊
許 潁 淮 江爲之騷然 丞相公卿士大夫勞於圖議 握兵之將
熊羆貙虎之士 畏懦蹙蹜 莫肯杖戈爲士卒前行者 獨閣下 奮然率先揚兵界上
將二州之守 親出入行間 與士卒均辛苦 生其氣勢
見將軍之鋒穎 凜然有向敵之意 用儒雅文字章句之業 取先天下武夫
關其口而奪之氣 愚初聞時 方食 不覺棄匕箸起立
豈以爲閣下眞能引孤軍單進 與死寇角逐 爭一旦僥倖之利哉 就令如是
亦不足貴 其所以服人心 在行事適機宜 而風采可畏愛故也
是以 前狀輒述鄙誠 眷惠手翰遠答 益增忻悚 夫一衆人心力耳目
使所至如時雨 三代用師不出是道 閣下果能充其言
繼之以無倦 得形便之地 甲兵足用 雖國家故所失地 旬歲可坐而得
況此小寇 安足置齒牙間 勉而卒之 以俟其至 幸甚 夫遠徵軍士
行者有羈旅離別之思 居者有怨曠騷動之憂 本軍有饋餉煩費之難
地主多姑息形迹之患 急之則怨 緩之則不用命 浮寄孤懸
形勢銷弱 又與賊不相諳委 臨敵恐駭 難以有功 若召募土人
必得豪勇 與賊相熟 知其氣力所極 無望風之驚 愛護
鄕里 勇於自戰 徵兵滿萬 不如召募數千 閣下以爲何如 儻可上聞行之否
計已與裴中丞相見 行營事宜 不惜時賜示幸甚 不宣
與孟東野書
與足下別久矣 以吾心之思足下 知足下懸懸於吾也 各以事牽
不可合幷 其於人人 非足下之爲見 而日與之處 足下知吾心樂否也
吾言之 而聽者誰歟 吾唱之 而和者誰歟 言無聽也 唱無和也
獨行而無徒也 是非無所與同也 足下知吾心樂否也 足下才高氣淸
行古道處今世 無田而衣食 事親左右無違 足下之用心勤矣
足下之處身勞且苦矣 混混與世相濁 獨其心追古人而從之
足下之道 其使吾悲也 去年春 脫汴州之亂 幸不死 無所於歸
遂來於此 主人與吾有故 哀其窮 居吾於符睢上 及秋
將辭去 因被留以職事 黙黙在此 行一年矣 到今年秋 聊復辭去江湖
余樂也 與足下終幸矣 李習之娶吾亡兄之女 期在後月
朝夕當來此 張籍在和州 居喪 家甚貧 恐足下不知 故具此白
冀足下一來相視也 自彼至此雖遠 要皆舟行可至 速圖之 吾之望也
上襄陽于相公書
伏蒙示文武順聖樂辭 天保樂詩 讀蔡琰胡笳辭詩 移族從 竝與京兆書
自幕府至鄧之北境 凡五百餘里 自庚子至甲辰 凡五日
手批 目視 口詠其言 心惟其義 且恐且懼 忽若有亡 不知鞍馬之勤
道途之遠也 夫澗谷之水 深不過咫尺 邱垤之山 高不能踰尋丈
人則狎而翫之 及至臨太山之懸崖 窺巨海之驚瀾 莫不戰掉悼慄
眩惑而自失 所觀變於前 所守易於內 亦其理宜也
閣下負超卓之奇材 蓄雄剛之俟德 渾然天成 無有畔岸 而又貴窮乎公相
威動乎區極 天子之毗 諸侯之師 故其文章言語 與事相侔
憚赫若雷霆 浩汗若河漢 正聲諧韶濩 勁氣沮金石 盈而不餘一言
約而不失一辭 其事信其理切 孔子之言曰 有德者必有言
信乎其有德且有言也 揚子雲曰 商書灝灝爾 周書噩噩爾
信乎其能灝灝而且噩噩也 昔者齊君行而失道 管子請釋老馬而隨之
樊遲請學稼 孔子使問之老農 夫馬之智不賢於夷吾 農之能不聖於尼父
然且云爾者 聖賢之能多農馬之知專故也 今愈雖愚且賤
其從事於文 實專且久 則其贊王公之能 而稱大君子之美
不爲僭越也 伏惟詳察 愈恐懼再拜
與衛中行書
大受足下 辱書 爲賜甚大 然所稱道過盛 豈所謂誘之而欲其至於是歟
不敢當 不敢當 其中擇其一二近似者 而竊取之 則於交友忠
而不反於背面者 少似近焉 亦其心之所好耳 行之不倦
則未敢自謂能爾也 不敢當 不敢當 至於汲汲於富貴 以救世爲事者
皆聖賢之事業 知其智能謀 力能任者也 如愈者又焉能之
始相識時 方甚貧 衣食於人 其後相見於汴徐二州 僕皆爲之從事
日月有所入 比之前時 豐約百倍 足下視吾飮食衣服 亦有異乎
然則僕之心 或不爲此汲汲也 其所不忘於仕進者 亦將小行乎其志耳
此未易遽言也 凡禍福吉凶之來 似不在我 惟君子得禍爲不幸
而小人得禍爲恆 君子得福爲恆 而小人得福爲幸
以其所爲似有以取之也 必曰君子則吉 小人則凶者 不可也 賢不肖存乎己
貴與賤 禍與福存乎天 名聲之善惡存乎人 存乎己者
吾將勉之 存乎天存乎人者 吾將任彼而不用吾力焉 其所守者
豈不約而易行哉 足下曰 命之窮通 自我爲之 吾恐未合於道
足下徵前世而言之則知矣 若曰以道德爲己任 窮通之來 不接吾心
則可也 窮居荒涼 草樹茂密 出無驢馬 因與人絶 一
室之內 有以自娛 足下喜吾復脫禍亂 不當安安而居 遲遲而來也
答崔立之書
斯立足下 僕見險不能止 動不得時 顚頓狼狽 失其所操持 困不知變
以至辱於再三 君子小人之所憫笑 天下之所背而馳者也
足下猶復以爲可敎 貶損道德 乃至手筆以問之 扳援古昔 辭義高遠
且進且勸 足下之於故舊之道得矣 雖僕亦固望於吾子 不敢望於他人者耳
然尙有似不相曉者 非故欲發余乎 不然何子之不以丈夫期我也
不能黙黙聊復自明 僕始年十六七時 未知人事
讀聖人之書 以爲人之仕者 皆爲人耳 非有利乎己也 及年二十時
苦家貧衣食不足 謀於所親 然後知仕之不唯爲人耳 及來京師見有擧進士者
人多貴之 僕誠樂之 就求其術 或出禮部所試賦詩策等以相示
僕以爲可無學而能 因詣州縣求擧 有司者好惡出於其心
四擧而後有成 亦未卽得仕 聞吏部有以博學宏辭選者
人尤謂之才 且得美仕 就求其術 或出所試文章 亦禮部之類
私怪其故 然猶樂其名 因又詣州府求擧 凡二試於吏部 一旣得之
而又黜於中書 雖不得仕 人或謂之能焉 退自取所試讀之
乃類於俳優者之辭 顔忸怩而心不寧者數月 旣已爲之 則欲有所成就
書所謂恥過作非者也 因復求擧 亦無幸焉 乃復自疑 以爲所試與得之者
不同其程度 及得觀之 余亦無甚愧焉 夫所謂博學者
豈今之所謂者乎 夫所謂宏辭者 豈今之所謂者乎 誠使古之豪傑之士若屈原
孟軻 司馬遷 相如 揚雄之徒 進於是選
必知其懷慙 乃不自進而已耳 設使與夫今之善進取者 競於蒙昧之中
僕必知其辱焉 然彼五子者 且使生於今之世 其道雖不顯於天下
其自負何如哉 肯與夫斗筲者 決得失於一夫之目 而爲之憂樂哉
故凡僕之汲汲於進者 其小得 蓋欲以具裘葛 養窮孤
其大得 蓋欲以同吾之所樂於人耳 其他可否 自計已熟 誠不待人而後知
今足下乃復比之獻玉者 以爲必竢工人之剖 然後見知於天下
雖兩刖足不爲病 且無使勍者再剋 誠足下相勉之意厚也
然仕進者 豈舍此而無門哉 足下謂我必待是而後進者 尤非相悉之辭也
僕之玉 固未嘗獻而足固未嘗刖 足下無爲爲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風俗 尙有未及於古者 邊境尙有被甲執兵者 主上不得怡
而宰相以爲憂 僕雖不賢 亦且潛究其得失 致之乎吾相 薦之乎吾君
上希卿大夫之位 下猶取一障而乘之 若都不可得 猶將耕於寬閑之野
釣於寂寞之濱 求國家之遺事 考賢人哲士之終始
作唐之一經 垂之於無窮 誅奸諛於旣死 發潛德之幽光 二者將必有一可
足下以爲僕之玉凡幾獻 而足凡幾刖也 又所謂勍者
果誰哉 再剋之刑 信何如也 士固信於知己 微足下 無以發吾之狂言
與崔羣書
自足下離東都 凡兩度枉問 尋承已達宣州 主人仁賢 同列皆君子
雖抱羈旅之念 亦且可以度日 無入而不自得 樂天知命者
固前修之所以禦外物者 況足下度越此等百千輩 豈以出處近遠
累其靈臺耶 宣州雖稱淸涼高爽 然皆大江之南 風土不竝以北
將息之道 當先理其心 心閑無事 然後外患不入 風氣所宜 可以審備
小小者亦當自不至矣 足下之賢 雖在窮約 猶能不改其樂
況地至近 官榮祿厚 親厚盡在左右者耶 所以如此云云者
以爲足下賢者 宜在上位 託於幕府 則不爲得其所 是以及之
乃相親重之爾 正非所以待足下者也 僕自少至今 從事於往還朋友間
一十七年矣 日月不爲不久 所與交往相識者千百人 非不多
其相與如骨肉兄弟者 亦且不少 或以事同 或以藝取 或慕其一善
或以其久故 或初不甚知 而與之已密 其後無大惡 因不復決捨
或其人雖不皆無於善 而於己已厚 雖欲悔之不可 凡諸淺者固不足道
深者止如此 至於心所仰服 考之言行而無瑕尤
窺之閫奧而不見畛域 明白淳粹 輝光日新者 惟吾崔君一人 僕愚陋
無所知曉 然聖人之書 無所不讀 其精粗巨細 出入明晦
雖不盡識 然不可謂不涉其流者也 以此而推之 以此而度之 誠知足下出羣拔萃
無謂僕何從而得之也 與足下情義 寧須言而後自明邪
所以言者 懼足下以爲吾所與深者 多不置白黑於胸中耳
旣謂能粗知足下 而復懼足下之不我知 亦過也 比亦有人說 足下誠盡善盡美
抑猶有可疑者 僕謂之曰 何疑 疑者曰 君子當有所好惡
好惡不可不明 如淸河者 人無賢愚無不說其善服其爲人
以是而疑之耳 僕應之曰 鳳皇芝草 賢愚皆以爲美瑞 靑天白日
奴隷亦知其淸明 譬之食物 至於遐方異味 則有嗜者 有不嗜者
至於稻也 梁也 膾也 䏑也 豈聞有不嗜者哉 疑者乃解
解不解 於吾崔君無所損益也 自古賢者少 不肖者多 自省事已來
又見賢者恆不遇 不賢者比肩靑紫 賢者恆無以自存 不賢者志滿氣得
賢者雖得卑位 則旋而死 不賢者或至眉壽 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
無乃所好惡與人異心哉 又不知無乃都不省記
任其死生壽夭邪 未可知也 人固有薄卿相之官 千乘之位 而甘陋巷菜羹者
同是人也 猶有好惡如此之異者 況天之與人 當必異其所好惡無疑也
合乎天而乖於人 何害 況又時有兼得者耶
崔君崔君 無怠無怠 僕無以自全活者 從一官於此 轉困窮甚
思自放於伊潁之上 當亦終得之 近者尤衰憊 左車第二牙 無故動搖脫去
目視昏花 尋常間便不分人顔色 兩鬢半白 頭髮五分亦白其一
鬚亦有一莖兩莖白者 僕家不幸 諸父諸兄 皆康强早世
如僕者 又可以圖於久長哉 以此忽忽 思與足下相見 一道其懷
小兒女滿前 能不顧念 足下何由得歸北來 僕不樂江南
官滿便終老嵩下 足下可相就 僕不可去矣 珍重自愛 愼飮食
少思慮 惟此之望 愈再拜
答李翊書
六月二十六日 愈白 李生足下 生之書辭甚高 而其問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 誰不欲告生以其道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 況其外之文乎
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 而不無於其宮者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雖然 不可不爲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 生所爲者與所期者
甚似而幾矣 抑不知生之志 蘄勝於人而取於人邪 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邪
蘄勝於人而取於人 則固勝於人而可取於人矣 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
則無望其速成 無誘於勢利 養其根而竢其實 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實遂 膏之沃者其光曄 仁義之人 其言藹如也
抑又有難者 愈之所爲 不自知其至猶未也 雖然學之二十餘年矣
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 非聖人之志不敢存 處若忘
行若遺 儼乎其若思 茫乎其若迷 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
惟陳之務去 戛戛乎其難哉 其觀於人 不知其非笑之爲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 猶不改 然後識古書之正僞與雖正而不至焉者 昭昭然白黑分矣
而務去之 乃徐有得也 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
汩汩然來矣 其觀於人也 笑之則以爲喜 譽之則以爲憂 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 然後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懼其雜也
迎而距之 平心而察之 其皆醇也 然後肆焉 雖然不可以不養也
行之乎仁義之途 游之乎詩書之源 無迷其途 無絶其源
終吾身而已矣 氣水也 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 大小畢浮
氣之與言猶是也 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雖如是其敢自謂幾於成乎
雖幾於成 其用於人也奚取焉 雖然 待用於人者
其肖於器耶 用與舍屬之人 君子則不然 處心有道 行己有方
用則施諸人 舍則傳諸其徒 垂諸文而爲後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樂乎
其無足樂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 志乎古 必遺乎今 吾誠樂而悲之
亟稱其人 所以勸之 非敢襃其可襃 而貶其可貶也 問於愈者多矣
念生之言不志乎利 聊相爲言之
答劉正夫書
愈白 進士劉君足下 辱牋 敎以所不及 旣荷厚賜 且愧其誠然
幸甚幸甚 凡擧進士者 於先進之門 何所不往 先進之於後輩
苟見其至 寧可以不答其意邪 來者則接之 擧城士大夫 莫不皆然
而愈不幸 獨有接後輩名 名之所存 謗之所歸也 有來問者
不敢不以誠答 或問 爲文宜何師 必謹對曰 宜師古聖賢人 曰古聖賢人
所爲書具存 辭皆不同 宜何師 必謹對曰 師其意 不師其辭
又問 曰文宜易宜難 必謹對曰 無難易 惟其是爾 如是而已
非固開其爲此 而禁其爲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見者 人皆不注視也
及覩其異者 則共觀而言之 夫文豈異於是乎漢朝人莫不能爲文
獨司馬相如 太史公 劉向 揚雄爲之最 然則用功深者
其收名也遠 若皆與世沈浮 不自樹立 雖不爲當時所怪 亦必無後世之傳也
足下家中百物 皆賴而用也 然其所珍愛者 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於文 豈異於是乎 今後進之爲文 能深探而力取之
以古聖賢人爲法者 雖未必皆是 要若有司馬相如 太史公
劉向 揚雄之徒出 必自於此 不自於循常之徒也 若聖人之道
不用文則已 用則必尙其能者 能者非他 能自樹不因循者是也
有文字來 誰不爲文 然其存於今者 必其能者也 顧常以此爲說耳
愈於足下忝同道而先進者 又嘗從遊於賢尊給事 旣辱厚賜
又安得不進其所有 以爲答也 足下以爲何如 愈白
答尉遲生書
愈白 尉遲生足下 夫所謂文者 必有諸其中 是故君子愼其實
實之美惡 其發也不揜 本深而末茂 形大而聲宏 行峻而言厲
心醇而氣和 昭晰者無疑 優游者有餘 體不備 不可以爲成人
辭不足 不可以爲成文 愈之所聞者如是 有問於愈者 亦以是對
今吾子所爲皆善矣 謙謙然若不足 而以徵於愈 愈又敢有愛於言乎
抑所能言者 皆古之道 古之道 不足以取於今 吾子使其愛之異也
賢公卿大夫 在上比肩 始進之賢士在下比肩 彼其得之
必有以取之也 子欲仕乎 其往問焉 皆可學也 若獨有愛於是
而非仕之謂 則愈也嘗學之矣 請繼今以言
答呂毉山人書
愈白 惠書 責以不能如信陵執轡者 夫信陵 戰國公子 欲以取士聲勢
傾天下而然耳 如僕者 自度若世無孔子 不當在弟子之列
以吾子始自山出 有朴茂之美意 恐未礱磨以世事 又自周後文弊
百子爲書 各自名家 亂聖人之宗 後生習傳 雜而不貫
故設問以觀吾子 其已成熟乎 將以爲友也 其未成熟乎 將以講去其非而趨是耳
不如六國公子有市於道者也 方今天下入仕 惟以進士明經及卿大夫之世耳
其人率皆習熟時俗 工於語言 識形勢
善候人主意 故天下靡靡 日入於衰壞 恐不復振起 務欲進足下趨死
不顧利害去就之人於朝 以爭救之耳 非謂當今公卿間
無足下輩文學知識也 不得以信陵比 然足下衣破衣繫麻鞋 率然叩吾門
吾待足下 雖未盡賓主之道 不可謂無意者 足下行天下
得此於人蓋寡 乃遂能責不足於我 此眞僕所汲汲求者 議雖未中節
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 灼灼明矣 方將坐足下 三浴而三薰之
聽僕之所爲 少安無躁
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
右其人 爲文甚古 立志甚堅 行止取捨 有士君子之操 家貧親老
無援於朝 在擧場十餘年 竟無知遇 愈常慕其才 而恨其屈
與之還往 歲月已多 嘗欲薦之於主司 言之於上位 名卑官賤
其路無由 觀其所爲文 未嘗不掩卷長歎 去年愈從調選 本欲攜持同行
適遇其人自有家事 迍邅坎坷 又廢一年 及春末自京還
怪其久絶消息 五月初至此 自言爲閣下所知 辭氣激揚 面有矜色
曰侯喜死不恨矣 喜辭親入關 羈旅道路 見王公數百 未嘗有如盧公之知我也
比者分將委棄泥塗 老死草野 今胸中之氣
勃勃然復有仕進之路矣 愈感其言 賀之以酒 謂之曰 盧公天下之賢刺史也
未嘗有所推引 蓋難其人 而重其事 今子鬱爲選首
其言死不恨 固宜也 古所謂知己者 正如此耳 身在貧賤 爲天下所不知
獨見遇於大賢 乃可貴耳 若自有名聲 又託形勢 此乃市道之事
又何足貴乎 子之遇知於盧公 眞所謂知己者也 士之修身立節
而竟不遇知己 前古已來不可勝數 或日接膝而不相知
或異世而相慕 以其遭逢之難 故曰 士爲知己者死 不其然乎
不其然乎 閣下旣已知侯生 而愈復以侯生言於閣下者 非爲侯生謀也
感知己之難遇 大閣下之德 而憐侯生之心 故因其行而獻於左右焉
謹狀
唐宋八家文卷四
送鄭尙書序
嶺之南 其州七十 其二十二隷嶺南節度府 其四十餘分四府 府各置帥
然獨嶺南節度爲大府 大府始至 四府必使其佐啓問起居
謝守地不得卽賀 以爲禮 歲時必遣賀問 致水土物 大府帥 或道過其府
府帥必戎服 左握刀 右屬弓矢 帕首袴韡迎郊 及旣至
大府帥先入據館 帥守屛 若將趨入拜庭之爲者 大府與之爲讓至一再
乃敢改服 以賓主見適位執爵 皆興拜 不許乃止 虔
若小侯之事大國 有大事 諮而後行 隷府之州 離府遠者至三千里
懸隔山海 使必數月而後能至 蠻夷悍輕 易怨以變 其南州皆岸大海
多洲島 颿風一日踔數千里 漫瀾不見蹤跡 控御失所
依險阻結黨仇 機毒矢以待將吏 撞搪呼號 以相和應 蜂屯蟻雜
不可爬梳 好則人 怒則獸 故常薄其征入 簡節而疎目 時有所遺漏
不究切之 長養以兒子 至紛不可治 乃草薙而禽獮之 盡根株
痛斷乃止 其海外雜國 若 浮羅 流求 毛人 夷亶人州
林邑 扶南 眞臘 于陀利之屬 東南際天地 以萬數 或時候風潮朝貢
蠻胡賈人 舶交海中 若嶺南帥 得其人 則一邊盡治
不相寇盜賊殺 無風魚之災 水旱癘毒之患 外國之貨日至 珠香
象犀 玳瑁 奇物 溢於中國 不可勝用 故選帥常重于他鎭 非有文武威風
知大體 可畏信者 則不幸往往有事 長慶三年四月
以工部尙書鄭公爲刑部尙書兼御大夫 往踐其任 鄭公嘗以節鎭襄陽
又帥滄景德棣 歷河南尹 華州刺史 皆有功德可稱道 入朝爲金吾將軍
散騎常侍 工部侍郎尙書 家屬百人 無數畝之宅
僦屋以居 可謂貴而能貧 爲仁者不富之效也 及是命 朝廷莫不悅
將行 公卿大夫士 苟能詩者 咸相率爲詩 以美朝政 以慰公南行之思
韻必以來字者 所以祝公成政而來歸疾也
送幽州李端公序
元年今相國李公爲吏部員外郎 愈嘗與偕朝 道語幽州司徒公之賢曰
某前年被詔告禮幽州 入其地 迓勞之使里至 每進益恭 及郊
司徒公紅 首 韡袴握刀 左右雜佩 弓韔服 矢揷房 俯立迎道左
某禮辭曰 公天子之宰 禮不可如是 及府又以其服卽事
某又曰 公三公 不可以將服承命 卒不得辭 上堂卽客階 坐必東向
愈曰 國家失太平 于今六十年 夫十日十二子相配 數窮六十
其將復平 平必自幽州始 亂之所出也 今天子大聖 司徒公勤於禮
庶幾帥先河南北之將 來覲奉職 如開元時乎 李公曰然
今李公旣朝夕左右 必數數焉 爲上言 元年之言殆合矣 端公歲時來壽其親東都
東都之大夫士 莫不拜于門 其爲人佐甚忠
意欲司徒公功名流千萬歲 請以愈言爲使歸之獻
送水陸運使韓侍御歸治所序
六年冬 振武軍吏走 驛馬 詣闕告饑 公卿廷議 以轉運使不得其人
宜選才幹之士往換之 吾族子重華 適當其任 至則出贓罪吏九百餘人
脫其桎梏 給耒耜與牛 使耕其傍便近地 以償所負
釋其粟之在吏者四十萬斛不徵 吏得去罪死 假耕種 齒平人 有以效
莫不涕泣感奮 相率盡力以奉其令 而又爲之奔走經營 相原隰之宜
指授方法 故連二歲大熟 吏得盡償其所亡失四十萬斛
而私其贏餘 得以蘇息 軍不復飢 君曰 此未足爲天子言 請益募人爲十五屯
屯置百三十人 而種百頃 令各就高爲堡 東起振武
轉而西 過雲州界 極於中受降城 出入河山之際六百餘里
屯堡相望 寇來不能爲暴 人得肆耕其中 少可以罷漕輓之費 朝廷從其議
秋果倍收 歲省度支錢千三百萬 八年 詔拜殿中侍御史
錫服朱銀 其冬來朝 奏曰 得益開田四千頃 則盡可以給塞下五城矣
田五千頃 法當用人七千 臣令吏於無事時 督習弓矢
爲戰守備 因可以制虜 庶幾所謂兵農兼事 務一而兩得者也 大臣方持其議
吾以爲邊兵皆不知耕作 開口望哺 有司常僦人 以車船自他郡往輸
乘沙逆河 遠者數千里 人畜死 蹄踵交道 費不可勝計
中國坐耗 而邊吏恆苦食不繼 今君所請田 皆故秦漢時郡縣地
其課績又已 白 若從其言 其利未可遽以一二數也
今天子方擧羣策 以收太平之功 寧使士有不盡用之歎 懷奇見而不得施設也
君又何憂 而中臺士大夫 亦同言 侍御韓君 前領三縣
紀綱二州 奏課常爲天下第一 行其計於邊 其功烈又赫赫如此
使盡用其策 西北邊故所沒地 可指期而有也 聞其歸 皆相勉爲詩
以推大之 而屬余爲序
送殷員外序
唐受天命爲天子 凡四方萬國 不問海內外 無小大咸臣順於朝
時節貢水土百物 大者特來 小者附集 元和睿聖文武皇帝 旣嗣位
悉治方內 就法度 十二年詔曰 四方萬國 惟回鶻於唐最親
奉職尤謹 丞相其選宗室四品一人 持節往賜君長 告之朕意 又選學有經法
通知時事者一人 與之爲貳 由是殷侯侑自太常博士
遷尙書虞部員外郎兼侍御史 朱衣象笏 承命以行 朝之大夫 莫不出錢
酒半 右庶子韓愈執盞言曰 殷大夫 今人適數百里 出門惘惘有離別可憐之色
持被入直三省 丁寧顧婢子語 刺刺不能休
今子使萬里外國 獨無幾微出於言面 豈不眞知輕重大丈夫哉
丞相以子應詔 眞誠知人 士不通經 果不足用 於是相屬爲詩以道其行云
送區冊序
陽山天下之窮處也 陸有邱陵之險 虎豹之虞 江流悍急 橫波之石
廉利侔劍戟 舟上下失勢 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 縣郭無居民
官無丞尉 夾江荒茅篁竹之間 小吏十餘家 皆鳥言夷面 始至言語不通
畫地爲字 然後可告以出租賦奉期約 是以賓客遊從之士
無所爲而至 愈待罪於斯 且半歲矣 有區生者 誓言相好 自南海挐舟而來
升自賓階 儀觀甚偉 坐與之語 文義卓然 莊周云
逃空虛者 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況如斯人者 豈易得哉 入吾室
聞詩書仁義之說 欣然喜 若有志於其間也 與之翳嘉林 坐石磯
投竿而漁 陶然以樂 遺外聲利 而不厭乎貧賤也 歲之初吉 歸拜其親
酒壺旣傾 序以識別
送石處士序
河陽軍節度御史大夫烏公 爲節度之三月 求士於從事之賢者 有薦石先生者
公曰 先生何如 曰 先生居嵩邙瀍穀之間 冬一裘夏一葛
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 人與之錢則辭 請與出遊 未嘗以事免
勸之仕不應 坐一室 左右圖書 與之語道理 辯古今事當否
論人高下 事後當成敗 若河決下流而東注 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
而王良造父爲之先後也 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 大夫曰 先生有以自老
無求於人 其肯爲某來耶 從事曰 大夫文武忠孝
求士爲國 不私於家 方今寇聚於恆 師環其疆 農不耕收 財粟殫亡
吾所處地 歸輸之塗 治法征謀 宜有所出 先生仁且勇
若以義請 而强委重焉 其何說之辭 於是譔書詞 具馬幣 卜日以授使者
求先生之廬而請焉 先生不告於妻子 不謀於朋友 冠帶出見客
拜受書禮於門內 宵則沐浴戒行李 載書冊 問道所由
告行於風所來往 晨則畢至 張上東門外 酒三行 且起有執爵而言者
曰大夫眞能以義取人 先生眞能以道自任 決去就 爲先生別
又酌而祝曰 凡去就出處何常 惟義之歸 遂以爲先生壽 又酌而祝曰
使大夫恆無變其初 無務富其家 而飢其師 無甘受侫人
而外敬正士 無味於諂言 惟先生是聽 以能有成功 保天子之寵命
又祝曰 使先生無圖利於大夫 而私便其身 先生起拜祝辭曰
敢不敬蚤夜以求從祝規 於是 東都之人士 咸知大夫與先生
果能相與以有成也 遂各爲歌詩六韻退 愈爲之序云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 而馬羣遂空 夫冀北馬多天下 伯樂雖善知馬
安能空其羣耶 解之者曰 吾所謂空 非無馬也 無良馬也 伯樂知馬
遇其良輒取之 羣無留良焉 苟無良 雖謂無馬 不爲虛語矣
東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 深藏而不市者 洛之北涯曰石生
其南涯曰溫生 大夫烏公 以鈇鉞鎭河陽之三月 以石生爲才
以禮爲羅 羅而致之幕下 未數月也 以溫生爲才 於是以石生爲媒
以禮爲羅 又羅而致之幕下 東都雖信多才士 朝取一人焉拔其尤
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自居守河南尹 以及百司之執事
與吾輩二縣之大夫 政有所不通 事有所可疑 奚所諮而處焉 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
誰與嬉遊 小子後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 縉紳之東西行
過是都者 無所禮於其廬 若是 而稱曰大夫烏公一
鎭河陽 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 豈不可也 夫南面而聽天下 其所託重而恃力者
惟相與將耳 相爲天子得人於朝廷 將爲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
求內外無治 不可得也 愈縻於茲 不能自引去
資二生以待老 今皆爲有力者奪之 其何能無介然於懷耶 生旣至
拜公於軍門 其爲吾以前所稱爲天下賀 以後所稱爲吾致私怨於盡取也
留守相公 首爲四韻詩歌其事 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送楊少尹序
昔疏廣受二子 以年老 一朝辭位而去 於時公卿設供帳 祖道都門外
車數百兩 道傍觀者 多嘆息泣下 共言其賢 漢史旣傳其事
而後世工畫者 又圖其迹 至今照人耳目 赫赫若前日事 國子司業楊君巨源
方以能詩訓後進 一旦以年滿七十 亦白丞相去歸其鄕
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 今楊與二疏 其意豈異也 予忝在公卿後
遇病不能出 不知楊侯去時 城門外送者幾人 車幾兩
馬幾疋 道傍觀者 亦有嘆息知其爲賢與否 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
爲傳繼二疏蹤跡否 不落莫否 見今世無工畫者 而畫與不畫
固不論也 然吾聞楊侯之去 丞相有愛而惜之者 白以爲其都少尹
不絶其祿 又爲歌詩以勸之 京師之長於詩者 亦屬而和之 又不知當時二疏之去
有是事否 古今人同不同 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爲家
罷則無所於歸 楊侯始冠 擧於其鄕 歌鹿鳴而來也
今之歸 指其樹曰 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 某水某邱吾童子時所釣遊也
鄕人莫不加敬 誡子孫 以楊侯不去其鄕爲法 古之所謂鄕先生沒而可祭於社者
其在斯人歟 其在斯人歟
送李愿歸盤谷序
大行之陽有盤谷 盤谷之間 泉甘而土肥 草木叢茂 居民鮮少
或曰 謂其環兩山之間 故曰盤 或曰 是谷也 宅幽而勢阻 隱者之所盤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 人之稱大丈夫者 我知之矣
利澤施於人 名聲昭於時 坐於廟朝 進退百官 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 則樹旄旗 羅弓矢 武夫前呵 從者塞途 供給之人
各執其物 夾道而疾馳 喜有賞 怒有刑 才俊滿前 道古今而譽盛德
入耳而不煩 曲眉豐頰 淸聲而便體 秀外而惠中 飄輕裾
翳長袖 粉白黛綠者 列屋而閒居 妒寵而負恃 爭姸而取憐 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
用力於當世者之所爲也 吾非惡此而逃之 是有命焉
不可幸而致也 窮居而閒處 升高而望遠 坐茂樹以終日
濯淸泉以自潔 採於山 美可茹 釣於水 鮮可食 起居無時 惟適之安
與其有譽於前 孰若無毁於其後 與其有樂於身 孰若無憂於其心
車服不維 刀鋸不加 理亂不知 黜陟不聞 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爲也
我則行之 伺候於公卿之門 奔走於形勢之途
足將進而 趄 口將言而囁嚅 處穢汚而不羞 觸刑辟而誅戮 徼倖於萬一
老死而後止者 其於爲人 賢不肖何如也 昌黎韓愈
聞其言而壯之 與之酒 而爲之歌曰
盤之中 維子之宮 盤之土 可以稼 盤之泉 可濯可沿 盤之阻
誰爭子所 窈而深 廓其有容 繚而曲 如往而復 嗟盤之樂兮
樂且無殃 虎豹遠跡兮 蛟龍遁藏 鬼神守護兮 呵禁不祥 飮且食兮
壽而康 無不足兮 奚所望 膏吾車兮 秣吾馬 從子於盤兮
終吾生以徜徉
送王塤序
吾嘗以爲孔子之道大而能博 門弟子不能偏觀盡識也 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後離散分處諸侯之國 又各以所能授弟子 原遠而末益分
蓋子夏之學 其後有田子方 子方之後 流而爲莊周
故周之書 葃稱子方之爲人 荀卿之書 語聖人必曰孔子子弓 子弓之事業不傳
惟太史公書 弟子傳有姓名字 曰馯臂月弓 子弓受易於商瞿
孟軻師子思 子思之學蓋出曾子 自孔子沒 羣弟子莫不有書
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 故吾少而樂觀焉 太原王塤 示予所爲文
好擧孟子之所道者 與之言 信悅孟子 而屢贊其文辭
夫沿河而下 苟而至焉 故學者必愼其所道 道於楊墨老莊佛之學
而欲之聖人之道 猶航斷港絶潢 以望至於海也 故求觀聖人之道
必自孟子始 今塤之所由 旣幾於知道 如又得其船與檝 知沿而不止
嗚呼其可量也哉
送王秀才序
吾少時 讀醉鄕記 私怪隱居者 無所累於世 而猶有是言 豈誠旨於味耶
及讀阮籍陶潛詩 乃知彼雖偃蹇不欲與世接 然猶未能平其心
或爲事物是非相感發 於是有託而逃焉者也 若顔氏子
操瓢與簞 曾參歌聲若出金石 彼得聖人而師之 汲汲每若不可及
於其外也固不暇 尙何麴蘖之託 而昏冥之逃耶 吾人以爲悲醉鄕之徒不遇也
建中初天子嗣位 有意貞觀開元之丕績 在廷之臣爭言事
當此時 醉鄕之後世 又以直廢 吾旣悲醉鄕之文辭 而又嘉良臣之烈
思識其子孫 今子之來見我也 無所挾 吾猶將張之
況文與行 不失其世守 渾然端且厚 惜乎吾力不能振之 而其言不見信於世也
於其行 姑與之飮酒
送許郢州序
愈嘗以書自通於于公 累數百言 其大要言 先達之士 得人而託之
則道德彰而名問流 後進之士得人而託之 則事業顯而爵位通
下有矜乎能 上有矜乎位 雖恆相求 而喜不相遇 于公不以其言爲不可
復書曰 足下之言是也 于公身居方伯之尊 蓄不時之材
而能與卑鄙庸陋 相應答如影響 是非忠乎君 而樂乎善 以國家之務
爲己任者乎 愈雖不敢私其大恩 抑不可不謂之知己 恆矜而誦之
情已至而事不從 小人之所不爲也 故於使君之行 道刺史之事
以爲于公贈 凡天下之事 成於自同 而敗於自異 爲刺史者
恆私於其民 不以實應乎府 爲觀察使者 恆急於其賦 不以情信乎州
繇是刺史不安其官 觀察使不得其政 財已竭而斂不休
人已窮而賦愈急 其不去爲盜也亦幸矣 誠使刺史不私於其民
觀察使不急於其賦 刺史曰 吾州之民 天下之民也 惠不可以獨厚
觀察使亦曰 某州之民 天下之民也 斂不可以獨急 如是而政不均
令不行者 未之有也 其前之言者 于公旣已信而行之矣
今之言者 其有不信乎 縣之於州 猶州之於府也 有以事乎上
有以臨乎下 同則成 異則敗者皆然也 非使君之賢 其誰能信之
愈於使君 非燕游一朝之好也 故其贈行不以頌 而以規
贈崔復州序
有地數百里 趨走之吏 自長史司馬以下數十人 其祿足以仁其三族及其朋友故舊
樂乎心 則一境之人喜 不樂乎則 心一境之人懼
丈夫官至刺史 亦榮矣 雖然 幽遠之小民 其足跡未嘗至城邑
苟有不得其所 能自直於鄕閭之吏者鮮矣 況能自辨於縣吏乎
能自辨於縣吏鮮矣 況能自辨於刺史之庭乎 繇是刺吏有所不聞
小民不所不宣 賦有常而民産無恆 水旱癘疫之不期 民之豐約懸於州
縣令不以言 連帥不以信 民就窮而斂愈急 吾見刺史之難爲也
崔君爲復州 其連帥則于公 崔君之仁 足以蘇復人 于公之賢足以庸崔君
有刺史之榮 而無其難爲者 將在於此乎 愈嘗辱于公之知
而舊遊於崔君 慶復人之將蒙其休澤也 于是乎言
送孟東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草木之無聲 風橈之鳴 水之無聲 風蕩之鳴
其躍也或激之 其趨也或梗之 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無聲
或擊之鳴 人之於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後言 其歌也有思 其也有懷
凡出乎口而爲聲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 鬱于中而泄于外者也
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金石絲竹 匏土革木八者 物之善鳴者也
維天之於時也立然 擇其善鳴者 而假之鳴 是故
以鳥鳴春 以雷鳴夏 以蟲鳴秋 以風鳴冬 四時之相推敓 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於人也亦然 人聲之精者爲言 文辭之於言
又其精也 尤擇其善鳴者 而假之鳴 其在唐虞 咎陶禹其善鳴者也
而假以鳴 蘷弗能以文辭鳴 又自假於韶以鳴 夏之時 五子以其歌鳴
伊尹鳴殷 周公鳴周 凡載於詩書六藝 皆鳴之善者也 周之衰
孔子之徒鳴之 其聲大而遠 傳曰 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其弗信信矣乎
其末也 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 楚大國也 其亡也 以屈原鳴
臧孫辰 孟軻 荀卿 以道鳴者也 楊朱 墨翟 管夷吾 晏嬰 老聃 申不害
韓非 愼到 田騈 鄒衍 尸佼 孫武 張儀 老秦之屬 皆以其術鳴
秦之興 李斯鳴之 漢之時 司馬遷 相如 揚雄 最其善鳴者也
其下魏晉氏 鳴者不及於古 然亦未嘗絶也 就其善鳴者
其聲淸以浮 其節數以急 其辭淫以哀 其志弛以肆 其爲言也
亂雜而無章 將天醜其德 莫之顧邪 何爲乎不鳴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 陳子昂 蘇源明 元結 李白 杜甫 李觀 皆以其所能鳴
其存而在下者 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 其高出魏晉
不懈而及於古 其他浸淫乎漢氏矣 從吾游者 李翶 張籍其尤也
三子者之鳴信善矣 抑不知天將和其聲 而使鳴國家之盛邪 抑將窮餓其身
思愁其心腸 而使自鳴其不幸邪 三子者之命 則懸乎天矣
其在上也 奚以喜 不在下也 奚以悲 東野之役於江南也
有若不釋然者 故吾道其命於天者 以解之
送董邵南序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擧進士 連不得志於有司 懷抱利器
鬱鬱適茲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
苟慕義彊仁者皆愛惜焉 矧燕趙之士 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嘗聞
風俗與化移易 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矣 爲我弔望諸君之墓 而觀於其市
復有昔時屠狗者乎 爲我謝曰 明天子在上 可以出而仕矣
送齊皥下第序
古之所謂公無私者 其取舍進退 無擇於親疎遠邇 惟其宜可焉
其下之視上也 亦惟視其擧黜之當否 不以親疎遠邇疑乎其上之人
故上之人 行志擇誼 坦乎其無憂於下也 下之人 克己愼行 確乎其無惑於上也
是故爲君不勞 而爲臣甚易 見一善焉 可得詳而擧也
見一不善焉 可得明而去也 及道之衰 上下交疑 於是乎擧讐擧子之事
載之傳中 而稱美之 而謂之忠 見一善焉 若親與邇
不敢擧也 見一不善焉 若疎與遠不敢去也 衆之所同好焉
矯而黜之 乃公也 衆之所同惡焉 激而擧之 乃忠也 於是乎有違心之行
有怫志之言 有內愧之名 若然者 俗所謂良有司也
膚受之訴 不行於君 巧言之誣 不起於人矣 烏虖 今之君天下者
不亦勞乎 爲有司者 不亦難乎 爲人嚮道者 不亦勤乎
是故端居而念焉 非君人者之過也 則曰有司焉 則非有司之過也
則曰今擧天下人焉 則非今擧天下人之道也 蓋其漸有因 其本有根
生於私其親 成於私其身 以己之不直 而謂人皆然 其植之也固久
其除之也實難 非百年必世 不可得而化也 非知命不惑
不可得而改也 已矣乎 其終能復古乎 若高陽齊生者 其起予者乎
齊生之兄爲時名相 出藩於南 朝之碩臣 皆其舊交 齊生擧進士
有司用是連枉齊生 齊生不以云 乃曰 我之未至也 有司其枉我哉
我將利吾器而俟其時耳 抱負其業 東歸於家 吾觀於人
有不得志 則非其上者衆矣 亦莫計其身之短長也 若齊生者
旣至矣 而曰我未也 不以閔於有司 其不亦鮮乎哉 吾用是知齊生後日誠良有司也
能復古者也 公無私者也 知命不惑者也
送浮屠文暢師序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 問其名則是 校其行則非 可以與之遊乎
如有墨名而儒行者 問其名則非 校其行則是 可以與之遊乎 揚子雲稱
在門牆則揮之 在夷狄則進之 吾取以爲法焉 浮屠師文暢喜文章
其周遊天下 凡有行 必請於縉紳先生 以求詠歌其所志
貞元十九年春 將行東南 柳君宗元爲之請 解其裝 得所得敍詩累百餘篇
非至篤好 其何能致多如是邪 惜其無以聖人之道告之者
而徒擧浮屠之說贈焉 夫文暢浮屠也 如欲聞浮屠之說
當自就其師而問之 何故謁吾徒而來請也 彼見吾君臣父子之懿
文物事爲之盛 其心有慕焉 拘其法而未能入 故樂聞其說而請之
如吾徒者 宜當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 日月星辰之行 天地之所以著
鬼神之所以幽 人物之所以蕃 江河之所以流 而語之 不當又爲浮屠之說而瀆告之也
民之初生 固若禽獸夷狄然 聖人者立
然後知宮居而粒食 親親而尊尊 生者養而死者 是故道莫大乎仁美
敎莫正乎禮樂刑政 施之於天下 萬物得其宜 措之於其躬
體安而氣平 堯以是傳之舜 舜以是傳之禹 禹以是傳之湯 湯以是傳之文武
文武以是傳之周公孔子 書之於冊 中國之人世守之
今浮屠者 孰爲而孰傳之耶 夫鳥俛而啄 仰而四顧 夫獸深居而簡出
懼物之爲己害也 猶且不脫焉 弱之肉彊之食 今吾與文暢
安居而暇食 優游以生死 與禽獸異者 寧可不知其所自耶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
知而不爲者惑也 悅乎故不能卽乎新者弱也
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 告而不以實者不信也 余旣重柳請 又嘉浮屠能喜文辭
於是乎言
送高閑上人序
苟可以寓其巧智 使機應於心不挫於氣 則神完而守固 雖外物至
不膠於心 堯舜禹湯治天下 養叔治射 庖丁治牛 師曠治音聲
扁鵲治病 僚之於丸 秋之於奕 伯倫之於酒 樂之終身不厭 奚暇外慕
夫外慕徙業者 皆不造其堂 不嚌其胾者也 往時張旭善草書
不治他技 喜怒窘窮 憂悲愉快 怨恨思慕 酣醉無聊不平
有動於心 必於草書焉發之 觀於物 見山水崖谷 鳥獸蟲魚 草木之花實
日月列星 風雨水火 雷霆霹靂 歌舞戰鬪 天地事物之變
可喜可愕 一寓於書 故旭之書 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 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今閑之於草書 有旭之心哉 不得其心 而逐其迹
未見其能旭也 爲旭有道 利害必明 無遺錙銖 情炎於中
利欲鬪進 有得有喪 勃然不釋 然後一決於書 而後旭可幾也
今閑師浮屠氏一死生 解外膠 是其爲心 必泊然無所起 其於世
必淡然無所嗜 泊與淡相遭 頹墮委靡 潰敗不可收拾 則其於書得無象之然乎
然吾聞 浮屠人善幻 多技能 閑如通其術 則吾不能知矣
送廖道士序
吾岳於中州 衡山最遠 南方之山 巍然高而大者 以百數 獨衡爲宗
最遠而獨爲宗 其神必靈 衡之南八九百里 地益高山益峻
水淸而益駛 其最高而橫絶南北者嶺 郴之爲州 在嶺之上 測其高下
得三之二焉 中州淸淑之氣 於是焉窮 氣之所窮 盛而不過
必蜿蟺扶輿 磅礴而鬱積 衡山之神能靈 而郴之爲州 又當中州淸淑之氣
蜿蜒扶輿 磅礴而鬱積 其水土之所生 神氣之所生
神氣之所感 白金 水銀 丹砂石英 鍾乳 橘柚之包 竹箭之美
千尋之名材 不能獨當也 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間
吾又未見也 其無乃迷惑溺沒於佛老之學而不出邪 廖師郴人 而學於衡山
氣專而容寂 多藝而善遊 豈吾所謂魁奇而迷溺者邪
廖師善知人 若不在其身 必在其所與遊 訪之而不吾告何也 於其別申以問之
鄆州谿堂詩序
憲宗之十四年 始定東平 三分其地 以華州刺史禮部尙書 兼御吏大夫扶風馬公
爲鄆曹濮節度觀察等使 鎭其地 旣一年 襃其軍號曰天平軍
上卽位之二年 召公入 且將用之 以其人之安公也
復歸之鎭 上之三年 公爲政於鄆曹濮也適四年矣 治成制定
衆志大固 惡絶於心 仁形於色 心一力 以供國家之職 於時沂密始分而殘其帥
其後嵙鎭魏不悅於政 相扇繼變 復歸於舊
徐亦乘勢 逐帥自置同於三方 惟鄆也截然中居 四鄰望之 若防之置水
恃以無恐 然而皆曰 鄆爲虜巢 且六十年 將彊卒武
曹濮於鄆 州大而近 軍所根柢 皆驕以易怨 而公承死亡之後
掇拾之餘 剝膚椎髓 公私掃者赤立 新舊不相保持 萬目睽睽
公於此時 能安以治之 其功爲大 若幽鎭魏徐之亂 不扇而變
其功反小 何也 公之始至 衆未孰化 以武則忿以憾 以恩則橫而肆
一以爲赤子 一以爲龍蛇 憊心罷精 磨以歲月 然後致之難也
乃敎之行 衆皆戴公爲親父母 夫叛父母從仇讐 非人之情
故曰易 於是天子以公爲尙書右僕射 封扶風縣開國伯 以襃嘉之
公亦樂衆之和 知人之悅 而侈上之賜也 於是爲堂於其居之西北隅
號曰谿堂 以饗士大夫 通上下之志 旣響 其從事陳曾謂其衆言
公之畜此邦 其勤不亦至乎 此邦之人 纍公之化 惟所令之
不亦順乎 上勤下順 遂躋登茲 不亦休乎 昔者人謂斯何
今者人謂斯何 雖然斯堂之作 意其有謂 而喑無詩歌 是不考引公德
而接邦人於道也 乃使來請 其詩曰
帝奠九 有葉有年 有荒不條 河岱之間 及我憲考 一收正之
視邦選侯 以公來尸 公來尸之 人始未信 公不飮食 以訓以徇
孰饑無食 孰吟孰歎 孰寃不問 不得分願 孰爲邦蟊 節根之螟
羊狠狼貪 以口覆城 吹之煦之 摩手拊之 箴之石之 膊而磔之
凡公四封 旣富以彊 謂公吾父 孰違公令 可以師征 不寧守邦
公作谿堂 播播流水 淺有蒲蓮 深有蒹葦 公以賓燕 其彭駭駭
公燕谿堂 賓校醉飽 流有跳魚 岸有集鳥 旣歌以舞 其鼓考考
公在谿堂 公御琴瑟 公曁賓贊 稽經諏律 施用不差 人用不屈
谿有 苽 有龜有魚 公在中流 右詩左書 無我斁遺 此邦是庥
荊潭唱和詩序
從事有示愈以荊潭酬和詩者 愈旣受而卒業 因仰而言曰 夫和平之音
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 懽愉之辭難工 而窮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 恆發於羇旅草野 至若王公貴人 氣滿志得 非性能而好之
則不暇以爲 今僕射裴公 開鎭蠻荊 統郡惟九 常侍揚公
領湖之南 壤地二千里 德刑之政竝勸 爵祿之報崇 乃能存志乎詩書
寓辭乎詠歌 往復循環 有倡斯和 搜奇抉怪 雕鏤文字
與韋布里閭 憔悴專壹之士 較其毫釐分寸 鏗鏘發金石
幽渺感鬼神 信所謂材全而能鉅者也 兩府之從事 與部屬之吏
屬而和之 苟在編者 吾可觀也 宜乎施之樂章 紀諸冊書 從事曰
子之言是也 告於公 書以爲荊潭倡和詩序
唐宋八家文卷五
河南府同官記
永貞元年 愈自陽山移江陵法曹參軍 獲事河東公 公嘗與其從事言
建曰性 天子始紀年更元 命官司擧貞觀開元之烈 羣臣惕慄奉職
命材登良 不敢私違 當時自齒朝之士而上 以及下百職事
官闕一人將補 必取其良 然而河南同時於天下稱多 獨得將相五人
故於府之參軍 則得我公 於河南主簿 則得故相國范陽盧公
於氾水主簿 則得故相國今太子賓客滎陽鄭公 於陸渾主簿 則得相國今吏部侍郎天水趙公
於登封主簿 則得故吏部尙書東都留守吳郡顧公
盧公去河南 爲右補闕 其後由尙書左丞 至宰相 鄭公去氾水
爲監察御史 佐山南軍 其後由工部侍郎 至宰相 罷而又爲
趙公去陸渾 爲右拾遺 其後由給事中 爲宰相 顧公去登封
爲監察御史 其後由京逃尹 至吏部尙書東都留守 我公去府
爲長水尉 其後由膳部郎中 爲荊南節度 行軍司馬 遂爲節度使
自工部尙書 至吏部尙書 三相國之勞在史冊 顧吏部愼職小心
於時有聲 我公愿潔而沈密 開亮而卓偉 行茂於家 事修於官
嗣紹家烈 不違其先 作帥南荊 闕聞休顯 武志旣揚 文敎亦熙
登槐贊元 其慶且至 故好語故事者 以爲五公之始迹也同
其後進而偕大也亦同 其稱名臣也又同 官職雖分 而功德有巨細
其有忠勞於國家也同 有若將同其後而先同其初也 有聞而問者
於是焉書 旣五年 始立石 刻其語河南府參軍舍庭中 於時河東公爲左僕射宰相
出藩大邦 開府漢南 鄭公以工部尙書
留守東都 趙公以吏部尙書 鎭江陵 漢南地連七州 戎士十萬
其官宰相也 留守之官 居禁省中 歲時出 旌旗序 留司文武百官
於宮城門外而衙之 江陵故楚都也 戎士五萬 三公同時千里相望
可謂盛矣 河東公名均 姓裴氏
新修滕王閣記
愈少時 側聞江南多游觀之美 而滕王閣獨爲第一 有瑰偉絶特之稱
及得三王所爲序賦記等 壯其文辭 益欲往一觀而讀之 以忘吾憂
係官於朝 願莫之遂 十四年 以言事斥守揭陽 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又不得過南昌而觀所謂滕王閣者 其冬以天子進大號
加恩區內 移刺袁州 袁於南昌爲屬邑 私喜幸自語 以爲當得躬詣大府
受約束於下執事 及其無事且還 儻得一至其處 竊寄目償所願焉
至州之七月 詔以中書舍人太原王公 爲御史中丞 觀察江南西道
洪江 饒 虔 吉 信 撫 寺悉屬治所 八州之人
前所不便 及所願欲而不得者 公至之日 皆罷行之 大者驛聞
小者立變 春生秋殺 陽開陰閉 令修於庭戶 數日之間 而人自得於湖山千里之外
吾雖欲出意見 論利害 聽命於幕下 而吾州乃無一事可假而行者
又安得捨己所事 以勤館人 則滕王閣又無因而至焉矣
其歲九月 人吏浹和 公與監軍使燕於此閣 文武賓士
皆與在席 酒半 合辭言曰 此屋不修且壞 前公爲從事此邦
適理新之 公所爲文 實書在壁 今三十年 而公來爲邦伯 適及期月
公又來燕於此 公烏得無情哉 公應曰諾 於是棟楹梁桷板檻之腐黑撓折者
蓋瓦級甎之破缺者 赤白之漫漶不鮮者 治之則已
無侈前人 無廢後觀 工旣訖功 公以衆飮 而以書命愈曰
子其爲我記之 愈旣以未得造觀爲嘆 竊喜載名其上 記列三王之次
有榮耀焉 乃不辭而承公命 其江山之好 登望之樂 雖老矣
如獲從公游 尙能爲公賦之
燕喜亭記
太原王弘中在連州 與學佛人景常元慧游 異日從二人者 行於其居之後
荒邱之間 上高而望 得異處焉 斬茅而嘉樹列 發石而淸泉激
輦糞壤 燔椔翳 卻立而視之 出者突然成邱 陷者呀然成谷
漥者爲池 而缺者爲洞 若有鬼神異物 陰來相之 自是弘中與二人者
晨往而夕忘歸焉 乃立屋以避風雨寒暑 旣成 愈請名之
其邱曰竢德之邱 蔽於古而顯於今 有竢之道也 其石谷曰謙受之谷
瀑曰振鷺之瀑 谷言德 瀑言容也 其土谷曰黃金之谷
瀑曰秩秩之瀑 谷言容 瀑言德也 洞曰寒居之洞 志其入時也
池曰君子之池 虛以鍾其美 盈以出其惡也 泉之源曰天澤之泉
出水而施下也 合而名之以屋 曰燕喜之亭 取詩所謂魯侯燕喜者頌也
於是 州民之老 聞而相與觀焉 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 然而無與燕喜者比
經營於其側者相接也 而莫直其地 凡天作而地藏之
以遺其人乎 弘中自吏部郎貶秩而來 次其道途所經 自藍田入商洛
涉浙湍 臨漢水 升峴首以望方城 出荊門下岷江 過洞庭上湘水
行衡山之下 繇郴踰嶺 猿狖所家 魚龍所宮 極幽遐瑰詭之觀
宜其於山水飫聞而厭見也 今其意乃若不足 傳曰
智者樂水 仁者樂山 弘中之德 與其所好可謂協矣 智以謀之
仁以居之 吾知其去是而羽儀於天朝也不遠矣 遂刻石以記
藍田縣丞廳壁記
丞之職 所以貳令於一邑無所不當問 其下主簿尉 主簿尉乃有分職
丞位高而偪 例以嫌 不可否事 文書行 吏抱成案詣丞 卷其前
鉗以左手 右手摘紙尾 雁鶩行以進 平立睨丞曰當署 丞涉筆
占位署惟謹 目吏問可不可 吏曰得則退 不敢略省 漫不知何事
官雖尊力勢反出主簿尉下 諺數慢必曰丞 至以相訾謷
丞之設豈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 種學績文 以蓄其有 泓涵演迤
日大以肆 貞元初 挾其能戰藝於京師 再進再出於人 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
黜官 再轉而爲丞茲邑 始至喟曰 官無卑
顧材不足塞責 旣噤不得施用 又喟曰 丞哉丞哉 余不負丞 而丞負余
則盡 去牙角 一躡故跡 破崖岸而爲之 丞廳故有記
壞漏朽不可讀 斯立易桷與瓦 墁治壁 悉書前任人名氏 庭有老槐四行
南牆鉅竹千梃 儼立若相持 水㶁㶁循除鳴 斯立痛掃漑
對樹二松 日哦其間 有問者 輒對曰 余方有公事 子姑去
畫記
雜古今人物小畫共一卷 騎而立者五人 騎而被甲載兵立者十人
一人騎執大旗前立 騎而被甲 載兵行且下牽者十人 騎而負者二人
騎執器者二人 騎擁田犬者一人 騎而牽者二人 騎而驅者三人
執靮立者二人 騎而下 馬臂隼而立者一人 騎而驅涉者二人
徒而驅牧者二人 坐而指使者一人 甲冑手弓矢 鈇鉞植者七人
甲冑執幟植者十人 負者七人 偃寢休者二人 甲冑坐睡者一人
方涉者一人 坐而脫足者一人 寒附火者一人 雜執器物役者八人
奉壺矢者一人 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 挹且注者四人 牛牽者二人
驢驅者四人 一人杖而負者 婦人以孺子載而可見者六人 載而上下者三人
孺子戲者九人 凡人之事三十有二 爲人大小百二十有三
而莫有同者焉 馬大者九匹 於馬之中 又有上者 下者 行者
牽者 涉者 陸者 翹者 顧者 鳴者 寢者 訛者 立者
人立者 齕者 飮者 溲者 陟者 降者 痒磨樹者 噓者 嗅者
喜相戲者 怒相踶齧者 秣者 騎者 驟者 走者 載服物者 載狐免者
凡馬之事二十有七 爲馬大小八十有三 而莫有同者焉
牛大小十一頭 槖駝三頭 驢如槖駝之數而加其一焉 隼一 犬羊狐免麋鹿共三十
旃車三兩 雜兵器 弓矢 旌旗 刀劍 矛楯
弓服 矢房 甲冑之屬 鉼盂簦笠 筐筥 錡釜 飮食服用之器
壺矢博奕之具 二百五十有一 皆曲極其妙 貞元甲戌年 余在京師
甚無事 同居有獨孤生申叔者 始得此畫 而與余彈棊 余幸勝而獲焉
意甚惜之 以爲非一工人之所能運思 蓋藂集衆工人之所長耳
雖百金不願易也 明年出京師至河陽 與二三客論畫品格
因出而觀之 座有趙侍御者 君子人也 見之戚然 若有感然 少而進曰
噫余之手模也 亡之且二十年矣 余少時 常有志乎茲事
得國本 絶人事而模得之 遊閩中而喪焉 居閒處獨時 往來余懷也
以其始爲之勞 而夙好之篤也 今雖遇之 力不能爲矣 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余旣甚愛之 又感趙君之事 因以贈之 而記其人物之形狀與數
而時觀之以自釋焉
太學生何蕃傳
太學生何蕃 入太學者卄餘年矣 歲擧進士 學成行尊 自太學諸生推頌
不敢與蕃齒 相與言於助敎博士 助敎博士以狀申於司業祭酒
司業祭酒撰次蕃之羣行焯焯者數十餘事 以之升於禮部 而以聞於天子
京師諸生以薦蕃名文說者不可選紀 公卿大夫知蕃者
比肩立其爲禮部 爲禮部者率蕃所不合者 以是無成功 蕃淮南人
父母具全 初入太學 歲率一歸 父母止之 其後間一二歲乃一歸
又止之 不歸者五歲矣 蕃純孝人也 閔親之老不自克 一日 揖諸生
歸養於和州 諸生之能止 乃閉蕃空舍中 於是太學六館之士百餘人
又以蕃之義行 言於司業陽先生城 請諭留蕃 於是太學闕祭酒
會陽先生出道州 不果留 歐陽詹生言曰 蕃仁勇人也
或者曰 蕃居太學 諸生不爲非義 葬死者之無歸 哀其孤而字焉
惠之大小 必以力復 斯其所謂仁歟 蕃之力不任其體 其貌不任其心
吾不知其勇也 歐陽詹生曰 朱 之亂 太學諸生擧將從之
來請起蕃 蕃正色叱之 六館之士不從亂 茲非其勇歟 惜乎蕃之居下
其可以施於人者不流也 譬之水 其爲澤不爲川乎 川者高
澤者卑 高者流 卑者止 是故蕃之仁義充諸心 行諸太學 積者多
施者不遐也 天將雨 水氣上 無擇於川澤澗谿之高下 然則澤之道其亦有施乎
抑有待於彼者歟 故凡貧賤之士 必有待然後能有所立
獨何蕃歟 吾是以言之 無亦使其無傳焉
圬者王承福傳
圬之爲技 賤且勞者也 有業之 其色若自得者 聽其言約而盡
問之王其姓 承福其名 世爲京兆長安農夫 天寶之亂 發人爲兵
持弓矢十三年 有官勳 棄之來歸 喪其土田 手鏝衣食 餘三十年
舍於市之主人 而歸其屋食之當焉 視時屋食之貴賤 而上下其圬之傭以償之
有餘 則以與道路之廢疾餓者焉 又曰 棄稼而者也
若布與帛 必蠶績而後成者也 其他所以養生之具 皆待人力而後完也
吾皆賴之 然人不可徧爲 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故君者理吾所以生者也 而百官者 承君之化者也 任有小大 惟其所能
若器皿焉 食焉而怠其事 必有天殃 故吾不敢一日舍鏝以嬉
夫鏝易能 可力焉 又誠有功 取其直 雖勞無愧 吾心安焉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 心難强而有智也 用力者使於人 用心者使人
亦其宜也 吾特擇其易爲而無愧者取焉 嘻吾操鏝以入貴富之家有年矣
有一至者焉 又往過之則爲墟矣 有再至三至者焉
而往過之則爲墟矣 問之其鄰 或曰 噫刑戮也 或曰身旣死 而其子孫不能有也
或曰死而歸之官也 吾以是觀之 非所謂食焉怠其事
而得天殃者邪 非强心以智而不足 不擇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邪
非多行可愧 知其不可而强爲之者邪 將貴富難守薄功而厚饗之者邪
抑豐悴有時 一去一來而不可常者邪 吾之心憫焉 是故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樂富貴而悲貧賤 我豈異於人哉 又曰
功大者 其所以自奉也博 妻與子 皆養於我者也 吾能薄而功小
不有之可也 又吾所謂勞力者 若立吾家而力不足 則心又勞也
一身而二任焉 雖聖者不可能也 愈始聞而惑之 又從而思之 蓋賢者也
蓋所謂獨善其身者也 然吾有譏焉 謂其自爲也過多 其爲人也過少
其學楊朱之道者邪 楊之道 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
而夫人以有家爲勞心 不肯一動其心以畜其妻子 其肯勞其心以爲人乎哉
雖然其賢於世之患不得之 而患失之者 以濟其生之欲
貪邪而亡道 以喪其身者 其亦遠矣 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 故余爲之傳而自鑒焉
毛穎傳
毛穎者 中山人也 其先明 佐禹治東方土 養萬物有功 因封於卯地
死爲十二神 嘗曰 吾子孫神明之後 不可與物同 當吐而生
已而果然 明 八世孫 世傳當殷時居中山 得神仙之術
能匿光使物 竊姮娥 騎蟾蜍入月 其後代遂隱不仕云 居東郭者曰㕙
狡而善走 與韓盧爭能 盧不及 盧怒 與宋鵲謀而殺之
醢其家 秦始皇時 蒙將軍恬 南伐楚次中山 將大獵以懼楚 召左右庶長與軍尉
以連山筮之 得天與人文之兆 筮者賀曰 今日之獲
不角不牙 衣褐之徒 缺口而長鬚 八竅而趺居 獨取其髦
簡牘是資 天下其同書 秦其遂兼諸侯乎 遂獵圍毛氏之族 拔其豪
載穎而歸 獻俘於章臺宮 聚其族而加束縛焉 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
而封之管城 號曰管城子 日見親寵任事 穎爲人 爲記而便敏
自結繩之代以及秦事 無不纂錄 陰陽卜筮占相 醫方族氏
山經地志 字書圖畫 九流百家 天人之書 及至浮圖老子外國之說
皆所詳悉 又通於當代之務 官府簿書 市井貨錢注記
惟上所使 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蘇胡亥 丞相斯 中車府令高 下及國人
無不愛重 又善隨人意 正直邪曲巧拙 一隨其人 雖見廢棄
終黙不洩 惟不喜武士 然見請亦時往 累拜中書令 與上益狎
上嘗呼爲中書君 上親決事 以衡石自程 雖官人不得立左右
獨穎與執燭者常侍 上休方罷 穎與絳人陳玄 弘農陶泓 及會稽楮先生友善
相推致 其出處必偕 上召穎 三人者不待詔 輒俱往
上未嘗怪焉 後因進見 上將有任使 拂拭之 因免冠謝 上見其髮禿
又所摹畫 不能稱上意 嘻笑曰 中書君老而禿 不任吾用
吾嘗謂君中書 君今不中書耶 對曰 臣所謂盡心者 因不復召
歸封邑 終於管城 其子孫甚多 散處中國夷狄 皆冒管城
惟居中山者 能繼父祖業 太史公曰 毛氏有兩族 其一姬姓 文有之子封於毛
所謂魯衛毛聃者也 戰國時有毛公毛遂 獨中山之族
不知其本所出 子孫最爲蕃昌 春秋之成 見絶於孔子 而其罪
及蒙將軍拔中山之豪 始皇封之管城 世遂有名 而姬姓之毛無聞
穎始以俘見 卒見任使 秦之滅諸侯 穎與有功 賞不 勞
以老見疎 秦眞少恩哉
平淮西碑
天以唐克肖其德 聖子神孫繼繼承承 於千萬年 敬戒不怠 全付所覆四海九州
罔有內外 悉主悉臣 高祖太宗 旣除旣治 高宗中睿
休養生息 至於玄宗 受報收功 極熾而豐 物衆地大 孽牙其間
肅宗代宗 德祖順考 以勤以容 大慝適去 稂莠不薅
相臣將臣 文恬武嬉 習熟見聞 以爲當然 睿聖文武皇帝旣受羣臣朝
乃考圖數貢曰 嗚呼天旣全付予有家 今傳次在予 予不能事事
其何以見於郊廟 羣臣震懾 奔走率職 明年平夏 又明年平蜀
又明年平江東 又明年平澤潞 遂定易定 致魏博 貝衛澶相
無不從志 皇帝曰 不可究武 予其少息 九年蔡將死 蔡人立其子元濟以請
不許 遂燒舞陽 犯葉襄城 以動東都 放兵四劫
皇帝歷問於朝 一二臣外皆曰 蔡帥之不廷授 於今五十年
傳三姓四將 其樹本堅 兵秋卒頑 不與他等 因撫而有 順且無事
大官臆決唱聲 萬口和附 幷爲一談 牢不可破 皇帝曰 惟天惟祖宗
所以付任予者 庶其在此 予何敢不力 況一二臣同
不爲無助 曰光顔 汝爲陳許師 維是河東魏博郃陽 三軍之在行者
汝皆將之 曰重胤 汝故河陽懷 今益以汝 維是朔方 義成
陝益 鳳翔 延慶 七軍之在行者 汝皆將之 曰弘 汝以卒萬二千
屬而子公武 往討之 曰文通 汝守壽 維是宣武 淮南 宣歙
浙西 四軍之行於壽者 汝皆將之 曰道古 汝其觀察 鄂岳
曰愬 汝帥唐鄧隨 各以其兵進戰 曰 度 汝長御史 其往視師
曰 度 惟汝予同 汝遂相予 以賞罰用命不用命 曰 弘 汝以其節都統諸軍
曰守謙 汝出入左右 汝惟近臣 其往撫師 曰
度 汝其往衣服飮食予土 無寒無飢 以旣厥事 遂生蔡人 賜汝節斧
通天御帶 衛卒三百 凡茲廷臣 汝擇自從 惟其賢能 無憚大吏
庚申予其臨門送汝 曰 御史 予閔士大夫戰甚苦 自今以往
非郊廟祠祀 其無用樂 顔 胤 武合攻其北 大戰十六
得柵城縣二十三 降人卒四萬 道古攻其東南 八戰 降萬三千
再入申 破其外城 文通戰其東十餘遇 降萬二千 愬入其西 得賊將
輒釋不殺 用其策 戰比有功 十二年八月 丞相度至師
都統弘 責戰益急 顔 胤 武合戰益用命 元濟盡幷其衆洄曲以備
十月壬申 愬用所得賊將 自文城 因天大雪 疾馳百二十里
用夜半到蔡 破其門 取元濟以獻 盡得其屬人卒 辛巳 丞相度入蔡
以皇帝命 赦其人 淮西平 大饗賚功 師還之日 因以其食賜蔡人
凡蔡卒三萬五千 其不樂爲兵 願歸爲農者十九 悉縱之
斬元濟京師 冊功弘加侍中 愬爲左僕射 帥山南東道 顔
胤皆加司空 公武以散騎常侍 帥鄜坊丹延 道古進大夫 文通加散騎常侍
丞相度朝京師 道封晉國公 進階金紫光祿大夫 以舊官相
而以其副總爲工部尙書 領蔡任 旣還奏 羣臣請紀聖功
被之金石 皇帝以命臣愈 臣愈再拜稽首而獻文 曰
唐承天命 遂臣萬邦 孰居近土 襲盜也狂 往在玄宗崇極而圮
河北悍驕 河南附起 四聖不宥 屢興師征 有不能克 益戍以兵
夫耕不食 婦織不裳 輸之以車 爲卒賜糧 外多失朝 曠不嶽狩
百隸怠官 事亡其舊 帝時繼位 顧瞻咨嗟 惟汝文武 孰恤予家
旣斬吳蜀 旋取山東 魏將首義 六州降從 淮蔡不順 自以爲强
提兵叫讙 欲事故常 始命討之 遂連奸鄰 陰遣刺客 來賊相臣
方戰未利 內驚京師 羣公上言 莫若惠來 帝爲不聞 與神爲謀
乃相同德 以訖天誅 乃勅顔胤 愬武古通 咸統於弘 各奏汝功
三方分攻 五萬其師 大軍北乘 厥數倍之 常兵時曲 軍士蠢蠢
旣翦陵雲 蔡卒大窘 勝之邵陵 郾城來降 自夏入秋 復屯相望
兵頓不勵 告功不時 帝哀征夫 命相往釐 士飽而歌 馬騰於槽
試之新城 賊遇敗逃 盡抽其有 聚以防我 西師躍入 道無留者
頟頟蔡城 其疆千里 旣入而有 莫不順俟 帝有恩言 相度來宣
誅止其魁 釋其下人 蔡之卒夫 投甲呼舞 蔡之婦女 迎門笑語
蔡人告饑 船粟往哺 蔡人告寒 賜以繒布 始時蔡人 禁不往來
今相從戲 里門夜開 始時蔡人 進戰退戮 今旰而起 左餐右粥
爲之擇人 以收餘憊 選吏賜牛 敎而不稅 蔡人有言 始迷不知
今乃大覺 羞前之爲 蔡人有言 天子明聖 不順族誅 順保性命
汝不吾信 視此蔡方 孰爲不順 往斧其吭 凡叛有數 聲勢相倚
吾强不支 汝弱奚恃 其告而長 而父而兄 奔走偕來 同我太平
淮蔡爲亂 天子伐之 旣伐而饑 天子活之 始議伐蔡 卿士莫隨
旣伐四年 小大並疑 不救不疑 由天子明 凡此蔡功 惟斷乃成
旣定淮蔡 四夷畢來 遂開明堂 坐以治之
南海神廟碑
海於天地間 爲物最鉅 自三代聖王 莫不祀事 考於傳記 而南海神次最貴
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 號爲祝融 天寶中 天子以爲古爵莫貴於公侯
故海嶽之祝 犠幣之數 放而依之 所以致崇極於大神
今王亦爵也而禮海嶽 尙循公侯之事 虛王儀而不用
非致崇極之意也 由是冊尊南海神爲廣利王 祝號祭式 與次俱昇
因其故廟 易而新之 在今廣州治之東南 海道八十里 扶胥之口
黃木之灣 常以立夏氣至 命廣州刺史 行事祠下 事訖驛聞 而刺史當節度五嶺諸軍
仍觀察其郡邑 於南方事無所不統地大以遠
故常選用重人 旣貴而富 且不習海事 又當祀時 海常多大風
將往 皆憂慼 旣進 觀顧怖悸 故常以疾爲解 而委事於其副
其來已久 故明宮齋廬 上雨旁風 無所蓋障 牲酒瘠酸 取具臨時
水陸之品 狼籍籩豆 薦祼興俯 不中儀式 吏滋不供 神不顧享
盲風怪雨 發作無節 人蒙其害 元和十二年 始詔用前尙書右國子祭酒魯國孔公
爲廣州刺史 兼御史大夫 以殿南服 公正直方嚴
中心樂易 祗愼所職 治人以明 事神以誠 內外單盡不爲表襮
至州之明年 將夏 祝冊自京師至 吏以時告 公乃齋祓視冊
誓羣有司曰 冊有皇帝名 乃上所自署 其文曰 嗣天子某謹遣官某敬祭
其恭且嚴如是 敢有不承 明日 吾將宿廟下
以供晨事 明日 吏以風雨白 不聽 於是州府文武吏士凡百數
交謁更諫 皆揖而退 公遂陞舟 風雨少弛 櫂夫奏功 雲陰解駮
日光穿漏 伏波不興 省牲之夕 載暘載陰 將事之夜天地開除
月星明穊 五鼓旣作 牽牛正中 公乃盛服執笏 以入卽事 文武賓屬
俯首聽位 各執其職 牲肥酒香 罇爵靜潔 降登有數 神具醉飽
海之百靈袐怪 慌惚畢出 蜿蜿蛇蛇 來享飮食 闔廟旋艫
祥飇送颿 旗纛旄麾 飛揚晻藹 鐃鼓嘲轟 高管噭譟 武夫奮櫂
工師唱和 穹龜長魚 踊躍後先 乾端坤倪 軒豁呈露 祀之之歲
風災熄滅 人厭魚蟹 五穀胥熟 明年祀歸 又度廟宮
而大之 治其庭壇 改作東西南序 齋庖之房 百用具脩 明年某時
公又固往 不懈益虔 歲仍大和 耋艾歌詠 始公之至 盡除他名之稅
罷衣食於官之可去者 四方之使 不以資交 以身爲帥
燕享有時 賞與以節 公藏私蓄 上下與足 於是免屬州負逋之緡錢二十有四萬
米三萬二千斛 賦金之州 耗金一歲八百 困不能償
皆以丐之 加西南守長之俸 誅其尤無良不聽令者由是皆自重愼法
人士之落南不能歸者 與流徙之冑百二十八族 用其才良而廩其無告者
其女子可嫁 與之錢財 令無失時 刑德並流 方地數千里
不識盜賦 山行海宿不擇處所 事神治人 其可謂備至耳矣
咸願刻廟石 以著厥美 而繫以詩 乃作曰 南海陰墟 祝融之宅
卽祀於旁 帝命南伯 吏惰不躬 正自今公 明用享錫 右我家邦
惟明天子 惟愼厥使 我公在官 神人致喜 海嶺之陬
旣足旣濡 胡不均弘俾執事樞 公行勿遲 公無遽歸 匪我私公
神人具依
黃陵廟碑
湘旁有廟 曰黃陵 自前古以祠堯之二女舜二妃者 庭有石碑 斷裂分散在地
其文剝缺 考圖記 言漢荊州牧劉表景升之立 題曰湘夫人碑
今驗其文 乃晉太康九年 又其額曰虞帝二妃之碑 非景升立者
秦博士對始皇帝云 湘君者 堯之二女舜妃者也 劉向鄭玄
亦皆以二妃爲湘君 而離騷九歌 旣有湘君 又有湘夫人
王逸之解 以爲湘君者 自其水神而謂 湘夫人 乃二妃也 從舜南征三苗
不及 道死沅湘之間 山海經曰 洞庭之山 帝之二女居之
郭璞疑 二女者帝舜之后 不當降小水爲其夫人 因以二女爲天帝之女
以余考之 璞與王逸俱失也 堯之長女娥皇爲舜正妃
故曰君 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也 故九歌辭 謂娥皇爲君 謂女英帝子
各以其盛者 推言之也 禮有小君君母 明其正自得稱君也
書曰 舜陟方乃死 傳謂 舜昇道南方以死 或又曰 舜死葬蒼梧
二妃從之 不及 溺死沅湘之間 余謂 竹書紀年 帝王之沒皆曰陟
陟昇也 謂昇天也 書曰 殷禮 陟配天 言以道終
其德協天也 書紀舜之沒云陟者 與竹地書同文也 其下言方乃死者
所以釋陟爲死也 地之勢東南下 如言舜南巡而死 宜言下方
不得言陟方也 以此謂舜死葬蒼梧 於時二妃從之 不及而溺者
皆不可信 二妃旣曰 以謀語舜 脫舜之厄 成舜之聖 堯死 而舜有天下
爲天子 二妃之力 宜常爲神食民之祭 今之渡湖江者
莫敢不進禮廟下 元和十四年春 余以言事得罪 黜爲潮州刺史
其地於漢南海之揭陽 厲毒所聚 懼不得脫死 過廟而禱之 其冬移袁州刺史
明年九月 拜國子祭酒 使以私錢十萬抵岳州 願易廟之圮桷腐瓦於刺史王堪
長慶元年 刺史長愉自京師往 與予故善
謂曰 丐我一碑石 載二妃廟事 且令後世知有子名 愉曰諾
旣至州 報曰 碑謹具 遂篆其事 俾刻之
柳州羅池廟碑
羅池廟者 故刺史柳侯廟也 柳侯爲州 不鄙夷其民 動以禮法
三年 民各自矜奮 茲土雖遠京師 吾等亦天氓 今天幸惠仁侯
若不化服 我則非人 於是老少相敎語 莫違侯令 凡有所爲於其鄕閭
及於其家 皆曰 吾侯聞之 得無不可於意否 莫不忖度而後從事
凡令之期 民勸趨之 無有後先 必以其時 於是民業有經
公無負租 流逋四歸 樂生興事 宅有新屋 步有新船 池園潔修
豬牛鴨雞 肥大蕃息 子嚴父詔 婦順夫指 嫁娶葬送 各有條法
出相弟長 入相慈孝 先時民貧 以男女相質 久不得贖
盡沒爲隸 我侯之至 按國之故 以傭除本 悉奪歸之 大修孔子廟
城郭巷道 皆治使端正 樹以名木 柳民旣皆悅喜 常與其部將魏忠
謝寧 歐陽翼飮酒驛亭 謂曰 吾棄於時而寄於此 與若等好也
明年吾將死 死而爲神 後三年 爲廟祀我 及期而死
三年孟秋辛卯 侯降於州之後堂 歐陽翼等見而拜之 其夕夢翼而告曰
館我於羅池 其月景辰廟成 大祭 過客李儀醉酒 慢侮堂上
得疾 扶出廟門卽死 明年春 魏忠 歐陽翼 使寢寧來京師
請書其事於石 余謂柳侯生能澤其民 死能驚動福禍之 以食其土
可謂靈也已 作迎享送神詩遣柳民 俾歌以祀焉 而幷刻之 柳侯
河東人 諱宗元 字子厚 賢而有文章 嘗位於朝光顯矣 已而擯不用
其辭曰 荔子丹兮蕉黃 雜肴蔬兮進侯堂 侯之船兮兩旋
度中流兮風泊之 待侯不來兮不知我悲 侯乘駒兮入廟 慰我民兮不嚬以笑
鵝之山兮柳之水 桂樹團團兮白石齒齒 侯朝出游兮暮來歸
春與猨吟兮秋鶴與飛 北方之人兮爲侯是非 千秋萬歲兮侯無我違
福我兮壽我 驅厲鬼兮山之左 下無苦濕兮高無乾 秔稌充羨兮蛇蚊結蟠
我民報事兮無怠 其始自今兮欽於世世
曹成王碑
王姓李氏 諱皐 字子蘭 諡曰成 其先王明 以太宗子國曹 絶復封
傳五王至成王 成王嗣封 在玄宗世 蓋於時年十七八 紹爵三年
而河南北兵作 天下震擾 王奉母太妃逃禍民伍 得間走蜀
從天子 天子念之 自都水使者 拜左領軍衛將軍 轉貳國子袐書
王生十年而失先王 哭泣悲哀 弔客不忍聞 喪除 痛刮磨豪習
委己於學 稍長重知人情 急世之要 恥一不通 侍太妃
從天子於蜀 旣孝旣忠 持官持身 內外斬斬 由是朝廷滋欲試之於民
上元元年 除溫州長史 行刺史事 江東新刳於兵 郡旱饑
民交走死無弔 王及州 不解衣下令 掊鎖擴門 悉棄倉實與民
活數十萬人 奏報 升秩少府 與平袁賊 仍徙袐書 兼州別駕
部告無事 遷眞於衡 法成令脩 治出張施 聲生勢長 觀察使噎娟不能出氣
誣以過犯 御史助之 貶潮州刺史 楊炎起道州 相德宗
還王於衡 以直前謾 王之遭誣在理 念太妃老將驚而戚
出則囚服就辯 入則擁笏垂魚 坦坦施施 卽貶於潮 以遷入賀
至是然後跪謝告實 初觀察使 虐使將國良 往戍界 良以武岡叛
戍衆萬人 斂兵荊黔洪桂伐之 二年尤張 於是以王帥湖南 將五萬士
以討良爲事 王至則屛兵 投良以書 中其忌諱 良羞畏乞降
狐鼠進退 王卽假爲使者 從一騎 踔五百里 抵良壁 鞭其門大呼
我曹王 來受良降 良今安在 良不得已 錯愕迎拜 盡降其事
太妃薨 王棄部 隨喪之河南葬 及荊 被詔責還 會梁崇義反
王逐不敢辭以還 升秩散騎常侍 明年 李希烈反 遷御史大夫
授節帥江西 以討希烈 命至 王出止外舍 禁無以家事關我
裒兵大選江洲 羣能著職 王親敎之摶力勾卒嬴越之法 曹誅五畀
艦步二萬人 以與賊 嘬鋒蔡山 踣之 剜蘄之黃梅
大鞣長平 潑廣濟 掀蘄春 撇蘄水 掇黃岡 筴漢陽 行跐汊川
還大膊蘄水界中 披安山縣 拔其州 斬僞刺史 標光之北山 隨光化
梏其州 十抽一推 救兵州東北屬鄕 還開軍受降 大小之戰三十有二
取五州十九縣 民老幼婦女不驚 市賈不變 田之果穀
下無一跡 加銀靑光祿大夫 工部尙書 改戶部 再換節臨荊及襄
眞食三百 王之在兵 天子西巡於梁 希烈北取汴鄭 東略宋圍陳
西取汝 薄東都 王坐南方 北向落其角距 賊死咋
不能入寸尺 亡將卒十萬 盡輸其南州 王始政於溫 終政於襄
恆平物估 賤斂貴出 民用有經 一吏軌民使令 家聽戶視 奸宄無所宿
府中不聞急步疾呼 治民用兵 各有條次 禁傳爲法 任馬彝
將愼 將鍔 將潛 偕盡其力能 薨贈右僕射 元和初 以子道古在朝
更贈太子太師 道古進士司門郎 刺利 隨 唐睦
徵爲少宗正 兼御史中丞 以節督黔中 朝京師 改命觀察鄂 岳
蘄 沔 安 黃 提其師以伐察 且行 泣曰 先王討蔡 實取蘄
沔 安 黃 寄惠未忘 今予亦受命有事於蔡 而四州適在吾封
庶其有集 先王薨於今二十五年 吾昆弟在 而墓碑不刻 無文
其實有待 子無用辭 乃序而詩之 辭曰
太支十三 曹於第季 或亡或微 曹始就事 曹之祖王 畏塞絶遷
零王黎公 不聞僅存 子父易封 三王守名 延延百載 以有成王
成王之作 一自其躬 文被明章 武薦畯功 蘇枯弱强 齦其奸猖
以報於宗 以昭於王 王亦有子 處王之所 唯舊之視 蹶蹂陛陛
實取實似 刻詩其碑 爲示無止
烏氏廟碑銘
元和五年 天子曰 盧從史始立議用師於恆 乃陰與寇連 夸謾凶驕
出不遜言 其執以來 其四月中 貴人承璀 卽誘而縛之 其下皆甲以出
操兵趨譁 牙門都將烏公重胤 當軍門叱曰 天子有命
從有賞 敢違者斬 於是士皆斂兵還營 卒致從史京師 壬辰詔用烏公
爲銀靑光祿大夫 河陽軍節度使 兼御史大夫 封張掖郡開國公
居三年 河陽稱治 詔贈其父工部尙書 且曰 其以廟享
卽以其年營廟於京師崇化里 軍佐潘議曰 先公旣位常伯 而先夫人無加命
號名差卑 於配不宜 語聞 詔贈先夫人劉氏沛國太夫人
八年八月廟成 三室同宇 祀自左領府君而下 作主於第
乙巳升於廟 烏氏著於春秋 譜於世本 列於姓苑 在莒者存 在齊有餘枝鳴
皆爲大夫 秦有獲爲大官 其後世之江南者家鄱陽
處北者家張掖 或入夷狄爲君長 唐初察爲左武衛大將軍 實張掖人
其子曰令望 爲左領軍衛大將軍 孫曰蒙 爲中郎將 是生贈尙書諱承玼字某
烏氏自莒齊秦大夫以來 皆以材力顯 及武德以來
始以武功爲名將家 開元中尙書管平盧先鋒軍 屬破奚契丹
從戰捺祿 走可突干 渤海擾 海上至馬都山 吏民逃徙失業 尙書領所部兵
塞其道 原累石 緜四百里 深高皆三丈 寇不得進
民還其居 歲罷運錢三千萬餘 黑水室韋 以騎五千 來屬麾下
邊威益張 其後與耿仁智謀 說史思明降 思明復叛 尙書與兄承恩謀殺之
事發族夷 尙書獨走免 李光弼以聞 詔拜冠軍將軍
守右威衛將軍檢校殿中監 封昌化郡王 左嶺軍使 積粟厲兵
出入耕戰 以疾去職 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 薨於華陰告平里 年若干
卽葬於其地 二子大夫爲長 季曰重元 爲某官 銘曰 烏氏在唐
有家於初 左武左領 二祖紹居 中郎少卑 屬於尙書
不償其勞 乃相大夫 授我戎節 制有壃墟 數備禮登 以有宗廟
作廟天都 以致其孝 右祖左孫 爰饗其報 云誰無子 其有無孫
克對無羞 乃惟有人 念昔平盧 爲艱爲瘁 大夫承之 危不棄義
四方其平 士有怠息 來覲來齋 以饋黍稷
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
元和八年十一月壬子 上命丞相元衡 丞相吉甫 丞相絳 召太史尙書比部郎中韓愈
至政事堂 傳詔曰 田弘正始有廟京師 朕惟弘正先祖父
厥心靡不嚮帝室 訖不得施 乃以敎付厥子 維弘正
銜訓嗣事 朝夕不怠 以能迎天之休 顯有丕功維父子繼忠孝 予蹉寵嘉之
是以命汝愈銘 欽哉 維時臣愈 承命悸恐 明日詣東上閤門
拜疏辭謝 不報 退伏念 昔者魯僖公能遵其祖伯禽之烈
周天子 實命其史臣克 作爲駉駜泮閟之詩 使聲於其廟 以假魯靈
今天子 嘉田侯服父訓不違 用康靖我國家 蓋寵銘之 所以休寧田氏之祖考
而臣適執筆隸太史 奉明命 其可以辭 謹案
魏博節度使 銀靑光祿大夫 檢校工部尙書 兼魏州大都督府長史
御史大夫沂國公田弘正 北平盧龍人 故爲魏博諸將 忠孝畏愼
田季安卒 其子幼弱 用故事代父 人吏不附 迎弘正於其家 使領軍事
弘正籍其軍之衆 與六州之人 還之朝廷 悉除河北故事比諸州
故得用爲帥 已而復贈其父故滄州刺史兵部尙書 母夫人鄭氏梁國太夫人
得立廟祭三代 曹祖都水使者府君 祭初室 祖安東司馬
贈襄州刺史府君 祭二室 兵部府君 祭東室 其銘曰
唐繼古帝 海外受制 狎於太寧 燕盜以驚 羣黨相維 河北失平
號登元和 大聖載營 風揮日舒 咸順指令 嶪嶪魏土 嬰兒戲兵
吏戎愁毒 莫保腰頸 人曰田侯 其德可倚 叫譟奔趨 乘門請起
田侯攝事 奉我天明 束縛弓戈 考校度程 提壃籍戶 來復邦經
帝欽良臣 曰維錫予 嗟我六州 始復故初 告慶於宗 以降命書
旌節有韜 豹尾神旗 櫜兜戟纛 以長魏師 田侯稽首 臣愚不肖
迨茲有成 祖考之敎 帝曰兪哉 維汝忠孝 予思乃父 追秩夏卿
媲德娠賢 梁國是榮 田侯作廟 相方視阯 見於蓍龜 祖考咸喜
曁曁田侯 兩有文武 訖其外庸 可作承輔 咨汝田侯 勿亟勿遲
覲饗式時 爾祖爾思
唐故相權公墓碑
上之元和六年 其相曰權公 諱德輿 字載之 其本出自殷帝武丁
武丁之子 降封於權 權江 漢間國也 周衰入楚爲權氏 楚滅徙秦
而居天水略陽 苻秦之王中國 其臣有安邱公翼者 有大臣之言
後六世 至平涼公文誕 爲唐上庸太守 荊州大都督長史 焯有聲烈
平涼曾孫譁倕 贈尙書禮部郎中 以藝學與蘇源明相善
卒官羽林軍錄事參軍 於公爲王父 郎中生贈太子太保諱皐 以忠孝致大名
去官 累以官徵不起 追諡貞孝 是實生公 公在相位三年
其後以吏部尙書授節 鎭山南 年六十以薨 贈尙書左僕射
諡文公 公生三歲 知變四聲 四歲能爲詩 七歲而貞孝公卒 來弔哭者
見其顔色聲容 皆相謂 權氏世有其人 及長好學 孝敬祥順
貞元八年 以前江西府監察御史 徵拜博士 朝士以得人相慶
改左補闕 章奏不絶譏排姦倖 與陽城爲助 轉起居舍人 遂知制誥
凡撰命詞九年 以類集爲五十卷 天下稱不能 十八年以中書舍人典貢士
拜尙書禮部侍郎 薦士於公者 其言可信 不以其人布衣不用
卽不可信 雖大官勢人交言 一不以綴意 奏廣歲所取進士明經
在得人不以員拘 轉戶兵吏三曹侍郎太子賓客 復爲兵部
遷太常卿 天下愈推爲鉅人長德 時天子以爲 宰相宜參用道德人
因拜禮部尙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公旣謝辭 不許 其所設張擧措
必本於寬大 以幾敎化 多所助與 維匡調娛不失其正
中於和節不爲聲章 因善與賢 不矜主己 以吏部尙書留守東郡
東方諸帥 有利病不能自請者 公常與疏陳 不以露布 復拜太常轉刑部尙書
考定新舊令式爲三十編 擧可長用 其在山南河南
勤於選付 治以和簡 人以寧便 以疾求還十三年某月甲子
道薨於洋之白草 奏至天子痌傷 爲之不御朝 郎官致贈賜 官居野處
上下弔哭 皆曰善人死矣 其年某月日葬河南北山 在貞孝東五里
公由陪屬升列 年除歲遷 以至公宰 人皆喜聞 若己與有
無忌嫉者 于崸坐子殺人 失位自囚 親戚莫敢過門省顧 朝莫敢言者
公將留守公都 爲上言曰 崸之罪旣貰不竟 宜因賜寬詔
上曰然 公爲吾行諭之 頔以不憂死 前後考第進士 及庭所策試士
踵相躡爲宰相達官 與公相先後 其餘布處臺閣外府 凡百餘人
自始羽至疾未病 未嘗一日去書不觀 公旣以能爲文辭
擅聲於朝 多銘卿大夫功德 然其爲家不視簿書 未嘗問有亡 費不偫餘
公娶淸河崔氏女 其父造嘗相德宗 號爲名臣 旣葬 其子監察御史璩
纍然服喪 來有請 乃作銘文曰
權在商周 世無不存 滅楚徙秦 嬴劉之間 甘泉始侯 以及安邱
詆訶浮屠 皇極之扶 貞孝之生 鳳鳥不至 爵位豈多 半塗以稅
壽考豈多 四十而逝 惟其不有 以惠厥後 是生相君 爲朝德首
行世祖之 文世師之 流連六官 出入屛毗 無黨無讐 擧世莫疵
人所憚爲 公勇爲之 人所競馳 公絶不窺 孰克知之 德將在斯
刻詩墓碑 以永厥垂
'한문 교양(사서삼경, 제자백가)'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唐宋八家文, 당송팔대가, 당송팔대가문, 당송팔가문, 11-15권, 동양고전, 중국명문 (0) | 2023.06.23 |
---|---|
唐宋八家文, 당송팔대가, 당송팔대가문, 당송팔가문, 6-10권, 동양고전, 중국명문 (0) | 2023.06.23 |
논형, 論衡, 동양고전, 동양철학, 중국고전, 논형원문 (0) | 2023.06.22 |
道德經, 도덕경, 도덕경 원문, 노자, 선교, 신선 (0) | 2023.06.22 |
근사록, 近思錄, 동양고전, 근사록원문, 근사록텍스트 (0) | 2023.0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