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鑒
漢潁川荀悅著
南豐吳道傳校
政體第一
夫道之本,仁義而已矣。五典以經之,群籍以緯之,詠之歌之,弦之舞之,前鑒旣明,後
復申之。故古之聖王,其於仁義也,申重而已。篤序無彊,謂之《申鑒》。聖漢統天,惟宗時
亮,其功格宇宙。
粵有虎臣亂政,時亦惟荒圯湮。茲洪軌儀,
鑒於三代之典。王允迪厥德,功業有尙,天道在爾;惟帝茂止,陟降膚止,萬國康
止。允出茲,斯行遠矣。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陰陽以統其精氣,剛
柔以品其群形,仁義以經其事業,是爲道也。故凡政之大經,法敎而已矣。敎者陽之化也,法
者陰之符也;仁也者慈此者也,義也者宜此者也,禮也者履此者也,信也者守此者也,智也者
知此者也。是故好惡以章之,喜怒以涖之,哀樂以恤之。若乃二端不愆,
五德不離。六節不悖,則三才允序,
五事交備,百工惟釐,庶績咸熙,天作道,皇作極,臣作輔,民作基。
帷先喆王之政,一曰承天,二曰正身,三曰任賢,四曰恤民,五曰明制,六曰立業;承天
惟允,正身惟常,任賢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業惟敦,是謂政體也。
致治之術,先屛四患,乃崇五政:一曰僞,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僞亂俗,私壞法,
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壞則世
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聖人不得全其道矣;制敗則欲肆,雖四表不能充其
求矣。是謂四患。
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敎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
法,是謂五政。
民不畏死,不可懼以罪;民不樂生,不可觀以善。雖使卨布五敎,咎
繇作士,政不行焉。故在上者,先豐民財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蠶宮,國無游民。野無荒業,財不虛
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謂養生。君子所以動天地,應神明,
正萬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眞實而已。故在上者,審則儀道以定好惡,善惡要於功罪,毁譽
效於準驗,聽言責事,擧名察實,無或詐僞以蕩衆心。故事無不覈,物無不切,善無不顯,惡
無不彰,俗無姦怪,民無淫風。百姓上下,睹利害之存乎己也。故肅恭其心,愼脩其行,內不
忒惑,外無異望,慮其睹,去徼倖,無罪過,不憂懼,請謁無所聽,財賂無所用,則民志平
矣。是謂正俗。
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榮辱者,賞罰之精華也。故禮敎榮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
梏鞭朴以加小人,治其刑也。君子不犯辱,况於刑乎;小人不忌刑,况於辱乎!若夫中人之
倫,則刑禮兼焉。敎化之廢,推中人而墜於小人之域;敎化之行,引中人而納於君子之途。是
謂章化。
小人之情,緩則驕,驕則恣,恣則急,急則怨。怨則畔。危則謀亂,安則思欲,非威彊無以懲之。
故在上者必有武備,以戒不虞,以遏寇虐。安居則寄之內政,有事則用之軍旅。是謂秉威。
賞罰,政之柄也。明賞必罰,審信愼令,賞以勸善,罰以懲惡。人主不妄賞,非徒愛其才
也,賞妄行則善不勸矣;不妄罰,非徒愼其刑也,罰妄行則惡不懲矣。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在上者,能不止下爲善,不縱下爲惡,則治國矣。是謂統法。
四患旣蠲,五政旣立,行之以誠,守之以固,簡而不怠,疎而不失,無爲爲之,使自施
之,無事事之,使自交之,不肅而治,垂拱揖遜,而海內平矣。是謂爲政之方也。
惟修六則,以立道經,一曰中,二曰和,三曰正,四曰公,五曰誠,六曰通,以天道作
中,以地道作和,以仁德作正,以事物作公,以身極作誠,以變數作通,是謂道實。
惟恤十難,以任賢能。一曰不知,二曰不進,三曰不任,四曰不終,五曰以小怨棄大德,
六曰以小過黜大功,七曰以小失掩大美,八曰以訐奸傷忠正,九曰以邪說亂正正度,十曰以讒
嫉廢賢能,是謂十難。十難不除,則賢臣不用,用臣不賢,則國非其國也。
惟察九風,以定國常。一曰治,二曰衰,三曰弱,四曰乖,五曰亂,六曰荒,七曰叛,八
曰危,九曰亡。君臣親而有禮,百僚和而不同,讓而不爭勤而不怨,無事惟職是司,此治國之
風也。禮俗不一。位職不重。小臣讒嫉。庶人作議。此衰國之風也。君好讓,臣好逸,士好遊,民好流,此弱國之風也。君臣爭明,朝廷爭功,士大夫爭
名,庶人爭利,此乖國之風也。上多欲,下多端,法不定,政多門,此亂國之風也。以侈爲
博,以伉爲高,以濫爲通,遵禮謂之劬,守法謂之固,此荒國之風也。以苛爲密,以利爲公,
以割下爲能,以附上爲忠,此叛國之風也。上下相疏,內外相蒙,小臣爭寵,大臣爭權,此危
國之風也。上不訪,下不諫,婦言用,私政行,此亡國之風也。故上必察乎國風也。
惟愼庶獄,以昭人情。天地之大德曰生,萬物之大極曰死。死者不可以生,刑者不可以復,故先王之刑也,官師以成之,棘槐以斷之,
情訊以寬之,朝巿以
共之,矜哀以恤之,刑斯斷,樂不擧,愼之至也,刑哉刑哉,其愼矣夫!
惟稽五赦,以綏民中,一曰原心。二曰明德,三曰勸功,
四曰襃化。五曰權計。凡先王之攸赦,必是族也;非是
族焉,刑茲無赦。天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上有
師傅,下有讌臣,大則講業,小則咨詢,不拒直辭,不恥下問,公私不愆,外內不貳,是謂有
交。
問明於治者其統近。萬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治亂之本在左右。內正立而四表定
矣。
問通於道者其守約。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有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術
也,正者義之要也。至哉!此謂道根,萬化存焉爾,是謂不思而得,不爲而成,執之胸心之
間,而功覆天下也。
自天子達於庶人,好惡哀樂,其修一也,豐約勞佚,各有其制。上足以備禮下足以備樂,
夫是謂大道。天下國家一體也,君爲元首,臣爲股肱,民爲手足。下有憂民,則上不盡樂;下
有飢民,則上不備膳;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徒跣而垂旒。非禮也,故足寒傷心,民寒傷
國。
問君以至美之道道民,民以至美之物養君,君降其惠,民升其功,此無往不復,相報之義
也,故太平備物,非極欲也;物損禮闕,非謙約也,其數云耳。
問人主有公賦,無私求;有公用,無私費;有公役,無私使;有公賜,無私惠;有公怒,
無私怨。私求則下煩而無度,是謂傷淸;私費則官耗而無限,是謂傷制;私使則民撓擾而無節,
是謂傷義;私惠則下虛望而無準,是謂傷正;私怨則下疑懼而不安,是謂傷
德。
問善治民者,治其性也。或曰:冶金而流,去火則剛,激水而升,舍之則降,惡乎
治?曰:不去其火則常流,激而不止則常升。故大冶之爐,可使無剛;則踊水之機,可使無降。
善立敎者若茲,則終身治矣。故凡器可使與顔冉同趨,投百金於前,白刃加其身。雖巨跖弗敢掇
也。善立法者若茲,則終身不掇矣,故跖可使與伯夷同功。
問民由水也。濟大川者,太上乘舟,其次泅。泅者勞而危,乘舟者逸而
安,虛入水則必溺矣,以知能治民者,泅也,以道德治民者,舟也。縱民之情謂之亂,絶民之
情謂之荒。曰:然則,如之何?曰:爲之限,使弗越也。爲之地亦勿越,故水可使不濫,不可
使無流。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後身。善禁之,至於不禁,令亦如之,若
乃肆情於身,而繩欲於衆,行詐於官,而矜實於民,求己之所有餘,奪下之所不足,捨己之所
易,責人之所難,怨之本也。謂理之源,斯絶矣。自上御下,猶夫釣者焉,隱於手,應於鉤,則可以得魚。自近御遠,猶夫御馬焉。和於手而調於銜,則可以使馬。
故至道之要,不於身,非道也。
睹孺子之驅鷄也,而見御民之方。孺子驅雞者,急則驚,緩則滯;方其北也,遽要之,則
折而過南;方其南也,遽要之,則折而過北。迫則飛,疎則放,志閑則比之,流緩而不安則食之。不驅之驅,驅之至者也,志安則循路
而入門。
太上不空巿,其次不偸竊,其次不掠奪,上以功惠綏民,下以財力奉上,是以上下相與。
空巿則民不與,民不與則爲巧詐而取之,謂之偸竊,偸竊則民備之,備之而不得,則暴迫而取
之,謂之掠奪,民必交爭,則禍亂矣。
或曰:聖王以天下爲樂。曰:否。聖王以天下爲憂,天下以聖王爲樂。凡主以天下爲樂,
天下以凡主爲憂。聖王屈己以申天下之樂,凡主伸己以屈天下之憂。申天下之樂,故樂亦報
之,屈天下之憂,故憂亦及之,天下之道也。
治世所貴乎位者三:一曰達道於天下,二曰達惠於民,三曰達德於身。衰世所貴乎位者
三:一曰以貴高人,二曰以富奉身,三曰以報肆心。治世之位,眞位也;衰世之位,則生災
矣。苟高人則必損之,災也;苟奉身則必遺之,災也;苟肆心則必否之,災也。
治世之臣,所貴乎順者三:一曰心順,二曰職順,三曰道順。治世之順,眞順也;衰世之
順,生逆也。體苟順則逆節,亂苟順則逆忠,事苟順則逆道。高下失序則位輕,班級不固則位
輕。祿薄卑寵則位輕,官職屢改則位輕,遷轉煩凟則位輕,黜陟不明則位輕,
待臣不以禮則位輕。夫位輕而政重者,未之有也。聖人之大寶曰位,輕則喪吾寶也。
好惡之不行,其俗尙矣。嘉守節而輕狹陋,疾威福而尊權右,賤求欲而崇克濟,貴求己而
榮華譽,萬物類是已。夫心與言,言與事,參相應也。好惡毁譽賞罰,參相福也,六者有失,
則實亂矣。守實者益榮,求己者益達,處幽者益明,然後民知本也。
時事第二
最凡有二十一首,其初二首,尙知貴敦也。其二首有申重可擧者,十有九事:一曰明考
試;二曰公卿不拘爲郡,二千石不拘爲縣;三曰置上武之官;四曰議州牧;五曰生刑而死者,
但加肉刑;六曰德刑並用;七曰避讎有科;八曰議祿;九曰議專地;十曰議錢貨;
十一曰約祀擧重;十二曰天人之應;十三曰月正聽朝;十四曰崇內敎;十五曰備博士;十六曰
至德要道;十七曰禁數赦令;十八曰正尙主之制;十九曰復內外注記者。
盤庚遷殷,革奢卽約,化而裁之,與時消息,衆寡盈虛,不常厥道,尙知貴敦,古今之法
也。民寡則用易足,土廣則物易生,事簡則業易定。厭亂則思治,創難則思靜。或曰:三皇,
民至敦也,其治至淸也,天性乎?曰:皇民敦,奉民弊,時也;山民樸,巿民玩,處也。桀紂
不易民而亂,湯武不易民而治,政也。皇民寡,寡斯敦,皇治純,純斯淸,奚惟性!不求無益
之物,不蓄難得之貨,節華麗之飾,退利進之路,則民俗淸矣。簡小忌,去淫祀,絶奇怪,則
妖僞息矣。致精誠,諸求己,正大事,則神明應矣。放邪說,去淫智,抑百家,崇聖典,則道
義定矣。去浮華,擧功實,絶末伎,同本務,則事業修矣。
誰毁誰譽,譽其有試者,萬事之槪量也。目茲擧者試其事,處斯職者考其績。賞罰失實,
以惡反之,人焉飾哉!語曰:盜跖不能盜田尺寸。寸不可盜,況尺乎?夫事驗,必若土田之張
於野也,則爲私者寡矣。若亂之墜於澳也,則可信者解
矣。故有事考功,有言考用,動則考行,靜則考守。
公卿不爲郡,二千石不爲縣,未是也。小能其職,以極登於大,故下位競大。橈其任以墜
於下,故上位愼其鼎覆。刑焉,何憚於降。若夫千里之任,不能充於郡,而縣邑之功
廢,惜矣哉。不以過職絀則勿降,所以優賢也;以過職絀則降;所以懲愆也。
孝武皇帝以四夷未賓,寇賊姦宄,初置武功賞官,以寵戰士。若今依此科而崇其制,置尙
武之官,以司馬兵法選位,秩比博士,講司馬之典,簡蒐狩之事,掌軍功爵賞,小統於五校,
大統於太尉,旣周時務,禮亦宜之,周之末葉,兵革繁矣,莫亂於秦,民不荒殄。今國家忘戰
日久,每寇難之作,民瘁幾盡,不敎民戰,是謂棄之,信矣。
或問曰:州牧․刺史․監察御史,三制孰優!曰:時制而己。曰:天下不旣定其牧乎?
曰:古諸侯建國家,世位權柄存焉。於是置諸侯之賢者以牧,總其紀綱而已。不統其政,不禦
其民,今郡縣無常,權輕不固,而州牧秉其權重,勢異於古,非所以强幹弱枝也,而無益治民
之實,監察御史斯可也。若權時之宜,則異論也。
肉刑,古也。或曰:復之乎?曰:古者人民盛焉,今也至寡,整衆以威,撫寡以寬,道
也。復刑,非務必也;生刑而極死者,復之可也。自古肉刑之除也,斬古趾者死也,惟復肉刑,是謂生死而息民。
問德․刑並用,常典也。或先或後時宜,刑敎不行,勢極也。敎初必簡,刑始必略,事漸
也。敎化之隆,莫不興行,然後責備;刑法之定,莫不避罪,然後求密。未可以備,謂之虛
敎;未可以密,謂之峻刑,虛敎傷化,峻刑害民,君子弗由也。設必違之敎。不量民力之未
能,是招民於惡也,故謂之傷化。設必犯之法,不度民情之不堪,是陷民於罪也,故謂之害
民。莫不興行,則一毫之善,可得而勸也,然後敎備,莫不避罪,則纖介之惡,可得而禁也,
然後刑密。
或問復讎,古義也。曰:縱復讎可乎?曰:不可。曰:然則如之何?曰:有縱有禁,有生
有殺,制之以義,斷之以法,是謂義法並立。曰:何謂也?依古復讎之科,使父讎避諸異
州千里,兄弟之讎避諸異郡五百里,從父從兄弟之讎避諸異縣百里,弗避而報者無罪,避而報
之殺。犯王禁者罪也。復讎者義也,以義報罪,從王制,順也。犯制,逆也,以逆順生殺之。
凡以公命行止者,不爲弗避。
或問祿。曰:古之祿也備,漢之祿也輕。夫祿必稱位,一物不稱,非制也。公
祿貶則私利生。私利祿則廉者匱,而貪者豐也。夫豐貪生私,匱
廉貶公,是亂也。先王重之。曰:祿可增乎?曰:民家財愆,增之宜矣。或曰:今祿如何?
曰:時匱也。祿依食,食依民,參相澹,必也正貪祿,省閑冗,與時消息,昭惠恤下,損益以
度可也。
諸侯不專封,富人民田踰限,富過公侯。是自封也。大夫不專地,人賣買由己。是專地
也。或曰:復井田與?曰:否。專地非古也,井田非今也,然則如之何?曰:耕而勿有,以俟
制度可也。
或問貨。曰:五銖之制宜矣。曰:今廢,如之何?
曰:海內旣平,行之而已。曰:錢散矣,京
畿虛矣,其勢必積於遠方,若果行之,則彼以無用之錢,市吾有用之物。是匱近而豐遠也。曰:事勢有不得。官之所急者穀也。牛馬之禁。不得出百里之外。若其他物。彼以其錢取之左。用之於右,貿遷有無,周而通
之,海內一家,何患焉?曰:錢寡矣。曰:錢寡,民易矣。若錢旣通而不周於用,然後官鑄而補之。或曰:收民之藏錢者。輸之官牧。遠輸之京師。然後行之,
曰:事枉而難實者,欺慢必衆,奸僞必作,爭訟必繁,刑殺必深,吁嗟紛擾之聲,章乎天下
矣,非所以撫遺民,成緝熙也。曰:然則收而積之與?曰:通巿其可也。或曰:改鑄四銖。曰:難矣。或曰:遂廢之。曰:
錢實便於事用。民樂行之,禁之難,今開難令以絶便事,禁民所樂,不茂矣。曰:起而行之,
錢不可,如之何?曰:尙之廢之,弗得已,何憂焉。
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民事未定,郡祀有闕,不爲尤矣。必也擧其重而祀之,望祀五
嶽四凟,其神之祀,縣有舊常,若今郡祀之,而其祀禮物從鮮可也。禮重
本,示民不偸,且照典物,其備物以豐年,日月之災降異,非舊也。
天人之應,所由來漸矣,故履霜堅冰,非一時也,仲尼之禱,非一朝也。且日食行事,或
稠或曠,一年二交,非其常也。《洪範․傳》云:六沴作見。若是王都未見之,無聞焉爾。官
修其方,而先王之禮,保章視祲,安宅敍降,必書雲物,爲備故也。太史上事無隱焉,勿寢可
也。
天子南面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離,天之道也。月正聽朝,國家之大事
也。宜正其儀,以明舊典。
古有掌陰陽之禮之官,以敎後宮,掌婦學之法,婦德․婦言․
婦功,各率其屬,而以時御序於王。先王禮也,宜崇其敎以先內政,覽列圖,誦列傳,遵典
行,內史執其彤管,記善書過,考行黜陟,以章好惡。男女正位乎內外,正家而天下定矣。故
二儀立而大業成,君子之道,匪闕終日,造次必於是。
備博士,廣太學,而祀孔子焉,禮也,仲尼作經,本一而己;古今文不同,而皆自謂眞本
經。古今先師,義一而己;異家別說不同,而皆自謂古今。仲尼邈而靡質,
昔先師歿而無聞,將誰使折之者?秦之滅學也,書藏於
屋壁,義絶於朝野。逮至漢興,收摭散滯,固已無全學矣。文有磨滅,言有楚夏,出有先後,
或學者先意有所借定,後進相友,彌以滋蔓。故一源十流,天水違
行,而訟者紛如也。執不俱是,比而論之,必有可參者焉。
或曰:至德要道約爾,典籍甚富。如而博之以求約也?語有之曰:有鳥將來,
張羅待之,得鳥者一目也。今爲一目之羅,無時得鳥矣。道雖要也。非博
無以通矣。博其方,約其說。
赦令,權也。或曰:有制乎?曰:權無制。制其義,不制其事,巽以行權,義制也,權者反經無事也。問其象,曰:無妄之災大過,凶其象矣。不得已而行之,禁其
屢也。曰:絶之乎?曰:權曰宜,
弗之絶也。
尙主之制,非古也。釐降二女,陶唐之典;歸妹元吉,帝乙之訓;王姬歸齊,宗周之禮。
以陰乘陽,違天,以婦凌夫,違人,違天不祥,違人不義。
古者天子諸侯有事,必告於廟。朝有二史,左史記言,右史記動,動爲《春秋》,言爲
《尙書》,君擧必記,臧否成敗,無不存焉,下及士庶,等各有異咸在載籍,或欲顯而不得,
或欲隱而名章,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故先王重之,以嗣賞罰,以輔
法敎。宜於令者,官以其方各重,其盡則集之於尙書。若史官,使掌典其事,不書
詭常,爲善惡則書,言行足以爲法式則書,立功事則書,兵戎動衆則書,四夷朝獻則書,皇后
貴人太子拜立則書,公主大臣拜免則書,福淫禍亂則書,祥瑞災異則
書,先帝故事有起居注,日用動靜之節
必書焉,宜復其式,內史掌之,以紀內事。
俗嫌第三
或問卜筮。曰:德斯益,否斯損。曰何謂也。吉而濟,凶而救之謂益;吉而恃,凶而怠之
謂損。
或問曰時群忌。曰:此天地之數也,非吉凶所生也。東方主生,死者不鮮;西方主殺,生
者不寡;南方火也,居之不燋;北方水也,蹈之不沈。故甲子昧爽,殷滅周興,咸陽之
地,秦亡漢隆。
或問五三之位,周應也。龍虎之會,晉祥也。曰:官府設陳,富貴者値之,布衣寓焉,
不符其爵也。獄犴若居,有罪者觸之,貞良入焉,不受其罰也。或曰:然則日月可廢歟?曰:
否。曰:元辰,先王所用也。人承天地,故動靜順焉。順其陰陽,順其日辰,順其度數,內有
順實,外有順文,文實順理也,休徵之符自然應也。故盜泉朝歌,孔墨不由,惡其名者,順其
心也。苟無其實,徼福於忌,斯成難也。
或曰,祈請者,誠以接神,自然應也。故精以底之,犠牲玉帛,以昭祈請,吉朔以通之。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請云祈云,酒膳云乎哉!非其禮則或愆,非其請則不應。
或問祈請可否?曰:氣物應感則可,性命自然則否。
或問:避疾厄有諸?曰:夫疾厄,何爲者也?非身則神,身不可避,神不可逃;可避非身。可逃非神也。持身隨天,萬里不逸。譬諸孺子掩目巨夫之掖,而曰逃,可乎?
或問人形有相。曰:蓋有之焉。夫神氣形容之相包也,自然矣,貳之於行。參之於時,相
成也。亦參相敗也,其數衆矣,其變多矣,亦有上中下品云爾。
或問神遷之術。曰:誕哉,末之也已矣!聖人弗學,非惡生也。終始,運也;短長,數
也。運數非人力之爲也。曰:亦有遷人乎。曰僬僥桂莽,産乎異俗,就有遷人,亦殊類矣。
或問有數百歲人乎?曰:力稱烏獲。捷言羌亥。勇
斯賁育。聖云仲尼,壽稱彭祖。物有俊傑,不可誣也。
或問凡壽者必有道,非習之功。曰:夫惟壽則惟能用道,惟能用道則性壽矣。苟非其性
也,修之不至也。學必至聖,可以盡性,壽必用道,所以盡命。
或曰:人有變化而仙者,信乎?曰:未之前聞也。然則異也,非仙也。男化
爲女者有矣,死人復生者有矣。夫豈人之性哉,氣數不存焉。
或問曰:養有性乎?曰:養性秉中和,守之以生而已。愛親愛德愛力愛神之謂嗇,否則不
宜,過則不澹,故君子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滯底。昏亂百度則生疾,故喜怒哀樂思慮,必得
其中,所以養神也;寒暄盈虛消息,必得其中,所以養神也。善治氣者,由禹之治水也。若夫
導引蓄氣,歷藏內視,過則失中,可以治疾,皆養性之非聖術也。夫屈者以乎申也,蓄者以乎虛
也,內者以乎外也。氣宜宣而遏之,體宜調而矯之,神宜平而抑之,必有失和者矣。夫善養性
者無常術,得其和而己矣。隣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稟授四氣也,故長氣者以關息,氣短者其息稍
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於以肩息而氣舒,其神稍專,至於以關息而氣衍矣。故道者常致氣
於關,是謂要術。凡陽氣生養,陰氣消殺。和喜之徒,其氣陽也,故養性者崇其陽而絀其陰。
陽極則亢,陰結則凝,亢則有悔,凝則有凶。夫物不能爲春,天春而生。人則不然。存吾
春而已矣。藥者療也,所以治疾也。無疾則勿藥可也。肉不勝食氣,況於藥乎!寒斯熱,熱則
致滯,陰藥之用也。唯適其宜,則不爲害,若己氣平也,則必有傷,唯鍼火亦如之。故養性者
不多服也,唯在乎節之而己矣。
或問仁者壽,何謂也。曰:仁者內不傷性,外不傷物,上不違天,下不違人,處正居中,
形神以和,故咎徵不至,而休嘉集之,壽之術也。曰:顔冉何?曰:命也。麥不終夏,花不濟
春。如和氣何?雖云其短,長亦在
其中矣。
或問黃白之儔。曰:傅毅論之當也。燔埴爲瓦則可,爍瓦爲銅則不可,以自
然驗於不然。詭哉。敵犬羊之肉以造馬牛,不幾矣,不其然歟。
世稱緯書。仲尼之作也。臣悅叔父故司空爽辨之,蓋發其僞也。有起於中興之前,終張之徒
之作乎?或曰:雜。曰:以己雜仲尼乎,以仲尼雜己乎?若彼者,以仲尼雜己而
已。然則可謂八十一首非仲尼之作矣。或曰:燔諸?曰仲尼之作則否,有取焉則可,曷其燔?
在上者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釆華名,不興僞事,言必有用,術必有典,名必有實,事必有
功。
雜言上第四
或問曰:君子曷敦夫學?曰:生而知之者寡矣,學而知之者學衆矣。悠悠之
民,泄泄之士,明明之治,汶汶之亂,皆學廢興之由,敦之不亦宜乎!
君子有三鑒,世人鏡鑒,前惟訓,人惟賢,鏡惟明。夏商之衰,不鑒於禹
湯也;周秦之弊,不鑒於民下也;側弁垢顔,不鑒於明鏡也。故君子惟鑒之務。若夫側景之
鏡,亡鑒矣。
或問致治之要,君乎?曰:兩立哉。天無獨運,君無獨理。非天地不生物,非君臣不成
治,首之者天地也。統之者君臣也哉。先王之道致訓焉。故亡斯須之間而違道矣。昔有上致
聖,由敎戒,因輔弼,欽順四隣。故檢柙之臣,不虛於側,禮度之典,不曠於目,先哲之言,
不輟於身,非義之道不宣於心,是邪僻之氣末由人也。有間必有入之者矣。
是故僻志萌則僻事作,僻事作則正塞,正塞則公正亦末由入也矣。不任不愛謂之公,惟公是從
謂之明。齊桓公中材也,末能成功業,由有異焉者矣,妾媵盈宮,非無愛幸也;群臣盈朝,非
無親近也,然外則管仲射己,衛姬色衰,非愛也,任之也。然後知非賢不可任,非智不可從
也。夫此之擧宏矣哉。
膏肓純白,二豎不生,茲謂心寧。省闥淸淨,嬖孽不生,茲謂政平。夫膏肓近心而處
阨,鍼之不遠,藥之不中,攻之不可,二豎藏焉,是謂篤患。故治身治國者,唯是
之畏。
或曰,愛民如子,仁之至乎?曰:未也。曰:愛民如身,仁之至乎?曰:未也。湯禱桑
林,邾遷於繹,影祠於旱,可謂愛民矣。曰:何重民而輕身也?曰:人主承天命以養民者也。
民存則社稷存,民亡則社稷亡,故重民者,所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
或曰:孟軻稱人皆可以爲堯舜,其信矣?曰:人非下愚,則皆可以爲堯舜矣。寫堯舜之
貌,同堯舜之姓,則否;服堯之制,行堯之道,則可矣。行之於前,則古之堯舜也;行之於
後,則今之堯舜也。或曰:人皆可以爲桀紂乎?曰:行桀紂之事,是桀紂也。堯舜桀紂之事,
常並存於世,唯人所用而己。楊朱器歧路,所通逼者然也。夫歧路烏足悲哉!中反焉,若夫縣
度之厄,素擧足而己矣。
損益之符,微而顯也。趙獲二城,臨饋而憂,陶朱旣富,室妾悲號,此知益爲損之爲益者
也。屈伸之數,隱而昭也。有仍之困?復夏之萌也;鼎雉之異,興殷之符也;邵宮之難,隆周
之應也;會稽之棲,霸越之基也;子之之亂,强燕之徵也。此知伸爲屈之爲伸者也。
人主之患,常立於二難之間。在上而國家不治,難也。治國家,則必勤身苦思,矯情以從
道,難也。有難之難,闇主取之;無難之難;明主居之。大臣之患常立於二罪之間。在職而不
盡忠直之道,罪也。盡忠直之道,則必矯上拂下,罪也。有罪之罪,邪臣
由之;無罪之罪,忠臣置之。人臣之義,不曰吾君能矣,不我須也,言無
補也。而不盡忠,不曰吾君不能矣,不我識也,言無益也。而不盡忠,必竭其誠,明其道,盡
其義,斯己而已矣。不已則奉身以退,臣道也。故君臣有異無乖,有怨無憾,有屈無辱。人臣
有三罪:一曰導非,二曰阿失,三曰尸寵。以非引上謂之導,從上之非謂之阿,見非不言謂之
尸。導臣誅。阿臣刑尸臣絀。進忠有三術: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
之防,發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爲上,救次之,戒爲下。下不鉗口,上不塞耳。則可有聞矣。有鉗之鉗有可解也。無鉗之鉗。難矣哉。有塞
之塞,猶可除也;無塞之塞,其甚矣夫。
或曰:在上有屈乎?曰:在上者,以義申,以義屈。高祖雖能申威於秦項,而屈於商山四
公;光武能伸於莽,而屈於强項令;明帝能申令於天下,而屈於鍾離尙書。若秦二世之申欲,
而非笑唐虞;若定陶傅太后之申意,而怨於鄭。是謂不屈,不然,則趙氏不亡,而秦無愆尤。
故人主以義申以義屈也。喜如春陽,怒如秋霜,威如雷霆之震,惠若雨露之降,沛然孰能禦
也!
或曰難行。曰:若高祖聽戍卒不懷居,遷萬乘不俟終日,孝文帝不愛千里馬,愼夫人衣
不曳地,光武手不持珠玉,可謂難矣。抑情絶欲,不如是,能成功業者鮮矣。人臣若金日磾以
子私謾而殺之,丙吉之不伐,蘇武之執節,可謂難矣。
或問厲志,曰:若殷高宗能葺其德,樂瞑眩以瘳疾,衛武箴戒於朝,勾踐懸膽於坐,厲矣
哉。寵妻愛妾幸矣,其爲災也深矣。災與幸同乎?曰:得則
慶,否則災。戚氏不幸不入豕,趙昭儀不幸不失命,栗婭不幸不廢,鉤乙不幸不憂殤,非災而
何?若愼夫人之知,班婕妤之賢,明德皇后之德,邵矣哉!
爲世憂樂者,君子之志也;不爲世憂樂者,小人之志也。太平之世,事閑而民樂徧焉。
使籧者揖讓百拜,非禮也。憂者弦歌鼓瑟,非樂也。禮者敬而已矣,樂者和而已矣。匹夫
匹婦,處畎畝之中,必禮樂存焉爾。
違上順道,謂之忠臣;違道順上,謂之諛臣。忠所以爲上也,諛所以自爲也。忠臣安於
心,諛臣安於身。故在上者必察夫違順,審乎所爲,愼乎所安。廣川王弗察,故殺其臣,楚恭
王察之而遲,故有遺言;齊宣王其察之矣,故賞鑒者。
或問人君人臣之戒。曰:莫匪戒也,請問其要。曰:君戒專欲臣戒專利,患之甚也。城專譯而獻珍,非寶也,腹心之人匍匐而獻善,寶之至矣。故明王愼內守,除外寇,而重
內寶。雲從於龍,風從於虎,鳳儀於韶,麟集於孔,應也。出於此,應於彼,善則祥,祥則
福,否則眚,眚則咎,故君子應之。
君子食和羹以平其氣,聽和聲以平其志,納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夫酸鹹甘苦
不同,嘉味以濟,謂之和羹,宮商角徵不同,嘉音以章,謂之和聲;臧否損益不同,中正以
訓,謂之和言;趨舍動靜不同,雅度以平,謂之和行。人之言曰,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則幾於
喪國焉。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晏子亦云:以水濟水,誰能食之,琴瑟一聲,誰能聽之。詩
云:亦有和羹,旣戒且平,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此之謂也。
雜言下第五
衣裳,服者不昧於塵塗,愛也。衣裳愛焉,而不愛其容止,外矣;容止愛焉,而不愛其言
行,未矣;言行愛焉,而不愛其明,淺矣。故君子本神爲貴,神和德平而道通,是爲保眞。
人之所以立德者三:一曰貞,二曰達,三曰志。貞以爲質,達以行之,志以成之。君子
哉,必不得已也,守於一茲,貞其主也。人之所以立檢者四;誠其心,正其志,實其事,定其
分。心誠則神明應之,况於萬民乎!志正則天地順之况於萬物乎!事實則功立,分定則不淫。
曰:才之實也,行可爲,才不可也。曰:古之所以謂才也本,今之所謂才也末也。然則以
行之貴也,無失其才,而才有失。先民有言,適楚而北轅者,曰:吾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
侈,其去楚亦遠矣。遵路而騁,應方而動,君子有行,行必至矣。或問聖人所以爲貴者才乎?
曰:合而用之,以才爲貴;分而行之,以行爲貴。舜禹之才,而不爲邪,甚於矣;舜
禹之仁雖亡其才,不失爲良人哉。
或問進諫受諫孰難?曰:後之進諫難也。以受之難故也。若受諫不難。則進諫斯易矣。或問知人自知孰難曰:自知者,求諸內而近者也;知人者,求諸外而遠者也。知人難
哉!若極其數也,明有內以識,有外以暗,或有內以隱,有外以顯;然則知人自知,人則可以
自知,未可以知人也,急哉!用己者不爲異則異矣。君
子所惡乎異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變常也。好生事則多端而動衆,好生奇則離道而惑
俗,好變常則輕法而亂度。故名不貴苟傳,行不貴苟難。權爲茂矣,其幾不若經。辯爲美矣,其
理不若絀。文爲顯矣。其中不若樸。博爲盛矣,其正不若約,莫不爲道,知道之體,大之至也。
莫不爲妙,知神之幾,妙之至也。莫不爲正,和之。正之至也,故君子必存乎三
至,弗至,斯有守無誖焉。
或問守,曰:聖典而已矣。若夫百家者,是謂無守。莫不爲言,要其至
矣,莫不爲德,元其奧矣,莫不爲道,聖人其宏矣。聖人之道,其中道乎,是爲九達。
或曰:辭達而已矣。聖人以文,其隩也有五:曰元曰妙曰包曰要曰文。幽深謂之元,理微
謂之妙,數博謂之包,辭約謂之要,章成謂之文,聖人之文成此五者,故曰不得已。
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若乃所憂懼則有之,憂
己不能成天性也。懼己惑之,憂不能免,天命無惑焉。
或問性命,曰:生之謂性也,形神是也。所以立生,終生者之謂命也,吉凶是也。夫生我
之制,性命存焉爾。君子循其性以輔其命,休斯承,否斯守,無務焉,無怨焉。好寵者乘天命
以驕,好惡者違天命以濫,故驕則奉之不成,濫則守之不終。好以取怠,惡以取甚,務以取
福,惡以成禍,斯惑矣。
或問天命人事,曰: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則人事存焉爾。命相近也。事相遠也,則吉
凶殊也。故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孟子稱性善;荀卿稱性惡;公孫子曰性無善惡,揚雄曰。人之性善惡渾。劉向曰。性情相應。性不獨善。情不獨惡。曰問其理。曰性善則無四凶。性惡則無三仁人。無善惡文王之敎一
也,則無周公管蔡。性善情惡,是桀紂無性而堯舜無情也。性善惡皆渾,是上智懷惠而下愚挾
善也。理也,未究也,惟向言爲然。
或曰:仁義性也。好惡情也,仁義常善,而好惡或有惡,故有情惡也。曰:不然。好惡
者,性之取舍也,實見於外,故謂之情爾,必本乎性矣。仁義者,善之誠者也,何嫌其常善;
好惡者,善惡未有所分也,何怪其有惡。凡言神者,莫近於氣,有氣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惡喜
怒之情矣。故人有情,由氣之有形也。善有白黑,神有善惡,形與白黑偕,情與善
惡偕,故氣黑非形之咎,情惡非情之罪也。
或曰:人之於利,見而好之,能以仁義爲節者,是性割其情也。性少情多,性不能割其
情,則情獨行爲惡矣。曰:不然,是善惡有多少也,非情也。有人如此,嗜酒嗜肉,肉勝則食
焉,酒勝則飮焉。此二者相與爭,勝者行矣。非情欲得酒,性欲得肉也。有人於
此,好利好義,義勝則義取焉,利勝則利取焉。此二者相與爭,勝者行矣,性
欲得義也。其可兼者,則兼取之,其不可兼者,則隻取重焉。若苟隻好而已,雖可兼取
矣;若二好均平,無分輕重,則一俯一仰,乍進乍退。
或曰:請折於經。曰:《易》稱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是言萬物各有性也。觀其所感,而
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是言情者,應感而動者也。昆蟲草木皆有性焉,不盡善也;天地聖人皆
稱情焉,不主惡也。又曰:爻彖以情,言亦如之,凡情意心志者,皆性動之別名也。情見乎
辭。是稱情也。言不盡意,是稱意也,中心好之,是稱心也;以制其志,是稱志也。惟所宜各
稱其名而已。情何主惡之有?故曰,必也正名。
或曰:善惡皆性也,則法敎何施?曰:性雖善,待敎而成,性雖惡,待法而消,唯上智下
愚不移。其次善惡交爭,於是敎扶其善,法抑其惡,得施之九品,從敎者半,畏刑者四分之
三,其不移大數九分之一也。一分之中,又有微移者矣。然則法敎之於化民也,幾盡之矣。及
法敎之失也,其爲亂亦如之。
或曰:法敎得則治,法敎失則亂,若無得無失,縱民之情,則治亂其中乎?曰:凡陽性
升,陰性降,升難而降易。善,陽也,惡,陰也,故善難而惡易。縱民之情,使自由之,則降
於下者多矣,曰中焉在!曰:法敎不純,有得有失,則治亂其中矣。純德無慝,其上善也。伏而
不動,其次也。動而不行,行而不遠,遠而能復,又其次也。其下者,遠而不近也。凡此皆人
性也,制之者則心也,動而抑之,行而止之,與上同性也。行而弗止,遠而弗近,與下同終
也。
君子嘉仁而不責惠,尊禮而不責意,貴德而不責怨,其責也先己,而行也先人。淫惠,曲
意,私怨,此三者實枉貞道,亂大德,然成敗得失,莫匪由之。救病不給,其竟奚暇於道德
哉,此之謂末俗。故君子有常交,曰義也;有常誓,曰信也,交而後親,誓而後故,狹矣。太
上不異古今,其次不異海內,同天下之志者,其盛德乎。大人之志不可見也,浩然而同於道;
衆人之志不可掩也,察然而流於俗。同於道,故不與俗浮沈。
或曰:脩行者不爲人,恥諸神明,其至也乎?曰:未也。有恥者本也,恥諸神明其次也,
恥諸人外矣。夫唯外,則慝積於內矣。故君子審乎自恥。
或曰:恥者其志者乎?曰:未也。夫志者自然由人,何恥之有!赴谷必墜,失水必溺,人
見之也。赴穽必陷,失道必沈,人不見之也。不察之,故君子愼乎所不察。不聞大論則志不宏,
不聽至言則心不固。思唐虞於上世,瞻仲尼於中古,而知夫小道者之足羞也。想伯夷於首陽,
省四皓於商山,而知夫穢志者之足恥也。存張騫於西極,念蘇武於朔垂,而知懷閭室者之足鄙
也。推斯類也,無所不至矣。德比於上,欲比於下。德比於上故知恥,欲比於下故知足。恥而
知之,則聖賢其可幾;知足而已,則固陋其可安也。賢聖斯幾,況其爲慝乎;固陋斯安,況其
爲侈乎!是謂有檢。純乎純哉其上也,其次得槪而已矣。莫匪槪也,得其槪,苟無邪,斯可
矣。君子四省其身,怒不亂德,喜不義也。
'한문 교양(사서삼경, 제자백가)'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晏子春秋, 안자춘추, 춘추, 사서오경, 역사, 중국역사, 중국철학, 동양철학 (0) | 2023.06.26 |
---|---|
신자, 愼子 원문, 신자 표점, 제자백가, 동양철학, 중국철학 (0) | 2023.06.26 |
시경, 詩經, 시경 번역, 모시 번역문, 시전 원문, 사서삼경, 삼경 (4) (0) | 2023.06.26 |
시경, 詩經, 시경 번역, 모시 번역문, 시전 원문, 사서삼경, 삼경 (3) (0) | 2023.06.26 |
시경, 詩經, 시경 번역, 모시 번역문, 시전 원문, 사서삼경, 삼경 (2) (0) | 2023.0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