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아가니타천阿迦尼吒天】
p3651-中→ 梵名 Akaniṣṭha-deva, 巴利名 Akaniṭṭha-deva. 乃色界十八天之一, 五淨居天之一. 又作阿迦膩咤天․阿迦尼師咤天. 意譯一究竟天․一善天, 有頂天. 位於第四禪天之最頂位, 亦爲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 爲有形體之天處之究竟, 故又稱質礙究竟天․色究竟天. 過此天則爲無色界之天, 僅有心識而無形體. [長阿含經卷二十․順正理論卷二十一․慧苑音義卷上․慧琳音義卷二十]
【아가비亞可比】
p3047-上→ (Jacobi, Hermann Georg; 1850~1937)爲德國之印度學學者․語言學者. 曾任明斯特(Münster, 1876)․基爾(Kiel, 1885)․波昂(Bonn, 1889)․加爾各答(Calcutta, 1913~1914)等各大學敎授. 硏究範圍廣至印歐語․印度哲學․佛敎․耆那敎․二大敘事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耶那)․古典梵文學․天文學․修辭學․韻律學等, 對耆那敎聖典之翻譯, 貢獻尤鉅. 亞可比之論著頗多, 重要者如下:De astrologiae Indicae, 1872; Bhadrabāhu's Kalpasūtra, 1879;Das Rāmāyaṇa, 1893; Das Mahābhārata, 1903; Jaina sūtras(SBE), 1884~1895; The Metaphysics and Ethics of the Jainas, 1908;Jainismus, 1915; Kompositum und Nebensatz, Studien über die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twicklung, 1897;Die Entwicklung der Gottesidee bei den Indern ,1923; Upamitibhava-prapañca-katha; Samarāicca-kahā; Samarāitya-Samkṣepa, 1926;Mümāṃsā und Vaiśeśeṣika, 1929等.
【아가색阿伽色】
p3616-中→ 又作阿迦色. 阿伽, 爲梵語 agha 之音譯. 含有相反之二義:(一)積集․極礙之義, 指積集有形而粗雜之物質(色法), 旣會受其他物質所障礙, 亦會對其他物質構成障礙. 依準此義, 則以明․闇爲體性之虛空界之色卽與此種具有障礙性之阿伽色相鄰接, 如此方可構成物質存在之意義. 蓋自物質存在之樣態而言, 世間絶無單獨存在之物, 如一棵樹․一座山, 乃至小如一粒灰塵, 若非鄰接虛空, 而另有其他物質相緊鄰, 則樹․山․塵加上所鄰接之其他物質, 已不再爲樹․山․塵之樣態;唯獨鄰接虛空, 方可保有且襯顯出其原本之物質樣態. 上記之樹․山․塵等卽爲具有障礙性之阿伽色, 而虛空界之色卽爲緊鄰阿伽色者, 故稱爲鄰阿伽色(梵 agha-sāmantaka), 意卽鄰於阿伽之色. (二)無礙之義, 此義恰與上義相反, 指無形而微細的空界之色, 旣不爲任何物質所障礙, 亦不對任何物質構成障礙. 此空界色勢必與其他具有障礙性之物質相鄰, 故稱爲鄰阿伽色, 意卽鄰近有礙物質之阿伽色. [俱舍論卷一․俱舍釋論卷一․俱舍論光記卷一․俱舍論寶疏卷一下․玄應音義卷二十四]
【아가타약阿伽陀藥】
p3617-上→ 阿伽陀, 梵語 agada. 又作阿揭陀․阿竭陀. 原意爲健康․長生不死․無病․普去․無價, 後轉用作藥物名稱, 尤指解毒藥而言. 阿伽陀藥又稱不死藥․丸藥. 此藥靈奇, 價値無量, 服之能普去衆疾. 於陀羅尼集經卷八詳載其製法. [不空羂索神變眞言經卷十八蓮華頂阿伽陀品․慧苑音義卷上․慧琳音義卷二十五]
【아갈나阿羯羅】
p3673-上→ 梵語 āgāra 之音譯. 意譯境. 指心識作用所依之處, 亦卽引起心․識․感覺或思惟者;如耳之於聲, 目之於色, 聲與色卽耳與目之境.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大四三․七五三中):質多翳迦阿羯羅多, 此云心一境性, (中略)阿羯羅云境.
【아감阿坎】
p3621-下→ (Hackin, Joseph; 1886~1941)法國人, 東方考古學家. 跟隨萊維(S. Lévi)及弗修爾(A. Foucher)硏習東方古代學, 曾數度至阿富汗考古, 勘察哈答(Haḍḍa)․巴米揚(Bamiyan)․貝格拉姆(Begram)等遺蹟, 硏究初期佛敎藝術型態所受希臘風東漸之影響. 主要著作有 La peinture chinoise au MuséeGuimet,1910; Mythologie asiatique-illustré, 1928; Recherches archéologiques ā Bgram, 1939, 2 vols. 等.
【아견신박我見身縛】
p2939-下→ 謂執於我見而起之惑業縛身, 不得解脫. 又作實執取身繫(梵 idaṃ-satyādhiniveśa-kāya-grantha, 巴 idaṃ-saccābhinivesa-kāya-gantha). 係四縛之一. 據集異門足論卷八載, 我見身縛卽執著我及世間或常․或無常․或亦常亦無常․或非常非無常, 復執於我及世間或有邊․或無邊․或亦有邊亦無邊․或非有邊非無邊等. [大毘婆沙論卷四十八․華嚴經孔目章卷三․大藏法數卷二十](參閱四縛 1839․縛 6277)
【아견我見】
p2939-下→ 梵語 ātma-dṛṣti. 指執著有實我之妄見, 亦卽於非我之法, 妄執爲我. 據大乘起信論載, 此又分人․法二種 : (一)人我見, 卽執著於色․受․想․行․識, 以五蘊假合之身心爲實我. (二)法我見, 卽妄計一切法皆有其實在體性. 又唯識宗以我見爲四根本煩惱之一, 謂其與第七末那識相應. 此末那識係由無始以來虛妄之熏習力, 緣於第八阿賴耶識之分, 而有實我實法之見. [大毘婆沙論卷八․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俱舍論卷十九․成唯識論卷四․卷六․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二本]
【아공법유我空法有】
p2941-下→ 意指我 爲空無而法 爲實有. 爲說一切有部等之主張. 衆生之肉體乃五蘊假合而成, 故無常一性, 亦無支配之能力, 是爲我空 . 然對於其他存在之一切法, 認爲竝非空無, 而實有其獨立之本質及實體, 故說法有 . 反之, 若將其他存在之一切法亦視爲空, 則稱爲我法二空 ․人法二空 ; 我法二空係大乘佛敎之主張.
【아공我空】
p2941-中→ 梵語 ātma-śūnyatā 了知我體乃五蘊之假和合者, 稱爲我空. 又作人空․生空․假名空․人無我․衆生無我. 係二空之一. 凡夫於五蘊法强立主宰, 稱爲我執 ; 若推求色․受․想․行․識等五法, 皆無自性, 不見常一之我體, 則爲我空. 大乘義章卷一(大四四․四八五中) : 衆法成生, 故曰衆生 ; 生但假有, 無其自性, 是故名爲衆生無我. 衆生性相, 一切皆無, 說之爲空 ; 寄用名人, 無我與空, 義同前釋. 性實名我, 陰中無我, 故曰我空. 故緣無我而起智, 以顯現眞如之理, 稱爲我空眞如. [放光般若經卷十八․成唯識論卷一․成實論卷十二滅法心品․華嚴經孔目章卷三․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明三藏法數卷六․卷十](參閱無我 5087)
【아공진여我空眞如】
p2941-下→ 指無我之眞理. 謂緣我空 而起智, 依此智以顯現眞如之理. 眞如, 指常住之眞理 ; 此眞理爲離於我執之無我眞體, 故稱我空眞如. 是爲聲聞․緣覺二乘所證悟之眞理. [成唯識論卷一․華嚴原人論․華嚴經孔目章卷三]
【아구阿歐】
p3672-下→ 梵語 au. 又作阿漚․阿優․阿傴. a(阿), 無之義;u(歐), 有之義. 外道於經典之首, 必書此二字;對此, 佛敎則用如是二字起首. 法華文句卷一上(大三四.三上):對破外道阿歐二字不如不是. [百論疏卷上之下․華嚴疏鈔卷一上․圓覺大鈔卷四上]
【아귀계餓鬼界】
p6368-下→ 十界之一. 卽餓鬼之世界. 乃遭受不得飮食, 及受苦無盡之生存境地. [藥師本願經](參閱十界457)
【아귀도餓鬼道】
p6369-中→ 五道或六道之一. 又作餓鬼趣. 按鬼類中有夜叉․羅刹等具大威力者, 故新譯單稱鬼, 而不加餓字. 然舊譯之經論則多稱餓鬼, 蓋鬼類中以餓鬼最多之故. 據大乘義章卷八末載, 所謂餓鬼者, 常饑虛, 故謂之餓;恐怯多畏, 故謂之鬼. 此鬼類羸瘦醜惡, 見者皆生畏懼, 窮年卒歲不遇飮食, 或居海底, 或近山林, 樂少苦多而壽長劫遠. 以昔時貪嫉, 欺誑於人, 由此因緣, 故墮餓鬼道. [正法念處經卷十六](參閱五趣1198․輪迴6186)
【아귀보응경餓鬼報應經】
p6369-上→ 全一卷. 譯於東晉(317~420). 譯者不詳. 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內容記述尊者大目犍連對各類餓鬼曉喩彼等業因之事. 異譯本有後漢安世高之鬼問目連經一卷.
【아귀사餓鬼事】
p6368-中→ 巴利名 Peta-vatthu 之意譯. 略稱卑多. 爲巴利小部經(Khuddaka-nikāya)之一. 內容係解說餓鬼等之境界及其業因․得脫等. 全篇共計四品五十一事七一七頌. 其成立年代, 依本經第四品之第三鬼事(Nandika-peta-vatthu)所載, 推定最早爲佛陀入滅後二百年左右. 於大藏經中, 此經無漢譯本. 注釋書有達磨波羅(巴 Dhammapāla)之眞諦燈(巴 Paramattha-dīpanī). 譯本有日本宮田菱道之日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五卷). [T.W. Rhys Davids: Buddhist India;Bimala Churn Law: Heaven and Hell in Buddhist Perspective;A History of Pali Literature, vol. I]
【아귀삼장餓鬼三障】
p6367-上→ 指餓鬼於飮食上所受之三種障礙. 據瑜伽師地論卷四所載, 三障卽:(一)外障, 此種餓鬼常受饑渴, 故皮肉血脈枯槁, 髮亂面黑, 唇口乾焦, 常以舌自舐口面, 四處馳走求食, 然所見之泉池皆變成膿血而不能飮. (二)內障, 此種餓鬼之咽如針, 口如炬, 腹寬大, 縱得飮食, 不能噉飮. (三)無障, 此種餓鬼於飮食無有障礙, 然其所飮噉之物, 皆受業力所感, 燃燒成火炭, 故亦受饑渴大苦.
【아귀성餓鬼城】
p6368-下→ 指餓鬼所居之處. 據順正理論卷三十一載, 於贍部洲之西, 有五百渚, 於中有二渚爲鬼所居, 每一渚各有二百五十城, 一渚城住威德鬼, 另一渚城住無威德鬼.
【아귀식자餓鬼食子】
p6368-下→ 乃餓鬼報之一. 據百緣經卷五載, 昔有一婦人, 嫉妬其妾有妊, 祕密下毒使之墮胎, 竝作咒詛(大四․二二六下):若我眞實墮汝胎者, 令我捨身生餓鬼中, 一日一夜生五百子, 生已隨噉, 終不飽足.後命終爲餓鬼, 日産五百子, 隨生隨食, 終不能飽足.
【아귀餓鬼】
p6366-下→ 梵語 preta, 巴利語 peta, 音譯爲薛荔多․閉戾多․俾禮多․卑利多․彌荔多․閉多;或梵語 pitṛ, 音譯卑帝黎. 三途之一, 五趣(五道)之一, 六趣(六道)之一. 前生造惡業․多貪欲者, 死後生爲餓鬼, 常苦於饑渴. 又作鬼道․鬼趣․餓鬼道. 正法念處經卷十六擧出餓鬼之住處有二種:一住於人中, 二住於閻浮提地下五百由旬之餓鬼世界. 另又列擧三十六種餓鬼之名, 如迦婆離(鑊身餓鬼)․揵陀(食氣餓鬼)․婆羅波叉(食小兒餓鬼)․阿咤毘(曠野餓鬼)․魔羅迦耶(殺身餓鬼)等. 順正理論卷三十一則擧出三種餓鬼:(一)無財餓鬼, 包括炬口餓鬼․鍼口餓鬼․臭口餓鬼等三種. 全無食物, 常陷於饑渴之苦惱, 若偶爾獲食, 於將食時, 又化作火燄, 無法下嚥. (二)少財餓鬼, 包括鍼毛餓鬼․臭毛餓鬼․癭餓鬼等三種. 專食膿․血等. (三)多財餓鬼, 包括希祠餓鬼․希棄餓鬼․大勢餓鬼等三種. 食人殘物或布施物;亦包括受富樂之天人. 其中, 少財․多財二種餓鬼, 又作有財餓鬼. 瑜伽師地論卷四列擧由外障礙飮食餓鬼․由內障礙飮食餓鬼․飮食無有障礙餓鬼三種. 大智度論卷三十則稱無威德․常受饑渴之苦者爲餓鬼, 有威德․能享受多樂者爲弊鬼. 餓鬼居於閻魔王界, 由閻魔王統治. 亦有居於人間墳地․黑山洞等處. 餓鬼之受生, 依雜阿毘曇心論卷八謂, 彼等爲化生, 又爲胎生. 據法苑珠林卷六載, 其身長最大者爲一由旬, 最小如小兒僅長三寸;壽命, 或謂最長八萬四千歲․最短則不定, 或謂人間五千歲爲餓鬼中一日一夜, 如此壽命達一萬五千歲. 業報差別經載, 令衆生得餓鬼報之業有十種:(一)身行輕惡業, (二)口行輕惡業, (三)意行輕惡業, (四)起於多貪, (五)起於惡貪, (六)嫉妬, (七)邪見, (八)愛著資生卽便命終, (九)因饑而亡, (十)枯渴而死. 此外, 世俗稱幼兒貪飮食爲餓鬼, 稱貪淫欲之徒爲色餓鬼, 稱富有而吝嗇之守財奴爲有財餓鬼. [五苦章句經․觀佛三昧海經卷五․優婆塞戒經卷七․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彰所知論卷上․俱舍論卷十一]
【아귀애餓鬼愛】
p6369-上→ 爲欲愛之異稱. 二愛之一. 以衆生愛念妻子, 貪染五欲, 無異餓鬼趣, 故稱餓鬼愛.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五(大一二․三九四中):愛有二種:一者餓鬼愛, 二者法愛. 眞解脫者離餓鬼愛, 憐愍衆生故有法愛.
【아귀업餓鬼業】
p6369-上→ 六業之一. 爲十惡業中之下品. 十惡業指殺生․偸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恚․邪見, 可分上․中․下三品. 若作惡時於欲作․正作․作已等三時中, 心無悔改者, 稱爲上品;於作已而能悔改者, 稱爲中品;於正作而能悔改者, 稱爲下品. 餓鬼業卽屬下品. 大乘義章卷七(大四四․六一○下):十不善業, 上生地獄, 中生畜生, 下生餓鬼. 又身口意具起不善, 生地獄中;具二重者, 生畜生中;具二輕者, 生餓鬼中.[成實論六業品](參閱六業1296)
【아귀인餓鬼因】
p6368-上→ 指墮於餓鬼趣之業因. 可分爲通․別等二因. 通因, 卽破律儀․犯菩薩戒․毁佛涅槃等惡業以外之其餘雜業, 如欲得名聞, 或內無實德而虛比賢聖, 或起下品十惡. 各別之因, 詳見餓鬼報應經․六道輪迴經․佛說鬼問目連經等. 如餓鬼報應經載, 地獄諸餓鬼中有常苦於頭痛者, 係由於本爲人時, 以杖打衆生之頭所致;有全身瘡爛而難以忍受者, 係由於曾以火燒豬羊牲畜所致;有常食而終難飽足者, 係由於雖曾豫衆生飯食, 卻不令彼等飽足所致.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摩訶止觀卷一下]
【아귀주처餓鬼住處】
p6368-上→ 指餓鬼之住所. 諸經論多以閻魔王界(梵 Yama-loka)爲餓鬼之本住所, 或稱爲薛荔多界(梵 Preta-loka)․餓鬼世界, 而以閻魔王爲其主. 正法念處經卷十六則擧出二處:(一)住於人中者, 是人中鬼. (二)住於餓鬼世界, 卽住於閻浮提之下五百由旬, 長廣三萬六千由旬. 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則謂, 除本所住處閻魔王界外, 於贍部洲住有二種鬼:(一)有威德者, 住於好山林․宮殿․淸淨處. (二)無威德者, 則住於種種雜穢不淸淨處. [優婆塞戒經卷七․俱舍論卷十一․順正理論卷三十一]
【아극파阿克巴】
p3617-上→ (Akbar, Jalāl ud-dīn Muhammad; 1542~1605)西元十六世紀印度蒙兀兒帝國(Magul)第三代皇帝. 專心致力於開拓疆土, 統一印度, 竝征服阿富汗大部分領土, 完成蒙兀兒帝國. 阿克巴對宗敎採取寬大政策, 融合接納互相敵視之印度敎․耆那敎․伊斯蘭敎․祆敎․基督敎等, 竝極力庇護獎勵文學及藝術.
【아기니국阿耆尼國】
p3657-下→ 阿耆尼, 梵名 Agni 或 Akni. 位於西域之古國名. 又作烏耆國․烏夷國․焉耆國․嬰夷國. 東鄰高昌, 西接龜茲, 以今新疆天山南路東北部之喀喇沙爾(Karashahr)爲中心. 大唐西域記卷一載, 阿耆尼國東西長六百餘里, 南北寬四百餘里. 國之都城周長六․七里, 四面據山, 道險易守, 泉流交帶, 引水爲田, 出産穈黍․宿麥․香棗․蒲萄․梨奈等物. 氣候和暢, 風俗質直. 文字取之於印度. 其國人民勇而寡略, 好自稱伐. 國無綱紀, 法不整肅. 伽藍十餘所, 僧徒二千餘人, 習學小乘敎之說一切有部, 經敎律儀槪遵印度. 蓋阿耆尼國之名稱, 係由於焉耆․烏耆等名含有火之意, 玄奘乃因此附會梵語 agin(火)而音譯爲阿耆尼. [高僧法顯傳․翻譯名義集卷七․慧琳音義卷八十二․漢書西域傳第六十六下․後漢書西域傳第七十八․S.Beal: 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 I; T. Watters: On YuanChwang, vol. I]
【아기니阿耆尼】
p3657-上→ 梵名 Agni. ①印度婆羅門敎之火神. 又作阿哦那․惡祁尼․阿祗尼. 意譯作火. 據梨俱吠陀記載, 其來源或存在形式有三種, 卽三界中, 於天界爲太陽, 於空界爲雷電之火, 於地界則爲祭火. 此爲印度敎梵天․毘濕奴․濕婆三神思想之萌芽. 於梨俱吠陀中, 特別讚美火神之讚歌佔全部讚歌之五分之一, 僅次於因陀羅. 祭祀時能把祭品傳送給諸神, 故被視爲諸神與人之間的使者. 除人類․禽獸之外, 火神亦普遍存於植物․水中;祭典之外, 亦常於誕生․入門․結婚之時祭拜之. 全身呈紅色, 發光如太陽, 面色如奶酪, 無頭無足或三頭七舌, 十方皆面․金眼․千眼等. 於諸神中與人類之關係最密切, 能破除黑暗, 燒盡不淨, 降魔除怪, 亦被稱爲羅刹(惡魔)之殺戮者. 此外, 能降恩豫崇拜者, 竝解救危難. ②卽阿耆尼國. 位於西域之古國名. 又作烏耆國․焉耆國. 東鄰高昌, 西接龜茲. 其地卽今新疆天山南路東北部之喀喇沙爾(Karashahr). (參閱阿耆尼國3657)
【아기다시사흠파나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p3658-上→ 梵名 Ajitakeśakambala, 巴利名 Ajitakesakambala 之音譯. 古代印度六師外道之一, 十師外道之一. 又作阿市多鷄舍甘跋羅․阿支羅翅舍甘婆羅․阿夷陀翅舍欣婆羅․阿浮陀翅舍金披羅․稽舍今陂梨. 略稱阿耆多. 意譯無勝髮褐. 釋尊之時代, 居於中印度, 爲婆羅門敎中極具勢力之一派. 其學說, 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長阿含卷十七沙門果經․巴利長部之沙門果經等所載, 此外道主張心物二元共歸斷滅, 否認有善惡禍福․因緣果報․過去未來等, 唯於現世盡其快樂, 亦卽所謂順世外道中之斷滅論․唯物論․感覺論․快樂說. 然另據維摩經略疏卷四․注維摩經卷三․希麟音義卷九等所說, 則謂之爲苦行外道之一, 主張現世受苦爲來世受樂之因, 故著敝衣, 自披髮, 以五熱炙身, 行種種苦行. [雜阿含經卷三十五․寂志果經․翻譯名義集卷五․慧琳音義卷二十六]
【아나바나阿那波那】
p3624-下→ 梵語 ānāpāna. 乃入出息之義. 又作安那般那․阿那阿波那. 略稱安般. āna, 原爲遣來之意, 轉指入息;apāna, 原爲遣去之意, 轉指出息. 阿那波那, 卽數息觀, 乃數入息․出息以鎭心之觀法. 俱舍論卷二十二(大二九․一一八上):言阿那者, 謂持息入, 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 謂持息出, 是引內風令出身義.[雜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安般守意經卷上․大乘義章卷十二․慧琳音義卷二十六](參閱數息觀6090)
【아나율阿那律】
p3625-下→ 梵名 Aniruddha, 巴利名 Anuruddha. 又作阿尼盧陀․阿누樓馱․阿難律․阿樓陀. 意譯無滅․如意․無障․無貪․隨順義人․不爭有無. 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古代印度迦毘羅衛城之釋氏, 佛陀之從弟. 關於其身世, 起世經卷十․五分律卷十五․衆許摩訶帝經卷二等載爲斛飯王之子, 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三則載爲甘露飯王之子. 佛陀成道後歸鄕, 阿那律與阿難․難陀․優波離等, 卽於其時出家爲佛弟子. 出家後之阿那律, 修道精進, 堪稱模範. 彼嘗於佛說法中酣睡, 爲佛所呵責, 遂立誓不眠, 而罹眼疾, 至於失明. 然以修行益進, 心眼漸開, 終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能見天上地下六道衆生. [中阿含卷十八八念經․長阿含卷四遊行經․佛本行集經卷五十八․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阿那律品․大智度論卷十一]
【아나한장로阿羅漢長老】
p3694-上→ 十一世紀之緬甸僧人. 有關其原籍說法不一, 或謂錫蘭, 或謂卑謬․下緬甸. 原住於緬甸直通王國(Thaton), 從事巴利文三藏之編訂. 後至蒲甘宣傳上座部佛敎, 爲國王阿奴律陀(?~1077)尊爲國師, 奉旨組織佛敎學者將巴利文三藏譯成緬文, 又協助阿奴律陀於全國各地創建佛敎僧團, 建塔造寺.
【아나한향阿羅漢向】
p3693-下→ 爲四向之第四. 卽趨向阿羅漢果之因位. 得第三果阿那含果之人於斷除三界之見惑及欲界九品之思惑後, 更起加行, 斷除色界․無色界之惑, 其間卽稱爲阿羅漢向. 由斷除有頂九品之惑, 而滅盡三界見․思之惑, 證入阿羅漢果. 又阿羅漢果爲四果之第四, 於解脫道已生盡智, 四智圓融無礙而無法可學, 昇至極位, 故稱爲無學. 在四向四果中, 此果乃聲聞乘之極果, 其餘之四向三果則稱爲有學. [俱舍論卷二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二十八](參閱四向四果1683)
【아나함阿那含】
p3623-下→ 梵語 anāgāmin. 舊譯作阿那伽彌․阿那伽迷. 略稱那含. 意譯不還․不來․不來相. 乃聲聞四果中第三果之聖者. 彼等已斷盡欲界九品之惑, 不再還來欲界受生. 此階位之聖者中, 若九品之惑全部斷盡, 則稱阿那含果;若斷除七品或八品, 則稱阿那含向;若斷除七․八品, 而所餘之一․二品尙須對治成無漏之根, 更須一度受生至欲界, 稱爲一間(梵 ekavīcika). 又於阿那含果中, 復有五種不還․七種不還․九種不還等別. [中阿含經卷三伽藍經․大智度論卷三十二․大乘義章卷十一․慧苑音義卷上](參閱五種不還1176)
【아낙덕阿諾德】
p3676-上→ (Arnold, Edwin; 1832~1904)英國詩人. 就學於倫敦․牛津二大學, 曾任印度波那(Poona)之梵語學校校長. 藉詩文介紹東方生活及思想, 竝翻譯各種梵文古詩․故事等. 最著名者爲長篇無韻詩亞洲之光(The Light of Asia,1879), 歌頌釋迦之生涯及敘說佛敎敎理. 另有印度田園詩(Indian Idylls)․信仰的眞珠(Pearls of the Faith)․再訪印度(India Revisited, 1886)等. [EarlMiner:The Japanese Tradition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958]
【아난구팔법阿難具八法】
p3695-下→ 據北本涅槃經卷四十載, 佛對文殊師利說阿難具足八法, 能持十二部經(十二分敎), 故稱阿難爲多聞藏. 八法卽:(一)信根堅固, 信, 卽信順;根, 卽能生之義. 謂阿難聽聞如來所說十二部經, 信受堅固, 由此信心則能生長一切善法功德. (二)其心質直, 質, 質朴之義. 謂阿難聽聞十二部經後, 則其心質直, 常依正法而住, 永離虛妄邪曲之見. (三)身無病苦, 謂阿難累劫熏修, 其利他之善行莫可測知, 故身無病苦. (四)常勤精進, 以不雜爲精, 無間爲進. 謂阿難聽聞十二部經後, 一心受持, 如法修習而無懈怠. (五)具足念心, 謂阿難聽聞十二部經後, 心常憶念思惟而不令忘失. (六)心無憍慢, 謂阿難聽聞十二部經後, 皆能憶持而心不放逸, 亦不憍慢於大衆. (七)成就定意, 謂阿難聽聞十二部經後, 能依此法修攝其心而成就禪定. (八)從聞生智, 謂阿難聽聞十二部經後, 義趣無量, 使智慧增明而無不了達. 此外, 由於阿難爲佛陀之常隨弟子, 後世叢林遂以其所具足之八法爲擔任侍者職位之人所必須具備之德行.
【아난문사불길흉경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p3697-上→ 全一卷. 略稱阿難問事佛經․阿難問事經. 後漢安世高譯. 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內容敘述信佛者若能就敎明師․持戒精進․朝夕恭敬等, 則諸事和諧, 謂之吉;反之則諸事不諧, 謂之凶. 本經之高麗本與宋․元․明等三本之內容一致, 惟文句有異. [歷代三寶紀卷四․大唐內典錄卷一]
【아난阿難】
p3694-下→ 梵名 Ānanda, 巴利名同. 爲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全稱阿難陀. 意譯爲歡喜․慶喜․無染. 係佛陀之堂弟, 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爲佛陀之常隨弟子, 善記憶, 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 故譽爲多聞第一. 阿難天生容貌端正, 面如滿月, 眼如靑蓮花, 其身光淨如明鏡, 故雖已出家, 卻屢遭婦女之誘惑, 然阿難志操堅固, 終得保全梵行. 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 佛陀入滅時悲而慟哭;後受摩訶迦葉敎誡, 發憤用功而開悟. 於首次經典結集會中被選爲誦出經文者, 對於經法之傳持, 功績極大. 初時, 佛陀之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欲入敎團, 阿難卽從中斡旋, 終蒙佛陀許可, 對比丘尼敎團之成立, 功勞至鉅. 又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二載, 佛陀傳法豫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後又傳法豫阿難, 故阿難爲付法藏之第二祖. 阿難於佛陀入滅後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間於殑伽河中游示寂, 入寂前, 將法付囑於商那和修. [雜阿含經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經․增一阿含經卷四弟子品․阿難同學經․佛本行集經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論卷三․大唐西域記卷六․卷七]
【아난유삼인阿難有三人】
p3695-中→ 又作阿難三名. 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 在佛典中之名稱有三種. (一)據法華文句卷一上載:(1)阿難陀(梵 Ānanda), 譯作歡喜, 受持小乘藏. (2)阿難跋陀(梵 Ānandabhadra), 又作阿難陀跋陀羅, 譯作歡喜賢, 受持雜藏. (3)阿難娑伽(梵 Ānandasāgara), 譯作歡喜海, 受持佛藏. 又引用阿含經, 擧出典藏阿難之名, 而謂有四種阿難. (二)華嚴玄談卷八引用集法經, 擧出阿難․阿難跋陁․阿難迦羅等三種. (三)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則引用阿闍世王懺悔經, 擧出阿難陀․阿難跋陁․阿難娑伽羅等三種, 分別受持下․中․上三乘. 另據翻譯名義集卷一之十大弟子篇第八所載, 阿難能持三種不同之法藏, 隨其功德而受稱, 故有三名. 卽:(一)阿難, 譯作慶喜, 以能傳持聲聞藏而得此名. (二)阿難跋陀, 譯作喜賢, 以能傳持緣覺藏而得此名. (三)阿難迦羅, 譯作喜海, 以能傳持菩薩藏而得此名. 又據圓覺經略疏之解釋, 阿難善能受持․弘傳佛陀一代大小之法藏, 世人由所傳之法而讚歎其德, 故有阿難三名之說, 非謂阿難有三人․四人之別.
【아난타보라국阿難陀補羅國】
p3696-上→ 梵名 Anandapura 或 Ānandapura. 爲西印度古國. 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所載, 此國周長二千餘里, 都城周長二十餘里, 人戶殷盛, 家室富饒, 有伽藍十餘所, 僧徒約千人, 多學小乘正量部敎義;有天祠數十所, 異道雜居其間. 此國之位置, 據英國考古學家康林罕(A. Cunningham)之考證, 認爲此國位於今沙巴馬提河(Sabarmati)至巴那斯河(Banas)口之間, 學者華特(T. Watters)亦從其說. [S. Beal: 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 Ⅱ; S. Julien:Mémories sur les Contrées Occidentales]
【아난타탑사阿難陀塔寺】
p3696-中→ 阿難陀, 梵名 Ānanda. 位於緬甸蒲甘(Pagan), 爲蒲甘王康瑟達(Kyanzittha)建立於西元一○九○年. 乃全緬第一大寺, 塔之外壁共有壁畫一千五百幅, 所敘故事皆取材於本生經, 每幅竝附有巴利文及亻孟文說明. 塔內通道設有八十座佛龕, 全供石刻佛像. 西側廊供有巨大佛像, 佛前有阿羅漢國師及康瑟達王之石雕跪像. 塔寺面積六四○公畝, 塔高五十餘公尺, 據考證係依據印度奧立沙(Orissa)佛敎石窟模型所建.
【아남덕보이석극교도대회阿南德普爾錫克敎徒大會】
p3640-下→ 西元一六九九年, 錫克敎之第十代祖師哥賓德辛格於阿南德普爾城(Anandapur, 位於今之旁遮普省)召開大會, 會中宣布錫克敎完全脫離印度敎, 建立獨立之軍事宗敎組織卡爾莎, 廢除祖師世襲制, 竝對錫克敎之儀式與習俗進行改革.
【아남牙南】
p1504-上→ 爲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傣族宗敎儀節之一. 牙南爲傣語之音譯, 意譯作滴水. 僧俗群衆於賧佛․晉升佛爺․祭寨神․祭鬼神․祭谷魂․建寨․建新屋等時, 或當佛爺於誦經祝願之開始或結束時, 將陶瓷罐中淨水澆灑些許於地上, 表示虔誠靜心, 祈請天地神靈明鑒, 以求安康幸福.
【아노나阿盧那】
p3674-上→ 梵語 aruṇa. 又作阿留那․阿樓那. 意譯日․將曉․明相. ①爲紅之形容詞. 因日出時東天發紅, 故稱紅, 如紅蓮花謂之阿盧那花, 紅香謂之阿樓那香. [四分律開宗記卷三末․慧苑音義卷上]. ②植物名. 於印度, 同名爲阿盧那之植物有四種:(一)學名 Rubia manjith, 可爲藥品, 樹皮可作染料用. (二)學名 Convolvulus turpethum, 可作藥用. (三)草名, 半赤半黑, 其果實如豆粒大小, 甚美. (四)學名 Colocynth 之樹. [慧苑音義卷上․卷下․翻譯名義集卷八]
【아노마하阿奴摩河】
p3612-上→ 梵名 Anavamā, 巴利名 Anomā. 據經集註(巴 Suttanipāta Aṭṭhakathā)載, 悉達多太子(卽尙未成道的釋尊)在此河岸將裝飾物一槪捨去之時, 有一梵天(巴 Ghaṭikāra)奉上比丘八物. 由此河到王舍城距離三十由旬, 釋尊走七日卽到達該城. 據本生經(梵 Jātaka, 巴同)之記載, 迦毘羅衛國距離此河有三十由旬, 當時還是太子的釋尊, 一夜卽到達此河岸.
【아노율타阿奴律陀】
p3612-上→ (?~1077)又作阿那律陀. 十一世紀之緬甸國王. 西元一○四四年統一緬甸, 建立蒲甘王朝, 尊上座部佛敎僧人阿羅漢長老爲國師. 曾遣使赴錫蘭求經, 組織學僧校勘竝譯爲緬文. 確立上座部佛敎爲國敎, 於全國各地興塔造寺, 創建僧團. 一○七○年應錫蘭王毘舍耶婆訶一世(Vija-yabālu I.)之請求, 派僧前往協助重建僧團.
【아노파촌阿奴波村】
p3611ṅ梵名 Anupriyā, 巴利名 Anupiyā. 又作阿누夷土․阿奴夷․阿누․阿뇩風. 位於阿奴摩河(巴 Anomā)沿岸, 爲阿奴拉族之聚落. 釋尊在阿奴摩河畔落飾後, 往阿奴波村㮈樹林(巴 Amba-vana), 止住七日復往王舍城(巴 Rājagaha). 據法句經註(巴 Dhammapada Aṭṭhakathā)卷一所載, 釋尊成道後曾歸迦毘羅衛國, 未久復離國而至此㮈樹林止住, 於彼時, 跋提(巴 Bhaddiya)․阿누樓(巴 Anuruddha)․阿難陀(巴 Ānanda)․婆咎(巴 Bhagu)․金毘羅(巴 Kimbila)․提婆達多(巴 Devadatta)․優波離(巴 Upāli)等七人在此出家. [五分律卷三․四分律卷四]
【아뇩다라삼샴보리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p3674-下→ 梵語 anuttara-samyak-saṃbodhi, 巴利語 anuttara-sammāsambodhi之音譯. 略稱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 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眞道․無上正遍知. 阿耨多羅意譯爲無上, 三藐三菩提意譯爲正遍知. 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 以其所悟之道爲至高, 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 故稱正遍知. 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 卽在成就此種覺悟. 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則譯爲無上正眞道意. 又梵語 anuttara-samyak-saṃbuddha, 音譯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 意指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人, 故一般譯爲無上正等覺者. 此係佛陀之尊稱. 又可省略阿耨多羅, 而僅作三藐三佛陀, 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大智度論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論註卷下․法華經文句卷二上․法華經玄贊卷二本․慧苑音義卷上․慧琳音義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參閱正遍知2001․正覺2005)
【아뇩달용왕阿耨達龍王】
p3675-中→ 阿耨達, 梵名 Anavatapta, 巴利名 Anotatta. 爲八大龍王之一. 住於阿耨達池, 遠離三患, 於諸馬形龍王中其德最勝. 據長阿含經卷十八載, 閻浮提所有龍王除阿耨達龍外, 盡有如下之三患:(一)諸龍皆被熱風熱沙著身, 燒其皮肉及骨髓, 極爲苦惱. (二)所有龍宮於惡風暴起吹其宮內時, 盡失寶飾衣而龍身自現, 極爲苦惱. (三)所有龍王各在宮中相娛樂時, 金翅大鳥常入宮騷擾. 故諸龍常懷怖懼․熱惱, 而阿耨達龍卻無此憂患. [起世經卷一․舊華嚴經卷二․大智度論卷七․大唐西域記卷一․慧苑音義卷下](參閱阿耨達池3675)
【아뇩달지阿耨達池】
p3675-上→ 阿耨達, 梵名 Anavatapta, 巴利名 Anotatta. 相傳爲閻浮提四大河之發源地. 又作阿耨大泉․阿那達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池. 略稱阿耨. 意譯淸涼池․無熱惱池. 據大毘婆沙論卷十五與俱舍論卷十一所載, 此池位於大雪山之北, 香醉山(梵 Gandhamādana, 推定爲現在之 Kailana 山)以南, 稱爲無熱惱池, 周圍凡八百里, 以金․銀․琉璃․頗梨等四寶裝飾岸邊, 其池金沙瀰漫, 淸波皎鏡, 有龍王居之, 名爲阿耨達, 池中能出淸冷之水. 池東爲恆河(梵 Gaṅgā)出口, 南爲信度河(梵 Sindhu), 西爲縛芻河(梵 Vakśa), 北爲徙多河(梵 Śītā). [長阿含經卷十八․起世經卷一․大樓炭經卷一․善見律毘婆沙卷一․卷二․大智度論卷三․卷七․大唐西域記卷一․慧琳音義卷一․卷二十五․卷二十七․翻譯名義集卷七](參閱四河1713)
【아누관음阿耨觀音】
p3675-下→ 三十三觀音之一. 其像爲坐於巖上而作觀海之狀. 法華經卷七普門品(大九․五七下):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蓋以巨海․龍․魚於阿耨達池有因緣, 故稱阿耨.
【아누라타보라阿누羅陀補羅】
p3659-下→ 梵名 Anurādhapura, 巴利名同. 又作阿누羅國城․阿누羅陀國. 或譯作阿努拉達普拉. 爲錫蘭(斯里蘭卡)古都, 竝爲佛敎聖地. 位於今中北省(North Central Province)之中央, 距坎底市(Kandy)以北約一四○公里. 現爲該省省會. 據大史(巴 Mahāvaṃsa)十所載, 西元前五四三年頃, 毘舍耶王(巴Vijaya)初建王國. 歷傳至半荼迦婆耶王(巴 Paṇḍukābhaya, 377 B.C.~307 B.C.)時, 於此築城, 設城門․園林等, 始具首府之外觀. 西元前三世紀, 天愛帝須王(巴 Devānaṃpiyatissa 247 B.C.~207 B.C.)登位, 大興佛敎. 因阿育王之摩哂陀(巴 Mahinda)首次於城東之眉沙迦山(巴 Missaka-pabbata, 今稱 Mihintale)爲王及諸臣說法, 王卽皈依三寶, 此乃錫蘭佛敎興隆之濫觴. 又依王后阿누羅(巴Anulā)之願力, 遣使至印度華氏城(巴 Pupphapura), 請摩哂陀之妹僧伽蜜多比丘尼(巴 Saṅghamittā)來化;僧伽蜜多竝授與菩提樹, 王卽親植於城南大眉伽林(巴 Mahāmegha-vana)中, 竝於此創立大寺(巴 Mahā-vihāra), 此處遂成爲上座部佛敎中心. 其後諸王亦虔信佛法, 陸續於王城附近建築寺․塔等, 以供養僧衆․舍利. 自佛敎初傳以來至西元八世紀末, 本城向爲錫蘭首府. 九世紀時, 因塔米爾(Tamil)人入侵, 王都遷至波羅那魯瓦(Polonnaruwa). 城乃日趨荒蕪. 十五世紀初, 因歐人入侵, 王城再遷至坎底. 直至一八七二年, 始成爲中北省省會. 歷代國王於阿누羅陀補羅修建大量寺廟與佛塔, 現今尙存者有塔園(巴 Thūpārāma)․無畏山寺(巴 Abhayagiri)․楞伽寺(巴 Laṅkārāma)․蕃椒塔(Mirisaveti Dagoba)․金粉塔(Ruwanweli Dagoba)․銅殿․大菩提樹等, 號稱八聖處. 另有大寺․摩哂陀墓等佛敎遺蹟. [善見律毘婆沙卷二․卷三․大唐西域記卷十一․G.E. Mitton:The Lost Cities of Ceylon; W. Geiger: Mahāvaṃsa](參閱錫蘭佛敎6327)
【아니가阿尼哥】
p3612-中→ (1244~?)又稱阿納口葛木․阿尼訶. 元代佛師. 尼婆羅國人. 幼敏悟, 及長, 善繪畫․鑄佛像. 中統元年(1260), 帝師八思巴命建黃金塔於吐蕃, 尼婆羅選匠百人, 未滿其數, 阿尼哥時年十七, 自請同行. 翌年塔成, 八思巴度之爲弟子, 伴歸中國. 時正補修明堂之針灸銅像, 帝命其參與. 至元二年(1265)新像修成, 關鬲脈絡皆備, 當時金工嘆其天巧, 無不愧服. 自此, 兩京寺觀之像多出其手. 卒年不詳, 諡敏慧. 自阿尼哥來華, 中國佛像遂有漢式․梵式二種分別, 梵式卽阿尼哥所傳. 門人劉正奉亦以塑藝馳名天下, 元朝因之特設梵像提擧司, 專管繪畫佛像及土木彫刻之工匠. [元史卷二○三方伎傳․元史列傳第九十工藝傳․造像量度經(工布査布)]
【아다반다阿荼槃多】
p3658-下→ 梵名 Alaka, Alakamanda, 巴利名 Āḷakamandā. 於彌蘭陀王問經(巴 Milindapañhā, 漢譯那先比丘經)之序文中, 讚歎希臘都城沙迦羅之繁榮:飮食美味, 嚼食․噉食․飮食之豐富, 猶如北俱盧州;穀類之具足, 恰似天上之都阿荼槃多.阿荼槃多乃印度古神話中財寶神(梵 Kuvela, 佛敎神話稱爲毘沙門, 梵Vaiśravaṇa, 巴 Vessavaṇa, 音譯鞞沙門․毘沙門․鞞室羅憊囊, 意譯多聞․普聞)之都城. 長部經典十六大般涅槃經(巴 Mahābarinibbāna-suttanta)讚美拘尸那羅(巴 Kusinārā):阿難!此拘尸那羅是大善見王之王城, 名爲拘舍婆提(巴 Kusāvatī), (中略)阿難!猶如諸天人之城, 名爲阿荼槃多, 繁榮富裕, 人民衆多, 庶民來集, 食物豐富.[大善見王經(巴 Mahā-sudassana-suttanta)․阿咤曩胝經(巴 Āṭānāṭiya-suttanta)․起世經卷三]
【아달파폐타阿闥婆吠陀】
p3698-上→ 梵名 Atharva-veda. 吠陀本集之一. 爲巫術․咒語之匯集. 計收讚歌七百三十一首, 其中約六分之一爲梨俱吠陀中已出現者. 主要爲祈福禳災之咒法與巫術, 然亦包含若干哲學與科學之思想. 阿闥婆(梵 Atharva)或係傳授此種吠陀的婆羅門家族之名字, 一般認爲該書成書年代較其他吠陀本集爲遲. (參閱吠陀2820)
【아도阿道】
p3666-上→ ①東晉僧. 生卒年․籍貫均不詳. 或謂天竺人, 或謂高句麗人. 師風儀特異, 神變尤奇, 開講時常雨天花. 東晉寧康二年(374)入高句麗, 翌年, 小獸林王爲師創建仍伊弗蘭寺. 朝鮮佛敎之弘傳, 濫觴於此. 其餘事蹟不詳. [三國遺事卷三․海東高僧傳卷上]. ②日本淨土宗西山派學僧. 寂年․世壽均不詳. 字澄空. 元亨年間(1321~1323)出家, 師事道空. 弟子有理圓․本智․道忠等. [淨土總系譜卷下]
【아라가화阿羅歌花】
p3692-上→ 阿羅歌, 梵語 arka之音譯. 又作阿迦花․遏迦花. 意譯爲白花. 生長於印度, 葉大, 印人多以其葉供作祭祀用. 俗名 mādār, 學名 Calotropis gigantea, 或 Asclepias gigantea.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慧琳音義卷四十五․翻譯名義集卷八]
【아라라가람阿羅邏迦藍】
p3694-上→ 梵名 Ārāḍa-kālāma, 巴利名 Āḷāra-kālāma. 爲釋尊初出王宮時, 最先問道之外道仙人, 係印度毘舍離城人(一說王舍城附近之人). 又作阿囉拏迦羅摩․阿藍迦藍․阿羅邏․阿藍․羅迦藍․迦羅摩․迦蘭․伽藍․阿蘭. 意譯作自誕․懈怠之意. 與鬱陀羅摩子竝稱於世. 爲數論派學者, 於當時六師外道中頗負盛名. 欲斷除生死之根本而出家持戒, 行謙卑忍辱, 於空閑處修禪定. 惟釋尊不能滿意其說, 居止數月, 卽往訪鬱陀羅摩子. 釋尊成道轉法輪時, 欲先敎化此仙人, 然此仙人已逝世. 迦藍之敎義, 諸佛經中多以無所有處爲其所謂究竟之涅槃. 推知其涅槃思想爲當時印度一般之思潮. 又原始佛敎將修禪階段分爲九段, 於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 迦藍卽列擧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八段之說, 後再加滅盡定而成九段. [中阿含卷五十六羅摩經․衆許摩訶帝經卷六․六度集經卷七․出曜經卷七․方廣大莊嚴經卷七頻婆娑羅王勸受俗利品․佛般泥洹經卷下․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七]
【아라비국阿羅毘國】
p3691-中→ 阿羅毘, 梵名 Aḷāī, 巴利名 Āḷavī. 爲印度古國, 濱臨恆河. 又作阿羅鞞國․阿荼睥國, 阿羅婆伽國․阿羅鞞伽羅國. 意譯林․大野․曠野․曠野禽獸住處. 南傳巴利文長老偈經(Thera-gāthā)一二六三偈述及阿迦羅瓦寺(Aggālav-chetiya), 該寺乃阿羅毘國著名之寺院. 依此偈之註所說阿羅毘國之位置, 位於由波羅奈斯(梵 Vāraṇasī)沿恆河上溯十二由旬, 舍衛城之南三十由旬之恆河沿岸. 據巴利文相應部十三之三十三所述, 長者呵多阿羅婆(Hatthaka Āḷavak)曾爲此國住民. 又據阿羅漢具德經載, 賀悉多哥(呵多阿羅婆)長者及阿咤嚩哥同住於大野. 據巴利文增支部八之二十三載, 釋尊在阿迦羅瓦寺時, 賀悉多哥長者讚揚世尊具足八未曾有法. 據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載, 阿羅毘國氣候寒冷又多蒺藜, 佛坐臥其間不以爲苦. 佛弟子中之詩人婆耆舍(巴 Vaṅgīsa)之師尼瞿陀劫波(巴 NigrodhaKappa)在阿迦羅瓦寺逝世, 婆耆舍請問釋尊關於其師死後去處, 此事載於前述之長老偈經中. 此外, 九十二波逸提之第十掘地戒․第十一伐戒樹卽在此地制定, 係由於比丘在阿迦羅瓦寺爲建築而自行掘地, 竝令人掘地及伐樹以致招非難之故. 又有關阿羅毘國之事蹟亦見於長老尼偈經(巴 Therīgāthā)․增支部八之二十四․相應部十之十二․雜阿含經卷四十五․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三․五分律․十誦律․摩訶僧祇律․有部毘奈耶等書.
【아라한阿羅漢】
p3692-上→ 梵語 arhat, 巴利語 arahant. 爲聲聞四果之一, 如來十號之一. 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 略稱羅漢․囉呵. 意譯應․應供․應眞․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眞人. 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 證得盡智, 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 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 然一般皆作狹義之解釋, 專指小乘佛敎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 若廣義言之, 則泛指大․小乘佛敎中之最高果位. 據成唯識論卷三載, 阿羅漢通攝三乘之無學果位, 故爲佛之異名, 亦卽如來十號之一. 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擧出, 阿羅漢乃聲聞四果(四沙門果)之一, 爲小乘之極果. 可分爲二種, 卽:(一)阿羅漢向, 指尙在修行階段, 而趨向於阿羅漢果者. (二)阿羅漢果, 指斷盡一切煩惱, 得盡智而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 證入此果位者, 四智圓融無礙而無法可學, 故稱無學․無學果․無學位;若再完成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之八聖道, 以及無學解脫․無學正智等十種無漏法, 則稱爲十無學支. 關於阿羅漢之語義, 據大智度論卷三․大乘義章卷十七本․翻譯名義集卷一․卷二等擧出殺賊․不生․應供三義, 稱爲阿羅漢三義, 爲自古以來最常見之說. 卽:(一)殺賊, 賊, 指見․思之惑. 阿羅漢能斷除三界見․思之惑, 故稱殺賊. (二)不生, 卽無生. 阿羅漢證入涅槃, 而不復受生於三界中, 故稱不生. (三)應供, 阿羅漢得漏盡, 斷除一切煩惱, 應受人天之供養, 故稱應供. 梵語 arhan, 爲梵語 arhat(阿羅漢)之單數主格, 意譯受供養․受尊敬, 故上述三義中, 以應供一義較爲適切. 此外, 慧遠於大乘義章卷二十末亦以應化一切衆生․斷盡諸惑等四義解釋阿羅漢. 又善見律毘婆沙卷四則擧出打壞三界車輻․遠離一切惡業․無覆藏等五種阿羅漢之釋義. 另就阿羅漢之種類而論, 聲聞四果中之阿羅漢, 依其根性利鈍之差別, 可分爲六種. 據雜阿毘曇心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五等所擧, 卽:(一)退法阿羅漢, 又作退相阿羅漢, 指遭遇小惡緣卽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 (二)思法阿羅漢, 又作死相阿羅漢, 指由於憂懼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 (三)護法阿羅漢, 又作守相阿羅漢, 指能守護而不致退失果位者. (四)安住法阿羅漢, 又作住相阿羅漢, 指不退亦不進, 而安住於果位者. (五)堪達法阿羅漢, 又作可進相阿羅漢, 指能迅速精進, 而達於不動法者. (六)不動法阿羅漢, 又作不壞相阿羅漢, 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種阿羅漢中, 前五種爲鈍根者, 故得時解脫或時愛心解脫, 而後者係屬利根者, 故得不時解脫或不動心解脫. 詳言之, 倘若能遇善因緣而得入定之解脫, 稱爲時解脫;隨時可入定, 而無須等待某種特定因緣之解脫, 稱爲不時解脫. 又善護自己所得之阿羅漢果, 竝解脫煩惱者, 稱爲時愛心解脫;不再由於煩惱而退失果位之解脫者, 稱爲不動心解脫. 此外, 不動法阿羅漢以其利根之形成, 又分爲兩種, 卽:(一)本來生就不動種性者, 稱爲不退法阿羅漢․不退相阿羅漢. (二)由精進修行而達不動法者, 稱爲不動法阿羅漢. 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爲七種阿羅漢. 若再加緣覺․佛, 則總稱九種阿羅漢, 又稱爲九無學. 另據中阿含經卷三十․成實論卷一等所擧, 以慧解脫․俱解脫取代緣覺․佛, 而形成另一種九無學. 其中, 藉智慧力以解脫煩惱之阿羅漢, 稱爲慧解脫阿羅漢. 若得滅盡定, 而於心․智慧兩方面悉皆解脫之阿羅漢, 則稱俱解脫阿羅漢. 此二者再加無疑解脫阿羅漢(在俱解脫中通達一切文義, 而得四無礙解者), 則成三種阿羅漢. [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經卷十八․彌勒上生經․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十四․甘露味論卷上․大毘婆沙論卷九十四․法華義記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末․法華義疏卷一․大日經疏卷一․翻梵語卷一․玄應音義卷八](參閱九無學147․六種性1302․四向四果1683)
【아란야阿蘭若】
p3697-中→ 梵語 araṇya, 巴利語 arañña 之音譯. 又作阿練茹․阿練若․阿蘭那․阿蘭攘․阿蘭拏. 略稱蘭若․練若. 譯爲山林․荒野. 指適合於出家人修行與居住之僻靜場所. 又譯爲遠離處․寂靜處․最閑處․無諍處. 卽距離聚落一俱盧舍而適於修行之空閒處. 其住處或居住者, 卽稱阿蘭若迦(梵 āraṇyaka). 據慧苑音義卷上載, 阿蘭若有三種:(一)達磨阿蘭若(梵 dharma-araṇya), 乃求菩提之道場. (二)摩登伽阿蘭若(梵 mātaṅga-araṇya), 卽墳場, 或距村落一俱盧舍, 卽大牛之吼聲不能聽聞之處. (三)檀陀伽阿蘭若(梵 daṇḍaka-araṇya), 卽無人煙之沙磧. 至後代, 一般之寺院精舍亦稱阿蘭若, 多位於遠離繁囂城市, 而又便於出家․在家人出入之僻靜郊野. 此外, 比丘爲修行而常居於阿蘭若, 稱阿蘭若行, 屬於十二頭陀行之一. [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六․有部毘奈耶卷二十四․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五․大日經疏卷三․俱舍論光記卷十三․大乘義章卷十五․玄應音義卷二十三]
【아람파阿藍婆】
p3691-上→ 梵語 aratilambha 之音譯. 意譯作汁藥. 爲一種藥草. 全稱阿羅底藍婆. 略稱藍婆. 産於印度之香山․雪山一帶. 一般取其草汁塗身, 可去患得喜, 故又譯爲得喜. [新華嚴經卷七十八․慧苑音義卷下․枳橘易土集卷二]
【아력산대亞歷山大】
p3048-上→ (Alexander The Great; 356 B.C.~323 B.C.)爲西元前四世紀時希臘北部馬其頓之國王. 弑父自立. 於西元前三三四至三三一年間連續征服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波斯. 西元前三二六年(周顯王四十三年)渡印度河向東攻印, 塔克西拉王(Taxila)出城請降. 亞氏復大敗普魯國(Purus), 乃率軍更向東進發, 直抵東部之比阿斯(Beas), 軍隊不肯復前, 王乃西歸. 西元前三二三年歸返巴比倫城, 未久卽逝. 亞氏原欲融合東西文明與民族, 建立希臘化時代, 然因早逝, 欲將旁遮普倂入帝國版圖之計劃乃告中斷. 死後帝國由部下分割, 於印度所建立之政權旋卽消滅, 印度古代書籍中無一字提及亞氏征印之事.
【아록녹지阿轆轆地】
p3691-上→ 禪林用語. 又作轉轆轆地. 阿, 語助詞;轆轆, 車輪滑行之聲音;地, 語尾助詞. 卽事物不停滯而一直在進行之中;形容無礙自由, 圓轉自在之境地. 此外, 形容口才無礙亦稱阿轆轆地. 碧巖錄第五十三則(大四八․一八八上):丈云:『我適來哭, 如今卻笑. 看他悟後阿轆轆地, 羅籠不住, 自然玲瓏.”
【아뢰야식阿賴耶識】
p3676-上→ 阿賴耶, 梵語 ālaya 之音譯. 爲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之一, 九識(八識及阿摩羅識)之一. 又作阿羅耶識․阿黎耶識․阿剌耶識․阿梨耶識. 略稱賴耶․梨耶. 舊譯作無沒識, 新譯作藏識. 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 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爲諸法之根本, 故亦稱本識;以其爲諸識作用之最强者, 故亦稱識主. 此識爲宇宙萬有之本, 含藏萬有, 使之存而不失, 故稱藏識. 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 故亦稱種子識. 此外, 阿賴耶識亦稱初刹那識․初能變․第一識. 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 唯有此第八識而已, 故稱初刹那識. 而此識亦爲能變現諸境之心識, 故亦稱初能變. 由本向末數爲第一, 故稱第一識. 由於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 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 此亦爲唯心論之一種. 至於阿賴耶識爲淸淨之眞識, 或染汚之妄識, 乃佛學界所爭論之一大問題. 據攝大乘論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經之說, 及俱舍論卷十六所引契經(或卽指雜阿含經)之說, 可知阿賴耶思想之萌芽, 源於原始佛敎時代. 據轉識論․攝大乘論本卷上․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俱舍論卷十六․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五等所擧, 部派佛敎時代之諸師皆依愛欲緣起說, 將阿賴耶解釋爲愛著․貪愛, 或爲愛․樂․欣․喜等. 然至大乘佛敎時代, 則先後有馬鳴造大乘起信論以論釋阿賴耶識之義, 彌勒․無著․世親等亦分別造論闡述唯識緣起說, 以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 遂成立唯識哲學之思想系統. 其中, 無著依阿毘達磨大乘經․解深密經等, 解說第八根本識(阿賴耶識)爲有情總報之果體, 竝於所著顯揚聖敎論卷十七中, 擧出八種理由以論證阿賴耶識之存在. 無著於其另一著作攝大乘論本卷上, 將阿賴耶識分爲自相․因相․果相三種, 竝提出迷․悟二種境界, 皆由熏習於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生起, 此卽種子熏習說, 亦卽主張阿賴耶識爲眞妄和合之說. 又世親著之唯識三十頌, 至唯識分流時代, 有二十八家之注釋, 而較聞名者則爲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之注釋;玄奘卽以護法之注釋爲主, 糅合其餘諸師之說, 編譯出成唯識論十卷, 對我國․日本․韓國之唯識思想影響甚深. 據成唯識論卷二所擧, 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 卽:(一)能藏, 謂第八識善於自體中含藏一切萬法之種子. (二)所藏, 指現行熏種子義而說, 亦卽此識爲七轉識熏習諸法種子之場所. (三)執藏, 謂第八識恆被第七末那識妄執爲實我․實法, 故又稱我愛執藏. 此外, 窺基根據成唯識論所述, 於所著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 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 擧出阿賴耶識體之三位, 卽:(一)我愛執藏現行位, 指第八識之自相而言. 因第八識自無始以來, 恆被第七識愛執爲我, 故稱我愛執藏現行位. 下自凡夫, 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薩, 或二乘中之有學聖者皆屬此位. (二)善惡業果位, 指第八識之果相而言. 因第八識係由無始以來之善惡業所招感之異熟果, 故稱善惡業果位. 此位通至十地菩薩之金剛心, 或二乘之無學聖者. (三)相續執持位, 指第八識之因相而言. 此位通至佛果以及盡未來際. 因第八識持色心之萬法種子, 令五根不斷失, 故稱相續執持位. 依此, 從凡夫以至佛之轉迷開悟, 第八識爲衆生所依止, 故阿賴耶識又稱所知依. 護法之唯識思想, 由其弟子戒賢論師傳豫玄奘, 而盛行於我國. 我國各宗派對阿賴耶識亦有多種說法, 如:(一)地論宗, 以世親之十地經論爲主要根據. 主張阿賴耶識爲眞常淨識, 視同於佛性如來藏. (二)攝論宗, 以無著之攝大乘論爲主要根據, 乃由眞諦所譯. 主張如來藏緣起, 阿賴耶識則爲無常有漏法, 乃一切煩惱之根本, 竝於前八識外加上阿摩羅識成爲第九識, 而以前八識爲虛妄, 九識爲眞實. 然眞諦亦參酌大乘起信論, 而以阿賴耶識爲無記無明隨眠之識, 乃眞妄和合之識, 以第八識具有解性義爲眞, 具有果報義爲妄, 故眞諦之思想, 乃融合眞․妄二說而成. (三)法相唯識宗, 以成唯識論爲主要根據. 玄奘爲新譯唯識之代表, 排斥如來藏緣起, 主張阿賴耶緣起, 竝立五種種姓, 說人․法二空. 此種新論說, 不僅使我國之唯識思想發生新的大轉變, 亦影響日本之唯識思想. [入楞伽經卷二․卷七․決定藏論卷上․法華經玄義卷五下․中觀論疏卷七本․大乘義章卷三末․華嚴孔目章卷一․唯識了義燈卷四本](參閱賴耶三相6314․賴耶四分6314)
【아리니국阿利尼國】
p3617-中→ 阿利尼, 梵名 Arni 或 Ahreng. 位於今阿富汗之北, 奧克薩斯河(Oxus)流域之古國. 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所載, 此國卽在睹貨邏國(Tokhara)之故地, 縛芻河兩岸, 周長三百餘里, 都城周長十四․五里.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五․解說西域記․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vol. Ⅱ]
【아리수지阿梨樹枝】
p3663-上→ 阿梨, 梵語 arjaka, 意譯爲蘭. 乃香樹之名. 又作阿梨樹枝. 法華經卷七陀羅尼品(大九․五九中):若不順我咒, 惱亂說法者, 頭破作七分, 如阿梨樹枝.其中, 阿梨樹枝相當於梵文法華經之 mañjarī]曼折利), 於正法華經卷十總持品中譯爲華菜. 然義淨譯之大孔雀咒王經卷上之夾注(大一九․四六二中):梵云頞杜迦曼折利, 頞杜迦, 蘭香也;曼折利, 초頭也. 舊云阿梨樹枝者, 旣不善本音, 復不識其事, 故致久迷. 然聞西方無阿梨樹.又不空之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亦譯之爲蘭香초. 蓋 arjaka 之梵語可指 sitaparṇasa, varvarībheda, sāmmānyatulasī 等諸種植物 故易生異說. [孔雀王咒經卷上․慧琳音義卷三十五]
【아리안인雅利安人】
p5322-下→ (Aryans)爲中亞之印歐族人. 體型高大, 面方正多鬚, 鼻窄而高, 黑眸. 西元前二千年頃, 雅利安民族分向東西移動, 向西之一支移入希臘․義大利北部, 成爲歐洲民族之始祖 ; 向東有兩支, 一支移入波斯, 成爲伊朗人種, 一支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地方(梵 pañjāb, 卽旁遮普)定居, 消滅其地之印度文明, 創立雅利安系印度文化, 學者稱之爲印度雅利安人(Indo-aryans). 印度雅利安人崇拜多數自然神, 在五河地方最初形成之文化代表性經典爲婆羅門敎根本聖典吠陀, 吠陀又分四部分, 其中集錄對諸神之讚歌而成梨俱吠陀(梵Ṛg-veda), 爲吠陀中最早編纂者. 後雅利安人又移徙恆河與閻牟那河(梵 Yamunā)間之肥沃平原, 確立四姓階級制度 : 婆羅門(司祭者)․刹帝利(王族)․吠舍(庶民)․首陀羅(奴隸), 自居司祭者與預言者, 而以婆羅門族爲神聖. 約於西元前一○○○年至八○○年間, 又編成梵書(梵 Brāhmaṇa, 吠陀本集之注釋書). 其他三吠陀之成立年代亦被視爲與此同時. 其後印度雅利安人更逐漸移住東方之恆河中游, 與原住土著混血, 産生新種族, 竝漸失傳統吠陀之宗敎與習慣, 使用由雅利安系變化而來之俗語 Prakrit. 或謂雅利安民族移住印度恆河流域, 有前後二回之說, 古移住者與土著民族混血, 新移住者則進入俱盧(梵 Kuru)․潘迦拉(梵 Pañcāla)地方保持純血統, 驅逐古移住者至北東南三方. 至釋尊時代, 新移住者墨守婆羅門至上主義 ; 古移住者在憍薩羅(梵 Kośala)․摩揭陀(梵 Magadha)等地形成新興國家, 不尊重婆羅門敎, 以王者指導思想文化. 釋尊出身於隸屬憍薩羅之小國家釋迦族之王室, 於成道後主張消弭四種姓之社會階級差別, 認爲不分種姓․出身背景, 人人皆可加入敎團. 印度民族之組成十分複雜, 方言亦多達二百二十餘種, 然關於印度文化之形成, 雅利安人實爲主幹, 印度之民族․語言亦以雅利安族․達羅毘荼族(Dravidains)及其語言爲主. [印度佛敎史槪說(達和譯)․世界佛敎通史上冊(聖嚴)․印度史綱要(李志純)․印度佛敎思想體系論史(黃公偉)](參閱四姓1705)
【아리안종교雅利安宗敎】
p5323-下→ 係十九世紀英國語言學家麥克斯穆勒(Max Müller, 1823~1900)等所假設印歐語系各族人之共同宗敎. 穆勒依古代印度典籍所提及之阿利雅(梵 ārya, 意爲聖人․高貴的), 而將印歐語系命名爲雅利安(Aryan), 竝假設印歐語系各族之共同祖先爲雅利安人. 而將印度之梨俱吠陀․古波斯之阿凡士塔, 及希臘古代典籍豫以比較硏究, 對照各種考古發掘, 而推論印歐語系各族之宗敎皆源出於一共同之原始宗敎, 卽雅利安宗敎. 認爲此宗敎係以一蒼天神爲中心, 梵語稱 Dyaus pitā, 希臘語作 Zeus(宙斯), 拉丁語作 Jupiter(邱比特), 條頓語作 Tiu, 均爲同一高位神之不同變型. 近年來, 此說爲巴黎法蘭西學院比較語言學敎授迪梅齊爾(Georges Duméṅil)所認可, 竝提出雅利安宗敎之二大特點 : (一)其社會分爲祭司․武士․農民三等級, 反映於具有三種功能之三位主神中. (二)精靈世界中, 存在二種對立傾向, 諸如光明與黑暗․秩序與暴亂․善與惡․益與害等. 唯此說迄今尙未爲多數人所接受.
【아리안협회雅利安協會】
p5323-下→ 梵名 Ārya Samāj. 印度敎社團之一. 又稱聖社. 爲戴雅南達沙熱斯婆地(Dayānanda Sarasvatī, 1824~1883)於一八七五年創建, 主張改革印度敎, 反對偶像崇拜․種姓隔離與童婚, 建立吠陀主義, 重視社會福利與敎育工作, 竝建立保護母牛協會. 其附屬組織有靑年雅利安協會與婦女雅利安協會. 一八七七年該協會以拉合爾爲活動中心, 初期成員多爲商人與手工業者, 後亦有王公等上層階級人士參加.
【아리야발마阿離耶跋摩】
p3694-下→ 梵名 Ārya-varman. 新羅僧. 生卒年不詳. 唐貞觀(627~649)年間, 爲追求正敎及親禮釋尊聖蹟, 乃遠涉中印度, 止於那爛陀寺. 廣學律論, 抄寫諸經. 雖欲歸國, 而所期不契. 後示寂於那爛陀寺, 世壽七十餘.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海東高僧傳卷二]
【아리야벌마阿梨耶伐摩】
p3664-上→ 梵名 Ārya-varman. 迦畢試國之僧. 生於西元七世紀頃. 意譯聖冑․聖鎧. 爲薩婆多部之論師, 曾作毘婆沙論之章疏. 玄奘西遊之際, 曾應迦畢試國輕藝羅王之請, 於一大乘寺法集時會見論師, 論師雖爲薩婆多部之上首, 然其學識不兼二乘, 僅偏一理.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
【아리야사나阿梨耶斯那】
p3664-中→ 梵名 Ārya-sena. 印度梵衍那國之僧. 生於西元七世紀頃. 又作阿梨斯那. 意譯聖軍. 爲摩訶僧祇部之師, 通法相學. 玄奘西遊到梵衍那國時, 師曾與阿梨耶馱娑(梵 Ārya-dāsa, 意譯聖使)共同款待玄奘.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
【아리야阿梨耶】
p3663-下→ 梵語 ārya, 巴利語 arya 或 āriya 之音譯. 又作阿哩夜․阿離耶․阿離野․阿梨阿․阿黎耶․阿略․阿夷. 意譯聖者․出苦者․賢者․大德․遠惡. 爲通曉道理的賢人之尊稱. 稱友(梵 Yaśomitra)於梵文俱舍釋論中, 曾擧出 Āryājñātakauṇḍinya(聖阿若憍陳如)․Ārya-Mahākāśyapa(聖摩訶迦葉)之尊稱. 師子賢(梵 Haribhadra)於梵文八千頌般若釋論中, 亦記有 Ārya-nāgārjuna(聖龍樹)․Āryāsaṅga(聖無著)之稱. 又佛敎經典, 亦有於經名前冠上此語者, 如宋代施護所譯之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一百八名眞實圓義陀羅尼經, 此類經名亦散見於梵文及西藏譯大藏經中. 此外, 阿賴耶識(梵 ālaya)之舊譯(陳代眞諦譯)亦簡稱爲阿梨耶. [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十本․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三․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六․如來大藏經總目錄․玄應音義卷一․慧琳音義卷四十二]
【아리의阿梨宜】
p3663-下→ 梵語 āliṅgita. 意譯爲擁抱, 卽男女擁抱之意. 又作阿梨宜. 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九(大三五․四七一上):阿梨宜者, 此云抱持摩觸, 是攝受之相.
【아마나사전阿摩羅辭典】
p3672-上→ 梵名 Amara-Kośa. 原意爲阿摩羅字庫. 爲印度阿摩羅辛哈(Amara-siṃha, 被推定爲五五○年至七五○年間之人)所著之梵語辭典 Nāmaliṅgānuśāsana(關於名與性之硏究)之通稱. 又稱德黎坎底(梵 Trikāṇḍi). 全書共由三部所成, 內容如次:第一部收集有關神․天界․星․時之分類․思惟․感情․音樂․語言․舞蹈․地界․地獄等之語彙;第二部收集有關水․海․魚․植物․尺度․道路․都市․山․蔬菜․男女․裝飾品․四姓․疾病․宗敎․戰爭․農事․商業等語彙;第三部收集人名․物名․同義語․同音異義語及有關語性之法則等. 全篇採用Anuṣṭubh 調之韻文, 總計一萬三千語. 本書在現存梵語之類語及同音異義語辭典中, 不但爲最古最完備者, 亦爲類書中之傑作, 至今仍被視爲梵語文法之權威辭書. 其注釋書據傳有五十部, 其中最重要者有:十一世紀之 Kṣirasvāmin․十二世紀之Maheśvara 與 Subhūti(-candra)․Sarvānanda․十五世紀之 Rāyamukuṭa 等. 又西藏大藏經丹珠爾中亦收有本書及其注釋書之藏譯本. [ A.A. Macdonell: Historyof Sanscrit Literature; India's Past-A Survey of her Literature, Religions,Languages and Antiquities; M. Winternitz: 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Bd. III]
【아마라바제阿摩羅婆提】
p3670-下→ 名 Amarāvatī. 又譯作阿馬拉瓦蒂. 爲古代印度馱那羯磔迦國(梵 Dhānyakaṭaka)之都城. 位於南印度基斯特納河(Kistna, 古名 Kṛṣṇa)下游. 阿摩羅婆提自薰迦王朝以來卽爲佛敎文化․美術之中心. 該地以西元一七九七年麥肯尼基上校(Mackenjie)所發現之大塔爲重心. 據傳該塔建於二世紀頃, 或傳此爲阿育王時代(西元前三世紀頃)所建. 爲古代印度三大佛塔之一. 塔式爲覆鉢形, 然大多荒廢, 今僅存塔址與周圍之石欄. 石欄有內外二重, 爲大理石所製, 高約四公尺, 內外兩面均有雕刻, 所雕者有佛之本生譚及龍蛇樹木等, 可見當時亦盛行龍蛇樹木等之崇拜. 或謂此塔卽大唐西域記卷十所載之阿伐羅勢羅僧伽藍之遺址. 此外, 從所發現浮雕佛陀像之美術手法中, 可以推知西北印度之犍陀羅, 以迄中印度之摩偸羅一帶, 均曾受希臘美術之影響. 於此城發掘之佛像及塔寺, 其造型與錫蘭(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所發現之佛像․塔寺相類似. 學術界將此種類型稱爲阿摩羅婆提型. 又除塔寺․佛像外, 竝發掘出大量之佛經. [解說西域記․佛敎之美術及歷史]
【아마라보라파阿摩羅普羅派】
p3671-中→ 巴利名 Amarapura-nikāya. 錫蘭(斯里蘭卡)現代三大佛敎派別之一. 屬上座部佛敎. 係由被暹羅派開除之非瞿維伽姆種姓比丘, 於一七九九至一八一八年間創建於緬甸之阿摩羅普羅城. 僅於僧伽羅族之迦羅婆(漁民)․杜羅婆(肉桂加工者)及薩羅伽摩(製酒工人)三種種姓中授戒. 此派又分珠羅乾汀派(巴 Cullaganthi-nikāya)․穆羅旺薩派(巴 Mūlavaṃsa-nikāya)․伐耆羅旺薩派(巴 Vajiravaṃsa-nikāya)․薩達摩旺薩派(巴 Saddhammavaṃsa-nikāya)等. 各派之首領稱爲大導師及副導師, 比丘一般終身出家, 寺廟集中於錫蘭西部與南部平原地區, 擁有大量土地, 竝經營商業等.
【아마라식阿摩羅識】
p3671-下→ 梵語 amala-vijñāna. 卽第九識. 又作阿末羅識․菴摩羅識․唵摩羅識․庵摩羅識. 意譯無垢識․淸淨識․如來識. 此識爲眞諦系之攝論宗所立. 人心之本來面目乃遠離迷惑而本自淸淨, 故攝論宗認爲轉阿賴耶識之迷而回歸覺悟之淸淨階位, 卽阿摩羅識. 據三無性論卷上載, 唯阿摩羅識無顚倒․變異, 故謂之如如. 轉識論則謂, 實性卽阿摩羅識. 又據十八空論載, 阿摩羅識乃自性淸淨心, 然爲客塵所染, 而謂之不淨. 據金剛三昧經載, 衆生一切之情識皆轉入庵摩羅. 至於阿摩羅識之體性, 據圓測之解深密經疏卷三及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三本等所說, 眞諦三藏以眞如與眞如智爲阿摩羅識之體性. 然唐代福成寺之道基於攝論章(華嚴孔目章發悟記卷十五之引文)駁斥眞諦之主張, 謂阿摩羅識僅以如如之理法爲體性. 在唯識學中, 六識之外尙有末那識及阿賴耶識, 竝稱八識;攝論宗又在八識之外另立第九識阿摩羅識, 地論宗․天台宗亦有採此說者. 而玄奘系統則認爲第八識卽已包括淸淨之一面, 故不另立第九識. 又宋譯楞伽經卷一所說之眞識, 卽第九識.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入楞伽經卷二․大乘玄論卷五․梁譯攝大乘論卷中․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法華經玄義卷五下](參閱九識義160)
【아마륵수阿摩勒樹】
p3670-上→ 阿摩勒, 梵語 āmala, āmlikā, āmlīkā, amlaphala, 巴利語āmalaka. 又作阿末羅․阿摩羅․菴摩羅․菴摩洛迦. 一般譯爲餘甘子. 學名Tamarindus indica, 屬荳科之果樹, 其枝葉頗類於合歡木, 爲産於印度․馬來西亞․非洲等地之熱帶植物. 該樹所結之果實有若豆莢, 長約十餘公分, 具有酸味, 稱爲阿摩勒果, 可供食用, 亦可作藥用. 一般人常易將阿摩勒樹與菴沒羅樹(梵 āmra)混淆. [大樓炭經卷一閻浮利品, 善見律毘婆沙卷一․大唐西域記卷二․玄應音義卷八]
【아마阿摩】
p3669-下→ 梵語 ambā, 巴利語 ammā. 意譯母․善女. 翻譯名義集卷二(大五四․一○八二中):阿摩, 此云女母.又據善見律毘婆沙卷六載, 阿摩意爲母. 於日本, 則由阿摩一詞轉稱比丘尼爲阿摩尼.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二․正像末和讚]
【아마이달사阿馬爾達斯】
p3658-下→ (Amar Das, 1479~1574)印度錫克敎第三代祖師. 大揚錫克敎, 敎徒遍布旁遮普省. 把敎徒分成二十二個敎區, 竝分區向敎徒徵收稅捐, 用作共同基金. 提倡一夫一妻制, 鼓勵不同種姓間通婚與寡婦改嫁. 反對婦女戴面紗及夫死殉葬之陋習. 死後由其女壻羅姆達斯繼承.
【아마제관음阿摩提觀音】
p3670-中→ 三十三觀音之一. 又作阿麽提觀音․阿磨齒來觀音․菴摩齒來;觀音. 意譯無畏觀音․寬廣觀音. 卽無畏觀自在菩薩. 形像爲三目四臂, 乘白獅子座, 面向左方, 頭上載寶冠, 以白蓮花妝飾, 前二手執持鳳頭之箜篌, 另左上之手掌托摩竭魚, 右上之手持白色吉祥鳥, 左足彎屈於獅子之頂上, 右足垂下, 通身發光燄, 面貌慈祥. 種子爲□(a)或□(sa). [觀自在菩薩阿麽齒來法․阿摩提觀音儀軌․圖像抄卷七](參閱三十三觀音514)
【아만我慢】
p2943ṅ梵語 ātma-māna. 謂視我 爲一己之中心, 由此所執之我 而形成憍慢心. 爲七慢之一, 九慢之一. 成唯識論卷四(大三一․二二中) : 我慢者, 謂踞傲恃所執我, 令心高擧, 故名我慢. 數論外道立我慢爲二十五諦之一, 由大諦(萬象所變現最初之法, 卽決智)中覺用之變易而起. [成唯識論卷六․金七十論卷上․大毘婆沙論卷五十․俱舍論卷十九․俱舍論光記卷十九](參閱我慢諦 2943․慢 5812)
【아만정我慢定】
p2943-下→ 又作慳執定. 謂於定 中見種種異境, 以爲殊妙而取著之. [大日經疏卷六]
【아만체我慢諦】
p2943-下→ 爲古代印度數論外道所立二十五諦中之第三諦. 又作慢諦․我心. 據金七十論卷上․卷中載, 自性諦(物質之原理)與神我(精神之原理)相依而生大諦(能知覺彼此之決智), 再由大諦中覺用之增長而生起我執, 稱爲我慢諦. 蓋我慢諦係由大諦三德(卽承自自性諦之薩埵․羅闍․多磨三德, 譯作喜․憂․闇 ; 樂․苦․捨)之活動所生起者, 大諦之三德漸失平衡時卽順次增長大初․轉異․焰熾等三種我慢, 卽 : (一)大初我慢, 大初, 謂大諦增長之初 ; 由大諦中多磨(闇)之增長而生, 此性尙闇癡, 能生十諦, 卽 : 色․聲․香․味․觸等五唯與火․空․地․水․風等五大. (二)轉異我慢, 又作變異我慢. 轉異, 謂闇癡轉變, 生輕光之相 ; 由大諦中薩埵(喜)之增長而生, 能生十一諦, 卽 : 眼․耳․鼻․舌․身(皮)等五知根, 及舌(語)․手․足․男女(生殖器)․大遺(排泄器)等五作根, 以及心根. (三)焰熾我慢, 焰熾, 謂輕光增長, 光炎熾盛 ; 由大諦中羅闇(憂)之增長而生, 能生上述之二十一諦, 此乃因大初․轉異我慢不能獨生諸諦, 必藉焰熾我慢之助, 方能起能生之用. 又焰熾我慢由羅闇之增長而生, 故三德中具有活動之用者, 唯此羅闇之德. 又上述之五大, 乃由大初我慢所生之五唯而生, 卽色․聲․香․味․觸五唯, 依次能生火․空․地․水․風五大, 此種五唯生五大之功能, 稱爲純粹無雜之原質. 然此說尙有異說, 或謂五大由我慢諦所生, 而與自性諦․大諦․我慢諦三者, 皆爲萬物演生之根本, 稱爲根本自性 ; 再由五大生五唯․五知根․五作根․心根等, 稱爲十六變異. 此外, 就變異之有無而論, 二十五諦中之第一自性諦, 唯是根本而非變異, 第二十五諦神我則非本非變異, 中間之二十三諦雖皆爲變異, 然大諦․我慢諦․五唯等七諦亦本亦變異, 五大․五知根․五作根․心根等十六諦唯變異而非本. [南本涅槃經卷三十五․百論疏卷上之中](參閱二十五諦 177․數論學派 6093)
【아미사법阿尾捨法】
p3621-下→ 阿尾捨, 梵語 āveśa, 遍入之義, 又作阿比舍․阿毘舍․阿尾奢․阿尾賖. 眞言祕法之一. 請天神等降臨, 附著於童男女之身, 以問吉凶․成敗․禍福之方術. 此非正統佛法, 乃邪法之一. [瑜祇經卷下․速疾立驗魔醯首羅天說阿尾奢法](參閱外法1861)
【아미산峨眉山】
p4087-上→ 位於四川峨眉縣西南約七公里處. 爲普賢菩薩顯靈說法之道場. 又作峨嵋山․蛾眉山. 佛敎稱爲光明山, 道敎稱爲虛靈洞天. 山脈由岷山伸展而出, 崗巒疊起, 氣勢如虹, 蜿蜒一百八十餘公里, 周圓五六百公里. 全山突起三主峰, 稱爲大峨․中峨․小峨, 一脈相連, 主峰萬佛頂海拔三○九九公尺. 與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等, 共稱我國四大靈山. 自山麓至山頂五十餘公里有七十餘寺院․四十餘山洞․百餘石龕. 其中聖壽萬年寺爲普賢菩薩示現之中心道場 ; 其起源乃因晉時蒲翁見普賢菩薩顯現, 遂於此山建白水普賢寺, 後歷經各朝代重修. 明萬曆年間, 改稱萬年寺. 寺中銅鐵佛像, 造型優美, 鑄造精良, 爲珍貴之佛敎文物. 此外另有伏虎寺․報國寺․淸音閣․黑龍江棧道․仙峰寺․金頂․光相寺等, 皆極著稱.
【아미산지峨眉山志】
p4087-下→ 凡八卷. 淸代蔣超撰. 民國印光大師重修. 收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 峨眉山位於四川峨眉縣西南, 由麓至頂有大小七十餘寺, 以報國寺․伏虎寺․湘子洞․金頂寺爲其最著者. 山爲普賢菩薩之道場, 全山各寺皆奉普賢菩薩. 所有宮觀殿刹․古蹟勝境, 皆俱足天然雅趣. 世人尊之爲中國佛敎四大名山之一. 淸康熙十一年(1672)蔣超據井硏胡閣譯峨籟, 編峨眉山志, 民國十九年(1930)印光大師重修蔣超之志, 釐爲八卷, 分爲十一門 : 星野圖說․菩薩聖跡․金山形勝․寺庵勝槪․感應靈異․歷代高僧․王臣外護․仙隱流寓․古今藝文․動植物産․蔣編志餘. 爲峨眉山之全史.
【아미타경소阿彌陀經疏】
p3684-下→ ①全一卷. 唐代窺基撰. 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 爲注釋鳩摩羅什所譯之阿彌陀經. 計分七門:(一)明示彌陀佛身通於報化二身, 登地菩薩見佛之受用身, 地前菩薩及凡夫唯見應化身. (二)就佛土說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土等四種. (三)論不退轉義. (四)敘偏讚之心, 引用隨願往生經之說, 謂若十方皆有淨土, 衆生之心則便慢緩;若唯顯示一處, 心卽慇重, 故獨讚西方. (五)略述體性, 淨土以佛及菩薩之唯識智爲體. (六)敘述部類多少, 宗趣所明. (七)判釋本經文義. ②全一卷. 新羅沙門元曉撰. 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 亦爲注釋鳩摩羅什所譯之阿彌陀經. 初述大意, 謂此經乃佛出世之大意, 人․天等四輩入道之要門, 耳聞經名則入一乘而無返, 口誦佛號則出離三界而不還. 次釋經宗致, 謂此經直以超過三界․二種淸淨爲其宗, 令諸衆生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復次解釋本文, 以正宗分中多善根福德因緣發菩提心爲正行, 而以一至七日執持名號爲助行, 由此乃得往生.
【아미타경소초阿彌陀經疏鈔】
p3685-中→ 凡四卷. 明代袾宏撰. 收於卍續藏第三十三冊. 係就鳩摩羅什所譯之阿彌陀經作疏, 更自製鈔以訓釋之, 乃倣傚澄觀之華嚴經疏演義鈔. 本疏鈔計分通序大意․開章釋文․結釋咒意等三門, 其中, 釋文部分又有十門:敎起所因․藏敎等攝․義理深廣․所被階品․能詮體性․宗趣旨歸․部類差別․譯釋誦持․總釋名題․別解文義. 以華嚴主旨, 推演文理, 判定此經爲頓敎所攝, 兼通終․圓二敎. 又一一以稱理釋發揮其深義, 且說應具足信․願․行. 最後列擧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之得生淨土神咒, 勸人誦持. [佛典疏鈔目錄卷下․淨土眞宗敎典志卷三]
【아미타경阿彌陀經】
p3684-上→ ①梵名 Aparimitāyus-sūtra. 凡二卷. 又稱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大阿彌陀經. 吳(222~280)支謙譯. 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本經爲無量壽經之異譯, 且爲無量壽經諸譯中成立最早之一部. [歷代三寶紀卷五․開元釋敎錄卷二](參閱大阿彌陀經802). ②梵名 Sukhāvatyamṛta-vyūha. 音譯速迦瓦低阿彌哩怛尾喩訶. 全一卷. 又稱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諸佛所護念經․小無量壽經․小經․四紙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淨土三部經之一. 原典約編簒於北印度阿彌陀佛信仰盛行, 大無量壽經原型成立後, 卽在一世紀左右. 漢譯本於姚秦弘始四年(402)由鳩摩羅什(梵 Kumārajīva,344~413)譯出. 譯出後異譯有二本, 一爲劉宋孝武帝孝建(454~456)初年求那跋陀羅所譯之小無量壽經一卷, 早已散軼, 現僅存咒文與利益文;二爲唐高宗永徽元年(650)玄奘所譯之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亦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羅什之譯本, 譯文簡潔流麗, 故誦讀者最多. 內容敘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之淸淨莊嚴, 諸佛眞誠讚歎衆生之往生淨土․六方諸佛之印證, 及持名念佛等, 使淨土信仰明確而平易. 本經之注疏甚多, 較重要者有智顗之阿彌陀經義記一卷․善導之阿彌陀經法事讚二卷․慧淨之阿彌陀經疏一卷․窺基之阿彌陀經疏一卷及阿彌陀經通讚疏三卷․元曉之阿彌陀經疏一卷等. 近代因牛津大學刊行梵本, 日本遂掀起硏究之熱潮, 如藤波一如著有和英支鮮四國語譯梵文阿彌陀經․荻原雲來著有梵藏和英合璧淨土三部經, 及木村秀雄著有 TheSmaller sukhāvatīvyūha, Description of Sukhāvatī, The Land of Bliss,collaterating Sanskrit, Tibetan, Chinese texts with commentarial foot-notes. [出三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敎錄卷四․卷五․卷八․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三]
【아미타경의소阿彌陀經義疏】
p3685-中→ ①全一卷. 宋代孤山智圓撰. 又稱佛說阿彌陀經疏幷序. 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 爲注釋鳩摩羅什所譯之阿彌陀經. 正文前立五重玄義, 卽以此土之世尊與彼土之彌陀的二土果人爲經名, 方等實相爲經之體, 信願淨業經宗致, 捨苦得樂爲用, 生蘇方等大乘爲敎. 全文分序․正宗․流通三科, 分別解釋章句. ②全一卷. 宋代靈芝元照撰. 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 亦爲注釋鳩摩羅什所譯之阿彌陀經. 正文前立敎․理․行․果四門:(一)敎分敎興․敎相二種, 敎興之下, 記敘如來出興爲令衆生厭娑婆之苦, 欣慕極樂淨土, 執持名號而得往生;敎相之下, 說淨土敎門爲大乘圓頓成佛之法. (二)理卽敎之體, 就通而言, 指大乘爲所詮之理;就別而言, 則以彌陀修因感果之依正莊嚴不可思議功德爲所詮之理. (三)行卽敎之宗, 通則指六度萬行, 別則指淨業, 本經專示持名之法, 便是經宗. (四)果卽敎之用, 近果乃獲法性身, 住於同居淨土;遠果乃得不退阿耨菩提, 證淸淨法身, 居於法性土, 究竟成佛.
【아미타고음성왕다라니경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p3686-上→ 全一卷. 譯者不詳. 略稱鼓音聲王經․鼓音聲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內容敘述佛陀在瞻波大城爲諸比丘說西方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之功德莊嚴, 竝說阿彌陀佛之國名爲淸泰, 父名月上, 母名殊勝妙顔, 子名月明, 奉事弟子名爲無垢稱, 智慧弟子名爲賢光;次說受持讀誦鼓音聲王大陀羅尼, 十日十夜六時專念, 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 此經以載有阿彌陀佛之父母而著稱. [陀羅尼雜集卷四․歷代三寶紀卷十三․開元釋敎錄卷六]
【아미타당阿彌陀堂】
p3683-中→ 卽安置阿彌陀如來尊像之堂宇. 略稱彌陀堂. 我國始於東晉慧遠, 於廬山般若臺精舍安置阿彌陀像, 修念佛三昧. 其後唐代善導․承遠․法照等建立般舟道場, 宋代以後盛行之結社念佛道場, 皆稱阿彌陀堂. 日本則起自奈良朝, 京都法輪寺․奈良法華寺等皆有此堂宇.
【아미타만다라阿彌陀曼陀羅】
p3682-下→ 卽以阿彌陀佛爲主尊而建立之曼陀羅. 又作阿彌陀曼荼羅. 有金剛界式建立之理趣曼陀羅與胎藏界式建立之九品曼陀羅․八曼陀羅等. (一)理趣曼陀羅:中央畫阿彌陀佛, 前右左後各安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菩薩, 四隅內外各安置四內․外供養, 東․南․西․北四門各畫天女形表示貪欲, 蛇形表示瞋, 豬首表示癡, 蓮花表示涅槃. (二)九品曼陀羅:中臺八葉開敷蓮華臺上爲上品上生之阿彌陀佛, 周匝安置八品之阿彌陀, 內院四隅有法․利․因․語四菩薩, 第二院有十二光佛․四攝菩薩․四外供養, 第三院有二十四菩薩. (三)八曼陀羅:又作八大菩薩曼荼羅. 中央畫阿彌陀佛, 周匝安置觀自在․慈氏․虛空藏․普賢․金剛手․文殊․除蓋障․地藏等八大菩薩, 其外爲四攝․八供. 另有九字曼陀羅, 乃九品曼陀羅與八曼陀羅之綜合. [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卷下․八大菩薩曼陀羅經(不空)․八大菩薩曼荼羅經(善無畏)․無量壽儀軌]
【아미타법阿彌陀法】
p3682-中→ 密敎以阿彌陀如來爲本尊, 爲滅罪生善․往生淨土, 或爲亡者祈冥福而修之祕法. 首先建曼荼羅, 次列諸尊於本尊之周圍, 依次修三密相應之行.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
【아미타불설림阿彌陀佛說林】
p3682-上→ 凡七卷. 日僧善性繼成編於明和七年(1770). 係摘錄大藏中有關阿彌陀佛及其淨土之經論等二百餘部而成. 其所引經論書目, 密敎部占大部分, 論部十餘部, 華嚴․方等․法華․涅槃部等亦頗多, 約達七十部. 本書旨在輯錄諸經有關彌陀․極樂之說, 以證諸經所讚多在彌陀之典據.
【아미타불阿彌陀佛】
p3680-下→ 梵名 Amita-buddha, 西藏名 Dpag-tu-med, Dpag-yas. 爲西方極樂世界之敎主. 又作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享單佛. 略稱彌陀. 梵語 amita, 意譯無量. 另有梵名 Amitāyus, 音譯阿彌多廋, 意譯無量壽;梵名 Amitābha, 音譯阿彌多婆․阿彌享單皤, 意譯無量光. 關於阿彌陀佛名號之由來, 據鳩摩羅什譯之阿彌陀經載, 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 故稱阿彌陀佛. 然據梵本阿彌陀經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載, 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 故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一佛而有不同義之二名, 爲其他諸佛所未見. 又於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維摩詰經等早期經典中, 亦僅有阿彌陀之稱號, 故推知無量壽․無量光之稱號, 係後代依其名之原義所立. 另據平等覺經․後出阿彌陀佛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等載, 彌陀號稱無量淸淨佛, 所在之世界稱爲淸淨世界․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 據無量壽經卷上載, 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 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 捨王位出家, 名爲法藏比丘, 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 熟知諸佛之淨土, 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 此後, 不斷積聚功德, 而於距今十劫之前, 願行圓滿, 成阿彌陀佛, 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 報得極樂淨土. 迄今仍在彼土說法, 卽淨土門之敎主, 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 故又稱接引佛. 阿彌陀三尊像通常以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爲其脅侍, 而與此二尊竝稱爲西方三聖. 於現存大乘經論中, 記載彌陀及其極樂淨土之事者凡有二百餘部, 可見有關彌陀信仰及淨土敎義之深入人心. 據般舟三昧經卷上載, 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 光明徹照, 端正無比. 另據觀無量壽經之說, 無量壽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 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 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 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其眼淸白分明, 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 其身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 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 遍照十方世界, 攝取念佛之衆生. 於西藏, 阿彌陀佛被視爲無量光․無量壽二佛, 若祈求智慧, 則皈依無量光佛;若祈求延壽福樂, 則皈依無量壽佛. 於密敎, 以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 稱爲甘露王. 於金剛界曼荼羅中, 稱爲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 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 其身黃金色, 結三摩地印, 種子爲□(hrīḥ), 密號淸淨金剛, 三昧耶形爲蓮花. 於胎藏界曼荼羅中, 稱爲無量壽如來, 居於中臺八葉之西方. 其身爲白黃色或眞金色, 閉目, 身著輕衣, 跏趺坐於寶蓮上, 結入定印. 其種子爲□(saṃ), 密號淸淨金剛, 三昧耶形爲初開之蓮花. [賴咤和羅所問德光經․決定總持經․賢劫經卷一․卷三․濟諸方等學經․大法炬陀羅尼經卷十七․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往生論註․觀經疏(善導)]
【아미타삼십칠호阿彌陀三十七號】
p3679-上→ 指阿彌陀佛之三十七種德號. 日本淨土眞宗親鸞於淨土和讚一書中, 依曇鸞之讚阿彌陀偈, 列出三十七德號. 卽:無量光․眞實明․無邊光․平等覺․無礙光․難思議․無對光․畢竟依․光炎王․大應供․淸淨光․歡喜光․大安慰․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無等等․廣大會․大心海․無上尊․平等力․大心力․無稱佛․婆伽婆․講堂․淸淨大攝受․不可思議尊․道場樹․眞無量․淸淨樂․本願功德聚․淸淨勳․功德藏․無極尊․南無不可思議光.
【아미타삼존阿彌陀三尊】
p3679-上→ 又稱西方三聖. 指阿彌陀佛及其二大脅侍. 中尊爲阿彌陀佛, 左爲觀世音菩薩, 右爲大勢至菩薩. 彌陀三尊像之式樣源於印度, 阿旃多石窟第九窟之壁畫卽保存三尊像之遺品. 我國最早的阿彌陀三尊像爲東魏元象元年(538)所造立之三尊刻像. 在日本, 則以法隆寺金堂內之壁畫及橘夫人念持佛等較爲著名. 一般之儀相皆依觀無量壽經第八觀而作, 經中謂觀想彌陀之左右各置大蓮花, 觀音坐於左邊之蓮花座上, 勢至坐於右邊之蓮花座上. 又不空羂索神變眞言經卷五亦有此說. 蓋觀音主悲, 表示下化衆生之義, 故置於左邊;勢至主智, 表示上求菩提之義, 故置於右邊. 此外, 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則謂, 彌陀之左爲觀自在, 右爲金剛手.
【아미타오불阿彌陀五佛】
p3680-上→ 又作阿彌陀五尊曼荼羅. 指阿彌陀佛及侍立左右之觀音․勢至․地藏․龍樹等四菩薩, 或指以阿彌陀佛爲中尊而安置上記四菩薩爲脅侍之圖像. 於經典中未見其出據, 依日僧覺禪所作覺禪鈔阿彌陀卷載, 唐代幷州地方之人皆念彌陀, 至命終時, 此五聖當現前接引. 然此說亦不確知有何根據. 另依日僧成尋(1011~1081)之參天台五臺山記卷一載, 天台山敕護聖禪院之金堂內, 有阿彌陀丈六像及脅侍四菩薩像. 今存有銘刻唐儀鳳三年等字之阿彌陀五尊石像, 及阿彌陀五尊鎚鍱像, 於二像中, 二比丘與二菩薩竝爲脅侍, 而左方之比丘面貌老醜, 右方之比丘面貌年輕俊美. 據推測此二比丘之形像, 係仿東魏天平四年(537)․武定元年(543)等之三尊像而作, 一般則謂由舍利弗․阿難二人轉化所成.
【아미타오십보살상阿彌陀五十菩薩像】
p3679-下→ 又作五通曼荼羅. 爲淨土變相圖之一. 卽以阿彌陀佛爲中心而描繪五十尊佛菩薩像之圖畫. 依據唐代道宣之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所載, 昔時天竺鷄頭摩寺之五通菩薩, 往極樂世界請阿彌陀佛垂許佛像, 令娑婆衆生願生淨土者, 藉佛形像而達願力, 佛允之. 及菩薩回還, 其像已至, 乃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上. 菩薩遂取葉於所到之處圖寫之, 流布於遠近. 漢明帝永平年中(58~75), 因感夢而遣使求法, 便獲迦葉摩騰等至洛陽, 其後摩騰之甥出家爲沙門, 持此瑞像來我國弘傳, 未幾齎像西返. 然此圖流傳不甚廣, 加以魏晉以來年代久遠, 又歷經滅法禍患, 經․像隨之湮沒. 至隋初, 沙門明憲從高齊之道長處得此一本, 遂說其本起與傳符, 是以圖寫流布遍於宇內, 當時北齊之畫工曹仲達尤善此畫. 唐代人士亦多傳寫此像, 以爲本尊. 又阿彌陀淨土之變相, 流布後代者雖多, 而以此五通曼荼羅爲最古. 日僧覺禪之覺禪鈔阿彌陀卷載有阿彌陀五十二身像之圖樣, 然是否卽唐代所傳之曼荼羅, 則無法確知. [法苑珠林卷十五․圖像抄卷二]
【아미타이협시阿彌陀二脅侍】
p3678-下→ 又作阿彌陀二夾侍. 指侍立於阿彌陀佛兩邊之觀音․勢至二菩薩. 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二下):無量壽佛住立空中, 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 侍立左右.(參閱阿彌陀三尊3679)
【아미타정토변阿彌陀淨土變】
p3683-中→ 係表現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相之圖像. 又作西方淨土變․西方變相․淨土曼陀羅․極樂變曼荼羅. 我國畫此像始於唐代善導. 據善導之觀念法門所載, 若有人依觀無量壽經等, 畫造淨土莊嚴之變相, 日夜觀想寶地, 現生念念, 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據李白之金銀泥畫淨土變相讚載, 馮翊郡秦夫人爲亡夫湖州刺史韋公, 以金銀泥畫西方淨土變相. 據唐代張彦遠之歷代名畫記所載, 安國寺境內大佛殿之西壁, 有吳道子所畫之西方變;雲華寺小佛殿內, 有趙武瑞所畫之淨土變. 至宋代, 盛行蓮社念佛及圖繪淨土變. 據日本之法然上人傳記卷二載, 俊乘房重源來宋, 請回觀經曼陀羅. 又近代於敦煌發現數種阿彌陀淨土變. 於日本, 自白鳳(673~685)時代以後, 漸有淨土變之畫作, 現存者如法隆寺壁畫, 然圖樣簡單, 僅有彌陀三尊及天人․寶池往生人之相. 阿彌陀院之淨土變則依阿彌陀院寶物帳載, 在寶殿內設上下二階, 安置彌陀三尊․音聲菩薩十尊․羅漢二尊. 又當麻曼陀羅乃現存淨土變中之最詳密完備者.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西方要決釋疑通規․觀經九品圖後序(元照)․白氏文集卷七十․卷七十一․酉陽雜俎續集卷五常樂坊趙景公寺條․延曆寺座主圓珍傳․樂邦文類卷二․卷三․拾遺往生傳卷下]
【아미타주阿彌陀咒】
p3682-中→ 卽阿彌陀佛之眞言. 又作阿彌陀大心咒․十甘露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無量壽如來根本陀羅尼. 乃表示無量壽如來之內證․本誓․功德之根本陀羅尼, 具有現世安穩․罪障消滅․安養極樂淨土往生等功德. 一般所讀誦者爲唐代不空譯之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中之無量壽如來根本陀羅尼. 此外, 如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北魏菩提流支所譯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祕密神咒經․唐阿地瞿多所譯陀羅尼集經․譯者佚名之阿彌陀佛說咒․唐實叉難陀所譯佛說甘露陀羅尼經等均載有此咒, 惟文句稍有出入.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
【아미타호마阿彌陀護摩】
p3686-上→ 爲密敎修法之一. 卽以阿彌陀佛爲本尊, 於尊像前行護摩法, 以祈願滅罪生智․往生淨土, 或爲亡者祈求冥福而修之祕法. (參閱護摩6869)
【아밀율다阿蜜口栗多】
p3667-中→ 梵語 amṛta, 巴利語 amata. 又作阿弭哩多․啞蜜哩達․阿沒口栗睹. 意譯作神酒. 此語常見於梨俱吠陀, 原意係指達於不死之位․不滅, 一般皆直譯爲不死或甘露. 佛典中, 以此語比喩諸天所用之不死妙藥, 或表示佛法之妙味與妙法. [注維摩結經卷七](參閱甘露2052)
【아바난다가국阿波蘭多迦國】
p3632-上→ 阿波蘭多迦, 梵名 Aparāntaka, 又作阿波蘭多․阿般蘭得迦. 爲西印度古國名. 乃阿育王所派遣至各地傳道之九傳道僧中曇無德尊者布敎之地. 位於今阿富汗境內. 依善見律毘婆沙卷二載, 曇無德於此地講火聚喩經, 得天眼者有三萬人, 出家爲僧尼者各一千人. [解說西域記]
【아바다나阿波陀那】
p3631-下→ 梵語 avadāna, 巴利語 apadāna 之音譯. 略作婆陀. 意譯爲譬喩․出曜․解語. 佛所說之經典, 依其內容․形式之不同, 而分類爲十二種, 稱爲十二部經. 阿波陀那卽十二部經之一. 凡經典中, 以譬喩或寓言方式說明深遠甚妙敎義之部分, 卽稱阿波陀那. (參閱十二部經344․譬喩6809)
【아바라라룡천阿波邏羅龍泉】
p3632-中→ 阿波邏羅, 梵名 Apalāla. 爲阿波邏羅龍王所住之泉池. 又作阿波羅利龍泉․阿鉢羅龍泉. 意譯無稻稈龍泉․無留龍泉․無流延龍泉. 關於此泉之位置, 諸經論記載不同, 有說爲摩揭陀國․罽賓國․健馱羅國․北印度那竭羅曷國等.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烏仗那國條載, 此泉爲蘇婆伐窣堵河(梵 Subhavastu)之源. 傳云此泉有龍, 彼於迦葉波佛時, 生在人趣, 名爲殑祇, 深通咒術, 禁禦惡龍, 不令有暴雨. 國人因豐收有餘糧, 而斗穀饋遺以謝其恩. 歲久或有懈怠者, 殑祇因此怒而化生爲毒龍, 損傷苗稼地利. 釋迦如來愍此國人遭斯難, 乃降神至此, 欲化暴龍. 龍王震懼而歸依, 聞佛說法, 心淨信悟. 上述之蘇婆伐窣堵河卽今印度河上游之支流斯瓦特河(Swat). [佛本行經卷一․大智度論卷三․解說西域記]
【아바말리가阿波末利迦】
p3631-中→ 梵語 apā-mārga 之音譯. 又作阿婆麽羅言我․阿婆末口利. 意譯爲牛膝. 係一種野生之藥草. 學名 Achyzanthes bidentata. 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載, 若女人懷妊, 胎死腹中, 可取此草一大兩, 和水二升煮之, 絞滓取汁而飮, 痛楚盡去.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枳橘易土集卷三]
【아박나가구阿縛羅訶佉】
p3674-中→ 悉曇字□(a)□(va)□(ra)□(ha)□(kha)等五字之音譯. 又作阿縛羅賀迦. 於密敎, 此五字卽地․水․火․風․空等五大之種子. 大日經疏卷一(大三九․五八六中):□阿字門爲地, □嚩字門爲水, □囉字門爲火, □字門爲風, □佉字門爲空.
【아박노지저습벌나阿縛盧枳低濕伐邏】
p3674-中→ 梵名 Avalokiteśvara 之音譯. 又作阿婆盧吉低舍婆羅. 意譯觀自在․觀世音. 略稱觀音. 觀照世人稱其名而垂救, 故稱觀世音. [法華經玄贊卷六․玄應音義卷五](參閱觀世音菩薩6953)
【아반阿潘】
p3672-下→ 東漢之比丘尼. 洛陽人. 爲我國最早受三歸依之出家尼之一. 其餘事蹟不詳. 據大宋僧史略卷上東夏出家條載, 漢明帝(58~75在位)允許陽城侯劉峻等出家, 及洛陽婦女阿潘等出家, 是爲僧․尼之始.
【아반제국阿般提國】
p3658-中→ 阿般提, 梵名 Avanti. 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位於西印度頻闍耶山脈(梵 Vindhya)之北, 憍賞彌國之西, 秣菟羅國之南, 首都鄔闍衍那(梵 Ujjayanī). 又作阿槃陀國․阿婆提國․阿和提國. 佛陀在世時, 此國國君帕嘉歐達(巴 Pajjota)嘗與憍賞彌國優塡王互相攻伐. [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長阿含卷五闍尼沙經․五分律卷二十一․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四](參閱十六大國379)
【아방나찰阿傍羅刹】
p3659-下→ 爲地獄獄卒之名. 又作阿防羅刹. 略稱旁․阿傍. 據五苦章句經所載, 阿傍形像爲牛頭人手, 兩脚有牛蹄, 力壯排山, 手持鋼鐵叉, 每一叉有三股, 可叉罪人數百千萬入於鑊中. [賢愚經卷十三․鐵城泥犂經]
【아벌나세나승가람阿伐羅勢羅僧伽藍】
p3612-下→ 梵名 Avaraśaila-saṅghārāma. 意譯西山衆園. 位於南印度馱那羯磔迦國. 大唐西域記卷十載, 馱那羯磔迦國都城城西之山有阿伐羅勢羅僧伽藍, 乃馱那羯磔迦國之先王爲佛陀而創建此寺. 自佛陀寂滅後之一千年內, 每年皆有千名凡夫僧同入安居, 解夏之日, 則同證羅漢, 以神通力凌虛而去. 千年之後, 凡聖同居. 再百餘年之後, 無復有僧侶. 關於其確實之位置, 則異說甚多. 塞威爾(R. Sewell)以爲是吉斯特那河(Kistna)北岸之貝茲瓦代市(Bezwada)西方山上之鑿岩墟之遺址;費葛森(J. Fergusson)以爲是位於吉斯特那河南岸貝茲瓦代以西二十七公里之阿摩羅婆提塔(梵 Amaravati);高桑駒吉則認爲應是在阿摩羅婆提塔西方之陀羅尼科達(Dharanikota)之古城. 異部宗輪論所說之西山住部卽以此僧伽藍爲根據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釋迦方志卷下․解說西域記․東南印度諸國の硏究]
【아법구유종我法俱有宗】
p2941-上→ 五敎十宗中十宗之一. 爲華嚴宗所立. 指主張我 與法 俱爲實有之宗. 如華嚴五祖宗密所立五敎中之人天敎, 及小乘二十部中之犢子部․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經量部等屬之. [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五敎章卷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八](參閱五敎十宗 1146)
【아법瘂法】
p4415-上→ 乃指不言語之修行法. 又作瘂法. 爲外道之修行方法. 佛門弟子若修此法, 則同於外道, 爲小乘律法所禁止. 四分律羯磨疏濟緣記卷二十一(卍續六四․四九二下) : 十誦云, 若受瘂法偸蘭, 以同外道故, (中略)僧祇中不得受不語法, 若欲方便少事, 不語得至半月, 於布薩時應共語․問訊․問事․答事․咒願等也. 過布薩已, 續復如初. 若憍慢瞋恚而不語者, 越毘尼. 若爲年少欲折伏者, 聽十五日不共語論, 至布薩時還共語.然大乘則不禁之. [十誦律卷二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七․五分律卷十九]
【아법이집我法二執】
p2940-下→ 我執與法執之竝稱. 又作人法二執․生法二執. 略作二執. 小乘說一切有部等主張法體實有, 故僅揭出我執 之說 ; 大乘則觀諸法皆空, 故對主張法爲實有者, 稱爲法執, 而說我․法二執. 法執乃於如幻假有之法生起實有之妄執, 其體較寬, 爲獨一而起 ; 我執則迷於法之用, 故其體較狹, 而必與法執竝起. 此二執皆以薩迦耶見爲體, 由於力用不同而有二障之別, 卽以執我稱爲煩惱障, 執法稱爲所知障. 爲斷伏煩惱․所知二障, 而說二空․二空智 ; 二障斷盡, 卽證得大菩提. [成唯識論卷一․卷二․卷五․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卷二末․卷五末․大乘義章卷一․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參閱我執 2942․法執 3383)
【아부정웅阿部正雄】
p3659-中→ (1915~ )日本佛敎學者. 滋賀縣人. 一九四四年於京都大學文學部畢業, 專攻哲學. 曾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後竝任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敎授. 歷任日本奈良敎育大學․京都大學等校敎授. 著有有關康德․親鸞․道元之論文, 以及The Idea of Purity in Mahāyāna Buddhism 之英文論文.
【아부조일阿部肇一】
p3659-中→ (1928~ )日本佛敎學者. 一九五六年間就讀於東京文理科大學. 後於駒澤大學任敎, 竝從事佛敎學史之硏究. 著有中國禪宗史之硏究─南宗禪形成之後的政治社會史之考察․中國禪宗史之硏究等.
【아분다국阿畚荼國】
p3656-下→ 阿畚荼, 梵名 Avanda. 位於西印度之古國. 約在今中部信度州維迦拉(Vichala)一帶. 又作阿軬荼國. 依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所載, 此國周長二千四․五百里, 都城周長二十餘里. 都城東北之大竹林中, 乃佛陀曾聽許諸比丘著靴之處. 此國人言辭樸質, 不崇尙學業, 然於三寶皆守心淳信, 有伽藍二十餘所, 僧徒二千餘人, 多學小乘正量部.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解說西域記․A. Cunningham:The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 S. Julien: Mémoires sur les Contrées Occidentales,vol.Ⅱ]
【아불렬희도亞弗烈希都】
p3047-中→ (Aufrecht, Theodor; 1822~1907)德國之語言學家․梵語學者. 生於西利西亞(Silesia, 今屬於波蘭). 一八五二年, 至英國愛丁堡(Edinburgh)大學, 任梵語及語言學敎授. 對於寫本目錄之製作及印度學之發展頗有貢獻. 其著作有:De accentu compositorum Sanskriticorum, 1847; Die umbrische Sprachdenkmäer, 2 vols.,1849~1851; Catalogicodicum Manuscriptorum Bibliothecae Bodleianae Pars Octava, Codices Sanscriticos, Oxonii, 1859~1864等.
【아비규환阿鼻叫喚】
p3669-上→ 形容阿鼻地獄衆生所受極苦之狀態. 生前作惡, 命終墮於阿鼻(梵 Avīci, 無間)地獄或叫喚地獄之衆生, 受極大之苦, 乃不禁叫喚;兩地獄中, 又特以阿鼻地獄衆生所受之苦爲烈, 蓋阿鼻地獄爲八大地獄之一, 位於地獄最底層, 乃大逆大惡者命終後所墮之處, 於此受苦之衆生, 不堪其苦而慘烈叫喚, 故稱阿鼻叫喚.
【아비달마계신족론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p36434-上→ 梵名 Abhidharma-dhātu-kāya-pāda. 凡三卷. 印度世友造, 唐玄奘譯於龍朔三年(663). 又作說一切有部界身足論. 略稱界身足論.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爲阿毘達磨六足論之一. 本論分爲二品, 卽:(一)本事品, 敘說十大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十小煩惱地法․五煩惱․五見․五觸․五根․五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等. (二)分別品, 略分十六門, 廣立八十八門, 分別心所與五受․六識․無慚無愧等之相應不相應, 及蘊․處․界與心所之相應不相應. 此外, 有關本論之作者另有異說, 稱友之梵文俱舍釋論及西藏傳說均載爲富樓那(梵 pūruṇa)所造. [俱舍論光記卷一․古今譯經圖紀卷四․開元釋敎錄卷八․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
【아비달마교의강요阿毘達磨敎義綱要】
p3646-下→ 巴利名 Abhidhammatthasaṅgaha. 又作攝阿毘達磨義論. 巴利佛敎敎理綱要中之最優秀作品. 係錫蘭學者阿那律(巴 Anuruddha)所作, 據推定約著於西元一一○○年左右. 本書共分爲九品, 卽:(一)攝心分別, (二)攝心所分別, (三)攝雜分別, (四)攝路分別, (五)攝離路分別, (六)攝色分別, (七)攝集分別, (八)攝緣分別, (九)攝業處分別. 本書網羅分別說部之阿毘達磨敎學, 竝附以簡明之敘說. 本書作者繼承佛音(巴 Buddhaghosa, 生於五世紀中葉)與佛授(巴 Buddhadatta, 與佛音同時代之後輩)之入阿毘達磨論, 同時竝對以前論書所未言及之部分, 重新組織, 補充敎理, 故本書乃初學者最好之綱要書.
【아비달마구사론阿毘達磨俱舍論】
p3644-中→ 梵名 Abhidharmakośa-śāstra. 略稱俱舍論. 意譯對法藏論․聰明論. 乃部派佛敎敎理之集大成, 大毘婆沙論之綱要書. 西元四五○年世親菩薩(梵 Vasubandhu)所著. 漢譯本有二, 一爲陳天嘉四年(563), 眞諦所譯之阿毘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 世稱舊俱舍;對之, 唐永徽二年(651)玄奘所譯之三十卷, 歷來爲法相宗之基本敎本, 則稱新俱舍. 兩本均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本論在印度․西藏․中國․日本均廣受硏究, 優良之注釋書亦多. 要理解部派佛敎, 以及大乘佛敎之基礎, 則俱舍論之價値甚大. 世親雖一面以說一切有部敎學爲標準, 然亦以批判態度介紹經量部與大衆部等學說, 以理長爲宗之立場造俱舍論. 又大乘經典及大乘論書以有部敎學爲基礎, 或爲破斥有部而作的佔多數. 故此一以批判態度將繁雜之有部敎學整理而成之俱舍論, 乃廣受大小乘學者之珍視. 本論之敎理多採自大毘婆沙論, 又本論之體系與敎理之整理方法, 傳說曾受法救所造雜阿毘曇心論之影響. 本書基本反映當時流行於迦濕彌羅之有部關於世界․人生及修行之主要學說, 竝吸收經量部之許多觀點. 內容由界․根․世間․業․隨眠․賢聖․智․定等八品構成, 另又附錄破我品, 則成九品. 其中:(一)界品與(二)根品, 說明現實世界(物質與精神界)成立之要素法, 竝說明有爲․無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六因四緣等名相. (三)世間品, 說明地獄乃至天界之生物世界(有情世界)與物理世界(器世界), 竝介紹印度之宇宙觀及地理說, 此外, 更解說十二緣起, 說明輪迴之相狀, 此卽業感緣起論. (四)業品, 說明輪迴之原因, 竝細分業之種類. (五)隨眠品, 敘述煩惱, 將其分類爲六大煩惱․十隨眠․八十八使․百八煩惱, 竝介紹過去․未來․現在等三世實有論, 而加以破斥. 世間․隨眠․業等三品係明示迷之世界(有漏), 至於(六)賢聖品, 則將悟入之階位分爲凡夫位之三賢․四善根, 聖者位之四雙八輩, 又說明悟入之觀法卽四諦十六現觀. (七)智品, 則是說明世俗智․法智․類智等十智爲獲得開悟之智慧, 竝說明十八不共法. (八)定品, 除說明産生聖智基礎之禪定外, 復說明四禪․四無色定․三解脫門․四無量心等其他禪定. (九)破我品, 則是站在無我之立場, 以破斥犢子部之非卽非離蘊我及勝論之我等, 卽明示無我之道理. 如上所說, 本論將廣博繁雜之毘婆沙敎理技巧地整理爲八品, 體系嚴整, 論旨明徹, 冠於諸論, 爲有部敎學之綱要書. 蓋古來諸師論及本論之宗, 或謂屬於有部, 或爲二十部中之理長爲宗, 或爲經部之別宗, 或謂稟承依有部, 意許取理長等諸異說. 在我國, 俱舍論譯出後卽取代前此之毘曇宗. 日本於奈良時代傳入俱舍論而成立俱舍宗之一派, 且以俱舍論爲基礎之硏學傳統延續至現代. 在印度以及西藏佛敎亦盛行硏究此論. 梵本已於西藏發現, 然僅刊行偈頌(V.V. Gokhale: The Text of theAbhidharmakośakārikā of Vasubandhu, 1946), 俱舍本論則在印度巴特那(Patna)出版(P. Pradhan: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of Vasubandhu, 1967). 偈頌與俱舍論均有西藏譯本, 卽:Chos-mṅon-paḥīmdsod-kyi tshig leḥur byas-pa(Abhidharmakośa-kārikā, 北京版 115, pp. 115~127 與 Chos-mṅon-paḥī mdsod-kyi bśad-pa(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北京版 115, pp. 127~283). 據傳在印度曾有德慧․世友․安慧․陳那․稱友․滿增(梵 pūrṇavardhana)․寂天(梵 Śamathadeva)等之注釋, 現存者唯稱友所作. 又有 U. Wogihara:Sphuṭārthā Abhidharmakośavyākhyā, 1~7(Tokyo, 1932~1936), 此釋本亦有西藏譯本, 頗受重視. 卽:Chos-mṅon-paḥī mdsod-kyi ḥgrel-bśad(Abhidharmakośa-ṭṭīkā, 北京版 116, pp.43~117), 西藏譯除此外猶保存有滿增․寂天․陳那等之注釋. 漢譯有安慧俱舍論實義疏之殘本五卷, 敦煌本有此書(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眞諦注舊俱舍之疏十六卷․義疏五十三卷等已逸失. 注釋玄奘之譯著, 有普光之俱舍論記三十卷及法寶之俱舍論疏三十卷, 向來被視爲硏究俱舍論之指南書. 圓輝之俱舍論頌疏三十卷亦受珍視, 此疏省略爭論部分, 簡明地解釋有部之敎理, 故容易理解. 近年日人旭雅撰冠導俱舍論一書亦常被利用;法宣著俱舍論講義十卷, 對初學者極有助益. 我國有演培之俱舍論頌講記一書. [大唐西域記卷四․歷代三寶紀卷九․開元釋敎錄卷七․卷八․阿毘達磨論の硏究(木村泰賢)․小乘仏敎思想論(木村泰賢著, 演培譯)․俱舍論講義(舟橋一哉)․俱舍論の敎義及び其發達(舟橋一哉)․俱舍論の原典解明(山口益․舟橋一哉)․Th. Stcherbatsky: The central conception ofBuddhism 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Dharma ,London, 1923; O. Rosenberg:Die Probleme der buddhistischen Philosophie, Heidelberg, 1924]
【아비달마대비바사론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p3642-上→ 梵名 Abhidharmamahāvibhāṣā-śāstra. 凡二百卷. 略稱大毘婆沙論․婆沙論․婆沙. 唐玄奘譯.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七冊. 本論乃注釋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達磨發智論, 廣明法義, 備列諸種異說. 自西元一○○年至一五○年間於北印度迦濕彌羅(梵 Kaśmīra, 今克什米爾)編輯而作, 爲部派佛敎敎理之集大成者. 相傳係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與脅尊者(梵 Pārśva)招集五百阿羅漢, 經十二年而成, 卽第四次之經典結集. 本論之內容係收集諸論師對說一切有部佛敎根本聖典發智論之注釋, 與發智論同樣分雜․結․智․業․大種․根․定․見等八蘊(八章). 系統地總結說一切有部之理論主張, 竝對大衆部․法藏部․化地部․飮光部․犢子部․分別說部等部派, 以及數論․勝論․順世論․耆那敎等之觀點進行批駁. 其中心問題爲三世實有與法體恆有論. 由於此婆沙論之編輯, 部派佛敎敎義遂因而廣爲宣揚, 對大乘佛敎亦産生極大影響. 異譯本爲阿毘曇毘婆沙論, 凡六十卷, 相當於玄奘譯本卷一一一以前之部分, 爲北涼浮陀跋摩․道泰等合譯, 世稱爲舊婆沙,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八冊. 二論皆爲硏究部派佛敎之珍貴資料. [大智度論卷二․俱舍論光記卷二․大唐西域記卷二․卷三․出三藏記集卷十․大唐內典錄卷五]
【아비달마대승경阿毘達磨大乘經】
p3642-下→ 西藏名 Chos-mṅon-pa theg-pa-chen-poḥī mdo. 又作阿毘達磨經(梵 Abhidharma-sūtra)․大乘阿毘達磨. 本經之梵本․藏譯本․漢譯本俱不存, 僅於瑜伽派之論書中, 曾被援引或述說. 曾引用本書之佛典, 梵本有安慧之唯識三十頌釋(梵 Triṃśikā-bhāṣya)引用一處, 中邊分別論疏(梵 Madhyāntavibhāga-ṭīkā)引用二處. 漢譯則有攝大乘論本引用八處,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七․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六․無性之攝大乘論釋卷一․唯識二十論述記等各有一處援引, 又廣釋菩提心論所引之無盡意經亦見阿毘達磨經之名. 本經與攝大乘論之關係, 依攝大乘論本之開頭與結尾經文而知, 無著造攝大乘論係以暢達義理而略釋本經之攝大乘品, 然南朝陳․眞諦譯之攝大乘論謂(大三一․一一三中):攝大乘論, 卽是阿毘達磨敎及大乘修多羅.由此可推測非指特定之阿毘達磨大乘一經. 然一般認爲, 攝大乘論本是根據阿毘達磨大乘經敘述之十勝相, 以槪說大乘一般之要義. [漢譯四本對照攝大乘論(佐佐木月樵)․心意識論とり見たる唯識思想史(結城令聞)․攝大乘論硏究(宇井伯壽)․根本中と空(宮本正尊)]
【아비달마등론阿毘達磨燈論】
p3648-中→ (Abhidharmadīpa with Vibhāṣāprabhāvṛtti)係西元一九三七年, 由羅睺羅三雅納(Rālula Sāṃkṛtyāyana)於西藏所發現之寫本. 一九五九年, 由傑尼(P. Jaini)校訂出版. 內容由韻文(梵 kārikā)部分之Abhidharmadīpa 與散文注釋部分之 Vibhāṣāprabhāvṛtti 構成, 係一本小乘論書. 作者自稱爲作燈者(梵 Dīpakāra), 竝稱世親爲論藏編纂者(梵 Kośakāra). 本書係以反對․批判俱舍論爲基本論點, 竝站在說一切有部之立場. 其觀點與衆賢(梵 Saṃghabhadra)之順正理論․顯宗論相同, 卽以批評俱舍論爲旨. 其主要內容爲記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批判世親有漏法之隨增(梵 anuśerate)問題. 竝從毘婆沙師之傳統, 主張根見說. 此外, 在有對之項目則與阿毘曇心論經․俱舍論等相同, 引用童受(梵 Kumāralāta)之一頌, 此點頗受人注目.
【아비달마륙족론阿毘達磨六足論】
p3643-上→ 梵名 Śaṭ-pāda-śāstra. 卽根本說一切有部所依六部論書之總稱. 又作六分阿毘曇. 卽指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阿毘達磨法蘊足論․施設足論․阿毘達磨識身足論․阿毘達磨品類足論․阿毘達磨界身足論等六部. 有關各論之作者, 夙有異說, 依玄奘所傳, 前四論分別爲舍利子․大目乾連․大迦多衍那(未傳譯)․提婆設摩所作, 後二論爲筏蘇蜜多羅(世友)所作. 又前三論爲佛陀在世之三論, 後三論爲佛陀入滅後之三論. [大智度論卷二․俱舍論光記卷一․出三藏記集卷十․The Jewelry of Scripture by Bu-ston(Jahrbuch des Instituts für Buddhismus-Kunde, Vol. Ⅱ)]
【아비달마발지론阿毘達磨發智論】
p3647-上→ 梵名 Abhidharma-jñāna-prasthāna. 凡二十卷. 佛滅後三百年, 印度迦多衍尼子造, 唐玄奘譯. 又稱說一切有部發智論. 略稱發智論.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本論與集異門足等六論合稱爲七論, 又六論之義門少, 故以足譬喩之, 稱爲足論;本論則文義具足, 故以身譬喩之, 稱爲身論. 七論爲說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論. 本論以說一切有部學說爲基本內容, 兼論當時部派佛敎間爭論之各類問題. 共立八蘊, 分爲四十四品, 卽:(一)雜蘊, 說明四善根․四聖果․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等種種法. 計有世第一法納息․智納息․補特伽羅納息․愛納息․無慚納息․相納息․無義納息․思納息等八品. (二)結蘊, 說明三結․五蓋等種種結使. 計有不善納息․一行納息․有情納息․十門納息等四品. (三)智蘊, 說明聖者斷除惑障, 而得無漏之智. 計有覺支納息․五種納息․他心智納息․修智納息․七聖納息等五品. (四)業蘊, 說明身․口․意三業所起之善惡諸行. 計有惡行納息․邪語納息․害生納息․表無表納息․自業納息等五品. (五)大種蘊, 就三世說明四大種所造之善惡色法. 計有大造納息․緣納息․具見納息․執受納息等四品. (六)根蘊, 就四果及三世說明六根․五根等色法. 計有根納息․有納息․解納息․等心納息․一心納息․魚納息․因緣納息等七品. (七)定蘊, 說明三界諸天之定與二乘所修之定有種種不同. 計有得納息․緣納息․攝納息․不還納息․一行納息等五品. (八)見蘊, 說明凡夫外道之斷․常二見及六十二見等種種之見. 計有念住納息․三有納息․想納息․智納息․見納息․伽他納息等六品. 本論之異譯本稱爲阿毘曇八犍度論, 又稱迦旃延阿毘曇․阿毘曇經八犍度, 由苻秦僧伽提婆與竺佛念共譯於建元十九年(383), 凡三十卷, 亦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大毘婆沙論卷一․大智度論卷二․俱舍論卷一․俱舍論光記卷一․大唐內典錄卷三․卷五․開元釋敎錄卷三․卷八]
【아비달마법온족론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p3643-中→ 梵名 Abhidharma-dharma-skandha-pāda. 凡十二卷. 印度大目乾連造, 唐玄奘譯. 又稱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 略稱法蘊足論.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阿毘達磨六足論之一. 本論係以衆法之寶聚普施群生之著作, 故有此稱. 全書共分二十一品, 卽:學處品․預流支品․證淨品․沙門果品․通行品․聖種品․正勝品․神足品․念住品․聖諦品․靜慮品․無量品․無色品․修定品․覺支品․雜事品․根品․處品․蘊品․多界品․緣起品. 靖邁所作之後序, 稱此論爲(大二六․五一三下):蓋阿毘達磨之權輿, 一切有部之洪源也.若與巴利文論藏中之七論相對比, 則本論之內容與毘崩伽(巴 Vibhaṅga, 分別論)最爲類似. 此外, 有關本論之作者有異說, 稱友之梵文俱舍釋論及西藏傳說均載爲舍利弗所造. [俱舍論光記卷一․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敎錄卷八]
【아비달마순정리론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p3648-上→ 梵名 Abhidharma-nyāyānusāra. 凡八十卷. 印度衆賢造, 唐玄奘譯.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又稱隨實論․俱舍雹論. 略稱順正理論․正理論. 共計二萬五千頌八十萬言. 分爲八品:(一)辯本事品, 明示蘊․處․界之三種, 攝一切法. (二)辯差別品, 明示二十二根之差別, 論破無因․一因․不平等因等之計執. (三)辯緣起品, 明示三界․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四生等, 及中有․十二因緣․有情非情之世間相等. (四)辯業品, 辯說諸業. (五)辯隨緣品, 說明煩惱. (六)辯賢聖品, 敘述賢聖之行果. (七)辯智品, 說明斷道. (八)辯定品, 辯說諸定. 本論以有部之立場, 論破世親之俱舍論, 爲宣揚有部宗義之書, 亦爲硏究俱舍論所不可或缺之著作. [大唐西域記卷四․大唐內典錄卷九․開元釋敎錄卷八․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
【아비달마식신족론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p3649-中→ 梵名 Abhidharma-vijñāna-kāya-pāda. 凡十六卷. 印度提婆設摩(梵 Devaśarman, 意譯天寂․賢寂)造, 唐玄奘譯. 又作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 略稱識身足論.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乃阿毘達磨六足論之一. 本論說明識心與肉身相應具足, 應如法修行. 有七千頌, 分爲六品, 卽:目乾連蘊․補特伽羅蘊․因緣蘊․所緣緣蘊․雜蘊․成就蘊. 初品論破目乾連之過去無體現在有體說, 建立說一切有部之敎義;第二品論破補特伽羅論者之有我說;第三品以下敘述敎義, 顯明我空法有之說. [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敎錄卷八․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
【아비달마阿毘達磨】
p3641-中→ 梵語 abhidharma, 巴利語 abhidhamma. 三藏之一. 又作阿毘曇․阿鼻達磨․毘曇. 意譯爲對法․大法․無比法․向法․勝法․論. 與經(梵 sūtra)․律(梵 vinaya)合稱爲三藏(佛敎聖典之總稱), 故偶以阿毘達磨藏․阿毘曇藏․對法藏或論藏等見稱. 阿毘達磨原指有關敎法之硏究. 若硏究律藏者, 則稱爲阿鼻奈耶. 其後廣至對於經․律二藏之論述, 皆稱爲阿毘達磨. 其成立約於西元前後, 最初僅爲簡單歸納一些佛敎名詞, 後卻逐漸演成解釋之形式. 直到部派佛敎時代, 各個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毘達磨, 深奧繁瑣之哲學式敎學於是展開. 俱舍論卷一載, 勝義之阿毘達磨係以智慧對觀四諦之理, 而對向涅槃之最高智慧, 具有慧․無漏之意義. 現存之阿毘達磨, 主要有上座部(巴利文)與說一切有部(以漢譯爲主)二類, 尤以後者孕育出大乘佛敎, 更其有其特殊之意義. 華嚴經探玄記卷一擧出阿毘達磨之七義:(一)對法(對向․對觀), (二)數法, (三)伏法, (四)通法, (五)無比法, (六)大法, (七)釋法. [善見律毘婆沙卷一․大毘婆沙論卷一․分別功德論卷一․俱舍論疏卷一(神泰)․大乘義章卷一]
【아비달마잡집론술기阿毘達磨雜集論述記】
p3649-中→ 凡十卷. 唐窺基(632~682)撰. 又作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述記․雜集論述記․對法論疏․對法抄. 收於卍續藏第七十四冊. 係玄奘所譯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之注譯書. 窺基以簡潔之文筆, 依阿毘達磨之傳統, 論述唯識敎義. 內容大別爲本事分․決擇分二類, 以敎起所因․論興所爲․彰體性․顯宗旨․釋題目․解本文等六門, 次第敷演. 然卍續藏之卷末附記中, 謂本書自卷五起, 文詞已見繁亂, 恐非全係注者之筆.
【아비달마장阿毘達磨藏】
p3648-下→ 梵語 abhidharma-piṭaka. 又作論藏․對法藏. 三藏之第三. 爲一切論部之總稱. 於漢譯經典中, 屬論藏者有六足論․發智論․大毘婆沙論等小乘諸論, 及大智度論․十住毘婆沙論․十地經論․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大乘諸論. 於巴利三藏中, 屬論藏者有七部論書, 相當於有部之六足論之六書加上論事(巴 Kathā-vatthu). 於西藏藏經中, 論藏經典係收於般若經中. 此外, 阿毘達磨藏之宗趣, 稱爲對法宗. [俱舍論卷三十](參閱三藏690)
【아비달마장현종론阿毘達磨藏顯宗論】
p3649-上→ 梵名 Abhidharma-kośa-samaya-pradīpikā. 凡四十卷. 印度衆賢造, 唐玄奘譯. 又稱顯宗論.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衆賢先曾作順正理論, 以論破世親之俱舍論, 後以順正理論之文廣博而難把握, 乃摘要更作本論, 專主顯正, 分爲九品, 卽:序品․辯本事品․辯差別品․辯緣起品․辯業品․辯隨眠品․辯賢聖品․辯智品․辯正品. 除序品敘述作論因緣外, 其餘八品之品目均同於順正理論. 本書與順正理論同爲硏究俱舍論之學者所不可或缺之參考資料. [大唐內典錄卷九․開元釋敎錄卷八․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參閱阿毘達磨順正理論3648)
【아비달마집리문족론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p3648-上→ 名 Abhidharma-saṃgīti-paryāya-pāda. 凡二十卷. 印度舍利子造, 唐玄奘譯. 又作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略稱集異門足論.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爲阿毘達磨六足論之一. 本論係舍利子爲預防佛陀入滅後之諍論而作, 計分十二品:第一緣起品, 明示舍利子代佛陀結集法律之緣起. 自第二之一法品至第十一之十法品, 明示一法乃至十法之法門. 第十二讚勸品, 明示佛陀之印可. 此論常引法蘊足論, 故必作於是書之後. 又廣本有一萬二千頌, 今流傳者爲八千頌. 此外, 有關本論之作者另有異說, 稱友之梵文俱舍釋論及西藏傳說均載爲執大藏(梵Mahākauṣṭhila)所作. [俱舍論光記卷一․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敎錄卷八]
【아비달마품류족론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p3643-下→ 梵名 Abhidharma-prakaraṇa-pāda. 凡十八卷. 印度世友造, 唐玄奘譯. 又作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 略稱品類足論.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爲阿毘達磨六足論之一. 係因五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雖衆多而流類不同, 本論乃隨品類, 而條貫義理, 收攝一切法, 周圓滿足而不亂. 計分八品, 卽:辯五事品․辯諸智品․辯諸處品․辯七事品․辯隨眠品․辯攝等品․辯千問品․辯決擇品. 本書之異譯本有劉宋求那跋陀羅與菩提耶舍合譯之衆事分阿毘曇論(分十二卷八品, 亦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玄奘譯之尊者法救造五事毘婆沙論․法成譯之薩婆多宗五事論. [大智度論卷二․俱舍論光記卷一․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敎錄卷五․卷八․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
【아비담문阿毘曇門】
p3650-中→ 謂發智․六足等論爲通入涅槃之門, 稱爲阿毘曇門. 與虫昆勒門․空門相對. 大智度論卷十八(大二五․一九二下):阿毘曇門, 或佛自說諸法義, 或佛自說諸法名, 諸弟子種種集, 述解其義.依此阿毘曇門而建立之宗, 稱爲毘曇宗. [大智度論卷二](參閱虫昆勒門5911)
【아비담비바사론阿毘曇毘婆沙論】
p3650-下→ 凡六十卷. 北涼浮陀跋摩․道泰等共譯.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八冊. 爲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之異譯本. 依道挻所作之序載, 本論旨在注釋八犍度, 初譯成百卷, 惟以北魏太武帝攻破北涼之故, 經書․什物皆燒燬, 其後零落收拾而僅得六十卷. 六十卷中唯注釋雜․使․智等三犍度, 其餘五犍度均已逸失. 後世稱此論爲舊婆沙. 新譯本則爲唐玄奘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 (參閱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3642)
【아비담사阿毘曇師】
p3650-中→ 梵語 ābhidhārmika 或 ābhidharmika. 意譯作論師. 指博通論藏, 又擅長論議者. 世尊亦嘗被稱爲論師. 古來以法救․妙音․世友․覺天等四師, 合稱婆沙會四大論師. 大乘佛敎以馬鳴․龍樹․提婆․童受等四師, 合稱四日論師;又以護法․德慧等十師, 合稱唯識十大論師. 又據翻譯名義集卷二載, 上述四日論師加上勝受論師, 稱爲五論師. [大毘婆沙論卷一○五․成唯識論述記卷二․大唐西域記卷四․卷十二](參閱五論師1198)
【아비담심론阿毘曇心論】
p3650-上→ 梵名 Abhidharmahṛsaya-śāstra. 凡四卷. 略稱心論. 印度法勝造, 東晉僧伽提婆及慧遠合譯.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八冊. 以發智論․六足論爲基礎的說一切有部, 因大毘婆沙論之編集而確立了說一切有部之立場. 由於大毘婆沙論太博大, 法勝遂於西元二五○年將該書濃縮爲二五○偈, 爲說一切有部重要論書之一. 對小乘佛敎基本槪念如有漏․無漏․色法․十八界․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進行論釋. 計分爲十品, 卽:界品․行品․業品․使品․賢聖品․智品․定品․契經品․雜品․論品. 於印度, 此論之硏習曾盛行一時, 其釋論亦有數部. 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僧伽提婆譯爲中文, 十六年慧遠整理成四卷. 異譯本有北齊那連提耶舍與法智共譯之阿毘曇心論經六卷․劉宋僧伽跋摩等譯之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 皆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八冊. [三論玄義․出三藏記集卷二․法經錄卷五․開元釋敎錄卷三․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
【아비담팔건도론阿毘曇八犍度論】
p3649-下→ 凡三十卷. 印度迦旃延子造, 苻秦僧伽提婆與竺佛念共譯於建元十九年(383).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本書乃阿毘達磨發智論之異譯本. 犍度, 意譯爲聚, 積聚之義. 以其篇章共有八聚, 故稱八犍度論. (參閱阿毘達磨發智論3647)
【아비라우흠阿卑羅吽欠】
p3626-下→ 梵語 a vi ra hṃ khaṃ. 悉曇字□□□□□. 密敎胎藏界大日如來之眞言, 象徵大日如來之內證. 全稱唵阿卑羅吽缺莎婆訶. 又作阿毘羅吽缺. 以聚集此五字之種子, 故亦稱爲五字明. 於密敎, 此五字又象徵宇宙一切生成要素之地․水․火․風․空等五大, 故以此五字配於五大, 卽阿字配於地大, 卑字配於水大, 羅字配於火大, 吽字配於風大, 缺字配於空大. 蓋此眞言涵攝一切萬象, 若行者稱念唵阿卑羅吽缺莎婆訶卽能成就一切法. 此眞言之特色乃在始於唵(oṃ, 歸命), 而後終於莎婆訶(svālā, 成就);故於密敎視之爲諸佛之通咒․薩埵之總印. [大日經卷三悉地出現品․大日經疏卷十一․祕藏記]
【아비삼불타阿毘三佛陀】
p3641-中→ 梵語 abhisambuddha 之音譯. 巴利語同. 又作阿惟三佛․阿毘三佛. 意譯爲現等覺. 指成就正覺之人. [放光般若經卷二․玄應音義卷三]
【아비지옥阿鼻地獄】
p3669-中→ 爲八熱地獄之一. 阿鼻, 梵名 Avīci. 又作阿毘地獄․阿鼻旨地獄. 意譯無間地獄. 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觀佛心品(大一五․六六八中):云何名阿鼻地獄?阿言無, 鼻言遮;阿言無, 鼻言救;阿言無間, 鼻言無動;阿言極熱, 鼻言極惱;阿言不閑, 鼻言不住. 不閑不住, 名阿鼻地獄. 阿言大火, 鼻言猛熱. 猛火入心, 名阿鼻地獄. 觀佛心品又謂, 此地獄位於諸獄之最底層, 有七重鐵城․七層鐵網, 七重城內有劍林, 下有十八鬲, 周匝七重皆是刀林. 有十八獄卒. 阿鼻四門於門閫上有八十釜, 沸銅涌出, 從門漫流. 衆生殺父害母․罵辱六親者, 命終後墮於此獄. 由於在阿鼻地獄受苦之衆生皆不堪種種煎熬而痛苦叫喚, 故此處又稱阿鼻喚地獄. 又因阿鼻之猛火燒人, 而稱阿鼻焦熱地獄. 又阿鼻地獄極廣漠, 非凡力所能脫出, 其堅固猶如大城堡, 故亦稱阿鼻大城. [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大樓炭經卷二泥梨品․起世經卷四地獄品․俱舍論卷十一․翻譯名義集卷二](參閱無間地獄5122)
【아사갈리파阿斯羯利派】
p3662-下→ 巴利名 Asgiri-nikāya. 又作阿斯山派. 錫蘭佛敎暹羅派主要敎派之一. 屬上座部佛敎. 形成於十九世紀中期, 總部設於坎底(Kandy)阿斯羯利寺, 比丘隸屬僧伽羅族瞿維伽姆種姓之伐那婆斯派(巴 Vanavāsin), 主要從事禪定等之修行. 主辦阿斯羯利佛學院等敎育與硏究機構, 竝與摩爾伐多派共同管理坎底佛牙寺. 最高首領稱爲摩訶那耶迦(巴 mahānāyaka, 大導師)及阿努那耶迦(巴anunāyaka, 副導師)由僧伽理事會選出, 終生任職. 該派擁有大量土地與佃戶, 對政治頗具影響力.
【아사다월阿娑荼月】
p3653-中→ 阿娑荼, 梵名 Āṣāḍha, 巴利名 Āsāḷhā. 又作額沙荼月․阿沙姹月․阿沙姹麽洗月. 爲印度曆法十二月中之第四月. 相當於我國農曆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 [大唐西域記卷二](參閱曆6227)
【아사리관정阿闍梨灌頂】
p3690-下→ 爲密敎重要儀式之一. 又作傳敎灌頂․傳法灌頂․付法灌頂. 卽選擇堪任師位之弟子, 特設立曼荼羅, 引入投花, 傳授金剛․胎藏兩部之極致祕法, 以令得阿闍梨師位之灌頂儀式. (參閱傳法灌頂5390)
【아사리소전만다라阿闍梨所傳曼荼羅】
p3690-中→ 卽唐代之密宗高僧善無畏三藏所傳之曼荼羅. 爲密敎胎藏曼荼羅之一. 阿闍梨, 乃指善無畏三藏. 依大日經疏卷六所載, 此曼荼羅係大日經具緣品․祕密品所說以外之曼荼羅. 蓋大日經具緣品僅揭擧綱領, 略說數十尊之上首而已, 此曼荼羅卽根據具緣品及其他品所說之諸尊, 另又網羅大日經以外之菩薩天神等諸尊而成. 此曼荼羅竝非畫有具體形像, 而僅列出各尊之名, 其身色各以方․圓․三角等表示之, 卽方形代表黃色, 圓形代表白色, 三角形代表赤色. 圖位顯示爲上方(東)․右方(北)․左方(南)․下方(西), 卽貫通上右左下之四方三重院. 其中, 以釋迦牟尼爲生身佛, 和三界六道之雜類同列第三重, 而異於胎藏現圖曼荼羅․胎藏舊圖樣中, 以釋迦牟尼爲變化法身列第二重, 文殊․地藏等列第三重之圖式. 又此曼荼羅所列擧之尊數爲四百八十四尊, 若加上使者眷屬, 則共有七百餘尊, 而具緣品所略說者僅有八十八尊, 兩者之廣略差異可知. (參閱胎藏界曼荼羅3935)
【아사리阿闍梨】
p3688-中→ ①梵語 ācārya, 巴利語 ācariya, 西藏語 slob-dpon. 又作阿舍梨․阿闍梨․阿祇利․阿遮利耶. 略稱闍梨. 意譯爲軌範師․正行․悅衆․應可行․應供養․敎授․智賢․傳授. 意卽敎授弟子, 使之行爲端正合宜, 而自身又堪爲弟子楷模之師, 故又稱導師. 在印度古代, 阿闍梨本爲婆羅門敎中敎授弟子有關吠陀祭典規矩․行儀之師, 此一名詞後爲佛敎所採用, 且於佛世時已普遍使用. 據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載, 阿闍梨有五種:(一)出家阿闍梨, 受戒時之授十戒師, 故又作十戒阿闍梨. (二)受戒阿闍梨, 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 故又作羯磨阿闍梨. (三)敎授阿闍梨, 受具足戒時之授威儀師, 故又作威儀阿闍梨. (四)受經阿闍梨, 敎授經典讀法․意義之師. (五)依止阿闍梨, 與比丘共居, 指導比丘起居之師;或比丘僅依止從學一宿之師, 亦可稱依止阿闍梨. 以上五種加上剃髮阿闍梨則爲六種阿闍梨. 西域另有一種稱君持(梵kuṇḍikā, 水甁․賢甁)阿闍梨, 乃灌頂之師. 受具足戒時, 須有三師․七證師等十位. 三師, 指得戒和尙․羯磨阿闍梨․敎授阿闍梨. 小乘受戒法必須有三師親臨;而大乘受戒法, 根據觀普賢經, 得以釋尊․文殊․彌勒像替代. 如大乘圓頓戒, 卽以釋尊爲戒和尙, 以文殊爲羯磨阿闍梨, 以彌勒爲敎授阿闍梨. 另據大智度論卷十三載, 在家衆欲出家作沙彌․沙彌尼, 必須要有戒和尙及阿闍梨, 以此諸師比喩爲出家父母. 禪宗沙彌之受戒, 必定有戒師․作梵闍梨(誦梵唄之師)以及引請闍梨(指導起居之師)參加. 在密敎, 對通達曼荼羅及一切諸尊․眞言․手印․觀行悉地․傳法灌頂者, 卽稱之爲阿闍梨, 有時亦稱佛․菩薩爲阿闍梨. 據大日經卷一具緣品載, 阿闍梨須具足如下十三德:(一)發菩提心. (二)妙慧慈悲. (三)兼綜衆生. (四)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五)通達三乘. (六)善解眞言實義. (七)知衆生心. (八)信諸佛菩薩. (九)得傳授灌頂等妙解曼荼羅畫. (十)調柔其性, 遠離我執. (十一)於眞言行善得決定. (十二)究習瑜伽. (十三)住於勇健之菩提心. 準此, 故謂如能殷重服侍阿闍梨, 卽可獲得極大之福報, 正如勤耕田地, 必能豐收, 故又稱阿闍梨爲阿闍梨田, 列爲八福田之一. 又密敎之阿闍梨卽一般所習稱之上師․金剛上師. 如上記所說能任灌頂授法之阿闍梨, 又稱大阿闍梨. 然據密敎諸經軌所載, 一般阿闍梨亦可分爲學法灌頂之阿闍梨與傳法灌頂之阿闍梨, 兩類皆有多種之別. 下表爲大日經疏卷三所示之十六重阿闍梨. [大日經祕密漫荼羅品․祕密大敎王經卷七․大日經疏卷六․卷十五․四分律卷三十四․四分律開宗記卷七․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卷上․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玄應音義卷十五․卷二十一․慧苑音義卷上] 世間淺行之阿闍梨善無畏 唯蘊無我身無畏 初劫之阿闍梨拔業因種無我無畏 傳法阿闍梨重位 證寂然界法無畏 未見諦之阿闍梨 他緣大乘 第二劫之阿闍梨 法無我無畏 覺心不生 一道無爲 出世間深行阿闍梨第三劫之阿闍梨 一切平等無畏 極無自性 十地心行之阿闍梨可細分爲十地十重 大普賢金剛薩埵阿闍梨等覺 見諦之阿闍梨 究竟阿闍梨妙覺. ②爲日本平安朝以來的一種僧官職稱. 係由政府所任命. 可分三種:(一)七高山阿闍梨, 指住於比叡․比良․伊吹․愛宕․金峰․葛木․神峰等七山之寺院奉敕祈禱之高僧, 是後其他各大寺亦設有此種阿闍梨. (二)傳法阿闍梨, 司掌臺密․東密傳法灌頂之職. (三)一身阿闍梨, 多爲貴族名門出身者, 僅限其一身有傳法灌頂之權. 此三種阿闍梨又各分爲大阿闍梨及小阿闍梨之別. 此外, 尙有悉曇阿闍梨․聲明阿闍梨等. 又在宮中眞言院後七日作御修法之阿闍梨, 稱作後七日阿闍梨. 御修法之大阿闍梨係由東寺第一長者擔任, 故又稱一阿闍梨;另有奉敕願作結緣灌頂之小阿闍梨, 稱爲已灌頂阿闍梨;擬於第二年奉敕作結緣灌頂者, 則稱爲擬灌頂阿闍梨. [大日經疏演奧鈔卷二․釋家官班記卷上]
【아사리이가남阿奢理貳伽藍】
p3659-下→ 阿奢理貳, 梵名 Āiścarya 或 Āśalini. 位於龜茲國之伽藍. 又作阿遮哩貳伽藍. 意譯奇特衆園. 昔時, 龜茲國王有弟, 竭盡忠勤, 王爲表揚其佳績, 乃建此伽藍以傳於後世. 據大唐西域記卷一所載, 此伽藍庭宇顯敞, 佛像極爲莊嚴, 僧徒肅穆精勤, 且均係博學高才之宿德, 國王․大臣․士庶․豪碩皆行四事供養, 久而彌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枳橘易土集卷二]
【아사마사마阿娑磨沙摩】
p3653-下→ 梵語 asamasama. 爲佛之德號. 又作阿娑摩沙摩. 意譯無等等. 佛之煩惱淨盡, 且神力廣大, 非其餘衆生所能等同, 故稱爲無等;佛與佛之果位平等, 故稱無等等. [大智度論卷二․十地經論卷二․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二]
【아사마阿娑摩】
p3653-中→ 梵語 asama. 爲佛之德號. 又作阿娑麽․阿娑磨. 意譯無等, 乃指佛而言. 因佛之果位爲任何衆生都無法與之相等者. (參閱阿娑磨沙摩3653)
【아사박초명장등략전阿娑縛抄明匠等略傳】
p3653-下→ 凡三卷. 日本天台宗僧承澄撰. 收於大日本佛敎全書第四十一卷. 略述印度․中國․日本三國之高僧事蹟. 上卷始自釋尊及迦葉․阿難․舍利弗․目犍連․優婆毛匊多․天親․馬鳴․龍樹․龍智․淸辨․護法․竺法護․羅什․達磨․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印度高僧十八人, 以及中國高僧惠思․慧遠․智顗․章安․玄奘․道宣․善導․一行․義林․玄超․惠果․順曉․道邃․行滿․義操․法潤․義眞․法全等十八人. 中․下二卷收錄日本高僧三十六人. 本書所引用之書目, 多已散軼․故其所具之佛敎史料價値甚高.
【아사박초阿娑縛抄】
p3653-下→ 凡二二八卷. 日本天台宗僧承澄編撰. 收於大日本佛敎全書第三十五卷至第四十一卷及大正藏第九十四冊圖像部第九. 爲臺密諸流敎相․事相之集大成, 可媲美東密之覺禪抄. 蓋阿字爲佛部․娑字爲蓮華部․縛字爲金剛部之種子, 此三字卽全書全部事相之象徵.
【아사부阿娑嚩】
p3654-上→ 卽悉曇字□(a)□(śa)□(va). 又作阿娑縛. 阿娑嚩三字爲佛部等三部之通號, 故以之相配於三部, 卽阿字爲佛部․娑字爲蓮華部․嚩字爲金剛部之種子, 以此三字而統攝胎藏界之一切眞言. 大日經疏卷五(大三九․六三二上):入阿字門, 一切諸法不生, 是法身義;入娑字門, 一切諸法無染著, 是蓮花義;入嚩字門, 一切諸法離言說, 是金剛義. 如下字輪品中, 以此三字統攝百明, 意在此也.
【아사세왕阿闍世王】
p3687-下→ 阿闍世, 梵名 Ajātaśatru, 巴利名 Ajātasattu. 爲佛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梵 Bimbisāra)之子. 略作闍世王. 又作阿闍多沙兜樓王․阿闍貰王․阿闍多設咄路王․阿社多設咄路王. 意譯未生怨王․法逆王. 其母名韋提希, 故亦稱阿闍世韋提希子. 後弑父王自立, 大張中印度霸權. 其於處母胎時, 占師預言此子降生後將弑父, 父王聽占師預言, 十分驚恐, 遂自樓上將之投棄, 然僅折斷手指而未死, 故又稱婆羅留支(梵 Balaruci, 折指之義), 竝以其未生前卽已結怨, 而稱之爲未生怨. 及長, 立爲太子, 因聽信提婆達多之唆使, 幽禁父王於地牢中, 欲致之死. 卽位後, 倂呑鄰近諸小國, 威震四方, 奠定印度統一之基礎. 後因弑父之罪而遍體生瘡, 至佛前懺悔卽平癒, 遂皈依佛陀. 佛陀滅度後, 爲佛敎敎團之大護法. 摩訶迦葉於七葉窟結集經典時, 阿闍世王爲大檀越, 供給一切之資具. 關於阿闍世卽位之年代, 據善見律毘婆沙卷二載, 王於佛陀入滅前八年卽位, 執政三十二年. 另據雜阿含經卷四十六․出曜經卷二十二載, 王與迦尸國波斯匿王數度交戰, 後因佛陀之開示而言和. 王之其餘事蹟在七葉窟結集後, 卽未再出現於經典中. [長阿含經卷二․卷十七․增一阿含經卷十二․北大般涅槃經卷十九․卷二十․觀無量壽經․阿闍世王經․有部毘奈毘耶雜事卷三十八․五分律卷三․大唐西域記卷九․慧琳音義卷二十五]
【아사阿師】
p3654-中→ 禪林用語. 禪林中對和尙之親切稱呼. 阿爲發語詞, 如阿誰․阿娘;師指師家. 臨濟錄示衆(大四七․四九九下):後生小阿師不會, 便卽信這般野狐精魅.
【아사타阿私陀】
p3622-下→ ①梵名 Asita. 又作阿私多․阿私哆․阿私咤․阿斯陀․阿私或阿夷. 爲中印度迦毘羅衛國之仙人. 釋尊降誕時, 此仙爲之占相, 竝預言其將成佛. 依佛本行集經卷七乃至卷十等載, 此仙人具足五神通, 常自在出入三十三天集會之所, 曾於南印度增長林觀菩薩托胎之瑞相, 後聞太子降誕, 遂與其侍者那羅陀(梵 Nālaka)至淨飯王宮, 爲太子占相, 見有大丈夫之相好, 預言其出家必成正覺, 可得菩提, 轉無上最妙法輪. 又自顧已老, 知不及待太子成道, 受其敎化, 而悲歎號泣, 後令侍者那羅陀出家, 以待太子成道. [佛所行讚卷一․瑞應本起經卷上․修行本起經卷上]. ②係於過去世爲釋尊說法華經之仙人. 釋尊於過去世因位爲王時, 四方求法, 無有懈怠, 得此仙人爲之說法華經. 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大九․三四下):誰能爲我說大乘者, 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 名妙法華經, 若不違我, 當爲宣說.” 上引中之仙人卽阿私陀, 且此仙人乃提婆達多之前身. [法華經玄贊卷九本]
【아산소석峨山韶碩】
p4086-下→ (1275~1365)日本曹洞宗僧. 能登(石川縣)人, 俗姓源. 初於比叡山出家, 後在加賀(石川縣)大乘寺蒙受紹瑾之法, 未久住持總持寺. 其門人衆多, 尤以太源宗眞․通幻寂靈․無端祖環․大徹宗令․實峰良秀等五人著稱於世, 竝稱五哲. 其後此五人且各立一派, 大振宗風. 貞治四年示寂, 享年九十一. [總持第二世峨山和尙行狀․延寶傳燈錄卷七]
【아상가이거雅桑迦爾居】
p5324-中→ 爲西藏佛敎迦爾居派潑結迦爾居支系之一. 南宋開禧二年(1206), 由格丹益希僧格(?~1207)及其弟子卻悶郞(1169~1233)於雅堆境內建雅桑寺, 創立本派. 元世祖曾封本派敎主爲西藏十三萬戶長之一.
【아상我相】
p2942-上→ ①指我之相狀, 卽由妄想所變現似我之相. 凡夫誤認爲實我而執持之, 此乃因我執而起. 有世間所說之我相與聖敎所說之我相二種, 前者如有情․意生․生者․士夫․作者․受者․知者․見者等 ; 後者如預流․一來․不還․無學․二十七賢聖․十三住等. 依唯識之意, 由於凡夫之第六․第七之二識自無始以來卽妄計分別我․法, 熏習於第八識, 故諸識生起時, 第八識之見分與相分隨之變現遍計妄情之似實我․似實法等相, 凡夫卽執著此似我似法 以爲實我實法 . 故我․法之相本無實體, 但隨分別妄計等緣, 假設世間之我相 ; 隨斷惡證道之施設等緣, 假設聖敎之我相. 又依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所載護法論師之說, 由無始以來妄計我․法分別之心, 熏習本識, 遂産生見․相二分 ; 愚夫不知此見․相二分實爲內識, 反依之而妄計有實在之我․法. 雖實無我․法, 但隨彼妄情所執著之相, 稱之爲我․法. 安慧論師則謂見․相二分皆爲遍計所執性(卽遍計而有), 亦皆虛妄而無實體, 於此總無 之見․相二分上假說我․法, 而以我․法爲別無 . ②四相之一. 謂於五蘊之中妄計有我․我所. (參閱四相 1732)
【아석소조제악업我昔所造諸惡業】
p2940-下→ 爲四十華嚴經卷四十普賢行願品所載懺悔文之第一句. 凡佛敎各宗行懺悔儀式時, 必唱誦此懺悔偈文(大一○․八四七上) :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又諸經論所載懺悔偈頌中有廣略之別, 此四句懺悔文與內容較繁․文句較長之廣懺悔 相較, 則顯見其文句․語意之精扼, 故稱略懺悔, 爲諸懺悔文中較普遍通用者.
【아설시阿說示】
p3667-下→ 梵名 Aśvajit, 巴利名 Assaji. 五比丘之一. 又作阿濕婆氏多․阿濕縛伐多․阿濕婆․阿鞞. 意譯馬勝․馬星. 敬稱尊者正願. 其威容端正, 行步穩重, 爲時人所稱歎;一日, 舍利弗邂逅之, 因感其威儀殊勝, 乃問其所從師法爲誰, 阿說示乃告以佛陀開示之因緣生滅道理, 舍利弗遂歸依佛門, 後證得法眼淨. [增一阿含經卷三․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卷三十四․卷四十八․大智度論卷十八]
【아설타수阿說他樹】
p3667-中→ 阿說他, 梵語 aśvattha. 又作閼說他樹․阿濕波他樹. 意譯爲吉祥樹․無罪樹. 學名 Ficus religiosa. 乃畢波羅樹(梵 pippala)之異稱. 釋迦牟尼佛曾於阿說他樹下成正覺, 故又稱菩提樹. 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十(大三五․四八二上):阿說他樹, 此云無罪樹. 謂遶三匝, 能滅罪障. 此是菩提樹.此樹爲釋迦牟尼佛成道之聖樹, 不僅佛敎徒尊崇, 印度自古卽視爲神木, 用以造供具, 或供火時用作護摩木. [佛所行讚卷三․蘇悉地羯羅供養法․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一․高僧法顯傳](參閱菩提樹5208)
【아세亞歲】
p3047-下→ 卽冬至. 乃謂次於新年之意. 初於魏晉之際, 由該日起, 朝廷卽開始擧行各類盛大之儀式, 以慶賀卽將來臨之新歲. 其後, 禪林中在該日亦擧行盛大法會;係於秉拂(住持說法)之時, 總監寺務之都寺乃營齋以供養大衆, 稱爲冬齋. [禪苑淸規卷三監院․叢林校定淸規總要卷下四節土地堂念誦]
【아세야阿世耶】
p3611-中→ 梵語 āśaya. 意譯意樂. 又作阿奢也. 指喜好貪欲之意念. 顯揚聖敎論卷三擧出貪阿世耶․瞋阿世耶․癡阿世耶․等分阿世耶等. 又俱舍論卷十四立善阿世耶與不善阿世耶之別. 此外, 亦有將阿世耶譯爲種子者. [俱舍論光記卷十四․玄應音義卷二十三]
【아소견我所見】
p2940-中→ 梵語 mama-kāra-dṛṣṭi. 妄執五蘊之法爲我所有, 稱爲我所見. 據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載, 此見有三, 卽 : (一)相應我所, 謂我有物質之形 ; 如謂我有色 乃至我有識, 卽執著色等五蘊與我身相應, 故稱相應我所. (二)隨轉我所, 謂物質之形屬於我 ; 如謂色屬我 乃至識屬我, 是執著五蘊之法從屬於我, 由我之自在力而轉, 故稱隨轉我所. (三)不離我所, 謂我在物質之形中 ; 如謂我在色中 乃至我在識中, 卽執著實我不離色等, 乃處在蘊中, 遍體隨行, 故稱不離我所. 五蘊之法, 一一皆具此三義, 故總稱十五我所見 ; 此十五我所見再加上五種我見, 卽成二十種薩迦耶見. [大毘婆沙論卷八․卷九․卷四十九․俱舍論卷十九․成唯識論卷四․卷六․俱舍論光記卷十九․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本․卷六末]
【아소我所】
p2940-上→ 梵語 mama-kāra. 指爲我所有之觀念. 全稱我所有. 卽我之所有․我之所屬之意. 卽以自身爲我, 謂自身以外之物皆爲我所有. 於佛敎中, 我與我所, 被認爲係一切世俗分別之基本分別, 故爲破除之對象. 又我所分爲相應我所․隨轉我所․不離我所, 若執之, 則稱爲我所見(執我所有之偏見). 凡我所見所執著之五取蘊法, 皆源於此我所 觀念, 故集異門足論卷十二謂(大二六․四一九下) : 於五取蘊等, 隨觀見我或我所, 從此起忍欲慧觀見.[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注維摩詰經卷五․百法問答鈔卷一](參閱我所見 2940)
【아수가수阿輸迦樹】
p3678-中→ 阿輸迦, 梵語 aśoka 之音譯. 又作阿叔迦樹․阿舒伽樹. 意卽無憂樹. 學名 Jonesia asoka Roxb. 屬荳科之植物, 産地分布於喜馬拉雅山․錫蘭(斯里蘭卡)․馬來半島. 樹幹直立, 其葉似槐, 爲羽狀複葉, 長約九至二十公分, 花開約六至十公分, 其色鮮紅, 引人注目. 果實橢圓, 長約二十餘公分. 印度文學上, 常視之爲瑞徵. 據傳悉達多太子於藍毘尼園阿輸迦樹下出生, 由於母子均安, 故此樹被稱爲無憂樹. 一般人誤以畢利叉樹(梵 v城∮靠, 菩提樹)卽阿輸迦樹. [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二․慧苑音義卷下]
【아수라금阿修羅琴】
p3653-上→ 指阿修羅道之琴. 阿修羅因福德使然, 雖欲聽聞曲調而無彈者, 琴亦能隨意出聲. 大智度論以此比喩法身之菩薩, 心無所分別, 而自然應衆生之根機, 得於種種說法敎化. [大智度論卷十七․法華玄義卷六]
【아수라도阿修羅道】
p3653-上→ 略稱修羅道. 爲六道之一. 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 乃常懷瞋心而好戰鬥之大力神之生所. 此外, 又指阿修羅之世界․阿修羅之生存狀態. (參閱六道1298․阿修羅3651)
【아수라사생阿修羅四生】
p3652-中→ 阿修羅以其果報殊勝, 鄰次於諸天, 卻不同於諸天, 故稱阿修羅(意卽非天). 據楞嚴經卷九載, 阿修羅因業力之牽引, 分爲胎․卵․濕․化四生. 卽:(一)卵生, 謂若於鬼道中以護法之力, 乘小神通而入空中, 此種阿修羅從卵而生, 爲鬼趣所攝. (二)胎生, 謂若於天道中因降德遭貶墜, 其所居之處, 鄰於日月, 此種阿修羅從胎而出, 爲人趣所攝. (三)濕生, 謂有部分較下劣之阿修羅, 生起大海之心, 而沈住於水穴口, 朝遊虛空, 暮歸水宿, 此種阿修羅因濕氣而有, 爲畜生趣所攝. (四)化生, 謂有一種阿修羅執持世界, 其勢力大而無畏, 能與梵王․帝釋天․四天王爭權, 此種阿修羅因變化而有, 爲天趣所攝. (參閱阿修羅3651)
【아수라설오념처삼십팔품阿修羅說五念處三十八品】
p3653-中→ 據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二載, 傳說阿修羅嫉妬佛陀說法, 佛爲諸天說四念處, 阿修羅則說五念處;佛說三十七道品, 阿修羅則說三十八品, 常爲邪曲之心所障礙蔽覆, 猜疑懼怕而嬈害正法.
【아수라阿修羅】
p3651-下→ 梵名 Asura. 略稱修羅. 爲六道之一, 八部衆之一, 十界之一. 又作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羅․阿素洛․阿須倫․阿須輪. 意譯爲非天․非同類․不端正. 舊譯不酒․不飮酒, 或係誤譯. 阿修羅爲印度最古諸神之一, 係屬於戰鬥一類之鬼神, 經常被視爲惡神, 而與帝釋天(因陀羅神)爭鬥不休, 以致出現了修羅場․修羅戰等名詞. 據增一阿含經卷三阿須倫品載, 其身形廣長八萬四千由旬, 口縱廣千由旬. 另於長阿含經卷二十阿須倫品․大樓炭經卷二阿須倫品․起世因本經卷五, 均詳載其住處與事蹟. 有關阿修羅之業因, 諸經多擧出瞋․慢․疑等三種生因, 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則列擧十種阿修羅之生因:(一)身行微惡, (二)口行微惡, (三)意行微惡, (四)起憍慢, (五)起我慢, (六)起增上慢, (七)起大慢, (八)起邪慢, (九)起慢慢, (十)迴諸善根. 此外, 阿修羅所持有之琴, 特稱爲阿修羅琴. 阿修羅欲聽聞何種曲調, 則曲音自然彈出. 此亦阿修羅所具有之福德. 阿修羅之形像有多種說法, 或謂九頭千眼, 口中出火, 九百九十手, 六足, 身形爲須彌山之四倍;或謂千頭二千手․萬頭二萬手․三頭六手;或謂三面靑黑色, 忿怒裸形相, 六臂. [長阿含經卷十․卷二十一․大智度論卷十․卷十一․卷三十․佛地經論卷六․觀音經義疏記卷四․法華經文句卷二․慧苑音義卷上․翻譯名義集卷二]
【아수라왕阿修羅王】
p3652-中→ 指阿修羅道之王. 諸經典中, 列擧不少阿修羅王之名, 其中, 法華經序品列有婆稚․佉羅騫馱․毘摩質多羅․羅睺等四大阿修羅王, 各有百千眷屬. 起世因本經卷五亦列擧四大阿修羅王, 竝記載其住處.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住於須彌山東面千由旬處之大海下, 國王縱廣八萬由旬, 有七重城壁, 王城稱爲設摩婆帝, 中央集會處稱爲七頭;踊躍阿修羅王住於須彌山南面千由旬處之大海下, 國土縱廣八萬由旬;奢婆羅阿修羅王住於須彌山西面千由旬處之大海下;羅睺羅阿修羅住於須彌山北面千由旬處之大海下, 宮殿之莊嚴似毘摩質多羅者. 正法念處經卷十八至卷二十一更詳述四大阿修羅王之住處․宮殿․園林․侍者․婇女․業因及壽命. 新華嚴經卷一所列阿修羅則有羅睺․毘摩質多羅․巧幻術․大眷屬․大力․徧照․堅固行妙莊嚴․廣大因慧․出現勝德․妙好音聲等阿修羅王. [雜阿含經卷四十․長阿含經卷二十阿須倫品․大樓炭經卷五․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大智度論卷三十](參閱阿修羅3651)
【아수阿誰】
p3673-上→ 禪林用語. 意卽誰. 阿字乃發語詞, 其音爲屋, 對人親暱之稱多冠以阿. 魏晉以後, 其風尤盛, 或冠於名上, 或冠於字上, 或冠於姓上, 如三國志所載吳國呂蒙有吳下阿蒙之稱, 乃至於俗呼小兒常稱阿某, 故阿誰卽爲誰, 乃何人之意. 於禪林中, 常用來轉指佛性, 如他是阿誰․阿誰話斷紙, 均爲參究公案時之口頭用語. 蓋參究人人本具之佛性乃宗門之大事, 於他是阿誰一語中, 特以原爲疑問用語之阿誰作爲佛性之代稱, 竝以之爲參究對象, 令學人領悟他是阿誰之主詞他, 旣非向外求取可得者, 亦非執著內心而能求得者. 如禪宗無門關第四十五則(大四八․二九八下):東山演祖師曰:『釋迦․彌勒猶是他奴, 且道他是阿誰?』
【아순나수阿順那樹】
p3664-下→ 阿順那, 梵語 arjuna. 又作額順那. 學名 Pentaptera arjuna. 係産於印度之喬木, 樹皮光滑, 葉片大而呈對生, 寬約三公分, 長約十六至二十公分. 其果實爲長方形, 不可食用. 傳說龍樹菩薩卽出生於該種樹木之下. [龍樹菩薩傳․中觀論疏卷一本․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卷上]
【아술달阿術達】
p3659-上→ 梵名 Asuddharta. 意譯無愁憂․無畏德. 爲佛世時, 摩揭陀國阿闍世王之女. 十二歲卽能論大道. 據阿術達菩薩經載, 此女年十二, 端正姣好, 光色第一, 能論大道, 有神猛之行, 供養無央數之佛.
【아습박유도阿濕縛庾闍】
p3687-上→ 梵名 Aśvayuja, 巴利名 Assayuja. 印度曆法十二月中之第七月. 又作阿濕嚩喩若麽洗․阿濕婆廋闍. 相當於我國農曆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 [十二緣生祥瑞經․大唐西域記卷二․翻譯名義集卷二](參閱曆6227)
【아습파국阿濕波國】
p3686-下→ 梵名 Aśmakā, Aśvakā, 巴利名 Assakā. 又作頗氵累波國․阿攝具國․阿濕摩伽國. 爲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南印度案達羅國(梵 Andhara)之一部分. 位於瞿陀河(梵 Godāvarī, 巴 Godhāvarī)沿岸, 都城爲補怛洛迦(梵 Potalaka, Potala, 巴 Potali, Potana). 由南傳巴利文長部十九大典尊經(Mahāgovinda-suttanta)所說七王之一的梵豫王(Brahmadatta)統治此國. 在本生經(巴 Jātaka)五, 以阿濕波國與阿槃提國之關係比擬鴦伽國與摩揭陀國之關係, 因此推測阿濕波爲阿槃提之屬國. 又依經集註(巴 Suttanipāta Aṭṭhakathā)所說, 博學之婆羅門波婆梨(巴Bāvarī)出身此國, 居於迦比達園林(巴 Kapiṭṭavana), 聞釋尊名聲, 派十六位上首弟子往釋尊所求法. 彼等到達釋尊處卽各各發問, 釋尊則一一解答, 問答內容卽經集第五章彼岸道品(巴 Pārāyana-vagga). 其後彼等皆成爲釋尊之弟子. [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長阿含卷五闍尼沙經․四分律卷三十九․五分律卷二十一]
【아습파阿濕波】
p3686-中→ 梵名 Aśvinau. 意譯雙馬童. 爲日天(梵 Sūrya)與天女所化牝馬阿濕毘膩(梵 Aśvinī)所生之雙生子. 據佛所行讚卷二入苦行林品載, 釋尊將入仙人處時, 諸梵志見其端嚴相, 八婆藪天․二阿濕波, 乃至日月天子等皆驚喜相告. 於印度神話中, 阿濕波乃擬人化之曙光, 或駕馬, 或駕鳥, 乘金色車, 而爲黎明神(梵Uśas)之前驅. 阿濕波兄弟年輕俊美, 聰明靈巧, 頭戴蓮花冠, 每日黎明時出現, 駕車駛過天空. 二者之形像有時作一對竝肩相連之小馬, 頭爲兩顆明亮之星. 能救苦救難, 尤善治病, 使盲人復明․殘廢復全;又能使沈船獲救․婦女生子․老女得夫等. 於梨俱吠陀中, 對阿濕波之歌誦有五十餘首. [The Buddha-carita of Aśvaghosha(S.B.F.,vol. XLIX); V. Fausbôll: Indian Mythology]
【아승기阿僧祇】
p3666-上→ 梵語 asaṃkhya 之音譯. 爲印度數目之一, 無量數或極大數之意. 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祗. 意譯不可算計, 或無量數․無央數. 據稱一阿僧祇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萬萬爲億, 萬億爲兆), 於印度六十種數目單位中, 阿僧祗爲第五十二數. 據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七載, 有三種阿僧企耶, 卽:(一)劫阿僧企耶, 以大劫爲一, 積至洛叉俱胝, 輾轉乃至過婆揭羅數. (二)生阿僧企耶, 指一一劫經無數生. (三)妙行阿僧企耶, 於一一劫修無數妙行. 由此三種阿僧企耶證無上覺. [新華嚴經卷四十五阿僧祇品․俱舍論卷十二分別世間品․大智度論卷四](參閱五十二數1046)
【아시다벌저하阿恃多伐底河】
p3641-上→ 阿恃多伐底, 梵名 Ajitavatī, 意譯無勝. 位於中印度拘尸那揭羅國. 又作阿恃多跋底河․阿爾多嚩底河. 略稱跋提河. 釋尊於此河西岸涅槃, 此河因之著名. 此河亦有譯作阿利羅跋河, 大唐西域記卷六之註(大五一․九○三中):舊云阿利羅跋提河, 訛也, 典言謂之尸賴拏伐底河, 譯曰有金河.阿利羅跋提河之譯名出於北本涅槃經卷一, 而於南本涅槃經卷一則將之譯爲阿夷羅跋提河. 又四分律卷三十六等作阿夷羅婆提河, 五分律卷七․卷八作阿夷羅河, 善見律毘婆沙卷七作阿寅羅波帝夜江, 有部毘奈耶卷四十作阿市羅跋底河. 此或爲巴利名 Aciravatī 之音譯. 此外, 尸賴拏伐底河又作酉香連然鉢底河․熙連若婆底河․熙連禪河․希連禪河․醯連溪水, 相當於巴利名 Hiraññavatī, 梵名 Hiraṇyavatī, 含有金之義. 總之, 玄奘將 Ajitavatī, Hiraṇyavatī, Aciravatī 等三名視爲同一河. 關於此河之位置, 華特士(T. Watters)以爲係今之干達克河(Gandak);巴嗄杜魯(R. Bahādur)則以今之小拉普提河(Little Rapti)爲古之阿夷羅跋提河, 而以干達克河爲古之尸賴拏伐底河. [高僧法顯傳․翻譯名義集卷七․解說西域記․印度佛蹟實寫解說․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vol. Ⅱ]
【아시박가바阿時縛迦派】
p3655-下→ 阿時縛迦, 梵名 ājīvika 或 ājīvaka, 意譯爲得生活而修行者. 又稱阿時婆迦派․阿寅婆迦派. 乃佛敎興起時期, 古印度自由思想學派之一, 與順世外道(梵 Lokāyata, 音譯路伽耶陀)地位同等重要. 以佛敎立場觀之, 爲一邪命派․邪命外道. 此派代表爲外道六師之一的末伽梨拘舍梨子(梵 Maskarī Gośālīputra). 佛陀時代, 與佛敎․耆那敎竝行於世. 此派主張無因論․自然論, 强調人類世界之苦樂竝無原因, 只是一種自然的結合, 結合時爲得, 分散時則爲失, 竝承認有地․水․火․風․虛空․靈魂. 今流傳者僅爲片段, 從末伽梨拘舍梨子之思想背景推斷, 爲一種傾向無因無緣之宿命論.
【아시송뇨屙屎送尿】
p4514-中→ 禪林用語. 如廁大便謂屙屎, 小便謂送尿. 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四七․四九八上) : 屙屎送尿, 著衣喫飯, 困來卽臥, 愚人笑我, 智乃知焉.此係禪林中常用以表示日常生活無非佛作佛行之用語. 林間錄卷上則載(卍續一四八․三○一上) : 慈明訶曰 : “著衣喫飯不是畢竟, 痾屎送尿不是畢竟. ”
【아씨다阿氏多】
p3611-上→ 梵名 Ajita. 又作呵逸多. 爲受佛敕永住此世濟度衆生之十六羅漢中第十五尊, 與其眷屬一千五百阿羅漢共住於鷲峰山, 爲護持正法, 饒益有情之聖者. 其形像有不同之描繪, 據唐代禪月大師貫休所畫, 爲雙手抱膝, 開口仰視, 齒牙畢露, 脫掉數枚. 西藏所傳爲十六羅漢中之第二尊, 住於優尸羅山.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大明三藏法數卷四十五․羅漢圖讚集․E. Pander: Das Pantheon desTschangtscha Hutuktu](參閱十六羅漢394)
【아我】
p2937-中→ 梵語 ātman. 音譯阿特曼․阿坦麽. 原意爲呼吸, 引申爲生命․自己․身體․自我․本質․自性. 泛指獨立永遠之主體, 此主體潛在於一切物之根源內, 而支配統一個體. 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題之一. 佛敎主張無我說, 明示存在與緣起性之關係, 否定永遠存續(常)․自主獨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質, 而强調我 之不存在․不眞實. 自梨俱吠陀(梵 Ṛg-veda, 1500 B.C.)以來, 卽使用我 一語, 至梵書時代(梵 Brāhmaṇa,1000 B.C.~800 B.C.), 人類生命活動主體之息(梵 prāṇa 卽氣息)逐漸演變成意味個體之生命現象, 我 則係更爲本質者. 如百道梵書(梵 Śatapatha)中, 言語․視力․聽力等生命現象, 係以我 爲基礎而呈現, 且由我 來統御, 視與造物主(梵 Prajāpati)相同. 奧義書時代(梵 Upaniṣad, 800 B.C.~600 B.C.), 主張我 創造宇宙, 或謂我 是個人我(小我), 然同時亦是宇宙中心原理之大我, 梵(梵 Brahman, 意謂宇宙原理)與我 乃爲一體․同一. 更進一步主張唯我 方爲眞之實在, 餘皆虛幻(梵 māyā) 阿含經典中, 否定下列四種有關我 之觀念見解 : (一)人類個體之全體爲我, 卽五蘊爲我. (二)各個體內之中心生命爲我, 卽我有五蘊. (三)宇宙原理爲我, 卽我中有五蘊. (四)存在的每一要素皆各有其固有之性質(自性), 卽五蘊中有我. 上述四種乃後世所謂之有身見, 又可分爲二種, 一爲我見, 卽第一項之五蘊爲我 ; 二爲我所見, 卽其餘三項. 我所, 指我之所有․所屬及不離於我之事物. 對於構成生死輪迴之主體與無我說之關係, 部派佛敎作了各種解釋. 說一切有部立人我與法我, 雖否定個體中心生命之我(卽人我), 但承認實體之我(卽法我, 乃一切存在之構成要素)爲恆有 ; 此等人我見與法我見, 稱爲二種我見. 犢子部․正量部主張非卽非離蘊之我, 蓋生命個體卽非由五蘊假合構成(卽蘊), 亦非五蘊之外別有一我(離蘊), 亦卽主張我與五蘊具有不卽不離之關係 ; 經量部另有勝義補特伽羅之說. 對於佛敎以外及部派佛敎所說之我, 成唯識論卷一類分爲卽蘊我(世間一般所說)․離蘊我(數論․勝論․經量部等所說)及非卽非離蘊我(犢子部․正量部等所說)三種, 竝加以批判. 就大乘佛敎而言, 不但否定個體之我(人我), 亦否定部派承認其存在之法我(構成存在要素之實體), 而主張人法二無我說, 認爲一切皆是無自性(性空). 同時, 部派佛敎認爲一切存在盡是無常․苦․無我․不淨, 然倘能滅盡煩惱, 卽可達究竟涅槃之境界. 於此, 大乘佛敎則主張一切存在本爲空, 開悟後之涅槃境界必爲絶對自由, 故有常․樂․我․淨四德說. 此處之我 大異於凡夫所見之小我, 而稱爲大我․眞我. 槪言之, 我 有四種分類 : (一)凡我, 指凡夫所執迷之我. (二)神我(梵 puruṣa, 譯作丈夫․人․原人等), 指六師外道(佛敎以外之學派)所說之我. (三)假我, 指竝無實體而假名爲我, 如稱呼由五蘊假合之肉體爲我. (四)眞我, 意指如來法身, 其特性可由八大自在我 加以說明. 此外, 印度諸學派(外道)於我 說有十六種分類, 一般作十六知見或十六神我. 知見意謂知者․見者, 卽謂我有知與見之能力. 十六, 卽 : 我․衆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衆數․人(者)․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等. [大智度論卷三十五]
【아阿】
p3609-上→ ①悉曇字□(a, 短音). 爲悉曇十二韻之一, 四十二字門之一, 五十字門之一. 又作婀․安․頞․菴․曷․旖․噁․惡․遏. 爲阿字五轉之第一轉, 故又稱初轉阿字, 或無轉阿字. 蓋印度自古以來卽普遍硏習有關悉曇字母之字義, 於佛敎中, 顯密諸經論疏亦皆廣泛運用, 尤以密敎, 言及眞言陀羅尼時, 必特別重視悉曇字義之解說. 而於悉曇五十字中, 阿字爲第一字, 此係因凡有開口成聲者, 必含有阿字之聲, 若離阿字聲, 則無一切言說可言, 故密敎以阿字爲衆聲之母. 又悉曇諸字於運筆之初, 必打․點, 此點稱爲阿點, 以此表示阿亦爲衆字之母. 準此, 竝引申其義, 遂謂內外一切之敎法皆由阿字所産生, 大日經疏卷七又進一步以阿字爲一切法敎之本, 大日經卷二․卷六亦分別歎之爲眞言王與一切眞言心. 若就原本之字義而言, 阿字含有無․不․非等的否定之意, 如大方等大集經卷十海會菩薩品․文殊師利問經卷上等, 謂阿字有無常之義;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擧出不破壞․不流等義;大寶積經卷六十五緊那羅授記品擧出無作․無邊․無分別․無自性․不可思議等諸義;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擧出菩提心․法門․無二․法界․法性․自在․法身等七義, 稱爲阿字七義;同經卷二又列擧無來․無去․無行․無住․無本性․無根本․無終․無盡等百義之多. 又於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詮解四十二字門中之阿字時, 釋之爲一切法初不生, 此一解釋爲大小顯密各種經論所最常見者, 尤以密敎更以此義爲其敎相․事相之根本要義, 故阿字本不生(梵 akāra-ādyanutpādaḥ)已成慣用術語而散見於密敎各類典籍中. 大日經疏卷七基於中論所說之亦空亦假亦中及大智度論之三智一心, 而從有․空․不生等三義來解釋阿字本不生之理. 又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日經疏卷十四則以阿字爲本初不生之淨菩提心, 謂若了知其實義, 則亦可如實了知自心. 蓋一部大日經之奧旨盡在窮究菩提心之相, 故若就其大綱而言, 亦可謂整部大日經盡在詮顯阿字之義相. 此外, 又以胎藏界大日如來所宣說自內證之法門(卽一部大日經), 係在闡明阿字本不生之理, 故可謂胎藏界大日如來之理法身卽以此字爲種子, 此卽大日經疏卷七所謂(大三九․六五一下)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爲眞言也之意. 然同書卷七又以阿字爲菩提心之種子, 謂持誦阿字者皆有菩提心, 竝以之希求無上菩提. 以密敎諸尊之種子而言, 通常各尊皆有象徵引生․攝持佛智之種子及眞言, 然諸尊中部分竝無各別特定之種子, 而以阿字充之, 此稱通種子眞言. 於金剛․胎藏兩部曼荼羅中, 阿字又爲胎藏之種子;於法․報․應三身中, 阿字爲法身之種子;於佛․蓮華․金剛三部中, 阿字爲佛部之種子;於因․行․證․入․方便等五轉之位次中, 阿字爲因之種子;於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之中, 阿字爲地大之種子. 又密敎各種觀法中, 以阿字之形音義爲觀想對象之觀法, 稱爲阿字觀, 乃眞言行者最重要之觀法. [大日經卷三悉地出現品․守護經卷九陀羅尼功德品․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卷八十九․大日經疏卷十․卷十二](參閱阿字五轉3613․阿字本不生3615․阿字觀3615). ②悉曇字□(ā, 長音). 悉曇十二韻之一, 五十字門之一. 又作痾․噁. 爲阿字五轉中之第二轉, 卽無點的阿字加上一點(稱爲修行點);以五轉配上五佛, 阿字表示南方寶生如來之三摩地, 象徵修行之德, 故於五轉中, 屬於修行位, 此係東因發心之說. 若以之配當四方, 則表示南方之修行門, 爲一切法寂靜(梵 āraṇya)之義, 故悉曇家多稱此字爲寂靜之阿字. 此外, 此字另有遠離我․自利利他․空․三昧․聖者․少欲知足․淸淨․制度․敎誨等諸義. [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大日經疏卷十․卷十四]
【아哦】
p4072-下→ 悉曇字□(ga). 又作言我․伽․口卉․我. 悉曇體文三十五字中牙聲之第三, 五十字門之一, 四十二字門之一.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大一八․三三八下) : 哦字門, 一切法行不可得故.梵語 gamana, 義爲行, 以哦字始, 故有此說. 方廣大莊嚴經卷四(大三․五六○上) : 唱伽字時, 出甚深法入緣起聲.此係由 gata(到)及 gambhīra(甚深)之義而來. 大日經疏卷七釋哦字爲行不可得之字義, 行謂去來進退不住之義, 乃由阿字展轉解釋而來者. [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大方等大集經卷十․大日經卷二具緣品]
【아啞】
p4414-中→ 禪林用語. ①係用於學人雖欲表現一己之所得, 然窮盡言語而無法表達時 ; 或爲表示佛法眞理是難以言語表達時之用語. 臨濟錄勘辨(大四七․五○四上) : 師問杏山 : “如何是露地白牛?” 山云 : “吽吽. ” 師云 : “啞那!” . ②表示笑聲․鳥叫聲. 又作啞啞. 碧巖錄第十四則(大四八․一五四下) : 閻浮樹下笑呵呵, 昨夜驪龍拗角折. (非止驪龍拗折, 有誰見來?還有證明麽?啞!)
【아아소我我所】
p2939-中→ 我, 指自身 ; 我所(梵 mama-kāra), 指身外之事物, 執之爲我所有, 故有此名. 大智度論卷三十一(大二五․二九五上) : 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 先著五衆爲我, 然後著外物爲我所. 又執著有實我之妄情, 稱爲我見 ; 執著僮僕․住宅等爲我所屬之妄情, 則稱我所見. 五見中之薩迦耶見卽包含此二見. [注維摩經卷二․維摩義記卷一末(慧遠)․圓覺經鈔卷九](參閱五見 1099)
【아애我愛】
p2943-中→ 梵語 ātma-sneha. 爲四根本煩惱之一. 謂深生愛著於一己妄執之自我. 第七末那識常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爲我 而生起此煩惱. 成唯識論卷四(大三一․二二中) : 我愛者, 謂我貪. 於所執我深生耽著, 故名我愛.[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本․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下本](參閱四煩惱 1783)
【아야달나阿耶怛那】
p3650-下→ 梵語 āyatana. 又作阿也怛那. 意譯處․入處. 處, 生門之義;乃六根及六境之所依․所緣, 而生起心․心所. 亦卽十二處. 俱舍光記卷一末(大四一․二八上):阿耶怛那, 唐云處, 舊翻爲入, 此亦不然. 若言入, 梵本應云鉢羅吠舍. 舊經亦有譯爲處者, 如空無邊處等及阿練若處, 竝與今同.
【아야목구국阿耶穆佉國】
p3651-上→ 阿耶穆佉, 梵名 Ayomukhī. 位於中印度之古國. 大唐西域記卷五載, 全國周圍凡二千四․五百里, 都城臨殑伽河, 周圍二十餘里. 人民淳厚, 風俗樸質. 有伽藍五所, 僧徒千餘人, 學習小乘正量部之法. 另有天祠十餘所, 異道雜居. 城東南不遠臨殑伽河岸有塔, 爲阿育王所建, 高二百餘尺, 佛陀昔時嘗於此處說法三月, 其側則過去四佛所坐及經行之遺蹟. 據傳, 昔有佛陀馱娑論師(巴 Buddhadāsa, 覺使)於此國造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無著曾在都城西南之大菴沒羅林中從彌勒受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論․中邊分別論等;世親亦於此地禮謁無著, 皈依大乘, 竝造大乘論百餘部. 該國位置相當於今歐得州(Oudh)帕依士瓦拉(Baisw暖ara)地方, 恆河以南之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S.N.Majumdar: Cunningham's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
【아야하함阿爺下頷】
p3665-上→ 禪林用語. 原指父親之下頷骨. 愚癡之子找尋戰死異地之父親骨骸時, 錯認驢骨之部分殘片爲其父之下頷骨, 而謹愼奉回. 此一故事, 後轉申爲罵人愚笨․不辨眞假之語. 從容錄第三十八則(大四八․二五二中):以賊爲子, 認奴作郞, 破木杓豈是先祖髑髏, 驢鞍鞽亦非阿爺下頷.鞍鞽, 又作鞍橋, 原指馬鞍;馬鞍之形狀似橋, 故有此稱. 驢鞍鞽, 卽指驢骨中形狀像馬鞍者. 愚癡之子, 不辨人獸骨骸之別, 誤以驢骨爲其父之遺骨.
【아양승啞羊僧】
p4415-上→ 梵語 eḍāmūka-saṃgha. 又作瘂羊僧. 指愚癡之僧. 四種僧之一. 啞羊, 卽譬喩至愚之人. 據大智度論卷三載, 雖不破戒, 鈍根無慧, 無勇猛精進之力, 不別好醜, 不知輕重, 不知有罪無罪, 若有僧事, 二人共諍, 不能斷決, 黙然無言. 譬如白羊, 乃至被人殺, 不能作聲, 故稱爲啞羊僧. 又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 謂瘂羊僧卽於三藏不能解者. (參閱四種僧1817)
【아양외도啞羊外道】
p4414-下→ 印度外道之一種. 此外道認爲於修行法門中, 以如啞羊之不語, 爲最殊勝. 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三載有(大四○․一三三中)僧祇受人禮拜, 不得如啞羊不語一語. 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三(大四○․三九七中) : 如啞羊者, 彼有啞羊外道受不語法, 世有持不語者, 謂爲上行, 此外道法, 宜速捨之.
【아어취我語取】
p2944-下→ 梵語 ātma-vādopādāna 爲四取之一. 取者, 煩惱之意. 我語取, 指緣內身所起之煩惱, 卽指色界․無色界之貪․慢․無明․疑等四煩惱. [佛性論卷三](參閱四取 1704)
【아言我】
p5918-上→ 悉曇字□(ga). 乃悉曇五十字門之一, 四十二字門之一. 係悉曇體文三十五字中, 喉聲之第三. 又作伽, 我, 俄, 哦, 口虐, 仰, 釳, 乾, 竭, 犍, 檗. 關於其意義,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大一八․三三八下) : □言我字門, 一切法行不可得.蓋梵語 gamana, 有行之義, 其字首卽爲 ga, 故有此說. 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一五解釋此字門爲悟一切法行動取性不可得故. 文殊問經字母品(大一四․五○九下) : 稱言我字時, 是甚深法聲.守護國界經卷三(大一九․五三五上) : 言我字印者, 入甚深法無行取故.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大一九․七○八上) : □言我字時, 入普遍輪, 長養般若波羅蜜門, 悟一切法行取性不可得故.此卽謂言我字門乃無行無到, 不動本處而知所詣之處, 爲入般若波羅蜜甚深之門. [佛本行集經卷十一, 大日經卷二具緣品, 大日經疏卷七]
【아예나선阿詣羅仙】
p3665-下→ 阿詣羅, 梵名 Aṅgiras. 古印度仙人. 又作鴦耆羅仙․鴦竭羅私仙․鴦祇剌四仙․應疑羅娑仙. 意譯身汗液仙. 七大仙之一, 十大仙之一, 十鉢羅闍鉢底(梵 Prajābati)之一. 不從胎生, 以從汗液生而得名. 中阿含卷三十八鸚鵡經․卷四十頭那經․大毘婆沙論卷四十等, 均曾擧出其名. 在密敎中爲火天眷屬之一, 安於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之南. 形像爲右掌側豎, 食指․中指․無名指等三指彎屈, 又小指稍屈而置於胸前, 臂置於右膝上. 左手安放於臍側, 作拳狀持蓮花, 花上置有胡甁. 面向右方, 右膝豎立, 兩脚交叉而坐. [大孔雀咒王經卷下, 大日經疏卷十六․諸說不同記卷九․胎藏界七集卷下]
【아왕라복장가목착阿旺羅卜藏嘉穆錯】
p3630-下→ (1617~1682)西藏名 Ṅag-dbaṅ blo-bzaṅ rgya-mtsho. 又譯阿旺羅桑嘉錯. 略稱羅卜藏嘉穆錯. 卽達賴五世之名. 明末淸初人. 法名善慧海. 生於衛州(藏 Dbus)欽達則(藏 Śin-sgos-can). 六歲入別蚌寺(藏 ḥbras-spuṅs), 從寶法增等師學顯密經論, 竝受灌頂, 後從班禪四世受具足戒. 時後藏尙信奉紅敎, 全藏歸屬紅敎之藏巴汗(藏 Gtsaṅ -pa khan). 淸太宗崇德八年(1643)頃, 達賴五世聯結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之固始汗(藏 Gu-śri khan, 顧實汗), 滅除藏巴汗, 得擁全藏政敎之權, 由是黃敎大盛. 未久, 於衛州拉薩建布達拉宮, 而徙班禪四世至藏州札什倫布寺. 淸世祖統一宇內後, 以達賴平定西藏有功, 極盡懷柔禮遇, 曾多次詔入燕京, 賜宴太和殿, 竝於安定門外新建西黃寺, 俾使安居皇城, 後以水土不服辭歸西藏, 世祖贈以西天大善自在佛掌領天下釋敎普通瓦赤拉旦拉達賴喇嘛之金印, 及漢滿藏三種字體之金冊, 其餘金銀緞裘等不可以斗量計, 達賴喇嘛在西藏之地位自此由中央承認而確立. 順治十一年(1654), 世祖又頒銀無數, 供其修建布達拉宮及其餘六十二處黃敎寺院, 竝制定由國庫每歲頒口糧豫西藏三千餘寺. 終師之一生, 淸室極盡恩寵厚遇. 師曾制定黃敎寺院之主․屬寺院之相互關係․僧衆人數, 及組織․僧官之任免等規章制度, 均爲後世所沿用. 又師精硏顯密諸敎․大小諸乘․內外明處, 爲一代之大論師. 著述頗豐, 分外集․內法․密法等三大類, 外集有西藏王臣史․五世達賴喇嘛自傳․入中論疏․供養上師儀軌․菩提道次第論講義․引導大悲次第論等, 內法有達賴喇嘛之聞法錄․寧瑪派所傳之各種修法及諸本尊護法之修法等, 密法則有二函. 晩年退隱至色拉等西藏大寺宣演祕法. 康熙二十一年, 示寂於布達拉宮, 世壽六十六. [衛藏通志卷首․卷十三上․順治東華錄卷二至卷二十八․康熙東華錄卷十四至卷一○五․蒙藏佛敎史](參閱達賴喇嘛5675)
【아왕별유鵝王別乳】
p6651-上→ 置水與乳於同一容器, 鵝王唯飮乳汁, 而留下水. 水, 表衆生(凡);乳, 表示佛(聖). 此鵝王別乳之故事乃比喩覺者雖住於汚穢之世間, 亦不被汚染. 又喩指能辨別眞僞正邪善惡. 法華玄義卷五上以鵝王比喩菩薩, 謂無明乃同體之惑, 如水中之乳, 唯有登十住位以上菩薩之鵝王, 方能飮無明乳, 淸法性水. [祖庭事苑卷五]
【아왕鵝王】
p6650-下→ 梵語 haṃsa-raja. 喩指佛陀. 於諸經論所說佛所具三十二相之中, 其第五相爲手足指縵網相(梵 jālāvanaddha-hasta-pāda), 一如鵝王(一說雁王)之蹼, 故經中每以鵝王喩指佛陀. 其手指足趾間之縵網呈金黃色, 紋樣如綾羅;乃佛於因位之時, 常修四攝法, 攝取衆生, 故感得此相. 或謂佛之行步猶如鵝, 故以鵝王稱之. 央堀摩羅經卷一(大五一․五一三下):爾時, 世尊猶如鵝王, 庠行七步.[菩薩善戒經卷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八一․大智度論卷二十九]
【아왕안鵝王眼】
p6651-上→ 因鵝王能分別水․乳, 而獨飮乳汁;故以鵝王眼比喩學法者擇法眼明, 直入正宗, 猶如具鵝王之眼. 又稱鵝眼․乳水眼. (參閱鵝王別乳6651)
【아우我愚】
p2943-中→ 指妄執我體爲實有之愚惑情. 卽謂未通達無我之眞理.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四三․二二九下) : 彼聞四諦, 雖斷我愚, 而於諸法, 迷執實有.
【아우阿吽】
p3617-中→ 悉曇字□□(a hūṃ). 阿爲梵語一切字之母, 一切聲之體, 爲最初開口之音;吽爲閉口之音, 卽終極之意. 又以阿字有本不生之義, 吽字有摧破之義, 故密敎多以阿字表萬有發生之理體, 以吽字表萬法歸趣之智德;兩字合之, 具足甚深微妙之理. 於密敎中, 此二字亦表金剛․胎藏兩部曼荼羅理法身․智法身之德. 此外又具有多重相對之意義:(一)阿爲大日如來之種子, 吽爲金剛薩埵之種子. (二)阿爲大日經之種子, 吽爲金剛頂經之種子. (三)阿吽二字乃出息與入息之風, 各表一切衆生本具自證(阿)與化他(吽)之性德. (四)阿爲菩提心之義, 吽爲涅槃之義, 故阿吽竝提卽表菩提心與涅槃. (五)以蓮花比喩阿字, 表示悉地之果;以水比喩吽字, 表示爲使阿字成就之行因. [大日經卷三成就悉地品․大日經疏卷七․卷十․大日經義釋卷五]
【아위阿魏】
p3691-中→ 爲一種藥品. 又作阿虞․阿魏藥. 産於北印度․伊朗等地之大草本植物興渠(梵 hiṅgu), 若截斷其莖枝, 斷口處卽滲出汁液, 待凝固後供作藥用, 此藥卽稱爲阿魏, 可殺小蟲․除惡臭, 然於人無害, 類似今之樟腦. [正宗贊卷二保寧仁勇章․玄應音義卷十九․慧琳音義卷六十八](參閱興渠6281)
【아유라제세계阿維羅提世界】
p3667-上→ 阿維羅提, 梵名 Abhirati. 爲阿閦佛之淨土名. 又作阿比羅提世界. 意譯歡喜世界․妙樂世界․妙喜世界. 位於東方. 阿維, 無比․殊勝之義;羅提, 喜之義. 據阿閦佛國經卷上發意受慧品與善快品載, 東方過去千佛刹, 有世界名阿比羅提, 其佛名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爲諸菩薩說法;時有阿閦菩薩就大目如來受記, 後成佛, 其世界名阿比羅提;其土之人皆行善事;其地平正生樹木, 無有高下, 無有山陵․溪谷, 亦無有礫石․崩山;其佛刹之人, 皆無有惡色者, 亦無有醜者. [大寶積經卷十九佛刹功德莊嚴品․悲華經卷四․維摩經卷下見阿閦佛品](參閱阿閦佛3668)
【아유타국阿踰陀國】
p3678-上→ 梵名 Ayodhyā, 巴利名 Ayojjhā. 中印度古國, 其地爲印度古文明中心之一. 又作阿毘陀國․阿毘闍國․阿踰闍國․阿喩馱國․阿迎闍國. 意譯難勝國․無鬥國․靡勝國․不可戰國. 依據大唐西域記卷五所載, 此國周長五千餘里, 國都周長二十餘里, 穀稼豐盛, 花果繁茂, 伽藍百餘, 僧徒三千, 兼習二乘之學, 有天祠十所, 異道寡少. 此國曾爲佛敎大德止住之地, 如室利邏多於都城西北數里之伽藍造經部毘婆沙論. 無著於都城西南五六里大菴沒羅林中, 聽受彌勒之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等. 世親亦於此地, 依無著而歸依大乘, 造大乘論百餘部. 阿踰陀國之原語, 近世學者亦有主張爲 Ayuda 者. 關於其都城, 英國考古學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推定在今孔坡(Cawnpore)西北三十餘公里之喀古旁(Kākūpun). 英國印度學學者史密斯(V.A. Smith) 則認爲當在今法提浦(Fatehpur)東南約五十公里之阿伏伊(Aphui). [雜阿含經卷十․水沫所漂經․衆許摩訶帝經卷一․大寶積經卷一一八․婆藪槃豆法師傳․玄應音義卷五․S.N. Majumdar: Cunningham's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 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T.W. Rhys Davids:Buddhist India]
【아육왕각문阿育王刻文】
p3637-中→ 又稱阿育王法敕. 指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敕令於磨崖․石柱等所刻之敎法誥文. 刻文年代約爲西元前二五○年. 所用文字是接近梵文與巴利文的一種方言. 今發現者計有大磨崖․小磨崖各七所․石柱十根․石窟刻銘及石板等五種. 除小磨崖法敕有阿育王之名外, 餘皆刻以天愛喜見王(梵 Devānaṃpriya priyadraśi, 巴 Devānaṃpiya piyadassin)之名. 此種法敕刻文, 所在範圍甚廣, 幾遍及全印度. 高僧法顯傳․大唐西域記中屢次提到的石柱卽指此, 其後湮沒, 世人遂無知之者. 直至西元一三五六年, 回敎王菲羅茲夏爾(Fīroz Shāl)在距離德里(Dehli)一百六十餘公里及六十餘公里處各發現一根石柱, 竝將之移至德里. 至百年前爲英領東印度協會之霍爾上尉(Captain Hoare)所注意, 爾來又陸續於印度․尼泊爾․阿富汗等地發現. 後經普林斯(Prinsep)苦心硏讀, 至一八三七年得以確認爲阿育王刻文, 遂爲印度史及佛敎史之硏究, 大放異彩. 阿育王刻文與錫蘭所傳之大史․島史一致, 阿育王之政治領域和弘敎施設亦可由此窺知. 於此, 竝反映了阿育王對政治․道德․佛敎等之觀點及其行政管理制度. 其中, 大磨崖刻銘皆刻於大石或岩丘, 其中有所缺略, 均各有十四章誥文, 但也有別刻二章以代替者. 所刻文字爲佉盧瑟底(梵 Kharoṣṭhī)古體字或古梵文(梵 Brahmī). 考其記載, 可知係阿育王卽位十二年至十四年間所刻成. 槪言之, 其大意爲禁止殺生․設立療養院․鑿井․訂定會議制度․頒藥劑竝鼓勵栽植藥草․每五年官民共同擧行一次無遮大會․興法利生․確保有司對敎法之興隆及民衆之安和幸福․尊重信仰自由․和異敎徒之抗爭應謹愼․禁止虛僞背德之儀禮․應擧行正法之式典․爲來世之福樂應脫離先世之罪業. 此誥文顯示阿育王痛悔征服羯食夌迦所帶來之悲慘, 因而皈依佛法竝熱心於弘揚佛法, 相信依敎法之征服方是最勝之征服. 而其主要目的爲向希臘人傳布佛敎. 小磨崖各刻誥文一章或二章, 有同有異, 但全異於前述之十四章. 刻文大意爲對外擴充大法之敎域, 對內應擧孝順之實;另有別文一章, 訓諭摩揭陀國之僧衆應長久持續大法. 十根石柱中, 六根刻有相同之誥文六章. 其餘四根則刻別文各一章, 且於此四石柱之柱頭有鈴形圓板, 上置獅子像, 側緣有蓮花․鵝等類之彫刻. 其長, 小者高約八公尺, 大者高及十餘公尺. 考據諸刻文, 乃阿育王卽位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所製, 內容爲禁止殺生, 有司應以仁慈爲旨而使賞罰之道不誤, 獎掖民衆以正義而脫離惡業, 爲王者對待臣民不分種族․階級․信仰, 一以慈愛視之. 別文則刻記王妃施捨樹林等因緣, 或王參拜建柱等事蹟. 石窟之銘文, 各記其洞崖施捨之事蹟. 石窟位於菩提伽耶(梵 Buddha-gaya)北方二十餘公里之帕拉帕爾丘(Barābar), 共計有四窟, 其中三窟之刻文記載施與洞窟之事蹟. 晩近才發現之石板本是奧立沙(Orissa)附近一農家之壁石. 上記各種刻文中, 特別値得注意者爲磨崖刻文第十三條, 內容係阿育王與外國之交涉, 文中出現之希臘王約當西元前二六○年至二五八年之人物, 以此可推知阿育王出世之年代及佛敎之傳布地域. [印度宗敎史考․佛典結集․阿育王事蹟․É. Senart: Inscriptions de Piyadasi; E. Hultzsch: Corpus Inscriptionum Indicarum;V.A. Smith: Asoka]
【아육왕사阿育王寺】
p3636-上→ ①梵名 Aśokārāma. 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波咤釐子城鷄園寺. 因其爲阿育王所建, 故南傳佛敎稱之爲阿育王寺. [島史第七章]. ②位於浙江鄞縣東阿育王山上. 據法苑珠林卷三十八載, 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 一說三年, 或泰始元年), 有幷州離石人, 名劉薩訶者, 於昏迷中, 夢一胡僧, 告以其罪當入地獄, 宜往會稽頂禮阿育王塔等, 以懺悔諸罪. 甦醒後卽出家, 改名慧達. 乃往會稽鄮縣尋塔, 惟遍尋不獲而悲痛煩悶. 某夜, 忽聞地下有鐘聲傳來, 歷時三日而有寶塔及舍利湧出. 該塔非金玉銅鐵, 亦非石土. 呈紫烏色, 其刻鏤異乎尋常, 四面刻有薩埵王子變․捨眼變․出腦變․救鴿變等四種. 塔上無露盤, 中有懸鐘. 慧達卽於該地建精舍供奉該塔, 竝精勤禮懺. 此爲阿育王山舍利殿之由來.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 敕造塔․亭, 及禪室, 竝命衆僧住持守護. 劉宋元嘉二年(425), 道祐奉敕修補該寺竝增建浮屠三級. 梁武帝普通三年(522), 詔建殿堂房廊, 賜額阿育王寺, 其後, 歷受簡文帝․陳宣帝․唐中宗․宣宗․懿宗․後周世宗等之敬仰. 該寺原係律院, 宋眞宗時, 賜額廣利禪寺, 遂成十方禪刹. 英宗時, 大覺懷漣住之, 大揚宗風, 後經宗杲․介諶․德光․師範等師之經營, 臨濟道場一時興盛. 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修, 改名育王禪寺, 爲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位. 今存舍利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等. 舍利殿之前塀壁中 嵌有宸奎閣碑․妙喜泉銘․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等. 此外, 瓜州․靑州․河東蒲坂․幷州等亦有同名之寺. [梁高僧傳卷十三․法苑珠林卷三十一․釋氏稽古略卷四․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九七九]
【아육왕산阿育王山】
p3635-下→ 位於浙江鄞縣東. 略稱育王山. 舊稱鄮山. 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 一說三年, 或泰始元年), 慧達(俗名劉薩訶)至鄮縣之鄮山得古塔一座, 認爲係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之一, 遂建精舍供奉該塔, 竝改稱鄮山爲阿育王山. 其後所建精舍, 歷經擴增, 成爲我國禪宗五山第五位之阿育王寺, 至宋代爲臨濟宗之道場, 宗杲․德光․師範等先後布敎於此, 一時稱盛. [佛祖統紀卷三十六․卷四十三․卷四十五․卷四十七․卷五十三․法苑珠林卷三十八․育王寺志](參閱阿育王寺3636)
【아육왕석주阿育王石柱】
p3635-下→ 西元前三世紀, 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恆河流域, 爲彫刻法敕(梵 dharma-dipi, 巴 dhamma-lipi)所建之圓形石柱, 至今被發現者共有十柱. 其中六柱高度自十至十三公尺不等, 所刻法敕共通之內容係尊重佛法․勸善斷惡․禁止殺生․仁慈平等, 及有關人類之福祉等六章, 此外, 各柱亦載有阿育王之事蹟. 其餘四柱, 高度約七點五公尺, 各柱所刻之法敕內容不一, 大約爲禁止破和合僧, 以及阿育王自身之佛蹟巡禮等記載. 石柱上端彫有各種獸類, 例如獅像, 雖年代久遠, 至今依然淸晰可辨, 而石柱上所彫之古印度年代, 尤受學術界重視. (參閱阿育王刻文3637)
【아육왕阿育王】
p3632-下→ 阿育, 梵名 Aśoka, 巴利名 Asoka, 又作阿輸迦․阿輸伽․阿恕伽․阿戍笴;․阿儵. 意譯無憂王. 又有天愛喜見王(梵 Devānaṃpriya priyadraśi)之稱. 爲中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王. 西元前三世紀左右出世, 統一印度, 爲保護佛敎最有力之統治者. 其祖父卽孔雀王朝之開祖旃陀羅笈多大王(梵 Candragupta), 其父爲賓頭沙羅王(梵 Bindusāra), 其母爲贍波城一婆羅門女阿育薇達那(梵 Aśokāvadāna). 王幼時甚狂暴, 不得其父王寵愛, 値德叉尸羅國(梵 Takṣaśīla)叛變, 父王令彼前往征討, 望其戰死. 然阿育反能平定叛亂, 威權大振. 遂於父王崩後, 殺其兄弟登上王位. 或云, 阿育殺死九十九位兄弟, 登上王位後仍極狂暴, 殺戮大臣及婦女, 竝造牢獄, 殘害無辜百姓, 因此被稱爲旃陀(暴惡)阿育王(梵 Caṇḍāśoka). 多羅那他之印度佛敎史稱之爲愛欲阿育(梵 Kāmāśoka). 然大磨崖法敕第四․第五․第六章及石柱法敕第七章及皇后法敕等, 皆載阿育王統治期間尙有兄弟姉妹. 故其殺戮傳說可能爲後世所誇張. 王以華氏城爲首都, 其統轄範圍包括北印度全部․大夏的一半, 南至案達羅, 東達海邊, 縱橫數千里. 且施政得宜, 愛好眞理, 富博愛精神, 實是印度有史以來治績空前之統治者. 關於王歸依佛之年月及其因緣有各種異說. 阿育王傳卷一謂其因見海比丘(梵 Samudra)之奇蹟而歸依佛. 島史第六章及善見律毘婆沙卷一則說是起因於尼瞿陀(巴Nigrodha)之感化. 依多羅那他之印度佛敎史等六章謂其由於耶舍(梵 Yaśa)阿羅漢之弟子的奇瑞事蹟而歸依佛. 依小磨崖法敕之刻文載, 王歸依佛後, 二年半有餘雖爲優婆塞而竝不精勤信佛, 然經一年有餘, 卽親近僧伽, 熱心修道. 此段記載與大磨崖法敕第八章所記灌頂卽位過十年往三菩提之文綜合考査, 知王之成爲優婆塞是在卽位後第七年左右. 但島史第六章載, 王之歸依佛是在卽位後三年. 又依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記, 王卽位後八年, 征服羯食夌(梵 Kalinga), 見殺戮之悲慘, 乃大爲激動, 對於佛敎之信念遂更堅固. 因此放棄用兵力以求統一之途徑, 且在依法所得之勝利乃是最上之勝利(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刻)之信念下, 致力於佛敎之宣傳. 故其後半生有達磨(正法)阿育王(梵 Dharmāśoka)之稱. 據傳王於其國內建八萬四千僧伽藍, 造八萬四千佛塔. 此皆載於島史第六章․善見律毘婆沙卷一․雜阿含經卷二十三․阿育王傳卷一等. 而其法敕中則未記此事. 又善見律毘婆沙卷二載, 王卽位十七年於華氏城擧行第三次佛典結集, 以目犍連子帝須(巴 Moggaliputta-tissa)爲上座, 參與者有長老一千人, 經九個月遂竟其功. 繼之派遣末闡提(巴 Majjhantika)至罽賓(巴 Kasmīra)及犍陀羅國(巴 Gandhāra), 摩訶提婆(巴 Mahādeva)至摩醯娑慢陀羅國(巴 Mahisakamaṇḍala), 勒棄多(巴 Rakkhita)至婆那婆私國(巴 Vanavāsi), 曇無德(巴 Yonaka-dhammarakkhita)至阿波蘭多迦國(巴 Aparantaka), 摩訶曇無德(巴 Mahādhammarakkhita)至摩訶勒口它國(巴 Mahāraṭṭha), 摩訶勒棄多(巴 Mahārakkhita)至臾那世界國(巴 Yonaka-loka), 末示摩(巴 Majjhima)至雪山邊國(巴 Himavantapadesa), 須那迦(巴 Sonaka)及鬱多羅(巴 Uttara)至金地國(巴 Suvaṇṇabhūmi), 摩哂陀(巴 Mahinda)․鬱帝夜(巴 Uttiya)․參婆樓(巴 Sambala)․拔陀(巴 Bhaddasāla)至師子國(巴 Tambapaṇṇidīpa), 從事傳道工作. 又島史第七章記載, 巴利論藏之迦他跋偸(巴 Kathāvatthu)爲當時所結集者. 然王之法敕中無此記載. 但大磨崖法敕第三․第五章及第十三章等, 有王每五年召開司法與徵稅之官吏會議, 爲法之敎敕․法之樹立增長設立法大官(巴 dhamma-mahāmāta)之記載. 且其正法之傳播地區遠至敘利亞․埃及․馬其頓(Macedonia)․塞利尼(Cyrene). 至於第三結集之傳說, 北方所傳之阿育王傳全無記載. 大智度論卷二雖謂(大二五․七○上):阿輸迦王作般闍于瑟大會, 諸大法師論議異故, 有別部名字.然此亦不能逕認爲係結集之意. 故第三結集之傳說, 可謂事實不詳. 關於王當時所流傳之經典, 在加爾各達拜羅特(Calcutta-Bairāt)之小磨崖法敕刻載, 有毘奈耶最勝法說(梵 Vinaya-samukase)․聖種經(梵 Aliya-vasāṇī)․當來怖畏經(梵 Anāgata-bhayāni`)․牟尼偈(梵 Muni-gāthā)․寂黙行經(梵 Moneya-sūte)․優波帝沙門經(梵 Upatisa-pasine)․說羅睺羅經(梵 lāghulovada)等七種. 此數種相當於巴利律藏中之大品․增支部經․經集․中部經等之一部分. 又善見律毘婆沙卷二擧出阿育王派遣赴各地之傳道師在各地方所說之經爲讀譬喩經(巴 Asivisopama-suttanta)․天使經(巴 Devadūta-sutta)․無始經(巴 Anamataggapariyāya-kathā)․火聚譬經(巴 Aggikkhandhopama-suttantakathā)․摩訶那羅陀迦葉本生經(巴 Mahānāradakassapa-jātaka)․迦羅羅摩經(巴 Kālakārāma-suttanta)․初轉法輪經(巴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nta)․梵網經(巴 Brahmajāla-suttanta)等八種. 島史第八章同樣擧出諸傳道師所說之經, 有 Anamataggiya, Aggikkhandhopama-suttakathā, Nāradakassapa-jātakakathā,Kālakārāma-suttantakathā, Dhammacakkappavattana 等五部. 此等可說皆爲阿育王時代所流傳之經典. 又依大磨法敕第一章至第四章, 及第十一章, 石柱法敕第五․第七章記載, 王卽位後, 行二十六次特赦. 此外禁殺生․行布施, 在路傍植樹․鑿井等事. 又存於佛陀誕生地之藍毘尼園石柱上刻有:灌頂卽位後二十年詣此地之文. 尼葛利瓦(巴Nigliva)石柱法敕錄有王參拜拘那含牟尼佛塔(巴 Konāgamana)竝修補此塔之事. 阿育王晩年似甚悲慘, 據阿育王傳卷三載, 王后帝沙羅叉(梵 Tassārakkhā)欲與王子駒那羅(梵 Kuṇāla)私通被拒, 因使人挑其眼, 王怒而焚殺帝沙羅叉. 又王將所有財寶悉數供養盡, 已再無可供養之物, 最後取半個菴摩羅果(梵 āmalaka)供養於鷄雀寺(梵 Kurkuṭa). 關於王之出生年代, 古來有各種異說, 而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擧希臘五王國之各王在位之共同年數是西元前二六一年, 或自西元前二七二年至前二五八年之十四年間或十五年間. 因此其灌頂卽位被推定是在西元前二七○年左右. 又關於佛陀入滅至王出生間之年數, 北傳之雜阿含經卷二十三․賢愚經卷三阿輸迦施土品․僧伽羅刹所集經卷下․雜譬喩經卷上․大莊嚴論經卷十․大智度論卷二等所記爲佛陀入滅百年, 異部宗輪論載爲百有餘年, 十八部論及部執異論載爲一一六年. 又島史第六章․善見律毘婆沙卷二等記載, 王卽位年代是佛陀入滅後二一八年, 而佛陀入滅百年左右, 另有迦羅阿育王(梵 Kālāśoka)者在位. 西藏文于闐懸記(Liḥī-yul-luṇ-bstan-pa)記載, 佛陀入滅後二三四年有達磨阿育王. 又島史第五章載阿育王治世年間是三十七年. [大莊嚴經論卷三․卷四․卷十․撰集百緣經卷十․阿育王傳․阿育王經․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付法藏因緣傳卷三․大唐西域記卷八․阿育王事蹟․印度宗敎史考․印度哲學硏究卷二․卷四]
【아육왕전阿育王傳】
p3639-上→ 凡七卷. 西晉安法欽譯. 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 本書記述阿育王之事蹟及摩訶迦葉․優波毛匊多等之因緣. 共有十一品:(一)本施土緣, (二)阿育王本緣傳, (三)阿恕伽王弟本緣, (四)駒那羅本緣, (五)半菴羅果因緣, (六)優波毛匊多因緣, (七)摩訶迦葉涅槃因緣, (八)摩田提因緣, (九)商那和修因緣, (十)優波毛匊多因緣, (十一)阿育王現報因緣. 其異譯本有阿育王經十卷(亦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 爲梁僧伽婆羅所譯, 共有八品:(一)生因緣, (二)見優波笈多因緣, (三)供養菩提樹因緣, (四)鳩那羅因緣, (五)半菴摩勒施僧因緣, (六)佛記優波笈多因緣, (七)佛弟子五人傳授法藏因緣, (八)優波笈多弟子因緣. 其中, 阿育王傳之(一)․(二)․(五)․(十)等四品與梵文本 Divyāvadāna(E.B. Cowell,R.A. Neil 等出版於西元一八八六年)之第二十六章至第二十九章, 及雜阿含經卷二十三及卷二十五爲同本. 又第四品鳩那羅因緣與西藏譯之 Ku-na-laḥī rtogs-pa-brjod-pa 相當. 此外, 梵文本 Divyāvadāna 中, 有關阿育王之紀傳部分, 西元一八四五年法人布諾夫(E. Burnouf)將之譯成法語, 竝刊載於其所著之印度佛敎史緖論(Introduction à l'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中. 藏文本之阿育王傳說, 法人菲爾(L. Feer)將之法譯, 題爲阿育王傳說(Légende du roi Aśoka), 西元一八六五年於法國巴黎刊行. 又前述之 Divyāvadāna 之外, 另有梵文本 Aśokavadāna, 英人密特拉(R. Mitra)於西元一八八二年在其著作尼泊爾佛敎文學(Nepalese Buddhist Literature)中譯出其大意. [出三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敎錄卷二․卷六․佛敎史地考論(印順, 妙雲集下編(9)第三)]
【아육왕탑阿育王塔】
p3639-下→ 指阿育王所建之諸塔. 阿育王歸依佛以後, 大興佛事, 到處建立寺塔, 奉安佛舍利竝供養僧衆. 據善見律毘婆沙卷一所載, 由於阿育王所統領之國, 其數有八萬四千, 王詔敕諸國建八萬四千大寺與八萬四千寶塔. 阿育王傳卷一及阿育王經卷一載, 王由海比丘知佛懸記事, 乃詣王舍城, 取阿闍世王所埋四升舍利, 又悉取其他六處所埋之舍利, 造八萬四千寶篋, 一篋盛一舍利, 復造八萬四千寶甕․八萬四千寶蓋․八萬四千疋綵, 建八萬四千寶塔. 高僧法顯傳及大唐西域記等, 亦皆載王造八萬四千塔. 又依雜譬喩經卷上載阿育王爲祈求疾病痊癒, 建一千二百寶塔, 竝每日供養二萬僧徒, 引起外道之嫉忌, 企圖破壞佛法. 上述經典雖載一千二百或八萬四千, 其數未必可信, 然阿育王實具興敎護法之至情, 故建立甚多寺塔似是事實. 然此等諸塔, 經久而悉數湮沒, 幾已無存. 印度之山琦(梵 Sanchī)古塔, 似是其中之一, 但未能確定. 法顯․玄奘等旅行彼地時, 曾目擊許多阿育王所建之窣堵婆, 此由大唐西域記及高僧法顯傳卽可見之. 又古來亦有阿育王塔留存於中國及日本之傳說. 廣弘明集卷十五擧出鄮縣塔等凡十七塔, 竝以之爲阿育王八萬四千塔內之數塔. 又法苑珠林卷三十八擧出鄮縣塔等, 總列二十一塔, 竝云皆阿育王所造. 此外, 元開之唐大和上東征傳亦有同樣記載. 然阿育王之領土, 未曾達我國, 故其所建之塔留存於此間應無可能. 又日本元亨釋書卷十一載, 近江蒲生郡石塔寺卽阿育王八萬四千舍利塔之一, 此恐係吳越王錢弘俶所造而被訛傳. 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三載, 宋代建隆元年(960)頃, 吳越王錢弘俶仰慕阿育王造塔之事, 乃以金銀精鋼造八萬四千塔, 中藏寶篋印心咒經, 擬散布於宇內. 約十年完工. 其時, 有日僧日延至我國, 得其中數塔攜回日本, 後世或誤信爲阿育王所造之塔.
【아율타阿栗吒】
p3656-上→ 巴利名 Ariṭṭha. 西元前三世紀人. 又作阿栗叉. 爲錫蘭天愛帝須王(巴 Devānaṃpiya Tissa, 約 250 B.C.~210 B.C.在位)之外甥. 曾出使印度, 迎請摩哂陀之妹僧伽密多(巴 Saṅghamittā), 返國後出家爲僧, 從摩哂陀學法, 精硏戒律. 被摩哂陀選定爲僧團領袖, 竝得摩哂陀付與律藏. [善見律毘婆沙卷三․卷四哂]
【아이경阿爾瓊】
p3666-下→ (Arjan Mal, 1563~1606)又稱阿爾珠. 印度錫克敎第五代祖師. 係一詩人. 主張絶對服從祖師, 竝崇拜祖師爲神. 創立專員(Masand, 音譯馬遜德)制度, 向信徒徵收稅捐. 西元一五八九年至一六○一年間, 於阿穆利薩(Amritsar, 今印度旁遮普省之西北部)興建黃金寺(Darbar Sālib), 一說係四祖拉姆達斯(RāmDās, 1534~1581)所建. 又於一六○四年編成錫克敎聖書, 卽根本聖典(Ādi Granth). 後受皇帝査罕杰猜忌而被處死. 其子哈爾哥賓德爲繼承人.
【아이다阿爾多】
p3666-中→ 梵名 Ajitā. 又作阿耳多. 意譯無勝. 爲四姉妹女天之一, 文殊菩薩之眷屬. 位於密敎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童母盧之左方, 阿波羅爾多之上方. 種子爲□(a), 三昧耶形爲棒, 密號金剛. 其形像爲身呈肉色, 童子形, 左拳叉腰, 右手持獨股棒, 面向左方, 交脚而坐. 又於理趣經曼荼羅, 此尊則爲左拳抵臍, 右手持蓮花, 跏趺坐於荷葉. [理趣釋卷下․理趣經祕註․諸說不同記卷五․胎藏界七集卷中]
【아이阿夷】
p3613-下→ ①梵語 ārya, 巴利語 arya 或 ariya. 音譯阿梨耶, 訛略作阿夷. 意譯尊者․聖者. 乃對通曉諦理者之敬稱. ②爲中印度迦毘羅衛國仙人阿私陀(梵 Asita)之別名. 釋尊降生時, 阿私陀嘗爲之占相, 預言其將成佛. 依佛本行集經卷七至卷十所載, 此仙五通具足, 常出入三十三天集會之所, 無不自在. [方廣大莊嚴經卷三․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大智度論卷二十九․高僧法顯傳](參閱阿私陀3622)
【아이진나阿儞眞那】
p3673-下→ (?~721)梵名 Maṇicinta, 或 Ratnacinta. 意譯寶思惟. 爲唐代譯經家. 北印度迦濕彌羅國之刹帝利種, 自幼出家, 修習禪要, 受具足戒後則專習律品. 師慧解超群, 學兼眞俗, 尤擅長咒術, 而以化導爲志. 長壽二年(693)至洛陽, 奉敕住天宮寺. 未久, 於天宮․佛授記․福光等寺譯出不空羂索陀羅尼經等七部九卷. 天冊萬歲元年(695), 參與武周刊定衆經目錄之編纂工作. 其後, 不再譯經, 唯精勤禮誦, 修諸福業, 衣鉢以外之物, 隨得隨施. 後於龍門山建天竺寺, 與門人同住. 開元九年示寂, 世壽一百餘. [開元釋敎錄卷九․宋高僧傳卷三]
【아일다阿逸多】
p3664-中→ 梵名 Ajita. 爲佛陀弟子之一. 又作阿氏多․阿恃多․阿嗜多․阿夷哆. 意譯無勝․無能勝或無三毒. 立志當來成蠰佉(梵 Śaṃkha, 螺)轉輪聖王. 古來或以阿逸多卽爲彌勒, 但似另有其人. 於巴利大藏經之經集(Sutta-nipāta)彼岸道品(Pārāyana-vagga)之序偈中則竝擧阿恃多及帝須彌勒(Tissametteyya)之名, 卽完全以之爲另一人, 且於該品中又兼列阿恃多問經(Ajitamāṇavapucchā)以及帝須彌勒問經(Tissametteyyamāṇavapucchā)二經. 又中阿含卷十三說本經及賢愚經卷十二載, 尊者阿夷哆, 於未來久遠人壽爲八萬歲時, 願成轉輪王, 名號爲螺. 尊者彌勒亦於未來久遠人壽爲八萬歲時, 願成佛, 號爲彌勒如來. 大毘婆沙論卷一七八亦載, 阿氏多比丘於有而起意樂, 起勝解, 起欣慕, 起希望, 起尋求, 故佛訶斥之. 慈氏菩薩於有不起意樂乃至尋求, 於利樂諸有情事起意樂乃至尋求, 故佛讚歎之. 此等皆說阿逸多與彌勒實爲兩人, 同爲佛陀時代受佛敎化之弟子. [中阿含經卷十五․阿羅漢具德經․玄應音義卷二十五․慧苑音義卷上․慧琳音義卷二十二]
【아자관阿字觀】
p3615-下→ 卽觀想悉曇字之□(a, 阿)字, 證悟諸法本不生之理, 而開顯自心本具佛性之菩提心觀法;爲密敎最重要․最具代表性之觀想法. 又作阿字月輪觀․淨菩提心觀․一體速疾力三昧. 密敎將宇宙人生之一切歸於阿字, 認爲阿乃一切法之根本, 其理卽在闡明宇宙萬事萬物之自體本來不生, 阿字觀卽是觀想此理的一種宗敎冥想法. 阿字觀之修觀內容可分三部分, 此三部分乃一心同時具足之法;然初學修觀時, 往往難以直入奧趣, 故爲方便計, 可各別觀之. (一)觀聲, 卽手結定印, 而於每一出入息中唱念阿之聲, 以聲託心, 息息不懈. (二)觀字, 卽觀阿字之字形, 而令念念相續, 不雜餘念, 以期妄想日退, 無明漸盡. (三)觀實相, 觀想對象爲阿字․蓮花․月輪, 其實義乃在體悟宇宙萬有皆爲本來法爾的本不生之理. 故實際修觀時, 於心中觀想一朶蓮花和一個月輪, 月輪中復有一阿字, 而以月輪中或蓮花上之阿字來觀想. 於靜坐時, 順著呼吸同時念阿字, 借聲音和文字, 證悟阿字本不生之理. 密敎認爲修行者若熟達此觀, 可成就無量之福智, 行者自心之心蓮自然開顯, 而與大日如來之內證産生契合. 經由此一觀法, 可眞接了解密敎之統一原理. 其實踐法雖簡易, 然以意趣甚深之故, 若非觀法徹底, 則難以眞正體悟其意, 故通常修行此一觀法時, 須有上師傳授正訣. [大日經卷三成就悉地品․悉地出現品․大日經疏卷四․卷十․卷十一․卷十二․阿字觀]
【아자득몽啞子得夢】
p4414-下→ 禪林用語. 原謂啞者不能將夢境告訴他人 ; 於禪林中, 轉喩學人自己體悟之境地, 無法以言語與他人談者. 據無門關載, 無門著語曰(大四八․二九三上) : 參箇無字, 晝夜提撕, 莫作虛無會, 莫作有無會. 如呑了箇熱鐵丸相似, 吐又吐不出. 蕩盡從前惡知惡覺, 久久純熟, 自然內外打成一片. 如啞子得夢, 只許自知.蓋此卽表示以心傳心, 言詮不及, 意路不到, 決不關他唇吻之意. 與啞子喫黃蓮․啞子喫苦瓜․冷暖自知等語殆爲同義. 啞子, 又作啞漢.
【아자본불생阿字本不生】
p3615-中→ 梵語 akāra-ādyanutpādaḥ. 密敎謂阿字乃一切語言․文字之根本, 含有不生義․空義․有義等多種意義, 其中特別重視不生․本․初之義, 謂一切萬物本來卽已存在, 且呈現其本來面目, 若以密敎立場來看, 此卽爲大日如來之自內證. 故大日經疏卷二․卷六․卷七解釋阿字時, 謂阿字乃諸法之體性․萬法能生之根源, 若行者能體得阿字本不生之理, 卽可如實了知自心之本源, 而得如來之一切智, 自身亦與大日如來不二. 又初․本之義乃自梵語 ādi 而來;不生義則從梵語 anutpāda 而來. 文法上, 阿字作否定詞用, 故有無․非․不等意. 例如阿彌陀佛譯爲無量壽․無量光;阿那含譯爲不還․不來等. [大日經卷二具緣品․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守護國界經卷二陀羅尼品․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參閱阿3609)
【아자牙字】
p1503-下→ 指密敎金剛牙菩薩成身會之種子□(hūm). □有摧破․他恐怖之義, 牙亦具有食噉他而恐怖之義, 故稱□爲牙字. (參閱金剛牙菩薩3537)
【아자오전阿字五轉】
p3613-下→ 爲密敎用來表示菩提心依次轉昇的五種階位之用語. 略稱五轉. □(a, 阿)字爲悉曇十二韻之一, 於密敎中, 依照悉曇音韻上五種之轉化, 配上發心․修行․證菩提․入涅槃․方便究竟(方便)等五德, 用以表示眞言行者菩提心漸次昇轉之修行階段, 稱爲阿字五轉. 據大日經疏卷十四(大三九․七二二下․七二三中):此阿有五種, 阿․阿(長)․暗․噁․噁(長). (中略)阿字一字卽來生四字, 謂阿是菩提心, 阿(長)是行, 暗是成菩提, 噁是大寂涅槃, 噁(長)是方便. 大日經卷一住心品以阿字爲本有淨菩提心之體, 竝以此義與阿字字音之轉化配合之, 而將密敎修行者菩提心開顯之次第分爲五種階段. 卽:(一)阿(短音), 表示發菩提心, 稱爲發心. 其中又分爲兩種:(1)本有菩提心, 謂一切衆生之心中本來法爾, 皆具有本覺之妙慧. (2)修生菩提心, 謂經由本覺之熏力而發起歸本之心. (二)阿(長音), 表示修持三密六度之妙行, 稱爲修行. (三)暗, 表示修行圓滿, 獲得自證之果德, 稱爲證菩提. (四)噁(短音), 表示由於果德圓滿, 故證入不生不滅之理體, 稱爲入涅槃. (五)噁(長音), 表示具足自證與化他之萬德, 隨緣度化, 到達三平等之位, 稱爲方便究竟. 以此五轉, 卽可涵蓋大日經之大意, 蓋一部大日經之大意, 不出因․根․究竟等三句. 古來多以此三句配合五轉, 卽以發心爲因, 中間之三項爲根, 最後之方便爲究竟, 此無異說;另有以發心爲因, 修行爲根, 其餘三項爲入於佛果之心, 此係屬佛果究竟之義, 此有異說. 又於三句之中, 若就以發心之位爲因而言, 有東因發心與中因發心二義, 古來稱東因發心之說爲善無畏所傳, 中因發心之說爲不空所傳. 東因發心卽以東方配上發心, 南方配上修行, 西方配上證菩提, 北方配上入涅槃, 中央配上究竟;以修行之方向而言, 此係從因向果之取向, 屬於始覺上轉門之說.東因發心中因發心□(a)發心 東阿閦 中 大日□(ā)修行 南寶生 東 阿閦□(aṃ)菩提 西彌陀 南 寶生□(aḥ)涅槃 北釋迦 西 彌陀□(āİ)方便究竟 中大日 北 釋迦或不空成就 中因發心則以中央之阿(短音)配上發心, 東方之阿(長音)配上修行, 南方之暗配上證菩提, 西方之噁(短音)配上入涅槃, 北方之噁(長音)配上方便;此係從果向因之取向, 屬於本覺下轉門之說. 兩者之異, 如下表所示: 善無畏之東因發心係以始覺修生之大日經宗義爲根本, 不空之中因發心以本覺本有之金剛頂經宗義爲依據;然以機根有頓(發心卽到)․漸(修行分證)之別, 故善無畏所傳亦有中因之義, 不空之義亦非僅含下轉門之說, 而係以詮顯發心卽到之旨爲本義. [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大日經疏卷二十․宿曜軌(不空)․祕藏記私本鈔卷四]
【아자포심阿字布心】
p3615-上→ 又作心布心․心作心. 略稱心心. 指被密敎尊爲一切眞言心之阿字布於修行者之心. □(a, 阿)爲悉曇五十字之第一字, 密敎視之爲衆聲之母․衆字之母, 竝謂一切敎法皆由阿字所生, 故大日經稱之爲眞言王․一切眞言心. 又於密敎中, 阿字具有多重意義, 其中最根本․最具代表性者爲本不生之義, 槪謂阿字乃萬法之本源․諸法體性之本初, 然其自體本不生, 乃諸法實相之理體. 此係密敎基本敎理之一, 爲一切眞言行者所須深入體悟者, 而行者於行住坐臥之際, 皆須令阿字布於心中, 而時時冥想本不生之義. (參閱阿3609․阿字本不生3615)
【아잡이사阿卡爾寺】
p3611-中→ 印度興地語 Akal Takht, 意譯爲無時寶座. 又稱阿卡爾旁伽(興地語 Akal Bunga). 印度錫克敎寺廟之一. 位於阿姆利則(今旁遮普省西北部). 原係錫克敎第六代祖師哈爾哥賓德之宮殿, 建於西元一六○九年, 被稱爲錫克敎權威之寶座, 錫克敎之重要決策皆於此議定. 寺內有錫克敎之重要珍寶與紀念性武器, 爲錫克敎徒朝拜的聖地之一.
【아저리선阿底哩仙】
p3629-下→ 阿底哩, 梵名 Atri , 又作阿跌哩․阿底麗, 意譯貪食者. 爲古代印度之仙人, 或爲梵天九子之一, 北斗七星之一. 關於此仙人之記載, 散見於吠陀中之火天․帝釋天․阿濕毘膩(梵 Aśvinī), 及毘首提婆(梵 Viśvadeva)等偈頌中. 祕藏記․諸說不同記卷十謂, 此仙爲火天之眷屬. 現圖曼荼羅竝無其像, 唯祕藏記載其左手持水甁, 右手覆身. [胎藏界七集卷中․阿娑縛抄卷一二五]
【아전다석굴阿旃多石窟】
p3654-中→ 阿旃多, 梵名 Ajantā. 爲西印度與奧蘭迦巴(Aurangābād)之東北及阿旃多村之因德亞里丘陵(Indhyādri)所發掘出來之窟院群, 大小共二十九窟, 其中可辨認者有二十七窟, 包括四個塔院(梵 caitya, 第九․十․十九․二十六窟)與二十三個僧院(梵 vihāra). 塔院爲僧衆禮拜集會之所, 其構造, 天井爲穹狀, 樑爲木造建築, 入口處由二柱三分, 上方設有馬蹄形之窗, 內部有木柱數十, 沿著壁面每隔約一公尺設一柱. 院中有佛塔, 中央雕刻釋尊像. 僧院爲僧衆止息之處, 其構造, 入口處有方形空間, 四周開鑿甚多小僧房. 柱頭․欄楯․諸壁間除佛像雕刻外, 尙有人物․動物等雕刻, 頗爲美觀. 此等諸窟竝非完成於一時一代, 其最早者可追溯至西元前二至前一世紀(第九․第十窟), 大多數屬於西元五至七世紀之産物, 約集中於第一․第二․第十六․第十七窟. 內容以佛傳圖․本生圖(佛陀前生圖)爲主. 壁間․天井․樑柱等處, 則利用水溶性媒劑以技法加以描繪成圖. 印度之壁畫保存至今者不獨阿旃多, 然若論規模之宏大․筆致之精妙․保存之完整, 則爲其餘他處不可匹敵者. 其廊下之壁面․精緻之天井均有壁畫, 諸窟之中, 剝落較少者爲第一․第二․第十六․第十七等四窟. 此石窟最早見於玄奘之大唐西域記卷十一. 玄奘遊學印度, 於貞觀十二年(638)到南印度摩訶剌侘國, 曾槪括敘述此一石窟之全貌. 西元一八一九年, 馬德拉斯(Madras)師團之數名士官發現阿旃多石窟. 一八二八年, 葛雷斯禮上尉(Gresley)․拉爾呼(Ralph), 及帕德博士(Dr.J. Bird)第三人深入作精細的學術硏究, 拉爾呼竝就內部之壁畫發表論文於亞細亞學會誌. 一八三九年, 普雷克中尉(Black)亦刊行印度窟院(Rockcut Temples in India)一書, 引起世界學者之注意. 一八九六年, 葛瑞福斯(Griffiths)出版阿旃多佛敎窟院之繪圖(The Paintings in the BuddhistCave-temples of Ajanta)後, 阿旃多於佛敎史及美術史上之地位更加確立. [解說西域記․印度佛蹟實寫解說]
【아전저가阿顚底迦】
p3697-上→ 梵語 ātyantika. 意譯畢竟. 爲無性有情之一. 義爲畢竟無成佛之性, 乃一闡提之異名.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大四三․六一○下):阿顚底迦, 名爲畢竟, 畢竟無涅槃性故.蓋阿顚底迦或係梵語 icchantika(一闡提)之同類語 aitthaṃtvika 之訛音. [大莊嚴論經卷一․玄應音義卷二十三](參閱一闡提85)
【아절나阿折羅】
p3622-下→ 梵名 Ācāra. 意譯所行. 西印度人. 爲報答母育之恩, 嘗建伽藍. 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摩訶剌侘國條所載, 該國東境有大山, 疊嶺連嶂, 重巒絶巘, 爰有伽藍, 乃阿折羅阿羅漢所建, 高堂重閣, 高百餘尺, 中有石佛像, 高七十餘尺, 昔時陳那菩薩多止住於此伽藍. 據此推知, 阿折羅當在陳那之前. [大唐西域記卷十案達羅國條․卷十一伐臘毘國條․解說西域記]
【아점파시라국阿點婆翅羅國】
p3690-下→ 阿點婆翅羅, 梵名 Ātyanabakhela, Auduṃbaṭira. 爲西印度古國. 都城爲去曷鹵齊濕伐羅(梵 Khajisvara). 依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所載, 此國周長五千餘里, 濱臨信度河, 近海, 風俗淳質, 崇敬三寶, 伽藍八十餘所, 僧徒五千餘人, 多學小乘正量部之法, 往昔釋尊屢遊化此地. [A. Cunningham: The Ancient Geographyof India; S. Beal: 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 Ⅱ]
【아제목다가화阿提目多迦花】
p3660-下→ 阿提目多迦, 梵語 atimuktaka. 又作阿地目得迦花. 意譯龍舐花․苣藤. 學名 Gaertncra racemosa. 一般歸屬於蔓草類. 開白色或赤色之花, 甚爲芳香, 種子可提煉香油. 翻譯名義集卷八謂此植物又稱苣藤子, 卽胡麻, 舊譯作善思夷花. [慧琳音義卷二十六․卷二十七]
【아제불타阿提佛陀】
p3661-上→ 梵名 Ādi-buddha, 西藏名 Chos-ki daṅ -poḥī saṅs-rgyas. 意譯本初覺者․第一覺者. 爲西藏密敎所奉持之本初本佛. 藏密之舊派以此佛係從毘盧遮那佛所化生之普賢(梵 Samantabhadra, 藏 Kun-tu-bzaṅ -po, 至善法身), 亦卽法身普賢(梵 Dharmakāya-samantabhadra), 而加以崇拜;新派則以之爲跋折囉陀羅(梵 Vajradhara, 金剛持)與跋折囉薩埵(梵 Vajrasattva, 金剛薩埵)之一體不二之身. 金剛持有最勝佛․最上勝者․一切祕密主․諸如來都統․無始無終者等異名;金剛薩埵則有最上智․上首․五禪那佛統領等異名. 阿提佛陀爲具足三德之大覺者․無上者․大自在者, 無始無終, 無限無際, 能遍滿十方, 一切萬有皆爲其所造, 依其力而顯現, 又具有五體․五智․五見, 乃一切佛之能造者, 五禪那佛之統領. 其淨土爲 飼㍑-min(色究竟天之義).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敎王經卷七․E. Schlagintweit: The Buddhism in Tibet; L.A. 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or Lamaism]
【아제사阿提沙】
p3661-下→ (982~1054?) 梵名 Atiśa, 西藏名 Phul-byuṅ. 又作阿底峽․阿底沙․阿通沙. 西藏佛敎迦當派(藏 Bkaḥ-gdam-pa)開祖. 東印度薩賀國(Zahora)善祥王(Dge-ahi-dpal)次子, 原名月藏. 二十九歲, 從戒護(梵 Śīlarakṣita)律師出家. 出家後, 廣學大衆․上座․正量․一切有部之敎典及密敎. 法名吉祥燃燈智(梵 Dīpaṅkaraśrījñāna)․又作燃燈吉祥智), 曾參學於末底若那菩提(梵 Matijñāna bodhi)․智祥友․法護(梵 Dharmarakṣita)․阿嚩都底巴(梵 Avadhūtipa)․寶生寂靜(梵 Ratnakarāsantipa)․小姑薩梨․日比枯擧(藏 Rigs-paḥī khu-byug)諸師. 後至摩揭陀國超戒寺(梵 Vikramaśīla)敎授大悉地(藏 grub-chen)與大乘諸學. 西元一○三八年, 應西藏阿里王智光及菩提光之招請, 離開摩揭陀國入西藏. 當時西藏佛敎徒皆修習邪法而不重德行, 師爲恢復眞正的印度佛敎, 遂著書立說, 振興戒律, 統一西藏佛敎, 創立迦當派, 巡化於藏土各地, 挽救頹風, 樹立新範, 西藏佛敎之面目爲之一變. 師竝於其間從事經典翻譯與著述, 形成西藏佛敎復興之空前盛況. 後入寂於拉薩西南之聶塘寺(藏 Sñithaṅ, 世壽七十三. 所譯之經典有二萬光明論․攝大乘論釋․分別然論․乘寶性論釋, 著有菩提道燈論․十不善業道經․行集燈․入二諦論․中觀敎授․無垢寶書翰等三十餘部. 其中, 最重要者爲菩提道燈論一書, 民國六十七年(1978)由法尊譯成漢文本出版. 師之說法極力提倡持戒․禪定與觀法之兼修, 又立三士敎(藏 skyed-bu gsum-gyi lam-gyi rim-pa)之敎判, 主張上中下三根中之相應修習次第, 此外又特崇文殊化身之信仰. 由於師之敎學布道, 特別重視業果之故, 世人又尊稱爲業果論師. 師敎化一生, 受法弟子極多, 最著名者有庫頓(藏 Khu-ses-rab brtson-hgrub)․諾庫(藏 Rnog blo-ldanses-rab)․洛姆東(藏 Ḥbrom-ston)等人. 於佛敎思想中, 師一反向來以龍樹之中論爲主流之當代思想, 而鼓吹彌勒之瑜伽思想. 敎義本甚單調之西藏佛敎, 受此新刺激之後, 除原有之迦當派外, 又分出薩迦派(藏 Saskya-pa)與迦爾居派(藏 Bkaḥ-brgyud-pa). 又諸弟子中, 洛姆東承師之說, 大振迦當派之敎說, 對後代勃興之西藏佛敎諸派影響極大, 宗喀巴之開創額爾德派(藏 Dge-lugs-pa)卽以師所倡導之敎義爲中心, 故又被稱爲新迦當派. [多羅那他印度佛敎史․喇嘛敎史略(陳天鷗)․邊疆政敎之硏究(黃奮生)․西藏佛敎史(聖嚴)․西藏佛敎的迦當派(現代佛敎學術叢刊(75))․西藏佛敎(竺松單傳)]
【아종내의저저한我從來疑著這漢】
p2943-上→ 禪林用語. 意謂我從以前到現在, 都懷疑這傢伙是不尋常之人物, 果然如此. 不尋常, 意味超越善惡, 而不能以一般價値標準來局囿之非凡境地. 臨濟錄勘辨(大四七․五○三中) : 普化托開云 : “來日大悲院裏有齋.” 侍者回擧似師, 師云 : “我從來疑著這漢.”
【아종阿鍐】
p3698-上→ 爲密敎用以表示胎藏․金剛二界之二祕要字. □( a, 阿)字爲胎藏界大日如來理法身之種子, □(vaṃ, 鍐)字爲金剛界大日如來智法身之種子, 故以此二字習胎金兩部理智之種子, 此二字卽可代表密敎胎藏․金剛兩大部.
【아주鵝珠】
p6651-下→ 據大莊嚴論經卷十一所載, 昔有一比丘, 乞食至穿珠師家, 立於門外, 時彼珠師爲國王穿摩尼珠, 乃暫置珠而入舍取食. 其時, 一鵝鳥來, 呑食其珠. 珠師還來不見珠, 疑比丘而責之, 比丘恐珠師殺鵝取珠, 說偈諷之. 珠師不聽, 遂縛比丘, 大加棒打, 耳眼口鼻盡出血. 時彼鵝來食血, 珠師瞋, 打殺鵝, 比丘見而懊惱, 說偈曰(大四․三二○下):菩薩往昔時, 捨身以貿鴿, 我亦作是意, 捨命欲代鵝. 我得最勝心, 欲全此鵝命, 由汝殺鵝故, 心願不滿足.爾時珠師開鵝腹視之, 有珠, 乃擧聲號哭, 語比丘言:汝護鵝命不惜於身, 使我造此非法事!上記之比丘了知殺鵝則犯不殺生戒, 誑語則犯不妄語戒, 因而黙然受打;故歷來常以此故事爲堅守戒律者之喩. [經律異相卷十九]
【아주타阿州陀】
p3616-中→ 卽摩訶目犍連. 據太子須大拏經載, 目犍連昔時爲阿州陀道人, 於檀特山見須大拏太子(卽釋尊於因位時之身), 竝發願於太子得無上菩提時, 當作其第一神足弟子. (參閱目犍連2108)
【아지구다阿地瞿多】
p3613-中→ 梵名 Atikūṭa. 意譯無極高. 唐代譯經僧. 中印度人, 生卒年不詳. 高宗永徽三年(652)入長安, 受敕住慈恩寺. 依沙門彦悰․李世勣等道俗二十八人之請, 於慧日寺浮圖院建陀羅尼普集會壇. 沙門玄楷等請師譯法會之典據, 遂成撮要鈔譯集十二卷, 卽今陀羅尼集經. [開元釋敎錄卷八․宋高僧傳卷二․六學僧傳卷二․英譯大明三藏聖敎目錄]
【아질달산阿質達霰】
p3673-中→ 梵名 Ajitasena. 意譯無能勝將. 北印度人. 據傳唐開元年間, 於安西(卽龜茲)譯出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三卷․穢跡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一卷․穢跡金剛禁百變法經一卷. 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四中除列出上記之三部經, 竝載(大五五․八七八中):開元二十年, 因法月三藏貢獻入朝, 附上件經至于京邑, 不及得入開元目錄, 准敕編入貞元新定釋敎目錄.依此, 阿質達霰似未至中國, 而僅在安西譯經. 然穢跡金剛禁百變法經中之符書頗怪異, 向來被視爲僞經, 則貞元錄之說亦難令人置信. [續開元錄卷上․英譯大明三藏聖敎目錄]
【아집습기我執習氣】
p2943-上→ 梵語 atma-grāha-vāsanā 指隨我執(在第六意識及第七末那識中)所熏成之種子. 又作我執熏習. 係三種習氣之一. 此習氣雖亦爲名言熏習之一種, 然由我執之熏成種子, 使有情等産生自他之差別, 故分別而立之. 成唯識論卷八(大三一․四三中) : 我執習氣, 謂虛妄執我․我所種. 我執有二, 一俱生我執, 卽修所斷我․我所執 ; 二分別我執, 卽見所斷我․我所執. 隨二我執所熏成種, 令有情等自他差別.[成唯識論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八本](參閱三種習氣 658)
【아집我執】
p2942-中→ 梵語 ātma-grāha. 又作人執․生執. 執著實我之意. 蓋衆生之體, 原爲五蘊之假和合, 若妄執具有主宰作用之實體個我之存在, 而産生我 與我所 等之妄想分別, 卽稱我執. 俱舍論卷二十九, 謂我執有五種之失, 卽 : (一)起我見及有情見, 墮於惡見趣. (二)同於諸外道. (三)猶如越路而行. (四)於空性中, 心不悟入, 不能淨信, 不能安住, 不得解脫. (五)聖法於彼不能淸淨. 小乘將我執視爲萬惡之本, 爲一切謬誤與煩惱之根源.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亦載, 煩惱障之品類衆多, 以我執爲根, 生起諸煩惱 ; 若不執我, 則無煩惱. 又依成唯識論卷一載, 我執可分爲二種 : (一)俱生我執, 卽先天性之我執, 由無始以來虛妄熏習內因力之故, 恆與身俱, 不待邪敎及邪分別, 任運而轉, 故謂俱生. (二)分別我執, 卽後天所起之我執, 乃由現在外緣力之故, 非與身俱, 須待邪敎及邪分別然後方起, 故謂分別我執. 分別起之我執, 能生發業 之用 ; 俱生起之我執, 能起潤生 之用, 皆能擾惱衆生之身心, 而令其輪迴生死. [俱舍論卷三十破執我品․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參閱二執 210․我 2937)
【아차라첩阿叉羅帖】
p3610-下→ 凡五帖. 日僧宗淵集. 阿叉羅, 梵語 akṣara, 意爲字. 輯錄日本近畿諸國名山所珍藏之諸家悉曇字蹟. 計有法隆寺․高貴寺等所藏之古貝葉, 善無畏․不空․般若怛羅諸三藏․順曉․惠果․法全等唐代密敎宗師之手蹟, 及日本成源․淨寶․明惠等名家之筆蹟. 係日本天保八年(1827), 於宗淵之住寺伊勢津西來寺開板, 板木現存於西來寺.
【아차일예阿遮一睨】
p3673-下→ 指不動明王閉左眼․開右眼之睥睨貌. 不動明王之梵名爲 Acala, 音譯阿遮羅, 略稱阿遮;一睨, 謂明王之左目眇. 不動明王閉左眼, 表生死世界之迷妄;睥睨右眼, 表示斷除根本無明之一惑, 或表示鑑照染淨不二․邪正一如, 或表示一切衆生入阿字一理. 祕藏寶鑰卷上(大七七․三六三上):阿遮一睨, 業壽之風定.[大日經具緣品](參閱不動明王988)
【아천이구我天爾狗】
p2939-上→ 三世紀頃, 南印度提婆菩薩爲挫伏中印度鉢邏耶伽國(梵 Prayāga)外道論師所用之循環論法. 大唐西域記卷五(大五一․八九七中) : 初提婆菩薩自南印度至此伽藍, 城中有外道婆羅門, 高論有聞, 辯才無礙, 循名責實, 反質窮辭, 雅知提婆博究玄奧, 欲挫其鋒, 乃循名問曰 : “汝爲何名?” 提婆曰 : “名天.” 外道曰 : “天是誰?” 提婆曰 : “我.” 外道曰 : “我是誰?” 提婆曰 : “狗.” 外道曰 : “狗是誰?” 提婆曰 : “汝.” 外道曰 : “汝是誰?” 提婆曰 : “天.” 外道曰 : “天是誰?” 提婆曰 : “我.” 外道曰 : “我是誰?” 提婆曰 : “狗.” 外道曰 : “狗是誰?” 提婆曰 : “汝.” 外道曰 : “汝是誰?” 提婆曰 : “天.” 如是循環, 外道方悟. 自時厥後, 深敬風猷. 提婆菩薩原爲婆羅門族出身, 執於外道之見解, 而素以學識廣博․辯才絶倫 見重於當世, 後於憍薩羅國(梵 Kośala)爲龍樹菩薩所論破而歸服佛法, 出家習道. 出家之後, 多次與當時諸外道論議, 所挫伏度化之諸方論士多達百餘萬人, 上記我天爾狗 乃提婆菩薩摧伏外道之著名論法. [百論序․百論疏卷上之上․付法藏因緣傳卷六․提婆菩薩傳․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參閱迦那提婆 3961)
【아천저가阿闡底迦】
p3697-中→ 梵語 an-icchantika. 又作阿闡提. 意譯作不樂欲․無欲․隨意作. 爲法相宗所立五姓中無性有情之一. 卽不樂欲入涅槃之義. 玄應音義卷二十三:阿闡底迦, 此云無欲, 謂不樂欲涅槃. 亦言闡底柯, 此云多貪, 謂貪樂生死, 不求出離, 故不信樂正法. 舊言阿闡提, 譯云隨意作也.或爲梵語 icchantika(一闡提)之同類語 aitthaṃtvika 之訛音.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參閱一闡提85)
【아촉불국경阿閦佛國經】
p3668-下→ 梵名 Akṣobhya-tathāgatasya-vyūha. 凡二卷. 後漢支婁迦讖譯. 略稱阿閦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一冊. 敘述阿閦菩薩於過去因地時, 在大目如來會座聽聞六度無極之法, 乃立大誓願, 行無瞋恚․無覺意․無淫欲等, 經多劫修行後, 遂於七寶樹下成道, 今住東方妙喜世界. 竝勸讚欲生此一東方淨土者, 當行六度及發願. 此經凡有三譯, 初譯卽阿閦佛國經. 第二譯爲東晉支道根所出, 題爲阿閦佛刹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 闕本). 第三譯爲唐代菩提流志所譯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二卷. 此經爲現存淨土諸經中最古者, 與大般若經․維摩經等有密切之關係, 或爲大阿彌陀經等之先驅. [出三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敎錄卷一․卷三․卷九]
【아촉불阿閦佛】
p3668-上→ 梵名 Akṣobhya-buddha, 西藏名 Saṅs-rgyas mi-ḥkhrugs-pa. 爲東方現在佛名. 略稱阿閦. 又稱阿閦鞞佛․阿芻鞞耶佛․噁乞閦毘也佛. 意譯不動佛․無動佛, 或無怒佛․無瞋恚佛. 依據阿閦佛國經卷上發意受慧品與善快品所載, 過去東方去此千佛刹, 有阿比羅提世界(梵 Abhirati), 大目如來出現其中, 爲諸菩薩說六度無極之行, 其時有一菩薩, 於聞法後發無上正眞道意, 發願斷瞋恚․斷淫欲, 乃至成最正覺, 大目如來歡喜而賜號阿閦. 阿閦菩薩逐於東方阿比羅提世界成佛, 現今仍於彼土說法. 又據法華經卷三化城喩品載, 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 後皆出家而爲沙彌, 其第一子名爲智積, 卽阿閦, 於東方歡喜國成佛. 悲華經卷四載, 阿彌陀佛於過去世爲無諍念王時有千子, 其第九子蜜蘇卽阿閦, 在東方成佛, 國號妙樂. 密敎以此佛爲金剛界五佛之一, 象徵大圓鏡智. 位於五解脫輪中之正東月輪中央, 前方爲金剛薩埵, 右方金剛王菩薩, 左方金剛愛菩薩, 後方金剛喜菩薩. 形像爲黃金色, 左手作拳安於臍前, 垂右手觸地, 卽所謂阿閦觸地印. 密號爲不動金剛. 種子爲□(hūṃ). 三昧耶形爲五股杵. 眞言爲唵噁乞蒭毘也吽. [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道行般若經卷六․卷九․首楞嚴三昧經卷上․維摩經卷下․淨土與禪(印順, 妙雲集下編(4))]
【아촉여내념송공양법阿閦如來念誦供養法】
p3668-上→ 全一卷. 唐朝不空譯. 又稱阿閦供養法․阿閦如來念誦法․阿閦念誦儀軌․阿閦軌. 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 卽勸請供養阿閦如來之法. 內容敘述行者先入本尊之精舍, 面向東方, 長跪合掌․懺悔․隨喜․勸請․迴向․發願, 其次於本尊像前結跏趺坐, 或半跏坐, 爲救濟安樂一切有情, 令速證無上菩提悉地, 明示誦諸眞言等法. [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五]
【아치我癡】
p2944-下→ 梵語 ātmamoha. 愚於我相․迷於無我之理者, 稱爲我癡. 與我見․我慢․我愛等三煩惱同爲四根本煩惱. 唯識三十論頌(大三一․六○中) :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竝我慢․我愛, 及餘觸等俱. 蓋一切惑障之生起, 皆以愚癡爲前導, 故知由我癡而有其餘三種煩惱之生起, 故謂我癡爲無明煩惱之首. [成唯識論卷四․辯中邊論卷上․百法問答鈔卷一]
【아치야哦哆也】
p4072-下→ 梵語 gatayaḥ. 意譯作行. 去來不住之義. 大日經疏卷七(卍續三六․一○五上) : 梵云哦哆也, 是名爲行, 行謂去來進退不住之義.
【아타나식阿陀那識】
p3640-中→ 又作陀那識. 阿陀那, 梵語 ādāna, 新譯家將之意譯作執․執持․執我, 竝以之爲第八識之別名;舊譯家譯作無解, 而以之爲第七識之別名. (一)爲第八識之別名. 因阿陀那識爲執持感官․身體, 令不壞之根本識;且執持諸法之種子, 令不失;復因其執持自身, 令結生相續, 故稱執持識. 玄奘․窺基等法相宗新譯家, 認爲阿陀那識執持善惡業之勢力及有情之身體, 令之不壞, 故以其爲第八阿賴耶識之別名. (二)爲第七末那識之別名. 因阿陀那識執持種子及有情之身體;而末那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 竝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爲我․我所而執著;二者所代表之意義實係相同, 故地論宗․攝論宗․天台宗之舊譯家以阿陀那識係執持阿賴耶識爲自我之第七末那識之別名. 又有將此識譯作無明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妄識․執識․煩惱識․染汚識等. [解深密經卷一心意識相品․攝大乘論本卷上․成唯識論卷三․大乘義章卷三․法華玄義卷五]
【아타랑지阿吒曩胝】
p3613-中→ 巴利名 Āṭānaṭā. 又作阿咤那劍․阿咤筏底․阿拏挽多․阿尼盤多. 意譯衆歸. 爲毘沙門天的宮殿之一. [長部經第三十二阿咤曩胝經]
【아타리국阿吒釐國】
p3613-上→ 阿咤釐, 梵名 Aṭali 或 Atāri. 南印度之古國名. 位於今孟買北部, 卽注入康貝灣之沙巴馬提河(Sabarmati)上游與莫河(Maki)中游以西一帶. 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所載, 此國周六千餘里, 都城周二十餘里, 居民殷富. 盛植胡椒樹․薰陸香樹. 人民多不信佛, 有異道天祠十餘所. 其文字語言․儀式法則大多同於摩臘婆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解說西域記]
【아특만阿特曼】
p3656-中→ 梵語 ātman. 印度哲學術語, 乃特指奧義書(梵 Upaniśad)和吠檀多派(梵 Vedānta)哲學, 用以表示自我․神我之術語. 此乃由動詞呼吸(梵 van)轉成之語, 因認爲呼吸乃是生命之根源, 故進而以 ātman 爲統攝個人之中心. 此自我被認爲是凡人皆備, 而與宇宙原理之梵(梵 Brahman)同一性質, 因此有梵我一如之思想産生. 這種思想除了婆羅門敎外, 對於自由思想家亦有鉅大之影響. 在僧佉耶派中, 此自我乃爲一純粹之精神原理, 名爲補盧沙(梵 puruśa), 有別於自然而成立二元論. 在佛敎之中, 計對自我, 而主張無我(梵 anātman, 巴 anattā). 此無我論, 乃基於諸法緣起無常的道理. 一切事物竝非有固定之實體存在而永遠不變, 可以說一切之存在皆屬因緣生因緣滅(相依相關之關係), 因此稱爲無我. 蓋衆生執我․我所, 迷惑於眞理, 而輪迴生死;故釋尊闡揚無我, 欲令衆生了悟無我, 可以解惑․破執․除障而得解脫. 菩薩證得無我, 能以三輪體空行六度萬行, 而自在無礙.
【아파나이다阿波羅爾多】
p3631-下→ 梵名 Aparājitā. 意譯無能勝. 四姉妹女天之一, 文殊菩薩之眷屬. 位於密敎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童母盧之左方, 阿爾多之下方. 其形像爲肉色之童子形, 左拳叉腰, 右手持獨股棒, 面向左方, 交脚而坐. 然在理趣經曼荼羅中, 此尊位列於童母盧之西, 形像亦不同. 種子爲□(a), 三昧耶形爲棒, 密號爲金剛, 顯示淨波羅蜜. [理趣釋卷下․兩部曼荼羅義記卷三․胎藏界七集卷中]
【아포사라사阿布沙羅斯】
p3612-下→ 梵名 Apsaras. 印度婆羅門敎女神名. 據羅摩衍那․往世書之記載, 阿布沙羅斯係天神與阿修羅由乳海中所攪出者, 爲乾闥婆之妻, 住於河岸, 常在榕樹下或菩提樹下吹笛․舞蹈․歌唱․遊戱, 慣於惑亂人心, 好賭;據云能使賭博者交好運.
【아피타갈랄나승가남阿避陀羯剌拏僧伽藍】
p3687-上→ 梵名 Aviddhakarṇa-saṅghārāma. 意譯不穿耳衆園. 位於中印度婆羅닐斯國(梵 Vārāṇasī)以東, 戰主國(梵 Yuddhapati, 巴同)首府(今之 Ghā-zīpur)東方六十餘公里處. 據大唐西域記卷七謂, 該伽藍周垣不廣, 然雕飾甚精美, 花木與淸池交錯, 亭臺與樓閣櫛比鱗次, 僧徒行止肅穆, 衆儀庠序. 關於寺名之由來, 據傳大雪山北面之睹貨邏國有樂學沙門二․三人共同發願至印度巡拜聖蹟, 由於被視爲邊鄙人而遭輕蔑, 不得寄宿於伽藍內, 頻遭饑餓風寒之苦, 以致容顔憔悴. 適逢國王出遊近郊, 見彼等未穿耳孔, 不戴環飾, 形貌垢汚疲弊, 驚怪而問其情由, 遂起悲憫之心, 卽於此地建立伽藍, 親自題書記載三寶之恩, 竝令該伽藍專充作不穿耳僧止宿之所, 竝禁止穿耳僧止住. 是爲此寺得名及創建之由來. [解說西域記․S. Beal: 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 Ⅱ]
【아함경阿含經】
p3619-中→ 阿含, 梵語 āgama, 巴利語同, 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 意譯法本․淨敎․歸․法歸․法藏․藏․敎法․傳敎․趣無․敎․傳․來. 阿含一詞, 意指所傳承之敎說, 或傳承佛陀敎法之聖典;有時與法(梵dharma)同義. 稱阿含爲阿含經, 乃中國古來之慣例. 原始佛敎時代, 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將所聞之敎法, 用詩或簡短散文之形式, 以口口相傳之方式記憶傳承. 換言之, 其根據記憶所傳承者, 實乃佛陀敎說之梗槪;復因佛弟子領納之不同, 而各有其相異之思想;故至敎團確立時, 如何將佛陀之敎說作一整理․統一, 實屬必要之事. 其結果, 佛陀之敎說漸次充實完備, 且逐漸發展爲一種特定之文學形式, 而終至成爲聖典, 此卽阿含經之由來. 關於阿含經成立於何時, 應就佛典結集之次第而論:(一)佛陀入滅後, 第一個夏季, 五百阿羅漢會聚於王舍城外之七葉巖, 以大迦葉爲上首, 擧行第一次結集, 由阿難誦出法(卽經), 優婆離誦出律, 此卽歷史上著名之五百結集. 阿含經之淵源, 卽導源於此時. (二)佛陀入滅百年頃, 七百比丘會聚於毘舍離城, 以耶舍爲上首, 擧行第二次結集. 此次結集以律藏爲主, 此卽著名之七百結集. (三)佛陀入滅後二三六年頃, 卽阿育王之時期, 在華氏城以目犍連子帝須爲上首, 擧行第三次結集, 至此三藏敎法始告完成. (四)佛陀入滅後四百年, 在迦膩色迦王護持之下, 於迦濕彌羅國以脅尊者․世友爲上首, 擧行第四次結集, 此次結集以論釋三藏爲主. 綜上所述, 阿含經於第一結集時誦出, 於第二結集以後, 卽西元前三世紀前後, 爲阿含經正式成立之時期. 阿含經之文學形式, 有九分敎․十二分敎二種分類. 其中九分敎如下:(一)經, (二)重頌, (三)記說, (四)偈頌, (五)感興偈, (六)如是語(本事), (七)本生, (八)方廣, (九)未曾有法. 以上九項再加因緣․譬喩․論議等三項, 則爲十二分敎. 上述九分敎比十二分敎較早成立, 然佛敎聖典之部類學, 則以十二分敎爲定論.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 原始佛敎之統一敎團分裂爲上座部與大衆部. 其後復細分爲小乘二十部, 各部派均各有其獨自傳承之經藏. 依現今資料之顯示, 當時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衆部․飮光部․經量部等所傳之經典存在. 然至今日僅有南方上座部之經典完全保存下來, 計有五部, 係以巴利語書寫, 卽長部, 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卽屈陀迦阿含), 此卽南傳五部, 又稱南傳五阿含. 至於北傳方面則匯集其他諸部片斷之經典, 成立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等四阿含, 係以梵文書寫, 此卽北傳四阿含. 其中南傳之長部․中部相當於北傳之長阿含․中阿含, 相應部相當於雜阿含, 增支部相當於增一阿含. 此外, 因南傳五部以巴利文書寫, 較接近佛世所用之俗語, 故一般以爲南傳比北傳更富於原始色彩, 故近世學者於原始資料之採證上, 多喜用巴利文聖典來對照硏究. 傳統上, 中國佛敎學者, 尤其是大乘佛敎學者, 往往將阿含經視爲小乘經典, 故在中國․日本敎理史上向來未被重視. 直至近世歐洲諸國加以硏究, 自一八二○年代始漸受重視, 而確認阿含經竝非僅爲小乘經典, 乃是原始佛敎之經典, 其內容包含佛陀之世界觀․人生觀及實踐之方法條目等, 具有多重意義及價値. 北傳之四阿含中, 長阿含經共二十二卷, 內有四分三十經. 第一分諸經爲有關佛陀之記載;第二分爲修行․敎理之經典;第三分爲外道之論難;第四分論述世界之生滅成敗. 中阿含經共六十卷, 內含二二二經, 旨在揭示四諦․十二因緣․譬喩, 及佛陀與弟子之言行. 增一阿含經共五十一卷, 係彙集各類法數之經典, 因其彙收一法至十一法等諸法數, 故稱爲增一. 雜阿含經共五十卷, 彙集短而雜之經而成, 故稱雜阿含. 南傳之五阿含與北傳之四阿含, 內容未必全然相符, 間亦有彼此出入者. 南傳阿含有五分說, 北傳則有四分․五分兩說, 下圖爲各說之對照表:四漢譯阿含經之同本異譯․別生經表:[般泥洹經卷下․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三․大智度論卷二․異部宗輪論․俱舍論卷二十九․分別功德論卷一․出三藏記集卷九․玄應音義卷二十三․原始佛敎聖典之集成(印順)](參閱阿含3617․結集5187) 五尼柯耶說 五阿含說 四阿含五部說五阿笈摩說巴利本一切善見律善見律毘婆沙卷1五分律卷30․摩訶僧祗律卷32․四分律卷54 法住記1․Dīgha Nikāya1․長阿含1․長阿含1․長阿笈摩2․Majihima N.2․中阿含2․中阿含2․中阿笈摩3․Saṃyutta N.3․僧述多阿含3․雜阿含3․相應阿笈摩4․Aṅguttara N.4․央掘多羅阿含4․曾一阿含4․曾一阿笈摩5․Khuddaka N.5․屈陀迦阿含5․雜藏5․雜類阿笈摩四 阿 含 說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9曾一阿含序品瑜伽師地論卷85撰集三藏及雜藏傳般泥洹經2․長3․長3․長3․長2․長3․中2․中2․中2․中1․中1․相應4․雜經1․雜4․雜4․雜4․曾一1․曾一4․曾1․曾3․曾四阿含經之同本異譯․別生經表(1)題名爲雜阿含之漢譯本, 及他錄出部分之譯本(別生經) 1雜阿含經50卷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2別譯雜阿含經16卷혹20卷後秦 失譯 3雜阿含經1卷吳 失譯 4佛說七處三觀經1卷(雜阿含經卷2及34卷)後漢 安世高譯 5五蘊皆空經1卷(雜阿含經卷2)唐 義淨譯 6佛說聖法印經(雜阿含經卷3)西晉 竺法護譯 7佛說法印經(雜阿含經卷3)北宋 施護譯 8五陰譬喩經1卷(雜阿含經卷10)後漢 安世高譯 9佛說水沫所漂經1卷(雜阿含經卷10)東晋 竺曇無蘭譯10佛說不自守意經1卷(雜阿含經卷11)吳 支謙譯11佛說滿願子經1卷(雜阿含經卷13)東晋 失譯12佛說轉法輪經1卷(雜阿含經卷15)後漢 安世高譯13三轉法輪經1卷(雜阿含經卷15)唐 義淨譯14佛說相應相可經1卷(雜阿含經卷16)西晉 法炬譯15輪王七寶經1卷(雜阿含經卷27)北宋 施護譯16佛說八正道經1卷(雜阿含經卷28)後漢 安世高譯17難提釋經1卷(雜阿含經卷30)西晉 法炬譯18佛說馬有三相經1卷(雜阿含經卷33)後漢 支曜譯19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1卷(雜阿含經卷33)後漢 支曜譯20佛說戒德香經1卷(雜阿含經卷38)東晋 竺曇無蘭譯21佛說戒香經1卷(雜阿含經卷38)北宋 法賢譯22鴦掘摩經1卷(雜阿含經卷38)西晉 竺法護譯23鴦崛髻經1卷(雜阿含經卷38)西晉 法炬譯24央掘魔羅經4卷(雜阿含經卷38)劉宋 求那跋陀羅역25月喩經1卷(雜阿含經卷41)北宋 施護譯26梵志計水淨經1卷(雜阿含經卷44)東晋 失譯27大三摩닐經1卷(雜阿含經卷44)北宋 法天譯28受新歲經1卷(雜阿含經卷45)西晉 竺法護譯29新歲經1卷(雜阿含經卷45)東晋 竺曇無蘭譯30解夏經1卷(雜阿含經卷45)北宋 法賢譯31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1卷(雜阿含經卷46)西晉 法炬譯32放牛經1卷(雜阿含經卷47)後秦 鳩摩羅什譯四阿含經之同本異譯․別生經表(1)題名爲中阿含 同本異譯有二 1中阿含經59卷苻秦 曇摩難提譯 2中阿含經60卷後秦 鳩摩羅什(2)題名爲中阿含別生經有六十六 1佛說七知經1卷吳 支謙譯 2佛說園生樹經1卷(晝度樹經)北宋 施護譯 3佛說鹹水喩經1卷(樹喩經)失譯 4佛說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1卷(七日經)北宋 法賢譯 5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1卷(漏盡經)後漢 安世高譯 6佛說四諦經1卷(分別聖諦經)後漢 安世高譯 7佛說恒水經1卷(瞻波經)西晉 法炬譯 8法海經1卷(瞻波經)西晉 法炬譯 9佛說海八德經1卷(瞻波經)後秦 鳩摩羅什譯10佛說本相猗致經1卷(本際經)後漢 安世高譯11佛說緣本致經1卷(本際經)失譯12佛說輪王七寶經1卷(七寶經)北宋 施護譯13佛說頂生王故事經1卷(四洲經)西晉 法炬譯14佛說文陀竭王經1卷(四洲經)北涼 曇無讖譯15佛說賓婆娑羅王經1卷(頞鞞娑羅王迎佛經)北宋 法賢譯16佛說鐵城泥梨經1卷(天使經)東晋 竺曇無蘭譯17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1卷(天使經)劉宋 慧簡譯18佛說古來世時經1卷(說本經)失譯19大正句經1卷(蜱肆經)北宋 法賢譯20佛說阿那律八念經1卷(八念經)後漢 支曜譯21佛說離睡經1卷(長者上尊睡眠經)西晉 竺法護譯22佛說是法非法經1卷(眞人經)後漢 安世高譯23佛說求欲經1卷(穢品經)西晉 法炬譯24佛說受穢經1卷(比丘請經)西晉 竺法護譯25佛說梵志計水淨經1卷(水淨梵志經)失譯26佛說大生義經1卷(大因經)北宋 施護譯27佛說苦陰經1卷(苦陰經)失譯28佛說苦陰因事經1卷(苦陰經)西晉 法炬譯29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1卷(苦陰經)吳 支謙譯30佛說樂想經1卷(想經)西晉 竺法護譯31佛說漏分布經1卷(達梵行經)後漢 安世高譯32佛說阿耨風經1卷(阿奴波經)東晋 竺曇無蘭譯33佛說諸法本經1卷(諸法本經)吳 支謙譯34佛說瞿曇彌記果經1卷(瞿曇彌經)劉宋 慧簡譯35佛說瞻婆比丘經1卷(瞻波經)西晉 法炬譯36佛說伏婬經1卷(行淫經)西晉 法炬譯37佛說魔嬈亂經1卷(降魔經)失譯38弊魔試目連經1卷(降魔經)吳 支謙譯39佛說賴吒和羅經1卷(賴吒화羅經)吳 支謙譯40佛說護國經1卷(賴吒화羅經)北宋 法賢譯41佛說帝釋所問經1卷(釋問經)北宋 法賢譯42佛說數經1卷(算數目揵連經)西晉 法炬譯43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1卷(阿攝화經)東晋 竺曇無蘭譯44佛說須達經1卷(須達口多經)蕭齊 求那毘地譯45佛說長者施報經1卷(須達口多經)北宋 法天譯(2)題名爲中阿含別生經有六十六46佛說三歸依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須1卷(須達口多經)失譯47佛說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1卷(黃藘園經)失譯48梵摩渝經1卷(梵摩經)吳 支謙譯49佛說尊上經1卷(釋中禪室尊經)西晉 竺法護譯50佛說兜率調經1卷(鸚鵡經)失譯51佛說鸚鵡經1卷(鸚鵡經)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52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1卷(鸚鵡經)隋 瞿曇法智譯53分別善惡業報應經2卷(鸚鵡經)北宋 天息災譯54佛說義警1卷(心經)西晉 竺法護譯55佛說應法經1卷(受法經)西晉 竺法護譯56佛說分別報施經1卷(瞿曇彌經)北宋 施護譯57佛說息諍因緣經1卷(周那經)北宋 施護譯58佛說泥犁經1卷(癡慧地經)東晋 竺曇無蘭譯59佛說在京1卷(附佛說齋經科註)1卷(持齋經)吳 支謙譯60佛說優婆夷墯舍迦經1卷(持齋經)失譯61佛說八關齋經1卷(持齋經)劉宋 沮渠京聲譯62佛說鞞摩肅經1卷(鞞摩那修經)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63佛說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1卷(愛生經)後漢 安世高譯64佛說十地居士八城入經1卷(八城經)後漢 安世高譯65佛說邪見經1卷(見輕)失譯66佛說箭喩經1卷(箭喩經)失譯(3)中阿含內容分類(僧肇) 五 誦 十 八 品 222經 60卷 1 初 誦 五 品 半 64經 12卷 2 小 土 城 誦 四 品 半 52經 16卷 3 念 誦 一 品 半 35經 9卷 4 分 別 誦 二 品 二 半 品 35經 11卷 5 後 誦 三 品 半 36經 12卷(3)長阿含之別生經 1七佛經1卷(大本緣經前分)北宋 法天譯 2毘婆尸佛經2卷(大本緣經後分)北宋 法天譯 3佛般泥洹經2卷(遊行經)西晉 白法祖譯 4大般涅槃經3卷(遊行經)東晋 法顯譯 5般泥洹經2卷(遊行經)東晋 失譯 6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2卷(典尊經)北宋 施護譯 7人仙經1卷(闍尼沙經)北宋 法賢譯 8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3卷(小緣經)北宋 施護等譯 9尼拘陀婆羅門經2卷(散陀那經)北宋 施護等譯10大集法門經2卷(衆集經)北宋 施護譯11長阿含十報法經2卷(十上經)後漢 安世高譯12人本欲生經1卷(大緣方便經)後漢 安世高譯13尸迦羅越六方禮經1卷(善生經)後漢 安世高譯14信佛功德經1卷(自歡喜經)北宋 法賢譯15大三摩惹經1卷(大會經)北宋 法賢譯16佛開解梵志阿風犮經1卷(阿摩晝經)吳 支謙譯17梵網六十二見經1卷(梵動經)吳 支謙譯18寂志果經1卷(沙門果經)東晋 竺曇無蘭譯19大縷炭經6卷(世記經)西晉 法炬․法立譯20起世經1卷(世記經)隋 闍那屈多等譯 21起世因本經10卷(世記經)隋 達摩笈多譯(4)曾一阿含之別生經 1阿羅漢具德經1卷(第四弟子品․第五比丘尼品․第六淸信士品․第七淸信女品同本)北宋 法賢譯 2四人出現世間經1卷(四意斷品同本)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3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1卷(四意斷品同本)西晉 法炬譯 4須摩提女經1卷(須陀品同本)吳 支謙譯 5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1卷(須陀品同本)北宋 施護譯 6三摩竭經1卷(須陀品同本)吳 竺律炎譯 7婆羅門避死經1卷(增上品同本)後漢 安世高譯 8食時護五福報經1卷(善聚品同本)東晋 失譯 9頻毘娑羅王禮佛供養經1卷(等見品同本)西晉 法炬譯10長者子六過出家經1卷(邪聚品同本)劉宋 慧簡譯11鴦崛摩經1卷(力品同本)西晉 竺法護譯12鴦崛髻經1卷(力品同本)西晉 法炬譯13力士移山經1卷(八難品同本)西晉 竺法護譯14四未曾有法經1卷(八難品同本)西晉 竺法護譯15舍利弗摩訶目連遊四舅經1卷(魔王品同本)後漢 康孟詳譯16七佛父母姓字經1卷(十不善品同本)曹魏 失譯 17放牛經1卷(放牛品同本)後晋 鳩摩羅什譯18緣起經1卷(放牛品同本)唐 玄奘譯19十一相思念如來經1卷(禮三寶品同本)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20四泥犁經1卷(禮三寶品同本)東晋 竺曇無蘭譯21阿那邠邱化七子經1卷(非常品同本)後漢 安世高譯22玉耶女經1卷(非常品同本)西晉 失譯23玉耶經1卷(非常品同本)東晋 竺曇無蘭譯24阿潄達經1卷(非常品同本)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25大愛道般涅槃經1卷(大愛道般涅槃品同本)西晉 白法祖譯26佛母般泥洹經1卷(大愛道般涅槃品同本)劉宋 慧簡譯27舍衛國王十夢經1卷(大愛道般涅槃品同本)西晉 失譯28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1卷(大愛道般涅槃品同本)東晋 竺曇無蘭譯
【아함부阿含部】
p3619-中→ 爲對於大藏經中所收小乘部經典之統稱. 原爲佛陀所說敎法之總稱, 大乘佛敎於西曆紀元前後興起, 遂有大乘經典之成立;相對於此, 擧凡有阿含之經名者, 皆爲小乘經典, 阿含部遂成小乘經典之異名. 關於阿含部之內容, 南北傳佛敎說法各異, 北傳佛敎謂長․中․雜․增一爲四阿含, 總稱阿含部;南傳佛敎於四阿含之外, 稱雜部爲屈陀迦(巴 Khuddaka)阿含, 是爲五阿含. 開元釋敎錄卷十三擧出小乘經重單合譯一五三部, 三九四卷, 明藏目錄擧稱小乘阿含部計一三七部.
【아함시阿含時】
p3619-上→ 又作鹿苑時. 乃天台五時判敎之第二. 指佛陀成道後三七(二十一)日, 初住鹿野苑, 後往十六大國, 對小機宣說小乘敎凡十二年. 因其間所詮之經爲阿含經, 故稱此時期爲阿含時;又因佛陀於此時期最初說法之場所在鹿野苑, 故又稱爲鹿苑時.
【아함阿含】
p3617-下→ 梵語 āgama, 巴利語同. 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 意譯爲法歸․法本․法藏․敎法․敎分․種種說․無比法․傳敎․淨敎․趣無․敎․傳․歸․來․藏. 近代學者更有將阿含之義解釋作來著․趣歸․知識․聖言․聖訓集․經典等. 卽指所傳承之敎說, 或集其敎說所成之聖典. 通常係指原始佛敎聖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各論典對於阿含之解釋如下: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異部宗輪論述記․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本․俱舍論光記卷二十八․玄應音義卷二十三․卷二十五․瑜伽論記卷六上․慧琳音義卷十八․卷二十六․卷五十一․希麟音義卷八․圓覺經大疏鈔卷四之上等皆釋阿含爲被傳承的敎說之意. 善見律毘婆沙卷二, 以阿含爲容受聚集之義, 但此可能是指集會或纂集意之巴利語 nikāya 言, 而非 āgama 之釋. 又法華論疏卷中擧東晉道安之說, 謂阿含名爲趣無, 因一切法皆趣於畢竟空法之故;僧肇之阿含經序謂, 阿含義爲法歸;可謂皆不合阿含之正意. 蓋傳承敎說之阿含, 乃佛陀入滅後次第集成, 成爲三藏中修多羅藏(梵 sūtrānta-piṭaka, 經藏)之內容, 分爲四阿含或五阿含, 其中四阿含卽般泥洹經卷下․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九․大智度論卷二․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撰集三藏及雜藏傳等所稱之中․長․增一․雜(或相應). 又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三․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二等, 亦載有四阿含之名. 關於五阿含, 在善見律毘婆沙卷一․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等, 指爲長․中․僧述多(相應)․殃堀多羅(增一)及屈陀迦(雜類). 又五分律卷三十․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四分律卷五十四․分別功德論卷一中, 將五阿含中之屈陀迦阿含稱爲雜藏. 此五阿含相當於巴利佛典中之五部經(pañca-nikāyā), 依巴利文毘奈耶小品(Vinaya cūḷavagga)․一切善見(Samanta-pāsādikā I), 及長部經註(Sumaṅgala-vilāsinī)序等之記載, 五部經爲 Dīgha-nikāya, Majjhima-nikāya, Saṃyutta-nikāya,Aṅguttara-nikāya, Khuddaka-nikāya 等五部, 卽相當於今之長․中․相應․增支․小等五部阿含. 關於阿含之傳承, 長部經註序謂, 第一次結集之後, 長部經由阿難, 中部經由舍利弗, 相應部由大迦葉, 增支部由阿那律之系統分別傳承. 又據異部宗輪論․俱舍論卷二十九․無性之攝大乘論釋卷二․成唯識論卷三等之記載, 知諸部所傳之阿含似互不相同. 又窺基之法華經玄贊卷一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 澄觀之華嚴經疏鈔玄談卷八等記載, 四阿含與摩訶僧祇律皆爲大衆部所傳. 法幢之俱舍論稽古卷上以爲中阿含及雜阿含是薩婆多部所傳, 增一阿含是大衆部所傳, 長阿含是化地部所傳, 別譯雜阿含是飮光部所傳;但此亦非定論. 要之, 阿含係由諸部各自傳承, 然其後隨大乘經之發達, 與之對比, 遂以阿含作爲小乘佛典之異名. 另據大智度論卷三十三․卷四十九․卷一○○等之記載, 知阿含之名稱亦通於大乘, 故大般泥洹經卷六有方等阿含之稱, 而其所謂方等阿含一詞卽指大乘經典. [瑜伽論記卷二十二上․玄應音義卷二十四․希麟音義卷八․翻梵語卷一․出三藏記集卷九․異部宗輪論述記發靭卷上․原始佛敎聖典之集成第二章第三節․第四節․第七章(印順)](參閱阿含經3619)
【아호阿呼】
p3627-下→ 爲梵語 ahū 之音譯. 意譯奇哉. 乃讚美之詞. [翻譯名義集卷五]
【아호阿號】
p3665-中→ 日本佛敎用語. 日本淨土宗․時宗對於過世僧侶之法諱以外所加贈之稱號. 全稱阿彌陀佛號․阿彌陀佛名. 卽於僧侶名字之外, 再加上阿彌陀佛之省略字阿, 稱爲阿號. 起源於日本東大寺之俊乘房重源(1121~1206)於聽聞法然說法之後, 發願死後若到閻魔王宮, 被問起名字時, 則唱阿彌陀佛之佛號. 由此之故, 重源之牌位卽寫大勸進上人南無阿彌陀佛. 其後, 又稱南無阿彌陀佛爲空阿彌陀․法阿彌陀, 未久卽略稱爲空阿․法阿. 淨土宗․時宗亦沿襲此種簡稱. [黑谷上人傳․法然上人行狀畫圖卷十四]
【아호지옥阿呼地獄】
p3627-下→ 爲附屬於阿鼻地獄的十小地獄中之一小地獄. 又作阿浮地獄. 阿鼻地獄又稱無間地獄, 乃八大地獄中之第八, 墮於此處之衆生, 所受之苦無有間隙之時. 據起世因本經卷四地獄品載, 阿毘脂(阿鼻)地獄除有十六個附隨圍繞之小地獄外, 復有十個小地獄, 其中第三獄卽阿呼地獄. 此地獄之衆生受嚴切苦逼時, 叫喚而言阿呼․阿呼, 甚爲苦切, 故稱阿呼地獄. 此獄衆生與其他諸小地獄衆生皆須受無可計量之長年苦壽, 如經中卽以盡二十斛烏麻爲譬喩, 竝以遞次之倍數敘述此獄與其他九小獄衆生所應受之年壽果報. [瑜伽師地論卷四․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十二․諸經要集卷十八․法苑珠林卷七]
【아호항하산阿呼恆河山】
p3628-下→ 梵名 Ahogaṅgā, 巴利名同. 又作阿口孚山․阿吁恆河山․阿休河山․阿烋河山. 爲經典第二次結集時, 三浮陀商那和修(梵 Sambhūta Sāṇavāsi)所住之山. 當十事非法興起之際, 耶舍(巴 Yasa Kākaṇḍaputta)曾至山上尋訪三浮陀, 二人遂共同發起反對運動. 在五分律中, 曾有三浮陀在阿口孚山上之說. 據巴利本一切善見(巴 Samantapāsādikā)載, 目犍連子帝須(巴 Moggaliputta Tissa)曾住在此山, 阿育王卽由此迎其至首都華氏城(梵 Pātaliputra). 又善見律毘婆沙卷二中, 亦曾提及阿烋河山.
【악견惡見】
p4948-上→ ①梵語 mithyā-dṛṣṭi. 又作不正見. 略稱見. 爲法相宗所立百法之一, 屬六煩惱之一. 指邪惡之見解, 亦卽違背佛敎眞理之見解. 據成唯識論卷六載, 惡見以染慧爲性, 能障善見, 惡見者多受諸苦. 於俱舍論所說六隨眠中之見隨眠(梵 dṛṣty-anuśaya)․五濁中之見濁, 均與惡見相同. 依行相之差別, 惡見分爲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 又稱五惡見 ; 於九結中, 前三見爲見結(梵 dṛṣṭisaṃyojana), 則後二見爲取結(梵 parāmarśa-saṃyojana). [俱舍論卷十九․顯揚聖敎論卷一․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參閱五見1099). ②在淨土宗, 特指自力疑心. 善導觀經疏散善義中擧出貪瞋二河之譬喩, 謂別解․別行․惡見之人, 以虛妄之見解惑亂願往生西方者之信心. 日僧親鸞之愚禿鈔卷下謂, 惡見人卽指憍慢․懈怠․邪見․疑心之人. (參閱發遣招喚5164)
【악구惡口】
p4946-中→ 爲十惡之一. 新譯粗惡語. 卽口出粗惡語毁訾他人. 據大乘義章卷七載, 言辭粗鄙, 故視爲惡 ; 其惡從口而生, 故稱之爲惡口.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大四六․六六九下) : 惡言加彼, 令他受惱, 名爲惡口.另據法華經卷六常不輕菩薩品載, 若惡口罵詈誹謗, 其人將獲大罪報. [無量壽經卷下․俱舍論卷十六]
【악귀육적惡鬼六賊】
p4950-上→ 謂六賊之惡鬼. 六賊, 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 ; 此六境能迷惑人, 障蔽人智慧之眼, 猶如賊, 更以惡鬼比喩之. [淨覺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악기惡氣】
p4950-上→ 卽鬱勃不顯於外, 於心內固結不解之氣. 大無量壽經卷下謂, 各懷殺毒, 惡氣窈冥, 卽表此意. 此外, 禪林中, 禪師爲達到使他人覺醒之目的, 以惡劣之態度所說之言語, 稱爲惡氣息 ; 其氣息之意, 係指言語. [大慧普覺禪師書卷下]
【악기惡機】
p4951-中→ 惡, 爲損害之義 ; 機, 指根機. 卽作非理損害之行爲的根機. 日本淨土眞宗開祖親鸞在愚禿鈔卷上擧出七種惡機 : (一)十惡, 卽殺生․偸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愚癡. (二)四重, 卽僧衆犯殺․盜․淫․妄四重禁戒者. (三)破見, 卽破壞正道之理. (四)破戒, 卽破禁戒. (五)五逆, 卽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六)謗法, 卽誹謗正法. (七)闡提, 卽無信而斷一切善根. 此等惡機之人, 於一念間聞信阿彌陀佛之本願而稱名, 亦能得阿彌陀佛之救濟. 密宗之敎義亦述及惡機救濟之功能, 據陀羅尼集經載, 若有人犯四重罪及五逆罪, 能持此法, 讀誦陀羅尼一遍, 卽能消滅一切根本重罪. 另據攝眞實經卷上金剛界大道場品載, 廣造惡業, 作墮於地獄之因者, 一切餘法皆不能救度之, 唯有金剛界大曼荼羅無上法門能給豫救護.
【악념사유장惡念思惟障】
p4948-中→ 爲修定三障之一. 指修行者於修定時, 因昏沈闇睡, 惡念忽起, 遂破禁戒, 思作十惡․五逆等不善之事, 由此一念而障礙諸禪定, 使之不能開發. [天台四敎儀集解標指鈔卷下․大藏法數卷九](參閱三障667)
【악도惡道】
p4950-中→ 爲善道之對稱. 與惡趣同義. 道, 爲通之義. 卽指生前造作惡業, 而於死後趣往之苦惡處所. 係對所趣之依身及器世界之總稱, 主要指地獄. 在六道之中, 一般以地獄․餓鬼․畜生三者稱爲三惡道, 阿修羅․人間․天上則稱爲三善道. 此外, 四惡道指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 ; 五惡道則指地獄․餓鬼․畜生․人間․天上. [無量壽經卷下․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大乘義章卷八末](參閱惡趣4950)
【악도장惡道障】
p4950-下→ 爲五障之一. 指生於惡道中, 爲修行佛道之障礙. 惡道, 指畜生․餓鬼․地獄等三惡道, 生於其中, 難聞佛法, 故爲聞法修道之障. [大智度論卷三十八](參閱五障1194)
【악라야간심惡癩野干心】
p4952-中→ 惡癩, 指惡疾 ; 野干, 卽野狐. 此二者臭穢不善, 比喩心之險惡. 摩訶止觀卷二下(大四六․一七中) : 大論云 : “寧起惡癩野干心, 不生聲聞․辟支佛意.” 此外, 薩遮尼犍經卷九有疥癩野干身之語, 謂不持戒者, 卽使疥癩野干之身亦不可得.
【악령惡靈】
p4953-中→ 指邪惡之幽靈. 卽心懷怨恨, 於世間作祟之幽靈. 又作死靈․怨靈․怪物. 心懷怨恨之靈, 其顯現之形相多恐怖, 擾亂人心, 甚或致人於死地. 若藉神佛之威力, 則可驅散惡靈, 故加持祈禱․出家修行․詠誦經文等風氣於焉盛行. 此一思想源於魏晉時期.
【악로惡露】
p4952-中→ 巴利語 asubha. 指身上所出不潔之津液. 如膿․血․尿․屎等. 惡, 爲憎厭之義 ; 露, 卽津液. 據心地觀經載, 自見己身, 三十六物惡露不淨. 又無量壽經卷下謂, 生․老․病․死皆苦, 且惡露不淨, 故無可樂者.
【악률의惡律儀】
p4949-中→ 惡之律儀. 爲善律儀之對稱. 又作不律儀․惡戒. 卽爲自活或得利益而立誓行屠殺等業者所得之無表色. 據俱舍論卷十四載, 惡律儀爲智者所訶厭, 故名惡行, 能障淸淨之戒律, 故名惡戒, 不禁身語之惡, 故名不律儀.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說惡律儀有十六種, 卽 : (一)爲利飼養羔羊, 肥已轉賣. (二)爲利買羊屠殺. (三)爲利飼養豬豚, 肥已轉賣. (四)爲利買豬屠殺. (五)爲利飼養牛犢, 肥已轉賣. (六)爲利買牛屠殺. (七)爲利養鷄令肥, 竝豫轉賣. (八)爲利買鷄屠殺. (九)釣魚. (十)獵師. (十一)劫奪. (十二)魁膾(魁, 爲師之意 ; 膾, 爲切肉之意. 卽指殺人者). (十三)網捕飛鳥. (十四)兩舌. (十五)獄卒. (十六)咒龍(以咒術繫縛蟒蛇等, 供人觀賞戱樂, 求物以自活). 又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擧出屠兒․魁膾․養豬․養鷄․捕魚․獵師․網鳥․捕蟒․咒龍․獄吏․作賊․王家常差捕賊等十二惡律儀. 有關惡律儀之得與捨, 依俱舍論卷十四․卷十五之意, 若住律儀, 由勝煩惱而作殺縛等諸不善業, 由此便發不善無表 ; 若住不律儀, 由淳淨信而作禮佛等諸勝善業, 由此亦發諸善無表. 又由作․誓二者, 能得惡律儀, 作卽生於不律儀之家, 於作殺生等事時卽發得惡戒 ; 誓卽非生於不律儀之家, 但爲生活之故, 立誓殺生以資養活, 由此發得惡戒. 捨戒則有三緣, 卽由死亡(所依之身已捨, 能依之惡戒隨之亦捨)․由得戒(善惡二戒不能俱起, 得別解脫戒或靜慮律儀時, 增盛之勢力强大, 故能捨惡戒)․由二形生(卽男子生爲女形, 女子生爲男形). 另據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載, 死者欲愛盡時․受律儀戒時․受三歸依時, 於此三時捨惡律儀戒. [瑜伽師地論卷九․順正理論卷三十六․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一․俱舍論光記卷十四]
【악림사岳林寺】
p3194-下→ 位於浙江奉化縣. 又作嶽林寺. 聰禪師開創於南朝梁大同二年(536), 始建於溪西, 初稱崇福院. 唐會昌年間被毁, 大中三年(849)閑曠禪師徙建於溪東. 僖宗時(873~888), 布袋和尙來此, 竝現靈驗. 宋祥符八年(1015)敕賜寺額, 改稱岳林寺. 皇祐年間(1049~1054), 御賜佛法二字. 明代毁於火災, 曾數度重建. 淸康熙十二年(1673), 楷庵和尙於此大闡宗風, 建天王殿․方丈․普同塔等, 規模宏大. 後漸荒廢, 光緖十四年(1888)僧文果復建, 光緖十七年獲頒賜藏經七二○函. [岳林寺志․大明一統志卷四十六․大淸一統志卷二二四]
【악마惡魔】
p4952-中→ 梵語 māra. 音譯作魔羅. 指能破壞求道之心志, 障害善事, 竝破壞自他身命之惡神․鬼神. 亦卽擾人修行之惡人․惡事․惡神之通稱. 南北傳經典, 尤以阿含經典爲然, 對惡魔侵擾佛陀及弟子之身心, 有詳盡而生動之描述. 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九, 佛陀以偈頌說明魔之境界(大二․二九○上) : 色․受․想․行․識, 非我及我所 ; 若知眞實義, 於彼無所著. 心無所著法, 超出色結縛, 了達一切處, 不住魔境界.南傳相應部經典之惡魔相應(巴 Mārasaṃyutta)中, 亦有類似記載, 根據其中所述, 可考察惡魔之性格. 某次, 弟子羅陀問佛陀 : 何謂惡魔?佛陀言 : 色(有形者)爲魔, 受(感覺)爲魔, 想(表象)爲魔, 行(意志之構想力)爲魔, 識(判斷作用)爲魔.而凡有所想․所見․所聞等, 皆爲執著之根源, 故皆可視爲魔. 又佛陀成道未久, 於菩提樹下靜坐思惟, 其時惡魔波旬卽前來嬈亂, 對佛陀道(大二․二八六下) : 瞿曇若自知, 安隱涅槃道, 獨善無爲樂, 何爲强化人?此一偈頌, 於相應部之惡魔相應爲 : 汝旣了悟不死安穩之道, 汝一人實踐卽可, 何必更敎他人․度他人? 惡魔相應又載, 某日, 佛陀往村中乞食未得, 空鉢而歸, 惡魔見而語之 : 如再度往乞, 大師必能得食.佛陀詠詩答之 : 雖未得食, 吾亦樂之, 如光音天以喜爲食而住.或謂此乃佛陀對食欲之兩重心境表現. 此一偈頌, 雜阿含經卷三十九載爲(大二․二八八上) : 正使無所有, 安樂而自活 ; 如彼光音天, 常以欣悅食. 正使無所有, 安樂而自活 ; 常以欣悅食, 不依於有身. 又如惡魔相應所載, 某次惡魔云 : 有子者從其子而喜, 有牛者從其牛而喜 ; 此乃因人有所依恃始得歡喜, 若無所依恃, 則無歡喜.佛陀聞之則謂 : 有子者因其子而憂, 有牛者因其牛而憂 ; 此乃因人有所依恃故憂, 若無所依恃則無憂.上述對親情與財富有所依恃則喜․有所依恃則憂兩種截然相悖之觀點, 若干學者解釋爲可能是佛陀一己內心所産生之兩重心境. 除阿含經典外, 其他如普曜經卷六降魔品․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大品般若經卷十三魔事品․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方廣大莊嚴經卷七往尼連河品․卷九降魔品․大毘婆沙論卷四十四․卷一九七․大智度論卷五十六․卷五十八等經論中皆廣載惡魔(或魔波旬)之名相․語意․嬈害佛陀或諸修行者․破壞善法等之事跡. (參閱波旬3437․魔6885)
【악무과惡無過】
p4950-中→ 又作惡無礙. 卽執著作惡而無過失之一種邪見. 如惡取空者, 觀空而否定因果之道理, 不怖畏罪咎, 更起蓋纏. 又對日本淨土眞宗倡言惡人正機之說而言, 此卽用以指斥僅憑阿彌陀佛之本願而往生, 但不自行制止造惡之說. [選擇傳弘決疑鈔卷四․淨土宗要集卷四](參閱惡人正機4945)
【악봉嶽峰】
p6416-上→ (1860~1926)祖籍江西, 俗姓鄺. 字聖頂, 號素子. 自幼茹素, 好讀佛書, 喜遊寺刹. 二十歲禮長沙常淨和尙爲師, 未久, 受具足戒. 閱藏數年, 專究律學十餘載, 另於禪․密二學, 亦有極深之造詣. 三十二歲行脚參方, 朝禮四大名山, 後受八指頭陀之敎化, 勤修淨土, 住茅蓬十餘載, 專心念佛, 以西方極樂世界爲安身立命處. 師有弟子四位․徒孫一位, 皆同修念佛法門. 民國十五年示寂, 世壽六十七.
【악세惡世】
p4946-中→ 卽濁惡之世. 此時煩惱․邪見熾盛, 且人壽短促, 苦多而樂少. 據法華經卷一方便品載, 惡世中有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等五濁, 其時衆生垢重, 成就諸不善根, 故諸佛以方便力應機示敎,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乘之法. 阿彌陀經(大一二․三四八上) : 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 能於娑婆國土, 五濁惡世, 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蓋正法時代, 衆生煩惱薄少, 人人自行十善, 且其壽命長達數萬歲 ; 反之, 末法時代, 惡世界․惡衆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熾盛之時, 特稱之爲惡世或惡時. [安樂集卷上․觀經疏散善義]
【악惡】
p4944-下→ ①梵語 pāpa, 巴利語同. 爲三性之一. 相對於善․無記, 與不善(梵 akuśala, 巴 akusala)同義. 卽能招感苦果或可厭毁之不善法, 及惡思之所作. 其性質包括違理背法․違損自他․與貪瞋等煩惱相應․能障害聖道等. 俱舍論卷十六(大二九․八四中) : 由此能感非愛果故, 是聰慧者所訶厭故, 此行卽惡, 故名惡行.卽表此意. 善(巴 puñña), 卽所有善界之善行. 反之, 惡則爲破壞人倫秩序之一切品格․心意與行爲. 據經集(巴 Suttanipāta)四○七偈所載, 世尊之出家, 卽爲遠離由身所造之惡業, 捨棄由口所造之惡行, 而過淸淨之生活, 故惡業․惡行實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係. 除身․口所造之惡行外, 後世更增加意識所造之惡業, 而有身三․口四․意三等十種惡業, 金光明最勝王經夢見金鼓懺悔品卽謂(大一六․四一二中) : 身三語四種, 意業復有三 ; 繫縛諸有情, 無始恆相續 ; 由斯三種行, 造作十惡業. 十惡業卽指殺生․偸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常與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等五逆罪竝提. 無量壽經之成書年代早於金光明經, 故僅說殺․盜․邪淫․妄語․飮酒等五惡, 此卽五戒之由來. 蓋佛敎關於惡業之說法, 由來已久, 稱此等破壞人倫秩序之行爲爲惡業, 係原始佛敎乃至大乘佛敎之一貫思想.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二․俱舍論卷十四․卷十六․法界次第初門卷上․大乘義章卷七](參閱不善994․善4873). ②悉曇字□(aḥ). 又作痾․噁噁․阿. 或稱涅槃點. 爲悉曇十二摩多之一, 五十字門之一. 在阿字五轉中, 爲第四轉, 卽於無轉之阿字旁加涅槃點者. 大日經疏卷十四(大三九․七二四上) : 若阿字傍加二點, 卽是菩提心幷除一切障得涅槃也.依善無畏(637~735)所說東因發心之義, 阿字五轉配於五佛中, 此字相當於北方之釋迦如來. 此字爲除蓋障菩薩之種子, 大日經疏卷十釋之, 謂此字有降伏․除遣之義. 另據方廣大莊嚴經卷四載, 此字有滅沒(梵 asta呈-gamana)․沒滅盡․遠離等義.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日經卷五布字品․文殊師利問經卷上字母品․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理趣釋卷上․大日經疏卷二十․悉曇藏卷五․卷六](參閱阿字五轉3613)
【악업惡業】
p4950-中→ 善業之對稱. 謂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爲. 卽指出於身․口․意三者之壞事․壞話․壞心等, 能招感現在與未來之苦果. 通常指造五逆․十惡等業. 四十華嚴經卷四十(大一○․八四七上) :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恚․癡.[六波羅蜜經卷五․俱舍論光記卷十三](參閱善業4894)
【악은혜활鄂隱慧활】
p5292-中→ (1366~1425)日本臨濟宗僧. 筑後(福岡縣)人. 曾學於絶海中津, 明代時曾渡海至我國參拜諸師, 歸日後隱居於土佐. 後應足利義持之請, 居於京都等持寺․相國寺. 宮中柳營曾於其下皈依. 著有南遊稿一卷. 應永三十二年示寂, 世壽六十. 敕諡佛慧正續國師.
【악인악과惡因惡果】
p4946-下→ 惡因․惡果之倂稱. 指可招致惡果之根源及惡行所生之苦果. 爲善因善果之對稱. 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佛母品載, 善惡所受之果報截然不同, 一切善感受佛果, 無明則受有爲生滅之果, 故善果從善因而生, 惡果從惡因而生. 惡因惡果與善因善果二者, 其因與果之關係爲同類因․等流果. 佛典中解說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者甚多, 如大莊嚴論經卷十五揭示八十九種事緣, 分別善惡報應經․法苑珠林卷六十九․卷七十之受報篇亦廣說善惡之業報. 善行成因而生善果, 惡行成因而生惡果, 深信此種因果道理, 爲入於佛法之必要條件. (參閱等流果5172)
【악인惡人】
p4945-中→ 卽不善之人. 指身․口․意行惡之人, 尤指否認佛敎正理而不信受者而言.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謂, 未來世之惡人, 雖聞佛說一乘之法, 但迷惑而不信受, 破法墮於惡道. 善導於觀念法門一書中擧出五種惡性之人, 卽 : (一)謗眞行僞, (二)謗正行邪, (三)謗是行非, (四)謗實行虛, (五)謗善行. 又梵網經卷下․菩薩戒義疏卷下等, 對惡人嚴加指斥, 謂不受菩薩戒者, 皆是惡人, 名爲畜生, 如無心之木石. 日本淨土敎對於此等惡人有救濟之說, 如淨土眞宗特稱惡人爲惡人正機, 主張惡人爲正所被之根機, 以爲惡人卽是阿彌陀佛所攝化之對象. [無量壽經卷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六]
【악인정기惡人正機】
p4945-下→ 爲日本淨土眞宗開祖親鸞所提倡之思想 ; 係顯現阿彌陀佛無限慈悲之用語. 親鸞曾於歎異鈔中謂, 阿彌陀佛之本意爲度人往生, 無論善類․惡類皆當救度 ; 尤以惡人, 更當救度之, 使其往生, 此稱惡人正機. 蓋淨土眞宗對違犯十惡五逆罪者之往生, 提出慈悲․智慧二門之說法, 謂於智慧門中, 彌陀鑒照是非善惡, 接引善機而愼誡惡行․惡性 ; 然於慈悲門中, 則以惡人爲得蒙救度之主要對機. 此乃親鸞所倡念佛之眞髓.
【악작惡作】
p4947-上→ ①梵語 kaukṛtya. 心所(心之附屬作用)之一. 與悔同義. 爲說一切有部所立七十五法之一, 屬不定地法, 又爲法相宗四不定之一. 惡, 卽厭惡 ; 作, 卽所作. 卽厭惡所作, 於作惡事後追悔之心. 俱舍論卷四對惡作一名提出三種解釋, 其一謂緣惡所作之事而追悔, 稱爲惡作, 卽於能緣之追悔上立所緣境之名 ; 其二謂追悔係以惡作爲所依而生, 故在能依之追悔上立所依之名 ; 其三謂追悔爲惡作之果, 故在果之追悔上立因之名. 此三解中, 惡作之惡皆讀入聲, 其義皆爲追悔所作之惡. 但惡作之性竝非必爲不善, 不論善或不善, 凡屬不合情理之所作, 皆稱爲惡作. 又大毘婆沙論卷三十七擧出四句惡作, 卽 : (一)追悔已作之惡業, (二)追悔已作之善業, (三)追悔已作善業之未滿, (四)追悔已作惡業之未滿. 此四句係由已作之業而說. 俱舍論卷四則對於追悔未作之事, 亦稱爲惡作, 如追悔我何故不作如是事亦爲惡作. 說一切有部認爲追悔善之不作業爲善之惡作, 追悔不善之不作業爲不善之惡作, 主張惡作僅限於善與不善, 而不通於無記. 但據俱舍論卷四載, 外方諸師中有說惡作通於無記者. 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本亦以惡作通於善․不善․無記三性. 又唯識家稱惡作爲悔, 其解釋亦與俱舍等不同. 成唯識論卷七說明悔卽嫌惡所作之業, 以追悔爲性, 障奢摩他爲業, 且惡作是於果上假立因之名, 悔則係就當體而立其名者. 另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七之意, 惡作之惡讀去聲, 爲嫌惡之意.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十一․瑜伽師地論卷十一․顯揚聖敎論卷一․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七․俱舍論光記卷四․俱舍論寶疏卷四․百法問答鈔卷一]. ②卽戒律中之突吉羅(梵 duṣkṛta). 指身體之微細惡行, 有時亦包括口舌之微細惡行. [善見律毘婆沙卷九](參閱突吉羅3924)
【악지식惡知識】
p4948-下→ 梵語 pāpa-mitra. 爲善知識之對稱. 又作惡友․惡師․惡師友. 卽說惡法與邪法, 使人陷於魔道之惡德者. 法華經卷二譬喩品載, 對捨離惡知識而親近善友之人, 方可爲其說法. 又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記載, 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 其心竝無怖懼, 於惡知識則生畏懼之心. 長阿含卷十一善生經擧出六惡友, 卽方便生欺(說種種欺詐)․好喜屛處(喜好隱祕之處所)․誘他家人(誘拐他家之人)․圖謀他物(謀取他人之財産)․財利自向(圖利自己)․好發他過(好指摘他人缺點)等 ; 又擧出親惡友之四事, 卽飮酒時友․博戱時友․淫逸時友․歌舞時友. 此外, 日僧親鸞在愚禿鈔卷下, 解釋善導觀經疏散善義中所擧二河譬喩中所說之惡友, 謂惡友指雜毒虛假之人, 卽指妨害往生淨土門旨趣之異學․異見․別解․別行等之人. [維摩詰經卷上․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악차취惡叉聚】
p4945-下→ 惡叉, 梵語 akṣa, 又作嗚嚕捺囉叉(梵 rudrākṣa). 意譯爲綖貫珠․金剛子. 樹名, 亦爲果實名. 學名 Eleocarpus ganitrus. 其果實皆三粒同一蒂, 且落地後多聚集於一處, 故稱惡叉聚, 用以譬喩惑․業․苦三者間之互相關連. 此外, 經論中多引之譬喩多數或衆多之意. 瑜伽師地論卷九十六(大三○․八四六下) : 譬如世間大惡叉聚, 於此聚中有多品類.成唯識論卷二(大三一․八上) : 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 如惡叉聚, 法爾而有.惡叉聚之果實呈紫色, 印度人多取以染物或榨油, 其果核可作念珠之用.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卷五十六․瑜伽論記卷十三․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成唯識論演祕卷二末․玄應音義卷二十二․慧琳音義卷三十五․翻譯名義集卷三]
【악찰나惡刹羅】
p4949-上→ 梵語 akṣara. 又作噁刹囉․阿察囉․羅刹羅․惡察那․阿乞史羅. 譯作字. 又爲音節․韻․語之意. 卽指文宇, 由其不變之義, 取爲不改轉之義. 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大四三․六九上) : 惡察那是字, 無改轉義.俱舍論光記卷五(大四一․一○八下) : 梵云惡刹羅, 唐言字, 是不流轉義, 謂不隨方流轉改易.據玄應音義卷二載, 字爲文字之總名, 梵語爲惡刹羅, 譯作無當流轉․無盡 ; 字借紙墨之書寫可得不滅, 此不滅用以譬喩常住, 凡有四十七字, 爲一切之字本. 又據大日經疏卷十七載, 字之梵語有惡刹羅․哩比鞞二音, 前者爲根本字, 卽是本字, 如阿字之最初二音, 後者則爲增加字. [大日經疏卷十四․大日經疏義釋卷十一․慧琳音義卷二十五․梵語雜名]
【악촉惡觸】
p4952-上→ 謂食物爲他人之手所觸而惡穢者. 戒律以他人手觸之食物爲不淨物, 故禁食之.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二之二]
【악취공惡取空】
p4948-中→ 梵語 dur-gṛhītā śūnyatā. 又作僻取空. 取惡空之義. 爲善取空之對稱. 卽否定因果道理, 不知緣生無性之理而謬解空義, 執著於斷空之見. 據成唯識論卷七載, 否定眞俗二諦, 是爲惡取空, 諸佛說爲不可治者. 又據大智度論卷一載, 佛法中有方廣道人, 說一切法不生不滅, 空無所有 ; 以其說不契實義, 不知卽空無性之理, 卽是惡取空. [菩薩地持經卷二․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瑜伽論記卷九․華嚴經探玄記卷十․華嚴五敎章卷四]
【악취惡趣】
p4950-下→ 梵語 durgati, 巴利語 duggati. 又作惡道. 爲善趣之對稱. 趣, 爲往到之義. 卽由惡業所感, 而應趣往之處所. 據俱舍論卷八載, 五趣之體爲無覆無記, 又五趣攝於有情數 ; 卽謂由善惡業所招感之異熟無記之果體, 名之爲趣, 故說一切有部主張趣不通於善․染及器世界. 一般以地獄․餓鬼․畜生三趣稱爲三惡趣, 又稱三途․三惡道, 爲純粹惡業趣往之處 ; 其中, 依瞋恚趣往地獄, 依貪欲趣往餓鬼, 依愚癡趣往畜生. 相對於三惡趣, 阿修羅․人․天等三趣稱爲三善趣, 爲行善業者所趣往之處. 三惡趣若加阿修羅, 卽爲四惡趣. 三惡趣加人․天卽爲五惡趣, 又稱五惡道․五趣 ; 其中阿修羅包括在餓鬼․畜生․天上三處, 或爲地獄所攝. 五惡趣再加阿修羅卽稱六道, 又稱六趣. 人類亦可謂於六道中輪迴生滅. 此六道若以現實人生取譬, 瞋恚卽爲地獄, 貪欲卽爲餓鬼, 愚癡卽爲畜生, 鬥爭卽爲阿修羅, 喜悅則分別爲人間․天上. 古印度人一生最大之願望, 乃不欲再度受生至人間, 故視人道與天道均爲惡趣. 但此惡趣義攝入佛敎之後, 惡趣專指地獄․餓鬼․畜生三道, 天․人爲二善道. 此外,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 第一願爲無三惡趣願, 第二願爲不更惡趣願, 此二願皆爲大悲拔苦之願. [無量壽經卷下․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九․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俱舍論光記卷八․俱舍論寶疏卷八․玄應音義卷四․慧琳音義卷四十八․選擇本願念佛集卷上]
【악행惡行】
p4947-上→ 卽不良之行爲. 又爲煩惱之異名. 佛敎對於一切不善之身․語․意業等, 依次稱爲身․語․意惡行. 於一切惡行之中, 以破僧罪爲最重. [俱舍論卷十六․十地論義記卷四本](參閱惡4944)
【악혜체달라국惡醯掣呾邏國】
p4951-下→ 惡醯掣呾邏, 梵名 Ahi-cchattra, 意譯爲蛇蓋․蛇철糸철. 爲中印度古國名. 又作堊醯掣呾邏國․阿喜掣多羅國․阿藍車多羅國. 據大唐西域記卷四載, 惡醯掣呾邏國周環三千餘里, 大都城周環十七八里, 地勢險固, 盛産穀麥, 竝多林泉. 其國民風淳樸, 翫道篤學, 有伽藍十餘所, 僧徒千餘人, 習學小乘正量部法. 另有天祠九所, 異道三百餘人, 事奉大自在天, 爲塗灰外道. 此國之名, 據印度古代史詩大敘事詩(梵 Mahābhārata, 音譯摩訶婆羅多)載, 爲般闍羅國(巴 Pañcāla)北部之首都, 其遺址靠近恆河支流羅摩恆迦河(Rāmagaṅgā;), 位於巴雷利(Bayeli)之西約二十九公里處, 存有三十二塔.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中․大智度論卷三․翻梵語卷八]
【안가예술安哥藝術】
p2401-下→ 安哥, 又稱吳哥. 位於高棉北部暹粒市(Siemreap)北五公里, 爲西元八○二年至一四三二年安哥王朝之都城, 歷數百年之經營, 共有建築六百餘座, 充滿宏偉的石構建築與精美的石刻浮雕, 後世特稱爲安哥藝術. 十五世紀, 泰人攻陷安哥, 大肆劫掠破壞, 王朝遷都至南部之百囊奔, 安哥乃告荒蕪, 宏麗之建築漸爲熱帶叢林所淹沒. 至十九世紀, 由於眞臘風土記一書之譯本問世與法國學者亨利莫合(Henri Mouhot)․伯希和等人之探險考證, 安哥古蹟始重現於世. 安哥建築群六百餘座, 除部分已成廢墟外, 大都保存完好, 其較具代表性者有羅盧奧斯(Roluos)․巴肯廟(Bakheng)․班臺斯利神廟(Banteay Seri)․非米阿納卡(Phimeanakas, 空中宮殿之意)․巴普昻廟(Baphuon)․安哥寺(Angkor Wat, 或 Angkor-Vāt)․安哥城(Angkor Thom)․巴戎寺(Bayon)․塔普隆寺(Ta Prohm)․普拉坎寺(Prah Khan)․那伽般寺(Neak Pean, 又作幡龍寺), 其中以安哥城與安哥寺之建築最爲壯麗精緻, 膾炙人口. 安哥寺, 又稱小安哥, 一般習稱爲安哥窟(吳哥窟)․爲安哥最大之建築物, 位於安哥城南面, 爲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Ⅱ 1113~1150)時所建, 四周圍繞河溝, 全長五點六公里. 全部建築均以石塊重疊而成, 中央爲一座三層式之高臺, 臺基面積四萬餘平方公尺, 臺上有五座連成一組之尖塔, 呈四方形, 最高者六十五公尺, 三層臺階均有石砌迴廊, 廊壁刻滿浮雕, 每道迴廊長達二百餘公尺. 西門爲正門, 門前有大石橋與大平臺, 兩側以石雕之九頭龍爲欄杆. 寺址外圍有兩重石砌圍牆, 配置壯麗之門樓. 全寺之構造規模龐大, 比例勻稱, 精緻莊嚴, 不論寺塔․屋頂․迴廊․門窗․牆壁․殿柱․石階, 均雕刻精美, 裝飾細緻, 達於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水準. 雕刻之主題有印度兩大史詩之摩訶婆羅多․羅摩耶那․地獄變相圖․毘濕奴與惡魔或天神交戰圖, 以及當時國王和人民生活之題材, 人物生動, 形像逼眞, 上下疊置, 精美絶倫. 此寺原爲崇祀毘濕奴之神殿, 後成爲蘇利耶跋摩二世之陵寢. 一九七○年代, 爲棉共占領, 安哥寺遂毁於戰火. 安哥城, 又稱大安哥, 係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 1181~1219)爲紀念戰勝占城所建, 四周長達十二公里, 紅岩石圍牆高七公尺, 外壕寬一百公尺, 壕上有一壯闊石橋, 兩側各置一條石刻之九頭巨蛇, 各由五十四個石巨人挽持, 壯觀至極. 城門有五座, 門高二十公尺, 上皆築石塔三座, 每塔四面均雕刻面含慈容之觀世音菩薩像. 城門兩側各置一組三隻巨象之高浮雕, 城中央卽是由五十座石塔組成之巴戎寺. (參閱吳哥2827․扶南國2945)
【안거건도安居犍度】
p2400-下→ 巴利語 vassupanāyika-kkhandhaka. 乃二十犍度之一. 指有關安居之諸種制戒. 如參加者之資格․房舍臥具等之分配․前安居與後安居之別․安居之場所․中途外出等規定, 稱爲安居犍度. (參閱二十犍度181)
【안거安居】
p2398-上→ 梵語 vārṣika 或 varṣa, 巴利語 vassa. 意譯爲雨期. 爲修行制度之一. 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坐臘․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結制安居․結制. 印度夏季之雨期達三月之久. 此三個月間, 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 稱爲安居. 此係唯恐雨季期間外出, 踩殺地面之蟲類及草樹之新芽, 招引世譏, 故聚集修行, 避免外出.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四, 解釋安居之字義, 卽形心攝靜爲安, 要期在住爲居. 安居之制始行於印度古代婆羅門敎, 後爲佛敎所採用. 於長阿含卷二遊行經․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九等中, 記載釋尊與弟子安居修行之事蹟. 僧伽羅刹所集經卷下等, 則列擧出釋尊於四十五年間坐夏之地名. 關於釋尊在成道後與弟子第一次擧行安居之地點, 諸經典所說不一, 然一般多以鹿野苑爲第一次安居之所在. 又據善見律毘婆沙卷三載, 阿育王之子摩哂陀與諸比丘在錫蘭(今斯里蘭卡)支帝耶山(巴 Cetiyagiri)之迦那迦室(巴 Kaṇṭaka)坐夏三個月. 至今錫蘭等南方佛敎諸國仍依照律之規定而行安居之制. 據十誦律卷二十四所擧,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等出家五衆應行安居, 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二衆則可不行安居. 又出家五衆中, 比丘與沙彌一起安居修行, 比丘尼與沙彌尼․式叉摩尼一起安居修行. 於巴利律藏大品入雨安居犍度(Vassupanāyika-kkhandhaka)等中, 規定比丘等若不行安居, 則墮惡作(巴 dukkaṭa, 突吉羅)之罪. 關於安居之場所, 四分律卷三十七安居犍度擧出樹下․小屋․山窟․樹空․船上․聚落等處, 或依牧牛者․壓油人․斫材人等安居. 五分律卷十九安居法則禁止於無救護處․塚間․空樹․皮覆屋․露地處安居. 又於安居前, 須先修治房舍, 竝將房舍․資具等物公平分配豫大衆. 至於分配日期, 據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床褥法條所擧, 若安居之處所較近時, 可於四月十五日分配 ; 若安居之處所較遠, 或安居之人數過多, 而須移至別處安居時, 則可提早於四月十三日分配. 又入安居時, 須對所依之人(有德之比丘)表白結制安居之旨意, 方可入安居, 稱爲對首安居 ; 若無所依之人時, 則於心中自表結制安居之旨意, 以入安居, 稱爲心念安居. 於安居期間禁止外出遊行, 違反此規定者得惡作之罪. 然據四分律卷三十七所擧, 若能卽日歸回者, 可准許外出 ; 或有特殊事宜, 獲得僧伽之認可, 以七日․十五日等爲期限者, 亦可准許外出, 此種方法稱爲七日法․受日法. 此外, 若有違規外出者, 卽得惡作之罪, 稱爲破安居․破夏, 將失去接受安居施物分配之資格. 然若因避離猛獸․毒蛇․火難․水難․王難․賊難․食料難․女人․親族等障難, 或爲調解破僧等事而離開安居之場所, 則不獲罪. 安居之時期, 一般多以一夏九旬(卽三個月)爲期.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之四, 以四月十六日爲安居之始日, 七月十五日爲終日, 翌日爲自恣日 ; 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則以七月十五日爲自恣日 ; 大唐西域記卷二․卷八所擧之安居期爲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 關於安居之種類有二說 : 一說爲前安居․後安居二種, 前安居始於五月十六日, 後安居始於六月十六日. 一說爲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三種, 前安居始於四月十六日, 中安居始於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 後安居始於五月十六日. 此外,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本引用涅槃經之說, 將結制中之一日分爲五分, 依次敘述佛陀早起著衣․外出乞食行化, 乃至爲比丘衆․諸天善神說法等一日中之行止. 安居之首日, 稱爲結夏 ; 圓滿結束之日, 稱爲解夏․過夏․夏竟․夏滿․夏解․安居竟. 結夏與解夏期間, 稱爲半夏. 據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載, 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解界․結界․受功德衣等四事. 卽於安居圓滿後, 大衆反省安居中之行爲, 若有罪時則自宣己罪, 相互懺悔, 稱爲自恣 ; 自恣之日稱爲自恣日․佛歡喜日. 又安居結束時, 應解除安居期間禁止外出於結界範圍之規定, 此爲解界. 又安居圓滿後, 比丘․比丘尼等增加法臘一歲. 法臘又稱夏臘, 爲出家人定長幼次序之規準. 一般多於夏季擧行安居, 然亦有於冬季結制安居者, 稱爲冬安居. 我國․西域地方及日本皆有冬安居之制. 據大唐西域記卷一羯霜那國載, 十二月十六日爲冬安居之首日, 翌年之三月十五日爲終日. 我國行安居之制始於姚秦時代, 其時由於十誦律․廣律等之傳譯, 皆詳細解說安居之作法, 我國僧人乃依之而行結夏. 另如出三藏記集卷三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錄․廣弘明集卷二十四等, 則載有我國僧人結安居之事蹟. 我國之安居制度雖承襲於印度, 然因風土民情之差異, 故未全然沿用印度之作法, 而有部分變通之處. 如大宋僧史略卷下賜夏臘條所載, 中唐至五代時, 有未依安居之行儀而賜增夏臘之事. 此外, 安居在我國亦有隨意隨處而行之說, 卽認爲修行隨處可行, 竝不限於安居期間, 故於年中行事中, 未將三個月之安居修行視爲必行之事. 如百丈淸規月分須知章中, 記載各月之行事, 然卻無安居之事項. 另據釋氏要覽卷下解夏草條載, 印度比丘於自恣日時, 須以茅草(卽吉祥草)爲僧伽之座, 自亦坐於茅草上而行自恣. 此種習俗傳至我國則有所改變, 如宋代江南地方之僧, 於解夏日時以茅草贈與檀越. 日本之安居制度行之久遠, 約與灌佛會․盂蘭盆會等同時由我國傳入. 於安居期間亦擧行講經, 稱爲夏經. 平安時代安居中除講經外, 尙行寫經, 稱爲夏書. 又於夏解日將夏書收納於寺社中, 稱爲夏書納․夏解納. 又安居期間隱居在寺社中, 稱爲夏籠 ; 隱居之堂, 稱爲夏堂 ; 安居中所修之念佛等, 稱爲夏念佛 ; 結夏安居之僧․稱爲夏僧 ; 安居期間, 避離不淨之食物, 稱爲夏斷. 日本之安居, 係採夏․冬二期竝行之制, 在形式上歷來變化不少, 但至今仍被隆重擧行. 其中, 尤以禪宗特重安居之行事, 卽以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爲夏安居之時期, 以十月十五日至翌年一月十五日爲冬安居之時期. [中阿含卷二十九請請經․月燈三昧經卷五․正法念經․四分律卷五十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卷二․景德傳燈錄卷十七曹山本寂禪師章下․嘉泰普燈錄卷十四雪庭元淨禪師章下․禪苑淸規卷二․興禪護國論卷下](參閱自恣2529)
【안격덕安格德】
p2404-中→ (Angad, 1504~1552)原名拉希那(Lahina), 爲印度錫克敎第二代祖師, 亦卽那那克之繼承人. 創制旁遮普語之果魯穆奇(Gurumukhi)字母. 所撰寫之那那克傳記, 爲錫克敎文獻之開端. 錫克敎於其領導下, 發展成一特殊之敎團.
【안곡백운安谷白雲】
p2397-中→ 日本曹洞宗僧. 白雲爲禪名, 又稱祖岳. 幼年落髮, 十三歲成爲曹洞宗新學僧. 受師範敎育, 曾任敎職. 十五歲始習坐禪, 四十歲之後正式成爲寺僧, 後得原田大雲印可, 承其法嗣. 其敎授法兼備曹洞宗道元禪師之禪法心要只管打坐, 及臨濟宗之法要公案與坐禪. 除經常在日本擧行接心活動外, 竝曾遠至美․英․法․德諸國演講禪學, 接引歐美學人. 出版五全套關於無門關․碧巖錄․從容錄․傳光錄․洞山五位等公案集之注釋書. [禪門三柱]
【안골安骨】
p2404-中→ 遺骸火化後, 收拾遺骨以安置之. 又作安位. 安骨時所行之法事, 稱爲安骨佛事, 又稱安骨諷經. 敕修百丈淸規卷三遷化條(大四八․一一二九上) : 小師․鄕人法眷, 守化收骨, 齋罷, 鳴僧堂鐘集衆, 仍備儀從, 迎骨回寢堂安奉, 請安骨佛事, 掛眞供養諷經.[禪林象器箋喪薦門]
【안과이체案瓜二諦】
p4127-中→ 三論宗吉藏評判二諦說之用語. 案瓜於水中, 手擧則瓜現出其體, 以之比喩世諦 ; 手案瓜則沒其體, 以之比喩假體卽空之眞諦. 俗諦顯而易見, 眞諦則不易顯, 非常人所能了知者, 故以案瓜比喩之. [二諦義卷下](參閱二諦244)
【안극특득패룡安克特得佩龍】
p2397-上→ (Anquetil-Duperron, Abraham Hyacinthe; 1731~1805)爲法國硏究東方學與印度學之先驅. 硏學於巴黎與荷蘭烏特勒支. 後有志硏習古代波斯學與印度學, 遂於一七五四年渡海至印度旁地治利(Pondicherry)等地遊學, 習得波斯․印度之語言. 一七六二年返法, 攜回一百八十部經籍之古寫本, 藏置於巴黎王室圖書館. 一七七一年發表祆敎聖典之硏究論文 Zend-Avesta, 凡三卷, 一八○四年將奧義書五十篇從波斯譯本譯爲拉丁文. 爲最早介紹印度敎與東方精神至歐洲, 且首開近代印度學之硏究. 著有 : Législation orientale, 1778 ; Recherches historiques et géographiques sur 1'Inde, 1786 等.
【안근眼根】
p4743-上→ 梵語 cakṣur-indriya, 巴利語 cakkhundriya. 音譯斫蒭. 單稱眼. 爲眼識之所依, 能看取色境, 卽爲不可見有對(有礙)之淨色. 五根或六根之一, 爲十二處中之眼處(梵 cakṣur-āyatana) , 十八界中之眼界(梵 cakṣur-dhātu). 普通所稱之眼指眼球 ; 然於大毘婆沙等經論分爲二種, 謂可見而由筋肉所組成者, 爲扶根(扶塵根) ; 對此, 不可見而有能見之作用者爲眼, 稱爲勝義根. 其中, 扶根以四塵爲體, 爲可見有對 ; 勝義根以淸淨之大種所造之色爲體, 爲不可見有對. 關於眼取境時, 是眼識能見色, 或眼根能見色等問題, 歷來有四種說法, 而以其中之根見爲大毘婆沙論所認可, 故於論中一一評破其他三說, 卽 : (一)根見, 爲世友所主張, 稱爲根見家, 謂眼根觀照色境之力用, 稱爲見, 眼識則僅能了別眼根所觀照之境. 若謂眼識能見色, 則識爲無障之法, 故應可見被障蔽於壁外之境, 然其識見旣不能成立, 此卽爲根見之證明, 卽根爲有障․有對之法, 故不能見被障之色. (二)識見, 爲法救所主張, 若謂眼識可見色, 識應有見相, 然識無見相, 故識見之理爲非. (三)根識相應之慧見, 若謂根․識相應之慧能見色, 則與耳識相應之慧, 亦應聞聲, 然慧無聞相, 故慧見之理非. (四)根識和合見, 若謂根識和合而見色, 應於一切時皆能見色, 以無時不和合, 故理爲非. 對此根見或識見之問題, 大乘唯識主張根識和合見. 蓋唯識宗認爲一切諸法皆爲第八識所變現, 而無小乘所說的由極微所成之根境, 故認爲根僅具有識所藉以攀緣而變現境之功能以外卽無其他功能. 又諸經論關於眼之種別, 亦有多種說法, 或謂異熟生․長養二種, 或說三眼․四眼․五眼․十眼等. 瑜伽師地論卷三對於眼之種類, 記載最詳, 論中由一種能見之眼增數至過去眼․現在眼․未來眼․內眼等之十一種眼. [雜阿含經卷十三․大毘婆沙論卷十三․俱舍論卷二․大智度論卷三十三․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本](參閱眼4742․眼識4744)
【안근眼筋】
p4744-中→ 禪林用語. 意指眼光敏銳, 比喩有作爲․有氣槪之貌 ; 禪林中, 轉指明辨是非․得失之意. 又稱眼裏(裡)有筋. 爲眼裏無筋之對稱. 從容錄第九十三則釋之爲, 辨別是非․明了得失. 碧巖錄第六十六則(大四八․一九六下) : 當時若有些子眼筋, 便解瞥地去, 豈不快哉?
【안노安老】
p2396-下→ (一)禪院中, 老僧與隱居者所安住之寮舍. 於此安住者若年約七․八十歲, 則可免一切勤行作務而供給粥飯. (二)指年老而身體衰弱之僧所住之處. (三)年齡雖老而能發道心, 於僧堂中修行者, 亦稱安老. (參閱安樂堂2407)
【안단安單】
p2405-上→ 凡僧侶遊方到寺, 皆可請求掛單暫住, 如掛單已久, 知其行履確可共住者, 卽送入禪堂, 此卽稱爲安單. 此後該僧卽正式成爲叢林淸衆之一員. 又叢林安單將全年分爲春冬兩期, 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止, 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 於正月․七月期頭之時進禪堂, 稱爲大進堂.
【안달나박국安呾羅縛國】
p2397-下→ 安呾羅縛, 梵名 Antar-ab. 又作安呾羅縛婆(梵 Antarava). 爲印度西北部之古國名, 其地乃睹貨邏國之故地. 位於印度西北部興都庫什山(Hindu Kush)之北麓, 卽今 Anderab 附近之地. 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載, 此國之人, 個性獷暴, 少信佛法, 僅有伽藍三所及一塔(阿育王所建), 僧徒數十人, 皆遵習大衆部之法. 蓋玄奘至印度求法, 於歸途中經由迦畢試國之谷地北行, 通過此國而轉赴活國(卽今之 Kunduz, 位於阿富汗境內).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五․唐書西域列傳第一四六下․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vol. II]
【안달라왕조案達羅王朝】
p4127-中→ 案達羅, 梵名 Andhra. 又作案陀羅王朝. 於阿育王逝後統領南印度之王朝. 自西元前二三二年至西元二二五年, 歷三十代, 凡四百五十年. 據傳其乃雅利安族與土著之混血種族. 於統一獨立前卽有三十都市․無數村落․十萬步兵․二千騎兵․一萬象隊, 武力强大. 第一世王爲尸摩迦(梵 Simuka), 其氏名娑多婆訶(梵 Sātavāhana), 亦卽王室之稱. 西元一世紀末曾受釋迦族中之兩部族之侵略, 至一○六年英主喬達彌普特羅悉達卡爾尼王(梵 Gautamīputra Śātakarṇi)卽位, 始振興其國勢. 其後, 國勢復逐漸衰頹, 至西元二二五年終告滅亡. 又西元二○○年, 案達羅王朝曾特意保護著名之佛敎遺蹟阿摩羅婆提大塔(梵 Amarāvatī)之建設, 與阿旃多(梵 Ajantā)窟院之初期開掘, 又於耶耆那舍利王(梵 G. Yajñaśri)時將黑蜂山之洞窟贈豫大乘佛敎名宿龍樹(梵 Nāgārjuna), 且豫以保護. 故此王朝之德業對於大乘佛敎之興隆實有極大貢獻. 據大唐西域記卷十所載, 案達羅之都城爲甁耆羅, 風俗猛烈, 全國伽藍二十餘所, 僧徒三千餘人. 其西南不遠處有一窣堵波, 乃無憂王所建, 其地爲佛陀說法的遺蹟之一. 城西南二十餘里處有一孤山, 山嶺上之石塔卽昔時陳那造因明論之處. 西域記復云, 案達羅之東南爲馱那羯磔迦國, 後者又稱大案達羅國.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解說西域記․東南印度諸國の硏究]
【안달라파案達羅派】
p4128-上→ 巴利名 Andhakā. 部派佛敎之名稱. 此派根據地爲南印度案達羅(梵 Andhra, 巴 Andha, 又作案陀羅)地方. 據佛音(梵 Buddhaghoṣa)之論事註(巴 Kathā-vatthuppakaraṇa-aṭṭakathā), 案達羅派共有東山住部(巴 Pubbaseliyā)․西山住部(巴 Aparaseliya)․王山住部(巴 Rājagiriyā)及義成部(巴 Siddhatthikā)等四部, 均爲後世出現之部派. 此一案達羅之名稱非爲佛音以前所用者, 然有關部派諸書中, 對於屬案達羅的四部派, 島史(巴 Dīpavaṃsa V)擧出在佛滅二百年中十七部派分裂後産生六部派中之王山住部․義成部․東山住部及西山住部等四者(南傳大統史 Mahāvaṃsa V 亦同說), 淸辨(梵 Bhavya)之異部宗精釋(藏 Sde-pa tha-dad-par byed-pa daṅ rnam-par-bśad-pa)之第二說, 亦在八部的大衆部中揭出東山住部(藏 śar-gyi ri-bo-pa)․西山住部(藏 Nub-gyi ri-bo-pa)․王山住部(藏 Rgyal-po ri-bo-pa)及義成部(藏 Don-grub-pa)等四部. 據世友之異部宗輪論所載, 佛陀入滅後第二百年滿時, 大衆部有大天者, 住制多山, 與大衆部僧諍論餘所誘等五事, 致生乖諍, 分裂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及北山住部(相當於島史等之東山住部)等三部. 對此論事二之一至五, 佛音之註謂餘所誘爲東山住部及西山住部之主張, 無知․猶豫․他令入等三事爲東山住部之主張, 道因聲故起爲東山住部等所主張, 大致吻合. 世友未說王山住部及義成部, 而係出於島史等記載, 由此推測, 此二部在西山住部及東山住部以後分裂, 更在島史揭出後期分派的大衆部六部之一─後王山住部(巴 Apara-rājagirikā, 大統史作金剛部 Vājiriyā)係由王山住部分裂出者. [結集分派史考․小乘佛敎思想論․印度佛敎固有名詞辭典․N. Dutt: Aspects of Mahāyāna Buddhism; J. Thomas: The Historyof Buddhist Thought; G.D. Malalasekera: Dictionary of Pāli ProperNames]
【안당雁堂】
p5322-中→ 又稱雁宇. 原指印度古代毘舍離國之林中, 爲佛陀而建造之堂宇, 以其形狀似雁, 故稱雁堂, 後轉指佛堂. [善見律毘婆沙卷十․釋氏要覽卷上]
【안동眼同】
p4743-上→ 指衆人一同處理事務之意. 禪林象器箋言語門載, 衆眼一同觀而爲事 ; 係元朝俗語. 敕修百丈淸規卷四列職雜務(大四八․一一三三上) : 或有遺忘什物者, 眼同收拾付還.
【안두案頭】
p4128-下→ 卽几案. 在禪宗寺院之衆寮內, 爲衆僧閱讀佛典祖論時, 所使用之几案. 禪僧於放參(參禪後之休息)時, 大衆回到衆寮中, 各就案頭位, 相向而坐, 隨意喫湯. 又在寮中之案頭上, 不得安置佛菩薩之像, 以免無禮. [永平元禪師淸規卷上․卷下]
【안등준웅安藤俊雄】
p2410-中→ (1909~1973)日本佛敎學者. 愛知縣人. 一九三三年於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哲學科畢業. 歷任京都大學․九州大學講師, 及大谷大學敎授․文學部部長․校長等職. 著作有天台思想史․天台學─根本思想與其發展․趙宋時期日中天台之交流․天台學論集等書.
【안등지신安藤智信】
p2410-下→ (1936~ )日本佛敎學者. 一九六○年大谷大學畢業. 竝於該校任敎. 主要從事東方佛敎史之硏究. 著作有論歐陽修之排佛論等.
【안락당安樂堂】
p2407-下→ 爲禪林中老僧休養之寮舍. 類似之寮舍, 有收容․治療病人之延壽堂. 禪林象器箋殿堂門 : 禪林寶訓音義云 : “延壽堂, 撫安老病之所也. 古者叢林, 老僧送安樂堂, 病者送延壽堂也.”
【안락安樂】
p2406-下→ ①爲西方極樂世界之別名. 如安樂國․安樂世界․安樂淨土等諸稱, 皆爲其例. 據無量壽經卷上載, 其國無有三途苦難, 唯有自然快樂之實, 故稱安樂國. 此外, 安樂二字若用於身心上, 則指身安心樂之意. 據法華文句卷八下之解釋, 身無危險爲安, 心無憂惱爲樂. (參閱極樂世界5481). ②(?~1207)日本淨土宗僧. 京都人. 外記入道師秀之子, 名遵西. 號安樂房. 幼時出家. 與住蓮同師事法然上人, 專修淨土, 學通內外. 頗富文采, 曾筆受法然上人撰述之選擇本願念佛集一書中之前三章部分. 後於承元元年, 後鳥羽上皇因宮女松蟲․鈴蟲之出家, 而怒斬師與住蓮, 其師法然亦以七五高齡而遭流放.
【안락집安樂集】
p2407-下→ 凡二卷. 唐代道綽(562~645)撰.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據迦才之淨土論所擧, 道綽歸信淨土敎, 係於隋大業五年(608)四十八歲時, 故本書之著述時期, 或在西元六○九至六四五年間. 其著述目的, 有多種說法 : 或謂本書係自全部佛敎敎義之中, 將淨土敎之要義摘錄出來, 而非與某一特定之經典有關 ; 或謂本書係敘述淨土三經之要義, 爲勸人往生之書 ; 亦有謂本書爲觀無量壽經之要義釋, 乃在宣揚往生淨土之眞義. 本書之內容, 由十二大門所成. 係將佛陀一代時敎分判爲聖道․淨土二門, 竝以淨土門相應於末法之鈍根衆生, 故提倡念佛法門, 勸人以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後世日本將佛敎分爲聖道門與淨土門之風氣, 卽由本書創始. 蓋道綽之時代, 正逢北周武帝排佛事件, 當時我國佛敎之末法思想非常普遍, 佛敎之存續問題, 已形成一種危機. 當時又有三論宗諸師, 以淨土往生之說爲有相之見, 注釋攝大乘論之諸家竝認爲念佛爲別時意, 諸多排斥淨土法門, 故道綽於此書中亦多有論辯. 本書又依據大集經之五個五百年說, 主張當時爲第四個五百年, 衆生必須依靠稱念佛名方能得救, 遂極力提倡念佛法門, 此一思想, 後由弟子善導集其大成. 此思想傳入日本後, 在鎌倉時代成爲法然與親鸞淨土敎之骨架.
【안락행安樂行】
p2407-上→ 卽指菩薩於惡世末法期間, 弘揚法華經時安住身心之法. 據法華經卷四安樂行品載, 安樂行計有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願安樂行等四種, 稱爲四安樂行. 亦卽諸衆菩薩應遠離身․口․意三業之過失, 竝發誓敎導衆生, 度化衆生, 行自利利他之安樂行爲. 據慧思之法華經安樂行義載, 於一切法中, 心安住不動, 稱爲安 ; 不受五陰煩惱之束縛, 稱爲樂 ; 身心安樂而自行化他, 稱爲行. 同書竝將安樂行分爲有相․無相二種, 卽 : (一)有相行, 乃外在之修法, 如一心讀誦法華經之文字等, 稱爲文字有相行. (二)無相行, 乃內在之修法, 如修止觀等, 以體達一切諸法中, 心相寂滅, 畢竟不生之三昧 ; 亦卽不以此安樂行爲行法, 而於自然無行之狀態下, 自行化他. 此外, 據法華文句卷八下亦擧出三釋, 以解釋安樂行之義, 卽 : (一)依事釋, 卽依事物以釋之 ; 謂身無危險爲安, 心無憂惱爲樂, 依此(身安心樂)能行自利利他之行爲. (二)附文釋, 乃附上勸持品中之三軌以釋之 ; 卽以著如來衣(行止行)爲法身安, 入如來室(行慈悲行)爲解脫心樂, 坐如來座(行觀行)爲般若之行. 此外, 另附上安樂行品之文以釋之 ; 卽以安住於忍辱地爲身安, 不爲煩惱․暴力所困爲心樂, 觀諸法實相爲行進. (三)法門釋, 卽以修行法門以釋之 ; 謂不緣生死․涅槃等二邊之法, 而安住不動, 是爲安 ; 不執取三昧廣大之用, 及不受五陰, 是爲樂 ; 於無受無行之狀態下而行中道, 是爲行. (參閱四安樂行1687)
【안령수니安令首尼】
p2394-下→ 後趙時代之尼僧. 生卒年不詳. 東莞(山東)人, 俗姓徐. 幼卽聰敏好學, 生性淡泊, 後爲佛圖澄之弟子. 依竹林寺淨檢尼師受戒, 住於建賢寺. 頗見重於後趙石虎, 備受尊崇. [比丘尼傳卷一]
【안름安廩】
p2409-上→ (507~583)南朝僧. 又作安凜. 江陰利成(江蘇江陰)人, 俗姓秦. 幼聰穎好學, 孝行遠播. 二十五歲因敕出家, 後往魏國隨司州光融寺之容公學習經論, 竝依嵩山少林寺光公聽講十地之說, 及受禪法要旨, 具明其玄理. 住魏十二年間, 宣講四分律․大乘經論各數十遍, 受業者日多. 梁太淸元年(547), 師與門人至揚都, 武帝敬供相接, 敕住天安寺, 師於此宣講華嚴經, 大張宗綱. 梁亡陳興, 永定元年(557)時, 師奉敕入內殿說戒律, 開法於耆闍寺, 講演不絶. 後受文帝之命, 於昭德殿開講大集經. 宣帝時師亦於華林園說法. 師曾立六宗之敎相, 以判佛一代之聖敎. 陳至德元年示寂, 世壽七十七. [法華經玄義卷十上․請觀音經疏․續高僧傳卷七]
【안립무량승安立無量乘】
p2395-下→ 乘, 法門之意. 卽隨順衆生本緣之根性欲望, 以種種方便道, 建立無量之法門. 於密敎中, 胎藏曼荼羅之諸尊係顯示此無量乘的一一乘之尊, 其乘雖無量, 然皆由大日如來之無盡莊嚴藏所流出, 且無論從任何法門而入, 皆匯歸於一. 大日經疏卷一(大三九, 五八五上) : 云何得此慧已, 能爲無量衆生, 廣演分布, 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 宣說一切智智?所謂安立無量乘, 示現無量身, 各各同彼言音, 住彼威儀.[大日經卷一住心品]
【안립安立】
p2395-上→ 卽施設差別之義. 亦卽用語言․名相來區別種種事物. 反之, 則爲非安立. 非安立乃超越相對之差別, 不以語言․名相表示. 據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 擧出安立之四義, 卽 : (一)安置, 係於已存在之事理上, 建立其存在之依據, 又稱爲建立․成立. (二)施設, 係廣以道理施設敎法之理趣. (三)開演, 係對於未經闡說之事理加以新說, 或將已有之舊說加以廣說者. (四)可建, 係對言亡慮絶之法性境界, 以敎理相稱, 可通解此境界之語言表達者. 同書竝擧出, 陳那論師將一切之能立․能破總稱爲安立 ; 卽謂能立自宗大乘唯識之說, 能破他宗執著有境之論, 故謂之安立. 又據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一載, 安立果, 謂依風輪安立水輪, 復依水輪安立金輪, 如此復安立大地, 乃至安立一切有情․無情 ; 亦卽於某基礎上安立之結果, 稱爲安立果. 此處之安立, 爲安置建立之義, 相當於唯識二十論述記之成立之義. 此外, 對眞如之本質(眞諦之理)施設差別之名言以解說者, 稱爲安立諦 ; 離一切言說․名相, 由絶對超越之立場來體達眞如之理者, 稱爲非安立諦. 成唯識論卷九所擧之相見道中, 觀非安立諦者有三品之心, 而緣安立諦者則有十六心. 又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所說之四種世俗諦, 屬於安立諦, 而四種勝義諦中之前三種亦屬安立諦, 唯最後之勝義勝義諦屬於非安立諦. [無量壽經卷上․俱舍論卷十一․成唯識論卷八․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末․勝鬘寶窟卷上末]
【안명安名】
p2396-上→ 又作取名. 卽於禪林中, 爲新受戒或皈依者初取法名之意. 然安名未必限於受戒或皈依之時, 禪宗語錄卽記載不少師家透過安名之擧而顯現其特殊機法之公案, 如聯燈會要卷十九卽載有唐代馬祖道一禪師爲丹霞禪師安名之經過, 此則故事且成爲禪林著名之美譚(卍續一三六․三七一上) : 師再謁馬祖, 未參禮便入僧堂, 騎卻聖僧項而坐, 衆皆愕然, 報馬大師, 大師入堂見卽笑云 : “我子天然.” 師跳下作禮云 : “謝師安名!” 因名天然.[禪林象器箋稱呼門]
【안목이명眼目異名】
p4743-上→ 指眼與目名稱雖異, 實質上爲同一物. 卽名異實同之意. 如性與體․一切與諸卽是眼目異名. [俱舍論光記卷一․卷二十]
【안문雁門】
p5321-下→ ①佛陀有雁王之稱, 故佛門又稱雁門. ②(476~?)卽曇鸞. 又作曇巒. 我國北魏淨土敎念佛門高僧. 日本尊之爲淨土五祖之初祖, 又尊爲眞宗七高僧之第三祖. 肆州雁門(山西代縣)人, 故以地名爲師之稱號, 姓氏不詳. 少出家, 兼通內外經籍, 而於四論佛性更有硏究. 歎大集經詞義之艱深難悟, 遂作其注, 注解過半而患氣疾, 後至汾川秦陵故墟之東門, 見天門洞開, 氣疾乃癒. 欲學佛法, 但恨年壽不長, 遂求諸仙術 ; 後經菩提流支三藏之開示, 竝授以觀無量壽經, 方醒悟解脫之道, 一心奉持彌陀淨土法門, 魏主尊之爲神鸞. 後住汾州玄中寺, 常往介山聚衆講經修淨業, 後人稱其住處爲鸞公巖. 關於師之寂年, 一說於東魏興和四年(542), 一說於北齊天保五年(554)之後. 敕葬於汾西泰陵文谷, 竝建磚塔爲其立碑. 師撰有禮淨土十二偈․讚阿彌陀偈․安樂集二卷等. [續高僧傳卷六․淨土往生傳卷上․佛祖統紀卷二十七]
【안배극安培克】
p2404-下→ (Ambedkar, Bhimrao Ramji; 1893~1956)當代印度之宗敎家․政治家. 生於馬哈拉施特拉邦. 其出身爲印度種姓制度外之最下層階級, 卽所謂的不可接觸之賤民(untouchable). 曾赴美遊學於哥倫比亞大學, 硏習經濟學與社會學, 後任敎師․律師, 活躍於印度政治界, 奔走呼籲廢止階級不平等制度, 主張下層階級之解放. 印度獨立後爲新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 任首屆司法部長, 竝爲種姓聯盟主席, 竭力倡導佛敎之平等精神. 曾在印度各地發起賤民改信佛敎運動, 使無數下層階級, 由印度敎改信佛敎, 乃現代印度復興佛敎運動之最大盛擧, 故世人稱其爲下層階級之慈父, 且尊之如神. 著有佛陀與其佛法․盧比的問題等書.
【안법현安法賢】
p2400-下→ 曹魏譯經家. 安息國人. 藝業精深, 慧解尤峻, 振錫遊歷四邦, 魏文帝黃初(220~226)年中, 於洛陽從事翻譯. 曾譯有羅摩伽經三卷․大般涅槃經二卷, 凡二部五卷, 惜今俱缺失. 生卒年不詳. [開元釋敎錄卷一]
【안법흠安法欽】
p2400-下→ 西晉譯經家. 安息國人. 生卒年不詳. 博通諸經, 幽鑒無滯, 自武帝太康二年(281)至惠帝光熙元年(306), 於洛陽譯出之經如下 :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四卷․阿育王傳七卷․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阿闍世王經二卷․阿難目佉經一卷, 凡五部十六卷. [大唐內典錄卷二․開元釋敎錄卷二]
【안사나림安闍那林】
p2410-上→ 梵名 Añjana-vana, 巴利名同. 又作安膳林․安禪林. 位於中印度娑根多城(巴 Sāketa)附近之林園. 至於娑枳多城, 則位於憍閃毘國(巴 Kosambi)與舍衛城(巴 Sāvatthi)之間. 安闍那林園中, 有鹿野苑(梵 Mṛgdāva), 釋尊常居此說法. (參閱鹿野苑4848)
【안상삼매의궤경安像三昧儀軌經】
p2405-下→ 全一卷. 宋代施護譯於太平興國五年(980). 又作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 本經敘述有關諸佛菩薩之塑畫雕造等諸事項, 竝詳細闡明開眼․供養等之作法. ┌前五識 我 執 前五識 │ │第六識 法 執 第六識 護法┤ 安慧 │第七識 所知障 第七識 │ └第八識 煩惱障 第八識
【안상安詳】
p2405-中→ 卽安穩微妙之貌. 亦卽指安靜之狀態. 安, 徐之意 ; 詳, 審之意.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大九․五中) : 爾時, 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此外, 因安禪入定, 而得寂靜․安穩之境界時, 稱爲安詳三昧. [無量壽經卷上]
【안서雁書】
p5322-上→ 佛陀本生譚之一. 據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四惡友品記載, 往昔波羅捺王摩訶羅闍有二子, 兄名善友, 弟名惡友. 兄欲求取如意珠, 以恤國中人民, 遂與弟同入大海, 兄得珠, 弟因嫉妬而刺兄之眼, 奪珠而歸, 竝謊稱兄沒於水, 父母聞後痛哭不已. 善友眼傷癒後, 止於利師跋國, 忽見昔日宮中所飼白雁頸上繫其母之信飛鳴而至, 遂作書敘實情, 寄雁歸. 父母審知實情, 卽迎回善友. 其時之惡友卽佛世時之提婆達多之前生, 善友卽佛陀之前生.
【안선나安膳那】
p2409-中→ 梵語 añjana 之音譯. 又作安繕那․安禪那․安闍那. 一說爲眼藥名, 其色靑黑. 一說爲植物之一種, 其葉可和合眼藥使用. 據說將之塗於眼瞼四周, 使眼部靑黑, 則他人無法辨認. 今印度人常將之塗於小孩之眼緣上, 因相信此藥有强眼之效用, 竝認爲眼緣爲黑色令人喜愛. 此外, 中印度娑枳多城附近之安禪林, 爲佛陀說法之舊地, 此地卽因安禪那(安膳那)樹之繁茂而得名.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八․大日經卷三․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五․慧苑音義卷下]
【안선安禪】
p2409-下→ 安住於坐禪之意. 與安心法門․安樂法門同義. 若因安住坐禪而心呈平靜, 則稱爲安禪靜慮.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大珠慧海章(大五一․四四一中) : 拔生死深根, 獲見前三昧 ; 若不安禪靜慮, 到遮裏總須茫然. 祖師坐禪修行而成爲證跡之石床, 被傳稱爲安禪石․坐禪石 ; 此乃源於昔時釋尊坐於菩提樹下之石上而成道之因緣. 此外, 坐禪不受環境之支配, 一心自由無礙, 而不侷限於閑靜之山間水畔, 稱爲安禪不必須山水. 碧巖錄第四十三則(大四八․一八○上) : 安禪不必須山水, 滅卻心頭火自涼.
【안세고安世高】
p2394-中→ 我國佛敎初期之譯經僧. 安息國人, 名淸, 字世高, 以安世高之名著稱於世. 爲印度西北․波斯地方(今伊朗)之古王國(安息)王子, 其姓蓋從其出身地, 故稱安, 因而有安侯․安世高之稱. 其幼時卽以孝行著稱, 質敏性慈, 博學多聞. 父歿後, 捨其王位而皈依佛門, 博曉經藏, 尤精通阿毘曇學與禪. 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 經西域諸國而至洛陽, 從事翻譯工作, 至靈帝建寧三年(170)共二十餘年, 其間先後譯有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阿毘曇五法四諦․十二因緣․轉法輪․八正道․禪行法想․修行道地經等約三十四部, 四十卷(一說三十五部, 四十一卷), 此經數係出自出三藏記集卷二, 然另有異說. 其所譯之經, 義理明晰, 文字允正, 辯而不華, 質而不野, 主要傳播小乘佛敎說一切有部之毘曇學和禪定理論. 我國早期佛學之流布, 由其奠定基礎, 且爲將禪觀帶入我國之第一人. [安般守意經序․出三藏記集卷二․卷六․卷十三․粱高僧傳卷一․歷代三寶紀卷四․大唐內典錄卷一․開元釋敎錄卷一]
【안식국安息國】
p2403-下→ 位於波斯地方(今之伊朗)之古王國. 西洋史上稱爲 Parthia. 今之但干(Damghan)卽其王都. 於西元前二五○年左右, 由阿爾薩克斯王(Arsakes)所建, 故稱此王朝爲阿爾薩克斯王朝. 安息爲其音譯, 我國史書中多用此譯名. 阿爾薩克斯王朝極盛時, 自印度河畔至美索不達米亞皆爲其領土. 後與古羅馬帝國發生激戰, 加上內亂頻仍, 遂於西元二二六年, 爲波斯帝國薩珊王朝所滅. 安息國地處東西貿易交通之要道, 與我國的絲織品貿易鼎盛. 據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載, 西漢武帝元狩四年(119 B.C.)張騫奉命出使西域, 其副使入安息時, 受到安息王之歡迎, 書中竝述及安息國之風土民情. 另於前漢書西域傳第六十六安息國條․後漢書西域傳第七十八․魏書列傳第九十等, 亦多記載有此國之情形. 另就安息國與佛敎之關係而論, 東漢桓帝時, 有安世高至洛陽從事翻譯工作, 據傳爲安息國之王子, 後出家爲僧. 其後, 有靈帝時之安玄, 曹魏時之曇無諦, 西晉時之安法欽等亦相繼來華翻譯經典, 彼等所譯者多爲小乘經典, 廣涉經․律․論三藏, 由此可知, 東漢三國時代頃, 安息國之佛敎頗爲盛行. [大寶積經卷十․菩薩善戒經卷二․出三藏記集卷十四․梁高僧傳卷一․開元釋敎錄卷一․卷二․周書列傳第四十二․北史列傳第八十五]
【안식眼識】
p4744-下→ 梵語 cakṣur-vijñāna, 巴利語 cakkhu-viñāṇa. 卽以眼根爲所依, 了別色境之識, 隨根而立名. 五識之一, 六識之一, 十八界之一. 眼根雖有二處, 眼識則唯一. 大毘婆沙論之正義, 以眼根能見色, 而立眼根見之說 ; 法救主張眼識能見色, 而立眼識見之說 ; 唯識家則立根識和合見之說. 其中, 有部宗之本義, 世稱眼見家 ; 對此, 大衆部法救等論師則稱爲識見家. 唯識家以萬法爲唯識所變現, 眼識與色之相分相合, 産生分別, 故其識顯現似色之識. [大毘婆沙論卷十三․卷七十一․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二․成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參閱眼根4743)
【안식향安息香】
p2403-中→ 梵語 guggula. 音譯求求羅․掘具羅․窶具扌羅․求羅․局崛羅. 又作乾陀囉樹香. 爲香料之一種. 卽由安息香樹所生之脂汁塊. 此樹爲落葉喬木, 多産於印度․蘇門答臘․暹羅․波斯等地, 樹高丈餘, 葉呈卵形, 有光澤, 花色爲外部白色內部紅褐色, 樹皮褐灰色, 樹之脂汁可供藥用及製焚香料. 然一般之安息香, 則多以此樹搗碎成粉, 混合膠脂, 使之凝固而成. 此香料最初係由安息國商人傳入我國, 故稱爲安息香. 此外, 酉陽雜俎廣動植木篇 : 安息香樹, 出波斯國, 波斯呼爲辟邪樹, 長三丈, 皮色黃黑, 葉有四角, 經冬不凋, 二月開花, 黃色黃心微碧, 不結實. 刻其樹皮, 其膠如飴, 名安息香. 六七月堅凝, 乃取之燒之, 通神明, 辟衆惡.[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瑜伽略纂卷十一․玄應音義卷四․翻譯名義集卷三]
【안심기행작업安心起行作業】
p2394-上→ 略稱心行業. 乃淨土門賅括心․行及修相之用語. 出自善導之往生禮讚(大四七․四三八下) : 今欲勸人往生者, 未知若爲安心․起行․作業, 定得往生彼國土也.(一)安心, 指觀無量壽經所說之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等三心, 或指大無量壽經之至心․信樂․欲生等三心, 或指阿彌陀經之一心. (二)起行, 指由安心而發起身․口․意三業之修行, 卽行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等五念門, 及行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等五正行. (三)作業, 乃造作․業作之義, 指策勵修行三心․五念等法門, 亦卽勤行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等四修法. 蓋安心爲往生淨土之正因, 若由安心而起行, 再加上長時無間之勤行, 則必可往生極樂世界.
【안심安心】
p2393-中→ 卽由於修道之體驗或對敎法之理解, 而將心安住於一處, 竝達到安定不動之境界. 據續高僧傳卷十六菩提達磨傳載, 凝住壁觀, 無自無他, 凡聖等一, 是爲安心. 此或爲安心說之濫觴. 天台宗亦說安心之法, 據摩訶止觀卷五上載, 善以止觀安住法性, 稱爲善巧安心, 可分爲自行․敎他二種, 又因隨順衆生根機之利鈍差別, 可開爲六十四種安心. 據湛然之止觀大意載, 不論人之利鈍, 皆以止觀安住於法性之理體, 稱爲總明安心 ; 而順應利鈍之根機, 所産生之六十四種安心方法, 稱爲別明安心. 總之, 止息心之散亂, 觀照自性淸淨, 將心安住於法性之理者, 稱爲安心. 又於唐代善導時, 亦提出安心之說, 據善導之往生禮讚載, 安心爲往生淨土必備的條件之一, 此安心卽指觀無量壽經所說之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等三心, 若具足此三心, 則必可往生淨土. [般舟讚(善導)․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四․往生論註卷下․宗鏡錄卷四十四]
【안심입명安心立命】
p2393-下→ 又作安身立命. 卽安立身命之意. 亦卽盡人事行道, 竝隨順天命而安住其心, 不爲一切外物所動. 蓋立命本爲儒家之語, 據論語爲政篇載 :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另孟子盡心篇亦擧出 : 殀壽不貳, 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此等之語, 含有修身養性, 從天心而行, 不爲外物所動搖役使之意. 後爲佛敎轉用, 含有自家安心(安住不動)之意. 天目明本禪師雜錄卷中(卍續一二二․三八二下) : 四大分散時, 向何處安身立命?[金剛經口訣․天目明本禪師雜錄卷上․天目中峰和尙廣錄卷五之上]
【안씨가훈顔氏家訓】
p6649-中→ 凡二卷, 後分爲七卷. 南北朝顔之推(531~590)撰. 編輯於隋文帝仁壽年間(601~604). 係顔之推敎訓子孫之文集. 內分二十篇, 包括家庭生活․學問․文學․道德․養生․言語․雜藝等項, 乃基於其親身之體驗, 以實例具體明示立身治家之法, 辨正世俗之誤謬等. 其中, 歸心篇將儒家所說之仁․義․禮․智․信等五常, 與佛敎初階之不殺生․不偸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飮酒等五戒相提竝論, 認爲二者互通;而欲調和世俗法與出家法, 融合儒佛二敎之精義. 顔之推, 名介. 以字行. 臨沂人. 初仕於南朝蕭梁, 後轉仕北齊․北周. 至隋初, 受召爲學士. 虔信佛法, 博通經論, 常與高僧縱論玄旨. [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下․廣弘明集卷三․卷二十六]
【안眼】
p4742-上→ 梵語 cakṣus. 司視覺之感覺器官, 或指視覺性之認識機能. 關於眼之分類, 有諸種說法 : . ①三眼 : 瑜伽師地論卷十四列擧 : (一)肉眼, 祇能見無障礙․顯露之有形物質(色). (二)天眼, 除顯露無障之可見諸物外, 卽使被障礙不顯露之可視物質(色), 亦能看見. (三)慧眼, 又作聖慧眼, 能透視物質․精神性之一切道理. ②五眼 : 大智度論卷三十三更列擧五眼, 卽 : (一)肉眼, 凡遇有障礙之物質, 肉眼卽不得透視. (二)天眼, 能見因緣形成之諸假象, 但不見實相. (三)慧眼, 能見空理, 然於他人竝無利益之處. (四)法眼, 能令他人至菩提, 但不知有方便道. (五)佛眼, 能知見所有一切. 據大乘義章卷二十末載, 凡夫具足肉眼․天眼. 二乘修觀法, 由證入悟境而言, 具足法眼․肉眼․天眼三眼 ; 若由悟之作用而言, 則具足慧眼․肉眼․天眼三眼. 菩薩由入菩提而言, 具足慧眼․肉眼․天眼三眼 ; 若由菩提之作用而言, 則具足法眼․肉眼․天眼三眼. 佛則具足五眼. 準此, 依五眼之次第則分別指凡夫․天人․二乘․菩薩․佛之眼. 天台宗認爲因位菩薩具足前四眼, 至果位(覺位)方得佛眼. 但關於五眼之意義, 在藏通別圓四敎中各有異解. 在密敎, 由平等立場說五眼相等, 但特重佛眼, 而加以人格化成爲佛眼尊. 此外, 亦有十眼之說. 卽 : 肉眼․天眼․慧眼(聖慧眼)․法眼․佛眼(佛正覺眼)․智眼(智慧眼)․明眼(光明眼)․出生死眼(導利眼)․無礙眼(無爲眼)․普眼(一切智眼). 瑜伽師地論卷三, 由二眼․三眼, 增數至十一眼. 大毘婆沙論卷十三載二眼 : (一)異熟生眼, 依過去因所感之眼. (二)長養眼, 防護長養前之異熟眼者.
【안약眼藥】
p4744-中→ 修行密敎者爲除懈怠昏沈, 於眼部所塗用之藥物. 蘇悉地羯囉經卷下圓備成就品載其合藥法及佛․蓮華․金剛三部之眼藥眞言. 以眞言加持藥物, 或加持水用來洗眼. 眼藥之作法, 取同量之蘇嚕多․安膳那․澀砂蜜․龍腦香․蓽茇(蓽撥)․婆羅門桂(丁香皮)․得□囉香(得伽羅香)․自生石蜜, 擣篩成粉末, 以馬口沫相合細硏, 復誦眞言百遍加持之.
【안양安養】
p2408-中→ 爲西方極樂世界之異名. 如安養國․安養淨土․安養世界等諸稱, 皆爲其例. 於此極樂淨土中, 可安心․養身, 故稱安養. 正法華經卷九(大九․一二六下) : 生安養國, 見無量壽佛.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大一一․八九五下) : 國土嚴淨, 猶如西方安養之國.此外, 安養一稱又爲安樂之異譯, 二者同爲極樂世界之異名. 依此, 安養國之敎主, 卽爲阿彌陀佛, 稱爲安養敎主. [無量壽經卷下․維摩詰經卷下](參閱極樂世界5481)
【안양즉적광安養卽寂光】
p2408-下→ 安養, 爲極樂世界之異名 ; 寂光, 卽常寂光土, 爲佛所住之世界. 於天台宗所立之四種國土(四土)中, 安養世界爲最下之土, 而寂光爲最上之士 ; 然就圓融無礙之道理而言, 則四土無二無別, 故四土中最下之安養土卽最上之寂光土, 此稱爲安養卽寂光, 與娑婆卽寂光一語同義. 法華文句記卷九下(大三四․三三三下) : 豈離伽耶別求常寂?非寂光外別有娑婆.又止觀義例卷上(大四六․四五○中) : 不知身土居乎一心, 故知心體卽常寂光 ; 寂光諸土, 無二無別.(參閱安養2408․常寂光土4528)
【안양초安養抄】
p2408-下→ 凡七卷. 撰者不詳. 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四冊. 本書係集錄有關安養極樂淨土及往生者等諸論題之經論章疏之說而成. 內容係由八十六項目集成, 於每一項目之下, 皆援引諸多經論章疏之文, 若爲撰者之自說, 則標以私云等字, 以示區別. 本書所引用或有關之書籍頗多, 如淨土三部經及其異譯本․大品經․大乘同性經․心地觀經, 眞諦之無量壽經疏․智顗之十疑論․曇鸞之往生論註․道綽之安樂集等, 其中含有很多珍貴之古逸書. 本書有日本東大寺所藏平安末期之寫本.
【안연安然】
p2405-上→ (841~?)日本天台宗僧. 近江(滋賀縣)人. 又稱五大院大德․五大院阿闍梨․祕密大師․阿覺大師. 幼隨圓仁出家, 勤硏經論章疏. 十九歲時, 受菩薩大戒. 圓仁示寂後, 師事遍昭, 受胎藏法, 至此深得天台顯密之奧祕. 其設立五時五敎之敎相, 宣揚山家之敎旨, 同時亦闡明一大圓敎之奧義, 爲日本臺密集大成者. 據阿娑縛抄卷一九五載, 安然曾爲求法而欲來華, 然未遂願. 但其所著之胎藏界對受記卷一, 則記載有來華之事. 師曾於比叡山之五大院從事著述, 故有五大院大德等諸稱. 著作甚豐, 有悉曇藏八卷․八家祕錄二卷․大日經供養持誦不動七卷等百餘部.
【안연지顔延之】
p6649-下→ (384~456)劉宋琅琊臨沂(位於山東臨沂)人. 字延年. 幼時孤貧, 然勤懇好學, 文章之美, 與謝靈運齊名. 性情率眞, 嗜酒狂歌, 人稱顔彪. 東晉亡後, 入仕劉宋, 受武帝․文帝之禮遇, 嘗任中書郞․永嘉太守等職. 其後成爲活躍之宮廷文人, 晩年受封金紫光祿大夫. 延之素奉佛法, 博通經論. 文帝元嘉十年(433), 何承天撰達性論, 主張形盡神滅․天命等論說, 以應和治城沙門慧琳所撰之白黑論;延之則作釋何衡陽達性論等文, 與何承天往復論爭, 以佛敎之立場駁斥其說. 孝武帝孝建三年逝世, 世壽七十三. [佛祖統紀卷三十六․梁高僧傳卷七慧嚴傳․道淵傳․弘明集卷四]
【안온安穩】
p2410-中→ 又作安隱. 卽安樂而平穩無事之意. 若達到不爲任何煩惱所惑之境地, 而身安心穩, 猶如涅槃般之寂靜無爲, 五濁不障者, 亦稱爲安穩. 此外, 善業又稱安穩業, 自利利他之道又稱安穩道. 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六(大二四․三八七上) : 作是念已, 卽入勝定 ; 所受諸苦如念皆除, 安隱而住.[無量壽經卷上․法華經卷一․卷二․俱舍論卷十五․法華文句卷十四]
【안위상장按位床帳】
p3815-中→ 謂僧堂衆寮中, 於各人之床位吊蚊帳而安眠. 位, 又作被位, 乃僧堂衆寮內各人之座席. 床帳, 僧堂中僧侶所用之蚊帳. 禪苑淸規卷三維那(卍續一一一․四四六下):堂司竝供頭行者, 備辨寮舍門戶窗牖, 按位床帳, 動用什物.
【안위安位】
p2396-下→ 卽於喪儀結束後, 收靈骨埋葬之, 竝安置靈牌. 又作安骨. 行安位佛事時之諷經, 稱爲安位諷經, 一般多諷誦大悲心陀羅尼以供養之. 又安位時所諷誦之回向文, 稱爲安位諷經回向文 ; 如係回向於尊宿, 則誦 : 上來諷誦大悲心陀羅尼, 所集殊勳, 奉爲某甲大和尙, 安位次增崇眞位.如係回向於檀施信徒, 則誦 : 上來諷經功德, 回向某甲(信士信女), 所冀安位次莊嚴報地.[曹洞宗行持軌範卷二喪儀法]
【안위접按位接】
p3815-中→ 勝進接之對稱. 按, 止之義, 卽止於舊位, 而爲後敎所接入. 天台敎義中, 通․別二敎之人被接於後敎時, 尙未入於後敎之眞位, 而猶止於前敎之位, 如別敎之十回向位․圓敎之十信位;亦卽僅知中道之理, 然尙未斷無明而不能進入證位(眞位). [法華玄義釋籤卷四․天台四敎儀集註卷下](參閱被接4319)
【안인安忍】
p2397-中→ 指安心忍耐. 乃六波羅蜜之一, 十波羅蜜之一. 卽心能安住不動, 堪忍身心內外之榮辱惱害, 以成就道業. [摩訶止觀卷七之四․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七](參閱十波羅蜜449․忍2889)
【안정安定】
p2397-下→ 已脫離欲界定, 初現色界定之尋․伺․喜․樂等禪支, 心呈安止之境界, , 稱爲安定. 相當於有部之根本定. 解脫道論卷二(大三二․四○七中) : 復次, 定有二種 : 外定․安定. 彼彼定初分, 此謂外定 ; 性除無間, 此謂安定.(參閱根本定4134)
【안정眼淨】
p4744-上→ (1898~1971)臺灣臺南下營人, 俗姓林. 法號證法, 字眼淨. 年十三, 投捷圓和尙爲師, 受戒後赴臺北臨濟中學林․日本京都臨濟學院․國內閩南佛學院深造. 學成後, 繼承師志, 主持臺南竹溪寺, 弘法度衆. 曾創辨佛學書院, 培育僧才. 歷任臺南開元寺․楠梓慈雲寺․北港朝天宮․臺南竹溪寺等住持. 民國六十年示寂.
【안좌安座】
p2403-上→ 卽安置佛像. 不論新像或舊像, 凡奉置佛像於殿內時, 必請宗師開示法語以安座之, 此儀式稱爲安座佛事. 又新佛像未開光點眼者, 則可與安座佛事一起擧行, 因安座時之法語中, 具有此兩種意義 ; 或開光點眼與安座雖一起擧行, 然二者各請一師. [禪林象器箋垂說門]
【안진법安鎭法】
p2410-上→ 又作安鎭國家不動法․國鎭法․鎭宅法. 爲密敎之修法. 此法乃爲新宅初成時, 祈求平安 ; 或爲鎭護國家, 祈禱康泰所修之祕法. 關於其修法, 據聖無動尊安鎭家國等法所載, 先於鎭壇之上置一四臂之不動明王及十二天諸眷屬, 次觀種子吽字․三昧耶形鎭輪(三股輪), 後誦鎭宅咒等. 此外, 尙須畫十二天曼荼羅(中央爲不動明王), 懸掛於壇場上, 結願後, 將畫像捲封於竹筒中, 置於寢殿中心樑柱之橫側, 竝加以堅閉之. [阿娑縛抄卷一二四安鎭正鎭作法]
【안질병다라니경眼疾病陀羅尼經】
p4744-上→ 全一卷. 唐代不空譯. 全稱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 本經記述淨眼陀羅尼之功德. 卽有一釋種名爲乞曬麽迦, 深信三寶不疑, 因眼疾, 憶念如來, 祈願攝護․淸淨其眼 ; 世尊遂令阿難陀往釋種處, 以淨眼陀羅尼加護彼眼, 令離疾病無垢翳.
【안타라사바라국安陀羅舍婆羅國】
p2401-中→ 爲位於蘇門答臘北方小島之古國名. 又稱裸國․裸人國. 據大智度論卷二十五載, 此國爲弊生處(邊國)之一. 今印度之屬地尼古巴群島(Nicobar), 據傳曾被稱爲裸人國. 而此國或指位於尼古巴群島北部之小島. 據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載, 此國盛産椰子․檳榔․芭蕉․籐竹等, 森林蒼鬱. 同書又謂, 此國之丈夫悉皆露體, 婦女則以葉片遮身, 由此可知其國名之來由.
【안타회安陀會】
p2401-上→ 梵語 antarvāsa, 巴利語 antaravāsaka. 爲三衣之一. 又作安怛婆沙․安呾婆娑․安多婆裟․安陀羅跋薩․安多會․安陀衣․安多衛. 意譯作內衣․裏衣․ 作衣․作務衣․中宿衣․中著衣. 此衣係由五條布做成, 故又稱五條衣. 此衣爲貼身襯體所用, 又稱下衣, 通常於營作衆務或就寢時所穿著, 爲三衣中最小之衣. 其製法爲長條與短條(一長一短)之布相接成一條, 共有五條, 以壞色之麻布等爲布料而裁製之. 關於安陀會之衣量, 諸經論說法不一, 據有部百一羯磨卷十擧出二種 : (一)爲豎二肘, 橫五肘. (二)爲豎二肘, 橫四肘. 此衣又稱守持衣, 最小之限量, 必須蓋三輪, 卽上蓋肚臍, 下掩雙膝. 唐代武則天爲使禪林中行脚作務時方便, 而將此衣縮小, 竝贈與禪僧, 此衣遂被穿著於法衣之上, 稱爲絡子․掛絡. [十誦律卷五․有部毘奈耶卷十七․四分律卷四十․大乘義章卷十五․玄應音義卷十四․慧琳音義卷五十九․釋氏要覽卷上․翻譯名義集卷七](參閱三衣551․掛絡4584)
【안탑雁塔】
p5322-中→ 梵名 Haṃsa stūpa . 又稱亘娑塔. 位於古印度摩揭陀國帝釋窟山(梵 Indraśailaguhā)東峰伽藍前. 昔日此伽藍之僧衆係屬食淨肉之小乘漸敎, 菩薩爲引導該寺之僧, 乃化身爲雁(梵 haṃsa), 自空中墜死於一僧前, 衆僧慚懼, 遂建靈塔葬之, 卽稱雁塔. 又唐代永徽三年(652), 玄奘於西安建大慈恩寺塔, 樣式卽仿照雁塔, 通稱大雁塔. 初造五層, 各層皆置舍利. 南面有兩座石碑, 其上載有三藏聖敎序記, 傳爲尙書右僕射褚遂良所書. 後增建至七層, 歷經火災, 復重修. 今之塔周廣約四十四公尺, 高約六十四公尺. 另外, 西安永寧門外大薦福寺磚造之塔稱小雁塔. 建於唐代景龍年間, 歷代皆曾重修. 塔呈方形, 周廣約十二公尺, 現高約四十三公尺. 原十五層, 今唯存十三層.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長安志卷八․類聚名物考卷二十七․長安史蹟の硏究](參閱大雁塔866․小雁塔939)
【안탑치眼搭眵】
p4744-中→ 禪林用語. 原指眼中粘著眼屎之意 ; 禪林中, 轉指執著己見, 不離小見. 嘉泰普燈錄卷十五(卍續一三七․一一九下) : 攪長河爲酥酪, 蝦蟹猶自眼搭眵.
【안택다라니주경安宅陀羅尼咒經】
p2396-上→ 全一卷. 譯者佚名. 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 本經內容敘述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 大光․無量光二位菩薩奉衆花國最勝燈王如來之命, 來至娑婆世界, 授安宅陀羅尼咒, 謂此咒多所饒益. 佛對阿難說應受持供養此經咒. 又本經之同本異譯及同類本包括有持句神咒經․陀隣尼鉢經․東方最勝燈王陀羅尼經․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聖最上燈明如來陀羅尼經等.
【안택신주경安宅神咒經】
p2396-中→ 全一卷. 譯者佚名. 約譯於東漢末年. 又作安宅咒․安宅法.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 本經敘述佛陀居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 離車長者子率眷屬五十人參詣佛陀, 請求安宅之法, 佛陀遂率弟子至彼宅, 宣說微妙法門, 使長者子等遠離怖畏, 身心安樂, 竝召集守宅諸神, 囑其不得妄動, 以免受大力鬼神碎身之報. 佛陀復告諭大衆, 謂其涅槃後之五百年中, 若遇妖魅妄作, 惱亂衆生, 當一心稱念三寶, 齋戒淸淨, 奉持三歸․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等, 竝早晩六時禮拜懺悔, 誦念此經, 勤心精進. 本經於出三藏記集卷四中, 將其收錄於失譯雜經錄內, 法經之衆經目錄卷四, 指其爲僞經, 而開元釋敎錄卷十八則以本經爲眞典.
【안하처安下處】
p2393-中→ 指宿泊處. 卽賓客或新任命之住持休息處所. 又請陞座齋僧時, 於山門外所設之小休憩處, 亦稱安下處. 據敕修百丈淸規卷二住持章施主請陞座齋僧條(大四八․一一二三上) : 施主到門, 知客接見引上方丈, 獻茶湯, 送安下處. 若官貴大施主, 當鳴鐘集衆門迎, 送安下處定.[釋氏資鑑卷一․禪林象器箋殿堂門]
【안행雁行】
p5321-中→ 又稱雁立. 以雁行之不亂譬喩僧衆行列之整齊. 雁行竝有縱列․橫列之別. 又住持上堂說法之際, 一山之衆僧於法座前, 分東西相對排列, 稱爲雁行側立. 敕修百丈淸規卷上住持章爲行者普說條(大四八․一一二二上) : 參頭領衆雁立, 揷香, 喝參三拜, 退分東西序後雁立.此外, 衆僧於佛前整然竝列, 稱之爲雁行班 ; 空座問訊․座前問訊之時, 各班之進退皆依此. [續高僧傳卷二十二․禪苑淸規卷二上堂․禪林象器箋禮則門]
【안현安玄】
p2395-上→ 漢代譯經家. 安息國人. 生卒年不詳. 東漢靈帝末年至洛陽以功拜騎都尉, 故世稱都尉玄. 博誦群經, 以弘法爲己任, 漸解漢語後, 常與沙門講論道義. 光和四年(181), 與嚴佛調共譯法鏡經二卷․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卷等, 皆能巧盡微旨, 時人咸謂後人難有能繼者. [出三藏記集卷二․卷十三․梁高僧傳卷一․歷代三寶紀卷四․開元釋敎錄卷一]
【안혜보살安慧菩薩】
p2406-中→ 安慧, 梵名 Sthirabodhiḥ 在大日經具緣品․祕密漫荼羅品等之虛空藏院中均載有此尊. 又稱安住慧菩薩. 在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 此尊稱爲法慧菩薩. 此尊安住於果德之慧, 以利益衆生, 不令怖畏. 種子爲□(hūṃ), 表示安住之義. 據大日經祕密漫荼羅品載, 其三昧耶形爲風輪中之金剛蓮. 印契爲靑蓮華印, 卽作內縛拳, 豎二食指, 指頭不相觸著, 竝豎二拇指. 眞言爲 : 南麽(namo, 歸命)三曼多(samanta, 普遍)勃馱南(buddhānāṃ 諸佛)壤弩嗢婆縛(jñānodbhava, 智生)莎訶(svāhā 成就). [大日經眞言藏品․密印品․大日經疏卷十六]
【안혜安慧】
p2405-下→ (475~555)梵名 Sthiramati. 音譯作悉恥羅末底. 南印度羅羅國(伐臘毘國)人. 爲佛陀入滅後一千一百年左右, 南印度大乘佛敎之大學者. 師上承德慧, 下傳眞諦, 精通唯識․因明等學, 善於論義, 爲唯識十大論師之一. 師與護法同時, 然與護法之主張有不少相異之處. 在心識作用方面, 只承認自證分爲實有, 而以見分․相分爲情有理無, 故被稱爲一分家 ; 而護法則安立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分, 被稱爲四分家. 關於安慧與護法二人對於心識作用上主張之異同, 自古卽有偈頌表示之, 卽 : 二障相應前七轉, 二執相應唯六七, 五八無執護法宗. 所知法執五六八, 我執相應唯六七, 煩惱相應前七轉, 五八法執安慧宗.茲就此偈頌所述, 將八識與我․法二執及所知․煩惱二障間之關係, 列表於右. 安慧尊崇世親之敎義 繼承其學說, 曾著書釋論世親之唯識三十頌, 卽唯識三十頌釋論, 此書梵文本迄今尙存, 近代於尼泊爾發現之, 此書竝有法譯本及日譯本. 其他之著述有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大乘廣五蘊論一卷․大乘中觀釋論九卷․俱舍實義疏五卷等. 其中, 俱舍實義疏係近代於敦煌發現者,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解深密經疏卷三․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末․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參閱四分1663)
【안횡비직眼橫鼻直】
p4744-中→ 禪林用語. 眼橫列, 鼻直挺, 比喩如實知見. 與花紅柳綠同義. 蓋指覓道不必奇遇, 直須看取本來面目.
【알가관정閼伽灌頂】
p6336-中→ 密敎作法儀式之一. 卽以閼伽香水灌於佛道修行者之頂, 證明其修功. 與甘露灌頂․香水灌頂同義. [金剛頂義訣卷上]
【알가기閼伽器】
p6336-上→ 原指盛裝閼伽之器具, 由此轉指供佛之一般器具. 又作遏迦器. 佛祖統紀卷四十三(大四九․三九八中):阿伽(閼伽), 此云器;凡供養之器, 皆稱曰阿伽.於密宗, 爲六器之一, 卽六種供養之一的閼伽容器. 乃由閼伽碗與閼伽皿組成之供養器. 碗呈摺鉢形, 皿爲碗之臺, 於碗中盛閼伽, 竝置鮮花․香草, 令此水極淨妙香潔. 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下奉請品載, 閼伽器隨不同之修法而材質有異, 應當以金․銀․銅石․木․荷葉等製作. 今密宗多使用銅或黃銅製成者. [蕤呬耶經卷中摩訶曼荼羅品․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
【알가수가지閼伽水加持】
p6336-上→ 爲密宗修法之一. 卽於三摩耶戒當日之後夜寅刻(早晨三時至五時), 汲取閼伽井之井華水爲閼伽水之作法. 又稱閼伽汲作法. 傳法灌頂所用之閼伽必依此作法. 又上記之井華水, 略稱華水, 指後夜時刻之井水, 此時之水中未生小蟲, 極爲淸淨, 故於此時汲水.
【알가閼伽】
p6334-下→ 梵語 argha, 巴利語 aggha 之音譯. 又作阿伽․遏伽․遏迦․遏囉伽. 意譯作功德․功德水․水. 亦稱閼伽水․閼伽香水․香花水. 指專供於佛前之功德水․香水, 或指盛裝功德水之容器. 大日經疏卷十一所載閼伽水, 卽香花之水. 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載, 獻閼伽香水, 證平等性智三界法王位. 梵語 argha, 自語根 arh(有價値)轉變而來, 意謂有價値之物, 後其意轉爲供奉神祇或貴人之物, 復轉爲供養水之意. 又據慧琳音義卷十載, 閼伽卽香水器. 希麟音義卷五載, 閼伽係盛香水的杯器之總稱. 佛祖統紀卷四十三之注謂, 凡供養器皆稱爲阿伽, 或更指沐浴之器. 上記以閼伽爲供養器具者, 皆轉訛之結果. 此外, 攝眞實經卷下將 argha 譯作圓滿, 或無濁, 或引申作菩提道者. 自古印度以降, 宴會來客必先備水洗滌, 此習俗特別爲佛敎之密宗所引用, 作爲六種供養之一. 大日經具緣品載, 閼伽․塗香․華蔓․燒香․飯食․燈明等爲六種供養.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以六種供養配於六道, 閼伽卽配於傍生趣. 或以閼伽配於六波羅蜜中之布施波羅蜜. 於密敎之修法, 行二度閼伽供養:(一)前供養, 卽於修入我我入觀或正念誦之前, 在火舍(香爐之一種)右側供養閼伽. (二)後供養, 卽於本尊加持或散念誦之後, 在火舍左側供養閼伽. 前者卽供養從本地請來的本尊之水, 相當於遠程來客洗足之水;後者則相當於宴畢後之漱口水. 與閼伽有關之器物有多種, 如:(一)閼伽桶:係汲取閼伽之桶形容器, 其製作材料與形狀․大小等皆無定制, 一般以木材或金屬製成, 直徑自十五公分至三十公分左右. 於傳法灌頂時, 金剛界與胎藏界各別用一桶. (二)閼伽井:指專供閼伽用之井. 閼伽桶卽自閼伽井中汲取閼伽. 閼伽須常保持淸淨, 不能作雜用水使用, 故大寺院多掘專用之閼伽井. (三)閼伽器:由碗․皿二部組成, 爲六器之一, 或謂六器之古稱. 原指盛裝供養佛的閼伽器, 後轉爲供養器之總稱. 於密敎修法時, 此物置於修法壇四方之中央, 在火舍之左右各列三個. 原本爲四器一組, 後演變成爲六器一組. (四)閼伽棚:指放置閼伽桶․閼伽器之棚架, 另外亦置花等. 閼伽棚一般設在閼伽井旁, 屋頂呈單斜狀. (五)閼伽杯:又作閼伽坏. 指盛裝供佛水之杯形容器. 有金屬製․土製. 閼伽桶之水不得直接注入閼伽器供養, 須先行置於閼伽杯再移入器中. 修法時爲便於交換閼伽, 得先注水入閼伽杯, 置於座位附近. [大日經卷三世間成就品․卷七眞言事業品․蘇悉地羯囉經卷下奉請品․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大日經疏卷八․佛祖統紀卷四十三․翻譯名義集卷七․顯密威儀便覽續編卷下](參閱閼伽器6336)
【알가화閼伽花】
p6336-上→ 指置於閼伽中之花. 一般使用應時之鮮花或樒葉. 後引申爲供佛之花.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大一九․五九六上):於壇四門兩邊各置二閼伽器, 滿盛香水, 中著鬱金, 泛諸時華, 極令香潔.
【알부담頞部曇】
p6199-上→ 梵語 arbuda. 巴利語 abbuda. 又作遏部曇․阿部曇․阿浮陀․頞浮陀․安浮陀. 意譯作皰․腫物. 其義有:①指胎內五位之一. 乃託胎後第二個七日之胎兒狀, 卽於凝酪中生皰結之位, 故稱皰或水泡. [雜阿含經卷四十九․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八․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一․俱舍論卷九․玄應音義卷二十三․翻譯名義集卷十七․慧琳音義卷十四․卷二十六]. ②指八寒地獄之一. 以此地獄之衆生, 身形猶如泡沫, 故有此稱. 若人墮入頞部曇地獄, 其身形捲縮猶如瘡皰, 毒風吹來, 令其皮毛裂落, 筋肉斷絶, 骨破髓出;受此苦畢, 骨復完堅, 再受罪如初, 不得少暫休息. 若有衆生輕賤或謗毁諸佛及持戒之佛弟子;或作惡龍瞋毒忿恚, 放大雹雨冰凍害人;或劫盜寒凍者之薪火等重罪, 於臨命終則墮此地獄受苦. [大樓炭經卷二․起世因本經卷四․俱舍論卷十一․大智度論卷十六․翻梵語卷八․翻譯名義集卷七․往生要集卷上](參閱八寒地獄297)
【알습박갈나산頞濕縛羯拏山】
p6200-上→ 頞濕縛羯拏, 梵名 Aśvakarṇa, 巴利名 Assakaṇṇa. 爲九山之一, 七金山之一. 又作阿沙干那山․阿波尼山. 意譯作馬耳山, 因此山之峰形如馬耳, 故有此稱. 在起世經卷十稱馬片頭山;長阿含經卷十八則作馬食山;亦有意譯爲馬半頭山者. 繞蘇達梨舍那山, 高二千五百由旬. [玄應音義卷二十四](參閱七金山100․九山八海127)
【알이라신頞儞羅神】
p6199-下→ 頞儞羅, 梵名 Anila. 爲藥師十二神將之一, 般若守護十六善神之一. 又作安儞羅神․阿儞嚕神. 意譯執風神․傳送神. 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大一九․四七中):藥叉大將頞儞羅, 其身紅色, 執寶叉, 主領七億藥叉衆, 誓願守護如來敎. 關於其形像, 淨琉璃淨土摽謂, 其身帶火炎, 駕蛇, 執持戰荼鉞, 左手結拳狀, 伸食指. 又修藥師儀軌布壇法謂, 其身紅色, 手持三股叉. [灌頂經卷十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佛像圖彙卷四](參閱藥師十二神將6692)
【암거명래闇去明來】
p6527-上→ 又作明來闇去. 多用作表顯斷惑證理之譬喩. 小乘謂先斷惑, 而後證擇滅, 恰如驅賊鎖門, 故斷惑證理是前後二刹那, 卽闇去明來之次序. 大乘則以生起眞智, 卽斷惑種, 猶如明生則闇滅, 故非闇去明來, 而爲明來闇去, 此乃大小二乘相異之處. 成唯識論卷九(大三一․五二中):二眞見道現在前時, 彼二障種必不成就;猶明與闇定不俱坐, 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華嚴經探玄記卷十]
【암나림菴羅林】
p5258-下→ 梵名 āmrāāṭaka-vana, 巴利名 Ambāḷa-vana, Ambāāṭaka-vana. 乃古印度一林地. 菴羅樹爲芒果樹之一種, 林內因此種樹多而得名. 據法句經註(巴 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記述, 距舍衛城(巴 Sāvatthī)三十由旬處有摩師山城(巴 Macchikāsaṇḍa), 其中有質多長者(巴 Citta)聞五比丘之一摩訶男(巴 Mahānāma)說法而得預流果, 故布施菴羅林爲精舍. 質多長者於此林苑與黎師達多比丘(巴 Isidatta)問答, 與迦摩比丘(巴 Kāmabhū)談論, 與瞿達多比丘(巴 Godatta)對語, 與尼乾子(巴 Nigaṇṭha, Nātaputta)答問. 須達磨比丘(巴 Sudhamma)常住此林苑, 舍利弗(巴 Sāriputta)與目犍連(巴 Moggalāna)亦嘗至此林. [長老偈經第四○六偈․相應部經典四一]
【암두사장봉巖頭四藏鋒】
p6911-上→ 唐代禪僧巖頭全활(828~887)以事․理而檢討修行境地所用之四種標準. 事, 爲有形有限而個別之現象世界;理, 爲眞實平等而萬物圓融之本體世界. 卽:(一)就事藏鋒, 就個別事相之境地檢討. (二)就理藏鋒, 就圓融一如之境地檢討. (三)入就藏鋒, 兼具事理二者之境地檢討. (四)出就藏鋒, 泯絶事理之相對而檢討. 人天眼目卷六(卍續一一三․四四四上):四藏鋒者, 師所立也. 謂就事者, 全事也;就理者, 全理也;入就者, 理事俱也;出就者, 理事泯也.
【암둔闇鈍】
p6528-下→ 謂根性愚昧遲鈍. 據法華經譬喩品載, 誹謗法華經者將獲諸罪, 其中, 若生爲人則諸根闇鈍, 盲聾背傴;有所言說, 無人信受.
【암둔장闇鈍障】
p6528-下→ 十重障之一. 又作遲鈍障․闇相於聞思修等諸法忘障. 十重障, 係菩薩於歡喜地․離垢地等十地中修十勝行而一一斷除之十種重障. 闇鈍障卽與所知障俱生, 而令聞․思․修之法忘失之障難. 其中, 若係著於五欲, 障蔽定修慧者, 稱爲欲貪愚;障蔽總持及聞思慧者, 稱爲圓滿聞持陀羅尼愚. 入於第三地時, 便能斷除此障, 而證得勝流眞如. (參閱十重障462)
【암림闇林】
p6527-上→ 梵名 Andha-vana, 巴利名同. 爲古代中印度舍衛國祇園精舍附近之園林. 又作安陀林․安和林․得眼林․開眼林․晝安園. 據大唐西域記卷六載, 林中有如來經行之迹, 及諸聖習定之所, 竝述及此林稱爲得眼林之緣由, 謂佛世時, 有五百盜匪爲勝軍王捕獲, 王命抉去彼等雙眼棄於深林. 其時佛陀止於逝多精舍, 聽聞群盜之哀鳴, 生起慈心, 令淸風和暢, 揚起雪山之藥, 布滿彼等之眼, 未久皆得復明. 彼等至佛陀前, 歡喜頂禮投杖而去, 諸杖遂根植而成林. [雜阿含經卷四十五․中阿含卷二七日經․十誦律卷六․大毘婆沙論卷八十二․高僧法顯傳]
【암마니팔이우唵嘛呢叭口爾吽】
p4417-上→ 梵語 oṃ maṇi padme ūṃ. 又作 唵口摩呢叭口爾吽․唵麽抳鉢訥銘吽․唵摩尼鉢頭迷吽. 意爲歸依蓮華上之摩尼珠, 卽西藏佛敎徒向蓮華手菩薩(梵 Padma-pāṇi)祈求未來往生極樂之時所唱之六字明咒. 西藏佛敎徒相信此菩薩在極樂世界(藏 bde-ba-can)之蓮臺救濟祈禱者, 令出離生死, 故不問僧俗, 盛行口唱此明咒. 據西藏古來之傳說, 約西元四世紀左右, 有一袷陀朶口栗思顔贊王(藏Tho-tho-ri-gñan-btsan), 曾由天上得到四寶, 四寶之一卽爲六字明咒. 又西藏觀音經摩尼伽步婆(藏 Maṇi bkaḥ ḥbum), 以詩讚歎此六字明咒之功德, 稱其爲智慧․解脫․救濟․快樂之本源. 卽人若一度唱六字明咒中之唵(oṃ)字, 其功德能斷死後流轉於天界之途 ; 唱嘛(ma)字, 能免輪迴於惡鬼所住之修羅道 ; 唱呢(伸i)字, 離再受生於人間界之厄 ; 唱叭(pad)字, 令人能遠離輪迴畜生道之災難 ; 唱口爾(me)字, 能脫沈淪於餓鬼道之苦 ; 唱吽(ūṃ)字, 能免於死後墮入地獄道之苦. 又描出唵字以白色表示天上界, 嘛字以靑色表示修羅道, 呢字以黃色表示人間界, 叭字以綠色表示畜生道, 口爾字以紅色表示餓鬼道, 吽字以黑色表示地獄. 又不單口唱此明咒始有功德, 卽著之於身, 或持於手, 或藏於家, 亦得生死解脫之因. 西藏人多書此六字明咒於長布片等, 藏於經筒中, 稱爲法輪 ; 一般以手自轉, 或依風車․水車之力使之旋轉, 稱爲轉法輪. 竝認爲旋轉法輪之功德得以了脫生死輪迴之苦. 最大之法輪, 書有十億之明咒. 又西藏境內所見門戶飄揚之旗旆, 卽爲此六字明咒, 路旁所建之碑亦是, 可見其尊信六字明咒之情狀. [大乘莊嚴寶王經卷四․E. Schlagintweit: Buddhism in Tibet]
【암몰나수菴沒羅樹】
p5257-中→ 菴沒羅, 梵語 āmra, amra, amlaphala, amarapuṣpa, amarapuṣpaka, 巴利語 amba. 又作菴摩羅樹․菴婆羅樹․菴羅樹. 意譯爲奈樹. 學名 Mangifera indica, 通稱 Mango. 善見律毘婆沙卷一所述及之菴羅果, 蓋指此樹之果實. 菴沒羅樹産於印度各地, 孟買所産之果特佳. 此樹之花多而結子甚少, 果形似梨而底鉤曲, 葉形似柳, 長一尺餘, 寬三指許. 冬季開小花, 至五六月時果實成熟. 然此樹種類甚多, 有生熟皆爲綠色, 或熟時呈黃․橙黃, 未熟呈黃․旣熟呈綠等分別. 其味亦有佳劣, 劣者味酸而多纖維, 佳者纖維少而味甘. 菴沒羅因梵名類似之植物甚多, 故常彼此混同. [㮈女祇域因緣經․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卷二十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五六․卷四六○․順正理論卷三十三․大唐西域記卷四․翻譯名義集卷八․玄應音義卷八](參閱阿摩勒樹3670)
【암몰라원菴沒羅園】
p5257-中→ 菴沒羅, 梵名 āmra, 意爲菴沒羅女之園. 又作菴婆羅園․菴婆梨園․菴羅衛林․菴羅樹園․菴沒羅林. 或作奈氏園․甘梨園․奈園. 位於中印度吠舍釐城(梵 Vaiśālī)附近, 係菴沒羅女所獻與佛陀者, 故以其名稱之. 佛陀嘗於此說維摩經. [出曜經卷三․維摩經疏卷一(嘉祥)․玄應音義卷二十一]
【암밀리제군다리명왕闇密里帝軍荼利明王】
p6528-上→ 闇密里帝軍荼利, 梵名 Amṭra kuṇḍalī. 卽軍荼利明王. 爲密敎五大明王之一. 又稱甘露軍荼利明王. 意譯作甘露甁明王. 或稱吉里明王․大咲明王․甘露尊․軍荼利菩薩․軍荼利夜叉. 所以有夜叉之稱, 乃夜叉有暴惡之義, 明王總爲暴惡之忿怒相, 故稱夜叉. 此尊於金剛界曼荼羅中, 係寶生佛之敎令輪身, 現忿怒身, 位於降三世會之西南隅. 其形像爲一面三目八臂, 手持武器, 背負火焰, 以蛇身盤纏取代瓔珞. 於胎藏界曼荼羅蘇悉地院中爲金剛軍荼利, 密號甘露金剛, 係佛部之使者, 形像爲黃色, 於胸前結印, 坐於赤蓮花上. 於觀音院中, 爲蓮華軍荼利, 密號降伏金剛, 係蓮花部之使者, 形像爲靑色, 左手持未開敷之蓮花, 著天衣. 在金剛手院中者亦爲金剛軍荼利, 密號甘露軍荼利, 係金剛部之使者, 形像爲黃色, 兩手作三股印, 交腕抱於胸前. 古來卽以 kuṇḍalī]軍荼利)之義爲自寶甁沃流甘露智水, 洗滌煩惱, 而將與我癡․我慢相應之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 故於諸儀軌中多稱此尊爲甘露軍荼利;又以軍荼利表示增益․敬愛. 然 kuṇḍalī 實爲捲曲之義, 上記之寶甁等說, 乃後人附會而成者. 又據考證, 軍荼利源於鑠乞底(梵 śa kti, 性力)崇拜. [陀羅尼集經卷八․蘇悉地羯囉經卷上․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
【암바라수림菴婆羅樹林】
p5258-中→ 梵名 Āmrayaṣṭikā, 巴利名 Ambalaṭṭhikā. 據梵網經(巴 Brahmajāla-sutta)載, 此樹林位於印度王舍城(巴 Rājagaha)與那爛陀(梵 Nālandā;)之間. 又據佛音(巴 Buddhaghosa)所著法聚論註(巴 Atthasālinī)記載, 此林內水流淸澈, 綠木成蔭, 入口種植菴婆羅樹, 周圍有堡壘圍繞. 於中部經典六一敎誡羅睺羅菴婆蘗林經(巴 Ambalaṭṭhika-Rāhulovāda-suttanta)記載, 釋尊在此園林親自敎誡其子羅睺羅. 又長部經典十六大般涅槃經(巴 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記述, 釋尊在入滅之年, 於此園內敎誡諸比丘之後, 始往那爛陀. [佛般泥洹經卷上]
【암바라촌菴婆羅村】
p5258-上→ 梵名 Āmra-grāma, 巴利名 Amba-gāma. 又作菴滿聚落. 菴婆羅村以其地甚多菴婆羅樹而得名. 由此地步行至吠舍釐城(梵 Vaiśālī)需三日旅程. 釋尊於入滅之年, 卽由吠舍釐經犍陀村(巴 Bhanda-gāma)․授手村(巴 Hatthi-gāma)而至此. [長阿含卷二至卷四遊行經․佛般泥洹經卷上․大般涅槃經卷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六]
【암바라파리菴婆羅婆利】
p5258-上→ 梵名 Āmrapālī, 巴利名 Ambapālī. 又作菴婆婆利․阿范和利․阿梵和利․阿梵婆羅․菴沒羅女․菴羅女․菴樹女. 譯作㮈女․奈女. 據奈女耆婆經載, 此女由奈樹所生, 故名爲奈女. 爲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妃, 良醫耆婆之母. 嘗奉施菴沒羅園豫佛陀. [出曜經卷三․四分律卷三十九]
【암산사岩山寺】
p3193-下→ 位於山西繁峙縣城東南四十公里處, 天岩山北麓天岩村. 原名靈岩院. 創建於金正隆三年(1158), 元明淸三代屢有修葺. 現存山門․鐘樓․東西配殿․南殿․禪院等. 南殿爲文殊殿, 金代建立而於元代重修, 單檐歇山式屋頂. 殿內佛壇上所存之佛․菩薩․弟子․金剛等塑像, 仍保持金代風格. 此外, 殿內四壁滿繪壁畫, 爲金大定七年(1167)宮廷畫師王逵所作. 西壁爲佛傳故事, 描繪釋迦牟尼一生之事蹟, 東壁爲本生故事, 描繪須闍提(養生)太子割肉孝養父母等故事, 北壁繪有一組塔院, 及五百商人航海遇難而蒙羅刹女營救等情節, 南壁兩側繪殿閣樓臺及供養人. 畫面構圖嚴謹, 筆力剛勁, 人物神態逼眞, 設色渾厚, 技法純熟, 爲我國金代壁畫中優秀之作品. 壁畫內容豐富, 爲硏究宋金時期宗敎․建築․美術等之寶貴資料.
【암선暗禪】
p5473-上→ 謂昧於敎理之禪. 又作暗證禪․盲禪. 嘲諷禪僧唯耽於觀道, 不知敎相文理之語.
【암실념불闇室念佛】
p6528-上→ 謂入於闇室大聲念佛. 行者特別選擇闇室, 出大音聲念佛, 完全與外界斷絶視聽, 遠離妄想, 以成就念佛三昧. 釋淨土群疑論卷七(大四七․七六中):稽其聖典, 亦無至敎, 但修行之人, 將斯闇室, 絶諸視聽, 心捨諸緣, 初學之儔, 約斯注想, 易得三昧, 不爾難成. (參閱念佛3208)
【암실홀명闇室忽明】
p6527-下→ 謂於闇室中點燈, 刹時光明普照冥闇盡去;比喩煩惱業障, 經智慧燈照, 勢不能住. 如來祕密藏經卷下(大一七․八四五上):佛言:『(中略)迦葉!若闇室中然火燈明, 是闇頗能作如是說:我百千歲住, 今不應去?” 迦葉白言:『不也, 世尊!當然燈時, 是闇已去. ” 佛言:『如是, 迦葉!百千萬劫, 所造業障, 信如來語, 解知緣法. (中略)當知羸劣諸煩惱等, 智慧燈照, 勢不能住. ” [大集經卷一․摩訶止觀卷一下]
【암심闇心】
p6526-下→ 爲大日經所說六十心之一. 卽對於無疑慮法生起疑慮之心, 而與六十心中之癡心․疑心相類似. 癡心與闇心雖同屬於癡煩惱, 然前者乃遇法悉皆信受, 後者則生疑慮. 又疑心與闇心雖同爲疑惑之心, 然前者乃以小智疑法, 其體爲疑慮;後者則以蒙昧之心疑法, 其體爲暗迷. [大日經住心品․大日經疏卷十一]
【암아우唵阿吽】
p4416-中→ ①卽指□oṃ, 唵)․□(a, 阿)․□(hūṃ, 吽)三種子, 爲密敎用以安置於佛像三處之三種子. 安像三昧儀軌經說明有關雕塑․供養諸佛菩薩像, 所應注意事項中, 謂觀想如來如眞實身, 諸相圓滿, 以唵字安頂上, 以阿字安口上, 以吽字安心上. ②密乘修行法中, 利用平常呼吸之入․住․出, 於一口氣往復之間念出此三字. 此三字係極爲神聖之字音, 若隨呼吸不斷念誦, 及至不念自念, 念不念了無差別, 無有間斷, 卽爲金剛念誦, 依此金剛念誦, 能與本尊合一, 契入理體法性. 又此三字代表本尊, 本尊常在吾人呼吸間, 吾人卽住於本尊法身而入於第一義諦之眞理.
【암唵】
p4415-中→ 悉曇字□(oṃ). 爲冠於咒文最初之祈禱語, 含有神聖之意. 原於吠陀爲應諾之義, 又用爲咒文及祈禱文首先發音之聖音(梵 praṇava). 至奧義書附加祕密之義, 成爲觀想之對象, 進而作爲梵․世界, 依此觀想之實修爲達到第一義(梵)之法. 唵之字義, 祕藏記末列有歸命․供養․三身․驚覺․攝伏等五種, 通常僅用前三種. 本字由□(a, 阿)․□(u, 烏)․ā(ma, 莽)三字合成. 阿, 爲菩提心․諸法門․無二․諸法果․性․自在等之義, 亦爲法身之義 ; 烏, 爲報身之義 ; 莽, 爲化身之義. 合三字共爲唵字, 攝義無邊, 故爲一切陀羅尼首. 密敎不僅採用神咒之形式, 亦攝取各種解釋法. 咒文中冠唵字者甚多, 如大日眞言唵阿卑羅哞缺娑婆訶․西藏喇嘛敎六字明咒唵嘛呢叭口爾吽等皆是, 若修觀此唵字, 則三身成現加持護祐行者, 卽以此功德, 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蓋組成唵字之三字, 在古代印度思想之中, 表男․女․中三性, 或表示過去․現在․未來三時, 又配於三吠陀, 或配覺․夢․熟眠三態, 或配火․風․日三種, 或配食․水․月, 或配天․空․地. 而後印度敎中, 又比擬爲毘濕奴(梵 Viṣṇu)․濕婆(梵 Śiva)․梵(梵 Brāhman)等三者, 亦卽司掌護持․破壞․創造之三神一體(梵 trimūrti). [守護國界經卷九․祕藏記鈔卷九]
【암庵】
p4538-下→ 出家者․退隱者遠離村落所居之房舍. 係以草木覆蓋而成之簡陋小屋. 庵, 古作菴. 又稱草庵․蓬庵․庵室․茅庵․禪庵․廬庵. 僧俗多居庵以修行. 據釋氏要覽卷上載, 陶琰․陶潛․焦光皆曾居庵. 後世亦有特稱比丘尼之住所爲庵․庵寺. 然庵寺一詞, 原本通指僧或尼之寺, 竝不限於比丘尼所住之寺. [五分律卷一․有部毘奈耶卷四十八․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四]
【암闇】
p6526-中→ 悉曇字□(aṃ). 又作菴․暗․唵․口菴. 悉曇十二韻之一, 五十字門之一. 爲阿字五轉中之第三轉, 卽於□(a, 阿)字之上方加菩提空點(․). 於五轉配五佛中, 相當於西方無量壽如來之三摩地, 此乃依東因發心之義. 方廣大莊嚴經卷四(大三․五六○上):唱唵字時, 出一切物皆無我․我所聲. 卽梵本中 amogha-utpatti 一語.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中以此字卽邊際之義. [北本涅槃經卷八․文殊師利問經卷上字母品․大日經疏卷十三․卷十四․卷二十](參閱東因發心3295)
【암예집闇囈集】
p6529-上→ 凡十八卷. 著作及印行年代不詳. 集錄日本文安․寶德․文明等年代, 論議天台敎義之作. 分爲六篇, 計佛部․五時部․敎相部․菩薩部․二乘部․雜部等, 每部各爲三卷.
【암자관唵字觀】
p4416-上→ 卽密敎用於觀想纏(oṃ, 唵)字字義之觀法. 守護國界經卷九載, 唵字卽指一切法門․毘盧遮那佛之眞身․一切陀羅尼母等, 從此字能生一切如來. 又說三世諸佛皆依此觀得菩提, 釋迦修行六年苦行亦不得成佛, 受空中化佛之指示, 於鼻端觀淨月輪, 月輪中修唵字觀, 始於後夜分(近日出時)成佛.
【암자인唵字印】
p4416-上→ 此印係密敎用以表示說法驚覺衆生之標幟. 又稱淨行者吉祥印․淨行吉祥印․吉祥印. 印相乃左手手掌上仰而側斜, 屈食指而伸餘指. 據大日經疏卷二十․演奧鈔卷十四所說, 或因淨行者結此印欲語時, 須先唱唵字聲, 故稱印名爲唵字印. 又大日經疏卷五所載之四面四臂梵天之左第二手卽作此印. [攝大儀軌卷中]
【암장闇障】
p6529-上→ 卽指無明之障礙. 大集經卷十一(大一三․六八下):一切法中, 悉有闇障, 壞闇障故, 卽是菩提. [八十華嚴經卷十五]
【암정대혜岩井大慧】
p3194-上→ (1891~1971)日本佛敎學者. 一九一八年東京帝國大學畢業. 先後任敎於東京大學․駒澤大學․東洋大學. 長期從事蒙古民族與喇嘛敎關係之硏究. 著有西藏․印度之文化․日支佛敎史論考等.
【암좌岩座】
p3194-中→ 呈岩石狀之佛菩薩像臺座, 象徵安住不動之意. 俗稱磐石座. 爲密敎菩薩部․明王部․天等部等特定諸尊之臺座. 如將馬頭觀音之蓮花臺置於寶磐石上, 不動明王坐於寶石或石山上. [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大日經疏卷五]
【암주계심표병장庵主溪深杓柄長】
p4539-中→ 禪宗公案名. 卽一庵主與唐代雪峰義存禪師藉杓柄而顯喩佛法甚深之公案. 雪峰山(又稱象骨峰, 位於福建侯官縣西)畔有一僧築庵而居, 多年不剃頭, 自作一支柄木杓至溪邊舀水喝. 時有一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庵主遂答以溪深杓柄長. 僧歸, 以之告雪峰. 雪峰甚覺奇怪, 遂欲勘驗之. 一日, 雪峰與侍者持剃刀往訪庵主, 一見便問道得卽不剃汝頭, 庵主黙然無語, 僅以水洗頭, 雪峰乃執刀爲他剃頭. 此公案中, 庵主所言溪深杓柄長, 係藉溪水之深․杓柄之長來表示佛法之深奧及自身體會之深入. 雪峰疑其境界是否如其所言, 遂加以驗證. [拈評三百則不能語卷中第八十三則]
【암주불고庵主不顧】
p4539-上→ 禪宗公案名. 庵主, 指宋代禪僧蓮華峰之祥庵主, 爲奉先道深之法嗣. 祥庵主示寂之際, 擔杖於肩而說不顧眄任何人, 越千山萬岳, 直入涅槃世界之旨的故事. 五燈會元卷十五(卍續一三八․二九二上) : 天台蓮華峰祥菴主(中略)示寂日, 拈拄杖示衆曰 : “古人到這裏爲甚麽不肯住?” 衆無對. 師乃曰 : “爲他途路不得力. ” 復曰 : “畢竟如何?” 以杖橫肩曰 : “槪栗橫擔不顧人, 直入千峰萬峰去. ” 言畢而逝.
【암주庵主】
p4539-上→ 創建庵寺之人. 原通於僧․俗. 又作菴主. 如景德傳燈錄卷十二擧出臨濟之法嗣有桐峰菴主․杉洋菴主․虎谿菴主․覆盆菴主等. 近世之庵主, 則多指尼僧.
【암준巖俊】
p6911-上→ (882~966)唐末五代禪僧. 河北邢臺人, 俗姓廉. 出家後, 嚴守戒行. 遍歷諸方, 至舒州投子山(安徽安慶附近)參謁大同禪師, 竝嗣其法. 未久, 抵洛陽, 時少保李鄑特加敬重, 乃捨宅建觀音院, 請師居之. 其後, 大振宗風, 參者數百. 受後周高祖․世宗二帝之歸依, 賜紫衣. 乾德四年示寂, 世壽八十五. 諡號淨戒大師. [宋高僧傳卷二十八․景德傳燈錄卷十五․五燈會元卷六]
【암중불사인庵中不死人】
p4539-上→ 禪林用語. 比喩人人本具之佛性. 又作菴中不死人. 庵, 指肉體. 不死人, 爲佛性之譬喩. 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大五一․四六一下) : 欲識庵中不死人, 豈離而今遮皮袋?
【암증선사暗證禪師】
p5473-上→ 又作盲禪者․暗禪比丘. 係敎家等禪宗以外之宗派者嘲諷禪家之語, 尤指只執著於修禪定而不硏究敎法, 闇於智解而又憍慢自是之禪徒. 禪家每以文字法師謔稱天台․法相․華嚴等敎家之流, 謂彼等拘泥於經論之文字言句, 只見枝葉末節而不知解脫入悟 ; 敎家等則以暗證禪師或暗證盲悟等語反諷之. [摩訶止觀卷五上]
【암타가빈타촌闇陀伽頻陀村】
p6527-中→ 梵名 Andhakavinda, 巴利名同. 又作阿那伽賓陀村. 據南傳律藏大品所記述, 世尊曾暫住波羅奈國, 後又移住闇陀伽頻陀村, 復向王舍城遊行. 由此推知此地在波羅奈(巴 Bār. 伸āsī)與王舍城(巴 Rāj. gaha)之間. 同書又載, 大迦葉(巴 Mahāk. ssapa)曾由此地赴王舍城布薩, 渡河時, 幾爲急流捲去, 僧衣盡溼, 以此緣由佛陀乃制定不失衣戒. 世尊常到此地爲比丘說法. 據南傳增支部經典五之一一四記述, 世尊命阿難敎誡新入比丘持戒以及守護五根等五法. 據南傳天宮事經(巴 Vimāna-vatthu)之注謂, 世尊在此地曾患風病, 命阿難托鉢求粥. 又此地之優婆塞曾建香殿(巴 gandhakuṭī)以供養世尊. [四分律卷三十五․十誦律卷二十六․五分律卷二十二]
【암호관음岩戶觀音】
p3194-中→ 三十三觀音之一. 端坐於岩窟之中. 因蚖蛇․蝮蠍等毒蟲多住於岩窟中;若念此觀音力, 可應時消散其毒氣, 故此觀音之畫像均採端坐於岩窟之姿. [法華經卷七普門品․佛像圖彙卷二](參閱三十三觀音514)
【암호노호노唵呼盧呼盧】
p4416-中→ 全稱唵呼盧呼盧戰馱利摩橙祇莎婆訶. 係藥師如來之眞言中, 較短之咒文. 其中, 唵(oṃ), 意爲歸命 ; 呼盧呼盧(huruhuru), 意爲速疾 ; 戰馱利(caṇḍari), 意爲暴惡相 ; 摩橙祇(mataṇgī), 意爲象王 ; 莎婆訶(svāhā), 意爲成就. 乃祈福消災, 拜藥師如來時口誦之眞言. [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諸尊眞言句義鈔卷上]
【암흑두唵黑豆】
p4416-下→ 禪林用語. 係罵人僅就經卷之文字表面意義加以理解, 而疏忽內涵之眞意. 黑豆, 卽文字. 唵, 又作揞․掩․淹, 指以手進食, 或含於口中. 景德傳燈錄卷十二(大五一․二九○下) : 師因半夏上黃蘗山, 見和尙看經. 師曰 : “我將謂是箇人, 元來是唵黑豆老和尙. ”
【암흑두집揞黑豆集】
p4957-中→ 凡九卷. 淸代心圓居士撰, 火蓮居士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行. 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五冊. 輯錄指月錄及諸家燈史所載宋代應菴曇華以下, 至淸代之茆溪行森, 共收禪林緇素一四○人之本籍․略傳, 於諸師機緣法語之後, 一一附拈提評唱, 以引導學人直入佛法之正道.
【압량위천壓良爲賤】
p6415-上→ 禪林用語. 又作厭良爲賤. 謂將良民强迫降格爲賤民, 或掠買平民子女爲奴婢;於禪林, 轉謂强將人當作賤惡之人, 亦卽比喩不令人本具之眞性生起作用, 而令其行凡夫之雜蕪修行. 無門關第六則(大四八․二九三下):黃面瞿曇傍若無人, 壓良爲賤;懸羊頭, 賣狗肉, 將謂多少奇特. [洞山錄]
【압사유壓沙油】
p6414-下→ 謂用力壓榨沙土而沙中終不出油, 比喩事物之不可得. 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大一二․五一五中):心亦如是, 本無貪相, 雖造衆緣, 貪無由生. (中略)譬如壓沙, 油不可得, 心亦如是, 雖復壓之, 貪不可得.
【압상押喪】
p3264-中→ 禪林中, 居於送葬行列之終, 以鎭壓騷擾者, 稱爲押喪. 一般由都寺(維那)任之. 敕修百丈淸規卷三遷化條(大四八․一一二八下):主喪領衆, 兩兩分出, 左右俵散雪柳, 齊步竝行, 毋得挨肩交語, 各懷悲感. 都寺押喪, 喪司․維那․知客․聖僧侍者俵行喪䞋.
【압유륜죄壓油輪罪】
p6415-上→ 謂製油者以輪壓榨麻粒造油, 將殺害麻中諸蟲, 其罪不可勝數. 依十輪經卷四所說, 如有人以壓油爲業, 而一一麻粒皆有蟲生, 以輪壓之, 油便流出, 諸蟲當失性命, 此壓麻油人, 於日夜中將殺害生命無數;此壓麻油人若復以十具輪相續恆壓於一日夜, 一一輪中所壓麻油數滿千斛, 如是相續, 至滿千年, 此人所殺生命實難以計數, 所獲罪業亦不知凡幾. 經中更將此罪比擬淫女坊․酒家․屠兒․旃陀羅等, 以校量其罪之輕重.
【압좌문押座文】
p3264-中→ 敦煌變文之一. 係唐宋時代, 以通俗方式對民間弘法時, 在宣講佛經前所唱之七言韻文. 押座二字有鎭壓四座之意, 故押座文有導引正題․收攝心神之功用. 如維摩經押座文之末段(大八五․一二九七中):不似聽經求解脫, 學佛修行能不能;能者虔恭合掌著, 經題名目唱將來.唱將來三字爲各押座文末句所共有. 大正藏第八十五冊所收之押座文類, 包括維摩經押座文․溫室經講唱押座文等.
【앙가국鴦伽國】
p6371-下→ 鴦伽, 梵名 Aṅga, 巴利名同. 爲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又作鴦迦國․鴦伽摩伽陀國․盎言我國․泱伽國. 位於摩揭陀國之東, 於佛世時, 一度隸屬摩揭陀國. 其都城爲贍波(梵 Campā). 或謂鴦伽國亦稱鴦掘多羅國. [長阿含卷五闍尼沙經․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八末](參閱鴦掘多羅國6372)
【앙가타왕鴦伽陀王】
p6371-中→ 爲釋尊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所敎化之國王. 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三載, 昔時, 鴦伽陀王雖府庫充盈, 卻邪見熾盛, 因而墮於顚倒道. 後遇那羅陀大天仙爲王說法, 明示正見, 令王之心迴轉而獲法喜充滿. 上記那羅陀大天仙卽釋尊之前身, 鴦伽陀王則爲優樓頻螺迦葉之前身.
【앙갈라사선鴦竭羅私仙】
p6372-中→ 鴦竭羅私, 梵名 Aṅgiras. 爲古代印度仙人. 又作阿詣羅仙. 意譯身汗液仙. 爲七大仙之一, 在密敎中則屬火天眷屬之一. 大日經疏卷十六(大三九․七四四上):此仙不從胎生, 從汗液而生, 故得名也.(參閱阿詣羅仙3665)
【앙구리마라鴦窶利摩羅】
p6372-中→ 梵名 Aṅguli-mālya, 巴利名 Aṅguli-māla. 爲佛陀弟子之一. 又作鴦崛利摩羅․央掘摩羅. 意譯指鬘․指髻. 原爲室羅伐悉底城之凶人, 因信邪師之言, 囑其殺人一千, 各取一指作鬘, 始得授以涅槃之法. 摩羅遂常殺人, 竝將所得之指串爲鬘狀而戴於身上. 殺至九百九十九人時, 最後欲殺其母以成一千之數. 佛陀憐憫之, 乃爲其說法, 終至懺悔改過而入佛門, 後得阿羅漢果. [雜阿含經卷三十八․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一․鴦掘摩經․鴦掘髻經](參閱央掘摩羅1879)
【앙구사鴦俱舍】
p6371-下→ 梵語 aṅkuśa, 巴利語 ankusa. 卽曲鉤․鐵鉤. 又作盎句奢․鴦俱奢. 於諸經中, 每與錐竝提, 乃古代印度人調御象最常用之器具. 於密敎中, 此字含有普集․召集之義, 通常置於四攝中之第一. 此外, 於千手觀音四十手中, 其中有一手執持曲鉤, 稱爲鐵鉤手, 亦稱俱尸鐵鉤手. [長阿含卷十釋提桓因問經․慧琳音義卷二十一․可洪音義卷九․諸說不同記卷六]
【앙구식仰口食】
p2165-下→ 又作仰食. 四邪命食之一. 仰口, 巴利語 ubbhamukha, 本指仰臉抬頭, 故仰口食引申爲出家人以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之術以求衣食而自活命者. [大智度論卷三․三藏法數卷十九](參閱四種邪命1803)
【앙굴다라국鴦掘多羅國】
p6372-上→ 梵名 Aṅguttarāta, 巴利名同. 又作央瞿多羅國․阿牟多羅國. 意譯體勝國. 爲印度古代小國, 位於十六大國中鴦伽國與末羅國之間, 都城爲阿波那(巴 Āpaṇa). 據南傳律藏大品所載, 世尊曾遊行至阿波那, 受螺髻梵志翅누(巴 Keṇiya Jaṭila)之供養. 翅누爲結髮行者․拜火敎徒, 白日著黃衣竝修苦行, 夜間則享五欲之樂;雖非佛弟子, 卻對世尊極爲恭敬, 常行供養. 翅누之友婆羅門施羅(巴 Sela), 經翅누之引介而成爲佛弟子. 此外, 據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八末載, 鴦掘多羅國位在摩揭陀國北方, 或稱鴦伽國. [五分律卷二十二․四分律卷四十二․中部經九十二施羅經]
【앙굴마나경央掘魔羅經】
p1880-上→ 梵名 Aṅgulimālika. 凡四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收於大正藏第二冊. 本經乃敘述央掘魔羅歸依佛陀之事蹟, 及如來對於此事件所作之種種說法. 佛陀住於舍衛城時, 有凶賊央掘魔羅受邪師摩尼跋陀羅之敎, 殺千人, 竝取其指作爲指鬘, 當彼欲加害佛陀時, 卻反爲佛陀所敎化, 遂捨指鬘而歸依佛. 未久, 彼與舍利弗․目犍連等諸大弟子及文殊菩薩討論法義時, 佛亦敎以受戒之事. 此外, 佛又爲其解釋佛住於無生際復住於此際之因緣, 更爲其說南方一切寶莊嚴國之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如來之化現, 竝讚歎彼國之衆生悉皆幻化而不可思議. 本經之敎旨謂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佛性, 佛法爲唯一究竟乘, 其餘皆爲方便法門, 故本經與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之旨趣相同. 此外, 另有西晉竺法護所譯之鴦掘摩經一卷․西晉法炬譯之鴦崛髻經一卷, 二者皆爲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一及巴利文中部經第八十六經之同本, 亦收於大正藏第二冊. [出三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敎錄卷二․卷五․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三]
【앙굴마라央掘摩羅】
p1879-下→ 梵名 Aṅguli-mālya 或 Aṅguli-mālīya, 巴利名 Aṅguli-māla. 佛陀弟子之一. 又作央掘魔羅․鴦掘摩羅․央仇魔羅․鴦窶利摩羅․鴦掘摩. 意譯爲指鬘․指髻, 或一切世間現. 若梵漢竝擧, 則稱鴦崛鬘․鴦崛髻. 又稱指鬘外道. 初爲住於室羅伐悉底城之凶人, 嘗師事邪師摩尼跋陀羅, 恭順謙敬. 後以師母誣其凌辱之罪, 其師遂命其出遊修行, 竝囑殺害千人, 各取一指作鬘, 始得授以涅槃之法. 央掘摩羅於是出城殺人, 每殺一人則取一指爲華鬘, 故有指鬘之稱. 至九百九十九人時, 欲弑其母以成一千之數. 佛陀遙知而愍, 遂前往化度之, 央掘摩羅見佛陀前來, 執劍趨前, 意欲害之, 後經佛陀爲說正法, 乃改過懺悔而入佛門, 後證得羅漢果. 或謂某日央掘摩羅入城乞食, 城中人民以瓦石擊之, 竝以刀斬之, 央掘摩羅流血淋漓, 還至佛所. 其後, 不知所終. [雜阿含經卷三十八․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一․央掘魔羅經․大唐西域記卷六]
【앙굴산난央崛産難】
p1879-中→ 禪宗公案名. 又作央掘産難. 央崛, 卽佛陀之弟子央崛摩羅. 據五燈會元卷一世尊章記載, 央崛某日入城托鉢, 至一長者家, 正値其家婦人難産, 長者乃求助安胎順産之法, 央崛不知, 遂急返佛陀處, 請示救助之法, 佛陀告之(卍續一三八․三下) : 汝速去報言 : “我自從賢聖法來, 未曾殺生. ” 央崛奉佛陀之言, 速往告長者, 其婦聞得佛言, 當時卽平安分娩. [宗門葛藤集]
【앙복세계仰覆世界】
p2171-上→ 指華嚴經所說種種世界中之仰世界及覆世界. 正住者是仰世界 ; 倒住者是覆世界, 如蜂窠. 八十華嚴經卷十七(大一○․八九下) : 仰世界卽是覆世界, 覆世界卽是仰世界.故稱仰覆世界.
【앙산근백仰山謹白】
p2170-上→ 禪宗公案名. 據從容錄第九十則載, 仰山慧寂曾於夢中往兜率淨土彌勒之所, 坐於第二座, 時尊者謂(大四八․二八五中) : 今日當第二座說法.仰山乃起而擊槌謂 : 摩訶衍法, 離四句, 絶百非, 謹白!隨卽下座. 摩訶衍(梵 mahāyāna)法, 大乘法之意. 四句, 指四種基於判斷或論議之立場所設立之假名槪念 ; 百非, 指百種之否定. 蓋所謂大乘說法, 絶非四句或百非等假名槪念所能言說之道理, 而須超越各種迷執邪見, 達於言亡慮絶之境地. 故仰山以離四句, 絶百非爲大乘法之眞義, 乃直示日常行持卽是佛作佛行之活潑示現. [無門關第二十五則․五燈會元卷九․禪林類聚卷五](參閱四句百非1676)
【앙산문삼성仰山問三聖】
p2168-中→ 禪宗公案名. 爲仰山慧寂與三聖院慧然以名字而互顯機法之公案. 仰山之名爲慧(惠)寂, 三聖之名爲慧(惠)然. 一日, 仰山問三聖之名, 三聖以問者之名答之, 兩人乃就此而來往酬答, 針鋒相對, 而顯出人境俱奪與俱不奪之非凡禪機. 碧巖錄第六十八則(大四八․一九七下) : 仰山問三聖 : “汝名什麽?” 聖云 : “惠寂.” 仰山云 : “惠寂是我.” 聖云 : “我名惠然.” 仰山呵呵大笑. 此公案一則顯示人境自他俱奪之不可得, 再則亦顯示自他歷然分明之禪機. 蓋名爲一種暫時假立之稱呼, 然其本體原本無名, 故三聖答稱己爲慧寂, 以顯示其已達人境俱奪․你我不分之境地 ; 然無名之義, 乃在破除一切假立之名而顯現本體之眞實, 竝非任意妄用諸名之稱呼, 故仰山對曰惠寂是我, 三聖乃云我名惠然, 於此, 則人境․自他俱不奪而歷然分明. [景德傳燈錄卷十二慧然條․仰山慧寂禪師語錄․五燈會元卷十一]
【앙산부증유산仰山不曾遊山】
p2167-上→ 禪宗公案名. 爲仰山慧寂接化學人之公案. 碧巖錄第三十四則(大四八․一七二下) : 仰山問僧 : “近離甚處?” 僧云 : “廬山.” 山云 : “曾遊五老峰麽?” 僧云 : “不曾到.” 山云 : “闍黎不曾遊山.” 雲門云 : “此語皆爲慈悲之故, 有落草之談.” 落草談, 指以老婆心接化學人時所說之話語 ; 多半爲墮於第二義的不究竟之敎說. 到廬山而不遊廬山之名勝五老峰, 則不能說是眞正遊過廬山. 故知其僧實爲一無眼之行脚僧, 禪宗師家每遇此類無眼漢, 若非靜黙不語, 則非喝卽棒, 然仰山猶以闍黎不曾遊山一語耐心指點之, 故雲門批評仰山 : 眞正作了親切的婆婆談義, 若遇臨濟․德山, 則可能吃棒喝. 又所謂五老峰, 雖僅爲廬山名勝, 然於此則公案中, 乃以遊山一事寓禪旨之一大事於其內, 使學人得見眞正遊戱三昧之境地, 此亦爲本公案之要點.
【앙산사등조仰山四藤條】
p2167-下→ 禪宗公案名. 爲仰山慧寂接引霍山景通之公案. 景通初至仰山會下參謁時, 仰山不示以任何機法, 逕自閉目而坐, 景通亦未叩問以任何法要, 卽疊聲道如是如是, 而自以爲洞徹仰山之意, 遂遭仰山以藤條四度擊打. 蓋仰山之意, 槪謂當體所顯現之任何狀態皆爲日用所作, 而不應一意執著之, 故四度擊打景通, 以勘驗其是否眞正徹悟. 景德傳燈錄卷十二晉州霍山景通條(大五一․二九三下) : 師初參仰山, 仰山閉目坐. 師曰 : “如是如是, 西天二十八祖亦如是, 中華六祖亦如是, 和尙亦如是, 景通亦如是.” 語訖, 向右邊翹一足而立. 仰山起來打四藤杖, 師因此自稱集雲峰下四藤條天下大禪佛.[宗門統要續集卷八․五燈會元卷九]
【앙산삽초仰山揷鍬】
p2169-上→ 禪宗公案名. 爲潙仰宗之祖潙山靈祐與仰山慧寂於語黙動靜中顯示佛道眞義之公案. 潙山爲仰山之師. 仰山於行脚時, 一日前往參訪潙山, 潙山問仰山來自何處, 仰山不以言詮强作說明, 僅以揷鍬․擧鍬顯示佛道, 然於揷鍬․擧鍬, 一語一黙, 一動一靜之間, 所顯現之機法, 可謂放去收來皆迅速自在, 無所滯礙. 從容錄第十五則(大四八․二三六中) : 潙山問仰山 : “甚處來?” 仰云 : “田中來.” 山云 : “田中多少人?” 仰揷下鍬子, 叉手而立. 山云 : “南山大有人刈茆.” 仰拈鍬子便行.[景德傳燈錄卷十一慧寂條․仰山慧寂禪師語錄․五燈會元卷九]
【앙산수분仰山隨分】
p2169-下→ 禪宗公案名. 仰山慧寂隨分道破無限萬機之文字, 超越文字․形象, 而處處顯現眞理本相之公案. 據從容錄第七十七則載, 有僧問仰山識字否, 仰山答以隨分. 僧右旋一匝, 仰山於地上畫一十字 ; 僧左旋一匝, 仰山改十字爲卍字 ; 僧畫一圓相, 以兩手托之, 如修羅掌日月勢, 仰山乃畫圓相圍住卍字 ; 僧則作樓至(賢劫千佛之最後佛)勢, 仰山印可之, 囑其善加護持. 蓋無相三昧, 其形如滿月 ; 亦卽佛性乃廓然虛明, 包含不可思議之大妙用, 故以圓形表示遠離言語文字之境地. 此係始於南陽慧忠, 潙山用之, 仰山傳之, 遂成潙仰一家之宗風. 宏智正覺頌曰(大四八․二七六下) : 道環之虛靡盈, 空印之字未形. 妙運天輪地軸, 密羅武緯文經. 放開捏聚, 獨立周行. 機發玄樞兮, 靑天激電 ; 眼含紫光兮, 白日見星.[仰山慧寂禪師語錄․五燈會元卷五․宗門統要續集卷八]
【앙산십구문仰山十九門】
p2166-上→ 仰山慧寂敎導學人所施設之十九種法門. 卽 : (一)垂示三昧門, 敎示學人修習三昧(禪定)之法. (二)問答互換門, 敎示學人問答․應對之法. (三)性起無作門, 敎示學人眞如法性(佛性)乃無待造作卽人人本具者. (四)緣起無礙門, 敎示緣起之理法乃自在無礙者. (五)明機普互門, 機, 指根器․根機. 卽明了學人根機以接化之. (六)暗合賓主門, 賓, 指學人․習禪者 ; 主, 指師家․指導者. 卽師家與學人相互契機, 冥合不二. (七)三生不隔門, 敎導學人泯絶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之隔歷分別, 而揭示任何機宜皆可成佛之理. (八)卽幻明眞門, 藉現象界之變異虛幻來向學人明示如如常住之法性眞理卽幻. (九)用了生緣門, 針對修行者所遇合之衆緣, 一一辨析機理, 抉隱明微, 以令學人契當眞理. (十)就生顯法門, 明示修行者, 令其徹底了知自身卽法之妙理. (十一)冥符生緣門, 令修行者自覺其機緣處境巧妙允當, 冥符眞理. (十二)三境順眞門, 明示學人隨順三類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卽眞理. (十三)隨機識生門, 因應學人根機以種種方法識究之. (十四)海印收生門, 以海印三昧之湛然深廣來收攝學人. 海印三昧, 謂猶如大海之甚深廣大, 可容受萬物․映現萬象 ; 通常用以形容深廣殊勝之法義, 或比喩不可思議之佛智. (十五)密用靈機門, 師家密用修行者靈利之根機. (十六)啐啄同時門, 見學人開悟之機已熟, 師家便因勢利導, 伺機豫以開悟之助緣. (十七)隨收隨放門, 師家針對機宜, 隨緣接化, 或以嚴峻之手法否定學人心中之妄見, 令不存執著 ; 或以寬容之態度肯定學人之見解, 放任學人自由發展. 如是把住放行, 隨緣收發而任運自如. (十八)卷舒無任門, 師家應機敎導學人, 或擒或縱或奪或與而卷舒無礙. (十九)一多自在門, 師家與學人間之關係融通微妙, 泯絶任何一與多․大與小․尊與卑․妙與粗等之相對情執, 而任運無作, 和諧無間, 開演無礙自在之大法. [五家宗旨纂要卷下]
【앙산仰山】
p2166-上→ 位於江西宜春縣之南. 山勢絶高, 須仰視方得見, 故稱仰山. 又稱大仰山. 唐僖宗時, 潙山靈祐之弟子慧寂曾於此地開創禪院, 發揚潙山靈祐之宗風, 此卽禪宗之潙仰宗, 仰山亦因此而聞名. 慧寂滅後, 經智齊․擇扣等, 至慧南之弟子行偉時, 大振法道, 興盛一時. 山中共有三塔, 卽傳耽源法系之西塔․傳潙山法系之南塔, 及不甚爲人所知之東塔. 此外山下有棲隱寺, 宋代更名爲太平興國禪寺. 另有二神廟, 以祭祀二龍爲主. [宋高僧傳卷十二․景德傳燈錄卷十一․禪林僧寶傳卷二十四․釋氏稽古略卷三](參閱仰山慧寂2169)
【앙산지설仰山指雪】
p2168-上→ 禪宗公案名. 爲仰山慧寂藉雪獅子之色, 顯示法性無相之公案. 蓋仰山以雪獅子之純白淸淨, 比喩己心之淸淨法身. 從容錄第二十六則載, 一日天降大雪, 石獅子蒙上一身純白雪色, 仰山乃指雪獅子問大衆, 還有過得此色者否, 衆皆無所對. 其後, 雲門文偃評爲當時便與推倒 ; 雪竇重顯則評雲門爲只解推倒, 不解扶起.此外, 從容錄第二十六則載宏智正覺之頌(大四八․二四四中) : 一倒一起, 雪庭師子. 愼於犯而懷仁, 勇於爲而見義. 淸光照眼似迷家, 明白轉身還墮位. 衲僧家, 了無寄 ; 同死同生, 何此何彼?暖信破梅兮, 春到寒枝 ; 涼風炎脫葉兮, 秋澄潦水.上擧之外, 歷來禪林師家拈評此則公案者頗多. [仰山慧寂禪師語錄․五燈會元卷九․宗門統要續集卷八]
【앙산추출침자仰山推出枕子】
p2168-下→ 禪宗公案名. 又作仰山枕子. 乃仰山慧寂與一僧問答法身(眞實)眞義之公案, 由二人問答之中, 顯示出眞實之自體. 據景德傳燈錄卷十一載, 一僧問仰山, 法身說法否, 仰山答(大五一․二八三中) : 我說不得, 別有一人說得.僧又問 : 說得底人在什麽處?仰山乃推出枕子(枕頭)示之. 蓋所謂眞實(法身), 僅能由其自體表現之, 而非由言語詮釋所可顯示者, 故仰山對僧之質問, 乃答以我說不得, 竝以日常生活所用之枕子示之, 顯示法身遍於世界, 無所不及, 萬物皆各有自性, 俯拾卽是. 故潙山評仰山爲用劍刃上事, 乃不落言詮, 直示眞義之意.
【앙산출정仰山出井】
p2167-中→ 禪宗公案名. 爲仰山慧寂徹悟過程的一則公案. 仰山慧寂於石霜性空座下爲沙彌時, 嘗有一僧前來叩問性空如何是西來意, 性空謂, 如能將千尺深之井戶中人, 不借繩索而能救出, 則回答汝何謂祖師西來意. 後仰山四處行脚, 遍參耽源․潙山等大德, 皆擧此則公案請示之, 然皆不能了悟. 最後仰山將此公案置諸腦後, 不再煩惱井中人出不出之問題, 始頓覺身心解脫, 而悟得禪之究竟. 景德傳燈錄卷九石霜性空章(大五一․二六七中) : 師曰 : “若人在千尺井中, 不假寸繩, 出得此人, 卽答汝西來意.” 蓋不借繩索而欲救出井中之人, 若以世間常識衡量, 自屬不可能之事, 故當仰山一心一意思索此一問題而不得其解時, 猶如自囿心神․自陷井中而苦不得出. 一旦將性空之語置之不顧, 則自然身心透脫, 直如不借繩索而自出深井.
【앙산혜적선사어록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p2169-下→ 全一卷. 唐代仰山慧寂撰, 明代語風圓信․郭凝之編. 全稱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於明崇禎三年(1630)成立, 淸康熙四年(1665)刊行. 內容初記慧寂之行實 ; 次述慧寂與潙山․龐居士․三聖․乳源․百丈․黃檗․南泉等之問答機語, 及其上堂․示衆等法語, 約七十條 ; 最後則略記慧寂之入寂. [御選語錄卷四]
【앙산혜적仰山慧寂】
p2169-中→ (807~883)唐代禪僧. 廣東番禺人, 俗姓葉. 九歲, 往依和安寺通禪師. 十七歲, 自斷二指, 立誓落髮. 參謁耽源應眞, 了悟玄旨. 未久, 入潙山靈祐之室, 受其印可. 後更往江陵受戒, 深硏律藏. 又參禮巖頭全활. 未幾, 復還潙山, 執侍靈祐凡十五年, 互相激揚宗門. 唐僖宗時遷大仰山, 大振潙山之法道, 是爲潙仰宗. 有仰山小釋迦之號. 後住江西觀音院, 再遷韶州東平山. 中和三年示寂, 世壽七十七. 遺偈(大五一․二八三下) : 年滿七十七, 老去是今日 ; 任性自浮沈, 兩手攀屈膝.翌年, 追諡智通禪師. [宋高僧傳卷十二․景德傳燈錄卷十一․傳法正宗記卷七](參閱仰山2166)
【앙수벌마왕鴦輸伐摩王】
p6372-下→ 鴦輸伐摩, 梵名 Aṃśu-varman. 意譯光冑王. 爲西元七世紀時之尼波羅(梵 Nepāla, 卽今尼泊爾)國王. 又作鴦輪伐摩王, 輪乃輸之誤. 碩學聰敏, 自造聲明論, 又重學敬德, 名聲遠播. 其女波利庫姬(梵 Bh城㎡ṭi)嫁豫西藏雙贊恩甘菩王(藏 Sroṅ-btsan gam-po), 後竝接引藏王歸依佛敎. [大唐西域記卷七․L.A. 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 S. Beal: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 Ⅱ]
【앙仰】
p2165-下→ 悉曇字□(ṅs). 又作哦․我․俄․言我․呀․昂․覲․盎. 悉曇五十字門之一, 體文五類聲中喉聲(卽指齒音)之第五. 就字相而言, 淺釋爲支分 ; 就字義而言, 則祕釋爲支分不可得. 此係由梵語 aṅga轉釋而來. 此外, 文殊問經釋之爲五趣淸淨聲 ;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釋之爲一切諸行破壞相. [佛本行集經卷十一․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方廣大莊嚴經卷四]
【앙월점仰月點】
p2170-中→ 空點之一種. 卽於空點之下劃一半月形, 而成□, 稱爲仰月點. 又作圓點半月. 屬於悉曇文字嚴字文之一種. 悉曇字母發音中, 有一類係以聲音遍滿口腔爲發音方法, 稱爲遍口聲, 如庶(ya, 耶)․□(la, 扌羅)․□(va, 嚩)等, 而通常在上記遍口音前, 如有□(m)․遲(n)等鼻音時, 此鼻音卽變爲仰點之音. 如 : sam+yam〓sa□yam․yam+lokaṃ〓ya□llokam 等. 蓋於悉曇文字中, 凡加上特殊之點或劃者, 稱爲嚴字文, 例如仰月點卽是於空點之下加上半月形而成, 故屬嚴字文 ; 所謂嚴字, 卽藉裝飾之點․劃來莊嚴文字之意. 日本之臺密學者, 如安然等人以□(ṅa)․□(ña)․□(ṇa)․□(na)․□(ma)五字屬於仰月點, □(aṃ)則屬於圓點 ; 東密則於上六字之外, 加□(kha)而立七種空點, 竝以此七種皆通於圓點半月(仰月點). 關於圓點與仰月點之異同, 據悉曇三密鈔載, 圓點爲實體, 仰月爲莊嚴點, 二者皆爲空點. 此外, 另一種說法則爲, 圓點者, 乃就胎藏界之日輪而示大空 ; 仰月點者, 乃就金剛界之月輪而示大空. 爲示兩部不二, 故竝用兩點. [悉曇藏卷三․卷五․悉曇三密鈔卷上] (參閱空點3484)
【애가愛假】
p5461-下→ 思惑之異名. 思惑以愛爲主, 而愛自迷情而起, 其體虛假, 故稱愛假.
【애견대비愛見大悲】
p5459-中→ 指不離於愛見之大悲. 卽未證實相之理, 承認有能愛․所愛二相而起大悲之謂. 於注維摩詰經卷五, 曾擧諸家之釋, 鳩摩羅什謂(大三八․三七八上) : 未能深入實相, 見有衆生, 心生愛著, 因此生悲, 名爲愛見大悲. 愛見大悲虛妄不淨, 能令人起疲厭想, 故應捨離. 僧肇謂(大三八․三七八上) : 若自調者, 應先觀己病及衆生病, 因緣所成, 虛假無實, 宜以此心而起悲也. 若此觀未純, 見衆生愛之而起悲者, 名愛見悲也. 此悲雖善, 而雜以愛見有心之境, 未免于累, 故應捨之. 道生則謂(大三八․三七八中) : 作上二觀, 起大悲之時, 若於觀中有愛念心, 又見衆生而欲拔濟之者, 爲愛見大悲也. [維摩經義記卷三本․維摩經義疏卷四(吉藏)]
【애견愛見】
p5459-上→ 又作見著二法․愛見二行. 愛與見之竝稱. 卽對事․對理所起之煩惱. 分別言之, 愛係屬情意上之煩惱, 由於執著事事物物, 故易障道. 見則指執著於錯誤之理論導致謬見, 竝妨礙悟道, 爲理知上之煩惱.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維摩經疏菴羅記卷三十]
【애견愛羂】
p5463-中→ 愛, 指貪愛․恩愛․愛慾等 ; 羂, 指羂網․繫縛. 又作愛繫. 謂愚癡之人, 罹於貪愛之羂網, 猶如受繫縛而不得自在. 正法念處經卷七(大一七․四一上) : 己爲愛羂誑, 作惡不善業. 此外, 愛慾爲煩惱之根本, 由之能生起其他煩惱, 故稱爲愛根 ; 愛惜執著於恩愛之情而難以捨離者, 稱爲愛執. 又恩愛能妨害修道, 有如毒藥, 故稱愛毒.
【애결愛結】
p5462-中→ 九結之一. 略稱結. 又作隨順結. 結, 結縛之義. 貪愛縛人, 故稱結. 卽諸衆生爲貪愛之故, 廣行殺․盜․婬․妄等不善, 由此而招未來生死之苦, 流轉三界, 不能出離, 故稱愛結. 大集經卷三(大一三․一七上) : 煩惱因緣受業果, 諸見因緣增愛結.
【애경부모유愛敬父母喩】
p5462-中→ 以孝子之愛敬父母比喩菩薩之慈悲. 大無量壽經序分(大一二․二六六中) :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蓋菩薩之慈悲不捨一切衆生, 恰如孝子之愛敬慈親. 又菩薩之慈悲不待請而愛護衆生, 亦如孝子之不待命而愛敬父母竭盡孝養一般.
【애금강愛金剛】
p5459-下→ 梵名 Rāgavajra. 爲密敎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一. 又稱愛縛金剛․愛樂金剛․悲愍金剛. 位於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之金剛薩埵後方之月輪蓮花中. 其形像爲身呈靑色, 手持摩竭幢. 據理趣經祕決鈔卷三載, 悲愍金剛菩薩以悲愍之故, 以愛念繩普縛衆生, 至菩提終不放捨 ; 猶如摩竭大魚呑啗所遇之物, 一經入口已, 更無倖免者, 所以持此摩竭魚幢, 現其愛縛捨離俱幻平等之智身.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
【애급퇴두견장륙금신壒圾堆頭見丈六金身】
p6414-下→ 禪林用語. 壒, 卽塵埃;圾, 卽聚集塵埃之處所;堆頭, 形容高高堆起;丈六金身, 指佛身. 意謂在塵埃堆中見及佛, 表示佛與衆生之絶對平等性, 滅絶佛與衆生․淸淨與染汚等二元之相對觀. 碧巖錄第三十九則(大四八․一七七中):僧問雲門:『如何是淸淨法身?” (壒圾堆頭見丈六金身, 斑斑駁駁是什柚)門云:『花藥欄”
【애길돈艾吉頓】
p2550-中→ (Edgerton, Franklin, 1885~1963)美國之印度學․語言學學者. 曾任耶魯大學敎授. 將印度敎聖典薄伽梵歌(梵 Bhagavad-gītā)原典英譯出版, 卽 Harvard Oriental Series. 又將佛敎梵語以比較語言學之立場加以硏究, 著成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Grammar and Dictionary 二卷, 爲硏究印度語․佛敎文獻學者所不可或缺之參考書.
【애길지귀藹吉支鬼】
p6779-下→ 又作藹吉鬼. 爲起屍鬼, 卽受咒力控制而殺人之鬼. 使用咒力, 令起屍鬼殺人之法則稱爲毘陀羅, 故此類起屍鬼又稱毘陀羅鬼. [十誦律卷二․玄應音義卷二十一․慧琳音義卷五十四](參閱毘陀羅鬼3851)
【애니사노문艾尼斯魯門】
p2550-中→ (Ernest Leumann, 1859~1931)瑞士之印度學學者, 中央亞細亞語言硏究學者. 歷任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 1884)․夫來堡(Freiburg, 1919)大學敎授, 於梵語原典之翻譯上貢獻頗多 ; 又與孟尼爾威廉士(Monier-Williams)協力編纂梵英辭典 , 竝奠定印度耆那敎硏究之基礎.
【애락금강녀愛樂金剛女】
p5462-下→ 梵名 Rāga-vajriṇī. 爲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一. 又稱愛金剛女. 乃愛金剛之妻. 位於金剛薩埵左邊月輪中. 其形像爲身呈金色, 手持箜篌. 據理趣釋要略祕決集卷三載, 此菩薩以大悲滿足之天眼, 徹見無餘衆生界皆具足自性淸淨之如來藏性, 與諸佛菩薩境界無有分別, 是故起勇猛之大貪大愛悲心而安樂利益一切衆生.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
【애락愛樂】
p5462-下→ 謂信愛欲樂. 卽信樂世間․出世間善法之意, 屬無染汚之愛. 俱舍論卷四謂, 愛乃愛樂, 其體卽是信. 成唯識論卷六謂, 信以愛樂爲相. 淨土論謂愛樂佛法味者, 卽愛樂淨土之法味.
【애론견론愛論見論】
p5463-上→ 對一切事物偏重感情執著之言論, 稱爲愛論 ; 反之, 固執於知識理論則稱爲見論. 以上兩者皆係違反眞理, 而障礙修道之言論, 故一般皆視之爲戱論. 於此, 吉藏法師嘗謂, 知識份子與出家衆易於産生見論, 但普通智能者與在家衆則易起愛論.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維摩經疏菴羅記卷三十]
【애류愛流】
p5461-中→ 謂貪愛之煩惱. 貪愛能惑溺人心, 譬如暴流, 故稱愛流. 愛卽貪愛, 能漂流諸煩惱有情之善品, 流轉於生死中. 此煩惱爲諸煩惱之根本, 故愛亦爲煩惱之總稱. 心地觀經卷一(大三․二九五上) : 善逝恆爲妙法船, 能截愛流超彼岸. [勝鬘經一乘章]
【애법락법희법지심愛法樂法喜法之心】
p5459-下→ 卽愛法之心․樂法之心․喜法之心. 爲讚歎淨土菩薩功德之語, 出自大無量壽經卷下. 淨影大無量壽經義疏謂, 始求法時心喜, 稱爲喜法 ; 中間聞法時, 味如甘露, 心生愛樂, 稱樂法 ; 終而得法時, 心生愛著, 稱愛法. 璟興之無量壽經述文贊中, 就聞思修三慧而言, 謂聞慧愛樂, 故稱愛法 ; 思慧味著, 故稱樂法 ; 修慧潤神, 故稱喜法.
【애별리고愛別離苦】
p5459-上→ 梵語 priya-viprayoga-duḥkha, 巴利語 piya-vippayoga-dukkha. 謂別離愛境, 或與所愛者別離時所感受之苦. 爲八苦之一. 又稱恩愛別苦․哀相別離苦. 據中阿含卷七分別聖諦經與大毘婆沙論卷七十八所載, 則可愛之內六處及六界等與身別離時所生之苦, 稱作愛別離苦. 此外, 五王經以爲從兄弟․妻子等之離別所生之苦, 稱爲愛別離苦. 大乘義章卷三本兼取上記二說, 而謂(大四四․五一三上) : 何者是其愛別離苦?所別有二, 一內二外. 內者自身, 外者所謂親戚眷屬及餘資生. [增一阿含經卷十七․四諦經․正法念處經卷五十七](參閱四苦1736)
【애신愛神】
p5461-中→ 梵名 Kāma. 司愛之神. 由梨俱吠陀中之迦摩(梵 kāma, 愛欲)一詞演化成之神名. 據蒂提利耶梵書記載, 爲達摩(梵 Dharma)與舍羅陀(梵 Śradhā)之子. 又訶利世系則記爲吉祥天女之子 ; 亦有梵天之子之說. 其形像, 手持花矢及砂糖黍弓, 背負箙, 騎鸚鵡, 類似西洋神話所描寫之丘比特. 於梨俱吠陀時代, 以宇宙創造之原動力爲人所歌頌, 故出現創造讚歌, 其次則轉變爲對性愛․生殖力之哲學原理之思索. 至敘事詩出現後, 通俗化之愛神成爲印度古典文學最受大衆矚目歌頌之對象, 竝因而豐富了具有神祕性且注重官能描繪之印度文藝. 有關愛神之異稱及其附會之傳說很多.
【애愛】
p5457-上→ ①梵語 tṛṣṇā, toṣayati, priya, 巴利語 piya 之意譯. 又作愛支. 十二因緣之一. 意爲貪戀執著於一切事物. 基督敎向來被視爲愛的宗敎, 佛敎中則以慈悲爲中心, 而不直言愛字. 佛陀曾喩示有關愛者, 增支部經典卽謂 : 愛可生愛, 亦可生憎 ; 憎能生愛, 亦能生憎. 故佛敎言愛言憎, 恰若手心․手背, 爲一體之兩面. 愛之愈深, 則憎怨之可能愈大. 於南傳之法句經二一二偈中有言 : 從愛生憂患, 從愛生怖畏 ; 離愛無憂患, 何處有怖畏?繼於同偈之中, 又從愛轉變, 而依次列出親愛(巴 pema)․欲樂(巴 rati)․愛欲(巴 kāma)․渴愛(巴 ta伸hā)等四種. 所謂愛, 乃指對與自己有親族血緣關係之情愛而言 ; 所謂親愛, 乃對他人之友情 ; 所謂欲樂, 則是對某一特定人物之愛情 ; 所謂愛欲, 專指建立於性關係之情愛 ; 所謂渴愛, 指因過份執著以致於癡病之愛情. 此五階段皆屬人類之愛, 其本質皆以自愛爲前提, 由自愛出發而至性愛, 更甚者, 以自愛爲主而形成變態情愛乃至於渴愛, 此中層次逐漸加深, 而未曾更變其型態. 渴愛乃人類之愛的本體, 由此種愛乃産生苦惱, 更由此苦惱而生悲(梵 karuṇā, 巴同), 悲之原意卽爲痛苦. 人類不僅能感受自己之痛苦, 亦能感受他人之苦惱, 若對所有苦惱之人, 皆以親切․友情待之, 則可稱爲慈(梵 maitreya), 而慈乃由友(梵 mitra)演變而來者, 其意卽含深刻之友情, 故慈悲實爲愛之代名詞. 慈悲之極致爲無緣大慈, 意指吾人於毫無條件․毫無意識下, 而能豫任何人幸福, 此亦稱大愛, 爲佛敎待人態度之最高表現. [雜阿毘曇心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三․成唯識論述記卷八]. ②梵語 anunaya-saṃyojana. 愛結之略稱. 九結之一. 又作隨順結. 卽指於境染著之貪煩惱. 大毘婆沙論卷五十(大二七․二五八上) : 云何愛結?謂三界貪. 然三界貪於九結中總立愛結, 七隨眠中立二隨眠, 謂欲界貪, 名欲貪隨眠 ; 色․無色界貪, 名有貪隨眠. 於餘經中, 立爲三愛, 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是以三界之貪, 總稱爲愛結. 又集異門足論卷四謂, 欲愛․色愛․無色愛等三愛, 於諸欲中, 諸貪等貪, 執藏防護, 耽著愛染, 稱爲欲愛 ; 於諸色中, 諸貪等貪, 執藏防護, 耽著愛染, 稱爲色愛 ; 於無色中, 諸貪等貪, 執藏防護, 耽著愛染, 稱無色愛. 又謂欲愛․有愛․無有愛之三愛, 於諸欲中諸貪等貪, 執藏防護, 耽著愛染, 稱爲欲愛(梵 kāma-tṛṣṇā) ; 色․無色界諸貪等貪, 執藏防護, 耽著愛染, 稱爲有愛(梵 bhava-tṛṣṇā) ; 欣無有者於無有中諸貪等貪, 執藏防護, 耽著愛染, 稱爲無有愛(梵 vibhava-tṛṣṇā). 此外, 勝鬘經一乘章說五住地惑中, 亦擧出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等三名.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三謂四諦中之集諦爲愛, 而有二種․三種․四種․五種等之別, 凡此種種, 皆以貪名爲愛. [大毘婆沙論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六․卷一七三․成實論卷九貪相品․入阿毘達磨論卷上․俱舍論卷二十一]. ③梵語 preman 或 priya. 卽以不染汚心愛樂法或愛師長之謂. 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九謂, 愛有二種, 染汚謂貪, 不染汚謂信. 俱舍論卷四(大二九․二一上) : 愛謂愛樂, 體卽是信, 然愛有二, 一有染汚, 二無染汚. 有染謂貪, 如愛妻子等 ; 無染謂信, 如愛師長等. 此明不染汚之愛, 其體是信.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六․順正理論卷十一․成唯識論卷六] . ④悉曇字□(ai). 又作翳․嘢․藹. 悉曇十二韻之一, 五十字門之一. 據方廣大莊嚴經卷四載(大三․五六○上) : 唱愛字時, 出勝威儀聲. 上引之勝威儀聲, 其梵語 airyāpatha-śreyān-śabda 卽含有此音ai. 另據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 謂此愛字有自在․自相․聖道勝等義.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日經卷五布字品․悉曇藏卷五]
【애염만다라愛染曼茶羅】
p5461-上→ 卽以愛染明王爲本尊之曼荼羅. 又稱愛染王曼荼羅. 其種類不一, 有十七尊所成者, 有三十七尊所成者. 十七尊所成之曼荼羅, 卽於本尊之前․右․後․左安置意生(慾)․計里枳囉(觸)․愛樂(愛)․意氣(慢)等四金剛, 西北角等四隅安置意生等四金剛女, 東南西北等四門安置色(鉤)․聲(索)․香(鏁)․味(鈴)等四菩薩, 外院之西北角等四隅安置時春(香)․時雨(華)․時秋(燈)․時冬(塗)等四菩薩, 總共十七尊. 諸尊要抄卷五卽載有此圖. 此外, 瑜祇經卷上愛染王品, 謂有直接以大日如來眷屬之三十七尊爲愛染明王眷屬之曼荼羅者. [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儀軌․別行卷四․溪嵐拾葉集卷二十一]
【애염명왕법愛染明王法】
p5460-下→ 以愛染明王爲本尊之密敎修法. 略稱愛染王法或愛染法. 此一修法, 有三十七尊立與十七尊立二種, 後者係依金剛王菩薩念誦儀軌而修, 前者則依瑜祇經而修. 此法以敬愛爲本, 故爲求息災․祈福時之修法. 修此法時, 於赤色壇上安置赤色本尊, 行者之衣服․爐․壇等亦宜以赤色爲主, 一本敬愛, 與之相應. 竝結根本染印, 唱唵(oṃ)摩賀囉言我(mahārāga, 大愛染)口縛日路瑟抳灑(vajroṣṇīṣa, 金剛頂)口縛日羅薩埵口縛(vajrasattva, 金剛有情)弱(jaḥ, 鉤召)吽(hūṃ, 引入)鍐(ban, 縛住)穀(hoḥ, 歡喜)之大咒, 結外五鈷印, 復唱一字心之吽(hūṃ)擿(ṭa)枳(ki)吽(ūṃ)弱(jjaḥ)(意卽 : 因業不可得․憍慢不可得․作業不可得․了義不可得․遷變不可得) ; 然於五種相應印明中, 可隨其法更易之. [瑜祇經卷上愛染王品․薄草子口決卷十五愛染王法(賴瑜)․要尊道場觀卷上․別行卷四․諸尊要抄卷五]
【애염명왕愛染明王】
p5460-中→ 梵名 Rāgarāgja. 音譯爲羅言我羅闍. 略稱愛染王. 密敎諸尊中, 住於大愛欲與大貪染三昧之明王. 此尊爲金剛薩埵, 或金剛愛․金剛王等菩薩所變現. 彼等菩薩爲憐愍衆生, 故酬償往昔之悲願而入加持門. 其本尊(本身․本地)爲大日如來或金剛薩埵. 外現憤怒暴惡狀, 內證則以愛敬而令衆生得解脫. 有三目六臂, 手持多種兵器. 此外, 此尊之形像, 多爲一身兩面, 一面爲男, 一面爲女, 係表勇猛兼柔和之意 ; 卽內祕自覺本不生之月殿, 外現愛染明王之日輪 ; 不外是顯一佛分身之具體與和光利物之方便. 通常爲求消災․祈福, 乃修愛染明王法. [瑜祇經卷上愛染王品․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儀軌](參閱愛染明王法5460)
【애염愛染】
p5460-上→ 由於對各種事物之貪愛而引起執著染汚之心, 稱爲愛染. 與愛欲同義. 爲煩惱之異名. 所謂染, 是對世間諸種事物執著之心之總稱. 大智度論卷一(大二五․六三下) : 自法愛染故, 毁訾他人法.
【애욕愛欲】
p5461-下→ 梵語 kāma, 巴利語同. 卽貪愛之法. 與愛著․愛染․愛執同義. 古代印度人認爲人生之三大目的爲法(梵 dharma)․利(梵 artha)․愛等, 卽指眞理之了解․財物之蓄積․性愛之享受. 關於愛欲, 有所謂之愛欲經(梵 kāma-sūtra), 此經被公認爲世界聞名之性愛指南, 上流人士亦經由此指南而獲得性生活之指導. 原始佛敎敎團乃爲以僧侶(比丘)爲主之敎團, 而性慾則屬人類僅次於食慾之一種本能, 故於僧侶敎團中, 制定嚴格之戒律, 以超脫愛欲爲修行者之重要修行德目. 進入大乘佛敎時期, 由於在家信衆參與敎團, 禁止愛欲成爲不可能, 僅能對在家信衆加以善巧方便之限制. 所謂煩惱卽菩提, 乃是藉愛欲或其他能動搖人類心志之本能, 在其不斷干擾中, 去修證而進入了生脫死之悟境.
【애정靄亭】
p6933-中→ (1893~1947)江蘇泰縣人, 俗姓吳. 幼失雙親, 依兄嫂而居. 因感世事無常, 遂依宏開寺文心․智光二師出家. 受具足戒後, 卽入泰州儒釋道初級小學. 民國三年(1914), 入上海華嚴大學. 十七年, 於鎭江創辨竹林佛學院, 專弘華嚴․毘尼, 禪敎雙修, 人才輩出. 二十一年, 應張蓮覺居士之請, 擘畫東蓮覺苑, 竝於苑內設圖書館, 流通佛經, 發行人海燈雜誌. 其後於九龍․澳門創辨義學, 開港澳佛敎敎育之風氣. 曾東遊日本, 搜集華嚴注疏多種. 民國三十六年示寂, 世壽五十五. 有華嚴敎義章集解一冊․棲雲文集等著作行世.
【애착愛著】
p5462-下→ 梵語 rāga, 巴利語同. 愛, 恩愛․親愛 ; 著, 執著․染著. 執著於恩愛之境而難以分離之情. 屬於三毒中貪欲之煩惱. 大寶積經卷九十七卽有(大一一․五四六上)如蠅見於吐, 而生愛著心之語. [六十華嚴經卷二十五]
【애찰挨拶】
p4117-上→ 禪林用語. 挨, 卽强進 ; 拶, 卽逼迫之意. 禪家問答應酬互相交換意見知識, 以期相互勘驗悟道知見之深淺, 作爲向上之資. 碧巖錄卷三第二十三則之垂示(大四八․一六四上) : 玉將火試, 金將石試, 劍將毛試, 水將杖試. 至於衲僧門下, 一言一句, 一機一境, 一出一入, 一挨一拶, 要見深淺, 要見向背, 且道將什麽?試請擧看!同則之評唱(大四八․一六四中) : 保福․長慶․鏡淸, 總承嗣雪峰, 他三人同得同證, 同見同聞, 同拈同用, 一出一入․遞相挨拶.依碧巖集種電鈔卷三之解, 輕觸曰挨, 强觸曰拶 ; 卽以輕重之語言及動作互相試驗之意. 其後此語復轉作應答․應待․返禮之意. [碧巖錄卷五第四十九則․碧巖抄卷三]
【애하愛河】
p5459-下→ 猶言情天慾海. 愛欲溺人, 故以河喩之. 此外, 貪愛之心, 執著於物而不離, 如水浸染於物, 故亦以河水譬之. 八十華嚴經卷二十六有隨生死流, 入大愛河之語. 楞嚴經亦有愛河乾枯, 令汝解脫之說.
【애행견행愛行見行】
p5458-上→ 愛行, 梵語 tṛṣṇā-carita ; 見行, 梵語 dṛṣṭi-carita. ①人類行爲中, 依其性格可大別爲二類 : (一)隨順他人之敎誨而行動者, 稱爲愛行. (二)不樂聽從他人之意見, 而專恃己見以行動者, 稱爲見行. 據俱舍論卷十七載, 愛行者惡之阿世耶(梵 āśaya, 意樂), 極爲躁動故, 不斷善根 ; 見行者惡之阿世耶, 極堅深故, 能斷善根. 又大毘婆沙論卷一○九謂, 見行者由空入正性離生, 愛行者由無願入正性離生.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大智度論卷二十一․俱舍論光記卷十六]. ②以見行與愛行爲煩惱之二種. 行爲有爲法之總稱. 其中, 見行爲五見(其中包含身見等)․六十二見或九十五見之泛稱. 廣義而言, 見惑與見行亦可通用, 貪欲(修惑)與愛行二義亦相通. 一般言之, 前者屬於理智上之煩惱, 後者屬於情意上之煩惱. [俱舍論卷六․俱舍釋論卷五․俱舍論光記卷六]
【애혹愛惑】
p5462-中→ 謂愛欲之惑. 惑, 謂昧於眞理. 此惑不斷, 則不能見眞理. 金光明經文句卷三(大三九․六○上) : 八人見地, 猶有愛惑.
【액額】
p6648-上→ 書寫文字或圖繪於板․紙․絹布上, 而高懸於門堂, 稱爲額. 又稱匾額․表. 古來官署公衙等卽有題署之風, 後漸次及於佛寺. 古代皇帝敕賜之額爲豎額, 餘者則爲橫額. [史記卷五十五世家第二十五留侯․續高僧傳卷九隋靈裕傳]
【액이덕파額爾德派】
p6648-中→ 西藏名 Dge-lugs-pa. 西藏佛敎新派(藏 Gsar-ma-pa)之一. 亦稱兜率敎派․德行派․格魯派․新甘丹派(藏 Bkaḥ-gdams gsar-ma-pa). 爲別於其他諸派之紅帽派(藏 Shwa-dmar cod-paṇ ḥchaṅ-pa, 又作紅敎), 而稱黃帽派(藏 Shwa-ser cod-paṇ ḥchaṅ-pa 或 Shwa-ser ḥdsin-pa, 又稱黃敎). 本派現今最具勢力, 普及西藏全土. 開創者宗喀巴出生於諸宗派墮落而專事爭奪世俗權力之時代, 遂萌改革佛敎內部之志;硏習各派敎義及顯密兩義, 被尊爲大學者. 其後以中觀論書․現觀莊嚴論爲基礎, 敷演阿提沙之敎義;另又提倡以時輪(梵 Kālacakra)與密集(梵 Guhyasamāja)爲中心之密敎. 特重儀規, 嚴守戒律, 實行嚴格的獨身主義, 被尊爲持律喇嘛, 而其所創立之敎派亦被稱爲格魯派(藏 Dgaḥ-lugs-pa, 意爲善規․善行). 五十三歲時, 於拉薩近郊建立口葛勒丹寺(藏 Dgaḥ-ldan), 組織大僧團. 口葛勒丹, 意爲兜率天. 藏人信仰阿提沙居於兜率天, 故求往生兜率天者多於求生阿彌陀佛淨土者. 蓋該派本稱格魯派, 後稱額爾德卽口葛勒丹寺寺名之轉音. 宗喀巴六十三歲示寂, 座主之職由大弟子達爾麻仁欽(藏 Darma rin-po-chen, 1364~1432)繼席, 次由凱珠(藏 Mkhas-grub, 1385~1438)繼任. 一四一六年, 宗喀巴之弟子於拉薩之西三哩處建別蚌寺(藏 Ḥbras-spuṅs). 一四一九年, 又於拉薩北建色拉寺(藏 Se-ra). 一四五○年, 宗喀巴之弟子根敦珠巴(藏 Dge-ḥdun grub-pa,1390~1475)於日喀則建札什倫布寺(藏 Bkra-śis lhun-po). 上述三寺與口葛勒丹寺合稱四大寺, 迄今俱爲西藏黃敎之中心. 根敦珠巴與凱珠各傳黃敎兩大法系, 卽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 額爾德派以宗喀巴兩大著作菩提道次第論(藏 Lam-rim chen-po)與祕密道次第論(藏 sṅsgs-rim chen-po)爲根本聖典. 自十七世紀後半至十八世紀, 黃敎掌握西藏主權, 竝將勢力伸張至西藏全土․蒙古․東北․華北, 而建立鞏固之地位. [蒙藏佛敎史․蒙古佛敎史․西藏(多田等觀)․西藏佛敎硏究․L.A. 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 Ch. Bell:The Religion of Tibet](參閱宗喀巴3164)
【액주額珠】
p6648-中→ 以額上之珠譬喩人人本具之佛性.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七載, 有一力士與他人搏鬥, 以頭相觸, 眉間之金剛珠遂沒入膚中, 該處乃長瘡. 後有良醫告之, 彼始知金剛珠入體. 此乃譬喩一切衆生因煩惱覆蔽, 故不知其本具佛性;一旦遇善知識, 始得見其本具之佛性. [涅槃經義記卷三․涅槃經疏卷十一]
【앵무경鸚鵡經】
p6979-上→ 全一卷. 又稱佛說鸚鵡經.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收於大正藏第一冊. 昔印度舍衛城有人名鸚鵡摩牢兜羅子, 佛嘗乞食其家, 爲說此經. 內容述說人身有高下․好惡․淸濁․健疾․美醜․貴賤․能無能․貧富․智愚等因果本末. 本經之漢譯本另有:(一)中阿含卷四十四鸚鵡經. (二)分別善惡報應經, 天息災譯. (三)兜調經, 譯者佚名. (四)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法智譯. (五)淨意優婆塞所問經, 施護譯. [歷代三寶紀卷十․大唐內典錄卷四․古今譯經圖紀卷三․開元釋敎錄卷五․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七]
【앵무선鸚鵡禪】
p6979-下→ 禪林用語. 猶言口頭禪. 形容徒有言說, 而無實際行持. 卽所言非自己所親證, 僅爲拾取古人言詞, 如鸚鵡學語.
【앵무설법鸚鵡說法】
p6979-中→ 謂鸚鵡宣說佛法以化導衆生, 如正法念經載有夜摩天中鸚鵡說法化導諸天之事. 又阿彌陀經(大一二․三四七上):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是諸衆鳥, (中略)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如是等法.[義楚六帖卷二十三]
【앵무청불鸚鵡請佛】
p6979-中→ 印度摩竭提國鸚鵡子王請佛於林中說法晏坐, 後得生天之故事. 據撰集百緣經卷六鸚鵡子王請佛緣載, 摩竭提國諸群鳥中有鸚鵡子王, 請佛於林中說法晏坐, 竝徹夜不眠, 遶佛飛翔巡視, 令無獅子․虎․狼及盜賊等惱害佛陀;翌日, 佛至王舍城, 鸚鵡子王在前引導, 竝告知頻婆娑羅王, 使之敕設餙饍, 逆道奉迎. 由此功德, 鸚鵡子王遂於夜中命終, 生忉利天. [義楚六帖卷二十三]
【앵무효양鸚鵡孝養】
p6979-上→ 指佛於因地時爲鸚鵡之孝行. 據雜寶藏經卷一載, 昔雪山中有一鸚鵡, 其父母雙盲, 不能外出覓食. 彼時, 有一仁慈田農, 發願將所種之稻穀施捨衆生, 鸚鵡卽常往彼田處, 採取稻穀, 孝養盲父母. 彼盲父母卽淨飯王與摩耶夫人之前身, 鸚鵡卽佛陀之過去身. [義楚六帖卷二十三]
【앵정수웅櫻井秀雄】
p6852-上→ (1916~ )日本佛敎學者. 山形縣人. 駒澤大學佛敎學科․東北大學敎育哲學科畢業. 歷任駒澤大學敎授․總務部長․圖書館館長․敎務部長․副校長․日本佛敎學會理事. 論著有多種, 尤以禪學大辭典一書之編著博得海內外之佳評.
【야간명野干鳴】
p4817-中→ 野干, 梵語 śṛgāla. 音譯悉伽羅. 狐之一種. 獅子吼之對稱. 卽比喩修行未臻成熟而妄說眞理. [玄應音義卷二十四](參閱獅子吼5525)
【야개冶開】
p2788-上→ (1852~1922)淸末民初禪僧. 江蘇江都人, 俗姓許. 名淸鎔. 十一歲出家. 十三歲從學於儀徵縣天寧寺蓮安和尙. 二十歲以後, 參訪常州天寧寺定念和尙而嗣法, 遍歷普陀․九華․五臺․終南․峨眉諸山. 三十四歲, 住終南山之茅舍, 夢知蓮安罹病, 乃歸省之. 三十八歲任常州天寧寺住持. 後至杭州靈隱寺. 師道高行潔, 聞其風而發心之居士頗多. 又重修天寧寺大殿․禪堂․太平寺文筆峰寶塔․杭州靈隱寺大殿․上海玉佛寺念佛堂等. 傾力於慈善賑濟事業, 民國八年(1919), 華北五省旱災, 師卽自行北上放賑. 九年, 中風病發, 仍專誦華嚴經, 以每日四卷爲常課. 十一年冬, 誦華嚴經畢, 十月二十日入寂, 世壽七十一. 弟子顯澈爲撰年譜, 蘊寬則撰其傳文. [新續高僧傳卷三十五․中國佛敎史卷四(蔣維喬)]
【야구나화이극아耶求那華爾克雅】
p3930-中→ Yājñavalkya 又作祭皮衣仙. 古代印度哲學家. 據推測爲西元前八世紀左右之人, 諸種之富蘭那(梵 Purāṇa)中皆有記載之. 其學說被認爲係佛陀以前印度代表性之哲學論說. 其中心思想强調我(梵 āeman)之本質爲唯一絶對之純意識(梵 vijñānaghana, prajñānaghana), 乃超越主觀․客觀之對立, 因而泯絶言表, 唯得以梵語 neti neti(否․否)表現之. 又宣揚梵我之實在性, 及論熟睡中之梵我一如․經驗世界皆爲虛妄之幻像(梵 māya)等學說, 皆爲後世商羯羅(梵 Śāṅkara)之吠檀多學派(梵 Vedānta)之學說源流.
【야나발다라若那跋陀羅】
p3949-上→ 雜阿含經卷唐初譯經僧. 南海訶陵國人. 又稱智賢. 學貫三藏, 博通二乘. 僧會寧欲往天竺, 路經訶陵國, 遂共譯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 寄歸交州. 其餘事蹟不詳. [開元釋敎錄卷九]
【야당수夜塘水】
p3132-上→ 禪林用語. 原指暗夜之中, 僅有池水而無生物之池塘;於禪林中, 轉指空無內容之虛妄言句. 蓋虛妄之言句原本缺乏眞切入理之要義, 而愚癡人不辨眞假虛實, 猶於其中尋覓探索, 冀望捕捉悟道之機, 徒勞而無功;猶如龍門激流下之水塘, 塘中之魚早已登上三級之浪, 化身爲龍, 然有愚癡不解實情之人, 猶於暗夜前往尋捕, 徒然枉費一場功夫. 碧巖錄第七則(大四八․一四七下):三級浪高魚化龍, 癡人猶戽夜塘水.
【야마野馬】
p4818-中→ 梵語 marīci. 譯作陽焰․焰(炎). 全稱野馬泉. 乃現於沙漠或曠野中之一種自然林泉幻象. 卽熱氣之遊絲或塵埃現於遠方時, 其幻影如眞實之樹林․泉水, 然趨近之, 則又消滅 ; 故知野馬爲假相, 竝無實體. 以此比喩諸法之無自性, 如幻影之不能久住. 大智度論卷六(大二五․一○二上) : 一切諸行如幻, 欺誑小兒, 屬因緣, 不自在․不久住. 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如炎者 ; 炎以日光風動塵故, 曠野中見如野馬, 無智人初見, 謂之爲水.[成實論卷十二滅法心品․大智度論卷三十一․大日經疏卷三]
【야마천夜摩天】
p3132-中→ 夜摩, 梵名 Yāma, 巴利名同. 意譯爲善時分․善時․善分․妙善․妙時分․妙唱․唱樂等. 欲界六天之第三天. 又作夜磨天․焰摩天․炎摩天․蘇夜摩天(梵 Suyāma, 巴同)․須夜摩天․須炎天․離諍天. 據正法念處經卷三十六․立世阿毘曇論卷六․佛地經論卷五․慧苑音義卷上等所載, 此天界光明赫奕, 無晝夜之分, 居於其中, 時時刻刻受不可思議之歡樂. 另據彰所知論卷上載, 三十三天常與阿修羅諍鬥, 夜摩天卻遠離諍鬥, 故稱離諍天. 得生此天之衆生, 乃於不殺生․不偸盜․不邪淫等樂修多作, 又自能持戒, 敎他持戒, 修持自他利益者. 夜摩天位於空居天之最初層, 卽距閻浮提十六萬由旬, 距忉利天八萬由旬之上層虛空中;縱廣八萬由旬, 範圍包括勢力地․上行地․林光明地․乘處地․遊行地等三十二地. 夜摩天王, 稱爲牟修樓陀, 身量五由旬, 宮殿設於勢力地. 又有高達一萬由旬之淸淨山․無垢山․大淸淨山․內像山等四大山及其他諸山, 以諸多天花莊嚴, 竝有種種河池, 百千園林周匝圍繞:其殊勝妙樂, 遠非忉利天所能及. 此天壽量爲二千歲, 其一晝夜相當人間二百年. 亦有男娶女嫁婚姻之事, 以互相親近, 或相抱, 卽成陰陽和合;兒女隨念之起而由膝上化生, 初生卽如閻浮提三․四歲之孩童. 夜摩天王之信仰, 始於吠陀時代以降, 此天界因係充滿歡樂之光明世界, 夙爲印度民族所憧憬, 亦爲亡者所欲往生之處. 其後夜摩天王逐漸演變爲人死後之審判官, 而成爲鬼趣․地獄之主, 卽所謂之閻魔王, 竝相信其天界在天空之上層. 然該信仰被引入佛敎之後, 乃置其位於六欲天之第三天. [長阿含經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一․正法念處經卷三十七至卷六十三․瑜伽師地論卷四․卷五․俱舍論卷十一․華嚴經探玄記卷六․W. Kirfel: Die Kosmographie der Inder](參閱閻魔王6340)
【야무野巫】
p4817-中→ 指僅知一種法術之鄕野巫師. 轉爲比喩學行不足之修禪者. 據摩訶止觀卷七下載, 野巫唯解一術, 能救一人 ; 大醫師遍覽衆治, 廣療諸疾, 能救衆多病者. 學禪者亦如是, 專一法以治惑, 僅得微益, 終非大用, 不能破除煩惱․入無生忍.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七之四]
【야반승 野盤僧】
p4818-下→ 奔走四方而無閒暇之村野僧. 或指露宿山野之行脚僧. 野盤者, 盤旋草野之意. 景德傳燈錄卷十三風穴延沼章(大五一․三○二下) : 問 : “如何是淸涼山中主?” 師曰 : “一句不遑無著問, 迄今猶作野盤僧. ”
【야반정명천효불노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p3131-中→ 禪林用語. 此語係轉用自禪宗三祖僧璨所撰參同契(大五一․四五九中):當明中有暗, (中略)當暗中有明之文. 夜半正明, 指暗中有明;天曉不露, 指明中有暗. 又於洞山良价所立洞山五位中, 夜半․不露, 相當於正位, 有平等性之意;正明․天曉, 相當於偏位, 有差別相之意. 故夜半正明天曉不露一語, 卽表示法性眞如與森羅萬法彼此相入, 互爲一如之狀態. [寶鏡三昧]
【야분若芬】
p3949-上→ 南宋畫僧. 浙江金華人, 俗姓曹. 字仲石. 號玉澗․芙蓉峰主. 生卒年不詳. 出家受具足戒後, 歷遊講肆, 頗得師說, 同輩推挽之欲其弘闡, 芬曰不能. 其爲人淸退, 善文筆, 曾爲杭州上天竺寺之書記. 以讚揚佛事, 遊戱墨花, 極一時之譽. 又善畫, 往往模寫雲山以寓意, 所畫之錢塘八月潮․西湖雪後諸峰圖等, 爲天下之極品. 此外亦工於畫竹. 及老歸鄕, 結菴於古澗蒼壁間, 故號玉澗;又建閣對芙蓉峰, 因稱芙蓉峰主. [續補高僧傳卷二十四․圖繪寶鑑卷四․歷代畫史彙傳卷二十二]
【야사굴다耶舍崛多】
p3932-上→ 北周譯經僧. 優婆國人. 又稱稱藏. 爲闍那耶舍之弟子. 與同學闍那崛多遊東土, 入長安. 武帝時爲大冡宰(相當於吏部尙書之職官)宇文護於四天王寺及歸聖寺從事譯經, 譯有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品五卷․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一卷等三部八卷經論. 其餘事蹟不詳. [開元釋敎錄卷七․歷代三寶紀卷十一]
【야사耶舍】
p3930-中→ ①梵名 Yaśa 或 Yaśoda. 又作耶輸陀․耶輸伽. 意爲名聞․善稱. 中印度波羅奈國(巴 Vārāṇasī, 現今瓦拉那西)大富長者善覺之子. 因厭離俗世, 遂出家, 詣釋尊於鹿野苑(梵 Mṛgadāva). 僅次於五比丘, 而爲佛陀第六位弟子. 後來, 其父母及故二(妻子)亦歸依三寶, 是爲最早成爲優婆塞․優婆夷者. [毘尼母經卷一․出曜經卷二十九]. ②巴利名 Yasa-Kākaṇḍakaputta. 又作耶舍陀迦蘭提子․耶舍迦那子. 釋尊入滅後百年(卽紀元前二八三年頃)之長老僧. 夙通三藏, 證阿羅漢果, 得六神通. 當時, 住毘舍離(梵 Vaīśāli)之跋耆子(巴 Vajjiputta)等, 以鹽淨等十事淨法, 起而反抗保守之比丘, 對十條戒律提出新解. 此在保守派稱十事非法, 經耶舍與離婆多(梵 Revata, 巴同)等長老於毘舍離城會七百比丘, 決定彼之十事爲非法. 另據巴利文大史․島史等載, 耶舍斷十事爲非法, 組成上座部, 卽爲南傳佛敎所說之上座部創始者. [四分律卷五十四․十誦律卷六十](參閱十事非法442)③阿育王時巴連弗(華氏)城鷄雀精舍之上座. 贊助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寺塔, 竝向王推荐優婆毛菊多. [雜阿含經卷二十三․阿育王經卷一]. ④全稱那連提黎耶舍. 北印度烏場國人. (參閱那連提黎耶舍3027)
【야사탑耶舍塔】
p3932-上→ 爲位於廬山峰頂之舍利塔. 據傳, 東晉時, 有耶舍尊者, 自西域奉舍利來, 經廬山時, 於峰頂建此塔. 名山記:石峰從山腰拔起如卓筆, 峰頂有舍利塔, 俗呼爲耶舍塔.
【야사파주耶舍帕宙】
p3931-上→ (1704~1776)西藏名 Ye-śes dpal-ḥbyor. 卽松巴呼圖克圖, 爲別於創建佑寧寺之賢敎海(世稱大松巴), 又稱小松巴. 爲十八世紀之喇嘛學僧. 通稱爲松巴勘布(藏 Sum-pa mkhan-po). 生于靑海安多(Amdo)地方之格倫寺(藏Dgon-luṅ)附近. 自幼才能出衆, 九歲入格倫寺, 廣硏一般佛典, 竝涉及哲學․論理․修辭․佛敎禮儀․各派敎義․數學․醫學․聲樂․經典․怛特羅․繪畫等. 至二十歲普皆通達, 尤精天文․觀相, 聲名播及我國內地及蒙․藏地方. 弱冠時, 爲拉薩別蚌寺(藏 Lha-sa 之 Ḥbras-spuṅs)之學僧, 至藏州, 從班禪喇嘛(藏 Blo-bzaṅye-śes)受具足戒. 二十二歲, 至桑鳶寺(藏 Bsam-yas)參詣. 三十歲, 建歇德普令寺(藏 Bshad-sgrub-gliṅ), 其後改稱爲斯穆巴山寺(藏 Sum-pa ri-khrod). 乾隆二年(1737), 與第十五世章嘉呼圖克圖(藏 Lcaṅ-skya rol-paḥi rdo-rje)奉敕見帝, 答辯流暢, 帝敕封爲蒙古諸王之師, 授與呼圖克圖(khutukutu)之稱號. 師謝辭之, 因是益受帝之尊敬. 乃居留中國九年, 完成校訂流傳於我國之西藏佛典. 住北京共五年, 每月爲帝說法, 甚受滿蒙住民之尊敬. 四十三歲住持格倫寺, 將得自各地之財寶分贈班禪․達賴兩大喇嘛及諸大寺, 竝造甚多佛像․刻銘․塔等. 著作等身, 據傳有八十餘種. 乾隆四十一年示寂, 世壽七十三. 其著作有明鏡(藏Kun-gsal me-loṅ, 爲數學․天文學書)․甘露滴(藏 Bdud-rtsi thig-pa, 爲醫書)․水晶鏡(藏 Sel-dkar me-loṅ, 爲診斷書)․治癒法(藏 Gso-dpyad)․身口意中比例(藏 Sku-sruṅ-thugs-rten dkyil thig-tshad, 爲造像․圖表等構造比例書)․如意寶樹史(藏 Dpag-bsam ljon-bzaṅ, 佛敎史)․閻浮提槪說(藏 Ḥdsam-gliṅspyi-bśad)․靑海記(藏 Mtsho-sngon gyi lo-rgyus)等. 此外又有修辭․詩․戱劇․佛敎咒法․瑜伽․預言, 及有關禪定之著作多種. 所著諸書中, 以如意寶樹史爲最著名. 該書係印度․中國․西藏及蒙古之佛敎史. 爲硏究印․藏佛敎之重要資料. 惜尙未有中文譯本. [Śrī Sarat Chaṇdra Das: Pag Sam Jon Zang, Part, I;S.C. Das:Life of Sum-pa mkhan-po, JASB58](參閱如意寶樹史2375)
【야상준정野上俊靜】
p4817-上→ (1907~ )日本佛敎學者. 一九三二年畢業於大谷大學.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四年, 編輯支那佛敎史學雜誌. 一九五○年任大谷大學敎授. 其後, 主要硏究中國宗敎史․大谷大學所藏敦煌文獻資料等. 重要著作有遼金的佛敎․佛敎史槪論─中國篇․續高僧傳─淨土三祖傳․敦煌本無量壽殘經解說(禿庵文庫藏本)․大谷大學所藏中國敦煌古寫經.
【야선한화夜船閑話】
p3132-上→ 全一卷. 日本禪僧白隱慧鶴(1685~1768)著. 作者在修行當中曾患神經衰弱與肺結核, 本書卽作者記載, 由獨得之內觀祕法治癒疾病之經驗談. 修習該祕法能令身心健康, 達成修行目的. [白隱廣錄卷上]
【야수다나耶輸陀羅】
p3932-下→ 梵名 Yaśodharā, 巴利名 Yasodharā. 又作耶輸多羅․耶惟檀. 意譯作持譽․持稱․華色. 又稱羅睺羅母(梵 Rāhula-mātṛ). 中印度迦毘羅城釋種執杖(梵 Daṇḍapāṇi)之女, 悉達太子之正妃, 羅睺羅之生母. 一說爲婆私咤族(梵 Vaśiṣṭhā)釋種大臣摩訶那摩(梵 Mahānāma, )之女, 或謂係天臂城(梵 Devadaha)善覺王(梵 Suprabuddha)之女, 提婆之妹. 相好端嚴, 姝妙第一, 具諸德貌. 釋尊成道五年後, 與釋尊之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梵 Mahā-prajapati)等五百名釋迦族女, 亦剃染受具足戒爲比丘尼. [方廣大莊嚴經卷四․修行本起經卷上․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十]. ②於密敎中, 稱作耶輸陀羅菩薩, 列位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中. 密號示現金剛. 呈天女之像, 頭戴金線冠. 右臂彎曲, 仰掌, 指端下垂, 拇指微屈. 左手豎掌, 食指․中指夾一樹枝. 其印契爲馬頭明王印, 眞言爲:南麽三曼多勃馱喃閻. [大日經疏卷五․胎藏界念誦次第要集卷七]
【야若】
p3948-下→ 悉曇字□(jña). 四十二字門之一. 又作壤․孃․惹. 入此字門, 表諸法智不可得故. 八十華嚴經卷七十六(大一○․四一八中):唱壤字時, 入般若波羅蜜門, 名作世間智慧門.是智之義;蓋今之 jña 字乃由梵語 jñāna 而來. [光讚般若經卷七觀品․放光般若經卷四陀鄰尼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三十一․大智度論卷四十八]
【야野】
p4817-上→ 悉曇字□(ya). 悉曇五十字門之一, 四十二字門之一. 又作夜․也․耶․邪․計. 大品般若經卷五取梵語 yathāvat(意譯爲實․正)之字首, 釋 ya 爲入諸法如實不生 ; 大日經卷二取梵語 yāna(意譯爲乘)釋之爲一切諸法一切乘不可得. 舊華嚴經卷五十七則釋爲差別積聚(梵 saṃbhedakūṭa).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字母品․佛本行集經卷十一習學技藝品․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大日經疏卷七]
【야惹】
p5456-中→ 悉曇字□(ja). 爲悉曇五十字門之一, 亦爲四十二字門之一. 又作闍․社․若․搓․嵯․喏․糸若․諾.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大一八․三三八下) : 惹字門, 一切法生不可得故. 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大二五․四○七下) : 闍字門, 入諸法生不可得故. 又云(大二五․四○八下) : 若聞闍字, 卽知諸法生老不可得. 闍提闍羅, 秦言生老. 此中, 闍提(梵 jāti)爲生義, 闍羅(梵 jarā)爲老義, 共以惹(ja)字始, 故爲此說. 古來又據大日經疏卷七, 釋此字爲生之惹(ja)字, 以區別酇(梵 jha)等. 然在大般泥洹經卷五擧出燒(梵 jvala?)義, 新華嚴經卷七十六等擧出入世間海淸淨之義. [光讚般若經卷七․放光般若經卷四․大般若經卷五十三]
【야야惹耶】
p5456-中→ 梵名 Jayā, 又作誓耶․社耶․者耶․半者耶. 意譯作勝. 四姉妹女天之一, 爲文殊菩薩之眷屬. 位於密敎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童母盧之右方, 肥者耶之下方. 種子爲□(ka). 三昧耶形爲棒. 密號爲金剛, 表常波羅蜜. 其形像, 有各種異說, 或豎掌向前, 屈食․中․無名指, 中․食指間夾持箭. 或右手執矛, 左手仰拳, 舒食․中指安於腰側. 又此天女於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中爲日天之后, 安置於日天之右. 另於理趣經四姉妹女天段曼荼羅中, 居都牟盧天之前, 表常波羅蜜. [理趣釋卷下․大日經疏卷五․卷十六․諸說不同記卷五․胎藏界七集卷下]
【야유폐타夜柔吠陀】
p3131-下→ 梵名 Yajur-veda, 巴利名同. 印度古代經典四吠陀之一. 又作耶柔吠陀․冶受吠陀․耶樹薛陀․耶受毘陀․夜殊鞞陀. 意譯祠․祭祠․作明供施․祭祀智論. 卽有關祭祠(梵 yajus)․祭司(梵 adhvaryu)所唱之咒文及其注解等之集成. 所傳有二種:(一)黑夜柔吠陀(梵 Kṛṣṇa-yajur-veda), 意指與梵書之區別不甚分明之吠陀. 乃合糅吠陀之本文(讚歌․祭祠․咒詞等)及梵書(吠陀之註書)所成, 計四卷(或五卷․七卷․八卷). (二)白夜柔吠陀(梵 śukla-yajur-veda), 意指與梵書可以明白區分之吠陀. 乃將黑夜柔雜糅之本文與梵書析離, 分別整理而成. 又依論述吠陀學派之著作如加拉納毘哈(梵 Caraṇa-vyūha)等之記載, 四吠陀皆有副吠陀, 夜柔吠陀之副吠陀爲陀菟論(梵 Dhanu-veda, 弓之吠陀), 卽射法論.
【야율초재耶律楚材】
p3932-上→ (1190~1244)又作移剌楚材․劉楚材. 字晉卿, 法名從源, 號湛然居士. 遼東丹王突欲之後裔. 宿負奇志, 以天下爲己任. 博學有幹才, 貫通經史百家, 乃至醫卜工巧農田之技. 初仕於金, 爲小吏, 久之厭棄, 依止於燕京報恩寺從容庵, 從萬松行秀參究祖道, 依住三年, 得其心法. 行秀傳以衣拂, 行秀後從其勸, 而撰從容錄一書. 元太祖聞其名, 聘至. 每從征伐, 時以止殺爲諫. 太宗時拜爲中書令, 軍國大計, 悉取決焉. 每裁決一事, 帝輒嘉歎累日, 賞賜逾恆, 數可百萬, 而楚材布衣蔬食, 淡泊如常人, 將卒, 悉以輦送佛寺充供施. 南宋淳祐四年五月入寂, 世壽五十五, 墓於今北京頤和園中. 遺有湛然居士文集․西遊錄. [五燈全書卷六十一․元史卷一四六]
【야좌夜坐】
p3131-下→ ①在禪門修行道場, 於日沒時之坐禪. 又稱黃昏坐禪․初夜坐禪. ②指半夜之坐禪. 禪宗寺院之就寢時間, 多爲晩上九點鐘, 此時間以後之坐禪, 稱爲夜坐.
【야차夜叉】
p3130-上→ 梵語 yakśa, 巴利語 yakkha. 八部衆之一. 通常與羅刹(梵 rākśasa)竝稱. 又作藥叉․悅叉․閱叉․野叉. 意譯輕捷․勇健․能噉․貴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 女性夜叉, 稱爲夜叉女(梵 yakṣiṇī, 巴 yakkhinī). 指住於地上或空中, 以威勢惱害人, 或守護正法之鬼類. 據長阿含卷十二大會經․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三․順正理論卷三十一等載, 夜叉受毘沙門天王統領, 守護忉利天等諸天, 得受種種歡樂, 竝具有威勢. 有關夜叉之種類, 大智度論卷十二擧出三種夜叉, 卽:(一)地行夜叉, 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飮食等. (二)虛空夜叉, 具有大力, 行走如風. (三)宮殿飛行夜叉, 有種種娛樂及便身之物. 注維摩詰經亦擧出三種夜叉, 卽:(一)地夜叉, 因過去世僅行財施, 故不能飛行. (二)虛空夜叉. (三)天夜叉, 因過去世布施車馬而能飛行. 另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二毘沙門天王品載, 毘沙門天王有無病․吉祥等十六夜叉大臣大力軍將, 及因陀羅․蘇摩․婆樓那․伊奢那․阿咤薄拘等五十夜叉軍將. 據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序品載, 毘沙門天王爲上首, 庵婆․持庵․蓮花光藏․蓮花目․顰眉․現大怖․動地․呑食等三萬六千藥叉衆來會. 據大日經疏卷五載, 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中, 於北門置毘沙門天, 其左右繪有摩尼跋陀羅․布嚕那跋陀羅․半只迦․沙多祈哩․醯摩嚩多․毘灑迦․阿咤嚩迦․半遮羅等夜叉八大將. 經典中常述及身爲正法守護神之夜叉. 如藥師如來本願經載, 宮毘羅․跋折羅等十二夜叉大將, 誓言護衛藥師如來本願經之受持者. 據陀羅尼集經卷三載, 達哩底囉瑟咤等十六大藥叉將(卽般若十六善神), 願護衛念誦般若波羅蜜者. 據大毘婆沙論卷一八○載, 兩國交戰時, 由護國藥叉先行比鬥. 據孔雀王咒經卷上載, 鉤鉤孫陀等一九七名夜叉住於諸國, 降伏怨敵. 然經典中亦述及爲害衆生之各類夜叉. 據大吉義神咒經卷三載, 諸夜叉․羅刹鬼等, 常作獅․象․虎․鹿․馬․牛․驢․駝․羊等形象, 或頭大而身小, 或赤腹而一頭兩面․三面等, 手持刀․劍․戟等, 相狀可怖, 令人生畏, 能使見者錯亂迷醉, 進而飮啜其精氣. 南本涅槃經卷十五․觀佛三昧海經卷二等亦載有該類夜叉之可怖形狀, 彼等卽爲奪人精氣․噉人血肉之獰惡鬼類. 夜叉之梵語 yakśa, 語根爲 yakṣ, 有尊敬․祭祀․躁動等意, 指半人半神之群類. 故注維摩詰經卷一, 將夜叉譯作貴人;慧琳音義卷二十三, 稱夜叉爲祠祭鬼, 謂印度民間常祭祀夜叉以求福. 於印度神話中, 夜叉則爲一種半神之小神靈. 有謂其父爲補羅娑底耶, 或迦葉波, 或補羅訶(梵 pulāla), 或謂係由梵天脚中生出者;其母係財神俱毘羅之隨從, 或爲毘溼奴之隨從. 於密敎中, 據大日經疏卷一載, 密迹力士爲夜叉王, 稱爲金剛手, 或執金剛. [長阿含經卷二十․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起世經卷六四天王品․立世阿毘曇論卷一․卷四․大唐西域記卷三迦溼彌羅國條](參閱多聞天2331)
【야촌요창野村耀昌】
p4817-下→ (1916~ )日本佛敎學者. 神奈川縣人. 日蓮宗妙國寺住持. 立正大學畢業.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四年, 編輯支那佛敎史學雜誌. 曾任立正大學敎授, 及該校佛敎學院(部)長․圖書館長等職. 主要硏究西域佛敎史․突厥族史․中國佛敎史等. 著有周武法難之硏究․經典─它的心與歷史․佛敎百話考․佛敎寓言集等.
【야충若冲】
p3948-下→ 宋代雲門宗僧. 又作若沖. 江寧府句容(江蘇)人, 俗姓鍾. 號覺海. 自幼出家, 後參天衣義懷之法席, 經數年開悟, 乃嗣義懷之法. 歷住宜興善權寺․常州薦福寺․北京福勝寺․西京(河南)法王寺, 相國韓絳․太師文彦等均歸依之. 晩年, 奉詔住於河南大相國寺慧林禪院. 生卒年不詳. [續傳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十六]
【야택정증野澤靜證】
p4818-下→ (1908~ )日本佛敎學者. 畢業於大谷大學文學部佛敎學科. 高野山大學敎授. 著有世親唯識の原典解明(與山口益共著).
【야헐자파耶歇孜巴】
p3932-下→ 十二世紀頃, 西藏佛敎迦爾居派葉巴迦爾居支派之創始人. 爲潑結木九巴(藏 Phags-mo-gru-pa)之弟子, 建葉浦寺創立該派. 相傳格薩爾王曾信奉此派, 其兵器存放於葉浦寺.
【야호선野狐禪】
p4818-上→ 禪林用語. 用以比喩似是而非之禪. 謂所爲不契合禪之眞義, 然卻自許爲契合. 此語係出自唐代禪僧百丈懷海開導野狐之談話. 無門關第二則(大四八․二九三上) : 百丈和尙, 凡參次, 有一老人, 常隨衆聽法, 衆人退, 老人亦退. 忽一日不退, 師遂問 : “面前立者復是何人?” 老人云 : “諾!某甲非人也. 於過去迦葉佛時, 曾住此山. 因學人問 : 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某甲對云 : 不落因果. 五百生墮野狐身. 今請和尙代一轉語, 貴脫野狐. ” 遂問 : “大修行底人, 還落因果也無?” 師云 : “不昧因果. ” 老人於言下大悟.[從容錄第八則․鎭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參閱百丈野狐2489)
【야호정野狐精】
p4817-下→ 禪林用語. 原指野狐之精魅能作變幻, 以欺誑他人. 比喩自稱見性悟道而欺瞞他人者. 景德傳燈錄卷十二幽州譚空和尙章(大五一․二九四下) : 有尼欲開堂說法. 師曰 : “尼女家不用開堂. ” 尼曰 : “龍女八歲成佛又作柚生?” 師曰 : “龍女有十八變, 汝與老僧試一變看. ” 尼曰 : “變得也, 是野狐精!” 碧巖錄第九十三則(大四八․二一七上) : 僧問大光 : “長慶道 : 因齋慶讚, 意旨如何?” 大光作舞, 僧禮拜. 光云 : “見箇什柚便禮拜?” 僧作舞, 光云 : “這野狐精!” [古尊宿語錄卷七]
【약건도藥犍度】
p6697-上→ 又作醫藥法. 爲二十犍度之第七. 犍度, 梵語 skandha, 巴利語 khandhaka, 意譯作聚․蘊, 卽分類編集, 而將同類之法聚集一處;相當於品․節. 有關僧尼受戒․安居等行持之法, 統攝爲二十種, 稱爲二十犍度;藥犍度卽爲其一. 此犍度之內容係有關比丘之飮食․生病比丘之醫藥等法. 卽規定比丘飮食之種類․生病比丘服用醫藥之種類及其處方, 乃至風邪․眼病․嘔吐․熱病․蛇毒․頭痛等諸病之藥劑. [四分律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八宗綱要]
【약교계경略敎誡經】
p4735-上→ 全一卷. 唐代義淨譯. 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本經記述佛陀簡略地敎誡出家比丘, 應少欲知足, 斷除無明, 不復起三種不善思惟, 當勤修習以得解脫.
【약교略敎】
p4734-下→ 廣敎之對稱. 又稱略戒. 以釋尊成道後, 弟子未犯戒之十二年間, 佛所敎誡之法, 卽(大二二․一○二二下) : 善護於口言, 自淨其志意, 身莫作諸惡 ; 此三業道淨,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稱爲略敎. 戒律之制定, 起源於釋尊因弟子隨犯而結爲條文. 分爲廣․略二種, 係因釋尊成道之初十二年, 僧衆淸淨, 無犯戒者, 故未曾立一戒, 唯說略偈 ; 十二年之後, 弟子行法漸流放逸, 惡行漸起, 釋尊乃隨緣制戒攝僧, 遂有五篇七聚之多, 稱爲廣戒․廣敎. 一般以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敎.爲略戒. 又眞言宗則以三平等戒爲略戒. [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四分僧戒本]
【약동자藥童子】
p6696-下→ 以藥草作成之童子. 據大寶積經卷八載, 耆域(梵 Jīvaka, 爲佛陀弟子之一, 以醫術著稱)取藥草作童子形, 其形貌端正殊好, 能行住坐臥․往來周旋等;每有病苦之人求診, 耆域則以藥童子令患者視之, 與共歌戱, 則能醫治種種疾病.
【약라엄若羅嚴】
p3949-下→ 西晉譯經僧. 曾譯經於洛陽, 譯有時非時經一部. 經之後記謂(大五五․五○一中):外國法師若羅嚴, 手執胡本, 口自宣譯, 涼州道人于闐城中寫記.其餘事蹟不詳.
【약론안락정토의略論安樂淨土義】
p4735-上→ 全一卷. 北魏曇鸞撰.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略稱安樂淨土義․安樂土義․略論. 相對於廣論. 本書略說三經一論之廣義, 論安樂淨土之相及其生因. 由六個問答構成 : (一)安樂淨土之形成, 竝確立不攝屬欲․色․無色之三界. (二)說果上之別相, 擧諸種莊嚴功德. (三)三輩九品之分別. (四)胎生者之相. (五)胎生者不了佛智, 起疑惑. (六)明示十念相續法. 亦卽第一․第二問釋能化之因果, 第三問答以下, 辨衆生之果相. 注疏有裏書一卷(妙觀)․同見聞一卷(聖觀)․句解二卷(智及)等. [蓮門類聚經籍錄卷上․淨土眞宗敎典志卷一]
【약사불藥師佛】
p6694-中→ 藥師, 梵名 Bhaiṣajyaguru, 音譯作鞞殺社窶嚕. 又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 爲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敎主. 此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 曾發十二大願, 願爲衆生解除疾苦, 使具足諸根, 導入解脫, 故依此願而成佛, 住淨琉璃世界, 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 此佛誓願不可思議, 若有人身患重病, 死衰相現, 眷屬於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 讀誦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四十九遍, 燃四十九燈, 造四十九天之五色綵幡, 其人得以蘇生續命. 此種藥師佛之信仰自古卽盛行. 藥師佛之形像, 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載, 左手執持藥器(又作無價珠), 右手結三界印, 著袈裟, 結跏趺坐於蓮花臺, 臺下有十二神將. 此十二神將誓願護持藥師法門, 各率七千藥叉眷屬, 在各地護祐受持藥師佛名號之衆生. 又一般流傳之像爲螺髮形, 左手持藥壺, 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 日光․月光二菩薩脅侍左右, 竝稱爲藥師三尊. 此二脅侍在藥師佛之淨土爲無量衆中之上首, 是一生補處之菩薩. 亦有以觀音․勢至二菩薩爲其脅侍者. 此外, 或以文殊師利․觀音․勢至․寶壇華․無盡意․藥王․藥上․彌勒等八菩薩爲其侍者. 依唐代義淨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載, 藥師佛又作七佛藥師. 卽善稱名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海雷音如來․法海慧遊戱神通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 其中前六如來爲藥師如來之分身. 七佛藥師法則爲日本臺密四大法之一. 如以藥師如來爲本尊, 修息災等法, 則稱爲藥師法. 其儀軌與七佛藥師法相同. 其三昧耶形爲藥壺. 眞言有大咒與小咒之分, 小咒爲唵呼嚧呼嚧戰馱利摩橙祇莎訶. 又此如來與阿閦․大日或釋迦同體. [藥師如來本願經(隋代達摩笈多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續高僧傳卷三十隋眞觀傳․宋高僧傳卷二十四唐元皎傳․出三藏記集卷五新集疑經僞撰雜錄․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九十一佛像部]
【약사사藥師寺】
p6693-下→ ①位於日本奈良市西京. 又稱西京寺. 爲日本法相宗大本山之一, 南都七大寺之一. 天武天皇(673~686在位)爲祈願皇后(後卽位爲持統天皇)疾癒, 於藤原宮創建本寺. 元正天皇養老二年(718), 因營建平城京(奈良), 與諸大寺移建至現址, 堂塔完備, 蔚爲大伽藍. 自天長七年(830) 起, 勤修最勝會(南京三會之一). 天延元年(973) 遭火災, 除佛殿․東西二塔外, 餘皆焚燬. 後經數度重建, 今除東塔外, 他如佛殿․講堂․東院堂等, 皆江戶時代之建築. 東塔爲三重塔, 每層各附有裳層, 狀似六重塔, 爲奈良前期之遺構, 以九輪上部附加水煙之天人圖案爲最美. 佛殿所供奉之三尊藥師佛像, 亦爲奈良前期金銅佛像鑄造中之傑作, 雖遇災變, 其表面猶顯黑亮之光澤. 東院堂之觀音立像亦爲同期所作. 吉祥天畫則爲碩果僅存之天平繪畫. 此外尙藏有慈恩大師圖像, 及數尊平安初期之佛像. [日本書紀卷二十九․卷三十․藥師寺緣起]. ②位於日本擦木縣河內郡南河內町. 爲日本古時三戒壇之一. 創建於天智天皇九年(670), 一說天武天皇二年(674), 或大寶三年(703). 後一度衰廢. 鎌倉時代, 密嚴復興之. 今屬新義眞言宗智山派. 寺之北方山林中, 有中國唐代僧鑑眞和尙之碑. [續日本紀卷十九․卷三十․東大寺要錄卷一]
【약사삼매행법藥師三昧行法】
p6693-上→ 全一卷. 明代僧受登纂集. 收於卍續藏第一二九冊. 本書係根據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而作之懺法書. 旨在說明依藥師如來之誓願而離苦得樂之行法. 內容包括:(一)定名, 敘述藥師三昧名稱之緣由. (二)勸修, 勸誡修習本三昧, 則所求長壽․富饒․官位․男女等, 皆得順遂. (三)方法, 揭示供養藥師如來之方法. (四)釋疑, 因當時西方往生之思想極爲盛行, 故作釋疑, 以肯定本書爲致福消災之要法及明心作佛之祕典. 後世凡消災延壽之法事, 多禮拜此懺, 卽今所謂之藥師懺.
【약사삼존藥師三尊】
p6693-中→ 又稱東方三聖. 卽中尊藥師如來, 左脅侍日光遍照菩薩, 右脅侍月光遍照菩薩. 藥師如來本願經(大一四․四○二上):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 一名日光, 二名月光. 於彼無量無數諸菩薩衆最爲上首, 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之藏.(參閱藥師佛6694)
【약사십이대원藥師十二大願】
p6691-下→ 指藥師佛於過去世修菩薩行時, 所發利導衆生之十二大願. 又作十二大願․十二上願. 卽:(一)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自身光明熾然, 照耀無量世界, 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 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二)願身如琉璃, 內外淸淨無垢, 光明過日月, 幽冥衆生悉蒙開曉. (三)願以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受用無盡. (四)令行邪道者, 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 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五)於我法中修行梵行者, 一切戒不缺減. (六)諸根不具․白癩顚狂, 乃至種種病苦者, 聞我名皆諸根具足, 無諸疾苦. (七)衆病逼切, 無護無依者, 聞我名, 衆患悉除. (八)若有女人願捨女形者, 聞我名, 成丈夫相. (九)令衆生皆脫魔網, 置於正見,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十)若爲王法所縛, 身心受無量災難煎迫之苦, 此等衆生若聞我名, 以我福力, 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十一)爲饑渴所惱而造諸惡業者, 若聞我名, 我先以妙色香味食, 飽足其身, 後以法味畢竟安樂. (十二)貧無衣服者, 聞我名, 我當施彼隨用衣服, 乃至莊嚴之具, 皆令滿足. [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十二神將十二支本 地持物宮毘羅亥神彌勒寶杵伐折羅戊申大勢至寶劍迷企羅酉神阿彌陀獨鈷安底羅申神觀世音寶珠頞爾羅未神摩利支矢珊底羅午神虛空藏螺貝因達羅巳神地 藏鉾波夷羅辰神文 殊弓矢摩虎羅卯神藥 師寶斧眞達羅寅神普 賢寶棒招度羅丑神金剛手寶鎚毘羯羅子神釋 迦三鈷
【약사십이신장藥師十二神將】
p6692-上→ 又作十二神王․十二神將․十二藥叉大將. 爲藥師佛之眷屬, 卽守護誦持藥師經者之十二夜叉神將;或以其爲藥師佛之分身. 每一神將各擁有七千藥叉, 計爲八萬四千護法神. 卽:(一)宮毘羅, 又作金毘羅, 意譯爲極畏. 身呈黃色, 手持寶杵, 以彌勒菩薩爲本地. (二)伐折羅, 又作跋折羅․和耆羅, 意譯爲金剛. 身呈白色, 手持寶劍, 以大勢至菩薩爲本地. (三)迷企羅, 又作彌佉羅, 意譯爲執嚴. 身呈黃色, 手持寶棒或獨鈷, 以阿彌陀佛爲本地. (四)安底羅, 又作頞儞羅․安捺羅․安陀羅, 意譯爲執星. 身呈綠色, 手持寶鎚或寶珠, 以觀音菩薩爲本地. (五)頞爾羅, 又作末爾羅․摩尼羅, 意譯爲執風. 身呈紅色, 手持寶叉或矢, 以摩利支菩薩爲本地. (六)珊底羅, 又作娑儞羅․素藍羅, 意譯爲居處. 身呈煙色, 手持寶劍或螺貝, 以虛空藏菩薩爲本地. (七)因達羅, 又作因陀羅, 意譯爲執力. 身呈紅色, 手持寶棍或鉾, 以地藏菩薩爲本地. (八)波夷羅, 又作婆耶羅, 意譯爲執飮. 身呈紅色, 手持寶鎚或弓矢, 以文殊菩薩爲本地. (九)摩虎羅, 又作薄呼羅․摩休羅, 意譯爲執言. 身呈白色, 手持寶斧, 以藥師佛爲本地. (十)眞達羅, 又作眞持羅, 意譯爲執想. 身呈黃色, 手持羂索或寶棒, 以普賢菩薩爲本地. (十一)招度羅, 又作朱杜羅․照頭羅, 意譯爲執動. 身呈靑色, 手持寶鎚, 以金剛手菩薩爲本地. (十二)毘羯羅, 又作毘伽羅, 意譯爲圓作. 身呈紅色, 手持寶輪或三鈷, 以釋迦牟尼佛爲本地. 或謂十二神將於晝夜十二時․四季十二個月輪流守護衆生, 若以地十二支逆配十二神將, 則宮毘羅屬亥, 伐折羅屬戌, 招度羅屬丑, 毘羯羅屬子等. 其配屬關係及本地․持物等, 表解如下: 蓋於藥師經竝未擧出十二神將配於十二支之說, 又一行阿闍梨詮集․妙見菩薩神咒經等亦未見記載, 故此說爲何人所傳不詳. 疑係十二之數與十二支之數相合, 且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三擧有十二獸之說, 故後世附會之, 遂産生種種說法. [藥師七佛供養儀軌如意王經․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灌頂經卷十二․陀羅尼經卷二․淨琉璃淨土標]
【약사유리광여래본원공덕경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p6695-下→ 梵名 Bhagavān-bhaiṣa jyaguru-vaidūryaprabhasya pūrvapraṇidhāna-viśeṣa -vistara. 全一卷. 唐代玄奘譯. 略稱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藥師本願功德經․藥師本願經․藥師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本經漢譯有五種(一說四種), 依其譯出時間之先後爲:(一)東晉帛尸梨密多羅譯(317~322 )本, (二)劉宋慧簡譯(457)本, (三)隋代達磨笈多譯(615)本, (四)唐代玄奘譯(650 )本, (五)唐代義淨譯(707)本. 其中前三譯係强調藥師佛之功德, 稱爲藥師隨願經. 義淨所譯者, 稱爲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或七佛藥師經;詳述七佛藥師之本願及其陀羅尼. 一般最通行者爲玄奘譯本, 具有密敎性質, 以說明現世利益與淨土往生之思想爲其特質. 西藏譯之藥師經有二種, 其中一譯相當於本經, 題爲 Bcom-ldam ḥdas sman-gyi blavaidūryaḥi hod-kyi sṅon-gyi smon-lam-gyi khyad-par rgyas-pa. 另一譯相當於義淨之譯本, 題爲 De-bshin-gśegs-pa bdun-gyi sṅon-gyi smon-lam-gyi khya -par rgyas-pa. 本經之注疏有實觀之藥師本願經義疏三卷, 及窺基․靖邁․神泰․遁倫․憬興等之藥師本願經疏各一卷․太賢之藥師本願經古迹二卷等. [開元釋敎錄卷三․卷七․法經錄卷一․卷四․出三藏記集卷五新集疑經僞撰雜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二]
【약사인상藥師印相】
p6693-中→ 藥師如來之印相. 卽置左掌於臍下, 以右手疊置於左手上, 二拇指指頭相接, 爲藥師如來之根本印. 其中, 左手四指表示衆生之四大, 右手四指表示佛界之四大. 衆生一切之疾病乃由四大不調而起, 故以佛界之四大調和衆生界之四大, 作爲藥壺, 而以二空(卽拇指)表示召入衆生疾病之義;故此印又稱藥壺印. 又以此印爲法界定印, 於掌中觀想藥壺.
【약사호마藥師護摩】
p6696-上→ 又作七壇御修法․七佛藥師法. 卽日本臺密以七佛藥師爲本尊, 爲息災․增益所修之祕法. (參閱七佛藥師法98)
【약사회과藥師悔過】
p6695-中→ 又作藥師懺. 以藥師如來爲本尊而行懺悔罪障之修法. 悔過, 意爲懺悔罪過;卽於佛前懺悔自己身․口․意所造之罪過, 以求得福利之行事. 悔過法依所修之本尊不同而有多種, 其中以藥師如來爲本尊而修法者, 稱爲藥師悔過. 明代僧受登所纂集之藥師三昧行法一書, 卽依據此一悔過法而作者. (參閱藥師三昧行法6693)
【약산승좌藥山陞座】
p6689-中→ 禪宗公案名. 爲唐代藥山惟儼禪師陞座說法示衆之公案. 從容錄第七則(大四八․二三一中):藥山久不陞座, 院主白云:“大衆久思示誨, 請和尙爲衆說法.” 山令打鐘. 衆方集, 山陞座良久, 便下座歸方丈. 主隨後問:“和尙適來許爲衆說法, 云何不垂一言?” 山云:“經有經師, 論有論師, 爭怪得老僧?” 此公案說明藥山陞座說法, 雖未垂示一言半語, 然當下卽示現全身說法之活三昧, 故藥山隨後所說經有經師, 論有論師之語, 亦不外表示經師所說之經․論師所說之論, 皆僅爲佛法眞理之一部分, 遠不如絲毫不落言語葛藤之全身說法;此卽爲本公案之主旨. [景德傳燈錄卷十四]
【약산유엄藥山惟儼】
p6689-下→ (751~834)唐代僧. 屬靑原行思之法系. 山西絳州人, 俗姓韓. 十七歲依潮陽(廣東)西山慧照禪師出家. 大曆八年(773)就衡山希澡受具足戒. 博通經論, 嚴持戒律. 後參謁石頭希遷, 密領玄旨. 次參謁馬祖道一, 言下契悟, 奉侍三年. 後復還石頭, 爲其法嗣. 不久, 至澧州藥山, 廣開法筵, 四衆雲集, 大振宗風. 一夜, 登山經行, 忽雲開見月, 大笑一聲, 遍於澧陽東九十餘里, 居民均聞其聲. 朗州刺史李翶贈詩云(大五○․八一六中):選得幽居愜野情, 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 月下披雲笑一聲.唐太和八年(834)示寂, 世壽八十四. 一說太和二年十二月示寂, 世壽七十. 敕諡弘道大師. [宋高僧傳卷十七․祖堂集卷四․景德傳燈錄卷十四․傳法正宗記卷七․佛祖統紀卷四十二․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二․五燈會元卷五]
【약삼보略三寶】
p4733-下→ 爲禪林誦唱之儀式. 於唱誦回向偈之終了時, 所誦之十方三世一切佛,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等語, 十方三世一切佛相當於佛寶, 諸尊菩薩摩訶薩相當於僧寶, 摩訶般若波羅蜜相當於法寶, 故稱略三寶. 又於祝聖時, 誦唱金剛無量壽佛, 仁王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等語, 亦相當於佛․僧․法三寶. 其鳴磬之法, 十方一下, 諸尊一下, 摩訶般若一下, 以分別三寶. [禪林象器箋諷唱門]
【약석藥石】
p6691-上→ ①指療病之藥餌與砭石. 卽醫藥與醫療器具. 祖庭事苑卷一羅漢藥食條(卍續一一三․八上):食當作石, 取療病義, 故曰藥石. 夫攻病曰藥, 劫病曰石;古以砭石爲針也.[玄應音義卷十八]. ②又作藥食. 指禪林之晩餐. 佛制比丘過午不食, 故禪宗寺院稱午後之飮食爲藥石, 亦卽晩食之隱語. 意謂服之以療饑渴. 敕修百丈淸規卷五遊方參請條(大四八․一一四○中):當晩特爲湯, 披衣赴, 住持接入, (中略)湯罷起就爐前謝湯, 須兩展三禮, 抽衣就坐藥石. 此外, 據傳古代之僧人每日僅兩度用食, 至冬日晩間, 爲禦寒與消饑, 常將一塊烘暖之石塊置於腹部, 作爲療治一切胃腸疾病之萬靈丹, 後世遂將每日之第三餐稱爲藥石. [敕修百丈淸規卷二達磨忌條․入衆日用條․行持軌範卷一日分行持․黃檗淸規․禪林象器箋飮啖門]
【약수삼귀오팔계병보살계略授三歸五八戒並菩薩戒】
p4734-中→ 全一卷. 唐代澄照讚. 收於卍續藏第九十五冊. 本經記述授三歸依․五戒․八齋戒及菩薩戒之行儀. 五戒․八戒各設八門, 八戒之戒相係依據長爪梵志經 ; 菩薩戒不設別門.
【약수왕藥樹王】
p6697-上→ 又作藥王樹. 草木有可以治病者, 稱爲藥草․藥樹;其中最勝者, 稱爲藥王. 若人立於樹前, 其五臟六腑等, 悉見分明.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八․七○五上):爲諸衆生而作依止, 治諸疾病如藥樹王.[㮈女因緣經]
【약술금강정유가분별성위수증법문경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經】
p4734-中→ 全一卷. 唐代不空譯. 又作金剛頂三十七尊分別聖位法門․金剛頂分別聖位經․分別聖位經․聖位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八冊. 本經闡明密敎金剛界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四攝․內外四供養等三十七尊的尊位出現之相. 卷首有序, 然無作者名, 本文中先述眞言陀羅尼宗之大意, 次敘釋尊與毘盧遮那佛之說法得益不同. 本經最終顯示, 金剛界曼荼羅之三十七尊還原於本法身, 此本法身爲窣堵波法界, 流遍十方法界. 此經宋․元二藏缺之, 唯高麗藏․明藏收存. [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五]
【약슬애적근約瑟艾迪謹】
p3926-下→ (Edkins, Joseph; 1823~1905)英國之漢學學者. 一八四八年, 以傳敎師之身分抵上海. 一八六一年, 在天津開敎, 一八六三年入北京. 同時兼任稅關通譯, 轉住各地, 後歿於上海. 氏精通中國語言及中國史學, 著作頗多, 其中有從基督敎立場批判佛敎者. 有關宗敎之著書如下:The religious condition of Chinese, 1859; Religion in China, 1877; Chinese Buddhism, 1880; The Nirvana of the Northern Buddhists, 1881; Notice of the Chinese Buddhism, 1885, 嘗於同治五年(1866)出版漢文之釋敎正謬, 該書出版後, 佛敎學者著書加以評破者頗多.
【약암통문箬庵通問】
p6119-下→ (1604~1655)明末淸初臨濟宗僧. 江蘇吳江松陵人, 俗姓兪. 號箬庵. 二十四歲, 受磬山之天隱圓修所啓發, 依南澗理安寺佛石大師出家. 後師事金粟密雲圓悟, 復歸磬山, 嗣圓修之法. 歷住杭州理安寺․金山龍游寺․西河古漏澤寺等, 晩年住於磬山. 順治十二年九月示寂, 世壽五十二, 法臘二十七. 著有續燈存槀十二卷․箬庵問禪師語錄十二卷等. [理安寺志卷五․正源略集卷二․五燈全書卷六十八]
【약約】
p3926-中→ ①簡約․要約之意. ②就․於之意. 例如論廢立之時, 以根機爲標準而規定者, 稱爲約機廢立;由法之勝劣而規定者, 則稱約法廢立. 又如說明一事時, 若自佛之一方而言, 稱約佛之所談;若自衆生之一方而言, 稱約生之所談. 大乘義章卷十九(大四四․八三九上):於此門中, 四義分別:一分其相別, 二約色․心․非色心等三義分別, 第三約就五陰分別, 第四約就六根分別.
【약염송법略念誦法】
p4734-上→ 卽不克行廣作法時, 所修之簡略念誦法. 據金輪時處儀軌載, 行者因事忙修廣法恐有缺漏, 或不好行廣軌者, 皆可修此法. 先結智拳印, 卽勝身加持, 次陳供養儀, 卽便作念誦 ; 若時間更緊迫, 僅作智拳印, 誦本尊密言七遍或三遍, 卽可任意於行․住․坐之間, 隨意作念誦.
【약왕보살藥王菩薩】
p6690-上→ 藥王, 梵名 Bhaiṣajya-rāja, 音譯鞞逝捨羅惹. 爲施與良藥, 救治衆生身․心兩種病苦之菩薩. 爲阿彌陀佛二十五菩薩之一. 據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載, 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有佛號琉璃光照如來, 其國名懸勝幡. 彼佛涅槃後, 於像法中, 有日藏比丘, 聰明多智, 爲大衆廣說大乘如來之無上淸淨平等大慧. 時衆中有星宿光長者, 聞說大乘平等大慧, 心生歡喜, 以雪山之良藥, 供養日藏比丘及衆僧, 竝發願以此功德回向無上菩提, 若有衆生聞己名者, 願其得滅除三種病苦. 時長者之弟電光明, 亦隨兄持諸醍醐良藥供養日藏及諸僧衆, 亦發大菩提心, 願得成佛. 其時, 大衆讚嘆星宿光長者爲藥王, 電光明爲藥上, 後卽爲藥王․藥上二位菩薩. 同經竝載此二菩薩久修梵行, 諸願已滿, 藥王菩薩於未來世成佛, 號淨眼如來(梵Vimala-netra);藥上菩薩亦成佛, 號淨藏如來(梵 Vimala-garbha). 又法華經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載, 過去無量恆河沙劫, 有日月淨明德如來, 其佛壽命爲四萬二千劫. 時有一菩薩, 名一切衆生憙見菩薩, 修習苦行, 精進經行, 一心求佛, 經一萬二千歲, 證得現一切身色三昧, 乃服諸香, 飮香油, 燃自身供養佛一千二百年. 命終後復化生於淨德王之家, 受日月淨明德如來之付囑, 於彼佛滅度後造八萬四千塔. 其自身亦於七萬二千年間, 燃臂供養其塔. 或謂彼一切衆生憙見菩薩卽今之藥王菩薩. 另據法華經卷七妙莊嚴王本事品載, 於過去無數劫, 有雲雷音宿王華智佛, 說法華經. 時有國王名妙莊嚴(梵 śubha-vyūha), 夫人名淨德(梵 Vimala-datta), 二子名淨藏․淨眼. 其王邪見熾盛, 信外道之法. 夫人與二子乃共設種種方便, 使王至宿王華智佛所, 聽聞法華經, 共得利益. 淨藏․淨眼二人卽今藥王․藥上二菩薩. 藥王菩薩之形像, 一般爲頂戴寶冠, 左手握拳, 置於腰部, 右手屈臂, 置放胸前, 而以拇指․中指․無名指執持藥樹. 三昧耶形爲阿迦陀藥, 或爲蓮花. 眞言爲唵(oṃ)鞞逝捨羅惹耶(bhaiṣa jya-rājaya, 藥王)莎訶(svāhā), 或曩莫三曼多沒馱南訖叉拏多羅閻轉莎訶.[灌頂經卷十二․法華曼荼羅威儀形色法經․法華經文句卷十下․圖像抄卷五]
【약왕장藥王藏】
p6691-上→ 良藥之庫藏;卽指陀羅尼. 千手經(大二○․一○九中):誦持此陀羅尼者, (中略)當知其人是藥王藏, 常以陀羅尼療衆生病故.
【약우若愚】
p3949-下→ (1055~1126)北宋僧. 海鹽人, 俗姓馬. 字子發. 三十四歲時至湖州覺海寺, 恍如舊遊, 遂剃度, 學天台於辨才禪師之門, 道譽日隆. 後奉辨才之杖履, 退居龍井六年, 與參寥爲心友, 韜晦不求人知. 其後, 歸住湖州之仙潭, 營長堂以事接待, 又建大閣, 安置西方阿彌陀佛像, 乃結淨社, 勸化道俗, 來集者達數百人. 於宋欽宗靖康元年九月示寂, 世壽七十二. 火化後得舍利數十顆, 立塔於東廡. 雙槐居士鄭績爲撰碑銘. 遺有詩集谷菴餘塵行世. [釋門正統卷五․佛祖統紀卷十一]
【약우종곡弱吽鍐斛】
p4102-下→ 弱(□, jaḥ)․吽(□, hūṃ)․鍐(□, vaṃ)․斛(□, oḥh). 循序爲密敎金剛界曼荼羅三十七尊之中, 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鎖․金剛鈴等四攝菩薩之種子. (參閱四攝菩薩1854)
【약잉대부掠剩大夫】
p4581-中→ 卽職掌人類飮食之神. 禪林象器箋靈像門 : 開眼隨境攝, 闔眼隨夢轉, 不知注祿判官․掠剩大夫, 隨汝抄箚, 消鑿祿簿, 敎汝受苦有日在.[雲臥紀譚卷下]
【약자略字】
p4734-上→ 又作省字. 卽簡略文字之筆劃, 或借音字代替本字. 佛典之略字始於我國. 如敦煌古寫佛典章疏中卽有將佛寫成厶, 菩薩寫成□, 無礙寫成无得之例. 日本密敎典籍之灌頂寫成汀, 圓珍寫成□王, 室生山寫成宀一山等, 皆是略字之例. 使用略字含有防止慢法者亂讀之意.
【약장藥藏】
p6697-中→ 指藥局. 其典故出自印度阿育王時, 有一比丘因病求藥而不得, 王乃於國中四城門邊建藏藥之庫, 施藥與一切生病比丘. 我國則始建於東晉時代. [善見律毘婆沙卷二]
【약제경론염불법문왕생정토집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p4735-中→ 凡三卷. 今殘存上卷. 唐代慧日撰集. 又作淨土慈悲集․往生淨土集․慈愍三藏文集․慈悲集. 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 係援引諸經論讚西方淨土之文, 以勸說念佛往生. 據卷上歸敬偈所載, 係爲憐愍一切衆生, 無明覆心迷於淨土, 戀著三界不求往生, 六道輪迴漂流生死, 爲斯顚倒無信凡夫, 集諸經論淨土法門, 編成三卷. 又認爲若不摧邪難以顯正, 故立宗者, 先破後立 ; 因而初卷先敘異見, 以敎及理逐遣知非, 第二卷廣引聖敎, 成立淨土念佛正宗, 第三卷會釋諸敎古今疑滯, 校量諸行出離遲疾. 由上述足見全集旨趣所在及各卷之槪要. 其中所謂異見, 卽指禪師(特指南宗禪諸家)之說. 所引經典有無上依經․涅槃經․維摩經․法華經․月燈三昧經․大寶積經․淨土三部經․華嚴經․觀佛三昧經․文殊般若經․金剛般若經․佛報恩經․金光明經․造像經․菩薩戒經․楞伽經等. 本書係宋代元照所開版流通, 然據佛祖統紀卷四十六載, 當時四明․大梅山․法英等十八人提出抗議, 一致認爲本書爲元照之僞作, 乃假藉勸修淨業之名, 而毁謗禪宗. 後於紹聖四年(1097)奉敕毁版. [芝園集卷下(元照)․東域傳燈目錄卷下․淨土眞宗敎典志卷三․朝鮮佛敎通史中編(李能和)]
【약주이신藥珠二身】
p6696-上→ 指佛陀所化現之藥樹王身與如意珠王身. 藥, 卽藥樹, 能治癒疾病;珠, 卽如意珠, 能出衆寶. 佛陀爲拔除衆生之苦, 而化現藥樹王身;爲給豫衆生安樂, 而化現如意珠王身. [法華玄義卷六․法華義疏卷二(嘉祥)․觀音玄義卷上]
【약중설광略中說廣】
p4733-下→ 卽說明簡略之事, 而以廣博之話語顯示. 與廣中說略相對. 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三(大一二․五六四上) : 云何名爲略中說廣?如告比丘 : 我今宣說苦․集․滅․道. 苦者, 所謂無量諸苦 ; 集者, 所謂無量煩惱 ; 滅者, 所謂無量解脫 ; 道者, 所謂無量方便.此卽以無量之廣名說明苦集滅道之簡單而基本之敎法.
【약차지명藥叉持明】
p6689-上→ 梵名 Yakṣa-vidyā-dharaḥ. 持明仙之一. 位於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南門之東方, 爲增長天之眷屬. 其形像爲身呈赤肉色, 頭戴寶冠, 嚬眉怒目, 右手當胸持劍, 左手握拳, 而伸拇指․小指置於腰前, 交脚坐於圓座上. 又藥叉持明有二使者侍立, 名爲藥叉持明女. 其形像, 皆呈肉色, 頭戴寶冠. 左方之使者兩手持戟;右方之使者跪坐於圓座, 左手握拳置於胸前, 右手屈掌, 掌上立有獨股杵. [大日經疏卷六․卷十一․兩部曼荼羅義記卷三]
【약초유藥草喩】
p6696-中→ 爲法華七喩之一. 又作雲雨喩. 法華經卷三藥草喩品以雨比喩佛陀之敎法, 以草木比喩衆生之機類, 而以藥草比喩爲三乘人之根性. 藥草有三種, 卽小草․中草․大草. 小草比喩人․天, 中草此喩聲聞․緣覺, 大草比喩菩薩. 藥草雖有大小不同, 若蒙雲雨滋潤, 皆得敷榮鬱茂, 能治衆病;故以之比喩三乘人之根器雖高下不同, 若蒙如來慈雲法雨潤澤, 則能成大醫王, 普救群生. 據法華經藥草喩品所載, 係以三草二木比喩五乘之機類, 然菩薩乘中之大草․二木, 諸宗之解釋各自不同. 在天台宗, 依法華文句卷七所說, 則以大草比喩藏敎菩薩, 以小樹比喩通敎菩薩, 大樹比喩別敎菩薩;卽以三草二木比喩爲五乘七方便人. (參閱三草二木603)
【약측니藥廁抳】
p6696-下→ 梵名 Yakṣiṇī. 意譯勇健神. 爲女藥叉, 俱吠羅之妻;又爲不動明王之使者. 其身呈靑色, 有四手․三眼, 頂戴髑髏, 頸部纏大蛇. 左第一手持三鈷叉, 第二手執棒;右第一手掌上置有一輪, 第二手持羂索. [不動立印軌․聖無動尊決祕要義]
【약행륙자約行六字】
p3926-下→ 行, 修行, 或萬善萬行之意;六字者, 卽南無阿彌陀佛. 意卽阿彌陀佛五劫間思惟, 兆載永劫間修業所得之大功德, 總賅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中. (參閱五劫思惟1096)
【약허두한掠虛頭漢】
p4581-中→ 禪林用語. 斥詈慢心躁急․似是而非之禪者. 又作掠虛漢. 掠, 卽掠取之意 ; 虛, 卽虛妄不實 ; 掠虛, 卽指僅模倣他人言語之表面行動. 碧巖錄第十則(大四八․一五○上) : 州云 : “三喝四喝後作麽生?” 僧無語. 州便打云 : “這掠虛頭漢!” [雲門匡眞禪師廣錄卷上]
【양각소공兩脚捎空】
p3075-下→ 禪林用語. 原謂兩脚離地而立;於禪林中, 用以指責學人未切實下心參究, 以致定․慧等修行難以紮實貫通, 所得所悟皆虛而不實. 古尊宿語錄卷十二南泉普願章(卍續一一八․一五○上):江西老宿只道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直須體會詣實修行. (中略)兩脚稍(疑作捎)空, 莫將爲是, 共道不相應.
【양개낙초한兩個落草漢】
p3073-下→ 禪林用語. 落草, 比喩親切的下化衆生. 兩個落草漢, 卽謂二人皆太過於老婆心切, 已踰越自己之所能. 此一用語, 意在抑止疏於自省, 超越本分而脫離正道之學人. 碧巖錄第五十三則(大四八․一八七下):馬大師與百丈行次, 見野鴨子飛過. (兩箇落草漢, 草裏輥, 驀顧作什麽?)[碧巖錄第三則]
【양걸楊傑】
p5489-上→ 北宋無爲(安徽)人. 字次公, 號無爲子. 雄才俊邁, 年少登科. 好禪, 歷叩諸山名宿, 參謁天衣義懷, 義懷每引龐居士之機語提撕. 一日奉祠泰山, 睹日如盤湧, 因而大悟, 呈偈於義懷, 遂蒙稱可. 後會芙蓉道楷, 相互酬問. 宋神宗熙寧(1068~1077)末年, 歸鄕省母, 閑居閱藏經, 遂歸心淨土. 曾任兩浙提點刑獄, 有楊提刑之稱. 時詣天台山白蓮寺, 師事眞咸, 禮智者之塔. 晩年專事淨業, 曾畫丈六阿彌陀佛像禮拜觀想. 臨終時感佛來迎, 端坐而逝, 享年七十. 著有釋氏別集․輔道集等. [續傳燈錄卷八․釋門正統卷七․淨土聖賢錄卷七]
【양계만다라兩界曼荼羅】
p3071-下→ 指密敎用於修法之金剛界․胎藏界兩曼荼羅. 又作兩部曼荼羅․兩界曼陀羅. 略稱兩界. 密敎以一念一塵之無盡法界乃金剛界․胎藏界兩曼荼羅所示, 天台宗․華嚴宗則以之爲唯說其理, 而未顯示其實體者. 又金剛界依於如來始成之智德, 胎藏界由於衆生本具之理德, 是以兩界曼陀羅乃諸佛理智之體性與衆生色心之實相. 十住心論鈔卷下(大七七․六七一下):祕密莊嚴住心者, 卽是究竟覺, 知自心之源底如實證, 悟自身之數量, 所謂胎藏海會曼荼羅․金剛界會曼荼羅․金剛頂十八會曼荼羅是也. 就佛而言, 卽指佛平等心地之無盡莊嚴藏, 故諸佛法性之身心與衆生具縛之色心, 同爲理理無數․智智無邊的兩界曼荼羅. 關於金․胎兩界曼荼羅之差異, 如:金剛界爲顯智之果曼荼羅, 以五部定尊位;胎藏界爲顯理之因曼荼羅, 分三部. 金剛界爲除障成佛之儀式, 轉九識成五智, 五智卽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等五部;胎藏界爲出化利物之行相, 開大定․大智․大悲等三德, 立佛部․金剛部․蓮華部等三部. 兩界曼荼羅之沿革, 諸說不同. 據傳龍樹菩薩開南天竺之鐵塔, 由金剛薩埵傳授兩界, 再次第相傳八祖而來. 另據崔牧於唐開元十六年(728)所撰之大日經序載, 胎藏界會之儀軌大日經, 出自北天竺勃嚕羅國之大石山山腹, 勃嚕羅國卽西域記中之鉢露羅國. 供養次第法疏則載, 大日經出現於北天竺乾陀羅國, 金粟王所造之塔的上空, 由善無畏三藏所抄錄. 兩說雖爲傳聞, 然皆謂大日經出自北天竺. 又烏仗那國介於勃嚕羅國與乾陀羅國之間, 古來卽盛行密咒, 而胎藏界會以西方爲正面之思想, 唯存於受波斯․阿拉伯等國影響極大之印度西北隅, 故上述之傳說値得硏究. 至於金剛界會儀軌金剛頂經之由來, 據金剛頂經義訣所載, 出自南天竺之鐵塔中, 而金剛界曼荼羅以東方爲正面之思想, 與印度一般以東方爲尊之思想相符. 又金剛界之五佛, 類似於仁王經之四方․四佛之說法.
【양계초梁啓超】
p4624-中→ (1873~1929)廣東新會人. 字卓如, 號任公, 別號飮冰室主人. 早年提倡變法, 晩年不談政治, 專務著述講學, 亦深究佛學, 知人生雖幻, 而精神決不與軀殼同朽, 故一生奮鬥, 至死不倦, 皆得力於佛學修養. 爲武昌佛學院第一任董事長. 其所撰論佛敎與群衆之關係一文, 力闢世人誤認佛敎爲消極․厭世․迷信之說法, 指出佛敎乃智信․兼善․入世․無量․平等․自力之信仰. 氏著作頗多, 於佛學則有大乘起信論考證․說無我․佛敎心理學淺測․佛學時代等 ; 主要論文收入佛學硏究十八篇, 爲其硏究佛敎之論集, 所撰諸文, 皆以文․史學術態度處理佛敎問題, 爲民初以學術方法硏究佛敎之先河. 世壽五十七.
【양구良久】
p2989-中→ 禪林用語. 原意爲許久之時間 ; 於禪林中, 轉指無言無語之狀態. 師家接引學人時, 學人提出疑問, 或呈上自己之見解, 或答覆其師之問題, 師家常以良久 之靜黙態度來表示認可或反對. 碧巖錄第六十五則(大四八․一九五下) : 這一則公案, 話會者不少. 有底喚作良久, 有底喚作據坐, 有底喚作黙然不對. 且喜沒交涉, 幾曾摸索得著來?
【양구부성과兩俱不成過】
p3073-上→ 因明用語. 兩俱不成, 梵語 ubhayāsiddha. 爲因明三十三過中, 因(理由)十四過之四不成過之第一. 指立(立論者)與敵(問難者)雙方皆不認可所立之因所招致之過誤. 如勝論師對聲論師立聲無常(宗, 命題), 所見性故(因)之量(論式), 所見性之因於宗之有法(主詞)聲全然無關係, 卽缺乏因三相中之遍是宗法性. 聲非眼所能見, 乃衆所周知, 敵者不認可此因, 立者亦不認許此因, 故不能成立聲無常之宗. 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載, 依因是否爲敵者所許之言詮而分爲有體與無體, 又以因體與宗關係之程度而分爲全分與一分, 由此總有四句之分別. 卽:(一)有體全分兩俱不成, 如上記所引之例. (二)無體全分兩俱不成, 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無常, 實句所攝故之論式. (三)有體一分兩俱不成, 如勝論師對聲論師立一切聲皆常, 勤勇無間所發性故之論式. (四)無體一分兩俱不成, 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無常, 實句所攝耳根所取故之論式. [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義斷․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五](參閱四不成過1661․因明2276)
【양구여여兩垢如如】
p3071-下→ 卽有垢眞如與無垢眞如. 如如乃眞如之異名. 有垢眞如, 指自性淸淨之體, 伏藏於煩惱之垢染, 卽未離煩惱繫縛之在纏眞如, 爲因位之衆生所具之眞如. 無垢眞如, 指佛果所顯之理體淸淨, 而不覆於垢染, 卽已脫離煩惱繫縛之出纏眞如, 爲諸佛自性之眞如. 另據眞諦三藏所譯之攝大乘論卷五載, 眞實之性有二, 一爲自性成就, 稱爲有垢眞如;一爲淸淨成就, 稱爲無垢眞如. [佛性論卷三․寶性論卷三․觀無量壽佛經疏玄義分]
【양구의명현주量句義明顯注】
p5295-上→ 爲西藏佛敎因明著作. 布頓仁欽札巴著. 本書對於釋量論之詞句義理有淸楚顯明之注釋.
【양구타충孃矩吒蟲】
p6736-下→ 梵語 nyaṅkuṭa 或 nyaṅkuṭa. 又作娘矩咤․蜋矩咤․攘鳩多. 意譯爲糞尿蟲․鍼口蟲․針口蟲. 係指住於十六遊增地獄中屍糞泥內之蟲. 其口如針般銳利, 身白頭黑, 能鑽穿衆生之皮, 破其骨, 食其骨髓. [俱舍論卷十一․瑜伽師地論卷四․玄應音義卷二十二․慧琳音義卷四十八]
【양궁羊宮】
p2505-上→ 梵名 Meṣa. 音譯迷沙. 十二宮之一. 又稱白羊宮․持羊神主. 卽太陽於黃道三月之位置, 相當於春分. 此宮位於北斗曼荼羅第二院之西方, 胎藏現圖曼荼羅․胎藏舊圖樣之外院東方. 其形像爲伏臥之羊 ; 或爲天女, 左手作施無畏印, 右手握拳置於胸前而豎食指, 坐於圓座上, 座前有羊. 種子爲□(me). 眞言爲 : 歸命迷娑(meṣa, 羊)婆多曳(pataye, 主)娑縛賀(svāhā ; 或爲唵迷沙娑縛賀 .
【양권兩權】
p3076-上→ 指聲聞․緣覺二乘;此二乘之人, 相對於菩薩乘之一實, 稱爲兩權. 法華玄贊序(大三四․六五一上):揚一實而包總太虛, 振兩權而遺羅萬象. 於傳統佛學所說之三乘中, 對三乘之判釋有多種說法, 較常見者, 多以聲聞․緣覺二乘側重於自利之行, 故稱爲小乘;以菩薩竝重自利․利他, 故稱爲大乘. 另有以聲聞爲小乘, 緣覺爲中乘, 菩薩爲大乘;或以聲聞爲下乘, 緣覺爲中乘, 菩薩爲上乘;或以前二乘合稱爲下乘, 菩薩則稱爲上乘. 於三論宗, 則依據法華經而謂二乘爲權乘, 菩薩爲實乘, 故聲聞․緣覺二權乘相對於菩薩之一實乘, 卽稱爲兩權. 權, 係指權巧․權假․權宜․暫設等義;實, 則爲眞實․審實․智慧․永施等義. 另於天台․華嚴等宗, 則依據法華經提出三乘方便, 一乘眞實之說, 卽於三乘之外, 別立一佛乘, 而謂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均爲方便之權乘, 唯佛乘爲實乘, 而與三論家之說各異其趣. [大寶積經卷九十四․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二․大乘莊嚴經論卷四․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五敎章義苑疏卷一](參閱三乘593)
【양기방회楊岐方會】
p5486-上→ (996~1049)北宋臨濟宗楊岐派之開祖. 石霜楚圓之法嗣, 南嶽懷讓法系第十一世, 臨濟義玄法系第八世法孫. 袁州(江西)宜春人, 俗姓冷. 法名方會. 初從楚圓掌監院之事, 後住筠州九峰山, 未久至袁州楊岐山住持普通禪院, 大振禪風. 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 住潭州雲蓋山海會寺. 皇祐元年示寂, 世壽五十四 ; 一說慶曆六年或皇祐二年示寂, 世壽五十八. 遺有語錄一卷. 嗣法弟子有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等十三人, 門流繁盛, 蔚成一派, 後世稱爲楊岐派, 興同門慧南之黃龍派對峙, 與臨濟․潙仰․曹洞․雲門․法眼等五家, 竝稱爲五家七宗. [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七․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指月錄卷二十五․五燈會元卷十九]
【양기방회화상어록楊岐方會和尙語錄】
p5486-下→ 全一卷. 宋代僧保寧仁勇․白雲守端等編.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係集錄楊岐宗之開祖楊岐方會之語要․偈頌等之作. 內容分五篇, 依次爲江寧府保寧禪院嗣法小師仁勇所編之袁州楊岐山普通禪院會和尙語錄․舒州白雲峰嗣法小師守端所編之後住潭州雲蓋山海會寺語錄․潭州道吾眞禪師語要․勘辨(記某師試一僧之事)․偈頌(收錄潙山水牯牛以下九首及三妙三訣頌). 本書恐係自古尊宿語錄卷十九別出者. 此外另有楊岐方會和尙後錄(一卷, 亦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內容包括潭州興化禪寺入院開堂以下上堂約三十條․勘辨七條及自術眞讚, 恐係自宋代師明所集續古尊宿語要別出者.
【양기사楊岐寺】
p5486-下→ 位於江西萍鄕楊岐山. 又稱普通禪院. 創建於唐代, 淸道光年間重修. 寺內有如來佛․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等塑像, 竝保存有劉禹錫所書之序文石碑. 石碑原屬塔銘, 塔毁後, 碑被移至室內. 石碑嵌在寺內正殿之左右兩牆上, 右爲唐大和六年(832)甄叔大師塔銘, 左爲唐元和二年(807)乘廣禪師塔銘. 北宋時, 禪宗高僧方會(996~1049)於此創立楊岐宗, 屬臨濟宗一脈, 世人稱之爲楊岐方會. [大明一統志卷五十七․大淸一統志卷二五二]
【양기산楊岐山】
p5486-上→ 位於江西袁州萍鄕縣北約四十公里處. 又作煬岐山. 北宋方會禪師曾入此山住持普通禪院, 化益四方海衆, 門風自成一格, 後世稱爲楊岐宗.
【양기종楊岐宗】
p5487-上→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 又稱楊岐派. 以臨濟宗第七世石霜楚圓之弟子楊岐方會(996~1049)爲開祖. 方會初從楚圓掌監院事, 後住筠州九峰山, 未久, 棲止袁州(江西)楊岐山普通禪院, 提揚宗風, 接化學人, 門庭繁茂, 蔚成一派, 與同門慧南之黃龍派同時竝立, 時人以虎喩稱方會, 而以龍喩稱慧南. 方會門下十三人, 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爲上足. 仁勇下有壽聖楚文․上方日益 ; 守端下有五祖法演. 法演門下俊秀輩出, 有佛眼淸遠․太平慧懃․天目齊․圜悟克勤․五祖表自․雲頂才良等. 其中, 淸遠․慧懃․克勤三人時稱演門三佛或二勤一遠. 淸遠三傳至蒙菴元聰, 日僧俊芿嘗就其受學, 返國後, 開日本楊岐禪之端, 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中, 有二十流源自此一法系. 克勤編有碧巖錄, 聞名於世, 法嗣七十五人中, 以大慧宗杲․虎丘紹隆最著. 宗杲盛倡看話禪, 與曹洞宗之黙照禪竝立, 法嗣九十餘人, 以拙菴德光之門庭最榮, 其下出妙峰之善․北磵居簡二傑. 日僧能仁嘗受德光印可, 返國揭擧日本達磨宗之旗幟. 居簡二傳至梅屋念常, 撰佛祖歷代通載, 另一弟子東陽德暉奉敕撰禪林淸規. 本派門徒於宋以後幾囊括臨濟宗之全部道場, 其宗風以拈提先人古則, 拂拳棒喝, 勘辨公案爲悟入之機要. [嘉泰普燈錄卷四․卷八․卷十四至卷十七․五燈會元卷十九․卷二十․續傳燈錄卷十三至卷十五․卷二十五至卷三十四]
【양나발다라攘那跋陀羅】
p6775-上→ 梵名 Jñānabhadra. 意譯智賢. 又作闍若那跋達囉. 波頭摩國人, 善達經․律․論三藏, 尤精於律部. 北周明帝二年(558), 於長安舊城婆伽寺, 與闍那耶舍(梵 Jinayaśa)共譯五明論一部, 由耶舍崛多․闍那崛多等傳譯, 沙門智僊筆受. 生卒年不詳. [開元釋敎錄卷七․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
【양논量論】
p5295-中→ 量, 梵語 pramāṇa 之意譯. 量論, 卽指有關量之硏究. 梵語 pramāṇa 之語義, 可解作 pramā(正知)與 ana(作具), 故量論卽表示獲得正確知識之方法, 及藉此方法所獲知之結果. 量之硏究分爲知識論與論理學兩方面, 知識論係討論知識之起源․種類․性質, 及其相互之關係等 ; 論理學則硏究論證之形式․過程等. 於古代印度哲學諸派中, 正理學派卽以量之硏究爲主題, 其正理之名, 梵語爲 nyāya, 意謂以量爲探究對象者. 然量之硏究竝不限於正理學派, 亦包含於其他各學派之學說體系中. 佛敎之因明卽相當於此. 於因明中, 量論不僅包含論理學, 亦包含知識論. 於古因明中, 量論僅爲佛敎體系之一部分 ; 而新因明之創始者陳那則進一步擴充量論之意義, 陳那於其量論之代表作集量論(梵 Pramāṇa-samuccaya)之歸敬偈中, 卽讚歎如來爲量之體現者(梵 pramāṇa-bhūta), 可知陳那之意, 槪以量論爲佛敎之本義. 陳那之後, 繼承此一學統者, 有法稱․法上等大論師, 此卽佛敎論理學派. 量論在探究確立正知之作具上, 最重要卽考察量者․所量․量果(又稱量知)等三要素. 量之種類, 於印度各敎派中看法不一, 統括之, 共有現量․比量․聖敎量․譬喩量․義准量․無體量․隨生量․想定量․傳承量․身振量等十量諸說, 其中佛敎自古卽用現量․比量․聖敎量․譬喩量等四量, 而佛敎內之古因明則採現․比․聖敎三量, 至强調論理主義之新因明, 則僅用現․比二量. 現量表示直接之知覺知識, 比量爲考察合理推理以作爲論據關鍵之演繹知識, 佛敎新因明卽以此現․比二量爲基礎, 而發展其體系完整嚴密之論證法, 蔚成東方哲學思想中一枝獨秀之知識論․論理學. 自古因明之開祖足目(梵 Akṣapāda)以來, 印度硏究量論之經論有 : 足目之正理經(梵 Nyāya-sūtra)․婆錯耶那(梵 Vātsyāyana)之正理經論(梵 Nyāya-bhāṣya)․陳那之因明正理門論(梵 Nyāya-mukha)及集量論․Praśastapāda 之 Padārthadharmasaṃagraha․商羯羅主(梵 Śaṃkarasvāmin)之因明入正理門論(梵 Nyāya-praveśa)․憂底有達迦羅(梵 Uddyotakara)之 Nyāya-vārttika․法稱之釋量論(梵 Pramāṇa-vārttika)․量抉擇論(梵 Pramāṇa-viniścaya)․正理一滴論(梵 Nyāya-bindu)等數本著名論作, 及 Kumārilabhaṭṭa 之 Śloka-vārttika․婆羅拔伽羅(梵 Prabhākara)之 BṛhatīB瓦卡帕提米拉(梵 Vācaspatimiśra)之 Nyāya-vārttika-tāparya-ṭika ; Bhāsarvajña 之 Nyāya-sāra; Jayanta-bhaṭṭa 之 Nyāya-mañjarīFGaṅgeśa 之 Tattva-cintāmṇi; Keśavamiśra 之 Tarka-bh 駛āFAnnambhaṭṭa 之 Tarka-saṃagraha. [Mādhava: Sarvadarśanasaṃagraha(English tr. by E.B. Cowell & A.E. Gough, 1894); S.C. Vidyabhūsana : History of Indian Logic, 1921; A.B. Keith: Indian Logic and Atomism, 1921 ; Radhakrishnan : Indian Philosophy, vol. 2, 1927; H.N. Randle : Indian Logic in the Early Schools, 1930; Th. Stcherbatsky : Buddhist Logic, 1930~1932; S.C. Chaterjee: Nyaya Theory of Knowledge, 1950](參閱因明2276․量5293)
【양등신量等身】
p5295-上→ 謂如來之身相等於一切有爲無爲諸法之量. 八十華嚴卷五十二載, 如來應正等覺, 成正覺時, 具足十三個量等身, 卽 : 一切衆生量等身․一切法量等身․一切刹量等身․一切三世量等身․一切佛量等身․一切語言量等身․眞如量等身․法界量等身․虛空界量等身․無礙界量等身․一切願量等身․一切行量等身․寂滅涅槃界量等身.
【양量】
p5293-上→ 梵語 pramāṇa 之意譯. 有廣狹二義, 狹義而言, 指認識事物之標準․根據 ; 廣義言之, 則指認識作用之形式․過程․結果, 及判斷知識眞僞之標準等. 又印度自古以來, 在認知範疇中, 一般皆將量知對象加以認識論證, 泛稱爲量. 此量知之主體, 稱爲能量, 或量者(梵 pramātṛ;) ; 被量知之事物, 稱爲所量(梵 prameya) ; 量知之結果, 或了知其結果, 稱爲量知(梵 pramiti)或量果. 以上三者稱爲三量. 玆將三量各擧譬喩, 竝將其與外道․小乘․大乘․唯識等相當之部分, 列表如下 : 依不同之方法去量知對象, 卽産生種種不同之量果, 大別之, 有下列數種 : (一)現量(梵 pratyakṣa-pramāṇa), 不含比知推度, 僅以知覺進行認識作用, 或依前五識, 或依與前五識同時而起之意識, 或依自證分․定心等無分別心而來. 例如眼識認識色境時, 卽爲現量. (二)比量(梵 anumāna-pramāṇa), 係以旣知之事實爲基礎, 比知未知之事實, 乃經由推理而進行認識作用, 不與前五識同時而起, 係依散地之意識而來者. 例如見煙則推知火之存在. 比量又可分爲二種比量․三種比量․五種比量, 卽 : (1)二種比量 : 1.自比量(梵 svārtha-anumāna), 又作自比․爲自比量, 卽爲自己而比量 ; 以智爲本質, 此時未必需要表之於他人. 2.他比量(梵 parārtha-anumāna), 又作他比․爲他比量, 卽爲他人而比量 ; 經由自比量所認識之智, 再語之他人時之比量. (2)三種比量 : 1.自比量, 爲自己所認可而不爲他人所認可作爲因(理由根據)之比量. 2.他比量, 爲他人所認可而不爲自己所認可作爲因之比量. 3.共比量, 又作共比, 爲自己與他人共同認可之比量. (3)五種比量 : 1.相比量, 例如見煙之相而推知火之存在 ; 卽爲有關事物外相之比量. 2.體比量, 例如見現在之體而推知過去․未來之體 ; 此乃有關事物自體之比量. 3.業比量, 例如見草木動搖, 則知風之存在 ; 卽由事物之動作, 而推知該作用之根據. 4.法比量, 例如由無常而推知苦之存在 ; 此因法與法之間具有相互依存之密切關係, 故根據一事卽可推知他事. 5.因果比量, 由因推知果, 或由果推知因. (三)聖敎量(梵 āgama 或 śabda), 又作正敎量․至敎量․聲量․聖言量, 卽篤信聖者之敎說眞實無誤, 而依靠聖敎來量知種種意義. (四)非量, 又作似量, 卽似是而非之現量及比量, 故又作似現量․似比量. 例如衣由色等四塵構成, 本身竝無實體可言, 然由於分別見解, 遂認爲衣乃實在者, 此卽似現量. 又如遠見塵․霧等, 卻錯以爲煙, 竝據此錯覺而證明有火存在, 此卽似比量. 以上均爲似是而非之現量及比量. 其中, 現量․比量․非量, 或現量․比量․聖敎量等, 皆稱三量. 此外, 現量與比量對非量而言, 稱爲眞現量․眞比量. 於現․比․聖敎三量之外, 若加上譬喩量(梵 upamāna, 例如由牛而推知有水牛․乳牛等 ; 此卽依據類似事物而推知相同之他物), 則爲四量. 若再加上義准量(梵 arthāpatti, 又作義準量, 例如無常必定無我, 今旣知諸法無我, 依準其義, 卽可了知無常之存在), 則爲五量. 若再加上無體量(梵 abhāva, 例如進入屋內, 由於主人不在, 則知主人必定前往他處), 則爲六量. 此外, 另有隨生量(梵 saṃbhava)․想定量(梵 pratibhā)․傳承量(梵 aitihya)․身振量(梵 ceṣṭā)等. 於古代印度各學派間, 對各種量論之看法及側重之情形, 大都隨其宗義而有所不同, 例如順世外道僅承認現量, 勝論學派承認現․比二量, 耆那敎․數論學派․瑜伽派承認現․比․聖敎三量, 正理學派承認現․比․聖敎․譬喩等四量, 彌曼蹉學派之咕魯派(梵 Guru)則另又加上承認義準量, 彌曼蹉學派之帕達派(梵 Bhāṭṭa)及吠檀多學派另又承認無體量, 而共爲六量. 在佛敎, 則常用現量․比量․聖敎量․譬喩量. 在因明方面, 古因明師多採現․比․聖敎三量. 至六世紀之大論師陳那時, 則限定僅以現量․比量等二量用於因明論式. [解深密經卷五․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一․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六․因明入正理論․成唯識論卷二․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參閱三量633․量論5295)
【양련진가楊璉眞加】
p5490-上→ 元代僧. 蒙古人. 世祖時, 江南初平, 任釋敎總統. 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 與喇嘛僧桑哥勾結, 挖掘故趙宋帝王․諸侯寢陵一百餘所. 又屢逼諸寺僧尼, 以求進奉. 每用刑責, 有致死者. 又受人供獻美女․醇酒等. 摧殘江南佛敎極甚. [元史卷二○二]
【양류관음楊柳觀音】
p5488-下→ 三十三觀音之一. 又稱藥王觀音. 左手結施無畏印, 右手持楊柳枝. 若修楊柳枝藥法, 可消除身上之衆病. 又於千手觀音四十手中, 其一卽是楊柳枝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
【양리장엄론量理莊嚴論】
p5295-上→ 爲西藏佛敎因明著作. 達賴一世根敦珠巴著. 爲解釋釋量論量理之槪論. 格魯派將之列爲必讀之因明書.
【양리해론量理海論】
p5295-上→ 爲西藏佛敎因明著作. 班禪一世凱珠著. 又稱理海大疏. 其主要內容係注釋印度法稱所著之釋量論.
【양모진羊毛塵】
p2505-上→ 梵語 avi-rajas. 指羊毛尖上之微塵. 蓋極微塵爲組成一切色法(物質)之最小單位, 七極微塵合爲一微塵, 七微塵爲一金塵, 七金塵爲一水塵, 七水塵爲一免毛塵, 而七免毛塵則爲一羊毛塵. [俱舍論卷十二](參閱色量 2548․極微 5479․塵 5762)
【양무제梁武帝】
p4623-中→ (464~549)南朝蘭陵(江蘇武進)人, 姓蕭名衍, 字叔達. 原爲南齊雍州刺史, 以齊主殘忍無道殺其兄懿, 蕭衍乃兵陷建康, 別立和帝 ; 遂於中興二年(502)簒位, 國號梁. 在位期間, 整修文敎, 國勢因之大盛. 武帝篤信佛敎, 有皇帝菩薩之稱. 天監三年(504)宣布捨道歸佛, 十六年廢天下道觀, 令道士還俗. 十八年從鐘山草堂寺慧約受菩薩戒 ; 當時名僧僧伽婆羅․法寵․僧遷․僧旻․法雲․慧超․明徹等, 皆受其禮敬. 首都建康有大寺七百餘所, 僧尼講衆常聚萬人. 大通元年(527)同泰寺落成, 設無遮大會․平等大會․盂蘭盆會, 將平等慈悲之精神普及萬民 ; 復設水陸法會, 恩及水陸所有衆生. 帝一生精硏佛敎敎理, 固持戒律, 四次捨身同泰寺, 自講涅槃․般若․三慧等經 ; 著有涅槃經․大品經․淨名經․三慧經等之義記數百卷. 後因侯景起兵反叛, 攻陷建康, 於太淸三年餓死於臺城. 在位四十八年, 世壽八十六. [佛祖統紀卷三十七․佛祖歷代通載卷九]
【양문회楊文會】
p5484-下→ (1837~1911)安徽石埭人. 字仁山. 爲淸末復興中國佛敎之樞紐人物. 生性任俠, 好讀奇書, 淡泊名利, 鄙棄科擧, 不願入宦. 太平軍起, 避亂杭州, 偶於書肆得大乘起信論, 讀後乃潛心佛學. 曾兩度出使歐洲, 於英倫得識錫蘭居士達磨波羅․日本佛敎學者南條文雄等, 相約協力恢弘正法. 歸國後, 於同治五年(1866)出資設立金陵刻經處, 擬刻印三千餘卷之大小乘佛典, 然生前僅出版二千餘卷. 又日本編印卍字藏經時, 氏曾提供佛敎典籍數百種. 光緖三十三年(1907)於刻經處設立祇洹精舍等, 自編課本, 招生敎習佛典․梵文․英文等, 培育後進. 又興辨佛學硏究會, 定期講經. 一時高僧如月霞․諦閑․曼殊等均往佐之. 又如歐陽漸․梅光羲․李證剛等人均出其門下. 文會又與英人李提摩太譯佛經論爲英文, 以饗西歐人士, 幷選工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 以弘揚淨土, 今仍流行. 其於義理特尊起信論, 於行持則崇尙淨土 ; 曾與日人論辯淨土眞宗之非, 又評擊禪宗末流之失, 乃倡導唯識法相以救其弊. 卒於宣統三年之秋, 世壽七十五. 生平著述凡十二種, 編入楊仁山居士遺書. [中國佛敎史卷四(蔣維喬)․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敎(華岡佛學學報第二期)]
【양백의楊白衣】
p5485-下→ (1924~1986)臺灣臺南人. 日本佛敎大學文學博士. 名顯祥, 字白衣, 以字行世. 筆名有龍慧․慧吉祥等. 早歲東渡日本留學, 在東京芝浦工業大學攻讀土木工程. 學成回臺後, 出任空軍工程師, 竝主編覺生月刊十年. 民國四十二年(1953)入日本佛敎大學專攻佛學. 畢業後轉任敎職, 前後任職東方工專․臺北工專․文化大學․東海大學等校敎授. 氏在初度赴日攻讀期間, 卽以閱讀佛書爲主要興趣. 返臺後, 其硏究佛學之時間, 遠較工程方面爲多. 二度赴日後, 於佛學尤有心得. 返臺後, 先後執敎於臺灣各佛學院, 暇時常撰文發表於各佛敎刊物. 氏之重要貢獻, 乃將日本佛學界之嶄新成果, 介紹於臺灣佛學界. 其所涉獵之範圍極廣, 佛敎史․義理․目錄學等方面皆嘗鑽硏, 且著重硏究方法之創新, 對現代臺灣之佛學硏究, 頗有啓蒙作用. 曾數度出席國際佛敎學術會議, 發表馬祖禪與新羅禪․玄奘對日韓佛敎的貢獻與影響․修心訣的先悟後修論等論文多篇. 重要論著有世親三性論之硏究․龍樹七十空性論之硏究, 以及俱舍成實宗史觀․中國佛敎史略․俱舍要義․印度佛敎槪說․唯識要義(唯識讀本)․圓測之硏究等書. 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去世, 世壽六十三.
【양부대법상승사자부법기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
p3074-下→ 凡二卷. 唐代海雲記於太和八年(834). 又稱兩部付法次第記. 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內容記錄密敎金剛界․胎藏界兩部, 自印度至中國之相承及大意, 尤對不空三藏一門特豫詳述之. 上卷略述金剛界大敎王經師資相承付法次第, 下卷略述胎藏界傳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敎相承付法次第. 海雲另集有金胎兩界師資相承一卷, 通稱海雲血脈, 世與唐代造玄增補之胎金兩界血脈一卷(卽造玄血脈)竝稱. 內容爲兩部付法次第記之相承系譜, 然略有出入. [諸宗章疏錄卷三]
【양부부이兩部不二】
p3075-上→ 謂金剛界․胎藏界兩部一體不二․理智一雙之法門. 金剛界爲智用, 胎藏界爲理體, 理爲智之體, 智爲理之用, 理之外無智, 智之外無理;離金剛界之智德卽無胎藏界之理德, 離胎藏界之理德卽無金剛界之智德, 理智冥一, 有如水波, 故謂兩部不二. 依兩部不二之義, 金剛․胎藏可互詮. 蓋□(vaṃ, 鍐)字雖是金剛界大日如來智法身之種子, 然以五字布於身之五處時, 則菟字布於胎;又□(a, 阿)字雖是胎藏界大日如來理法身之種子, 然大日經謂□字爲勝作金剛輪, 是故於胎藏界設金剛門, 於金剛界設蓮華門. 又胎藏界之道場觀, 先觀月輪, 於其上觀蓮花;金剛界之道場觀, 先觀蓮花, 於其上觀月輪, 卽金胎非二, 理智是一. 金․胎兩部一雙而不可分之說法, 爲密宗七祖惠果之創意, 門人日僧空海將其旨意傳入日本, 於日本眞言宗卽産生兩部不二說, 如東密之主張. 然臺密則主張金胎兩部對立而二, 在兩部之外另立第三部蘇悉地部, 以蘇悉地經詮說理智一體, 乃融合兩部爲一之法門.
【양부합행관정兩部合行灌頂】
p3075-中→ 兩部指密敎金剛界與胎藏界二法門, 依金剛界之法而修行, 稱金剛界灌頂;依胎藏界之法而修行, 稱胎藏界灌頂, 合此兩部之灌頂, 卽稱兩部合行灌頂. 又金剛界之灌頂僅詮說智, 胎藏界之灌頂僅詮說理, 兩者相對;而蘇悉地經則融和二者, 乃詮說理智一體․兩部不二之極致, 故修該法者, 稱蘇悉地灌頂. 此爲日本臺密所立者.
【양분良賁】
p2990-中→ (717~777)唐代僧. 河中虞鄕(山西虞鄕)人, 俗姓郭. 識鑑淵曠, 風表峻越, 學通內外. 天寶八年(749)登壇受戒, 未久, 住持長安靑龍寺. 永泰元年(765), 不空譯仁王般若經時, 師當筆受兼潤文之職, 竝奉敕於大明宮南桃園撰新譯仁王經疏三卷, 以所住寺之寺名, 故題爲靑龍疏. 翌年, 幷同陀羅尼念誦儀軌․承明殿講密嚴經對御記一卷進上. 師嘗爲代宗授菩薩戒, 後移安國寺, 大張講筵, 官供不匱, 學者如林. 大曆十二年三月示寂於符陽, 享年六十一. [宋高僧傳卷五․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五․卷十六․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敎錄卷中․希麟音義卷五]
【양산오처사화梁山吳處士畫】
p4623-上→ 禪宗公案名. 卽指宋代梁山緣觀禪師與其法嗣大陽警玄藉吳處士之畫所引發的一段問答. 五燈會元卷十四(卍續一三八․二六一上) : 郢州大陽山警玄禪師, (中略)初到梁山, 問 : “如何是無相道場?” 山指觀音曰 : “這箇是吳處士畫. ” 師擬進語, 山急索曰 : “這箇是有相底, 那箇是無相底?” 師遂有省, 便禮拜. 山曰 : “何不道取一句?” 師曰 : “道卽不辭, 恐上紙筆. ” 此則公案中, 大陽警玄所問之無相道場, 卽指有佛法之處․佛法之究極處. 梁山乃藉吳道士之畫, 指示雖盡言詮․畫技, 尙不能表現出佛法之究極處.
【양서兩序】
p3070-中→ 指東序與西序. 又作兩班. 我國古來朝廷中, 任職之官員有文武之分, 上朝時卽分列文武兩班. 禪林仿此制, 於住持之下, 設東西兩班, 輔助住持管理寺院事務, 行佛事時卽依職司, 分列於住持之左右兩側. 長於學德者歸西序, 稱爲頭首․頭首位;通於世法者歸東序, 稱爲知事․知事位. 佛殿․法堂多向南而建, 立於東側者爲東序, 立於西側者爲西序. 東序以都寺․監寺․副寺․維那․典座․直歲等爲次第, 掌理經濟․營運等實權;西序以首座․書記․知藏․知客․知浴․知殿等爲次第, 於其中可培育住持人選. 以上統稱爲兩序大衆. 又列序依宗派而略有不同, 敕修百丈淸規卷二住持日用條載有兩班圖. 此外, 書有兩序職位名稱之牌, 稱兩序牌. 兩序僧職任期屆滿, 新舊交接之儀式, 稱兩序進退. 兩班之次第位置, 稱兩班位. 行佛事時, 兩班隨住持之移動而轉換左右位置, 稱兩班轉換. 出班上香時, 住持獻供之湯․果․茶等, 由兩班之下位逐次傳遞至上位以上供, 稱兩班傳供. 法會時, 爲兩班臨時休息所特別設置之寮房, 稱兩班寮. [敕修百丈淸規卷四兩序章․禪林象器箋職位門․叢林校定淸規總要]
【양설兩舌】
p3070-上→ 梵語 paiśunya, 巴利語 pisuṇā-vācā, 卽於兩者間搬弄是非․挑撥離間, 破壞彼此之和合. 又作離間語․兩舌語. 爲十惡業之一. 四分律卷十一, 以兩舌語爲波逸提之第三;智顗之菩薩戒義疏卷下, 將兩舌戒配於梵網四十八輕戒中之第十九戒. 然成實論卷八之五戒品中則不以兩舌爲五戒之一, 謂兩舌屬微細過, 守護不易;且兩舌係由妄語分出, 若說妄語, 則已含攝於內, 故不以兩舌爲戒. 兩舌之罪, 能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 亦得弊惡眷屬與不和眷屬之果報. [雜阿含經卷三十七․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六十華嚴經卷二十四十地品․十誦律卷九․瑜伽師地論卷八․俱舍論卷十六](參閱十善十惡468)
【양수良秀】
p2989-下→ 唐代僧. 蒲津人, 俗姓郭. 素以傳講爲事, 誨人不倦. 德宗建中二年(781)應吐蕃王庭之請, 與文素入藏講譯佛經. 貞元四年(788), 奉詔與罽賓國般若三藏同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十卷, 次年完成. 其生卒年不詳. [宋高僧傳卷五]
【양수良遂】
p2990-中→ 唐代僧. 屬南嶽懷讓法系. 生卒年․籍貫․俗姓均不詳. 師曾參謁麻谷山寶徹禪師, 竝嗣其法, 於壽州(安徽壽縣北)擧揚禪旨, 世稱壽州良遂. 又, 良遂兩度參謁麻谷寶徹禪師, 麻谷皆荷鋤出門鋤草或閉門不見, 使師兩次均遭閉門羹, 引發師悟道之因緣, 此卽馳名叢林之公案麻谷鋤頭鋤草 . 復以師之大徹大悟而究竟禪旨之因緣, 禪林中遂以良遂盡知 一語, 表示禪徒已達徹悟之境界. 聯燈會要卷七(卍續一三六․二七八上) : 壽州良遂座主, 初謁麻谷, (中略)忽然契悟, (中略)及歸講肆開演, 其略云 : “諸人知處, 良遂盡知 ; 良遂知處, 諸人不知.”
【양수명梁漱溟】
p4625-上→ (1893~1988)北平人. 原籍廣東桂林. 本名煥鼎, 字漱溟. 少時留心國事, 曾參與革命. 年二十, 傾心佛法, 有出家之志. 二十五歲卽任敎於北京大學, 講授印度哲學. 嘗親炙於歐陽漸, 對楞嚴經․大乘起信論多持非議. 二十九歲時, 思想轉向儒家, 遂提倡儒學, 排斥佛法. 三十六歲之後, 倡導鄕治運動. 中年以前之著作, 頗多與佛學有關者, 如印度哲學槪論․唯識學與佛學․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唯識述義等書. 淪陷後一直留在大陸, 始終拒絶接受馬列共産主義, 民國四十四年(1955)開始, 中共全面展開對梁氏思想之批判運動.
【양숙梁肅】
p4625-上→ (751?~793)唐代安定人. 字敬之, 一字寬中. 世居陸渾(河南嵩縣東北). 以儒學著稱, 大曆․貞元時之復興古學, 以梁肅最稱淵奧. 建中年間, 官至翰林學士․守右補闕, 又奉召爲皇太子之侍讀. 早歸佛門, 就湛然學天台, 深極心要. 著有天台止觀六卷․止觀統例․文集二十卷.
【양孃】
p6736-中→ 悉曇字□(ña). 悉曇五十字門之一. 又作若․日若․穰․壤․如․社. 以梵語 jñāna 爲智․慧之義, 其語首有孃字, 故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北本涅槃經卷八均謂孃字爲慧之義. 此外, 方廣大莊嚴經卷四示書品以此字爲覺悟一切衆生聲(梵 jñ綯ana-śabda)之義.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字母品謂安住之義.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以爲制伏他魔之義. 佛本行集經卷十一習學技藝品則解爲當四衆皆順敎行之義. 又爲簡別若(ja)․社(jha)等字, 而稱之爲智慧之若字. (參閱悉曇五十字門4573)
【양억楊億】
p5489-下→ (974~1020)北宋浦城(福建建甌)人. 字大年. 少時以文章名世, 太宗嘗召入面試, 歎爲神童. 眞宗時, 歷任翰林學士․侍郞․修撰等官. 持身淸正, 不畏權勢. 初不知佛, 學士李維勉以宗門事相策發, 遂生深信, 後禮汝州廣慧禪師得法. 每翼護法門, 多著洪力, 一時學佛士夫推爲領袖. 又屢奉詔命編製大藏目錄, 校刊景德傳燈錄, 於譯經院任潤文一職. 天禧四年有疾, 書偈遺李遵勗而逝, 享年四十七, 諡號文. 有文集行世. [五燈會元卷十二․居士傳卷二十․宋史卷三○五]
【양우리동녀蘘麌哩童女】
p6863-中→ 蘘麌哩, 梵名 Jāṅgulī,又作常求利․常瞿梨․穰麌梨․蘘俱梨. 消除蛇毒之神女. 爲觀自在菩薩之化身, 住香醉山, 飮毒漿, 食毒果, 以銷伏諸種毒害爲其本誓. 示現女相, 故稱童女, 又稱毒女;然以實非女故, 又稱童子. 常瞿利毒女陀羅尼經謂其爲童女形, 以皮爲衣, 左手執降毒劍, 右手結管毒木印, 遍身以毒陀作爲環釧瓔珞. 穰麌梨童女經所載者爲七面四臂, 身呈綠色, 右二手持三戟叉及三․五根孔雀毛, 左二手執黑蛇及結施無畏印, 以毒蛇爲瓔珞, 自一一毛孔中出火焰. 爲銷滅世間諸毒而奉其爲本尊之修法, 稱蘘麌哩童女法. [觀自在菩薩化身蘘麌哩曳童女銷伏毒害陀羅尼經]
【양욱문楊郁文】
p5488-下→ (1937~ )臺灣雲林人. 法名宏文.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皈依印順導師, 竝隨受在家菩薩戒. 除自設婦産科醫院濟世外, 竝擔任中華佛學硏究所敎授․各大專院校佛學社團導師, 亦常應邀在臺北市各佛敎道場開講佛學. 氏治學態度嚴謹, 自學巴利文․日文, 專攻原始佛敎, 鑽硏南北傳諸阿含典籍, 頗有成就. 曾協助佛光山新編大藏經阿含藏之整理曁佛光大辭典之審核.
【양원良源】
p2989-下→ (912~985)日本天台宗僧. 近汀(滋賀縣)人. 十八歲於比叡山出家, 從喜慶․滿賀․覺慧諸師受顯密之業. 嘗於興福寺召開之維摩會中, 以理辯擊敗南都之義昭 ; 又於淸涼殿法華會上, 論破法相宗, 世稱之爲應和宗論, 聲名遠播. 後繼爲天台第十八代座主, 僧官位次累進爲大僧正. 因將荒廢之比叡山復興, 重擧學事, 力行法會, 恢復昔日盛況, 故被稱爲天台宗中興之祖. 寬和元年(985)示寂, 享年七十四. 敕諡慈慧大師, 世稱元三大師․御廟大師․角大師․降魔大師. 著有百五十尊口訣十卷․胎金念誦行記六卷․九品往生義等書. 門下三千人, 最著名者爲源信․覺運, 開創慧信․檀那二流, 使日本天台敎學達於鼎盛.
【양익兩益】
p3074-中→ 因明用語. 又作二悟. 指因明論證能發揮悟自․悟他兩種功效. (參閱八門兩益287)
【양인良忍】
p2989-中→ (1072~1132)日本天台宗僧. 尾張(愛知縣)知多郡人. 號光靜房. 幼聰敏, 十二歲於比叡山出家, 修學天台敎觀, 十五歲於園城寺學戒法, 後更於仁和寺受兩部灌頂, 爲常行堂之堂衆. 二十三歲隱退, 專習聲明梵唄, 而自成一家. 後於大原創建來迎․淨蓮華二院, 大弘其法. 曾遊化各地, 倡導融通念佛, 被尊爲融通念佛宗之開祖曁聲明中興之祖. 長承元年示寂於大原來迎院, 享年六十一. 敕諡聖應大師 .
【양인상상兩刃相傷】
p3069-下→ 禪林用語. 原指相互對立之兩方, 彼此傷害而不相容;於禪林中, 轉指對立之雙方竟能相互共鳴, 向同一方向進行. 碧巖錄第四則(大四八․一四四中):孤峰頂上草裏坐, 咄!(會麽?兩刃相傷, 兩兩三三舊路行, 唱拍相隨. 便打)其中, 兩兩三三舊路行一語, 係指學人不知精進, 竟相隨相伴, 局限於已有之境界而無法披荊斬棘, 以求證更新之境界. 此外, 曹洞宗闡論洞山五位說之偏中至(兼中至)時, 謂明(偏)與暗(正)交融之刹那, 尙未起心動念, 且無絲毫分別思量作用之境界, 稱兩刃交鋒. [洞上古轍卷上]
【양인養因】
p6200-中→ 梵語 upabṛṃhaṇa. 乃長養一切物之原因, 卽謂地水火風四大種爲長養一切物之原因. 爲五因之一.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二十(大二九․四五二下):爲養因者, 能增長故, 猶如樹根, 水所沃潤. (中略)風爲養因, 能引發彼, 令增長故.[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一](參閱五因1074)
【양재兩財】
p3074-中→ 卽內財與外財. 衆生因業緣而受生人間, 其果報正體所具有之身體․手足等, 是爲內財;依於果報正體而有之金銀․舍宅等生活資財, 是爲外財. 據宋代元照之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上載, 菩薩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悲智六度攝化衆生, 其中,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屬悲, 般若屬智. 因懷無量之悲憫, 故能普施身肉․手足․頭目․髓腦․所愛․妻子等內財;因有無上之智慧, 故能普施金銀․珍寶․田園․屋宅․國城․王位等外財, 隨衆生之所求而應之. [阿彌陀經義疏(元照)]
【양전삼배兩展三拜】
p3073-下→ 指二度展摺坐具而禮拜三回. 又作兩展三禮. 乃禪宗禮法之一. 敕修百丈淸規卷五遊方參請條(大四八․一一四○中):起至爐前, 兩展三禮謝茶, 初展云:『某等重承煎點, 特此拜謝, 下情不勝感激之至.” 再展云:『卽日時令謹時, 恭惟堂頭和尙尊候起居多福.” 退身觸禮三拜. 坐具本爲坐臥時之敷具, 中世以來, 南海及我國乃有敷具而於其上禮拜之風. 兩展三拜主要爲人事․陳賀時所用之禮法. 原來學人對師家依序應大展三拜․展具三拜, 而後觸禮三拜. 然學人初欲展具時, 師家約止之, 故不展具, 但作摺勢․鞠躬․敘事情, 是爲一展;其次學人又欲展具, 師家復止之, 乃作摺勢․敘寒暖, 是爲兩展;然學人敬禮之心未息, 故雖不展坐具, 猶以手持之觸地三拜. 觸禮三拜卽將坐具三折, 當額於其一折而三叩, 或執坐具正半, 四折, 當額於其上而三叩;或謂前兩展與後之一拜, 合爲三拜, 一般多用第二說. 此外, 將觸禮三拜略爲一拜者, 稱爲觸禮一拜. [大鑑禪師小淸規․禪苑淸規卷一掛搭․敕修百丈淸規卷四方丈特爲新舊兩序湯條․禪林象器箋禮則門]
【양정하楊政河】
p5488-中→ (1941~ )臺灣高雄人. 臺灣大學哲學硏究所碩士. 親近方東美敎授. 常指導各大專佛學社團, 講說佛法. 主持慧炬雜誌․慧炬出版社多年. 長於華嚴思想之硏究. 著有華嚴經敎哲學硏究等書, 竝常有論文發表於各佛敎刊物.
【양족존兩足尊】
p3070-下→ 梵名 Dvipadottama, 巴利名 Dvipada-seṭṭha. 又作無上兩足尊․二足尊. 爲佛之尊號, 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成就盡智․無生智等無漏之無學法, 及十力․四無畏等諸不共法, 故此尊號有二義, 卽:(一)於天․人之中, 所有兩足生類中之最尊貴者. 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大智度論卷二十七等載, 佛爲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一切衆生中之第一. (二)以兩足喩爲權實․戒定․福慧․解行等, 佛卽具足此兩足, 而遊行法界, 無所障礙.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大日經卷五阿闍梨眞實智品․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三․法華玄贊卷三․金光明文句記(會本)卷三․禪苑淸規卷九沙彌受戒文]
【양중공안兩重公案】
p3072-下→ 禪林用語. 指對一公案重新詮釋, 亦卽向學人再度提示某公案. 然亦有作揶揄之語者, 譏諷禪徒自己無創意, 參究禪旨之際, 僅知模仿他人之公案, 或拈或評, 謦欬顧盻, 裝模作樣, 然皆不出前賢之餘唾. 碧巖錄第一則(大四八․一四一上):闔國人追不再來. (兩重公案, 用追作麽?)
【양중관兩重關】
p3072-下→ 指宗門中對迷悟․有無․因果․凡聖等二重見解. 於此類對立之名相有所執著, 主張迷悟․因果等皆兩法個別而不相融攝, 乃相對爲二者. 若能超越所執所見之束縛, 始得進入絶對之境界, 了悟有․無等實爲一法之兩面, 乃一體不二而互爲體用者. 故以關喩此見解障礙. 此外, 禪林於對待之二見, 亦稱兩頭․兩般․兩邊․兩個. 對能超越是非․善惡․有無等兩邊, 全無對立障難者, 稱兩頭坐斷, 或兩頭撒開. 反之, 對墮入得失․迷悟․凡聖等對立迷境中, 而無法超拔者, 則稱兩頭機或涉兩頭機. 又對宗旨不得要領, 一回說此, 一回說彼, 或將相同之問題重複提出者, 則嘲謔爲兩頭三面. [從容錄第三十二則․碧巖錄第二則․第四十六則․嘉泰普燈錄卷二十五芙蓉道楷章]
【양지楊枝】
p5487-下→ 梵語 danta-kāṣṭha, 巴利語 danta-kaṭṭha 或 danta-poṇa. 音譯作憚哆家瑟詑․禪多抳瑟揷. 又作齒木. 卽磨齒刮舌之木片, 爲佛制比丘十八物之一. 嚙小枝之頭爲細條, 用以刷牙齒者.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朝嚼齒木條(大五四․二○八下) : 每日旦朝須嚼齒木, 揩齒․刮舌, 務令如法. 盥漱淸淨, 方行敬禮. (中略)其齒木者, 梵云憚哆家瑟詑. 憚哆, 譯之爲齒 ; 家瑟詑卽是其木. 長十二指, 短不減八指, 大如小指, 一頭緩, 須熟嚼, 良久淨刷牙關. (中略)齒木, 名爲楊枝, 西國柳樹全稀, 譯者輒傳斯號, 佛齒木樹, 實非楊柳, 那爛陀寺目自親觀, 旣不取信於他, 聞者亦無勞致惑, 撿涅槃經梵本云, 嚼齒木時矣. 又凡印度․西域諸國請俗人, 先贈齒木及香水等, 而祝其人健康, 以表懇請之意, 故請佛菩薩亦用楊枝淨水, 稱爲請觀音法或楊枝淨水法 ; 觀音懺法中卽有我今具楊枝淨水, 惟願大悲哀憐攝受之語. 另據法苑珠林所載, 天竺人佛圖澄, 石勒聞名召之, 其子暴病, 澄乃取楊枝沾水灑之, 遂甦. 故於謝僧醫病時, 可稱說辱灑楊枝之水. 據毘尼日用切要所載, 有四種楊木可作梳齒之用, 卽白楊․靑楊․赤楊․黃楊. 然不獨楊柳之屬可作齒木, 一切木皆可梳齒. 據五分律卷二十六之說, 除漆樹․毒樹․舍夷․摩頭樹․菩提樹等五種之外, 餘一切木均可聽任嚼用. 其嚼用之法, 詳載於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十一. 另據大唐西域記卷五․高僧法顯傳沙祇太國條等所載, 佛陀遊化憍薩羅國時, 嘗嚼楊枝, 嚼已, 揷入土中卽生根. [四分律卷五十三․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三․大日經疏卷五]
【양참兩懺】
p3075-下→ 懺悔方式可大別爲二:(一)據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載, 懺悔法分化敎之懺悔與制敎之懺悔. 化敎之懺悔又分爲理懺與事懺;有關業道之罪, 卽用化敎之懺悔法, 適用對象通於道俗七衆․大小乘․三世․十業等. 相對者, 違犯戒律之罪, 用制敎之懺悔法, 適用對象限於出家五衆․小乘․現犯(現世所犯)․事業等. 制敎之懺悔分爲衆法懺․對首懺․心念懺等三種. 衆法懺, 謂於四人以上之僧中所行之懺悔法. 對首懺, 謂面對師家一人而行懺悔. 心念懺, 謂對所奉之本尊, 以心念懺悔. (二)據摩訶止觀卷二上載, 有理懺與事懺二種, 理懺係觀想心性及罪障本來空寂, 表示一心懺悔之至誠;事懺則於佛前恭敬合掌禮拜, 口中誦念懺悔文以行懺悔.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卷一]
【양채일새兩彩一賽】
p3074-下→ 禪林用語. 彩, 卽賭博得勝;賽, 卽競爭比賽. 兩彩一賽, 原指一場競賽之後, 竟有兩人得彩, 意謂雙方棋逢對手, 難分勝負. 於禪林中, 轉指禪者之間, 相互勘辨挨拶之雙方, 其參禪修學之境界兩俱優勝而不分高下. 臨濟錄行錄(大四七․五○五中):潙山問仰山:『黃蘗入僧堂, 意作麽生?』仰山云:『兩彩一賽.”
【양포납궁楊布拉宮】
p5485-中→ 西藏名 Yum-bu gla-sgaṅ. 西藏南部雅倫(藏 Yar-kluṅs)地方的三聖地之一. 據傳, 該堂係由西藏早期神話中之國王倷里贊普(藏 Gñaḥ-khri btsan-po)所建, 一般相信爲西藏最古之佛殿. 竝傳此宮殿屋頂之佛像與經卷係於佛敎傳來之初(約爲三世紀中葉)自虛空而降者. 在拉薩成爲西藏首都以前, 該地爲歷代王宮所在之地, 堪稱西藏古代文化之中心地. [チベット(多田等觀)․A.H. Francke: Antiquities of Indian Tibet, Calcutta 1914~1926; E. Schäfer : Geheimnis Tibet Munich 1943]
【양하兩河】
p3071-上→ ①指尼連禪河與跋提河. (一)尼連禪, 梵名 Nairañjanā, 巴利名 Nerañjarā. 又稱尼連禪江․尼連江水․尼連河, 爲恆河之支流. 據方廣大莊嚴經卷七苦行品載, 尼連河之水淸冷湍洄皎潔, 兩岸平正, 林木扶疏, 花草鮮榮可愛;河邊村邑處處豐饒, 棟宇相接而人民殷盛. 河岸多聖蹟, 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載, 有伽耶山․菩提樹․苦行林․正覺山等. (二)跋提河, 全稱阿恃多伐底河. 阿恃多伐底, 梵名 Ajitavatī. 譯爲無勝. 位於中印度拘尸那揭羅國, 因釋尊涅槃於此河西岸而著稱. 大唐西域記卷六稱之爲阿恃多伐底河, 其下註(大五一․九○三中):唐言無勝, 此世共稱耳. 舊云阿利羅跋提河, 訛也. 典言謂之尸賴拏伐底河, 譯曰有金河.[中阿含卷二十三水淨梵志經․慧琳音義卷二十五․翻譯名義集卷七․佛度佛蹟實寫解說](參閱尼連禪河1891). ②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所述之四大河中, 恆伽河(梵 Gaṅgā, 又譯 殑伽河, 卽今恆河)及信度河(梵 Sindhu, 卽今印度河), 流通印度, 故印度人總稱之爲兩河. [求法高僧傳卷上]
【양해梁楷】
p4624-下→ 南宋書畫家. 東平(山東)人. 字白梁. 生卒年不詳. 性嗜酒, 狂逸不羈, 號稱梁風子. 嘉泰年間(1201~1204)爲畫院待詔, 帝賜金帶, 不受, 懸於院內. 師事賈師古, 描寫飄逸, 尤善山水․人物․道釋․鬼神. 所畫富於楷書風及減筆描之草體風. 所作皆大筆揮抹, 草草數筆, 卽見神韻, 如四鬼夜移圖․兩蟆圖․布袋和尙․李白行吟圖․忘機圖等, 皆爲傳世之作, 出山釋迦圖表現之寫實精神, 尤爲畫史之珍品.
【양현지楊衒之】
p5489-上→ 元魏北平(河北滿城)人. 史通及晁公武之讀書志中誤作羊衒之. 曾任期城郡太守. 永熙(532~534)年間兵亂後, 楊衒之行經北魏舊都洛陽, 目睹貴族王公耗費巨資所建之佛寺已多成廢墟, 深有所感, 乃著洛陽伽藍記一書, 記錄洛陽及城郊諸大寺之建寺緣起及建築結構等. 其文筆艶麗秀逸, 騈中有散, 頗具特色.
【양혜남楊惠南】
p5489-下→ (1943~ )臺灣臺中人. 臺灣大學哲學硏究所碩士, 嘗講佛學於各大專佛學社團․佛學院. 現任臺灣大學副敎授, 曾主編中國佛敎雜誌. 著有佛敎思想新論․當代學人談佛敎等, 竝常有論述發表於各佛敎刊物.
【양혜지楊惠之】
p5489-中→ 唐代雕塑家. 開元(713~741)初年, 與吳道玄共同學畫, 而道玄聲光獨顯, 遂焚筆埋硯, 專事塑作. 數年之間, 名撼天下, 獨步古今. 首創壁塑之法, 作山水雲樹之狀, 景物逼眞, 世稱雕塑聖手. 崑山慧聚寺天王像․用直保聖寺羅漢像, 均其所作. 近人又於四川․雲南等處發現其作品, 無不精妙絶倫, 超邁百世. 曾著塑訣一卷, 今已失傳. [畫繼琅琊代醉編卷十八]
【양홍비楊鴻飛】
p5490-上→ (1918~ )江蘇南通人. 自幼孝悌. 十二歲起茹素學佛. 二十歲時辭親受具足戒, 法號圓明. 嘗親炙於印光․太虛等大德. 先後歷任廈門閩南佛學院講師․常州天寧佛學院敎務主任․臺灣佛敎會弘法委員等職. 手創靜安佛學院學僧雜誌, 來臺後創辨人生雜誌. 曾在臺北萬華法華寺․基隆大覺寺等處弘法布敎. 大陸初淪陷時, 與慈航法師從事搶救僧寶之活動, 以救助大陸來臺之僧侶. 三十四歲時, 東渡日本, 於大正․龍谷兩大學先後讀畢碩士․博士課程. 後現居士身, 創辨大阪中文學院, 闡揚中華語言․文化之外, 竝服務於僑校․僑社, 且兼任京都同志社大學文學部講師. 業餘又戮力於中國佛敎文化之宣揚, 曾應聘爲修訂中華大藏經會之日本總代理人. 此外, 對我國留日學生亦甚照拂. 在硏究方面, 於禪宗荷澤神會之思想, 用力頗深. 作品除人生的眞諦․人人必讀的緣生論二書在臺出版外, 另有永嘉證道歌的年代及其作者等論文散見中․日各刊物.
【양화자癢和子】
p6777-上→ 卽如意. 又稱和痒子․和癢子. 爲輔助搔癢之物. 柄長約三尺, 柄頭作雲狀或手狀. 叢林中, 法師說法及法會時持之, 或於柄上記節文祝辭, 用以備忘. 又以之比喩師家爲協助學人解決疑難所施設之方便法門. [祖堂集卷四石頭希遷章․禪林象器箋器物門](參閱如意2369)
【양황참梁皇懺】
p4624-上→ 凡十卷. 又作梁武懺․粱皇寶懺. 梁武帝爲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之慈悲道場懺法. 據南史梁武德郗皇后傳載, 后酷妬忌, 及終, 化爲龍, 入於後宮, 通夢於帝, 或現形, 光彩照灼. 又據釋氏稽古略卷二載, 梁武帝初爲雍州刺史時, 夫人郗氏性酷妬, 旣亡, 化爲巨蟒, 入後宮通夢於帝, 帝制慈悲道場懺法十卷, 請僧行懺禮, 夫人遂化爲天人, 在空中謝帝而去. 其懺法行世, 稱梁皇懺. 或說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曾撰淨柱子淨行法門二十卷, 梁時諸名僧刪編爲十卷, 內分四十品, 後因傳誤日多, 元代妙覺智等重加校訂審核, 卽今之流通本. 內述歸命過去六佛․釋迦佛及未來佛彌勒菩薩, 示悔罪意, 發願信奉致禮諸佛, 以除罪生福, 濟度亡靈. [茶香室叢鈔卷十三․太平廣記]
【양회兩會】
p3075-下→ 叢林中, 大鼓與殿鐘等鳴打三會之際, 其第一會(第一通)與第二會(第二通), 合稱兩會. 禪苑淸規卷四浴主(卍續一一一․四四八下):打疊鳴鼓請衆, 前兩會衆僧入浴, 後一會行者入浴, 末後住持․知事人入浴.
【어고비사御庫袐事】
p4560-下→ 日本佛敎用語. 日本眞宗派下異端(異安心)祕事法門之代表. 又稱御藏門徒․土藏祕事․御杓子講․內證講. 因在土藏(又稱土庫, 用土塗於建築物外以防火之庫藏)內禮拜本尊彌陀而得此名. 此等信仰, 以名古屋一帶爲中心, 廣行於關東一帶, 有四十餘分派.
【어교이제於敎二諦】
p3276-中→ 指於之二諦與敎之二諦. 係三論宗嘉祥大師吉藏所創之說. 歷來諸經論與各家所說之眞俗二諦, 有二種․三種․四重․六重等分別, 吉藏總攝諸說而歸納爲於敎二諦. 於爲所依, 敎爲能依. 亦卽諸佛所依之二諦爲於之二諦, 諸佛爲衆生所說之法爲敎之二諦. 六塵之境界爲於之二諦, 乃如來說法之所依. 同樣之六塵境界, 凡夫見之, 視爲實有, 稱爲於俗諦;聖者灼鑑, 知其爲空, 稱爲於眞諦. 又如來依此六塵而說眞空妙有. 稱爲敎俗諦;超越言語思慮而宣說無所得之理, 稱爲敎眞諦. 大乘玄論卷一(大四五․一五上):能依是敎諦, 所依是於諦.[二諦義卷上](參閱二諦244)
【어등語等】
p5916-中→ 四等之一. 意指三世諸佛之言音同等無二, 無增無減, 皆以六十四種梵音演說敎法. 楞伽經卷三(大一六․四九八下) : 云何語等?謂我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 彼諸如來, 應供, 等正覺亦如是, 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 無增無減, 無有差別, 迦陵頻伽梵音聲性.(參閱四等1778)
【어람관음魚籃觀音】
p4843-下→ 三十三觀音之一. 其形像, 手持魚籃, 或乘騎大魚. 係起源於我國唐代民間之信仰, 現今盛行於日本. 或謂魚籃觀音卽馬郞婦觀音, 又有謂魚籃觀音之像乃唐代人誤以龐蘊居士之女靈照持籃之像訛傳而來者. [佛祖統紀卷四十一․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宋學士全集補遺卷三]
【어령회御靈會】
p4562-上→ 日本佛敎用語. 日本所行安慰怨靈之祭祀法會. 又作御靈祭. 現存文獻中, 日本最早之御靈會係貞觀五年(863), 祭祀死於非命之崇道天皇․伊豫親王, 此卽現今京都上․下御靈神社之起源. 現有五月一日神輿奉安之神幸祭․五月十八日神輿渡御之還幸祭. 御靈會乃自平安朝以來卽盛行之祭祀, 除上述外, 另有北野神社․祇園社亦擧行之. (參閱祇園會3920)
【어록語錄】
p5916-下→ 爲禪宗祖師說法開示之記錄書. 禪師平日說法開示, 竝不藻飾華詞, 大多以通常俗語直說宗旨, 其侍者與參隨弟子豫以記錄, 蒐集成冊, 卽稱語錄. 自唐初六祖慧能有法寶壇經後, 諸方記錄漸成巨帙. 五代, 趙宋以降, 禪宗叢林制度成立, 凡知名禪師多曾出任方丈, 依制度, 其下必設書記, 職司記錄禪師之言行, 日後輯成語錄, 如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趙州從諗禪師語錄等. 語錄之中, 將祖師法語作詳細之記錄, 稱爲廣錄, 如馬祖道一禪師廣錄, 雲門匡眞禪師廣錄;僅記錄重要部分者, 稱爲語要, 如百丈懷海禪師語要. 又僅集一人之法語者, 稱爲別集;集多人之法語者, 則稱通集. 所謂語錄一詞, 最初見於宋高僧傳卷六慧義寺神淸章中之北山參玄語錄, 但今人所用語錄二字之意義與此不同, 乃淵源於馬祖道一及其會下之禪僧, 其中以臨濟慧照禪師語錄與黃檗禪師傳心法要等最爲著名. 此外, 語錄竝不僅用於禪林, 禪宗以外之祖師語集, 亦可稱爲語錄. 宋以降, 儒道二家亦多有沿用者. 又語錄之內容亦逐漸包括詩偈及文疏等.
【어륜경계語輪境界】
p5916-下→ 卽指佛之陀羅尼身境界. 此境界係由百光遍照眞言□(aṃ)字所成. 大日經卷六百字果相品(大一八․四○中) : 佛言 : “祕密主!觀我語輪境界廣長, 遍至無量世界淸淨門. 』大日經義釋卷十三(卍續三六․四六九上) : 汝可觀我語輪, 謂卽觀佛陀羅尼身字輪境界也.
【어모염자魚母念子】
p4843-上→ 比喩佛加念行者令其成道, 猶如魚母之護念魚子. 大智度論卷三十七(大二五․三三三上) : 以佛念故而不墮落, 譬如魚子, 母念故得生, 不念則壞.卽以佛之慈悲護念, 故菩薩善根不朽壞, 猶如魚母之愛念․呵護魚子, 故魚子不致腐壞而能生成. 淨土論註(曇鸞)以此喩顯彌陀法王之住持, 阿彌陀經義疏(元照)則以此喩顯諸佛之護念. [大智度論卷七十九]
【어무표업語無表業】
p5916-上→ 梵語 vāc-avijñapti-karman. 三無表業之一. 卽與語表業共於身中生出一種無法表示於他人之業體. 言語使某作業發動於口時, 同時招感他日果報之原因, 薰發於己身之內, 其被薰發者, 無形無象, 無法表示於他人, 故稱語無表業. 小乘認爲表業與無表業皆以色性爲體;大乘則謂身, 語, 意三無表業以思心所之種子爲體. (參閱業5494)
【어문장御文章】
p4559-下→ 凡五卷. 日僧圓如集錄. 又稱蓮如上人御文. 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三冊. 本願寺派稱御文章, 大谷派則僅稱御文, 或五帖消息. 乃中興日本淨土眞宗之蓮如爲道俗說法開示之法語集, 共分八十通. 前半部爲居住於吉崎道場時所作. 文筆平易, 宗義廣博, 可供朝夕課誦.
【어밀語密】
p5915-下→ 梵語 vāg-guhya. 爲如來三密之一. 又作口密. 如來之言語爲神變而不可思議者, 故稱語密. 卽指成就萬德之一切音聲. 此乃法佛自證之境界, 二乘, 凡夫及等覺, 十地等皆不能見聞, 故稱爲密. 依密敎之說, 諸尊各具有之四種曼荼羅中, 法曼荼羅爲種子, 眞言陀羅尼等之言敎, 故爲如來之語密;胎藏界三部中, 以蓮華部配爲語密;又於衆生之三密中, 修行者口誦眞言, 乃至一切言語等口業, 皆稱爲語密. [大智度論卷十, 十住心論卷十](參閱三密606)
【어범語梵】
p5916-上→ 指語密與梵輪. 語密(梵 vāg-guhya), 爲如來三密之一, 又作口密. 依大智度論卷十載, 佛說法時, 或一里, 或十里, 或百千萬億無數無量遍虛空中, 皆聞佛之音聲. 又於同一會中, 或聞說布施, 或聞說持戒, 或聞說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乃至十二部經, 八萬法聚, 如是各各隨心所聞, 稱爲語密. 梵輪, 爲法輪之異名. 佛之說法能摧破衆生之惡, 猶如輪王之輪寶能輾山岳巖石, 故稱法輪;梵, 爲淸淨之義, 佛之說法淸淨, 故稱梵輪. [大智度論卷二十五]
【어복아魚腹兒】
p4843-中→ 於佛陀時代成就阿羅漢果之薄拘羅年幼時的故事. 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三載, 薄拘羅生於婆羅門家, 其母早亡, 父再娶. 薄拘羅年幼, 後母瞋忿, 將其擲於河中, 値遇一大魚, 卽被呑食. 以福緣之故, 猶復不死. 有捕魚師, 捕得此魚, 至市場賣之. 薄拘羅父見, 卽隨買, 持之而歸, 以刀剖腹, 兒在魚腹出聲, 唱言(大五○․三○八中) : 願父安詳, 勿令傷兒.父遂開啓魚腹, 抱兒出之. 薄拘羅年漸長大, 乃求佛出家, 證得阿羅漢果.
【어불명御佛名】
p4560-上→ 日本佛敎用語. 日本佛敎界, 以稱念阿彌陀佛及諸佛之名號爲御佛名. 但在用語上, 特指在法會中, 將稱念佛․菩薩․祖師等名號之敬禮文, 譜以曲調而唱詠者.
【어산漁山】
p5835-中→ 位於山東東阿縣西. 又作魚山, 吾山. 魏之陳思王曹植曾遊漁山, 於巖谷間聞誦經聲, 淸婉遒亮, 遠谷流響, 遂模擬其聲而制梵唄, 俗稱漁梵, 漁唄. [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一, 諸經要集卷四, 法苑珠林卷三十六, 佛祖歷代通載卷六, 釋氏稽古略卷一, 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序]
【어삼루語滲漏】
p5916-中→ 洞山三滲漏之一. 指滯迷於文字言句之見解. 洞山良价禪師語錄(大四七․五二六上) : 語滲漏, 謂究妙失宗, 機昧終始.(參閱洞山三滲漏3868)
【어선어록御選語錄】
p4561-中→ 凡十九卷. 淸世宗撰. 又稱雍正御選語錄. 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九冊. 其內容係集錄我國古今禪僧․居士及淸世宗自身之禪語等, 計有正集十二卷․外集一卷․前集二卷․後集三卷․當今法會一卷. 其中, 正集收錄僧肇․永嘉玄覺․寒山․拾得․潙山靈祐․仰山慧寂․趙州從諗․雲門文偃․永明延壽․紫陽眞人張平叔․雪竇重顯․圜悟克勤․玉琳通琇․笻溪行森․和碩雍親王圓明居士(世宗)等十五人之短篇語要. 外集收錄雲棲袾宏之淨土問答等, 前集․後集均爲歷代禪師語錄. 在御製總序末, 有雍正癸丑十一年(1733)四月朔日之字樣, 在各師之初, 冠有自同年四月望日至八月望日之御製序. 據御製後序載及有關編撰本書之緣由, 乃因不滿於古今語錄而重新選集本書. 本書於乾隆元年(1736)正月入藏, 收錄在乾隆三年十二月完成之淸龍藏, 另有光緖四年(1878)金陵刻經處之刊本. [大淸三藏聖敎目錄卷五․中國佛敎史(蔣維喬)卷四]
【어수법御修法】
p4560-中→ 日本佛敎用語. 指日本之修持密法, 及修持密法之法會. 在眞言宗, 爲後七日御修法之略稱. 卽每年正月八日至十四日共七日間, 爲祈求皇體安泰․國泰民安, 在宮中之眞言院所修之祕法. 相對於宮中前七日之節會而言, 故稱後七日御修法. 在天台宗, 則五種大法․六種準大法․五種祕法等, 均屬於御修法. 五種大法, 卽鎭將夜叉法․大熾盛法․七佛藥師法․如法延命法․安鎭法 ; 六種準大法, 卽法華法․如來法尊勝法․如法佛眼法․如法北斗法․葉衣觀音法, 一字金輪法 ; 五種祕法, 爲蘇悉地大法․五祕密法․如法愛染法․尊勝法․烏芻沙摩法.
【어수취御水取】
p4559-下→ 日本佛敎用語. 又作御松明. 係日本東大寺羂索院(二月堂)所擧行之修二月會. 在爲期十四天法會中之第十二日後半夜擧行. 參加法會之僧, 手拄柳製牛王杖, 持法螺貝․金剛鈴等, 另有一童子持松明(燭炬)自二月堂出, 至良辨杉傍之祠堂祈願, 堂側有專爲法會開鑿之閼伽井屋(又稱若狹井). 於警護之下, 導師自井中取水, 令使者運回二月堂, 直至天將破曉, 全體共赴堂內擧行法會.
【어시아귀魚施餓鬼】
p4843-中→ 指供養魚族之施食會. 漁夫對平日之殺生, 爲日後生菩提之薦福, 或祈免於航海中遭遇災難及受魚族傷害作祟, 故投食於海中以供養之. 另外川施餓鬼, 係指爲超薦溺死, 或指於水邊․河中所行之施食餓鬼儀式.
【어신식御身拭】
p4560-上→ 日本京都右京區嵯峨淸涼寺(又作釋迦堂), 每年三月十九日所擧行爲佛像擦身之儀式. 又平常拭淨佛像上之灰塵, 亦稱御身拭.
【어언語言】
p5914-中→ 印度人關於語言之探究與考察, 自吠陀時代開始, 卽産生音聲學(梵 śikṣā), 文法學(梵 vyākaraṇa), 韻律學(梵 chandas), 語源學(梵 nirukta)等各種學問, 而成爲硏究吠陀之輔助學問. 在梵書中, 對於語源之考察, 亦有其獨特之處. 著名之文典學家如耶斯卡(梵 Yāska, 西元前五世紀)之尼魯克達(梵 Nirukta), 波爾尼(梵 Pāṇini)之文法書, 加旃延(梵 Kāṭyāyana, 前三世紀)之瓦爾提卡(梵 Vārttika), 巴丹闍梨(梵 Patañjali, 前二世紀)之摩訶巴夏(梵 Mahābhāṣya)等對語言文法之規定, 除加以注釋外, 又論及語言之實體及其構成, 可謂爲探究音聲本質之嚆矢;其硏究範圍包括探究語言之永久性, 意義之有無, 個別性, 與認識等問題. 就形上學之語言本質而言, 有主張肯定其實在性之史波達說(梵 sphoṭa);此說不但肯定語言內在之本質, 且認爲顯示此本質之意義者爲常住不滅, 故謂其與宇宙最高原理之梵爲同一. 此一思想已見於巴丹闍梨之著作. 文典派(文法學派)對於語言本質之觀點, 給豫後來哲學諸派莫大之影響;如彌曼差學派主張聲常住論卽受此說所影響. 另在奧義書, 摩訶婆羅多中, 亦認爲語言之本體與宇宙最高原理之梵爲一如. 至古典梵文之文法學家伐木致呵利(梵 Bhartṛhari)之時, 史波達說已成爲具有組織性之哲學思潮. 在佛敎中, 有部將諸法分類爲五位, 於其中第四心不相應中, 有名身, 句身, 文身等語言, 爲世界構成的實在要素之一. 西元前一世紀左右, 迦多衍尼子(梵 Kāṭyāyaniputra)之發智論第一章中, 有關於名身, 句身, 文身之定義, 另於大毘婆沙論中, 有更詳細之論究. 相對於彌曼差派所主張之聲常住論者, 有勝論派所主張之聲刹那無常論. 俱舍論對名, 句, 文亦曾加以深入探討;在有部與經部之間産生許多有關語言觀之論戰. 成唯識論等論書亦基於更進一層探討語言哲學之立é, 而批判經部之說法. 佛敎對於語言本體與認識之探究, 有如上所述, 要言之, 皆因各派哲學立場而有種種差異, 慈恩大師窺基於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 對上記諸說均有槪要性之記載;由此可知佛敎重視語言考察之一斑. 又佛敎之另一特色爲對於語言與認識對象間之關係, 因否定之觀念而成立之阿波哈說(梵 apoha). 此說係新因明大論師陳那所提倡者, 其後法稱更進一步加以發揚, 及至寶稱(梵 Ratnakīrti)時, 對於語言與認識對象之關係, 旣不肯定亦不否定任何一方, 而採取雙方面的契合竝存之折衷態度. [E.B. Cowell, A.E. Gough : The Sarvadaraśanasaṃgraha by Máhava Ácháya, 1882, ことばの形而上學(中村元)]
【어영가御詠歌】
p4561-上→ 日本佛敎用語. 卽參詣各處聖蹟的巡禮者所唱詠之讚歌. 又作巡禮歌. 在日本, 據傳以西國三十三所(指京畿附近安置有三十三尊觀音像之寺堂)之御詠歌爲最古, 後世相繼模仿, 至近世更産生各種流派. 一般皆和鈴聲詠吟. 此外, 亦有唱詠和讚, 爲別於巡禮歌, 故稱歌和讚 ; 例如賽の河原卽爲其代表.
【어영당御影堂】
p4561-中→ ①日本佛敎祖師堂之一種. 又作影堂. 御爲敬稱. 各宗派所指不同, 眞言宗稱高野山宗祖空海之庵室爲御影堂. 東寺․仁和寺․室生寺中, 亦有御影堂. 若淨土宗, 則指阿彌陀堂(卽本堂), 爲全寺最大之建築. 在眞宗, 指祖師堂爲御影堂, 本堂則指阿彌陀堂, 惟御影堂之建築較大. (參閱影堂6004). ②位於京都市下京區之新善光寺. 爲時宗御影堂派之本山, 乃念佛三昧之道場.
【어왕패모魚王貝母】
p4843-上→ 指魚王․貝母二者前進時, 衆魚衆貝悉皆附和隨從之. 以比喩未至聖位之衆生, 一大煩惱起, 衆惑亦隨之生起. 摩訶止觀卷五下(大四六․六九上) : 魚王貝母, 衆使具足.
【어의목御衣木】
p4560-上→ 日本佛敎用語. 又作御素木․佛木. 爲製作佛像之木材. 御衣之御, 於日文中表示尊敬之意, 指佛之法衣, 引申爲製造佛之形體, 其材料則稱御衣木. 另依材料不同, 而有御衣絹等名稱.
【어자魚子】
p4842-下→ ①謂魚卵雖多, 而能成魚者無多 ; 比喩因雖多而果熟者少. 大智度論卷四(大二五․八八上) : 菩薩發大心, 魚子菴樹華, 三事因時多, 成果時甚少.卽謂菩薩發心者多, 成佛者少. ②比喩衆生. 以佛護念衆生, 猶如魚母之愛子, 故有此喩. (參閱魚母念子4843)
【어제간마변리록御製揀魔辨異錄】
p4561-上→ 凡八卷. 又作揀魔辨異錄. 淸世宗撰, 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 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四冊. 明代臨濟宗僧漢月法藏撰有五宗原一書, 其門人潭吉弘忍亦撰五宗救一書以批駁當時曹洞宗之主張, 遂引起當世禪林間之論諍, 及至淸代, 猶有餘波. 世宗卽撰本書, 謂法藏․弘忍等人之宗乘主張爲邪魔異說, 竝列擧彼等之語錄及著作, 一一加以駁斥. 又指出彼等之傳人飮酒食肉․破毁戒律, 危害佛敎甚鉅, 必須翦除, 故世宗曾以實際行動迫害法藏派之僧徒. (參閱五宗原1108)
【어주御注】
p4560-上→ 日本佛敎用語. 指皇帝所撰之注解書. 御注之卷數不多, 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三十二經部孝經類有淸世祖之御註孝經一卷․淸世宗之御纂孝經集註一卷, 以及卷一四六子部道家類有淸世祖之御註道德經二卷. 與佛敎有關之御注, 於大正新修大藏經中有唐代道氤之御注金剛波羅蜜經宣演二卷, 係道氤將唐玄宗之御注附加注解而成者. 另於日本卍續藏經中有宋孝宗之御註圓覺經二卷, 及宋眞宗之四十二章經御註一卷.
【어체발御剃髮】
p4560-中→ 日本佛敎用語. 日本眞宗爲在家人歸依佛門所行之儀式. 又稱歸敬式. 卽法主持剃刀, 在列坐於佛前之歸依者頭上比劃, 授三歸戒, 儀式終了賜豫法名. 近代對此式改稱歸敬式. 此儀式係源於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五所載, 佛陀曾分別爲耶輸陀長者及其母․其妻授三歸, 使成爲優婆塞․優婆夷.
【어표업語表業】
p5915-下→ 梵語 vāg-vijñapti-karman 三表業之一. 語, 卽語言. 人之語言係以一種意思表示於人之作業, 故稱語表業. 據俱舍論卷十三載, 語表業以言聲爲體;大乘則謂身, 語, 意三表業俱以現行之思心所爲體. (參閱業5494)
【억겁億劫】
p5958-中→ 劫, 梵語 kalpa, 音譯劫波, 略作劫, 爲古代印度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億, 形容數量極多, 盈滿. 億劫, 有二義 : (一)表無限長之時間, 乃百千萬億劫之略稱. 法華經(大九․五下) :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二)表永遠之意. 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六四上) : 若有諂誑不淨心, 億劫尋求莫値遇.
【억념륜憶念輪】
p6221-上→ 三輪之一. 又作意輪․記說輪․記心輪. 指佛․菩薩之意業. 佛․菩薩能鑑察衆生之根機意樂, 隨宜說法而無錯謬, 故稱其意業之作用爲憶念輪. 輪, 卽指佛․菩薩之身․口․意三業, 能圓滿無礙而運轉, 碾摧衆生之煩惱, 一如輪王之輪寶具有圓滿․運轉․碎破之德. [地藏十輪經卷六․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參閱三輪679)
【억념憶念】
p6220-下→ 梵語 smṛti, 巴利語 sati. 憶, 憶持不忘之義;念, 明記不忘之義. 深刻於心內, 記憶而不忘失, 稱爲憶念. 一般係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諸佛之功德而言. 日本淨土眞宗有時以此爲信心之別名. [法蘊足論卷二․觀無量壽經疏卷四․往生論註卷上](參閱念3206)
【억양교抑揚敎】
p2952-下→ 又作褒貶抑揚敎. 爲劉宋之慧觀所判立的五時敎之一. 於漸敎第三時中, 讚揚菩薩, 抑挫聲聞, 稱爲抑揚敎, 如維摩經․思益經等之說. (參閱五時敎 1136)
【억億】
p5958-上→ 梵語 koṭi. 爲計數之單位. 我國古代億之數有大小二種算法, 小數爲十進位, 以十萬爲億, 十億爲兆;大數爲萬進位, 以萬萬爲億, 萬億爲兆. 故億亦引伸爲盈滿之意. 於佛典中, 億之說法不同, 如華嚴經探玄記卷四(大三五․一七四下) : 西國數法有三種億, 一, 百萬. 二, 千萬. 三, 萬萬. (中略)俱胝者, 此云億, 是千萬爲億, 此中據千萬爲一億. 另據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載, 於印度, 億有四種說法 : (一)十萬爲億, (二)百萬爲億, (三)千萬爲億, (四)萬萬爲億. 以經論中所說爲例, 如於瑜伽, 顯揚等論中以百萬爲億, 十億爲俱胝, 故謂百俱胝爲一佛土. 華嚴經以千萬爲億, 稱爲百萬億. 大智度論以十萬爲億, 稱爲百億.
【억憶】
p6220-下→ 指對於某一對象, 心中懸繫而不忘. 大乘義章卷二(大四四․四九二上):常守一緣, 不能捨離, 於緣發悟名憶.
【억지문抑止門】
p2952-中→ 抑止, 壓制之意 ; 門, 法門․敎法. 卽指佛爲抑止衆生爲惡, 故暫將其慈悲心隱藏不顯, 而說凡作惡者不得往生之敎法. 無量壽經卷上載, 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謂, 犯五逆及誹謗正法者不得往生. 然觀無量壽經則說, 五逆․十惡之衆生若唸佛, 仍可往生. 善導釋之, 於觀經疏散善義中分設抑止․攝取二門, 而謂無量壽經係從未造業之立場而言, 屬於抑止門, 故說五逆․謗法者不得往生 ; 觀無量壽經則從已造業之立場而言, 屬於攝取門, 故說五逆․十惡之衆生仍可往生. [觀經散善義傳通記卷三․法華問答卷下]
【억지섭취抑止攝取】
p2952-下→ 抑止, 制遮之義 ; 攝取, 容受之義. 謂佛以慈悲․智慧之故, 於智慧門制遮逆惡諸罪, 於慈悲門容受善惡一切而無漏. [釋淨土群疑論卷三]
【억지憶持】
p6221-上→ 梵語 dhāraṇa, 巴利語同. 指於法記憶受持而不忘失. 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二下):汝等憶持, 廣爲大衆分別解說.
【언교言敎】
p3006-上→ 梵語 nirukti. 指如來以言語詮示之敎法. 法華經方便品(大九․五下) : 種種因緣, 種種譬喩, 廣演言敎. 一般謂佛敎之說有․說無․說非有․說非無, 皆爲詮示敎法 ; 其敎理雖爲所詮之法, 然眞諦無名言, 理旣不可說, 則言敎已落入第二義, 故二諦義卷上(大四五․九○中) : 敎有言說, 理不可說, 理旣不可說, 云何得悟?所以得悟理者, 必假言說, 爲是故, 說有無․說非有無, 竝是敎, 皆令悟理也. 又據顯揚聖敎論卷二十載, 言敎有差別理趣․建立理趣․無異理趣․無作用理趣四種, 及言定意不定․意定言不定․言意俱定․言意俱不定之四句分別. [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大乘玄論卷一․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三․三論玄義檢幽集卷五]
【언궐言闕】
p3007-下→ 因明用語. 卽因明論式中, 缺少言陳, 或言陳不周全之過失. 言陳 一詞, 卽依言詞而陳明己意, 乃因明對論中, 立(立論者)敵(問難者)雙方爲表明一己主張所提出之言詞, 爲因明三支作法中宗(命題)支所不可缺少之要素. 例如設立聲是無常 之宗, 聲 與無常 均爲言陳, 前者稱爲前陳(主詞), 後者稱爲後陳(述語) ; 又前者表示諸法自相中之一相, 故又稱自相(性) ; 後者表示此一個別相之所以異於其他諸法之獨特因素, 故又稱差別, 槪以差別性質顯現其自性之義. 因明對論中, 無論設立主張, 或駁斥對方見解, 宗支之前陳與後陳皆須具足而完整, 否則卽有言闕之過失 ; 蓋所欲陳明之內容旣缺, 則對論之必要亦無從産生. (參閱闕過 6635)
【언기彦機】
p3787Z(1581~1644)李氏朝鮮時代僧. 京畿道廣州郡竹州人, 俗姓張. 號鞭羊堂. 十一歲從定賓出家, 稍長, 登妙香山, 師事淸虛休靜, 得其心要. 後南遊參訪諸方宿老, 學成後先後開堂演敎於金剛山天德寺․九龍山大乘寺․妙香山天授庵等處, 從學者頗衆. 仁祖王二十二年, 入寂於妙香山之內院, 世壽六十四. 遺有鞭羊集二卷. 於諸弟子中, 以楓潭義諶爲首, 另有淸嚴釋敏․回敬弘辯․涵影契眞․幻寂義天․寂常惠常․目穎天信等法嗣, 此一派稱爲鞭羊派. [朝鮮佛敎通史上․李朝佛敎․朝鮮禪敎史]
【언단어단言端語端】
p3007-上→ 禪林用語. 謂言語能直接顯現至道之妙理而無遺 ; 此係針對排斥語言文字者所用之警語. 蓋禪宗以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爲宗風, 認爲若經語言文字之詮解, 則至道妙理往往從言詮之間逸脫, 而無法究竟其本義, 故有主張完全排除語言文字者. 然若非上上之根機, 則全面排斥語言文字以證悟佛道, 每易産生偏邪或弊端, 故正統禪宗師家之作法, 一面反覆强調言詮思辨本身之有限與障礙, 一面亦無法捨離語言文字, 藉之進行參集․開示․勘驗禪徒等, 竝於必要之時以言端語端 來告誡僅知一味排斥語言文字, 實際卻闇昧無知․似是而非之野狐禪. 碧巖錄第二則(大四八․一四二上) : 至道無難, 言端語端, 一有多種, 二無兩般.
【언료인言了因】
p3005-中→ 因明用語. 爲因明六因之一, 三了因之一. 乃言生因 之對稱. 因明論式中, 立(立論)者旣已提出宗(命題), 復提出因(理由, 卽能立之言語)刺激敵(問難)者, 竝令其開悟 ; 此因 就敵者而言, 稱爲言了因. (參閱了因 163․六因 1256)
【언룡주흥彦龍周興】
p3788-上→ (1458~1491)日本臨濟宗僧. 京都人. 號半陶. 初隨於相國寺黙堂祖久, 遊歷諸寺. 後師事橫川景三, 住於相國寺法住院半陶齋. 才學特出, 尤富文才, 以騈文(爲五山文學之一)著稱於世, 頗得足利義政․三條西實隆之知遇. 延德三年入寂, 世壽三十四. 遺有半陶藁六卷.
【언망려절言亡慮絶】
p3005-下→ 言語亡․思慮絶之意. 爲表現絶對悟境之語. 意謂該境界無法以言語或思慮加以分別. 言詮不及意路不到․心言路絶․絶言絶思․名言道斷․離言絶慮․絶言離念․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 皆與此同義, 卽表示第一義諦之境, 非言說思慮所能及. [成唯識論卷七․三論玄義卷上․中觀論疏卷一末․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
【언문諺文】
p6297-上→ (An-mun)李朝世宗時代所制定之朝鮮文字. 正式稱爲訓民正音. 諺文係對於漢字而自謙之稱, 現稱 Han-krur(大字之意). 朝鮮語之音節分成初聲(頭子音)․中聲(中母音)․終聲(末子音)三部分, 諺文爲其中表初聲及終聲(兩者共用同一文字)之十七個子音文字, 加上表中聲之十一個母音文字, 凡二十八字(子音文字中的三字今日不使用). 關於諺文之原形, 據世宗實錄載, 傳說係模仿中國之古篆. 諺文之佛典, 可分爲諺解․諺譯․音譯三類. 其中, 諺解是以諺文之助詞解說漢文者, 諺譯是以朝鮮語翻譯漢文者, 音譯是以諺文音譯漢字音者. 諺譯或有交雜漢字之直譯與獨爲諺文之意譯, 實際上則在一書中同時竝用. 諺文佛典最古者爲釋譜詳節與月印千江之曲, 世祖合以上兩書刊行爲月印釋譜. 更在卽位七年(1461)時, 爲漢文及諺文佛典之刊行, 設置刊經都監, 遂開版諺文之首楞嚴經․法華經․般若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圓覺經․御譯禪宗永嘉集․牧牛子修心訣等. 由於刊經都監遭執拗之儒臣反對, 於開創後十一年廢止;其後在各地寺刹仍有諺文佛典刊行. [朝鮮佛敎通史下編]
【언생인言生因】
p3005-下→ 因明用語. 爲因明六因之一, 三生因之一. 乃言了因 之對稱. 因明論式中, 立(立論)者旣已提出宗(命題), 復提出足以令敵(問難)者理解․開悟之因(理由) ; 此因就立者自身而言, 稱爲言生因. (參閱六因 1256․生因 2058)
【언설법신言說法身】
p3007-中→ 二種法身之一. 法身本來無相, 遠離言說, 然若無言說, 則無以顯示, 故稱之爲言說法身. 與證得法身 竝稱二身. [金剛般若經論卷上(達摩笈多譯)](參閱證得法身 6703)
【언어도단言語道斷】
p3007-中→ 梵語 sarva-vāda-caryoccheda. 讚歎眞理深妙不可說之用語. 又作語言道斷․言語道過․名言道斷. 常與心行處滅 一語連用. 六十華嚴經卷五(大九․四二四下) : 遠離取相眞實觀, 得自在力決定見, 言語道斷行處滅. 大智度論卷五(大二五․九六下) : 言語已息, 心行亦滅. 卽多於表示第一義實相斷絶言語․思慮時用之. [六十華嚴經卷十一․成唯識論卷十․法華玄義卷二]
【언전言詮】
p3006-下→ 以語言文字來表達義旨. 與依言 ․依詮 等語同義. [金剛針論․十地經論卷二․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
【언전중도言詮中道】
p3006-下→ 以言語詮顯之中道. 離言中道 之對稱. 中道之實理原絶言說, 然欲說之, 必用言語, 故以言語所詮顯之中道, 稱爲言詮中道. 法相宗由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對望之說(其中遍計所執性爲非有, 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二者爲非無), 而顯示非有非無中道之義, 稱爲三性對望中道 ; 此中道係以言語詮顯之, 故亦稱言詮中道. 又立一法中道, 謂三性各具中道義, 是爲離言中道. 關於言詮․離言二重中道之同異, 古來有異說. [成唯識論卷七․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參閱二重中道 205․三性對望中道 567)
【언종彦悰】
p3787-中→ 唐代僧. 於貞觀(627~649)末年曾就學於玄奘大師之門, 籍貫․生卒年均不詳. 居於弘福寺, 其名雖未如普光․法寶之遠播, 然以識量聰敏, 博通群經, 善屬文章, 長於著述, 頗爲同儕所推重. 著有大唐京師寺錄傳․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護法沙門法琳別傳等. [宋高僧傳卷四․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敎錄卷八]
【언종彦琮】
p3787-下→ (557~610)隋代僧. 趙郡(今河北邢臺)人, 俗姓李. 又稱道江. 才藻淸新, 少有佳名. 幼投信都僧邊法師, 十歲剃度, 改名道江. 其師令誦大拏經, 一日便了, 人驚其捷. 北周武帝進行滅佛之際, 被逼易服, 改名彦琮, 雖奉朝請, 列位官僚, 而無虧戒行. 宣帝時, 授禮部等官, 辭不就. 隋文帝踐祚, 大法再興, 乃還服緇衣, 爲朝廷諸賢講般若經, 後蒙召入京師掌翻譯. 隋大業六年入寂, 世壽五十四. 有衆經目錄․西域志․文集․別集等行世. [續高僧傳卷二․廣弘明集卷四․大唐內典錄卷五]
【언진言陳】
p3006-中→ 因明用語. 意卽依言語而陳明己意. 又作言顯․言彰. 爲意許 之對稱. 乃因明對論之中, 立(立論)者爲表明主張或敵(問難)者爲斥破立者之見解, 所提出之言詞. 如宗(命題)之前陳(主詞)與後陳(賓詞), 分別爲先言陳 與後言陳 之意. 其中, 先言陳爲自相, 後言陳爲差別. 於因明四相違中, 法(宗之後陳)差別相違因 與有法(宗之前陳)差別相違因, 卽是立者於言陳之外另藏別意而生之過失. 又宗支之言陳若闕如或不完整, 則犯言闕 之過誤. [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下本․因明入正理論義斷卷下․因明論疏瑞源記卷六․卷七](參閱言闕 3007․意許 5447)
【언천상노言薦賞勞】
p3007-下→ 卽以言詞讚歎竝賞賜犒勞之意. 在禪林中, 當夏安居結束之際, 師家勘察修行者中之有功者, 給豫獎勵犒勞, 頗具有勸勉禪徒之效益. 虛堂錄卷八(大四七․一○四五上) : 及乎言薦賞勞, 便如暗中取物.
【언허대言許對】
p3006-中→ 因明用語. 因明論式中, 區分自相 與差別 的三種標準之一. 言, 言陳之意 ; 許, 意許之意. 凡言語所陳與意中所許兩相一致者, 稱爲言陳 ; 言語所陳與意中所許不完全一致者, 稱爲意許. 言陳乃言中之意義, 意許乃言外之意義. 言陳表裏如一, 故稱爲自相 ; 意許表裏不同, 故稱爲差別. (參閱體 6928)
【엄불조嚴佛調】
p6736-上→ 漢代僧. 臨淮(安徽盱眙)人. 又稱浮調․佛調. 自幼玄思睿敏, 博通能文, 適遇安世高來華, 敷揚佛法, 傳譯梵典, 師與安玄皆入其門, 共譯經典, 前後成經多種, 流傳於世. 後師漸通梵語, 能自翻經, 竝深解禪法, 乃自撰十慧章句一書, 以闡禪旨, 是爲漢土注疏之始. 其後, 出家剃染, 人稱阿祇梨. 師所譯經, 省而不繁, 全本巧妙, 有法鏡經二卷․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卷․濡首菩薩無上淸淨分衛經等五部八卷. [梁高僧傳卷一․出三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敎錄卷一]
【엄색掩色】
p4585-中→ 卽掩隱白毫之色. 指佛陀涅槃, 或用於指高僧示寂. 所謂靑蓮罷笑, 白毫掩色, 卽形容入滅․示寂之意.
【엄신진언嚴身眞言】
p6736-上→ 指如來頂相․如來甲․如來圓光․如來舌相等四種眞言. 作阿闍梨事業之法, 必同於佛身, 故受持如來頂相等四眞言, 加持自身, 卽如同佛身之莊嚴. 於如來會之三十二個眞言中, 此四眞言以嚴身之功德最爲殊勝, 故另標出. [大日經疏卷九]
【엄실掩室】
p4585-中→ 閉室而不與外界接觸. 指佛陀成道後, 於三七日間, 坐思而不說法. 肇論新疏卷下(大四五․二三○中) : 所以釋迦掩室於摩竭, (中略)法華說“如來成佛, 三七日中, 而不說法” 智論第七云“佛得道五十七日不說” 等, 義言掩室也.
【엄왕품嚴王品】
p6735-下→ 全稱妙莊嚴王本事品. 法華經卷七第二十七品之品名. 收於大正藏第九冊. 記述過去雲雷音宿王華智如來之世時, 有一妙莊嚴王(梵 Śubhavyūha), 因得二子之導引以成佛, 乃精進修行法華經. 上記之妙莊嚴王卽華德菩薩, 二子卽藥王․藥上二菩薩.
【엄정嚴淨】
p6736-中→ 謂諸佛國土之莊嚴淸淨. 法華經序品(大九․三下):爲欲說此, 爲當授記, 示諸佛土, 衆寶嚴淨.[禪苑淸規卷一]
【엄치왕嚴熾王】
p6736-中→ 爲佛世時居於鬱闍延城之國王. 據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載, 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讚歎釋尊說甚深之法而心生信解.
【엄토掩土】
p4585-中→ 通稱土葬. 卽全身埋葬於土. 掩土之法, 掘地作窖, 切石舖底, 且隨龕樣側立, 其畔岸塗以泥粉, 塞其孔隙, 深埋後, 立石浮圖而爲表. 又與掩壙同義, 壙爲墓穴 ; 掩壙, 卽死者入墓以土掩覆之意. [禪林象器箋喪薦門․空華日工集卷四․小叢林略淸規卷中送喪儀]
【엄호嚴護】
p6736-中→ 莊嚴擁護之意, 如謂嚴護其法. 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嚴護法城, 開闡法門, 洗濯垢汚, 顯明淸白.
【업감業感】
p5501-中→ 謂苦樂等一切果報非存乎偶然, 係由善惡之業力所感而來, 故稱業感. 卽由善惡之業因, 感苦樂之果報. [俱舍論卷十一, 卷十三, 順正理論卷五, 卷三十三]
【업감연기業感緣起】
p5501-中→ 爲緣起論之一. 謂世間一切現象與有情之生死流轉, 皆由衆生之業因所生起者. 小乘諸宗派皆持此說, 尤以說一切有部爲然. 有情衆生之果報有正報與依報之別, 正報中有美醜, 智愚等諸種差別, 依報中有山川, 草木等差別. 此等果報之苦厭樂愛, 千態萬狀, 一一皆由業力之所感. 有情衆生以身, 語, 意, 日夜造作, 所行善惡諸事雖於刹那間卽幻滅, 然所造之業必於現世或來世招感相應之結果 ; 卽因各類業力之複雜關係, 遂形成此世界千差萬別之現象. 解釋此等差別世界之一切現象, 卽十二緣起, 小乘諸部立之爲業感緣起說. 其後, 主張唯識之諸宗更進而立賴耶緣起之說, 竝以阿賴耶識爲業感緣起之根本. [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三, 俱舍論卷十三, 順正理論卷二十七](參閱十二因緣337, 業5494)
【업경業鏡】
p5504-上→ 指照業之鏡. 又作淨頗梨鏡, 淨玻璃鏡, 業鏡輪. 在幽冥界, 以此業鏡鑑照衆生所造之善惡業.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三之四(大四○․四○六下) : 年三者, 正, 五, 九月, 冥界業鏡, 輪照南洲, 若有善惡, 鏡中悉現. [大佛頂首楞嚴經集註卷八, 釋氏六帖卷一]
【업계業繫】
p5503-下→ 謂業力繫縛有情使不自在. 又作業縛, 業羂, 業繩. 身, 口, 意所造之善惡等業, 如繩索繫縛衆生於三界之牢獄, 故稱業繫. 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七八中) : 凡夫業繫苦. 例如界內的見思所發之惡業必招感分段生死之果, 又如界外之菩薩以緣照無漏之業而招感變易生死之果, 此皆由業力繫縛所致.
【업고業苦】
p5499-中→ 謂由作惡業所感之苦果. 或謂由作善惡之業而感苦樂之果者, 通稱爲業 ; 蓋依業而得之苦樂果, 通稱爲苦. 淨心誡觀法卷上(大四五․八二○上) : 解義不救業苦, 汝宜依誡, 如說修行. 此外, 業苦一詞亦爲業與所招感之苦兩者之倂稱.
【업과業果】
p5498-下→ 業, 指善惡業 ; 果, 卽由業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報. 又作業報. 由業而報果, 此乃自然之法理, 稱爲業果法然. 此外, 業與果乃彼此相接相續者, 業爲因, 果爲報, 因果接續, 無窮無止.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大一九․一二○中) : 唯殺․盜․婬三爲根本 ; 以是因緣, 業果相續. (參閱業報5500)
【업구業垢】
p5499-中→ 指罪業與煩惱. 又作罪垢․業塵. 垢, 煩惱之異名 ; 煩惱者, 其性不淨而心染汚, 故稱垢. 又業之性不淨, 譬之於塵垢, 故稱業垢.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三下(大三九․一二○上) : 業垢者, 業名動作 ; 煩惱心動, 成於垢染, 亦可煩惱從宿業生, 故名業垢.
【업도명기業道冥祇】
p5502-下→ 冥祇, 幽冥界之神祇. 指依各自之業因而生成之諸鬼神. 一髻尊陀羅尼經載(大二○․四八六中) : 啓白一切諸佛般若菩薩金剛諸天等, 及與一切業道冥祇.
【업도業道】
p5502-中→ 梵語 karma-mārga. 業作用之場所(所行之義), 或指有情衆生苦樂果報(異熟)之通路(能通之義). 一般分十善業道與十惡業道兩類. 小乘說一切有部以所行之義來解釋業道, 認爲十善, 十惡之中, 屬於身, 語二業者, 各有七種, 其本身卽爲業 ; 以其爲思業(意志, 意業)作用之場所, 故稱業道. 復次, 意亦有善惡各三種(卽無貪, 無瞋, 正見 ; 貪, 瞋, 邪見或癡), 其本身雖不屬於業, 然此三種産生時, 思業卽以此爲場所而有作用, 故亦爲業道. 經量部與大乘唯識宗認爲十業道皆爲業, 統稱爲業道. 蓋業道以思(分爲動發勝思, 審慮思, 決定思)爲其體, 其中, 動發勝思乃動發身, 語等行爲(前七業道)的現行之思, 名之爲業, 其業復成爲審慮思與決定思作用之場所, 故爲業, 亦爲業道. 又如此以現行之思爲因, 所熏習之思的種子亦爲業道. 此外, 貪, 瞋, 癡三者本身卽爲業, 而三者之間, 由貪生瞋, 由瞋生癡 ; 前者能够成爲後者之道, 或輾轉互爲道, 如此能成爲輪迴六道之通路, 故亦稱業道. 此一論點, 卽以所行, 能通二種意義來解釋業道. 然而此業道, 完成業之經過可分加行(預備之行爲), 根本(完成行爲), 後起(完成後之從屬行爲)等三階段, 其中, 根本卽稱根本業道. [俱舍論卷十七,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十一, 成唯識論卷一, 瑜伽師地論卷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參閱十善十惡468, 業5494)
【업력業力】
p5497-下→ 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之力用, 稱爲業力. 一切苦樂之果皆因業力所致, 故通常有業力不可思議之語. 有部毘奈耶卷四十六(大二三․八七九上) : 不思議業力, 雖遠必相牽. 果報成熟時, 求避終難脫. (參閱業5494)
【업망業網】
p5503-中→ 指善惡之業因網羅有情, 致使沈沒於生死輪迴中, 故以網比喩之. 釋門歸敬儀卷上(大四五․八五九上) : 業網所拘, 報增鬼錄.
【업바라밀보살業波羅蜜菩薩】
p5499-上→ 業波羅蜜, 梵名 Karma-vajrī, 音譯作羯磨口縛日離․羯磨跋折哩. 又作羯磨波羅蜜菩薩. 爲密敎金剛界三十七尊之一, 四波羅蜜菩薩之一. 位於大日如來之北方. 密號妙用金剛․作業金剛. 種子․形像等隨各會而不同. 於成身會中, 種子爲□(aḥ), 其形像, 身呈靑色, 左手持蓮花, 蓮上有篋, 右手執羯磨杵. 三昧耶形爲篋上羯磨杵. 蓋此尊係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以羯磨事業之德, 爲供養大日如來而生出之菩薩. [金剛頂經卷二․金剛頂瑜伽略出念誦經卷二]
【업병業病】
p5499-下→ 又作業障病. 指由宿業所感之疾病. 因宿昔之惡業而感惡疾․痿困於床, 苦楚萬般, 求生不能, 求死不得. 此乃罪過之所招, 殃咎之所引, 非藥石所能治癒. 惟須懺悔業障, 讀誦書寫經典, 供養讚歎諸佛菩薩, 布施法界衆生, 以其功德消業除病. [灌頂經卷十․卷十二․雜談集卷七(無住)]
【업보業報】
p5500-下→ 業與報竝稱. 意爲業之報應或業之果報. 謂由身口意之善惡業因所必招感之苦樂果報. 或指業因與果報. 又作業果. 此爲佛敎之重要基本觀念. 據成實論卷七載, 業報有善․不善․無記三種, 善得愛報, 不善得不愛報, 無記則不報 ; 此卽佛敎所主張之必然業報法則. 於此法則中, 業不但爲受身因緣, 萬物亦從業因生. 蓋於業與異熟․等流․離繫․士用․增上等五種果之關係中, 有漏之善․不善有異熟․等流之諸果, 無記及無漏之業, 則唯有等流․離繫等果而無異熟果. 又其中唯有漏之善․不善業所招之異熟果稱爲業報. 大寶積經卷九十六(大一一․五四二中) : 閻羅常告彼罪人, 無有少罪我能加, 汝自作罪今自來, 業報自招無代者. 成實論卷八之三受報業品(大三二․二九八上) : 善業得樂報, 不善業得苦報, 不動業得不苦不樂報. 於業報之中, 決定個人貧富․壽夭․命運之業, 稱爲滿業. 決定人之共性與共同物質生活條件之業, 稱爲引業. 又如受生爲人․畜等果報之總相, 稱爲總報 ; 如雖同受生爲人, 然有貴賤․智愚․美醜等差別, 則稱爲別報. 又果報之主體, 卽有情之身心, 稱爲正報 ; 有情所依之國土․什器等, 稱爲依報. 又國土․山河等爲多人所共同受用之果報, 係由共業所招感, 故稱共報. 具體說明此一內容者, 爲十二因緣與五道(或六道)輪迴. [中阿含經卷三․卷十四․卷三十四․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雜阿毘曇心論卷一․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四․卷一二五](參閱業5494) 於業報之中, 決定個人貧富․壽夭, 命運之業, 稱爲滿業.決定人之共性與共同物質生活條件業, 稱爲引業. 又如受生爲人, 畜等果報之總相, 稱爲總報 ; 如雖同受生爲人, 然有貴賤, 智愚, 美醜等差別, 則稱爲別報. 又果報之主體, 卽有情之身心, 稱爲正報 ; 有情所依之國土, 什器等, 稱爲依報. 又國土, 山河等爲多人所共同受用之果報, 係由共業所招感, 故稱共報. 具體說明此一內容者, 爲十二因緣與五道(或六道)輪迴. [中阿含經卷三, 卷十四, 卷三十四,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 雜阿毘曇心論卷一, 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四, 卷一二五](參閱業5494)
【업사성판業事成辦】
p5498-中→ 又作業道成辨. 淨土敎以凡已決定往生之因者, 稱爲業事成辨. 略稱業成. 根據曇鸞之往生論註所載, 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所說之十念, 竝非言行人須念佛十聲, 乃是就業事成辨而言者. 對此, 道綽主張十念往生說 ; 善導則認爲不論十聲或一聲均能往生淨土. 日本淨土眞宗之七祖源空卽根據善導之解釋, 認爲一念一無上․十念十無上, 不論一念․多念均可業成 ; 然其門徒有主張一念業成(一念信心或一聲稱名, 均可業成)․多念業成(由多聲念佛始可成佛)․十念業成․平生業成(日常卽可業成)․臨終業成等之說法. [安樂集卷上․往生禮讚私記卷上․往生論註記卷三․選擇本願念佛集]
【업수業受】
p5498-下→ 受, 指壽. 又作業壽. 謂依先業所感之壽命, 卽依宿世業因而定之壽命.
【업식業識】
p5503-下→ ①謂依根本無明之惑而始動本心者, 卽指有情流轉之根本識. 又作業相(梵 karmajātilakṣaṇa), 業相識. 五意之一, 三細之一. 據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末之說, 相當於阿梨耶識中之自體分. 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七七中) : 一者名爲業識, 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入楞伽經卷二, 釋摩訶衍論卷四]. ②又作隨業識. 卽緣業而生之識. 指十二支中之識支. [瑜伽師地論卷九, 觀經疏卷二]
【업業】
p5494-中→ 梵語 karman, 巴利語 kamma. 音譯作羯磨. 爲造作之義. 意謂行爲․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 或單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 若與因果關係結合, 則指由過去行爲延續下來所形成之力量. 此外, 業亦含有行爲上善惡苦樂等因果報應思想, 及前世․今世․來世等輪迴思想. 本爲印度自古以來所流行之思想, 佛敎卽採用此一觀念, 作爲人類朝向未來努力之根據 ; 其於佛學中之含意與界說分述如下 : 一般而言, 業分身․語․意等三業, 小乘說一切有部更進一步解釋爲 : 內心欲行某事之意志稱爲意業 ; 以身體之行動與言語表現其意志者, 卽是身業․語業(口業). 此外, 業又可分爲二種, 思業指意志之活動, 思已業指思業中已付諸行動者 ; 於此, 思業同於意業, 思已業同於身․語二業. 對三業作用之本體(業體․業性), 一切有部等諸部派認爲意業屬於心法(意志), 而身․語業屬於色法(物質) ; 大乘佛敎與經量部則主張所有諸業盡屬於心之活動. 若論佛敎之基本立場, 理應採取後者無疑. 一切有部又主張, 色法中之身業․語業(物質之本體)可分表(作․敎)與無表(無作․無敎)二種, 稱爲表業․無表業. 能表現在外竝示豫他人者, 稱爲表業 ; 無法示豫他人者, 則稱無表業. 無表業又作無表色, 其本體爲色法之一種, 起於强烈之善․惡業, 但其業兼具身表業․語表業及定等三種性質. 無表業共分三種, 卽 : 律儀(由戒․定所起之俱爲善)․不律儀(由習慣性所起之惡業, 具有强烈之決斷性)與非律儀非不律儀(卽處中無表, 隨時應善․惡業而起)等三無表. 律儀無表在捨戒或出定之間得以持續, 其他二無表若非遇特殊障礙, 則將持續一生. 在此等無表之中, 善無表有止惡之作用, 惡無表有妨善之作用, 人類後天之性格卽因此而形成者. 身․語二業各有表業․無表業, 再加以意業, 合稱五業. 若造善惡之業, 其後必招感相應之苦樂果報(異熟). 以有業因, 故招感業果 ; 非善非惡之無記業則無招果之力. 關於業因與業果之關係, 一切有部之看法如下 : 業乃涉及三世實有者, 現在之業能成爲牽引未來果報之決定因(取果) ; 另一方面, 業從過去豫果以强烈之作用力, 而招感現在之果報(與果). 於此, 經量部主張, 業乃瞬間消滅者, 但其業已將招感果報之種子植於心識, 再由此種子引生果報. 此種種子思想頗類於一切有部之無表業說. 業有種種分類, 但整體而言, 吾人一生之果報完全由業來引導, 卽引業(牽引業․總報業․引因)具有强烈作用力, 可支配吾人生於人界․畜生界或其他界等. 至若形成人界等個體在諸根․形量․色力莊嚴等各個不同之區別, 則由滿業(圓滿業․別報業)來牽引. 引業之果報稱總報, 滿業之果報稱別報, 以上二業合稱總別二業. 復次, 一切有部主張, 一引業生一回, 更在其上由衆多之滿業來完成人生, 故多業引一生或一業引多生, 乃絶對不可能發生者. 同時, 業有共業․不共業兩種. 前者指共通之果報, 如山河大地(器世間)․無數之生物等 ; 而有關各個生物之身體, 或各個生物特有之果報, 則屬不共業. 所謂三性業係指 : 因善心而起之善業(安穩業)․因惡心而起之不善業(惡業․不安穩業), 以及因無記心所起之無記業. 惡業爲該罰之業, 故稱罰業(或罰), 而有身․口․意三罰業之稱(三罰). 中阿含經卷三十二說身口意三業中, 以意業爲最重, 此可顯示佛敎以動機論爲主之觀點 ; 反之, 耆那敎謂身罰爲三罰之最, 此乃陷於結果論之偏頗. 此外, 經過深思熟慮才決斷之造業, 稱作故思業․故作業 ; 反之, 由非故意之錯誤所造成者, 稱作不故思業․不故作業. 無記業與不故思業皆不引生果報. 在故思業中, 積極․强猛之業, 稱作增長業 ; 而消極․微弱之故思業, 則與不故思業合稱不增長業. 逐漸增强其勢之業, 稱作增上業․增長業 ; 反之則稱造作業. 又欲界衆生所造之惡業, 能招感眼耳鼻舌身五識受苦報, 故此種業稱身受業 ; 至如色界(初禪天除外)․無色界衆生所造之善業, 以第六意識能受樂報, 故稱心受業. 以上兩者, 合稱二受業. 復次, 苦受․樂受․捨受(不苦不樂受)等果報, 係分別由欲界之惡業․欲界乃至色界第三禪天之善業․色界第四禪天以上的善業之作用所致, 故以上諸業依序稱爲順苦受業․順樂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 合稱三受業. 同時, 欲界衆生所造之善業能帶來幸福, 又稱福業 ; 所造之惡業將導致不幸, 故稱非福業. 色界․無色界衆生所造之善業, 依其禪定之種類, 所招感之果報決定不動, 故亦稱不動業. 福業․非福業․不動業等三者, 合稱三業, 或三行. 再者, 惡業又作黑業, 善業又作白業, 以此配合好壞來說明. 欲界之不善業, 其性質不善, 異熟果不佳, 故稱黑黑異熟業 ; 色界․無色界之善業, 其性質爲善, 異熟果佳, 故稱白白異熟業. 至於欲界之善業, 其性質與異熟果悉皆黑白相雜, 故稱黑白黑白異熟業. 但永斷煩惱之無漏業, 其性質已超越相對性之黑白, 且異熟不招果報, 故稱非黑非白無異熟業. 以上合稱四業. 在四業之中, 前三者屬有漏業, 須至最後之無漏業方能完全斷除. 此外, 因諂而起之業, 稱曲業 ; 因瞋而起之業, 稱穢業 ; 因貪而起之業, 稱濁業. 以上三者, 竝稱曲穢濁三業. 又八聖道之第四支爲正業, 邪業爲其相反義. 隨受報時間之遲速, 業又可分爲四類. 卽 : 於現在作業現生受報者, 稱爲順現業․順現法受業 ; 於現生作業來生受報者, 稱爲順生業․順次生受業 ; 至第三生以後始報者, 稱爲順後業․順後次受業. 以上三時業之受報有特定之時期, 故亦稱定業 ; 不確定何時才受報者, 稱爲不定業․順不定受業. 不定業依其果報內容(定或不定), 又有二種不同 : 確定果報而不確定何時受報者, 稱爲異熟定時不定 ; 果報與受報時間均不確定者, 稱爲異熟時俱不定. 三時業與不定二業合稱五業. 復次, 三時業又各分時定異熟定․時定異熟不定, 計有六種 ; 與上記之二不定業, 合稱八業. 業所作用之依據, 或有情招感苦樂果報之通路, 稱作業道(根本業道), 此有十善業道與十惡業道. 對此, 一切有部與經量部․大乘唯識宗等, 所說略有不同. 業爲産生果報(異熟)之因, 故又稱業因, 或因業. 由業所報之果, 稱作業果․業報. 另一方面, 業因意指起業之原因(如煩惱等) ; 因業則兼具因與業(主因與助緣)兩層意義. 牽引業果之力, 稱爲業力. 由業而感苦之果報, 稱爲業苦 ; 又竝擧業與其苦之果報, 亦稱業苦. 惡業與煩惱竝稱業結․業惱. 惡業所生之障礙, 稱作業障․業累. 由業可招感報應, 故亦稱業感. 過去世所造之業, 稱作宿業, 或前業. 宿業所報之壽命, 稱業壽․業受. 因宿業而無法避免之重病, 稱作業病. 宿業所引起之災厄, 稱業厄. 業能引生果報之道理, 一如天道之必然, 稱爲業天. 又以業之如影隨身, 故亦稱業影. 業能將衆生繫縛於迷界, 故作業繫․業羂․業縛․業繩. 業一如網, 罩人於迷界, 故稱業網. 惡業有如塵垢, 能汚及人身, 故作業垢․業塵. 復次, 惡業之作用有人喩爲火․魔․賊, 故稱業火․業魔(十魔之一)․業賊等. 地獄裏, 燭照衆生善惡業之鏡, 或秤․記錄簿等, 分別稱爲業鏡․業秤․業簿. 惡業之力如風之强猛, 故有業風之稱. 或謂由惡業能招猛風(如地獄等), 故作業風. 由宿業所獲得之神通力, 稱業通(報通). 能招感無間地獄(果報)之業, 稱爲無間業. 繫縛有情衆生於欲界等三界之業, 稱爲三界繫業. 煩惱能起業, 令有情生於各種世界(卽潤生), 此種招感未來生之業, 卽稱潤業․潤生業. 此外, 自己所造之業, 必須由自己來承受其果報, 稱作自業自得. 又於十二緣起中之第十支有, 後世(阿毘達磨以之爲業之意, 故有業有之稱. 另據觀無量壽經所載, 施․戒․行三福係往生淨土之正因, 故有淨業(淸淨業)之稱. 一般所謂念佛願求往生淨土之行法, 卽稱爲淨業. [雜阿含經卷十三․卷三十七․卷四十九․中阿含經卷三․卷五十八․長阿含經卷十一․本事經卷一․正法念處經卷三十四․唯識論同學鈔卷一之八․佛法槪論第七章(印順)․成佛之道五乘共法章․三乘共法章(印順)․佛學今詮上冊第二章(張澄基)․原始佛敎思想論第二篇第四章(木村泰賢著, 歐陽瀚存譯)․小乘佛敎思想論第五篇第五章(木村泰賢著, 演培譯)](參閱業道5502)
【업연業緣】
p5503-下→ 二十四緣之一. 謂善業爲招樂果之因緣, 惡業爲招苦果之因緣. 一切有情皆由業緣而生. 維摩經方便品(大一四․五三九中) : 是身如影, 從業緣現. 法華經卷一序品(大九․二下) : 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
【업유가業瑜伽】
p5501-下→ 梵名 Karma-Yoga. 全一卷. 印度近代宗敎改革家, 哲學家維威卡難達(Swami Vivekānanda, 1863~1902)撰. 難達承襲其師羅摩克利須那(Rāmakṛṣṇāa Paramahaṃsa)有關世界宗敎之思想, 主張世上任何宗敎皆蘊含眞, 善之眞理, 故各宗敎應相互包容 ; 又人類靈魂本卽淸淨, 罪業觀念對人性實屬冒瀆, 故極力反對之. 本書內容共分八項 : (一)業對人性之影響. (二)自一己之立場而言, 個體生命之存在, 具有絶對之重要性. (三)行爲之祕密. (四)義務之意義. (五)人應自助, 而非待世界之助. (六)遠離執著, 始是完全解脫. (七)自由. (八)業瑜伽之理想等. 難達特重實踐倫理之闡示, 此實踐倫理亦卽薄伽梵歌之宗旨 ; 竝謂吾人若能不執著因果報應, 而專致於本務之實踐, 卽可與神融合. 本書提供了人應實踐之行爲規範, 爲近代印度敎實踐哲學體系之主幹. [Advaita Ashrama, Calcutta: Karma-Yoga]
【업인業因】
p5498-上→ 梵語 karma-hetu. 有二義 : (一)業卽因, 以業爲招感未來果報之因. 又作因業. 成唯識論述記卷八本(大四三․五二一中) : 業, 苦本故, 唯是因也. (二)業之因, 能令業生長之因.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七(大一二․五八五中) : 業因者, 卽無明․觸. 因無明․觸, 衆生求有. 求有因緣, 卽是愛也. 愛因緣故, 造作身․口․意業. 此係自十二因緣以釋業因之義. 又據瑜伽師地論卷八載, 惡業之因有十二種, 列擧如下 : (1)貪, (2)瞋, (3)癡. 以上三者均屬不善根. (4)由自力所造者, (5)由他力所造者, (6)由於受國王諸侯等强權者所驅迫, (7)愛味己物而生貪欲, (8)有所怖畏故造殺等業, (9)恐受傷害故行殺等業, (10)爲戱樂之故而行殺等事, (11)以殺生爲正法而行殺等事, (12)撥無因果而行殺等事. 此外, 善業之因, 卽三善根等一切反惡業之因均屬之. [瑜伽論略纂卷三․瑜伽論略纂記卷二下․俱舍論光記卷十九](參閱業5494)
【업장業障】
p5503-中→ 梵語 karmāvaraṇa. 指業卽障. 三障之一, 四障之一. 又作業累. 謂衆生於身, 口, 意所造作之惡業能蔽障正道, 故稱業障. 另據北本涅槃經卷十一, 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五, 俱舍論卷十七等, 謂一切惡業中, 以五無間業爲業障, 餘一切惡業非爲業障, 無礙於聖道之修行. 所謂五無間業, 卽 : (一)害母, (二)害父, (三)害阿羅漢, (四)破和合僧, (五)惡心出佛身血. 八十華嚴經卷二世主妙嚴品(大一○․九上) : 若有衆生一見佛, 必使淨除諸業障.
【업전業田】
p5498-上→ 業能生苦樂之果, 故譬之爲田, 稱業田. 八十華嚴經卷三十八(大一○․二○四中) : 六趣受生各差別, 業田愛潤無明覆.
【업종자業種子】
p5503-上→ 業果之種子. 名言種子之對稱. 又稱業習氣(梵 karma-vāsanā), 異熟習氣, 有支習氣, 有分熏種子, 有受盡相種子. 略稱業種. 卽第六識善惡思業之種子, 有助於其他羸劣無記之種子生起現行之功能. 八識心心所法中, 唯第六識相應之思心所造作善惡業, 自熏思種. 然此思種有二種功能, 一爲自生思心所之現行之功能 ; 一爲助長其他羸劣無記之種子生起現行之功能. 其中, 自生現行之功能者稱爲名言種子, 爲現行思心所之親因緣之習氣性故 ; 助長其他之功能者稱爲業種子, 對他果非親因緣故. 第八識於三性中, 爲極劣無記之識體, 故能生之名言種子亦爲羸劣無記之種子, 自己無力生果. 業種子卽資助第八識無記之種子, 決定其當來三界五趣之果. 業種子雖與名言種子同一體, 然就自他而言, 其用各別, 故別立業種. [成唯識論卷八, 瑜伽師地論卷五, 卷八, 攝大乘論釋卷二(無性)]
【업처業處】
p5500-上→ 梵語 karma-sthāna, 巴利語 kamma-ṭṭhāna. 又作行處. 卽業止住之所. 爲成就禪定之基礎, 或修習禪定之對象. 此係南傳佛敎重要敎義之一. 修習禪定時, 必須選擇適應自己性質之觀想方法與對象, 俾使禪定發揮效果. 此種觀想之方法․因緣․對象卽是業處. 淸淨道論有四十業處之說, 卽 : (一)十遍處, 指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靑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 (二)十不淨, 指膨脹相․靑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 (三)十隨念, 指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死隨念․身至念․安般念․寂止隨念. (四)四梵住, 指慈․悲․喜․捨. (五)四無色, 指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六)食厭想. (七)四界差別. 上述七項總共爲四十業處. 又觀無量壽經所說之淸淨業處, 一般解釋爲以淸淨業所感得之處所(淨土)之意, 而視之爲淨土之異名 ; 然其原語 karma-sthāna 竝無以業所感得之處所之意, 且此語亦不解釋爲十不淨等之不淨觀, 而應解釋爲有關佛與淨土之淸淨觀想. 此類業處之法盛行於現今南傳佛敎諸國, 由於特重師徒相承, 遂趨於祕密化, 而有業處阿闍梨(梵 karma-sthānācārya)之産生. [善見律毘婆沙卷一․觀無量壽經義疏卷上․觀經疏卷二]
【업체業體】
p5504-上→ 又稱業性. 指業之自體, 卽能招引苦樂果報之異熟因. 各宗派說法不一 : (一)說一切有部以身, 語二業之色法及意業之思爲業體. (二)成實論視業體爲非色非心之法. (三)大乘以思心所之現行及種子爲業體.
【업통業通】
p5500-下→ 謂由宿業而成就之通力. 又作報通. 五種通力之一. 卽神境․天眼․天耳․宿命等四通中, 由業而成就之通力. 於一切通力之中, 業通之力最爲速疾. 俱舍論卷九(大二九․四六上) : 一切通中, 業通最疾. 凌虛自在, 是謂通義. 通由業得, 名爲業通. 此通勢用速, 故名疾. 中有具得最疾業通, 上至世尊, 無能遮抑, 以業勢力最强盛故. [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俱舍論卷二十七․俱舍論光記卷九․卷二十七]
【업풍業風】
p5499-下→ 梵語 karma-vāyu. 以風比喩業力, 謂衆生因善惡業力而飄流生死海中, 猶如風吹枯葉或風吹船舶. 入楞伽經卷九(大一六․五六九上) : 業風長四大, 如諸果成熟. 成唯識論卷四(大三一․二○中) : 阿賴耶識, 業風所飄, 遍依諸根, 恆相續轉. 大乘義章卷七(大四四․六○二上) : 業力如風. 善業風故, 吹諸衆生好處受樂 ; 惡業風故, 吹諸衆生惡處受苦. 般舟讚(大四七․四五二中) : 業愛癡繩縛人送, (中略)隨業風吹落苦中.
【업화業火】
p5498-上→ 惡業害身譬如火. 又指受到惡業果報之罪人在地獄中所受之烈火. 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大四七․四五二下) : 四門四道罪人入, 門開業火出來迎 ; 鐵汁焱焱流沒膝, 觸處煙炎同時起.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에결恚結】
p4105-下→ 九結之一. 衆生因瞋恚廣行不善, 遂招未來生死之苦, 流轉於三界而不能出離. 結者, 繫縛之義. 爲恚惑所繫縛, 故不能離生死之苦. (參閱結5179)
【에노恚怒】
p4105-中→ 瞋恚忿怒之意, 於貪․瞋․癡三毒中稱爲瞋毒. 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下) : 言色常和, 莫相違戾, 或時心諍, 有所恚怒.
【여감자餘甘子】
p6369-下→ 梵語 āmala. 卽阿摩勒樹. 又作菴摩洛迦樹. 果實初食味苦澀, 後轉甘美. 毘奈耶雜事卷一所載餘甘子之夾注謂(大二四․二一○中):梵云菴摩洛迦, 此云餘甘子.[善見律毘婆沙卷一․卷十七․玄應音義卷八](參閱阿摩勒樹3670)
【여결餘結】
p6370-中→ 謂殘留之結使, 卽指尙未斷除之煩惱. 大乘義章卷十六(大四四․七八三中):若說除貪, 餘結隨亡;若說除憂, 餘受隨遣. 譬如破竹, 初節爲難, 若破初節, 餘節皆隨;貪․憂亦爾.此外, 殘存於心而不離之執念, 稱爲餘執.
【여공如空】
p2366-上→ 謂諸法體性平等眞空. 如, 乃一切萬物眞實不變之本性 ; 空, 指事物之虛幻不實, 或理體之空寂明淨. 蓋以佛敎眞理之立場而言, 一切法之事相雖各有特性, 互不相同, 然其理體則平等無異, 一一皆以空爲實體. (參閱如2344․空3467)
【여공如珙】
p2368-上→ (1222~1289)元代臨濟宗僧. 浙江永嘉人, 俗姓林. 號橫川. 又稱行珙. 依叔父正則禪師出家. 於廣慈院受戒. 曾參訪靈隱寺石田法薰. 後往天童山參謁滅翁文禮, 以疑而請益之, 忽有省悟, 遂隨侍其旁. 咸淳四年(1268), 丞相欽仰其德, 請住雁蕩山靈巖禪寺. 八年, 遷往能仁禪寺. 後退隱於雁蕩山放牧寮. 至元十六年(1279)奉敕住育王寺. 至元二十六年示寂, 世壽六十八. 著有三會語錄三卷等. [增集續傳燈錄卷四․續燈存稿卷四․五燈嚴統卷二十一]
【여근女根】
p918-上→ 梵語 strīndriyaḥ指女性生殖器及其生殖機能. 二十二根之一․五作根之一. 與男根合稱二根;因其有使女․男成爲女․男之殊勝力量(增上之義), 故稱根. 據俱舍論卷二載, 由二根之故, 一切有情乃有男女形相․言音․乳房等之差別. 瑜伽師地論亦謂, 安立家族, 使之相續不斷, 而具有增上之勢用者, 卽爲男女之二根. 然三界之中, 唯欲界之人具有此根, 色界, 無色界均無. (參閱二十二根171)
【여근如巹】
p2366-上→ (1425~?)明代臨濟宗僧. 景泰元年(1450), 參學於杭州修吉山之景隆, 竝得其法. 住浙江嘉禾眞如寺. 成化六年(1470), 追補重刊緇門警訓續集二卷. 弘治二年(1489), 著作禪宗正脈十卷.
【여기如玘】
p2346-上→ 320~1385)明代天台學僧. 浙江餘姚人, 俗姓張. 字具庵, 號太璞. 母兪氏因夢見有異僧自南嶽來而懷孕. 十六歲時, 歸投橫溪普安寺覺海之門, 得度受戒後, 修習天台典籍, 後得法於湛堂性澄之門人善繼. 其學冠群英, 不僅以天台之十乘三觀聞名, 竝博綜三敎及九經七史等. 歷住上天竺寺․永壽寺․開善院․演福寺等. 明洪武五年(1372), 太祖於鍾山設廣薦大會, 請師講說法華妙旨, 後奉命住天界寺, 宣講天台要義. 洪武十年, 太祖詔天下僧宣講般若心經․金剛般若經․楞伽經, 竝命宗泐․弘道及師等撰箋注. 翌年, 師與宗泐合撰般若心經注解一卷․金剛般若經注解一卷․楞伽經注解四卷等. 洪武十八年示寂, 世壽六十六. [大明高僧傳卷三․釋鑑稽古略續集卷二․續佛祖統紀卷二․宋學士全集補遺卷二]
【여년驢年】
p6977-上→ 禪林用語. 十二地支中各有所屬之生肖, 其中無驢, 卽無驢年, 故以之譬喩永無可期之日. 景德傳燈錄卷九神贊章(大五一․二六八上):一日在窓下看經, 蜂子投窓紙求出, 師覩之曰:“世界如許廣闊, 不肯出, 鑽他故紙, 驢年去得.”
【여념餘念】
p6369-下→ 於所對之境․事未能專一而心念餘事. 大寶積經卷六十八(大一一․三八六下):此諸衆會無餘念, 一心瞻仰大瞿曇, 唯願敷演授記事.
【여노백고黧奴白牯】
p6843-上→ 禪林用語. 黧奴, 又作狸奴․貍奴, 猫類. 白牯;, 白牛. 均係無知之動物. 禪宗多用以比喩根機卑劣․不解佛法之人. 景德傳燈錄卷十池州甘贄行者(大五一․二七九中):於南泉設粥云:“請和尙念誦.” 南泉云:“甘贄行者設粥, 請大衆爲狸奴白牯;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甘乃禮拜, 便出去.[從容錄第六十九則]
【여능미가廬陵米價】
p6660-上→ 禪宗公案名. 又作靑原米價. 據景德傳燈錄卷五載, 有一僧問六祖慧能之法嗣靑原行思禪師(大五一․二四○下):如何是佛法大意?靑原行思答道:廬陵米, 作縻價? 蓋廬陵位於江西省, 乃著名之良米産地;此則公案, 靑原行思不針對僧所問之佛法大意作答, 而另行提出廬陵米價, 其意槪謂佛法原本卽是自己直接體悟之問題, 旣不宜向外馳求, 更不應豫以抽象化․觀念化, 爲避免學人産生此類抽象化․觀念化之謬思, 遂特意以十足表現實際生活意味之廬陵米價來顯示生活卽事理之佛法精神. 久之, 廬陵米價或靑原米價一語遂成爲禪門中用以表示佛法不離實際生活之慣用語. [從容錄第五則]
【여담如湛】
p2369-中→ (?~1140)南宋僧. 永嘉人, 俗姓焦. 字從遠, 號假名. 幼年出家, 依車溪之擇卿法師. 後至橫山, 參訪慧覺齊玉法師. 師勤勉精進, 深究敎觀之旨. 後入住壽聖寺多年, 講唱無虛日. 平日以誦持法華經七軸, 竝誦彌陀聖號二萬聲以爲修持. 又坐於野外草莽之時, 則誦彌陀經, 以身․法施於諸蚊蟲, 冀以此成就蚊蟲之佛緣. 晩年謝事, 閑居小庵勤修淨業. 紹興十年七月示寂, 世壽不詳. 著有假名集十卷․觀經疏淨業記四卷․光明玄義護國記四卷․金剛集解二卷․聲聞會異與復宗起疑等各若干卷. [佛祖統紀卷十五․釋門正統卷七]
【여래가如來家】
p2353-上→ ①指如來所安住之眞如法界. [成唯識論卷九]. ②指大乘菩薩修行過程中, 已過凡夫地而進入菩薩位以後之階段. 菩薩地持經卷九(大三○, 九四一上) : 菩薩利益衆生事, 無上菩提一切行․一切佛事, 過凡夫地, 入菩薩位, 生如來家, 名爲佛子, 決定究竟無上菩提.[六十華嚴經卷四十八․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
【여래갑주보살如來甲冑菩薩】
p2350-上→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又稱如來甲菩薩. 此尊表如來之德, 具有防護煩惱魔軍之功, 猶如甲冑對敵軍有防衛之作用. 其形像爲身著甲冑, 右拳置於腰間, 豎左拳, 持蓮花, 花上有甲冑, 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據作禮方便次第載, 其印契爲虛心合掌, 二食指稍彎屈, 置於中指之背而不相觸著. 據諸次第皆具緣品載其眞言爲 : 歸命鉢囉戰拏(pracaṇda, 極暴惡)嚩日羅(vajra, 金剛)入嚩扌羅(jvala, 光明)尾娑普囉(visphara, 普遍)吽(hūṃ 種子). 然大日經疏卷九謂, 此非如來甲之眞言, 或係金剛薩埵圓光之眞言.
【여래견색보살如來羂索菩薩】
p2361-上→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其形像爲向右方豎右肘, 手上仰, 伸拇指․食指等, 屈其餘三指, 左手置胸前, 手持蓮花, 花上有羂索, 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印契爲二手作內縛拳, 豎合二食指成環狀. 其中二食指乃表羂索之形. 眞言爲 : 歸命係係(he he, 呼召)摩訶播奢(mahāpāśā, 大索)鉢羅娑嘮那履也(prasrau-darya?廣如空)薩埵馱睹(sattvadhātu, 有情界)微模訶迦(vimohaka, 除癡)怛他揭多地目吃底儞社多(tathāgatādhimuktinirjata, 如來信解生)莎訶(svāhā, 成就). [大日經卷四密印品․大日經疏卷十三]
【여래공덕육종상如來功德六種相】
p2349-中→ 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載, 爲令衆生如佛修行, 皆得成就道果, 故說如來功德之六種相. (一)圓滿, 謂諸如來萬行具足, 種智圓明, 於世間․出世間一切功德, 皆悉成就. (二) 無垢, 謂諸如來由證常․樂․我․淨四德, 而無一切煩惱汚染. (三)不動, 謂諸如來由證大寂滅定所有功德, 一切外道․魔軍․盜賊․親屬, 乃至水․火․風等, 皆不能擾亂變壞. (四) 無等, 謂諸如來之種種功德, 廣大尊勝, 威力自在, 一切有情乃至菩薩無與比者. (五) 能作有情利益, 謂諸如來成就無上功德, 能方便示現利他之行, 度脫有情衆生令成聖道. (六) 功能, 謂諸如來於所作利益衆生之事, 旣非由特意起誓作願所成, 亦不經取捨分別等造作, 而皆自然成就.
【여래구보살如來鉤菩薩】
p2358-中→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又稱金剛鉤菩薩. 其形像爲右手置於胸前, 豎食指, 以其餘四指持蓮花, 花上置鉤, 鉤上有光焰, 豎左肘, 絞天衣於腕中, 以無名指․小指握之, 直豎其餘三指, 跏趺坐於蓮花上. 據大日經卷四密印品載, 其印契爲作內縛拳, 舒開右食指, 屈第三指節成鉤形, 作召請諸佛菩薩之狀, 卽與大鉤召印相同. 又此尊與金剛界之金剛鉤菩薩․胎藏曼荼羅之金剛鉤女菩薩同體. 眞言爲大鉤召之眞言. [大日經疏卷十三]
【여래구생집금강如來句生執金剛】
p2349-下→ 爲密敎大日經說會曼荼羅內眷屬十九執金剛之一. 此尊司掌有關諸尊之種․三․尊(種子․三昧耶形․尊形)緣起之德. 又有關此尊之名稱, 其句字, 爲梵語 padaṃ 之意譯, 今作住處之義 ; 若自從阿字本不生的大空之德中萬物皆得安住之義, 卽指阿字之德 ; 且從此阿字而生諸佛自證之德的三昧耶智印, 復依此印而成就相好具足之大曼荼羅身, 此卽如來句生一稱之奧義. [大日經疏卷一]
【여래권如來拳】
p2353-中→ 密敎結手印時, 用以作爲其他各種印契基準的印母之一. 爲四種拳之一, 或六種拳之一. 全稱如來拳印. 所指有二 : (一)爲胎藏界曼荼羅所用之蓮華拳, 又作胎藏拳․胎拳. 其印相爲拇指壓於食指外側, 係表示地․水․火․風․空等五大法性之理塔. (二)爲無量壽軌․藥師觀行軌․金輪要略念誦法等所擧之拳印. 此印表示理智冥會․色心不二之義, 故修道場觀時用此印. 其印相爲左手在下, 作蓮華拳, 然豎拇指入於右手中 ; 右手在上, 作金剛拳, 握左手拇指之甲. 上述左手之蓮華拳表蓮華部, 是理 ; 右手之金剛拳表金剛部, 是智, 二拳重合, 表理智不二, 故稱如來拳印, 又稱智拳印. 然諸經軌所稱之如來拳, 通常係指蓮華拳而言. [大日經疏卷十三](參閱六種拳印1304)
【여래금강如來金剛】
p2352-中→ 指列於密敎胎藏圖像中遍知院之三尊. 又如來金剛三尊中之一尊(或三尊), 與阿闍梨所傳曼荼羅遍知院中之如來三昧耶金剛同體. 於胎藏修法中, 此尊以金剛大慧印爲其內證. 三尊之形像如下 : (一)豎右肘手掌上仰, 拇指․食指相捻, 其餘三指稍屈, 左手置於胸前, 持五股杵. (二)舒展右手掌置於腿上, 手掌上仰, 持蓮花, 花上豎有三股金剛杵, 杵上有光焰. 以上二尊皆以右足押左足, 半跏趺坐於蓮花上. (三)右手置腰間, 持蓮花, 花上有羯磨杵, 左手結施願印, 以左足押右足, 半跏趺坐於蓮花上.
【여래념처보살如來念處菩薩】
p2352-上→ 爲列於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遍知院之菩薩. 其形像爲豎右手, 而拇指․食指相捻, 其餘三指散立, 豎左肘, 手握短冊形之物, 半跏趺坐於蓮花上. 其印契爲虛心合掌, 屈二食指, 捻二拇指之指頭, 卽大慧刀印. 眞言爲 : 歸命怛他蘗多娑麽口栗底(tathāgatasmṛti, 如來念)薩埵(sattva, 衆生․有情)係哆弊嗢蘗多(heddhabhyudgata, 諸利益生)伽伽那(gagana, 虛空)糝忙糝麽(samāsama, 等無等)莎訶(svāhā成就) ; 卽如來念念利益有情, 等同虛空, 更爲虛空所不及之義. [大日經卷四密印品․大日經疏卷十三]
【여래도보살如來刀菩薩】
p2347-中→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此尊卽大日經密印品所擧, 以大慧刀印明爲其自內證之尊. 刀, 比喩利智, 能斷除煩惱之義. 其形像爲右手持劍, 左掌上仰, 置於臍前, 而拇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等稍屈, 跏趺坐於蓮花上. [大日經疏卷十三]
【여래독증자서삼매경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p2360-上→ 全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於泰始二年至建興元年(266~313). 又作獨證自誓三昧經․如來自誓三昧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 獨證自誓三昧爲佛陀昔時在句潭彌國大叢樹間之交露精舍所居道場之名. 本經敘述如來對賢儒菩薩解說佛法中之三種因緣, 卽趣向童眞․了生․阿惟顔等三種階次之人, 如來皆一一豫以授決. 其次又宣說出家之法, 竝謂迦葉卽循此自誓而得戒. 本經所說之童眞․了生․阿惟顔, 相當於華嚴經所說十住菩薩之第八․第九․第十住等三種階位 ; 此於十住十地等菩薩修行階位之思想中, 頗値後世學者注意. 又本經之異譯本有東漢安世高之獨證自誓三昧經. [出三藏記集卷二․歷代三寶紀卷六․大唐內典錄卷二․開元釋敎錄卷二]
【여래령탁보살如來鈴鐸菩薩】
p2358-下→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遍知院之菩薩. 在胎藏修法如來身會中雖結誦此尊之印明, 然大日經卷四密印品中竝未論及此尊, 或已攝入如來法螺印(大法螺印)中. 其形像爲豎右肘, 持金剛鈴, 作振動之勢, 左拳下覆, 置於腰間, 半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여래륜보살如來輪菩薩】
p2359-下→ 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又作如來法輪菩薩. 以轉法輪印明爲其自內證, 表如來轉法輪之德. 形像爲豎右掌, 舒散五指, 左手當胸持蓮花, 花上有八輻輪, 輪有光焰圍繞, 跏趺坐於蓮花上. 此尊印明稱爲轉法輪印. 印相爲兩手舒五指, 左手下覆, 右手上仰, 兩手以背相合, 小․無名․中․食指等八指一一交叉, 左手之拇指與右手之拇指指端相合. 眞言爲 : 南麽三曼多伐折羅赧(namaḥ samanta vajraṇāṃ)歸命普遍諸執金剛) 伐折羅咀麽句痕(vajātmakohaṃ 我是金剛身). 據大日經疏卷九載, 此眞言具有平等․本誓․除障․警覺等四義. [大日經卷四密印品](參閱轉法輪印6620)
【여래민보살如來愍菩薩】
p2357-下→ 如來愍, 梵名 Tathāgata-mṛḍitā(mreḍitā), 音譯怛他言我多母隸胝多. 此尊列於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內列北方第二位. 密號爲敎令金剛. 據諸說不同記所載, 四無量尊及如來愍菩薩, 或卽五淨居天. 其形像爲全身呈肉色之天女形, 著防襠衣, 垂仰右掌, 持荷葉, 葉上盛花, 左手持寶珠, 珠上有光焰, 面稍向左, 交脚坐於荷葉上. 三昧耶形爲寶花或寶珠. 印言爲悲愍菩薩之印言. [大日經卷二眞言藏品]
【여래발생게如來發生偈】
p2357-中→ 係出自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之偈頌. 又作能生諸佛偈. 頌文爲(大一八․三一上) : 能生隨類形, 諸法之法相, 諸佛與聲聞, 救世因緣覺, 勤勇菩薩衆, 及仁尊亦然. 衆生器世界, 次第而成立, 生住等諸法, 常恆如是生 ; 由具智方便, 離於無慧礙, 而觀此道故, 諸正遍知說.據大日經疏卷十四之闡釋, 謂□( a, 阿)字係諸法能生之本體, 故又可稱爲無相法身․平等法身 ; 如來發生偈卽表顯此一無相法身, 能隨緣而普現色身, 生出受用․變化․等流等諸佛, 竝由此等諸佛之敎化而得佛․菩薩․聲聞․緣覺等種種果之義.
【여래방변선교주경如來方便善巧咒經】
p2348-下→ 梵名 Sapta-buddhaka-sūtra. 全一卷. 隋代闍那崛多譯. 又作如來善巧咒經․如來方便巧咒經.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 內容敘述佛居鷄羅婆山頂時, 林中一比丘爲惡鬼所捉, 另一此丘著於邪魅, 苦悶懊惱不堪. 佛陀乃應虛空藏菩薩之請, 宣說滅除疾病苦․遠離鬼魅之神咒. 又本經之同本異譯有譯於梁代(譯者佚名)之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 及宋代法天所譯之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歷代三寶紀卷十二․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敎錄卷七]
【여래변설보살如來辯說菩薩】
p2364-中→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列於遍知院之如來平等說菩薩․胎藏圖像中遍知院之如來辯才菩薩. 在胎藏圖像中, 其形像爲向前豎右手, 結三業妙善之印(卽屈無名指․小指, 舒拇指․食指․中指), 左拳持蓮花, 置於腰上, 半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據大日經疏卷十三․玄法軌卷上(別本)等載, 其印契爲虛心合掌, 屈二食指, 置於中指之背, 然指頭不相觸著. 二食指表牙, 二拇指表舌, 故拇指搖動表辯說之意. 眞言爲 : 歸命阿振底也那部多(acintya dbhuta, 不可思議奇特)路波嚩增(rūpavaśam, 語分段)三摩哆鉢囉鉢多(samantaprāpta, 普至)微輸馱娑嚩囉(viśuddha svara, 淸淨言音)莎訶(svāhā, 成就). 結誦此印言之功德, 可得四無礙辯才, 竝能宣說正法. [大日經卷四密印品]
【여래보광보살如來普光菩薩】
p2357-中→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如來焰光菩薩. 又稱普光菩薩․圓光菩薩․如來圓光菩薩. 此尊係表示如來大智圓滿, 光明普照法界之德. 在胎藏圖像中, 其形像爲頂戴寶冠, 二手上仰, 置於臍前, 持載有鉢形物之蓮花, 其身及鉢有熾盛之光焰, 結跏趺坐於蓮花上. 據大日經卷四密印品․大毘盧遮那經廣大儀軌卷上․攝大儀軌卷中載, 其印契爲虛心合掌, 二拇指微屈而入掌, 直豎二食指, 舒散如放光狀. 眞言爲 : 歸命入嚩羅摩履儞(jvalāmā-lini, 光焰鬘)怛他蘗多口栗旨(tathāgatārci, 如來光明)莎訶(svāgā, 成就). [大日經疏卷十三]
【여래보보살如來寶菩薩】
p2364-上→ 如來寶, 梵名 Sarva-tathāgata-maṇiḥ 音譯薩縛怛他蘗多摩尼. 係一切如來寶珠之義. 此尊位於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內列, 釋迦之北方. 卽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 位於釋迦如來右方之佛母 ; 大日經卷一具緣品中世尊右方之遍知眼․能寂母 ; 亦相當於大日經疏卷五中世尊北邊之佛眼․佛母. 此尊以釋迦之大慈觀察衆生, 故稱佛眼․遍知眼. 主釋迦如來之寶處三昧之德. 密號爲寶相金剛. 其形像爲身呈黃色, 豎右掌於胸前, 屈中指․無名指․小指, 左拳當胸, 持蓮花, 花上有三寶珠, 面向左微仰視, 跏趺坐於赤蓮花座上. 種子爲□(ta). 三昧耶形爲蓮花上如意寶, 或佛頂眼. 據玄法軌卷二載, 其印契作內縛拳, 伸中指, 屈食指置於中指之背, 而不相觸著. 眞言爲能寂母之眞言, 卽 : 歸命怛他言我多(tathāgata, 如來)作乞篘(cakṣu, 眼)尾野縛路迦野(vyāvalokaya, 觀)娑縛賀(svāhā, 成就). [大日經疏卷十]
【여래부사의경계경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p2348-上→ 全一卷. 唐代實叉難陀(652~710)譯. 又作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不思議境界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冊. 內容敘述佛於摩竭陀國菩提樹下成正等覺時, 觀自在等諸菩薩, 舍利弗․大目犍連等諸聲聞, 摩訶波闍波提等諸比丘尼, 釋梵護世․天․龍․乾闥婆等非凡者來會. 佛爲令諸菩薩衆及一切衆生了知諸佛深祕禪定威神力, 入於三昧, 稱爲如來不思議境界. 其時, 三十二相之一一相中, 皆現十方無量佛刹, 於八十種諸好中一一復現如來往昔所修之菩薩行門. 於是德藏菩薩問普賢菩薩有關此三昧之名義․證得此三昧之福德因緣等, 普賢菩薩乃爲其一一詳說. 又本經爲大華嚴經普光法堂會之別譯. [開元釋敎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三]
【여래부사의비밀대승경如來不思議袐密大乘經】
p2347-下→ 凡二十卷. 宋代法護於景德元年至嘉祐三年之間(1004~1058)譯出. 又作如來祕密大乘經․祕密大乘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一冊. 全經分爲二十五品, 內容闡明菩薩以身密淸淨, 故法身無相, 得以示現一切普處, 化益衆生 ; 語密淸淨, 故隨時可聞一切有情之音聲 ; 心密淸淨, 可了知一切衆生之心念. 又解說如來身密․語密․心密等三密不思議之所由. 其後敘述菩薩六年苦行之超勝以及降魔外道之過程, 依所緣觀機而攝受一切衆緣. 成佛後入曠野城應供時, 諸天鬼神皆發善心來歸依之. 佛且應祕密主之請, 宣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法. 祕密主遂請求於佛入滅後五百年中護持本經. 又本經之異譯有大寶積經密迹金剛力士會及西藏譯本, 然本經比大寶積經有少許之增廣, 兩者若就內容相等部分而言, 僅有文飾之差別 ; 又大寶積經無品目之分.
【여래비밀장경如來袐密藏經】
p2353-下→ 凡二卷. 譯於南北朝初期(350~431), 譯者佚名. 又作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祕藏經․秘密藏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本經敘述佛陀對來自常出大音國之無量志莊嚴王菩薩宣說祕密藏法. 菩薩歡喜而以身供養佛, 且變現稀有廣大之神通. 佛更就大德迦葉之啓問而敷演祕密藏法. [歷代三寶紀卷六․大唐內典錄卷二․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十一․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四]
【여래비보살如來悲菩薩】
p2357-上→ 如來悲, 梵名 Tathāgata-karṇā 音譯怛他言我多迦盧拏. 列於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內列北方第三位. 此尊係主佛四無量心中之悲無量心. 密號慈化金剛. 其形像爲全身呈肉色, 髮下垂, 天衣覆於二肘, 二手合掌, 交脚坐於荷葉上. 種子爲□(ka). 三昧耶形爲合掌, 或如意珠. 印契爲普通合掌. 眞言爲悲無量心之眞言, 卽 : 唵(oṃ) 摩訶(mahā, 大)迦盧拏夜(karṇāyā ,悲)娑頗羅(sphāra, 普及擴大).
【여래사보살如來捨菩薩】
p2354-下→ 如來捨, 梵名 Tathāgatopekṣā音譯怛他言我多汚閉乞灑. 此尊列於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外列北端 ; 主佛四無量心中之捨無量心. 密號爲平等金剛. 其形像爲全身呈肉色, 右掌壓於腿上, 拇指向內, 其餘四指向外, 左手持白珠, 面稍傾向左, 交脚坐於荷葉上. 種子爲□(u). 三昧耶形爲白珠. 印契爲普通合掌. 眞言爲捨無量心之眞言, 卽 : 唵(oṃ)摩護閉乞灑(mahopekṣā大捨)娑頗羅(sphāra, 普及擴大).
【여래사자如來使者】
p2351-下→ 卽指密敎五大明王中之不動明王. 蓋不動明王係以宣布如來之敎令爲本誓, 故稱之爲如來使者. 又稱不動如來使. 據大日經疏卷五載, 不動明王如來使者, 爲如來之僮僕․給使, 專供執作諸務. 此外, 有關不動明王之經軌中, 一般亦多以之作如來使者. [大日經卷一具緣品]
【여래사자후경如來師子吼經】
p2353-上→ 梵名 Siṃha-nādika-sūtra. 全一卷. 佛陀扇多(梵 Buddhaśānta)於元魏正光六年(525)譯出. 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全經經義强調一切法性皆不可說, 智爲不可外求而應由內求者, 由是說明自內證之旨趣, 可說係保持大乘空觀立場之經典. 又本經說法地點於日月宮中勝藏殿, 且與會大衆之人數超乎尋常, 此亦爲本經特點之一. 本經之異譯本有大方廣師子吼經, 爲地婆訶羅於唐永隆元年(680)譯出. 本經現仍存有西藏譯本. [歷代三寶紀卷九․大唐內典錄卷四․開元釋敎錄卷六]
【여래삭걸저如來鑠乞底】
p2364-下→ 鑠乞底, 梵名 Śakti, 意譯槊(短槍). 又稱如來槊․如來槊菩薩. 此菩薩主如來保護衆生之方便之德. 爲密敎現圖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中之菩薩. 形像爲身呈肉色, 右手向外執槍, 左拳叉腰, 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種子爲□(śa). 三昧耶形爲鉾鉞. 密號衆行金剛. 關於此菩薩之形像, 尙有諸多異說. [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大日經疏卷五․卷六․祕藏記]
【여래상구보살如來商佉菩薩】
p2354-中→ 如來商佉, 梵名 Tathāgata-śaṅkhaḥ音譯怛他蘗多商佉. 又作如來法螺菩薩․法螺菩薩․吉祥商佉菩薩.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在胎藏圖像中, 其形像爲向前豎右肘, 舒展拇指․食指等, 屈其餘之三指, 左手握拳置於胸前, 持蓮花, 花上立螺貝, 螺上有光焰, 半跏趺坐於蓮花上. 種子爲□(aṃ)卽在表示本不生之□(a, 阿)字上, 加上表示遍一切處之大空點, 成爲大寂涅槃之體性. 據大日經卷四密印品載, 其印契爲虛心合掌, 屈二食指, 以二拇指絞之. 眞言爲 : 歸命暗(aṃ種子). [大日經疏卷十三]
【여래선如來禪】
p2360-下→ ①爲四種禪之一. 指佛地之禪定. 出自大乘入楞伽經卷三集一切法品. 卽入於如來地, 證得聖智三種樂, 爲利益衆生而示現不思議之廣大妙用者, 稱爲如來禪. ②爲五種禪(五味禪)之一. 據宗密之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 將禪分爲五種, 其中, 最上乘禪稱爲如來淸淨禪(略稱如來禪), 又稱一行三昧․眞如三昧. 此禪之旨趣, 係頓悟自心本來淸淨無有煩惱, 具足無漏之智性, 且此種淸淨心與佛無異, 此心卽佛, 故宗密稱之爲如來淸淨禪, 竝以之爲達磨門下相傳之禪. 然自中唐以後, 禪宗因盛行以棒喝․坐禪等不立文字․見性成佛之方式接化衆生, 又當時如來禪僅滯於義解名相, 而未至達磨祖師西來所傳之眞禪味, 故仰山慧寂禪師另立祖師禪之名稱, 以此爲達磨所傳之心印, 表示祖祖相傳․以心印心之意, 以別於敎內其他諸禪. [景德傳燈錄卷十一仰山慧寂章](參閱五味禪1105․祖師禪4240)
【여래설보살如來舌菩薩】
p2351-上→ 如來舌, 梵名 Tathāgata-jihva, 音譯怛他言我他爾訶縛. 爲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內列, 位於佛南方第六位之尊 ; 亦爲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遍知院之菩薩. 此尊主佛說法之舌相, 常作眞實語之德. 密號爲辯說金剛. 然此尊與如來辯說菩薩竝非同一尊. 現圖曼荼羅中, 其形像爲全身呈肉色, 右掌舒展上仰, 而置於胸前, 豎左掌, 以拇指․食指持開敷之蓮花, 蓮上置舌, 舌上有光焰, 跏趺坐於赤蓮花上. 種子爲□(ji). 三昧耶形爲蓮上舌. 據大日經卷四密印品載, 其印契爲屈二無名指(二水輪), 以二拇指(二空輪)合入掌中, 拇指壓於二無名指之指甲上. 印契中之二水卽表言說之義, 入掌中卽表示入□(a)字門之義, 以二空壓二水卽表示大空等同之義. 據大日經密印品載, 其眞言爲 : 歸命怛他蘗多(tathāgata, 如來)爾訶縛(jihva, 舌)薩底也(satya, 眞實)達摩(dharma, 法)鉢羅底瑟恥多(pratiṣṭhita, 性)莎訶(svāhā 成就). [大日經義釋卷十]
【여래소보살如來笑菩薩】
p2354-上→ 如來笑, 梵名 Tathāgata-hāsa, 音譯怛他言我多訶娑. 卽位於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內列南端之菩薩. 此尊原爲如來之齒相, 係表示主如來歡喜之德. 乃相當於阿闍梨所傳曼荼羅遍知院之如來唇菩薩或如來口菩薩. 密號爲歡喜金剛․破顔金剛. 其形像爲全身呈肉色, 開口露齒, 擧右臂, 掌心下覆, 置於口邊, 左拳置腰側, 持開敷之蓮花, 跏趺坐於赤蓮花上. 種子爲□(hā)或□(haḥ). 三昧耶形爲開敷之蓮花. 印契․眞言則用金剛笑菩薩之印明. (參閱如來唇菩薩2352)
【여래소설청정조복경如來所說淸淨調伏經】
p2352-上→ 全一卷. 劉宋法海譯. 又作寂調音所問經․寂調音經.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本經係文殊師利對寂調音天子宣說大乘戒之要義, 及菩薩․聲聞之毘尼(律)相異處. 經文內容大致和鳩摩羅什所譯淸淨毘尼方廣經相同, 唯文句稍長. 此外, 西晉竺法護所譯文殊師利淨律經, 亦爲本經之同本異譯. [出三藏記集卷四․歷代三寶紀卷四․卷十․開元釋敎錄卷五]
【여래승덕륙의如來勝德六義】
p2356-中→ 據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載, 諸佛如來之勝德有六種義, 卽 : (一)自性義, 謂諸佛法身皆依眞如理體而爲自性. (二)因義, 謂諸佛於無量無數劫中, 修習勝果之因. (三)果義, 謂諸佛永斷一切煩惱等障, 證得無上菩提之果. (四)業義, 謂諸佛以淸淨身業示現大神通, 淸淨口業演說大法義, 淸淨意業善作諸調伏, 導引衆生出離生死苦海, 證入大菩提. (五)相應義, 謂諸佛於因位中能修行種種難行苦行, 故得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 而與法性之理相應. (六)差別義, 謂諸佛說法度化衆生, 而隨處示現法․報․應三身差別之相.
【여래시교승군왕경如來示敎勝軍王經】
p2350-中→ 全一卷. 唐代玄奘譯. 又作勝軍王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內容敘述佛陀在舍衛城誓多林給孤獨園時, 爲勝軍王開示正法治國之道, 如以四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受群臣․百姓 ; 佛陀又藉老病死衰等强調勤修無常觀․盡滅觀之重要, 乃至護持佛法․願求正法聖慧之財寶. 綜觀全經之思想, 多爲第二義之俗諦門, 故屬小乘阿毘達磨論之思想. 又本經之同本異譯有宋代施護所譯之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大唐內典錄卷五․古今譯經圖紀卷四․開元釋敎錄卷八․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一]
【여래시원보살如來施願菩薩】
p2352-下→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其形像爲右手下垂, 結施願印, 左手持蓮花, 花上有與願印相, 印之周圍有光焰, 半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여래신회如來身會】
p2351-中→ 指密敎胎藏修法中, 所結誦之大慧刀等二十五印明, 爲遍知院所攝. 此會乃闡明胎藏界十三大會修行得果之義, 以此等印明結誦之功德具足如來三密, 故稱如來身會. 此會包括有大慧刀․大法螺․蓮華座․金剛大慧․如來頂․如來頂相․毫相藏․大鉢․施無畏․與滿願․悲生眼․如來索․如來心․如來臍․如來腰․如來藏․普光․如來甲․如來舌․如來語․如來牙․如來辯說․如來持十力․如來念處․一切法平等開悟等二十五印明 ; 或謂入佛三昧耶․法界生․轉法輪等亦爲如來身會所攝. [大日經卷四密印品]
【여래심경如來心經】
p2348-中→ 凡二卷. 宋代施護譯於太平興國五年(980)之後. 又作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佛頂放無垢光明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 本經敘述佛居睹史陀天宣說六度果報之法, 時有忉利天之摩尼藏無垢天子於睡夢中得炬口天夜叉警告, 謂七日之後必命終受地獄衆苦, 故惶恐求救於帝釋天, 彼等遂同往世尊所. 佛乃爲之宣說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 竝謂誦持此陀羅尼可得諸功德, 其後又示以成就此陀羅尼之儀則. 又本經之緣起與流傳極廣而專用以禳災延壽之尊勝陀羅尼之緣起略同.
【여래심보살如來心菩薩】
p2348-中→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其形像爲頂戴寶冠, 身著羯磨衣, 二手上仰置於臍前, 手持蓮花, 蓮上有珠, 此珠表示心月輪. 據大日經卷四密印品載, 其印契作內縛拳, 竝豎右手之食指․中指, 稍屈第三指節成鉤形. 眞言爲 : 歸命壤怒嗢婆嚩(jñānudbhava, 智生)娑訶(svāhā成就). [大日經疏卷十三]
【여래십력생집금강如來十力生執金剛】
p2347-下→ 爲密敎大日經說會曼荼羅之內眷屬十九執金剛之一. 司如來之後得方便智. 此方便化他之權智係由如來十智力所生之智, 故此尊稱爲如來十力生. [大日經疏卷一]
【여래아보살如來牙菩薩】
p2349-上→ 如來牙, 梵名 Tathāgta-daṃṣṭrā 音譯怛他言我多能瑟咤羅. 爲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外列, 位於佛南方第一位之菩薩. 此尊乃主佛德, 摧破生(衆生)佛(諸佛)差別之執著. 密號護法金剛․調伏金剛. 形像爲全身呈肉色, 右掌當胸, 稍屈中指․無名指等, 左拳置胸前, 持開敷之蓮花, 蓮上有牙, 臉朝右, 坐於赤蓮上. 種子爲□(daṃ). 三昧耶形爲蓮花上牙. 據大日經卷四密印品載, 此尊印契爲虛心合掌, 屈二食指入掌內向上. 眞言爲 : 歸命怛他言我多(tathāgta, 如來)能瑟咤羅(daṃṣṭra, 牙)羅娑羅娑釳羅(rassāgra, 味勝上)三鉢羅博迦(samprāpaka, 得)薩縛(sarva, 一切)怛他言我多(如來)微灑也(viṣaya, 境界)三婆縛(sambhava, 生)莎訶(svāhā) ; 意卽普遍歸命諸佛, 得咀嚼無上法味之如來牙, 係由一切如來之境界而生
【여래안보살如來眼菩薩】
p2355-中→ 又稱如來觀菩薩.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與如來身會之悲生眼(佛眼)菩薩同體 ; 然如來眼與悲生眼之眞言不同. 在胎藏圖像中, 其形像爲豎右肘, 手掌上仰, 拇指․食指相捻, 其餘三指稍屈 ; 左手置胸前, 持蓮花, 花上有兩眼, 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其印契與悲生眼之印契相同. 眞言爲 : 歸命怛他揭多斫吃芻(tathāgata cakṣu, 如來眼)尾也嚩路迦也(vyavalokāta, 觀)莎訶(svāhā 成就). [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卷四密印品․大日經疏卷九)
【여래어보살如來語菩薩】
p2359-上→ 如來語, 梵名 Tathāgata-vaktra. 爲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列於釋迦院內列南方第二位之菩薩. 其梵名 vaktra 意指言語之器, 亦卽發語之口, 故大日經卷四密印品稱之爲如來語門菩薩, 胎藏圖像稱之爲如來口菩薩 ; 然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之遍知院同時列有如來口與如來唇兩尊菩薩, 則兩尊之中, 不知何者卽爲此尊(如來語)之異名. 如來以圓妙之音演說大法, 各類衆生隨聞得解 ; 而此尊由如來之智所生, 主如來發語演說之德. 其密號爲性空金剛. 其形像, 據現圖曼荼羅載, 全身呈肉色, 右掌上仰, 置於胸前, 立左掌, 食指․中指彎曲, 手執蓮花, 蓮上有寶珠. 種子爲除珪va). 三昧耶形爲蓮上唇. 據大日經卷四密印品記載, 其印契爲虛心合掌, 而以兩手之食指․無名指相合入掌, 聚於一處相捻, 二小指․中指豎直, 二拇指微屈. 眞言爲 : 歸命怛他蘗多(tathāgata, 如來)摩訶縛吃怛羅(mahāvaktra, 大語門)微濕縛壤曩(viśvajñāna, 種種巧智) 摩護娜也(mahodaya, 廣大) 莎訶(svāhā 成就). [大日經疏卷十三]
【여래如來】
p2346-中→ 語 tathāgata, 巴利語同. 音譯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薩阿竭․怛他言我多․多阿竭. 又作如去. 爲佛十號之一. 卽佛之尊稱. 蓋梵語 tathāgta 可分解爲 tathā-gata(如去)․tathā-āgata(如來)二種, 若作前者解, 爲乘眞如之道, 而往於佛果涅槃之義, 故稱爲如去 ; 若作後者解, 則爲由眞理而來(如實而來), 而成正覺之義, 故稱如來. 佛陀卽乘眞理而來, 由眞如而現身, 故尊稱佛陀爲如來. 長阿含卷十二淸淨經(大一․七五下) : 佛於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 於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 故名如來. 復次, 如來所說如事, 事如所說, 故名如來.大智度論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四下) : 行六波羅蜜, 得成佛道, (中略)故名如來 ; (中略)智知諸法如, 從如中來, 故名如來.又因佛陀乃無上之尊者, 爲無上之無上, 故亦稱無上上. 又如來之稱呼, 亦爲諸佛之通號. 巴利文長部經注(Sumaṅgala-vilāsinī)擧出如來有九義 ; 十住毘婆沙論卷一則擧出如來有十一義. 此外, 大寶積經卷九十․大威德陀羅尼經卷十三․佛性論卷二如來藏品等, 亦各有不同之說法. 另據成實論卷一․行宗記卷上等之說, 乘眞如之道而來成正覺者, 是爲眞身如來 ; 而乘眞如之道來三界垂化者, 是應身如來. 天台家依成實論卷一之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一語, 解釋眞身․應身二如來之義, 稱爲二如來 ; 據法華文句卷九之解釋, 卽 : 乘(如如之智)如實(如如之境)道(因)來成正覺(果)者, 因境智契合, 功果圓滿, 是爲眞身如來 ; 而以如實智乘如實道(境智契合), 來至三界示現八相成道者, 是爲應身如來. 此外, 天台家又依大智度論卷二之如法相解, 如法相說一語, 解釋法身․報身․應身三如來之義, 稱爲三如來 ; 據法華文句卷九之解釋, 卽 : 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爲如, 不動而至應一切處爲來, 此指法身如來 ; 從理名如, 從智爲來, 此指報身如來 ; 境智冥合爲如, 來至三界轉妙法輪而說法爲來, 此指應身如來.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八․十號經․坐禪三昧經卷上․大智度論卷十․卷二十一․卷七十․卷七十二․卷八十五․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菩提品․大日經疏卷一․翻譯名義集卷一](參閱十號480)
【여래여의보보살如來如意寶菩薩】
p2350-下→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 於胎藏現圖曼荼羅, 則將此尊視同大勇猛菩薩(梵 Mahā-vīra). 大日經卷一具緣品以偈頌形容此尊(大一八․六下) : 復於彼南方, 救世佛菩薩, 大德聖尊印, 號名滿衆願, 眞陀摩尼珠, 住於白蓮華.依大日經疏卷五之闡釋, 此尊係淨菩提心無邊行願所集成, 常能普雨世間及出世間之一切財寶.
【여래연화보살如來蓮華菩薩】
p2359-下→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此尊以金剛不壞之蓮花座爲其自誓之內證. 據大日經疏卷十三載, 此蓮花座, 又稱金剛座․金剛不壞座 ; 又以蓮花爲座, 故爲成佛以後之座. 其印契爲虛心合掌, 舒散諸指成鈴鐸之形, 二小指․二拇指相持, 合食指․中指, 卽六葉印. 最初之印母爲未敷蓮華印, 象徵法身之座 ; 其次爲開敷八葉印, 象徵報身之座 ; 最後之六葉印則象徵應身之座. 眞言爲 : 歸命□(āḥ).
【여래요보살如來腰菩薩】
p2358-上→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在胎藏圖像中, 此尊之形像爲右手上仰置腿上, 左手置腰間, 手上持蓮花, 花上有環狀物, 跏趺坐於蓮花上. 此尊之印契, 於諸經軌所載不同, 據大日經疏卷十三載, 爲如來鉤之印, 食指在內, 舒展無名指. 眞言爲 : 歸命怛他蘗多(tathāgata, 如來)三婆嚩(sambhava, 生)莎訶(svāhā, 成就). [大日經卷四密印品]
【여래인보살如來印菩薩】
p2350-下→ 全稱一切如來印菩薩. 爲位於密敎胎藏圖像遍知院之菩薩. 相當於現圖曼荼羅之一切遍知印菩薩. 其形像爲頂戴角冠, 天衣飄揚, 二手上仰置於膝上, 持蓮臺, 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여래자보살如來慈菩薩】
p2358-下→ 如來慈, 梵名 Tathāgata-maitrī 音譯怛他言我多昧底利. 位於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內列北端之菩薩. 此尊主佛四無量心中之慈無量心. 密號護念金剛. 其形像爲全身呈肉色, 面向左, 交脚坐於荷葉上, 著防襠衣, 二手持荷葉, 葉上盛有荷花. 種子爲□ (mai). 三昧耶形爲荷上花, 或如意珠. 印契爲普通合掌(又稱普通印). 眞言爲慈無量心之眞言, 卽 : 唵(oṃ) 摩賀(mahā 大) 昧怛羅夜(māitrāyā 慈)娑頗羅(sphāra, 普及擴大).
【여래장경如來藏經】
p2363-上→ 全一卷. 漢譯本有二 : 一爲大方等如來藏經, 東晉佛陀跋陀羅(梵 Buddhabhadra, 覺賢359~429)譯於元熙二年(420). 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一爲大方廣如來藏經, 唐代不空(梵 Amoghavajra, 不空金剛 705~774)譯於天寶五年至大曆六年間(746~771). 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此二譯本大同小異, 惟不空所譯之經內容較豐富詳細. 此外現存尙有西藏譯本. 本經計有四次漢譯, 然現存僅有第三․第四譯. 初譯係西晉法炬所譯, 故可知如來藏經於西元三世紀頃卽已傳入中國. 本經因係闡釋如來藏(梵 tathāgata-garbha), 故稱如來藏經. 本經係闡明如來藏之實存, 衆生卽使在諸種煩惱之中, 如來藏亦不會被染汚, 竝以九種譬喩說明如來藏之自性淸淨, 譬喩之說明佔本經之大部分. 本經之形式, 均爲長行(卽散文)之後卽有偈頌, 乃重頌之形式. 其內容僅强調如來藏之內涵, 至於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之關係, 竝未說明. 從其內容形式或漢譯年代推定, 本經係闡釋如來藏之諸經論中的最早作品. 本經所主張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之經旨, 由涅槃經繼承之, 而成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說. 此外, 有關如來藏之九種譬喩, 後爲究竟一乘寶性論及佛性論所繼承, 而以九種譬喩代表九種煩惱.
【여래장성如來藏性】
p2363-上→ 謂一切衆生之自性皆隱藏如來之功德. 瑜伽論記卷二十(大四二․七六四上) : 楞伽等云 : “如來藏性具足一切恒沙功德, 本自有之, 非適今也.” (中略)又華嚴經云 : “佛子!一切衆生皆有佛如來藏性, 具諸功德.”
【여래장엄지혜광명입일절불경계경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p2355-下→ 凡二卷. 北魏曇摩流支譯於景明二年(501). 又作如來入一切佛境界經․智慧莊嚴經․如來莊嚴佛境界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本經敘述佛陀對妙吉祥童眞(文殊師利)宣說不生不滅之法, 開示如來法身之本義․方便示現之道理及隨機攝化之大用, 竝闡明菩提及菩薩行之義. 本經另有三異譯本 : 宋代法護等所譯之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及西藏譯本. 其中, 法護譯本內容最爲增廣, 而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爲最簡略․最接近原型者. [Ancient Khotan, Plate CIX]
【여래장如來藏】
p2361-中→ ①梵語 tathāgata-garbha. 指於一切衆生之煩惱身中, 所隱藏之本來淸淨(卽自性淸淨)的如來法身. 蓋如來藏雖覆藏於煩惱中, 卻不爲煩惱所汚, 具足本來絶對淸淨而永遠不變之本性. 又一切染汚與淸淨之現象, 皆緣如來藏而起之敎法, 卽稱如來藏緣起. 經論中常以該思想闡明人之迷․悟對立意義. 勝鬘經法身章(大一二․二二一下) : 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 名如來藏.大方等如來藏經亦列擧蓮花內有化佛․淳蜜在巖樹中․眞金墮於不淨處․弊物裹金像․賤女懷貴子等九喩, 詳加解說其義. 佛性論卷二如來藏品謂藏有三義 : (一)所攝藏, 一切衆生悉攝於如來之智內. (二)隱覆藏, 如來法身無論因位․果位, 俱不改變 ; 然衆生爲煩惱所覆, 故不得見. (三)能攝藏, 如來果德悉攝於凡夫心中. 於同論卷二自體相品與勝鬘經自性淸淨章謂藏有自性․因․至得․眞實․祕密等五義, 卽 : (一)萬有悉爲如來之自性, 由自性之義而言, 稱爲如來藏. (二)此藏乃聖人修行正法而生之對境, 由成爲境界之因義而言, 稱爲正法藏, 或法界藏. (三)信此藏可得如來法身之果德, 由至得之義而言, 稱爲法身藏. (四)此藏超越世間一切虛僞, 由眞實之義而言, 稱爲出世藏, 或出世間上上藏. (五)一切法若順此藏則得淸淨, 反之則成染濁, 由祕密義而言, 稱爲自性淸淨藏. 以上五項稱爲五種藏. 大乘止觀法門卷一, 則列擧能藏․所藏․能生之三義 ; 圓覺經略疏卷上, 亦擧出隱覆․含攝․出生等三義, 稱爲三種如來藏. 另據勝鬘經空義隱覆眞實章載, 如來藏可分二種 : (一)如來藏超越煩惱, 或與煩惱不同, 亦卽於如來藏中煩惱爲空, 稱爲空如來藏. (二)如來藏具足一切法, 而與煩惱不離․不脫․不異, 此卽不空如來藏. 又同經法身章載, 如來藏尙可分爲二義 : (一)在纏, 被煩惱所纏縛之狀態, 包含空與不空二如來藏. (二)出纏, 脫離煩惱纏縛之狀態. 大乘起信論則謂, 眞如有如實空與如實不空二面 ; 覺之體相若以四鏡爲喩, 卽 : (一)如實空鏡, 卽空如來藏. (二)因薰習鏡, 卽不空如來藏. (三)法出離鏡. (四)緣薰習鏡. 前二者爲在纏, 後二者則爲出纏. 釋摩訶衍論卷二歸納以上諸說, 而立十種如來藏. 卽 : 大總持如來藏․遠轉遠縛如來藏․與行與相如來藏․眞如眞如如來藏․生滅眞如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能攝如來藏․所攝如來藏․隱覆如來藏等十種. 或以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阿摩羅識(九識家所立之第九識)爲一, 例如入楞伽經卷七(大一六․五五六中) : 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 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又(大一六․五五六下) : 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 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 如來藏識不生不滅.此時如來藏卽阿摩羅識. 如來藏之思想, 在印度較唯識說早成立, 與中觀․唯識等思想不同, 然後世在唯識說之外, 未別立如來藏, 而於唯識說中論述如來藏. 我國地論宗則以如來藏爲究竟, 而立淨識緣起說. 天台宗認爲如來藏卽實相, 而視其爲不可思議之妙法. 於華嚴宗, 在三祖法藏之起信論義記卷上立有四宗敎判, 第四宗卽名如來藏緣起宗 ; 內容含攝楞伽․密嚴․起信․寶性等經論之說, 就該宗五敎判而言相當於第三之終敎. 又密敎胎藏界曼荼羅所說, 卽根據如來藏思想而來.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七․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卷四․入楞伽經卷一․大乘密嚴經卷下․大般若經卷五七八․無上依經卷上․金剛仙論卷五․大智度論疏卷十四․法華經玄義卷五下․大乘義章卷一․卷三末․四分律疏飾宗記卷三本](參閱譬喩6809). ②指佛所說之一切經藏. 增一阿含經卷一(大二․五五○下) : 其有專心持增一, 便爲總持如來藏.
【여래장연기如來藏緣起】
p2363-下→ 又作眞如緣起. 爲四種緣起之第三. 佛敎對於宇宙現象之緣起論, 歸納之, 有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等各種系統之別, 其中, 如來藏緣起係指由如來藏之自性淸淨心生起一切萬有之緣起論, 乃楞伽經․密嚴經等所詮顯之思想. 謂如來藏有常住不變之一面, 同時亦有隨緣起動而變現萬有之一面. 如來藏隨緣起動之次第, 先是如來藏之一心被無始以來之無明惡習所薰習, 而成爲第八阿賴耶識(藏識), 再由藏識現起萬有, 然如來藏之本性竝不毁損, 而成爲如來藏爲體, 藏識爲相之關係. 又如來藏之實體有眞如門與生滅門二義, 就眞如門而論, 如來藏爲一味平等․性無差別之體 ; 就生滅門而論, 如來藏隨染淨之緣而生起諸法, 例如由染緣而變現六道, 由淨緣而變現四聖等. [入楞伽經卷一․卷二․卷七․大乘密嚴經卷下․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參閱四種緣起1821)
【여래정근보살如來正勤菩薩】
p2350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據載, 遍知院中如來正勤菩薩以外, 其他諸尊之印明, 大多屬於胎藏修法如來身會中所結誦之印明. 於大日經卷四密印品中, 未列擧此尊之印明, 故不列入如來身會中 ; 蓋此尊之印明或已攝入如來念處印中.
【여래정보살如來頂菩薩】
p2356-上→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其形像爲右手覆胸, 舒展拇指․食指, 屈其餘三指, 左手持蓮花置於腰間, 花上有一圓環, 環中有多數小珠, 圓上有光焰, 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其印契爲內縛拳, 豎二中指, 二食指著於中指之背, 竝豎二拇指, 壓於二中指之上. 眞言爲 : 歸命吽吽(hūṃ hūṃ. 據大日經疏卷十三載, 此眞言具有三昧解脫之義. [大日經卷四密印品]
【여래정상如來頂相】
p2356-上→ 爲密敎胎藏修法如來身會印明之一, 表示如來之無見頂相. 如來頂之印明係表示佛之尊特大人相, 此印明則表示佛之身量廣大無邊. 據靑龍儀軌卷上載, 其印契爲右手作拳置於頂上加持, 如是則一切天神皆不能見其頂相. 眞言爲 : 歸命伽伽那阿難多薩發囉儞(gaganānta spharaṇa, 虛空無量普遍)毘輸馱達摩儞闍多(viśuddha dharma nirjāta, 淸淨法生)莎訶(svāhā 成就). [大日經卷二具緣品]
【여래제보살如來臍菩薩】
p2361-中→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其形像爲右手置膝頭, 覆垂向下, 結觸地印, 左手置胸前持花, 花上載有如球之物(卽臍之表徵), 半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據大日經卷四密印品․廣大儀軌卷上等載, 其印契乃作內縛拳, 舒右手之食指․中指․無名指等, 稍屈食指․中指. 眞言爲 : 歸命阿沒口栗睹嗢婆嚩(amṛitodbhava, 甘露生) 莎詞(svāhāñ 成就). [大日經疏卷十三]
【여래진보살如來唇菩薩】
p2352-下→ 爲密敎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 列於遍知院之菩薩. 於大日經卷四密印品擧出如來語門菩薩之印明, 竝謂於胎藏修法如來身會中結誦之. 語門, 卽指口 ; 故如來語門菩薩又稱如來口菩薩. 唇亦爲語門之意, 然在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之遍知院中, 同時擧出如來口․如來唇兩尊菩薩, 則兩尊之異同實難區分. (參閱如來語菩薩2359)
【여래패如來唄】
p2352-下→ 卽讚詠如來妙色身之偈. 於勝鬘經擧出全文(大一二․二一七上) :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此八句之中, 前四句讚歎佛之應身, 次二句讚歎佛之報身, 而一切法常住一句, 則讚歎佛之法身.
【여래호상보살如來毫相菩薩】
p2355-上→ 如來毫相, 梵名 Tathāgatornā 爲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內列, 位於佛北方第二位之菩薩. 又稱釋迦毫相菩薩․眞多摩尼毫相菩薩. 如來毫相係大日如來之德, 釋迦毫相係釋迦之眷屬. 又此尊主如來三十二相中白毫相之功德. 密號妙用金剛. 其形像爲身呈金色, 仰右掌置於臍下, 左手持蓮花, 上有寶珠, 跏趺坐於赤蓮花上. 種子爲□(hūṃ,吽). 三昧耶形爲如意寶珠. 印契爲右手作拳狀, 而將拇指伸出, 共餘四指置於眉間. 眞言爲眞言藏品之眞言, 卽 : 歸命皤羅提(varade, 與願)皤羅補羅鉢帝(varaprāpte, 得願) 吽(hūṃ, 種子)莎訶(svāhā 成就). 此外, 密敎諸經軌中對於此尊形像․種子․三昧耶形․印契․眞言等有不同記載. [大日經疏卷五․卷十․卷十三]
【여래흥현경如來興顯經】
p2360-中→ 凡四卷. 西晉竺法護譯. 又稱興顯如幻經․興顯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冊. 本經譯自華嚴經之如來出現品. 異譯本有西晉帛法祖所譯之如來興顯經一卷. [出三藏記集卷二․歷代三寶紀卷六․大唐內典錄卷二․古今譯經圖紀卷二․開元釋敎錄卷二․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三․卷四]
【여래희보살如來喜菩薩】
p2356-下→ 如來喜, 梵名 Tathāgata-muditā 音譯怛他言我多母儞多. 爲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外列, 位於佛北方第八位之菩薩. 此尊乃主佛四無量心中之喜無量心. 密號爲稱法金剛. 其形像爲全身呈肉色, 所著袈裟覆至右肩及胸, 仰右掌置胸前, 屈中指․無名指․小指, 左手持盛花之荷葉, 坐於蓮花上. 三昧耶形爲黃蓮花或荷上花. 印契爲普通合掌. 眞言爲喜無量心之眞言 : 唵(oṃ) 秫馱(śuddha, 淸淨)鉢羅謨娜(pramoda, 喜悅)娑頗羅(sphāra, 普及擴大).
【여력부장與力不障】
p5904-下→ 增上緣之一. 爲無力不障之對稱. 謂付豫助力, 使之增强, 以補其力之不足, 使無障礙.
【여롱여아如聾如啞】
p2380-上→ 又作如聾如盲. 據六十華嚴經卷四十四載, 佛陀爲敎化大菩薩而說華嚴經敎時, 舍利弗等聲聞雖列席在座, 然不了解佛陀高遠之敎說, 如聾如啞 ; 以其有耳卻不得聞圓頓之敎, 故稱如聾 ; 有眼卻不得見如來莊嚴之身, 而未能讚歎, 故稱如啞(如盲). 以之譬喩聲聞․緣覺二乘之人, 對大乘菩薩圓頓之敎說難以理解. [舊譯華嚴經性起品․新譯華嚴經出現品․華嚴五敎章卷下]
【여류餘流】
p6369-下→ 指自宗以外之宗派, 或指自宗之末流․法孫. 此外, 又有以自宗爲本位而稱其他各宗爲餘宗者. [正法眼藏坐禪箴]
【여리사如理師】
p2368-下→ 梵語 yathārthaśāsrṛ指說如實之敎以救度衆生之大師. 爲對佛之敬稱. 據俱舍論卷一(大二九․一上) : 諸一切種諸冥滅, 拔衆生出生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 對法藏論我當說.此偈置於本論之首, 乃顯示世尊之德尊高, 超越諸聖衆, 故對其德加以尊崇․禮敬. 此外, 同論竝擧出如理師之義, 卽 : 如實無倒, 敎授誡勗, 稱爲如理師 ; 此師之言, 顯示利他之德, 能方便而說如理之正敎, 以救拔衆生出離生死之泥沼. [長阿含經卷十二․俱舍論疏卷一]
【여림양좌汝霖良佐】
p2474-下→ 日本臨濟宗僧. 遠江(靜岡縣)人. 早年出家, 遍遊講肆, 深通宗典, 兼長詩文. 應安元年(1368)與絶海中津相伴入中國, 後登鍾山, 點校大藏經. 天授二年(1376)歸返日本. 後承繼春屋妙葩之法, 住於法雲寺․寶幢寺. 寂年及世壽均不詳. 著有高園集. [延寶傳燈錄卷三十七]
【여마與麽】
p5905-上→ 禪林用語. 原爲宋代之俗語. 又作恁柚, 異沒, 伊百, 氵習百. 指現在所述說事物之狀態與已實現之狀態. 意卽這柚, 如此. 無門關第二十三(大四八․二九五下) : 不思善, 不思惡, 正與柚時, 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碧巖錄第五則, 第四十二則]
【여민如敏】
p2368-中→ (?~920)五代禪僧. 福建閩川人. 出家後, 參謁福州長慶大安, 竝嗣其法. 後居廣東韶州靈樹禪院, 受南漢國王劉龑之歸依, 賜號知聖大師. 師化被嶺南四十餘年, 頗有異跡. 南漢乾亨四年示寂, 世壽不詳. 諡號靈樹禪師. [祖堂集卷十九․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여범女犯】
p917-上→ 指僧對女子犯不邪淫戒條. 御傳鈔卷上(大八三․七五○下):行者宿報設女犯, 我成玉女身被犯, 一生之間能莊嚴, 臨終引導生極樂.
【여법如法】
p2365-下→ 指隨順佛所說之敎法而不違背. 亦指契合於正確之道理. 於密敎之修法中, 不少冠有如法一語者. 例如 : (一)如法愛染法, 又作大愛染法. 爲日本東密安置如意寶珠而行之祕法. (二)如法佛眼法, 乃以佛眼尊爲本尊之修法. 佛眼尊, 指能生諸佛般若畢竟空之智的佛母. (三)如法北斗法, 乃以北斗星爲本尊之修法. 北斗星, 爲諸星宿中最勝者. 此外, 尙有如法尊勝法․如法尊星法等. [無量壽經卷下․維摩經方便品․瑜祇經]
【여벽성呂碧城】
p2831-中→ (1886~1946)安徽旌德人. 少受父敎, 有奇慧, 善詩工畫. 及長, 更諳英․法․德․日等國語文. 二十歲, 任大公報編輯, 後任北洋女子學堂敎職. 民初, 居滬經商, 因富於資, 遂周遊歐美各國, 弘揚東方文化, 竝極力提倡仁義․戒殺. 歸居香港, 偶讀印光大師文鈔, 頓發正信, 盡棄奢華, 持戒茹素. 後再遊歐美, 於演講佛學之餘, 竝廣蒐歐美各國佛敎發展資料, 彙集成書, 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出版, 名爲歐美之光 . 此外, 有中英對照之法華經普門品等英文譯經多種及夢雨天華室叢書等行世.
【여보如寶】
p2378-下→ ①唐末五代潙仰宗僧. 袁州(江西)仰山西塔光穆之法嗣. 住於江西資福寺. 生平不詳. 然從景德傳燈錄卷十二․聯燈會要卷十一․五燈會元卷九等所載之機緣語句, 可窺見其接化學人之家風與機法. 如景德傳燈錄卷十二(大五一․二九八上) : 問 : “如何是衲僧急切處?” 師曰 : “不過此問.” 僧曰 : “學人未問已前, 請師道!” 師曰 : “噫!” 問 : “諸方盡皆妙用, 未審和尙此間如何?” 師曰 : “噫!” 問 : “古人拈槌竪拂, 此理如何?” 師曰 : “瘂.” (中略)問 : “如何是和尙家風?” 師曰 : “飯後三椀茶.” 師一日拈起蒲團, 示衆云 : “諸佛菩薩及入理聖人皆從遮裹出.” 便擲下擘胸開曰 : “作麽生?” 衆無對. (中略)師一日將蒲團於頭上曰 : “汝諸人恁麽時難共語?” 衆無對. 師將坐卻曰 : “猶較些子.” . ②(?~814)唐代僧. 鑑眞大師弟子, 竝隨侍東渡日本, 戒壇院及唐招提寺之創立, 其助力甚大. 綜涉宗門書疏. 天平寶字七年(763)住唐招提寺, 稱戒律明師. 弘仁五年示寂, 世壽九十餘.
【여산기廬山記】
p6659-中→ 凡五卷. 宋代陳舜兪著. 書成於熙寧五年(1072). 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本書係有關廬山白蓮社之淨土敎及著名禪寺․道觀之地誌. 其中, 卷一․卷二爲敘山水篇․敘山北篇․敘山南篇, 引用古記錄說明地理形勢․名勝舊蹟․禪寺等;卷三爲山行易覽及十八賢傳, 標示里程, 竝記載東晉慧遠․雷次宗等十八人之略傳, 爲後世說慧遠等十八賢者立白蓮社弘傳淨土信仰之主要根據;卷四爲古人留題篇, 集記文人墨客有關此地之詩文;卷五則收集古人題名及有關廬山之碑文目錄.
【여산廬山】
p6656-中→ 位於江西九江, 北倚長江, 東接鄱陽湖. 又稱匡山․南鄣山․南康山․匡廬․廬阜․輔山․靖廬山. 相傳黃帝曾遊止於此, 故又稱三天子都․三天子鄣. 又傳殷商(或周代)之際, 有匡俗者, 於山中結廬隱棲修仙道, 後羽化而去, 僅存空廬, 自此遂有廬山之名. 山中有五老․香爐․漢陽․白雲․雙劍等數十峰, 康王․棲賢․虎溪等谷, 白鹿․白雲․蓮華等洞, 般若․翻經․文殊等臺, 處處奇巖懸崖․潭澗瀑布, 古來卽以勝景聞名天下. 東漢靈帝時, 安世高常遊此山, 其後, 僧衆來此者頗多. 東晉太元(376~396)初年, 道安之門人慧永來山, 於香谷建西林寺. 十一年, 慧遠應慧永之請, 來山建東林寺, 世稱東林․西林二寺爲廬山之二林. 十五年建般若臺精舍, 安奉阿彌陀佛像, 與道俗百二十餘人共結白蓮社, 作爲淨土敎修行之根本道場, 提倡念佛法門. 自此, 來山之僧俗益衆, 乃逐漸成爲我國淨土敎之聖地. 慧遠又廣爲招請西域沙門前來從事佛典翻譯;或遣使赴西域求經. 如僧伽提婆曾來此山弘法譯經, 譯出阿毘曇心論․三法度論等;佛馱跋陀羅於此譯出達摩多羅禪經等;佛陀耶舍亦嘗至此. 四方前來參集之衆多達三千, 廬山不僅成爲當時南地佛典翻譯之大道場, 更蔚爲佛敎一大中心. 其後桓玄禁佛汰僧, 獨有此山得以倖免於難. 又於當時, 除修道之士外, 如陶淵明․雷次宗等一代名士亦厭離世亂, 紛紛遁居此山. 又大書法家王羲之亦於山中建歸宗寺, 迎請佛陀耶舍住之. 慧遠示寂後, 道昞主盟白蓮社. 曇詵於大峰山之南創建大林寺, 法濟於玉巒峰之東北創設慈雲院(竹林寺). 慧安住於凌雲寺, 曇翼․慧慶居止於漢陽峰廬山寺. 隆安年間(397~401)道生來此棲隱, 曾於劉宋元嘉七年(430)宣講涅槃經, 其後且示寂於此山. 十五年, 僧瑜․曇溫․慧光等同入山之南嶺創建招隱寺(招提寺). 南齊永明十年(492), 僧景創建香爐峰寺. 至梁代, 法歸於擲筆峰創建峰頂寺. 太淸年間(547~549), 法歸宣講金光明經後, 於東林寺之南建立戒壇, 成爲江南三戒壇之一. 隋開皇年間(581~600), 天台宗智顗大師兩度來山開講, 聞法者多達五千人. 其門人大志於甘露峰之南建靜觀道場, 又於福林寺修頭陀行. 同一時期, 道信駐錫大林寺, 智鍇棲止西林寺二十餘年, 致力宣講法華․涅槃․十誦律等. 至唐代, 淨土宗高僧善導曾來山尋訪慧遠之遺蹟;智舜於山中講觀無量壽經. 玄宗時, 曾敕建慧永之塔廟於山中. 永泰元年(765), 法照入山結西方道場. 大曆年間(766~779), 神湊於東林寺弘傳律學, 法藏於五老峰建構道場, 李白亦常遊山賦詩. 元和二年(807), 白居易於遺愛寺附近結草堂. 寶曆年間(825~826), 刺史李渤建白鹿洞書院. 馬祖道一之弟子智常來住, 常隨之衆數百人, 大弘禪風. 未久卽遇會昌法難, 至大中六年(852), 宣宗敕令復興東林寺. 五代之際, 行因於棲賢寺弘法. 南唐時, 李中主於東南麓創建開先寺, 李後主又於西麓營建圓通寺. 宋慶曆年間(1041~1048), 居訥住於圓通寺, 與歐陽修等人共結靑松社, 興隆禪法, 門下號稱三千. 元豐二年(1079), 神宗敕改東林寺爲東林太平興國禪院, 黃龍慧南之弟子常總奉敕入東林寺, 大弘敎化, 世稱東林常總. 紹興十七年(1147)法道於太平寺重刻大宋僧史略. 元至大年間(1308~1311), 普度住於東林寺, 編撰廬山蓮宗寶鑑, 弘揚淨土敎義. 明萬曆七年(1579), 仁敬․智聯合力營構千佛寺. 四十二年, 德淸於五乳峰創建法雲寺, 竝於寺中著述. 淸代以降, 佛寺漸次衰頹. 至民國十三年(1924), 曾於山中召開世界佛敎大會. 廬山於極盛時期, 寺院多達數百, 今僅存東林․西林․歸宗․開先․圓通․天池等八十餘寺及六角磚塔․五重小石塔․慧遠之塔院․六角石造古墳等勝蹟. [出三藏記集卷二․卷十․卷十三至十五․梁高僧傳卷六․廬山記․東林十八高賢傳․廬山蓮宗寶鑑卷一․卷四․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第一三七至一四四]
【여산류廬山流】
p6658-下→ 爲我國淨土敎三流之一. 卽東晉慧遠於廬山結白蓮社所弘傳之淨土敎派. 又作慧遠流․白蓮社念佛門. 慧遠於孝武帝太元年間(376~396)入廬山, 先後開創龍泉寺․東林寺․般若臺精舍等, 建立念佛道場, 竝於道場前掘蓮池, 內植白蓮花, 與志同道合者一百二十三人約盟結社, 此卽廬山白蓮社. 其成員多爲一時釋門之龍象與文壇之賢俊, 如慧持․道生․曇順․佛馱跋陀羅․劉遺民․雷次宗等. 其中, 劉遺民作西方發願文, 王喬之作念佛三昧詩, 慧遠作念佛三昧詩序等, 皆可窺知結社之旨趣. 要之, 白蓮社乃基於念佛以期往生淨土之信念, 而行坐禪觀念之觀佛三昧法. 慧遠之念佛三昧詩序(大四七․一六六上):又諸三昧, 其名甚衆, 功高易進, 念佛爲先. 廬山流念佛門對後世淨土敎之影響極大, 如唐代法照於大曆四年(769)在衡州湖東寺建立念佛道場, 宋代省常於淳化年間(990~994)在錢塘昭慶院結淨行社, 宗賾於元祐年間(1086~1093)在眞州長蘆寺建立蓮華勝會, 南宋道琛於紹興年間(1131~1162)成立淨土繫念道場會, 凡此, 皆係欽慕廬山遺風, 而建立道俗共修之淨土道場. 日本之淨土門亦深受影響, 早於元代延祐三年(1316)日僧澄圓來華, 至廬山禮謁普度, 數年後歸國亦仿傚其風, 結社念佛, 此後廬山流之念佛門亦流傳於日本佛敎界. 廬山流之敎化對象, 多爲高士或隱者, 敎學態度常以知識義解爲目標, 將彌陀淨土視爲應土, 而認爲凡夫僅能往生事淨土, 無法至相淨土或眞淨土. 其末流遂淪爲學理上艱澀玄奧之闡論, 缺乏平民性與超越性之宗敎特色. [廬山蓮宗寶鑑卷一․卷四․樂邦文類卷二]
【여산십팔현廬山十八賢】
p6658-中→ 又作蓮社十八賢. 東晉太元十五年(390), 慧遠至江西廬山東林寺創白蓮社, 與道俗一百二十三人共修念佛, 後世稱其中十八人爲廬山十八賢, 卽:慧遠․慧永․慧持․道生․曇順․慧叡․曇恆․道昺․曇詵․道敬․佛陀耶舍․佛馱跋陀羅․劉遺民․張野․周續之․張詮․宗炳․雷次宗等. 有關十八賢之傳記, 最先記載於蓮社高賢傳一卷, 該傳今收錄於志磐之佛祖統紀卷二十六(淨土立敎志), 淸朝王謨增修漢魏叢書之際, 亦將之編入其中, 然此傳竝非成書於晉代之古書;而此所謂十八之數, 或係受到唐宋時代流行的十八羅漢之說所影響. 又廬山曾建有十八賢祠堂, 今已廢絶.
【여산연종보감廬山蓮宗寶鑑】
p6659-下→ 凡十卷. 元代普度編. 又稱廬山優曇寶鑑․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因․念佛寶鑑․蓮宗寶鑑.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南宋子元自稱其白蓮宗爲東晉廬山慧遠白蓮社念佛之正系, 本書卽依其敎旨, 編集有關念佛三昧之經說․史傳等. 蓋當時自稱蓮宗者大多違背遠祖慧遠之本意, 亦不悟開祖子元之本旨, 作者乃廣集諸書之善言, 於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編成本書. 至武宗至大元年(1308), 白蓮宗遭禁, 普度決計復興, 乃奉進本書;皇慶元年(1312), 此書得頒行於天下, 足見其對白蓮宗之重要性. 本書凡分十篇(一卷一篇), 卽:念佛正因․念佛正敎․念佛正宗․念佛正派․念佛正信․念佛正行․念佛正願․念佛往生正訣․念佛正報․念佛正論. 爲敘述白蓮宗宗義最詳盡之資料. [大明三藏聖敎北藏目錄卷四․大淸三藏聖敎目錄卷五․元史卷二十二]
【여산의廬山衣】
p6658-下→ 爲日本淨土宗所用之法衣. 以其紐條細而長, 故又稱威儀細. 此衣爲安陀會(卽五條衣)之變形, 於行脚․作務時穿著, 由左肩斜下而垂掛於右膝下. 相傳係日僧辨長之弟子圓心(或旭蓮社澄圓)來宋, 而從廬山傳回者.
【여새如璽】
p2378-中→ (1602~?)明末曹洞宗僧. 陝西涇陽人, 俗姓任. 號方融. 十六歲登五臺山謁續燈堂之大材禪師, 受沙彌戒, 法名如璽. 大材寂後, 歸鄕. 後歷參博山元來․金粟寺密雲圓悟․徑山雲棲株宏․雪嶠圓信等諸師. 二十九歲, 朝禮九華山, 後由江西往廣東曹溪時, 途經西昌而掩關三年. 三十二歲, 於蓮社禪林宣講楞嚴經․孝衡疏鈔. 三十三歲, 於湖北蘇溪講說孝衡․彌陀等經鈔. 崇禎九年(1636), 參訪顗愚觀衡, 從其學法達十年之久. 淸順治八年(1651)隱居匡廬. 十七年入攝山, 建造覺浪道盛之塔於紫竹林, 居於金陵天界寺. 十八年, 建立普福道場. 康熙元年(1662)住金陵弘濟寺, 時年六十一. 其餘事蹟不詳. 有方融璽禪師語錄三卷․和中峰禪師懷淨土詩一卷行世. [五燈全書卷一一八]
【여설如說】
p2378-上→ 指契合於佛所說之敎法. 例如, 如說修行, 卽依佛之敎法而修行之意. 此外, 尙有如說往生等, 亦爲此例.
【여성如惺】
p2369-上→ 明代僧. 生卒年․籍貫․俗姓均不詳. 住於天台山慈雲寺. 博學多聞, 尤善文筆, 偏好史乘傳記之學. 曾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 重刊佛法金湯編, 後又續編當代之護法者. 偶於史誌文集中, 見有南宋以來諸僧之行實事跡, 卽隨錄之, 計得二百餘人, 分爲譯經․解義․習禪等三篇, 稱爲大明高僧傳, 於萬曆四十五年刊行. [大明高僧傳卷一]
【여쇄女鎖】
p918-中→ 指女色. 謂女子之色相猶如枷鎖, 能繫縛凡夫, 使之戀著而難以自拔, 故以鎖喩之. 大智度論卷十四(大二五․一六六上):女鎖繫人, 染固根深, 無智沒之, 難可得脫.
【여습餘習】
p6370-上→ ①謂雖斷除煩惱, 然猶存殘餘之習氣. 又作殘習․餘氣․習氣. 二乘不能斷除餘習, 僅佛能斷之. 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大一四․五三七上):深入緣起, 斷諸邪見․有無二邊, 無復餘習.[新譯華嚴經卷二․大智度論卷二]. ②梵名 Pilinda-vatsa. 音譯畢陵伽婆蹉. 爲佛陀弟子之一. 係舍衛城婆羅門種, 初學隱身咒, 後遇佛, 遂出家爲佛弟子. (參閱畢陵伽婆蹉4736)
【여승餘乘】
p6369-下→ 自宗之敎稱爲宗乘, 他宗之敎稱爲餘乘. 乘, 謂從此迷岸渡至彼悟岸之載乘物具, 卽敎法. 如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卽以法華圓敎爲眞實乘, 其他別敎爲帶方便之敎, 爲有餘未了之說, 故稱餘乘. 此外, 亦有指大乘以外之敎爲餘乘者. [俱舍論卷二十三․瑜伽師地論釋․法華文句卷四上]
【여시아문如是我聞】
p2366-下→ 梵語 evaṃ mayā śrutaṃ 巴利語 evaṃ me sutaṃ 又作我聞如是․聞如是. 爲經典之開頭語. 釋尊於入滅之際, 曾對多聞第一之阿難(梵 Ānanda)言其一生所說之經藏, 須於卷首加上如是我聞一語, 以與外道之經典區別. 如是, 係指經中所敘述之釋尊之言行擧止 ; 我聞, 則指經藏編集者阿難自言聽聞於釋尊之言行. 又如是意爲信順自己所聞之法 ; 我聞則爲堅持其信之人. 此卽信成就․聞成就, 又作證信序. [大智度論卷一․卷二․佛地經論卷一․法華文句卷一上․注維摩詰經卷一․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參閱六成就1266)
【여시어경如是語經】
p2366-下→ 如是語, 巴利名 Itivuttaka. 凡四篇(巴 nipāta, 集), 共計十一章(巴 vagga, 品)一一二經. 音譯伊諦佛多伽. 爲巴利語經藏小部(Khuddaka-nikāya)第四經. 第一篇有三章二十七經, 第二篇有二章二十二經, 第三篇有五章五十經, 第四篇有一章十三經. 如是語, 卽如此說之意 ; 蓋每經之經尾有iti(……如是)或 Ayam pi attho vutto bhagavatā iti me sutan ti(我聞世尊說此義)之結語, 經首則以 vuttam(曾如是言)或 Vuttaṃ hetaṃ bhagavatā vuttam arahatā ti me sutaṃ 我聞世尊․應供曾如是說)爲始, 各經中亦常用iti vuccati(如是言)之定型文句, 由是可知本經經名之由來. 各經係由散文(長行)與偈頌所構成, 經之前後有定型之序文與結文, 散文之結尾有世尊於此如是說之定型文句, 其後卽爲偈頌, 用來重複闡說散文之內容 ; 蓋偈頌之於散文的關係而言, 係表示重頌(梵 geya, 巴 geyya, 卽祇夜), 此種定型結合文句乃本經重要特徵 ; 惟第三篇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四篇中, 亦有缺首尾之定型文句和表示重頌之定型結合文之經. 又各章之末皆附有攝頌. 從內容而言, 本經係從採用重頌形式之經典中, 收集由一法至四法之與法數有關者, 卽由第一篇至第四篇, 分別闡說一法至四法. 全經內容廣泛而分岐, 然亦包含多種重要思想, 其中主要部分爲有關出家者之敎理, 亦包括有關在家者之敎說. 又敘述之敎法簡雅, 多存有古經之風格. 據現代學者推測 : (一)從成立史而言, 第一篇․第二篇成立時代較古, 第三篇․第四篇中有被認爲係後來附加者. (二)部派佛敎分裂前後所成立的巴利小部之原型, 於形成之最初期卽包含有本經. 於漢譯經典中, 相當於本經者爲玄奘譯於永徽元年(650)之本事經, 凡七卷, 共計一三八經, 由三法品所成. 將漢譯本事經與巴利本如是語經互相對照之下, 顯然系統不同, 然兩者實係出於同一源流. 又本事經之梵名爲 Itivṛttaka, 意卽如此生起․過去發生之事, 與巴利本之如是語, 語意出入極大. 然若比較巴利語與漢語系統之經典傳承, 應以巴利本較接近最原始之型態. 此外, 本經現有原文本出版及英譯本(Sayings of Buddha, New York, 1908)․日譯本(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冊)等. [善見律毘婆沙卷一․B.C. Law: A History of Pāli Literature; G.P. Malalasekera : Dictionary of Pāli Proper Names; K. Watanabe : A Chinese Collection of Itivuttaka (Journal of P.T.S. 1906~1907) ; M. Winternitz: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vol. Ⅱ, 南北兩傳の本事經(渡邊海旭, 壺月全集上卷)․原始佛敎聖典の成立史硏究(前田惠學)]
【여시如是】
p2366-中→ ①爲六成就中之信成就. 通常置於一經之首, 例如如是我聞中之如是, 乃表示深信此經所記載者, 皆係佛陀親口所說之敎法. (參閱六成就1266). ②爲表示諸法實相之語. 例如法華經卷一方便品所擧之十如是, 卽是一例. 十如是, 謂諸法實相具有十種如是, 卽 : (一)如是相, (二)如是性, (三)如是體, (四)如是力, (五)如是作, (六)如是因, (七)如是緣, (八)如是果, (九)如是報,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於智顗之法華文句卷三下, 有詳細之解釋. (參閱十如是427). ③爲對他人印可證明之語. 亦卽對他人之所說所解, 加以肯定․贊成之意. 例如如是如是一語.
【여실공경如實空鏡】
p2377-上→ 爲四鏡之一. 謂心體離念, 遠離一切心․境․界之相, 而畢竟淸淨無垢 ; 猶如鏡面之空淨, 不現任何外物. 用以譬喩本覺(本有之覺性)之淸淨. [大乘起信論](參閱四鏡1851․本覺1979)
【여실공如實空】
p2377-上→ 屬大乘起信論所立二眞如中之依言眞如. 如實, 眞如之異名. 如實空, 謂眞如之體空淨, 離一切妄染, 故稱如實空. 亦卽空眞如之義. (參閱眞如4197)
【여실론如實論】
p2377-下→ 全一卷. 陳․眞諦譯. 全稱如實論反質難品. 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本書係以因明論式反駁外道論師之質難, 竝論證自家所說之如實. 計分無道理難品․道理難品․墮負處品等三品. 關於本書作者, 高麗本不署撰號, 諸經錄亦缺撰者之名, 惟宋․元․明三本題爲世親所造. [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一․續高僧傳卷二達磨笈多傳․開元釋敎錄卷七․大唐內典錄卷六]
【여실불공如實不空】
p2376-中→ 屬大乘起信論所立二眞如中之依言眞如. 如實, 眞如之異名. 如實不空, 謂眞如自體具足無漏淸淨之功德, 故稱爲如實不空. 亦卽不空眞如之義. (參閱眞如4197)
【여실수행상응如實修行相應】
p2377-中→ 指信心與修行相應於法之實義. 曇鸞之往生論註卷下記載, 念佛有三種不相應, 卽雖念佛而信心不淳․不一․不相續者, 稱爲不相應. 對此而言, 信心淳․一․相續者, 則稱相應. (參閱三信三不579)
【여실수행如實修行】
p2377-上→ 指如實相而行. 如初地以上之菩薩, 證得眞如之理而起行. 又如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本所謂之證理起行, 卽是如實修行之義. 此外, 如實修行係依佛之敎法(實相之理)而行, 故與如法修行․如說修行同義. 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九上) : 應當信順, 如法修行.卽是此例. [伽耶山頂經․往生論註卷上․卷下]
【여실如實】
p2376-中→ ①如, 契合之義 ; 實, 眞實之義. 謂眞實之敎法, 契合於眞實之道理者, 稱爲如實. 例如如實修行․如實行者等. 與如法․如說等同義. ②爲眞如之異名. 又作眞如實相. 謂諸法之理體, 乃眞實不變, 平等無異, 故稱如實. 此處之如, 乃平等之義. (參閱如2344․眞如4197). ③指如其本來面目(實際)者.
【여실지견如實知見】
p2376-下→ 如, 契合之義 ; 實, 眞實之義. 如實相之知見, 稱爲如實知見. 亦卽指契合於眞實道理之知見. 據法華經壽量品載,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另據大日經疏卷一載, 一切諸佛如法實相知解, 亦如法實相爲衆生解說, 故稱如實知者, 又稱如實說者.
【여실지如實智】
p2377-中→ 爲密敎所說五智的共通之智. 五智, 卽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乃眞言行者發心修行的結果所得之智體, 亦爲大日如來的內證之智. 若以向內自證之觀點而言, 此五智稱爲正體智 ; 若向外利益衆生, 則稱爲後得智. 故如實智雖通於正體․後得二智, 然就自證而言, 多用正體智之名, 以證六大眞如之實□(a, 阿)字本不生之理, 故稱如實智. 又因佛自能了知諸法之實相, 故稱如實智者 ; 佛不僅自能了知諸法實相, 且以之對衆生宣說, 故又稱如實說者. 此二稱均爲常見於經典中的佛之德號. [大日經疏卷一]
【여실지자심如實知自心】
p2376-下→ 密敎以□(a, 阿)字作爲本初不生淨菩提心之體性, 故主張修行者應如實觀察, 竝了知其實義. 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一八․一下) : 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此係解釋修行者所求之菩提心實乃開顯如來功德之寶所. 其意槪謂一切衆生之自心本卽具足金剛․胎藏兩部曼荼羅之功德, 故修行者應如實觀察自心之實相, 若能明了證知, 則可證得佛果菩提. 故眞言家每謂如實知自心一語含蘊無量深義, 而視之爲整部大日經之要旨精髓.
【여안교驢鞍橋】
p6977-中→ 禪林用語. 又作驢鞍鞽. 指驢骨中形狀酷似馬鞍之骨. 鞍橋, 卽指馬鞍;其形狀頗似橋, 故有此稱. 驢鞍橋雖似馬鞍, 而實非眞馬鞍, 然有愚癡之子, 誤以驢鞍橋爲其父之遺骨, 故禪林中每以之比喩愚昧․不辨眞假法義之情形. 五燈會元卷十一谷隱蘊聰章(卍續一三八․二一○上):莫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頷
【여어如語】
p2378-上→ 卽眞實不虛之言說. 指如實之語․如法之語等. 金剛經(大八․七五○中) : 如來是眞語者․實語者․如語者.
【여如】
p2344-下→ 梵語 tathā 又作如如․眞如․如實. 卽一切萬物眞實不變之本性. 蓋一切法雖有其各各不同之屬性, 如地有堅性, 水有濕性等, 然此各別之屬性非爲實有, 而一一皆以空爲實體, 故稱實性爲如 ; 又如爲諸法之本性, 故稱法性 ; 而法性爲眞實究竟之至極邊際, 故又稱實際. 由此可知, 如․法性․實際三者, 皆爲諸法實相之異名. 諸法雖各各有差別, 然理體則平等無異, 此諸法之理體平等相同, 亦稱爲如. 由此可知, 如亦爲理之異名 ; 又此理眞實, 故稱眞如 ; 此理爲一, 故稱一如. 又就如之理體而言, 因各敎門不同, 故所立者亦異, 如般若經將如立爲空, 法華經將如立爲中. 此外, 天台宗據法華經方便品十如是(十如)之說, 認爲十界互具十界, 故爲百界 ; 而百界各有十如, 合則爲千如. [雜阿含經卷十二․卷十六․卷二十一․大般若經卷二九六․佛地經論卷七․大乘起信論․大智度論卷三十二․大乘義章卷一](參閱十如是427․百界千如2495․眞如4197)
【여여여설如如如說】
p2345-下→ 卽稱可或相應於眞如之理的言說. 首字之如, 卽稱可或相應․相稱之意 ; 次之如如二字, 卽指眞如之理. 以眞如門有體․相二如, 故重複之而稱爲如如. 同類用語有如如法身, 卽指如如之眞理. [釋摩訶衍論卷二上․大日經疏卷一]
【여염如琰】
p2369-中→ (1151~1225)南宋臨濟宗僧. 臺州寧海(位於浙江)人, 俗姓周. 字浙翁. 幼時卽穎悟邁倫. 十八歲時, 於本鄕淨土院出家, 竝受具足戒. 後爲育王寺拙庵德光之法嗣. 歷住南劍州(福建南平)含淸寺․越州(浙江紹興)能仁寺․明州(浙江鄞縣)光孝寺․建康(南京)蔣山․明州天童山. 嘉定十一年(1218)敕住徑山寺, 賜號佛心禪師. 寶慶元年示寂, 世壽七十五. 門人靈隱普濟以纂修五燈會元而聞名. [續傳燈錄卷三十五․佛祖綱目卷三十九․增集續傳燈錄卷一]
【여오如悟】
p2368-上→ (1938~ )臺灣苗栗人, 俗姓蕭. 別號正因. 十四歲時, 歸依法雲寺成空法師出家, 二十五歲受具足戒. 曾先後於臺灣福嚴精舍․香港能仁學院就學. 歷任佛學院講師․臺灣省佛敎分會理事等職. 民國六十三年(1974)任中壢圓光寺住持. 除重修寺宇外, 竝創辦妙果紀念圖書館․圓光佛學院.
【여온餘蘊】
p6370-中→ 蘊, 積聚․類別之意, 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 餘蘊, 謂雖已脫離分段生死之五蘊身, 而還殘餘變易五蘊之菩薩身. 或稱最後身之二乘與菩薩.
【여욕與欲】
p5904-下→ 當僧團行布薩, 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卽羯磨)之際, 遇疾病或因故不能出席時, 對其行事之決定, 有所贊成或反對之欲意, 卽所謂欲;將其欲意委託出席之比丘, 卽稱與欲. 出席比丘受其欲意之委託, 稱爲受欲. 將受委託之欲意向衆僧傳達, 卽稱說欲.
【여우如愚】
p2376-上→ 明代僧. 湖北江夏人. 字蘊璞, 號石頭和尙. 生卒年不詳. 中年入道, 勤奮好學, 博通經論儒典, 亦旁及道家之說. 喜好禪思, 勤於參省, 於金陵碧峰寺依雪浪恩公學詩, 常以俚雜語吟唱之, 竝現憤慨之情, 不作禪語, 衆人皆奇之. 晩年因謗師而爲同門所逐, 出走燕京, 罹疾而寂. 著有空華․飮河․上啼․石頭奄․寶善堂等集.
【여우이유驢牛二乳】
p6977-上→ 譬喩似是而非者. 謂牛乳與驢乳, 其色雖同, 但牛乳攢聚則成酥, 驢乳攢聚則成糞;佛法及外道, 雖同有不殺․不盜․慈憫衆生․攝心離欲等說, 然一切外道皆執著於我見, 窮其所歸, 則爲虛誑, 故實不可與佛法竝論. [大智度論卷十八]
【여원수與願手】
p5905-上→ 卽結與願印之手相. 與願印, 印相爲右手仰掌, 舒五指而向下, 流注如意寶或甘露水之相. [攝眞實經, 大日經疏卷十六]
【여의륜관음如意輪觀音】
p2373-中→ 如意輪, 梵名 Cintāmaṇicakra. 爲六觀音之一. 全稱如意輪觀世音菩薩. 又作如意輪菩薩․如意輪王菩薩. 此菩薩持如意寶珠及法輪, 以廣濟一切衆生之苦, 成就衆生之願望. 如意寶珠, 指世間之珍寶及出世間實相之寶, 此二寶能令衆生生出福德. 法輪, 卽轉法輪之意, 能令衆生生出智德. 此菩薩安置於密敎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中, 密號爲持寶金剛, 三昧耶形爲如意寶珠, 種子爲□(hrīḥ). 其形像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等不同. 其中, 具有二臂之如意輪觀音像, 爲密敎以前之佛像, 與六臂如意輪觀音廣爲世人所崇奉. 自古以來, 卽將此菩薩之六臂配於六觀音及六道, 卽 : 右方第一思惟手配於聖觀音․地獄道, 第二如意寶珠手配於千手觀音․餓鬼道, 第三念珠手配於馬頭觀音․畜生道 ; 左方第一光明山手配於十一面觀音․阿修羅道, 第二蓮花手配於準胝觀音․人道, 第三金剛輪手配於如意輪觀音․天道. 上述乃表示此菩薩之六臂, 能救度六道衆生, 拔苦與樂. 此外, 於諸經論中, 尙有多種如意輪觀音之描述. 蓋此菩薩自古卽受到南海諸國之崇拜, 我國敦煌千佛洞留有六臂如意輪觀音之畫像, 錫蘭․爪哇․日本等國, 亦存有此菩薩之各種造像. [如意輪陀羅尼經序品․誦念法品․如意摩尼轉輪聖王經․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
【여의륜다라니경如意輪陀羅尼經】
p2372全一卷. 唐代菩提流志譯於景龍三年(709). 爲密敎用以消災祈福之經典之一.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 本經共有十品, 內容敘述佛應觀自在菩薩之請而宣說根本陀羅尼․大心陀羅尼․小心陀羅尼, 竝說誦持此等陀羅尼之種種功德, 及其受持方法. 本經之異譯本有三 : (一)實叉難陀所譯之觀世音菩薩祕密藏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 (二)寶思惟所譯之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 (三)義淨所譯之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此三種異本與本經皆譯於唐代, 其中以菩提流志所譯者爲最完備. [開元釋敎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四]
【여의륜만다라如意輪曼荼羅】
p2372-下→ 卽以如意輪觀音爲中尊而建立之曼荼羅. 有諸多異說 : (一)據如意輪陀羅尼經壇法品所載, 此曼荼羅分爲內․外二院, 內院中心畫三十二葉之開敷蓮花, 花臺上安置二臂如意輪聖觀自在菩薩, 四方爲圓滿意願明王․大勢至菩薩․馬頭觀世音明王․四面觀世音明王, 四隅則爲白衣觀世音母菩薩․多羅菩薩․一髻羅刹女․毘俱胝菩薩 ; 外院四方爲天帝釋․焰魔王․水天․多聞天, 四隅爲火天神․羅刹王․風天王․大自在天王 ; 又其間有日天子․月天子․地天神․大梵天王․阿素羅王․始縛婆歌明王. (二)據別尊雜記卷十八所載, 內院有大輪圓, 圓之中心爲二臂如意輪觀音, 其四方․四隅安置圓滿意願明王等八大觀音(如同前述), 大輪圓外之四隅則畫嬉․鬘․歌․舞等內四供養菩薩 ; 外院四方爲鉤․索․鏁․鈴等四攝菩薩, 四隅爲香․花․燈․塗等外四供養菩薩 ; 又外院東面爲月天․多聞天, 南面爲自在天․梵天․帝釋天․火天, 西面爲地天․焰魔天, 北面爲羅刹天․日天․水天․風天. 此外, 七星如意輪祕密要經所擧之七星如意輪曼荼羅, 中央亦以如意輪觀音爲中尊, 然其周圍則安置北斗七星及鬼子母神.
【여의륜법如意輪法】
p2372-上→ 又作如意輪觀音法․如意輪寶珠法. 卽以如意輪觀音爲本尊, 以祈求福德增長․意願滿足․罪障消減․諸苦滅除而修之法. 此外, 若以如意輪觀音所持之如意寶珠爲本尊之修法, 則稱爲如意寶珠法, 略稱寶珠法. 此法爲密敎中之最深祕者. 乃觀想釋尊之舍利, 卽是如意寶珠之祕法. 修此法時, 安置塔婆於道場中心, 其中放置盛佛舍利(如意寶珠)之金壺. 種子爲□(trāḥ), 表示聞如如法身之眞理而發菩提心, 依如如寂靜修行而證得煩惱卽菩提之果, 入於大涅槃三德祕藏海之義.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
【여의륜보살염송법如意輪菩薩念誦法】
p2373-上→ 全一卷. 唐代不空(705~774)譯. 又作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觀自在如意輪菩薩念誦法․如意輪念誦儀軌․如意輪念誦法.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 本經係如意輪觀音之念誦法, 乃四度加行之如意輪法次第之原本, 而其所述作法之次第乃密敎修法之標準作法.
【여의륜연화심여래수행관문의如意輪蓮華心如來修行觀門儀】
p2373-中→ 全一卷. 宋代慈賢譯. 又作如意輪蓮華心觀門儀.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 內容敘述世尊於須彌山頂對諸有情等宣說如意輪觀音之修法, 及其念誦之次第. 本經所述之念誦次第卽爲如意輪法次第之原始型態. 全經皆由五言之頌所寫成.
【여의륜유가如意輪瑜伽】
p2373-中→ 全一卷. 唐代不空(705~774)譯. 又作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念誦法․如意輪瑜伽念誦法.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 本書旨在敘述入壇授法弟子之選擇標準, 竝闡釋如意輪觀音六臂之意義及現世成佛之思想. 又同爲不空所譯之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一書, 其於儀軌說明未詳盡之處, 可由本書補充之.
【여의마니병如意摩尼甁】
p2371-下→ 爲繪有曼荼羅之寶甁. 此甁能生世出世間之一切法 ; 猶如如意寶珠能隨意生出寶物. 據不空羂索經卷十二如意摩尼甁品載, 此甁可由金․銀․銅․瓷․泥等所造, 於甁身畫蓮花, 甁口畫花鬚蘂, 以作爲四方之記號, 竝將蓮花分爲上․中․下三層, 而於各層之東․南․西․北等面之蓮葉上, 繪諸尊菩薩․天子․星宿․諸天等圖像. 此外, 亦繪諸種瓔珞․天衣․器仗等以嚴飾之. 據傳此甁至今尙未有製成品.
【여의마니타나니경如意摩尼陀羅尼經】
p2371-下→ ①全一卷. 唐代寶思惟譯於嗣聖九年至神龍二年(693~706). 又作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 (參閱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6955). ②全一卷. 宋代施護譯於太平興國五年(980)之後. 又作如意摩尼經.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 本經敘述佛陀對阿難宣說袪除雷電恐怖災難之法, 謂東西南北四方各有雷神, 名爲阿伽․設帝嚕․哆鉢囉․掃那摩儞 ; 若人知其住處之方位, 竝將此方位之雷電名號書寫供養之, 則可避免一切雷電之恐怖及傷害. 此外, 同爲施護所譯之消除一切閃電障難隨求如意陀羅尼經, 爲本經之同類本.
【여의병如意甁】
p2371-中→ 又作善甁․寶甁․德甁․滿甁․賢甁․吉祥甁. 此甁能生善福, 如一己之意而滿足所願, 故稱如意甁. 密敎用以盛五寶․五香․五藥․五穀及香水等, 以供養佛菩薩, 安置於金剛界曼荼羅一印會之四方, 及大壇之中央與四隅. (參閱五甁1167)
【여의보수사如意寶樹史】
p2375-中→ 西藏名 Dpag-bsam ljon-bza 諸砲又譯如意寶珠史. 全稱 Ḥphags-yul rgya-nag-chen-po bod daṅ sog-yul-du dam-paḥi chos-byuṅ-tshul dpag-bsam ljon-bzaṅ 爲印度․西藏․中國․蒙古佛敎正法之史書. 乃西藏學僧松巴勘布(藏 Sum-pa mkhan-po, 1704~1776)所著. 完成於一七四八年. 本書共分四編, 第一編敘述印度佛敎史, 如釋迦族之起源․本生譚․釋迦傳․三次結集․根本四派分裂成十八部派之情形․小乘與大乘之傳播․大菩提寺․佛陀伽耶之設立․佛敎之衰退及其原因․金剛乘之結集及其敎義․佛陀入滅後王族保護佛敎之情形․佛敎傳播至亞洲之經過․龍樹以下諸論師之傳記與事蹟, 以及文字․文法․論理․造塔․畫像等之起源. 第二編敘述西藏佛敎史. 第三編敘述中國佛敎史與王統史. 第四編爲蒙古王統史․佛敎史. 後記說明本史編纂之由來, 及所根據之經典. 著者本名爲耶舍帕宙(藏 Ye-śes dpal-ḥbyor), 除佛敎外, 又精通諸學, 爲一博學學僧, 畢生著作共計八十八種, 本書卽其代表作之一. [日本西藏學會會報第二號](參閱耶舍帕宙3931)
【여의보인如意寶印】
p2373-中→ ①指代表一切菩薩之三昧耶形之眞陀摩尼如意寶珠. 又稱一切菩薩眞陀摩尼印. ②結顯如意寶珠之手印. 又作如意寶珠印․如意珠印․寶印․寶珠印. 關於其印相, 諸經軌所載不同 : (一)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載, 以兩手相叉, 二食指相拄, 屈大拇指入掌內相交叉. 此印又稱大精進如意寶印. (二)據不空羂索經載, 此印作內縛拳, 二拇指右左相壓入掌中, 豎二中指, 微屈而指頭相觸著, 二食指․二中指側之中節相壓, 指頭相拄. 此印又稱爲不空羂索如意寶印. [大日經疏卷五․卷十․諸儀軌稟承錄卷六․卷八]
【여의보주론如意寶珠論】
p2375-上→ 又作如意論. 爲釋摩訶衍論(略稱釋論)之異名. 釋論爲龍樹所造, 乃大乘起信論(馬鳴造)之注釋書, 內容闡論一一心識․如義言說․不二摩訶衍等大乘要旨, 自古以來爲中日韓之敎界․學界所重, 尤以密敎更注重此書之講布弘傳․注釋刊行. 以釋論之文詞圓備無邊之功德, 賅攝諸義, 猶如如意寶珠蘊含無量殊勝功德, 而可隨時映現萬象, 故稱如意寶珠論. 又釋論全書所揭示之大乘不二法門係恆沙無量法門之體性, 猶如如意寶珠爲世間諸寶之根本, 故以如意論譬稱之.
【여의보주如意寶珠】
p2374-中→ 梵語 cintā-maṇi 之意譯. 音譯眞陀摩尼․震多末尼. 又作如意寶․如意珠․摩尼寶珠․末尼寶․無價寶珠․如意摩尼. 指能如自己意願, 而變現出種種珍寶之寶珠. 此寶珠尙有除病․去苦等功德. 一般用以譬喩法與佛德, 及表徵經典之功德. 關於此寶珠之出處, 據雜寶藏經卷六載, 如意寶珠出自摩竭魚之腦中. 另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載, 如意寶珠或由龍王之腦中而出 ; 或爲帝釋天所持之金剛, 破碎後掉落而得 ; 或爲佛之舍利變化而成, 以利益衆生. 此如意寶珠係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地藏菩薩等之持物, 能滿足衆生之意願. 此外, 據如意寶珠轉輪祕密現身成佛金輪咒王經如意寶珠品所載, 如意寶珠係以佛舍利․黃金․白銀․沈香․白檀․紫檀․香桃․桑沈․白心樹沈․柏沈․眞漆等十一種珍寶合成 ; 亦卽以黃金․白銀造成圓形之如意寶, 中間放置佛舍利三十二顆, 再以香末之泥塗於寶器上而成寶珠. 在密敎中, 若以此寶珠爲本尊之修法, 稱爲如意寶珠法.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四惡友品․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卷十六․仁王般若經卷下受持品․大寶積經卷一一○․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大毘婆沙論卷一○二]
【여의보주전륜비밀현신성불금윤주왕경如意寶珠轉輪袐密現身成佛金輪咒王經】
p2375-中→ 全一卷. 唐代不空譯. 又作如意寶珠金輪咒王經․金輪咒王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 本經內容係廣說如意寶珠之功德. 計分九品, 卽放鉢品․善惡因果品․如意寶珠品․大曼荼羅品․灌頂印眞言品․阿闍梨成佛品․悉地成就品․護摩品․屬累品.
【여의보총지왕경如意寶總持王經】
p2376-上→ 全一卷. 宋代施護譯於太平興國五年(980)之後.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 本經經題如意寶總持爲神咒之名. 全經係闡明如意寶總持章句之受持法及其功德, 竝謂若受持此神咒而信心不淸淨或未能堅定專注, 則不能見聞諸佛. 然經中竝未載明此一神咒.
【여의봉如意棒】
p2371-上→ 爲棒頭安置如意寶珠之密敎法器, 此棒亦爲毘沙門天之三昧耶形. 蓋表菩薩悲憫衆生之貧苦, 故以此棒打破衆生慳貪之業, 竝豫衆生如意寶之樂. 據慈氏菩薩念誦法卷下載, 三十臂彌勒菩薩之右第十三手卽持此棒 ; 又據不空羂索經卷二十二載, 三面六臂之不空王觀世音菩薩像, 其中一手所持之如意寶杖, 卽與如意棒同類.
【여의심다라니주경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p2370-上→ 全一卷. 唐代義淨(635~713)譯於景龍四年(710). 又作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 內容敘述觀自在菩薩應佛之允許, 宣說無障礙觀自在蓮華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佛復謂若誦此咒一遍, 卽能除罪免難․成就事業 ; 且若日日誦持一百零八遍, 則可感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及觀世音菩薩所居之補怛羅山, 免墮惡道. 又本經之異譯有唐代實叉難陀所譯之觀世音菩薩祕密藏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之第一品․唐代寶思惟所譯之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之前半․唐代菩提流志所譯之如意輪陀羅尼經之第一․二品. [開元釋敎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三․淨土依憑經論章疏目錄]
【여의如意】
p2369-下→ ①指稱心如意. ②指說法及法會之際, 講師所持之器具. 此物原爲印度古時之爪杖, 梵語爲 anuruddha(阿那律), 係由骨․角․竹․木等所製, 柄長三尺, 形狀如雲, 或如手形, 乃搔背止癢所用, 以其能補手不能到之處, 而搔抓如意, 故稱爲如意, 又稱癢和子. 然在我國及日本, 又成爲一般之持物, 表示吉祥之意. 在佛敎中, 法師於說法及法會時, 亦持用之, 猶如官吏之笏, 用以備忘. 據釋氏要覽卷中如意條所載, 齊高祖嘗賜豫隱士明僧紹一支竹製之如意, 梁武帝亦曾賜昭明太子一支木犀如意. 另據佛祖統紀卷六智顗傳載, 智顗受慧思之命, 代爲講說般若時, 慧思手中持一如意臨席稱讚之. [優婆塞戒經卷五․四分律卷十九僧尼日用物․禪林象器箋第二十八類器物門]
【여의전如意殿】
p2371-中→ 指以如意珠莊嚴之殿. 卽兜率天彌勒菩薩之宮殿. (參閱如意寶珠2374)
【여의주장如意珠藏】
p2370-中→ 又作摩迦羅俱舍. 如意寶珠能含藏萬法, 故以如意珠爲含藏之義, 兩者竝擧, 卽稱如意珠藏 ; 或以能含之藏, 取所含之珠體, 而稱如意珠藏, 其意槪指如意珠之藏․如意珠所藏. [釋摩訶衍論卷二]
【여의통如意通】
p2370-下→ 五通之一, 六通之一. 謂能如己意而飛行無礙, 及自在轉變境界, 化現人等之神通力. 又作如意足通․身如意通․身通․神境智證通․神境智通․神足通. 據大智度論卷五擧出三種如意, 卽 : 能到․轉變․聖如意. 其中, 能到又分四種, 卽 : (一)身能飛行, 如鳥之無礙. (二)移遠作近, 不往而到. (三)此沒彼出. (四)一念卽能至. 次轉變, 謂如大能變小, 小能變大, 一能變多, 多能變一等, 卽諸物皆能轉變自在. 聖如意者, 則謂能觀六塵中不可愛․不淨之物爲淨, 觀可愛․淸淨之物爲不淨, 此聖如意法唯佛獨有. 上述之如意通, 係由修四如意足(四神足)而次第生出, 非爲一時卽得. 又其中之四種能到, 相當於大毘婆沙論所擧之運身․勝解․意勢三種神用, 轉變相當於世俗所欣, 聖如意相當於聖者所樂, 故知二論所說大同小異. 此外,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 將佛菩薩之神境智通(如意通)分爲能變通․能化通二種, 其中, 能變通有振動․熾然․流布․示現․轉變․往來․卷․舒․衆像入身․同類往趣․顯․隱․所作自在․制他神通․能施辯才․能施憶念․能施安樂․放大光明等十八變 ; 能化通有化身․化境․化語等三種化事. [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一․俱舍論卷二十七․集異門足論卷十五․成實論卷十六․十地經論義記卷八](參閱十八變360․五通1153․六通1292․四神足1751)
【여인권속논사女人眷屬論師】
p916-下→ 印度古代二十種外道之一. 此等外道以摩醯首羅天所生之八女子爲常住實在者, 且爲宇宙萬象之創造者. 據大智度論卷八載, 印度古代大自在天外道主張, 由梵天王之心生出八子, 復由八子而生出天地․人民;此等外道則主張梵天․那羅延․摩醯首羅三者爲一體三分, 故由梵天生出八子, 由摩醯首羅生出八女子. 此八女子爲阿提亻致(梵 Aditi)․提亻致(梵 Diti)․蘇羅娑(梵 Surasā)․毘那多(梵 Vinatq)․迦毘羅(梵 Kapilā)․摩누(梵 Manu)․伊羅(梵 Ila)․歌頭(梵 Kadrū);依序生諸天․阿修羅․諸龍․諸鳥․四足․人․一切穀子․一切蛇蝎蚊蝱蚤蚰蜒百足. 此一說法係基於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梵 Mahādhārata)與羅摩耶那(梵 Rāṇāyaṇa)之天地創造說而來者. 又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 摩醯首羅論師妄執虛空爲摩醯首羅之頭, 地爲其身, 水爲其尿, 山爲其糞, 一切衆生爲其腹中之蟲, 風爲其命, 父爲其煖, 罪福爲其業. 此蓋以摩醯首羅八分而成宇宙, 或係八女子創造說之轉化. [大智度論卷二․E. W. Hopkins: Epic Mythology]
【여인금제女人禁制】
p917-上→ 指禁止女人進入道場之規定. 乃以女性對修行僧在修行上有所妨礙, 故禁其進入道場. 諸經中多處記載女人具有三事隔(三從)․五事礙(五障)․五惡等障礙, 故規定不得親近女子. 我國男衆道場, 常有此類禁止僧尼往來․婦女濫進僧房等之規定. 日本比叡山․高野山嘗定此制, 今則僅大峰山恪守之.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七․超日明三昧經卷下․月燈三昧經卷七․大智度論卷十四]
【여인배女人拜】
p916-中→ 卽女子所行之禮拜樣式. 其式有多種異說, 古來女子多爲立拜屈膝;或以兩手置於胸前, 略作鞠躬;或兩膝同時跪地, 而頭不低下. 景德傳燈錄卷八南泉普願章(大五一․二五八上):師與歸宗․麻谷同去參禮南陽國師, 師先於路上畫一圓相云:“道得卽去!” 歸宗便於圓相中坐, 麻谷作女人拜, 師云:“恁麽卽不去也!”
【여인왕생女人往生】
p916-上→ 又作女人成佛. 指以女人之身往生淨土, 或指女人轉男身成佛. 蓋因古印度女人地位甚低, 不得成爲梵天王․帝釋․魔王․轉輪王․佛等五者. 惟女人有此五障, 或淨土之中無女人等觀念, 與大乘佛敎所言衆生皆可成佛之思想相矛盾, 故佛典中乃有女人可變身成佛之說. 如阿闍世王之女阿術達發菩提願, 轉女身得當來作佛之授記;羅閱祇國優迦長者之女須摩提, 轉女身而爲沙彌, 受成佛之記. 法華經中亦有龍女成佛之記載. 關於女人往生之說, 於無量壽經中言及阿彌陀佛之第三十五願, 卽若女人聽聞彌陀名號而心生歡喜信受, 竝發願往生淨土者, 則可轉爲男身, 此爲救度女人之誓願, 亦卽女人往生之根據. 不空羂索神變眞言經卷三十亦有誦念眞言, 隨心供養承事, 則比丘․比丘尼․族姓男․族姓女皆可往生西方淨土. 又觀無量壽經卽以韋提希夫人爲正機, 開念佛往生之道. [法華經卷五․無量壽經卷上․法華文句卷二十三](參閱龍女成佛6376)
【여인왕생원女人往生願】
p916-中→ 爲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十五願. 卽誓願所有聽聞彌陀名號而歡喜信受之女人, 於命終之後必不再有女像而得往生淨土. 其願文出自無量壽經(大一二․二六八下):設我得佛,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其有女人聞我名字, 歡喜信樂發菩提心, 厭惡女身, 壽終之後復爲女像者, 不取正覺.
【여자如字】
p2345-下→ (一)指□(ta, 多)字 ; 以其表示如如之義, 故稱如字. (二)指□(trāḥ) 字 ; 係寶生如來之種子, 表示摩尼寶珠之德 ; 以此字含有本體之□字, 故稱如字. [瑜祇經護摩品]
【여자오장女子五障】
p917-中→ 據法華經卷四載, 舍利弗不知龍女是大乘根器, 宿習圓因而得成佛, 以爲例同報障女流, 故說女有五障. 然說此五障者, 欲令女人知有此障, 卽當發菩提心, 行大乘行, 早求解脫. 五障指:(一)不得作梵天王, 梵天於因中修持善戒, 得獲勝報而爲天王. 若女人身器欲染, 則不得作梵天王. (二)不得作帝釋, 帝釋勇猛少欲, 修持善戒, 報爲天主. 若女人雜惡多欲, 則不得作帝釋. (三)不得作魔王, 魔王於因位十善具足, 尊敬三寶, 孝奉二親, 報生欲界他化自在天而作魔王. 若女人輕慢嫉妬, 不順正行, 則不得作魔王. (四)不得作轉輪聖王, 轉輪聖王於因中行十善道, 慈愍衆生, 報作輪王. 若女人無有慈愍淨行, 則不得作轉輪聖王. (五)不得作佛, 如來行菩薩道, 愍念一切, 心無染著, 乃得成佛. 若女人之身口意業受情欲纏縛, 則不得作佛.
【여자육욕女子六欲】
p917-下→ 指女人所樂求之六種欲望. 卽:(一)色欲, (二)形貌欲, (三)威儀欲, (四)姿態欲, (五)言語欲, (六)細滑欲. 此外, 復有音聲欲, 攝於言語欲;人相欲, 攝於威儀欲․姿態欲.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摩訶止觀卷六之一]
【여자출정女子出定】
p917-下→ 禪宗公案名. 據諸佛要集經卷下載, 昔時離意女在釋尊座前入於三昧, 大智慧者文殊菩薩雖爲過去七佛之師, 卻無法近佛而坐, 欲令離意女出定而問之, 然施以神力, 猶不能令其出定. 而罔明菩薩(棄諸陰蓋菩薩)僅僅爲棄諸妄想分別之初地(歡喜地)菩薩, 卻能至此女子之前鳴指一下, 便使離意女從定中而出. 故禪宗參究此事, 每以果位低下之罔明菩薩卻能使女子出定之不合理處, 視爲該公案之要旨. 蓋文殊以男女差別之見解欲令離意女出定而不得, 罔明則立於天地一體廓然無聖之境, 故雖彈指一下, 離意女卽應之出定. 無門關頌(大四八․二九八中)曰:出得出不得, 渠儂得自由, 神頭幷鬼面, 敗闕當風流.[諸佛要集經卷下․五燈會元卷一․無門關第四十二則]
【여장麗藏】
p6732-上→ 朝鮮高麗王朝所開版之大藏經. 又稱高麗本․高麗藏․麗本․鮮本. 分爲:(一)初雕本, 相傳係高麗顯宗二年(1011)所開版. (二)高麗續藏本, 宣宗七年(1090), 於興王寺開版. (三)再雕本, 卽海印寺版. 係高麗高宗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1236~1251)爲防禦蒙古入侵, 乃再度開版. (四)高麗契丹藏仿刻本, 文宗十三年(1063)開雕. (參閱中文大藏經1001)
【여적女賊】
p918-中→ 女人爲愛執之根源, 能劫修道者之法財, 妨礙求道之心, 故以賊喩之. 大智度論卷十四(大二五․一六六上):執劍向敵, 是猶可勝. 女賊害人, 是不可禁.
【여전마후驢前馬後】
p6977-中→ 禪林用語. 謂隨逐於驢馬前後之奴隸;禪宗用以指斥追從他人言行, 而無自己獨特之機用者. 景德傳燈錄卷十五良价章(大五一․三二三上):師曰:“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 只是認得驢前馬後將爲自己, 佛法平沈, 此之是也.” [碧巖錄第六十三則]
【여정如定】
p2365-上→ (1597~1657)明代黃檗宗僧. 江西建昌人, 俗姓陳. 字黙子. 生於明萬曆二十五年. 及長, 歸投揚州興禪禪院, 精進學佛. 後於崇禎五年(1632)東渡日本, 住於長崎. 時長崎中國人甚衆, 在如定東渡前, 已有江西浮梁人眞圓, 於元和六年(1620)抵長崎, 當地中國人因仰慕其德望, 乃集資建一庵堂(卽於今長崎市寺町之地), 以眞圓爲開祖. 此外, 復建立一媽祖堂, 祀奉天后聖母, 以作爲中國船隻航海安全之祈禱所. 此處初稱南京寺, 後改名爲東明山興福寺. 當如定抵達長崎時, 卽至興福寺參謁眞圓大師, 後卽承繼此寺, 成爲第二代祖師. 師於住山期間, 除弘化一方外, 竝從事寺院營建, 復建造石橋, 因橋形如雙圓之眼鏡, 故稱爲眼鏡橋, 係日本明式石橋之嚆矢. 橋身堅固, 歷三百餘年至今未損. 後西天皇明曆三年十一月三十日示寂, 世壽六十一. [黃檗東渡僧寶傳卷下]
【여정처여如井覰驢】
p2345-上→ 禪宗公案名. 井, 指井戶 ; 驢, 卽轆轤, 或謂驢馬. 曹山錄載(大四七․五二七下) : 師又問 : “佛眞法身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作麽生說應底道理?” 德曰 : “如驢覰井.” 師曰 : “道則太殺道, 只道得八成!” 德曰 : “和尙又如何?” 師曰 : “如井覰驢.” 此公案中, 曹山以如井覰驢一語, 表示超越二物相對之狀態, 亦卽以無心超越情識之分別.
【여정화상어록如淨和尙語錄】
p2368-下→ 凡二卷. 又作天童如淨禪師語錄. 南宋曹洞宗僧天童如淨(1163~1228)撰, 文素․妙宗․唯敬等編. 理宗紹定二年(1229)刊行.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收錄如淨於建康府淸涼寺․臺州瑞岩寺․臨安府淨慈寺․明州瑞岩寺與天童景德寺之上堂法語, 以及小參․普說․法語․頌古․讚佛祖․自贊․小佛事․偈頌等. 如淨爲曹洞宗頗具代表性之宗師, 其法嗣道元係日本曹洞宗之宗祖, 故由本語錄可了解如淨在中․日曹洞宗史上之重要地位. 又如淨之法嗣義遠, 將如淨和尙語錄所未刊之天童上堂法語二十則輯爲一卷, 稱爲天童山景德寺如淨禪師續語錄, 又稱天童遺落錄, 亦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여졸如拙】
p2365-下→ 明代僧. 生卒年․籍貫均不詳. 於後小松天皇應永年間東渡日本. 或有以其爲日本九州人, 又稱如雪․如說, 號亂芳軒. 爲日本室町初期之畫僧. 住於京都相國寺亂芳軒. 其性好繪畫, 曾跟隨明兆學畫, 畫風多承南宋之馬遠․夏珪․牧溪․玉澗․顔輝等人之風格, 尤擅長山水․人物․花鳥等水墨畫, 爲日本南宋畫之鼻祖, 深受足利義滿賞識, 門人有周文․宗玖等. 其唯一遺作爲收藏於妙心寺退藏院之瓢鮎圖, 爲一禪宗公案之描繪. 其後, 有三十位僧人受足利義滿之託, 而作瓢鮎圖之畫贊. 該畫作於應永十七年(1410), 爲日本初期水墨山水畫之傑作, 亦爲日本國寶之一.
【여징呂澂】
p2831-中→ 又作呂澄. 字秋逸, 一字秋一. 民國人. 爲歐陽漸之弟子. 幼刻苦力學, 曾讀畢大英百科全書. 初級師範畢業之後, 但憑自修卽熟諳日․英․梵․藏․德等語文. 一生治學, 頗重視原始佛敎․小乘佛敎, 及日本․西藏佛敎之硏究, 而於佛書之版本與各譯本所依之梵藏原典亦極重視. 曾撰雜阿含經刊定記, 重譯西藏傳本攝大乘論, 竝校勘藏文因明典籍, 提倡因明學說, 於法相唯識亦多所發明. 爲開民國佛學學術硏究之風的少數學者之一. 後繼歐陽漸主持支那內學院. 著有因明綱要․佛敎硏究法․印度佛敎史略․西藏佛學原論․觀所緣緣論釋等書. 燭燭燭 燭 住燭 燭燭燭 ⌢ ⌢ ⌢ 持⌢ ⌢ ⌢ 第 第 第 行第 第 第 一 二 三 三 二 一 ⌣ ⌣ ⌣ ⌣ ⌣ ⌣ 4 3 2 1 ○ ○ 1 2 3 4 〔 〕 5 6 7 8 │ │ 8 7 6 5 〕 〔 12 11 10 9 ○ ○ 9 10 11 12 〔 〕 13 14 15 16 首 都 16 15 14 13 〕 〔 20 19 18 17 座 寺 17 18 19 20 〔 〕 21 22 23 24 首 監 24 23 22 21 〕 〔 28 27 26 25 座 寺 25 26 27 28 〔 〕 29 30 31 32 書 參 副 32 31 30 29 〕 〔 36 35 34 33 記 頭 寺 33 34 35 36 〔 〕 37 38 39 40 藏 維 40 39 38 37 〕 〔 44 43 42 41 主 那 41 42 43 44 〔 〕 45 46 47 48 藏 副 48 47 46 45 主 寺 知合 叉副 客掌 手寺 知歸 出典 浴位 班座 知參 直 殿頭 歲 ○ ○
【여취餘趣】
p6370-中→ 除人界以外之世界. 指地獄․餓鬼․阿修羅․畜生等四趣及天界. [正法眼藏出家功德]
【여탈與奪】
p5904-下→ 爲禪家用以指導學人之方法. 與, 給豫修行者自然發揮, 亦卽放行之意;奪, 卽奪取, 不允許, 或奪去一切之自由, 亦卽把住之意. 故形容師家接化衆生, 其方法巧妙, 收放自如者, 稱爲與奪自在. 碧巖錄第一則(大四八․一四○上) : 是衲僧家尋常茶飯, 至於截斷衆流, 東涌西沒, 逆順縱橫, 與奪自在.此外, 論評敎義, 褒而取之, 亦稱爲與;貶而斥之, 則稱爲奪. [四敎儀集註卷上]
【여패如沛】
p2346-上→ (1615~1664)淸代臨濟宗僧. 安徽同安人, 俗姓康. 號慧門. 幼卽慨然有出塵之志. 十七歲時, 參訪亘信行彌, 後又參謁福建黃檗山隱元隆琦, 爲其法嗣. 隱元移住廣東龍泉寺, 師亦隨侍爲西堂. 其後, 辭歸溫陵, 居誌公洞二年, 又奉隱元之命, 住師子巖八年, 至隱元東渡日本時, 師方入住福建黃檗山. 康熙三年示寂, 世壽五十. 有慧門和尙語錄四卷․慧門禪師又錄四卷行世. [五燈全書卷八十九․檗宗譜略卷上]
【여학如學】
p2378-上→ ①(1585~1633)明代臨濟宗僧. 陝西臨潼人, 俗姓任. 號五峰. 幼年喪父, 從五臺山之天齊出家, 竝於澄律師處受具足戒. 師遇事精勤, 遍歷諸方, 後至金粟寺參訪密雲圓悟, 得其心印竝嗣其法. 曾入住弘濟寺, 復遷至長沙大潙山同慶寺. 崇禎六年示寂, 世壽四十九. 著有五宗派敘․五峰禪師語錄一卷. [高僧摘要卷二․五燈全書卷六十五] ②(1913~ )臺灣新竹人, 俗姓張. 日本駒澤大學佛敎學部畢業. 民國二十六年(1937), 於新竹一同寺依玄深尼師出家. 四十四年受具足戒於基隆月眉山靈泉寺. 三十一年創設南投碧山岩寺, 四十八年籌建法光寺, 五十六年創辦法光美日語補習班․佛敎講習班, 五十七年創建智光禪寺於臺北縣五股鄕, 五十八年創辦南山佛學院於碧山岩寺, 六十一年於碧山岩寺擧辦在家五戒․菩薩戒會.
【여해다하廬奚多河】
p5560-上→ 梵名 RohIṇī,巴利名同. 又作盧醯播河. 流經釋迦族(巴 Sakkā)與拘利族(巴 Koḷiya)間之河流, 常引起兩族間之水爭. 據法句經註(巴 Dhammapada Aṭṭhakathā, Ⅲ, pp250~255)載, 一夏發生水爭, 導致流血慘事, 其時世尊坐於河之上空說法, 始平息兩族之爭.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三]
【여향呂向】
p2831-上→ 爲中印度金剛智三藏之俗家弟子. 唐代人. 字子回. 籍貫․生卒年均不詳, 或謂其爲涇水人. 氏善草隸, 每以一筆環寫百字, 狀如縈髮, 世稱連綿書 . 氏以勤學强志, 精硏藥理, 博覽群籍, 遂通達古今. 玄宗開元十年(722), 氏奉召爲官, 隨侍太子. 常與諸王往來酬答, 作文獻詩, 竝屢次以善道規諫皇帝. 官至工部侍郞, 卒後追贈華陰太守. 嘗從金剛智接受灌頂, 開元二十九年金剛智示寂, 氏撰金剛智三藏行記一卷.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敎錄卷下․新唐書卷二○二]
【여형如馨】
p2379-中→ (1541~1615)明代律僧. 古林派之祖. 江蘇溧水人, 俗姓楊. 字古心. 早年喪父, 由母撫育成長. 嘉靖三十一年(1552)母歿, 而感世緣虛幻無常, 遂於萬曆十年(1582, 一說嘉靖年間)依攝山棲霞寺之素安出家. 後讀華嚴經菩薩住處品, 誓從文殊菩薩受戒, 遂赴五臺山, 夙夜虔勤懇求. 一日恍惚之間, 從一老嫗受僧伽黎衣, 觀見菩薩, 頓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門, 視大小乘律如從胸中流出. 歸鄕途中, 經南京, 偶遇長干寺(報恩寺)塔修治之際, 因安置衆人所不能擧之塔頂, 故得優波離再來之稱. 萬曆十二年, 改南京定淮門內馬鞍山之古林庵爲寺, 神宗賜振古香林之額. 歷住靈谷․棲霞․甘露․靈隱等諸寺, 開壇授戒三十餘處, 徒衆約萬餘人. 萬曆四十一年, 神宗嘉譽之, 賜紫衣․鉢及錫杖, 竝詔建龍華大會於五臺山聖光永明寺, 授千佛大戒, 賜號慧雲律師. 編有經律戒相布薩軌儀一卷. 萬曆四十三年十一月示寂, 世壽七十五. 世稱中興律祖, 法系稱古林派. [梵網經菩薩戒初津卷七․毘尼日用切要香乳記卷下․大昭慶律寺志卷八․淸涼山志卷八․新續高僧傳卷二十八․中國佛敎史卷四․金陵古蹟圖考]
【여화如化】
p2345-中→ 爲大品般若經所擧十喩之一. 化, 梵語 nirmita, 又作變化․變化事․等變化. 擧凡神仙之通力․天龍之業力, 及以禁咒․禪定等變現諸物者, 皆稱爲化. 此等化事化物, 皆空而無實, 故以之比喩一切諸法皆空, 猶如化物般之無實. (參閱十喩470)
【여환삼매如幻三昧】
p2345-中→ 指通達一切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 亦指變現種種如幻之事的三昧. 此三昧如幻師之變現男女․兵衆等, 皆能如意而無所拘礙. 菩薩卽住於此三昧中, 雖以如幻三昧之變化無礙廣度衆生, 亦了知一切諸法如幻之理, 故菩薩不執著度化衆生之相而化用自在. 此外, 如幻三昧又爲二十五三昧之一, 用於破二十五有中之南閻浮提有. [圓覺經․大智度論卷五十](參閱二十五三昧174)
【여환如幻】
p2345-中→ 爲大品般若經所擧十喩之一. 幻, 梵語 māyā 幻師以種種技法變現象․馬․人物等, 使人如實見聞, 稱爲幻 ; 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實, 故以之比喩一切諸法皆空, 猶如幻相般之無實. [大智度論卷六](參閱十喩470․幻1390)
【여회如會】
p2376-上→ (744~823)唐代僧. 韶州(廣東)始興人. 幼卽出家. 大曆八年(773)參謁徑山道欽, 後又參訪馬祖道一, 爲其法嗣. 於馬祖處時, 因來參者衆多, 僧堂禪床爲之而折, 故有折床會之稱. 其後, 入主長沙東寺, 法門鼎盛, 時號東寺禪窟. 穆宗長慶三年示寂, 世壽八十. 諡號傳明大師. [宋高僧傳卷十一․景德傳燈錄卷七․釋氏稽古略卷二]
【역겁歷劫】
p6254-下→ 謂經過劫數, 乃形容長遠之時間. 劫, 梵語 kalpa 之音譯, 指宇宙在時間上之一成一毁, 從成․住․壞至空繼續不息, 故宇宙無窮之成毁, 稱爲歷劫. 又作經劫․久遠. 法華經卷七普門品(大九․五七下):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淸淨願.其中, 歷劫不思議乃指歷經不可思議無量數之劫. 又諸經有各種用語, 如歷劫修行․歷劫迂迴之敎․歷劫之轍․歷劫疾成之疑等. 此外, 謂不生不滅之眞實絶對不變, 稱爲歷劫無瑕. [大無量壽經卷上․無量義經十功德品․佛所行讚卷三․愚禿鈔卷上․守護國家論․十法界明因果鈔]
【역겁우회歷劫迂迴】
p6254-下→ 爲漸敎之法門. 以經歷三阿僧祇百大劫修行後方始成佛, 故稱歷劫迂迴. 與頓敎之一念成佛相對稱.
【역경譯經】
p6806-中→ 卽指翻譯經典. 又作翻經. 廣義而言, 竝不限於經藏, 如律․論之翻譯亦皆稱爲譯經. 蓋以印度各種方言流傳之佛典(經․律․論三藏), 被整理爲梵語․巴利語之原典, 及至佛敎傳來東方諸國, 遂逐漸譯成各國語言. 現今之漢譯佛典有直接由梵本譯出, 亦有由西域地方之胡語重譯者. 在我國古代之譯經, 大多由朝廷保護設置譯經院以完成譯業, 此類譯經, 稱爲奉詔譯, 故於現存之諸經中, 未題爲奉詔譯者極少. 又精通梵漢語言, 從事譯經之法師, 稱爲譯經三藏(略稱三藏), 或三藏法師. 然譯經之大業, 古來卽罕有獨自一人完成者, 而係於譯經三藏下, 另有衆多輔助者從旁協助譯業, 其後乃有專爲譯業所設之種種官制. 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三載, 譯場所置之譯官有下列九職:(一)坐於正面宣述梵文者, 稱爲譯主. (二)坐於譯主之左, 評量(批判․審査)梵文者, 或判斷譯文正確與否者, 稱爲證義. (三)坐於譯主之右側, 審査譯主所讀梵文之正誤者, 稱爲證文. (四)聽受梵文而將梵音如實寫成漢字者, 稱爲書字梵學僧. (五)將梵音翻譯成漢文者, 稱爲筆受. (六)連綴文字成句者, 稱爲綴文. (七)對照梵文與漢文之正誤者, 稱爲參譯, 或稱證梵語. (八)削刪冗長之文以定句義者, 稱爲刊定. (九)坐於南面潤飾譯文者, 稱爲潤文. 譯經中, 僅譯出一次者, 稱爲單譯․一譯. 翻譯二次以上者, 稱爲重譯․異譯․同本異譯. 譯者名稱不明之經典, 稱作失譯經;後世之譯經, 常於經首或卷尾署明譯者之名, 而在古代, 譯經者多不署名, 故所謂之失譯經特多. 又唐代玄奘及其以後之翻譯, 稱爲新譯;玄奘以前所譯者, 稱爲舊譯;或謂姚秦鳩摩羅什以前之譯經爲古譯. 東晉道安漢譯經典時, 提出五失三不易之說, 謂漢譯經有五種情形易失原意, 而有三種難譯之情形. 五失, 又作五失本, 卽:(一)由於文法相異, 原語與漢語之文詞顚倒. (二)原典之文體質樸, 較少修飾語;漢語好文飾. (三)原典常有數度重覆相同之語句, 極爲繁瑣;漢譯則多略去此類重覆語. (四)原典經文中夾雜注解, 語詞頗有錯亂之嫌;漢譯文體多略去此類夾雜之注解. (五)原典於說畢一事再接敘次事之時, 常有重覆前述文詞之嫌;漢譯則多省略重覆之部分. 此卽漢譯經典五種易於失去原意之情形. 三不易, 卽:(一)聖典係依當時之風俗․語言等而立, 但物換星移, 時俗旣變, 若期以適合現代, 則翻譯不易. (二)不拘聖人與凡夫之距離多大, 而欲令遠昔聖人微妙法音, 適合後世凡愚之風俗, 則翻譯不易. (三)阿難出經, 距佛世不久, 再經無數聖者點校記載, 從而乃有聖敎流傳, 後世之人若以淺見從事譯經, 縱然審愼萬分, 亦恐有所訛誤, 則知翻譯不易. 此外, 玄奘亦有五種不翻之說, 卽:(一)祕密故不翻, 如陀羅尼. (二)含多義故不翻, 如婆伽梵. (三)此方無故不翻, 如閻浮樹. (四)有古譯故不翻(從前已經音譯, 且爲一般所知), 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五)令生善故不翻, 如般若, 聞之則生信念, 若譯作智慧恐生輕薄, 以尊重故不翻. 另據續高僧傳卷二․翻譯名義集卷一等載, 隋代彦琮著辯正論, 擧出八備十條之說. 所謂八備, 乃譯經者應具備之八種資格, 卽:(一)誠心愛法, 志願益人, 不憚久時. (二)將踐覺場, 先牢戒足, 不染譏惡. (三)筌曉三藏, 義貫兩乘, 不苦闇滯. (四)旁涉墳史, 工綴典詞, 不過魯拙. (五)襟抱平恕, 器量虛融, 不好專執. (六)沈於道術, 澹於名利, 不欲高衒. (七)要識梵言, 乃閑正譯, 不墜彼學. (八)薄閱蒼雅, 粗諳篆隸, 不昧此文. 十條, 則爲譯經十項要例, 卽:(一)字聲, (二)句韻, (三)問答, (四)名義, (五)經論, (六)歌頌, )(七)咒功, (八)品題, (九)專業, (十)異本. 贊寧之宋高僧傳卷三亦擧出翻譯之六例, 卽:(一)譯字譯音, 分爲譯字不譯音․譯音不譯字․音字俱譯․音字俱不譯等四種情形. (二)胡語梵語, 說明原典有胡語與印度純梵語之別, 於純梵語之中, 依五天竺地域之別, 各地梵語亦不儘同;胡語之中, 有豎讀之胡語(如羯霜那國), 亦有橫讀之胡語(如吐貨羅․迦畢試等);此外, 如龜茲語則是亦胡亦梵之語. (三)重譯直譯, 直接從印度之梵篋譯成漢語者, 稱爲直譯;一度譯爲胡語後, 再度轉譯成漢語者, 稱爲重譯;此外, 譯者來華之途中, 經歷諸胡國時所譯之經典, 譯語之中常夾帶胡語, 此則屬亦直譯亦重譯. (四)粗言細語, 印度之語言有所謂平常言詞之口語與典正言詞之文言, 其中, 佛陀說法時大多採用口語;又佛陀之言音可槪分兩類, 卽分明典正之全聲(細語), 與不分明訛僻之半聲(粗語). 此外如法護․寶雲․玄奘․義淨等所譯之梵本皆採用中天竺之細語. (五)華言雅俗, 謂譯成之漢語亦有雅俗之別. (六)直語密語, 謂梵語涉俗者爲直語, 涉眞者爲密語.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一之一․佛祖統紀卷五十三․法苑珠林卷一○○․大宋僧史略卷上․出三藏記集卷六至卷十一]
【역경원譯經院】
p6808-中→ 北宋開封太平興國寺之官設佛典漢譯機構. 又稱傳法院. 設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 我國之佛典翻譯工作始於後漢, 多依帝王之保護. 隋大業二年(606), 煬帝於洛陽上林園設置翻經館, 命翻經學士彦琮居之;唐貞觀二十二年(648), 太宗於大慈恩寺西北造翻經院, 以爲玄奘之譯場. 至宋太宗時, 法天譯出聖無量壽經․七佛讚等, 州官表進, 上覽大悅, 乃敕建譯經院, 命天息災․法天․施護等於此從事譯經工作. 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三載, 太平興國八年改名爲傳法院, 復於其西側建印經院. 譯經院組織完備, 設有譯主․證義․證文․書字梵學僧․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等九職, 通稱譯場九位. 該院爲北宋之譯經中心, 所譯幾囊括當朝所有譯經, 載於大中祥符法寶錄․景祐新修法寶錄者, 卽見百餘部之多. 景祐以後北宋之譯經, 資料闕如, 僅知有智吉祥․金總持․日稱․招德․慧詢等於此從事譯經工作. [釋氏稽古略卷四․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宋會要道釋條․傳法院碑銘(夏竦, 文莊集卷二十六所收)]
【역관逆觀】
p4330-上→ 順觀之對稱. 卽從果探因, 逆次而修觀之謂. 例如觀十二因緣時, 不依無明․行․識之次第, 而從老死․生․有․取之次序而觀者. 密敎從諸法無因而觀, 使歸於本不生, 稱逆觀旋轉. [大日經疏卷七](參閱順觀5358)
【역금力金】
p321-下→ (1327~1373) 元末明初僧. 吳郡人, 俗姓姚. 字西白. 號白菴. 少小入道, 十一歲受具足戒, 博通經論, 特善天台敎觀, 師事道原衍公, 盡其奧蘊. 後慕禪法, 依虎林古鼎銘公參究, 一日言下悟機, 遂命分座. 至正年間出主瑞光寺, 遷嘉興天寧寺, 賜號圓通普祐禪師. 洪武六年示寂, 享年四十七. [增集續傳燈錄卷五․補續僧傳附宋濂撰行業碑․宋學士集卷二十九]
【역대법보기曆代法寶記】
p6229-上→ 全一卷. 唐代之作品, 撰者不詳. 又稱師資血脈傳․定是非摧邪顯正破壞一切心傳․最上乘頓悟法門. 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本書記錄由釋尊至菩提達摩多羅等西土二十九祖․東土六祖, 及智銑․處寂․無相․無住․保唐宗(禪宗之一派)之事蹟與傳承, 文末附有大曆保唐寺和上傳頓悟大乘禪門門人寫眞讚文竝序一篇. 又本書發現於敦煌, 大英博物館及法國國民圖書館各藏寫本一部. [鳴沙餘韻解說]
【역대삼보기歷代三寶紀】
p6253-下→ 凡十五卷. 隋開皇十七年(597)費長房撰. 又作開皇三寶錄․開皇錄․三寶錄․長房錄․房錄.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本書爲佛敎傳入我國後至隋代之弘法記錄, 亦爲譯經與著作之目錄, 此外, 另附有佛家傳記. 全書共分四部分:(一)前三卷爲帝王, 包括自周至隋各朝紀年, 乃佛敎史大事, 如將佛陀誕生之年推定爲周莊王十年(689 B.C.). (二)次九卷爲各代譯經編年史, 計有:卷四後漢錄․卷五魏吳錄․卷六西晉錄․卷七東晉錄․卷八前秦後秦錄․卷九西秦北涼魏齊陳錄․卷十宋錄․卷十一齊梁周錄․卷十二隋錄. 每卷前皆有敘論, 次列經錄, 依次附譯人略傳. (三)卷十三․卷十四分別爲大小乘錄入藏目錄. 共收佛典一○七六部, 三三二五卷. (四)卷十五爲上開皇三寶錄表․全書總目錄. 梁代僧祐所撰之出三藏記集詳細載錄南朝諸經;相對於此, 本書則詳載北朝諸經, 此爲本書之特色, 亦爲硏究隋代佛敎之重要資料. 本書另一特色, 於紀年中特崇南北朝之齊․梁, 而貶黜北魏, 其編年之先後爲:晉․宋․齊․梁․周․隋. 此種體例異於資治通鑑以前之史家, 而反映出隋人之一般心理, 故於歷史學上有待補足之資料極多. 此外, 本書資料有部分誤引, 且於編選入藏錄․大小乘經錄等之準則亦間有偏誤, 如大唐內典錄卷五卽譏之爲瓦玉相謬, 開元釋敎錄卷十亦評以事實雜謬. 又本書將其前之兩大經錄, 卽苻秦道安所編之綜理衆經目錄․梁代僧祐所編之出三藏記集所載錄一千餘部之失譯經典(譯者佚名之經典), 大半配屬於安世高等古代譯經家之名下, 此一作法, 以超乎常情且證據闕如之故, 爲現代學者如日本小野玄妙等人所詬病. [續高僧傳卷二達摩笈多傳․大藏聖敎法寶標目卷九․隋書經籍志第二十九․唐書藝文志第四十九․佛書解說大辭典佛典總論第二部第二章(小野玄妙)](參閱失譯經典1881)
【역力】
p321-上→ 梵語 bala, 音譯波羅; 或 balāna, 音譯末麗囊. 機能․能力之意. (一)指十波羅蜜中之第九, 卽稱力波羅蜜. (二)指思擇力․修習力. (三)自力․他力. (四)指産生菩提心之力有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等四力. (參閱二力169․十波羅蜜449․四力1628)
【역曆】
p6227-下→ 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 用以定歲時節氣之方法, 稱爲曆. 一般分爲太陰曆與太陽曆. 印度自西元前一世紀頃, 因季節之運行, 而施行太陰曆.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記載, 滿月之日, 稱爲月初. 每個月由滿月至晦月, 稱爲黑分(梵 kṛṣṇa-pakṣa , 由於大小月不同, 或十四日, 或十五日), 由新月至滿月, 稱爲白分(梵 śukla-pakṣa ). 一年之中, 分爲太陽北行之六個月, 與太陽南行之六個月. 或分爲六時:(一)漸熱, 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 (二)盛熱, 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 (三)雨時, 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四)茂時, 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五)漸寒, 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 (六)盛寒, 十一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 佛敎則分爲熱時(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時(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寒時(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等三時, 或春夏秋冬四時. 一年十二月之名稱列擧如下:制呾羅月(梵 Caitra, 一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吠舍佉月(梵 Vaiśākha)․逝瑟咤月(梵 Jyeṣṭha)․頞沙荼月(梵 Śravaṇa)․室羅伐拏月(梵 śravaṇa)․婆羅鉢陀月(梵 Bhādrapada)․頞濕縛庾闍月(梵 Aśvayuja)․迦剌底迦月(梵 Kārttika)․末伽始羅月(梵 Mārgaśīrṣa )․報沙月(梵 Pauṣa )․磨祛月(梵 Māgha)․頗勒窶拏月(梵 Phālguna, 十二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 中國自西漢太初元年(104 B.C.)至淸末, 共歷四十六次改曆;所用曆法與印度相同, 大致係採用太陰曆. 其中, 自唐朝開元十七年(729)開始之三十三年間所用之大衍曆, 爲僧一行所編. 於日本, 推古天皇十年(602), 百濟僧觀勒將劉宋之元嘉曆傳至日本, 於十二年開始施行曆法. 天平寶字七年(763)以來, 九十四年間採用中國大衍曆. 直至貞享元年(1684), 日人保井春海編貞享曆, 日本始有自編之曆法, 故於此之前, 皆採用中國曆法. 明治五年(1872)以後則使用太陽曆. 佛敎之行事與曆法有密切之關係, 如釋尊之降誕․成道․入滅等日期, 於印度有各種異說;此係由於曆法之差異所致. 如今之日本諸宗宗祖之忌日不因改曆而有差異, 係以舊曆之日月換算爲相當於新曆之日月;例如曹洞宗道元之忌日八月二十八日, 換算新曆則爲九月二十九日. 然農村中由於耕作之故, 盂蘭盆會等行事仍用舊曆, 或較新曆延遲一個月. 此外, 將黃道(地球繞太陽公轉之軌道面與天球相交之大圓, 亦卽太陽在天球上之視軌道)附近較明顯之恆星選出若干, 再分爲二十八組:昴․畢․觜․參․井․鬼․柳(以上屬東方), 星․張․翼․軫․角․亢․氐(以上屬南方), 房․心․尾․箕․斗․牛․女(以上屬西方), 虛․危․室․壁․奎․婁․胃(以上屬北方)等, 稱爲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之說夙行於印度, 然印度認爲牛宿與月之運行無關, 如外道六論中之豎底沙論亦僅列出二十七宿之名, 可知後世印度乃盛行以二十七宿之說爲主;又因二十七宿之性各別不同, 故以與二十七宿相當之日而論其吉凶, 或以人之生年月日配二十七宿而占其命運之法, 皆稱爲占星法. 此二十七宿分爲七類, 卽:(一)安重宿:卽畢․翼․斗․壁等四宿. (二)和善宿:卽觜․角․房․奎等四宿. (三)毒害宿:卽參․柳․心․尾等四宿. (四)急速宿:卽鬼․軫․胃․婁等四宿. (五)猛惡宿:卽星․張․箕․室等四宿. (六)輕燥宿(或稱行宿):卽井․亢․女․虛․危等五宿. (七)剛柔宿:卽昴․氏等二宿. 又亞洲諸國自古亦流行一種星辰運行與人之誕生日相關連, 而可卜筮吉凶之說法. 佛典中摩登伽經․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宿曜經等, 亦有如是之說. 在日本, 以舊曆元旦爲先勝, 續之有友引․先負․佛滅․大安․赤口等依次輪流, 以表示當日之吉凶, 稱爲六曜日, 此風俗係源自中國. 上述名稱則始自江戶時代, 然命名由來不詳.
【역련逆蓮】
p4328-下→ 向下開敷之蓮花裝飾圖樣. 佛敎美術建築多採用蓮花圖樣, 如佛壇․天蓋․花鬘․梵鐘․金剛杵, 或其他塔寺裝飾等, 其中蓮花向下開敷者, 稱爲逆蓮. 蓮花古來卽爲印度所珍重, 佛菩薩亦多坐於蓮花座上. 西元二世紀頃, 顚峰時期之犍馱羅佛敎美術運用很多逆蓮形式. 六․七世紀後, 卽笈多王朝以後, 在印度敎之影響下結合密敎信仰所成之造型, 亦以逆蓮臺座居多.
【역로가야타逆路伽耶陀】
p4328-中→ 梵名 Vāmalokayāta. 又作縛摩路伽耶陀. 意譯作左順世․逆世間行. 謂行左道之順世外道, 爲古代印度外道之一派. 順世外道主張最極端的唯物論見解, 認爲人生之目的乃在享受快樂, 故被貶稱爲左順世. 北齊隱士劉虫乙註法華時, 將之區分爲順世․左順世兩種, 以順世外道類比爲重禮儀名敎之儒墨者流, 而以左順世類比爲棄仁絶義之老莊者流. 現存梵文法華經中, 相當於逆路伽耶陀處爲 lokāyatamantradhāraṇā, 意爲持順世之祕密辭者, 西藏之譯本亦與此同, 皆無縛摩(梵 vāma)之語. vāmalokayāta 恐與大乘入楞伽經卷四中之咒術詞論(梵 mantrapratibhāna)同義. [法華玄贊卷九․玄應音義卷六](參閱順世外道5353)
【역류십심逆流十心】
p4327-上→ 據摩訶止觀卷四上載, 修行之人因順流十心而顚倒造惡, 積集重累, 流轉生死, 故當用逆流十心以對治之. 卽 : (一)正信因果心, 修行之人須先正信因果, 深信善惡果報而不生疑惑, 以此心破除順流十心之撥無因果心. (二)自愧剋責心, 修行之人剋責己身, 於往昔中因無羞恥心而習諸惡行, 以此心破除無慚愧心. (三)怖畏惡道心, 修行之人自念人命無常, 苦海悠深, 故苦切懺悔而不惜身命, 以此心破除不畏惡道心. (四)發露瑕疵心, 修行之人不可隱覆一切過失, 當卽發露懺悔, 以此心破除覆過之心. (五)斷相續心, 修行之人須斷絶惡行․惡念而不復再做, 以此心破除惡念相續心. (六)發菩提心, 修行之人須廣發普濟之心, 遍滿虛空界, 以利益他人, 以此心破除遍佈之惡心. (七)修功補過心, 修行之人當策勵不休, 斷諸惡行且奉行衆善, 以此心破除身․口․意三業造罪之心. (八)守護正法心, 修行之人當守護正法, 增廣隨喜․方便之心, 以此心破除見善不隨喜心. (九)念十方佛心, 修行之人當信念十方佛之大福慧, 能救拔․導引己身, 以此心破除隨順惡友心. (十)觀罪性空心, 修行之人當了達我心本空, 罪性無依, 以此心破除無明昏闇心. (參閱順流5356)
【역류逆流】
p4327-上→ ①順流之對稱. 於生死之流中, 逆向而上, 以入於覺悟之境界. 有情衆生於無始以來, 起惑造業, 隨順生死之流, 而難以超脫輪迴, 故須以逆流之心對治之. 湛然於授菩薩戒儀擧出逆流十心 : (一)正信因果心, (二)自愧剋責心, (三)怖畏惡道心, (四)發露瑕疵心, (五)斷相續心, (六)發菩提心, (七)修功補過心, (八)守護正法心, (九)念十方佛心, (十)觀罪性空心. (參閱順流5356). ②聲聞四果之一. 卽指須陀洹. 須陀洹之人起無漏智, 證見正理, 永逆生死之流轉, 而漸趣涅槃之道, 故稱逆流.
【역무소외力無所畏】
p322-上→ 指如來之十種智力及四種無所畏. 法華經方便品 (大九․五下) ; 如來知見, 廣大深遠, 無量無礙, 力無所畏, 禪定解脫三昧.十力, 卽 ; (一)處非處智力,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四無所畏又作四無畏, 卽 ; (一)一切智無所畏, (二)漏盡無所畏, (三)說障道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大智度論卷二十五․卷四十八․俱舍論卷二十九] (參閱十力361․四無所畏1773)
【역바라밀보살力波羅蜜菩薩】
p321-中→ 密敎十波羅蜜菩薩之一. 力波羅蜜, 卽力到彼岸之意. 密號勇力金剛. 位於胎藏曼荼羅虛空藏院. 全身肉色, 穿羯磨衣, 右肘伸展直豎, 手握荷葉, 葉上有一獅子. 左手握拳揷腰, 面向右, 視所持物. 兩足右內左外相交, 坐於赤蓮上. 印契爲二手內相叉, 左右中指․食指․拇指皆豎頭相合. 其眞言爲唵娜麽寧頁母儞帝吽賀賀吽弱. 如結此印, 並誦眞言三遍, 卽能滅劣意業種, 獲得思擇力與修習力. 並可伏諸煩惱, 斷諸惑業, 於修道時決定勝解, 一切天魔惡友不能移易, 獲得不退轉之聖果.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卷下․袐藏記]
【역방逆謗】
p4329-上→ 犯五逆罪與誹謗正敎者, 稱爲逆謗. 凡犯逆謗罪者, 卽喪失其法身慧命, 不能成佛, 故喩之爲逆謗屍骸.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謂, 犯逆謗罪則無法往生. 然觀無量壽經則謂, 犯五逆十惡罪者, 如專心念佛仍可往生. 此二經說法矛盾, 故淨土宗嘗就此二說加以討論. (參閱抑止門2952․逆謗除取4329)
【역방제취逆謗除取】
p4329-上→ 又作二經除取. 論五逆及誹謗正法之人, 是否攝入彌陀本願而得往生淨土. 無量壽經卷上第十八願謂, 設我得佛, 十方衆生具足十念, 皆生我國土,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觀無量壽經下下品云, 或有衆生造五逆十惡, 臨命終時, 具足十念, 得生西方. 以上二經所說相違, 具造五逆, 竝有十念, 是否得生淨土, 則有取有除, 故自古淨土家每就此一矛盾加以討論. 曇鸞之往生論註卷上釋云, 無量壽經抑除五逆及誹謗正法二種重罪俱犯之人 ; 觀經攝取僅造五逆罪而無誹謗正法之人. 慧遠之無量壽經義疏卷下․迦才之淨土論卷上․善導之觀經散善義等皆從其說. 懷感之釋淨土群疑論卷三, 共擧出十五家之說 : (一)觀經所取者爲懺悔人, 壽經所除者爲不懺悔人. 此爲元曉之說法. (二)觀經所取者爲輕心造逆之人, 壽經所除者爲重心造逆之人. (三)觀經所取者爲僅造五逆之人, 壽經所除者爲五逆及謗法俱造之人. 此卽曇鸞之說法. (四)觀經所取者爲造逆類之人, 壽經所除者爲正五逆之人. (五)觀經所取者爲發菩提心人, 壽經所除者爲不發菩提心人. 此爲道誾之說法. (六)觀經所取者爲至誠念阿彌陀佛之人, 壽經所除者爲不至誠念阿彌陀佛之人. (七)觀經所取者爲十信之菩薩人, 壽經所除者爲非十信之菩薩人. 此乃慧遠之說法. (八)觀經所取者爲非闡提人, 壽經所除者爲闡提人. (九)觀經所取者爲針對已造逆之人, 壽經所除者爲針對未造逆之人. 此爲善導之說法. (十)觀經所取者爲開門, 壽經所除者爲遮門. 此爲迦才之說法. (十一)觀經所取之五逆業係指不定業爲可轉時, 壽經所除之五逆業係指定業不可轉時. 此爲義寂之說法. (十二)觀經所取者爲燸頂位之人, 壽經所除者爲非燸頂位之人. (十三)觀經所取者爲己種解脫分善根之人, 壽經所除者爲不種解脫分善根人. (十四)觀經所取者爲第二階人, 壽經所除者爲第三階人. 此爲信行之說法. (十五)觀經所取者僅指具足十念之人, 壽經所除者則包括具足十念及不具足十念之人. 此爲懷感所主張之說法. [往生要集卷下末․觀無量壽經義疏卷下․極樂淨土九品往生義․釋淨土群疑論探要記卷六]
【역사力士】
p321-上→ ①大力之男子. ②大力之一族, 卽末羅族, 住拘尸那揭羅城. 卽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末羅國, 佛涅槃時, 由其族檯佛棺木. 長阿含經卷四稱力士爲末羅. (參閱末羅1946) . ③或作金剛力士之略稱. (參閱那羅延天3029)
【역사생지力士生地】
p321-中→ 指拘尸那揭羅城, 此地爲力士一族之所生處, 故稱力士生地. 據大般涅槃經疏卷一之解說, 力士生地者, 人中力士, 力敵千人, 凡三十萬, 共爲群黨, 無所臣屬, 以法自持, 亦不暴亂, 是爲土著, 故稱生地.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 (參閱力士321)
【역소각役小角】
p2885-上→ (634~701?)爲日本修驗道之開祖. 大和國南葛城郡茅原人. 又稱役行者․役優婆塞․神變大菩薩(光格天皇敕諡). 爲日本奈良時代之山嶽咒術者. 以大和(奈良縣)葛城山爲根據地, 開創吉野金峰山․大峰山․高野山等道場, 且於此宣道修行, 以神佛調和之思想爲理論基礎. 文武天皇三年(699), 以誑惑世俗之罪, 流放於伊豆島. 大寶元年(701)獲赦, 時年六十八歲, 其後不知所終. 修驗道之確立始自鎌倉時代, 有種種奇異之傳說, 尤以顯示密敎化之山嶽佛敎爲其特徵. 其隨從稱前鬼․後鬼.
【역수逆修】
p4327-下→ 又作預修. 卽生前預先擧行祈求死後冥福之佛事, 或生前預修善根功德, 以作爲死後往生菩提之資糧. 灌頂經卷十一所載, 若人善解法戒, 知身如幻, 精勤修習, 行菩提道, 於未終之時逆修三七, 燃燈續明, 懸繒旛蓋, 召請衆僧, 轉讀尊經, 修諸福業, 其福無量, 竝可隨心所願. 另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之說, 若有男女於生前不修善因, 多造衆惡, 命終之後, 雖有家屬親友爲其追福, 然所作佛事, 七分中僅能得其一分功德 ; 然若能於生前自身逆修, 則可全得七分功德. 此一風尙, 於宋代甚爲盛行, 日本迄今仍普遍風行. (參閱順修逆修5356)
【역순삼매逆順三昧】
p4328-上→ 卽於各種順逆諸法中, 得自在之禪定. 得此三昧, 則於諸法中逆順自在, 能破諸邪逆之衆生, 而順可化之衆生. 又因遠離執著, 故可破一切法而增長善根. [大智度論卷四十七]
【역승役僧】
p2885-中→ ①從事有關法會․葬儀等行事之職者. 又作役者. 如日本七僧法會中, 講師․讀師․咒願師․三禮師․唄師․散華師․堂達等七僧, 卽是役僧. 後世泛指在寺院服雜役者. ②指伴僧. (參閱伴僧 2776)
【역연대경수歷緣對境修】
p6255-上→ 爲修習止觀之一. 又作歷緣對境修止觀. 緣指行․住․坐․臥․作․言語等六種緣;境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 卽行者於行․住等日常一切活動中及塵境, 常修定(止)․慧(觀)方便, 則必能通達一切佛法, 稱爲歷緣對境修. 摩訶止觀卷七(大四六․一○一下):觀行若明, 能歷緣對境, 觸處得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二]
【역연歷然】
p6255-上→ 卽區別分明之意. 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大三五․一一九上):一切敎法擧體眞如, 不礙事相, 歷然差別.[肇論]
【역연逆緣】
p4328-下→ 順緣之對稱. 又稱逆增上緣. ①指惡師惡友等遮難․誘惑, 以及誹謗正法等逆事, 有時能成爲進入佛道之因緣. ②指妨礙自己修行之因緣. [新華嚴經卷七十五․法華文句卷十]
【역유역공문亦有亦空門】
p2152-上→ 乃天台宗所立四敎四門之一. 卽觀因緣生滅之諸法亦有亦空, 破除有無相對之偏執煩惱, 而入第一義諦之法門. 亦卽雙照有․空而彰顯中道之法門. 此法門相當於昆勒論之所說. (參閱四敎四門1761)
【역유逆喩】
p4328-上→ 八種喩法之一. 係以果推因, 由末究本之譬喩法. 如謂大海之水乃來自大河, 大河之水來自小河, 小河之水來自溝瀆, 溝瀆之水則因大雨而來.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參閱譬喩6809)
【역자力者】
p322-上→ 指附屬寺院之扛輿僧. 又作力者法師. 乃因昔釋尊入滅時, 拘尸那城諸力士舁佛棺, 故諸山之輿夫稱爲力者. 在日本, 出家者以力業爲事, 好鬥, 或作奴僕事之墮落僧, 稱爲力者法師, 如僧兵之徒. 又持武器以裝飾法席之警衛, 亦稱力者. (參閱力士321)
【역죄逆罪】
p4328-上→ 違逆道理, 罪大惡極之罪, 稱爲逆罪. 逆罪將招致報應而入無間地獄受苦, 故爲無間業. 逆罪, 一般係指五逆罪而言. 五逆罪加上殺阿闍梨․殺和尙, 則成七逆罪, 因犯此七逆罪者, 不得受戒, 故亦稱七遮罪. 七遮罪卽 : 出佛身血(傷害佛身)․殺父․殺母․殺和尙․殺阿闍梨(殺師僧)․破羯磨轉法輪僧(卽以不正當之言論․行動, 破壞敎團之融和)與殺聖人等七種逆罪. (參閱五逆1142)
【역창譯倉】
p6806-中→ 爲西藏地方政府之祕書機關. 設有四名仲譯欽波, 爲四品僧官, 掌管除班禪系統以外之藏區宗敎事務, 負責達賴喇嘛之印信․文書, 起草公文․命令, 收發函件, 竝管理僧官之培養․任免與調動.
【역화逆化】
p4326-下→ 順化之對稱. 謂佛菩薩以違逆之方式來敎化衆生. 如佛化鬼子母時, 先匿其愛子, 繼而動之以情, 說之以理, 遂使鬼子母改過向善, 護持佛法. 此外, 密敎對剛强難化不信如來敎法者, 則更易爲明王, 現忿怒身, 以威嚇折服之 ; 此亦爲逆化之一種. [法華經卷七․法華文句卷十上]
【연각승緣覺乘】
p6134-中→ 梵語 pratyekabuddha-yāna. 指到達緣覺果之法門, 亦卽指十二因緣之法. 由此義, 亦將緣覺之機類直接稱爲緣覺乘. 又作辟支佛乘․獨覺乘. 爲二乘之一, 三乘之一, 五乘之一. 卽觀察十二因緣之理, 以期於一向一果中入於涅槃者. (參閱二乘206)
【연각緣覺】
p6132-中→ 梵語 pratyeka-buddha, 巴利語 pacceka-buddha. 音譯鉢剌醫迦佛陀․畢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貝支迦佛․辟支佛. 又作獨覺․緣一覺․因緣覺. 爲二乘之一, 三乘之一. 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 卽於現在身中, 不稟佛敎, 無師獨悟, 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敎化之聖者. 聲聞與緣覺, 稱爲二乘;若共菩薩, 則爲三乘. 獨覺之種類, 依大毘婆沙․俱舍․瑜伽師地諸論, 有部行獨覺․麟角喩獨覺二種. 依俱舍論卷十二載, 部行獨覺指聲聞時已證不還果, 而欲達阿羅漢果時, 離佛自修自悟者;麟角喩獨覺指獨居修行一百大劫, 而積足善根功德之覺者. 關於部行獨覺, 有一說認爲原卽指須陀洹等之聲聞;另一說則謂彼等先爲異生, 曾修聲聞之順決擇分, 後自證道, 由是而得獨勝之名, 此係基於本事經中苦行外仙傚仿獼猴之威儀而獨證之說, 卽闡明部行獨覺乃異生凡夫之意. 此中, 部行獨覺之得名, 係由其在聲聞修行之際, 多居僧團中生活;麟角喩獨覺則係獨自於山間․林下修行, 不結伴侶, 故以麟角爲喩. 另依大智度論卷十八之意, 辟支佛有二類:(一)獨覺辟支佛, 亦有二種:(1)小辟支迦佛, 本是學人(卽指有學, 係相對於無學而言), 在受生七次須陀洹之後來生於人間, 而於無佛之世自證成道. (2)大辟支迦佛, 卽於百劫中增長福慧, 而得三十一相․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之聖者. 蓋前者卽相當於部行獨覺中之得果聲聞, 後者相當於麟角喩獨覺. (二)因緣覺辟支佛, 係由先世福德願行之果報, 而不必從他人聞法卽能自出智慧, 藉飛花落葉等之小因緣而覺悟, 相當於部行獨覺中之異生凡夫. 又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明揭三種獨覺之道, 其第一種卽相當於今所說之大辟支迦佛, 第二種相當於因緣覺, 第三種相當於小辟支迦佛. 四敎義卷三引用大智度論之文, 謂猶如獨覺有大小二種, 因緣覺亦有大小二種, 其說恐非允當.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四亦擧出緣覺有三種之別:(一)緣覺之緣覺, 此與因果俱相同. (二)聲聞之緣覺, 其中因係指聲聞, 果成緣覺. (三)菩薩之緣覺, 其中因係指菩薩, 果成緣覺. 大乘義章卷十七對聲聞․緣覺有四句分別:(一)是聲聞而非緣覺, 卽聲聞人. (二)是緣覺而非聲聞, 卽麟角喩人. (三)是聲聞亦是緣覺, 卽爲部行. (四)是緣覺亦是聲聞, 卽因緣覺. 又聲聞․緣覺相較, 則有五同六異之說, 五同卽:(一)見理同, 同見生空之理. (二)斷障同, 同斷四住之煩惱. (三)修行同, 同修三十七道品法. (四)得果同, 同得盡智․無生智果. (五)證滅同, 同證有餘․無餘涅槃. 六異指:(一)根異, 聲聞爲鈍根, 緣覺爲利根. (二)所依異, 聲聞依師, 緣覺不依師. (三)藉緣異, 聲聞藉敎法爲緣而得悟道, 緣覺藉事相之現緣而悟道. (四)所觀異, 聲聞觀察四眞諦法, 緣覺觀察十二因緣法. (五)向果異, 聲聞人中四向四果, 緣覺人中一向一果. (六)通用異, 聲聞之人二千國土爲通境界, 緣覺之人三千國土爲通境界. 緣覺若與菩薩相較, 則有一同十異, 一同卽入於聖位而永不退轉, 十異卽:(一)因異, 緣覺之宿善狹小, 菩薩廣大. (二)根異, 緣覺爲鈍根, 菩薩爲利根. (三)心異, 緣覺畏苦, 菩薩不畏. (四)所解異, 緣覺觀十二因緣而悟解生空之理, 菩薩觀一切法而解二空. (五)起行異, 緣覺修自利行, 菩薩修自他二利行. (六)斷障異, 緣覺斷煩惱障, 菩薩能斷煩惱․所知二障. (七)得果異, 緣覺得小涅槃, 菩薩得大涅槃. (八)起化異, 緣覺僅現神通而不說法, 菩薩能現神通, 亦能宣說. (九)通用異, 緣覺同於聲聞僅一心一作, 不能衆心衆作, 而諸佛菩薩能於一時化現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之身等而施化用. (十)體義異, 緣覺所有之身智功德悉皆無常․苦․無我․不淨, 菩薩之涅槃則常․樂․我․淨. 以上之比較係大乘家之說, 小乘家則認爲不論聲聞․緣覺․菩薩等, 最後均歸於灰身滅智之狀態. 緣覺人唯有自利行, 而無利他心, 故不起大悲心救度衆生, 遂難登佛果位. 此卽緣覺之捨悲障. 若自聲聞而言, 則緣覺爲利根;若自菩薩而言, 則緣覺爲鈍根. 故舊華嚴經卷六等, 相對於聲聞之稱爲小乘, 菩薩之稱爲大乘, 遂將緣覺稱爲中乘;另於大品十地之中, 稱緣覺爲支佛地, 置之於已辨地之上, 菩薩地之下. 亦卽通敎十地中之第八地. 以支佛地而言, 本身便有十地之分類. [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二․賢愚經卷五․大毘婆沙論卷七․卷一八○․大智度論卷十九․卷二十八․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二․辟支佛因緣論卷一․出三藏記集卷一․瑜伽論略纂卷九․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三․慧苑音義卷上․玄應音義卷三․翻譯名義集卷二]
【연경蓮經】
p6154-下→ 指法華經. 酉陽雜俎:大興善寺素和尙, 轉法華經三萬七千部, 有一僧爲其題詩:“三萬蓮經三十春, 半生不踏院門塵.” 唐代齊己禪師詩有蓮經七軸六萬九千字, 日日夜夜終復始之語.
【연경사延慶寺】
p2881-下→ ①位於浙江鄞縣. 創建於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 初名保恩院. 宋至道三年(997), 四明知禮嘆其頹弊, 擬重興之, 與覺圓積十年之經營, 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始成, 賜額延慶寺, 向爲天台之敎院, 講席頗盛. 宋元豐(1078~1085)年間, 有比丘介然, 於寺之西隅建一大寶閣, 安置西方三聖, 又環以蓮池, 竝於其周圍造十六小屋, 標以觀無量壽經十六觀之名, 宛如樂邦淨土之境. 明永樂年中, 被列爲天下講宗五山之第二. [四明敎行錄卷一․卷六․佛祖統紀卷八․四明尊者年譜․延慶寺淨土院記․延慶重修淨土院記․皇宋明州新修保恩院紀]. ②位於江蘇松江縣. 向爲天台宗山外派重鎭, 宋隆興(1163~1164)年間, 道因法師主其丈席, 學者附之者甚衆, 遂列爲臺宗十刹之一. 淸末太平軍燬之, 雖曾再造, 然規模已損. ③位於河南濟源. 寺及寺史均不詳, 僅存北宋景祐三年(1034)所建六角七層磚造舍利塔一座, 高達二十六公尺.
【연경綖經】
p5563-上→ 綖, 與線同字. 梵語 sūtra(修多羅)之直譯卽綖, 意譯則作經, 兩譯雙擧爲綖經. 經文爲如線之貫物, 使不散逸而貫穿連綴文句與義理, 故喩之爲線. 法華玄義卷六上(大三三․七五三上) : 脩多羅, 此云線經. 大日經疏卷五(大三九․六二七上) : 修多羅, 古譯謂之綖經. (參閱經5548)
【연계사蓮溪寺】
p6154-下→ 位於湖北武漢大東門外七點五公里之龍山上. 爲武漢四大叢林之一. 創建於明代, 淸康熙年間法融重建, 咸豐․同治年間遭毁, 光緖十五年(1889)道明重修. 宣統三年(1911), 奏請藏經. 又本寺之樓閣, 宏麗壯觀, 金碧輝煌, 極負盛名. 周圍古木參天, 里人號稱林章. 民國初年曾在此辨過一期華嚴大學. 現仍存有祖堂․禪堂․彌陀殿․大雄寶殿, 藏經樓等建築.
【연관구적緣觀俱寂】
p6135-上→ 指所緣之境與能觀之智俱泯亡. 大品般若經卷十七(大八․三四九中):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 當作是念:雖生死道長, 衆生性多. 爾時, 應如是正憶念:生死邊如虛空, 衆生性邊亦如虛空, 是中實無生死往來, 亦無解脫者.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 能具足六波羅蜜, 近一切種智.三論玄義釋之(大四五․七下):然旣無生死, 亦無涅槃, 則知亦無衆生及以於佛, 寧有經之與論耶?故內外竝冥, 緣觀俱寂.蓋緣係指實相之境, 觀係指正觀之智. 卽以無所得正觀之智對應於不可思議之實相之境, 而內外竝冥, 緣與觀俱寂, 一切戱論於此中全然泯息.
【연관緣觀】
p6134-下→ ①指所緣之境與能觀之心. 三論玄義(大四五․七下):內外竝冥, 緣觀俱寂.. ②宋代曹洞宗僧. 生卒年不詳. 嗣同安觀志之法, 住於鼎州(湖南)梁山, 世稱梁山緣觀禪師. 嗣法弟子有大陽警玄等.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四․聯燈會要卷二十七․五燈會元卷十四]
【연광사蓮光寺】
p6144-上→ 位於臺灣宜蘭頭城鎭. 舊稱靜養堂. 初爲在家居士共修之處, 由陳定修居士獻地, 馬高玄等居士出資建築, 落成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 五十八年, 該堂管理人馬淑娥居士將佛堂獻給佛敎, 改稱蓮光寺, 敦請殊度法師爲住持. 殊度就任後, 旋卽展開整建工作, 未幾, 寺宇煥然一新, 五十九年恭請成一法師主持佛像開光盛典.
【연궐부생緣闕不生】
p6132-中→ 謂諸法之生起皆由因緣和合, 如缺其中必具之緣, 則此法卽不能生起. 此種情況發生時, 卽得非擇滅無爲. 俱舍論頌疏卷一釋非擇滅(大四一․八一八下):言當生者, 當來生法;此當生法, 緣會則生, 緣闕不生, 於不生時, 得非擇滅.
【연근練根】
p6120-上→ 指在加行位中之修行者, 調練其根性, 使成勝根. 與轉根․增進根(梵 indriya-vivṛddhi)同義. 卽藉由道力之故, 令根相續, 或捨下而得中, 或捨中而得上, 漸次增勝, 稱爲練根. 依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七十之意, 遮遣見․修所斷之惑所引發之不染汚無知之現行, 以成勝根, 稱爲練根. 其中, 在學位者, 以一加行․一無間․一解脫道, 正遮見惑所發之無知;在無學位者, 以一加行․九無間․九解脫道, 除遣修惑所發之無知, 以此轉根. 異生及信解․無學六種性中之前五種性, 皆修練根, 然見道及不還果之人之欲界經生者等, 則無練根之義. 此因見道係速疾而不修加行, 故不須修練根;而欲界經生之聖者等旣已究極其根性而熟習, 故亦不修練根. 又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之說, 謂獨覺及菩薩, 其性利根, 故不修練根.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五十六․大毘婆沙論卷六十七․卷六十八․俱舍論卷二十一․卷二十四․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三](參閱轉根6621)
【연기관緣起觀】
p6131-下→ 五停心觀之一. 又稱因緣觀․緣性緣起觀․觀緣觀. 卽觀十二緣起之連環相續, 係用以對治衆生愚癡煩惱之觀法. (參閱五停心觀1144)
【연기年忌】
p2420-上→ 亡者之遺族爲追薦亡者, 特於每年之祥月(死亡之月份)忌日所擧行追薦修福之佛事. 又作年回․年迴. 據諸回向淸規式卷四追忌名數之次第載, 追忌分爲累七(齋七)與年忌二種, 累七, 卽每隔七日擧行一次忌儀. 卽 : (一)初七, 謂對亡者死後最初七日之追薦. 又稱初願忌․所願忌․始善忌․哭添忌. (二)二七, 又稱以芳忌․以訪忌․到彼忌․總分忌. (三)三七, 又稱洒水忌․孝力忌․光喜忌. (四)四七, 又稱阿況忌․阿經忌․相等忌․延芳忌․遠方忌. 又自初七至四七之間, 稱爲良闇之時. (五)五七, 又稱爲小練忌․小斂忌․小飯忌․離延忌․今離忌․重苦忌. (六)六七, 又稱檀弘忌․前至忌. (七)七七(斷七), 又稱大練忌․大斂忌․脫光忌․休新忌. 年忌則可分爲下列數種 : (一)百日, 又稱卒哭忌․出苦忌․幽回忌. (二)一周, 又稱小祥忌․邊哭忌. (三)二年, 又稱大祥忌․休安忌. (四)七年, 又稱遠波忌․休廣忌. (五)十三年, 又稱遠方忌․寂語忌. (六)三十三年, 又稱冷照忌․阿圓忌․本然淸淨忌. (七)百年, 又稱一會忌. 通常, 弔祭亡者多以上記之七七日爲主, 我國稱之爲累七齋․七七齋. 至於百日忌, 及一周忌․二年忌等, 則係依儒家之喪制而來. 如禮記所擧之小祥, 卽十三月祭, 相當於一周忌 ; 大祥, 卽二十五月忌, 相當於二年忌. 佛家亦依此而勸修追善, 弔祭亡者. [釋門正統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三]羅睺一 十 十九二十八三十七等大凶土星二十一 二十二十九三十八等大凶水星三十二二十一 三十三十九等少吉金星四十三二十二三十一 四十等少凶日曜五十四二十三三十二四十一等大吉火星六十五二十四三十三四十二等 凶計都七十六二十五三十四四十三等 凶月曜八十七二十六三十五四十四等大吉木星九十八二十七三十六四十五等大吉
【연기론緣起論】
p6129-上→ 爲闡釋宇宙萬法皆由因緣所生起之相狀及其原由等敎理之論說. 與實相論相對稱. 爲佛敎敎理兩大系統之一, 據說此劃分始於隋代之慧遠. 與之相對之實相論又稱實體論, 乃審察諸法之實相本體, 竝以之爲敎理之論說. 緣起論係以法印爲基礎, 以十二緣起․四聖諦․八正道爲中心思想. 法印之內容, 一般最常見者爲三法印, 卽:(一)諸行無常, 謂自時間上觀之, 一切現象(有爲法)皆屬遷流變化而刹那生滅者, 故無固定不變壞之物存在. (二)諸法無我, 謂自空間上觀之, 諸法(包括有爲․無爲法)依緣起之法則, 互相依存, 而無我之實體可言. (三)涅槃寂靜, 謂有情衆生顚倒諸法實相, 妄執有我․我所, 因而起惑造業, 流轉不息;如能悟解無我, 則惑亂不起, 當下卽能正覺諸法實相, 深徹法性寂滅, 獲得無礙自在, 而證一切皆卽寂靜涅槃. 除三法印之外, 又有加上一切皆苦而成四法印者;或僅以一切皆苦與涅槃寂靜二者竝稱爲二法印者. 一切皆苦係自理想之觀點考察現實世界所獲之結論;蓋現實世界乃凡夫之輪迴界, 充滿苦惱與不滿, 而無任何絶對之幸福․快樂․完美․圓滿․純淨等可言, 故謂一切皆苦. 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起, 共由十二支前後刹那無間相續之法所成, 卽:(一)老死, 包括老․死․憂․悲․苦․惱等人生所不能免除之痛苦事實, 以此爲觀察之起點. (二)生, 爲老死之源. (三)有, 卽所謂之存在, 爲生之源, 具體言之, 卽指欲有․色有․無色有等三有;經由此三有之依報․正報, 始有吾人之生. (四)取, 卽執著之意;由於執著妄心之故, 吾人方墮於三有之境界. (五)愛, 爲執著之本源, 亦爲現實界之根源. (六)受, 卽是感情, 然感情不起於自身, 而係由刺激之反應而生者. (七)觸, 卽感情(受)之所依. (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 又稱六根, 爲觸所依賴之感覺器官, 亦爲一切愛欲緣起之條件. (九)名色, 卽心․身, 爲生命組織之全體, 亦爲五蘊之有機複合體, 乃六入所賴以成立者. (十)識, 爲統一心․身之認識作用. (十一)行, 卽業, 乃造作․行爲之義. (十二)無明, 卽無知之意;行爲之根源乃無始以來之一種盲目意志. 上記十二支所成之十二緣起有順觀(稱爲流轉緣起)․逆觀(稱爲還滅緣起)兩種. 順觀係自苦開始, 探索其原因所推求出之十二項具體條件;逆觀則就逐一之條件, 倒逆次第而審諦․徹悟, 以滅除老․死․憂․悲․苦․惱等衆苦. 四諦指苦․集․滅․道等四種眞實不虛之諦理, 係根據上述之三法印與十二因緣之思想, 而組成之敎綱. (一)苦諦, 審實世間四苦․八苦等之相, 乃實苦而不虛之眞諦. (二)集諦, 審實關於苦之生起或根源之眞諦. (三)滅諦, 審實吾人可從相續不斷之苦獲得解脫自在之眞諦. (四)道諦, 卽依照正見等八種正確之方法(八正道)以滅除衆苦, 證得涅槃之眞諦. 八正道爲四諦法之第四道諦之解脫方法, 卽:(一)正見, 卽確認苦․集․滅․道四諦及三世因果爲唯一眞確之知識. (二)正思惟, 卽過出世生活, 不瞋恨, 不中傷. (三)正語, 卽說話莊重․眞實․親切․仁慈. (四)正業, 如戒殺․戒偸․戒邪淫․戒妄語․戒飮酒等五戒. (五)正命, 卽以正當之方法維持生活, 維繫生命. (六)正精進, 消除舊有惡習, 防止新業産生. (七)正念, 思量身體․感官․心靈等均非我․我所, 故無我可得. (八)正定, 分四次第, 由沈靜․輕安․無分別心至解脫境界. 上述之緣起說, 乃佛陀所證悟之獨特思想, 爲其他各種宗敎․哲學․思想所未曾有者, 其完整之理論體系於原始佛敎時代卽已具備, 後世之論師乃以之爲根本敎理, 而逐漸發展出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眞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等一系列之緣起論系統敎說. (一)業感緣起, 如俱舍論所說. 謂諸法之緣起係由於業力所感之故, 卽由善惡之業力可招感善惡果報, 此果報亦爲業, 故亦必再招感次一之果報, 如是則因果相依而循環不盡. (二)賴耶緣起, 爲法相宗基於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唯識論等所說. 謂業力係來自於衆生心識之阿賴耶識中所執持之種子, 此種子遇緣則生起現行, 復由現行熏染種子(稱新熏種子), 其後再遇緣則更生現行, 自現行又熏種子, 如是輾轉依存․互爲因果而無窮無盡, 故知阿賴耶識乃一切萬法開發之本源. (三)眞如緣起, 主要係依據大乘起信論而說者. 謂衆生心識之阿賴耶識雖爲發動宇宙一切現象之本源, 然溯其根源, 則爲含藏眞如之如來藏心;諸法係眞如由無明之緣而起動, 猶如海水本自湛然, 然由風之緣而産生千波萬浪, 翻騰不已. (四)法界緣起, 此係華嚴宗基於華嚴經所說. 謂萬法相互融通, 以一法成一切法, 以一切法起一法, 主伴具足, 相入相卽, 竝存無礙而重重無盡. (五)六大緣起, 此係密宗所說. 謂一切諸法皆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遇緣而生起者. 於諸經論中, 屬於緣起論系統者有華嚴․解深密․楞伽․勝鬘等經, 及起信․寶性․瑜伽師地․唯識․俱舍等論;屬於實相論系統者有法華․般若․維摩等經, 及中․百․十二門․成實等論. 於各宗派中, 俱舍․法相․地論․攝論․華嚴․密宗等皆屬緣起論系;三論․天台則屬實相論系. 蓋緣起論以諸法由因緣生起爲其主旨, 從而探索諸法開展之本源, 故其硏究方向爲時間性(縱), 而傾向於論理性之闡釋態度;實相論以諸法之本體實相爲其論旨, 故硏究方向爲空間性(橫), 而傾向於直覺性之實踐主義態度. 此二大敎系之相對竝存, 若以空․有相對之觀點而言, 緣起論卽有論, 主張眞有俗空, 是爲表德門之說;實相論爲空論, 主張眞空俗有, 是爲遮情門之說. 緣起論系次第發展出上記之業感․賴耶․眞如․法界․六大等緣起論旨. 於實相論, 則有:(一)成實論判立萬法爲假有․實有․眞空三方面, 而以眞空爲究竟第一義. (二)三論宗基於中․百․十二門等論, 及般若經之說, 主張諸法皆空․不可得, 乃屬絶對之空論. (三)以法華經爲主之天台宗, 揭出卽空․卽假․卽中之三諦圓融之說, 謂諸法存在之原本卽是眞如實相, 而名之爲空者, 竝非如吾人所存於情想槪念中者, 而係諸法之宛然存在者, 故謂柳綠花紅, 一一悉皆實相眞如之妙相, 此卽中道之現象卽實在論. 此二大敎系之敎理構成要點雖各自不同, 然其根源思想本非逈然相違者, 而宜以一掌之兩面融通之, 使其相資相成, 故若以重新整合之立場觀之, 則法界緣起․六大緣起․三諦圓融等敎說亦可視爲緣起․實相二大敎系之全面調和, 此亦爲敎理思想發展上之特殊旨趣. [雜阿含經卷十二․大毘婆沙論卷二十四․俱舍論卷九․大乘義章卷十九](參閱原始佛敎4061․緣起6126)
【연기법송緣起法頌】
p6127-中→ 略說緣起法之偈頌. 又作緣起偈. 卽說佛敎根本義四諦中之苦․集․滅三諦之偈文. 偈文之梵語爲 Ye dharmā hetu-prabhavā hetuṃ teṣaṃ tathāgato hy avadat, teṣāṃ ca yo nirodho evaṃ vādī mahā-śramaṇaḥñ 巴利語爲 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ṃ hetuṃ tathāgato āh, , tesaṃ ca yo nirodho evaṃ vādī mahāsamaṇo. 諸經典所譯不同, 初分說經卷下譯爲(大一四․七六八中):若法因緣生, 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 佛大沙門說.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二譯爲(大二三․一○二七下):諸法從緣起, 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大智度論卷十一譯爲(大二五․一三六下):諸法因緣生, 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 大師如是說.據巴利律藏大品(巴 Mahā-vagga)I. 23 ․四分律卷三十三等, 此頌係阿濕卑(梵 Aśvajit, 巴 Assaji, 意譯馬勝, 五比丘之一)爲舍利弗說佛陀敎說之槪略, 舍利弗聞此而得預流果, 與目連同歸佛陀門下. 又以此法頌安置於塔基․塔內或佛像內, 則稱爲法身舍利偈或法身偈. 現存梵本或藏譯佛典之末多記載此頌, 於佛像之臺座․光背等處亦刻之. [撰集百緣經卷十長爪梵志緣․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佛所行讚卷四大弟子出家品․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九寶幢分魔苦品․聖迦柅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卷上․五分律卷十六․大智度論卷十八․大日經疏卷七․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灌沐尊儀]
【연기상유緣起相由】
p6128-上→ 爲法性融通之對稱. 依緣而生起之諸現象, 互爲交織, 互相由藉, 稱爲緣起相由. 爲華嚴宗說明事事無礙理論之用語. 反之, 法性之理圓融於諸現象中, 稱爲法性融通, 表示理事無礙之義. 此二者爲華嚴敎義之根本, 尤以緣起相由最爲見重. 法藏於華嚴遊心法界記闡釋入華嚴三昧之方便, 於緣起相由門分開說與合說, 其意係就諸法之有力與無力(卽作用方面)論融通無礙, 說明萬法無一獨存, 常相互依存. 法藏又於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列擧緣起相由之十義, 卽:(一)諸緣相異, 謂一切諸法由各異之因緣而成立, 諸緣絶不混亂. (二)互遍相資, 謂諸緣互遍互資而成緣起. (三)俱存無礙, 謂差別而不混亂之義與無差別而互遍之義, 互不相礙. (四)異體相入, 謂由因緣所生之諸現象, 其作用互爲交織. (五)異體相卽, 謂異體互爲一體化, 其體相卽而無礙. (六)體用雙融, 謂異體相卽相入, 圓融無礙. (七)同體相入, 謂一現象中具足本來一切現象, 又兼具一切法之作用. (八)同體相卽, 謂同體互爲一體化. (九)俱融無礙, 謂同體相卽相入, 圓融無礙. (十)同異圓滿, 謂不論在異體或同體上, 一切諸法皆相卽相入, 悉爲萬有圓融不可思議之妙法, 卽事事無礙. 此十義中, 先就緣起本法分爲第一諸緣相異義與第二互遍相資義, 此二義以第三俱存無礙義槪括之. 次將異體門之第一諸緣相異義分爲第四異體相入義與第五異體相卽義. 同體門之第二互遍相資義分爲第七同體相入義與第八同體相卽義. 其次將異體門之第四․第五等二義攝入第六體用雙融義. 將同體門之第七․第八等二義攝入第九俱融無礙義. 最後以第十同異圓滿義總括第六․第九等二義. 此中, 第四․第五․第七․第八之四義, 相當於華嚴五敎章卷四之同體․異體․相卽․相入四義.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卷下․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二․華嚴經疏鈔玄談卷六]
【연기緣起】
p6126-上→ ①梵語 pratītya-samutpāda, 巴利語 paticca-samuppāda 之意譯. 音譯鉢剌底帝夜參牟播頭. 一切諸法(有爲法), 皆因種種條件(卽因緣)和合而成立, 此理稱爲緣起. 卽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之互相依存而有變化(無常), 爲佛陀對於現象界各種生起消滅之原因․條件, 所證悟之法則, 如阿含經典多處所闡明之十二支緣起, 謂無明爲行之緣, 行爲識之緣, 乃至生爲老死之緣,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以明示生死相續之理, 同時亦由此無則彼無, 此滅則彼滅之理, 斷除無明, 以證涅槃. 此緣起之理乃佛陀成道之證悟, 爲佛敎之基本原理. 蓋佛陀對印度諸外道所主張個我及諸法具有實在之自性等論點, 均豫否定之, 而謂萬有皆係相互依存, 非有獨立之自性, 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産生之根源, 建立特殊之人生觀與世界觀, 成爲佛敎異於其他宗敎․哲學․思想之最大特徵. 據大毘婆沙論卷二十四載, 佛陀爲攝受衆機, 所施設之緣起法有一緣起․二緣起․三緣起․四緣起, 乃至十一緣起․十二緣起等數種之多. 其中, 一緣起係指一切之有爲法總名爲緣起者;二緣起指因與果;三緣起指三世之別, 或指煩惱․業․事等三者;四緣起指無明․行․生․老死等. 如上所述, 各種由因緣所成立之有爲法, 皆可稱爲緣起․緣生․緣生法․緣已生法. 然據俱舍論卷九及尊者望滿(梵 pūrṇāśa)之說, 緣起與緣生之法, 兩者互有所別, 卽若就其因而立名者, 卽爲緣起;若就其所能生起之果而立名者, 則爲緣生. 自敎理史觀之, 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之佛敎宗派, 莫不以緣起思想爲其根本敎理, 於原始佛敎, 以阿含經之十二緣起說(十二因緣)爲始;於大衆部․化地部中, 緣起法列爲九無爲法之一;繼有大乘唯識․瑜伽師地論之賴耶緣起說, 楞伽․勝鬘․大乘起信論等之如來藏緣起說(眞如緣起說), 華嚴宗之法界緣起說, 以及密宗之六大緣起說等, 形成一貫之佛敎歷史思想, 而與中論․天台等之實相論共爲佛敎敎學之兩大系統. [雜阿含經卷十二․中阿含卷四十七多界經․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三․品類足論卷六](參閱緣已生6123․緣起論6129). ②梵語 nidāna. 音譯爲尼陀那. 意譯爲緣起․因緣. 與上述①中之緣起語意相同, 而使用於不同之情形, 指十二部經(原始佛敎經典)之因緣部. 卽說明佛陀或歷來祖師爲應衆生之機, 而宣說或撰述經․律․論三藏之緣由(理由․由來), 如華嚴宗敎義中緣起因分之緣起卽屬此義. 此外, 後世創立寺刹佛堂․刻造佛像, 或記載高僧大德靈驗行狀之各種來由因緣, 亦稱爲緣起. ③據華嚴宗之說, 當宇宙諸法現起時, 由佛因位之立場言, 稱爲緣起, 卽因緣生起之意;若由佛果位而言, 以其由悟界之本性産生, 則稱性起. 華嚴宗又結合判敎, 分緣起爲四種:(一)小乘之業感緣起, (二)大乘始敎之阿賴耶緣起, (三)大乘終敎之如來藏緣起(眞如緣起), (四)華嚴經圓敎之法界緣起. (參閱四種緣起1821․因分果分2274). ④六世紀之印度僧. 曾赴朝鮮, 於新羅眞興王五年(544)創建智異山華嚴寺, 時人尊稱爲緣起祖師. 除華嚴寺外, 師另又創建泉隱寺․燕谷寺. [華嚴寺事蹟․東國輿地勝覽]
【연년전수延年轉壽】
p2878-上→ 因自己之定力․功德力, 或依仗佛․菩薩力之加持, 而得延長壽命. 又作延壽․續命․延命․延年. 此思想見於阿毘達磨發智論卷十二․俱舍論卷三等, 故知早存於印度. 後傳來我國, 因受道敎延年益壽思想影響, 故有鼓吹延命思想之延壽命經․續命經․壽生經等僞經相繼出現. 善導之觀念法門中, 闡明現生護念增上緣之益, 稱蒙佛護念卽得延年轉壽․長命安樂, 亦受當時盛行之延命思想所影響. 延命思想愈發達, 遂産生延命觀音․延命地藏․延命普賢․延命諸菩薩, 乃至形成密敎重要修法之一. [右繞佛塔功德經․觀念法門卷一](參閱延命法 2879)
【연당초蓮唐草】
p6145-下→ 指由手織成之草紋圖;卽唐草上處處散有蓮花之圖案. 日本飛鳥時代自唐輸入後, 卽長期流行.
【연대蓮臺】
p6155-上→ 指佛․菩薩所坐之蓮華臺座而言. 或單指阿彌陀佛所坐之蓮華臺座. 又稱蓮華臺․華臺․蓮華座․華座. 蓋由蓮花出汚泥而不染之德, 故佛․菩薩之臺座係表示其居穢國而得離塵淸淨․神力自在之意. 大智度論卷八, 列擧佛菩薩不坐床而坐蓮花之原因:(一)因床爲白衣之坐法. (二)欲示現神力, 以蓮花之軟淨, 坐其上而令花不壞. (三)能莊嚴妙法座. (四)諸花皆小, 獨此花香淨廣大. 同書又謂蓮花之大小有種種差別, 如人中之蓮花大不過尺;而曼陀吉尼池及阿那婆達多池等之蓮花大如車蓋;天上之寶蓮花更大, 可容結跏趺坐;佛所坐之花則勝此百千萬倍, 嚴淨香妙, 故堪爲佛之臺座. 以下就梵網經․觀無量壽經說明蓮臺之差異. (一)梵網經之說:盧舍那佛坐於蓮華臺上, 周匝千葉之上, 復現千尊之釋迦, 一花有百億國, 一國有一尊釋迦, 各坐於菩提樹下, 皆成佛道. 據華嚴宗三祖法藏之梵網經疏卷一之闡釋, 就事而言, 菩薩所坐之花有千葉以上, 佛所坐者則無所限量, 一一花葉周遍法界. 就理而言, 係依佛之智身的眞如之理. 就理事無礙而言, 謂佛果圓融, 而理事互通, 依正無礙而相卽自在. (二)觀無量壽經之說:文中述及第七華座觀, 謂於七寶地上, 作蓮花之想, 一一花葉令作百寶色, 有八萬四千之脈, 猶如天畫. 釋迦以毘楞伽寶爲其臺, 此蓮華臺以八萬之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眞珠網等交相嚴飾. 又依九品往生說, 往生之人所乘者, 卽七寶蓮華. 其華座, 如天親之淨土論謂(大二六․二三一上):無量大寶王, 微妙淨花臺.故發願往生淨土之念佛行人, 臨終時, 佛․菩薩卽手持蓮臺來迎. 又形容蓮花臺之淸淨, 而有淨花臺之稱. [往生要集卷上](參閱來迎3049)
【연등불然燈佛】
p5144-下→ 然燈, 梵名 Dīpaṃkara, 音譯提和竭羅․提洹竭. 又作燃燈佛․普光佛․錠光佛. 爲於過去世爲釋迦菩薩授成道記前莂之佛. 修行本起經卷上載, 提和衛國(梵 Dīpavatī)有聖王, 名燈盛, 王臨命終時將國付託太子錠光. 太子知世之無常, 復授國於其弟, 而出家爲沙門, 後成佛果. 時有梵志儒童, 値遇錠光佛之遊化, 買花供佛, 佛爲儒童授來世成道之記, 此儒童卽後來之釋迦牟尼佛.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賢愚經卷三․無量壽經卷上․放光般若經卷六․心地觀經卷一․大智度論卷九]
【연등회然燈會】
p5144-下→ 又作燃燈會. 諸經典中均載, 在佛塔․佛像․經卷等前燃燈, 卽可得大功德 ; 故燃燈係一種供養, 後行事化而成爲法會. 在律典中言, 燈原爲僧房照明所用者, 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五(大二二․五一二下) : 然燈時當先然照舍利及形像前燈. 禮拜已, 當出滅之. 次然廁屋中, 若坐禪時至者, 應然禪坊中, 應唱言 : “諸大德!咒願燈隨喜.” 燃燈何時成爲例行之事則不確定, 依東晉法顯之佛國記中拘薩羅國舍衛城․摩竭提國巴蓮弗邑․竺刹尸羅國․摩頭羅國等條中關於燃燈之記述, 可知當時於印度種種法會中卽已行燃燈 ; 但然燈會之成爲一獨立法會或行事則始於我國, 依經典史籍之記載可知, 然燈會在我國及日本, 歷代均頗爲盛行. [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八․無量壽經卷下․大宋僧史略卷下]
【연등회요聯燈會要】
p6493-上→ 凡三十卷. 南宋晦翁悟明撰. 又稱禪宗聯燈錄. 收於卍續藏第一三六冊. 列擧過去七佛至天童正覺之法嗣等禪宗五家之傳燈法系, 竝依序集錄其重要之機緣問答. 本書撰於孝宗淳熙十年(1183), 卷首有淳熙十六年淡齊李泳之序․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思忠之重刊序, 及淳熙十年之自序. 其撰述年代另有異說, 佛祖歷代通載卷三十二謂撰於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 釋氏稽古略卷四則說寧宗嘉定十年, 此二說俱不正確. [重刻五燈會元序․續傳燈錄卷三十五悟明傳․禪籍志卷上]
【연려심緣慮心】
p6132-上→ 爲四種心之一. 又作慮知心․慮知緣慮心. 卽攀緣境界, 思慮事物之心, 指眼․耳乃至阿賴耶等八種之心識. [摩訶止觀卷一․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參閱四心1670)
【연력사延曆寺】
p2882-中→ 位於日本京都滋賀縣境比叡山. 又作比叡山寺․比叡寺․比江寺․山門․北嶺․臺嶺. 爲日本天台宗總本山. 桓武天皇延曆四年(785), 最澄於此結一草庵, 三年後, 創立根本中堂, 於中安置自作之藥師佛像, 稱爲一乘止觀院. 後於延曆二十三年來華參學, 翌年返日, 依敕願建大伽藍, 遂開日本天台法華宗. 弘仁十三年(822)最澄示寂. 同年敕許建大乘戒壇, 翌年賜延曆寺 之額. 義眞任第一世天台座主, 又有圓仁․圓珍等高僧輩出, 故宗風大盛, 諸堂建設次第完備, 最盛時有三塔․十六谿․三千餘坊. 貞觀元年(859), 圓珍再興園城寺, 以爲別院. 平安時期(794~1192)和鎌倉時期(1192~1333)佛敎興盛, 不少名僧到此學習. 元龜二年(1571), 織田信長(1534~1582)與延曆寺僧兵衝突, 燒毁全山, 僧衆死傷頗多. 後在豐臣秀吉(1536~1598)․德川家康(1542~1616)支持下, 由全宗․詮舜等重建, 大致恢復舊觀. 敎學方面, 圓密戒禪之外, 淨土思相亦發達於此, 故發展爲一綜合佛敎之道場, 開創鎌倉時期新佛敎之祖師大都曾登臨此山修學. 南北朝時(1336~1392), 後醍醐天皇亦曾兩度親臨. 全山內分三塔 : (一)東塔, 以根本中堂爲中心. 根本中堂置有本尊藥師如來․千手觀音立像. 大講堂於近年燒毁, 本爲擧行六月會․十一月會等法會之場所. 戒壇院爲圓頓戒(卽大乘戒)最早之戒壇. 此外, 有文殊院(又稱一行三昧堂, 係模仿我國五臺山之風格而建者)․前唐院(圓仁住處)․總持院․淨土院(最澄之廟所)․檀那院(覺運住處)․五智院(圓仁之廟所)․明王院(無動寺之本堂)․大乘院(慈圓之舊蹟․親鸞之修學所). (二)西塔, 以釋迦堂爲中心. 釋迦堂又稱轉法輪堂, 本尊爲釋迦如來, 竝安置文殊․普賢․四天王等像 ; 西塔一院之大衆, 於此堂修法華法․八字文殊法․不動法等. 法華堂與常行堂有曲折之迴廊. 黑谷之靑龍寺位於釋迦堂之北, 係良源所創, 後爲法然․眞盛之修學地. 此外尙有琉璃堂․相輪橖等. (三)橫川, 以橫川中堂爲中心. 橫川中堂又稱首楞嚴院, 圓仁所創, 本尊爲聖觀音, 竝安置脅士毘沙門天․不動尊. 此外, 四季講堂(又稱定心房)爲良源之住處, 惠心院爲源信住處, 定光房爲日蓮之修學地, 華藏院爲道元之剃髮處, 東山麓之滋賀院爲延曆寺本坊, 日吉神社則祭祀山王權現. 本寺寺寶有宗祖最澄所書寫之將來目錄․羯磨金剛目錄․天台法華宗年分緣起․六祖惠能傳․入唐牒․山門再興文書等. [九院佛閣抄․山門堂舍記․叡岳要記․三塔諸寺緣起․傳敎大師行狀․天台座主記卷一․卷二․山家最略記]
【연력승록延曆僧錄】
p2884-上→ 凡十卷. 唐代僧思託著. 日本天平勝寶六年(754), 思託隨同鑑眞赴日本, 於延曆十年(791)撰輯日本自有佛敎以來至延曆(782~806)年間之高僧․外護․居士等之傳記而成本錄. 相傳爲日本最早之僧傳, 今已散佚. 日本高僧傳要文抄․東大寺要錄等, 皆曾引用.
【연력緣力】
p6123-中→ 指助緣之力量. 相對於因力而言. 佛家以爲夙世有修習正法之善因, 今生復聽聞正法而助其善因之發動, 此力量稱爲緣力. 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因力․緣力․意力․願力, (中略)如法調伏諸衆生力, 如是等力, 一切具足.
【연명관음延命觀音】
p2879-中→ 爲三十三觀音之一. 相當於法華經卷七普門品所載(大九․五八上) :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之觀音化身. 以除咒詛․毒藥之害, 故有延命觀音之稱. 又補陀落海會軌第三院東門延命觀音條, 載有此尊觀音之形像, 謂其頂上戴大寶冠, 冠中有佛身, 身相深黃色, 現慈悲柔軟相. 有二十臂, 以示接引各類衆生, 左面各臂分別握有寶珠․寶劍․金輪․金剛橛․榜棑․金剛鐸․金剛鈴․大蓮花․數珠及結拳印 ; 右面各臂分別執戟銷․金剛劍․化佛像․金剛寶․寶鏡․金剛索․跋折羅․五股杵․縛日羅及結無畏印等. 兩足有輻輪相, 安住於蓮花月輪, 圓光周遍. 又有百千種瓔珞․妙鬘․天衣, 莊嚴其身. [佛像圖彙卷一]
【연명법延命法】
p2879-上→ 梵語 jani-tam. 以金剛壽命陀羅尼經爲基礎之密敎修法. 主要爲延長壽命, 增加福德․財寶, 與祈願生子聰明而修之. 此修法有二種, 一卽延命法, 爲六種法之一, 以延命尊(卽二臂之金剛薩埵)爲本尊, 修普通法 ; 另一爲普賢延命法, 以二十臂之普賢延命尊爲本尊, 造四天王壇, 點四十九燈, 此法必立大法方可修之. 密敎之延命思想甚濃, 其修法除延命法外, 另有如法延命法․普賢法․金剛薩埵法․壽命經法․延三七歲法等. 又除延命菩薩外, 尙有延命地藏․延命觀音等. [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參閱普賢延命法 5001)
【연명인명延命印明】
p2878-中→ 爲密敎修延命法所結誦之印言. 通常多用於延命法․普賢延命法等修法中. 卽普賢延命菩薩之印明. 此印明於不同經軌有各種異稱, 於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 稱之爲金剛壽命菩薩陀羅尼印, 於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 稱之爲金剛壽命加持甲胄密印, 且於此二經軌及瑜伽軌中均詳載其行法. 其印契爲 : 二手各作金剛拳, 舒開二食指, 左右壓著, 竝相鉤結, 置於頂上. 左手食指(風指), 表示凡夫生滅之息風 ; 右手食指, 表示佛界金剛不壞之命風. 二食指相鉤結, 意謂衆生分段生滅之命風與如來常住之第一命相互和合, 表示進入本不生 之際. 卽在生佛一如之金剛壽命中, 成就延命之功德. 眞言爲 : 唵(oṃ, 歸命)口縛日羅(vajra, 金剛)喩曬(yuṣai, 壽命)娑口縛訶(svāhā, 成就).
【연명지장延命地藏】
p2878-下→ 誓願延命利生之地藏菩薩.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如來讚歎品載(大一三․七八三中) : 有新産者, 或男或女, 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 更爲念菩薩名可滿萬遍, 是新生子或男或女, 宿有殃報便得解脫, 安樂易養, 壽命增長 ; 若是承福生者, 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可知此地藏以延命利生爲本願, 主要在護念生産及嬰兒. 後世擴張其意義, 認爲此菩薩能免短命․夭死之難, 具有延命之德, 故有延命地藏之稱, 但經軌中未載其名稱. 世有延命地藏經一卷, 或爲僞經. 此菩薩現比丘聲聞相, 半跏坐於蓮臺上, 右手持錫杖, 左手執寶珠.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中․卷下․寂照堂谷響集卷二]
【연목상蓮目相】
p6143-下→ 爲佛及轉輪聖王之應化身所具足三十二相之一. 又作眞靑眼相(梵 abhinīla-netra). 佛眼紺靑, 猶如靑蓮花, 故以蓮喩之. 又至後世, 凡能洞見正邪之眼目, 亦稱爲蓮目.
【연묘然妙】
p5144-中→ (1922~1988)臺灣高雄人, 俗姓郭. 法名悟慚. 民國二十九年(1940), 於臺南竹溪寺依止眼淨和尙出家. 四十五年, 於臺南白河碧雲寺受具足戒. 曾東渡日本, 入京都禪門學院鑽硏佛理, 學成後返國, 任竹溪寺監院多年. 自五十五年起連膺臺南市佛敎支會理事長及臺灣省佛敎分會常務理事多屆. 曾任竹溪寺住持, 竝兼任臺南正覺寺及北港朝天宮之住持.
【연묵宴黙】
p4085-下→ 安然而沈黙. 黙卽無言, 與說相對. 諸佛菩薩或說或黙, 皆能顯現無窮妙理. [大明三藏法數卷四]
【연문탁발沿門托鉢】
p3449-中→ 鉢(梵 pātra, 巴 patta), 爲僧尼所常持道具之一, 卽應量器(. 食器). 托鉢, 指僧人以手持鉢, 乞求希施. 蓋於印度佛敎, 爲令修行者降低物質欲望, 竝避免世俗生活之紛華騷動, 佛陀乃制定托鉢制, 規定比丘不得從事生計營業, 亦不可蓄存財富物資, 惟以延續色身․長養慧命之故, 得於食時托鉢乞食. 後世引申其義, 凡人乞食, 皆稱托鉢. 故沿門托鉢係形容人挨戶乞討, 以求施捨, 非僅限於僧人之托鉢. (參閱乞食724)
【연박단緣縛斷】
p6132-上→ 二斷之一, 三斷之一. 又作所緣斷․離縛斷. 卽斷所緣之束縛. 相對於自性斷而言. 所緣縛, 係指被煩惱所緣之境束縛而不得自在. 如一切有漏色法․有漏善法․無記之心․心所等. 凡此若能斷其自體, 卽斷能緣之縛, 由此亦可自所緣解脫, 此稱緣縛斷. [俱舍論卷二十一․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末](參閱二斷250)
【연발連鉢】
p4809-下→ 托鉢之際, 非挨家挨戶誦經乞食, 乃邊走邊誦經乞食, 稱爲連鉢. 軒鉢之對稱. (參閱軒鉢4325)
【연방蓮邦】
p6144-中→ 極樂世界之別稱, 指西方淨土. 因彼土衆生化生於蓮花中, 故稱蓮邦. 又作蓮刹. 雲棲袾宏之阿彌陀經疏鈔卷二(卍續三三․二○三下):蓮華者, 乃卸凡殼之玄宮, 安慧命之神宅, 往詣之國, 號曰蓮邦.
【연배演培】
p5824-上→ (1916~ )江蘇江都人, 俗姓李. 號諦觀. 年十二, 依高郵臨澤福田庵常善和尙披剃. 十八歲, 於寶應福壽院受具足戒. 初就觀宗講寺受天台敎觀, 次遊閩南, 覺津, 漢藏諸學院, 硏習性, 相二宗之旨, 兼聞西藏所傳中觀之學. 曾先後親近諦閑, 太虛, 慈航, 印順等當代高僧, 亦曾主講於華西佛學院, 蓮宗學院, 廈門大覺講舍等. 大陸淪陷後, 師移居香港, 協助太虛大師全書之編印. 後來臺, 從事著述, 弘法, 竝習日文及日本學者之說. 又曾數度赴泰國, 越南, 柬甫寨(今高棉), 寮國, 新加坡, 馬來西亞, 菲律賓, 北美等地弘法. 著述散見於各佛敎刊物. 歷任中國佛敎會理事, 善導寺, 玄奘寺, 新加坡靈峰般若講堂, 越南妙法精舍等住持, 及太虛佛學院院長, 慈航中學常務董事等職. 其著作譯述悉收於諦觀全集中.
【연법사중延法師衆】
p2879-下→ 意爲曇延之衆 . 曇延(516~588), 爲南北朝隋初之高僧, 精通涅槃經及諸論, 辯才無礙, 名重一時, 北周武帝曾以之爲國統 . 至隋朝, 文帝尊崇曇延之德, 賜廣恩坊豫師弘法, 竝敕稱其所度化之一千餘人爲延法師衆. 開皇四年(584), 敕令改其地爲延興寺, 又將京城東․西二門, 改名延興․延平. [續高僧傳卷八․卷十一](參閱曇延 6230)
【연변緣變】
p6134-中→ 爲生變之對稱. 唯識家就諸識之變諸法, 分別爲因能變(生變)和果能變(緣變)兩種. 果能變之變, 爲變現之義, 非生而現, 係諸識於自體分上, 變現見分(能緣)․相分(所緣), 而成爲緣慮作用, 故稱緣變. 成唯識論述記卷三(大四三․三一七上):緣名變, 卽變現義, 是果能變, 且第八識唯變種子及有根身等, 眼等轉識變色等是, 此中但言緣, 故名變.
【연보전등녹延寶傳燈錄】
p2884-上→ 凡四十一卷. 爲日本臨濟宗僧師蠻(1626~1710)歷三十餘年所完成之禪宗史. 係模仿我國景德傳燈錄而著. 集錄日本禪宗高僧․居士一二四七人之傳記․法系․法語․詩偈等. 由此書可略窺日本禪宗敎義之一斑與風儀之大體.
【연복사演福寺】
p5824-下→ 位於韓國京畿道開城府內. 又稱廣通普濟寺. 據高麗圖經載, 本寺位於王府之南泰安門內. 正殿富麗堂皇, 遠勝於王之居處. 羅漢寶殿供奉金仙, 文殊, 普賢三像, 傍列羅漢五百尊. 殿之西側爲五層塔, 高約二百餘尺. 後爲法堂, 旁爲僧衆寮房, 可容納百人, 有巨鐘相對. 今梵鐘懸吊於開城之南門樓上, 乃高麗忠穆王二年(1346, 卽元至正六年), 由來自中國之工匠所鑄.
【연본演本】
p5823-上→ (1873~1958)江蘇無錫人, 俗姓尤. 名雪行, 號惜陰. 晩號無相山人, 八一山人. 早歲精硏群籍, 深入墳典, 曾與李叔同(弘一律師)同任上海聖約翰大學國文敎授, 蜚聲學界. 後因硏究佛法, 生歡喜心, 遂於杭州虎跔寺歸依三寶, 號弘如居士. 未久在上海主編世界佛敎居士林林刊, 竝撰輯譚因法味及安士全書闡揚大乘敎義, 與無錫丁福保齊名. 曾遊泰國, 越南等東南亞各地弘法. 民國二十一年(1932)赴新馬宣講佛法, 適北平法源寺德玉法師前來, 遂禮德玉披剃. 後赴緬甸受具足戒, 竝朝禮印度佛蹟. 返馬來西亞後, 隱修於檳城, 掩關習密宗, 倡顯密圓修爲知行合一之說. 歷任金馬崙三寶寺住持, 新加坡佛敎總會及居士林導師, 歸依弟子遍及新馬. 四十七年示寂, 世壽八十六. 著有佛說十二頭陀經, 金光明經, 金剛經妙解, 不夜城, 鳩摩羅什尊者傳, 佛法要領, 選注不離世間三昧成就世間三昧等.
【연봉사蓮峰寺】
p6145-下→ 位於臺灣高雄大崗山山麓. 永貴法師創建於民國前三年(1909). 初僅茅蓬數間, 民國三年(1914)興建大雄寶殿, 三十五年重新整修, 此後陸續增建客廳․禪房․齋堂等. 民國六十年, 心聽法師接任住持後, 斥資興修道路及講堂, 交通便利, 深得信衆稱道與護持, 竝獲省政府褒獎.
【연분도자年分度者】
p2419-中→ 日本佛敎用語. 指每年由官府允許一定名額之得度出家者. 又稱年料度者․年分學生․年分者․年分. 此制之起源不詳, 於日本奈良時代卽已存在, 當時諸宗派․諸大寺對於每年官府所允許之定額得度者, 各依其所定之法試之, 通過者則可得度爲沙彌, 於受戒後, 須在六年至十二年間, 專修所定之經論, 費用悉由官方支給. 後依大同元年(806)最澄之上表, 而將諸宗之年分度者制定爲 : 天台宗․華嚴宗․律宗各二人, 三論宗․法相宗各三人. 其後, 年分度者之人數逐漸增加, 於諸寺中均設有此制. 至十世紀末, 此制漸衰退. 我國古時亦有類似年分度者之制, 據魏書釋老志載, 北魏文成帝時, 曾下詔准許諸州郡縣建造寺塔, 竝允許性行素篤而欲爲沙門者, 不問長幼皆可出家, 其人數定爲大州五十人, 小州四十人, 僻遠之地十人. 後至太和十六年(492), 孝文帝下詔准許大州一百人, 中州五十人, 下州二十人出家. 此外, 於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中, 亦載有關於此制之事略.
【연비연동蜎飛蠕動】
p5597-中→ 指形體細微渺小之生物. 又作豕羽飛蠕動, 蜎蜚蠕動. 蜎飛, 指小蟲之飛行, 如蚊虻等 ; 蠕動, 乃小蟲蠢動之貌, 如蛆蟲等.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三謂, 一切有情, 無論細微如飛蟲, 蛆蟲等蜎飛蠕動, 佛皆化度. [阿閦佛國經卷上發意受慧品, 無量淸淨平等覺經卷一]
【연산삼대장목록緣山三大藏目錄】
p6123-下→ 凡三卷. 日本淨土宗僧隨天編. 爲東京三緣山增上寺所藏宋本․元本․高麗本三大藏之目錄. 爲方便閱者, 特將三本之異同重新校對;如係同本異譯, 則隨處加以註解. 在經名下, 又據開元錄․貞元錄․大藏綱目․至元錄․法寶標目․閱藏知津等抄出, 竝補充作者自己之看法. 考證詳確, 足可爲學者所依用. 卷首有延享五年(1748)之自序, 現收於昭和法寶總目錄卷二.
【연삼칠세법延三七歲法】
p2877-下→ 爲密敎延命修法之一. 卽依善無畏三藏所傳之准胝觀音大道場法而修, 以其功德能增延二十一歲之壽命, 故稱爲延三七歲法. 據善無畏之獨行灌頂懺悔大道場法載,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等, 不論其宿殃大小, 若於命終之前三七日(卽二十一日), 得遇此法, 則每行一灌頂, 可增延二十一年壽命. 又父母遇此法得入灌頂者, 能令子孫同得其福 ; 若善男子․善女人得入灌頂者, 亦能令父母延年增福.
【연생법緣生法】
p6124-下→ 梵語 pratītyasamutpanna-dharma, 巴利語 paṭicc asamuppanna-dhamma. 指由緣而生者, 或謂其理法. 雜阿含經卷十二(大二․八四中):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 若佛出世, 若未出世, 此法常住, 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所覺知, 成等正覺, 爲人演說, 開示顯發, 謂緣無明有行, 乃至緣生有老死. 若佛出世, 若未出世, 此法常住, 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覺知, 成等正覺, 爲人演說, 開示顯發, 謂緣生故, 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此等諸法, 法住․法空․法如․法爾, 法不離如, 法不異如, 審諦眞實․不顚倒, 如是隨順緣起, 是名緣生法. 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是名緣生法.蓋依緣而生之緣起支或其理法, 稱爲緣生法. 俱舍論卷九將雜阿含經之因緣法譯爲緣起法, 緣生之法譯爲緣已生法, 將十二緣起諸支之因分解釋爲緣起, 果分解釋爲緣已生. 瑜伽師地論卷十亦云(大三○․三二五下):諸行生起法性, 是名緣起, 卽彼生已, 說名緣生.中論卷一因緣品第十三․十四頌, 則從諸法無自性之立場, 說明果與緣之關係, 謂(大三○․三中):若果從緣生, 是緣無自性;從無自性生, 何得從緣生?果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以果無有故, 緣․非緣亦無. 緣起係梵語 pratītyasamutpāda 之意譯, 舊譯爲因緣;緣生則爲梵語 pratītyasamutpanna 之意譯. 緣生․緣起․因緣等三詞互爲通用之例極多. 唐朝玄奘所譯攝大乘論釋卷二中說分別自性及分別愛非愛二緣起, 然梁代眞諦所譯攝大乘論釋卷二則於該處譯爲分別自性與分別愛非愛二種緣生, 卽爲此類譯例. 此外, 隋代達磨笈多譯之緣生論一卷, 爲唐代不空所譯大乘緣生論一卷之同本異譯, 其內容則爲解說十二緣起. [大生義經․毘婆尸佛經卷上․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十七․信佛功德經․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五․舍利弗阿毘曇論卷十二․品類足論卷六․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三․俱舍論卷五․卷七․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十四․順正理論卷二十八․阿毘曇心論卷一行品․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二․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四․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六․因緣心論頌]
【연선鍊禪】
p6524-中→ 又作練禪․九次第定. 爲觀․鍊․薰․修等四種禪之第二. 卽指四禪定․四無色定․滅盡定等九種禪定. 修觀禪可得色․無色八定, 入鍊禪時, 此八定仍殘存垢滓, 故須由淺入深, 次第澄淸垢滓, 以除其穢;此種修鍊有漏定與無漏定以除其間穢之禪, 卽是鍊禪.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參閱九次第定134)
【연설아법演揲兒法】
p5824-中→ 爲西藏紅敎喇嘛以性交爲修道法門之祕密修法. 此類行法係受到印度敎性力派崇拜生殖力之影響, 漸發展成無上瑜伽之大樂行法, 如印度後期之左道密敎(怛特羅佛敎)卽有濃烈的淫行色彩. 西藏之紅敎不僅接受此類思想, 且賦豫佛學之解釋, 以般若之空爲女性生殖器, 以方便之有爲男性生殖器, 由是遂成祕密佛法, 卽以男女雙身之擁抱交合爲無上瑜伽之極則, 因而成立本性金剛乘(藏 Sahajīya-Vajrayāna). 直至宗喀巴呼籥頁改革各種腐敗現象, 創立格魯派(黃敎), 始禁止此類修法. [庚申外史]
【연설演說】
p5825-上→ 梵語 nirdeaśa, 巴利語 niddesa. 謂集衆人而對之講說如來深妙之理. 古用說法, 談義, 勸化, 唱導, 說敎等名稱. 此一名稱散見於諸經典, 如無量壽經之宣暢演說, 金剛頂經之受持讀誦, 爲人演說, 八十華嚴卷六之依於一實理, 演說諸法相等均是. 此外, 就個人意見對衆人闡述某一主題, 必須說理明達有據, 辭義淸晰易辨, 必要時須用手勢或姿態加以輔助說明, 亦稱爲演說, 又作演講, 講演, 講話.
【연성年星】
p2420-中→ 卽密敎經典所說, 由個人之生年, 次第推數九曜而得知其人於該年所屬之星. 又作當年星. 卽於一年之中, 支配人命運之星. 據唐代不空譯之宿曜經載, 若人之當年星及本命星(卽北斗七星中, 當於其人生年之星)受侵犯時, 則其人必蒙災害, 故如來宣說大悲陀羅尼以消除之. 在密敎中, 有供養當年星及本命星之法, 以禳災延壽, 稱爲星祭․星供. 用於供養當年星之修法, 稱爲屬星供 ; 用於供養本命星之修法則稱本命星供. 屬星供, 又稱當年星供. 據梵天火羅九曜․大日經疏卷四載, 九曜指日․月․火․水․木․金․土․羅睺․計都等九星, 九星與人之年(齡)․吉凶等彼此間有一定之關係, 如下表所示. 又宿曜經中僅以九曜配合一年中每日之吉凶, 而竝無配屬年歲之說法. [北斗七星延命經](參閱星供3837)
【연성緣成】
p6125-下→ 因緣所成之意. 謂諸法皆爲因緣所成, 全無自性. 華嚴五敎章卷四(大四五․五○三下):所言一者, 非自性一, 緣成故. (中略)乃至十者, 皆非自性十, 由緣成故. 爲此, 十中有一者, 是緣成無性十;若不爾者, 自性無緣起, 不名十也, 是故一切緣起皆非自性.蓋華嚴宗之無盡緣起, 亦基於此緣成之理而說. 謂一中卽具多, 故十卽一, 主伴互具, 一多鎔融, 萬物相關交錯, 乃能事事無礙. [華嚴五敎章復古記卷六․華嚴五敎章通路記卷二十六](參閱因緣2301)
【연소延沼】
p2880-上→ (896~973)北宋臨濟宗僧. 浙江餘杭人, 俗姓劉. 少年卽魁偉有英氣, 博覽諸書. 依開元寺之智恭律師剃髮受具足戒, 復遊學講肆, 學法華玄義, 修習止觀定慧. 其後依止南院顒公, 問法從學六年. 長興二年(931), 入汝州之風穴古寺, 留止七年, 徒衆聞風來集, 信徒竝重建此地, 改爲叢林. 天福二年(937), 州牧聞其風, 待之以禮. 宋太祖開寶六年八月示寂, 世壽七十八. 有風穴禪師語錄一卷傳世. [景德傳燈錄卷十三․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五燈會元卷十一]
【연수당延壽堂】
p2881-中→ 禪林中, 病僧用以療病․休養之堂 ; 含有祈求延長色身壽命而延續法身慧命之意, 故稱延壽堂. 又作延壽院․延壽寮․將息寮․省行堂․重病閭(閣)․涅槃堂․無常院(堂). 其中, 省行堂 之名, 槪取省察行苦, 以興悲智 之意. 禪苑淸規卷六將息參堂條(卍續一一一․四五六下) : 如庫司知事及諸頭首有病, 竝令供過行者白維那, 請假下延壽堂(有處云 : “省行堂” )將息. 又於延壽堂看護病僧, 司掌堂內日常湯藥等五味之供需, 洗濯床席衣被, 或勸化施主措辦等事宜之職者, 稱爲延壽堂主, 略稱堂主. 據禪苑淸規卷四延壽堂主淨頭條載, 堂主一職, 須延請堪能寬心耐事, 道念周旋, 安養病僧, 而善知因果之人任之. 此外, 禪僧於生前所建之墓, 稱爲延壽塔. [敕條百丈淸規卷下大衆章病僧念誦條․兩序章列職雜務條](參閱涅槃堂 4154)
【연수묘문다라니경延壽妙門陀羅尼經】
p2881-中→ 全一卷. 北宋法賢譯. 屬密敎延命法之經典. 略稱延壽經.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 本經敘述佛在菩提道場時, 應金剛手菩薩之請, 宣說延壽妙門陀羅尼, 且金剛手․大梵天王․四天王等亦一一隨喜宣說延壽之眞言. 又本經之同本異譯有善法方便陀羅尼經(譯者佚名)․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譯者佚名)․護命法門神咒經(唐代菩提流志譯)等, 亦皆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
【연수延壽】
p2880-下→ (904~975)唐末五代僧. 淨土宗六祖, 法眼宗三祖. 臨安府餘杭(浙江杭縣)人, 俗姓王. 字仲玄. 號抱一子. 初爲吏, 三十歲依龍冊寺翠巖令參禪師出家. 後往天台山參謁德韶國師, 初習禪定, 得其玄旨. 後於國淸寺行法華懺, 頗有感悟, 於是朝放諸生類, 夕施食鬼神, 讀誦法華經, 又精修淨業. 後住明州雪竇山傳法, 法席甚盛, 竝復興杭州靈隱寺. 建隆二年(961)應吳越王錢俶之請, 遷永明大道場, 接化大衆, 故世稱永明大師. 師倡禪淨雙修之道, 指心爲宗, 四衆欽服, 住永明十五年, 時人號慈氏下生. 師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 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 廣蒐博覽, 互相質疑, 而成宗鏡錄一百卷. 對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 持調和之態度. 高麗王見此書, 乃遣使敘弟子之禮, 竝派國僧三十六人前來學法, 法眼之禪風遂盛行於海東. 開寶八年示寂, 世壽七十二. 賜號智覺禪師 . 另著有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一卷․唯心訣一卷等六十餘部. [宋高僧傳卷二十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傳法正宗記卷八․宗門統要續集卷二十․佛祖統紀卷二十六]
【연수緣修】
p6126-上→ 二修之一. 爲眞修之對稱. 在修觀時, 有所藉緣而修行者, 稱爲緣修;若非藉緣而修行, 卽無修而修者, 稱爲眞修. 於天台別敎之修行階位中, 前者係指初地(歡喜地)以前之菩薩所修, 後者則爲初地以上之菩薩所修. [摩訶止觀卷六下․法華經玄義卷三下](參閱眞修緣修4218)
【연안蓮眼】
p6146-上→ 指佛菩薩之眼. 謂佛菩薩慈悲柔和․晴朗澄澈, 其眼妙如靑蓮花. 維摩經佛國品(大一四․五三七下):目淨脩廣如靑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衆以寂故稽首, 旣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性靈集卷八招提寺噠嚫文:爾乃萬德開慈悲之蓮眼, 一車揮智慧之刀刃.
【연애碾磑】
p6116-下→ 指石臼, 尤指使用水力之石臼. 唐代, 貴族及寺院於其莊園或寺領地設置碾磑, 用以脫穀․製粉, 成爲重要之財源. 以此設置需利用灌漑用水, 爲保護稻田, 一度遭受禁止, 唐末以後始撤銷禁令.
【연약달다演若達多】
p5823-中→ 梵名 Yajñadatta. 又作延若達多, 耶若達多. 意譯作祠授, 因祭祠天而乞得之意. 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載, 室羅城中演若達多, 一日於晨朝以鏡照面, 於鏡中得見己頭之眉目而喜, 欲返觀己頭卻不見眉目, 因生大瞋恨, 以爲乃魑魅所作, 遂無狀狂走. 此係以自己之本頭比喩眞性, 鏡中之頭比喩妄相. 喜見鏡中之頭有眉目, 比喩妄取幻境爲眞性而堅執不捨;瞋責己頭不見眉目, 則比喩迷背眞性. 楞嚴經文句卷四(卍續二○․二八五下) : 當知凡夫愛妄有而不見眞空, 二乘愛偏空而不見妙有, 菩薩愛萬行而不見中道, 別敎愛但中而不見法界, 皆狂走也. (中略)是人心狂, 更無他故, 則知妄本無因. 此外, 俱舍論卷三十參究我之有, 無時, 擧出天授(提婆達多), 祠授二者爲例, 蓋此二者爲印度常見之名. [俱舍論光記卷三十,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 宗鏡錄卷五, 大佛頂首楞嚴經纂註卷四]
【연어輭語】
p6316粗語之對稱. 溫順而適人情之柔語. 禪苑淸規卷三首座條(卍續一一一․四四七上):凡是堂中一切不如法事, 於粥前以輭語曰衆, 言須簡當.
【연여蓮如】
p6144-上→ (1415~1499)日本京都人. 本願寺第八世. 親鸞之十世孫. 諱稱兼壽. 童名布袋丸․幸亭丸. 十五歲卽慨然有再興一宗之志. 十七歲, 依靑蓮院尊應剃度, 未久, 至大谷硏究宗義, 竝巡禮親鸞之遺蹟. 其後, 致力敎化, 每以平常語宣揚其宗旨, 眞宗敎團因而擴展. 後因大谷本山被延曆寺僧徒所燒, 而逃至大津近松寺, 另建山科本願寺, 竝營造大阪石別院, 完成本願寺之中興. 明應八年示寂, 世壽八十五. 敕諡慧燈大師之號. 著有正信偈大意一卷․御文五帖․眞宗領解文一通等. [蓮如上人傳記․大谷本願寺通紀卷二]
【연緣】
p6123-上→ 梵語 pratyaya, 巴利語 paccaya. ①狹義而言, 乃指引起結果之直接原因(內因)外之間接原因(外緣). 廣義而言, 係合因․緣兩者之稱. 可分爲四類:(一)因緣, 因亦爲緣之意, 指産生果報之直接內在原因, 卽狹義之因, 亦相當於能作因(六因之一)外之其他五因. (二)等無間緣, 指心․心所之相續中, 由前一刹那引導後一刹那生起之原因. (三)所緣緣(緣緣), 所緣指外境, 心緣外境時, 必藉外境以爲助緣. 依唯識宗之說, 又可分爲疏․親二種. (四)增上緣. 泛指不對某一法産生障礙之一切法. 與六因中之能作因相同. 依淨土宗說,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卽爲凡夫往生淨土之增上緣. [大乘入楞伽經卷二․俱舍論卷七․大乘義章卷三․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參閱四緣1832). ②作動詞用, 攀緣․緣慮之義. 謂人之心識攀緣於一切境界而膠著不捨. 如眼識攀緣色境而見, 乃至身識攀緣觸境而覺, 故心識稱爲能緣, 其境界稱爲所緣. [大毘婆沙論卷十六․成唯識論卷一]
【연영緣影】
p6132-上→ 指心識四分中, 見分緣慮外塵而生之外塵影像. 此爲見分緣慮外塵之氣分, 故又稱緣氣. 又爲所緣之事相, 而非能緣之心性, 故稱緣事. 其別有二:(一)指五識與五因緣之意識, 緣外界五塵時, 心內所現之色․聲․香․味․觸等. (二)指五後意識․獨頭意識, 分別見聞覺知外界六塵之性覺. 分別此見聞覺知之分別性, 爲緣外塵而生者, 故亦是緣影. 以上二者雖有所緣․能緣之分別, 但皆屬緣影.
【연육신등然肉身燈】
p5144-中→ 爲苦行法之一. 又作燃肉身燈. 據資治通鑑後周紀所載, 世宗顯德二年(955), 禁僧俗捨身․斷手足․煉指․掛燈․帶鉗之類. 其注則謂, 煉指者, 束香於指而燃之 ; 掛燈者, 裸體以小鐵鉤遍鉤其膚, 凡鉤皆掛小燈, 圈燈貯油而燃之, 俗稱然肉身燈.
【연의椽儀】
p5494-上→ 日本佛敎用語. 卽擧行大法會時, 於本堂周圍之椽側行道之儀式. 蓋通常之法會, 唯於內陣或本堂內行道, 而大法會時, 因參與者衆, 且儀式莊嚴, 故特行此式.
【연이생緣已生】
p6123-下→ 指由緣所生之果分, 卽緣生法. 爲緣起之對稱. 狹義之說, 緣起指因法而言, 緣生指果法而言, 實則, 緣生․緣起同義. 就十二因緣言, 以無明爲緣而生之行爲緣已生;以此行爲緣所生之識, 亦爲緣已生. 乃至以生爲緣所生相續不斷之老死, 皆爲緣已生. 據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三載, 尊者望滿對緣起與緣已生有四句分別:(一)是緣起而非緣已生之法, 卽未來法. (二)是緣已生而非緣起之法, 卽過去․現在阿羅漢之最後五蘊. (三)是緣起亦是緣已生之法, 卽除過去․現在阿羅漢之最後五蘊外, 其餘之過去․現在之法. (四)非緣起亦非緣已生之法, 卽指無爲法. (參閱緣起6126)
【연인緣因】
p6125-下→ 二因之一. 緣, 緣助之義. 指一切功德善根能資助智慧之了因, 開發正因之性.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大明三藏法數卷六](參閱二因193)
【연일緣日】
p6124-中→ 有緣日之略稱. 以佛菩薩與此世界有緣之日稱緣日, 例如彌勒菩薩降誕日(陰曆正月初一)․觀音菩薩降誕日(陰曆二月十九日)․釋迦佛降誕日(陰曆四月八日)․地藏王菩薩降誕日(陰曆七月二十九日)․阿彌陀佛降誕日(陰曆十一月十七日)等. 於日本則指入佛門因緣之日, 或由於對佛陀神明有某種因緣, 而定一祭祀․供養之日, 於此日參詣寺社. 緣日常爲每月各一次或一月數次, 又稱香期. 另亦指寺院或道觀之年中行事, 例如涅槃會․浴佛會․燃燈會․開山忌․盂蘭盆會等. 緣日期間, 戱場․市集等紛紛而起, 極爲熱鬧. 此風本盛於唐․宋之時, 日本則源自鎌倉時代. 或以三十佛配當三十日, 卽一日定光佛․二日燃燈佛․三日多寶佛․四日阿閦佛․五日彌勒菩薩․六日二萬燈佛․七日三萬燈佛․八日藥師如來․九日大通智勝佛․十日日月燈明佛․十一日歡喜佛․十二日難勝如來․十三日虛空藏菩薩․十四日普賢菩薩․十五日阿彌陀佛․十六日陀羅尼菩薩․十七日龍樹菩薩․十八日觀世音菩薩․十九日日光菩薩․二十日月光菩薩․二十一日無盡意菩薩․二十二日施無畏菩薩․二十三日得大勢至菩薩․二十四日地藏菩薩․二十五日文殊師利菩薩․二十六日藥上菩薩․二十七日盧舍那如來․二十八日大日如來․二十九日藥王菩薩․三十日釋迦如來. [修驗故事便覽卷四․嬉遊笑覽卷七]
【연재年齋】
p2421-上→ 禪林於元旦時, 監院以私財自營齋會, 供養大衆, 若力所不及, 則可請人供養, 稱爲年齋. [禪苑淸規卷三監院]
【연저戀著】
p6911-中→ 謂戀慕於可稱意之外境, 而執著不肯捨離. 如貪婪女色, 乃生死之枷鎖, 而凡夫戀著, 不能自拔. 法華經譬喩品(大九․一二中):諸子幼稚, 未有所識, 戀著戱處.
【연적宴寂】
p4085-下→ 又作圓寂. 涅槃(梵 nirvāṇa)之新譯. 圓滿一切智德, 寂滅一切惑業之意. 又轉爲安然入寂. 指離生死之苦, 圓滿成就果德之聖賢之死. 又一般亦稱僧侶之逝世. [法華經化城喩品․般若心經略疏]
【연적輭賊】
p6316指名聞利養. 因名聞利養能潛蝕行者之功德, 壞其道心, 故比喩爲賊. 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五○․一九二下):吾昨夜夢逢强盜, 今乃表諸軟賊.
【연조사延祚寺】
p2880-中→ 位於江蘇金陵(南京). 卽牛頭宗四世法持禪師所住持之寺. 法持之法嗣智威禪師亦住此寺, 竝在此示寂. 牛頭宗乃唐代法融禪師所開創之禪宗支派. 本寺附近有牛頭宗之發祥地牛頭山普覺寺․幽棲山祖堂寺(法持․慧忠․玄素等皆曾居此)等, 牛頭宗卽以此地爲中心逐漸發展. [宋高僧傳卷八]
【연종구조蓮宗九祖】
p6144-下→ 自東晉慧遠創立蓮社於廬山東林寺, 始有蓮宗之名, 由晉迄淸, 共有九祖, 皆是提倡念佛之一脈相承者. 其名如下:初祖廬山東林慧遠, 二祖長安光明善導, 三祖衡山般舟承遠, 四祖衡州雲峰法照, 五祖新定烏龍少康, 六祖杭州永明延壽, 七祖武林昭慶省常, 八祖古杭雲棲袾宏, 九祖鳳山梵天省庵. [蓮宗九祖傳略]
【연종蓮宗】
p6144-中→ 卽淨土宗. 願求往生阿彌陀佛淨土(蓮邦)之宗派. 起於東晉慧遠於廬山東林寺創建白蓮社, 發願往生西方淨土. 又稱蓮門. 依優曇普度所著蓮宗寶鑑之自敘(大四七․三○四上):東晉遠公祖師, 因聽彌天法師講般若經, 豁然大悟, 入於無量甚深三昧. 遊止廬山, 與高僧朝士結緣修行. 故云諸敎三昧其名甚衆, 功高易進, 念佛爲先, 因以白蓮名其社焉.蓋以蓮花爲極樂依報之象徵, 彼土之衆總以蓮花爲居所, 竝以蓮臺來迎願生者, 故以蓮宗稱之. [蓮宗九祖傳略․阿彌陀經疏鈔卷二․蓮宗諸戒儀](參閱淨土宗4684)
【연종보감蓮宗寶鑑】
p6145-上→ 凡十卷. 元代廬山東林寺之優曇普度撰. 又稱廬山蓮宗寶鑑․廬山優曇寶鑑․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因․念佛寶鑑. 普度自稱爲東晉廬山慧遠白蓮社念佛之正系, 基於南宋慈照子元白蓮宗之敎旨, 編集有關念佛三昧之經說․史傳等. 蓋因慨嘆當時稱蓮宗者多, 然不能基於初祖慧遠之意, 不能了悟開祖子元之本旨, 更爲邪說謬解所惑, 爲救此流弊, 遂集諸書之善言加以增刪或潤色而成此書.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撰集, 至大元年(1308)白蓮宗被禁行, 普度針對情勢, 上進本書, 此書遂得御覽刊行. 本書廣述念佛要旨, 其綱目與章數依次爲:念佛正因十四章․念佛正敎十九章․念佛正宗八章․念佛正派二十二章․念佛正信六章․念佛正行十四章․念佛正願七章․念佛往生正訣十二章․念佛正報五章․念佛正論二十五章. 每卷初置總說, 以下則接經論要文․古德行狀․敎語等. [大明三藏聖敎北藏目錄卷四․大淸三藏聖敎目錄卷五․元史卷二十二]
【연종파蓮宗派】
p6145-上→ 越南禪宗與淨土宗相結合之佛敎敎派. 又稱竹林蓮宗. 十七世紀中期竹林禪派名僧白梅麟角創於昇龍婆石多寺, 淵源於我國南宋慈照子元所倡之白蓮宗. 主張禪淨一致, 以敎爲佛眼, 禪爲佛心, 以阿彌陀佛爲禪之一個公案, 於實修上則專念彌陀名號. 盛行於越南北部, 主要寺廟有北寧之含龍寺․建安之目光寺․河內之蓮宗寺等.
【연좌宴坐】
p4085-下→ 又作燕坐. 安身正坐之意, 指坐禪. 又爲坐禪之代名詞. (參閱燕坐6266)
【연좌燕坐】
p6266-上→ 梵語 pratisaṃlayana, 巴利語 patisallāṇa. 又作宴坐. 乃安禪․坐禪之異名. 謂寂然安息, 卽於身心寂靜中安住坐禪. 維摩經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二一下):坐當如法, 不於三界現身意, 是爲宴坐;不於內意有所住, 亦不於外作二觀, 是爲宴坐. (中略)若賢者如是坐, 如是立, 是爲明曉如來坐法.又月燈三昧經列擧宴坐有心不濁․住不放逸等十利. 另據日用淸規所說, 古有定制, 登床坐禪者, 不可垂衣. [中阿含經卷二十八․卷六十․十誦律卷二十三․碧巖錄第六則]
【연중緣中】
p6124-上→ 指藉境繫念時, 心所緣之境中. 初學者爲令心住於緣中而無分散, 則繫心於鼻端, 或眉間, 或額上. 所緣之境雖多, 但只緣於一處. 緣中亦非等於境, 否則一心繫念兩境, 心境分張, 而不成定. [大智度論卷二十一․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연지演智】
p5824-中→ (1633~1712)日本淨土宗鎭西派學僧. 號隨譽. 幼從入門寺之法譽出家修學. 嘗東遊江戶幡隨院, 竝留滯硏學. 後遍遊名山古刹, 探求淨土曼陀羅. 著有捫象十四卷, 闡發曼陀羅之幽微. 復遵其師法譽之遺志, 創建安養山曼陀羅寺, 奉法譽爲開山祖, 自居第二世. 正德二年示寂, 世壽八十. [續日本高僧傳卷四]
【연창演暢】
p5824-下→ 謂演說闡明義理. 又作宣揚.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大九․三五中) :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衆生, 令速成菩提.又同義語有演說, 演道, 演布等. [雜阿含經卷十二, 長阿含經卷二, 灌頂經卷十二, 阿彌陀經, 俱舍論卷一]
【연촉겁지延促劫智】
p2880-中→ 能自在伸縮時劫之佛智. 延, 卽延長 ; 促, 卽短促. 爲佛的一種方便力. 法華玄義卷七下(大三三․七七○上) : 若須用方便者, 佛有延促劫智, 能演七日爲無量劫義. 此卽延長短時, 而使衆生有長時之感. 又促, 亦指由佛之神通力, 使人處於無量劫中猶如一瞬之短暫 ; 延, 卽一瞬間感覺如無量劫之長. 因於促延狀況皆能任運自在, 故稱爲延促自在. [法華義疏卷一․大乘四論玄義卷九]
【연태蓮胎】
p6145-中→ 又作蓮花胎. 念佛往生彌陀淨土之人, 皆在蓮花內化生, 喩如母胎, 故稱蓮胎. 蓮宗寶鑑卷八(大四七․三三九下):當生淨土, 入彼蓮胎, 受諸快樂.元照之觀經義疏卷下(大三七․二九五下):當知今日想佛之心, 相好果德, 悉已具足, 蓮胎孕質, 卽是此心, 是證菩提, 不從他得矣!
【연하동煙霞洞】
p5515-中→ 位於浙江杭縣西南高峰下. 據大明一統志所載, 煙霞洞在杭州府城南十六里, 洞中舊有石刻羅漢六尊, 吳越王別刻十二, 共成十八. 其洞深奧古雅, 於林木掩映之半山中, 雲煙瀰漫, 故稱煙霞洞. 洞上有聯峰, 高闊數十丈, 竝有石筍倒垂而下, 形如佛手, 稱佛手岩. 奇巒怪石, 形形色色, 洞右列有象鼻石, 落石岩, 石羅漢等, 洞外尙有琳瑯滿目之石刻雕像. 洞口兩旁有石刻觀音與大勢至菩薩像, 爲宋代初期之作品, 造像神態莊嚴典麗, 頗具獨特之藝術風格. 另有降龍, 伏虎等十二尊羅漢, 皆爲宋代作品.
【연항蓮航】
p6145-下→ (1924~ )江蘇東臺人, 俗姓徐. 民國二十七年(1938), 於大悲庵依止果根法師出家. 民國三十年, 於棲霞山受具足戒. 畢業於棲霞山律學院․焦山佛學院. 大陸淪陷後來臺, 曾爲臺灣佛敎講習會敎師主任․佛敎靑年雜誌發行人․南山雜誌發行人․慈航幼稚園創辨人. 現任臺北中和南勢角南山放生寺․高雄棲霞精舍住持. 長於書法․梵唄.
【연행延行】
p2878-中→ 指於密敎受傳法灌頂之四度加行修法中, 行者鈍根至極時, 所採取之方便加行法. 卽行者若於加行中無法順利暗誦時, 則於加行之前先行結願, 其次, 每日採一座行法(修普門或一尊之供養法), 練習暗誦. 直至暗誦成就之後, 方始初行(正行). (參閱四度加行 1730)
【연화계蓮華戒】
p6150-下→ 梵名 Kamalaśīla. 八世紀頃, 印度中觀派之學僧. 生卒年不詳. 爲寂護(梵 Śānta-rakṣita)之弟子, 曾於那爛陀寺敎授怛特羅, 後繼寂護應西藏國王吃口栗雙提贊王(藏 Khri-sroṅ lde-btsan, 742~797)之請入西藏, 與我國之大乘和尙(Mahāyāna Hvo-śaṅ)論戰於宮廷, 後大乘和尙敗退出藏, 因此我國佛敎系統諸派頓止, 此卽西藏佛敎史上著名的拉薩論爭. 其後中觀思想一支獨盛, 且奠定了以後西藏佛敎之基礎, 其影響表現在黃派開祖宗喀巴所著之菩提道次第論一書中最爲顯著. 著書有般若波羅蜜多七百頌廣注․金剛般若廣注․一切法無自性成就․修習次第(三篇)․正理滴前品攝等. [カマラシーラの修習次第(芳村修基, 仏敎柊硏究第八․九)․古代チベット史硏究下(佐藤長)․E. Obermiller: History of Buddhism by Bu-ston, 1931~1932; S. C. Das:Indian Pandits in Tibet; S. Yoshmura: Tibetan Buddhistology, 1953]
【연화권蓮華拳】
p6151-下→ 爲密敎六種拳印之一. 又稱胎藏拳(略稱胎拳)․如來拳. 乃常見於胎藏界曼荼羅之拳印. 其結印之樣式, 類似於世稱之握拳, 卽五指自然合之爲拳, 然拇指直豎於食指之外側, 用表五大法性之理塔. [大日經疏卷十三](參閱六種拳印1304)
【연화동蓮華洞】
p615ㅂ-上→ 位於山東肥城縣北. 乃鑿五峰山懸崖所成之佛龕, 洞口左方巖壁列有大□□淸元年□□修造等字, 另於造佛銘文中記載, 北齊乾明元年(560), 比丘慧承等奉旨於此造彌勒像之事;故此洞之開鑿, 可推知非爲北齊以後之事. [支那文化史蹟解說卷十一]
【연화蓮華】
p6146-上→ 又作蓮花. 爲生於沼澤之宿根草本植物. 蓮, 學名 Nelumbo nucifera. 通常於夏季開花, 味香色美, 生於汚泥之中, 而開潔淨之花. 印度古來卽珍視此花. 據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梵 Mahābhārata)所述, 天地開闢之始, 毘濕笯(梵 Vi湯鏑u)之臍中生出蓮華, 華中有梵天, 結跏趺坐, 創造萬物;又毘濕笯及其配偶神皆以蓮華爲表徵, 或以蓮華爲多聞天(梵 Kubera)之七寶之一. 佛敎亦珍視之, 如佛及菩薩大多以蓮華爲座. 據入大乘論卷下載, 十地之菩薩係生於摩醯首羅天王宮, 坐於寶蓮華王座而成佛. 觀無量壽經載, 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二菩薩等, 皆坐於寶蓮華上;衆生臨終時, 彼佛等持蓮臺來迎九品往生之人. 又後世佛․菩薩等像, 大多安置於蓮華臺上;蓮華亦常作爲供養佛․菩薩之具. 在印度, 稱蓮華者, 可大別爲二種. (一)鉢頭摩華, 梵語 padma, 巴利語同. 學名 Nymphaea alba. 卽蓮華. 又作鉢曇摩華․鉢特摩華․般頭摩華․鉢弩摩華․波曇華․波慕華. 譯爲赤蓮華․赤蓮․紅蓮華․赤黃蓮華․黃蓮華. 有赤․白二色, 是否實有黃色則不詳. 通常鉢頭摩華卽指赤蓮華而言;八寒地獄之中, 有鉢頭摩地獄․摩訶鉢頭摩地獄, 卽譯爲紅蓮地獄․大紅蓮地獄. 此乃因地獄之衆生, 由於寒冷, 故身體凍成紅色, 皮破而呈血赤之色. (二)優鉢羅華, 梵語 utpala, 巴利語 uppala. 卽睡蓮. 學名 Nymphaea tetragona. 又作優鉢華․烏怛鉢羅華․優盋羅華. 譯爲靑蓮華․黛華․紅蓮華. 有靑色․赤色․白色等. 其中以靑色者爲最著名, 卽尼羅烏鉢羅華(梵 n鐘輟tpala), 又作泥盧鉢羅華, 譯爲靑蓮華. 在經典中, 形容佛眼之微妙, 卽以其葉爲喩;口氣之香潔則以其花爲喩. 靑蓮華爲千手觀音四十手中之右一手所持物, 此手卽稱靑蓮華手. 又八寒地獄之第六爲優鉢羅地獄, 八大龍王之一爲優鉢羅龍王. 前者因冰混同水色而呈靑色, 或因寒氣而使皮膚凍成靑色, 故稱優鉢羅地獄. 後者因龍王所住之處卽優鉢羅華所生長之池, 故以之爲名. 此外, 拘勿頭華, 梵語 kumuda. 又作拘牟頭華․俱物頭華․句文羅華. 譯爲白蓮華․地喜花, 卽白或紅之睡蓮, 亦有黃․靑二色, 此恐係指赤․白優鉢羅華而言. 又須乾提華, 梵語 saugandhika, 又作搔揵提迦華, 好香華之意. 華之色有黑色與赤色, 傳說此華恐爲白色之拘勿頭華, 然其形色不相似. 另有分陀利華, 梵語 puṇḍarīk, , 學名 Nelumbo nucifera. 又作分陀利迦華․分荼利迦華․奔荼利華․本拏哩迦華;譯爲白蓮華, 又稱百葉華․妙好華. 亦爲白色睡蓮之一種. 不被煩惱汚染之淸淨無垢佛, 其法性卽喩爲分陀利華. 悲華經及妙法蓮華經卽以此華爲經題. 又千葉蓮華, 乃有千枚花瓣之蓮華, 係供養佛陀所用, 卽爲佛所坐之華臺. 又大日經疏卷十五列擧五種西方之蓮華, 卽鉢頭摩華․優鉢羅華․泥盧鉢羅華․拘勿頭華․芬荼利迦華. 又據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記載, 蓮花有香․淨․柔軟․可愛等四德, 而以之比喩法界眞如之常․樂․我․淨四德. 於華嚴經․梵網經等有蓮華藏世界之說. 於密敎有以八葉蓮華爲胎藏界曼荼羅之中臺, 又以比喩人之心臟(梵 hṛd, 音譯汗栗馱, 意爲肉團心), 竝表示衆生本有之心蓮. [中阿含經卷二十三․華手經卷一․大日經卷五․大智度論卷九․法華經玄義卷七下․大日經疏卷五․宗鏡錄卷二十八․佛敎美術硏究․曼荼羅之硏究․L. A. 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參閱譬喩6809)
【연화면경蓮華面經】
p6151-中→ 凡二卷. 隋代那連提耶舍(490~589)譯. 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本經敘述佛陀預言於其入滅後, 佛敎僧徒將墮落, 佛法轉移入罽賓國, 竝於該國興盛;後破佛王出現, 毁破佛鉢等種種佛敎興衰之情形. 經名蓮華面, 係取自破佛王之前生名爲蓮華面(富蘭那敎徒). 又我國末法思想係形成於南北朝至隋代之間, 而本經譯於隋代開皇四年(585), 與那連提耶舍之另一譯經大集月藏經, 對於當時人心皆有莫大影響. [歷代三寶紀卷十二․古今譯經圖紀卷四․開元釋敎錄卷七․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大唐內典錄卷五]
【연화부蓮華部】
p6152-上→ 爲密敎胎藏界三部之一, 金剛界五部之一. 又稱觀音部․法部. 略稱蓮部. 此部表衆生本具淨菩提心之理德, 又表示如來大悲三昧之德. 蓋衆生本存自性淸淨之心, 雖於六道四生․迷妄界等生死泥中流轉, 而其本有之淨菩提心亦不染不垢, 猶如蓮華之出汚泥而不染, 故稱蓮華部. 大日經疏卷五(大三九․六三二上):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 能滋榮萬善, 故名蓮華部.此謂蓮華部表示滋潤萬善之如來大悲三昧門之部族. 又蓮華部亦指胎藏界曼荼羅右方第一重之觀音院. 於胎藏界曼荼羅, 十三大院中右方之觀音院․地藏院諸尊皆屬此部;蓋以馬頭觀音爲部主, 白衣觀音爲部母, 故蓮華部又稱觀音院. 又於金剛界曼荼羅, 蓮華部以西方阿彌陀如來爲部主, 法波羅蜜菩薩爲部母, 法․利․因․語等四親近菩薩及四攝中之金剛鏁菩薩等皆屬此部;表示妙觀察智說法之德, 以此部之尊司此說法之德, 故蓮華部又稱法部. 又阿彌陀如來與觀音菩薩其果位與因位雖異, 然其德則同. 此部之種子, 於胎藏界三部爲□(sa, 娑);於金剛界五部爲□(hrīḥ, 紇哩). 三昧耶形爲蓮華.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兩部曼荼羅義記卷二]
【연화삼유蓮華三喩】
p6148-上→ 又作蓮花三喩․跡本三喩. 天台宗爲明法華開顯之旨, 遂就經題之蓮華於本門․迹門各立三喩. 此乃佛所說甚深妙法, 難以語言闡釋, 故取蓮華爲喩;卽以蓮華之花果同時, 比喩權․實一體之妙法, 遂於本․迹二門各立三喩, 如表所示: 卽以蓮比喩實與本, 以華比喩權與迹. 於迹門顯施․開․廢之趣;於本門則顯垂․開․廢之相, 以成妙法之權․實一體. (一)就迹門之三喩而論:(1)爲蓮故華, 比喩爲實施權, 以蓮比喩實, 以華比喩權. 謂佛爲顯一乘之實義, 而施設三乘之權敎. 亦卽佛以方便力示現種種道, 其實爲一佛乘, 欲令衆生知第一寂滅故. (2)華開蓮現, 比喩開權顯實, 以華開比喩開權, 蓮現比喩顯實. 謂如來於法華會座, 開三乘之權方便, 以顯一乘之實義. 亦卽開方便門, 以示眞實之相. (3)華落蓮成, 比喩廢權立實, 以華落比喩廢權, 蓮成比喩立實. 謂一乘之實敎旣顯, 則三乘之權敎自廢, 卽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以上三喩爲法華經前十四品之意. (二)就本門之三喩而論:(1)爲蓮故華, 比喩從本垂迹, 以蓮比喩本, 以華比喩迹. 從本垂迹者, 係以本判迹, 卽垂迹門八相之化, 以顯久遠實成之本地. 謂如來久遠以來實已成佛(本), 但爲敎化衆生而示現少年出家․得三菩提之化迹(迹). (2)華開蓮現, 比喩開迹顯本, 以華開比喩開迹, 蓮現比喩顯本. 謂開除以如來爲伽耶近成垂迹示現的權佛之情執, 以顯久遠成佛之本. (3)華落蓮成, 比喩廢迹立本, 以華落比喩廢迹, 以蓮成比喩立本. 謂諸佛如來之法, 爲度衆生皆實而不虛, 故伽耶成道之化迹日久自廢, 而立久遠成佛之本. 以上三喩爲法華經後十四品之意. [法華玄義卷一․天台四敎儀集註卷上․玄義釋籤講述卷一](參閱本迹二門1965)
【연화색蓮華色】
p6150-上→ 梵名 Utpalavarṇā,巴利名 Uppalavaṇṇā. 意譯作蓮華鮮․專華色․華色. 或梵漢竝擧, 譯作優鉢羅華色․優鉢華色. 卽蓮華色比丘尼. 在佛弟子比丘尼中被譽爲神足第一. 又作靑蓮華尼․蓮華色尼․蓮華色女․蓮華婬女․蓮華女․嗢羅苾芻尼. 未出家前, 原爲王舍城人, 初嫁鬱禪國人, 婚後曾生一女. 因發現其夫與其母私通, 故離家至波羅捺城, 另嫁一長者. 日後長者至鬱禪國經商, 娶一少女歸波羅捺國, 後方知彼乃蓮華色之女. 蓮華色深感命運悲涼, 前則與母共夫, 今則與女共夫, 因而自暴自棄, 遂至毘舍離城過婬女生活. 一日, 聽聞目犍連說法而歸信佛敎, 乃依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出家, 後得六神通, 證阿羅漢果. 據雜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等載, 佛陀昇忉利天爲母說法, 歸返人間時, 蓮華色曾化作轉輪聖王之身迎接佛陀, 是後又恢復本形禮佛. 後提婆達多叛逆, 欲加害佛陀, 蓮華色呵斥之, 提婆達多怒擊其頭頂而致死. [雜阿含經卷四十五․增一阿含經卷三․卷四․毘尼母經卷五․義足經卷下․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阿羅漢具德經․大寶積經卷一․四分律卷六․卷十二․有部毘奈耶卷十․卷三十․薩婆多部律攝卷十四․大智度論卷十三․卷十四․大唐西域記卷四․W. W. Rockhill: The Life of the Buddha]
【연화생蓮華生】
p6149-中→ 梵名 Padma-saṃbhava(音譯巴特瑪薩木巴瓦), Guru-padma, Urgyan-padma, 西藏名 Padma-ḥbyuṅ-gnas, Rin-po-che. 爲西藏紅敎之開祖. 八世紀頃北印度烏仗那國(今巴基斯坦境內)人. 初住那爛陀寺, 博通大小乘, 稟性機警, 善巧方便. 玄宗天寶六年(747), 應西藏王吃口栗雙提贊王(藏 Khri-sro消 lde-btsan, 742~797)之請, 與寂護(梵 Śanta-rakṣita)․蓮華戒(梵 Kamalaśīla)二人一同入西藏, 王爲之於拉薩東南方創建桑耶寺(藏 Sam-yas), 經十數年乃成. 師遂宣傳瑜伽祕密法門, 翻譯經咒, 又現種種神變奇蹟, 禳除鬼神妖怪等, 爲藏人所歸向. 師始傳密敎於西藏, 相對於宗喀巴之黃敎(新派), 而稱爲紅敎(祕密古派), 卽無上祕密乘, 係以大喜樂禪定之瑜伽觀法爲最上法, 弘宣佛敎. 西藏特有之喇嘛敎因之大成. 師之高徒二十五人從事梵漢佛典之譯述, 編成西藏大藏經甘珠爾. 又有關師之著作, 收在西藏大藏經丹珠爾中, 如五種三摩耶․聖金剛手靑衣成就法優波提舍廣釋註․金剛摧破陀羅尼釋金剛燈․吉祥世間尊空行成就法․祕密書狀等諸書. [彰所知論卷上․聖武記卷五國朝撫安綏西藏記上․L. A. 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
【연화십유蓮華十喩】
p6147-下→ 據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九載, 蓮華出汚泥而不染, 妙香廣布, 令見者喜悅․吉祥, 故以蓮華比喩菩薩所修之十種善法. 卽: (一)離諸染汚, 謂菩薩修行, 能以智慧觀察諸境, 而不生貪愛, 雖處五濁生死流中亦無所染, 譬如蓮花之出汚泥而不染. (二)不與惡俱, 菩薩修行滅惡生善, 爲守護身․口․意三業之淸淨, 而不與絲毫之惡共俱, 譬如蓮花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 (三)戒香充滿, 菩薩修行, 堅持諸戒律而無犯, 以此戒能滅身口之惡, 猶如香能除糞穢之氣, 譬如蓮花妙香廣布, 遐邇皆聞. (四)本體淸淨, 菩薩雖處五濁之中, 然因持戒, 得使身心淸淨無染著, 譬如蓮花雖處汚泥中, 然其體自然潔淨而無染. (五)面相熙怡, 菩薩心常禪悅, 諸相圓滿, 使見者心生歡喜, 譬如蓮花開時, 令諸見者心生喜悅. (六)柔軟不澀, 菩薩修慈善之行, 然於諸法亦無所滯礙, 故體常淸淨, 柔軟細妙而不粗澀, 譬如蓮花體性柔軟潤澤. (七)見者皆吉, 菩薩善行成就, 形相莊嚴美妙, 見者皆獲吉祥, 譬如蓮花芬馥美妙, 見者及夢見者皆吉祥. (八)開敷具足, 菩薩修行功成, 智慧福德莊嚴具足, 譬如蓮花開敷, 花果具足. (九)成熟淸淨, 菩薩妙果圓熟而慧光發現, 能使一切見聞者, 皆得六根淸淨, 譬如蓮花成熟, 若眼睹其色, 鼻聞其香, 則諸根亦得淸淨. (十)生已有想, 菩薩初生時, 諸天人皆悅樂護持, 以其必能修習善行, 證菩提果, 譬如蓮花初生時, 雖未見花, 然諸衆人皆生已有蓮花之想. 爲實施權(施)爲蓮故華從本垂迹(垂) 迹門開券顯實(開)華開蓮現開迹顯本(開)本迹 廢權立實(廢)華落蓮成廢本立本(廢)
【연화오고인蓮華五股印】
p6149-上→ 指密敎金剛界五部之一的蓮華部之五股印, 故稱蓮華五股印. 又作蓮華杵印․二重五股印․五股重杵印․補陀洛山印․補陀洛山九峰印․九品淨土印. 蓮華部念誦法稱此印爲部心根本印. 印相爲二手作蓮華合掌, 二食指與二無名指之指端相交, 二拇指與二小指開立. 又千手軌中稱爲千手根本印, 印母爲金剛合掌, 手背微曲, 令掌相離. 二中指開立如蓮葉形, 與二拇指․二小指合爲五股, 二食指與二無名指亦有四股, 故稱爲二重五股印, 又稱五股重杵印. 復因二重五股表金剛․胎藏兩部之五佛, 五佛爲諸尊之根本, 故此印爲兩部諸尊之總印. 二中指立合, 表兩部大日理智冥合之意. 又二中指與其餘八指成九峰之形, 故稱九峰印․補陀洛山印. 九峰亦表九品淨土. [烏樞瑟摩明王經卷下]
【연화의蓮華衣】
p6150-下→ 又作蓮花衣․蓮華服. 乃袈裟之美稱, 取其淸淨無染之義. 釋氏要覽卷上(大五四․二六八中):袈裟名離染服, (中略)又名蓮華衣, 謂不爲欲泥染故.[翻譯名義集卷七]
【연화장세계蓮華藏世界】
p6152-下→ 梵語 kusuma-tala garbha-vyūhāl, ṃkāraloka-dhāṭu-samudra 或 padma-garbha-loka-dhāṭu. 卽自蓮花出生之世界, 或指含藏於蓮花中之功德無量․廣大莊嚴之世界. 又作蓮華國. 華嚴經與梵網經對於蓮華藏世界之相狀, 說法有異. (一)華嚴經所說之華藏莊嚴世界海. 又作華藏莊嚴嚴具世界海․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界․蓮華藏莊嚴世界海․華藏世界海․華藏世界․華藏界․十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十蓮華藏世界․十華藏. 此世界係毘盧遮那如來於過去發願修菩薩行所成就之淸淨莊嚴世界. 卽有關十佛敎化之境界. 其莊嚴及構造, 在新譯華嚴經卷八華藏世界品中有詳細記載. 此世界爲須彌山微塵數之風輪所持, 其最底之風輪稱爲平等住, 最上之風輪, 稱爲殊勝威光藏. 最上之風輪能持香水海, 其中有一大蓮華, 稱爲種種光明蘂香幢. 蓮華藏世界卽在此大蓮華之中, 周圍有金剛輪山圍繞, 其內大地皆由金剛所成, 堅固不壞, 淸淨平坦, 無有高下, 尙有世界海微塵數之莊嚴. 又此大地中亦有不可說微塵數之香水海, 一一香水海之周圍有四天下, 及微塵數之香水河, 諸河中間之地, 悉以妙寶莊嚴, 分布如天帝網. 一一香水海中亦有不可說微塵數之世界種, 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微塵數之世界. 蓮華藏世界中央之香水海稱爲無邊妙華光, 由海中出大蓮華, 其上有稱爲普照十方之世界種. 其中有二十重不可說微塵數之世界布列於其間. 以此中央世界種爲中心, 共有一一一個世界種, 羅列成如網之圍罩, 而構成世界網;各皆以衆寶莊嚴, 佛則出現於其中, 衆生亦充滿其間. 由此可窺其構造之莊嚴, 及其廣大無邊. 蓮華藏世界之說, 導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梵 Mahābhārata)之天地開闢說, 如大悲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八․外道小乘涅槃論等所載, 謂由毘濕笯(梵 Viṣṇu)之臍中生出蓮華, 華中有梵天王, 由其心創造天地․人民. 此說與華嚴經之華藏莊嚴世界說比較, 雖二者廣狹大小․構造莊嚴等均有大異, 然有風輪持水輪, 由水中生出蓮華, 由蓮華而成立天地萬物, 皆爲二者共通之處. 又華藏世界爲由具有光明遍照之義的毘盧遮那如來之行願所嚴淨者;而具有無量光明之梵天王, 爲萬物之創造主;二者對照, 得知蓮華藏世界之說與毘濕笯派之天地開闢說有密切之關係. 又華嚴經所述之蓮華藏世界, 爲實蓮花所形成之華藏世界, 然梁譯之攝大乘論釋卷十五則以蓮花喩顯大乘法界眞如, 而非實蓮花. (二)梵網經所說之蓮華臺藏世界海. 又作蓮華海藏世界․蓮華臺藏世界. 指千葉大蓮華中所含藏之世界. 係由千葉之大蓮華所形成, 每一葉爲一世界, 各有百億之須彌山․百億之四天下, 及百億之南閻浮提等. 盧舍那佛是此世界之本源, 趺坐於華臺之上, 竝將自身變化爲千體之釋迦, 各據坐於一葉之上;而千釋迦復一一變化爲百億之菩薩釋迦, 各坐於南閻浮提菩提樹下, 宣說菩薩之心地法門. 其中, 一草卽一個大千世界, 中有百億之須彌四天下, 一個四天下之世界, 爲一尊菩薩釋迦之所化, 百億之四天下卽一個大千世界, 爲大釋迦之所化, 一千大千世界係由盧舍那佛所主領, 卽十萬億個四天下之世界, 稱爲蓮華臺藏世界. 蓋此說與華嚴經之華藏莊嚴世界, 構造有異, 而將其稱爲蓮華臺藏世界, 且爲盧舍那佛之住處;此雖係基於華嚴經而來, 然此世界之蓮花爲千葉所成, 盧舍那佛趺坐其臺上;而毘濕笯派之說, 謂梵天王趺坐於千葉金色之蓮花上, 二說一致. 故可見此應係直接承自摩訶婆羅多之說. 此外, 華嚴五敎章卷三載, 十佛之境界可大別爲國土海(果分不可說)與世界海(因分可說). 世界海卽十佛攝化之諸種世界, 又可分爲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三千界外十重世界海․無量雜類世界海. 衆生之根性不同, 其所感見之國土亦不同, 而證入生之位所感見者, 卽爲蓮華藏世界. 又華嚴經探玄記卷三載, 對蓮華藏莊嚴世界海, 立有蓮華臺藏世界(梵網經之說)․遍法界之華藏․樹形等雜類世界等三種. 前一係同敎一乘之說, 後二乃別敎之說. 另於澄觀之華嚴經疏卷十一, 則就衆生與佛之二因來解說蓮華藏世界. 淨土敎之說, 乃根據世親之淨土論, 謂阿彌陀佛之極樂世界卽蓮華藏世界. 又日本東密之說, 係以彌陀報身之淨土爲加持身之蓮華藏世界;大日如來法身之住處爲本地身之蓮華藏世界;衆生之汗栗馱(肉團心)爲行者身之蓮華藏世界. 其後, 隨華嚴信仰之弘揚, 而蓮華藏世界之圖畫亦頗盛行. 我國唐代咸亨三年(672), 在龍門奉先寺大盧舍那佛像蓮座周匝之三層蓮瓣上, 皆一一刻有釋迦佛像, 以表示蓮華臺藏世界. 又日本東大寺大佛之蓮瓣卽刻有千釋迦․百億小釋迦, 此係據梵網經之說而來. [雜譬喩經․舊華嚴經卷二至卷四․卷二十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梵網經卷下․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敎王經卷九․華嚴經孔目章卷四․華嚴經探玄記卷二․新華嚴經論卷六․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六․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一․佛祖統紀卷三十一․卷四十二]
【연화정진蓮華精進】
p6152-中→ 唐代僧. 龜茲國(新疆庫車)人. 又稱勿提提犀魚. 住於屈支城西門外之蓮華寺, 除西域諸國之語言外, 兼通梵․漢語言. 唐貞元(785~804)初年, 長安章敬寺悟空從印度歸來, 途經此地而留止年餘, 請師翻譯其所帶回之梵文十力經, 貞元六年, 悟空返長安, 將該經與佛牙等奉獻朝廷. 其餘事蹟不詳. [宋高僧傳卷三․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七]
【연회종緣會宗】
p6131-下→ 魏晉時代般若學六家七宗之一. 緣會義乃于法蘭之弟子于道邃所立. 吉藏中觀論疏卷二末(大四二․二九中):第七于道邃明緣會故有, 名爲世諦;緣散卽無, 稱第一義諦.此宗主張一切諸法皆由因緣會合而有, 猶如房屋, 由土木會合而成, 僅有假名, 均無實體. 于道邃偏重緣會, 後人解爲分析空, 然書卷失載, 未詳其旨. [中觀論疏記卷三末․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敎史(湯錫豫)]
【열가다涅伽多】
p4149-上→ 梵名 Nirghāta. 意指大風之騷擾․地震․雷鳴․雷擊. 係與地中空中之音響與擊動之義相通. 此外, 又譯作天狗. 大日經疏卷五(大三九․六三四中) : 日天眷屬, 布諸執曜(中略)於南緯之南, 置涅伽多, 謂天狗也.其天狗一詞, 語義上含霹靂之意, 作流星解, 乃密敎胎藏現圖曼荼羅所描繪日天眷屬中之霹靂星, 舊圖樣則繪作雷神․電神.
【열가라涅迦羅】
p4149-上→ 梵語 niskāla 之音譯. 意譯作暫時. 成唯識論樞要卷上本(大四三․六一○下) : 梵云“涅迦羅阿波利 暱縛喃達磨” , 涅者暫也, 迦羅時也, 阿名無也, 波利圓也, 暱縛喃寂也, 達磨法也, 則暫時無圓寂法.
【열뇌熱惱】
p6112-中→ 指逼於劇苦, 而使身心焦熱苦惱. 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大一○․四三二上):如白栴檀, 若以塗身, 悉能除滅一切熱惱, 令其身心普得淸涼.
【열리저왕涅哩底王】
p4149-中→ 涅哩底, 梵名 Nirṛti. 又作泥哩底王․禰哩底王. ①於古印度神話中, 象徵破壞․不幸․災禍之女神, 故每被視同死亡之后(梵 Mṛtyu). 一般又視之爲疾病․危險․恐怖之神婆耶(梵 Bhaya), 或地獄之母. 其威力甚鉅, 甚或可超越災禍, 而成爲地府之支配者. ②於密敎中, 轉爲男性之神, 被稱爲羅刹天, 係一手執刀刃, 呈恐怖形之鬼王名. (參閱羅刹天6674)
【열반경유의涅槃經遊意】
p4156-上→ 全一卷. 隋朝吉藏撰. 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本書係以三論宗義爲主而解說涅槃經之大綱, 全書分六門 : (一)大意, (二)宗旨, (三)釋名, (四)辨體, (五)明用, (六)料簡.
【열반경의기涅槃經義記】
p4155-下→ 凡二十卷. 隋代淨影寺慧遠撰. 收於卍續藏第五十五冊․五十六冊. 本書係北本涅槃經之註疏, 其內容初揭聲聞․菩薩與頓․漸二敎之敎判, 以示本書之立場. 次入題號, 其下則次第逐文釋句. 六朝末期, 涅槃學者輩出, 慧遠乃廣集諸師之說, 斟酌損益, 而成其一家之註, 頗爲歷代學者所重.
【열반경의소涅槃經義疏】
p4156-上→ 凡十五卷. 隋代曇延(516~588)撰. 唐代道宣(596~667)謂本書之內容優於淨影寺慧遠所撰之涅槃經義記, 惜本書早已散逸. 曇延十六歲時, 因聽僧妙講涅槃, 深有所悟, 立志出家. 其後, 博聞華嚴經․大智度論․十地經․佛性論․寶性論等諸典, 著有寶性論疏․勝鬘經疏․仁王經疏等, 然皆散逸. [續高僧傳卷十八․廣弘明集卷二十五]
【열반계涅槃界】
p4153-中→ 界, 含有如下數義 : (一)含藏之義 ; 涅槃能藏無爲之萬德, 故稱涅槃界. (二)因之義 ; 涅槃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之利樂事, 故有此稱. (三)界畔之義 ; 涅槃雖無界畔, 然相對於生死界, 則稱涅槃界. [增一阿含經卷十二․成唯識論卷十]
【열반궁涅槃宮】
p4154-下→ 涅槃之境乃衆聖之所居, 故以宮殿譬之. [俱舍論卷三十․俱舍光記卷三十]
【열반당涅槃堂】
p4154-下→ 又作延壽堂․延壽院․延壽寮․重病閭(閣)․省行堂(院)․無常院․將息寮. 收容慰撫老病者之堂宇. 古時叢林送老者至安樂堂, 送病者至延壽堂, 俾使老病者養生送死而無憾. [佛祖歷代通載卷三十․禪林象器箋卷二]
【열반대涅槃臺】
p4157-下→ 又稱化壇. 火葬之際置遺骸處. 敕修百丈淸規卷三荼毘條(大四八․一一二八下) : 喪至涅槃臺.
【열반두涅槃頭】
p4158-上→ 禪林中, 掌涅槃堂之職事者. 涅槃堂又作延壽堂, 乃重病者養病之處, 故涅槃頭又稱延壽堂主. [禪林象器箋職位門]
【열반락涅槃樂】
p4158-上→ 三樂之一. 遠離現世生死之苦, 一切惑業寂滅, 而得究竟安穩, 不生不死之境地, 稱爲涅槃之樂. 法華經藥草喩品(大九․二○上) : 皆令離苦, 得安隱樂․世間之樂, 及涅槃樂.
【열반문涅槃門】
p4153-上→ ①指極樂淨土. 極樂淨土乃證得涅槃妙果之處, 故稱爲涅槃門. ②指念佛․信心等. 淨土宗强調念佛與信心, 竝謂以之可證涅槃之果, 故稱之爲涅槃門. ③葬所四門之一. 此係本自密敎金剛․胎藏兩界曼荼羅均有四方四門之說, 其中, 北方爲涅槃門, 分別配以四智(大圓․平等․妙觀․成所)中之成所․四德(常․樂․我․淨)中之淨․四佛知見(開․示․悟․入)中之入․四季中之冬.
【열반박涅槃縛】
p4158-上→ 貪樂染著涅槃之境而忽略利益衆生之願行, 乃小乘之境界. [金剛三昧經](參閱涅槃4149)
【열반부涅槃部】
p4154-下→ 大乘經五大部中之第五部. 開元釋敎錄卷十一以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後譯荼毘分二卷(唐代若那跋陀羅․會寧共譯)․大般泥洹經六卷(東晉法顯․覺賢共譯)․方等般泥洹經二卷(西晉竺法護譯)․四童子三昧經三卷(隋代闍那崛多譯)․大悲經五卷(高齊那連提耶舍․法智共譯)等六部五十八卷稱爲涅槃部. 閱藏知津卷二十五除列開元釋敎錄所載之六部外, 另加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劉宋慧嚴等再治)․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隋代毘尼多留支譯)․濟諸方等學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姚秦鳩摩羅什譯)․等集衆德三昧經三卷(西晉竺法護譯)․摩訶摩耶經二卷(蕭齊曇景譯)․大方等無想經六卷(北涼曇無讖)․菩薩處胎經七卷(姚秦竺佛念譯)․中陰經二卷(姚秦竺佛念譯)․蓮華面經二卷(隋代那連提耶舍譯)等十部, 凡列十六部一二一卷. 大正新脩大藏經則除上記之大乘方廣總持經․濟諸方等學經二部外, 另收大雲無想經卷九(姚秦竺佛念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敎誡經(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臨涅槃記法住經(唐玄奘譯)․般泥洹後灌臘經(西晉竺法護譯)․佛滅度後棺歛葬送經(譯者佚名)․迦葉赴佛般涅槃經(東晉竺曇無蘭譯)․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譯者佚名)․當來變經(西晉竺法護譯)․法滅盡經(譯者佚名)等九部各一卷, 總編收二十三部一二七卷.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卷三․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三․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二十一]
【열반분涅槃分】
p4151-上→ 指涅槃之分位, 亦卽得涅槃之因. 分乃全․滿之對稱. 曇鸞之往生論註卷下謂, 凡夫之人雖有煩惱, 亦得往生彼淨土, 則三界之繫業畢竟不牽, 卽是不斷煩惱而得涅槃分. 解釋涅槃分之義有三種 : (一)以未圓之義, 則指證得涅槃之一分. (二)以因之義, 則指因得涅槃而得因分. (三)以分圓無礙, 則指證涅槃一分, 亦卽全分而無礙. [華嚴經探玄記卷五․成唯識論歸敬序]
【열반불涅槃佛】
p4151-下→ 華嚴經十佛之一. 又作涅槃像. 佛之應身, 化緣旣畢, 乃示現滅度之相者.
【열반사종대락涅槃四種大樂】
p4151-中→ 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三載, 涅槃有四種大樂, 卽 : (一)無苦樂, 謂世間之樂卽是苦因, 若斷世間之苦樂, 則無苦無樂. (二)大寂靜樂, 謂涅槃之性遠離一切憒鬧之法, 故爲大寂靜. (三)大知樂, 謂諸佛如來具有大智慧, 於一切法悉知悉見. (四)不壞樂, 謂如來之身, 猶如金剛之不能毁壞, 而非爲煩惱無常之身, 以身不壞之故, 稱爲大樂.
【열반산涅槃山】
p4151-上→ (一)佛典中, 常以山比喩涅槃, 另又以河比喩生死, 而有生死河, 涅槃山之稱. 千手經(大二○․一○六下) :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登涅槃山. (二)佛之入涅槃, 如日之入山, 故以山譬稱涅槃. 大日經疏卷二十(大三九․七八八中) : 次卽是大涅槃迹極返本, 衆生有緣之薪盡, 則如來方便之火息, 故涅槃也 ; 佛日已隱於涅槃山, 故色黑也.
【열반상만다라涅槃像曼陀羅】
p4157-中→ 乃取材自諸經, 有關釋尊涅槃時種種情狀之曼陀羅. 其上畫有 : (一)釋尊橫臥寶床, 五十二衆圍繞哀慟之相. (二)虛空雲中有一僧攜錫杖立於前, 無數天人從其後而降臨之相, 此僧乃尊者阿那律 ; 摩訶摩耶經卷下載, 於如來涅槃後, 阿那律尊者昇至忉利天, 以世尊入滅之事告摩耶夫人, 夫人聞而思慕, 自天下趣於雙樹間. (三)佛陀北首下娑羅樹之枝, 遙懸錦囊及錫杖, 此乃佛陀之鉢盂及錫杖 ; 此鉢盂及錫杖乃佛陀入滅前手付阿難者. (四)佛足之下, 有二老嫗撫如來足而泣者 ; 乃悲身貧不能供養佛陀. (五)佛陀前有一比丘昏迷, 其餘衆僧垂手而慰之 ; 乃阿難哀慟欲絶, 投如來前暈厥, 阿那律安慰之. (六)大力士悲哽嗚咽之相 ; 此尊乃金剛力士. [菩薩處胎經卷一․大涅槃經卷下․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열반상涅槃相】
p4153-下→ 化身佛八相之一. 指世尊入滅之相. 佛陀四十五年間說法敎化衆生, 化緣旣盡, 於中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邊沙羅雙樹間, 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畢, 頭北面西, 右脅而臥, 從第四禪定起, 乃入滅. 爾時四邊雙樹開白花, 如白鶴群居, 卽以轉輪聖王之荼毘式, 移置金棺, 諸力士族人奉金棺至荼毘所. 七日後, 積大栴檀, 投香燭欲焚之, 而火不燃. 阿누樓馱言, 是待迦葉之至. 時迦葉與五百弟子在耆闍崛山, 知如來涅槃, 欲拜如來最後身. 更經七日, 詣荼毘所, 如來自金棺中出雙足使見之. 諸力士族人投七寶火炬, 亦悉不燃, 如來以大悲力, 自入火光三昧, 由心胸中火踊出棺外, 漸漸荼毘, 經七日, 皆悉焚盡. 諸王分取舍利, 各起塔供養之. [長阿含經卷四․四敎義卷七]
【열반상涅槃像】
p4156-中→ 又稱涅槃圖․臥佛像․睡佛像․寢釋迦. 卽刻繪釋尊入於涅槃狀況之繪畫․雕刻等類. 其像內容通常爲 : 在四株沙羅雙樹之間的寶臺上, 釋尊枕北右脅, 作睡眠狀, 其旁有諸菩薩․佛弟子․國王․大臣․天部․優婆塞․鬼神․畜類等五十二衆圍繞, 竝有佛陀之母摩耶夫人出現其間. 涅槃像可作涅槃會之用. 印度現存最古的涅槃像遺品在聯合州迦斯阿(Kasia)西南之涅槃堂(亦卽佛陀入滅之地), 係一長約六公尺餘之臥佛石像, 依其上銘文所載, 乃五世紀頃所造者. 另據大唐西域記卷一梵衍那國條之記載, 該國都城之東二三里之處有一伽藍, 其內有佛入涅槃之臥像, 長千餘尺, 其王每於此涅槃像前擧行無遮大會. 如此千餘尺之巨大涅槃像乃古來涅槃像之罕見者. 此外, 阿旃多(Ajanta)第二十六窟亦有著名的佛涅槃像, 此係笈多時代之雕刻遺品. 我國最早造立涅槃像之記載爲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 上有宋明帝陳太妃造法輪寺大泥像竝宣福臥像記等說, 然其所造之像今已不存. 現今我國所存較著名之涅槃像有大同雲岡第六窟東壁․敦煌千佛洞第十九乙窟(唐代造, 被視爲涅槃像中之特出者)․一二○F窟․一三五窟等處. [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八․廣弘明集卷十七․大唐西域記卷六․釋迦方志卷上]
【열반색涅槃色】
p4151-下→ 卽黑色. 密敎將因位至果位分爲五位, 五位之間次第而轉, 涅槃當於北方之黑位, 故稱黑色爲涅槃色. (參閱五轉1206)
【열반성涅槃城】
p4154-上→ 涅槃, 梵語 nirvāṇa. 指相對於迷界之悟界. 涅槃城一語, 就經論所載, 可歸納爲二義 : (一)乃譬喩之語, 蓋涅槃係證得不生不滅, 到達安樂解脫之聖者所居, 故以城爲喩. 如楞伽經卷三(大一六․五○○中) : 緣自覺了, 向涅槃城.大智度論卷二十(大二五․二○六上) : 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 行是道已, 得到涅槃城. 涅槃城有三門, 所謂空․無相․無作.皆以證悟後之境地稱爲涅槃城. 竝示空․無相․無作爲涅槃因, 能以智慧觀此三門, 或由三十七道品觀諸法, 卽得聲聞․辟支佛地, 入菩薩位中, 漸漸得成一切種智. (二)指極樂世界, 蓋極樂係無爲之涅槃界, 故爲證涅槃寂靜妙果之都城. 如敎內所習稱之畢命直入涅槃城, 卽指命終後, 往生極樂世界. 然往生淨土之首要條件爲具有深誠信心, 始能與阿彌陀佛相應. 卽信機․法二種, 初信機, 決定深信自身現爲煩惱具足之凡夫, 自無始劫來, 漂溺五趣, 循環不息, 無有出離之緣 ; 次信法, 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 成就四十八願, 攝受一切衆生, 無疑無慮, 專念彼佛名號, 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或七日, 仗彼佛之加被護念, 定能往生極樂涅槃城. [長阿含經卷四․楞嚴經卷十]
【열반성涅槃聖】
p4156-上→ 指道生法師. 道生對法顯所譯之六卷本佛說大涅槃經加以硏究, 提出闡提成佛之論, 聞者初不信之, 且遭當時學者之非議. 後曇無讖所譯之大般涅槃經出, 衆知其說與經說符合, 乃歎服而從其說, 故時人譽之爲涅槃聖. [涅槃玄義卷上]
【열반승涅槃僧】
p4156-中→ 梵語 nivāsana. 音譯泥縛些那․泥洹僧. 意譯作裙. 十三資具衣之一, 似尼衆五衣中之下裙而稍異.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載, 四部之殊, 以著裙表異, 於一切有部, 兩邊向外雙衤聶 於大衆部則以右裙蹙在左邊, 向內而揷, 使之不墮, 西方婦女之著裙, 與大衆部無別. 上座․正量之製亦同於此, 然以向外直翻旁揷爲異, 腰絛之製亦復不同, 尼衆亦一準僧衆, 全無別體. 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載下列五事 : (一)不得倒持下著上, (二)當使四邊等, (三)襞頭當近左面, (四)結帶當於右面, (五)帶當三繞, 其兩頭不得下垂.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一之二․大唐西域記卷二․慧琳音義卷八十二]
【열반식涅槃食】
p4154-上→ 又作涅槃飯. 以涅槃比喩飯食. 南本涅槃經卷四(大一二․六二五下) : 煩惱爲薪, 智慧爲火 ; 以是因緣, 成涅槃食.
【열반涅槃】
p4149-中→ 梵語 nirvāṇa, 巴利語 nibbāna. 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隸槃那․抳縛南․目匿縛口男. 意譯作滅․寂滅․滅度․寂․無生. 與擇滅․離繫․解脫等詞同義. 或作般涅槃(般, 爲梵語 pari 之音譯, 完全之義, 意譯作圓寂)․大般涅槃(大, 卽殊勝之意. 又作大圓寂). 原來指吹滅, 或表吹滅之狀態 ; 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 完成悟智(卽菩提)之境地. 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 亦爲佛敎終極之實踐目的, 故表佛敎之特徵而列爲法印之一, 稱涅槃寂靜. 佛敎以外之敎派雖亦有涅槃之說, 然與佛敎者逈異. 佛敎大乘․小乘對涅槃之解釋, 異說紛紜. 總約之, 可大別如下 : (一)據部派佛敎, 涅槃卽滅卻煩惱之狀態. 其中復有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之分, 前者是雖斷煩惱, 然肉體(意卽殘餘之依身, 略稱餘依或餘)殘存之情形 ; 後者是灰身滅智之狀態, 卽指一切歸於滅無之狀況. 有部等主張涅槃乃一存在之實體, 經量部等視涅槃爲煩惱滅盡的狀態之假名, 而其本身竝無實體. (二)中論等以實相爲涅槃, 實相又卽爲因緣所生法上之空性, 故與生死世間無有區別. 同時, 南本涅槃經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 卽常․恆․安․淸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 稱爲涅槃八味. 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 常․恆爲常, 安․快樂爲樂, 不老․不死爲我, 淸淨․無垢爲淨. 唯識宗稱涅槃有四種, 卽本來自性淸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與無住處涅槃四種. 其中之本來自性淸淨涅槃, 略稱本來淸淨涅槃․性淨涅槃, 謂一切事物之本來相卽是眞如寂滅之理體, 乃指眞如. 無住處涅槃, 卽依於智慧, 遠離煩惱․所知二障, 不滯生死之迷界, 且因大悲救濟衆生, 故在迷界中活動, 又不滯於涅槃之境地. 大乘佛敎之涅槃敎說卽以此爲特色. 此外, 地論宗․攝論宗謂涅槃分爲性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藉修道去除煩惱而得之涅槃)二種. 天台宗則分爲性淨涅槃․圓淨涅槃(相當於地論宗等之方便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佛以救渡衆生故, 示現假身, 緣盡而入涅槃. 又作應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聲聞․緣覺入無餘涅槃, 再迴心轉向大乘之敎, 稱爲無餘還生. 同時, 涅槃乃超離一切差別相狀者(有爲之相), 故又稱離相. 淨土宗稱彌陀淨土爲涅槃之城, 亦稱無爲涅槃界. (四)出現此世爲人的佛(特指釋尊), 其肉體之死, 稱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 入涅槃又稱入滅․薪盡火滅(薪喩佛身或機緣, 火喩智慧或佛身). 涅槃原意指釋尊之成道, 但今大抵皆作無餘依涅槃之意. 刻繪釋尊入滅姿態之畫像或雕像, 稱爲涅槃像. 擧行追慕釋尊之法會, 稱涅槃會․涅槃忌․常樂會等. 後世稱僧侶之死爲圓寂․歸寂․示寂․入寂等. [雜阿含經卷十八․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三․金光明最勝王經第一如來壽量品․大毘婆沙論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論卷六]
【열반인涅槃印】
p4151-中→ ①三法印之一. 涅槃寂靜印之略稱. 一切衆生起惑造業, 流轉三界, 受生死苦, 故佛決定爲說涅槃寂靜之理, 使衆生離煩惱生死之苦, 滅盡一切惑業, 得至無爲寂靜之境. 經中有此法印者, 乃眞實之佛說, 猶如世間之印契. [法華玄義卷八]. ②保證得涅槃證果之印契. 大集經卷五十三(大一三․三五四上) : 若有衆生, 爲我出家, 剃除鬚髮, 被服袈裟, 設不持戒, 彼等悉已爲涅槃印之所印也.
【열반점涅槃點】
p4158-上→ 乃悉曇十二摩多之一, 阿字四點之一. 悉曇字表示止聲時, 於文字右側加縱列之兩點, 此二點 : 常稱涅槃點. 此點無別字, 故於□(a, 阿)字加點後, 常稱爲□(aḥ, 惡). 阿字之四點通常可配以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等所表示之四方四門, 而□字於阿字五轉中係表示第四入涅槃之德, 故稱所加之二點爲涅槃點. 復因涅槃之猛炎, 能燒盡生死, 故亦稱炎點. 梵語以羅馬字拼音時, 以 ḥ 表示止音, 則稱爲 visargaḥ(音譯毘莎魯迦), 然涅槃點之稱非其譯語. ḥ 音乃發母音時相伴而生之一種摩擦音, 其發音器官與母音同一位置, 故印度語言學家稱爲 註檜raya-sthāna-bhagī. 悉曇字母中, 與□同表涅槃之意者有遍口聲之□(ya, 也)․□(ra, 羅)․□(la, 邏)․□(va, 口縛)․坦(śa, 奢)․□(ṣa, 沙)․□(sa, 娑)․□(ha, 訶)等八字, 大日經疏卷十四釋謂, 也․囉等八字加上字旁之二點乃表示捨除之義, 其點皆稱涅槃點, 而此八字音則稱涅槃聲.
【열반종涅槃宗】
p4151-下→ 依大乘涅槃經, 弘布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如來常住, 無有變易之敎派. 我國十三宗之一. 又作常修多羅宗․涅槃學派. 其學者被稱爲涅槃師. 以大般涅槃經之譯者曇無讖爲開祖, 隋唐以前頗爲盛行, 爾後衰頹於天台宗崛興之時. 首先, 鳩摩羅什之門人道生硏究東晉法顯與佛陀跋陀羅合譯之六卷大般泥洹經, 提出闡提成佛之說, 遭學者非議, 乃遁潛南方, 於建康開創龍光寺, 又移居廬山. 其後三年, 卽劉宋武帝永初二年(421), 曇無讖於涼州譯出大般涅槃經四十卷, 經中明擧闡提成佛之說, 學者始歎服道生之說而從其論. 道生於所著之法華經疏卷上, 立四種法輪之說, 闡揚涅槃經中之常住妙理, 竝稱之爲第四無餘法輪. 又曇無讖不僅從事翻譯, 更極力弘傳, 乃至以講說促進涅槃硏究之勢. 佐助其譯業者有道朗․崇智等人, 吉藏之大乘玄論卷三有道朗所著之涅槃義疏, 解說曇無讖之譯本, 提倡中道爲佛性. 又南方有道場寺之慧觀, 繼曇無讖之遺志, 欲求殘餘之梵本, 隨後有道普等西行尋求, 然未達成目的. 其時, 慧觀․慧嚴及謝靈運同奉劉宋文帝之敕命, 參酌法顯及曇無讖所譯, 加以潤飾, 整頓品類, 此卽南本涅槃經, 計三十六卷 ; 與此相對者, 卽曇無讖所譯之北本涅槃經. 北地沿用北本, 南地則依用南本. 宋․齊․梁․陳․隋之間, 學者輩出, 涅槃之攻究特盛, 或爲之註疏, 或努力講說, 蔚爲一時之學. 宋朝有慧靜․曇無成․僧莊․道汪․僧亮․靜林․慧定․曇斌․超進․法瑤․曇濟等 ; 齊有道慧․慧基․僧宗․曇纖․僧柔․敬遺等 ; 梁朝有寶亮․智秀․法智․曇准等. 梁武帝特宗涅槃一經, 曾於同泰寺宣講此經, 又修涅槃懺, 竝於天監八年(509), 敕命寶亮製涅槃經義疏十萬餘言. 寶亮之門下有光宅寺之法雲․莊嚴寺之僧旻等. 隋代有曇延․慧遠․道綽․法礪等, 至唐朝仍有靈潤․道洪等講說涅槃, 竝有道宣․法寶等志在涅槃而加以弘傳. 彼等諸師之著述, 傳之今日者有寶亮所輯大般涅槃經集解七十一卷, 乃彙集六朝時代南本涅槃諸釋家之立說, 由此可得知成立涅槃宗的當代學者之學說. 諸釋家取實相論之學風, 以般若․成實論等之義爲根柢是其特徵. 至天台宗興起, 智顗以自家之敎觀爲依準, 而以涅槃經爲法華之補助, 且視之爲捃拾敎. 爾後獨立講說弘布此經者日少, 終至絶迹. 唯今韓國․日本猶存其餘緖, 然僅傳其敎旨, 奉爲一般之信仰, 而竝未特別標擧門風派別. 有關涅槃宗之敎判, 最早有慧觀以涅槃經爲佛陀一代最極之敎, 主張五時敎判, 此係根據涅槃經中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之說而立者. 涅槃經集解卷三十五依僧亮之說, 以佛敎由小而起, 以乳比喩三藏, 酪比喩三乘之雜說, 生酥比喩方等, 熟酥比喩空般若, 醍醐比喩涅槃經之法. 如此則有小乘․三乘․方等․般若․涅槃五時. 僧宗復將佛陀一代時敎分爲小乘․三乘通敎․思益維摩․法華․涅槃等五時. 寶亮亦將小乘․通敎․維摩思益․法華․涅槃等次第配以五味而詳加解說. 要之, 此宗學者所判五時之次第卽價値之次第, 竝以之爲究極無餘之眞敎․佛出世本懷之說. 蓋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闡提皆得成佛․佛具常․樂․我․淨之四德, 及如來藏等諸說卽涅槃宗之主要敎義. [婆藪槃豆法師傳․大般涅槃經集解卷一․出三藏記集卷八․梁高僧傳卷二․卷三․卷七․卷八․卷十二․法華經玄義卷十上․廣弘明集卷二十八]. (參閱五時敎1136․涅槃4149)
【열반주涅槃洲】
p4153-中→ 衆生沒於生死暴流中, 佛以八正道之船引入涅槃之道, 如引落水者至洲渚上, 故以洲渚喩指涅槃. [大智度論卷七十一]
【열반팔미涅槃八味】
p4150-下→ 據方等般泥洹經卷二載, 涅槃, 大滅度之義 ; 大, 卽法身 ; 滅, 卽解脫 ; 度, 卽般若. 此乃三德之祕密理藏, 在諸佛爲不增, 在衆生爲不減, 具有如下八種法味, 卽 : (一)常住, 涅槃之理通徹三世而常存, 圓遍十方而常在, 故稱常住. (二)寂滅, 涅槃之理寂絶無爲, 生死永滅, 故稱寂滅. (三)不老, 涅槃之理不遷不變, 無增無減, 故稱不老. (四)不死, 涅槃之理原本不生, 然亦不滅, 故稱不死. (五)淸淨, 涅槃之理安住淸寂, 諸障皆淨, 故稱淸淨. (六)虛通, 涅槃之理虛徹靈通, 圓融無礙, 故稱虛通. (七)不動, 涅槃之理寂然不動, 妙絶無爲, 故稱不動. (八)快樂, 涅槃之理無生死逼迫之苦, 而具眞常寂滅之樂, 故稱快樂.
【열반풍涅槃風】
p4154-上→ 涅槃之妙理, 可吹送人至於菩提, 猶如順風之於行舟, 故譬之以風. 南本涅槃經卷九(大一二․六六二上) : 是時忽遇大乘大涅槃風, 隨順吹向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열반회涅槃會】
p4155-中→ 卽於每年佛陀入涅槃之日所擧行之法會. 又稱常樂會․涅槃忌․佛忌. 所謂涅槃, 原指無有迷惑之境, 亦指佛陀之入滅. 有關佛陀涅槃日之日期, 異說紛紜, 以梵語書寫經典之北方佛敎, 如中․韓․日等國之大乘佛敎, 一般認爲佛陀於二月十五日(日本於近代改用公曆)入滅, 是日稱爲涅槃節. 故每年於該日懸掛釋迦涅槃圖, 竝念誦涅槃經․佛遺敎經等, 擧行追思佛陀之法會. 我國有關涅槃會之最早記載爲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大四九․三一九中) : 如來於周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入滅, 凡在伽藍, 必修供設禮, 謂之佛忌.於日本, 涅槃會通常附修涅槃講․羅漢講․遺跡講․舍利講等四個法會, 其較簡略者, 亦須修四講中之一座. [大唐西域記卷一梵衍那國條․廣弘明集卷二十八․釋氏要覽卷下․敕修百丈淸規卷二佛成道涅槃條․禪林象器箋報禱門]
【열상금장裂裳金杖】
p5269-下→ 佛嘗以金杖與裂裳, 懸記小乘十八部之分派. 據俱舍頌疏註記載, 頻毘娑羅王, 夢見一四裂爲十八片, 一金杖斬爲十八段, 怖而問佛. 佛言, 我滅度一百餘年後有阿輸迦王, 威加贍部, 時諸苾芻, 敎分十八, 趣解脫門, 此卽其分派之先兆.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
【열응신劣應身】
p2201-下→ 天台宗將凡夫二乘及地前菩薩所見佛之應身, 分別爲勝․劣二種. 劣應身者, 卽藏敎之敎主, 示現丈六之相, 居四土中之凡聖同居土, 故又稱丈六身佛․劣應丈六身佛. 天台四敎儀(大四六․七七五上) : 示從兜率降下, 託摩耶胎, 住胎․出胎․納妃․生子, 出家苦行六年已後, 木菩提樹下以草爲座, 成劣應身.此外, 據天台四敎儀集註卷上所擧, 劣應身乃大乘勝應身之對稱, 其本非劣. 又小乘敎以釋尊亦爲實業所生之身, 故稱劣應身. (參閱三身555․應身6432)
【열자列子】
p2200-下→ ①戰國時鄭人. 姓列, 名禦寇. 生卒年及事蹟皆不詳. 約後於老子, 先於莊子, 卽西元前四世紀時. 著有列子一書, 崇奉道家之言, 今證實此書大多爲後人之假託僞作, 至於其人之有無, 則尙待考證. 然在我國思想體系與文學影響上, 則將其與莊周竝列. 世稱老․莊․關(尹子)․列爲道家四子, 或稱四經. ②凡八卷. 又稱列子沖虛眞經․沖虛至德眞經. 舊題周列禦寇撰. 晉張湛注. 本書以至虛無極爲宇宙之本體, 萬物卽由此而生化無已 ; 竝提倡輪迴轉生說, 認爲生死乃本體之變化. 至於最高之理想, 則爲無爲自然的生活, 超脫於世間之毁譽褒貶․利害得失, 而與博大精深․玄妙至極之宇宙本體相冥合. 書中多寓言․重言, 經考據有合於莊子者, 有後人薈萃而成者 ; 今多公認此書係魏晉間王弼之徒所僞作.
【열장지진閱藏知津】
p6195-下→ 凡四十八卷. 明末天台宗湡益智旭(1599~1655)著. 收於大正藏法寶總目錄第三冊. 本書將大藏經所收一七七三部之佛典分成經․律․論․雜四部, 竝加扼要解說. (一)經藏, 分爲大乘經(按天台宗五時判敎之順序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而分)九七六部(卷一至卷二十五), 小乘經二一一部(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一). (二)律藏, 分爲大乘律三十部(卷三十二)․小乘律六十一部(卷三十三), 竝附疑似雜僞篇. (三)論藏, 分爲大乘論與小乘論, 前者又分釋經論七十一部(卷三十四)․宗經論一一七部(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諸論釋三十二部(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後者共有四十七部(卷四十). 作者各有西土(印度等)․此方(中國)之別. (四)雜藏計有西方(外道․疑僞經)四十八部(卷四十一)與此土(懺儀․淨土․臺宗․禪宗․賢首宗․慈恩宗․密宗․律宗․纂集․傳記․護法․音義․目錄․序讚․法事․應收入義)一七六部(卷四十二至卷四十四). 另於卷首有總目錄四卷. 本書乃首次改變自唐代智昇所撰開元釋敎錄以來之佛典編目分類方法. 又日本明治十三年(1880)出版之大日本校訂縮刻大藏經(縮版印刷大藏經)之分類, 及我國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亦大體模仿閱藏知津之分類方法. 此外, 另有小閱藏知津四卷, 乃簡約本書, 纂輯其要而成者.
【열조제강록列祖提綱錄】
p2201-上→ 凡四十二卷. 淸代僧呆翁行悅(1619~1684)編. 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二冊. 係行悅二十年間雲遊四方, 廣收博錄諸祖師耆宿之殊言異行, 或以事集言, 或因言立事, 隨見隨記, 而無古今․尊卑․世次․宗派之分. 集錄臨濟․曹洞․潙仰․雲門․法眼等五家之前的諸正傳․旁出, 計四百餘人之法語, 內容自祝釐․報本․尊祖․上堂․小參, 乃至節臘․元旦․法器等, 皆依敕修百丈淸規之住持日用諸事, 各列科條, 詳加闡示, 計三百餘種叢林事要, 三千餘則宗祖提綱. 令學人明了祖師之提撕, 得修道之指針.
【열중悅衆】
p4110-上→ 梵語 karma-dāna. 音譯作羯磨陀那. 又作知事. 知其事․悅其衆之意. 僧職之名稱, 司掌僧團中之事務者. [大宋僧史略卷中](參閱知事3461․維那5890)
【열중진액상미상咽中津液上味相】
p3764-下→ 梵語 rasa-rasāgratā, 巴利語 rasaggas-aggi. 又作味中得上味相․得味中上味相․次第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得上味相․諸味中得最上味相. 指佛所具足三十二相中之第二十六相. 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 凡進食因之而得上妙美味, 如同甘露流注. 所謂之上味, 凡有二義:(一)謂三千界中之最上味. (二)縱是劣食粗味, 然入於佛口卽轉爲上味. 佛在因位時, 於無量世之中豫衆生所須之飯食, 又視衆生如子, 迴向菩提豫衆生所須之善法, 不待祈求卽能施與, 遂感得此妙相, 故此相又可表佛法能滿足衆生志願之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八一․菩薩善戒經卷九․大智度論卷四]
【열해熱海】
p6112-上→ 位於天山之西, 葱嶺之北. 又稱大淸池․闐池․鹹海. 乃存於西域之一大湖, 卽俄屬土耳其斯坦之亦息庫爾湖(Issyk-kul, 與熱海同義). 東西長一八二公里, 南北最寬六十公里, 面積六三三二平方公里. 池水帶鹹味, 因而至冬不見冰. 大唐西域記卷一(大五一․八七一上):周千餘里, 東西長, 南北狹, 四面負山, 衆流交湊, 色帶靑黑, 味兼鹹苦, 洪濤浩汗, 驚波汨淴, 龍魚雜處, 靈怪間起, 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 水族雖多, 莫敢漁捕.
【열혜劣慧】
p2201-中→ 全稱有漏無染劣慧. 指塵沙惑之體. 蓋此惑之體爲不染汚無知, 故爲有漏 ; 非潤生之煩惱, 故爲無染 ; 於化他法不能堪任, 又於一切事不勤求了解, 故稱劣慧. 此外, 據佛地經論卷一所擧, 下劣之智慧, 稱爲劣智. [摩訶止觀卷三下․法華玄義講述卷三(大寶)](參閱三惑624)
【염각지念覺支】
p3221-下→ 梵語 smṛti-saṃbodhyaṅga, 巴利語 sati-sambojjhaṅga. 七覺支之一, 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 又作念覺分, 念覺意․念等覺支. 謂修道者於證悟之過程中, 明記三學․四聖諦․八正道等佛敎敎法而念茲在茲․憶持不忘之階段;其時修道者之心, 係以念爲其體性. 例如恆常正念正知, 了知身受心法之不淨․苦․無常․無我等, 竝將此等佛敎正確之世界觀, 憶持不忘, 卽是此一證悟階段(念覺支)之具現. (參閱七覺支125․三十七道品506)
【염겁융즉念劫融卽】
p3214-中→ 謂一念與無量劫融卽. 又作念劫圓融. 據舊華嚴經卷九初發心功德行願品載, 無量劫卽是一念, 一念卽是無量劫. 同經卷二十七之十地品載, 一念攝劫, 劫攝一念. 依華嚴經探玄記卷五之解釋:積念成劫, 別無劫體. 於時間上見一卽一切之理, 乃說念與劫卽入而圓融無礙, 蓋以時間無體性之故. 華嚴家依念劫融卽之義, 闡釋華嚴經之說時及圓敎菩薩修行之時分. 又於十玄緣起中以念劫融卽立十世隔法異成門. [舊華嚴經卷二․卷三․新華嚴經卷三十九․卷四十一․ 華嚴五敎章卷二․華嚴經疏卷一․卷十九]
【염계念戒】
p3214-中→ 梵語 śīlānusmṛti, 巴利語 sīlānussati. 爲十念之一, 八念之一, 六念之一. 卽憶念戒行功德. 謂念戒能止息諸惡, 成就佛道. [雜阿含經卷二十․增一阿含經卷二](參閱念3206)
【염계染界】
p3841-上→ 指娑婆世界. 此世界中染汚之事特多, 故稱爲染界. [天台四敎儀集解卷下]
【염고연厭苦緣】
p5759-中→ 善導將觀無量壽佛經之發起序分爲七段, 自韋提希夫人被幽閉至共爲眷屬之一段, 是爲厭苦緣. 蓋此一段係闡明韋提希夫人被阿闍世王幽閉, 起厭娑婆苦之緣起, 故稱厭苦緣. [觀經序分義]
【염관서선鹽官犀扇】
p6948-上→ 禪宗公案名. 又作鹽官犀牛扇子․鹽官索扇. 爲唐代馬祖道一之法嗣鹽官齊安與侍者問答之公案. 從容錄第二十五則(大四八․二四三中):鹽官一日喚侍者:“與我過犀牛扇子來!” 者云:“扇子破也.” 官云:“扇子旣破, 還我犀牛兒來!” 者無對. 資福畫一圓相, 於中書一牛字. 此公案中, 鹽官假託犀牛扇子, 以表現宗門向上之事. 資福於空中畫一圓相, 復於其中書一牛字, 其意蓋謂此犀牛扇子係指宇宙之實體, 而非指實物之扇. 此外, 碧巖錄第九十一則擧此則公案時, 於者無對一語之下, 另擧出投子․石霜․資福․保福等諸師所加之代語. [景德傳燈錄卷七鹽官齊安章․五燈會元卷三鹽官章]
【염관양종念觀兩宗】
p3222-上→ 指觀無量壽經之念佛爲宗(念佛三昧)與觀佛爲宗(觀佛三昧). 此係我國淨土宗高僧善導所判立之一經兩宗, 卽以觀無量壽經一經爲本據之宗派又大別爲念佛與觀佛之兩宗. 念佛爲宗乃觀無量壽經之顯義, 卽奉行釋迦敎, 藉迴向願求而欣求往生化土之宗;觀佛爲宗則係觀無量壽經之隱義, 卽奉行彌陀敎, 藉迴向願生而期願往生報土之宗. [觀無量壽佛經疏玄義分(善導)]
【염관鹽官】
p6947-下→ (?~842)唐代僧. 卽杭州鹽官縣鎭國海昌院之齊安禪師. 海門郡(位於江蘇)人, 俗姓李. 生時神光照室. 少依本郡雲琮出家, 竝從南嶽智嚴受具足戒. 後聞馬祖道一行化於龔公山, 乃往參詣. 道一見而器之, 密示正法. 元和末年(820頃), 遊越州(浙江)蕭山法樂寺, 法昕等延請任首座, 道化大行. 後住鎭國海昌院, 會昌二年示寂. 宣宗敕諡悟空大師. 盧簡求撰塔銘. [宋高僧傳卷十一․祖堂集卷十五․景德傳燈錄卷七]
【염구焰口】
p5065-中→ ①餓鬼名. 又稱燄口․面然. 其體枯瘦, 咽細如針, 口吐火焰. 以生前慳吝之故, 遂有此一果報. 曾於阿難入定中顯現, 竝因而成爲佛敎放焰口儀式之緣起. [焰口餓鬼經]. ②爲一種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擧行之施食餓鬼之法事. 該法會係以餓鬼道衆生爲主要施食對象 ; 施放焰口, 則餓鬼皆得超度. 亦爲對死者追薦的佛事之一. 又作放燄口. 昔時, 阿難於林中習定, 見一餓鬼(名爲焰口)形容枯槁, 面貌醜惡, 頭髮散亂, 爪甲長利, 腹大如山, 喉細如針, 面上噴火, 阿難駭而問其故, 餓鬼告以生前居心慳吝, 貪不知足, 故死後墮入餓鬼道中, 變是身形, 長年受餓, 備受諸苦. 餓鬼復謂阿難三日後亦當命盡, 墮餓鬼道. 阿難大驚, 急至佛前哀求救度, 佛乃爲說焰口經及施食之法, 謂其若能施飮食豫恆河沙數餓鬼及諸仙等, 非但不落此道, 且能延年益壽, 諸鬼神等常來擁護, 遇事吉祥. 其法於諸經所載, 有詳略之別. 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載, 於一切時, 取一淨器, 盛以淨水, 置少飯麵及諸餅食等, 以右手按於器上, 誦咒七遍, 竝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等四如來名號, 然後彈指七遍, 取於食器, 展臂瀉之於淨地上. 後人據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增益科儀, 遂有敬供與悲施二部, 敬供可分昇座․入定․灑淨․歸依․道場觀․獻曼荼羅, 普供養等七項 ; 悲施可分入定․召請․顯施食․滅障․密施․回向等六項. 作此施法, 宜於戌亥二時(晩間七時至十一時), 因過此時段則鬼神不得食. 最早傳入我國有關焰口之經典爲唐代實叉難陀所譯之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及甘露陀羅尼咒. 二書中各載有眞言, 名爲變食眞言․甘露眞言 ; 謂取一掬水, 咒之十遍, 散於空中卽成甘露. 其後, 不空譯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與實叉難陀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爲同本異譯. 不空又譯出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敎阿難陀緣由(卽不空所譯儀軌經前半部之起源部分別出單行本)․施諸餓鬼飮食及水法. 其中, 不空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所述行法次第爲 : 破地獄眞言․召餓鬼眞言․召罪眞言․摧罪眞言․定業眞言․懺悔眞言․施甘露眞言․開咽喉眞言․七如來名․發菩提心眞言․三昧耶戒眞言․施食眞言․乳海眞言․普供養眞言․奉送眞言. 此後, 施餓鬼食便成爲修密法者每日必行之儀式. 後遭唐末五代之亂, 密敎失傳, 施食一法亦隨之失傳. 至宋代, 諸師對於施食一法不甚了解. 遵式之金園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觀想諸篇. 而其法竝非密敎儀軌, 僅取經中之眞言, 再附以天台宗之觀想方法而已. 其施食正名中述有斛食․冥道․水陸. 斛食指焰口施食 ; 冥道爲唐代之冥道無遮大齋, 亦爲密敎行法之一 ; 水陸爲宋代興起之儀式. 此三者於當時混合行使, 無所區別. 又有宗曉著施食通覽, 其中有施食須知一篇, 亦主張施曠野鬼神․施鬼子母救拔焰口餓鬼同爲施食. 而釋門正統卷四利生篇亦同此說. 由此可知宋代諸家對於焰口施食曾企圖恢復而未得其道. 元代由於藏族喇嘛進入漢地, 密敎亦隨之復興. 藏經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 譯者不詳. 就其中眞言譯音所用字考之, 應係元代人所譯. 其次第與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相同, 其前增有三歸․大輪明王咒․轉法輪菩薩咒․三十五佛․普賢行願偈․運心供養․三寶施食․入觀音定, 然後方破地獄 ; 其後增尊勝眞言․六趣偈․發願迴向偈․吉祥偈․金剛薩埵百字咒․十類孤魂文․三歸依贊. 從此瑜伽施食之法得以復興. 明代之時, 由於諸家傳承不一, 遂又形成雜亂之勢. 今所知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儀. 其後, 天機禪師刪其繁蕪, 編成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 世稱天機焰口. 天台靈操爲之作注, 名爲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應門. 其中唯召請孤魂文不同. 蓮池袾宏又將天機焰口略加參訂, 編成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 又稱瑜伽集要施食儀軌, 竝爲之作注, 名爲施食補注. 淸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 寶華山德基又將袾宏本略加刪輯, 名爲瑜伽焰口施食集要, 世稱華山焰口. 乾隆六年(1741), 寶華山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儀觀. 此外又有寂暹著瑜伽焰口注集纂要儀軌. 淸代佛寺流行之焰口, 多爲天機及華山兩種. [焰口(周叔迦, 中國佛敎人物與制度)]
【염구厭求】
p5759-上→ 卽厭苦求樂. 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八○中) : 厭生死苦, 欲求無上菩提.往生要集卷上本載(大八四․三三上) : 厭離穢土, 欣求淨土.
【염念】
p3206-上→ ①梵語 smṛti 或 smriti, 巴利語 sati. 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卽對所緣之事明白記憶而不令忘失之精神作用. 又作憶. 於俱舍宗, 以之爲十大地法之一, 唯識宗列爲五別境之一. 以其具有殊勝力, 而爲五根․五力之一, 稱爲念根․念力. 失念卽相反義. [品類足論卷一․俱舍論卷四․成唯識論卷五․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二․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 ②指觀念․口念․心念. 觀念, 卽觀想佛體․佛法等;口念, 卽以口稱佛之名號, 又作稱名念佛;心念, 爲口念之對稱, 卽以心想念佛菩薩等, 或謂與觀念同義. 此類觀念․口念․心念等之攝念法門, 散見於諸經論中, 如增一阿含經卷一之十念品․卷二廣演品․諸經要集卷三所詳說之十念, 卽爲十種觀想․思念, 以思想十個對象, 止息妄想, 令心不動亂. 詳稱十隨念, 卽(一)念佛(梵 buddhānusmṛti), 專精繫想如來之相好功德. (二)念法(梵 dharmānusmṛti), 專精繫想修行軌則及諸佛敎法. (三)念衆(梵 saṅghānusmṛti), 又作念僧. 專精繫想四雙八輩之聖衆. (四)念戒(梵 ś鐘迺緋u-smṛti), 專精繫想持戒能止諸惡․成就道品. (五)念施(梵 tyāgānusmṛti), 又作念捨. 專精繫想布施能破慳貪, 生長福果, 利益一切, 而無後悔心及求報心. (六)念天(梵 devānusmṛti), 專精繫想諸天成就善業, 感得勝身, 衆福具足;我亦如是修善業, 感得如是身. (七)念休息(梵 upasamānusmṛti), 專精繫想於寂靜之處閑居, 屛息一切緣務, 修習聖道. (八)念安般(梵 樗齟綯ānasmṛti), 又作念入出息. 安般, 爲安那般那之略稱, 指入出息. 念安般, 卽專精繫想, 攝心靜慮, 數出入息, 覺知其長短, 除諸妄想. (九)念身非常(梵 kāyagatasmṛti), 又作念身. 專精繫想此身爲因緣假和合, 髮毛․爪齒等無一爲眞實常住者. (十)念死(梵 maraṇasmṛti), 專精繫想人生如夢幻, 不久卽將散壞. 其中, 初三者稱爲三念, 初六者稱爲六念․六隨念․六念處, 初八者稱爲八念. 於上記所擧之十隨念, 大乘義章卷十二另有開合, 卽於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念, 加念出入息․念死․念滅․念身, 而成十念. 光讚般若經卷七就菩薩之行法, 列擧念佛․念法․念聖衆․念戒․念布施․念天․念恬泊․念無所起․念觀身․念當終亡等十念. 菩薩受齋經亦謂菩薩受齋戒有十念, 當護之․思惟之, 惟經文中僅列擧九項, 卽:念過去佛․念未來佛․念一切十方之現在佛․念尸波羅蜜持戒․念禪波羅蜜․念漚和拘舍羅․念般若波羅蜜․念禪三昧六萬菩薩在阿彌陀佛所․念過去當來今現和上阿闍黎等. 此外, 彌勒所問經亦有慈等十念之說, 謂根機較殊勝之菩薩, 可藉憶念慈․悲等十法卽能往生淨土. 另如淨土宗之重要稱念法門中, 有稱名十念之說, 乃指念佛相好或稱名念佛時, 心無他想, 凝思繫念, 相續十憶念;或指十聲之稱名念佛. [俱舍論卷四․大乘廣五蘊論](參閱十念445). ③行五法之一. 卽念世間爲欺誑不實者, 毋須眷戀;而知珍視禪定․智慧等之修行. (參閱行五法2552). ④菩薩位次之名, 卽十信位中之第二位. (參閱十信454). ⑤指極短之時間. 諸經論中, 以一刹那․六十刹那, 或九十刹那等, 稱爲一念. [大智度論卷十五․卷六十․摩訶止觀卷三之三](參閱一念48․刹那3731)
【염념念念】
p3214-下→ 卽刹那刹那, 意謂極其短暫之時間. 經典中常以念念一詞, 形容現象界生․住․異․滅之遷流變化. 維摩經方便品(大一四․五三九中):是身如電, 念念不住.楞伽經卷四(大一六․五○九上):念念正受, 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 非聲聞緣覺.[寶積經卷九十六․無量義經](參閱一念48)
【염념무상念念無常】
p3215-上→ 金七十論卷上所擧二種無常之一. 謂一切有爲法刹那刹那生滅而不停住. 金七十論卷上(大五四․一二四七上):無常有二種, 一暫住無常, 二念念無常.[大智度論卷四十三](參閱無常5109․暫住無常6093)
【염념상속念念相續】
p3214-下→ 指念佛行者所起之心念, 能繫住一處而不散亂, 卽後念繼前念, 相續不斷, 中間不雜餘念. 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六中:或低頭擧手, 或擧身稱名, 外儀雖異, 心念常存, 念念相續, 寤寐莫忘.此外, 念念相續, 亦指連續不斷的稱念佛號. (雜阿毘曇心論卷三․觀念法門)
【염라십전閻羅十殿】
p6339-上→ 又作十殿閻羅. 閻羅, 卽閻羅(魔)王, 原爲印度吠陀時代之夜摩神(梵 Yama), 被一般人視爲死神或掌管冥界之主神;其後此一思想混入佛敎, 竝傳入我國, 而與道敎信仰相結合, 衍生出冥界十王之說. 又廣義而言, 閻羅除指閻羅王外, 尙泛指整個幽冥世界(地獄);閻羅十殿, 卽指冥界之十王. 冥界十王之信仰, 約起於唐末五代, 然關於十王之起源, 則有諸多異說. 據釋門正統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三等載, 唐代道明和尙神遊地府時, 見十殿之冥王分別審判亡者之罪業, 寤後遂一一敘述之, 此信仰因而流傳於世間. 然據地藏菩薩像靈驗記所載淸泰寺沙門知(智)祐感應地藏記之事蹟, 謂於後晉天福年中(936~944), 有西印度人知祐來華, 攜來地藏菩薩之圖相及本願功德經, 圖相上中央畫有地藏菩薩像, 左右兩旁卽爲十王之像. 依此而言, 十王恐係印度所傳;但文中所用十王之名稱多爲我國之稱呼, 且其形像亦多穿著我國古代之道服, 由此推測, 印度所傳之說似不足採信. 此外, 唐末以後所流傳之預修十王生七經中, 亦載有十王審判之情形. 另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五載, 歐陽修早年多病苦, 曾於夢中見到冥府十王, 竝問知有關齋僧造經可得利益一事, 醒後病癒, 遂益加敬佛. 在我國一般民間信仰中, 地獄思想深受佛敎影響, 尤其受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影響最深, 故視地藏菩薩爲地獄之最高主宰, 稱之爲幽冥敎主, 其下管轄十殿閻羅王, 卽:一殿秦廣王․二殿初(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森)羅王․六殿變(卞)城王․七殿太(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轉輪王. 此十王各有不同之職司, 分別審判亡者於陽世間所犯之罪業, 而施以刑罰. 此一混合佛道二敎之十王信仰, 傳入日本後亦頗盛行, 現今日本各寺院所收藏十王之繪畫及雕刻, 其形像多爲中國式, 有許多被指定爲日本國寶. 又日本大德寺․法然寺中所藏之十王繪畫, 係我國元代初期南方佛像畫家陸信忠所繪. 關於十王本地之說, 據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所擧, 十王皆由本地之佛菩薩應化轉變而來, 如一殿秦廣王之本地爲不動明王, 二殿初江王之本地爲釋迦如來, 其他三殿至十殿之本地, 依次爲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藥師如來․觀世音菩薩․阿閦如來․阿彌陀佛. 另就十王之名稱而論, 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十王供條所擧, 十王之名稱, 在經典傳記中可考者有六, 卽於提謂經中可見閻羅․五官二王之名, 於華嚴感應傳中可見平等王, 於夷堅志中有初江․秦廣二王之記載, 於古今譯經圖紀卷二中則有太山王之記載. 此外, 五官王亦見於灌頂經卷十二․淨度三昧經․經律異相卷四十九等中, 閻羅王更廣見於諸經論中. 又據法苑珠林卷二十六所引之冥報記․以金貢太山贖罪經等所擧, 太山王原稱爲太山府君. 另善導之法事讚中, 擧出五道․太山二神, 其中, 五道神卽相當於五道轉輪王. 蓋閻羅十殿之信仰, 雖係佛敎信仰與我國民間信仰之混合, 然此一信仰自古以來已深植民間, 除將佛敎中之因果輪迴․善惡報應等道理加以宏揚外, 更發揮警世勸善之功用. [釋氏六帖卷十六](參閱閻魔王6340)
【염라왕공행법차제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p5068-中→ 全一卷. 唐代阿謨伽(卽不空三藏)撰. 略稱焰摩供次第.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 其內容首述焰摩王之五異名, 次示加持香水․灑淨․勸請․發願․召請․諸天印明․五如來等諸種修法次第.
【염라왕오천사경閻羅王五天使經】
p6340-中→ 全一卷. 劉宋慧簡譯. 全稱佛說閻羅王五天使經. 略稱燄羅經․五天使經. 收於大正藏第一冊. 內容述說佛以天眼能隨衆生所作業之善․惡, 而知衆生之死時․生時, 乃至上天․墮地獄. 若有衆生生於人間, 多造惡業, 不畏後世之果報, 身壞命終, 生於地獄, 閻王則以生․老․病․死․治罪等五天使來詰責罪人. 竝敘述受苦衆生入東西南北四門大地獄, 往來峰巖․糞屎․鐵鍱等處, 於無量百千歲受極重之苦.
【염라인閻羅人】
p6338-下→ 指在地獄中呵責罪人之獄卒. 正法念處經卷六(大一七․二九下):閻羅人苦切偈語責疏之言:“汝邪見愚癡, 癡羂所縛人, 今墮此地獄.” (參閱獄卒5838)
【염력念力】
p3207-中→ 梵語 smṛti-balāni, 巴利語 sati-balāni. 爲五力之第三. 指由勤修而念住於所緣之境, 能抗外來之障礙而至無念.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七之一(大四六․三六四上):念力持諦, 破邊邪想, 不令三惑之所破壞.遺敎經載, 若念力堅强, 雖入五欲賊中, 亦不爲所害.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參閱五力1043)
【염리사구厭離四句】
p5759-下→ 卽指有厭非離, 有離非厭, 有厭亦離, 有非厭離等四句. 蓋所謂厭, 係指觀苦, 集之現象而厭斥之行相;所謂離, 係指旣厭斥之, 乃生起斷惑離染之作用. 厭與離各有廣狹之不同, 故成四句分別, 稱爲厭離四句, 卽 : (一)有厭非離, 謂緣苦, 集二諦而不令惑斷之所有忍, 智;此乃因僅緣厭境而不離染之故. 於此狀況可分爲三類;(1)於見道位之前斷盡欲界之煩惱者, 稱爲苦法智忍, 集法智忍;於此位中, 因已斷盡, 再無可斷, 故非斷惑之位. (2)見道位中之一切苦法智, 集法智;此位之斷惑係在忍位之無間道位, 而不存於智位. (3)修道位中之加行道, 解脫道, 勝進道所攝之苦智, 集智;然非無間道的斷惑之位. (二)有離非厭, 謂緣滅, 道二諦而能令惑斷之所有忍, 智;蓋滅, 道二諦竝非可厭之境, 以其緣欣境, 能離染之故, 稱爲有離非厭. 此狀況亦可分爲三類 : (1)未離欲界之修惑而入見道位之滅道法忍. (2)全部之滅道類忍;此係在見道位以前無有斷盡, 故於見道位而斷盡者. (3)於修道位中之無間道所攝之滅道智. (三)有厭亦離, 謂僅緣苦, 集而能令惑斷之所有忍, 智. 卽未斷欲界惑而入見道位者之苦集法忍, 及所有之苦集類忍, 修道位中之無間道所攝之苦集智皆屬之. (四)有非厭離, 謂緣滅, 道而不令惑斷之忍, 智. 其中, 先離欲界之惑, 後入見道位之滅道法忍及見道位中之滅道智, 及修道位之加行, 解脫, 勝進等三道所攝之滅道智皆屬之. [俱舍論卷二十五, 順正理論卷七十二]
【염리厭離】
p5759-下→ 梵語 udvega 或 saṃvega. 於物生厭而捨去之意. 維摩經佛國品(大一四․五三八上) :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 或斷疑.[成唯識論卷六]
【염마계閻魔界】
p6343-上→ 梵名 Yama-loka. 指閻魔王之世界, 卽諸鬼本處. 又作琰魔界. 俱舍論卷十一載, 閻魔王國位於贍部洲(閻浮提)之下五百由旬, 縱廣亦同. 長阿含經則謂此閻魔界位於閻浮提以南大金剛山中, 有閻羅王宮, 縱廣計六千由旬, 其城有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 七重行樹. [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
【염마왕閻魔王】
p6340-下→ 閻魔, 梵名 Yama, 巴利名同, 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閻羅․剡魔, 意譯作雙․雙世․遮止․靜息․縛․深惡勝業․可怖衆․平等. 閻魔王, 梵名 Yama-rāja, 又稱閻羅王․閻王魔․琰魔王․閻魔羅王․焰魔邏闍․閻摩羅社․琰魔邏闍. 略稱閻羅․閻邏․焰羅․剡王․閻王․死王. 爲鬼世界之始祖, 冥界之總司, 地獄之主神. 於上擧諸譯語中, 雙, 謂兄妹共爲地獄之王, 兄治男事, 妹治女事, 故又稱雙王. 雙世, 謂竝受苦與樂之意. 遮止, 謂遮止罪人更造惡業之意. 靜息, 謂罪人依王所示, 知己罪而靜息之意. 平等, 則謂業鏡平等, 自彰其罪之意. 又閻魔王之諸多異稱中, 以閻羅王一稱廣爲世人所知․所用. 閻魔王原爲印度吠陀時代之夜摩神(梵 Yama), 乃日神(梵 Vivasvat)與娑郞尤(梵 Saraṇyu)之子, 與其妹閻美(梵 Yamī)爲同時出生之神祇, 故稱雙王. 另據波斯古經阿凡士塔注(Zend Avesta)載, 人類之祖威梵哈梵特(Vīvanhvant)始作蘇摩酒以祈神, 由此功德而得一子, 名爲伊摩(Yima), 此子卽是夜摩. 由上所述, 可知此神之起源甚早, 然其發達之時代, 或在吠陀時代之後期, 此神與水天(梵 Varuṇa)․祈禱主(梵 Bṛhaspati)․阿耆尼(梵 Agni)三神有密切關係. 梨俱吠陀中, 亦載有關於此神之讚歌, 及此神與其妹閻美之對話, 其中, 閻美稱夜摩爲唯一應死者(梵 eka-martya), 且夜摩亦欲死, 故願自捨其身, 入於冥界, 而爲衆生發現冥界之路, 是爲人類最初之死者, 被稱爲死者之王. 此時代夜摩之住所, 在天上界最遠之處, 係一常奏音樂之樂土, 有二犬爲使者, 常徘徊人間嗅出死者, 以導之入冥界. 然於阿闥婆吠陀中, 則將夜摩之住所轉至下界, 稱爲夜摩城(梵 Yama-pura), 係專依死者生前行爲之記錄而司掌賞罰之神. 至史詩摩訶婆羅多(梵 Mahābhārata)中, 亦詳細記述夜摩恐怖之相貌, 穿著血紅色衣服, 頭戴王冠, 騎水牛, 一手持棍棒, 一手執索. 此時代之夜摩具有兩種性格, 一卽所謂之死神, 率領諸多使者奪人之生命, 故當時稱死爲往夜摩宮, 稱殺爲送夜摩宮;另一則爲死者之王(梵 Preta-rāja)․法王(梵 Dharma-rāja), 住於南方地下, 爲祖先世界(梵 Pit照-loka)之支配者. 後世印度敎神話傳說中, 則將夜摩視爲專爲死者靈魂帶來苦惱之恐怖神. 此一夜摩思想被引入佛敎後, 受上述諸種思想之影響, 故夜摩一方面爲居於六欲天中第三位之夜摩天, 另一方面則爲冥界支配者․人類行爲審判者之閻魔王. 關於閻魔王之攝屬與性質, 於諸經論中有諸多異說, 可歸類爲下列五種:(一)地獄趣攝, 據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大樓炭經卷二․瑜伽師地論卷二等所擧, 在閻浮提之南, 大金剛山內, 有一閻羅王宮, 其主名閻羅王, 此王雖君臨地獄界, 然亦同其他罪人一樣, 於晝夜三時仍須受火熱之苦. (二)鬼趣攝, 或餓鬼趣攝, 據正法念處經卷十七․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俱舍論卷十一等所擧, 閻魔王爲惡鬼(或餓鬼)之主領, 號閻魔鬼王, 住於閻魔羅界(餓鬼世界). (三)閻羅王趣, 於六十華嚴經卷十一․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六等, 將閻羅王界與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竝擧, 由此推測, 此等經論或認爲在三惡道之外, 另有一閻羅王界, 此三惡道不爲閻羅王所攝屬. 六十華嚴經卷十一(大九․四六九上):如重病人常被苦痛․恩愛繫縛在生死獄, 常不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四)變化作, 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五․二十唯識論等所擧, 閻羅王化現於地獄中, 以敎誨罪人知其罪業, 及所應受之刑罰與獄名. (五)菩薩作, 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八等所擧, 菩薩化現爲地獄主, 以敎誨罪人. 又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大方廣十輪經卷一等所擧, 地藏菩薩以不可思議之堅固誓願力, 化現梵天․自在天․禽獸身․地獄卒身․閻羅王身等, 以濟度一切衆生. 另就閻魔王之使者(天使)而論, 據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大樓炭經卷二․起世經卷四等載, 閻羅王常遣老․病․死三使者至世間, 明示無常之苦, 以警惕世人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以免墮於地獄中. 又中阿含卷十二天使經․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中, 則以生․老․病․死及治罪爲閻羅王之五使者. 流傳於民間之閻羅王的三封信故事, 卽是根據老․病․死三使者之典故改編而來. 閻魔王之思想經由佛敎傳入我國後, 與道敎之信仰相結合, 而益形盛行, 遂衍生出冥界十王․閻羅十殿等說. 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十王經等載, 閻羅王爲冥界十王之第五, 本地爲地藏菩薩, 係於冥途中掌管亡人五七日(卽第五個七日)時之冥王. 據傳閻王掌管之冥界第五殿, 係大海底東北部沃燋石下之叫喚大地獄, 及十六誅心小地獄. 亡魂在抵達第五殿前, 須先至望鄕臺上觀望子孫在陽間之情形, 後才至此殿受審判, 此殿閻王鐵面無私, 判刑正直嚴厲, 加上十六誅心小地獄專誅世人之橫心․邪心․毒心․怨心․恨心․淫心․妬心․私心等偏邪不正之心, 故押入此殿之亡魂, 個個心驚膽顫․面容憂懼, 深怕受到剖胸取心之慘刑. 閻魔王在密敎中攝屬於天部, 稱爲焰摩天, 爲護世八方天之一, 十方護法神王之一, 十二天之一, 外部二十天之一. [八十華嚴經卷十․灌頂經卷十一․卷十二․鐵城泥梨經․大日經卷一․卷五․正法念處經卷十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二○․大寶積經卷七十五․淨度三昧經․立世阿毘曇論卷六․卷八․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三十一․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卷四十六․華嚴經探玄記卷六․玄應音義卷十三․卷二十一](參閱地藏菩薩2318․焰摩天5067․閻羅十殿6339)
【염마천만다라焰摩天曼荼羅】
p5068-上→ 以焰摩天爲中心所建立之別尊曼荼羅. 乃爲祈冥福․延壽除災而修焰摩天法時所用之曼荼羅. 其圖相有數種, 據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所載, 主尊焰摩天乘水牛, 右手執人頭幢, 左手仰掌, 垂右脚 ; 有二天女及二鬼使者隨侍. 日本覺禪鈔之圖相爲中央焰摩天踞於水牛背上, 左右有二后, 其外邊各安成就仙․遮文荼, 天之上部中央有太山府君, 著唐服綜リ鞳A其左右坐毘那夜迦․拏吉尼. 天之下方中央有五大道神坐於床上, 其左方爲司命․右方爲司錄. [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大日經疏卷十六․阿娑縛抄卷一五四]
【염마천焰摩天】
p5067-中→ 焰摩, 梵名 Yama, 西藏名 Gśin-rje. 護世八方天之一, 十方護法神王之一, 十二天之一, 外部二十天之一. 於密敎中特將閻魔王稱爲焰摩天, 而列之於天部. 然焰摩天之形像與閻魔王不同. 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 焰摩王位居外金剛部院南門之西方, 右手作施無畏印, 左手執人頭幢, 垂左足, 跨乘水牛. 其右爲黑闇女天, 下位之外邊有太山府君, 內邊有二鬼使者. 又因焰摩爲鬼界之王, 故於此西方列諸餓鬼衆. 種子爲□(yaṃ), 三昧耶形爲人頭棒(梵 daṇḍa). 又以此天爲本尊之修法, 稱焰摩天法. 修此法可延壽除災, 若爲祈冥福時稱冥道供, 或蠟燭供․紙燭供. 行法之時, 先於壇上設焰摩天曼荼羅之座位, 次置供具․供品, 於中立一蠟燭, 其後唱頌尊名竝行點火. [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大日經疏卷五․大日經義釋卷四․供養十二天威德報恩品](參閱閻魔王6340)
【염만덕가명왕閻曼德迦明王】
p6338-上→ 閻曼德迦, 梵名 Yamāntaka. 此尊能降服閻魔, 解除衆生之縛. 爲密敎五大明王之一, 八大明王之一. 又作持明金剛․聖焰曼德迦威怒王․焰曼威怒王․大威德明王․降閻魔尊․閻摩德迦明王․六足尊. 位於五大明王中之西方, 爲阿彌陀如來之敎令輪身, 其自性輪身爲文殊師利菩薩. 此尊形像身呈靑黑色, 現忿怒形, 有六頭六臂六足. 密號大威德金剛, 種子爲□(hrīḥ), 三摩耶形爲棒. 此外, 西藏所傳此尊之形像爲三面六臂六足, 乘坐大白牛. 又文殊菩薩化身之威德怖畏金剛, 爲西藏密宗無上瑜伽寶生部之本尊. 其像爲九頭․三十四臂․十六足, 裸體, 擁抱明妃羅浪染娃, 足踏一牛, 牛下臥一男, 爲格魯派所修本尊之一. [廣大儀軌卷中․仁王道場軌․文殊八字軌․焰曼德迦萬愛如意法․補陀洛海會軌․大日經疏卷六]
【염만덕가의궤閻曼德迦儀軌】
p6338-中→ 記載佛說大威德明王念誦法之儀軌. 計有四本:(一)聖閻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 全一卷, 唐代不空譯. (二)大乘方廣曼殊室利菩薩華嚴本敎閻曼德迦忿怒王眞言大威德儀軌品第三十, 全一卷, 唐代不空譯. (三)大方廣曼殊室利童眞菩薩華嚴本敎讚閻曼德迦忿怒王眞言阿毘遮嚕迦儀軌品第三十一, 全一卷, 唐代不空譯. (四)妙吉祥最勝根本大敎經, 凡三卷, 宋代法賢譯. 以上四本皆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 內容記述佛陀爲利益末法衆生, 制此不益於有情者及悖逆僞王, 令佛法久住世間, 所宣說之眞言敎法.
【염망장엄焰網莊嚴】
p5067-中→ 又作燄網莊嚴. 焰, 火焰 ; 網, 指帝釋天之網. 焰網莊嚴乃比喩佛之光明重重交徹而無盡際, 猶如帝釋天之珠網.
【염모나하閻牟那河】
p6336-下→ 閻牟那, 梵名 Yamunā. 意譯作縛河. 乃印度恆河之支流, 長約一三八五公里. 印度自古視爲閻摩天之妹閻美(梵 Yamī)而加以崇拜, 爲古印度文化中心, 歷代多建都於其兩岸. 又稱鹽牟那河․藍牟尼那河․遙扶那河․搖旡那河․耶牟那河. 卽今之朱木納河(Jumna). 阿含經謂爲五河之一. 發源於雪山(喜馬拉雅山)三千餘公尺之高地, 流經恆河以西, 南至阿拉哈巴(Allahabad, 梵語古稱 Prayāga, 卽鉢邏耶伽)與恆河交匯. 阿拉哈巴亦因此成爲數千年來印度敎徒之聖地. 唐代玄奘西遊時, 閻牟那河沿岸有窣祿勤那(梵 śrughna)․秣菟羅(梵 Madhurā)․羯若鞠闍(梵 Kanyakubja)․鉢邏耶伽(梵 Prayāga)等國. [摩訶僧祇律卷八․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二․大智度論卷二十八․大唐西域記卷四․卷五]
【염법念法】
p3215-上→ 梵語 dharmānusmṛti, 巴利語 dhammānussati. 十念之一, 八念之一, 六念之一. 謂念佛法之勝․利․妙․德. 卽想念淸淨之法, 離二邊, 滅煩惱, 斷愛欲, 令無垢無礙, 稱爲念法. [方廣大莊嚴經卷一](參閱八念286․念3206)
【염법染法】
p3841-上→ 染汚法之略稱. 又作煩惱․隨煩惱. 或依所緣之諸法而稱爲不善․有覆法. 指與無明相應, 而能染汚善心․淨心之法. 諸染汚之法, 卽有罪․有覆之法, 故爲諸智者所訶. 大乘義章謂染法聚爲諸煩惱․惡業․業果等之統稱, 而與淨法聚相對稱. [俱舍論卷十八․順正理論卷四十四](參閱染淨二法3841)
【염부단금閻浮檀金】
p6337-下→ 梵語 jambūnada-suvarṇa. 意謂流經閻浮(jambū)樹間之河流(nada, 檀)所産之沙金. 此金色澤赤黃帶有紫焰氣, 爲金中之最高貴者. 又稱染部捺陀金․贍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閻浮那陀金․勝金. 於香醉山與雪山之間, 有流經閻浮樹林之河流, 從此河流採出之金卽稱閻浮檀金. 在印度神話中, 閻浮河爲恆河七支流之一, 似非本有此河之存在, 故閻浮檀金可能與閻浮大樹王同是附和須彌四洲之說而爲想像之物. 有關閻浮檀金之記載, 屢見於諸經典. [觀無量壽經․法華經卷三授記品․起世因本經卷一․大智度論卷三十五․玄應音義卷二十二]
【염부수閻浮樹】
p6337-中→ 閻浮, 梵語 jambu, 巴利語同. 又作譫浮樹․贍部樹․剡浮樹․染部樹․潛謨樹․.略稱閻浮. 屬於落葉喬木. 學名 Eugenia jambolana. 原産於印度, 四․五月間開花, 結深紫色果實, 稍帶酸味, 種子可作藥用. 依大智度論卷三十五載, 印度爲閻浮樹茂盛之地, 故得閻浮提之名;又流於此樹林間之諸河多含沙金, 故稱爲閻浮檀金. 此外, 起世因本經․立世阿毘曇論卷一南剡浮提品等皆說有閻浮大樹王, 此樹枝幹高廣, 樹葉厚密, 能遮避風雨, 果實甘美無比;或係印度人想像中之理想樹. [起世經卷一․南本涅槃經卷九․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七․釋迦方志卷上․碧巖錄第十四則․翻譯名義集卷七]
【염부제閻浮提】
p6337-上→ 梵名 Jambu-dvīpa, 巴利名 Jambu-dīpa 之音譯. 又作閻浮利․贍部提․閻浮提鞞波. 閻浮, 梵語 jambu, 乃樹之名;提, 梵語 dvīpa, 洲之意. 梵漢兼譯則作剡浮洲․閻浮洲․贍部洲․譫浮洲. 略稱閻浮. 舊譯爲穢洲․穢樹城, 乃盛産閻浮樹之國土. 又出産閻浮檀金, 故又有勝金洲․好金土之譯名. 此洲爲須彌山四大洲之南洲, 故又稱南閻浮提(梵 Dakṣiṇa-jambu-dvīpa)․南閻浮洲․南贍部洲. 長阿含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載, 其土南狹北廣, 縱廣七千由旬, 人面亦像此地形. 又阿耨達池之東有恆伽(殑伽)河, 從牛之口出, 從五百河入於東海. 南有新頭(信度)河, 從獅子之口出, 從五百河入於南海. 西有婆叉(縛芻)河, 從馬之口出, 從五百河入於西海. 北有斯陀(徙多)河, 從象之口出, 從五百河入於北海. 又大樓炭經卷一․起世經卷一․起世因本經卷一等之說亦同. 俱舍論卷十一載, 四大洲中, 唯此洲中有金剛座, 一切菩薩將登正覺, 皆坐此座. 凡上所述, 可知閻浮提原本係指印度之地, 後則泛指人間世界. [雜阿毘曇心論卷三․立世阿毘曇論卷一․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大唐西域記卷一․玄應音義卷十八]
【염불경念佛鏡】
p3213-下→ 凡二卷. 唐卽道鏡․善道共集. 全稱求生西方淨土念佛鏡.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係以對比方式提出念佛門與其他法門, 而鼓吹念佛一行. 題名念佛鏡, 意在照明念佛行人, 增益信心, 斷除疑惑. 內分十一門, 闡釋念佛之名義․體德等. 依次爲:勸進念佛門․自力他力門․念佛得益門․已得往生門․校量功德門․校量齋福門․疑謗得罪門․誓願證敎門․廣攝諸敎門․釋衆疑惑門․念佛出三界門. 此外, 有關道鏡及善道之傳歷不明, 一般推測彼等爲本文中常述及之大行和上之門人, 約爲貞元․元和時代人. [淨土依憑經論章疏目錄]
【염불관念佛觀】
p3214-上→ 梵語 buddhānusmṛti. 於五門禪經要用法一書中, 念佛觀, 乃與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數息觀等四觀合稱五門禪. 凡具惡業障如昏沈暗塞障․惡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 需勤念應身佛․報身佛․法身佛, 以一一對治之, 稱爲念佛觀. (參閱五停心觀1144)
【염불念佛】
p3208-上→ 梵語 buddhānusmṛti, 巴利語 buddhānussati. 卽在心裏稱念法身佛(理念上之佛), 觀想具體存在之佛相, 或佛陀之功德, 乃至口中稱念佛之名號, 皆稱爲念佛, 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 其中, 由理法念佛, 稱爲法身念佛;於心思上浮現佛之功德及佛相, 稱爲觀想念佛;而口稱佛名, 則稱爲稱名念佛․口稱念佛. 小乘之念佛偏重思念釋迦牟尼佛, 大乘認爲三世十方有無數佛, 故所念之佛亦爲數衆多, 常見者有念阿閦佛․藥師佛․彌勒佛․大日如來等. 通常, 念佛之對象, 以阿彌陀佛爲代表, 故一提及念佛, 一般皆以爲念阿彌陀佛, 且立卽浮現佛之功德及其相好. 於阿含諸經中, 念佛爲三念․六念․十念之一. 念佛, 卽指對釋尊表示歸敬․禮拜․讚歎․憶念之意. 由念佛之功德, 能使貪瞋癡不起, 可生於天上, 得入涅槃. 據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卷下․舊華嚴經卷七賢首品等, 皆立有念佛三昧法, 卽:一心繫念一佛之名號, 且觀想佛之三十二相好光明, 及其於衆中之說法, 如此念念相續不斷, 則能於定中見佛, 亦得以往生佛國. 如淨土宗以念阿彌陀佛爲修行之法門, 若行人願往生佛國而至誠持念佛號, 則於命終時, 卽能往生阿彌陀佛國(極樂世界), 稱爲念佛往生. 又阿彌陀佛之本願, 係使念佛之衆生往生極樂世界, 故信解其本願之念佛, 稱爲本願念佛;此乃由佛之智慧而起, 故又稱智慧念佛. 日本淨土眞宗常引智慧念佛之說, 又謂末法濁世之衆生根機劣鈍, 不堪義解․持戒或觀想等行, 僅信稱念彌陀名號以往生, 此稱愚鈍念佛. 至於不參雜其他行法, 專心稱名願生淨土者, 稱爲專修念佛. 若以自力精勤稱名, 則稱自力念佛;反之, 若以彌陀賜與之信心, 自然促其念佛者, 則稱他力念佛. 此外, 稱名念佛與觀想念佛竝行者, 稱爲事理雙修念佛. 於梵文本阿彌陀經中, 念佛․念法․念僧之念佛, 其最初之原語爲 buddhamanasikāra, 後則演爲 buddhānusmṛti. 前者爲作意(起心)之意, 後者爲憶念(意念)之意. 又執持名號之原語爲 manasikāra, 淨土宗將其解爲稱名, 然由原語實難見出此意. 茲將我國諸師對念佛之種種分類, 列擧如下;(一)懷感之釋淨土群疑論卷七, 擧出有相․無相二種念佛三昧, 明示欲得無相念佛三昧者, 應念法身佛, 而欲得有相念佛三昧者, 則念報身佛․化身佛. (二)智顗之五方便念佛門則擧出五種念佛法門, 其次第如下:(1)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 指行者於念佛時, 則必生起願生淨土之心. (2)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 卽一心觀想佛之相好光明, 以此光明照觸一切罪障, 令其悉皆消滅. (3)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 指所觀之佛, 乃從自心而起, 別無境界. (4)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 指觀想之心, 亦無自相可得. (5)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行者趣深寂定, 放捨一切心意․意識, 蒙十方佛之加被護念, 於此, 則智門興起, 任運無礙, 成就圓滿功德. (三)澄觀之華嚴經疏卷五十六, 亦擧出五種念佛法門, 卽:(1)緣境念佛門, (2)攝境唯心念佛門, (3)心境俱泯念佛門, (4)心境無礙念佛門, (5)重重無盡念佛門. (四)宗密之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則擧出稱名念․觀像念․觀想念․實相念等四種念佛. (1)稱名念, 專心稱念佛名. (2)觀像念, 觀念塑畫等之佛像. (3)觀想念, 觀想佛之相好. (4)實相念, 觀自身及一切法之眞實相. (五)飛錫之念佛三昧寶王論擧出三世佛通念法, 卽:(1)念現在佛, 專注一境而圓通三世. (2)念過去佛, 知佛與衆生乃迷悟之別, 然二者之因果相同, 無有二致. (3)念未來佛, 生起一切衆生平等而皆爲未來諸佛之心. 此外, 據傳燈之大佛頂首楞嚴經圓通疏卷五․智旭之湡益宗論卷七等所擧, 將念佛分爲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三種(一)念他佛, 卽如念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之境, 或念其身之相好, 或念其法門․實相等, 稱爲念他佛. 此係廬山慧遠等諸師所修之法門. (二)念自佛, 卽觀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無體無性, 離過絶非, 具足百界種種性相, 與三世諸佛平等無二, 若觀至歷歷分明而一心不亂, 則三昧功成, 豁然破除無明之障, 而頓入明心見性之境. 此係禪宗․天台宗等諸師所修之法門. (三)自他俱念, 卽觀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了知衆生乃諸佛心內之衆生, 而諸佛卽是衆生心內之諸佛, 二者感應道交, 自他不隔. 此係永明延壽․楚石梵琦等諸師所修持之法門. 日僧源信之往生要集卷下末, 將念佛分爲尋常․別時․臨終三種. (一)尋常念佛, 係指日常之念佛. (二)別時念佛, 係指於特定時間․場所之念佛. (三)臨終念佛, 則指臨命終時, 等待佛陀來迎之念佛. 其中, 尋常念佛又可分爲定業․散業․有相業․無相業等四種. 此外, 修行者爲互相砥礪․同修念佛法門而結社集會者, 稱爲念佛會․念佛講․結社念佛. 而修行念佛之堂宇, 稱爲念佛堂. 又長時相續之念佛, 稱爲不斷念佛․常念佛. 靜心凝神之念佛, 稱爲定心念佛;以日常之散亂心念佛, 則稱爲散心念佛. 以念佛爲每日必修之行, 稱爲日課念佛. 日常生活中, 不論何時何地之念佛, 稱爲長時念佛. 稱名多次, 稱爲多念;僅念一聲, 稱爲一念. 謂一聲一聲稱名則可滅罪, 稱爲念念滅罪. 於晝夜六時禮拜念佛, 稱爲六時念佛. 於寒冷中巡行念佛, 稱爲寒念佛. 大聲稱名念佛, 稱爲高聲念佛․大念佛. 又將稱名配合於音樂而行, 係始自唐代法照之五會念佛(配合五音曲調, 分爲五層次之念佛), 此類附曲調以稱揚佛名者, 稱爲引聲念佛․甲念佛;如以歌唱般之唱詠念佛, 則稱爲歌念佛. 若扣擊鉦․鼓而邊跳踊邊念佛者, 稱爲踊念佛. 我國佛敎之讚頌․歌詠, 乃由五會念佛逐漸演變成爲一般寺院中之梵唄. 目前在臺灣之梵唄, 大約可分爲二大派, 卽:(一)海潮音, 屬於大陸北方系統. (二)鼓山音, 屬於大陸南方系統. 此鼓山音據傳爲福州鼓山寺所傳. 其他尙有攝心念佛․數息念佛․參究念佛․看話念佛․釋迦念佛․觀音念佛․藥師念佛․彌勒念佛等多種念佛法門. 總之, 念佛之眞義, 在由口念佛而進入心念佛, 念念不忘, 亦卽此念是佛, 則念念成佛. [雜阿含經卷三十三․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長阿含卷五闍尼沙經․那先比丘經․佛藏經卷上念佛品․大智度論卷二十一․攝大乘論卷下․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卷九念佛品․分別功德論卷二․觀念法門․思惟略要法](參閱五會念佛1166․天台宗1342․梵唄4635․淨土宗4684․禪宗6455)
【염불삼매念佛三昧】
p3211-上→ 禪觀之一. 指以念佛爲觀想內容之一種禪定. 亦卽觀念佛德或稱念佛名之三昧. 分爲因行․果成二類. (一)因行念佛三昧, 指一心觀佛之相好, 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 二者皆爲觀想念佛, 反之, 一心稱念佛名, 卽爲稱名念佛. (二)果成念佛三昧, 指上記三種之因行所成, 如心入禪定, 或佛身現前. 因行念佛三昧爲修, 果成念佛三昧爲發得. 觀無量壽佛經(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 (中略)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 但當憶想, 令心明見, 見此事者, 卽見十方一切諸佛, 以見諸佛, 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論卷七亦載, 念佛三昧能滅除種種煩惱及先世諸罪. 諸家所說此類三昧之相狀․功能等雖皆通稱念佛三昧, 然諸佛有三世․十方之異, 竝有法․報․應三身之別, 故念於觀․稱等有種種不同. 據曇鸞之略論安樂淨土義․道綽之安樂集等所說, 專注且相續不斷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狀或佛之神力, 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 念其本願, 稱名等, 總稱爲念佛三昧. 念佛之本意在憶念․追想, 由內在之思憶表現於外者卽爲稱念, 稱念配合深入之觀想, 於醒․夢․定等之際, 皆念念不離佛, 此亦稱般舟三昧. 又於文殊般若經, 以專精修念佛一行, 稱爲一行三昧. 於華首經, 以專修念佛之相好, 稱爲一相三昧. [大品般若經卷五問乘品․菩薩念佛三昧經卷七․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樂邦文類卷二]
【염불삼매법어念佛三昧法語】
p3211-下→ 全一卷. 日本眞盛著. 收於大正藏第七十七冊. 又稱御本懷法語. 內容僅二一三字, 分三段. 第一段敘說入念佛三昧則極樂顯現, 竝有三世諸佛及諸神等降臨. 第二段則强調念佛三昧本質之相爲信心, 末世凡夫須反省無信之實狀. 第三段則言一切衆生須誓願成爲大信心之行者, 一心念彌陀之名號. [三法語略解․稱名庵雜記․天台眞盛宗宗學汎論]
【염불삼매보왕론念佛三昧寶王論】
p3211-下→ 凡三卷. 唐代僧飛錫撰. 書成於天寶元年(742).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飛錫以念佛三昧爲諸禪三昧中之寶王, 遂倡導萬善同歸․三世通修之念佛. 內分三大門, 卽:念未來佛․念現在佛․通念三世無不是佛等, 其次再細分爲二十門, 如: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等. 本書所廣爲援引之經論包括:觀無量壽經․法華經․大品般若經․大寶積經․大集經․十住毘婆沙論․大乘起信論․安樂集等. 明神宗萬曆三十六年(1608), 智旭將本書收入淨土十要卷五. [樂邦文類卷二․卷四․佛祖統紀卷二十二]
【염불선念佛禪】
p3213-中→ 指於坐禪之際兼行念佛之行法. 念佛有觀像․觀想․實相․口稱四種, 其中, 觀想念佛之法係由印度傳來者, 如佛馱跋陀羅修習以觀想念佛爲主之觀佛三昧及般舟三昧. 達磨系之禪師修念佛禪者, 如唐代五祖弘忍門下之法持․智詵․宣什, 另有側重淨土法門之智詵系淨衆宗禪者, 如處寂․無相․無住․南嶽承遠等皆屬之. 無相以引聲念佛(口稱念佛之一種)接引學人. 承遠修般舟三昧, 其弟子法照著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一書, 竝修五會念佛, 人稱五會法師. 宣什於四川修念佛禪, 稱爲南山念佛門禪宗. 六祖慧能門下之南陽慧忠亦提倡念佛. 至宋代, 法眼宗之永明延壽提倡慈愍流之念佛禪, 竝於所著萬善同歸集中揭出淨禪一致之說. 吳越忠懿王於永明寺建西方香嚴殿, 作爲念佛道場. 雲門宗之天衣義懷及其弟子慧林宗本․楊傑等亦皆主張禪淨兼修, 另如長蘆宗頤亦主張禪淨兼修, 於其著作禪苑淸規中規定阿彌陀佛十念法, 以超薦亡魂往生淨土. 此外, 臨濟宗之死心悟新․曹洞宗之眞歇淸了, 及元朝之中峰明本․天如惟則․北磵居簡․楚石梵琦等, 亦爲念佛禪之主要提倡者. 而明代之雲棲袾宏․憨山德淸尤爲此中之翹楚. 故謂念佛禪幾乎席捲整個中國禪界. 日本黃檗宗卽傳承我國之念佛禪, 而臨濟宗․曹洞宗則不主張念佛禪.
【염불십종심念佛十種心】
p3210-下→ 謂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之十種心. 據大寶積經卷九十二發勝志樂會載,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功德利益, 若有衆生發十種心, 且隨所發之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 則此人於命終時, 當能往生. 十種心指:(一)無損害心, 卽念佛之人於衆生常起大慈心, 不加損害而令得快樂. (二)無逼惱心, 念佛之人身心安靜, 於衆生常起大悲心而深加愍傷, 令得脫苦. (三)樂守護心, 念佛之人於佛所說之正法, 當應不惜身命而守護愛惜. (四)無執著心, 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 於一切法不生執著. (五)起淨意心, 念佛之人不僅能離世間雜染之法, 復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 (六)無忘失心, 念佛之人求生淨土, 成佛種智, 於一切時念念不捨此心. (七)無下劣心, 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 於衆生尊重恭敬而不生輕慢. (八)生決定心, 念佛之人不執著世間之言論, 於無上菩提之道, 深生正信而畢竟不惑. (九)無雜染心, 念佛之人修習功行, 種諸善根, 心常遠離一切煩惱雜染. (十)起隨念心, 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 然不生愛著之心, 於無念中常念阿彌陀佛.
【염불왕생원念佛往生願】
p3212-中→ 指阿彌陀佛攝取念佛者往生淨土之誓願. 又作攝取至心欲生願․諸緣信樂十念往生願․聞名信樂十念定生願․十念往生願․稱名往生願․至心信樂願․第十八願. 係彌陀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 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設我得佛, 十方衆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以彌陀本誓重願之故, 凡稱佛名號, 具足至誠․深心․迴向發願等三心, 願生淨土者, 必蒙佛接引. 另據善導之往生禮讚載, 願文中之乃至十念一語爲下至十聲之意, 卽雖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十遍, 亦得往生彼土, 且彌陀已成佛, 現居彼淨土, 其本誓當不虛. 惟諸家對乃至十念一語有多種說法, 如曇鸞謂此爲無間相續之意念;元曉․法位․玄一等師以此指彌勒發問經所說之慈․悲․護․法等十法十念;義寂則以念卽時間之意, 謂稱念六字名號一遍爲一念, 十遍卽成十念, 於此念念之中, 自然具足慈․悲等十法十念. 日僧源空之選擇本願念佛集謂, 雖持戒․誦經․行六度等諸行功德極大, 亦可迴向往生, 然皆不如稱名念佛之功德殊勝, 亦無稱名之易行易修, 能令障重根鈍之機者全攝於彌陀一切功德中, 故唯取念佛一行作其往生之本願. [往生論註卷下․無量壽經義疏卷上(慧遠)․觀念法門](參閱四十八願1640)
【염불위종念佛爲宗】
p3213-中→ 意謂以念佛爲主要法門之宗派. 卽以念誦佛號爲修持法門, 竝以觀無量壽經爲本據之宗. 此係唐代善導所判立者. 此宗以觀無量壽經中之念佛三昧爲大旨, 奉行釋迦敎, 藉迴向願求而欣求往生淨土. (參閱念觀兩宗3222)
【염불종念佛宗】
p3212-上→ 卽淨土宗. 指觀想彌陀․稱念彌陀名號而願往生極樂之宗門. 無量壽經闡述往生淨土之法, 龍樹依之而分立難易二道, 至唐代道綽․善導等諸師弘通其意, 以此土入聖之法爲自力聖道, 以淨土往生爲他力易行. 奉行此類敎旨之宗派, 統稱爲淨土宗或念佛宗. 日本稱此爲淨土眞宗. (參閱淨土宗4684)
【염불중생섭취부사念佛衆生攝取不捨】
p3213-上→ 語出觀無量壽經. 意謂阿彌陀佛之光明, 普照十方世界(一切世界), 能救度稱念佛名者而不捨棄一人. 對於彌陀光明所照之範圍, 有兩種說法:一爲共通於念佛與其他諸行者;一爲其照雖通於兩方, 然得度者僅限於念佛行者.
【염불퇴念不退】
p3207-中→ 爲三不退之一. 指於佛道修行之階次中, 菩薩旣斷根本無明, 卽永不退失中道之正念;係屬聖種性之位. (參閱三不退529)
【염불행자念佛行者】
p3212-上→ 修行念佛之人, 稱爲念佛行者. 通常皆指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爲修行法門之人, 或泛稱一般之淨土行者.
【염불회향念佛迴向】
p3213-上→ ①念佛者將其念佛之功德迴向於淨土, 或迴向於他人․亡者, 稱爲念佛逈向. (參閱迴向3784). ②指念佛後所唱之迴向文. 此迴向文卽觀無量壽經所載(大一二․三四三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捨.(參閱迴向文3784)
【염사念死】
p3207-下→ 梵語 maraṇasmṛti, 巴利語 maraṇa-sati. 八念之一, 十念之一. 又作念當終亡. 謂人於一切時中, 常念其身必有死而不忘.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載, 行者當常念, 此身若不爲他殺, 亦必當自死;故此身於一切時中, 皆有死, 不待老. 此外, 專念命根斷絶, 無形無響․無相貌․無他想, 亦稱念死. [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四](參閱念3206)
【염산발대화상어록鹽山拔隊和尙語錄】
p6947-中→ 凡六卷. 日本臨濟宗僧拔隊得勝(1326~1387)撰, 明道編. 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冊. 又作鹽山向嶽拔隊和尙語錄․拔隊禪師語錄․拔隊錄․慧光大圓禪師語錄․鹽山錄. 輯錄鹽山和泥合水集未收錄之拈香佛事․小佛事․秉炬․掩土佛事․法語․偈頌․眞贊․問答․垂示․遺誡․行錄等.
【염색染色】
p3840-下→ ①指袈裟. 比丘之法衣有三種, 避免用五正色(靑․黃․赤․白․黑), 而用他種木蘭等壞色染之, 故稱爲染色. (參閱袈裟4784). ②指將衣染爲種種色彩.
【염세관厭世觀】
p5758-中→ 爲一種認爲人生竝無眞正幸福可言之思想. 又作厭世主義, 悲觀哲學. 亦卽主張宇宙人生有苦而無樂, 有惡而無善, 或樂與善均不足匹敵苦與惡;而此一充滿不幸與不合理之世間亦無謀取改革與進步之可能. 於近世之西洋哲學中, 最足代表厭世主義者爲德國之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其於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書中充分顯現絶對之厭世觀, 謂藝藝衆生, 日惑於求樂, 而樂終不可得, 苦終不能脫;又當前之人類文化生活皆由無數個體生命之盲目本能所致, 故無所謂進步與發展可期. 準此而觀, 人生於世, 雖欲避苦求樂, 然順此盲目意志而生存, 亦將苦痛終生而已. 論者咸謂, 叔本華之厭世觀乃受印度哲學或佛敎思想所影響. 然於印度吠陀時代初期, 厭世觀竝無明顯之表現, 其後, 自梵書至奧義書時代, 因受業及輪迴思想之影響, 厭世之色彩乃漸趨濃厚, 當世之思想家普遍倡言自苦惱之人生求得解脫, 亦卽自肉體及煩惱中解放靈魂(梵 āṭman; puruṣa; jīva; prāṇa; manas), 因而强調禁欲, 苦行及冥想(修定)爲解脫途徑. 但至中期奧義書及正統婆羅門則持相反觀點, 主張梵我一如之說, 故産生樂天而肯定之世界觀. 另一方面, 於六師外道中, 更由厭世觀進一步否定靈魂之存續, 而出現唯物, 虛無之思想. 釋尊主張人生無常, 無我(空), 苦, 認爲所謂我與靈魂, 竝無不變常住之本質. 由是, 遂被視爲徹底之厭世觀, 或虛無論者. 然釋尊之主張, 旨在揭示自人生無常, 無我, 苦等事實中尋求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乃是走向解脫之道. 所謂道, 卽四聖諦, 八正道, 而解脫之世界卽是涅槃寂靜. 在大乘佛敎中, 此世界所表現者乃爲積極之常樂我淨, 蓋涅槃之境界實乃洞徹厭世, 虛無後所達到之突破境界.
【염세厭世】
p5758-上→ 謂厭惡世上之一切. 又遁世一語乃形容中世紀隱遁者之生活態度, 厭世則爲一般所用, 如厭世思想, 厭世主義等.
【염송기십오지念誦忌十五地】
p3221-上→ 念誦, 卽想念持誦眞言․佛名等;忌者, 卽不宜之義. 據一字佛頂輪王經卷二載, 如來告示金剛密迹主菩薩, 若衆生爲求消災․祈福者, 當擇空寂幽閑之處, 結界建壇, 淸淨身․語․意三業, 供養聖像, 誦持佛頂輪王咒以加持作法, 則得成就. 然若於神龍所護及藥叉羅刹等地結界作法, 則鬼神得便而來擾亂, 使所作行法不得成就, 故當忌下列十五處不善之地, 卽:(一)神龍護地. (二)藥叉羅刹常集住地. (三)尸陁林地, 卽死屍積聚之處. (四)無佛法地, 以無正敎之法, 善神不來守護, 行法難成. (五)虎狼住地, 以其威猛毒害, 令人難以安住作法. (六)多蚊虻地, 以其能喧鬧․叮人, 令人不得寂靜而行法難成. (七)無雨方地, 以其泉源枯竭, 人多渴乏而絶於助緣, 行法難成. (八)多饒風地, 風常起之處飄蕩多寒而妨於道行, 作法難成. (九)多賊住地, 以其多損害之心, 令人難以安住作法. (十)屠殺住地, 以其無慈悲之心, 令人難以安住作法. (十一)沽酒住地, 賣酒之處不宜建壇作法, 以酒爲起罪之因緣, 能令衆生心生顚倒而妨於道行, 作法難成. (十二)賣經像地, 販賈經卷佛像之處, 不宜建壇作法, 以其不明因果, 無有善心而妨於道行, 作法難成. (十三)賣凶具地, 販賣刀杖․弓箭等殺生器具之處, 不宜建壇作法, 以其多殺害之心, 令人難以安住作法. (十四)婬女住地, 販賣女色之處, 不宜建壇作法, 以其汚穢不潔而妨於道行, 作法難成. (十五)衆難地, 水火․刀兵等險難之處, 不宜建壇作法, 以其兇險多難, 令人難以安住作法.
【염송念誦】
p3220-上→ 梵語 jāba. 卽心念口誦佛名․眞言或經文等. 可大別爲二:①密敎之念誦. 密敎觀誦本尊之眞言, 係期望本尊與行者身口意三密之作用一體化, 以致成佛. 此有正念誦與散念誦二種. 正念誦, 又稱念誦․次第念誦, 指正確念誦本尊之眞言;散念誦, 又稱隨意念誦․諸雜念誦, 不限於本尊, 念誦本尊或與行者有關諸尊之眞言. 正念誦, 卽燒香薰珠, 以淨珠眞言加持, 次誦千轉明(旋轉門眞言)加持, 更次觀想(字輪觀)本尊與行者心月輪(指心)中之祕密眞言, 竝誦陀羅尼. 上記之三階段修法, 相續不斷, 得遠離業垢, 而與本尊之三密相應, 成滿悉地. 散念誦, 則最初誦佛眼眞言, 最後誦一字金輪眞言. 又念誦因修法不同而分爲多種:(一)心想․先持誦․具支․作成就等四種念誦. (二)音聲․金剛․三摩地․眞實等四種念誦. (三)三摩地․言音․金剛․降魔等四種念誦. (四)除災․降伏諸魔․增益․攝召等四種念誦. [大日經卷七持誦法則品․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卷四․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下]. ②禪宗之念誦法. 禪宗以稱念十佛之名爲念誦, 據禪林象器箋諷唱門載, 此係東晉之道安所制定者. 十佛卽:淸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大乘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等. 其念誦分爲二類:(一)三八念誦, 於各僧堂中修行. 卽預掛念誦牌, 灑掃僧堂, 屆時備辦香燭, 鳴鐘集衆, 大衆次第巡堂稱念十佛名號. 又分爲二:(1)三念誦, 指每月逢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等之念誦. (2)八念誦, 指每月逢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等之念誦. (二)四節念誦, 行於結夏(夏安居之始)․解夏(夏安居之終)․冬至․年頭等四大節日之念誦巡堂. 行法次第略同於三八念誦, 惟所唱之句有異. 此外, 設有爲亡僧․亡者之念誦法. (一)入龕念誦, 將屍身納入棺木廓 時之念誦. (二)鎖龕念誦, 封鎖棺木廓 時之念誦. (三)龕前念誦, 在龕前之念誦. (四)擧龕念誦, 送葬出棺之念誦. (五)山頭念誦, 送棺至山頭時之念誦. 又爲病僧所行之念誦, 稱爲病僧念誦. 上記各念誦之次第皆異. [禪苑淸規卷二․入衆須知․叢林校定淸規卷下․敕修百丈淸規卷上住持章住持日用]
【염수불鹽水佛】
p6947-下→ 據西藏新志載, 達賴及尊貴之僧示寂, 歛尸棺內, 塞之以鹽, 鹽水漏於棺底, 則以黃土和之, 作小佛像, 稱爲鹽水佛. 此最爲貴重, 惟得之甚艱, 得者皆視爲傳家之寶.
【염순念純】
p3219-中→ (1587~1659)明代僧. 江西太和人, 俗姓郭. 諱智一. 以字行世. 母夢白蓮而受孕, 生時祥光滿室, 自幼卽厭離腥膻, 十歲精通內典, 年十八登進士第, 曾任都御史, 巡撫黔․粤. 二十五歲, 値權臣當道, 乃棄官投丹霞大素禪師出家, 受戒於雲棲蓮池大師, 十年間遍參諸方, 終得大悟, 禪淨竝行, 獲得紫柏憨山之印可. 天啓六年(1626)創蓮社庵, 專志淨修, 日課彌陀十萬, 復建鰲山寺․靑蓮庵․旃檀林等, 遐邇慕其道風, 爭趨受敎, 度人無數. 淸順治十六年七月示寂, 壽七十三, 法臘四十八. 師逝百日, 面色如生, 香氣不散, 知州羅公與諸信衆保留師之肉身供養於蓮社庵, 迄今三百餘年而不壞. 師未出家時著有官箴靑螺集, 其後, 有禪淨雙修集․淨土詩等行世. [增訂佛祖道影卷四(虛雲)]
【염시念施】
p3215-中→ 梵語 tyāgānusmṛti, 巴利語 cāgānussati. 又作念布施․念捨. 爲十念之一, 八念之一, 六念之一. 指專精繫念布施而不忘. 對自己之所施永無悔心, 亦不求回報;若受到呵罵․鞭笞等, 亦能起慈心而不絶布施之念. 法苑珠林卷三十四(大五三․五四九上):第五念施者, 謂專精念施, 所施之上, 永無悔心, 無反報想, 快得善利;若人罵毁, 相加刀杖, 當起慈心, 不興瞋恚. 我所施者, 施意不絶, 除諸亂想, 自致涅槃, 不離施念, 便獲功德, 是名念施.[增一阿含經卷二․諸經要集卷三](參閱念3206)
【염식念食】
p3215-下→ 九食之一.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一列擧四種世間食及五種出世間食, 念食卽屬出世間食. 指行者若憶念善法而護持不忘, 必能增長善根, 資益慧命, 如世間食之資益色身. (參閱食3997)
【염심染心】
p3839-下→ 又作染汚心. 卽愛著之心․婬欲之心. 據大乘起信論載, 心體本是淸淨, 但因不覺而起無明, 遂被煩惱汚染, 故有染心. 染心之相有六種:(一)執相應染, 卽我執, 二乘及菩薩於信相應地斷之. (二)不斷相應染, 卽分別起之法執, 於淨心地卽初地斷之. (三)分別智相應染, 卽俱生起之法執, 於第二地卽具戒地以後漸斷, 至第七無相方便地斷之. (四)現色不相應染, 卽現出所取境界之妄心, 於第八色自在地斷之. (五)能見心不相應染, 卽能取之妄心, 於第九地心自在地斷之. (六)根本業不相應染, 卽迷妄染汚心之自體, 於第十究竟地斷盡. 其中, 前三項爲相應染心, 其相爲粗, 依境而起, 與染心相應;後三項爲不相應染心, 其相微細, 非依境而起, 自性所成之故, 稱爲不相應. [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二․卷二十八․卷三十八․俱舍論卷十]
【염심鹽心】
p6947-中→ 西藏語 lan-tshvaḥisems. 六十心之一. 指反覆推求臆度思念之心, 次第增長無窮. 卽比喩人心一旦湧起思念, 則更增思念, 猶如鹽之性鹹, 凡入鹽之處, 皆增鹹味. 大日經卷一(大一八․三上):云何鹽心?謂所思念, 彼復增加思念.於密宗, 以專心安住於阿字不生之理, 爲對治鹽心之法.
【염언念言】
p3214-下→ 心念口言, 亦卽將心中所思之意念發爲口說. 法華經信解品(大九․一一八上);覆自念言: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又念中之言, 指心念中所作之言詞.
【염연染緣】
p3842-上→ 指招致生死惑業苦果之緣者;眞如之水乃依此染緣之波而起生死之波.
【염焰】
p5065-中→ 爲涅槃之異稱. 又作炎. 如來度衆生之機緣旣盡, 卽入於涅槃. 故藉託薪盡火隨滅, 而稱涅槃爲炎. 稱涅槃經爲炎經, 稱悉曇字中之涅槃點爲炎點. [攝大乘論釋卷十(玄奘譯)]
【염厭】
p5758-上→ 梵語 nirvid. 心所之名. 爲欣之對稱. 卽嫌惡生存現象諸苦之無量過患而欲出離之善的精神作用. 大毘婆沙論卷二十八, 順正理論卷十一等立之爲善心所, 且謂厭係於慧及無貪外另有之別法;俱舍論等則不別立. 俱舍論光記卷四申其理由, 謂厭與欣二行相乃相違之心所, 於一心中不竝起, 不恆起, 又不普於善心周遍相應, 故不別立. [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三, 卷一九六](參閱欣厭3325)
【염오무지染汚無知】
p3840-中→ 梵語 klṣṭājñāna. 又作染無知. 與不染汚無知相對稱. 染汚, 煩惱之異名, 乃染著汚穢之義;無知, 卽於境不能開悟. 總括之, 指一切之煩惱體․煩惱障, 能覆實義, 障礙眞見. 據俱舍論光記卷一載, 染汚無知以無明爲體, 無明與諸惑相應. 又慧遠著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下之上(大四四․一八九下):如來斷除二種無知, 一者斷染汚, 二者斷不染汚. 染汚無知卽是五住性結煩惱, 不染汚無知卽是事中無明之心. 准驗斯等, 當知以彼五住性結煩惱爲煩惱障, 事中無知以爲智障.[大毘婆沙論卷九十九․卷一四三․順正理論卷二十八]
【염오染汚】
p3840-上→ 梵語 kliṣṭa. 煩惱之別稱. 又作雜染․染. 指有漏法中, 妨礙悟道者, 卽不善與有覆無記之法. 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載, 雜染竝不僅限於染法(不善與有覆無記), 凡有漏法皆屬之. 另據大乘莊嚴經論卷三載, 染汚有三種:(一)煩惱染汚, 又作煩惱雜染, 卽諸惑. (二)業染汚, 又作業雜染, 卽諸惡行. (三)生染汚, 又作生雜染, 卽生老死. 又辯中邊論卷下(大三一․四七六中):煩惱雜染復有三種, 一諸見, 二貪瞋癡相, 三後有願;此能對治, 謂空智․無相智․無願智. 業雜染, 謂所作善惡業;此能對治, 謂不作智. 生雜染有三種, 一後有生, 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 三後有相續;此能對治, 謂無生智․無起智․無自性智.[俱舍論卷六․卷七․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三]
【염오의染汚意】
p3840-下→ 卽唯識宗所立第七末那識之別稱. 此識爲迷染之根本, 以第八識爲所依, 以第八識之見分爲所緣而生我執, 常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 (參閱末那識1941)
【염운화冉雲華】
p1549-中→ (Jan, Yün-hua, 1923~ )加拿大麥克麻斯特大學宗敎學系敎授兼系主任, 華裔學人. 原籍四川, 留學印度, 從譚雲山, 師事覺月(P.C. Bagchi, 法國佛學權威萊維之高足), 獲碩士․博士學位於印度國立國際大學, 竝留校任敎. 一九六○年代, 受聘赴加拿大, 開創佛學及中國宗敎硏究. 歷任中國宗敎學硏究會會長, 國際佛學硏究學會, 亞洲學會佛學小組理事等職, 先後訪問英․法․錫蘭․泰國․日本, 兩度應邀前往南韓. 硏究重點爲中國佛敎史, 譯著有中國佛敎編年史(582~960)․宗密大師思想硏究, 及論文六十餘篇, 散見於歐․美․印․日․港及臺灣各佛敎刊物. 其佛學硏究, 著重點爲佛敎史學․禪宗思想及中印宗敎文化史三方面, 亦兼及中國思想史, 論文數篇, 曾被譯爲其他多種文字.
【염의拈衣】
p3265-中→ 拈取袈裟著用之意. 又作提衣. 於禪林中, 住持新入院時, 從師家手中接受法衣, 著於自己身上, 此爲嗣法時之作法. 敕修百丈淸規卷三開堂祝壽條(大四八․一一二六上):如受請時未拈衣, 當擧法語.
【염의斂衣】
p6442-中→ 提衣之對稱. 禪林住持入院時, 披搭由開山所傳之袈裟, 稱爲提衣;若收回袈裟, 卽稱斂衣. 如淨錄卷上(大四八․一二一下):斂衣就座.
【염의染衣】
p3841-上→ 指沙門所著之僧服. 出家後, 脫去在俗之衣而改著木蘭色等壞色所染之衣. 又出家時須落髮剃鬚, 竝穿著染衣, 始成僧尼, 故又稱剃髮染衣.
【염정이법染淨二法】
p3841-中→ 染法․淨法之竝稱. 又稱淨法不淨法. 染, 卽煩惱汚穢之義, 是無明之法. 淨, 卽遠離煩惱, 淸淨之義, 是法性之法. 攝大乘論釋卷十三謂, 生死爲不淨品, 涅槃爲淨品. 成唯識論卷三(大三一․一四中):雜染法者, 謂苦․集諦, 卽所能趣生及業惑. 淸淨法者, 謂滅․道諦, 卽所能證涅槃及道.此謂生死不淨之法爲染法, 涅槃或滅․道二諦爲淨法. 又大乘起信論謂, 無明妄現之境界爲染法, 眞如之淨相爲淨法. 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 乃至成佛後始可斷滅, 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 故無明熏習又稱染法熏習或染熏, 眞如熏習又稱淨法熏習或淨熏. 法華經玄義釋籤卷十四(大三三․九一九上):法性之與無明, 遍造諸法, 名之爲染;無明之與法性, 遍應衆緣, 號之爲淨. 濁水淸水, 波濕無殊, 淸濁雖卽由緣而濁成本有, 濁雖本有而全體是淸.又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下謂, 以在纏心變造諸法, 一多相礙, 念念住著, 稱爲染;以離障心應赴衆緣, 一多自在, 念念捨離, 稱爲淨. [成唯識論卷四․辯中邊論卷上․大乘止觀法門卷一]
【염제拈提】
p3266-上→ 謂拈評古則. 又作拈古․拈則. 禪林說法, 拈擧古則公案以開發學人之心地. 禪宗本旨原係敎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經論等, 然爲使學人體悟言詮所不及之生死大事, 乃拈提古則公案以擧示宗門之要旨. 碧巖錄第一則評唱(大四八․一四一上):大凡頌古, 只是繞路說禪;拈古, 大綱據欸結案而已.此外, 宗師拈示之古則․公案․機緣語句等, 稱爲拈語. [拈八方珠玉集序․宏智禪師廣錄卷二․卷三․從容錄第二十一則評唱]
【염종斂鐘】
p6442-中→ 斂, 收之意. 斂鐘, 謂撞鐘終了之收音. 禪苑淸規卷二念誦(卍續一一一․四四三下):鳴鐘集衆, (中略)知事以下上間立, 首座以下下間立, 維那歛(疑作斂)鐘念誦.
【염주念珠】
p3215-下→ 卽以線貫串一定數目之珠粒, 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之隨身法具. 又稱數珠․珠數․誦珠․咒珠․佛珠. 其梵文原語凡有四:(一)pāsaka-mālā, 音譯鉢塞莫, 意譯數珠. (二)akṣa-mālā, 音譯阿叉摩羅, 珠鬘之義. (三)japa-mālā, 念誦鬘之義. (四)akṣa-sūtra, 意譯爲珠之貫線. 蓋梵語 mālā(或 mālya)乃鬘之意, 印度人自古卽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習, 由是遂演變成念珠之使用. 如古代毘溼奴派極早卽有持帶念珠之習慣. 晩近自印度西北地方所發掘之龍王歸佛雕像中, 有一尊首懸念珠之婆羅門像, 此雕像被推定爲二世紀左右之作品, 故知其時念珠之使用業已風行於婆羅門之間. 烏嚧陀囉佉叉占巴拉奧義書(梵 Rudrākṣa-jābālopaniṣad, 據傳編於四世紀頃)中, 記載烏嚧陀囉佉叉(梵 Rudrākṣa)卽金剛子念珠及其功德;另於惡刹摩利加奧義書(梵Akṣamālīkopaniṣad)中則詳述念珠之製法․功德․材料, 竝以一一之珠配上悉曇五十字門及其深祕之義. 然佛敎使用念珠之時代, 恐係在婆羅門敎(二世紀)之後. 而在我國, 使用念珠來稱名記數, 則始於隋唐之際. 蓋今北傳佛典中有關念珠之記載雖多(多爲後期之經典), 然律部經典卻未有任何記載, 且以律典爲所依之南傳佛敎徒亦未曾流行念珠. 故知念珠雖爲我國․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等地僧俗所攜行之重要法具, 甚至成爲佛敎徒之標幟, 然溯其本源, 念珠竝非佛敎所創用, 於佛陀所制律儀亦未有此類記載. 於佛敎經典中有關念珠之起源, 一般多以木槵子經所記載佛陀對波流離王之開示爲通說. 木槵子經(大一七․七二六上):佛告王曰:『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 當貫木槵子一百八, 以常自隨, 若行․若坐․若臥, 恆當至心無分散意, 稱佛陀․達摩․僧伽名, 乃過一木槵子, 如是漸次度木槵子, 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 乃至百千萬.” 此外, 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另有不同記載;亦有謂念珠之來源, 係由比丘計算布薩日數所持之黑白三十珠爲濫觴. 念珠之顆數, 諸經所載不一, 略擧較常見之用法:(一)木槵子經作一百零八顆. (二)陀羅尼集經卷二作數珠法相品擧出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顆等四種. (三)數珠功德經亦擧出四種, 卽一百零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顆等. (四)金剛頂瑜伽念珠經以一千零八十顆爲上品, 一百零八顆爲最勝, 五十四顆爲中品, 二十七顆爲下品. (五)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謂上品一百零八顆, 中品五十四顆, 下品二十七顆, 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顆. 此外, 另有三十六顆․十八顆. 上記之中, 以使用一百零八顆爲最普遍. 使用顆數之不同, 所代表之意義亦有分別:(一)一百零八顆, 表示求證百八三昧而斷除百八煩惱. (二)五十四顆, 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五十四階位, 卽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三)四十二顆, 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四十二階位, 卽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四)二十七顆,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 卽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 (五)二十一顆, 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六)十四顆, 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 (七)一千零八十顆, 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 故共成一千零八十. (八)三十六顆與十八顆之意義, 一般認爲與一百零八顆相同, 然爲便於攜帶, 遂三分一百零八爲三十六, 或六分爲十八, 而非別有深義. 然上記顆數與表徵意義之差別, 僅係歷代祖師爲方便敎化所賦豫之配合, 而非源自原典經文所擧示者. 有關念珠之材料, 諸經所載, 種類繁多:(一)陀羅尼集經卷二列擧金․銀․赤銅․水晶․木槵子․菩提子․蓮花子等七種. (二)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擧出菩提子․金剛子․眞珠․蓮花子․金銀諸寶, 及以上諸材和合等六種. (三)諸佛境界攝眞實經卷下持念品列擧香木․蒐石․銅․鐵․水晶․眞珠․蓮花子․金剛子․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十種. 此外,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蘇悉地羯囉經卷中供養次第法品․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除障分品等, 則分別列擧十․十一․十二․十四等種類. 念珠常附加母珠․數取․記子․記子留等, 若以一百零八顆串成之念珠而言, 所附加之母珠有一顆及兩顆兩種, 母珠又稱達磨珠. 數取又稱四天珠, 乃附加於一百零八顆中間之四顆小隔珠. 密敎之念珠, 通常於第七顆(自母珠開始算)與第二十一顆之後揷入數取. 記子又稱弟子珠, 一般有十顆․二十顆, 或四十顆, 係串於母珠之另一端, 以十顆爲一小串, 表示十波羅蜜, 捻珠念佛滿一百零八遍時卽撥動一記子以爲計數. 若記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多爲水晶所成), 則稱助明․淨明․維摩․補處菩薩. 記子留指每串記子之末端所附之珠. 據金剛頂瑜伽念珠經載, 諸珠表示觀音, 母珠表示無量壽或修行成滿之佛果, 故捻珠至母珠時, 不得越過, 須逆向而還, 否則卽犯越法罪. 掐捻念珠而誦咒念佛, 能産生諸種功德. 據木槵子經載, 若念誦佛陀(佛)․達磨(法)․僧伽(僧)之名, 滿二十萬遍, 而身心不亂, 無諸諂曲者, 則命終之後, 得生第三焰天, 衣食自然而得, 常安樂行. 另據陀羅尼集經卷二作數珠法相品載, 若以金․銀․赤銅․水晶等諸寶物所成之念珠, 掐之誦咒․誦經․念佛, 當得十種波羅蜜之功德滿足, 現身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徧知․佛無上之覺智)之果. 此外, 由所用念珠材料之不同, 所獲功德亦有異說. 陀羅尼集經謂各種念珠中, 以水晶之功德爲第一. 攝眞實經卷下建立道場發願品則謂, 香木之念珠, 得一分之福;蒐石․銅․鐵等, 得二分福;水晶․眞珠, 得一俱胝分;蓮花子․金剛子, 得二俱胝分;間錯種種諸寶及菩提子念珠, 於諸功德中最爲殊勝, 得無量無邊不可說之福德. 此外, 守護經․數珠功德經․瑜伽念珠經等亦皆以菩提子之功德爲最殊勝. 於密敎中, 正念誦等盛儀修法時所用之念珠與平常所持用者有所區別. 蓋於法會中, 念誦旣畢, 於掌中蟠妥, 頂戴發願, 其後則連同金剛杵等法器置於寶筥中或銀盤上, 不得與日常生活隨身攜行者相混用. 另以材料而言, 盛儀法會所用之念珠亦別於平常持用者, 前者多以水晶所成, 若以純水晶所成之念珠, 稱爲裝束念珠, 特用於盛儀中. 此外, 交雜少數其他材料而成者, 則稱半裝束念珠. 又依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剛界)之別, 所用之念珠亦有定規. 以三部而言, 據蘇悉地羯囉經之說, 佛部用菩提子, 觀音部(蓮華部)用蓮花子, 金剛部用嚕梛囉叉子之念珠. 以五部而言, 據守護經․瑜伽念珠經等之說, 佛部用菩提子, 金剛部用金剛子, 寶部用金․銀․琉璃等諸寶, 蓮華部用蓮花子, 羯磨部用種種材料和合而成之念珠. 於各部之中, 持用念珠之部位亦有頂髻․身․頸․臂等之分別. 此外, 密敎經典對掐捻念珠之指法亦有詳細之記載, 以五部而言, 據攝眞實經載, 於佛部, 應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掐之;於金剛部, 以右手拇指與中指;於寶部, 以右手姆指與無名指;於蓮華部, 以右手拇指與小指;於羯磨部, 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合捻之. 以三部而言, 據蘇悉地經載, 於佛部, 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之指尖相合, 中指與小指直立, 食指略屈附於中指中節以掐之;於蓮華部, 拇指與中指指尖相合, 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於金剛部, 拇指與食指指尖相合, 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 於密敎諸尊中, 手持念珠者頗多, 如胎藏界外金剛部之火天․準提佛母․千手觀音等皆是, 其中千手觀音係於其右方之一手持執念珠, 稱爲數珠手. [大日經卷一具緣品․一字佛頂輪王經卷四․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卷十一數珠儀則品․釋氏要覽卷中․開元釋敎錄卷三․續高僧傳卷二十道綽傳․類聚名物考卷二五五]
【염지念持】
p3215-上→ 指憶念受持, 毫不間斷. 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大二五․四○五下):念持智慧, 在緣中不令散亂, 故名念處.[八十華嚴經卷一]
【염지불念持佛】
p3215-中→ 日本佛敎用語. 又作枕木尊. 略稱持佛. 指安置於私室或隨身攜帶之佛像. 據四分律比丘戒本․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臥息方法條等所載, 可知印度夙有於僧房內安置佛像作尋常禮敬之習. 於日本, 以小型者爲多, 且受人喜愛. 天平前期之傑作, 如橘夫人之念持佛, 多安置於龕中. 其後, 置像於屋內之內持佛堂, 乃至獨立一間, 或別立一室之持佛堂之風氣頗盛. [拾遺往生傳卷上․類聚名物考卷二十六]
【염착染著】
p3841-下→ 謂由於貪愛等煩惱, 心中有所染汚與執著. 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一․八上):深見因緣者, 更不外求師;能於陰界入, 離欲無染著.又中阿含卷四十五心經(大一․七○九上):爾時有一比丘, 獨安靜處, 宴坐思惟, 心作是念:“誰將世間去?誰爲染著?誰起自在?” 新華嚴經卷七十八(大一○․四三三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服菩提心延齡之藥, 於無數劫, 修菩薩行, 心無疲厭, 亦無染著.[長阿含卷十釋提桓因問經․不退轉法輪經卷二聲聞辟支佛品․大智度論卷十二]
【염처念處】
p3219-下→ 梵語 smṛty-upasthāna. 又作念住. 念, 爲能觀之智;處, 爲所觀之境. 卽以智慧觀察對境, 而留住意念於此. 爲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科. 念處有四種, 係以身․受․心․法等四念處, 觀自相․共相, 而一一對治淨․樂․常․我等四顚倒. 此外, 三念住(三念處)又作三意止, 則爲佛十八不共法之一, 指佛所特有之功德. 卽:(一)第一念住, 弟子等熱心聞法․行正敎, 如來不因此而暗自歡喜, 失其平靜心. (二)第二念住, 弟子等若不熱心聞法․行正敎, 如來亦不因此起憂愁, 而失其平靜心. (三)第三念住, 弟子等或熱心聞法․行正敎, 或不熱心聞法․行正敎, 如來皆不起歡喜或憂愁, 而失其平靜心. 又佛․法․僧․戒․施․天等念, 稱爲六念或六念處. (參閱四念住1708)
【염천念天】
p3207-中→ 梵語 devānusmṛti, 巴利語 devānussati. 爲十念之第六, 或六念之第六. 指專精繫念諸天之富樂, 竝修布施․持戒等善業, 令身口意淸淨而不作穢業, 以感得殊勝之天人身. 增一阿含經卷二廣演品(大二․五五五下):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 結跏趺坐, 繫念在前, 無有他想. 專精念天, 身口意淨, 不造穢行. 行戒成身, 身放光明, 無所不照. (中略)常當思惟不離天念, 便當獲此諸善功德.” [雜阿含經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經卷一․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參閱念3206)
【염천鹽天】
p6947-中→ 梵名 Yāma. 六欲天之一. 又作夜摩天․焰摩天. 意譯作妙善天․善時分天. 卽欲界之第三重天. 天王名牟修樓陀. [道行般若經卷二․正法念處經卷三十六․可洪音義卷一](參閱夜摩天3132)
【염파도조閻婆度鳥】
p6338-下→ 爲地獄中令罪人受苦之鳥. 又作閻婆鳥. 居於十六眷屬地獄中之閻婆度地獄(又作閻婆蹉度地獄). 據正法念處經卷十五載, 閻婆蹉度地獄有閻婆鳥, 身大如象, 嘴銳利而生焰, 每捉執罪人於上空, 東西遊行, 驟然而放之, 如石墜地, 碎爲千百段. [往生要集卷上]
【염팔방주옥집拈八方珠玉集】
p3265-中→ 凡三卷. 全稱佛鑑佛果正覺佛海拈八方珠玉集. 宋代僧祖慶重編, 理宗寶祐五年(1257)刊行. 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九冊. 係佛鑑太平慧翹․佛果圜悟克勤․正覺方菴宗顯․佛海石溪心月等四人, 對禪門八方珠玉集內之古則․公案三一九條, 各作拈提, 揭示參玄捷徑, 以開學人正眼. 然禪門八方珠玉集今已散佚.
【염향拈香】
p3265-下→ 卽於諸佛菩薩及祖師像前燒香․上香. 又作捻香. 開堂之日, 拈香祝天子, 稱祝聖拈香;初任住持或初次開堂說法時, 爲自己之本師拈香, 以表明師承關係及感念師恩之情, 稱嗣法拈香. 爲諸佛菩薩․檀越(施主․信徒)等拈香, 再宣說法語, 稱拈香佛事. 其中, 嗣法拈香, 係住持親自揷香於爐中, 其餘之拈香行事, 則由住持拈香付與侍者, 再由侍者揷香於爐中. 有關拈香之作法, 據禪苑淸規卷五堂頭煎點條載, 燒香者於香臺之東, 向住持問訊畢, 兩手捧起香盒, 以右手拈盒置於左手中, 繼以右手將盒蓋安放香臺之上, 右手上香, 向敬獻之對象焚之, 其後, 右手將盒蓋覆於盒上, 雙手捧香盒安放於香臺, 竝低訴祝願. 祖庭事苑卷八拈香(卍續一一三․一一八下):釋氏之作佛事, 未嘗不以拈香爲先者, 是所以記香而表信. 經曰:『信是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此其意也. 今開堂長老必親拈香者, 以所得之法, 必有所自, 所行之道, 其外衛者必藉乎王臣, 俾福慧雙資, 必圖報於此日, 豈偶然乎?[敕修百丈淸規卷三開堂祝壽條](參閱燒香6263)
【염향鹽香】
p6948-中→ 鹽味本鹹而無香, 以此比喩有名無實或現實中全然不存在之事物. 其義同於龜毛․免角, 皆謂凡夫對實我․實法之妄執. 成實論卷二(大三二․二五六上):世間事中, 免角․龜毛․蛇足․鹽香․風色等, 是名無.
【염향인染香人】
p3841-中→ 喩指念佛之人. 念佛者染佛之功德, 其功德盈滿身心, 故稱染香人. (參閱香光莊嚴4011)
【염화미소拈華微笑】
p3266-中→ 指佛陀拈華示衆, 迦葉尊者因了悟而破顔微笑之典故. 全稱拈華瞬目破顔微笑. 又作拈花微笑. 後世引申爲黙然兩心相通之意. 據聯燈會要卷一載, 釋尊於靈鷲山登座, 當其拈華黙然之際, 大衆俱不解其意, 唯獨摩訶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乃當衆宣言(卍續一三六․二二一上):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 敎外別傳, 付囑摩訶迦葉. 宋代以降, 禪林盛傳此說, 謂此係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所載, 竝據以尊迦葉爲禪宗天竺初祖. 然該經未見於諸經錄, 亦未入藏, 現存者亦被認爲係僞經, 故此說頗有可疑之處. 蓋摩訶迦葉受囑正法之事載於北本涅槃經卷二:佛告諸比丘, 有無上正法付囑摩訶迦葉, 迦葉當爲諸比丘之大依止, 猶如如來爲諸衆生之依止處. 一般推斷, 後世拈華微笑之說, 或係依此敷演而出者.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一․傳法正宗記卷一․五燈會元卷一․佛祖統紀卷五․釋氏稽古略卷四]
【염흔厭欣】
p5759-上→ 厭離穢土欣求淨土之意. 詳稱厭離穢土欣求淨土. 又作欣厭, 欣淨厭穢, 厭穢欣淨, 厭離欣願. 因三界六道爲充滿衆苦之罪惡穢土, 故厭離之;而淨土爲快樂安穩之處, 故欣求之. 源信之往生要集所立十門中, 第一門闡說厭離穢土, 第二門闡說欣求淨土. 於日本淨土宗, 以厭欣之心爲總安心, 以三心爲別安心. [淨土十疑論, 觀經玄義分, 般舟讚, 選擇傳弘決疑鈔卷三]
【염흔진실厭欣眞實】
p5759-中→ 詳稱厭離眞實心, 欣求眞實心. 日本眞宗開祖親鸞之愚禿鈔將自利(自力)眞實分爲二種 : (一)厭離眞實, 爲聖道門, 難行道, 豎出(法相等之權敎)自力. 所謂豎出, 乃難行道之敎, 以厭離爲本, 有自力心, 故稱厭離眞實. (二)欣求眞實, 爲淨土門, 易行道, 橫出(要門等之方便義)他力. 所謂橫出, 乃易行道之敎, 以欣求爲本, 由願力而厭捨生死, 故稱欣求眞實. 蓋依唐代善導大師觀經散善義之說, 凡屬定散之行, 能修之心, 不雜虛假, 而內外無不調者, 卽謂之眞實;此係親鸞用以說示厭離與欣求二種眞實心之本據.
【엽사獵師】
p6575-上→ 比喩破戒之僧. 卽指無僧戒而著僧衣者. 此類人破壞僧團戒法, 竝以邪見撓亂正法, 雖身著法衣, 猶如獵師. 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七邪正品(大一二, 六四三中):佛告迦葉:“我般涅槃七百歲後, 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正法, 譬如獵師, 身服法服.” [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四四相品]
【엽아월葉阿月】
p5593-上→ (1928~ )臺灣臺南人. 靜宜英專畢業後, 負笈日本. 先後畢業於駒澤大學佛敎學科, 東京大學大學院. 專攻印度哲學, 竝獲得博士學位. 對唯識學鑽硏頗深. 民國六十七年(1978)赴印度, 專攻唯識, 兼習梵文. 後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敎授, 開授唯識學及梵文課程. 著有唯識思想の硏究, 以中邊分別論爲中心比較諸經論的心性淸淨說, 唯識思想的客塵煩惱說―以中邊分別論爲中心, 唯識思想的對治煩惱說─以四念住與四聖諦爲中心等論文多種. 另譯有超越智慧的完成等書.
【엽의보살葉衣菩薩】
p5592-下→ 葉衣, 梵名 Parṇaśavarī, 乃披葉衣之意. 又稱葉衣觀自在菩薩, 被葉衣觀音, 葉衣觀音. 爲觀音變化身之一. 位於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 因全身裹於蓮葉中, 故稱葉衣菩薩. 其密號爲異行金剛. 全身呈肉色, 左手持索, 右手執杖, 右膝屈立, 坐於赤蓮花上. 以葉衣菩薩爲本尊, 念誦葉衣觀自在菩薩經, 可袪除各類疾病, 稱爲葉衣法. 若用以祈求國王大臣之長壽無病, 則稱葉衣鎭 ; 若以之爲安鎭宅第之修法, 則稱鎭宅法. 或謂此尊卽三十三觀音之一. [靑龍寺儀軌卷中, 阿娑縛抄卷九十三葉衣鎭]
【엽주葉舟】
p5592-下→ 明代畫僧. 生卒年不詳. 江蘇松江人. 字飄仙, 號雪漁. 善畫花卉. 明亡後披緇爲僧. 晩年唯畫佛, 尤以佛像籃中之折枝花卉爲妙. [國朝耆獻類徵卷四六四, 國朝畫識卷一]
【엽파가이거葉巴迦爾居】
p5592-下→ 西藏佛敎迦爾居派潑結迦爾居支派之一. 約於十二世紀後期, 潑結木九巴之弟子耶歇孜巴建葉浦寺, 創立該派, 後爲其他敎派所倂.
【영가선종집주永嘉禪宗集註】
p2015-上→ 凡二卷. 明代僧無盡傳燈重編竝注釋, 熹宗天啓二年(1622)刊行. 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一冊. 唐慶州刺史魏靜曾編集永嘉集, 揭示永嘉玄覺之修禪要義及悟道歷程, 然傳燈以爲永嘉集之內容雜亂, 迭有訛謬, 與永嘉玄覺之本意相去甚遠, 故將原有之十項目(慕道志儀․戒憍奢意․淨修三業․奢摩他頌․毘婆舍那頌․優畢叉頌․三乘漸次․理事不二․勸友人書․發願文)更改次序與內容爲:歸敬三寶․發宏誓願․親近師友․衣食誡警․淨修三業․三乘漸次․事理不二․簡示偏圓․正修止觀․觀心十門. 又詳豫注釋, 竝附錄宋僧行靖所撰永嘉集註之注釋, 以闡明玄覺大師之止觀觀心宗旨.
【영가증도가永嘉證道歌】
p2015-中→ 全一卷. 又作永嘉眞覺禪師證道歌․證道歌. 唐永嘉玄覺(665~713)撰.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玄覺初學天台, 後聞禪宗六祖慧能說法, 遂改宗入禪門, 著作本文, 全文有二四七句, 每句大部分爲七字, 共一八一四字(一作二六七句一八一七字), 爲古體詩之體裁, 或四句或六句一解, 只分五十一解, 揭示其悟境之要旨. 撰述年代推定爲神龍五年(705)頃. 本書以流麗之文體敘述禪宗眞髓, 乃禪文學之絶唱, 故廣受禪門喜愛. 本書之注釋書有多種, 如宋僧彦琪․知訥等各作證道歌註一卷. [宋高僧傳卷八․景德傳燈錄卷三十․祖庭事苑卷八․濟北集卷十八](參閱證道歌註6704)
【영가집永嘉集】
p2014-下→ 凡一卷. 全稱禪宗永嘉集. 又稱永嘉禪集․永嘉禪宗集․玄覺永嘉集. 唐代永嘉玄覺(665~713)撰, 慶州刺史魏靜輯.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玄覺早年學天台, 其後參訪南宗禪六祖慧能, 於某夜開悟得證, 遂改宗入禪門. 本書內容卽以天台止觀遮照之旨解釋禪宗之禪, 揭示禪定之用意及修行之歷程. 本書共分十篇:第一慕道志儀․第二戒憍奢意․第三淨修三業․第四奢摩他頌․第五毘婆舍那頌․第六優畢叉頌․第七三乘漸次․第八理事不二․第九勸友人書․第十發願文. 卷首附有魏靖之序, 初三門爲序分, 次五門爲正宗分, 後二門爲流通分. 本書爲臺禪融合之初作, 故頗受矚目. 有關之注釋書有宋僧行靖之永嘉集註二卷․明僧傳燈之永嘉禪宗集註二卷․高麗僧己和之永嘉集說誼二卷等. [佛祖統紀卷十高麗諦觀條․天台四敎儀集註卷下․宋高僧傳卷八․禪籍志卷上․唐書藝文志第四十九․佛典疏鈔目錄卷下]
【영각靈覺】
p6943-下→ 謂衆生本具靈妙覺悟之佛性. 或指靈妙不可思議之智慧. 又衆生本具之佛性與佛之智慧無異, 稱爲靈覺不二.
【영각원현선사광록永覺元賢禪師廣錄】
p2018-中→ 凡三十卷. 又作永覺和尙廣錄. 明代僧元賢(1578~1657)所撰, 爲霖道霈重編. 淸順治十四年(1657)刊行. 收於卍續藏第一二五冊. 編集福州鼓山湧泉寺語․泉州開元寺語․杭州眞寂禪院語․劍州寶善庵語․小參․普說․茶話․拈古․頌古․佛事․書問․序․記․文․考․疏․銘․諸祖道影贊․偈頌等, 及卷二十七與二十八之洞上古轍․卷二十九與三十之예言. 卷首收錄禪餘內集序․禪餘外集序․最後語序․鼓山晩錄序, 於林之蕃所撰之序文中謂, 以上諸單行本原皆收於本廣錄中, 其中, 禪餘內集爲語錄集, 禪餘外集則爲詩文, 各八卷, 太冲道順編, 皆刊行於崇禎十六年(1643). 鼓山晩錄係元賢六十七歲至七十五歲間再住鼓山之語錄, 凡二卷, 太冲道順編, 約刊行於永曆六年(1652)間. 最後語係元賢八十歲示寂前之最後絶唱, 凡二卷, 傳善編, 約刊行於永曆十一․十二年間.
【영강사迎江寺】
p3516-上→ 位於安徽安慶. 古稱永昌禪寺․古萬佛寺. 爲我國長江沿岸著名古寺之一. 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 歷代均有整修及擴建. 明光宗親題賜名護國永昌禪寺;至淸代再度修建, 竝改今名. 迄今諸堂整備, 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大士閣․毘盧寶殿․振風塔等. 其中振風塔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 磚石結構, 凡七層, 分一六八階盤旋而上, 每層八角, 各懸銅鈴, 風起卽叮噹作響, 故有此名;塔之造型及工藝技巧, 頗具明代建築之特色, 爲極著名之古塔.
【영겁永劫】
p2011-下→ 永久劫(梵 kalpa)之略稱. 謂無限長之時間. 劫, 卽古代印度表示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 又作曠劫. 兆․載皆表極大之數. 據無量壽經卷上載, 阿彌陀佛於因位爲法藏菩薩時, 爲濟度衆生而發四十八願, 更於重發誓後謂(大一二․二六九下):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 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故阿彌陀佛因位之修行, 稱爲永劫修行, 或兆載永劫行. 或形容衆生輪迴流轉時間之久長, 稱爲永劫, 如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末所說(大四七․四八七中):十惡․五逆․至愚人, 永劫沈輪在久塵.若用於指未來之情形, 則稱爲未來永劫. (參閱兆載永劫2186)
【영계靈界】
p6937-下→ 指亡靈所住之幽冥世界.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大二一․三七六上):謹以香潔飮食及錢財幣帛等, 先奉獻十方諸佛, (中略)一切冥官․冥道․僧․尼․靈界五百餓鬼衆.
【영곡사靈谷寺】
p6936-上→ 南京名刹之一. 位於江蘇南京之東北, 鍾山之陽. 本名爲道林寺. 南朝劉宋時, 寶誌禪師所建. 梁武帝時, 建寶誌塔於玩珠峰前, 改名爲開善寺, 智藏曾於此宣講成實論. 宋時稱爲太平興國寺, 後改稱蔣山寺. 山門有第一禪林之匾額. 明洪武年間移於東麓, 賜名靈谷寺. 本寺規模及殿宇極爲宏偉, 由山門至大殿相距約三公里, 沿途殿宇充盈, 號稱金陵第一名刹. 後遇太平天國之亂, 毁於兵火, 僅存無樑殿, 爲明代初期建築. 民國十七年(1928)北伐成功後, 政府建革命陣亡將士紀念塔於此, 又稱靈谷寺塔. 寺內有奉祀玄奘頭蓋骨之舍利塔, 竝收藏取自雷峰塔之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唐人寫經眞跡等佛敎文物. [金陵梵刹志卷三․大明一統志卷六]
【영골靈骨】
p6938-中→ 梵語 śarīra. 音譯舍利. 又作骨身. 通常指佛之遺骨, 亦卽佛舍利. 又尊稱死者之遺骨, 亦稱靈骨. 敕修百丈淸規卷三有靈骨入塔一項, 卽指將亡僧荼毘後之遺骨送入塔所. [翻譯名義集卷五]
【영공靈供】
p6936-中→ 指供於亡者靈牌前之齋食. 卽人死後四十九日間, 設中陰壇, 陳列供物. 蓋人於死後七七日內, 尙未投生他界, 稱爲中陰身, 又稱健達縛, 意譯爲尋香, 卽尋香而食, 故爲進食物之香氣於死者而供齋食;若少福者食惡香, 多福者則食好香. [俱舍論卷九․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
【영관靈觀】
p6946-下→ ①唐代僧. 爲黃檗希運之法嗣, 住福州烏石山. 生卒年不詳. 師性喜獨處, 人罕見之. 僅有一信士依時供食, 師亦僅於此時始開戶. 世稱老觀和尙. 師有老觀閉戶之公案傳世, 內容係師與雪峰禪師間之機緣對話. 禪苑蒙求卷上(卍續一四八․一○八下):靈觀禪師尋常扃戶, 人罕見之, 唯一信士每至食時送供方開. 一日, 雪峰伺便扣門, 師開門, 峰驀胸搊住, 曰:“是凡?是聖?” 師唾曰:“這野狐精!” 便推出, 閉卻門. 峰曰:“也祇要識老兄.” 由此公案中, 顯示師歇止一切問答等言詮思辨之脫俗風格. [景德傳燈錄卷十二]. ②(1485~1571)李氏朝鮮時代僧. 嶺南晉州(慶尙南道)人. 號隱庵. 又稱蓮船道人. 所居之處稱芙蓉堂. 十七歲出家於德異山. 遊學敎禪, 兼通老莊百家之學, 於金剛山彌勒峰內院黙坐九年而省悟. 其後參謁智異山之碧松智嚴, 竝嗣其法. 智嚴示寂後, 乃代之領衆, 蔚爲嶺湖以南之大宗師. 宣祖四年示寂, 世壽八十七. 門人有西山休靜․浮休善修, 李朝中期以降之朝鮮禪敎, 大半出於彼等之法系. [芙蓉堂行績(收於休靜之淸虛堂集)․朝鮮佛敎通史中編(李能和)․李朝佛敎(高橋亨)․朝鮮禪敎史(忽滑谷快天)]
【영광靈光】
p6935-中→ 指衆生本具之佛性, 淸淨無染, 靈照而放光明. 五燈會元卷三百丈章(卍續一三八․四四下):靈光獨耀, 逈脫根塵, 體露眞常, 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 本自眞成, 但離妄緣, 卽如如佛.
【영광사靈光寺】
p6935-中→ 北平名刹之一. 位於覺山(今翠微山)東麓. 唐大曆年間(766~779)創建, 初名龍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重修, 稱覺山寺;復經明成化十四年(1478)重修, 改稱今名. 本寺殿宇弘敞, 傍有水池, 池上有亭榭, 頗爲幽緻. 其旁有歸來庵, 寺後原有韜光庵, 毁於火災. 本寺原有招仙塔, 爲遼道宗咸雍七年(1071)所建, 毁於八國聯軍, 僅剩塔基. 民國四十七年(1958)至五十三年春, 於塔基中發現十一世紀之釋迦佛牙舍利, 遂於寺內新建一座高十五公尺․八角形十三層檐之佛牙舍利塔及附屬殿堂.
【영교靈嶠】
p6941-下→ 唐代洪州宗僧. 籍貫․生卒年均不詳. 受馬祖道一印可. 後隱居於鼓山(福建閩縣)前巖, 卽今鼓山白雲峰山麓之湧泉寺. 傳該地原係深潭, 內有毒龍, 爲害居民, 唐建中四年(783), 郡從事裴冑請師制伏, 師於潭畔誦華嚴經, 龍遂離去. 衆深感師之德, 就潭址建寺, 迎師住錫, 帝敕賜華嚴之匾額, 稱爲華嚴寺, 大弘法化, 後不知所終. [增訂佛祖道影卷二(虛雲)]
【영근靈根】
p6938-上→ (1915~ )湖南郴縣人. 民國二十年(1931)依得一和尙出家, 同年受具足戒. 旋遊南嶽, 畢業於南嶽佛學院. 後入華嚴硏究社一年. 四十年來臺灣, 曾執敎於新竹靈隱寺二年. 後入臺北松山寺任知客, 爲該寺住持道安法師之得力助手. 繼道安之後, 爲該寺住持, 竝兼任獅子吼雜誌發行人.
【영기永奇】
p2012-中→ (1820~1865)朝鮮僧. 湖南古阜人. 十四歲入漢陽三角山僧迦寺, 從沙門大演出家. 後居寶蓋山地藏庵, 倣效沙門省常之行, 勤於書寫阿彌陀經. 未久, 入三角山刻製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蓮宗寶鑑等, 而將板木藏於水落山興國寺, 其後卽住持該寺. 哲宗六年(1855), 住於奉恩寺, 與印虛性惟等募資印刻華嚴經疏演義鈔八十卷․別行一卷․準提千手合璧一卷․天台三隱詩集等. 哲宗十一年, 結庵於寶蓋山足臺喜峰巒, 刻地藏經․觀心論等. 李太王二年, 印行海印寺大藏經二帙, 藏於雪岳五歲寺及五臺山寂滅寺. 同年示寂, 享年四十六.
【영낙갈마瓔珞羯磨】
p6857-上→ 羯磨, 謂授戒之作法. 指瓔珞經大衆受學品所明授戒之作法. 乃梵網戒宗之相宗, 天台一乘家之所遵循者.
【영낙瓔珞】
p6856-下→ 梵語 muktāhāra, hāra 或 keyūra. 音譯作吉由羅․枳由羅. 又作纓絡. 由珠玉或花等編綴成之飾物. 可掛在頭․頸․胸或手脚等部位. 印度一般王公貴人皆佩戴之. 又據諸經典所載, 在淨土或北俱盧洲, 均可見樹上垂有瓔珞. 法華經普門品(大九․五七中):解頸衆寶珠瓔珞, 價値百千兩金, 而以與之.[無量壽經卷下․起世經卷一鬱單越洲品․慧琳音義卷七十八]
【영낙죽瓔珞粥】
p6856-下→ 指雜糅野菜之粥. 因野菜之莖蔓牽連, 狀如瓔珞, 故稱瓔珞粥.
【영납領納】
p5948-上→ 謂身心領受納得, 感受快感, 不快感. 成唯識論卷三(大三一․一一下) : 受, 謂領納順, 違, 俱非境相爲性.[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一之三]
【영녕사永寧寺】
p2016-上→ ①位於河南洛陽以東十五公里之處, 地當漢魏洛陽故城內. 今爲廢寺, 僅存部分塔基, 及燒焦之甎塊․佛像等. 北魏時, 菩提流支等曾於此譯述諸經論. 原係北魏獻文帝皇興元年(467)建於山西大同之大寺. 遷都洛陽後, 孝明帝之生母靈太后胡氏於熙平元年(516, 梁天監十五年)創建一新寺, 亦號永寧寺. 據洛陽伽藍記卷一載, 寺在宮前閭闔門南御道之東, 規模鉅大. 北面爲正殿, 形制仿太極殿, 中置諸像, 甚爲工巧綺麗. 僧房周接千餘間, 臺․觀等參差其間. 正南有三門樓, 高二百尺, 雄壯如天門. 殿南且立九層浮圖, 高九十餘丈, 上置金刹, 復高十丈, 凡出於地面千餘尺, 繡柱漆扉, 極盡土木之工;簷間綴飾金鐸五千餘枚, 高風永夜, 鏗錚之聲聞及十里, 門外尙有靑槐․綠水之景. 其時, 與西域之往來頻繁, 西域人多次贈與佛像․經典, 皆藏於寺內. 永熙三年(534, 北魏滅亡), 該寺九層塔之第八級忽發大火, 救之無及, 連燒三月, 因而荒廢. 其後魏衰, 高歡遷都於鄴, 寺遂毁於兵火. 然隋唐以來造寺置塔, 多倣其制. [續高僧傳卷一․開元釋敎錄卷六․佛祖統紀卷三十八․魏書卷十三․北周書卷十七]. ②位於黑龍江口特林地方. 今之東北地區, 在歷史上爲邊族之領地或羈縻地區, 至明太祖派兵收復遼東, 設立遼東都司, 才再入版圖. 經成祖․宣宗兩朝經略招撫, 聲威一度遠至黑龍江口․庫頁島, 明代史籍多有記載此經營東北之事實. 至淸初, 因對其起源地曾爲明廷臣屬之事甚爲忌諱, 故蓄意抹煞, 湮滅禁焚史籍文獻, 致使後人對明初在東北之情形日久淡忘. 永樂九年(1411), 明成祖於黑龍江口設奴兒干都司, 招撫女眞族. 永樂十一年, 內官亦失哈等奉敕建永寧寺, 竝刻敕修奴兒干永寧寺碑記. 宣德六年(1431)重建, 竝立重建永寧寺記碑, 其後不詳. 淸嘉慶十四年(1809), 曾爲日人間宮林藏發現. 至光緖十一年(1885), 二碑再度爲曹廷杰發現, 今藏於蘇俄海參崴博物館. 其中, 永樂十一年之碑, 四面均有刻文, 正面爲漢文, 背面爲同一內容之女眞文․蒙古文;兩側則刻有漢․女眞․蒙古․西藏等四種文字之唵嘛呢叭口彌吽六字咒. 永寧寺碑之發現, 已廣泛引起國內外學者硏究之興趣, 對於明初經營東北史實之確定極具重要性. [吉林通志卷一二○․滿州金石志․女眞文金石志稿․明初の滿洲經略下編(和田淸, 滿鮮地理歷史報告一五)]
【영녕永寧】
p2015-下→ ①(1292~1369)元末明初僧. 江蘇南通人, 俗姓朱. 字一源, 諱永寧. 世稱虛堂禪師, 又號虛幻子. 曾參謁太湖山無用禪師而了悟玄旨. 至治年間(1321~1323), 住持宜興之龍池. 其後, 歷住李山․天寧諸寺. 頗受元順帝之歸敬, 曾三次賜號. 明洪武二年示寂, 世壽七十八. 遺有四會語錄. [續稽古略卷二]. ②(1483~1565)明代僧. 江蘇六合人, 俗姓郭. 字西林. 幼年出家, 參禮報恩寺無瑕玉爲師. 武帝南巡, 駐蹕寺中, 師曾隨侍之, 甚受禮重, 遂任僧錄之職. 每以僧侶無學爲憂, 特請雲谷․守愚等師敷席講授, 竝親督學人列坐恭聽. 嘉靖四十四年示寂, 世壽八十三.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卷三十]
【영단습기지永斷習氣智】
p2018-中→ 指永遠斷除煩惱之智慧. 於密敎中, 卽大日如來出生西方金剛利菩薩之智. 金剛利菩薩以般若波羅蜜之劍, 能滅盡自․他之無量雜染諸苦.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大一八․二九八中):就一切如來永斷習氣智而生金剛利.又永斷習氣之智力, 爲如來證得實相․了達一切的十力之一, 卽漏盡智力. (參閱十力361)
【영당靈堂】
p6938-中→ 謂有靈異之神佛殿堂. 又指祭奠死者遺體之室.
【영당影堂】
p6004-上→ 指安置宗祖或高僧影像之堂宇. 又稱祖堂, 祖殿, 大師堂, 開山堂. 乃我國昔日庶民奉祠先人遺像之所, 後佛敎借此二字轉指安置祖師遺像之殿堂. 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五載, 在長安設有唐代善導大師之影堂. 於日本, 供奉諸佛, 菩薩, 諸神, 祖師, 先德之像, 卽稱爲影供. 眞言宗之法會, 亦稱影供.
【영대경永代經】
p2010-上→ 日本佛敎用語. 永代讀經之略稱. 日本淨土眞宗之寺院應信徒之請, 於死者忌日, 讀誦經典, 後漸演變爲寺院之職責, 且代代沿襲, 故稱永代讀經. 又有施行於春秋二季之特別祭日者.
【영도令韜】
p1549-上→ (666~760)唐代禪僧. 江西人, 俗姓張. 又號行滔. 從六祖慧能出家, 不離左右. 慧能示寂後, 納衣守塔. 據景德傳燈錄卷五載, 開元四年(716), 帝聞其德風, 召之, 師稱疾不赴. 上元元年(760), 肅宗以節度使韋利見之奏請, 詔迎六祖之傳法衣入宮內供養, 師以疾辭. 世壽九十五, 諡號大曉禪師. 另據曹溪大師別傳之記載, 師之事蹟與傳燈錄所述頗有出入, 謂師於上元二年與門人惠象․永和等人共同奉詔入宮, 且於當年正月示寂, 世壽八十九.
【영도사靈渡寺】
p6938-下→ 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廈村西側之靈渡山(大頭山)上, 與杯渡山相對. 創建年代不詳, 僅知宋․明兩代嘗加修建, 淸道光二十年(1840)遷至現址重建, 咸豐十一年(1861)改建, 民國十一年(1922)重修. 據廣東考古輯要釋老篇及寶安縣志人物略載, 於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初年, 杯渡禪師以杯渡海, 駐錫屯門山(卽杯渡山), 後遷駐屯門山數里外之小山, 稱爲靈渡山, 山中有寺, 卽靈渡寺. 靈渡山之地形頗似猛虎踞地, 本寺卽位居虎頭處. 寺旁之林壑, 地湧淸泉, 稱爲杯渡井, 甘冽醇郁, 千年未枯竭. 寺境有古鐘一口, 造於道光年間.
【영동무외심嬰童無畏心】
p6415-下→ 十住心之第三心. 日本眞言宗祖空海依大日經․菩提心論等創立十住心說, 其中, 嬰童無畏心, 謂外道凡夫持戒修善, 而得生天之住心. 卽指天乘之心. 以生天之果報雖光明蔽日月, 福報超輪王, 然較彼等大聖, 則爲劣弱愚矇, 猶如孩兒, 故稱嬰童;離三途之苦難, 故稱無畏. 空海祕藏寶鑰卷上(大七七․三六四下):嬰童無畏心者, 外道厭人․凡夫欣天之心也. (中略)脫小分厄縛, 故無畏;未得涅槃樂, 故嬰童. [大日經疏卷二․十住心論卷三](參閱十住心431)
【영동심嬰童心】
p6415-下→ 爲大日經卷一住心品所說八種心之第八. 八種心, 卽善心相續, 輾轉醇熟的轉證次第之八種階位. 自在天等能豫一切至樂, 若衆生能虔誠供養, 則所願皆滿;若聞此言, 歸依信受者, 則於生死流轉中得無畏依, 此爲世間最上之心, 稱爲嬰童心. [大日經疏卷二](參閱八心277)
【영략호현影略互顯】
p6004-上→ 略作影略. 於說明二種有關之事件時, 此方所略之事由他方顯發, 他方所略之事由此方說明. 如是相互補充成完全之說明方式, 稱爲影略互顯. 例如維摩經弟子品中有斷煩惱, 入涅槃一句, 在斷煩惱之次省略得菩提, 在入涅槃之前省略離生死. 卽於與煩惱相對之菩提, 與涅槃相對之生死以影略互顯之方式說明之. [成唯識論卷六, 俱舍論光記卷一, 成唯識論述記卷六末]
【영롱산玲瓏山】
p3888-下→ 位於浙江臨安縣西五公里之處. 兩峰屹立, 盤曲九折, 有石磴道直通山頂. 山麓有一方巨石橫置路邊, 鐫有醉眠石三字, 傳蘇東坡嘗醉眠於此, 故有此稱. 有小溪流經石傍, 其上另有九折․送瀑二岩, 岩上多摩崖題刻. 再上爲臥龍寺, 寺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堂等. 寺東有琴操墓. 據傳, 琴操本爲杭州名妓, 因受蘇東坡之指點, 出家爲尼. 山頂有望江石, 可遠眺富春江. 寺西之三休亭, 遍植古松, 其中最古者稱學士松, 山中景色絶佳.
【영마파寧瑪派】
p5783-中→ 西藏名 Rñin-ma-pa. 西藏佛敎派別之一. 十一, 二世紀時, 西藏僧人中合稱爲三索爾之索爾波且釋迦生, 索爾逈喜饒扎巴, 索爾逈卓蒲巴及絨卻吉桑波等, 奉蓮華生爲開祖, 依其入藏所傳密咒及所遺伏藏修習傳承, 遂成一派. 當時竝無派名, 自後弘期其他敎派産生後, 以其遵循前弘期舊譯之密咒, 故相對於後弘期依據新譯經典之新派而言, 稱之爲寧瑪派. 藏語 rñin-ma, 意譯爲舊, 古舊, 故寧瑪派卽舊派或古舊派之意;亦卽指以舊譯經典爲本, 前弘期所傳之密敎. 又因此派僧人戴紅帽, 故別稱爲紅敎. 此派以普賢爲本初佛, 根本密典爲現存藏文大藏經祕密部中之十八部怛特羅, 但通常所奉行者僅有文殊身, 蓮花語, 眞實意, 甘露功德, 橛事業(以上稱五部出世法), 差遣非人, 猛咒咒詛, 世間供贊(以上屬世間法)等八部. 其敎法以大圓滿法爲正傳. 此外, 無垢友弘傳之幻變密藏及心部等密法, 蓮華生弘傳之金剛橛法, 馬頭明王法, 諸神護法, 靜藏弘傳之文殊法, 吽迦羅弘傳之眞實類法, 黙那羅乞多弘傳之集經等無上瑜伽部密法, 皆爲此派特有之密法. 此派敎義係將一代佛法判爲三部九乘 : (一)聲聞乘, (二)獨覺乘, (三)菩薩乘, (四)作瑜伽乘(事部), (五)方便瑜伽乘(行部), (六)瑜伽乘, (七)大瑜伽乘(生起大瑜伽), (八)隨瑜伽乘(敎阿耨瑜伽), (九)無上瑜伽乘(大圓滿阿底瑜伽). 其中, (一)(二)(三)爲第一部, 屬顯敎, 爲化身佛釋迦牟尼所說, 稱爲共三乘;(四)(五)(六)爲第二部, 屬密敎, 爲報身佛金剛薩埵及大日如來所說, 稱爲密咒外三乘或外密乘;(七)(八)(九)爲第三部, 乃法身佛普賢所說, 稱爲無上內三乘或內密乘, 此爲寧瑪派獨有之密法. 依此顯密九乘循序修習, 而以無上瑜伽中之喜金剛法爲最究竟. 行持從俗, 不守律儀, 以爲觀修自顯現淨智, 契證空理而得解脫. 此派之敎授, 有多種傳承, 如諸佛密意傳承, 持明表示傳承, 常人耳聞傳承. 又有受命者授記傳承, 有緣者埋藏傳承, 發願者印付傳承. 然一般則指經典傳承, 埋藏傳承, 甚深淨境傳承. 其中, 經典傳承又可細分爲幻變經之傳承, 集經之傳承, 大圓滿之傳承等;埋藏傳承相傳係初期大德如蓮華生等, 因見時機未熟, 故將修共不共悉地之敎授, 埋藏於崖石或隱密處, 竝加持之, 使經久不壞, 發願使之與有緣人値遇, 當因緣會遇, 則開藏取經以弘揚;甚深淨境傳承指修行者得到相當證德時, 於定中, 夢中, 或於醒覺中, 感得諸菩薩或師長之現身說法, 此種敎授多爲與修行者修證相適應之法門. 又此派以分散發展爲主, 與地方實力集團關係不甚密切, 至十六, 七世紀方有較具規模之寺院, 後於達賴五世支持下得到較大發展, 其所屬之支派, 較著者有拉尊派(藏 Lhlatsun-pa), 口葛爾托派(藏 Kartok-pa), 那達派(藏 Na-dak-pa), 敏珠林派(藏 Mindollin-pa), 多吉札派(藏 Dorje-tak-pa)等, 其中, 前二者取創始人之名, 後二者則取寺院之名. 著名寺廟除多吉札寺, 敏珠林寺外, 另有四川西部之竹箐寺與口葛妥寺等. [東亞佛敎史(金山正好), L. A. Waddell : The Buddhism of Tibet; H. Hoffmann: Die Religionen Tibets (The Religions of Tibet)](參閱西藏佛敎2593)
【영명사永明寺】
p2012-中→ ①位於洛陽閶闔門外. 係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下詔爲外國沙門而創立者. 殿宇房舍有千餘間, 足見其壯麗. 當時佛敎興盛, 自異域而來之沙門有三千餘人, 亦有遠自大秦國或南方之歌營國而來者. [洛陽伽藍記卷四]. ②位於浙江杭縣南郊之南屛山. 建於後周顯德元年(954), 初稱慧日永明寺, 至宋代改稱淨慈寺. 北宋法眼宗高僧延壽卽曾居此弘法十五年, 世稱永明延壽. 又寺中存有一口鑄於明代之巨鐘, 鐘聲可遍徹山谷, 卽爲著名的南屛晩鐘. (參閱淨慈寺4708). ③位於臺灣陽明山. 內設蓮華學佛園與華梵佛敎學術院, 由曉雲法師領導, 培養佛敎人才. ④位於韓國平安南道平壤之錦繡山中, 浮碧樓之西, 麒麟窟之上方. 爲韓國佛敎三十一本山之一. 又稱萩丹敗. 本寺位於山中, 視野遼闊, 眺望絶佳. 昔時曾爲高句麗王之離宮, 相傳創建於廣開土王三年(394), 其後事蹟不詳. 又寺中之八角五層石塔爲韓國佛敎重要建築遺蹟. [朝鮮金石總覽下永明寺碑․東國輿地勝覽卷五十一]
【영명지각선사유심결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p2013-上→ 全一卷. 略稱唯心訣. 宋代僧永明延壽(904~975)著.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本書爲永明延壽闡明其唯心思想之著作. 延壽主張千途異說歸於一法, 而萬法歸於一心;法華․般若․思益․華嚴․圓覺․楞嚴․大集等諸經亦一法之千名而已, 重要者在於觀心而達一心, 故於書中列擧一二○種邪宗見解, 以觀心之法解其迷惑․照其暗冥, 竝謂觀徹此一眞心, 是非取捨卽可俱消, 豁然淸淨, 而達於圓融解脫之境. 卷末竝附定慧相資歌.
【영모사靈姥寺】
p6937-上→ 越南著名之佛敎建築. 位於順化. 阮潢王子於一六○一年所建. 十七至十八世紀, 在內戰中受到嚴重破壞. 一八一五年重修. 一八四四年於寺前修建七層之福緣塔, 以紀念七世諸佛. 該寺有一自內部發出回音之巨鐘, 爲越南國寶之一.
【영목대졸鈴木大拙】
p5692-下→ (1870~1966)日本臨濟宗學者. 擅長英文, 以英文撰述之禪書多達數十部, 對於東方思想及禪之傳入歐美, 貢獻卓越. 本名貞太郞. 五歲喪父. 二十一歲入東京專門學校(東京早稻田大學之前身)攻讀英文學. 其後於鎌倉圓覺寺隨今北洪川學禪. 次年, 今北洪川示寂, 轉就宗演參禪, 專志修行, 竝博覽有關禪與佛學, 西洋哲學等書. 其間, 陸續從事英譯工作, 任雜誌主編達十一年. 三十歲峙, 繼翻譯佛陀之福音後, 又完成大乘起信論(Aśvaghosh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之英譯. 三十五歲, 從宗演巡迴講演於美洲東部各地. 三十七歲, 出版英文本大乘佛敎槪論(Outlines of Mahāyāna Buddhism). 其後遊學歐洲, 足跡遍歷英, 德, 法, 瑞士等國. 返國後歷任東京帝國大學, 大谷大學敎授及禪道雜誌編輯 ; 另與佐佐木月樵從事眞宗敎義之英譯工作. 四十一歲結婚. 昭和八年(1933), 六十三歲以楞伽經之硏究獲文學博士學位. 次年, 遊歷朝鮮, 中國各地, 遍尋佛蹟. 後曾數度赴美講學. 嘗於大谷大學設立東方佛敎徒協會, 創刊英文雜誌, 前後續刊達二十年之久, 又於鎌倉東慶寺設立松家岡文庫. 七十九歲, 被推薦爲日本學士院會員, 竝受文化勳章. 其後, 曾出席夏威夷大學主辨之第二, 三屆東西哲學家大會. 八十五歲, 組織西藏大藏經硏究會, 自任會長, 刊行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經, 凡一五一卷(甘珠爾四十五卷, 丹珠爾一○五卷, 目錄部一卷) ; 竝參與望月佛敎大辭典之編纂. 九十一歲, 又刊行北京版西藏大藏經續篇(宗喀巴全書, 章嘉全書)十三卷, 及西藏大藏經總目錄, 索引四卷. 九十二歲, 改組硏究會爲鈴木學術財團. 次年, 完成望月佛敎大辭典補遺二卷. 其對於佛敎學, 西藏學, 東方思想之硏究, 貢獻至鉅. 昭和四十一年逝世, 世壽九十七. 畢生著作繁富, 有鈴木大拙選集, 鈴木大拙全集行世. [鈴木大拙的生平與思想(秋月龍珉)]
【영목대졸선집鈴木大拙選集】
p5693-中→ 凡二十六卷. 日本鈴木大拙(1870~1966)撰. 爲鈴木大拙著作中較具通俗性而易爲一般讀者所接受之著作選集. 內容可分爲 : (一)論禪, 包含禪思想, 禪への道(入禪之道), 禪經驗の硏究(禪經驗之硏究), 臨濟の基本思想(臨濟之基本思想), 禪と日本文化(禪與日本文化), 禪による生活(依禪之生活), 禪堂生活の近代的意義(禪堂生活之近代意義)等論著, 闡述禪之意義, 行爲, 意識等. (二)論淨土宗, 包含宗敎經驗の事實(宗敎經驗之事實), 妙好人, 淨土系思想論等論著, 闡述淨土宗之人情味, 基督敎與淨土宗之比較. (三)論佛敎, 包含キリスト敎と仏敎(基督敎與佛敎), 佛敎の大意(佛敎之大意), 日本佛敎, 極東文化史上における仏敎思想の役割(佛敎思想於遠東文化史上之角色), 佛敎生活と受動性(佛敎生活與被動性)等論著, 闡述基督敎與佛敎文化之差異, 大智, 大悲之意義, 業之敎義等佛敎宗敎經驗, 東方思想之特質等. (四)綜論, 包含宗敎と現代人(宗敎與現代人), 東洋と西洋(東洋與西洋), 宗敎入門, 日本的靈性, 宗敎の文化否定性(宗敎之文化否定性), 靑年に與ふ(給靑年們)等論著, 闡論宗敎與科學本質上之比較, 日本宗敎思想史, 對共産主義的錯綜感情之批判, 戰後日本人宗敎之覺醒等. [鈴木大拙の人と學問(古田紹欽)]
【영목학술재단鈴木學術財團】
p5694-上→ 爲二次大戰以後, 日本財經界與佛敎界聯合成立之學術硏究財團. 創立宗旨爲硏究, 解明, 闡述東方思想與世界宗敎. 主要領導者有鈴木大拙, 金倉圓照, 本善隆, 山口益, 長尾雅人, 中村元, 久松眞一, 大類純等國際知名佛敎學者, 此外又網羅各方面之一流學者, 各宗派之領袖爲會員, 硏究員, 評議員, 故成立以來, 被譽爲當今佛敎文化界最高級之學術硏究團體. 會長爲鈴木大拙, 副會長爲久松眞一. 鈴木大拙逝世後, 會長闕如. 創立以來, 除成立各種獎助金資助學者硏究之外, 又出版多種大部叢書, 各類佛敎原典及有關之專題硏究論書. 較重要者, 如多羅那他(梵 Tāranātha)印度佛敎史之藏文原典及德文譯本, 布頓(藏 Bu-ston)之佛敎史及英譯本, 中邊分別論釋疏, 梵文中邊分別世親釋論, 梵藏英般若經典辭典, 藏和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硏究, 梵和大辭典, 及望月佛敎大辭典之增訂出版. 另一項重要業績乃北京版西藏大藏經之影印刊行, 自一九五五年開刊. 北京版西藏大藏經雕版於康熙年間, 爲各種藏文藏經中最完整之版本, 然其版木於光緖年間燬於兵火, 擧世僅存兩部, 分藏於法國巴黎與日本京都大谷大學. 基於東方學與佛敎文獻學之硏究須要, 鈴木財團乃進行此一影印全藏一六八卷之工作, 於一九六一年完成, 俾益佛敎學術界甚大. 此外, 自一九六四年開始, 一年發行一次硏究年報, 每期篇幅皆極長, 所收均爲該團文化委員所著之專門論文, 多爲有關梵文, 藏文文獻之硏究報告, 且每期均附有十餘篇內容嚴謹之書評, 洵爲當代佛敎學硏究之眼目. [近代日本佛學硏究的發展(林傳芳)]
【영몽靈夢】
p6940-下→ 指不可思議之夢. 一般民間相信夢乃諸天․神佛等豫人之預示, 依吉․凶․正․逆之夢兆, 可占卜現實之吉凶, 故不論夢中出現者爲神佛或祖先, 倘夢境與日後實際狀況相符, 則稱之爲靈夢. 對此, 小乘說一切有部指爲實有, 大乘則斥爲妄見. 佛典中有關靈夢之記述甚多, 如修行本起經卷上․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等記載釋尊托胎時白象之靈夢;大品般若經卷十八․般舟三昧經卷上等亦有夢中觀見阿彌陀佛而受感應者. 此外, 中․日高僧傳中有關靈夢之故事亦極多. [大智度論卷六](參閱夢5774․夢經5778)
【영묘靈妙】
p6935-下→ 指人智無法測知之神妙不可思議之事.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一(大四八․四○九上):但以此心, 靈妙自在;不守自性, 故隨迷悟之緣, 造業受報, 遂名衆生;修道證眞, 遂名諸佛.
【영묘瀛妙】
p6666-下→ (1891~1973)福建金門人, 俗姓林. 法號悟心. 民國十八年(1929), 依臺北圓覺寺覺淨法師出家, 翌年任住持. 二十七年變賣私産, 購地建寺, 取名慈善堂, 三十四年改名爲安國寺. 於四十五年赴臺北觀音山凌雲禪寺受具足戒. 生前示相平凡, 淡泊名利, 篤尙誠修. 六十二年示寂, 世壽八十三. 爲臺灣第三位肉身菩薩.
【영묵靈黙】
p6942-中→ (747~818)唐代禪僧. 江蘇毘陵人, 俗姓宣. 參馬祖道一, 得契玄機. 出家受具足戒. 後又參石頭希遷, 豁然省悟, 隨任侍者二十年. 貞元初年(785), 住天台山白沙道場, 二年後, 住浦陽, 後移住婺州(浙江)五洩山, 四方學衆雲集. 元和十三年示寂, 世壽七十二, 法臘四十一. 志閑爲撰碑文. [宋高僧傳卷十․祖堂集卷十五․景德傳燈錄卷七]
【영법구주令法久住】
p1549-上→ 護持佛陀之正法, 使其長久流布於世. 持戒爲令法久住之要因. 五分律卷一所擧結戒十利中, 第九項卽爲法久住故. 此外, 令法久住法爲密敎事相之文殊法之一, 卽依文殊一字法而修之密法. 日本東寺之無名法卽是. [雜阿含經卷四十一․法華經卷四見寶塔品․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十付囑品․勝鬘經十受章․阿娑縛鈔卷一○二]
【영변靈辯】
p6943-下→ (477~522)北魏僧. 太原晉陽(位於山西)人. 自幼出家, 常讀大乘經, 有注釋華嚴經之志. 後入五臺山淸涼寺, 於熙平元年(516)起草華嚴論, 翌年移住玄兌山嵩巖寺;神龜三年(520), 完成華嚴論一百卷, 前後費時五年. 孝明帝嘗召入大內講述大品般若等經論. 正光三年於融覺寺示寂, 世壽四十六. 所著華嚴論, 今僅存如來光明覺品之釋第十卷. [華嚴經傳記卷一․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古淸涼傳卷上]
【영변英辯】
p3950-下→ (1247~1314)元代僧. 俗姓趙. 二十五歲從柏林寺之潭法師受學. 住秦州(甘肅)景福寺, 宣揚法相敎義, 聲名遠播. 主張以佛敎之正理, 對抗儒․道二敎. 師之性格純眞, 樂於布施, 時人敬爲活佛, 深受元世祖(1260~1294在位)禮遇. 於延祐元年示寂, 世壽六十八. 建塔於普覺寺後方. [大明高僧傳卷二]
【영병立令竮】
p4274-上→ 又作伶俜. 步行踉蹌之謂. 法華經信解品(大九․一七中) : 萩立令辛苦五十餘年.
【영복사永福寺】
p2017-中→ ①位於浙江杭縣. 東晉咸和年間(326~334)沙門慧理創建. 唐長慶四年(824), 於此寺刻石壁法華經. 據元稹所撰之刻經記謂, 本寺又名孤山寺, 位於杭州錢塘湖心孤山上. 初於元和十二年(817)左古, 沙門慧皎曾於本寺刻法華經而未果. 至長慶四年白居易來爲刺史, 始完成刻經之業. 其石上下六尺五寸, 長短五十七尺六寸. ②位於江西鄱鄱陽. 創建於南朝梁天監元年(502), 由鄱陽王蕭恢獻出自宅而成. 初名顯明寺, 元代始更名永福寺, 又據鄱陽縣志載, 天台山僧寶倫於北宋天聖二年(1024)在寺之東側建立甎塔, 歷經修葺, 至今仍十分完整美觀. [大明一統志卷五十․大淸一統志卷二四一]
【영복선사寧福禪寺】
p5784-下→ 位於臺灣嘉義民雄. 早年之歷史不詳, 據傳乃創建於三百年前之古寺. 民國十九年(1930)開善法師接任住持, 增建房舍, 整頓寺容. 迨至六十一年度妙法師來此, 見寺宇荒廢, 乃奔走募化, 重新修建, 六十四年十月擧行落成典禮.
【영봉파靈峰派】
p6937-下→ 淸代淨土宗之一派. 湡益大師智旭(1599~1655)所創, 以住杭州靈峰, 故稱靈峰派. 師承紫柏眞可․雲棲袾宏․憨山德淸等性相融會․禪淨一致之說, 主張三學一源, 禪宗․敎宗(包括天台․華嚴等各家)․律宗應相互爲用, 不當分河飮水, 認爲禪是佛心, 敎是佛語, 律是佛行. 尤將禪․敎․律統攝於淨土一門, 以念佛三昧論完成其三學一源之思想體系. 天啓元年(1621), 師發四十八願求生淨土, 晩年更選定淨土十要, 提倡念佛往生. 淨土十要爲智旭敎學之重要著作, 其弟子堅密成時於師示寂後集錄遺作爲十卷, 卽靈峰湡益大師宗論. 堅密之後, 省庵思齊大振法道, 此派臻於極盛. 淸代中葉以降, 佛敎由三學一源更演爲儒佛一致, 遂有居士佛敎之盛興. 淸初錢謙益(1582~1664)著大佛頂首楞嚴經解蒙鈔十卷․般若心經略疏少鈔二卷等, 堪稱淸代居士佛敎之先驅. [有學集卷四十․卷五十․淨土全書․靈峰志(周慶雲)․靈峰一禪師語錄․新續高僧傳卷九․卷十․卷四十五․中國佛敎史卷四(蔣維喬)․湡益大師的淨土思想(聖嚴)](參閱智旭5019)
【영부靈簿】
p6943-下→ 卽記載每日禮拜之佛菩薩及亡者名之簿冊. 又稱過去帳․靈名簿․靈會簿․著鬼簿․鬼簿․常樂記․奠香錄. 初唐戒禪師奉天子命, 將一月之三十日每日配一佛名, 朔日以定光佛爲首, 晦日以釋迦如來爲終, 每日禮拜佛菩薩名, 爲修人天之福報. 後世之靈簿記載每日佛名, 卽依此而來.
【영부현행위永不現行位】
p2010-上→ 卽在大乘菩薩修行階位之十地中, 自第八地以後至佛果之間, 以無漏心任運相續而不起煩惱之位. 又此位之功德於刹那間增進, 故亦稱刹那增進位.
【영사靈祠】
p6938-中→ 靈, 謂靈驗. 靈祠有二意:(二)又作仁祠. 爲佛寺之異名. (二)謂祭拜土地神等之祠.
【영산사靈山寺】
p6934-上→ ①位於浙江錢塘. 隋開皇年中創建, 初名南天竺寺, 唐時更名後天竺靈山寺, 爲天台宗之道場. 宋天禧四年(1020), 復改稱天竺寺. 南宋立爲臺敎五山之一, 元末毁於兵火, 明代慧日大師重興. 至淸代, 又遭太平軍焚毁, 今存之殿宇, 乃亂後新建者. 本寺今爲臨濟宗之道場. (參閱天竺寺1351). ②位於河南宜陽縣城西八公里鳳凰山北麓. 又稱鳳凰寺․報忠寺․報恩寺. 前臨洛水, 依山而建. 寺東之塔林, 列有明淸以來磚造墓塔十餘座. 據宜陽縣誌報恩寺圖所示, 主要之建築有山門․前殿․毘盧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及左右配殿等, 保有金代建築風格. 大雄寶殿有三尊明代之佛像, 爲現今河南最早之泥塑作品. 寺內碑刻林立, 爲硏究書法藝術之珍貴資料. ③位於廣東潮陽. 石頭希遷之法嗣大顚寶通創建於唐貞元七年(791). 長慶二年(822)受賜護國禪院寺額. 元和十四年(819)大顚與潮州刺史韓愈相會, 韓愈留衣而別, 現存有留衣亭․碑記․大顚祖師塔等. ④位於臺灣臺中. 淸光緖十六年(1890), 林允卿於霧峰靑桐岩設觀音廟, 民國三年(1914), 德新․德欽二師重建, 改爲靈山寺. 三十五年, 大殿被山洪沖毁, 乃重建於臺中, 德眞法師任開山住持. 三十八年, 設念佛會, 聘請李炳南居士定期講經. 又先後設置靈山學苑與霧峰分院. 七十年, 新建宮殿式三層樓, 莊嚴宏偉.
【영산소근瑩山紹瑾】
p6112-中→ (1268~1325)日本曹洞宗太祖. 越前(福井縣)人, 俗姓藤原. 法名紹瑾. 十三歲禮永平寺第二世孤雲懷奘出家, 懷奘示寂後又至大乘寺師事徹通義介. 十八歲起遊歷諸方, 參謁寂圓․寶覺․慧曉諸師, 竝於比叡山學習天台宗敎法. 正應二年(1289), 復至大乘寺隨侍義介, 嗣其法, 於北陸大張宗風. 將能登(石川縣)之諸嶽寺改成禪院, 寺名諸嶽山總持寺, 任開山始祖;後奉命奏答後醍醐天皇之十種疑問, 致使天皇歸依, 敕頒總持寺寺額而爲官寺, 與永平寺竝稱曹洞宗之根本道場. 師以更改宗祖道元之宗風, 使之趨於大衆化, 故被尊爲曹洞宗中興之祖. 正中二年, 於永光寺示寂, 世壽五十八, 法臘四十六. 敕諡佛慈禪師․常濟大師. 著作有語錄․瑩山淸規․坐禪用心記․傳光錄等. 嗣法弟子有素哲․智洪․紹碩․至簡․源照尼․祖忍尼․慧球. [延寶傳燈錄卷七․本朝高僧傳卷二十四]
【영산정토靈山淨土】
p6934-下→ 靈山, 全稱靈鷲山, 爲釋尊說法華經之會處. 卽謂靈鷲山爲釋尊報身常住之淨土. 據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載, 釋尊爲度化衆生, 故方便示現涅槃, 而實無滅度, 常住靈鷲山說法;劫末火災起時, 世界悉皆燒盡, 唯此淨土不毁壞, 常住安穩, 天人充滿.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如來壽量品․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下․法華玄論卷九․法華文句卷十上]
【영산청규瑩山淸規】
p6112-中→ 凡二卷. 日僧瑩山紹瑾撰. 又作瑩山和尙淸規․洞谷淸規. 係參酌古來各種淸規而作, 爲集曹洞宗叢林淸規之大成者. 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二冊. 本書詳說日用․月次․年中諸行事, 乃紹瑾於椙樹林․洞谷二處所行之淸規, 每一條皆折中佛祖戒規之過嚴與不及處, 竝附錄紹瑾所著之坐禪用心記․三根坐禪說.
【영산회상靈山會上】
p6934-下→ 卽釋尊在靈鷲山說法度生時之會座. 有二種說法:(一)指演說法華經之會座. 法華經科註(卍續四八․三五五下):靈山會上玅法華經, 昔日世尊金口宣暢.(二)指拈花付法之會座. 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載, 釋迦昔於靈山會上, 手拈一花示衆, 迦葉見之, 破顔微笑, 世尊遂付以正法眼藏. 世尊拈花付法之會座乃後世禪門付法之根本會座, 其典故迄今猶廣爲流傳.
【영상靈像】
p6940-下→ 雕刻或繪畫佛菩薩․伽藍神等形像, 以其具有靈驗之徵, 故稱爲靈像. 釋門歸敬儀卷上(大四五․八五九下):諦惟形聚, 但見塵叢, 擧目澄睛, 無非靈像.
【영상影像】
p6004-中→ ①與本質相對. 比喩立名, 以表顯心中所現之相分(外界事物映現於心之影像). 與相分連稱爲影像相分. (參閱本質1975). ②指祖師先德肖像之雕塑或畫像. 又作影, 眞影, 寫影. 據高僧法顯傳載, 那竭城南方有石室博山, 由該處復往西南行, 有佛之留影. 印度人多爲佛, 菩薩塑繪, 而少有爲出家人塑繪者. 然於中國及日本, 爲祖師先德塑繪之風頗盛, 於其生前所雕繪者則謂壽像. 此外, 禪宗有所謂之頂相, 卽半身像.
【영생永生】
p2011-下→ ①指涅槃. 佛敎大小乘對涅槃之觀點各異, 小乘佛敎認爲涅槃表示灰身滅智或滅盡煩惱之狀態;大乘佛敎則具有積極性之涅槃思想, 如涅槃經所說之涅槃四德常․樂․我․淨卽爲典型代表, 又如南本涅槃經卷三所列擧之涅槃八味中卽有不老․不死․無垢․快樂之狀態. 準此, 在大乘, 涅槃乃不生不滅之法;取其不滅之義, 故言永生. 又以永生樂果一語指涅槃之妙果. (參閱涅槃4149). ②指彌陀之淨土. 因生於淨土, 則悉爲無量壽, 故爲永生. 觀經玄義分(大三七․二四六上):開示長劫之苦因, 悟入永生之樂果.[無量壽經卷下]
【영서榮西】
p5818-上→ (1141~1215)日本臨濟宗開祖. 備中吉備津人, 俗姓賀陽. 字明菴(世又稱明菴榮西). 十四歲, 於比叡山出家受具足戒. 十九歲, 學天台宗敎義, 竝學密敎. 仁安三年(1168)來宋, 至天台山求法, 得天台新章疏三十餘部, 凡六十卷;歸國後, 呈天台座主明雲. 文治三年(1187)再次來華, 登天台山, 隨侍萬年寺之虛菴懷敞, 苦勵參究, 習臨濟宗黃龍派之禪法. 建久二年(1191)歸國, 始行禪規, 道俗滿堂, 遂於筑前博多建立聖福寺, 此爲日本禪寺之創始. 師之聲譽漸揚, 爲天台宗僧徒所讒, 朝廷宣令禁禪, 師乃作出家大綱, 興禪護國論, 爲新宗申辯, 竝謁幕府將車, 幸得鎌倉幕府信任, 建立壽福寺, 竝於京都開創建仁寺, 作爲臺, 密, 禪三宗兼學之道場, 竝融合三宗而形成日本之臨濟宗. 建保三年示寂, 世壽七十五. 世稱葉上房, 千光祖師. 著作除出家大綱一卷, 興禪護國論三卷之外, 另有一代經論總釋, 三部經開題, 喫茶養生記各一卷等. [元亨釋書卷二, 延寶傳燈錄卷一, 本朝高僧傳卷三]
【영성永惺】
p2014-上→ (1926~ )熱河喀左旗人, 俗姓劉. 法名演霖. 年十三, 投增福寺常修法師座下出家. 民國三十一年(1942), 於長春般若寺受具足戒. 嘗先後就學於哈爾濱觀音佛學院․靑島湛山佛學院․香港華南佛學院. 師熱心於佛敎事業, 先後於香港創辦東林念佛堂․西方寺․虛雲和尙紀念堂․菩提學會․東林安老院․菩提佛學院․華夏學院, 及美國德州佛敎會等, 竝經常組團訪問美․加․日․韓及東南亞諸國, 以促進佛敎文化之交流. 歷任西方寺住持․香港菩提學會會長․香港佛敎會常務董事․香港佛敎僧伽會董事․美國德州佛敎會主席․華夏學院董事長等職. 著有菩提文選一書行世.
【영수사永壽寺】
p2017-上→ 位於山西楡次. 據山西通志所載, 本寺創建於後漢建寧元年(168). 然或謂唐代元和十二年(817)自村東地方移至今址. 宋代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建藏經閣. 崇寧三年(1104)修建四聖舍利塔, 至明․淸二代續有增建. 寺內存有北齊武平二年(571)之石佛, 及金代大定五年(1165)之甎塔等.
【영순靈詢】
p6940-下→ 後魏僧. 生卒年不詳. 漁陽(位於河北)人, 俗姓傅. 少年入道, 硏學成實論及涅槃經. 博覽群籍, 文筆華美, 工於書畫. 曾遊歷燕․趙等地, 敎化四方. 初爲國都, 後魏末年爲幷州僧統. 北齊初年示寂, 世壽六十九. 著有成實論注釋․維摩經疏記等. [續高僧傳卷八]
【영아행嬰兒行】
p6415-中→ 爲涅槃經列擧菩薩所修五種行法之一, 多爲天台宗所用. 據大乘義章卷十二載, 嬰兒行有自利․利他二義. 就自利而釋, 菩薩之所行, 爲遠離分別之大行, 猶如嬰兒之所作, 故稱嬰兒行;就利他而釋, 則人․天․聲聞․緣覺等諸乘, 猶如嬰兒, 菩薩爲化度彼等, 起大悲心而化度之, 故稱嬰兒行. 此外, 南本涅槃經卷十八列擧嬰兒五相:(一)不能起, 如來終不起諸法相. (二)不能住, 如來不著一切諸法. (三)不能來, 如來身行無有動搖. (四)不能去, 如來已到大般涅槃. (五)不能語, 如來雖爲一切衆生演說諸法, 實無所說. [北本涅槃經卷十一․卷二十․法華玄義卷四下․寶鏡三昧](參閱五行1085)
【영악靈崿】
p6938-下→ 唐代僧. 籍貫․生卒年均不詳. 高宗乾封(666~668)年間, 住西明寺, 後往終南山參謁道宣, 硏習律法. 其後竝謁文綱․大慈等師. 嘗輯錄道宣平日之法語, 作四分律行事鈔記․四分律輕重訣等書, 今散佚不傳. [宋高僧傳卷十四․卷十五]
【영암사靈巖寺】
p6945-上→ 位於山東長淸縣東南方山之下. 北魏正光年間, 法定創建. 其地本爲後趙佛圖澄立錫杖湧出淸泉之處, 亦爲天竺僧朗說法之故址. 隋開皇年間, 慧蕭來此, 修行習業, 未久, 奉文帝之命, 興建華陽王伽藍, 寺運大興, 道因․道辯皆曾住此. 唐初, 慧崇將寺域西移, 竝移建千佛殿, 天寶年間又添建辟支佛塔. 元和年間, 道鑒結廬於此. 宋景德年間, 敕賜景德靈巖寺之額, 布施田園. 景祐年間更創建五花殿(今已不存), 擴建千佛殿. 嘉祐年間重修辟支佛塔, 立千佛殿記碑, 寺觀一新, 熙寧三年(1070), 改爲十方叢林. 與潤州棲霞寺․台州國淸寺․荊州玉泉寺, 共稱天下四絶. [佛祖統紀卷三十九․泰山志卷十五至卷十八․山東通志卷二十․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一○八․山川典第十三․第十五․第十七]
【영암산사靈巖山寺】
p6944-上→ 位於江蘇吳縣. 相傳係東晉末年, 司空陸玩捐宅第改建而成. 於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 將之擴充爲秀峰寺. 據傳爲大哀經(竺法護譯)中所述之智積菩薩應化之道場. 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 天台宗中興之祖道遵曾在此地修法華三昧. 宋初, 一度爲律宗寺院, 元豐年間(1078~1085)改爲禪院. 寺內有一座九層塔, 據傳係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 孫承祐所建. 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1600)夏, 其木造部分因雷擊而焚毁, 現僅存磚砌塔身. 淸咸豐十年(1860), 由於太平天國之兵火, 寺內建築, 除九層塔外, 大半焚毁. 宣統三年(1911), 眞達住持本寺, 與妙眞協力大擧復興堂舍, 殿宇漸全, 躍爲江南名刹. 民國二十年(1931)中日戰爭後, 我國當代淨土宗高僧印光大師常住於本寺, 更於二十六年冬定居於此, 遠近緇素一時蔚集. 印光參照百丈淸規以來各類叢林規約, 制定靈巖山寺共住規約․念佛堂規約․僧値規約等各項修行念佛之嚴格規定, 而使本寺成爲我國第一座嚴禁講經․傳戒․傳法․收徒․經懺等事, 而專修稱名念佛之淨業叢林. 二十九年, 印光示寂於此, 荼毘後得五色舍利, 奉置寺中. 今有印公紀念堂. 中共佔據大陸後, 本寺以妙眞爲住持, 仍維持印光手定規約與念佛修行․不涉世事之型態. [中國佛敎發展史(中村元)]
【영야永夜】
p2012-上→ 與長夜之義同, 謂暗夜漫漫而永無天明破曉之時, 比喩生死輪迴之長久. 蓋愚癡衆生流轉於生死暴流而無法解脫, 猶如處於漫漫暗夜. 觀經玄義分(大三七․二四六上):灑甘露潤於群萌, 輝智炬則朗重昏於永夜.
【영양괘각羚羊掛角】
p4771-中→ 禪林用語. 又作羚羊挂角. 比喩大悟之人泯絶迷執之蹤跡, 猶如羚羊眠時, 角掛樹枝, 脚不觸地, 完全不留痕跡. 比喩沒蹤跡․無罣礙之情形. 景德傳燈錄卷十六(大五一․三二八中) : 我若東道西道, 汝則尋言逐句 ; 我若羚羊掛角, 汝向什麽處捫摸?
【영影】
p6003-中→ 其義有三 : (一)遮日光而生之薄闇色, 係十二顯色之一. 俱舍論卷一(大二九․二下) : 障光明生, 於中餘色可見, 名影.(二)比喩因緣所生之事物. 謂影自實體生而無實性, 故有此喩. 維摩經方便品(大一四․五三九中) : 是身如影, 從業緣現.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上) : 知法如電, 影, 究竟菩薩道.又金剛經謂一切有爲法, 如夢, 幻, 泡, 影. (三)比喩物之不相離. 諸經論常將苦樂, 善惡等業因與果報之相因相應, 互不相離, 喩之如影之隨形. 如法句經卷上(大四․五六二上) : 福樂自追, 如影隨形.[菩薩處胎經卷七]
【영우회靈友會】
p6935-上→ 日本日蓮宗系新興宗派之一. 由日蓮宗信徒久保角太郞(1892~1944)創立. 氏自幼受國柱會純正日蓮主義與法華行者西田俊藏佛所護念敎法之影響甚深. 大正九年(1920), 與戶次貞雄等人共組靈友會, 十四年, 與其兄小谷安吉․嫂小谷喜美再組大日本靈友會. 所謂靈友, 意謂連結自己之靈與第三界之萬靈, 將法華經之信仰與祭祖之習俗相結合, 竝謂體現佛智之菩薩之法卽敎人供養祖先;供養祖先之靈, 亦卽供養三界萬靈, 使神․佛․靈三者合一, 藉虔誠之信仰, 三者相互感應而産生靈驗. 該會係以信奉法華․供養祖先爲其基礎敎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 自該會分出之新興敎團頗多.
【영운靈雲】
p6939-下→ 唐代僧. 福建長溪人. 卽福州靈雲山志勤禪師. 生卒年不詳. 嗣法於長慶大安. 初住大潙山, 因睹桃花而悟道, 禪林稱爲靈雲見桃明心․靈雲桃華悟道. 有偈云(大五一․二八五上):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華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潙山靈祐覽偈, 詰其所悟, 與之符契, 乃云:從緣悟達, 永無退失, 善自護持.[祖堂集卷十九․景德傳燈錄卷十一․五燈會元卷四․釋氏稽古略卷三]
【영원靈源】
p6940-上→ ①謂一切之根源. 意指絶對平等之佛心․佛性․眞如等. 參同契(大五一․四五九中):靈源明皎潔, 枝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 契理亦非悟.. ②(1902~1988)浙江臨海人, 俗姓傅. 自幼多病, 以得母敎, 誠念觀世音菩薩名號, 而頑疾得癒. 民國二十一年(1932), 捨父母妻子, 赴福建鼓山湧泉寺出家. 禮謁禪宗名德虛雲和尙, 蒙收爲徒孫. 次年春, 受具足戒. 未久, 隨其戒師應慈法師至天寧寺結夏安居, 竝學梵網經. 其後, 回鼓山入法界學院, 從慈舟法師學華嚴及四分律. 此後數年皆四處參學, 竝朝禮各大名山. 三十四年於上海慈修庵講大乘起信論. 大陸淪陷前, 應虛雲和尙之函招, 往住雲門寺. 三十八年徙居香港, 四十三年轉來臺灣, 乃創建十方大覺禪寺. 五十三年創辨大覺佛學院, 開講梵網經․起信論․八識規矩頌等書;近年則專修淨業. 著有淨業綱要․梵網經集義句解等.
【영원사永源寺】
p2014-中→ 位於日本滋賀縣神崎郡永源寺町(山腰上). 山號瑞石山. 又稱飯高山․山上寺. 爲日本臨濟宗永源寺派之大本山. 康安元年(1361), 國守佐佐木氏賴皈依臨濟宗之寂室元光, 竝獻地建寺, 元光遂爲永源寺開山之祖. 足利義滿亦贈地爲寺領, 頗受皇室尊崇. 其後爲織田信長燒毁. 至一絲文守(1608~1646)時始重建, 乃營造東福門院, 而以井伊藩主爲外護. 該寺總門․山門․大方丈․法堂․開山堂․禪堂․經堂等建築極其壯偉, 風景亦佳, 尤以楓樹馳名遠近. 寺中藏有開山祖師寂室元光之肖像․遺誡․墨蹟等. [寂室和尙行狀․延寶傳燈錄卷十六․扶桑五山記卷二․本朝高僧傳卷三十一]
【영원永遠】
p2017-中→ 指永恆. 永遠一詞, 可分爲三種槪念:(一)無限之持續性, 卽時間無限持續者, 此乃一般人之時間槪念. (二)無時間性, 卽與時間無關係之永遠槪念, 適用於數學理論中, 如愛因斯坦之相對論所强調者. (三)超時間性, 完全超越時間之槪念, 如基督敎徒視其信仰對象卽爲具有超時間性之永遠者. 佛敎本來卽非以超越時間之永遠爲前提, 而係以直接逼視因緣生滅之無常現實爲時間槪念之出發點, 而以法爲永遠之眞理;然就頑强無常之現實而言, 現實界竝未能超越時間而如吾人所預期, 可以說現實之事事物物皆在相依相關之情況下生滅不已. 在佛敎中, 與永遠類似之用語有:永劫․久遠․常住等. 其中, 所謂永劫(又稱曠劫), 係指時間長久而無所終了;久遠一詞, 根據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之說, 謂釋尊實於久遠之前卽已成佛, 後爲敎化衆生而再入世. 依準此說, 乃産生久遠實成之古佛等思想及語句, 然此久遠實成, 是否卽指無始無終之永遠, 則成爲後世爭論之根源. 又大乘佛敎之重要經典大般涅槃經亦謂, 佛之法身乃常住不變者, 而此種佛性本來亦皆存於一切衆生中;以此之故, 涅槃經又稱爲常住敎. 復次, 佛敎所說之無常觀, 竝非是一種束縛, 亦非屬偏見之常住觀(常見), 而係超越常見與斷見兩種偏見之眞理;而佛敎所謂之常․樂․我․淨, 其消極意義, 旨在指出世人對人生所執著的四種顚倒之見解(四顚倒), 其積極意義則在標示佛身所具有的涅槃四德, 竝以之表現佛敎哲理超越常住與斷滅二元對立的空與中道精神. 此外, 大乘佛敎常以法․佛․淨土等積極說明久遠․常住之道理, 然究其根柢, 則仍不可以尋常的永遠槪念爲其前提, 而須從佛敎根本立場之空與中道精神中, 來體悟所謂永遠之意義.
【영원적실화상어록永源寂室和尙語錄】
p2014-下→ 凡二卷. 又作寂室錄․圓應禪師語錄․圓應錄. 日本臨濟宗僧寂室元光(1290~1367)撰. 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一冊. 輯錄偈頌․佛祖贊․小佛事․說 ․書簡․法語․遺誡․遺偈․江州永源寺開山圓應禪師行狀等.
【영유靈裕】
p6939-中→ (518~605)隋代僧. 定州曲陽(河北)人, 俗姓趙. 十八歲出家於趙郡應覺寺. 二十一歲從道憑學地論, 三年後歸定州, 受具足戒. 二十六歲從隱公學四分律, 竝由嵩․林二師學成實, 安․遊․榮三師學雜心, 亦曾從學於大統法上(495~580), 自此專業華嚴․涅槃․地論․律部. 竝通世典儒籍, 揚名鄴下. 其爲學每博尋舊解, 穿鑿新異;其講說則意存綱領, 不在章句. 由是傾動七衆, 皆號爲裕菩薩. 北周毁法之際, 師率同侶二十餘人居於聚落, 晝讀俗書, 夜談佛理, 又著卜書一卷, 出外卜占, 以充糧資. 後隋代興敎, 遊化燕․趙等地. 開皇十年(590), 入洛州靈通寺, 翌年住相州大慈寺, 又奉敕住長安興善寺. 帝欲授以國統, 師固辭不就, 歸住相州演空寺, 以講說爲務. 大業元年示寂, 世壽八十八. 撰有十地․維摩․般若等疏, 及大乘義章․聖迹記․佛法東行記․安民論․滅法論․齊世三寶記等. [續高僧傳卷九․華嚴經傳記卷二․釋氏六帖卷十․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十三․新編諸宗敎藏總錄卷二․舊唐書經籍志第二十七]
【영윤靈潤】
p6942-上→ 唐代僧. 河東虞卿(山西永濟)人, 俗姓梁. 生卒年不詳. 少從大興善寺靈璨出家. 後聽道奘講攝大乘論, 受具足戒. 大業元年(605), 忽染風疾, 乃生厭俗歸閑之心, 遂往玉山習頭陀行. 大業中, 以煬帝禁僧離寺之令, 返大興善寺西院, 講涅槃等經. 十年, 奉召入鴻臚館敎授三韓僧徒. 不久亂起, 走避藍田之化感寺, 潛隱十五年. 貞觀八年(634), 敕入弘福寺任譯席證義, 翻譯新典. 後有他僧因事奉敕還俗, 師及諸大德聯名求免, 帝怒, 貶於南裔之地. 未幾, 復召還弘福寺, 後不知所終. 師前後講涅槃經七十餘遍․攝大乘論三十餘遍, 竝各著有義疏等. [續高僧傳卷十五]
【영은사靈隱寺】
p6942-下→ 位於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山麓飛來峰前. 又稱靈鷲寺. 東晉咸和元年(326), 印度沙門慧理至此, 見飛來峰, 歎曰(大四九․三三九下):此天竺靈鷲峰一小嶺, 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日, 多爲仙靈所隱.遂面山建寺, 名靈隱. 唐大曆六年(771)曾修整, 會昌年中寺毁. 五代吳越忠懿王重建, 全寺有九樓十八閣, 七十三殿, 房舍一千三百餘間, 僧衆三千人, 極盛一時. 宋景德四年(1007)改稱景德靈隱禪寺. 建炎末年, 毁於胡亂, 紹興年中始得復舊, 慧遠禪師主丈席, 敎化大行. 元至正十九年(1359)毁. 明洪武年間再建, 改今名. 淸康熙年間, 賜名雲林禪寺, 而民間仍稱舊名. 該寺自創建以來, 歷一千六百餘年, 曾十四度因兵亂․天災而遭摧毁, 今日所見大抵爲近世重建. 大雄寶殿前兩座八角九層石塔․天王殿前兩座石經幢, 皆五代吳越國時之遺物. 寺前飛來峰岩石棱層奇秀, 中多洞窟. 山崖壁及石洞內外有五代及宋․元之石刻佛像三三八尊, 中以元代造像最多, 又因元代造像之人信奉喇嘛敎, 故多作密宗佛像. [宋高僧傳卷十四․卷十五․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大明一統志卷三十八․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一一○․山川典第一○五]
【영은산靈隱山】
p6942-下→ 位於浙江杭州西湖畔. 又稱武林山․靈苑․仙居. 爲我國佛敎五山之一. 據寰宇記載, 許由․葛洪等名士皆曾隱居於此山之西. 有北高峰, 爲靈隱最高處, 與南高峰相埒, 號稱雙峰揷雲, 爲西湖十景之一. 山麓有靈隱寺, 爲著名之古刹.
【영입비밀令入袐密】
p1548-下→ 如來所說四種祕密之一. 又作令入依․令入節. 聲聞之人執著空法, 謂一切法皆空 ; 如來乃依世俗諦之理, 宣說色等諸法皆有自性, 又於大乘之法中, 說心等爲常, 以破除其空見之執著, 漸次生起勝解而入於聖敎. [攝大乘論本卷中․攝論世親釋卷五](參閱四祕密1752)
【영장靈場】
p6938-中→ 指具有靈驗之神佛道場. 又指鬼神之壇祠. 如我國普陀山向以觀世音菩薩顯靈之道場著稱, 故道俗多前往巡拜. 廣弘明集卷十九齊竟陵王發講疏(大五二․二三二下):靈場絢采, 正水興漣, 乘茲上果, 永導芳緣.
【영장靈藏】
p6943-中→ (519~586)隋代僧. 雍州(陝西長安)人, 俗姓王. 少依潁律師出家. 文帝敕住京師大興善寺, 與文帝爲布衣之交. 帝嘗手敕曰(大五○․六一○中):弟子是俗人天子, 律師爲道人天子, 有樂離俗者, 任師度之.由是前後度人達數萬之多. 開皇六年示寂, 世壽六十八. [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영장郢匠】
p4336-上→ 比喩相應成巧之事. 典故出自莊子徐無鬼篇, 郢地有人塗石灰於鼻端, 薄若蠅翼, 使匠石砍之 ; 匠石運斧成風, 隨手砍去, 砍盡石灰而絲毫不傷鼻, 郢地人亦面不改色. 國君聞之, 命匠石曰 : 試爲寡人爲之.匠石答曰 : 雖然我能, 然此事須有相互配合之對手.善導大師乃以此相應成巧之故事解說觀無量壽經中釋迦與彌陀二尊的化導之功. 釋尊說出苦惱法, 彌陀住立空中, 以四十八願度衆生, 釋迦說法之處彌陀隱而不顯, 彌陀顯時釋迦黙而不說 ; 二尊相待而施化益, 恰如郢人與匠石相待而成事. [觀無量壽經疏定善義(善導)]
【영접만다라迎接曼陀羅】
p3516-中→ 又作聖衆來迎圖․迎接變相. 卽念佛行者臨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前來接引之圖像, 乃淨土變相之一. 東晉竺僧顯․北魏曇鸞․唐代道綽․懷感等諸師皆曾感佛來迎.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大一○․八四八上):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卽得往生安樂刹. 於日本, 依據後拾遺往生傳卷中平維茂傳所載, 惠心院之僧都源信首作迎接圖. 其後, 有阿彌陀三尊來迎圖․迅雲來迎圖等作品. 然據迎接曼陀羅由來一書之記載, 源空首作迎接曼陀羅.
【영접迎接】
p3516-中→ 謂念佛行者於臨終時, 蒙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或其餘聖衆前來接引. 於諸記傳中, 念佛行者於臨終之際, 每有聖衆來迎之事跡, 如佛祖統紀卷二十七懷感傳載, 懷感於臨終時, 見佛來迎, 遂合掌而寂. 描繪此類迎接之圖, 稱爲迎接曼陀羅․聖衆來迎圖. 模擬此類儀式, 表演接引之相, 稱迎接會․迎講. 賦詠其相, 稱迎接讚. [觀無量壽經․佛祖統紀卷二十八․拾遺往生傳卷下]
【영조靈照】
p6940-中→ ①唐代襄州龐蘊居士之女. 龐居士語錄卷上(卍續一二○․三一下):居士將入滅, 謂靈照曰:“視日早晩, 及午以報.” 照遽報:“日已中矣!而有蝕也.” 士出戶觀次, 照卽登父座, 合掌坐亡. 士笑曰:“我女鋒捷矣!” 後人亦以靈照一名轉用爲女兒之代稱. [佛祖統紀卷四十]. ②(870~947)五代高麗僧. 遊閩(福建)越(浙江), 參禮雪峰義存, 嗣其法. 師恬澹自持, 居唯一衲, 服勤衆務, 閩中稱之爲照布衲. 歷住於婺州齊雲山․越州鏡淸院․報慈院, 禪衆雲集. 後忠獻王錢氏於杭州建龍華寺, 供奉金華傅大士之靈骨, 敕師住持. 天福十二年示寂, 世壽七十八. 諡號眞覺大師. [祖堂集卷十一․景德傳燈錄卷十八․聯燈會要卷二十四]
【영조사永祚寺】
p2013-中→ ①位於浙江杭縣. 又稱中峰寺, 古稱天竺寺. 座落於稽留峰北側, 隋開皇年間(581~600)肇建, 晩唐爲禪僧修靜之所, 南宋列爲禪宗十刹之首. 屢遭兵燹而數度重建, 現存之寺宇, 卽淸末太平天國亂後所重建者. ②位於山西太原市東南. 又稱雙塔寺. 該寺大雄殿所存鐵鉦上載有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之銘文, 謂宣文塔及永祚寺由沙門妙峰福登所建. 宣文塔係慈聖太后所資助而建於該寺之二座高塔, 永祚寺乃因該塔而亦稱雙塔寺. 據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卷三十敕建五臺山大護國聖光寺妙峰登禪師傳及新續高僧傳卷五十五等載, 福登在萬曆三十三年建寺於五臺山, 翌年竣工, 帝賜額大護國聖光永明寺. 萬曆四十年福登示寂, 時年七十, 足見該寺建立於其晩年. 寺經淸順治十五年(1658)重修, 今有二層之大雄殿, 及圍繞前庭之廓廡與前門, 寺東卽八角十三層之雙塔, 高六十公尺, 直聳入雲, 爲太原最高點. 建築均不用一木, 乃至於細部皆以甎砌成, 構築極其巧妙.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一○八․職方典第三○一․支那文化史蹟解說卷八]
【영지靈芝】
p6937-上→ (1048~1116)指北宋律僧元照. 餘杭(浙江杭縣)人, 俗姓唐. 晩年主杭州靈芝寺三十年, 世稱靈芝尊者. (參閱元照1228)
【영지불매靈知不昧】
p6936-下→ 謂靈妙之識知, 明白不闇. 澄觀․宗密各爲華嚴宗之四祖․五祖, 然亦皆屬荷澤禪之系統. 其中澄觀於所著華嚴心要法門中, 依禪之體驗而開示華嚴思想,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卽爲彼體驗禪旨之極致表現, 靈知不昧表示佛道與心之究極自覺之狀態;宗密釋之爲瑩淨之理. 蓋所謂靈知不昧, 其本體乃衆生之如來藏心;此知共通於凡聖, 故與聖智有所區別. 又此知竝非妄相分別之知, 乃無念之眞知. 北宋天台之山外派卽好用此靈知二字, 而有靈知心性․眞淨靈知․靈知一念等用語. [華嚴經疏卷十五(澄觀)․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二․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卷三十]
【영찬靈璨】
p6942-中→ (549~618?) 隋代僧. 懷州(河南)人. 性情平易, 人樂親近. 師事淨影寺慧遠, 精通涅槃經․十地經論. 後從慧遠入長安, 住大興善寺. 慧遠示寂後, 開皇十七年(597)任五衆衆主, 於淨影寺大宏佛法, 其衆不減, 和合如前. 仁壽年間, 師奉敕護送佛舍利於懷州長壽寺, 有各種瑞相示現. 仁壽末年, 復於慧遠出身地澤州古賢谷之景淨寺起塔, 竝將佛舍利供奉於此. 晩年止住大禪定寺, 義寧二年示寂, 世壽七十餘. [續高僧傳卷十]
【영천선사靈泉禪寺】
p6937-上→ 位於臺灣基隆東郊月眉山. 爲臺灣佛敎發祥地之一. 淸光緖二十四年(1898), 由福建鼓山湧泉禪寺善智․妙密․善慧三師相繼營建而成. 凡佛殿․禪堂․天王殿․開山堂․靈塔等, 均次第竣工, 略備叢林梵刹之規模. 佛殿供奉釋迦佛及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聖像, 係國內名匠林起鳳所塑造. 寺內竝有自印度迎回之佛陀舍利與緬甸白玉佛像多尊. 又藏有大陸名山之古版經書․山誌等物. 該寺以安僧弘法爲主旨, 特重文敎工作, 創辨有佛學禪林․佛敎學院, 培育僧材. 其法脈及所開建之分支寺院, 遍布全臺.
【영천穎川】
p6276-中→ ①河南許州東北, 卽後漢豫州之穎川郡. 我國三國時代, 首位前往于闐國求取梵本經典之沙門朱士行, 卽生於此. ②湖北荊州之穎川. 爲隋初天台大師智顗之出生地.
【영취사靈鷲寺】
p6946-中→ ①位於山西五臺山靈鷲峰下. 東漢明帝時所建. 北魏孝文帝時置十二院, 易名爲花園寺. 唐代重建, 其莊嚴宏敞, 倍於舊時, 改稱大華嚴寺. 迨後遼․金․元․明, 均曾重修, 明萬曆年中, 復更名爲顯通寺, 爲五臺山之最大叢林, 五臺僧官駐錫其中, 故稱首寺. 寺中有無量殿, 其頂無樑, 亦稱無樑殿;又有銅殿, 金銅造成, 殿前有銅塔五座, 仿五臺山, 分置東․西․南․北․中. ②位於杭州西湖側. 又稱靈隱寺. (參閱靈隱寺6942)
【영취산靈鷲山】
p6945-下→ ①靈鷲, 梵名 Gṛdhrakūṭa, 巴利名 Gijjha-kūṭa, 音譯耆闍崛. 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 簡稱靈山, 或稱鷲峰․靈嶽. 山形似鷲頭, 又以山中多鷲, 故名. 如來嘗講法華等大乘經於此, 遂成爲佛敎勝地. 我國諸山之號稱靈鷲或靈山者, 皆沿襲其名. 如福建福淸之北有鷲峰․浙江杭縣之飛來峰亦名靈鷲山等. (參閱耆闍崛山4287). ②位於山西省五臺山中臺之東南. 又稱菩薩頂. 峰有眞容院, 黃敎喇嘛札薩克居此. (參閱五臺山1192)
【영태사永泰寺】
p2013-上→ 位於河南登封縣太室山西麓. 創建於北魏, 原名明練寺, 唐代爲紀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爲尼, 更名爲永泰寺. 寺境現存有毘盧殿․大雄殿․皇姑樓等淸代所建殿宇三十餘間, 及唐塔一座․明塔一座. 山門置有唐代八角形經幢兩座, 上刻陀羅尼經. 寺外有唐碑一座, 陳述寺史甚詳. 另有其他碑刻數座.
【영파이가寧巴爾迦】
p5782-中→ (1062~1162)梵名 Nimbārka. 印度宗敎家. 爲印度敎毘濕奴派(梵 Vi湯鏑u)之支派寧巴爾迦派之開祖. 又稱寧巴弟提雅(梵 Nimbāditya). 南印度泰魯古(梵 Telugu)人, 住於布林達班(Brindāban). 曾對吠檀多經加以註解, 著有吠檀多經註(梵 Vedānt parijāṭasaurabha)及十頌(梵 Daaśaaślokī)二書, 尤以後者彙集其學說之精要. 主張不一不異之說, 認爲實際存在之精神, 個人我, 物質, 神(梵 īśvara)之相互關係爲不一不異. 彼深受印度敎大師羅摩拏遮(梵 Rāmānuja)之影響, 注重黙想祈念(集中精神), 竝强調對羅達神(梵 Rādhā)之信仰. 又以對羅達神之誠信奉爲主要敎義, 開創寧巴爾迦派.
【영파이가파寧巴爾迦派】
p5782-下→ 印度敎毘濕奴派(梵 Viṣṇu)之支派. 十二世紀時, 由寧巴爾迦所開創. 强調對羅達神(梵 Rādhā)熱狂的絶對歸依(梵 bhakti). 傳說中謂羅達神乃吉栗瑟拏(梵 K剩u駐La)之配偶神, 與吉栗瑟拏共住於牛界(梵 Go-loka, 最高天). 吉栗瑟拏不僅爲毘濕奴之權化, 且亦爲永遠的梵, 由吉栗瑟拏生出羅達神及無數牧童牧女. 此敎派於十三世紀時, 有西利尼瓦沙(Śrīnivāsa)者, 著有吠檀多經之注釋 Vedānt-kaustubha 一書;至十六世紀, 復有喀沙瓦卡斯米林(Keaśavakāśmīrin)撰著吠檀多經之複注 Vedānt Kaustubha Prabhā 一書. 此敎派於十六世紀頃分爲在家, 出家二敎團, 以迄於今. 流布所至, 在今東印度孟加拉地方, 其中心地在亞日米爾(Ajmere)南方之撒利馬巴多(Salimabād)及布林達班(Brindāban), 於布林達班附近, 有不少該敎派之寺院. (參閱寧巴爾迦5782)
【영평사永平寺】
p2010-中→ ①位於臺灣桃園中壢. 民國四十七年(1958), 由獅頭山萬佛庵達淸率其弟子眞念等至中壢, 暫設佛堂於民權路, 至五十六年, 眞念購現址土地開始籌建, 六十二年大雄寶殿落成. 寺貌莊嚴, 環境幽雅, 爲淸修佳境. ②位於日本福井縣吉田郡永平寺町. 山號吉祥山, 爲日本曹洞宗之大本山. 鎌倉時代寬元二年(1244), 日本曹洞宗之祖道元爲避天台宗延曆寺之壓迫, 遂於信徒波多野義重之領地創建傘松峰大佛寺(距今永平寺九公里之深山內), 至第五世弟子義雲始移至今址. 一四七三年曾遇大火. 德川時期(1603~1867)制訂永平寺法度, 而與總持寺竝爲曹洞宗本山, 共掌宗務. 一八七九年又遇大火. 現今伽藍有山門․中雀門․佛殿(覺皇寶殿)․法堂等, 呈一字型排列. 除僧堂(雲堂․禪堂)․承陽殿(道元廟)․大庫院(三階建)之外, 又有聖寶館․玲瓏閣․傘松閣․大祠堂殿․瑞雲閣․大光明藏․不老閣․妙高臺等大建築物連結一處, 爲具有近代設備之山中巨刹. 寺寶有道元之遺骨․道元親筆書寫之普勸坐禪儀․道元之撰述記, 與孤雲懷奘(1198~1280)所書寫之正法眼藏佛性第三等.
【영평원화상송고永平元和尙頌古】
p2010-中→ 全一卷. 略作永平頌古. 日本曹洞宗祖永平道元(1200~1253)撰, 詮慧等編. 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二冊. 係自永平廣錄卷九, 抄錄頌古部分另行刊印. 內容包括世尊妙心付屬․佛言三界唯心․尊者寶珠明鑑․初祖九年面壁, 至香嚴千尺懸崖․宏智失錢遭罪․二祖心不可得․眞歇豁然契悟等, 計九十則, 一○二首頌.
【영평청규永平淸規】
p2011-中→ 凡二卷. 又作永平元禪師淸規. 與玄透卽中之永平小淸規三卷相對, 故亦稱永平大淸規. 爲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 以曹洞敎團應守之規則與理想爲根本而記述之淸規. 內分六部, 卽:典座敎訓․辨道法․赴粥飯法(食事作法)․吉祥山永平寺衆寮箴規․對大己五夏闍梨法․日本國越前永平寺知事淸規等. 又附錄僧堂四板被位圖竝凡例․僧堂十二板首鉢位圖竝凡例等.
【영하靈河】
p6936-下→ 指龍所住之河川. 又作龍泉. 以龍之大力, 故雖逢天旱, 而河水仍不涸竭. 安樂集卷上(大四七․七中):譬如寄花五淨, 風日不萎, 附水靈河, 世旱無竭.
【영해領解】
p5948-中→ 理解他人所敎, 如所敎而開悟, 稱爲領解. 又作領悟, 解會, 領覽, 領得. 又據法華文句記卷五之一詮釋領解之義 : 領, 乃外領佛說;解, 卽內受佛意. [深密解脫經卷二](參閱解5599)
【영향影向】
p6003-下→ 指佛菩薩之應現. 又作影響, 影嚮. 諸佛菩薩爲輔助佛陀敎化而自在示現, 如影之隨形, 如響之應聲, 以隨機濟度衆生. 影, 卽由本體一時應現之意. [法華文句卷二下]
【영향중影向衆】
p6003-下→ 又作影響衆, 影嚮衆. 係四衆之一. 諸佛菩薩爲輔佐如來之敎化, 隱其圓極之果, 示現於聽法衆中, 卽所謂釋迦法王如形, 聲, 諸菩薩如影, 響;例如文殊, 普賢等諸菩薩等皆是. 法華文句卷二下(大三四․二六下) : 古往諸佛, 法身菩薩, 隱其圓極, 匡輔法王, 如衆星繞月, 雖無爲作而有巨益, 此名影嚮衆.法華文句記卷二下(大三四․一九○中) : 次釋影響衆者, 然化主形聲必資伴以影響, 方令發起擊動事遂, 如響之應聲, 影之隨形.
【영험기靈驗記】
p6945-下→ 係記述有關神佛靈妙․應驗利益事例之書籍. 又稱驗記․感應傳. 佛敎之靈驗記, 見於晉代之小說類者, 如王琰之冥祥記․于寶之搜神記等. 唐代道宣之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三卷․宋代非濁之三寶感應要略錄三卷, 皆屬之. 專指某一經之靈驗記, 則有唐代段成式之金剛經鳩異一卷․宋代宗曉之法華經顯應錄二卷․明代袾宏之華嚴經感應略記一卷等.
【영험靈驗】
p6945-中→ 謂靈妙不可思議之效驗. 又作靈應․靈感․威驗. 略稱驗. 卽祈求諸佛菩薩, 或由於受持讀誦經典, 而獲得不可思議之證驗. 如高僧法顯傳載, 昔時, 阿育王於佛所化之寶階上起精舍, 精舍後立石柱, 柱上作獅子. 有外道論師與一沙門互諍住處, 沙門理屈, 於是共立誓言謂, 若是沙門住處, 當有驗. 其時柱頭獅子乃大鳴吼而顯現靈驗, 外道遂屈服退卻. 其他各種顯密經典中亦常見佛菩薩或金剛等諸尊顯現靈驗之事蹟. 大日經疏卷九(大三九․六七九中):持金剛者, 大力威猛所不敢隱弊, 謂此尊有靈驗故, 所作善事皆成.此外, 集錄靈驗之書, 稱爲感應傳․靈驗記. [盂蘭盆經疏卷下․景德傳燈錄卷十八]
【영혼靈魂】
p6941-上→ 一般被認爲是人類生活之要素, 能主宰人類之知覺與活動. 據近代考古學家․人類學家之硏究, 推測距今二萬五千年至五萬年前之人類, 已具有靈魂之觀念, 或人死後靈魂繼續生活之觀念. 然大抵而言, 原始人所具有的簡單古樸之靈魂觀念, 往往含有强烈的物質性格. 直至宗敎․哲學漸次發達之後, 人類之靈魂觀始趨向非物質化之精神統一體. 例如某些宗敎․哲學相信靈魂可以獨存於肉體死亡以後, 進而視之爲不朽的精神實體. 蓋承認靈魂存在, 雖爲許多宗敎․哲學․社會學所主張, 然論及其特質․本源․究極, 則有極大之分野. 有主張其與精神或心意等同義者, 如靈魂生活(soul-life)一語, 殆與精神生活․心意生活等義無有分別. 而主張靈魂說(Soul Theory)者, 若自其所說之身․心關係而言, 則立足於二元論;若自精神之體․用關係而言, 則立足於實體論. 近世哲學出現現象論․現實論․唯物論等學說, 則大抵反對靈魂存在而否定其爲實有. 佛敎本不說靈肉二元觀․靈魂不滅論等. 因釋尊對靈魂與肉體之同異竝不豫以作答(卽無記), 亦卽否定靈魂與肉體可截然劃分爲二之想法. 佛敎係由實踐之主體而重視心的存在;此一存在論, 係徹底立於心․物二者相關之立場, 竝不視一方爲不滅之實體, 另一方爲生滅之假相, 而認爲心․物二者皆空, 無自性可得. 而當輪迴轉生之說被佛敎採納後, 有關輪迴主體之問題卻引起佛敎史上之重大論爭, 如南北朝時之神滅不滅論爭等;其結果則致使輪迴主體呈現出一種猶如靈魂之色彩. (參閱神滅不滅論爭4257)
【예가산니翳迦珊尼】
p6492-下→ 梵語 ekāsanika, 巴利語 ekāsanikaṅga. 意譯一坐食․一食․受一食法. 爲十二頭陀行之一. 修行者以屢次求食, 妨礙修道, 故一日中僅求食一次, 稱爲一坐食. [中阿含經卷五十․四分律疏飾宗記卷五本](參閱十二頭陀行346)
【예가야타나찰왕翳迦惹吒羅刹王】
p6492-下→ 翳迦惹咤羅刹, 梵名 Ekajaṭā-rakṣa . 意譯一髻羅刹. 位於密敎胎藏界曼荼羅蘇悉地院南端之菩薩. 以不二之一智現忿怒形, 降伏煩惱. 若人受持此菩薩之眞言, 能摧碎天魔․毒惡鬼神, 及一切疫病等害. 眞言爲翳門惹鄰吽. 一髻尊陀羅尼經(大二○․四八五下):爾時, 觀自在菩薩(中略)而入無能勝三昧, 從頂化出翳迦惹咤羅刹王. (參閱一髻羅刹81)
【예경禮敬】
p6585-上→ 又作敬禮. 卽禮拜恭敬之意. 依大唐西域記卷二載, 印度致敬之儀分爲九等:(一)發言慰問, (二)俯首示敬, (三)擧手高揖, (四)合掌平拱, (五)屈膝, (六)長跪, (七)手膝踞地, (八)五輪俱屈, (九)五體投地. 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一亦載(大二四․二七三上):凡是口云:“我今敬禮” , 但是口業申敬;若時曲躬, 口云:“畔睇” , 此雖是禮, 而未具足. (中略)有二種敬禮, 云何爲二?一者五輪著地, 二者兩手捉腨, 而皆口云:“我今敬禮.” 又於普賢十種行願中以禮敬諸佛爲第一大願. [四十華嚴經卷十三․大寶積經卷四十三․方便心論](參閱和南3125․敬禮5465․禮6582)
【예다가충翳荼迦蟲】
p6493-上→ 爲食糞之蟲, 如蜣蜋之類. 慧琳音義卷十五翳荼迦之註(大五四․三九六):蟲名也, 食糞, 如蜣蜋之類.
【예禮】
p6582-上→ 又作禮拜․拜. 卽對佛․菩薩․尊者․長者․佛塔等表達敬意之行爲.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 印度禮法有九種, 稱爲天竺九儀, 卽:(一)發言慰問, (二)俯首示敬, (三)擧手高揖, (四)合掌平拱, (五)屈膝, (六)長跪, (七)手膝踞地, (八)五輪俱屈, (九)五體投地等九種, 依次顯示自輕至重之禮法. 大智度論卷十則擧出揖․跪․稽首三種, 依序爲下․中․上之禮. 同論卷一○○亦擧出禮有三種, 卽:(一)口禮. (二)屈膝, 頭不至地. (三)頭至地, 爲最上禮. 跪之禮法有多種, 以右膝著地禮拜, 稱爲右膝著地. 據禪林象器箋禮則門禮拜條引涅槃經疏之說, 因右膝有力, 故跪能安久, 起止便易, 又右膝躁動, 故著地令安. 如互跪, 卽右膝著地而豎左膝之禮, 主要爲比丘所行之禮法. 長跪, 指兩膝著地, 足尖支地而行禮, 此禮較互跪爲易而節省體力, 主要爲比丘尼所行之法. 至於胡跪, 原指胡人之跪拜, 用以總稱印度․西域等地所行之跪拜禮, 如上記之長跪․互跪等均屬胡跪, 故胡跪之相, 不一而足. 五體投地, 爲各種禮法中表達最高敬意之禮. 其作法爲先倂雙足, 正身而立, 合掌垂首, 手輕撩衣下擺, 初右膝, 次左膝․兩肘, 依序著地;再伸兩掌, 掌心朝上, 觀想如觸受禮拜對象之足, 竝以頭額觸地一拜. 此法以兩膝․兩肘與頭頂著地, 故稱爲五體投地․五輪投地․擧身投地. 又以身體最上部之頭觸接受禮者最下部之足, 故稱接足作禮․頭面禮足․頂禮雙足․接足頂禮․稽首禮足, 或簡稱爲頂禮․禮足. 如禮拜對象爲佛, 特稱佛足頂禮. 又若單稱稽首或稽首禮, 則指屈頭至地之禮法. 又稽首與歸命有輕重之別, 稽首屬於身業, 故意義較輕;而歸命屬於意業, 故意義較重. 此外, 將佛像或經典戴於頭上禮敬之情形, 稱爲頂戴․頂受, 與頂禮同表尊敬之極, 蓋因五體中以頭爲最尊貴之故. 在印度, 信徒對佛及塔必先行一禮, 其次依右轉方向繞巡禮拜, 稱爲繞佛(或稱行道)․右繞․旋右․旋匝. 或繞一周, 或繞三周, 後者稱爲右繞三匝. 叉手亦爲禮法之一種, 印度稱爲金剛合掌. 卽兩手合掌, 左右兩手指頭相互交叉. 在我國禪僧間所行之叉手禮, 係以左手握抓右手, 又稱拱手. 此外, 我國於過去禪林間行敷展坐具禮拜者, 稱爲展拜. 完全展開坐具三拜者, 稱爲大展三拜;同法行九拜者, 稱爲大展九拜;僧衆齊展三拜, 稱爲同展三拜. 又有不展坐具, 執坐具正半四折, 當額其上之禮法, 稱爲觸禮. 而禮拜在印度通常僅行一拜, 我國一般則行三拜, 甚至九拜․十八拜․百拜. 此外, 另有和南(梵 vandana)之禮法, 卽對長上表示敬意而行問訊禮, 爲常見之禮法, 又作婆南․槃那寐․槃荼味等, 意譯爲禮․歸禮. 據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載, 和南有身․口․心三種, 卽:(一)身行頭面作禮, (二)口稱和南, (三)心存恭敬. 其中, 口稱和南卽爲和南最原始之形式. 又派遣他人代替自己去禮拜時, 先自行禮拜(卽傳拜), 此稱代禮.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不可思議品․梵網經卷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一․十住毘婆沙論卷十․釋氏要覽卷中․敕修百丈淸規卷上尊祖章](參閱和南3125․禮拜6583)
【예류과預流果】
p5701-中→ 梵語 srotāpanna. 音譯須陀洹, 窣路多阿半那. 新譯預流, 舊譯入流. 又譯作逆流. 小乘聲聞四果之第一, 十八有學之一. 意指預入無漏聖道之果位. 聲聞乘之人斷三界之見惑已, 方達違逆生死瀑流之位, 稱爲逆流果. 蓋預流之流, 卽指聖道之流. 斷三界之見惑已, 方預參於聖者之流, 稱爲預流果. 此爲聲聞乘最初之聖果, 故稱爲初果. 趨向此果者, 在斷見惑之見道十五心間, 稱爲逆流向, 又稱預流向, 卽預流果之因位. 預流向爲見道位, 預流果爲修道位. 玄應音義卷二十三 : 預流, 梵言窣路多阿半那, 此言預流. 一切聖道說爲流, 能相續流向涅槃故. 初證聖果, 創參勝列, 故名預流. 預, 及也, 參預也. 舊言須陀洹者, 訛也. 或言逆流, 或言入流, 亦云至流, 皆一也. 俱舍論卷二十三(大二九․一二三上) : 預流者, 諸無漏道總名爲流 ; 由此爲因, 趣涅槃故. [成實論卷一分別聖賢品, 大乘義章卷十七本,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參閱四向四果1683)
【예류향預流向】
p5701-上→ 預流果爲四沙門果中之初果, 乃預入無漏聖道之果位, 此一果位係修道位之初位. 預流向, 梵語爲 srotāpatti-pratipannaka, 又作逆流向, 意卽趣向預流果之因位, 此位乃指初發得無漏聖智之見道位聖者. [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 順正理論卷六十五](參閱四向四果1683)
【예반禮盤】
p6585-中→ 指禮佛及說法時所陞之高座. 原稱高座或師子座, 早在佛世時卽有. 其座高不定, 或縱橫約三尺;或縱六尺․橫三尺, 上敷一疊或半疊. 禪宗坐禪時亦多用之. 密宗修法時, 多將禮盤置於須彌壇正面, 前置經桌, 右擺磬, 左設香爐臺(或有置於中央者). 行者登上此禮盤, 禮佛三拜, 遂行讀經或敬白等事. 在禮盤之四面有□]a, 阿)字布成地輪之標幟, 表示菩提大地, 其意義在使行者修觀之時, 令自身之三業契入本尊之三密, 而安住於本有無垢之大菩提心. 其形式分爲箱形禮盤及猫脚禮盤兩種. 箱形禮盤又有八獅子禮盤․一獅子禮盤之別. 卽禮盤四面各刻(或繪)二頭獅子者, 稱爲八獅子禮盤;僅於正面刻(或繪)一頭獅子者, 卽稱一獅子禮盤. 其上所刻之獅子, 係表示師子座;獅子, 有菩提心之義, 故一獅子座表示獨一實相之菩提心;八獅子座表示因位之菩提心八識. 此外, 亦可用牡丹․孔雀等圖樣代替獅子. [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法․有部毘奈耶卷二十八](參閱師子座4092․高座4358)
【예배禮拜】
p6583-下→ 合掌叩頭表示恭敬. 略稱爲禮․拜. 卽以身體之動作(身業)來表示尊敬之意;而與口業之讀誦․稱名․讚歎, 及意業之觀察, 倂稱爲對佛之五正行. 然廣義而言, 禮拜對象竝不限於對佛, 如對塔, 對長老․和上(尙)等, 均可以禮拜表達恭敬之意. 如梵網經卷下謂, 若見上座․和上․阿闍梨․大同學․同見․同行之人, 皆應承迎禮拜問訊. 五分律卷七則載, 比丘尼先受具足戒者, 雖已百歲, 猶應禮拜新受大戒之比丘. 又如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所載, 佛曾敕敎弟子, 凡是三寶及大己比丘皆應禮. 然行禮拜之儀, 竝非二六時中皆爲合宜, 四分律卷六十卽擧出若於大行․小行․裸身․剃髮․說法․嚼楊枝․洗口․飮․食․噉果等時刻皆不宜作禮. 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亦列擧不宜作禮之五事, 卽:(一)讀經․誦經時, 不得向上座作禮. (二)上座在下處, 自在高處時, 不得作禮. (三)上座在前, 若已去後, 不得作禮. (四)不得自座位上向上座作禮. (五)著帽之時, 不得對佛作禮. 禮拜之儀, 本卽爲表達恭敬之意, 故不得心懷驕傲, 於法苑珠林卷二十致敬篇引述北魏勒那摩提所說之七種禮拜(佛)情形, 卽:(一)我慢憍心禮. (二)唱和求名禮, 卽爲求名譽而行者. (三)身心恭敬禮. (四)發智淸淨禮. (五)遍入法界禮, 衆生與佛之心相通而達於法界之理時, 禮一佛, 卽通於禮拜諸佛. (六)正觀修誠禮, 於禮佛之中, 透過正觀, 則如禮拜自己內中之佛性. (七)實相平等禮, 卽以空爲禮拜之對象, 此係自他不二之禮拜. 其中之前二項卽被視爲邪體, 而第五․第六․第七三項, 勒那以之爲眞禮. 其後澄觀於華嚴經疏卷二十七中, 除上述七種禮, 更加列大悲禮․總攝禮․無盡禮三種, 合稱十禮, 而以其中之無盡禮爲至極之禮. 禮拜之種類及禮式作法上有種種不同, 大抵而言, 自印度以來, 於各種禮拜法中, 以五體投地爲最殷重․最恭敬之禮法. 其他如禮拜佛法僧三寶, 稱爲三寶禮;禮拜彌陀之本願成就․光明攝取․來迎引接等三身, 稱爲三身禮;禮拜釋迦․彌陀及十方諸佛, 乃至一切賢聖等, 稱爲七敬禮. 於密宗, 遍禮一切諸佛, 稱爲普禮;普禮時所誦之眞言稱普禮眞言. 又立一脚而跪拜之禮, 稱爲蹲踞禮;僅以膝部略加彎曲以爲禮式, 稱爲起居禮;採取坐式之叩頭禮, 稱爲坐禮. 於寺院中, 禮堂又常稱拜殿;堂內專供作禮用之座席卽稱爲禮盤․拜席.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七邪聚品․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五․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卷三十五․善見律毘婆沙卷十八․禪林象器箋禮則門](參閱和南3125․禮6582)
【예배오공덕禮拜五功德】
p6584-下→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載, 恭敬禮拜如來, 可獲得五種功德:(一)端正, 謂見佛相好而發歡喜․生渴仰之心, 以此因緣, 來世可得相貌端正. (二)好聲, 謂三稱南無如來佛號, 以此因緣, 來世可得好音聲. (三)多財寶, 謂以散華․燃燈等布施供養如來, 以此因緣, 來世可獲大財寶. (四)生長者家, 謂心無染著, 合掌長跪, 至心禮佛, 以此因緣, 來世得生長者之家. (五)生善處天上, 謂由恭敬禮拜如來所獲之功德, 來世得生善處及天上. [法苑珠林卷二十]
【예산대사전叡山大師傳】
p6208-中→ 全一卷. 日僧仁忠撰. 詳述日本天台宗開祖傳敎大師最澄住世五十六年間之行化事蹟. 東山天皇寶永元年(1704)八月刊行, 有西塔院秀雲所作之序. 收於明和四年(1767)版之四大師傳中.
【예산학원叡山學院】
p6208-中→ 日本天台宗所立之學院. 位於大津市坂本本町. 以敎授宗乘․餘乘․法儀, 及其他各種必備學識, 竝策進解行, 涵養宗敎人格等爲其宗旨. 該學院創立於日本天台宗開宗之時, 卽延曆二十五年(806). 後經數次變革, 至明治六年(1873)改稱天台宗總黌, 卽今日叡山學院之前身. 大正十四年(1925)成立財團法人比叡山專修院, 爲宗學硏究之最高學府, 昭和二年(1927)遷至今址. 同院設本科與別科之課程, 均須二年以上始修畢, 而本科入學資格僅限於大學或專修院別科畢業, 於宗學硏究與學徒培養方面有甚大之成果. 昭和二十七年解散財團法人專修院, 另行天台宗宗學法. 現時該院之本科爲三年制, 上設二年制之硏究科. 該院圖書館所藏珍貴資料頗富. 學生限額甚少, 本科每學年二十名, 硏究科十名. 畢業後, 分別具有出任天台宗大律師補任․少僧都補任之資格.
【예수십왕생칠경預修十王生七經】
p5701-下→ 全一卷. 唐代藏川所述. 全稱閻羅王授記四衆逆修生七往生淨土經. 略稱十王經, 十王生七經, 預修十王經. 收於大正藏第九十二冊圖像. 內容述說閻羅王之受記成佛及十王七齋預修之功德等. 初述佛臨涅槃時, 授閻羅天子成佛之記, 及天子住於冥途之因緣 ; 次說此經之受持及預修十王七齋之功德 ; 又敘秦廣王乃至五道轉輪王等十王檢校亡人生前之罪福 ; 終勸說修齋功德. 又文中逐段記載七言四句三十三行之偈讚. 關於本經之起源, 諸說不一, 有謂係地藏十王經之同本異譯, 有謂恐係藏川之撰述, 而以本經爲僞經者. 唐末以後, 本經在我國廣爲流傳, 後周義楚之釋氏六帖卷十六, 及宋代宗鑑之釋門正統卷四等, 皆曾引載本經. 此外, 本經亦流傳於韓國與日本. (參閱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2321)
【예수預修】
p5701-下→ 又作逆修. 欲於死後往生淨土, 趣入菩提之道, 故在生前預修善根功德. 或在臨終之際, 預先行佛事, 以免墮在三途八難中受諸苦惱, 亦稱預修. 此係根據灌頂經卷十一, 地藏本願經卷下等而來者. 又爲預修而請僧供齋, 稱爲預修齋, 豫修齋.
【예시작법例時作法】
p3069-中→ 日本佛敎用語. 又作例時懺法․阿彌陀懺法․念佛懺法. 指日常例行供養之法. 日本天台宗․以及眞宗本願寺派等均行此法. 此法乃由圓仁自我國五臺山傳入之後, 在比叡山之常行三昧堂修習;卽以引聲之阿彌陀經(用一種緩慢之曲調讀誦), 或以引聲之念佛爲中心而修者.
【예식穢食】
p6586-下→ ①比喩小乘之法. 維摩義記卷二本中, 比喩小乘之法如穢食, 而比丘之大樂欲猶如寶器, 故不應以小乘之穢弊法食投於大乘之樂欲寶器. [注維摩詰經卷三․維摩經義疏卷三․說無垢稱經疏卷三末]. ②指貧困者所食不潔淨之食物. 大日經疏卷三(大三九․六一四中):如貧里穢食, 不可置諸寶器.
【예신약翳身藥】
p6492-中→ 卽隱身藥. 又作翳形藥. 用此藥塗眼, 則他人不能見及. 六十華嚴經卷四十四(大九․六八○中):譬如有人以翳身藥自塗其目, 行․住․坐․臥無能見者, 唯有彼人悉能覩見. 如來亦復如是, 永離世間, 無能見者, 唯一切智菩薩境界, 非諸聲聞之所能知. 同經卷五十九亦謂, 譬如有人用翳身藥以塗其目, 自在遊行, 無能見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得菩提心, 滿足大願, 自在遊行, 入於魔境界, 爲一切衆魔所不能見. [不空羂索咒心經․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祕密心陀羅尼經․龍樹菩薩傳․華嚴經疏卷五十五․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八十四․安樂集卷上]
【예신穢身】
p6586-下→ 由惑業所感得的有漏不淨之肉身. 卽指凡夫汚穢不淨之身.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大三七․二四六中):唯可勤心奉法, 畢命爲期, 捨此穢身, 卽證彼法性之常樂.[往生要集卷上]
【예언預言】
p5700-下→ 本義指神借特定人之口宣說神意. 與巫同義, 相當於梵語 vipra. 在佛敎, 爲因應人心之趨向, 與敎化, 弘法之方便, 而作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種種預言. 其一般性(社會性)預言可分爲 : (一)預言佛滅後佛法之變遷者, 有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說當來變經, 佛說法滅盡經等. (二)預言彌勒下生者, 有彌勒下生經, 菩薩處胎經等. (三)有關佛自身之預言者, 有般泥洹經卷下, 大般涅槃經, 四童子三昧經等. (四)預言與其有密切關係之社會事變者, 有瑠璃王經等. 此外, 有關人格(個人)之預言, 其預言特定之個人死後來世之善惡報應者, 稱爲授記. [長阿含卷五闍尼沙經, 順正理論卷四十四, 成實論卷一十二部經品](參閱授記4587)
【예업穢業】
p6587-上→ 爲三業之一. 依瞋恚而生之身․口․意三業, 統稱穢業. 據大乘義章卷七載, 瞋恚之心, 能汚穢自己與他人, 故名爲穢;而由穢法所生起之身․口․意三業, 卽名爲穢業. 三業係指曲業․穢業․濁業. 曲業․濁業分別依諂․貪而生起身․口․意三業, 故曲․穢․濁三業係就身․口․意三業之染汚情形而作之分類. [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七․俱舍論卷十五](參閱三業638)
【예翳】
p6492-中→ 悉曇字□(ī). 又作伊․曳․縊․暿․意․藹․口垔. 爲悉曇十二韻之一, 五十字門之一. 方廣大莊嚴經卷四(大三․五五九下):唱伊字時, 出一切世間衆多病聲. 蓋此字係由梵語 īti(疾病․災禍之義)之字首ī而來. 又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謂翳字有自在(梵 Īśvara)․嫉妬(梵 īrṣyā)之義.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參閱伊2152)
【예족禮足】
p6583-中→ 卽以頭頂觸禮佛足;用以表示身心上之絶對皈依. 又作頂禮․接足作禮․頭面禮足․稽首禮足․頂禮雙足. 釋門歸敬儀卷下載, 頭面禮足, 正是拜首之正儀. 經律文中多稱爲頭面禮足, 或頂禮佛足. 蓋我所高者爲頂, 彼所卑者爲足, 故以我之所高尊敬彼之所卑者, 用表禮之至極. 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三(大二二․四九六上):往詣佛所, 頭面禮足.[大般若經卷一․無量壽經卷上․有部百一羯磨卷一․俱舍論卷一](參閱接足作禮4580․禮6582)
【예존叡尊】
p6208-下→ (1201~1290)日本律宗中興之祖. 大和(奈良縣)人, 俗姓源. 字思圓. 初學密敎, 後以復興律學爲主, 受戒於西大寺, 勤學精進, 頗爲朝野所崇敬. 師平生矢志以戒律救世, 常爲非人․乞丐等授戒, 竝設戒殺放生池一千三百五十餘處. 正應三年示寂, 世壽九十. 著有梵網古迹文集十卷․感身覺正記三卷等. 後伏見天皇敕諡興正菩薩. [興正菩薩傳․本朝高僧傳卷五十九․元亨釋書卷十三]
【예찬禮讚】
p6586-上→ ①卽恭敬禮拜三寶, 讚歎其功德. 其讚歎文詞稱爲禮讚文, 有唐朝善導之往生禮讚․宋代仁岳之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等. ②爲善導所集往生禮讚偈之略稱. 書中說明淨土往生之行儀, 卽於日沒․初夜․中夜․後夜․晨朝․日中等六時中, 各唱讚文而禮拜之法, 故又稱六時禮讚. (參閱往生禮讚偈3203)
【예찰穢刹】
p6586-下→ 與穢土․穢國同義. 刹, 梵語 kṣetra, 意譯國土. 指此娑婆世界爲凡夫所住, 係穢惡不淨之國土. 唐代迦才所撰淨土論序中, 卽有永辭穢刹之語.
【예참禮懺】
p6586-上→ 禮拜與懺悔之略稱. 又作拜懺. 卽禮拜諸佛․菩薩, 懺悔所造諸惡業. 大抵藉由禮佛․誦讀經文, 以爲懺悔之意. 唐代智昇撰有集諸經禮懺儀二卷, 爲各種懺法儀式最初之綜合刊本. 近世拜懺以梁皇寶懺․慈悲水懺․藥師懺․淨土懺․金剛懺等較爲盛行. 往昔之禮懺, 或自身奉行, 或請僧人代行, 現今之拜懺, 則多延請僧人, 而少自行者. (參閱懺法6770․懺悔6772)
【예토가명인穢土假名人】
p6586-中→ 指居於穢濁國土之人, 卽此世界之人. 爲淨土假名人之對稱. 佛敎不同意人有實體之存在, 而認爲人僅存立於五蘊和合之假名上, 故稱爲假名人;又此世界之人所賴以存立之五蘊乃有漏染汚之五蘊, 故稱爲穢土假名人. 與之相對者, 淨土之菩薩係由無漏淸淨而微妙之五蘊所和合, 故稱爲淨土假名人. 準此可知, 穢土與淨土之人皆由五蘊和合而成, 故皆爲假名人;其所以不同者, 唯在兩者的五蘊之體有染淨之別而已. 又淨穢二種假名人, 其五蘊之體雖有染淨之異, 然若自因果相續之意義而言, 則兩者實具不一不異之關係. 大智度論卷十二(大二五․一五○上):名․色二法和合, 假名爲人.[中論卷三․往生論註卷上](參閱假名人4378)
【예하猊下】
p4716-下→ 係對德劭高僧之尊稱. 全稱猊座下. 猊, 獅子之一種. 猊座, 又作猊床, 卽獅子座, 係佛․菩薩之床座, 後世引申爲高德碩學之座席. 以拜伏於其座下, 故稱爲猊座下. 相當一般所用之閣下․足下.
【예화禮話】
p6585-中→ 爲禪林問候寒暄之辭語. 禪苑淸規卷一掛搭條(卍續一一一․四四○下):參頭曲躬近前, (中略)又一展云:“某寒暄, 伏惟和尙尊體起居萬福.” (正月孟春猶寒, 二月仲春漸暄, 三月季春極暄;四月孟夏漸熱, 五月仲夏毒熱, 六月季夏極熱;七月孟秋猶熱, 八月仲秋漸涼, 九月季秋霜冷;十月孟冬漸寒, 十一月仲冬嚴寒, 十二月季冬極寒)[禪林象器箋諷唱門]
【오god五行】
p1085-中→ ①五元運行之意. 卽指水․火․木․金․土. 以此五數於天地間運行不息, 故稱爲五行;其爲萬物化育生成之要素, 與佛敎以地․水․火․風四大種爲能造之說有相通之處. 此爲佛敎東傳以前, 我國之固有思想, 廣行於儒․墨․道․法․兵․醫諸家之間. 漢代以後此說漸盛, 更將之配於人生百般之事象. 五行有所謂相生․相剋之兩義. 南北朝以來, 五行之說混入佛敎, 提謂經等以之配五戒, 三種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祕密陀羅尼法則以之配於五字․五佛․五智․五臟等, 大日經疏卷四以之配於信․進․念․定․慧等五根. [宿曜儀軌․摩訶止觀卷八上․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三]. ②指菩薩所修之五種行法. 卽:(一)聖行, 聖, 正之意. 謂菩薩依戒․定․慧所修之行, 稱爲聖行. (二)梵行, 梵, 淨之意. 謂菩薩於空․有之二邊無愛著之染, 稱爲淨;以此淨心運於慈悲, 與衆生樂而拔其苦, 故稱梵行. (三)天行, 天, 卽指第一義天. 謂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 故稱天行. (四)嬰兒行, 嬰兒, 以喩人天․小乘. 謂菩薩以慈悲之心, 示同人天․聲聞․緣覺之小善之行, 故稱嬰兒行. (五)病行, 謂菩薩以平等心, 運無緣之大悲, 示現出同於衆生之煩惱․病苦等之行, 故稱病行. 上述五行乃天台宗之釋義, 其中別圓二敎於此五種之按配則有殊義;就別敎之意而論, 五行之次第如下:(一)聖行, 爲初地以前菩薩之自行. (二)梵行, 爲初地以前菩薩之化他. (三)天行, 爲初地以前菩薩之內證. (四)嬰兒行, 爲初地以上菩薩隨應善之現化. (五)病行, 初地以上菩薩隨應惡之現化. 上記五種前後隔歷, 互不融卽, 稱爲次第五行. 又此爲別敎之行, 故稱爲別五行. 另就圓敎之意而論, 圓敎以法華經所謂之如來莊嚴爲圓聖行, 如來室爲圓梵行, 如來座爲圓天行, 如來衣有二種, 其中之柔和爲圓嬰兒行, 忍辱爲圓病行. 然此五行在一心中, 圓具無缺, 修性不二, 因果融卽, 爲一實相行, 一卽是五, 五卽是一, 不卽不離而不可思議, 故稱爲不次第五行․如來行․一心五行․圓五行․一五行. 此外, 據法華經玄義卷四下載, 一心五行卽是三諦三昧, 聖行卽是眞諦三昧, 梵行․嬰兒行․病行卽是俗諦三昧, 天行卽是中道王三昧. [南本涅槃經卷十一聖行品․法華經玄義卷三下․卷四上․涅槃經疏卷十三․大乘義章卷十二]. ③指五門修行. 又作修行五門. 五門, 乃於六度中合定․慧二度爲止觀一門, 故稱五門. 據大乘起信論所擧, 卽:(一)施門, 施有三義:(1)若見一切來求索者, 將己所有之財物隨力而施與, 捨己之慳貪而令人歡喜, 此卽是財施. (2)若見厄難․恐怖危逼, 隨己之能力方便救濟, 令人無有畏懼, 此卽無畏施. (3)若有衆生來求法者, 隨己所解而方便爲說, 不爲貪求名利恭敬, 唯念自利利他以迴向菩提, 此卽法施. (二)戒門, 謂不作衆惡, 遠離憒鬧而常處寂靜, 少欲知足, 修頭陀等行, 對於小罪, 心生怖畏而慚愧改悔, 不輕如來所制之禁戒, 常愼於譏嫌以防止過失. (三)忍門, 謂能忍受他人之損惱而心不懷報, 亦應忍於利․衰․毁․譽․稱․譏․苦․樂等八法. (四)進門, 謂對於諸善事, 心不懈退, 立志堅强而勤修一切功德, 自利利他以速離衆苦. (五)止觀門, 止, 謂止息一切境界散亂之相而隨順奢摩他(止);觀, 謂分別因緣生滅之相而隨順毘婆舍那(觀). 以此二義漸漸修習, 不相捨離而得成就. 此外, 將止觀配於眞如․生滅二門, 卽:依眞如門止息諸境相而無所分別, 卽成根本無分別智, 此爲止門;依生滅門分別諸相而觀諸相之理趣, 卽成後得智, 此爲觀門. 然此二門唯一心, 故需二門雙運, 方能稱爲正止觀. [圓覺經大疏鈔卷五上․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末․起信論疏筆削記卷六․起信論義記敎理抄卷十八․卷十九](參閱止觀1476)
【오가라국발烏伽羅國鉢】
p4176-下→ 爲四分律卷九所擧六種鉢之一, 産於烏伽羅國, 爲鉢中之上品. [盂蘭盆經疏卷下]
【오가변五家辨】
p1131-下→ 全一卷. 日本臨濟宗僧虎關師鍊(1278~1346)撰. 爲論述我國禪宗五家法脈系統之文. 本書乃闡明靑原行思下之雪峰義存及其系下之雲門宗․法眼宗皆出自馬祖道一之門, 甚至藥山惟儼及其下之曹洞宗亦轉屬馬祖道一, 乃主張五宗全係馬祖之法系, 致使靑原系統消失無存. (參閱五派一滴圖1119)
【오가변정五家辨正】
p1131-中→ 全一卷. 日僧德嚴養存撰, 約刊行於東山天皇元祿年間(1688~1703). 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七冊. 爲有關禪宗系譜之論文. 由於日本臨濟宗僧虎關師鍊(1278~1346)等人屢有述作, 咸認臨濟․潙仰․曹洞․雲門․法眼五家皆屬馬祖道一之法系, 數百年來已成一種普遍之觀念. 然養存等甚疑之, 苦思欲辨. 適逢淸代僧白巖淨符所撰之法門鋤宄傳入日本, 足爲駁斥師鍊等諸人之資料. 養存卽自撰五家辨正一卷, 附於法門鋤宄之後而刊行之.
【오가삼상요노문五家參詳要路門】
p1130-下→ 凡五卷. 日僧東嶺圓慈撰, 光格天皇天明八年(1788)刊行. 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一冊. 禪宗五家, 家風雖異, 但皆以究明向上之大事爲主, 所別者唯其要門而已, 故著者輯錄五家門風之特色以成此書. 內容包括臨濟宗戰機鋒論親疎․雲門宗擇言句論親疎․曹洞宗究心地論親疎․潙仰宗明作用論親疎․法眼宗先利濟論親疎, 竝附錄臘八示衆․看經榜. 詳細硏討各祖師之行履及語錄.
【오가소공五家所共】
p1130-下→ 謂世間財物爲王․賊․火․水․惡子等五家所共有, 以其不能獨用, 故無須强求. 大智度論卷十一(大二五․一四二中):富貴雖樂, 一切無常, 五家所共, 令人心散輕躁不定.
【오가어록五家語錄】
p1130-下→ 凡五卷. 明代郭凝之編. 略稱五宗錄. 內容係收錄我國禪宗五家各祖之語錄, 計有七部, 卽:臨濟宗鎭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一卷․潙仰宗潭州潙山靈祐禪師語錄一卷․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一卷․曹洞宗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一卷․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一卷․雲門宗雲門匡眞禪師廣錄三卷․法眼宗金陵淸涼院文益禪師語錄一卷. 本書亦編入明續藏經第五十八函. 其中臨濟․雲門二語錄以外之五語錄, 槪爲最初編集之作, 頗令人注目. [佛典疏錄目錄卷下․扶桑藏外現存目錄․第二禪宗史硏究(宇井伯壽)]
【오가五家】
p1128-上→ 我國南宗禪各派之總稱. 指潙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加黃龍與楊岐二派, 則稱爲七宗. 禪宗自初祖菩提達磨五傳而至弘忍, 其下分北宗神秀與南宗慧能二派. 北宗主漸悟, 行於北地, 竝無分派;南宗主頓悟, 行於南方, 盛於中唐以後, 尤以慧能門下之南嶽懷讓․靑原行思二支, 爲唐末以降禪宗之主流, 傳衍出五家七宗等派別, 各樹獨特之宗風. 南嶽懷讓一支, 至唐末有百丈懷海之下之潙宗, 及以大機大用爲禪風之臨濟宗, 迨至石霜楚圓之下, 乃有黃龍․楊岐之分立. 黃龍派甫現卽衰, 楊岐派則得北宋士大夫階層之歸依, 至明末淸初猶稱隆盛. 另靑原行思一支以下, 曹洞宗以兀坐及五味爲禪風, 其影響不若臨濟宗. 法眼宗於宋初得江南錢氏歸依, 窮究公案, 蔚成風氣. 雲門宗則承法眼之後, 流行於江南, 至北宋末年乃漸趨沒落. 我國禪宗雖有上記五家七宗之分, 而旨歸不二, 所異者唯宗風而已. (參閱五家七宗1128)
【오가汚家】
p2472-下→ 據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之二載, 比丘若有所求, 以種種物贈豫在家人, 使得物者歡喜, 産生報恩之心, 不得物者聞之而不歡喜, 如此行爲除有損平等之施心外, 更能破壞在家人之淨信心, 故稱爲汚家.
【오가吳哥】
p2827-上→ (Angkor)位於高棉北部. 又作祿兀. 卽安哥. 爲吉蔑族(Khmer)安哥王朝自九世紀至十五世紀之都城, 此都城包括六百餘座建築, 充滿宏偉的石構建築與精美的石刻浮雕, 原名爲祿骨羅(Nangara), 其後訛讀爲安哥. 至十五世紀, 泰人攻陷吳哥, 大肆劫掠破壞, 王朝遂遷都至南部之百囊奔(卽金邊), 吳哥乃告荒蕪. 二十世紀時, 吳哥成爲恢復古蹟之模範, 一九○七年吳哥保護局接管吳哥, 自泥土榛莽中掘出一批壯觀之建築, 竝豫以重建․保存. 一九六八年後高棉捲入戰爭, 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九年更受到高棉共黨之摧殘, 目前高棉當局雖有心保存吳哥古蹟, 但成效不彰. (參閱安哥藝術 2401)
【오가정종찬五家正宗贊】
p1130-上→ 凡四卷. 又作正宗贊. 宋代希叟紹曇撰, 理宗寶祐二年(1254)刊行. 收於卍續藏第一三五冊. 收錄達磨祖師至雪峰大師及禪宗五家之耆宿計七十餘人之略傳, 各傳之後附有四六排偶之贊, 描繪諸師之風貌.
【오가종지찬요五家宗旨纂要】
p1130-中→ 凡三卷. 又作三山來禪師五家宗旨纂要. 淸代三山燈來撰, 性統編. 康熙四十二年(1703)刊行. 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四冊. 全書論述禪宗五家特殊之宗風及重要法門, 然重點在臨濟宗與曹洞宗上. 竝附錄三身四智說及八識拈評. 所述各家宗風, 如:臨濟宗之全機大用․曹洞宗之正偏相資․潙仰宗之師資(徒)唱和․雲門宗之出語高古․法眼宗之見色明心等, 所述各家法門則有臨濟宗之四料簡․三玄三要, 曹洞宗之正偏五位․四賓主等, 且一一略解竝附頌. 此書爲了解禪門法要之入門書.
【오가종파五家宗派】
p1130-中→ 宋代僧達觀曇穎(989~1060)撰. 今已不存, 故內容不詳. 曇穎爲宋代臨濟宗禪僧, 本書爲曇穎於仁宗嘉祐(1056~1063)年中所編輯有關唐宋時期禪宗五家(潙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禪師之傳記․語錄, 乃曇穎晩年之著作.
【오가칠종五家七宗】
p1128-下→ 我國南宗禪各派之總稱. 又作五派七流. 卽臨濟․潙仰․曹洞․雲門․法眼等五家, 加上出自臨濟之楊岐派․黃龍派, 合稱七宗. 禪宗自菩提達磨六傳至慧能, 下出南嶽懷讓․靑原行思二巨匠. 此二支之傳承如下:(一)南嶽之下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檗希運至臨濟義玄, 大振禪道, 是爲臨濟宗. 又義玄之下, 經興化存獎․南院慧顒․風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陽善昭至石霜楚圓, 楚圓傳黃龍慧南與楊岐方會, 創黃龍派․楊岐派. 另百丈懷海下有潙山靈祐, 潙山傳仰山慧寂, 立潙仰宗. (二)靑原之下有曹洞․雲門․法眼等三宗, 然關於此三宗之傳承, 有諸多異說, 乃因各家對傳承法統之道悟禪師的看法不一而起, 茲列擧如下:(1)據宋高僧傳卷十․景德傳燈錄卷十四․禪林僧寶傳卷四․傳法正宗記卷七等所擧, 道悟, 乃指石頭希遷之下的天皇道悟. 卽靑原行思傳石頭希遷, 石頭之下出天皇道悟․藥山惟儼二師. 第一 南宗慧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潙山靈祐-仰山慧寂=潙仰宗 黃檗希運-臨濟義玄=臨濟宗 第二 第三 靑原行思-石頭希遷藥山惟儼-雲巖曇晟-東山良价-曹山本寂=曹洞宗 天皇道悟-龍潭崇信-德山宣鑑-雪峰義存 第四 雲門文偃=雲門宗 第五 玄沙師備-羅漢桂琛-法眼文益=法眼宗 興化存獎-南院慧顒-風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陽善昭-石霜楚圓 第六 黃龍慧南=黃龍派 楊岐方會=楊岐派 第七 天皇之下經龍潭崇信․德山宣鑑․雪峰義存至雲門文偃, 創雲門宗. 又雪峰之下經玄沙師備․羅漢桂琛至法眼文益, 創法眼宗. 另與天皇道悟同門之藥山惟儼傳雲巖曇晟․洞山良价至曹山本寂, 創曹洞宗. 如下表所示: (2)據祖庭事苑卷一․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禪宗正脈卷七․五宗原等所擧, 道悟乃有二者. 一爲石頭法嗣之天皇道悟, 然其法統經慧眞․幽閒至文賁而絶. 一爲馬祖之下的天王道悟, 此道悟之法統, 經龍潭崇信․德山宣鑑․雪峰義存等次第相傳, 而出雲門․法眼二宗. 此說乃根據唐代丘玄素所撰之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禪師碑銘而立. (3)據一源五派辨․五派一滴圖․佛祖宗派圖等所擧, 亦皆主張道悟有二人. 其中, 天王道悟爲馬祖法嗣之一說, 與前述相同. 然另主張與道悟同門之藥山惟儼, 亦爲馬祖之法嗣, 而將曹洞宗歸於馬祖之下, 故日僧虎關師鍊撰之五家辨中認爲, 我國南宗禪之五家皆係馬祖之法系, 致使靑原法統消失無存. 然另一日僧德嚴養存撰之五家辨正, 則駁斥師鍊之說. (4)據致祐之人天眼目後序載, 天王道悟碑乃後人假託丘玄素之名僞撰者, 碑文中所記天王道悟之因緣語句, 與景德傳燈錄卷十․荊州舊圖誌等所載之白馬寺曇照禪師(馬祖之法孫)之因緣完全相同, 故主張道悟唯石頭法嗣之天皇道悟一人而已. 蓋上述諸種異說之由來, 恐係雲門․臨濟二宗互爭曹溪之正統而起. 唐末以後, 臨濟之宗風大興, 故一般皆以南嶽爲曹溪之正統, 致使臨濟之宗徒有視雲門宗爲曹溪旁出之傾向, 故至雲門末流, 乃傳有僞撰天王道悟碑之事, 以此作爲主張雲門正統論之資料. [釋氏源流五宗世譜定祖圖序․佛祖統紀卷二十九․敎外別傳卷七․林間錄卷上․聯燈會要卷十九․五燈會元卷七․五家語錄序․五家宗派圖](參閱五家1128․禪宗6455)
【오각五覺】
p1214-上→ 指本覺․始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 卽:(一)本覺, 卽本有常住之覺體. 謂心體離念, 等虛空界無所不遍, 卽是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而說, 故稱本覺. (二)始覺, 依修行之功而顯本覺之體. 謂本覺心源之體從眞起妄而成不覺, 若能返妄歸眞, 本覺之體顯現, 則稱始覺. (三)相似覺, 菩薩於十信之位而得類似之始覺. 卽菩薩捨粗分別執著相, 無明之惑將破, 本覺之體將顯, 雖未眞證而似於眞, 故稱相似覺. (四)隨分覺, 菩薩於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位, 隨分證得眞正之始覺. 卽菩薩各破一品無明之惑, 隨覺一分法性之理, 然覺道未圓, 故稱隨分覺. (五)究竟覺, 於妙覺之位, 成究竟至極之始覺, 遂與本覺一致. 卽菩薩地盡, 入於妙覺佛位, 圓滿具足方便, 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 以遠離微細念之故, 得見心性, 心性卽常住, 故稱究竟覺. [大乘起信論(眞諦譯)․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
【오간색五間色】
p1164-中→ 相對於靑․黃․赤․白․黑五正色之中間色. 卽:緋․紅․紫․綠․硫黃等五色.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一之一](參閱五色1082)
【오간五慳】
p1172-下→ 爲成實論卷十雜煩惱品所擧之五種慳吝. 卽:(一)住處慳, 唯我獨住此處, 不容他人同住. (二)家慳, 唯我獨出入此家, 不容他人同進出, 若有他人, 則我當於其中爲勝. (三)施慳, 唯我受此布施, 不與他人共受, 若有他人, 則勿使其所受過多於我. (四)稱讚慳, 唯我受此稱讚, 不令他人共受, 若讚他人, 則勿使其所受過多於我. (五)法慳, 唯我曉知十二部經之深義, 祕而不宣. (參閱慳5810)
【오강五綱】
p1192-上→ 又作五義․五綱判. 卽判斷一代諸敎之五種標準. 爲日本日蓮宗之判敎. 卽以敎․機․時․國․序等五種標準, 區別佛敎敎法之深淺, 而說明其是否適合時代, 此卽日蓮宗之敎相判釋. 敎指敎相判釋;機指接受敎法之根機;時指時代之變遷;國指一國之國情․風俗習慣等;序爲敎法流布之順序. [顯謗法鈔․聖愚問答鈔․敎機時國鈔]
【오개五蓋】
p1194-上→ 梵語 pañca āvaraṇānim. 蓋, 覆蓋之意. 謂覆蓋心性, 令善法不生之五種煩惱. 卽:(一)貪欲蓋(梵 rāga-āvraṇa), 執著貪愛五欲之境, 無有厭足, 而蓋覆心性. (二)瞋恚蓋(梵 pratigha-āvaraṇa), 於違情之境上懷忿怒, 亦能蓋覆心性. (三)惛眠蓋(梵 styāna-middha-āvaraṇa), 又作睡眠蓋. 惛沈與睡眠, 皆使心性無法積極活動. (四)掉擧惡作蓋(梵 auddhatya-kaukṛtya-āvaraṇa), 又作掉戱蓋․調戱蓋․掉悔蓋. 心之躁動(掉), 或憂惱已作之事(悔), 皆能蓋覆心性. (五)疑蓋(梵 vicikitsā-āvaraṇa), 於法猶豫而無決斷, 因而蓋覆心性. 又諸煩惱皆有蓋之義, 然此五者於無漏之五蘊能爲殊勝障礙, 卽貪欲與瞋恚能障戒蘊, 惛沈與睡眠能障慧蘊, 掉擧與惡作能障定蘊, 疑者疑於四諦之理, 故唯立此五者爲蓋.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大智度論卷十七․大毘婆沙論卷三十八․卷四十八․俱舍論卷二十一․順正理論卷五十五․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七․摩訶止觀卷四下․大乘義章卷五本․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上](參閱棄五蓋5049)
【오개悟開】
p4113-中→ (?~1830)淸代淨土宗僧. 蘇州木瀆人, 俗姓張. 字豁然, 號水雲道人. 幼通經史之學, 淡泊功名. 家貧, 遂棄儒從商. 一日行商途中遇一僧度化, 終歸三寶, 禮祥峰文公, 更拜高旻如鑑和尙稟具足戒, 參究有年, 演法於荊南之顯親寺, 後退隱於靈巖寶藏庵, 自行化他, 精進念佛, 提撕後進. 道光十年九月二十日示寂, 年壽不詳. 著有淨業知津․淨業初學須知․念佛警策․十六觀古道情等各一卷. [淨土聖賢續錄]
【오거철吳居徹】
p2826-上→ (1924~ )臺灣臺北人. 別號弦峰. 日本東京音樂學院畢業. 現任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敎授. 民國三十四年(1945), 日軍投降, 氏於萬華龍山寺前首次敎唱國歌. 五十三年, 應佛敎文化服務處星雲大師之請, 擔任佛敎聖歌首度灌製唱片之指導工作. 作有觀音靈感歌等三十餘首佛敎聖歌.
【오겁사유五劫思惟】
p1096-下→ 指五劫期間思惟. 卽阿彌陀佛在因位爲法藏比丘時, 於發四十八願前, 曾有五劫期間之思惟. 又五劫思惟之阿彌陀佛像, 稱爲五劫思惟彌陀. 其中, 日本奈良東大寺所藏者傳係善導所作, 其像趺坐蓮花座, 二手合掌, 目半閤, 作沈思之狀, 髮呈圓網形. 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下)載: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 皆悉睹見, 超發無上殊勝之願, 其心寂靜, 志無所著, 一切世間無能及者. 具足五劫思惟, 攝取莊嚴佛國淸淨之行.[無量壽經義疏卷上(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吉藏)․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中]
【오견五見】
p1099-上→ 梵語 pañca-dṛṣṭayaḥ 又作五染汚見․五僻見․五利使. 指在根本煩惱中之五種惡見. 卽:(一)薩迦耶見(梵 sat-kāya-dṛṣṭi), 譯作有身見․僞身見․壞身見․身見. 此乃有部之說;經部則釋爲虛僞;而唯識宗作移轉解. 卽自執有我之存在, 稱爲我見, 而以爲此屬於我, 則稱我所見. (二)邊執見(梵 anta-grāha-dṛṣṭi), 又作邊見. 爲偏執於極端一邊之見解;如謂我死後仍常住不滅, 此稱爲常見(有見);謂我死後則斷絶, 此稱爲斷見(無見). (三)邪見(梵 mithyā-dṛṣṭi), 爲否定因果道理之見解. (四)見取見(梵 dṛṣṭi-parāmārśa), 卽執著錯誤之見解以爲眞實者. (五)戒禁取見(梵 śīla-vrata-parāmarśa), 又作戒取見․戒盜見. 卽視不正確之戒律․禁制等, 爲可達涅槃之戒行, 此種執著卽稱爲戒禁取見. [大毘婆沙論卷四十六․俱舍論卷十九․成實論卷十](參閱五利使1096)
【오결락자五結樂子】
p1164-上→ 隨侍帝釋天之樂神. 嘗至王舍城東㮈林村北鞞陀提山之因陀羅室, 爲佛陀彈奏琉璃琴, 讚頌佛德. [中阿含經卷三十三]
【오결五結】
p1163-下→ 謂繫縛衆生, 猶如繩結, 使衆生流轉於三界而不得出離之五種煩惱. 卽:(一)貪結, (二)瞋結, (三)慢結, (四)嫉結, (五)慳結. [中阿含經卷五十六․阿毘達磨發智論卷三․集異門足論卷十二․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九](參閱結5179)
【오겸悟謙】
p4114-下→ (1922~ )陝西咸陽人, 俗姓孔. 法名禎祥. 年十六, 禮拜西安崇仁寺純德和尙披剃出家. 越二年, 於西京大興寺受具足戒. 嘗先後跟隨終南山含靜老和尙及四川能海老法師習禪, 後至西藏拉薩哲蚌寺學習藏文及因明等諸學. 民國四十七年(1958)赴印度, 竝長駐彼邦宏法. 先後擔任印度佛陀涅槃場雙林寺․鹿野苑中華佛寺之住持. 後創建玄奘寺於加爾各答, 竝擔任菩提場中華大覺寺住持.
【오경五更】
p1098-下→ 更, 歷․經之意. 一夜區分爲五分, 稱爲五更. 又作五夜․五鼓. 卽:甲夜(初更, 今午後八時)․乙夜(二更, 午後十時)․丙夜(三更, 午前零時)․丁夜(四更, 午前二時)․戊夜(五更, 午前四時)[漢宮舊儀․顔氏家訓書證]
【오경五境】
p1171-下→ 梵語 pañcarthāḥ 又作五塵․五妙欲境. 指爲五根所取之五種客觀對境, 亦爲五識所緣之五種境界. 卽: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等五境. 若加上意根對象之法境, 則爲六境. 五境使人起煩惱, 汚染心性如同塵埃, 故稱五塵;又因貪心而起執著之故, 誤爲淨妙之境, 故亦稱五妙欲境. 其中, 眼․耳二根之體必須與境相離, 始能發生作用, 故又稱此二根爲不至境․離中知;鼻․舌․身三根之體必須與境密接, 始能産生作用, 故又稱至境․合中知. [俱舍論卷一․品類足論卷一․大毘婆沙論卷十三․雜阿毘曇心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一․俱舍論光記卷一](參閱五欲1149․六境1298)
【오경웅吳經熊】
p2827-下→ (1899~1986)浙江鄞縣人. 字德生. 任總統府資政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氏專攻法律․哲學, 亦長於禪宗之硏究. 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科, 其後又獲美國密西根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歷任司法․立法及外交界要職, 竝擔任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法學敎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硏究所博士班主任等敎職. 主要著作有哲學與文化․法律哲學硏究․The Golden Age of Zen (禪學的黃金時代, 吳怡譯)等.
【오경전五更轉】
p1098-下→ 爲流行於唐代之佛敎俗曲. 取一更至五更, 由夜深昏沈而轉至天明破曉之譬喩, 喩指人之無明昏闇由信佛而轉至開悟透達. 以一夜五更爲單位, 每更依同一字句格式作曲, 聯集成篇, 而與十二時等皆屬定格聯章之一. 例如南宗定邪正五更轉之前段:一更初. 妄想眞如不異居, 迷則眞如有妄想, 悟則妄想是眞如. 念不起, 更無餘. (中略)二更催. 大圓寶鏡鎭安臺, 衆生不了攀緣病, 由斯障閉不心開. 本自淨, 沒塵埃.另有大乘五更轉․無相五更轉․維摩五更轉․達摩五更轉等. 此類俗曲近代於敦煌發現不少.
【오계관五髻冠】
p1205-中→ 作成五髻形之寶冠, 乃密敎用來表示五種智之寶冠. 大日經卷一(大一八․八上):持眞言行者, 次至第三院, 先圖妙吉祥, 其身鬱金色 五髻冠其頂, 猶如童子形.
【오계법五戒法】
p1098-中→ 佛初爲提謂․波利等在家弟子授二皈依, 後卽授以五戒而爲優婆塞․優婆夷. 若在家弟子破此五戒, 則非淸淨士(女), 蓋犯者, 則破五分法身及一切佛法. 此因五戒乃一切大小乘尸羅之根本, 若犯五戒, 則不得更受大小乘戒;若能堅持, 卽是五大施. 此五者通稱爲戒, 以防止爲義. 以能防惡律儀之非, 能止三業所起之惡, 故通稱防止.
【오계분수五戒分受】
p1098-中→ 指五戒之分受分持. 十住心論卷二說明五戒之相, 竝討論此五戒可否分受分持之問題. 質難者據薩婆多部之義, 竝引證俱舍論之說, 而主張五戒應該全受, 答方則引大智度論之說, 謂若受一戒, 稱爲一分, 若受二․三戒, 稱爲少分;而於五戒中, 欲受何分, 當隨意受持, 故主張五戒可分受分持.
【오계설상항烏雞雪上行】
p4182-下→ 禪林用語. 以烏鷄喩指理體․平等 ; 以白雪喩指事體(現象)․差別. 烏鷄行於白雪上, 黑白分明, 絲毫不雜 ; 比喩事與理之間․平等與差別之間之任運妙用.
【오계五戒】
p1097-下→ 梵語 pañca śīlāni. 指五種制戒. ①爲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 卽:(一)殺生, (二)偸盜(不與取), (三)邪婬(非梵行), (四)妄語(虛誑語), (五)飮酒. 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 在小乘經量部中, 受三歸依卽成優婆塞, 准許五戒分別受持;說一切有部則須先受三歸依, 後具受五戒, 始名優婆塞, 故不許五戒分別受持. 五戒之中, 前四戒屬性戒, 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 於非情之境發得. 又前三戒防身, 第四戒防口, 第五戒通防身․口, 護前四戒. 我國古來以五戒配列於仁․義․禮․智․信五常, 復以不殺配東方, 不盜配北方, 不邪婬配西方, 不飮酒配南方, 不妄語配中央. [雜阿含經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經卷二十․毘尼母經卷一․大智度論卷十三․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俱舍論卷十四․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二․摩訶止觀卷六之上]. ②亦爲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 卽:(一)殺生, (二)偸盜, (三)邪婬, (四)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五)飮酒. 然此五戒之中, 第四戒總攝口業之惡, 蓋由十惡之說轉來者. 灌頂經卷一․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四天王經等皆擧此說. ③爲在家菩薩所受持之五種制戒. 卽禁絶:(一)奪生命, (二)不與取, (三)虛妄語, (四)欲邪行, (五)邪見等. 大日經卷六受方便學處品․大日經疏卷十八等說之. 卽於通途之五戒中, 除去飮酒戒, 另加邪見戒. [雜阿含經卷三十一․增一阿含經卷七․優婆塞戒經卷六․優婆塞五戒相經․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
【오계五髻】
p1205-中→ 將髮結成五髻之謂. 於密敎尊像之五髻每用表五佛․五智. 如文殊菩薩結前․後․左․右․中五髻之髮, 稱爲五髻文殊. 大日經疏卷五(大三九․六三五上):畫文殊師利, 身鬱金色, 頂有五髻(中略). 首有五髻者, 爲表如來五智久已成就.
【오계五繫】
p1208-中→ 卽以死人․死蛇等五屍繫於天魔波旬, 使其不能離去. 或謂繫縛天魔之兩手․兩足․頸等五處. 法華經三大部補註卷五引章安之釋, 謂繫分五屍繫․繫五處二種, 其中, 五屍卽指死人․死蛇․死狗等. 繫五處者, 依首楞嚴三昧經之說, 乃繫於兩手․兩足及頸, 稱爲五處繫魔. 又五屍繫者, 如以不淨觀對治愛魔;五處繫者, 於五處如理對治見魔.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六]
【오계汚戒】
p2472-中→ 爲淨戒之對稱. 卽凡夫受戒後, 常因煩惱之現行, 而汚染戒體, 使不得淸淨. 反之, 佛斷盡無明煩惱, 故具足一切淨戒. 法華玄義卷三下(大三三․七一七下) : 唯佛一人具淨戒, 餘人皆名汚戒者.
【오고五苦】
p1121-上→ 五種苦惱. 經論中有諸多異說, 如五苦章句經所擧五趣之苦, 卽:(一)諸天苦, 一切天人皆受生老病死之苦, 竝依先世之所作而定壽命長短, 又諸天皆有命盡․劫盡二大災. (二)人道苦, 由奴婢下使至帝王轉輪聖王, 皆受生老病死․飢渴寒熱等無量百千種之苦. (三)畜生苦, 禽獸蟲魚等類皆受飢渴寒熱․供人取食․相互噉食等萬般之苦. (四)餓鬼苦, 餓鬼身長一由旬, 而咽細如鍼孔, 其喉中噴火, 不得飮食. (五)地獄苦, 地獄有鐵城鑊湯․劍樹刀山等八寒八熱之苦.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就苦之自體列擧五種, 卽逼迫苦․衆具匱乏苦․界不平等苦․所愛變壞苦․三界煩惱品粗重苦等五苦. 復列擧五樂所治之五種苦, 卽因苦․受苦․唯無樂苦․受不斷苦․家欲界結尋異生苦. 此外, 廣弘明集卷三十說生․老․病․死․愛離五苦. 釋氏要覽卷上則說多食之五苦. 另如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四所擧之五苦, 卽:(一)生老病死苦, 衆生初受生時, 在母體中窄隘不淨;及出胎時, 冷風觸身, 如被物刺;至衰老時, 氣力羸劣, 動止不寧, 復有疾痛寒熱所惱;最後至命終時, 四大分離, 神識飄散, 此等因緣, 悉皆是苦. (二)愛別離苦, 常與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 不得共處. (三)怨憎會苦, 所憎惡之人, 本欲遠離, 卻反而常相聚. (四)求不得苦, 於世間色聲之境, 及一切利養之種種可愛樂者, 心生貪欲而不能得. (五)五陰盛苦, 五陰, 卽色․受․想․行․識, 在此爲一身之總稱. 謂五陰之身, 受熾盛之諸苦. [菩薩地持經卷七․顯揚聖敎論卷十五․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一]
【오고인五股印】
p1116-下→ 密敎傳法灌頂祕印之一. 又稱大羯磨印․五峰印․五智印․五大印. 卽作五股金剛杵形, 表五智五佛. 有外五股印․內五股印․半五股印․內縛都五股印․外縛都五股印數種, 常用者爲內․外二種五股印. (一)外五股印, 又作外縛五股印․智塔印․大率都婆印․十眞如印. 具二種印相:(1)二手外縛, 二中指立如針, 二拇指及小指均開立. 爲三昧耶會金剛薩埵之印, 蓮華部心儀軌等說之. (2)二手外縛, 左右之中指․拇指․小指均豎而相合, 二食指彎屈如鉤, 置於中指之背側而不相著, 卽爲豎五股杵形, 表五智金剛, 其印母外縛如月輪. 大日經密印品說此印爲金剛大慧․寶印手等之印, 瑜祇經卷上愛染王品以爲愛染明王之印, 又同經序品則以此印爲所說三十七尊之總印, 亦卽大日如來之最極祕印. (二)內五股印, 又作內縛五股印. 印母內縛, 左右無名指於掌中相交, 餘指同外五股印. 大日經密印品說此印爲執金剛等之印. (三)半五股印, 散右手四指, 以中指入中央作五股杵形. 爲加持諸物時所用者. (四)外縛都五股印, 卽作外五股印, 各指頭聚集一處爲都五股形. 大日經密印品說此印爲堅固意菩薩之印. (五)內縛都五股印, 卽作內五股印, 集五股指頭於一處. [大日經疏卷十三․卷十七]
【오고저五股杵】
p1117-上→ 又作五智金剛杵․五峰金剛杵․五峰光明․五鈷金剛․五鈷杵․五股. 卽造形呈五股(峰)之金剛杵, 爲密敎重要的法具之一. 其五峰表五智․五佛;居中之一峰表佛之實智, 外圍四峰略向內曲拱, 表四佛權智. 質料多爲銅造. [大日經疏卷五․金剛頂經疏卷三](參閱金剛杵3543)
【오곡五穀】
p1196-下→ 五種穀物. 又稱五種穀子. 指大麥(梵 yava)․小麥(梵 godhūma)․稻穀(梵 śāli)․小豆(梵 masūra)․胡麻(梵 atasī). 密敎修護摩法時, 以五穀爲供養物, 又建立曼荼羅時, 與五寶․五藥․五香等物共納於甁中, 置於壇場中心及四方之埋寶處. 此埋寶之法卽表示安立菩提心中的五智之寶, 卽能起五穀之善芽, 滅除五種過惑. 然五穀之名稱依經軌而異, 如蘇悉地經卷下擧出稻穀․大麥․小麥․小豆․胡麻等五種;陀羅尼集經卷十二擧出稻穀․小豆․小麥․大麥․靑稞等五種;觀智儀軌則擧出稻穀․大麥․小麥․綠豆․白芥子等五種. [蕤呬耶經卷中․陀羅尼集經卷九․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建立曼荼羅及揀擇地法․大日經疏卷四]
【오공덕문五功德門】
p1073-中→ 出於天親之淨土論. 謂往生極樂淨土所得之五種果相. 又作功德五念門․五果門. 卽:(一)近門, 初至淨土, 入大乘正定聚, 而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大會衆門, 生淨土已, 卽入如來大會衆之數. (三)宅門, 入大衆之數, 卽至修行安心之宅. (四)屋門, 旣入宅已, 則至修行所居之屋寓. (五)園林遊戱地門, 修行成就已, 卽至敎化之地. 其中, 前四門成就入之功德, 第五門成就出之功德. [往生論註卷下․往生論註略鈔卷下․敎行信證六要鈔卷六](參閱五念門1109)
【오공양五供養】
p1102-下→ 五種供養物. 又作五供. 密敎修一座行法時, 以五種供物供養本尊, 卽塗香․華鬘․燒香․飮食․燈明等. 五供養加閼伽, 稱爲六種供養, 爲修一座行法所必供養者. 此有理供養․事供養之別. 於壇上布置供物, 以三密加持而供養之, 稱爲事供養;不備供物, 端身正坐而觀菩提心, 以印契眞言表供養之意, 稱爲理供養. 又在本尊加持之前行供養, 稱爲前供養, 散念誦之後而行供養, 稱爲後供養. 上擧六種供養, 可配於六波羅蜜, 卽閼伽配檀波羅蜜, 塗香配戒波羅蜜, 華鬘配忍辱波羅蜜, 燒香配精進波羅蜜, 飮食配禪波羅蜜, 燈明配般若波羅蜜. [蘇悉地羯囉經卷下供養品․理趣釋卷下․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大日經疏卷八․乳味鈔卷二]
【오공午供】
p1328-下→ ①指於午前所上之佛供. (參閱佛供2631). ②指僧衆午齋. 午齋, 卽午餐. 昔於僧堂裏, 早餐食用稀飯, 中午多以供應乾飯爲主. 依照律制, 午齋不得超過正午時刻. 又午時亦可稱爲齋時. 禪苑淸規卷六警衆條(卍續一一一․四五五下):齋前聞三下版鳴者, 衆僧下鉢也, 次鳴大鐘者, 報齋時也.
【오공悟空】
p4112-上→ (731~?)唐代譯經僧. 京兆雲陽(陝西徑陽)人, 俗姓車. 名法界, 字悟空, 爲北魏拓跋之遠裔. 天寶九年(750), 罽賓國遣大首領薩波達幹與三藏舍利越摩來求和, 翌年朝廷遣中使張韜光等四十餘人與會, 時授師左衛, 加入其行. 取道安西, 經歷諸國, 至罽賓東都城健陀羅國. 張韜光等旣畢使命, 將歸, 師病不能隨, 仍留彼國, 後疾漸痊, 遂投三藏舍利越摩落髮, 法號達摩馱都(法界之意), 時年二十七. 二十九歲, 於迦濕彌羅國受具足戒, 留蒙鞮寺, 習根本律儀, 兼學梵語, 竝巡禮諸佛寺, 歷遊凡四年. 後南遊至中天竺, 禮迦毘羅伐窣睹城佛降生處塔, 拜摩竭陀國菩提道場成佛處塔, 於菩提寺度夏安居. 次瞻禮拘尸那城娑羅雙林入涅槃處塔等, 後住那爛陀寺. 廣德三年(765)請歸國, 唐室許之, 遂攜梵本十地經․迴向輪經․十力經, 及佛牙舍利, 取北路而歸. 所經諸國皆有羈留, 途中遇勿提提犀魚․尸羅達摩等而譯出十力經一卷․十地經․迴向輪經. 於貞元五年(789)九月, 隨中使段明秀歸國, 進佛舍利及所譯經, 奉敕正度, 賜名悟空. 後返雲陽祭二親墓, 不知所終. 敕翻經三部十一卷, 編入貞元新定釋敎目錄. 圓照錄其行狀, 見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今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宋高僧傳卷三․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七]
【오과五果】
p1112-下→ 梵語 pañca phalāni 五種果之意. ①六因所生及道力所證有爲無爲之果, 計有五種之別. 卽:(一)等流果(梵 niṣyanda-phala), 又稱依果․習果. (二)異熟果(梵 vipāka-phala), 又稱報果. (三)離繫果(梵 visaṃyoga-phala), 又稱解脫果. (四)士用果(梵 puruṣakāra-phala), 又稱士夫果․功用果. (五)增上果(梵 adhipati-phala). 其中, 離繫果屬無爲果, 餘四果均屬有爲果. 又於有爲果中, 等流果係自六因中之同類․遍行二因而來, 異熟果則由異熟因而來, 士用果由俱有․相應二因而來, 增上果由能作因而來. 離繫果屬由擇滅無爲, 卽非生法, 非自六因而生, 唯以道力所證, 故雖說爲道果, 然不同於其他四果由六因而來者. 此係俱舍論等之說. 成唯識論等則說十因․四緣而生五果. 依成唯識論卷八之意, 十因之中, 以牽引因․生起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得異熟果;以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得等流果;以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得離繫果;以十因得增上果. 得士用果有二義, 一以觀待因․攝受因․同事因․不相違因得之;一以觀待因․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而得. [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一․俱舍論卷六․雜阿毘曇心論卷三․顯揚聖敎論卷十八․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五․成唯識論述記卷八本․俱舍論光記卷六](參閱五種果1180). ②二乘所證之果有五種, 卽聲聞之四果與獨覺果. 聲聞四果爲: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華嚴五敎章卷三](參閱五果迴心1114). ③又作五菓. 據三藏法數卷二十四․翻譯名義集卷三載, 受戒之比丘不食生物, 謂如棗․杏等果必以火熟之方食, 膚殼之果則須以刀去其皮再食. 此五果指:(一)核果, 指棗․杏․桃․李等果. (二)膚果, 指瓜․梨․奈․椹等果. (三)殼果, 指椰子․胡桃․石榴等果. (四)檜果, 又作米會果, 指松子․柏子․蘇荏等粗糠皮類之果實. (五)角果, 指菱豆․大小豆類等. 此外, 小叢林略淸規卷上․洞上行事軌範卷中, 擧出瓜․茄․麵․饅․餅爲五果. [盂蘭盆經疏卷下․盂蘭盆經新疏](參閱五種淨食1185). ④指現在五果, 卽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者. 蓋以十二因緣配於三世因果, 無明與行二者爲過去之因;愛․取․有三者爲現在之因;生․老死二者爲未來之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者爲現在五陰之身, 係由過去業因所招感之果, 故稱現在五果. (參閱現在五果4724)
【오과五菓】
p1164-中→ 又作五果. 盂蘭盆供所用之五種果品. 卽:(一)核果, 如棗․杏․桃․李等. (二)膚果, 如瓜․梨․奈椹等. (三)殼果, 如椰子․胡桃․石榴等. (四)米會果, 米會, 粗糠皮之義. 又作檜果. 如松柏子․蘇荏等. (五)角果, 如菱豆․大小豆等. 或說瓜․茄․麵․饅․餅爲五果, 以五盆盛之. [盂蘭盆經疏卷下․盂蘭盆經疏新記卷下․盂蘭盆經新疏․翻譯名義集卷三]
【오과五過】
p1171-中→ ①破戒五過. 毁破佛所制定之禁戒有五種過失, 卽:(一)自害, 謂毁戒之人, 身․口․意業悉皆不淨, 常受貧窮, 福不歸身, 善神遠離. (二)爲智者所呵, 謂毁戒之人, 諸善比丘皆悉呵責而常畏避, 如避惡死屍. (三)惡名流布, 謂毁戒之人三業不淨, 而與不善之人共住;雖善人亦不喜見, 不善之名聞於遠近. (四)臨終生悔, 謂毁戒之人, 老死臨期, 惡境現前, 追悔無及. (五)死墮惡道, 謂毁戒之人旣絶於梵行而全無善因, 福盡苦至卽墮惡趣. [四分律卷五十九․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三]. ②依語五過. 於正敎未得正解而生之五種過失, 卽:(一)不正信, (二)退勇猛, (三)誑人, (四)謗法, (五)輕聖法. [歸敬儀通眞記卷中]
【오과회심五果迴心】
p1114-上→ 謂五果之聖者迴轉其小乘灰斷之心, 而發大乘之大菩提心. 五果聖者, 指四果之聲聞與獨覺. 此五果之聖者迴心轉於大乘之年限不一, 依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載, 須陀洹果經八萬劫, 斯陀含果經六萬劫, 阿那含果經四萬劫, 阿羅漢果經二萬劫, 辟支佛則經十千劫. 卽謂五果之聖者各經其劫數, 於未來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然性相二宗對此則有異解. 其中, 法相宗主張五果之迴心僅限於不定種性, 不通定性二乘, 且其迴心在未入無餘涅槃之前卽已生起. 性宗則主張定性之二乘皆可迴心, 且一度入於無餘涅槃者亦皆發心, 一切皆成佛道.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一․卷二十二․成唯識論卷十․華嚴五敎章卷三․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七之一․法華經文句卷七上․華嚴經探玄記卷一]
【오관五官】
p1108-下→ ①五種感官. 指視覺器․聽覺器․嗅覺器․味覺器․觸覺器, 卽佛敎所說之五根(眼․耳․鼻․舌․身), 後轉爲一般用語. ②指五大使者, 卽:生․老․病․死․牢獄等五種刑罰. ③又稱五官王. 十王之一. 在冥途司掌五刑之王名. 據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載, 其本地爲普賢菩薩, 於三江之間建大殿, 爲治衆生妄語罪之冥官. (參閱五官王1109)
【오관五觀】
p1215-下→ ①五種觀法. 卽:(一)眞觀, 謂觀眞諦之理而斷見思惑之空觀. (二)淸淨觀, 謂於旣除見思惑之淸淨身, 斷塵沙惑之假觀. (三)廣大智慧觀, 謂斷無明惑而得廣大智慧之中觀. (四)悲觀, 謂以上三觀觀察衆生, 拔衆生之苦惱. (五)慈觀, 謂以上三觀觀察衆生, 而與衆生以樂. [法華經普門品]. ②又作食時五觀․沙門受食五觀. 指沙門於進食之前所應作之五種觀法, 卽:(一)計功多少, 量彼來處. 謂此食墾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 所費功夫甚多, 且施主減其妻子之分, 爲求福而施, 故受食時, 應作此觀. (二)忖己德行, 全缺應供. 謂若不坐禪誦經․營三寶事, 不持戒, 受施則墮, 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 則可應供受食. (三)防心離過, 貪等爲宗. 謂須防心離於三過, 於上味食不起貪, 於中味食不起癡, 於下味食不起瞋. 否則不知慚愧, 墮三惡道, 故受食時, 當作此觀. (四)正事良藥, 爲療形枯. 謂飢渴爲主病, 故須以食爲藥, 不起貪著. (五)爲成道業, 應受此食. 謂不食則飢渴病生, 難成道業, 而多食致患, 少食氣衰, 故必食得適量, 以資身修道. 由觀想此五事之故, 齋堂又稱五觀堂.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之三․卷下之二․釋氏要覽卷上․敕修百丈淸規卷下大衆章]
【오관왕五官王】
p1109-上→ 爲冥界十王之第四王. 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十王經等所擧, 此王之本地爲普賢菩薩, 係冥途中司掌五刑之王. 亦卽於三江之間建大殿, 治衆生妄語罪之冥官. 亡者於四七日(卽第四個七日)時至此王之處, 接受生前所造善惡業之審判. 五官王之稱, 古來散見於諸經. 灌頂經卷十二(大二一․五三五下):地下鬼神及伺候者奏上五官, 五官料簡除死定生.又經律異相卷四十九所引之淨度三昧經謂, 五官乃指鮮官․水官․鐵官․土官․天官, 分別禁制殺, 盜․婬․兩舌․飮酒等五惡. 而上述之地藏十王經則以十惡配當冥界十王, 故以五官王爲治妄語之冥官, 此係由淨度三昧經之說轉來者. [法苑珠林卷八十八․佛祖統紀卷三十三․禪林象器箋靈像門](參閱十王406․閻羅十殿6339)
【오교불신五敎佛身】
p1148-下→ 華嚴宗於所判之五敎各別立有佛身, 稱爲五敎佛身. 五敎指小乘敎․始敎․終敎․頓敎․圓敎. (一)小乘敎立生身․化身二種. (二)始敎立法․報․應三身, 又立生․法二身, 及法․自受用․他受用․應化等四身. (二)終敎立法․報․應三身, 又立自性法身․應化法身等二身, 自性․法․報․應等四身, 及應化․功德․智慧․如如等四身. (四)頓敎唯立一實性身. (五)圓敎立解境十佛與行境十佛.
【오교십리五敎十理】
p1148-上→ 法相宗用以證明第八阿賴耶識存在之五敎證及十理證. 大乘主張有第八阿賴耶識, 而一切小乘經論則唯說六識, 不明八識, 故大乘擧出五敎十理以證明其存在. 五敎者, 謂於經中有五處說及第八阿賴耶識, 卽大乘阿毘達磨經二處, 解深密經․入楞伽經各一處, 及大衆部阿笈摩. 十理者, 卽:(一)契經說雜染淸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 故名爲心, 若無此識, 彼持種心不應有. (二)契經說有異熟心, 善惡業感, 若無此識, 彼異熟心不應有. (三)契經說有情流轉五趣四生, 若無此識, 彼趣生體不應有. (四)契經說有色根身是有執受, 若無此識, 彼能執受不應有. (五)契經說壽․煖․識三者更互依持, 得相續住, 若無此識, 能持壽煖令久住識不應有. (六)契經說諸有情類受生命終必住散心, 非無心定, 若無此識, 生死時心不應有. (七)契經說識緣名色, 名色緣識, 若無此識, 彼識自體不應有. (八)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若無此識, 彼識食體不應有. (九)契經說住滅定者, 身語心行無不皆滅, 而壽不滅, 亦不離煖, 根無變壞, 識不離身, 若無此識, 住滅定者不離身識不應有. (十)契經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 心淸淨故有情淸淨, 若無此識, 彼染淨心不應有. [成唯識論卷三․卷四]
【오교십종五敎十宗】
p1146-中→ 華嚴宗之敎相判釋. 爲華嚴祖師賢首所立. 係依其自宗宗義將如來一代聖敎分別判作五敎十宗. 杜順自實踐之觀法上說小乘敎․大乘始敎․大乘終敎․頓敎․圓敎等, 法藏(賢首)則將其敎義加以組織而成立五敎. 此二師對五敎觀點之差別, 乃在一心回轉之作用. 所謂五敎乃就所詮法義之深淺, 將如來一代所說敎相分爲五類, 十宗則依佛說之義理區別爲十趣種. 五敎內容爲:(一)小乘敎, 又作愚法小乘敎․愚法聲聞敎. 乃對小乘根機者所說之四諦․十二因緣等阿含經之敎. (二)大乘始敎, 又作分敎. 是對小乘開始入大乘, 然根機未熟者所說之敎法. 此敎爲大乘之初門, 於中又分空始敎․相始敎二種:(1)空始敎, 卽般若等經所說, 謂一切物質皆無一定實體, 主張一切本空. 此敎但明破相遣執之空義, 未盡大乘法理, 故稱爲空始敎. (2)相始敎, 指解深密等經所說, 謂諸法均由因緣生, 且萬有皆有主體與現象之區別, 主張五性各別, 以其廣談法相, 少述法性, 只在生滅之事法上說阿賴耶緣起, 故稱爲相始敎. (三)大乘終敎, 又作實敎․熟敎․終敎. 卽說眞如隨緣而生染淨諸法, 其體本自淸淨, 故謂二乘及一切有情悉當成佛. 如楞伽․勝鬘等經及大乘起信論所說均屬之. 又此敎多談法性, 少談法相, 所說法相亦皆會歸法性. 所說八識, 通於如來藏, 隨緣成立, 具生滅與不生滅二義. 以其已盡大乘至極之說, 故稱大乘終敎. (四)頓敎, 又作大乘頓敎. 乃不立言句, 只辨眞性, 不設斷惑證理之階位, 爲頓修頓悟之敎, 如維摩經所說. 此敎異於始․終二敎之漸次修成, 亦不同於圓敎之圓明具德, 故另立爲一敎. (五)圓敎, 又作一乘圓敎. 卽說一乘而完全之敎法. 此敎說性海圓融, 隨緣起成無盡法界, 彼此無礙, 相卽相入, 一位卽一切位, 一切位卽一位, 十信滿心卽成正覺, 故稱爲圓, 如華嚴經․法華經等所說. 此敎又分爲別敎一乘․同敎一乘二種, 卽:(1)超越諸敎而說圓融不思議法門之華嚴經, 大異於三乘敎, 故稱別敎一乘. 此卽賢首所立之圓敎. (2)法華經爲開會二乘, 其說與三乘敎相同, 故稱同敎一乘. 此卽天台宗之圓敎. 十宗乃指:(一)我法俱有宗, 卽主張我與法俱足而有實體存在. 乃人天敎及小乘中之犢子部․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經量部等所宗. (二)法有我無宗, 卽主張法體爲恆有, 而無主觀之我存在. 爲小乘中之薩婆多部․雪山部․多聞部․化地部等所宗. (三)法無去來宗, 卽主張諸法唯以現在具有實體, 過去․未來之諸法, 則體用俱無. 爲小乘中之大衆部․鷄胤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飮光部等所宗. (四)現通假實宗, 卽主張現在法中, 除五蘊外皆無實體可得, 亦皆爲假有. 爲小乘說假部及成實論等所宗. (五)俗妄眞實宗, 卽主張世俗之一切事物皆爲假, 惟有佛敎之眞理爲實在. 爲小乘說出世部及其末計之所宗. (六)諸法但名宗, 卽主張一切諸法僅爲假名而已, 竝無實體可得. 爲小乘一說部所宗. (七)一切皆空宗, 卽主張諸法皆空, 屬無相大乘, 爲大乘始敎所宗(此僅就空始敎而立名). (八)眞德不空宗, 卽認爲一切事物之本性爲眞如, 具足如來藏無漏之性功德;亦卽眞如之理與萬有之事乃無礙鎔融. 此爲大乘終敎所宗. (九)相想俱絶宗, 卽主張眞理乃超越境相․心想, 而不可說․不可思議者. 爲頓敎所宗. (十)圓明具德宗, 卽主張諸法皆互不相礙, 而有重重無盡之關係, 且具足一切功德. 此卽指華嚴經所說. 爲一乘圓敎所宗. 上述前六宗屬小乘敎, 原爲窺基所立, 嗣爲法藏所採用. [華嚴五敎章卷一․五敎章冠註卷上一․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經疏卷二․卷三․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一․華嚴玄談卷五․華嚴經疏鈔玄談卷五․卷八․圓覺經略疏卷上之一․圓覺經大疏卷上之一․圓覺經略疏抄卷三․五敎章復古記卷二]
【오교양종五敎兩宗】
p1148-下→ 總稱高麗中期至李朝初期約三百年間存在於朝鮮之宗派. 有關五敎兩宗之內容, 異說紛起, 因時代不同而有變遷. 李能和之朝鮮佛敎通史下編五敎兩宗祈禱平賊條推定五敎爲戒律宗․法相宗․法性宗․圓融宗․天台宗, 兩宗爲禪寂宗及曹溪宗. 但金包光於所著禪宗九山來歷中, 謂五敎指戒律․法相․涅槃․法性․圓融等五宗, 兩宗指曹溪宗․天台宗, 一般皆推許金氏之說. 後李朝時代五敎兩宗之內容亦未詳見於文獻, 蓋曹溪․天台․摠南(合摠持宗與南山宗)三宗合爲禪宗, 華嚴․慈恩․中神․始興四宗合爲敎宗, 此係將五敎兩宗或七宗廢合爲禪敎兩宗, 由此可見李朝排佛政策之端的. [李朝實錄佛敎鈔存卷一․李朝佛敎․朝鮮禪敎史]
【오교五敎】
p1146-上→ 敎判之名. 卽詮判如來一代聖敎爲五類敎旨. ①華嚴三祖賢首所立, 稱爲賢首五敎. 卽:(一)小乘敎(愚法聲聞敎), (二)大乘始敎(權敎), (三)大乘終敎(實敎), (四)頓敎, (五)圓敎. [華嚴五敎章卷一․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經疏卷三](參閱五敎十宗1146). ②唐代圭峰宗密所立, 卽:(一)人天敎, 乃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之理, 修四禪八定者. (二)小乘敎, 說我空之理, 修無我之觀智, 以斷貪等諸業, 證得我空眞如. (三)大乘法相敎, 相當於相始敎. 卽說唯識所變之理, 修唯識觀及六度四攝, 竝伏斷煩惱․所知二障, 證二空眞如. (四)大乘破相敎, 相當於空始敎, 說一切皆空之理, 觀無業無報無修無證, 以破諸法定相之執. (五)一乘顯性敎, 乃藉方便隱密, 直指自心卽是本覺之眞性, 離諸妄想執著, 得於自身中, 見如來廣大之智慧. [華嚴原人論․華嚴原人論發微錄卷中․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圓覺經大疏卷上一]. ③唐代波頗蜜多羅三藏所立, 卽:(一)四諦敎, 說四諦之法, 悟眞空涅槃之理, 如阿含經. (二)無相敎, 說諸法皆空之法, 以悟大乘法空之理, 如般若經. (三)觀行敎, 說各種觀心行法, 以明修因契果之理, 如華嚴經. (四)安樂敎, 說常․樂․我․淨等四德及常住寂滅之理, 令衆生得大安樂, 如涅槃經. (五)守護敎, 卽說守護正法等事, 令衆生護持不失, 如大集經. [華嚴經疏卷二․華嚴經疏鈔玄談卷五․大藏法數卷二十七․敎乘法數卷十九․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一]
【오구굴봉烏臼屈棒】
p4176-上→ 禪宗公案名. 烏臼, 爲唐代之禪僧, 乃馬祖道一之法嗣. 屈棒, 毫無理由的棒打之意. 此公案以烏臼和一僧之問答, 來表示受化學人自在無礙之機境. 碧巖錄第七十五則(大四八․二○二中) : 僧從定州和尙會裏來到烏臼, 烏臼問 : “定州法道何似這裏?” 僧云 : “不別. ” 臼云 : “若不別, 更轉彼中去!” 便打. 僧云 : “棒頭有眼, 不得草草打人!” 臼云 : “今日打著一箇也. ” 又打三下, 僧便出去. 臼云 : “屈棒元來有人喫在!” 僧轉身云 : “爭奈杓柄在和尙手裏. ” 臼云 : “汝若要, 山僧回與汝. ” 僧近前奪臼手中棒, 打臼三下. 臼云 : “屈棒!屈棒!” 僧云 : “有人喫在!” 臼云 : “草草打著箇漢. ” 僧便禮拜. 臼云 : “和尙卻恁麽去也. ” 僧大笑而出. 臼云 : “消得恁麽!消得恁麽!”
【오구덕마吳歐德馬】
p2828-中→ (1880~1939)緬甸僧. 二十世紀初於印度加爾各答大學就學時, 卽從事政治活動, 爲印度大齋會主席. 一九○七年赴日本東京之佛學院敎授梵文․巴利文․佛學硏究等. 足跡遍佈中․韓․越․泰․印與錫蘭, 返國後, 支持緬甸佛敎靑年會推展民族自決與政治改革之反殖民地主義, 創建佛敎團體總會, 組織僧侶和信徒參加反英示威遊行, 曾數次被捕入獄.
【오구륜五俱倫】
p1127-下→ 又作五俱輪․五拘隣․五俱隣. 卽佛陀成道之初, 於鹿野苑最先度化之五比丘. 依法華文句卷四之三, 五比丘依序爲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 然俱倫一詞, 其義不詳, 一說此五人自過去世以來俱爲同倫, 故稱俱倫;或謂俱倫乃阿若憍陳如之別譯, 又作拘隣, 五比丘中以俱倫爲首, 故統稱之爲五俱倫. [法苑珠林卷十一․寂照堂谷響集卷四]
【오구상수烏龜上樹】
p4182-中→ 禪林用語. 烏龜本住於水中, 無有上樹之可能, 故禪林每以此語喩指超越分別作用之境地, 或指禪者自在無礙之機用. [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七香山蘊良章]
【오구의식五俱意識】
p1128-上→ 唯識家謂與五識(眼․耳․鼻․舌․身)同時生起之意識. 爲四種意識之一. 卽指意識中之明了意識. 明了意識與五識俱起, 助五識生起現行, 復能令五識明了取境, 故稱五俱意識. [成唯識論卷七․百法問答鈔卷一]
【오구자烏龜子】
p4182-中→ 禪林用語. 本指置於須彌壇(法座)下之烏龜雕刻, 後轉指法席下愚昧無知之參禪學人. 從容錄第四十四則(大四八․二五五中) : 陽云 : “須彌座下烏龜子, 莫待重敎點額痕. ”
【오구족五具足】
p1103-上→ 指佛前之供養器具. 置水揷花之花甁․點燈用之燭臺及燒香用之香爐, 稱爲三具足. 而花甁․燭臺各一對, 香爐一只, 則合稱爲五具足. (參閱四具足1703)
【오구파아동자烏俱婆言我童子】
p4178-中→ 烏俱婆言我, 梵名 Ukubhaga. 又作憂丘婆丘童子. 爲密敎不動明王之使者八大童子之第五. 此尊係由不動眞言之歸命句中所衍生者, 通常表不動之金剛波羅蜜(菩提心行) ; 其烏俱婆言我一詞, 乃含超越住世之義. 此尊之形像, 頂戴五股冠, 現暴惡之相, 身呈金色, 右手執金剛杵, 左手結拳印, 立於岩上. [聖無動尊八大童子祕要法品](參閱八大金剛童子272)
【오구향화烏龜向火】
p4182-下→ 禪林用語. 烏龜屬水中動物, 本性懼炙熱, 故若爬行向火, 應屬無心之擧 ; 禪林中遂以之比喩禪者不存思量念計之無心擧動, 或任運自在之動作, 而非凡夫情識之所取者. 從容錄第三則(大四八․二二九上) : 劫前未兆之機, 烏龜向火 ; 敎外別傳一句, 碓嘴生花.
【오극기吳克己】
p2825-下→ (1140~1214)宋代浙江錢塘人. 字復之, 號鎧菴. 少讀周官, 慨然有濟世之志. 後隱於左溪, 嘗讀楞嚴及宗鏡錄, 復由寶積實公之勸, 習止觀, 遂得大悟. 著法華樞鍵一書. 其後修淨土, 乾道(1165~1173)年間, 與實公於蘇州結蓮社. 竝曾撰釋門正統, 以明天台宗傳承. 嘉定七年逝世於寶山, 享年七十五.
【오근본五根本】
p1139-中→ 指六大煩惱中之貪․瞋․癡․慢․疑等五大根本煩惱. 天台宗將所有煩惱分成鈍利兩種, 而稱此五大煩惱爲五鈍使. [大日經疏卷二](參閱煩惱5515)
【오근색五根色】
p1140-上→ 五根之色. 五根指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及慧根. 據大日經疏卷六載, 若以五色配列五根, 則分別爲白․赤․黃․靑․黑等色, 稱爲五根色. 又有以白․黃․赤․靑․黑等順序略異之五色爲五根色者.
【오근五根】
p1137-中→ 梵語 pañcendriyāṇi. 五種根之義. ①指眼․耳等五識所依之五種色根. 又作五色根. 卽:眼根(梵 cakṣurindrya)․耳根(梵 śrotrendriya)․鼻根(梵 ghrāṇendriya)․舌根(梵 jihvendriya)․身根(梵 kāyendriya)五根. 亦卽司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之五官及其機能. 以此五者加上意根(心), 則稱爲六根. 五根除能攝取外界之對象外, 竝能引起心內五識之認識作用, 因具有此等殊勝之作用, 故稱爲根. 又五根係由物質而成立者, 故又稱五色根. 數論派有五知根之說, 其中身根又作皮根. 就五根之體而論, 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將五根分爲扶塵根與勝義根二種. 扶塵根, 又作扶根. 係由眼球․耳穴․鼻樑等血肉(肉團)所形成之根, 本身無超勝對象之力, 但可由勝義根從旁協助起識, 卽一般所謂之五官. 勝義根則在肉體之內部, 非肉眼所能見, 但具有發識取境之作用. 又勝義根與扶塵根雖共爲極微所成, 然勝義根以殊勝之四大種所造之淨色爲體, 爲不可見有對之實有法, 由是薩婆多部主張五根係指勝義根, 亦卽現今吾人所謂之神經. 然大衆部等則以色․香․味․觸四塵爲五根之體, 以肉團爲性, 別無淨色, 不能取境, 此卽是以扶塵根爲五根之說. 又依唯識大乘之說, 護法等諸師別立現行之淨色爲五根;難陀等諸師則認爲五根唯是種子, 而非現行之淨色. 另就五根之次第而論, 據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三․俱舍論卷一․卷二等擧出兩說:(一)五根之中, 前四根皆取所造之色, 故先擧之;身根或取能造, 或取所造, 或二者俱取, 卽由於所取之境不定, 故後擧之. 又前四根中, 眼根․耳根能取遠境, 故先擧之;鼻根․舌根取近境, 故後擧之. 又取遠境中, 眼根之作用較耳根爲遠且速, 故先擧眼根而後擧耳根. 又取近境中, 鼻根之作用較舌根爲速且明, 故先擧鼻根而後擧舌根. 總此, 而立五根之次第先後. (二)五根所依處(卽扶塵根)之上下差別的次第如下:眼根之所依居於最上, 耳․鼻․舌․身四根之所依則依次居於下方. 又於此五根中, 眼根․耳根唯取不至境, 稱爲離中知;鼻根․舌根․身根三者唯取至境, 稱爲合中知. 離中知, 謂眼根能見遠處諸色, 然於如眼中之藥等則反不能觀;耳亦能聞遠處聲響, 然近逼耳根者則反不能聞. 合中知, 謂鼻․舌․身三根必與對象直接接觸, 卽根與境必須沒有間隔方能産生作用, 若兩者相離則無從作用. 又鼻․舌․身三根唯取等量之境(根與對境等量), 此卽合中知之故;眼․耳二根則竝取等量境與不等量境. 眼․耳二根因取量之不定, 故有時取小境, 如見毛端․聞蚊聲等;有時取等境, 如見葡萄․聞琴聲等;有時則取大境, 如見大山․聞雷聲等. 此卽離中知之故. 五根之外, 意根屬於無色法, 因無形狀, 故無法計量. 據五事毘婆沙論卷上․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二等擧出, 五根各於四事有增上之作用, 故稱爲根. 四事指:(一)莊嚴身, (二)導養身, (三)生識等, (四)不共事. 上述爲根見家之說. 然俱舍論卷三擧出識見家之說, 認爲四事非爲根之作用, 而是識之增上. [品類足論卷一․異部宗輪論․成實論卷四․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一․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本](參閱五根有四事增上1139). ②指五無漏根. 此五者對於降伏煩惱․引入聖道具有增上之作用, 故稱五根. 爲三十七道品中之第四科. 卽:(一)信根(梵 śraddhendriya), 信三寶․四諦等之道理者. (二)進根(梵 vīyendriya), 又作精進根․勤根. 勇猛修善法者. (三)念根(梵 smṛtīndriya), 憶念正法者. (四)定根(梵 samādhīndriya), 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者. (五)慧根(梵 prajñendriya), 由定中觀智所起, 而了知如實之眞理者. 此五者皆爲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 故稱爲五根. 又根有增上․出生等之義, 上記五種能令人出生無漏聖道, 故稱爲五根. 另據大乘義章卷十六說明根之意義, 卽:此五種出生出世聖道之力偏强, 故稱爲根;又此五種有依次對治不信․懈怠․放逸․掉擧․無明煩惱等之作用, 故稱爲根. 此外, 止觀輔行傳弘決(會本)卷七之一擧出, 修行之人雖善芽微發, 然根猶未生, 今修五法使善根生, 故此五法皆稱爲根. 五根與三十七道品中第五科之五力同體, 五力乃顯示五根行破惑增上之力用. 五力爲利根者所修, 五根則爲鈍根者所修. 又五根攝入二十二根中, 與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三無漏根, 同於無漏法上具有增上之作用. 另據俱舍論卷二十五擧出五根之次第如下:卽於因果先起信心(信根), 其次爲果修因而起精進(進根), 次由精進而念住所緣(念根), 復由憶持念力而心便得定(定根), 心得定則能知如實之理(慧根).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卷四十二․大毘婆沙論卷九十六․大智度論卷十九․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法界次第卷中](參閱三十七道品506)
【오근유사사증상五根有四事增上】
p1139-下→ 五根, 指眼․耳․鼻․舌․身;增上, 乃增勝之義. 據五事毘婆沙論卷上載, 五根具有四種增勝之義, 卽:(一)莊嚴身, 謂眼․耳․鼻․舌莊嚴於身, 然後完美, 於此諸根若缺一者, 便成殘陋, 若不缺者, 完美增勝. (二)導養身, 謂眼能見安危之色, 耳能聞美惡之聲, 鼻能嗅香臭之氣, 舌能嘗甛苦之味, 如是等諸識, 於色聲氣味, 若好若惡皆能分別, 導引於身, 趨好避惡, 令身增勝. (三)生識, 識, 卽分別之義. 謂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 而能生於分別之識及相應法, 俱得增勝. (四)不共事, 謂眼唯見色․耳唯聞聲․鼻唯嗅香․舌唯嘗味․身唯覺觸, 如是諸根各有所用, 不相雜亂, 於本根相應之法, 自能增勝. [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二]
【오금강보살五金剛菩薩】
p1117-中→ 又作五祕密. 卽金剛界之五金剛菩薩. (一)金剛薩埵, 安置於中央. (二)欲金剛菩薩, 安置於東側. (三)觸金剛菩薩, 安置於南側. (四)愛金剛菩薩, 置於西側. (五)慢金剛菩薩, 置於北側. 此五尊金剛菩薩同住一月輪, 卽不住生死之意, 以表大智之德;五尊竝同坐於一蓮花, 卽不住涅槃之意, 以表大悲之德. 五尊中, 以金剛薩埵爲主, 其餘欲․觸․愛․慢, 均屬煩惱之名, 此乃示煩惱卽菩提, 染淨不二, 因果同體, 卽事而眞之深妙祕趣, 故稱爲五祕密. [理趣釋卷上․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參閱五祕密1141)
【오기제烏耆帝】
p4178-下→ 咒名, 此咒可除禪定之垢, 卻障道之罪, 諸魔邪鬼悉能滅之. [七佛所說神咒經卷一]
【오기특몽五奇特夢】
p1106-下→ 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載, 世尊於往昔因位中, 在山中修道, 號善慧比丘, 得五種奇特夢, 遂走訪普光如來, 請爲其解說所夢之相. 卽:(一)夢臥大海, 表示世尊之身現居於生死海中, 尙未到彼岸, 未證涅槃. (二)夢枕須彌, 表示世尊已出生死海, 登於彼岸, 將證涅槃. (三)夢海中一切衆生入於身內, 表示世尊當於塵勞海中, 爲諸衆生作歸依處, 濟度有情, 超於彼岸. (四)夢手執日, 表示世尊以智慧光明普照法界, 開導昏迷歸正覺路. (五)夢手執月, 表示世尊以方便之智, 入於生死塵勞界內, 用淸涼法化導衆生, 令離熱惱.
【오나가烏娜迦】
p4178-中→ 梵語 udaka. 又作鬱持迦․憂陀伽. 意爲水. [北本涅槃經卷十三․慧琳音義卷二十六․玄應音義卷二]
【오나가烏羅伽】
p4182-下→ 梵語 uraga. 意譯作腹行. 卽龍蛇之類. [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十]
【오나烏那】
p4176-中→ 又作嗚哪․嗚伊․嗚口耶․嗚噎․嗚呼. 表感歎之語詞. 叢林中之對話多用之. 聯燈會要卷二十三韶山寰普章(卍續一三六․四○七下) : 遵問 : “韶山路向甚麽處去?” 師以手指云 : “烏那!靑黯黯處去!”
【오낙가전단烏洛迦旃檀】
p4178-上→ 梵語 uragasāra-candana. 又作憂陀伽娑羅旃檀․地毘烏羅伽娑羅旃檀. 譯作蛇心檀. 爲旃檀香木之一種. 慧苑音義卷下載, 烏洛迦本爲西域蛇名, 其蛇常犯毒熱, 盤據此香樹, 以身繞之, 毒熱便息, 因以爲名. 又謂此蛇最毒, 蟄人必死, 唯此旃檀能治, 故以爲名. [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十]
【오낙五樂】
p1196-中→ ①指出家樂․遠離樂․寂靜樂․菩提樂․涅槃樂等五樂. 卽:(一)出家樂, 謂世人多業惑․煩惱, 若出家辦道, 則永斷苦痛. (二)遠離樂, 卽初禪之樂. 謂初禪能遠離欲界之愛染煩惱, 得覺觀禪定而生喜樂. (三)寂靜樂, 卽二禪之樂. 謂二禪離初禪之覺觀散動之禪定, 以心寂靜而發勝定之樂. (四)菩提樂, 謂菩薩成無漏菩提果, 自受其樂, 然因慈心之故, 復以此樂轉施衆生. (五)涅槃樂, 謂菩薩息化歸眞, 入無餘涅槃, 得最寂靜.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三․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五]. ②指眼․耳․鼻․舌․身等五種官能對應於色․聲․香․味․觸等五境之欲樂. (參閱五欲1149)
【오난五難】
p1210-中→ ①於五濁惡世無佛住世之時代, 修行佛道有五種障難, 卽:(一)外道相善, 亂菩薩之法. (二)聲聞自利, 障大慈悲. (三)無顧惡人, 破他勝德. (四)顚倒善果, 能壞梵行. (五)唯是自力, 無他力持. [往生論註卷上․安樂集卷上․淨土十疑論]. ②直接聽聞佛法之五種困難. 據南本涅槃經卷二所擧:(一)佛出世難, (二)人身難得, (三)値佛生信難, (四)能忍難忍難, (五)持戒得阿羅漢果難.
【오납의五衲衣】
p1122-上→ 又作衲衣․弊衲衣․壞衲衣․百衲衣. 衲, 縫補之意;以五色之碎段重重縫補之衣. 卽因朽壞而經修補縫綴之法衣. [四分律卷四十一․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之一](參閱衲衣3952)
【오년대회五年大會】
p1078-上→ 梵語 pañca-vārṣikamaha. 音譯作般闍于瑟․般遮于瑟․般遮越師, 略稱般遮. 又作五年功德會․五年會. 佛陀入滅後百年頃, 阿育王始設此一期會, 係由王者或諸侯群臣, 每五年一回, 以盛筵擴大布施僧衆之大集會. 一度盛行於印度․西域等地, 大會多行於春季, 會集遠近諸僧, 而行種種供養, 會期最長達三個月. 大唐西域記卷五羯若鞠闍國條亦載(大五一․八九四下):五歲一設無遮大會, 傾竭府庫, 惠施群有.[撰集百緣經卷八額上有眞珠鬘比丘尼緣․摩訶僧祇律卷三․大莊嚴經論卷八․阿育王傳卷二․玄應音義卷十七․高僧法顯傳竭叉國條](參閱無遮會5137)
【오념처五念處】
p1110-下→ 阿修羅王所說. 佛爲諸天說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等四念處, 以對治淨․樂․常․我四顚倒. 阿修羅王嫉妬佛之說法, 乃說五念處.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二](參閱阿修羅說五念處三十八品3653)
【오논사五論師】
p1198-上→ 翻譯名義集卷二列擧出五位博通論藏, 又擅長論議之論師, 合稱爲五論師. 卽:(一)阿濕縛窶沙論師, 卽馬鳴論師. 相傳馬鳴曾用神通力示現千匹白馬, 使千鳥皆鳴, 因而破外道, 紹隆正法, 令不斷絶. 又此師說法時, 能感群馬悲鳴, 故號馬鳴. 以其造大乘起信․大乘莊嚴等論, 故稱論師. (二)那伽曷樹那論師, 卽龍樹論師. 此師了知佛法深妙, 遂出家降伏外道, 明第一義. 以其作中觀․大智度等論, 故稱論師. (三)提婆論師, 爲龍樹論師之弟子. 以其造百論․大丈夫論等, 故稱論師. (四)鳩摩羅邏多論師, 卽童受論師. 以其闡揚論義, 故稱論師. (五)室利邏多論師, 卽勝受論師. 此論師以其辯口, 如日照世, 能破諸暗, 故稱論師.
【오단망五旦望】
p1074-上→ 禪林五參上堂日與祝聖上堂日之總稱. 五參上堂日指每月初五․十․二十․二十五等四日, 祝聖上堂日卽初一(旦)․十五(望), 共計六日, 皆有上堂. [禪林象器箋卷三節時門]
【오단법五壇法】
p1201-下→ 密敎修法中, 設立五大壇, 以五大明王爲本尊所修之祕法. 各壇所奉之本尊, 中壇爲不動明王, 東壇爲降三世明王, 南壇爲軍荼利明王, 西壇爲大威德明王, 北壇爲金剛夜叉明王. 修此祕法, 須由阿闍梨五人同時分壇而修. 若欲袪除邪氣障難, 或降伏怨家, 可修此法. [阿娑縛抄卷一一九․類聚名物考卷二十九]
【오단五斷】
p1205-下→ 見道斷與修道斷之合稱. 見道斷, 又作見所斷, 乃於見道徹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而斷除四諦下之煩惱, 卽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等四斷, 更數經修習而斷除修道斷, 總稱五斷. 修道斷又稱修所斷, 卽於修道位所斷之煩惱. [俱舍論卷十九]
【오달悟達】
p4113-中→ (811~883)唐代僧. 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 俗姓陳. 法名知玄, 字後覺. 幼卽喜見佛像僧形. 七歲至寧夷寺聽法泰講涅槃經, 彷彿目睹前因, 是夜卽夢該寺殿之佛以手摩其頂. 十一歲隨法泰出家, 硏習涅槃經. 兩年後於蜀地大慈寺, 奉丞相之命升堂說法 ; 聽者日計萬餘, 莫不駭歎其慧, 皆尊師爲陳菩薩. 後從辯貞律師受具足戒, 復隨安國信法師學唯識, 自硏經籍百家之說. 師嘗恨鄕音之不堪講經, 因誦大悲咒, 遂感神僧於夢中爲其換舌, 翌日, 語音卽變. 旣長, 遊履帝京, 武宗慕道家之成仙羽化, 獨詔師與道士抗論 ; 師直言不諱, 語鋒才辯, 幾至獲罪, 帝雖不納其言, 然亦嘉歎其識見. 至宣宗立, 詔師於大內講經, 竝賜紫袈裟, 署爲三敎首座. 師嘗於懿宗親臨法席賜沈香爲座時, 因生歡喜心, 遂招累世冤業於其膝上生人面瘡, 後以迦諾迦尊者之助始濯除. 後乞歸故寺, 居彭州丹景山. 僖宗幸蜀時, 賜號悟達國師. 士夫多喜與之交遊, 李商隱歸田後, 與師共住最久. 中和三年示寂, 世壽七十三, 僧臘五十四. 著有慈悲水懺法三卷․勝鬘經疏四卷․般若心經疏․金剛經疏等二十餘卷. [宋高僧傳卷六․神僧傳卷八․佛祖統紀卷四十二․釋氏稽古略卷三]
【오달특나五怛特羅】
p1111-中→ 梵名 Pañcatantra, 意爲五篇之敎訓故事. 又稱五卷書. 爲印度古典文學寓言集. 以梵文寫成, 最早之原本已不傳, 作者與成立年代不詳. 內容以親友之聚散離合爲中心, 由許多譬喩故事組成, 假託婆羅門僧侶奉王命擔任王子之家庭敎師, 而施豫王者將來必備之敎育, 如統治․外交․處世․道德等要訣;卽採用寓言形式, 以朋友之別離․朋友之獲得․鴉與梟之爭鬥․得而復失․未思慮之行爲等五篇散文體故事爲主幹, 而於各篇中穿揷有關道德․諷刺․處世訓等之韻文體格言. 又書中若干散文體與佛陀本生譚, 及大敘事詩摩訶婆羅多所記載之寓言․民間故事等顯然同出一轍. 歷年來, 自梵文原本衍生出多種異本, 現今存有梵本五種, 其中最古之傳本爲怛特羅阿基耶意迦(梵 Tantrākyika), 成立於三․四世紀頃. 另;一傳本於五․六世紀時, 曾譯成波斯語. 自五至十一世紀, 有敘利亞語․阿拉伯語等譯本相繼問世, 十三世紀頃, 盛行刊印拉丁語之譯本. 此後在西方廣泛流傳, 至今總計有東西六十餘國語言之譯本, 對世界各國通俗文學(寓言․童話․民間故事等)之發展與交流, 具有不可磨滅之價値.
【오담바라화烏曇婆羅華】
p4181-上→ 烏曇婆羅, 梵語 udumbara, 巴利語同. 又作優曇跋羅花․鄔曇鉢羅花․鬱曇鉢花. 意譯爲瑞應花․靈瑞花. 學名 Ficus glomerata. 生於南方暖熱之地, 爲闊葉高三公尺餘之隱花植物. 葉似梨, 其果大者如小兒拳, 小者如拇指, 生熟食皆無美味, 其果十數顆相聚, 生於樹幹. 此樹爲過去七佛之第五拘那含牟尼佛之道樹. 因其爲隱花植物, 人眼難見其花, 故生種種臆說, 牽强附會, 以爲此樹開花則有特別之瑞應, 故有瑞應華之稱. 又諸經論中, 每以烏曇婆羅華比喩値佛出世之難得. [長阿含經卷一․三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中․玄應音義卷二十一]
【오담식五噉食】
p1195-上→ 梵語 pañca-bhojanīya. 又作五正食. 食物一般分爲五嚼食(又作五不正食)與五噉食. 五噉食卽飯․麥豆飯․麨․肉․餅等五種. [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六](參閱食物4000)
【오당소五當召】
p1168-中→ 蒙語召字, 意卽寺. 位於綏遠包頭東北約五十公里之五當溝中. 建於淸康熙年間(1662~1722), 面積兩萬多平方公尺, 依山而建. 牆上柱壁鍍金箔, 黃瓦朱棟, 飛簷畫樑, 藏有不少經書, 惜在中共文革時遭受破壞. 其建築可分:(一)阿侖獨宮, 建於嘉慶五年(1800), 爲築於斜坡上之宮殿, 形勢險要, 殿中四壁滿繪佛像, 玲瓏精妙. (二)洞闊爾獨宮(廣覺寺), 建於乾隆十四年(1749), 乾隆賜名廣覺宮, 正門有漢滿蒙藏等文字雕塑之匾額. (三)洞闊爾活佛府廟, 爲活佛之寢宮․辦公室. (四)日木倫獨宮, 建於光緖十八年(1892), 爲本寺之最後建築物. (五)卻依拉獨宮, 建於道光十五年(1835), 殿內有高十公尺之佛像. (六)蘇吉祕獨宮, 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 爲全寺最大之建築物, 往昔全寺集會皆在此擧行, 宮殿金碧輝煌.
【오대관문五大觀門】
p1062-中→ 觀地․水․火․風․空等五大之法門.
【오대관五大觀】
p1062-中→ 觀五大之法, 卽:(一)觀地, 作白色觀. (二)觀水, 作綠色觀. (三)觀火, 作黃赤色觀. (四)觀風, 作黑色觀. (五)觀空, 作靑色觀. [守護國經卷二]
【오대력보살五大力菩薩】
p1057-上→ 又作五大力尊. 指密敎所信仰之五大力尊. 爲護持三寶, 守護國土, 呈忿怒形之菩薩. 此五尊之名稱, 舊譯仁王經受持品擧出金剛吼․龍王吼․無畏十力吼․雷電吼․無量力吼等五大力菩薩. 不空所譯之仁王經奉持品則列擧東方金剛手․南方金剛寶․西方金剛利․北方金剛藥叉․中央金剛波羅蜜多等五方菩薩. 其中, 金剛波羅蜜多卽金剛吼․金剛寶卽龍王吼․金剛手卽無畏十力吼․金剛藥叉卽雷電吼․金剛利卽無量力吼. 據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載, 此五菩薩依二種之輪現身, 以法輪現眞實身, 以敎令輪示威怒身. 卽東方金剛手菩薩之正法輪身爲普賢菩薩, 敎令輪身爲威怒降三世金剛, 現四頭八臂;南方金剛寶菩薩之正法輪身爲虛空藏菩薩, 敎令輪身爲威怒甘露軍咤利金剛, 示現八臂;西方金剛利菩薩之正法輪身爲文殊師利菩薩, 敎令輪身爲威怒六足金剛, 手臂頭各六, 坐水牛上;北方金剛藥叉菩薩之正法輪身爲摧伏一切魔怨菩薩, 敎令輪身爲威怒淨身金剛, 現四臂;中方金剛波羅蜜多菩薩之正法輪身爲轉法輪菩薩, 敎令輪身爲威怒不動金剛. 又仁王般若經念誦次第․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等亦載有其形像與曼荼羅建立之法.
【오대명왕五大明王】
p1058-中→ 又作五大尊․五忿怒․五部忿怒. 卽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與金剛夜叉明王. 此五尊乃九識所變, 係五佛爲降伏內外魔障所變現之敎令輪身. 中央之不動明王爲大日如來之敎令輪身, 可降伏一切諸魔. 東方之降三世明王爲阿閦如來之敎令輪身, 可降伏大自在天. 南方之軍荼利明王爲寶生如來之敎令輪身, 可降伏五陰魔. 西方之大威德明王爲無量壽如來之敎令輪身, 可降伏人魔. 北方之金剛夜叉明王爲不空成就如來之敎令輪身, 可降伏地魔. 若就內魔而言, 不動頭上之蓮華表第九識, 降三世之八臂表第八識, 軍荼利之遍身纏蛇表第七識, 大威德之六面六臂表第六識, 金剛夜叉之五眼表前五識. 由於金剛夜叉與烏樞沙摩明王二尊有同體之說, 故五大尊中, 亦有以烏樞沙摩代替金剛夜叉者. 又安置五大明王之堂, 稱爲五大堂. 設置五大堂, 以五大明王爲本尊所修之祕法稱爲五壇法. [新譯仁王經儀軌卷上․補陀落海會軌․祕藏記․覺源鈔卷下․諸尊印義卷四․乳味鈔卷九]
【오대부五大部】
p1059-中→ 指五種大部. ①大乘經中之五種大部經典. 又稱五部大乘經. 乃開元釋敎錄對大乘經典所作之分類. 卽:(一)般若部, 凡二十一部, 七三六卷, 七十三帙. (二)寶積部, 凡八十二部, 一六九卷, 十七帙. (三)大集部, 凡二十四部, 一四二卷, 十四帙. (四)華嚴部, 凡二十六部, 一八七卷, 十八帙. (五)涅槃部, 凡六部, 五十八卷, 六帙. 五大部之外, 錄重譯及單譯經四○四經, 八八一卷, 包括法華․金光明․維摩․楞伽․觀無量壽․大日等諸經. 其後貞元等諸錄皆依此分類. [開元釋敎錄卷十․卷十一․卷十二․正訛集․開元釋敎錄略出卷一․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九․卷二十․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 ②全部大乘經分類爲五種大部. 卽:(一)華嚴部, (二)方等部, (三)般若部, (四)法華部, (五)涅槃部. 出於閱藏知津. 乃智旭依天台宗之五時敎判所立者, 將開元錄所分之寶積․大集二部攝屬方等, 別立法華部, 又五大部外之重單譯經亦大多攝入方等部中. 大日本縮刷大藏經主要依此分類, 其中, 華嚴部收二十八部, 二三三卷. 方等部收三六三部, 一一三三卷. 般若部收二十九部, 七四七卷. 法華部收十四部, 五十七卷. 涅槃部收十六部, 一二一卷. [閱藏知津卷一․大日本校訂縮刷大藏經目錄]. ③南山律師道宣撰述之五大部注疏. 此五大部爲:(一)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三卷(今分十二卷), (二)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今分八卷), (三)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四卷(今分八卷), (四)四分律拾毘尼義鈔三卷(今分六卷, 後二卷今缺)․(五)四分比丘尼鈔三卷(今分六卷). [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正源記卷一․八宗綱要卷上]
【오대사자五大使者】
p1057-中→ 指生․老․病․死․王法牢獄. 又作五天使者․五天使. 係閻羅王之使者, 卽發自自然之業道而警誡於世者. [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오대산五臺山】
p1192-中→ ①位於我國山西五臺縣東北, 與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合稱爲我國佛敎之四大靈山. 以東․西․南․北․中五峰聳立, 山頂無林木, 壘土如臺, 故稱五臺山. 又以五巒巍然, 拔乎群山, 盛夏仍不知炎暑, 故別號淸涼山. 爲古來文殊菩薩示現之道場, 廣受海內之信仰.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及寶藏陀羅尼經謂文殊菩薩住處爲五頂, 名淸涼山. 此爲文殊信仰之由來. 五臺爲:東臺望海峰, 又稱無恤臺․常山頂. 西臺掛月峰, 又稱瞢□山, 上有泉群山. 南臺錦繡峰, 又稱繫舟山. 北臺叶斗峰, 又稱夏屋山․覆宿埵. 中臺卽翠巖峰. 自北魏文帝遊中臺, 創建大孚圖靈鷲寺後卽佛寺林立. 極盛時, 五峰內外佛刹多達三百餘寺, 迄今約存一百餘寺. 其中以大佛光寺與顯通寺之無樑殿․銅殿著稱於世. 羅睺寺․淸涼寺․金閣寺․北山寺․望海寺․大文殊寺亦頗爲著名. 與此山有關係之名僧很多, 如:不空建金閣寺․玉華寺等, 成爲密敎中心. 法照建竹林寺, 修習念佛三昧;日僧圓仁承其敎法, 傳至比叡山, 是爲引聲念佛之始. 澄觀曾於大華嚴寺著華嚴經疏. 日本之入唐僧․入宋僧至此參訪者頗多. 又如高麗之慈藏․罽賓之佛陀波利等皆曾登山參訪. 元代成宗皇太后嘗建大萬聖佑國寺, 竝重修五臺諸寺. 八思巴亦曾駐此. 明萬曆年間, 重修大塔院寺, 建護國釋迦文佛舍利塔, 塔臺上築有球形之塔身, 上安十三級之相輪, 塔高二十七丈, 周圍二十五丈, 爲西藏式喇嘛塔, 是山中最爲壯觀之地. 淸康熙以後, 歷代皇帝行幸不絶, 捐資營修, 滿蒙之佛敎徒亦常至此巡塔, 活佛亦屢次巡駐. 今住僧中分爲靑衣․黃衣兩派. 靑衣僧住大顯通寺․大塔院․金閣․靈境等十刹. 黃衣僧爲喇嘛僧, 住菩薩頂․金剛窟․羅睺等十大刹. 自古以來蒙古王公每歲朝山, 布施甚厚. [續高僧傳卷七․卷二十五․代宗朝贈司空大辯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二․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五․淸涼山志․元史本紀第十․第十八․第二十二․康熙東華錄卷三十二․卷六十一․乾隆東華錄卷二十四․卷三十一․嘉慶東華錄卷二十八․卷三十․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第三十一至第三十四․職方典第二九四]. ②位於韓國江原道平昌郡. 與金剛山竝稱韓國二大名山. 上有滿月․麒麟․長嶺․象王․智爐五峰, 峰上平坦處均建有寺庵, 其中, 上院寺藏有全國最古老之朝鮮鐘. 山之入口爲月精寺, 乃新羅慈藏律師入唐時, 登五臺山, 親謁文殊菩薩, 歸國後, 迎納佛骨而建之寺塔, 今爲韓國三十一本山之一, 寺庭九層塔與上院寺之梵鐘共爲新羅美術之精粹.
【오대소五大疏】
p1059-中→ 又作五部疏. 爲日本臺密所立五部祕經之注釋. 卽:(一)大日經義釋, 十四卷, 唐代善無畏三藏說, 一行記. (二)金剛頂大敎王經疏, 七卷, 日僧圓仁撰. (三)蘇悉地羯羅經略疏, 七卷, 日僧圓仁撰. (四)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略義釋會本, 五卷, 日僧圓珍撰. (五)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修行法, 三卷, 日僧安然撰.
【오대시五大施】
p1059-中→ 指能持五戒. 婆羅門敎僧侶規定每日須行五大祭(梵 pañca mahāyajña). 卽:供養諸神(梵 devayajña)․布施生靈(梵 bhūtayajña)․祭拜祖靈(梵 pitṛyajña)․讀誦吠陀(梵 brahmayajña)․施與人類(梵 nṛyajña);對此, 佛敎說五戒以取代之. [五大施經]
【오대五大】
p1056-中→ ①梵語 pañca mahā-bhūtāni. 指體性廣大, 能生成萬法之五種要素. 又稱五大種. 卽地․水․火․風四大及空大. 五大之性質爲堅․濕․軟․動․無礙;作用爲持․攝․熟․長․不障. 蓋佛敎有四大․五大․六大․七大諸說, 俱舍․唯識等宗槪取四大之說, 以四大造作一切色法, 故稱四大種, 或稱能造四大. 密敎則專用五大․六大(地․水․火․風․空․識)之說, 謂四大等不離心大, 心色雖異, 其性無二, 而以六大能生四法身․三世間, 爲法界之體性, 卽如來之三摩耶身. 五大之種子分別爲□(a, 阿)․□(va, 口縛)․□(ra, 囉)․□(ha, 訶)․□(kha, 佉);字義爲本不生․離言說․離塵垢․離因緣․等虛空;復以五大配於五方(位)․五色․五佛․五門․五智等. 以形色而言, 地大爲方形黃方․水大爲圓形白色․火大爲三角形赤色․風大爲半月形黑色․空大爲寶珠形靑色, 卽爲大日如來三昧耶形之五輪窣堵婆. [無量壽經卷下․大日經卷五阿闍梨眞實智品․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卷上․大日經疏卷三十七․卽身成佛義․金剛界曼荼羅鈔卷上](參閱六大1251). ②數論學派所立二十五諦之一科. 卽空大․風大․火大․水大․地大, 係由五唯所生. 五唯指聲唯․觸唯․色唯․味唯․香唯, 依次而生空大․風大․火大․水大․地大. 成唯識論述記就其相生次第而擧數說, 一說由我慢生五大․五唯等十法;一說我慢但生五唯, 五唯生五大, 五大生十一根. 然佛敎以四大․五大爲能造, 數論派則主張五大爲所造, 由此可知二者之根本歧異. [南本涅槃經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大智度論卷七十․金七十論․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參閱二十五諦177․四大1649)
【오대용왕五大龍王】
p1061-下→ 又作五類龍王. 卽:(一)善住龍王(梵 Susaṃsthita-nāga-rājā), (二)難陀婆難陀龍王(梵 Nandopananda-nāga-rājā), (三)阿耨達龍王(梵 Anavatapta-nāga-rājā), (四)婆樓那龍王(梵 Varuṇa-nāga-rājā), (五)摩那蘇婆帝龍王(梵 Manasvī-nqga-rājā). 此五大龍王依次爲一切象龍․蛇龍․馬龍․魚龍及蝦蟆龍之主, 歸依佛之威神力, 行大乘之法, 精進修行, 約率眷屬, 不於衆生作種種嬈害. [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八․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九]
【오대원五大願】
p1062-上→ 指密敎中之五種大誓願. 卽:(一)衆生無邊誓願度, (二)福智無邊誓願集, (三)法門無邊誓願學, (四)如來無邊誓願事, (五)無上菩提誓願成. 此乃大日如來之本願, 又爲諸佛菩薩之總願. 可配於阿閦․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大日等五佛. 五大願約當於顯敎之四弘誓願. [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法․無畏三藏禪要․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卷下](參閱四弘誓願1677)
【오대자의五大字義】
p1057-下→ 密敎以我覺本不生, 出過語言道, 諸過得解脫, 遠離於因緣, 知空等虛空五句, 次第闡說地․水․火․風․空五大之深義. 卽:(一)我覺本不生, 爲□(a)字, 地大之義. 卽本不生不可得之意. 吾心非靑․黃․赤․白․方․圓․長․短及過去․現在․未來等, 推求之, 此心旣不可得, 是諸法本不生之義. (二)出過語言道, 爲□(va)字, 水大之義. 卽一切諸法言說不可得之意. 以諸法旣爲本有, 則不可言生滅․一異․斷常, 出離八違戱論, 斷絶四句百非之言論, 是爲諸法言說不可得之實義. 其出離戱論之言說者, 乃水能洗濯物之德. (三)諸過得解脫, 爲□(ra)字, 火大之義. 卽一切諸法塵垢不可得之意. 諸法係以六大爲體性, 其體妙淨, 本無塵垢, 但由迷情, 故有不淨, 是爲諸法塵垢不可得之實義. 其能焚燒塵垢者, 乃火大之德. (四)遠離於因緣, 爲□(ha)字, 風大之義. 卽一切諸法因業不可得之意. 以諸法旣爲不生, 則本來實有, 無今始生者, 故無因業, 是爲諸法因業不可得之實義. 乃風大能破壞物之德. (五)知空等虛空, 爲□(kha)字, 空大之義. 卽一切諸法等虛空不可得之意. 以諸法本來不生不滅, 故其爲空與虛空等. 是不存一物, 爲空大之德. 以上明五字之觀, 觀其不可得者, 依祕藏記卷末之說, 是遣迷之義, 觀其圓明, 方爲至極之義. [大日經卷二入眞言品]
【오대존근본인五大尊根本印】
p1060-中→ 卽交腕而作外縛五股印. 或於左腕上置右腕, 合手之脊而交中指, 拇指․小指․無名指各寄附而立之, 是卽蓮華部之五股印. 或謂五大尊通用劍印. 亦有說用外五股印誦慈救咒時, 中壇之阿闍梨中指作劍印而誦之.
【오대존배치五大尊配置】
p1060-中→ 密敎五大明王配置之位置. 卽中央不動明王, 東方降三世明王, 南方軍荼利明王, 西方大威德明王, 北方金剛夜叉明王. 但安置成一列時則有異說, 或中央爲不動明王, 東方降三世明王, 西方軍荼利明王, 降三世之東爲金剛夜叉明王, 軍荼利之西爲大威德明王. 或中央爲不動明王, 東方軍荼利明王, 西方金剛夜叉明王, 軍荼利之東置降三世明王, 金剛夜叉之西置大威德明王.
【오대존일단법五大尊一壇法】
p1060-上→ 密敎安置五大尊於一壇之修法. 又作五尊合行法. 卽依準仁王般若道場念誦儀軌, 於同一壇上修五大尊法. 五大尊, 指不動․降三世․軍荼利․大威德․金剛夜叉等五大明王.
【오대존총인명五大尊總印明】
p1060-下→ 五大尊之總印總明. 又作五大尊總攝印明. 卽結外五股印, 誦慈救咒. 此係師傳, 故儀軌未載. 依深祕釋義, 外五股印之二中指成劍形, 二食指直立, 亦名五劍印, 由中尊之劍出四方之劍, 成四大明王. 此印配於五大尊, 卽二小指爲北方金剛夜叉明王, 右手食指爲東方降三世明王, 二拇指爲南方軍荼利明王, 左手食指爲西方大威德明王, 二中指爲中央之不動明王. 慈救咒爲不動明王眞言之一, 配於五大尊, 卽曩莫三曼荼縛日羅赧戰拏(北方金剛夜叉)摩訶嚕左拏(東方降三世)沙頗咤耶(南方軍荼利)吽怛羅咤(西方大威德)唅牟合(中央不動尊), 一說爲戰荼(金剛夜叉)摩訶嚕左拏(大威德)沙頗咤耶(軍荼利)吽(不動)怛羅咤(降三世)唅牟合(理智莊嚴). 或用吽吽吽吽吽爲五大尊之眞言. [祕鈔問答卷十一․乳味鈔卷十一]
【오대허공장법五大虛空藏法】
p1061-上→ 爲祈求增益․息災․所望․天變等, 以五大虛空藏菩薩爲本尊之修法. 據覺禪鈔五大虛空藏載, 此法在日本, 每於辛酉年干支相剋之凶歲行之, 又稱金門鳥敏法.
【오대허공장보살五大虛空藏菩薩】
p1061-上→ 又作五大金剛虛空藏. 指法界虛空藏․金剛虛空藏․寶光虛空藏․蓮華虛空藏․業用虛空藏等五菩薩. 又稱解脫虛空藏․福智虛空藏․能滿虛空藏․施願虛空藏․無垢虛空藏, 或稱智慧虛空藏․愛敬虛空藏․官位虛空藏․能滿虛空藏․福德虛空藏. 卽大日․阿閦․寶生․彌陀․釋迦五佛各住如意寶珠三昧之義, 五菩薩卽五佛所變現, 或就五智三昧而立此五菩薩. 其種子依次爲□(vaṃ)․□(hūm)․□(trāḥ)․□(hrīḥ)․□(aḥ)等五字, 三昧耶形爲率堵婆․五鈷杵․如意寶․蓮華․羯磨. 五大虛空藏菩薩之形像, 依瑜伽瑜祇經金剛吉祥大成就品所載, 於一大圓明中更畫五圓, 中圓畫白色之法界虛空藏, 左手執鉤, 右手持寶;前圓(東)畫黃色之金剛虛空藏, 左手執鉤, 右手持寶金剛;右圓(南)畫靑色之寶光虛空藏, 左手執鉤, 右手持三瓣寶, 放大光明;後圓(西)畫赤色之蓮華虛空藏, 左手執鉤, 右手持大紅蓮華;左圓(北)畫黑紫色之業用虛空藏, 左手執鉤, 右手持寶金剛. 五尊分別乘師子․象․馬․孔雀․迦樓羅鳥. 總印之印相爲外五鈷印, 二中指作寶形, 竝在其餘四指之端觀想寶形. 又以五大虛空藏菩薩爲本尊之修法, 稱爲五大虛空藏法, 多於祈求增益或天變時修之. [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祕密式經․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乳味鈔卷十․卷十二]
【오대형五大形】
p1059-上→ 密敎地․水․火․風․空五大, 依次爲方形․圓形․三角形․半月形及團形. (一)地大, 方形, 爲四方均等之形, 有安住不動之義, 與□(a, 阿)字本不生之理相應. (二)水大, 圓形, 爲旋轉自在․不住一性之形, 如水隨器而有種種之形, 故與□(va, 口縛)字言語無窮轉之義相應. (三)火大, 三角形, 爲銳利之形, 顯示火大燒除塵染垢障之猛利之德, 與□(ra, 羅)字塵垢不可得之理相應. (四)風大, 半月形, 其一方爲平坦安住之形, 一方爲圓形不住之形, 顯示造作諸法之義, 與□(ha, 訶)字風大具有能成亦能壞之大力相應. (五)空大, 團形, 合三角形與半月形所成, 其形方圓不二, 具足衆形, 爲如意寶珠之形, 與□(kha, 佉)字等虛空之法性相應. [六大奧義章․十住心廣名目卷六]
【오덕서현五德瑞現】
p1195-下→ 釋尊宣說無量壽經時, 入大寂定所現之五德瑞相. 卽:(一)住奇特法, 謂佛得超特之法, 爲世間所無. (二)住佛所住, 謂涅槃常果, 諸佛同住. (三)住導師行, 謂佛住四攝法等化人之行, 欲導人令入佛法. (四)住最勝道, 謂佛住無上菩提, 內證眞道, 知諸佛德. (五)行如來德, 謂佛入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五眼․六通․四無礙等如來之德而能度物. 五德之中, 以住奇特法爲總, 其餘四者爲別. 又以住佛所住․住最勝道屬自利之德, 住導師行與行如來德則屬利他之德. [無量壽經序分․無量壽經義疏卷上(慧遠)]
【오덕五德】
p1195-中→ ①釋尊說無量壽經, 入大寂定, 現五德之瑞相. 卽:(一)住奇特法, (二)住佛所住, (三)住導師行, (四)住最勝道, (五)行如來德五種, 稱爲五德. [無量壽經卷上]. ②於結夏安居畢日, 擧行自恣擧罪, 選任此自恣擧罪者, 必具二種五德, 卽:(一)自恣五德, 卽不愛․不恚․不怖․不癡․自恣不自恣知. (二)擧罪五德, 卽知時․眞實․利益․柔軟․慈心.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四]. ③指戒師五德. 卽:(一)持戒, (二)十臘, (三)解律藏, (四)通禪思, (五)慧藏窮玄. [天台戒疏卷上]. ④瞻病五德. 卽看護病人應行之五德. (一)知病人之可食不可食, (二)不嫌惡病人之大小便利唾吐, (三)有慈悲心不爲衣食, (四)能理湯藥等, (五)能爲病人說法. [四分律卷四十一]
【오도국烏荼國】
p4179-上→ 烏荼, 梵名 Oḍra. 東印度之古國名, 其地相當於今之奧立沙(Orīssa), 每被誤爲烏萇國. 據大唐西域記卷十所載, 其地氣候溫暑, 風俗獷烈, 人貌魁梧, 頗爲好學, 篤信佛法, 有伽藍百餘所, 僧徒萬餘人, 皆習大乘敎法. 其國東南境臨海濱, 有折利呾羅城, 周二十餘里, 爲入海商人․遠方旅客往來之要道. 其城堅峻, 多諸奇寶. 國之西南境有康度山(梵 Khandagiri), 與北方之優陀耶山(梵 Udayagiri)夾國道而相對. 山中多石窟, 同屬耆那敎遺蹟, 開鑿年代爲西元前二世紀頃. 玄奘西遊時, 其國佛敎盛行,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 烏荼國王親筆書寫梵本四十華嚴經上貢唐室.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解說西域記․東南印度諸國の硏究]
【오도말라수烏圖末羅樹】
p4180-上→ 爲形狀似梔子之樹木. 密敎中, 修祈雨之法時, 以此木爲護摩木.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
【오도법승吳都法乘】
p2827-下→ 凡十二卷, 或三十卷. 明代周永年撰. 爲關於江蘇省吳地佛敎之記事類纂. 三十卷本各篇皆收錄諸書記載之事, 不論大小, 盡網羅之, 竝附記出典與作者. 編者周永年(1582~1647), 字安期, 江蘇吳江縣人, 世代奉佛, 至周永年更立誓刻藏․終生供僧. 本書之外, 竝著有鄧尉聖恩寺志․虎邱山靈巖寺合志. [吳都法乘卷首․中國佛敎史籍槪論(陳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四五․虎邱山志(顧湄)]
【오도五刀】
p1043-中→ 譬喩五陰. 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載, 有人受王所逼而逃, 有五旃陀羅(梵 caṇḍāla), 巴同. 譯作屠者․執暴惡人等)持刀追逐其後. 此五刀譬喩人之色․受․想․行․識等五陰. [雜阿含經卷四十三]
【오도悟道】
p4113-中→ 又作得悟. 卽了見心性, 徹悟大道. 專心修習佛道, 以期達到悟道之妙處, 此乃各宗修道之共同究極目的. 然悟道一語, 多爲禪宗用於得法開悟者, 稱爲見性悟道.
【오도육도五道六道】
p1170-下→ 與五趣․六趣同義. 有情往來之所, 由於開合不同, 有五處․六處之別, 稱爲五道․六道. 五道指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及天道, 另加阿修羅道則爲六道. 攝阿修羅道於五道內有二義, 一者唯攝於天趣, 一者攝於天趣與鬼趣二者之中. [大智度論卷三十․成唯識論樞要卷下本]
【오도전륜왕五道轉輪王】
p1171-上→ 又稱轉輪王. 爲冥界十王之第十王. 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十王經等所擧, 此王係執掌冥間亡人第三年之官王. 其本地爲阿彌陀如來, 卽領二官衆獄司, 專治衆生愚癡煩惱之冥官. 亡人於中有將盡之時, 須至此王之大殿, 受最後之審判, 始可投胎轉世. 據傳在轉生之前, 須先至孟婆亭喝下醧忘湯, 以忘記前生之一切事, 次至轉輪臺上投生於五道(或謂六道)中, 如此才不致天下大亂. (參閱閻羅十殿6339)
【오도현吳道玄】
p2828-上→ 唐代畫家. 開封陽翟(河南禹縣)人. 初名道子, 後更名道玄. 少孤貧, 及長, 遊洛陽, 與張旭․賀知章習書法而無成就. 後專心習畫, 深究其妙, 寫蜀道山水, 創一家之體. 又其佛像․鬼神․人物․禽獸․山水․臺閣等皆爲當時之冠. 其筆法超妙, 人稱百代畫聖. 初嘗仕袞州瑕邱尉, 更召入宮中授內敎博士, 帝不詔則不畫. 早年行筆稍細, 中年則磊落渾厚, 其山水傑出風塵之表, 墨痕中略施微染, 自然超出縑素, 世謂之吳裝. 曾於開封景公寺繪地獄變相, 不著鬼怪, 而陰森襲人, 久操屠沽漁罟之徒, 見而懼罪改業者甚多. 後不知所終. [佛祖統紀卷四十․歷代名畫記卷九․萬寶全書卷四․太平廣記卷二一二․酉陽雜俎續集卷五․琅琊代醉編卷十八]
【오동연의식五同緣意識】
p1074-中→ 指第六識(意識)與眼等五識, 共同認識色香等五境.
【오두미도五斗米道】
p1070-下→ 東漢張陵所創道敎之一派, 從學者須繳五斗米, 時人稱爲五斗米道. 張陵卽後世所稱之張天師, 故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 後黃巾賊張角亦行其道, 爲人療病, 使病家出五斗米爲謝.
【오두자烏頭子】
p4181-下→ ①於禪林中, 指機鋒銳利之禪者. ②無準師範禪師之自稱. 無準參謁蒙庵, 問答之間, 大顯機境, 蒙庵遂以烏頭子之稱評之, 其時, 無準尙未蒙剃, 一頭烏髮, 時人遂由上記因緣而稱以烏頭子, 其後無準亦以之自稱. (參閱經山佛鑑4103)
【오두탕烏頭湯】
p4181-下→ 以烏頭煮沸之湯. 本草綱目卷十七 : 十一月播種, 春月生苗. 其莖類野艾而澤, 其葉類地麻而厚. 其花紫, 瓣黃蕤 長苞而圓. (中略)其初種之小者爲烏頭, 附烏頭而傍生者爲附子.於密敎中, 修蘘虞梨童女法時, 於閼伽供養中所使用者.
【오둔사五鈍使】
p1164-中→ 五利使之對稱. 兩者竝稱十使. 於十隨眠之中, 推求之性鈍拙者有五, 卽貪․瞋․癡․慢․疑等五種. 此五者能驅使行者之心神, 使其流轉於三界, 故稱使, 乃煩惱之異名. [大乘義章卷五․天台四敎儀集註卷中本](參閱煩惱5515)
【오등록五燈錄】
p1204-中→ 卽道原之景德傳燈錄․李遵勗之天聖廣燈錄․惟白之建中靖國續燈錄․悟明之聯燈會要․正受之嘉泰普燈錄等五錄之總稱. 五燈於禪門宗旨․法語及支派等, 原原本本, 載之甚詳. 宋時有僧普濟者, 以五燈之浩瀚, 學者罕能通究, 乃作五燈會元, 頗稱簡要. [禪宗正脈序]
【오등백격奧登柏格】
p5438-中→ (Oldenberg, Hermann; 1854~1920)乃德國之印度學․佛敎學者. 出生於漢堡(Hamburg), 曾就讀於哥丁根(Göttingen)及柏林(Berlin)兩所大學. 一八八九年, 進基爾(Kiel)大學. 一九○八年以來任哥丁根大學敎授, 講授梵語․巴利語․佛敎學, 爲當時硏究梨俱吠陀(梵 Rigveda)之先驅, 與巴利聖典硏究專家大衛斯(Rhys Davids)合稱雙璧. 一八七九年, 校訂律藏刊行問世. 一八八三, 復將龐大的律藏文獻全部校訂出版. 其後又校訂出版長老偈․長老尼偈(巴 Thera, and Therī-gāthā)及佛敎史上之重要資料錫蘭島史(巴 Dīpavaṃsa), 竝附上英譯. 此外, 所撰之 Die Lehre der Upanishaden und die Anf障tge des Buddhismus(1915)爲自奧義書中論證佛敎思想源流之思想史名著. 奧氏另一著作爲 Buddha, Sein Leben, Seine Lehre, Seine Gemeinde(1881)則硏究佛陀之生涯․敎理․敎團, 而確定佛陀在歷史上之存在事實. [歐米の佛敎․Journal of the Pāli Text Society, 1920]
【오등보奧登保】
p5438-上→ (Ol'denburg, Sergei Fyodorovich; 1863~1934)俄國佛敎學者. 夙年硏究梵語佛典, 一八八四年, 以校刊賢劫譬喩(梵 Bhadrakalpāvadāna, 佛敎的說話因緣集)而知名. 自一八九七年以降, 從事出版佛敎文庫(Bībliotheca Buddhica), 一九○三年, 親自複製出版三百圖像集(卽章嘉呼圖克圖所編之喇嘛敎圖像集), 作爲此文庫之第五編. 自一九○七年, 奉帝國學士院之命, 勘査我國新疆庫車及甘肅敦煌千佛洞等處, 於一九一四年, 刊行其報告書 Russkaja Turkestanskaja Ekspedicija 1909~1910(一九○九~一九一○年的蘇俄土耳其斯坦探險). 其門下之霍爾斯坦(Staël Holstein)․史徹巴斯基(Stcherbatsky)等人, 亦皆著稱於世. [歐米の佛敎․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障tdischen Gesellschaft ,1934]
【오등엄통五燈嚴統】
p1204-中→ 凡二十五卷, 另有目錄二卷. 明代費隱通容․百癡行元合撰. 收於卍續藏第一三九冊. 目錄卷首附有序文․凡例․碑文․塔銘等. 本書內容記錄自過去七佛․西天祖師摩訶迦葉以下二十七尊․東土祖師菩提達磨以下六人, 及南嶽․靑原兩法系之耆宿至雲門澄法嗣等禪宗五家之傳燈法系, 而以天皇道悟列屬靑原下, 竝刪五燈會元續略所載靑原下十八世之機語. 本書以匡正五燈會元續略之訛謬, 嚴加勘校, 使從前相傳之道統不涉紊亂, 故稱五燈嚴統. [宗統編年卷三十二․禪籍志卷上․卷下]
【오등엄통해혹편五燈嚴統解惑篇】
p1204-下→ 全一卷. 明代費隱通容撰. 桂王永曆八年(1654)刊行. 收於卍續藏第一三九冊. 由於靑原下之曹洞宗諸師作明宗正翠妝摘欺說․闢謬說等, 責難通容於所撰五燈嚴統中, 將天皇道悟歸於靑原之法系․天王道悟歸於南嶽之法系之說爲謬, 鼓其改易, 故通容作解惑篇以駁斥之. 篇中亦附有通容對其他批評者或忠告者之答辯.
【오등전서五燈全書】
p1203-中→ 凡一二○卷, 另有目錄十六卷. 淸代霽崙超永編, 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 收於卍續藏第一四○冊至一四二冊. 目錄卷首附有序文․進呈奏疏․凡例等. 全書內容係超永自五燈會元等諸傳燈錄中摘其要者, 竝費時十餘年親往各地蒐集文獻. 除七佛․西天․東土諸祖外, 凡五燈會元以後之祖師․耆宿․居士等, 無論正系旁系, 皆廣爲搜錄立傳, 計有七千餘人, 爲傳燈錄之集大成者. 本書承認唐代天王道悟等之法系. 此外, 書中有若干人物重複編列之情形.
【오등회원속략五燈會元續略】
p1203-上→ 凡四卷或八卷. 另有卷首一卷. 明代遠門淨柱撰於崇禎十七年(1644). 略稱五燈續略. 收於卍續藏第一三八冊. 本書集錄五燈會元以後禪門諸大德之語錄. 所收錄者, 曹洞宗自華藏慧祚․天童如淨至覺浪道盛;臨濟宗自慈化印肅至天隱圓修派下諸大德, 總計四百餘人;其中臨濟宗之人數雖佔壓倒性, 然編者淨柱乃曹洞宗石雨明方之法嗣, 由其自序及凡例中, 可知本書編撰之目的, 乃在確定宋․元․明三代曹洞宗之系譜, 竝蒐集該宗諸大德之語錄. 於各種傳燈錄等禪宗典籍中, 本書乃提供硏究宋代以後禪宗史之重要資料.
【오등회원五燈會元】
p1203-下→ 凡二十卷. 南宋僧普濟撰(宋刊本作慧明撰). 今收於卍續藏第一三八冊. 此書取自景德傳燈錄以下之五燈錄, 卽於景德傳燈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等, 撮要會爲一書, 故稱五燈會元. 其內收錄過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 東土六祖以下至南嶽下十七世德山子涓嫡傳付法禪師之行歷․機緣. 及南宋亡, 其板木爲元兵燒燬, 會稽韓莊節與太尉康里重刻. 明代僧南石文琇於永樂十五年(1417)完成五燈會元補遺一卷, 列述杭州靈隱東谷光等五燈會元後之二十人之略傳. 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二冊增集續傳燈錄之附錄. (參閱燈錄6260)
【오락娛樂】
p4081-中→ (一)印度 : 佛世以來, 比丘敎團須遵守離歌舞觀聽戒, 禁止聽․看音樂․歌․演劇等. 亦卽敎團禁止一切娛樂, 僅准許配有敎導文句之節拍與歌誦. 直至紀元前後, 大乘佛敎興起, 於佛塔禮拜供養中, 始採用音樂․合唱․演劇等方式. 大乘佛敎之詩人馬鳴(梵 Aśvaghoṣa)卽長於詩與音樂, 曾作名劇賴咤和羅(梵 Rāāṣṭrapāla), 據云上演後, 有五百王子出家. (二)中國 : 唐代時, 寺院旣爲民衆文化中心地, 亦是民衆娛樂場. 錢希白所撰南部新書中卽謂, 長安戱場多集中於慈恩寺, 少部分於靑龍寺, 其次有薦福寺․永壽寺. 此等大寺院除爲戱場集中之處, 竝形成市集而爲市民娛樂之中心. 又寺院每建於名勝之地, 擁有名園之寺, 常成爲遊覽者雲集之處. 例如慈恩寺․興唐寺․興善寺等, 以栽培牡丹花而馳名遠近. 宋時各寺院之年中行事, 必形成盛大之市集, 而爲市民堀集娛樂之所, 其時, 常有以談故事(例如說書)之方式演說佛法於其中, 以敎化娛樂民衆. (三)日本 : 天平勝寶四年(752)日本東大寺擧行大佛開眼供養時, 曾上演印度傳來之假面劇(伎樂). 其他各寺亦常上演高麗樂․渤海樂以娛樂民衆. 空也上人所創始之念佛踊, 後來演變成一遍上人之踊念佛, 且因而普遍流行全國. 此類宗敎性質之念踊, 於後世更産生六齋念佛․燈籠踊․泡齋念佛․葛西念佛․鹿島踊等形式, 其中部分且保留至今. 此外, 念佛踊大成於由出雲阿國所創之歌舞伎, 爲江戶時代民衆重要娛樂之一. 始自室町時代, 而盛於江戶時代之武家式樂極受重視, 且形成當時市民之重要音樂. 其詞章大多取材自佛敎, 曲調亦以佛敎梵唄․聲明之節拍爲基礎. 江戶時代民間流行之盆踊․佛法雙六等娛樂, 均以佛敎敎法內容爲其基礎.
【오랄시국烏剌尸國】
p4177-下→ 烏剌尸, 梵名 Uraśa. 又作烏剌叉國. 北印度之古國名. 位於迦濕彌羅國之西, 卽今哈乍拉(Hazara)之地.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載, 其地山阜連接, 田疇狹隘, 氣候溫和, 適宜稼穡, 花果甚少. 無大君長, 隸屬迦濕彌羅國. 俗無禮義, 人性剛猛, 多行詭詐, 不信佛法. 都城之西南有窣堵波, 高二百餘尺, 旁有大乘之伽藍, 僧徒甚少, 然皆學大乘. 其都城卽今之哈梨普(Haripur).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
【오략십광五略十廣】
p1151-上→ 止觀之正說, 廣立十科, 稱爲十廣, 卽: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正觀․果報․起敎․旨歸. 其第一大意中, 更有五種分科, 稱爲五略. (一)大意, 內含五略, 卽:(1)發大心, 修止觀須先發菩提心, 故闡明四弘誓願, 揭示十廣中前六章之大意. (2)修大行, 闡明四種三昧, 揭示十廣中第七止觀之大意. (3)感大果, 卽修觀之結果, 闡明由觀行, 經相似而至於分眞卽之位, 則感得大果報而八相作佛, 揭示十廣中第八果報之大意. (4)裂大網, 感大果之後, 趣於化他, 宣說五時八敎, 故爲闡明破邪見大網之大用, 揭示十廣中第九起敎之大意. (5)歸大處, 化他之事旣畢, 卽歸於三德祕藏之大涅槃, 故揭示十廣中第十旨歸之大意. (二)釋名, 解釋止觀之名. (三)體相, 說明止與觀竝非別體, 乃同一法性之寂照二用. (四)攝法, 闡明止觀二法中攝入恆沙無量之萬法. (五)偏圓, 闡明爾前四時三敎之止觀皆偏, 唯今敎之止觀獨爲圓妙. (六)方便, 爲修觀前之加行方便, 卽廣明二十五方便. (七)正觀, 闡明正修止觀之相, 揭示十境一一可修十乘觀法之旨, 但此章未竟, 智顗歸寂, 故本書中缺果報以下之三章. [摩訶止觀卷一上․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卷一之三]
【오력불가도五力不可到】
p1044-中→ 謂人死之後, 中陰識神至無量世界外受生, 所生之處皆由業力所持, 雖禪定․神通等五力亦不能遮其不往, 或令其住於餘道, 故稱力不可到. 據諸經要集卷十九載, 五力指:(一)定力, 卽諸佛大定之力. (二)通力, 卽諸佛神通之力. (三)大願力, 卽諸佛大誓願力. (四)法威德力, 卽佛法威德之力. (五)借識力, 卽二禪以上之力.
【오력五力】
p1043-下→ 梵語 pañca balāni, 巴利語同. 指五種力用. ①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 卽由信等五根之增長所産生之五種維持修行․達到解脫之力量. (一)信力(梵 śraddhā-bala), 對三寶虔誠, 可破除一切邪信. (二)精進力(梵 vīrya-bala), 修四正勤, 可斷除諸惡. (三)念力(梵 smriti-bala), 修四念處以獲正念. (四)定力(梵 samādhi-bala), 專心禪定以斷除情欲煩惱. (五)慧力(梵 prajñā-bala), 觀悟四諦, 成就智慧, 可達解脫. 此五者均有破惡之力, 故稱爲五力. 其內容與五無漏根相同, 爲佛敎之實踐道. 其實踐上, 係由前者循序漸進至於後者.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大智度論卷十九․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一․俱舍論卷二十五․法華玄義釋籤卷一․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參閱五根1137). ②如來說法之五種力用. (一)言說力, 如來雖說三世垢淨․世出世․有罪無罪․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等種種法, 而此言說如幻人之說, 無有決定, 乃至如虛空而無生滅, 其言說卽不言說. (二)隨宜力, 如來隨宜而爲種種說法. 如說垢法爲淨法, 或說淨法爲垢法;說生死卽涅槃, 或說涅槃卽生死. (三)方便力, 如爲令衆生行布施, 而說布施爲得大富之因. (四)法門力, 如說六根等諸法皆是解脫之門. (五)大悲力, 如來爲使衆生信解諸法無我, 起三十二種大悲廣爲說法.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二․持心梵天所問經卷一․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二․華嚴經探玄記卷三]. ③唯識不判之五種力用, 又作五力難判. (一)定力, 如來之大寂定力能普應十方. (二)通力, 如來之神通力變化無窮, 隨感而應. (三)借識力, 二禪以上無尋伺․語言, 若欲說法應用, 則借初禪之眼․耳․身三識而成己用. (四)大願力, 如來之大願力能度曠劫衆生. (五)法威德力, 指如來之應化威德力, 演一音則普應群機, 施一法則衆魔皆伏, 利生無盡, 功德難量. 此五力皆爲不可思議之勝用, 與識法不相應, 故稱唯識不判之五力. [宗鏡錄卷四十八․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五]. ④那先比丘經所立之五力. 卽制眼․制耳․制鼻․制口․制身等五種力量.
【오로날라차嗚嚕捺囉叉】
p5397-中→ 梵語 rudrākṣa. 又作烏嚧咤羅迦叉. 意譯作天目珠, 或金剛子. 學名 Elaeocarpus ganitrus. 以其核似大自在天之眼珠, 故有天目珠之稱. 據慧琳音義卷三十五載, 嗚嚕捺囉叉爲西方樹木之子核, 大小如櫻桃顆, 或如小彈珠, 有紫色者, 稱金剛子, 可作數珠, 密敎金剛部念誦之行者卽持用此珠. 又一名 Pañcamukha, 五面之義, 因其核如以線劃五面之故.
【오룡산烏龍山】
p4182-中→ 位於嚴州城(今浙江建德)之北三公里. 唐德宗貞元十年(794), 淨土五祖中之少康法師(?~805)曾入此山建淨土道場, 聞名於世. 少康曾築壇三級, 集衆日夜念佛行道. 齋日時, 信徒雲集, 所化達三千人. 貞元二十一年十月示寂於此山. 據傳當時百鳥悲鳴, 山容亦爲之變白. [宋高僧傳卷二十五․佛祖統紀卷二十七]
【오룡烏龍】
p4181-下→ 唐代沙門惠祥所撰弘贊法華傳卷八所載之人物. 李烏龍者, 幷州(四川萬源)人, 其家以書寫爲業. 子名遺龍. 烏龍性耽嗜酒肉, 不信佛敎, 一生中不書佛經. 嘗語遺龍(大五一․八四上) : 若汝吾子, 不可信佛經.旋吐血而卒. 後幷州司馬特重法華敎說, 如法欲寫其經, 然無人能書. 或謂司馬云 : 烏龍之子遺龍繼業能書.司馬以方便調伏, 遺龍遂立法華六十四字題目, 然次夜夢百千天人繞大威德天, 遺龍問 : 誰人?天答 : 我是汝父烏龍, 先生愚氣, 不信佛經, 墮大地獄. (中略)昨日地獄上忽有光明, 於中現一化佛, 說偈曰 : “假令遍法界, 斷善諸衆生 ; 一聞法華經, 決定成菩提. ” 如是六十四佛次第而現, 說偈亦爾. 爾時地獄火滅, 變爲淸涼池. 我及衆生捨身生第四天. (中略)汝所造題目六十四字, 一一之字, 現化佛身, 說偈救苦.
【오류설법五類說法】
p1211-上→ 將華嚴經一經說法之類別分爲五種, 稱爲五類說法. 依華嚴經疏卷一載, 卽:(一)佛說, 如阿僧祇品․隨好品等爲佛所親說. (二)菩薩說, 如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品爲諸大菩薩所說. (三)聲聞說, 如入法界品之初, 乃聲聞乘之人蒙佛力加被而說者. (四)衆生說, 如梵天之讚偈等. 又衆生與諸佛, 其體不二, 故佛所說法, 亦卽衆生說. (五)器界說, 如菩提樹等能演說法音. 器界, 指草木․國土等, 卽由如來不思議之神力所變現. 又舊華嚴經卷三十三普賢菩薩行品列擧佛說․菩薩說․刹說․衆生說․三世一切說, 亦爲五類說之一種. [華嚴經疏演義鈔卷八․敎乘法數卷十七]
【오류성五類聲】
p1211-中→ 又作五五聲․相隨聲․五句. 悉曇體文(子音字)之前二十五字, 依其音出處之不同, 分爲牙․齒․舌․喉․脣等五類, 故稱五類聲. (一)□等五字, 牙聲, 卽喉音(gutturals), 由喉所發出之音. (二)□等五字, 齒聲, 卽齶音(palatals), 舌端與上齶接觸所生之音. (三)□等五字, 舌聲, 卽齗音(linguals), 舌端與上齶齒根接觸所生之音. (四)□等五字, 喉聲, 卽齒音(dentals), 舌端與齒接觸所生之音. (五)□等五字, 脣聲, 卽脣音(labials), 兩脣間之破裂音. (參閱悉曇4564)
【오류五類】
p1210-中→ 將一切法依其性質分爲五種部類. 又作五類門. 卽:(一)異熟生, 異熟因所生之意, 謂由過去之善惡業因而招感之果報. (二)所長養, 謂於現在爲飮食湯藥等所長養, 由小變大, 由短變長之物. 其體乃由極微所成. (三)等流性, 謂前後均等․流類相似之性, 前因後果相似相續而生者. 卽同類因․遍行因之所生, 而非異熟生․所長養所攝者. 如有漏之善心․惡心, 有善惡, 卽非異熟生, 心王則非所長養, 故稱等流性. (四)有實事, 實者堅實之義, 謂無生住異滅四相遷流者. 卽指無爲法, 十八界中之法界有此無爲法, 故稱有實事. (五)一刹那, 指現在一刹那存在之法, 卽謂見道初無漏之法, 係無始已來未發起, 而於一刹那忽然生起者. [俱舍論卷二․雜阿毘曇心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五․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卷六十四․五事毘婆沙論卷下]
【오류천五類天】
p1210-下→ 密敎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之諸天, 凡有五種之類別. 祕藏記擧出:(一)上界天, 指色界及無色界之諸天. (二)虛空天, 指夜摩天以上之四天. (三)地居天, 指四天王及忉天等. (四)遊虛空天, 指日月星宿. (五)地下天, 指龍․阿修羅․閻魔王等. 十八會指歸則擧出:(一)居上界天王, 指摩醯首羅等. (二)遊虛空諸天, 指日天子等. (三)居虛空天, 指魔王等. (四)地居天, 指主藏天等. (五)地下天, 指口縛囉呬天等. 另於諸部要目及三十卷敎王經中, 皆說二十天分屬五類. [大敎王經卷十․理趣釋卷下․賢劫十六尊․陀羅尼諸部要目]
【오륜관五輪觀】
p1201-中→ 又作五智輪․五輪三摩地․五輪成身觀. 卽眞言行者依胎藏界法, 於自身之頂․面․胸․臍․膝等五處觀五字五輪. 據大日經疏卷十四載, 凡阿闍梨欲建立大悲胎藏建立弟子時, 當先住於瑜伽而觀自身, 自臍以下當作金剛輪, 其形爲方, 中置阿字;臍以上至心當作水輪, 其形爲圓, 中置口縛字;心以上至咽當作火輪, 其形爲三角, 中置囉字;咽以上至頂當作風輪, 其形爲半月形, 中置唅字;末於最上虛空作一點, 置於十字縫上, 點中置缺字. 卽捨父母所生之肉身, 直爲大日如來之三昧耶形, 以成相好圓滿之佛身之意. 此五輪觀異於金剛界法之五相成身觀, 而與五字嚴身觀․支分生曼荼羅等爲同類觀法. [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卷上․廣大儀軌卷上․五輪九字明祕密釋]
【오륜삼매五輪三昧】
p1200-中→ 由修禪定所得之五種功德. 又作五輪禪. 此五法門乃借譬立名, 以離下地之亂心, 次第轉至無學之極果, 故通稱爲輪. 卽:(一)地輪三昧, 行者於止之中, 若證未到地之定, 忽然湛心, 自覺身․心之相皆空, 泯然入定, 而定法持心不動;猶如地之具有住持不動․出生萬物二義, 故稱地輪三昧. (二)水輪三昧, 行者於地輪中若發諸禪種種功德, 定水潤心, 自覺心中善根增長, 身心濡軟, 折伏高慢之心, 心隨善法;猶如水之具有潤漬生長․體性柔軟二義, 故稱水輪三昧. (三)風輪三昧, 行者若因禪定, 發相似智慧, 無礙方便, 得方便道, 能發啓種種出世善根, 功德生長, 亦能摧破一切諸見煩惱;猶如風之具有遊空無礙․鼓動萬物․能破壞三義, 故稱風輪三昧. 若二乘人得此三昧, 卽是五方便相, 似無漏解發;若菩薩得之, 卽入鐵輪十信. (四)金沙輪三昧, 金譬喩眞, 沙譬喩無著. 行者若發見思眞慧, 無染無著, 得三道果, 猶如金沙, 故稱金沙輪三昧. 若菩薩得此三昧, 卽入三賢十地位中, 能破一切塵沙煩惱. (五)金剛輪三昧, 又作淸淨禪, 卽第九之無礙道;譬如金剛, 體堅用利, 能摧碎諸物而不爲妄惑所侵, 能斷滅一切結使, 成就阿羅漢. 若在菩薩心, 卽爲金剛般若, 可破除無明之細惑, 證得一切種智, 菩薩依之可得大菩提果.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三上]
【오륜五輪】
p1199-下→ ①在密敎中, 指五智輪, 卽地․水․火․風․空五大. 五大具足衆德, 圓輪周遍而無缺, 故稱五輪. 若以衆生肉身之支分與五大相應, 卽將自身之五處配於五輪五字:頂(空, □)․面(風, □)․胸(火, □)․臍(水, □)․膝(地, □), 以便作觀, 稱爲五輪觀, 或稱五輪成身觀. 此係令行者體會肉身卽是佛身之方法. 金剛界法所作之五相成身觀, 與胎藏界法所作之五輪成身觀乃相對之法. 若就衆生之身分而言, 五輪卽五體之意. 又色不離心․心不離色之故, 得說五大卽五智, 五智卽五輪. 若就顯色與形色而言, 五輪之中, 空爲團形靑色, 風爲半月形黑色, 火爲三角形赤色, 水爲圓形白色, 地爲方形黃色. [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卷上․五輪九字明祕密釋](參閱五字嚴身觀1077). ②指五輪塔婆. 卽以五輪之標示, 次第堆積成塔形, 表大日如來法身之形相. [楞嚴經卷一](參閱五輪塔1201). ③指五指. 自小指․無名指等依次配於地․水․火․風․空五輪. [廣大儀軌․尊勝佛頂修瑜伽法儀軌․建立曼荼羅護摩儀軌]. ④指金剛界五解脫輪. 卽於一大金剛輪中敷列五個月輪, 表五佛之解脫地. (參閱五解脫輪1170)
【오륜자五輪字】
p1201-上→ 卽□(a)․□(va)․□(ra)․□(ha)․□(kha)等五字. 此五字依次爲地․水․火․風․空等五輪之種子, 故稱五輪字.
【오륜제五輪際】
p1201-中→ 指五輪中位置最下之虛空輪.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大二四․一○一一上):如是諸天皆有大池水, 蓮華中生, 故名水天, 四非色衆生皆以化生, 下至五輪際, 是爲一佛刹, 名爲大忍法界.
【오륜탑五輪塔】
p1201-上→ 標示地․水․火․風․空五輪之塔. 又作五輪․五輪率都婆․五輪塔婆․五解脫輪․法界塔. 密敎解說地輪․水輪․火輪․風輪․空輪等五大時, 各以方․圓․三角․半月․寶珠形(或謂團形)等爲其象徵. 以金銅或石等製成五輪之標幟, 其形狀由下往上次第堆積, 成一塔形, 此謂五輪塔, 各面均刻有五大之種子. 五輪塔原表大日如來法身之形相, 奉置舍利, 後世一般作爲墓標之用. [祕藏記]
【오리사五利使】
p1096-中→ 梵語 pañca-dṛṣṭayaḥ 又作五染汚見․五僻見․五見. 利使, 係迷於理之惑. 利, 指其性體猛利;使, 有驅役之義, 爲諸惑之總稱. 五利使, 乃指五種迷於理而起之惑. 卽:(一)有身見, 不知吾身乃五蘊之假和合, 而執著實有我身. (二)邊執見, 執著我於死後斷絶, 或死後常住不滅等二種邊見. (三)邪見, 謂實無四諦因果之理, 抱持此一見解, 則惡不足恐, 善不足好, 乃邪見中之最邪者. (四)見取見, 以低劣之知見, 而思劣事爲優勝. (五)戒禁取見, 以各種非道․不如法之戒禁爲生天之因, 或涅槃之道, 例如牛戒․鷄戒․狗戒等. 使, 爲煩惱之異名;上述五項惑見, 皆起於對理之推求, 其性極猛利, 故總稱五利使. [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九․俱舍論卷十九․成實論卷十․雜阿毘曇心論卷四․成唯識論卷六․大乘義章卷六․俱舍論光記卷十九](參閱煩惱5515)
【오리포외五離怖畏】
p1210-上→ 謂遠離五種之怖畏. 卽:(一)不受貪火所燒, (二)不生瞋毒, (三)不受刀傷, (四)不漂流於水, (五)不受諸覺觀之煙所熏害.
【오마귀烏魔鬼】
p4180-中→ 烏摩, 梵名 Unmada. 又作憂摩陀鬼. 或謂醉鬼, 或謂食精鬼. [涅槃經疏卷七․慧琳音義卷二十六]
【오마비烏摩妃】
p4180-上→ 烏摩, 梵名 Umā. 原爲古印度婆羅門敎神妃派所特崇. 又稱杜爾嘉(梵 Durgā)․雪山神女(梵 Pārvatī). 印度神話中, 烏摩妃具有大神威力, 嘗受諸天之請, 擊退阿修羅天, 而顯現十臂․亂髮․乘獅子․截首․殺阿修羅王等諸形像. 後於密敎中, 不具昔時之神威力, 僅被列爲外金剛院之一尊. 爲摩醯首羅天(大自在天)之妃, 毘那夜叉之母, 位於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西方, 大自在天之左側. 右手屈拳, 左手執三股戟, 乘黑羊, 與大自在天同出. 於大敎王經卷九․卷十所載, 金剛薩埵降伏大自在天時, 現忿怒之相, 左足踐踏大自在天, 右足則覆於烏摩妃上. [大日經卷四密印品․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極深密門]
【오마자五摩字】
p1196-上→ 梵語 pañcamakāra. 又作五摩事. 與性(梵 śakti)合一, 爲獲得究竟大樂之媒介之五種象徵物, 卽酒(梵 madya)․肉(梵 māṃsa)․魚(梵 matsya)․炒米(梵 mudrā)․性交(梵 maithuna)等五種, 各物之字首皆爲 m, 故有五摩字之名. 又上記五項之中, mudrā 又指結印. 五摩字主要見於印度敎性力派(梵 Śākta)之文獻中. 五摩字有時又被認爲是地水火風空五大之象徵, 亦稱五實性(梵 pañcatattva), 係因人根機之不同而象徵意義亦異. 下根者禁止飮酒乃至性交, 上根者則爲與宇宙生命同化之媒介. 酒屬火, 燃燒之後, 爲産生諸要素之力. 肉屬風, 爲增長身心之營養和力量. 魚屬水, 爲水中諸動物生命力之表現. 炒米屬地, 係地上生命之基礎. 性交屬空, 係表示宇宙創造之生命力. 五摩字之作法爲一般左道密敎特色之一, 其後亦傳至西藏. 然在佛敎文獻中, 竝無此一說法. [梵文本大涅槃怛特羅(Mahānirvāṇā-tantra, VII, 103~111)․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敎王經(Guhyasamāja-tantra)․大悲空智金剛大敎王儀軌經․A. Avalon: Tantra of the Great Liberation; J. Woodroff:Shakti and Shakta; B. Bhattacharyya: Guhyasamāja-tantra, GOS. LⅢ]
【오망상五妄想】
p1075-上→ 謂五蘊. (一)堅固妄想, 卽色蘊. 衆生之體․心․命等皆爲妄想相之結合, 諸想交固而成色身, 故色身稱爲堅固妄想. (二)虛明妄想, 卽受蘊. 衆生由欲想, 而好惡之二相損益現馳, 此卽受蘊無實體, 本爲虛妄, 故受蘊稱爲虛明妄想. (三)融通妄想, 卽想蘊. 心爲虛妄, 而能使動實有之身體, 此心形二者由想融通, 故想蘊稱爲融通妄想. (四)幽隱妄想, 卽行蘊. 衆生一生之中, 其身體之變化無片刻停息, 而幽然無覺, 故行蘊稱爲幽隱妄想. (五)顚倒妄想, 又作微細精想. 指識蘊. 衆生之識(心)爲虛妄顚倒, 如急流之水望似恬靜, 其實流急微細而不可見, 故識蘊稱爲顚倒妄想. [首楞嚴經卷十]
【오매烏梅】
p4179-上→ 半熟之梅爲黃色, 燻製之則成黑色, 禪林每用爲藥. 另於禪林語錄, 每以烏梅喩指尙存本形, 然已異於本形之物. 如淨和尙語錄卷下(大四八․一三○下) : 一箇烏梅似本形, 蜘蛛結網打蜻蜒 ; 蜻蜒落了兩片翼, 堪笑烏梅咬鐵釘.
【오명五明】
p1112-中→ 梵語 pañca vidyā-sthānāni. 指五種學藝, 爲古印度之學術分類法. 卽:(一)聲明(梵 śabda-vidyā), 語言․文典之學. (二)工巧明(梵 śilpakarma-vidyā), 工藝․技術․算曆之學. (三)醫方明(梵 cikitsā-vidyā), 醫學․藥學․咒法之學. (四)因明(梵 hetu-vidyā), 論理學. (五)內明(梵 adhyātma-vidyā), 專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學, 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學. 又五明有內外之分, 依法華三大部補注卷十四載, 上述五明爲內五明, 或除前三者相同外, 以第四爲咒術明, 第五爲因明;外五明則指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咒術明․符印明. [菩薩地持經卷三․菩薩善戒經卷三․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七․瑜伽論記卷五上․大唐西域記卷二]
【오명悟明】
p4111-下→ (1912~ )河南南水人, 俗姓李, 名林泉. 法名仁恩. 十四歲披剃於湖北竹溪觀音閣, 禮能靜法師爲師, 二十歲於湖北漢陽歸元禪寺受具足戒. 後任上海留雲禪寺知客․監院, 其後歷主法雲寺․接引寺․江寧雲居禪寺. 來臺後, 任臺北十普寺․觀音山凌雲寺監院. 後創建護國大悲院․海明禪寺. 又任西雲禪寺住持․中國佛敎會常務理事․理事長 ; 先後創辦海明佛學院․玄奘育幼院. 著有仁恩夢存․美遊心影等.
【오목五木】
p1071-下→ 四月八日灌佛會, 灌浴誕生佛所用, 作爲香水香湯之五種材料, 卽桃․李․松․柏․柳等. [瑩山淸規卷下年中行事]
【오몰五沒】
p1099-上→ 五種退沒之相. 指天人退沒於下界時所現之五衰相. 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載, 五衰相卽:(一)衣裳垢膩, (二)頭上花萎, (三)身體臭穢, (四)腋下汗出, (五)不樂本座. (參閱五衰1142)
【오몽법五夢法】
p1172-上→ 爲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十一所列擧者, 卽:(一)熱氣多見火, 謂如人鑽火得火, 復理火事, 以煖相分多, 煖想卽生, 故夢於火. (二)冷氣多見水, 謂如人鑿井得水, 復理水事, 以冷相分多, 冷想卽生, 故夢於水. (三)風氣多見飛墜, 謂如人乘風登高, 運轉初息, 以動相分多, 動想卽生, 故夢飛墜. (四)聞見多熟境, 謂如人坐禪誦經, 調練身心, 以慣習分多, 所習之想卽生, 故夢熟境. (五)天神與心靈所感, 謂如人平昔向善, 喜奉天神, 以敬奉故, 念想不忘, 故夢天神. (參閱夢5774)
【오몽五夢】
p1172-上→ 摩揭陀國阿闍世王於如來入寂之夜所感之五種惡夢. 卽:(一)月落而日從地出, (二)星宿雲雨繽紛而隕, (三)煙氣由地而出, (四)七彗星現於天上, (五)天上有大火聚, 遍覆虛空而墜於地. [後分涅槃經卷下․俱舍頌疏界品卷二]
【오묘五妙】
p1097-上→ ①謂色․聲․香․味․觸五境中之淨妙者. 係就極樂之境界而言之. 依往生要集卷上載, 極樂淨土有十樂, 其第四樂名爲五妙境界樂. ②五妙欲之略. 指有漏之色․聲․香․味․觸五境.
【오묘욕五妙欲】
p1097-上→ 指色․聲․香․味․觸等五境. 有漏之五境, 其自性雖苦․不淨, 但凡夫之欲心所感則爲妙樂, 故稱五妙欲. [俱舍論卷九]
【오무간五無間】
p1163-中→ ①卽阿鼻地獄. 又作五無間獄. 法界有情衆生隨所造業, 墮此地獄, 受苦報無有間斷. 爲八大地獄中之最苦處, 乃極惡之人所受之果報.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載, 此獄以五事業感, 故稱無間. 卽:(一)時無間, 指歷劫受罪, 無時間歇. (二)形無間, 指此地獄縱廣八萬由旬(限量), 一切有情於中受苦, 其身形亦廣八萬由旬, 遍滿此獄. 一人亦滿, 多人亦滿, 無有間隙. (三)受苦無間, 諸有情於劍樹刀山․罪器叉棒․碓磨鋸鑿及剉斫鑊湯等, 備受諸苦, 無有休歇. (四)趣果無間, 不問男子女人․老幼貴賤及天龍神鬼, 罪業所感, 悉同受之. (五)命無間, 若墮此獄, 從初入時, 至百千萬劫, 一日一夜, 萬死萬生, 求一念間暫住不得, 除非業盡, 方得受生. [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觀佛心品․大樓炭經卷二泥梨品․起世經卷四地獄品․翻譯名義集卷二]. ②又作五無間業. 卽: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罪. 此五種罪業能招感無間地獄之苦果, 故又稱五無間業. (參閱五逆1142)
【오무량五無量】
p1163-上→ 指密敎所立心․身․智․衆生․虛空等五種無量. 由心之無量能得身․智․衆生及虛空之四無量, 卽表明成就最勝覺之義. 此五種無量可次第配於阿閦․寶生․無量壽․不空成就․大日等五佛. 此外, 亦可配於五字五大. [大日經百字果相應品․大日經疏卷十八․辨惑指南卷一]
【오문선五門禪】
p1117-下→ ①卽維摩經弟子品中迦旃延章所說之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五義. 維摩以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一一雙非. 取其雙比之義, 而爲圓敎之五門禪. [法華玄義釋籤卷四之一]. ②小乘七方便中所說之五停心觀. 指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數息觀. 五門禪經要用法中以念佛觀取代界分別觀, 稱爲五門禪. 念佛觀卽全心全意觀想佛陀如來, 對治昏沈暗塞․惡念思惟․境界逼迫等三障. (參閱五停心觀1144)
【오문십제五問十題】
p1145-中→ 論義之稱. 論義時, 有問者五人, 講師一人, 每一問者初問之題稱爲業義, 次問之題稱爲副義;合五問者之業․副各二問, 總爲十題, 稱爲五問十題.
【오미선五味禪】
p1105-中→ 五味交雜之禪. 一味禪之對稱. 又稱五禪․五類禪. 乃相對祖師一味之禪, 斥責五種交雜之如來禪之意. 圭峰宗密於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中分別一切禪爲五種, 謂禪有淺深, 階級殊等, 其中:(一)帶異計, 欣上厭下而修者, 稱爲外道禪. (二)正信因果, 亦以欣厭而修者, 稱爲凡夫禪. (三)悟我空(人空)偏眞之理而修者, 稱爲小乘禪. (四)悟我․法二空所顯之眞理而修者, 稱爲大乘禪. (五)若頓悟自心本來淸淨, 原無煩惱, 本自具足無漏之智性, 此心卽佛, 畢竟無異, 依此而修者, 稱爲最上乘禪, 又稱如來淸淨禪․一行三昧․眞如三昧, 爲一切三昧之根本, 卽達磨門下展轉相傳者. 卽將達磨所傳之禪稱爲如來最上乘禪, 以簡別四禪八定大小諸禪之意. 蓋宗密原主張敎禪一致, 以敎內所說之一行三昧爲根本王三昧, 卽是佛祖所傳之眞實禪, 然禪門之徒貶之爲五味交雜之如來禪, 與一味淸淨之祖師禪逈異. [景德傳燈錄卷十三․聯燈會要卷四․卷七․古尊宿語錄卷三․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十一․五燈嚴統卷三․五燈全書卷五]
【오미五味】
p1104-上→ 梵語 pañca rasāḥ ①指五種味, 卽:乳味(梵 kṣīra)․酪味(梵 dadhi)․生酥味(梵 navanīta)․熟酥味(梵 ghṛta)․醍醐味(梵 sarpirmaṇḍa). 卽製造牛乳之過程中次第所成之諸味. 諸經論每用以比喩根機(人)或敎法(法)之差別次第, 如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謂, 聲聞如乳, 緣覺如酪, 菩薩如生․熟酥, 諸佛世尊猶如醍醐. 其用以比喩敎法者, 如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聖行品(大一二․四四九上):譬如從牛出乳, 從乳出酪, 從酪出生酥, 從生酥出熟酥, 從熟酥出醍醐. 醍醐最上, 若有服者衆病皆除, 所有諸藥悉入其中. 善男子!佛亦如是, 從佛出生十二部經, 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 從修多羅出方等經, 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 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 猶如醍醐, 言醍醐者, 喩於佛性, 佛性者卽是如來.此段經文從劉宋慧觀․蕭齊劉虫乙以來, 皆用以譬喩佛陀一代說敎之次第, 然諸家之解釋有種種異同. 吉藏之大品經遊意(大三三․六六下):辨五家味相生, 第一家云, 十二部配當阿含, 修多羅配禪經, 何者?定能發智, 以修多羅配當禪經也. 方等配波若․思益等, 波若配法華, 醍醐配涅槃也. 天台智顗就如來所說一代聖敎之次第立爲五時, 而以五味配五時, 譬如五時敎之逐漸産生, 稱爲約敎相生;而以五味之有濃淡比喩根機之利鈍, 稱爲約機濃淡. (一)乳味, 乳味從牛而出, 故用以比喩十二部經從佛而宣說. 如來最初時宣說華嚴圓頓之敎, 唯被大機, 不攝二乘, 蓋此經最初開演, 粗妙混融, 故以乳味譬之. (二)酪味, 酪味從乳而生, 故用以比喩九部經從十二部經中出. 如來第二時於鹿苑宣說阿含等經, 接引二乘, 斷除見․思惑, 證眞空理, 乃從頓施漸, 故以酪味譬之. (三)生酥味, 生酥從酪而出, 故用以比喩繼九部經之後所宣說的大乘方等經典. 如來第三時於方等會上, 宣說楞伽․楞嚴等諸大乘經, 讚歎大法, 呵責小敎, 令諸小乘恥小慕大, 故以生酥味譬之. (四)熟酥味, 熟酥從生酥而出, 故用以比喩繼方等經之後所宣說之般若經. 如來第四時宣說諸般若空慧法門, 蕩除二乘疑執, 付之以大乘法財, 令其心漸通泰, 故以熟酥味譬之. (五)醍醐味, 醍醐從熟酥而出, 故用以比喩繼般若經之後所宣說之法華․涅槃等經. 如來第五時於靈山會上, 宣說法華經, 開前四味三乘之權, 歸於一乘圓妙之實, 令諸衆生咸得作佛;復說涅槃, 扶戒律而談常住之理, 故以醍醐味譬之. 智顗論五味更立前番․後番之別, 前番五味係經由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等, 以至於法華, 而以法華經爲後敎後味;後番五味則於法華之座爲未入實者更以般若經淘汰之, 方令入於涅槃之敎, 故以涅槃經爲後敎後味. 以五味配當五時之外, 天台家另以藏․通․別․圓等四敎各配當於五味, 其說詳載於法華經玄義卷十下. 又天台宗第四祖灌頂於涅槃經會疏卷十三另有別解, 卽以牛譬喩涅槃之敎主, 以乳譬喩戒聖行, 以酪譬喩定聖行, 以生酥譬喩四諦慧聖行, 以熟酥譬喩二諦慧聖行, 以醍醐譬喩一實諦慧聖行. [法華玄義釋籤卷一上․法華經文句卷六下․三論遊意義․大乘玄論卷五敎跡義․涅槃經義記卷十(淨影)․涅槃經會疏卷十三](參閱五時八敎1132). ②指酸․苦․甘․辛․鹹(鹽)等五味.
【오미죽五味粥】
p1105-中→ 謂禪家於十二月初八(臘八)之佛成道日, 混雜五穀衆味而成之粥. 又稱臘八粥․紅糟. 紅, 爲小豆之色. 糟, 爲數味混合之意. 敕修百丈淸規卷七月分須知條(大四八․一一五五上):十二月初八日佛成道, 庫司預造紅糟.
【오바라밀五波羅蜜】
p1116-上→ 指檀那(布施)波羅蜜․尸羅(戒)波羅蜜․찬提(忍辱)波羅蜜․毘梨耶(精進)波羅蜜․禪(靜慮)波羅蜜. 卽六波羅蜜中, 除般若(智慧)波羅蜜外之其餘五者. 此五種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有主從關係, 由般若之功德, 可得其他五種波羅蜜.
【오박五縛】
p1204-下→ 五種繫縛之意. 卽繫縛心心所法及所緣之五種煩惱. 俱舍論光記卷一說相應․所緣二縛, 謂諸煩惱縛彼同時相應之心心所法, 稱爲相應縛;諸煩惱緣境時縛其所緣, 稱爲所緣縛. 復開所緣縛爲同部同品․同部異品․異部同品․異部異品等四縛, 與相應縛合稱五縛. 在所緣縛中, 同部同品者, 部指四諦與修道等五部, 品指所斷惑之上․中․下等九品. 若以見苦所斷上上品之惑爲同部同品, 則見苦所斷上中乃至下下品之惑爲同部異品, 見集所斷乃至修道所斷上上品之惑爲異部同品, 上中乃至下下品之惑爲異部異品;其餘之部品亦準此作解. 又五縛之强弱乃依相應․同部同品․同部異品․異部同品․異部異品之順序遞減, 故若斷前三者, 隨其所應, 能證得擇滅, 斷後二者則不證擇滅. [俱舍論寶疏卷一․俱舍論指要抄卷一․俱舍論要解卷一]
【오발烏勃】
p4177-下→ 又作口昷勃. 卽木果. 其狀似木瓜而稍大, 芳香可口. [慧琳音義卷五十三]
【오방변염불문五方便念佛門】
p1071-上→ 凡一卷. 隋代智顗撰. 又作五方便門, 尾題作五方便念佛觀門.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內容係闡說念佛五門及其入方便之次第等. 初說行者念佛時從淺入深之次第, 卽凝心禪․制心禪․體眞禪․方便隨緣禪․息二邊分別禪;次敘圓觀無淺深之淺深念佛五門之來意及入方便之次第;更擧大寶積經卷一一六之一行三昧, 及卷八十九之畫像觀禮文;終乃就化法四敎而說行者之念佛. [佛祖統紀卷二十五․樂邦遺稿卷上․淨土指歸集卷上․日本國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錄․入唐新求聖敎目錄․淨土敎之硏究(望月信亨)]
【오방변五方便】
p1070-下→ ①二十五方便之略稱. 天台止觀修習之遠方便有二十五種, 稱爲二十五方便, 分爲五科, 卽:(一)具五緣, (二)訶五欲, (三)棄五蓋, (四)調五事, (五)行五法. (參閱二十五方便174․方便1435). ②天台智顗就念佛門隨機而說之五種方便. 卽:(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 念佛行人之求往生淨土者依之. (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 求除懼障者依之. (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 求離迷心執境者依之. (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 求除心實有之計者依之. (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求深寂滅者依之. [五方便念佛門]. ③指北宗禪所說五種解脫得證之方便法門, 與觀心之說同爲北宗禪思想之骨幹. (參閱北宗五方便門1584)
【오방색五方色】
p1070-下→ 指五方顔色. 密敎對五方顔色有二說:(一)不空三藏所傳者, 東方靑․西方白․南方赤․北方黑․中央黃, 此準於世法. (二)善無畏所傳者, 東方黃․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靑.
【오백결집五百結集】
p1081-中→ 又作五百集法․五百出. 佛入滅之年, 於阿闍世王保護之下, 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先底槃那波羅山邊禪室門邊(梵 Vaibhāraparvataparśva Saptaparṇaguhā 巴Vebhārapabbatapassa Sattapaṇṇi-guhādvāra), 以摩訶迦葉爲上首, 會合五百比丘共結佛陀在世時之敎示, 稱五百結集. 會中, 摩訶迦葉命阿難昇於高座以宣說佛語, 阿難乃以普遍之音誦出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云云, 後經憍陳如等諸長老確認實係佛陀所說;此卽佛敎經典之第一次結集. [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九․善見律毘婆沙卷一․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參閱結集5187)
【오백계五百戒】
p1080-中→ 比丘尼具足戒之大數. 各律典所載戒條數目不一, 如四分律中列有三四八戒․十誦比丘尼戒本凡三五○戒, 其他律典亦無超過五百戒者. 較諸比丘具足戒多之意, 以二倍計, 故稱五百戒. [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上․毘尼母經卷八․四分律卷二十一․四分比丘尼鈔卷三․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一之一]
【오백고객五百估客】
p1080-中→ 五百位販貨人. 依大智度論卷七載, 有五百估客入海採寶, 適逢摩伽羅魚王張口, 海水疾流入魚口中, 人船俱危. 其時, 幸得一五戒優婆塞聚集衆人念佛, 魚王聞念佛之聲, 幡然悔悟而閉其口, 人船因此得免於難. [經律異相卷四十三]
【오백나한五百羅漢】
p1082-上→ 五百位阿羅漢之略稱. 指已證得無學果之五百聲聞. 卽經論中常見之五百阿羅漢․五百比丘․五百上首. 有關五百羅漢之本生․因緣․授記等事, 在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等經中, 皆曾敘及. 佛滅度後, 大迦葉曾與五百羅漢在王舍城結集法藏. 相傳在阿育王時, 有五百羅漢僧與五百凡夫僧齊集合誦佛法. 迦膩色迦王時之第四結集, 亦有五百羅漢結集以造大毘婆沙論. 五 色 白 色赤 色黃 色 靑 色黑 色五佛(胎) 大 日寶幢開敷華無量壽天鼓雷五 智法界體性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五根(力) 信進(念)念(進) 定 慧五 方 中 東 南 西 北五 轉方便究竟發 心修 行菩 提涅 槃五 字□□□□□五 字□□□□□五 大 水 火 地 空 風五 形 圓三 角 方 團半 月 我國對五百羅漢之崇拜甚爲風行, 福建邵武府泰寧縣瑞豐巖有五百羅漢院. 又大明續藏第四十三帙收有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一卷, 列記住世十八尊者及石橋五百尊者之名號, 唯所擧頗爲雜亂, 往往梵漢竝擧, 竝有生値佛世者及佛滅後出世者;此或由於爲充五百之數, 而雜列散見於經論各處之羅漢名稱者. [法句譬喩經卷二․五分律卷三十․薩婆多毘尼摩得勒伽卷五․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二○○․大智度論卷二]
【오백다라니五百陀羅尼】
p1081-上→ 五百種之陀羅尼. 陀羅尼爲梵語 dhārani 之音譯, 意譯作能持․能遮, 或譯總持. 集種種之善法, 能持令不散不失, 稱爲能持. 惡不善之心生, 能遮令不生起, 稱爲能遮. 於名․義․行地之功德等皆能持, 稱爲總持. 此五百種陀羅尼皆有持․遮․總持三義, 故通名陀羅尼. 所言五百者, 係略擧陀羅尼之數, 若廣說之, 則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數陀羅尼, 皆是諸佛菩薩所得之法門, 名義皆非二乘人所具有. 大智度論就此五百陀羅尼僅列擧聞持陀羅尼․分別知陀羅尼․入音聲陀羅尼․寂滅陀羅尼․無邊旋陀羅尼․隨地觀陀羅尼․威德陀羅尼․華嚴陀羅尼․淨音陀羅尼․虛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尼․分別諸法地陀羅尼․明諸法義陀羅尼等十餘種之名稱, 而對前三者加以解釋. [大智度論卷五․法界次第卷下之下․止觀輔行(會本)卷三之三]
【오백대원五百大願】
p1079-中→ 五百廣大之本願. 又稱五百誓願. 卽釋尊在因位爲寶海梵志時, 於寶藏佛前所起之五百種誓願, 捨淨土成佛, 而取穢土成佛. 卽釋尊於過去因位中所作種種之難行․苦行, 乃至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等, 皆基於其往昔所發之本願. [悲華經卷六․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經卷五․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
【오백부五百部】
p1081-中→ 據大智度論卷六十三載, 佛入滅後五百年, 小乘之異部雜出, 而爲五百部. 五百部非指實數, 係形容爲數衆多之語.
【오백생五百生】
p1080-上→ 又作五百世. 爲表示長時所用之語. 語出五百本生經, 該經現已失傳.
【오백선인五百仙人】
p1080-上→ 五百位外道之高德. 有關五百仙人之傳說, 依大智度論卷十七所載:(一)憍賞彌國優塡王由色染之故, 曾斷五百仙人之手足. (二)五百仙人在山中, 聞甄陀羅女之歌聲而失禪定. (三)五百仙人飛行於空中, 聞甄陀羅女之歌聲, 其心狂醉而失神足, 墮於地面.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三]
【오백세무수五百世無手】
p1079-下→ 謂佛弟子傳遞酒器使人飮酒者, 將招感五百世中皆無手之果報. 蓋酒乃亂性起罪之根本, 故飮酒戒爲梵網經所說四十八輕戒之一, 凡佛弟子, 無論大小二乘或道俗七衆皆奉爲禁制而避之. 於諸經之中, 佛陀曾多次講說飮酒者所必招致之過失. 梵網經卷下更進一步告誡, 縱使自身未飮酒, 然若傳遞酒器令他人飮酒, 亦將招致五百世無手之果報;以此果報之嚴重, 適足以對此說明佛弟子若有故意飮酒之情形, 所犯之過失益加無可計量. [長阿含卷十一누夷經․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四分律卷十六․大智度論卷十三](參閱飮酒戒5706)
【오백세원가五百世怨家】
p1079-下→ 謂五百生中互結仇怨者. 經律異相卷四十六引出抄毘曇婆沙經所載, 嘗聞有一女子爲餓鬼所持, 卽以咒術質問餓鬼, 餓鬼謂此女子爲彼怨家, 於五百世中曾互殘性命, 若此女子願捨舊怨心, 餓鬼亦願捨之.
【오백신인五百身因】
p1080-下→ ①五百位已得阿羅漢果之比丘各說自身所由生之原因. 或觀無明卽是身因, 或觀愛與無明爲身因, 或說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飮食及五欲等是其身因. [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五]. ②佛之五百弟子各明其本爾之因緣.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오백유순五百由旬】
p1080-上→ 法華經化城譬喩品說越過五百由旬之險難惡道, 卽至寶處. 此五百由旬之解釋, 異說甚多, 天台智顗謂凡聖同居土(指六道凡夫及三乘聖者共同雜居之國土, 爲三界之果報)爲三百由旬;方便有餘土(指斷除見思煩惱而出離三界生死者之生處)爲四百由旬;實報無障礙土(指已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報土)爲五百由旬, 超越實報無障礙土卽爲究竟之常寂光土, 乃諸佛如來之居處. 又吉藏以三界爲三百, 聲聞地爲四百, 緣覺地爲五百. 窺基則以三界之結惑爲三百, 七地所斷之習氣爲四百, 八地以上所斷之無明爲五百. [法華經文句卷七下․法華經玄論卷八․法華經玄贊卷八](參閱化城喩1326)
【오백인수기五百人授記】
p1079-上→ 指佛陀爲五百弟子授豫成佛之記莂, 皆號普明如來, 謂之五百人授記. 據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載, 佛陀曾授記憍陳如比丘, 謂彼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 然後成佛, 號普明如來. 其餘如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누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亦皆曾蒙受成佛之記莂, 且同號爲普明如來. 然經中未一一列擧諸羅漢之名字及其具體事迹.
【오백장자자五百長者子】
p1080-下→ 指長者之子五百人. 常見於經典之中. 依維摩經佛國品所載者, 維耶離國長者之子五百人與寶積童子共詣佛所, 持七寶蓋供養於佛. 又觀佛三昧經卷三謂, 五百釋子見佛之端嚴身相如見炭人, 亦如羸瘦婆羅門, 佛乃爲說本生因緣. 蓋毘婆尸如來應供正遍知般涅槃後, 於像法中, 有一長者名爲日月德, 其不信佛法之五百子卽此五百釋子之前生.
【오백진점겁五百塵點劫】
p1081-下→ 爲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所擧釋尊成佛以來久遠之劫量. 又作五百億塵點劫. 卽粉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爲微塵, 每經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國土而下一塵, 如是東行, 至微塵淨盡, 而其所經之世界皆化作微塵;以其一塵爲一劫, 而釋尊成佛以來, 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由是顯示世尊成佛以來劫量之長遠不可算計. [法華經文句卷九下․法華經玄義卷一上]
【오백취도五百毳徒】
p1081-中→ 身著毳衣之五百徒衆. 毳衣, 謂鳥毛織成之衣. 以著毳衣者爲其徒, 表受王侯器重之意.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記道潛禪師初詣臨川, 謁淨慧, 慧云(大五一․四一二中):子向後有五百毳徒, 而爲王侯所重在.
【오백편복五百蝙蝠】
p1082-上→ 乃結集大毘婆沙論之五百羅漢之前身. 依大唐西域記卷二載, 此五百羅漢之前身爲五百蝙蝠, 居於樹中, 後此樹燃於火, 其時, 復有人於樹下誦阿毘達磨藏, 五百蝙蝠以愛樂法音之故, 忍苦不去, 命終之後遂得人身, 捨家修學, 普證聖果, 竝應迦膩色迦王與脅尊者之招請, 結集大毘婆沙論.
【오법부득수인계五法不得授人戒】
p1114-下→ 比丘當深信因果, 常生慚愧, 戒行精進, 法義無忘, 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 則不得授人戒法. 據四分律卷五十九載, 比丘若具如下五法, 則不得授人戒法, 卽:(一)無信, 比丘若不具足正信, 則於戒法自必不能持守, 故亦不堪爲人師而授人戒法. (二)無慚, 比丘之心若無慚恥, 自必肆情縱慾, 戒行有虧, 故不可爲人師而授人戒法. (三)無愧, 比丘之心若無羞愧, 自必毁犯戒法, 不能悔過, 故不可爲人師而授人戒法. (四)懶惰, 比丘懶惰恣縱, 則自於戒律必不能堅守, 故亦不堪爲人師而授人戒法. (五)多忘, 比丘於諸法義不能强記, 心多忘失, 則自於戒法必有所遺, 故不可爲人師而授人戒法.
【오법사리유식五法事理唯識】
p1115-中→ 五法指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法․無爲法. 謂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皆爲唯識. 乃大乘唯識家之說. 其中, 心法爲識之自相, 心所法爲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八識相應而起者, 色法爲心法與心所法所變現者, 不相應法爲假心法․心所法․色法等之分位而設者, 無爲法則爲識之實性.
【오법신五法身】
p1115-上→ 有大小二乘之說. (一)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種功德法, 小乘以之爲三身中之法身. (二)大乘立三種之五種法身. 卽:(1)菩薩瓔珞經所說者, 卽如如智法身․功德法身․自法身․變化法身․虛空法身. (2)華嚴宗所立者, 卽法性生身․功德法身․變化法身․虛空法身․實相法身. (3)密敎所立者, 卽自性法身․受用法身․變化法身․等流法身․法界身. [華嚴大疏鈔卷四․五輪九字明祕釋](參閱五種法身1181)
【오법五法】
p1114-中→ ①指五種迷法․悟法之本質. 又稱五事․相名五法. 據入楞伽經卷七等所說, 名․相․分別․正智․眞如稱爲五法. 名指於現象界所立之假名;相指有爲法各自因緣而生, 呈各種現象之差別貌;分別乃由上述之名․相二法起分別心, 産生虛妄之念;正智爲契合眞如之智慧;眞如(如如)卽是一切存在之本體, 亦卽如實平等之眞理. 前三者爲迷法, 後二者爲悟法. ②佛地之五法. 又作理智五法. 據佛地經說, 五法係指淸淨法界與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於此所悟之眞如理(前一)與能悟之菩提智(後四), 包含佛之三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參閱智5009). ③行之五法. 摩訶止觀卷四下說二十五方便, 其中欲․精進․念․巧慧․一心等卽爲行之五法. ④俱舍論稱五蘊爲五法. 卽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⑤五位七十五法之五位亦稱五法. 卽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無爲法. (參閱五法事理唯識1115)
【오법인五法人】
p1114-下→ 佛世時, 提婆達多立五種邪法, 與佛陀所說敎法對立, 以分離聽聞佛陀說法之僧衆;受提婆達多所離間破壞之人, 稱爲五法人. 提婆達多所立之五種邪法爲:(一)盡形乞食, (二)納衣, (三)樹下, (四)不食酥鹽, (五)不食魚肉.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三之一]
【오법장五法藏】
p1115-下→ 梵語 pañca dharma-kośāḥ 略稱五藏. 又作五法海. 此乃犢子部之世界觀, 宇宙萬有共分爲五類, 卽:過去藏(梵 atīta-kośa)․現在藏(梵 pratyutpanna-kośa)․未來藏(梵 anāgta-kośa)․無爲藏(梵 asaṃskṛta-kośa)․不可說藏(梵 anabhilāpya-kośa). 前三藏屬有爲法之集合, 總稱三世藏, 又稱有爲聚. 無爲藏又稱無爲聚, 不可說藏卽非有爲非無爲之聚, 又稱非二聚. 蓋犢子部立非卽非離蘊之我, 認爲我爲實有者, 而爲中論․成實論․俱舍論․成唯識論等所斥, 智顗․法藏等亦貶之爲附佛法之外道. [成實論卷三有我無我品․俱舍論卷二十九破我品․中論卷二․大智度論卷一․異部宗輪論]
【오법퇴보제五法退菩提】
p1115-中→ 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八載, 退失菩提心之法有五, 卽:(一)樂在外道出家, 謂人之出家, 當從正法, 若從外道, 則增諸邪見, 作不善業, 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 (二)不修大慈之心, 謂修菩薩行者, 當以平等大慈之心愛念一切衆生, 與其淸淨法樂, 然後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 則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 (三)好求法師過罪, 謂修菩薩行者, 奉承師長如事父母, 聽受其敎, 則菩提之果可成;若窺伺以求其過, 則不唯無聽受之誠, 且虧事師之道, 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 (四)常樂處在生死, 謂修菩薩行者, 當勤精進以求出離, 若耽著五欲, 造諸惡業, 於諸生死心無厭離, 則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 (五)不喜讀誦經典, 謂修菩薩行者, 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 誠心讀誦, 求其妙義, 依解進修, 成菩提果;若不喜樂受持讀誦, 則所修之行無所依據, 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
【오변五邊】
p1210-上→ 指五種邊見, 相對於中道實智. 卽:(一)有, (二)無, (三)亦有亦無, (四)非有非無, (五)非非有非非無等五種著邊之法. 前四句乃就所緣之境, 後一句則就能緣之觀, 依之而建立五邊. 依通玄鈔所載, 第一執有是增益謗, 第二執無是損減謗, 第三執亦有亦無是相違謗, 第四執非有非無是愚癡謗, 第五執非非有非非無是戱論謗. [大乘起信論別記]
【오변행五遍行】
p1170-中→ 唯識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 指周遍於一切心王․心所而相應之五種心所, 卽觸(梵 sparśa)․作意(梵 manasi-kāra)․受(梵 vedanā)․想(梵 saṃjṇā)․思(梵 cetanā) 等五者. 此五心所皆具四種一切之義, 卽:(一)一切性, 遍於善․惡․無記等三性之心而起, 故謂一切性. (二)一切地, 遍於三界九地或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無尋無伺等三地而起, 故謂一切地. (三)一切時, 又分爲三義:(1)於一切有心之中皆具有此義, 此係就自他相待之情形而言, 卽他之一切心若起, 則自心必與之相應而起;而一切之有心莫不具有此自他相待之性質. (2)自無始以來皆不間斷. (3)緣一切境時皆起. (四)一切俱, 此五遍行相互俱生, 故謂一切俱. 此五心所之外, 無一具有如是四一切者, 故唯立此五者而稱爲遍行. 於薩婆多部, 除上記五心所之外, 別加欲․慧․念․勝解․三摩地等五別境, 而立十心所之說, 是爲大地法. [成唯識論卷三․卷五․瑜伽師地論卷三․大乘五蘊論․顯揚聖敎論卷一․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大乘百法明門論]
【오별경五別境】
p1095-下→ 唯識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 卽緣別別之境所生之五種心所. 指欲(梵 chanda)․勝解(梵 adhimokṣa)․念(梵 smṛti)․定(梵 samādhi)․慧(梵 prajñā). 此五種心所通於善․惡․無記三性及三界九地而起, 具一切性與一切地二義, 而無一切時與一切俱之二義. 其中, 雖定․慧二者爲同一境轉, 但欲․勝解․念等爲別境轉, 故係就多分而稱爲別境. 依百法問答鈔卷一載, 心若緣所樂之境時爲欲心所, 緣決定之境時爲勝解心所, 緣所觀之境時爲定․慧二心所, 緣所曾受之境時則爲念心所. 以其緣別別之境而生, 故稱爲別境心所. 唯識家除五別境外, 另立作意․觸․受․想․思爲五遍行, 薩婆多部則將五別境與五遍行等十心所立爲大地法. 又依唯識家正義, 五別境中, 欲․勝解․念․定等除第七․第八識外, 與前六識相應;慧與前七識相應, 與第八識不相應. [成唯識論卷五․瑜伽師地論卷三․顯揚聖敎論卷一․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末]
【오병관정五甁灌頂】
p1168-中→ 又作甁水灌頂. 密敎以五甁之水灌於行者之頂上, 表受者得五智如來之智慧. 行灌頂儀式時, 五甁應先經五佛印言加持, 而後由大壇移置正覺壇, 灌五甁之水於受者之頭頂. (參閱五甁1167)
【오병五甁】
p1167-中→ 又稱五寶甁. 乃密宗造壇修法之時, 安置於大壇中央及四隅之五寶甁. 此寶甁安置之法, 原本可置十八甁乃至百餘甁, 然若因應需要及方便, 則至少亦須備置六甁, 卽除大壇上之五甁外, 另外於壇外置一甁, 爲行者出入及弟子引入之時, 灑淨其身之用. 今因專就修法壇上之莊嚴而論, 故稱五甁. 寶甁中盛裝五寶․五穀․五香․五藥等二十種香藥, 五甁之香水卽表示五佛之智. 於傳法灌頂之時, 將加持過之五甁從大壇移至正覺壇(小壇)上, 執甁於曼荼羅之周圍三匝行道, 稱爲五甁行道, 然後將甁水灌於受者之頭頂, 稱爲五甁灌頂․甁水灌頂, 乃灌五佛之智水於受者之義. 五甁有五智․五部․五佛等義, 中央之一甁代表大日如來, 其餘四甁則分別代表普賢等四菩薩. 又甁頸所繫之綵帛(卽甁帶)有白․赤․黃․靑․黑等色. 於傳法灌頂時, 若誦大日如來之眞言, 則以白帶甁之水灑於受者之頭頂;若誦普賢之眞言, 則以赤帶甁之水灑於受者之頂右;若誦彌勒之眞言, 則以黃帶甁之水灑於受者之額;若誦除蓋障之眞言, 則以靑帶甁之水灑於受者之頂後;若誦離諸惡趣之眞言, 則以黑帶甁之水灑於受者之頂左. 念誦眞言加持五甁, 稱爲五甁加持. 另就五甁安置之次第․方位而論, 據大日經疏卷六․攝眞實經等所擧, 卽:(一)金剛界壇, 以白帶甁置於中央, 其餘四甁以靑․黃․赤․黑之色爲次第. (二)胎藏界壇, 中央亦置白帶甁, 其餘之次第爲赤․黃․靑․黑. (三)不二壇之次第爲白․黃․赤․靑․黑. 又安置之時, 一般皆以白帶甁置於中央, 其餘四甁則分爲二種, 卽:(一)丑寅甁, 從東北隅開始安置. (二)辰巳甁, 從東南隅開始安置. 此外, 據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卷一擧出, 最上等寶甁之甁量高二十指, 腹闊十六指, 頸高五指, 甁口則廣爲八指. 又甁之種類有金․銀․銅․玻璃․鐵․木․瓦等七種. 其中, 息災․增益及灌頂用金․玻璃․瓦等三種甁, 降伏調伏及阿修羅之法用銅甁, 諸忿怒法則用銀․鐵․木等甁. 又息災法用白色甁, 增益法用黃色甁, 敬愛法用赤色甁, 降伏法用極黑色甁. 又揷甁之花, 有五莖蓮花․三莖蓮花․一莖一葉蓮花等, 以此花表徵五智․三部․一法界. [大日經卷二具緣品․陀羅尼集經卷一․卷十二․蕤耶經卷中奉請供養品․一字奇特佛頂經卷上․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金剛薩埵儀軌․密敎法具便覽]
【오병지수五甁智水】
p1168-中→ 爲密敎修法中, 用以表示五佛智之五甁香水. 修法時, 於大壇中央及四隅分別安置五個寶甁, 甁中香水象徵五佛之智水, 行灌頂之法時, 卽以甁水灌於受法者之頂. (參閱五甁1167)
【오보리五菩提】
p1164-上→ 指佛之五種菩提. 菩薩發心之後, 須經五階始得無上菩提, 故稱五菩提. 卽:(一)發心菩提, 在無量生死之中, 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發心者. (二)伏心菩提, 折伏煩惱而行諸波羅蜜者. (三)明心菩提, 觀察三世諸法而行般若波羅蜜者. (四)出到菩提, 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 亦不著於般若波羅蜜, 滅一切煩惱, 得無生法忍, 出離三界, 而到一切智者. (五)無上菩提, 乃坐於道場, 斷盡諸煩惱, 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大智度論卷五十三]
【오보五寶】
p1212-上→ 指五種寶物. 卽金․銀․琥珀․水晶․琉璃. 在密敎, 當設壇修法時, 將五寶與五藥․五香․五穀等埋藏於壇下中央與四方, 此五寶爲五部之塔婆, 故表地神之寶藏. 或在灌頂之際, 將五寶裝入大壇之五甁內, 以壇場卽行者之心曼荼羅故, 取開淨菩提心而開發五智之德之意. 五寶之種類, 經軌所說不一,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經及建立曼荼羅護摩儀軌等列擧金(梵 suvarṇā)․銀(梵 rajata)․眞珠(梵 muktikā)․瑟瑟(梵 mahānīla)․頗梨(梵 śilā), 蘇悉地羯囉經卷下護摩法則 品列擧金․銀․眞珠․螺貝(梵 śaṃhja)․赤珠(梵 lohita-muktikā), 十誦律卷六十一則擧金․銀․摩尼珠․玻璃․毘琉璃等. 今多用金․銀․琥珀(梵 musāla-galva)․水精(梵 sphaṭika, 卽水晶)․琉璃五種. 又十誦律卷六十一相對五寶, 擧出赤銅․鐵蒐石․水晶․鉛錫․白鑞等, 稱爲五似寶. [蕤呬耶經卷中․陀羅尼集經卷四․大日經疏卷四․建立曼荼羅揀地法․建立曼荼羅次第法․大日經疏演奧鈔卷八](參閱寶6737)
【오봉누각五峰樓閣】
p1131-中→ 密敎觀想五佛位爲五樓閣之意. 卽觀想時, 以五峰觀爲五佛之位, 於中央及四方建立樓閣. 亦卽觀想波羅․吽․劍三字爲須彌山, 於山頂想鍐․吽․多囉․奚哩․惡等五字爲大殿, 殿上有五樓閣, 珠網花鬘嚴飾, 殿內建立曼荼羅, 於中以八金剛柱爲莊嚴.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金剛頂經義決卷上]
【오부관정五部灌頂】
p1160-上→ 密敎五部各別之灌頂. 謂金剛界行灌頂儀式時, 結誦佛部等五部各別之印言, 以其部之甁水灌於弟子之頂上. 卽依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等之說, 先結誦大日灌頂印明, 印弟子之頂上, 以白帶甁灌之;結誦東佛灌頂印明, 印額, 以赤甁灌之;結誦南佛灌頂印明, 印頂右, 以黃甁灌之;結誦西佛灌頂印明, 印頂後, 以靑甁灌之;結誦北佛灌頂印明, 印頂左, 以黑甁灌之. [金剛王菩薩念誦儀軌]
【오부교주五部敎主】
p1159-中→ 謂密敎金剛界之五智如來. 金剛界以大日․阿閦․寶生․阿彌陀及不空成就等五智如來, 配於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華部及羯磨部, 爲五部之敎主, 或稱部主. (參閱五部1154)
【오부구권五部九卷】
p1156-中→ 指淨土門祖師唐代善導所著五部之書, 合計九卷. 又稱五部九帖, 爲淨土門之重要典籍. 卽:(一)觀無量壽經疏, 四卷. (二)淨土法事讚, 二卷. (三)觀念法門, 一卷. (四)往生禮讚偈, 一卷. (五)般舟讚, 一卷.
【오부대론五部大論】
p1156-下→ 無著承彌勒菩薩敎旨所著五部之大論. 又作五大論. 卽:(一)瑜伽師地論, 凡百卷, 唐代玄奘譯. (二)分別瑜伽論, 缺譯. (三)大乘莊嚴經論, 十三卷, 唐代波羅頗蜜多羅譯. (四)辯中邊論頌, 一卷, 唐代玄奘譯. (五)金剛般若論, 二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瑜伽論記卷一之上]
【오부모五部母】
p1156-下→ 指密敎之諸尊中, 支配生長養育金剛界五部功德之尊. 據攝無礙經․祕藏記等之記載, 五部之母爲:(一)佛部, 因大日爲本源, 故無部母. (二)金剛部, 以金剛波羅蜜爲部母. (三)寶部, 以寶波羅蜜爲部母. (四)蓮華部, 以法波羅蜜爲部母. (五)羯磨部, 以羯磨波羅蜜爲部母. 但如部母不以能生爲義, 而以養育爲義, 則佛部亦應有部母, 胎藏界之三部以佛眼爲佛部之母, 故於五部中之佛部亦以佛眼爲部母.
【오부비경五部袐經】
p1159-上→ 密宗所依之五部經典. 卽大日經七卷․金剛頂經三卷․蘇悉地經三卷․瑜祇經一卷․要略念誦經一卷等五部十五卷. 又以上五部加龍樹之發菩提心論及釋摩訶衍論之二論, 稱爲五經二論. 或將五部中之要略念誦經與大日經合倂爲一部, 另加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而爲五部. 或將大日經與要略念誦經․金剛頂經與瑜祇經合倂, 與蘇悉地經合稱爲三部經. [諸儀軌稟承錄卷十二]
【오부비관五部袐觀】
p1159-上→ 謂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之諸尊法. 卽密敎五部通用之祕觀. 先觀本尊, 安置壇上. 次觀吾身卽印契, 吾語卽眞言, 吾心卽本尊, 此三密平等, 周遍法界, 稱爲自三平等. 自三平等與本尊之三平等乃同一緣相, 稱爲他三平等. 乃至與已成未成一切諸佛之三平等皆爲同一緣相, 稱爲共三平等. 由此同一緣相之故, 引諸佛入於我身, 稱爲入我;引我身入諸佛之身, 稱爲我入. 入我我入之故, 諸佛三無數劫中所修集之功德具足我身. 又一切衆生本來自性之理, 與我及諸佛自性之理平等而無差別, 然則衆生無所覺知, 輪迴生死, 故我所修之功德自然成爲一切衆生所作之功德, 此卽利他之行, 眞言行者當於一切時恆作此觀.
【오부비장五部袐藏】
p1159-上→ 密敎金剛界五部(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之祕密法門.
【오부선경五部禪經】
p1159-上→ 說禪法之五經. 皆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 卽:(一)禪法要解經, 二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二)達摩多羅禪經, 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三)坐禪三昧法門經, 二卷, 僧伽羅刹造, 鳩摩羅什譯. (四)五門禪經要用法, 一卷, 佛陀蜜多造, 劉宋曇摩蜜多譯. (五)禪要經, 一卷, 譯者佚名.
【오부五部】
p1154-中→ 五種部別之意. ①指見道之四諦觀行與修道. 聖者於見道各別觀苦․集․滅․道四諦之理, 各斷其部下之見惑而見諦理, 其後進入修道, 更斷盡修惑, 證阿羅漢果. 但異生凡夫不能如聖者入於見道, 得見諦理, 故亦不能分別五部之差別, 唯修有漏之六行觀, 於修道現前時, 總五部之惑爲九品, 以有漏智合斷下八地之見修五部, 稱爲五部合斷, 又稱五部雜斷. 此爲小乘一切有部之說. [大毘婆沙論卷五十一․俱舍論卷十九․俱舍論光記卷一․卷十九]. ②密敎金剛界曼荼羅中之諸尊分爲五部. 金剛界爲始覺上轉之法門, 轉在迷之九識, 成五種之果智, 五部卽表金剛界五佛內證之五智. 五佛爲五部之敎主, 其眷屬諸尊總稱五部諸尊, 五部諸尊之集會, 稱爲五部海會. 五部卽:(一)佛部, 又作如來部. 表理智具足․覺道圓滿, 但此理智在凡位未顯, 入果位則理智顯現. 大日如來爲部主, 爲白色, 現寂靜相, 師子座, 種子□(vaṃ 鍐), 三摩耶形爲塔, 印處爲身, 數珠爲菩提子, 以右手拇指․食指持念珠. (二)金剛部, 表智, 卽衆生自心之理所, 又有本有之智, 在生死之泥中經無數劫, 不朽不壞, 能破煩惱, 如金剛之久沒泥中仍不朽不壞. 阿閦佛爲部主, 靑色, 現瞋怒相, 象座, 種子□(hūṃ 吽), 三摩耶形爲五鈷, 印處爲心, 數珠爲金剛子, 以右手拇指․中指持念珠. (三)寶部, 表福, 卽佛之萬德圓滿中, 福德無邊. 寶生佛爲部主, 金色, 現歡喜相, 馬座, 種子□(trāḥ 多羅), 三摩耶形爲寶珠, 印處爲額, 數珠爲諸寶, 以右手拇指․無名指持念珠. (四)蓮華部, 表理, 卽衆生心中本有淨菩提心淸淨之理, 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 猶如蓮花之由泥中出生, 不染不垢. 阿彌陀佛爲部主, 紅色, 現淸涼相, 孔雀座, 種子□(hrīḥ 奚哩), 三摩耶形爲蓮花, 印處爲口, 數珠爲蓮花子, 以拇指․無名指․小指持念珠. (五)羯磨部, 表化他業用之德, 卽佛爲衆生而垂悲愍, 成辦一切之事業. 以不空成就佛爲部主, 雜色, 現種種相, 迦樓羅(金翅鳥)座, 種子□(aḥ 惡), 三摩耶形爲羯磨, 印處爲頂, 數珠爲雜寶, 用以上四種方法皆可持念. 詳細內容如表所示.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卷三․諸佛境界攝眞實經卷下․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敎王經卷一․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補陀落海會軌․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祕藏記]. ③五部律之簡稱. 卽曇無德․薩婆多․彌沙塞․迦葉遺․摩訶僧祇等五部所傳持之五種小乘律. (參閱五部律1157)
【오부율五部律】
p1157-上→ 佛陀入滅後百年頃, 付法藏第五祖優婆毛匊多之下有曇無德等五弟子, 同時於律藏衍出五部之派別, 統稱五部律. 彼等所傳持之律典均屬小乘律. 卽:(一)曇無德部(梵 Dharma-guptaka):曇無德, 又作曇摩毛匊多. 意譯爲法正․法護․法鏡․法密等, 乃部主之名. 所傳廣律爲四分律六十卷, 戒本爲四分僧戒本一卷․四分律比丘戒本一卷․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 上記四書均爲姚秦佛陀耶舍譯. (二)薩婆多部(梵 Sarvāśti-vāda):薩婆多, 又作薩婆諦婆. 意譯爲一切有. 所傳廣律爲十誦律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羅․曇摩流支譯), 戒本爲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一卷(劉宋法顯集出)․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一卷(唐代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一卷(唐代義淨譯). (三)彌沙塞部(梵 Mahīśāsaka):彌沙塞, 意譯爲不著有無觀. 所傳廣律爲五分律三十卷(劉宋佛陀什等譯), 戒本爲彌沙塞五分戒本一卷(劉宋佛陀什等譯)․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梁朝明徽集). (四)迦葉遺部(梵 Kāśyapīya):迦葉遺, 意譯重空觀, 卽以空亦空爲觀. 所傳廣律爲解脫律, 戒本爲解脫戒經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譯). (五)摩訶僧祇部(梵 Mahā-saṅghika):此部所傳廣律爲摩訶僧祇律四十卷(東晉法顯․佛陀跋陀羅譯), 戒本爲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一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東晉法顯․覺賢譯). 關於此部之名義有多種異說, 列擧如下:(1)據舍利弗問經載, 以多數者奉持摩訶僧祇律, 故稱爲大衆律. (2)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二擧出上述之五部外, 另擧婆嗟富羅部, 共爲六部律, 而以摩訶僧祇廣博遍覽其餘五部之經書, 故特稱爲摩訶僧祇律. 然據出三藏記集卷三新集律分爲五部記錄載, 婆嗟富羅部卽爲摩訶僧祇部. (3)另據三論玄義擧出犢子部, 此部乃爲婆嗟富羅之譯名;翻譯名義集卷四將婆嗟譯作犢, 富羅譯作子. 此外, 關於五部分裂之說有二, 卽:(一)據出三藏記集卷三載, 佛在世之時, 有一長者夢見一張白氈, 忽然自分爲五段, 長者遂驚詣佛陀處請問其故, 佛爲其解說, 此乃表示佛滅度後, 律藏當分爲五部. (二)另據翻譯名義集卷四載, 世尊成道三十八年, 赴王舍城國王之齋食, 食訖, 令羅睺羅洗鉢, 因失手而破爲五片. 是日有多比丘因此事而請問佛, 佛爲其解說, 此表示佛入滅後初五百年, 諸惡比丘分毘尼藏爲五部. 後優婆毛匊多果然有五弟子各執一見, 遂分如來一大律藏爲五部. 又據舍利弗問經載, 五部之衣色各異, 卽:摩訶僧祇部著黃色衣, 曇無德部著赤色衣, 薩婆多部著皀色衣, 迦葉遺部著木蘭色衣, 彌沙塞部著靑色衣;以此五色之衣, 而彰顯五部之相. 然據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載, 薩婆多部著絳色衣, 曇無德部著皀色衣, 其餘三部則同上記. [佛本行集經卷六十․佛藏經卷中․摩訶僧祇律後記․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一之二․四分律疏卷二․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之一․大乘玄論卷五․大唐西域記卷三․天台四敎儀集註卷上]
【오부정거염마라五部淨居炎摩羅】
p1159-中→ 二十八部衆之一. 又稱五部淨. 爲千手觀音之眷屬, 常跟隨․擁護行者之善神. 五淨居卽五那含, 淨居位於上天, 炎摩羅則處下地. 於善極果時, 淨居天示禮法;於惡極果時, 炎摩羅示治法. 今取上下之軌則合爲一部, 故稱五部淨居炎摩羅. 其形像, 依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所記, 身呈紫白色, 左手持炎摩幢, 右手執女竿.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千手二十八部衆釋]
【오부존법五部尊法】
p1159-下→ 謂五種之修法. 又作五種壇法. 就五種修法論五部之別, 卽:(一)息災法, 用佛部尊等, 故有五智佛. (二)增益法, 用寶部尊, 故有寶․光․幢․笑. 求福德者寶, 求智慧者光, 求官位者幢, 求敬愛者笑. (三)降伏法, 用金剛部尊等, 故有五大忿怒尊等. (四)愛敬法, 用蓮華部尊, 故有本尊觀世音等. (五)鉤召法, 用羯磨部尊, 故有鉤․索․鎖․鈴等. [補陀落海會軌五部尊法條]
【오부좌五部座】
p1158-中→ 密敎金剛界五部如來之座. 又稱五座․五佛座․五種座․五獸座. 卽五部各觀其部之三種子字而成者. (一)佛部師子座, 鍐字輪中種子所變者爲師子座. 毘盧遮那佛爲諸法之王, 於諸法中變化無礙, 猶如師子爲諸獸之王, 於諸獸中遊行無畏, 故以師子爲座. (二)金剛部象座, 吽字輪中種子所變者爲象座. 金剛部王堅力無礙, 猶如象之力用爲獸中之至極, 故以象爲座. (三)寶部馬座, 多羅字輪中種子所變者爲馬座. 灌頂法王灌頂吉祥, 猶如馬具慧用․尊貴吉祥, 故以馬爲座. (四)蓮華部孔雀座, 奚哩字輪中種子所變者爲孔雀座. 轉法輪王轉大法輪, 猶如孔雀端麗明慧, 具種種色, 故以孔雀爲座. (五)羯磨部迦樓羅座, 惡字輪中種子所變者爲迦樓羅座. 不空業王以智用隨方羯磨攝引人․天及一切諸龍, 如迦樓羅鳥隨所向之方降伏諸龍, 故以之爲座.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金剛頂經義決卷上]
【오부총지五部總持】
p1160-上→ 指密敎金剛界五部之陀羅尼. 五部, 指佛部․金剛部․蓮華部․寶部․羯磨部. 陀羅尼爲梵語 dhāraṇi 之音譯, 意譯作總持.
【오부합단五部合斷】
p1157-上→ 又作五部雜斷. 謂佛與獨覺在凡夫位以六行觀合斷下八地見修五部之惑. 五部指迷於四諦之理之四部見惑與迷於世間事相之一部修惑, 乃三界九地所俱有者. 異生凡夫不能入見道位見諦理, 亦不能分別五部, 故唯修有漏之六行觀, 至修道位時, 總斷下八地之見修五部, 但猶未能以有漏智斷第九地之惑. 此係小乘有部之說, 大乘則不許以有漏智斷迷理之見惑. [大毘婆沙論卷五十․俱舍論卷十九]
【오부해회五部海會】
p1158-下→ 謂密敎金剛界五部(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之諸尊, 皆至會上大興法事.
【오분계五分戒】
p1065-下→ 優婆塞戒之五種類. 由受持戒法之多寡分爲:(一)一分戒, 受三歸依已, 受持一戒. (二)少分戒, 受三歸依已, 受持二戒. (三)無分戒, 受三歸依已, 受持二戒而破其中之一戒. (四)多分戒, 受三歸依已, 受持三或四戒. (五)滿分戒, 受三歸依已, 受持五戒. [優婆塞戒經卷三]
【오분법신五分法身】
p1066-上→ 又作無漏五蘊․無等等五蘊(梵 asamasama-pañca-skandha). 乃大小乘之無學位(最高之悟境), 卽佛及阿羅漢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 按小乘佛敎之解釋, 俱舍論光記卷一末所擧, 卽:(一)戒身(梵 śīla-skandha), 又作戒蘊․戒衆․戒品. 卽無漏之身語業. (二)定身(梵 samādhi-skandha), 又作定蘊․定衆․定品. 卽無學之空․無願․無相等三三昧. (三)慧身(梵 prajñā-skandha), 又作慧蘊․慧衆․慧品. 卽無學之正見․正知. (四)解脫身(梵 vimukti-skandha), 又作解脫蘊․解脫衆․解脫品. 卽與正見相應之勝解. (五)解脫知見身(梵 vimukti-jñāna-darśana-skandha), 又作解脫所見身․解脫知見蘊․解脫知見衆․解脫知見品. 卽無學之盡智․無生智. 其中, 解脫身與解脫知見身, 合稱爲解知見. 蓋小乘之無學位所證得之盡智․無生智爲解脫知見, 此於佛敎敎團中, 本被視爲抑制肉體與精神之慾望, 以便能够靜心․磨鍊智慧, 而從一切束縛中解脫之法門;竝且自己能意識到解脫後之淸淨無染, 而顯示出進入所謂之悟境. 次按大乘佛敎之解釋, 見於慧遠之大乘義章卷二十本, 佛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 卽:(一)戒身, 指如來之身․口․意三業遠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 (二)定身, 謂如來之眞心寂靜, 自性不動, 遠離一切妄念, 稱爲定法身. (三)慧身, 謂如來之眞心體明, 自性無闇, 觀達法性, 稱爲慧法身, 卽指根本智. (四)解脫身, 謂如來之自體無累, 解脫一切繫縛, 稱爲解脫法身. (五)解脫知見身, 謂證知自體本來無染, 已實解脫, 稱爲解脫知見法身. 同書又擧出關於五分法身名義之解說:分爲因, 而上記之五種爲成身之因, 故稱爲分;法爲自體, 而上記之五種爲無學之自體, 故稱爲法;又法是軌則之義, 上記之五種爲成身之軌, 故稱爲法;身者是體, 而上記之五種爲諸佛之體, 故稱爲身;又以衆德聚積之義, 故亦稱爲身. 五分法身之次第歷然, 由戒而生定, 由定而生慧, 由慧而得解脫, 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 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 解脫․解脫知見二者就果而付名, 然此五者均爲佛之功德. 以此五法而成佛身, 則稱爲五分法身. 此外, 俱舍論卷一載, 戒蘊爲色蘊所攝, 其餘四蘊爲行蘊所攝. 又智顗之請觀音經疏擧出, 轉色․受․想․行․識之五陰, 則順次可得戒身․定身等之五分法身. 又密敎之五分法身中, 戒指生佛不二․六大無礙之三昧耶戒;定指安住於生佛不二之大決定心;慧指自覺明了六大無礙之理之智慧;解脫指自悟已明六大無礙之理, 而隔執之縛忽然解脫之位;解脫知見, 指自明已無隔執之縛之知見. [雜阿含經卷二十四․卷四十七․長阿含經卷九․增一阿含經卷二․卷十八․卷二十九․僧伽羅刹所集經卷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佛地經論卷四]
【오분십지五分十支】
p1065-下→ 五大論與十支論之合稱. 爲法相宗所依之根本論著. 五大論卽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頌․金剛般若論. 十支論卽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顯揚聖敎論․攝大乘論․阿毘達磨雜集論․辯中邊論․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 [瑜伽論記卷一上․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本](參閱十支論401․五部大論1156)
【오분五分】
p1065-中→ ①謂無著所著之五部大乘論. 相對十支論之名, 故稱五分. 卽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頌․金剛般若論. (參閱五部大論1156). ②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
【오분율五分律】
p1067-上→ 凡三十卷. 全稱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略稱彌沙塞部律.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二冊. 係佛入滅後三百年頃, 自上座部系統分出之化地部(彌沙塞部)所傳之戒律. 據高僧法顯傳所載, 法顯於師子國(錫蘭)攜回本書之梵本, 劉宋時, 佛陀什․竺道生等共同譯出. 因由五部分組成, 故稱五分律. 其中規定比丘戒二百五十一條, 比丘尼戒三百七十條. 據近人硏究, 此律與南傳巴利文律藏在內容上極爲接近. [佛本行集經卷二․出三藏記集卷三․大唐西域記卷十二]
【오분향五分香】
p1067-中→ 以香比喩五分法身. 無學聖者於自身成就之五種功德法, 稱爲五分法身. 卽: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 以香喩之, 則稱爲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오불가사의五不可思議】
p1064-中→ 不能以心慮量, 亦不能以言語說之五種不思議. 卽:(一)衆生多少不可思議, 謂衆生永久之增減不斷. (二)業果報不可思議, 謂依業力而萬物變現. (三)坐禪人力不可思議, 謂依定力現出神通等. (四)諸龍力不可思議, 如由龍之一滴水而降大雨. (五)諸佛力不可思議, 如依佛法而證得涅槃之大果. [大智度論卷二十六․卷三十․往生論註卷下](參閱四不思議1662)
【오불갈마인五佛羯磨印】
p1094-下→ 密敎五佛之羯磨印. 羯磨印, 乃結顯其尊威儀事業之印. 五佛中, 大日如來用智拳印, 阿閦佛用觸地印(右手下垂觸地), 寶生佛用施願印(仰右手掌), 阿彌陀佛用三摩地印(舒右手五指安於左掌), 不空成就佛用羯磨印.
【오불관정五佛灌頂】
p1095-上→ 指密敎儀式中, 以五甁香水象徵佛智, 灑灌在行者頭上, 此有受職與結緣兩種.
【오불관정인명五佛灌頂印明】
p1095-上→ 由五佛授五智之灌頂寶冠豫行者之印相與眞言. 五佛指大日(遍照尊)․阿閦․寶生․彌陀․不空. 其中:(一)遍照尊, 印相爲二手外縛, 二中指豎屈上指節, 相拄成劍形, 二食指各著於中指指背, 置於頂上. 金界沙汰中, 則二食指不附著於中指, 呈三股之形. 眞言爲唵(歸命)薩縛怛他哦戴濕縛哩耶(一切如來自在)毘曬迦(灌頂)吽(我). (二)阿閦佛, 印相爲二手外縛, 二中指豎立如針, 置於額部. 眞言爲唵(歸命)縛日羅薩怛縛(金剛薩埵)毘詵遮(灌頂)牟合(我)吽(種子). (三)寶生佛, 印相爲二手外縛, 二中指成寶形, 置於頂之右. 眞言爲唵(歸命)縛日羅囉怛曩(金剛寶)毘詵遮(灌頂)牟合(我)怛落(種子). (四)無量壽佛, 印相爲二手外縛, 二中指成蓮葉, 置於頂後. 眞言爲唵(歸命)縛日羅鈸娜磨(金剛蓮)毘詵遮(灌頂)牟合(我)紇哩(種子). (五)不空成就佛, 印相爲二手外縛, 二中指納入掌中, 其面相合, 二拇指與二小指各相拄, 置於頂之左. 眞言爲唵(歸命)縛日羅羯磨(金剛業)毘詵遮(灌頂)牟合(我)惡(種子). [略出經卷二․蓮華部心軌․金剛王軌․勝初瑜伽軌․諸儀軌稟承錄․乳味鈔卷三]
【오불보관五佛寶冠】
p1094-下→ 又作五佛冠․五智冠․五智寶冠․五寶天冠․灌頂寶冠․寶冠. 卽大日如來․金剛薩埵․虛空藏菩薩․諸佛頂尊等所戴之寶冠. 寶冠中央有五化佛, 用以表示五智圓滿之德. 修法中, 弟子入曼荼羅道場受灌頂時, 阿闍梨爲其結誦五佛灌頂印言, 印行者之頂上․額․頂右․頂後․頂左․灌五智之甁水, 令戴五佛寶冠. 旣已受五佛灌頂, 卽表自成大日如來之意. 又五佛之配列有二, 一以大日位於中央, 其四方安置四佛, 一則橫列五佛. [諸佛境界攝眞實經卷中․陀羅尼集經卷二․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卷下․大日經疏卷八]
【오불부청五不赴請】
p1064-下→ 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載, 有一長者就家設供, 欲供養佛及僧衆, 比丘皆去, 唯世尊獨留在寺, 令人取食, 不赴其請, 故說此五種不赴請之因緣. 卽:(一)爲宴黙而居, 謂如來深入禪定, 寂然宴黙, 故不赴請. (二)爲諸天說法, 謂如來爲諸天衆宣說法要, 故不赴請. (三)爲觀察病, 謂時有病僧, 如來爲瞻察調理, 故不赴請. (四)爲看諸臥具, 謂時有商人施僧妙氈, 比丘得氈, 製新臥具, 棄舊臥具, 狼籍於地. 佛欲待比丘離去, 往彼瞻看, 故不赴請. (五)爲制其學處, 制, 指制立;學處, 指當學戒. 以比丘不應製新臥具而棄擲舊者, 佛欲制其學戒, 故不赴請.
【오불생오보살오금강오분노五佛生五菩薩五金剛五忿怒】
p1093-下→ 密敎五佛各出現菩薩․金剛與忿怒. 此三者次第爲法身․般若․解脫等三德, 亦爲境․智․行之三軌. (一)大日如來, 現轉法輪菩薩․遍照金剛․不動明王. (二)阿閦如來, 現虛空藏菩薩․如意金剛․軍荼利明王. (三)寶生如來, 現普賢菩薩․薩埵金剛․孫婆明王. (四)阿彌陀如來, 現觀世音菩薩․法金剛․馬頭明王. (五)不空如來, 現彌勒菩薩․業金剛․金剛夜叉.
【오불五佛】
p1092-中→ 卽五尊佛. 又作五智佛․五智如來․五禪定佛. 有金剛界與胎藏界之別. (一)金剛界五佛, 卽毘廬遮那(梵 Vairocana)․阿閦(梵 Akṣobhya)․寶生(梵 Ratna-saṃdhava)․阿彌陀(梵 Amitādha)․不空成就(梵 Amogha-siddhi). 居於金剛界曼荼羅中央之五解脫輪. 其中, 大日如來位於中央, 身呈白色, 住智拳印. 阿閦如來位於東方, 身呈黃金色, 左手握拳, 安於脅部, 右手下垂觸地. 寶生如來位於南方, 身呈金色, 左手握拳, 置於臍部, 右手向外結施願印. 阿彌陀如來位於西方, 身呈金色, 住三摩地印. 不空成就如來位於北方, 身呈金色, 左手握拳當臍, 右手舒五指當胸. 五佛之種子依次爲□(vaṃ)․□(hūṃ)․□(trāḥ)․□(hrīḥ)․□(aḥ). (二)胎藏界五佛, 謂大日․寶幢․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 卽胎藏曼荼羅中臺八葉中之五佛. 其中, 大日如來位於中央, 身呈黃金色, 住法界定印. 寶幢如來位於東方, 身呈赤白色, 左手握拳, 安於脅部, 右手作觸地印. 開敷華王如來位於南方, 身呈黃金色, 住離垢三昧. 無量壽如來位於西方, 身亦呈黃金色, 住彌陀定印. 天鼓雷音如來位於北方, 身呈赤金色, 爲入定之相. 五佛之種子依次爲□(āḥ)․□(a)․□(ā)․□(aṃ)․□(aḥ). 蓋金剛界爲果曼荼羅, 表智;胎藏界爲因曼荼羅, 表理, 故五佛之種子與色相等雖不同, 其體則無異. 其中, 大日與阿彌陀在胎金兩界中之名稱相同, 而胎藏界之寶幢․開敷華王․天鼓雷音等, 依次卽爲金剛界之阿閦․寶生與不空成就. 此五佛爲法界體性智等之五智所成, 故稱爲五智佛․五智如來. 又五佛配於五大․五方等, 此有二傳, 其中, 不空三藏依本有門胎藏之義, 以中因爲宗之故, 順世間五行之配列, 以空大配東方阿閦, 火大配南方寶生, 風大配西方阿彌陀, 水大配北方不空成就, 地大配中央大日. 善無畏三藏則依修生金剛界之義, 以東因爲宗之故, 以地大配東方阿閦, 火大配南方寶生, 水大配西方阿彌陀, 風大配北方不空成就, 而以空大配中央之大日. 然此二義原係兩部之宗義, 故互相通用而不偏廢. 又西藏所傳之五佛, 稱爲五禪定佛, 住於淨土而化現人身佛之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釋迦牟尼․彌勒等五佛, 以化度衆生. 又出生普賢․金剛手․寶手․蓮華手․及一切手等五法子禪定菩薩, 於人身佛入滅後當擔起度生濟世之事. [大日經卷一․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法門․諸佛境界攝眞實經卷一․大悲空智金剛大敎王儀軌經卷二]
【오불오신五佛五身】
p1093z-下→ 密敎五佛及其所配之五身. (一)大日如來, 爲常住三世淨妙法身. (二)阿閦如來, 爲金剛堅固自性身. (三)寶生如來, 爲福德莊嚴聖身. (四)阿彌陀如來, 爲受用智慧身. (五)不空成就如來, 爲變化身. [金剛界禮懺]
【오불응답五不應答】
p1064-下→ 五種問不應作答. 卽:(一)試問, 人懷慢心, 以自己所知者問於他人, 試彼知否. (二)無疑問, 自己無所疑而設假作問. (三)不爲悔所犯問, 於事已知有所犯而無追悔心, 復又設問. (四)詰問, 已知他人不能作答, 而故作詰難. (五)不受語問, 曾經聽說而不接受, 復又設問. [十誦律卷五十․法苑珠林卷二十四]
【오불자五佛子】
p1093-中→ ①佛陀最初度化之五比丘. 據中本起經卷上所載, 五比丘依次爲拘鄰․拔提․摩男拘利․十力迦葉․頞陛. (參閱五比丘1071). ②指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辟支佛乘之聖者. [大藏法數卷三十一]
【오불정법五佛頂法】
p1094-中→ 依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 以金輪․白傘蓋․光聚․高․勝等五佛頂尊爲本尊, 爲祈求息災或增益所修之密法. 五佛頂尊皆呈金色相, 所持之物各有不同, 皆以頭冠․瓔珞․鐶釧․衣服莊嚴, 跏趺坐白蓮. 其中, 一字頂輪王瞻仰如來, 餘尊皆視一字頂輪王. 其種子依次爲□(bhrūṃ)․□(laṃ)․□(traṃ)․□(ṭrūṃ)․□(śaṃ), 三昧耶形則爲輪․傘․佛心印․弭惹布羅迦果與劍. [一字佛頂輪王經卷一․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
【오불정五佛頂】
p1094-上→ 又作五頂輪王․如來五頂. 指具有如來無見頂相功德之諸尊. 卽:(一)白傘蓋佛頂(梵 Uṣṇīṣa-sitātapattra), 又作白傘佛頂. (二)勝佛頂(梵 Uṣṇīṣa-jayā), 又作勝頂. (三)最勝佛頂(梵 Uṣṇīṣa-vijayā), 又作最勝頂. (四)光聚佛頂(梵 Uṣṇīṣa-tejorāśi), 又作火聚佛頂․火聚頂. (五)除障佛頂(梵 Uṣṇīṣa-vikīrṇa), 又作捨除頂. 據大日經疏卷五載, 五佛頂爲釋迦如來五智之頂, 其相貌呈菩薩形, 頂爲重髻. 又大日經義釋卷七謂, 白傘佛頂爲如來衆相之頂;勝佛頂爲如來大寂之頂;最勝佛頂爲如來壽量祕密神通之頂;光聚佛頂爲如來定慧光明之頂, 能除暗障;除障佛頂爲如來力無所畏神通之頂, 能柔伏一切衆生之業垢. 另有以金輪․高佛頂取代最勝․除障二者, 亦稱五佛頂. 此外, 奉五佛頂爲本尊, 以祈息災之修法, 稱爲五佛頂法, 盛行於日本臺密.[大日經卷一․一字奇特佛頂經卷上․尊勝佛頂修瑜伽法儀軌卷下․大日經疏卷十․卷十六․祕藏記卷末]
【오비가奧箄迦】
p5440-中→ 梵語 aupayika 之音譯. 含有認許․允諾․宜․好․是等義. 卽於持戒作法或提出動議(白事)時, 請求師父認可所用之語.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大二四․四五六上) : 先敎求出家者, 令禮敬已, 在本師前蹲踞合掌, 敎作是語 : “阿遮利耶存念 : 我某甲始從今日, 乃至命存, 歸依佛陀兩足中尊, 歸依達摩離欲中尊, 歸依僧伽諸尊中尊. ” 如是三說, 師云 : “奧箄迦. ” 答云 : “娑度. ” 故知奧箄迦與娑度(梵 sādhu, 善哉之義)乃爲以善․宜互相應對之用語, 爲制敎中持戒作法之必用語, 若不作此語, 則犯越法罪. [有部毘奈耶卷三十一․慧琳音義卷六十一]
【오비구五比丘】
p1071-下→ 梵語 pañca bhikṣavaḥ 巴利語 pañca-vaggiyā bhikkhū. 又作五群比丘. 乃釋尊成道後, 初轉法輪所度化之五位比丘. 悉達多太子踰城出家, 其父淨飯王大驚, 乃遣使追還, 然因太子發心堅固, 王乃從王師中選出憍陳如等五人, 伴隨侍奉太子學道, 此五人遂與太子共修苦行. 太子以六年苦行, 未能達到解脫, 故放棄苦行, 於尼連禪河沐浴, 竝接受牧羊女乳粥之供養, 憍陳如等五人以爲太子退失道心, 遂離開太子, 赴鹿野苑苦行林繼續苦修. 釋尊成道後, 因念此五人, 當先度脫, 故至鹿野苑爲說四聖諦․八正道․布施․持戒․生天等法, 令得法眼淨. 五人之中, 憍陳如與阿說示爲釋尊母系之親屬, 餘三人爲釋尊父系之親屬. 今印度加爾各答博物館尙藏刻有釋尊初轉法輪敎化五比丘之石板. 五比丘之譯名, 諸經所擧互有出入, 列擧如上表. 五 比 丘 比 較 表 經 名 五 比 丘 名中本起經拘鄰․拔提․摩訶拘利․十力迦葉․頞陛無量壽經了本際․仁賢․大號․正語․正願佛所行讚憍鄰如․跋陀羅․十力迦葉․波濕波․阿濕波誓佛本行集經憍陳如․拔提梨迦․摩訶那摩․波沙菠․阿奢踰時過去現在因果經憍陳如․跋陀羅闍․摩訶那摩․跋波․阿捨婆闍四分律憍陳如․婆提․摩訶摩男․婆敷․阿濕鼻新婆沙論法華文句憍陳如․跋提․摩訶男․婆敷․頞鞞最勝王經阿若憍陳如․婆提利迦․摩訶那摩․波濕波․阿說恃多阿鞞梵本無量壽經Āiñāta-kauṇḍinya․Bhadra-jit․Mahā-naman․Vāṣpa․Aśva-jit法華文句卷4-3憍陳如(梵Ājñāta Kaunḍinya․巴 Koṇḍaññā)․頞鞞(梵Aśvajit․巴Āssaji)․拔提(梵Bhadrika)․十力迦葉(梵Dasabala Kāsyapa)․摩男拘利(梵Mahānāma Kulika) 此外, 法華玄義釋籤卷六之二列爲頞鞞․跋提․俱利․釋摩男․十力迦葉, 以摩男與俱利爲不同之二人․摩男爲陳如之異名, 皆誤謬之論. 又有以摩男爲跋提之異名者, 亦誤. 因摩男爲摩訶那摩之略稱, 意爲大名, 乃拘利太子之尊稱, 其爲釋氏, 故亦稱釋摩男. [中阿含卷五十六․增一阿含卷三․卷十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四․五分律卷十五․四分律卷十四․卷三十二․毘奈耶破僧事卷六․法華文句卷一上․法華經玄贊卷四․佛祖統紀卷二․法苑珠林卷十一]
【오비밀만다라五袐密曼荼羅】
p1142-上→ 密敎圖像中, 於金剛薩埵․欲菩薩․觸菩薩․愛菩薩․慢菩薩等五祕密中, 加上八供四攝, 共成十七尊, 稱爲五祕密曼荼羅. 又稱十七尊曼荼羅. 相當於金剛界九會中之理趣會. 五祕密, 卽以淨菩提心爲體, 以金剛薩埵爲主尊, 以四煩惱爲體, 以欲․觸․愛․慢四金剛菩薩爲眷屬, 表示煩惱卽菩提之義. 一般流布之圖像, 中央畫金剛薩埵, 右方安置欲․觸二尊, 左方安置愛․慢二尊. 若依深祕之義, 欲菩薩乃金剛界大圓鏡智, 故爲大慧;觸菩薩乃寶部平等性智, 故爲大定;愛菩薩乃蓮華部妙觀察智, 故爲大悲;慢菩薩乃羯磨部成所作智, 故爲大精進. 乃攝定於慧, 攝精進於悲, 合此四菩薩爲悲智二德, 復合悲智二德爲一金剛薩埵, 此卽爲愛染明王. [五祕密儀軌․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
【오비밀五袐密】
p1141-上→ 又作五祕密菩薩․五金剛菩薩. 指密敎金剛界之金剛薩埵及欲․觸․愛․慢等五金剛菩薩. 又稱金剛薩埵․金剛箭․金剛喜悅․金剛愛․金剛欲自在;或稱大聖․眼箭․計里計羅尊․愛․慢;或稱普賢菩薩․欲金剛․計里計羅尊․愛金剛․金剛慢尊;或稱金剛薩埵․意生․觸․愛結․意氣. 此五尊菩薩同爲一體, 表示不動五趣有情煩惱愛欲之當相, 而直接開顯五智功德之意;亦卽觀衆生的欲․觸․愛․慢之妄體, 與眞實菩提心之金剛薩埵爲同體. 以其染淨不二․因果同體之理趣深妙難解, 故稱五祕密. 五祕密住同一月輪之內, 爲不住生死之義, 表大智之德;又坐同一蓮華上, 爲不住涅槃之義, 表大悲之德. 其名稱與部位․持物等列表如下: 依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載, 欲金剛持金剛弓箭, 表射除第八阿賴耶識中之一切有漏種子, 成就大圓鏡智. 金剛計里計羅(觸金剛)抱持金剛薩埵, 表淨除第七識妄執第八識爲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以成就平等性智. 金剛薩埵住大智印, 表以金剛界三十七智, 成就自受用與他受用之果德身. 愛金剛持摩竭幢, 表能淨意識緣慮於染淨有漏心, 成就妙觀察智. 慢金剛以二金剛拳置胯, 表淨除五識之質礙身, 起大勤勇, 盡無餘之有情, 皆頓令成佛, 成就成所作智. 此五尊之印相係以極喜三昧耶印爲總印, 或五尊有各別之印. 又爲滅罪等, 以五祕密菩薩爲本尊所修之行法, 稱五祕密法. 以五祕密爲中心所建立之曼荼羅, 稱爲五祕密曼荼羅. [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麽耶經․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修行念誦儀軌․普賢金剛薩埵略瑜伽念誦儀軌․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軌․理趣釋卷上]
【오비五備】
p1161-上→ 指僧侶必備之五種條件. 卽:福․戒․博聞․辯才․深智. 此五者具足則道業精進, 未具足則流於凝滯. [釋氏要覽卷中羅什答遠法師書]
【오비토주烏飛免走】
p4178-上→ 禪林用語. 以飛烏與走免比喩日月 ; 乃指日月之運行. 從容錄第八十三則(大四八․二八○下) : 成平也, 天蓋地擎(把定乾坤) ; 運轉也, 烏飛免走(斡旋造化).
【오사명五邪命】
p1100-下→ 指比丘以五種邪法求取利養而活命. 卽:(一)詐現異相, 謂諸比丘違反佛之正敎, 於世俗人前詐現奇特之相, 令其心生敬仰. (二)自說功能, 謂諸比丘以辯口利詞, 抑人揚己, 自逞功能, 令所見者心生信敬. (三)占相吉凶, 謂諸比丘攻學異術, 卜命相形․講談吉凶. (四)高聲現威, 謂諸比丘大語高聲, 詐現威儀令人畏敬. (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 所得利, 指所受之供養. 謂諸比丘於彼得利則稱說於此, 於此得利則稱說於彼, 令人動心. 此五種皆是不正當之活命方法, 爲比丘者當深戒之. [大智度論卷十九]
【오사사烏沙斯】
p4176-下→ 梵名 Uṣas. 又作烏舍斯. 意譯爲太白星. 乃吠陀之女神所化. 卽印度婆羅門敎․印度敎之黎明女神名. 係天父特尤斯之女․太陽神蘇利耶之母或妻子. 以光爲衣, 乘光耀燦爛之車, 每晨於東方出現, 象徵驅逐惡魔與黑暗, 喚醒一切生物. 部分讚歌中稱此神縮短人之生命, 反映出厭世思想之萌芽. [玄應音義卷二十二]
【오사생인중五事生人中】
p1101-中→ 五事指:(一)布施, 謂人常行仁慈, 不吝財寶, 賑濟貧窮. (二)持戒, 謂人心常念戒, 憶持無忘, 不作諸惡. (三)忍辱, 謂人若遇非理相干, 能以情恕, 安忍不動. (四)精進, 謂人直心向道, 勤行衆善, 無有懈怠. (五)忠孝, 謂人秉心端正, 事君能致其身, 事親能竭其力.
【오사생천상五事生天上】
p1101-下→ 據辯意長者子問經載, 衆生能行此五事, 則得生於天上. 五事指:(一)慈心, 謂人不殺衆生, 愛惜物命, 令衆得安. (二)賢良, 謂人不盜他人財物, 布施無慳, 濟諸窮乏. (三)貞潔, 謂人不犯外色, 護戒奉齋. (四)誠信, 謂人不欺於人, 護口四過, 永無諂佞. (五)不飮酒, 謂人尊崇善法, 堅修梵行, 不因酗酒而發狂亂.
【오사성취五事成就】
p1101-下→ 謂置於諸經典之首如是我聞等語有五事. 龍樹於大智度論卷二中廣述六事成就, 卽信成就(如是)․聞成就(我聞)․時成就(一時)․主成就(佛)․處成就(在某處)․衆成就(與衆俱). 竺道生合此六事成就中之主成就與處成就二者爲一, 稱爲五事成就. 又憬興之無量壽經述文贊卷上, 則合倂信成就與聞成就而爲五事. (參閱六成就1266)
【오사연나국鄔闍衍那國】
p5685-下→ 鄔闍衍那, 梵名 Ujayana, 巴利名 Ujjenī, 又稱優禪尼國, 溫逝尼國, 鬱支國. 位於摩揭陀國西南之古國名. 亦爲都城名, 爲古代印度阿槃提國(梵 Avanti, 巴同)之首府, 位於頻闍耶山(梵 Vindhya)之北, 相當於現今尼布德哈河(Nerbuddha)北方之摩爾瓦(Malwa)地方.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載, 該國幅員六千餘里, 其都城周圍有三十餘里, 居民殷盛, 家室富饒. 有伽藍數十所, 僧徒三百餘人, 兼習大小二乘. 佛弟子迦旃延, 蓮華色比丘尼, 及譯經三藏眞諦, 月婆首那等, 均爲此國之人. 或謂此地卽阿育王時代之卑提寫村(巴 Vedisa-nagara), 阿育王未登位時, 曾治此地, 娶一長者女, 生二子. 後二子均出家, 爲錫蘭佛敎之開創者, 卽摩哂陀及比丘尼僧伽密多. [善見律毘婆沙卷二, 五分律卷四, 續高僧傳卷一]
【오사五事】
p1101-中→ ①五種迷悟之法. 卽名․相․分別․正智․如如. (參閱五法1114). ②五種迷悟之法相. 卽所詮相․能詮相․相屬相․執著相․不執著相. (參閱五相1120). ③招善惡結果之五種因. 辯意長者子經列擧:(一)生天上. (二)生人中. (三)墮地獄. (四)墮餓鬼. (五)墮畜生. (六)得尊貴, 受人愛敬. (七)生於卑賤, 爲人奴婢. (八)得生人中, 口氣香潔, 身心常安. (九)得生人中, 形體醜惡, 受人憎惡, 心意常不安穩. (十)得生有佛法處, 於佛法有好心或爲沙門果報等十種之五事因果. 其中, 生天上之五事爲:慈心․賢良․貞潔․誠信․不飮酒. ④大天五事之略稱. 卽北傳佛敎所傳五件引起原始佛敎分裂之事. 係大天所倡之五種見解, 卽:(一)餘所誘, (二)無知, (三)猶豫, (四)他令入, (五)道因聲故起. (參閱大天五事754). ⑤指佛有五事. 爲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第五經所列擧, 卽:(一)當轉法輪, (二)與父說法, (三)與母說法, (四)當與凡夫立菩薩行, (五)當授菩薩記. (參閱佛有五事2627)
【오사五師】
p1131-下→ ①五種法師. 指經師․律師․論師․法師․禪師等. [毘奈耶雜事卷十二]. ②付法五師. 有異世五師及同世五師之分. 據三論玄義之說:(一)異世五師, 指佛陀入滅後弘法傳化之師, 卽摩訶迦葉․阿難․末田地․舍那婆斯․優婆毛匊多. (二)同世五師, 指佛陀入滅後百年, 異世第五師優婆毛匊多之五弟子, 卽曇無德․薩婆多․彌沙塞․迦葉遺․婆麤富羅. [大集經卷二十三․善見律卷二․阿育王傳卷七](參閱同世五師2244․異世五師5150). ③指日本中古時代南都諸大寺所置之僧職名稱. 每一寺選拔五位勤於世事, 廉節能治之僧, 稱爲五師.
【오사자五使者】
p1102-中→ 又作文殊五使者․五種金剛使. 卽現圖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中, 位於主尊文殊菩薩左方之五童子. 係依大日經卷一具緣品之意, 五童子皆列於文殊之左邊. 五使者卽:(一)髻設尼(梵 Keśinī), 髮端嚴之義, 表心智之淸淨. (二)優波髻設尼(梵 Upakeśinī), 優波, 爲亞․接近․隸屬之義. 主文殊能施之三昧. (三)質多羅(梵 Citrā) 雜色之義, 主文殊普現色身之德. (四)口縛蘇摩底(梵 Vasumatī), 財慧之義, 又稱地慧. 此尊妙慧任運自在. (五)阿羯沙尼(梵 Ākarṣaṇī), 譯作請召․鉤召․招召, 鉤引衆生致達菩提. 然大日經疏卷五及阿闍梨所傳之曼荼羅圖位中, 五使者分別安列於文殊之左右. 又大日經謂, 此等五使者之下各有一奉敎者, 現圖曼荼羅於文殊院南隅附近繪置之. [大日經疏卷十․大日經義釋卷七․大日經疏演奧鈔卷十五․卷三十五]
【오산문학五山文學】
p1063-下→ 日本文學派名. 乃自一山一寧赴日之鎌倉末期始, 至室町時代, 活躍於日本文壇而以五山爲中心之文學. 在鎌倉時代新輸入日本之臨濟宗, 受到北條․足利兩氏之保護而建立大寺院, 各國名僧赴日以及日本學問僧之入宋不絶於途, 成爲當代文化之代表. 漢詩方面, 由白樂天而改崇蘇東坡與黃山谷, 文體亦由騈麗而轉尊韓愈․柳宗元之古體. 同時輸入者, 尙有宋學與宋代之水墨畫等, 對日本後世之影響頗大. 日本正安元年(1299), 宋僧一山一寧赴日, 其門下有虎關師鍊․雪村友梅․中嚴圓月․夢窓疎石, 夢窓門下則有春屋妙葩․龍湫周澤․義堂周信․絶海中津․古劍妙快等, 活躍於日本南北朝時代, 開五山文學之黃金時代, 但至室町時代卽漸衰微. 室町時期有惟肖得巖․江西龍派․太白眞玄․心田淸播等合稱四絶. 文學家則以瑞溪周鳳之門下橫川景三․景徐周麟․彦龍周興及策彦周良等爲著. 又關於和訓與抄物, 繼岐陽不二之後有桂庵玄樹․文之玄昌․江西龍派․瑞溪周鳳․桃源瑞仙․萬里集九․笑雲淸三等甚爲活躍. 又因禪僧應各地之請而遠離京都, 四處講經說法, 遂奠定江戶時代漢學勃興之基礎. [五山文學小史]
【오산십찰五山十刹】
p1062-下→ 五山與十刹之合稱. 又作五岳十刹. 卽我國與日本禪林官寺制度中最高與次高之寺院. ①我國之五山十刹. 五代頃, 吳越王錢鏐改江南之敎寺爲禪寺, 及南宋遷都江南之後, 乃大興禪寺. 寧宗時, 由史彌遠之奏請, 始制定禪院之等級, 設置五山十刹. 五山卽:(一)興聖萬壽禪寺(浙江杭縣徑山), (二)景福靈隱寺(浙江杭縣靈隱山), (三)淨慈寺(浙江杭縣南屛山), (四)景德寺(浙江鄞縣天童山), (五)廣利寺(浙江鄞縣阿育王山). 十刹指:(一)中天竺山天寧萬壽永祚寺(浙江杭縣), (二)道場山護聖萬壽寺(浙江吳興), (三)蔣山太平興國寺(又稱靈谷寺, 江蘇南京), (四)萬壽山報恩光孝寺(江蘇吳縣), (五)雪竇山資聖寺(浙江鄞縣), (六)江心山龍翔寺(又稱江心寺, 浙江永嘉), (七)雪峰山崇聖寺(福建閩侯), (八)雲黃山寶林寺(浙江金華), (九)虎丘山雲巖寺(江蘇吳縣), (十)天台山國淸忠寺(浙江臨海). 一說五山起於大慧宗杲以後, 係當時靈隱寺之僧衆集會於直指堂所議定者, 非由朝廷所制定. 其時, 五山享有特殊權威, 至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詔建大龍翔集慶寺於金陵, 獨冠五山, 五山之勢力乃漸趨衰微. 以後敎院亦設置五山十刹, 而與禪院之五山十刹竝稱. [護法錄覺原禪師遺衣塔銘序․敕修百丈淸規卷下大衆章遊方參請條]. ②日本之五山十刹. 又稱扶桑五山十刹. 日本仿我國之制, 於鎌倉末期設置五山, 至室町時代其機構始告整備. 十刹之制定較五山爲遲, 建武元年(1334)成立位次, 然未全十刹之數. 曆應四年(1341)八月足利直義設定五山十刹, 其後屢有變遷. 至德三年(1386)定南禪寺在五山之上, 竝於京都․鎌倉各別設立五山十刹, 遂形成京都與鎌倉對立之形勢. 京都之五山:(一)天龍寺, (二)相國寺, (三)建仁寺, (四)東福寺, (五)萬壽寺. 十刹:(一)等持寺, (二)臨川寺, (三)眞如寺, (四)安國寺, (五)寶幢寺, (六)普門院, (七)廣覺寺, (八)妙光寺, (九)大德寺, (十)龍翔寺. 鎌倉之五山:(一)建長寺, (二)圓覺寺, (三)壽福寺, (四)淨智寺, (五)淨妙寺. 十刹:(一)禪興寺, (二)瑞泉寺, (三)東勝寺, (四)萬壽寺, (五)東漸寺, (六)萬福寺, (七)太慶寺, (八)興聖寺, (九)法泉寺, (十)長樂寺. [扶桑五山記․鎌倉五山記․日本禪宗史要]
【오산판五山版】
p1064-上→ 乃指自日本鎌倉時代末期始, 至室町時代之期間於京都․鎌倉之五山所開板之禪籍及詩文集等. 鎌倉時代中期曾於京都泉涌寺將宋版中與戒律有關之佛典加以翻刻, 而五山版卽繼其後在京都東福寺․建仁寺, 鎌倉建長寺․壽福寺等, 覆刻宋版及元版之禪籍. 其版式皆模仿宋元版本, 有輪廓․界線, 採用袋綴, 成爲後世日本出版物之模範. [五山文學小史․日本古刻書史․日本印刷史]
【오삼팔이五三八二】
p1054-下→ 指五法․三性․八識․二無我. 爲法相宗所立. 五法卽相․名․分別․正智․如如;三性卽徧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卽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二無我卽人無我․法無我. [楞伽經卷一]
【오상분결五上分結】
p1055-中→ 梵語 pañcaūrdhvābhāgīya-saṃyojanāni. 指順益上分界之五種結惑. 全稱五順上分結. 略稱五上結․五上. 結, 繫縛․煩惱之義. 於三界中之上下二界各有五種結. 五上分結卽上分界之色界與無色界之五種結惑, 繫縛衆生, 令其不得超離其界. 五上分結卽:(一)色貪, 貪著色界五妙欲之煩惱. (二)無色貪, 貪著無色界禪定境界之煩惱. (三)掉擧, 上二界衆生心念掉動而退失禪定之煩惱. (四)慢, 上二界衆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煩惱. (五)無明, 上二界衆生耽著禪定, 而於眞性無所明了之煩惱. 此五結以聖者身中之上界修所斷之八事爲自性, 所謂色貪卽色界修所斷愛爲一事, 無色貪卽無色界修所斷愛爲一事, 掉擧卽二界各修所斷掉擧爲二事, 慢卽二界各修所斷慢爲二事, 無明卽二界各修所斷無明爲二事, 總計八事. 又此五上分結唯限於修所斷, 不通於見所斷, 因見所斷結令人墮下, 故不立爲順上分結. [長阿含卷八衆集經․俱舍論卷二十一․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九․阿毘達磨發智論卷三․成實論卷十](參閱五下分結1055)
【오상성신관五相成身觀】
p1120-中→ 又作五轉成身․五法成身. 密敎觀行之一. 指行者在現實身作觀, 而完成本尊之佛行. 此觀法與三密觀同爲金剛法重要之觀行. 三密觀乃以本尊與行者互入, 而由橫面作觀;五相成身觀則次第縱觀五相. 此五相各有自證․化他兩門. 又五相依序配以五智之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卽:(一)通達菩提心, 理論上悟到自己之本性卽菩提心. (二)修菩提心, 進一步求實證. (三)成金剛心, 觀本尊之三昧耶形, 而依廣金剛與歛金剛兩觀, 證得自身與諸佛之融通無礙. (四)證金剛身, 行者之身卽刻成爲本尊之三昧耶身. (五)佛身圓滿, 完成觀行後, 我與佛一致無二. 若以五相配以種三尊之次第, 則通達菩提心與修菩提心爲種子位, 成金剛心與證金剛身爲三昧耶位, 佛身圓滿爲尊形位. 又種三尊可依其次第而配以法報應三身, 則種子位爲法身, 三昧耶位爲報身, 尊形位爲應身. [金剛頂經卷上․諸佛境界攝眞實經卷中․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
【오상오계五常五戒】
p1145-下→ 指儒家五常與佛敎之五戒. 我國文化自古特重孝道與倫常, 佛敎傳入我國後, 於孝道方面, 乃特爲强調父母恩重難報經․盂蘭盆經等;於倫常方面, 則提倡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係與不殺․不盜․不婬․不飮酒․不妄語等五戒爲一致配合之思想. 自是, 遂有五常五戒相提竝論之稱. (參閱孝2858)
【오상五相】
p1120-上→ ①天人之五衰相. 六趣中之天人於臨終時, 顯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等五種衰相.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參閱五衰1142). ②密敎行者成就本尊身所應具備之五相. 卽通達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 [菩提心論](參閱五相成身觀1120). ③迷悟之五種法相. 又作五事. 卽所詮相․能詮相․相屬相․執著相․不執著相. 所詮相爲法, 能詮相爲名, 二者皆通於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等三性. 相屬相爲執著法與名相屬著之相, 是遍計所執性. 執著相以所執爲自性, 是依他起性. 不執著相則爲離執著之相, 是圓成實性. [成唯識論卷八]
【오색계도五色界道】
p1084-上→ 又作衆色界道. 謂造顯曼荼羅時, 爲區別各重位, 而用五色作境界之道. 依大日經疏卷六載, 諸界道中, 中央及第一重應具五色, 先以白色爲周界, 復於其外次第布赤․黃․靑․黑等色;第二重亦依如上次第布白․赤․黃三色;第三重之周界僅布純白之一色. 其行道及供養處之外緣等隨作一純色界, 蕤呬耶經卷中謂但用白色. 此五色之配列次第異說頗多, 如陀羅尼集經卷一說白․赤․靑․黃․黑之次第. 諸說不同記卷二則說白․黃․赤․靑․黑之次第. 一般流布之圖本中, 金剛界用白․靑․黃․赤․黑, 胎藏界則依白․赤․黃․靑․黑之次第. 又凡作界道有三品分別, 成就壇用五股, 祕密壇用十字金剛杵, 大悲壇則以五色爲界道. [大毘盧遮那成就瑜伽卷上․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五․卷六․大日經疏演奧鈔卷十二․卷十七․卷五十二]
【오색광인五色光印】
p1083-下→ 持誦諸佛光明眞言灌頂陀羅尼時所結之光明灌頂印. 右手散開五指, 從五指頂端放出五色光明, 觀想普照苦惱之衆生, 令得無上法樂.
【오색근五色根】
p1084-中→ 色蘊中之五根. 卽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오색렬차五色列次】
p1083-下→ 五色, 卽靑․黃․赤․白․黑五種顯色, 其次第依經軌而有異說:(一)白․赤․黃․靑․黑. 一般稱爲胎之五色, 係法爾之次第. 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彩色之答說․不空羂索經卷九廣大解脫曼荼羅品五色界道等是. (二)白․靑․黃․赤․黑. 一般稱爲金之五色. 攝眞實經卷下修行儀軌品․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軌所說五佛色是. 於此黑色, 攝眞實經作雜色, 大樂念誦軌作綠色, 古來相傳卽是黑色. (三)白․黃․赤․靑․黑. 一般稱爲金胎不二之五色, 係受染之次第. 大日經疏卷六所說受染色․卷十六所明五寶色․陀羅尼集經卷七所明五色界道等是. 此外, 另;有靑黃赤白黑․白赤靑黃黑․白黃靑赤黑․黃赤白黑靑․黃白赤黑靑等之五色次第. [陀羅尼集經卷一․瑜祇經金剛吉祥大成就品․慈氏軌卷上․大日經疏卷十九百字成就持誦品․卷二十囑累品․五輪九字祕釋]
【오색분五色粉】
p1084-中→ 眞言行者作壇時, 塗壇所用之五種染料. 卽白․黃․赤․靑․黑五色之染粉. 白色爲秔米粉, 黃色爲鬱金末或黃土末, 赤色爲朱沙末․赤土末等, 靑色爲靑黛末․乾藍靛等, 黑色則用墨末或炭末等, 其粉皆與沈香末摻和而用之. [陀羅尼集經卷九]
【오색선五色線】
p1084-下→ 五色之線縷. 又作五色糸延․五色縷․五色繩․五色絲. 卽合靑․黃․赤․白․黑五色細絲爲一條之線縷. 依大日經疏卷五載, 合五色縷, 當用五如來之眞言各加持一色, 復以成辦諸事眞言總加持之. 五色卽五如來之色, 表示五智, 亦爲信․進․念․定․慧五法之標幟, 故五色線可用於灌頂道場, 作金剛線․壇線․結線․腰線等. 其中張於大壇之金剛橛者(一般稱壇線), 及灌頂時授給受者而繫於其手者, 稱爲金剛線. 作二十一結, 灌頂時授給受者之線, 稱爲結線, 或稱二十一結修多羅(修多羅, 線之意). 作七結而繫於腰者, 稱爲腰線. 又於曼荼羅之五方埋設五寶․五穀等物時, 可用五色線繫縛包裹物之口. 又印度婆羅門之臂上繫五色線, 佛於比丘禁之, 然准許患病比丘繫此線, 咒之以除疾苦. [蘇悉地羯囉經卷下․大日經卷五․陀羅尼集經卷十二․蕤呬耶經卷中․毘奈耶雜事卷一․諸經要集卷十九]
【오색수五色水】
p1083-上→ 浴佛節灌沐佛頂之五色水. 卽取都梁香爲靑色水, 取鬱金香爲赤色水, 取丘際香爲白色水, 取附子香爲黃色水, 取安息香爲黑色水, 於四月八日浴佛之日, 以五色水灌沐佛頂.
【오색五色】
p1082-下→ 梵語 pañca varṇa, 巴利語 pañca vaṇṇā 又作五正色․五大色. 卽靑(梵 nīla)․黃(梵 pīta)․赤(梵 lohita)․白(梵 avadāta)․黑(梵 krṣna)等五種基本色. 在印度, 敎團中不得以五色爲法衣之色, 認爲此五色爲華美之色. 莊嚴極樂淨土之顔色, 及千手觀音手持物中之五色雲, 皆爲此五色. 在密敎以五色配合五智․五佛․五字․五大․五根․五方․五轉․五形等敎義或方向, 如下表所示:且於密敎中, 五色之列次, 依各經軌而有不同之次第, 主要有:白赤黃靑黑․白靑黃赤黑․白黃赤靑黑․靑黃赤白黑․白黃靑赤黑․黃赤白靑黑․黃白赤靑黑等七種. 又五色之中間色爲緋․紅․紫․綠․琉黃, 稱爲五間色. [長阿含卷七弊宿經․大日經卷一入漫荼羅具緣眞言品․大日經疏卷四․卷五․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一之一․大藏法數卷三十一](參閱色彩2547)
【오색운五色雲】
p1084-下→ 梵語 pañca-rūpamegha. 五種色彩之雲. 又稱五彩疊雲. 爲千手觀音四十手中, 右一手所持之物. 執此雲之手, 稱爲五色雲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大二○․一一八下):若爲速成就佛道者, 當於五色雲手, 眞言唵口縛羅迦哩囉咤牟合咤.又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謂, 若人爲成就仙法者, 當修五色雲法. 經中竝詳載其修法.
【오생五生】
p1074-中→ 指菩薩受生之五種方法. 卽:(一)息苦生, 又稱除災生. 如於饑饉之世受大魚等身, 以肉救濟一切衆生;於疾病之世, 爲大醫王救治衆病. (二)隨類生, 菩薩從一切衆生類受生, 以度彼等. (三)勝生, 又稱大勢生. 菩薩以性受生, 勝於世間壽色等報. (四)增上生, 由初地至十地作諸王. (五)最後生, 菩薩於生死輪迴爲最後身. [菩薩地持經卷十]
【오서승烏鼠僧】
p4179-下→ 諷刺末法時代之墮落僧侶. 又作鳥鼠僧. 烏鼠, 卽蝙蝠. 蝙蝠雖能飛行, 然棲於洞穴而非棲於樹上, 故異於鳥類 ; 其外形雖酷似鼠類, 然又非屬鼠類 ; 故以之比喩末法時代之僧侶, 謂彼等僧行墮落, 非僧非俗, 猶如蝙蝠之似鳥非鳥, 似鼠非鼠. 禪家龜鑑(卍續一一二․四六○下) : 末法比丘有多般名字, 或烏鼠僧, 或啞羊僧, 或禿居士, 或地獄滓, 或被袈裟賊.
【오서五序】
p1097-上→ 天台智顗分法華經別序爲五者, 卽:(一)衆準序, 爾時世尊四衆圍繞等卽是. (二)現瑞序, 六瑞卽是. (三)疑念序,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等卽是. (四)發問序,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等是. (五)答問序, 爾時文殊師利卽是. [法華文句卷二下]
【오서원五誓願】
p1194-下→ 爲日本眞言宗胎藏界所用之梵唄. 卽:(一)誓願斷除一切惡, (二)誓願度脫一切生(衆生), (三)誓願修習一切法, (四)誓願奉侍一切佛, (五)誓願證得大菩提. 另於金剛界所用者, 則爲五大願.
【오선悟禪】
p4114-下→ 參悟禪理, 稱爲悟禪. 禪理之參悟, 或修習實際之坐禪工夫, 或從古則公案中參究佛法之玄旨, 總之, 皆以身心脫落․明心見性爲參禪悟道之要務. [禪林類聚卷五]
【오선오악五善五惡】
p1161-上→ 指五種善惡. 能守不殺生․不偸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飮酒等五戒者, 稱爲五善. 反之, 破此五戒者, 稱爲五惡. 五惡招五痛五燒之苦果, 五善得福德度世長壽涅槃之樂果. [無量壽經卷下]
【오섭논五攝論】
p1214-中→ 攝論, 卽攝大乘論, 謂收攝一切大乘聖敎法門要義, 集而辨之. 據法寶標目載, 此論乃無著菩薩所造, 天親(世親)․無性二菩薩各作論釋, 申通其義, 梁朝眞諦․唐代玄奘二法師翻譯不同, 故通稱五攝論. 卽:(一)無著攝論, 謂無著菩薩造大乘攝論, 凡三卷, 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二)天親攝論, 謂天親菩薩因無著菩薩造大乘攝論, 遂復造論釋, 申明論議, 稱爲大乘攝論釋, 凡十五卷. (三)無性攝論, 謂無性菩薩亦造論釋, 申通其義, 稱爲攝大乘論釋, 凡十卷. (四)梁攝論, 指梁朝眞諦三藏法師所譯天親攝論釋, 凡十五卷, 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五)唐攝論, 指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無著攝論及無性攝論釋, 凡十卷, 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參閱攝大乘論6844․攝大乘論釋6844)
【오성성불五性成佛】
p1111-下→ 據華嚴經疏卷二載, 依衆生成佛種性之不同, 而分爲五, 卽:(一)不定性半成佛, 不定性指根性不定. 謂不定性者若近聲聞, 則習聲聞法;若近緣覺․菩薩, 則亦隨順而習其法. 習聲聞․緣覺之法者, 沈滯小果, 不樂度生, 不求佛道, 故不成佛. 習菩薩利生之行者, 取證菩提而得成佛, 故稱不定性半成佛. (二)無種性不成佛, 謂無有正信善根之人撥無因果, 不受化度, 甘溺生死, 不求解脫, 故稱無種性不成佛. (三)聲聞性不成佛, 聲聞指聞佛聲敎而悟道之人. 謂聲聞根性, 唯習生滅四諦之法, 而證眞空涅槃之果, 樂著空寂, 怖畏生死, 不能起行度生, 進求佛道, 故稱聲聞性不成佛. (四)緣覺性不成佛, 緣覺指由觀因緣而覺悟眞理者. 謂緣覺根性, 唯觀十二因緣之法, 而證眞空涅槃之果, 固執偏空, 不求佛道, 故稱緣覺性不成佛. (五)菩薩性全成佛, 謂菩薩能自覺․覺他, 悲智雙運, 冤親等觀, 廣集衆因, 證菩提果, 故稱菩薩性全成佛. (參閱五姓1107․五種性1179)
【오성五姓】
p1107-上→ ①又作五種姓․五種種性․五種乘姓․五乘種性. 亦有將姓寫作性者. 法相宗認爲, 衆生先天具足五種不同之性質與素性, 係由阿賴耶識中之本有種子所決定, 乃無法改變者, 故立五姓各別之說. 五姓(五性)卽:(一)菩薩定姓(定姓菩薩), (二)獨覺定姓(定性緣覺), (三)聲聞定姓(定性聲聞), (四)三乘不定姓(不定種性), (五)無姓有情(無種性)等五者. 其中, 前三者可決定能成佛果․辟支佛果或阿羅漢果等. 第二及第三則合稱定性二乘. 第四是竝具菩薩及獨覺․聲聞三類之本有種子, 而先作二乘修行, 復轉向大乘得佛果. 若其果未決定者, 卽有:(1)三乘, (2)菩薩․獨覺, (3)菩薩․聲聞, (4)獨覺․聲聞等四種類別. 第五是永遠沈於迷界, 無法離苦, 僅能修五戒․十善之善因而生於人天者. 如右表示. 以上五姓各別爲根據楞伽經卷二及解深密經卷二之所說, 故或謂法華經中一切衆生悉皆成佛之說, 乃係勉勵不定性衆生轉入大乘之方便法門而已. (參閱一闡提85․五種性1179). ②指佛五姓. 據釋氏要覽載, 瞿曇․甘蔗․釋迦․日種․舍夷, 列爲五姓, 稱爲佛五姓. 釋迦因是甘蔗王之四子而立姓, 但實出自瞿曇. 瞿曇․釋迦稱雖有異, 姓卽是一. 舍夷․釋迦二姓出自甘蔗, 甘蔗出自瞿曇, 皆爲刹帝利王之一姓, 故本末相分, 源流一致. (參閱甘蔗王2051․瞿曇6580)五姓各別一 菩薩定性頓悟定姓 二 獨覺定性定姓二乘 三 聲門定性 成佛有姓-出世間 四 不定種姓獨․聲 菩․聲 菩․獨 漸悟不定性 菩․獨․聲 不成佛 五 無姓有情無姓-世間
【오성五星】
p1119-中→ 五個星之意. 又作五執. 卽:(一)歲星, 卽木曜, 爲五行中木之精, 乃東方蒼帝之子. (二)熒惑星, 卽火曜, 爲火之精, 乃南方赤帝之子. (三)鎭星, 卽土曜, 爲土之精, 乃中央黃帝之子. (四)太白星, 卽金曜, 爲金之精, 乃西方白帝之子. (五)辰星, 卽水曜, 爲水之精, 乃北方黑帝之子. 此五星行一周天之遲速不同, 太白星與辰星各須時一年, 熒惑星二年, 歲星十二年, 鎭星二十九年半, 人每至其命星, 而吉凶不等, 七曜攘災決中一一明其攘災之法. [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宿曜經卷上․大方廣菩薩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卷三]
【오소기주니다烏蘇耆晝膩多】
p4183-中→ 爲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卷一所載之陀羅尼名. 意譯爲金光照耀. 乃過去七佛之第七釋迦牟尼佛所說者. 此陀羅尼能消除三界衆生之幽冥隱滯, 拔其危難. [陀羅尼雜集卷一]
【오소도소烏素圖召】
p4178-下→ 位於綏遠歸綏市西北十公里之大靑山南麓. 由五座廟宇組成, 其中慶緣寺創建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 廣壽寺建於淸康熙二十九年(1690), 長壽寺建於康熙三十六年, 法禧寺及衆漢寺同建於雍正三年(1725). 五座廟宇相鄰, 各有紅牆環繞. 其中以法禧寺保存較完整, 結構玲瓏, 工藝精巧而別具一格. 寺後爲東西橫亙之趙長城遺蹟. 登臨長城遠眺, 視野廣闊無際. 烏素圖爲蒙古語多水之意. 廟宇附近林木繁茂, 春夏時節風景優美.
【오소부五小部】
p1062-中→ 全稱天台五小部. 指天台智顗之撰述中, 小帙之五部書. 爲三大部之對稱. 卽:(一)金光明經玄義二卷, 略稱光明玄. (二)金光明經文句六卷, 略稱光明疏. (三)觀音玄義二卷, 略稱觀音玄․別行玄. (四)觀音義疏二卷, 略稱觀音疏․別行疏. (五)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 略稱觀經疏. 前四部皆由灌頂筆錄, 觀經疏則缺筆錄者之名, 且自古卽有眞僞之論. 又金光明經玄義有廣略二本, 其中之觀行釋亦有眞僞之論, 此卽我國天台宗山家․山外二派論爭之起因. 五小部皆有四明知禮之記, 卽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六卷․金光明經文句記八卷․觀音玄義記四卷․觀音義疏記四卷․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三卷. [山家正統學則卷上]
【오소의토五所依土】
p1112-中→ 如來所依之五淨土. 卽:(一)法性土, 如來淸淨法身所依之土. 雖以眞如爲體, 然此身與土無差別, 不變不遷, 離相寂滅. (二)實報土, 如來圓滿報身所依之土. 以無漏之五蘊爲體, 此由往昔所修功德, 成就無礙莊嚴, 境智融泯. (三)色相土, 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 以自行之後得智爲體, 萬德成就, 衆寶莊嚴. (四)他受用土, 如來他受用身所依之土. 以利他之後得智爲體, 由所宜之變現, 以大悲力現大小勝劣之種種淨土. (五)變化土, 如來變化身所依之土. 以利他成事智爲體, 修利他之行, 故隨衆生之心, 變現淨穢種種之國土.
【오소파치누烏蘇波置樓】
p4183-上→ 爲大勢至菩薩所說陀羅尼之名. 意譯作救諸病苦. 此咒可拯濟群生出於三界, 令諸行人得從萬行.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卷一]
【오쇄국烏鎩國】
p4182-下→ (Usa)位於新疆葱嶺東方之古國名. 玄奘三藏由印度東歸時, 曾經由此地. 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所載, 此國出葱嶺之險, 周圍千餘里, 國之大都城周十餘里, 南臨徙多河(梵 Śīta), 土地肥沃, 盛産白黑靑等寶玉. 民性剛烈, 容貌醜弊, 然亦崇信佛法. 伽藍十餘所, 僧徒數千, 習小乘說一切有部. 大城之西二百餘里, 大山之嶺有一窣堵婆. 今新疆烏什之地, 與玄奘所稱之烏鎩有異. 關於烏鎩之名有數說, 或謂 Osh, Och, Ūsch, 或謂 Ocha 等名. 根據英國學者耶魯(H. Yule)之說, 該國乃位於今陽基希斯利(Yangi-hissar)之南, 而其都城則位於濟菲耳革姆巴(Chihil Gumbá).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五․解說西域記․S. Beal: 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 Ⅱ]
【오쇠五衰】
p1142-中→ ①又作五衰相․天人五衰. 天人於壽命將盡時身體所現之五種衰亡相. 卽:(一)頭上之花(或冠)萎靡. (二)腋下出汗. (三)衣裳汚穢. (四)身失威光, 或常瞬目, 且身上産生臭氣. (五)不樂於本座, 或違逆玉女. 俱舍論卷十稱之爲大衰相, 另有小衰相之說.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佛本行集經卷五](參閱天人五衰1333). ②由犯戒所受的五種衰耗之果. 據長阿含卷二遊行經載, 卽:(一)求財所願不遂. (二)設有所得, 日當衰耗. (三)在所至處, 衆所不敬. (四)醜名惡聲流聞天下. (五)身壞命終, 當入地獄. 此外, 四分律卷五十九另擧出犯戒者之五種過失, 亦稱爲五衰. [般泥洹經卷上․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三․四分律卷五十九](參閱五過1171)
【오수미五須彌】
p1164-下→ ①謂阿彌陀佛之毫相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 出自觀無量壽佛經之第九佛身觀(大一二․三四三中):眉間白毫, 右旋宛轉, 如五須彌山.須彌山擧高三百三十六萬里, 縱廣亦然, 而彌陀之毫相超過此五倍, 故稱五須彌, 非指五座不同之須彌山. [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慧遠)․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 ②比喩衆生之我慢․煩惱․無明高廣無量, 猶如五須彌山. (參閱四大海1655)
【오수五手】
p1069-上→ 謂淨居天之五種印. 卽:(一)思惟手, 微屈小指與無名指, 餘三指舒散如三奇杖, 頭稍側, 屈手向內, 以食指指頰. (二)善手, 善者, 妙好之義, 卽施無畏. 左右手皆可, 一般皆用左手. (三)笑手, 迴思惟手置於心前, 拇指․食指及中指向上. (四)花手, 以拇指與食指拈花, 餘三指仰掌舒之, 或豎舒之. (五)虛空手, 側右手, 散指而置於空中. [大日經疏卷十六]
【오수五受】
p1103-中→ 梵語 pañca vedanāḥ 巴利語 pañca vedanā 指五種覺受. ①隨觸之領納分爲五種. 依俱舍論之說, 五受卽:(一)苦受(梵 duḥkha-vedanā), 謂五識相應之身不悅之受. (二)樂受(梵 sukha-vedanā), 謂五識相應之身悅及第三靜慮意識相應之心悅. (三)憂受(梵 daurmanasya-vedanā), 謂意識相應之心不悅之受. (四)喜受(梵 saumanasya-vedanā), 謂初二禪及欲界意識相應之心悅. (五)捨受(梵 upekṣā-vedanā), 謂於身心非悅非不悅. 此五受於衆生感雜染中, 有增上之作用, 故立爲五根, 又稱五受根, 卽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 [大集法門經卷下․俱舍論卷三․阿毘達磨發智論卷十四․成唯識論卷五]. ②分別受之自性與相應等有五種. 卽:(一)自性受(梵 svabhāva-vedanīyatā), 爲受之心所, 卽謂苦․樂等諸受. (二)相應受(梵 saṃprayukta-vedanīyatā), 卽謂與苦․樂等諸受相應之觸心所. (三)所緣受(梵 ālambana-vedanīyatā), 又稱境界受, 謂苦․樂等諸受之境界. (四)異熟受(梵 vipāka-vedanīyatā), 又稱報受, 謂感異熟之諸業. (五)現前受(梵 saṃmukhī-bhāva-vedanīyatā), 謂苦․樂等諸受中之正起現行者. [俱舍論卷十五․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五․順正理論卷四十․雜阿毘曇心論卷三․俱舍論光記卷十五]
【오수제吳修齊】
p2826-下→ (1913~ )臺灣臺南人. 又名修身. 夙懷大志, 十六歲隻身至臺南市爲布店學徒, 二十二歲與親友合營新和興布行. 臺灣光復後, 曾於臺北․上海設立分行. 先後出任三興紡織廠董事長與臺南紡織公司總經理, 民國四十五年(1956)夏, 首創紡織工人日夜三班輪流作業制, 産量大增, 業者莫不競相倣效. 五十一年五月, 承中國生産力及貿易中心推選爲榮譽經理. 五十二年初, 紡織品連年滯銷, 封錠減産說高唱入雲之際, 氏力排衆議, 建議政府實施內銷補貼外銷方案, 終於順利拓展海外市場, 解除紡織業危機, 氏之慧眼獨具, 一時普獲財經當局與同業之欽佩. 氏生平勤修國學, 事母至孝, 虔信佛法. 對佛敎及公益事業尤爲熱心, 擧凡印經․供僧․建寺․慈濟等, 皆不遺餘力. 著有吳修齊七十回憶錄一書傳世.
【오슬니사최승존烏瑟膩沙最勝尊】
p4179-中→ 爲密敎中, 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法門之本尊. 烏瑟膩沙, 佛頂之意. 人若供養此尊及誦其陀羅尼, 可長壽安樂, 得無量力. 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一卷(法天譯)詳說此種功德. 又據該經載, 此尊身有千光, 坐蓮花月輪上 ; 面如滿月, 三面三目八臂, 右面呈善相, 金色 ; 左面忿怒相, 利牙, 靑蓮花色 ; 正面圓滿, 白色. 右第一手當心, 執羯磨杵 ; 第二手執蓮花, 花上有無量壽佛 ; 第三手執劍, 第四手結施願印. 左第一手作金剛拳, 執索, 拇指豎起 ; 第二手執弓 ; 第三手結無畏印 ; 第四手執寶甁. 頂戴寶塔, 頸上有唵字, 心上有阿字, 額上有吽字, 臍上有怚囕字, 足上有訖哩字.
【오승五乘】
p1126-中→ 乘, 梵語 yāna. 指道․船․車, 卽運載之義. 爲敎化衆生而將之運載至理想世界之五種法門, 稱爲五乘. ①通常指:(一)人乘(梵 manuṣya-yāna), 人以三歸五戒爲乘, 運出三塗四趣而生於人道. (二)天乘(梵 deva-yāna), 以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爲乘, 運載衆生越於四洲而達天界. (三)聲聞乘(梵 śrāvaka-yāna), 卽以四諦法門爲乘, 運載衆生越於三界, 至有餘涅槃而成阿羅漢. (四)緣覺乘(梵 pratyeka-buddha-yāna), 卽以十二因緣法門爲乘, 運載衆生越於三界, 至無餘涅槃而成辟支佛. (五)菩薩乘(梵 bodhisattva-yāna), 卽以悲智六度法門爲乘, 運載衆生總超三界三乘之境, 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 [盂蘭盆經疏卷上․法華玄論卷七]. ②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所擧之五乘爲:(一)天乘, 卽以十善法運載衆生, 使其得以生於欲界天. (二)梵乘(梵 brahma-yāna), 卽以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運載衆生出生死海, 生於色界․無色界. (三)聲聞乘, 卽以生滅四諦之法運載衆生出離三界. (四)緣覺乘, 卽以生滅無生之十二因緣法運載衆生出離三界. (五)諸佛如來乘(梵 buddha-yāna), 卽以事理之六度․次第之三觀等諸法運載衆生同至涅槃彼岸. [入楞伽經卷四․楞伽經義疏卷二下․華嚴五敎章卷一]. ③華嚴宗所揭示之五乘爲:(一)一乘(梵 eka-yāna), 卽以一乘實相之法爲乘, 至涅槃彼岸. (二)菩薩乘, 卽以六度萬行爲乘, 出離三界. (三)緣覺乘, 卽以十二因緣爲乘, 越出三界. (四)聲聞乘, 卽以四諦法爲乘, 超出三界. (五)小乘(梵 hīna-yāna), 卽人天乘. 以五戒十善爲乘, 出離四趣. [華嚴五敎章卷一․華嚴五敎章義苑疏卷一․華嚴五敎章匡眞鈔卷二]. ④據稱讚大乘功德經載, 佛以隨類音而爲有情類說五乘法. 此五乘指:(一)聲聞乘, (二)獨覺乘, (三)無上乘(梵 an-uttara-yāna), (四)種種乘(梵 nānā-yāna), (五)人天乘(梵 deva-manu當ṣya-yāna). ⑤眞言宗以五大配於五乘, 此五乘皆爲毘盧遮那(大日如來)法身中之自體, 故別立五乘成佛. 卽:(一)人乘, 卽地大. 以人皆住於地之故. (二)天乘, 卽水大. 水以鍐爲種子, 鍐, 離言說之義. 水從方圓之器自在而轉, 與天自在之義相應和. (三)聲聞乘, 卽火大. 以聲聞自心發火, 而灰身滅智之故. 火大之種子爲囉, 囉爲語菩薩之種子, 聲聞依言敎而得度, 故配於火大. (四)緣覺乘, 卽風大. 風大之種子爲訶, 訶, 因緣之義. 緣覺觀十二因緣, 故二者之義相應. 又緣覺之開悟以觀緣起無常之理而證悟, 如由風緣而觀飛花落葉, 遂體悟花葉畢竟隨風飄零之無常, 故以緣覺配於風大. (五)菩薩乘, 卽空大. 因菩薩以二空爲觀之故. [祕藏記卷末․祕藏記鈔卷十]. ⑥淨土宗則認爲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 皆得蒙受阿彌陀佛廣大之願力, 而往生淨土, 稱爲五乘齊入. ⑦又天台宗將聲聞․緣覺二乘合倂爲一, 再加佛乘, 則亦爲五乘. 總之, 敎導․運載衆生生於人․天乘之世間法門, 稱爲世間乘;敎導․運載衆生生於聲聞․緣覺․菩薩乘, 以超越生死迷界之法門, 稱爲出世間乘. 五乘之外, 另有所謂四乘之說, 係指:(一)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乘. (二)人天乘․小乘․三乘․一乘等四乘. (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四乘. (四)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等四乘. 依聲聞․緣覺․菩薩․佛四乘所說之觀法, 其智慧有所分別, 故有下觀智․中觀智․上觀智․上上觀智(四乘觀智)之別.
【오승제입五乘齊入】
p1127-下→ 五乘齊入淨土之意. 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根機, 皆藉彌陀廣大本願力之强緣而齊入眞實之報土. [觀經疏玄義分․觀經玄義分傳通記卷二․卷六]
【오시교五時敎】
p1136-中→ 又作五時. 卽於佛敎經典之批判上, 主張釋尊四十五年之說法, 乃從淺而入深, 故將之分爲五個階段, 稱爲五時敎. 我國對於經典之傳譯, 竝不依其發展之先後, 而係以五時敎判爲準. 五時敎之分有如下數種:. ①涅槃宗之五時敎. 劉宋時代之慧觀主張佛敎有頓敎與漸敎二種, 前者乃專以菩薩爲對象, 使其立刻成佛之敎, 如華嚴經. 對於聲聞․緣覺二乘之人, 次第導入悟境所說之敎, 稱爲漸敎, 依所說之順序, 漸敎之內容復分爲:(一)三乘別敎, 又稱有相敎. 卽爲三乘之人分別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之個別敎, 如阿含經. (二)三乘通敎, 又稱無相敎. 卽共通三乘之敎, 如般若經. (三)抑揚敎, 又稱褒貶抑揚敎. 卽讚揚菩薩, 貶抑聲聞之敎, 如維摩經․思益經等. (四)同歸敎, 又稱萬善同歸敎. 卽開會三乘而歸於一佛乘之敎, 如法華經. (五)常住敎, 又稱雙林常住敎. 卽主張佛性常住之敎, 如涅槃經. 此說爲我國判敎之嚆矢, 流行於江南, 劉虫乙․僧柔․智藏․法雲等諸師均承襲此說, 僧宗․寶亮等復以之配於涅槃經所說五味之譬喩, 至天台智顗而集其大成. 又北地慧光所立之四宗敎判, 亦以此五時敎爲其本據. [三論玄義卷上․大品經遊意․法華經玄義卷十上․法華玄論卷三․大般涅槃經集解卷三十五․華嚴經疏卷一]. ②南齊之劉虫乙亦主張佛敎有頓敎與漸敎二種, 而漸敎復分爲五時, 卽:(一)人天敎, 世間之敎. (二)有相敎, 承認有差別事象存在之敎, 如阿含經等. (三)無相敎, 否定有差別事象存在之敎, 如般若經等. (四)同歸敎, 如法華經等. (五)常住敎, 如涅槃經等. 但出三藏記集卷九所載之無量義經序(劉虫乙作)中, 唯列七階, 而未擧五時. [大乘義章卷一․法華經玄義卷十上․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法華經玄贊卷一․華嚴經疏卷一]. ③隋代智顗亦有五時之說. 所立五時爲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參閱五時八敎1132). ④據唐代法寶之說, 五時敎應爲:(一)小乘敎, (二)般若敎, (三)深密敎, (四)法華敎, (五)涅槃敎. 第二般若敎以下, 依次又稱大乘敎․三乘敎․一乘敎․佛性敎. 法寶五時之說, 在其所著一乘佛性究竟論中詳述之, 然該書僅存卷三, 缺敎判章, 故其內容不詳. [俱舍論寶疏卷一․五敎章通路記卷五十]
【오시오교五時五敎】
p1136-中→ 乃日本臺密之說. 卽以密敎爲中心之佛敎敎義批判分類法. 我國天台宗智顗大師依釋尊敎說之年代分爲五時, 而由敎說之內容立化法四敎, 由說法之方式立化儀四敎. 日本臺密利用其說, 而從密敎優等位之立場, 再分五時中之第五時爲初․中․後三階段, 認爲佛陀依此順序說法華經․涅槃經․大日經, 由此, 另將密敎加入化法四敎中, 合稱爲五敎. 此說係綜合圓仁․圓珍等說, 而由安然組織完成. 但對此排斥四敎而說五敎之見解, 臺密中亦有人持反對之意見. [蘇悉地經略疏卷一․菩提心義卷五末․自在金剛集卷九](參閱五時八敎1132)
【오시자五侍者】
p1102-上→ 禪林中, 隨侍住持之左右而各司專職之五位侍者. 卽:(一)燒香侍者, 又稱侍香, 隨侍住持之上堂․小參․普說․開室․念誦․放參等. (二)書狀侍者, 又稱侍狀, 掌理住持書信之往還. (三)請客侍者, 又稱侍客, 接待住持之賓客. (四)衣鉢侍者, 又稱侍衣, 掌理住持之衣鉢資具. (五)湯藥侍者, 又稱侍藥, 朝暮供奉住持之飮食湯藥. 五侍者中, 燒香․書狀與請客等三侍者, 稱爲山門三大侍者. [敕修百丈淸規卷四西序頭首條․禪林象器箋卷六](參閱侍者3059)
【오시팔교五時八敎】
p1132-中→ 智顗所主張之天台宗敎判. 卽將佛敎諸經典之內容加以分類․解釋. 從釋尊說法之順序分爲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敎導衆生之形式方法分爲頓․漸․祕密․不定等四種類(化儀四敎);又依適應衆生根機而敎導之敎理內容, 分爲藏․通․別․圓等四種類(化法四敎). 以上總稱爲五時八敎, 其關係如左表所示. (一)五時, 智者大師將佛陀所說之一代聖敎, 分判爲五時. (化儀四敎)
【오식五食】
p1125-下→ 五種出世間之食. 乃長養聖者慧命善根之五種法食. 卽:(一)念食, 謂修行者常持正念, 長養一切善根. (二)法喜食, 謂修行者愛樂大法, 而得資長道種, 其心常生喜悅. (三)禪悅食, 謂修行者由得禪定力而能自養慧命, 道品圓明, 心常喜悅. (四)願食, 謂修行者以身持願, 不捨萬行而長養一切之善根. (五)解脫食, 謂修行者解脫各種惑業之繫縛, 於法得自在, 以長養一切之菩提善根.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一․華嚴經疏卷十九․卷二十八]
【오식五識】
p1209-上→ ①梵語 pañca vijñānāni, 巴利語 pañca viññānāni> 五種心識之意. 指眼識(梵 cakṣur-vijñāna)․耳識(梵 śrotra-vijñāna)․鼻識(梵 ghrāṇa-vijñāna)․舌識(梵 jihvā-vijñāna)與身識(梵 kāya-vijñāna). 乃六識或八識中之前五識, 故亦稱前五識. 或有附加身字以表示複數, 而稱五識身. 五識中, 眼識以眼根爲所依, 緣色境;耳識以耳根爲所依, 緣聲境;鼻識以鼻根爲所依, 緣香境;舌識以舌根爲所依, 緣味境;身識以身根爲所依, 緣觸境. 是所謂前十五界. 如上五識各別, 以眼等五根爲所依, 卽就不共依而言之意. 然據俱舍論卷一載, 眼等五識亦以無間滅之意根爲共通之所依. 又成唯識論卷四謂五識之俱有所依有同境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四種. 同境依謂眼等五根爲五識同境之依, 卽能依與所依共取現境. 分別依謂第六意識爲前五識分別之依. 又第六意識爲明了分別之識, 前五識則無明了之用, 依第六意識之力, 明了緣境, 故第六識亦稱明了依. 染淨依謂第七識爲五識染淨之依, 卽五識由第七識之染淨而成有漏或無漏. 根本依謂第八識爲五識之根本依, 卽第八識爲諸識之根本, 能持諸識之種子, 而令諸識生起. 此五識皆爲外門轉, 皆以物質之感官(色根)爲所依, 而以物(色法)爲對境, 僅於現在之對象起作用, 亦僅由直覺(現量)識知對境, 而非恆常起作用. 依說一切有部之義, 五識之行相粗, 恆與尋伺相應, 通善․不善․無記三性, 唯通於染, 而無離染, 唯爲修所斷. 鼻․舌二識唯在欲界, 眼․耳․身三識在色界初禪, 卽二禪以上皆無五識. 在唯識大乘, 主張五識與尋伺不相應, 通於三性, 有染有離染, 二禪以上亦無五識. 又此五識在五蘊中, 與意識同攝於識蘊;在十二處中, 亦合意識而攝於意處;在十八界中, 則各立爲眼識界乃至身識界. 此外, 唯識家說五識乃由第八本識中之種子轉變生起, 故五識亦稱爲五轉識. [成唯識論卷七․五事毘婆沙論卷下․識身足論卷六․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二․卷七十二․雜阿毘曇心論卷一․俱舍論卷二․順正理論卷四․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末․卷七本․大乘義章卷三末]. ②大乘起信論說意有五識. 卽:(一)業識, (二)轉識, (三)現識, (四)智識, (五)相續識.
【오신五身】
p1099-中→ 五種佛身, 乃華嚴宗所說. 卽:(一)法性生身, 由圓常之法性體所生之佛身. (二)功德法身, 以萬行功德爲因所成之佛身. (三)變化法身, 應衆生之機感而映現變化之佛身. (四)虛空法身, 周遍法界之大佛身. (五)實相法身, 無相無爲之眞妙法身. 此中前二者爲報身, 第三者爲化身, 後二者爲法身.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
【오신五辛】
p1099-下→ 辛, 梵語 parivyaya, 西藏語 spod(藥味之義). 指五種有辛味之蔬菜. 又作五葷. 與酒․肉同爲佛弟子所禁食之物. 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載, 此五種之辛, 熟食者發婬, 生啖者增恚, 十方天仙嫌其臭穢, 咸皆遠離, 然諸餓鬼等則舐其脣吻, 常與鬼住而福德日銷;大力魔王現作佛身爲其說法, 毁犯禁戒, 讚婬怒癡, 令人命終爲魔眷屬, 永墮無間地獄, 故求菩提者當斷世間之五種辛菜. 關於五辛有諸多異說, 然可約略歸爲如下兩說:(一)指大蒜․革葱․慈葱․蘭葱․興渠等五種, 此爲梵網經卷下等所擧. 然諸家對五辛之解說, 亦頗不同. 據菩薩戒義疏卷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二․義寂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四等載:大蒜, 卽是葫菱․家蒜. 革葱(茖葱), 卽是薤․山葱․革山葱. 慈葱, 卽是葱․胡葱․규葱․春葱. 蘭葱, 卽是迺․小蒜․家葱․野生. 興渠, 卽是蒠蒺․藝薹․荖咾子․阿魏藥․殑渠盧․形具. (二)指蒜․葱․興渠․迺․薤等五種, 爲菩薩戒義疏卷下․宋高僧傳卷二十九慧日傳․智周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四․法藏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四等所擧. 此外, 翻譯名義大集亦擧出:蒜(梵 laśuna)․葱(梵 latārka)․小根菜(梵 palāṇḍu)․迺(梵 gṛñjana)․興渠(梵 hiṅgu)等五種. 又大藏法數卷三十一擧出:葱․薤․蒜․韭․胡莩等五種. 據弘贊之梵網經菩薩戒略疏卷四載, 大蒜又稱葫, 漢朝張騫出使大宛國時持回, 爲今人所常食者. 另就興渠之梵名而論, 翻譯名義大集擧出兩說:(1)形具(梵 hiṅgu), 又作興舊․興宜․形虞․興瞿. 依辭典之解釋, 形具爲從 Asa foetida 之根取出之物, 可供作藥用及調味用, 其學名爲 Ferula asa foetida. (2)殑渠盧(梵 guggula, guggulu), 譯作蔓菁. 爲 Amyris agallochum 樹之滲出物, 可供作香料․藥用. 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九慧日傳載, 我國不産此物, 而産於于闐, 根粗如細蔓菁之根而白, 其臭如蒜. 另據玄應音義卷十九擧出, 興渠出於闍烏荼娑佗那國. 又據演培之梵網經菩薩戒本講記載, 其原産地在伊朗及北印度. 禁食五辛之戒律雖爲修行者所應嚴格持守, 然若因重病而非食五辛不得痊癒者, 佛陀亦特別開許. 據諸經要集卷二十所引僧祇律․十誦律․五分律等之記載, 因病食蒜之比丘, 應在七日中別居於一僻靜之小房內, 不得臥僧床褥, 復不得至大衆方便處․講堂處․佛塔․僧堂等處, 亦不得就佛禮拜, 僅能在下風處遙禮, 於七日滿後, 需澡浴熏衣, 方得入衆. 此外, 道家將迺․薤․蒜․藝薹․胡莩等五辛列爲禁食, 練形家則以小蒜․大蒜․薤․藝薹․胡莩等五辛爲禁食.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入楞伽經卷八․菩薩戒經會疏集註卷六․法苑珠林卷九十二․釋氏要覽卷中․翻譯名義集卷三什物篇․慧琳音義卷六十八]
【오실삼불역五失三不易】
p1073-中→ 指譯經之五失三難. 全稱五失本三不易. 東晉道安所倡, 謂梵經漢譯乃屬至難之業, 總結之, 計有喪失原意之五者(五失本), 與難於譯文之三者(三不易). 其謂(大五五․五二中):譯胡爲秦, 有五失本也. 一者, 胡語盡倒而使從秦, 一失本也. 二者, 胡經尙質, 秦人好文, 傳可衆心, 非文不合, 斯二失本也. 三者, 胡經委悉至於嘆詠, 丁寧反覆, 或三或四, 不嫌其煩, 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 四者, 胡有義記, 正似亂辭, 尋說句語, 文無以異, 或千五百, 刈而不存, 四失本也. 五者, 事已全成, 將更傍及, 反騰前辭已, 乃後說而悉除, 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經, 三達之心覆面所演, 聖必因時俗有易, 而刪雅古以適今時, 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 聖人叵階, 乃欲以千歲之上微言, 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 二不易也. 阿難出經, 去佛未久, 尊者大迦葉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 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 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 豈將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涉玄玄五失經三不易, 譯胡爲秦, 詎可不愼乎?至隋代彦琮著辯正論, 擧出八備十條爲翻經之規式, 唐代玄奘則示五種不翻, 宋代贊寧更出六例說, 此等皆乃仿傚道安而垂譯場之規範者. [辯正論卷四․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本․出三藏記集卷八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序․續高僧傳卷二․宋高僧傳卷三](參閱譯經6806)
【오실五實】
p1172-中→ 善導之觀經疏散善義中就深心列擧七種, 其第七之深心, 相對四重破人, 而明四種信心, 竝就其中之上上信心, 說明增長成就決定之原因, 謂由佛語眞實決了義故, 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 非是疑惑心中語故, 日僧親鸞據此分別, 稱爲五實, 卽:(一)眞實決了義, 佛語不虛妄, 故稱眞實;決擇正理, 究竟明了, 故稱決了. (二)實知, 指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 謂徧知一切事法差別之相, 乃佛之智, 故稱實知. (三)實解, 謂四無礙. 四無礙, 卽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樂說無礙解, 此四者皆契實而解, 故稱實解. (四)實見, 謂佛眼. 佛眼能究竟如來藏中之性相爲常, 知見一切諸法, 其所見契實, 故稱實見. (五)實證, 謂大涅槃. 卽萬德圓滿之大般涅槃眞實之極果, 故稱爲實;證得實果, 故稱實證. [愚禿鈔卷下]
【오심五心】
p1067-中→ 指心識覺知外境(對象)時, 順次而起之五種心. 卽:(一)率爾心, 又作率爾墮心. 率爾, 卽突然之意. 謂眼識初對外境時, 於一刹那所起之心;此心卒然任運而起, 故尙未有善惡之分別. (二)尋求心, 謂欲審知明了外境, 卽推尋求覓而生起分別見解之心. (三)決定心, 謂旣已分別所緣之境法, 則能審知決定善惡. (四)染淨心, 謂於外境生起好惡等情感之心. (五)等流心, 等, 平等之義;流, 流類之義. 謂於善惡之法旣已分別染淨, 則各隨其類而相續不已;於善法則持續淨想, 於惡法則持續染想, 念念相續, 前後無異. 五心之中, 率爾心多爲一念, 其餘四心則每每多念相續.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 廣立十二門, 以詳釋五心之相. 十二門中之第三門係就八識而論五心之有無, 卽:第六識具有五心;前五識以因果合說, 故亦有五心;第七識未轉依位, 緣境恆定, 任運微細, 故唯有決定․染淨․等流三心, 而無率爾․尋求二心;第八識因無欲, 故無尋求心, 其餘四心皆具. 十二門中之第五門, 則就五心所生亂․不亂之義而論究之, 分爲自他俱不亂․他亂自不亂․他亂自亦亂․自亂心不亂․自亂心亦亂等五門. 玄玄先明自․他․亂․不亂之義, 卽:如以眼識緣色爲自, 則耳識緣聲․鼻識緣香等爲他. 若眼識緣境起心, 不論有無他識雜起, 如能順次而起率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五心, 此五心具足, 稱爲不亂;然若眼識爲他識所隔, 而中止起心, 不能五心具足, 則稱爲亂. 五門列擧如下: (一)自他俱不亂, 如眼識緣色起心, 雖有他識間起, 然能五心具足, 是爲自不亂;而其中間起之耳識緣聲起心, 亦能五心具足, 是爲他不亂, 故稱自他俱不亂. (二)他亂自不亂, 如眼識觀甲色起率爾․尋求二心, 忽有耳識緣聲而起率爾․尋求二心, 至此, 眼識復觀甲色生起決定心, 間又有鼻識緣香起率爾․尋求二心, 而眼識復觀甲色, 順次生起染淨․等流二心. 上述之眼識緣色, 卽爲自不亂;而中間所起之耳識․鼻識等, 因五心不具, 是爲他亂, 故稱他亂自不亂. (三)他亂自亦亂, 如眼識觀甲色起率爾․尋求二心, 另有耳識緣聲亦起二心, 然於眼識復觀甲色時, 此色已變異更新, 眼識則於生起前之尋求心後, 又再起率爾․尋求․決定等心, 其中又有鼻識緣香․舌識緣味․身識緣觸等間起, 而眼識所觀之甲色亦不斷變更, 致使眼識起心不至等流, 而間起之耳․鼻․舌․身等識亦不至等流, 故稱他亂自亦亂. (四)自亂心不亂, 如眼識觀甲色起率爾․尋求二心, 次觀乙色亦起率爾․尋求二心, 至此, 復觀甲色生起決定心, 間又觀丙色起率爾․尋求二心, 又復觀甲色, 則順次生起染淨․等流等心. 上述之眼識緣境不一, 是爲自亂;而緣甲色者, 終能五心具足, 是爲心不亂, 故稱自亂心不亂. (五)自亂心亦亂, 如眼識觀甲色起率爾․尋求二心, 復觀甲色時又起率爾․尋求二心, 於甲色變更時, 再次起率爾․尋求等心, 如此甲色不斷變異, 致使眼識起心不至等流, 五心不具, 故稱自亂心亦亂. 此處之自亂, 乃眼識觀一色之不一而起, 與前述眼識觀甲․乙․丙三色之不一而起的自亂有異. 又此五心通三界及有漏․無漏.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大四五․二五七下):瑜伽論說:初三心是無記, 第四․五通三性, 此依因位中容無亂境. (中略)若無漏位及得自在, 一切多善.[瑜伽師地論卷一․成唯識論卷四․卷五․瑜伽論記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本․卷五末․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三上]
【오심烏心】
p4175-上→ 爲大日經所說六十種妄心之一, 卽常存猜疑懼怖之心相. 蓋以烏鳥疑念深重, 驚怖心强, 故喩之. 其對治之法, 須修安定無畏之心. 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一八․三上) : 云何烏心?謂一切處驚怖思念.[大日經疏卷二]
【오십공덕五十功德】
p1054-上→ 指五十人展轉隨喜聞法之功德. 據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載, 展轉得聞法華經第五十人之隨喜功德廣大無邊. (參閱五十展轉隨喜1054)
【오십륙억칠천만세五十六億七千萬歲】
p1053-中→ 指釋迦佛入滅至彌勒菩薩出世之年數. 彌勒菩薩現住兜率天之內院, 定壽四千歲, 待定壽終了, 方得出世成佛. 其定壽換算成人間之年時, 卽五十六億七千萬歲. [菩薩處胎經卷三․正像末法和讚]
【오십법五十法】
p1054-上→ 指大品般若經所說之三三昧․四禪定․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等八種, 合爲五十法. [大智度論卷二十一]
【오십분五十分】
p1053-下→ 數論外道於惑․智之分類, 立疑倒․無能․歡喜․成就四分, 其中, 前三者屬惑, 後一者屬智. 更細分爲五疑倒․二十八無能․九歡喜․八成就等五十分. [金七十論卷中․卷下](參閱四分1663)
【오십삼불五十三佛】
p1047-上→ ①指過去五十三佛. 此說見於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 謂法藏菩薩(卽阿彌陀佛之前身)之師世自在王佛以前(從錠光如來至處世如來)之五十三佛. 卽:(一)錠光, (二)光遠, (三)月光, (四)栴檀光, (五)善山王, (六)須彌天冠, (七)須彌等曜, (八)月色, (九)正念, (十)離垢, (十一)無著, (十二)龍天, (十三)夜光, (十四)安明頂, (十五)不動地, (十六)琉璃妙華, (十七)琉璃金色, (十八)金藏, (十九)燄光, (廿)燄根, (廿一)地動, (廿二)月像, (廿三)日音, (廿四)解脫華, (廿五)莊嚴光明, (廿六)海覺神通, (廿七)水光, (廿八)大香, (廿九)離塵垢, (卅)捨厭意, (卅一)寶燄, (卅二)妙頂, (卅三)勇立, (卅四)功德持慧, (卅五)蔽日月光, (卅六)日月琉璃光, (卅七)無上琉璃光, (卅八)最上首, (卅九)菩提華, (四十)月明, (四十一)日光, (四十二)華色王, (四十三)水月光, (四十四)除癡暝, (四十五)度蓋行, (四十六)淨信, (四十七)善宿, (四十八)威神, (四十九)法慧, (五十)鸞音, (五十一)師子音, (五十二)龍音, (五十三)處世. 同本異譯諸經中, 大阿彌陀經(吳譯)言三十三佛․平等覺經(漢譯)言三十六佛․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言四十一佛․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作三十七佛․梵本․藏譯本作八十一佛(或作八十佛). 其中漢․吳․魏三譯及梵本皆以錠光佛(或譯燃燈․燈作)爲過去最初出現之佛, 後次第至最終出現之世自在王佛. 唐․宋二譯及西藏譯則反之, 乃以錠光佛爲過去最終出現之佛, 而以世自在王佛爲過去最初出現者. [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淨土敎之硏究]. ②三劫三千佛於因位時聞持之佛, 有五十三數. 卽:(一)普光, (二)普明, (三)普靜, (四)多摩羅跋栴檀香, (五)栴檀光, (六)摩尼幢, (七)歡喜藏摩尼寶積, (八)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 (九)摩尼幢燈光, (十)慧炬照, (十一)海德光明, (十二)金剛牢强普散金光, (十三)大强精進勇猛, (十四)大悲光, (十五)慈力王, (十六)慈藏, (十七)栴檀窟莊嚴勝, (十八)賢善首, (十九)善意, (廿)廣莊嚴王, (廿一)金華光, (廿二)寶蓋照空自在王, (廿三)虛空寶華光, (廿四)琉璃莊嚴王, (廿五)普現色身光, (廿六)不動智光, (廿七)降伏諸魔王, (廿八)才光明, (廿九)智慧勝, (卅)彌勒仙光, (卅一)世靜光, (卅二)善寂月音妙尊智王, (卅三)龍種上智尊王, (卅四)日月光, (卅五)日月珠光, (卅六)慧幡勝王, (卅七)師子吼自在力王, (卅八)妙音勝, (卅九)常光幢, (四十)觀世燈, (四十一)慧威燈王, (四十二)法勝王, (四十三)須彌光, (四十四)須曼那華光, (四十五)優曇鉢羅華殊勝王, (四十六)大慧力王, (四十七)阿閦毘歡喜光, (四十八)無量音聲王, (四十九)才光, (五十)金海光, (五十一)山海慧自在通王, (五十二)大通光, (五十三)一切法常滿王. 依三劫三千佛緣起載, 三劫三千佛於因位時聞持五十三佛名號, 卽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 其中初千人於莊嚴劫已成佛, 卽過去千佛. 中千人於賢劫次第成佛, 卽現在千佛. 後千人於星宿劫當成佛, 卽未來千佛. 若衆生欲除滅四重禁罪․懺悔五逆十惡等, 應勤禮敬五十三佛名號.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觀虛空藏菩薩經]
【오십삼삼五十三參】
p1048-上→ 又作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據華嚴經入法界品載, 善財童子遍求法門要義, 初參文殊師利菩薩, 復遊行南方, 先參德雲比丘, 次第輾轉指示, 終參普賢菩薩, 卽得一切佛刹微塵數三昧門. 善財如是歷一百十城, 參五十三位善知識, 故稱爲五十三參. 卽:(一)參德雲比丘(梵 Meghaśrī-bhikṣu, 又稱功德雲比丘․吉祥雲比丘), 善財最初受文殊示敎, 往勝樂國妙峰山, 參詣德雲比丘, 請敎如何學菩薩行, 及如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 德雲比丘乃爲其解說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二)參海雲比丘(梵 Sāgara-megha), 善財至海門國, 參詣海雲比丘, 海雲爲其解說諸佛菩薩行光明普眼法門. (三)參善住比丘(梵 Su-pratiṣṭhita), 善財至楞伽道邊海岸聚落, 參詣善住比丘, 善住卽爲其解說普速疾供養諸佛成就衆生無礙解脫法門. (四)參彌伽大士(梵 Megha-dramiḍa, 又稱彌伽良醫), 善財至達里鼻茶國自在城, 參詣彌伽大士, 彌伽爲其解說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 (五)參解脫長者(梵 Vimuktika-śreṣṭhin), 善財漸次遊行十二年, 至住林城, 參詣解脫長者, 長者爲其解說如來無礙莊嚴解脫法門. (六)參海幢比丘(梵 Sāgara-dhvaja), 善財至閻浮提畔利伽羅國, 參詣海幢比丘, 海幢爲其解說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 (七)參休捨優婆夷(梵 Āśā), 善財至海潮處普莊嚴國, 參詣休捨優婆夷, 休捨優婆夷爲其解說離憂安隱幢解脫法門. (八)參毘目瞿沙仙人(梵 Bhīṣmottara-nirghoṣa, 又稱毘目多羅仙人), 善財至那羅素國, 參詣毘目瞿沙仙人, 仙人爲其解說菩薩無勝幢解脫. (九)參勝熱婆羅門(梵 Jayoṣmāya, 又稱方便命婆羅門), 善財至伊沙那聚落, 參詣勝熱婆羅門. 勝熱平素修諸苦行, 求一切智. 善財承其敎, 於登刀山․投火聚時, 證得菩薩善住三昧及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 (十)參慈行童女(梵 Maītrāyaṇī 又稱彌多羅尼童女), 善財至師子奮迅城, 參詣慈行童女, 慈行爲其解說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 (十一)參善見比丘(梵 Su-darśana, 又稱善現比丘), 善財至三眼國, 參詣善見比丘, 善見爲其解說菩薩隨順燈解脫法門. (十二)參自在主童子(梵 Indriyeśvara, 又稱釋天主童子), 善財至名聞國河渚中, 參詣自在主童子, 自在主爲其解說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 (十三)參具足優婆夷(梵 Prabhūtā 又稱自在優婆夷), 善財至海住大城, 參詣具足優婆夷, 具足爲其解說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法門. (十四)參明智居士(梵 Vidvan, 又稱甘露頂長者), 善財至大興城, 參詣明智居士, 明智爲其解說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法門. (十五)參法寶髻長者(梵 Ratna-cūḍa, 又稱法寶周羅長者), 善財至師子大城, 參詣法寶髻長者, 法寶髻爲其解說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法門. (十六)參普眼長者(梵 Samanta-netra, 又稱普眼妙香長者), 善財至藤根國普門城, 參詣普眼長者, 普眼爲其解說令一切衆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 (十七)參無厭足王(梵 Anala, 又稱滿足王), 善財至多羅幢城, 參詣無厭足王, 無厭足王爲其解說菩薩如幻解脫. (十八)參大光王(梵 Mahā-prabha), 善財至妙光城, 參詣大光王, 大光王爲其解說菩薩大慈爲首隨順世間三昧法門. (十九)參不動優婆夷(梵 Acalā), 善財至安住國, 參詣不動優婆夷, 不動爲其解說求一切法無厭足三昧光明. (廿)參徧行外道(梵 Sarva-gāmin, 又稱隨順一切衆生外道), 善財至都薩羅城, 參詣徧行外道, 徧行外道爲其解說至一切處菩薩行. (廿一)參鬻香長者(梵 Utpala-bhūti, 又稱靑蓮華香長者․優鉢羅華香長者), 善財至廣大國, 參詣鬻香長者, 鬻香爲其解說調和一切香法. (廿二)參婆施羅船師(梵 Vairocana, 又稱自在海師), 善財至樓閣大城, 參詣婆施羅船師, 婆施羅爲其解說大悲幢行. (廿三)參無上勝長者(梵 Jayottama), 善財至可樂城, 參詣無上勝長者, 無上勝爲其解說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淸淨法門. (廿四)參師子頻申比丘尼(梵 Siṃha-vijṛmbhitā 又稱師子奮迅比丘尼), 善財至輸那國迦陵迦林城, 參詣師子頻申比丘尼, 師子頻申爲其解說成就一切智解脫. (廿五)參婆須蜜多女(梵 Vasumitrā 又稱婆須彌多女), 善財至險難國寶莊嚴城, 參詣婆須蜜多女, 婆須蜜多爲其解說菩薩離貪際解脫. (廿六)參鞞瑟胝羅居士(梵 Veṣṭhila, 又稱安住長者), 善財至善度城, 參詣鞞瑟胝羅居士, 鞞瑟胝羅爲其解說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 (廿七)參觀自在菩薩(梵 Avalokiteśvara, 又稱觀世音菩薩), 善財至補怛洛迦山, 參詣觀自在菩薩, 菩薩爲其解說大悲行法門. (廿八)參正趣菩薩(梵 Ananya-gāmin), 善財於觀自在菩薩處參詣正趣菩薩, 正趣爲其解說菩薩普疾行解脫. (廿九)參大天神(梵 Mahā-deva), 善財至墯羅鉢底城, 參詣大天神, 大天神爲其解說菩薩雲網解脫. (卅)參安住地神(梵 Sthāvarā), 善財至摩竭提國菩提場, 參詣安住地神, 安住爲其解說不可壞智慧藏法門. (卅一)參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梵 Vasantī 又稱婆娑陀夜天․婆珊那演底主夜神), 善財至摩竭提國迦毘羅城, 參詣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主夜神爲其解說菩薩破一切衆生暗法光明解脫法門. (卅二)參普德淨光主夜神(梵 Samanta-gambhīra-śrī-vimala-prabhā 又稱甚深妙德離垢光明夜天), 善財至摩竭提國菩提場, 參詣普德淨光主夜神, 普德淨光爲其解說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法門. (卅三)參喜目觀察衆生主夜神(梵 Pramudita-nayana-jagad-virocanā 又稱喜目觀察衆生夜天), 善財於菩提場右邊參詣喜目觀察衆生主夜神, 喜目爲其解說大勢力普喜幢解脫法門. (卅四)參普救衆生妙德夜神(梵 Samanta-sattva-trāṇojaḥ-śrī 又稱妙德救護衆生夜天), 善財於會中參詣普救衆生妙德夜神, 夜神爲其解說普現一切世間調伏衆生解脫法門. (卅五)參寂靜音海主夜神(梵 Praśānta-ruta-sāgaravatī 又稱寂靜音夜天), 善財參詣寂靜音海主夜神, 主夜神爲其解說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法門. (卅六)參守護一切衆生主夜神(梵 Sarva-nagara-rakśā-sambhava-tejaḥ-śrī 又稱妙德守護諸城夜天), 善財於菩提場如來會中參詣守護一切衆生主夜神, 主夜神爲其解說甚深自在妙音解脫法門. (卅七)參開敷一切樹花主夜神(梵 Sarva-vṛksa-praphullana-sukha-saṃvāsā 又稱開敷樹華夜天), 善財參詣開敷一切樹花主夜神, 主夜神爲其解說出生廣大光明解脫法門. (卅八)參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衆生夜神(梵 Sarva-jagad-rakṣī-praṇidhāna-vīya-prabhā 又稱願勇光明守護衆生夜天), 善財參詣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衆生夜神, 夜神爲其解說敎化衆生令生善根解脫法門. (卅九)參妙德圓滿神(梵 Su-tejo-maṇḍalarati-śrī 又稱妙德圓滿天), 善財至嵐毘尼園, 參詣妙德圓滿神, 妙德爲其解說菩薩於無量劫遍一切處示現受生自在解脫法門. (四十)參釋迦瞿波女(梵 Gopā 又稱瞿夷女), 善財至迦毘羅城, 參詣釋迦瞿波女, 瞿波女爲其解說觀察菩薩三昧海解脫法門. (四十一)參摩耶夫人(梵 Māyā), 善財於大寶蓮華座上參詣摩耶夫人, 摩耶爲其解說菩薩大願智幻解脫法門. (四十二)參王女天主光(梵 Surendrābhā 又稱天主光童女․正念光童女), 善財往天宮參詣王女天主光, 王女爲其解說無礙念淸淨莊嚴解脫. (四十三)參徧友童子師(梵 Viśvā-mitra, 又稱遍友童子), 善財從天宮下, 至迦毘羅城, 參詣徧友童子師, 別無指示, 但言可參善知衆藝童子. (四十四)參善知衆藝童子(梵 Śilpābhijña), 善財參詣善知衆藝童子, 童子爲其解說四十二字母法門. (四十五)參賢勝優婆夷(梵 Bhadrottamā, 善財至摩竭提國婆怛那城, 參詣賢勝優婆夷, 賢勝爲其解說無依處道場解脫法門. (四十六)參堅固解脫長者(梵 Muktā-sāra, 又稱堅固長者), 善財至沃田城, 參詣堅固解脫長者, 長者爲其解說無著念淸淨莊嚴解脫. (四十七)參妙月長者(梵 Su-candra), 善財參詣妙月長者, 妙月爲其解說淨智光明解脫法門. (四十八)參無勝軍長者(梵 Ajita-sena), 善財至出生城, 參詣無勝軍長者, 長者爲其解說菩薩無盡相解脫. (四十九)參最寂靜婆羅門(梵 Śiva-rāgra, 又稱尸毘最勝婆羅門), 善財至城南法聚落, 參詣最寂靜婆羅門, 最寂靜爲其解說菩薩誠願語解脫. (五十)參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梵 Śrī-sambhava, Śrī-matī), 善財至妙意華門城, 參詣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二人, 二人爲其解說菩薩幻住解脫. (五十一)參彌勒菩薩(梵 Maitreya), 善財至海岸國大莊嚴園中, 於毘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前參詣彌勒菩薩, 彌勒爲其解說種種法要, 復開樓閣門, 命善財入內. 此樓閣廣博無量, 同於虛空, 善財於此聞不可思議微妙法音, 卽得無量諸總持門, 住菩薩不可思議自在解脫, 彌勒復令其參文殊師利菩薩. (五十二)參文殊師利菩薩(梵 Mañju-śrī), 善財至普門國蘇摩那城時, 文殊師利遙伸右手, 過一百一十由旬, 按善財頂, 爲其解說妙法, 令得成就阿僧祇法門, 具足無量大光明, 復令入普賢行道場, 於是善財渴仰欲參普賢菩薩. (五十三)參普賢菩薩(梵 Samanta-bhadra), 善財於文殊師利所得三昧已, 普攝諸根, 一心求見普賢菩薩, 於如來前衆會之中, 見普賢菩薩坐寶蓮華師子之座, 身上諸毛孔出光明雲, 普賢菩薩卽伸右手摩觸其頂, 爲其解說諸法, 善財卽得一切佛刹微塵數三昧門. (參閱五十五善知識1053․善財童子4888)
【오십삼존五十三尊】
p1052-下→ 密敎金剛界三十七尊加賢劫千佛中之十六菩薩. 金剛界三十七尊指五佛․四波羅蜜菩薩․十六大菩薩․八供養菩薩及四攝菩薩. 賢劫卽現在之住劫, 於二十增減中共有千佛出世, 其上首之十六菩薩爲彌勒尊․不空見․一切滅惡趣․離一切憂暗․香象․勇猛尊․虛空藏․智幢․無量光․月光․賢護․光網․金剛藏․無盡慧․辯積與普賢大光明, 稱爲賢劫十六尊. [金剛頂一切如來眞實攝大乘現證大敎王經卷下․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三․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參閱金剛界三十七尊3546․賢劫十六尊6175)
【오십악五十惡】
p1054-下→ 五陰所具之五十種惡. (一)識陰有八種, 卽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二)受․想二陰隨識而各有八種. (三)行陰有九種, 其與想相應者凡八種, 餘一不與想相應, 卽所謂之不相應法. (四)色陰有十七種, 卽受․想․行․識․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塵(色․聲․香․味․觸), 及法處所攝色之律儀色․不律儀色․自在所生色等. [北涼譯金剛三昧經]
【오십오선지식五十五善知識】
p1053-上→ 又作五十五聖. 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華嚴經等載, 善財童子遍求法門要義, 初參文殊, 復遊行南方, 次第參訪五十五位善知識. 然華嚴經入法界品末會以第一位之文殊與第五十三位之彌勒菩薩同爲文殊, 又第五十一位之德生童子與次位之有德童女乃共於一會作問答, 故去除文殊及有德童女, 稱爲五十三善知識, 或稱五十三參. 六十華嚴經則列擧四十六位, 缺第四十三位天主光童女以下等九人. 此外, 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就五十五位善知識因果修證之次第配屬五相, 稱爲五相知識. 而以前四十一人明寄位修行之相, 摩耶夫人以下之九會十一人明會緣入實之相, 彌勒明攝德成因之相, 文殊明智照無二之相, 普賢明顯因廣大之相;此五相亦卽菩薩之高行․大行․勝行․深行․廣行五種行相. [華嚴經疏卷五十五․華嚴經行願品疏卷三․大明三藏法數卷四十九](參閱五十三參1048․善財童子4888)
【오십이수五十二數】
p1046-中→ 印度之數位. 依俱舍論卷十二, 解脫經中說六十數, 但俱舍論僅列擧五十二數, 其餘八數亡失未載. 卽:(一)一(梵 eka), (二)十(梵 daśa), (三)百(梵 śata), (四)千(梵 sahasra), (五)萬(梵 hrabheda, 鉢羅薛陀), (六)洛叉(梵 lakṣa), (七)度洛叉(梵 atilakṣa 底洛叉), (八)俱胝(梵 koṭi), (九)末陀(梵 madhya), (十)阿庾多(梵 ayuta), (十一)大阿庾多(梵 mahā-ayuta), (十二)那庾多(梵 nayuta), (十三)大那庾多, (十四)鉢羅庾多(梵 prayuta), (十五)大鉢羅庾多, (十六)矜羯羅(梵 kaṅkara), (十七)大矜羯羅, (十八)頻跋羅(梵 bimbara), (十九)大頻跋羅, (廿)阿芻婆(梵 akṣodhya), (廿一)大阿芻婆, (廿二)毘婆訶(梵 vivāha), (廿三)大毘婆訶, (廿四)嗢蹲伽(梵 utsaṅga), (廿五)大嗢蹲伽, (廿六)婆喝那(梵 vāhana), (廿七)大婆喝那, (廿八)地致婆(梵 titibha), (廿九)大地致婆, (卅)醯都(梵 hetu), (卅一)大醯都, (卅二)羯臘婆(梵 karabha), (卅三)大羯臘婆, (卅四)印達羅(梵 indra), (卅五)大印達羅, (卅六)三磨鉢耽 (梵 samāpta), (卅七)大三磨耽, (卅八)揭底(梵 gati), (卅九)大揭底, (四十)拈筏羅闍(梵 nimbarajas), (四十一)大拈筏羅闍, (四十二)姥達羅(梵 mudrā), (四十三)大姥達羅, (四十四)跋藍(梵 vala), (四十五)大跋藍, (四十六)珊若(梵 saṃjñā), (四十七)大珊若, (四十八)毘步多(梵 vibhūta), (四十九)大毘步多, (五十)跋羅攙(梵 balākṣa), (五十一)大跋羅攙, (五十二)阿僧祇(梵 asaṅkya). 翻譯名義大集(梵 Mahāvyutpatti)第二四九章阿毘達磨中則揭擧下列八數, 而滿六十之數目, 卽:(五十三)無量(梵 apramāṅa), (五十四)無邊(梵 aprameya), (五十五)無增(梵 aparimita), (五十六)出邊(梵 aparimāṅa), (五十七)無比(梵 atulya), (五十八)不可比(梵 amāpya), (五十九)不可思議(梵 acintya), (六十)不可說(梵 anabhilāpya). [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七․大智度論卷四․顯揚聖敎論卷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俱舍論光記卷十二․玄應音義卷二十三]
【오십이위五十二位】
p1044-下→ 大乘菩薩之五十二種階位. 卽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此等菩薩之階位, 諸經論所說不一, 如華嚴經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經卷上菩薩敎化品說十善․三賢三十心․十地․佛地等五十一位;菩薩瓔珞本業經則擧前位十信與四十二賢聖位, 稱爲十信心․十心住․十行心․十迴向心․十地心․入法界心․寂滅心;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更於十信之前說乾慧地, 於十迴向之後加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 合爲五十七階位. 其中, 瓔珞經所擧之五十二位名義整足, 位次無缺, 故自古廣爲大乘諸家所採用, 其名數爲:(一)十信心, 卽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二)十心住, 卽發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貴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眞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頂心住. (三)十行心, 卽歡喜心行․饒益心行․無瞋恨心行․無盡心行․離癡亂心行․善現心行․無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眞實心行. (四)十迴向心, 卽救護一切衆生離相迴向心․不壞迴向心․等一切佛迴向心․至一切處迴向心․無盡功德藏迴向心․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迴向心․如相迴向心․無縛解脫迴向心․法界無量迴向心. (五)十地心, 卽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 第四十一地之心稱爲入法界心, 卽爲等覺. 第四十二地之心稱爲寂滅心, 卽爲妙覺. 此中,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與妙覺, 依次配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等. [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七․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二․法華經玄義卷四下․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末․菩薩戒義疏卷上․華嚴經探玄記卷五至卷十四](參閱菩薩階位5221)
【오십이종공물五十二種供物】
p1046-上→ 指涅槃會上供養佛陀之五十二種供物, 由五十二衆捧持.
【오십이중五十二衆】
p1045-下→ 指涅槃會上五十二類之衆生. 佛陀將入滅時, 見放光而自四方來集之衆生, 其類各殊, 依章安之涅槃經疏科經文, 計有五十二衆. 卽:(一)無量諸大比丘, (二)六十億比丘尼, (三)十地菩薩比丘尼, (四)一恆沙菩薩, (五)二恆沙優婆塞, (六)三恆沙優婆夷, (七)四恆沙諸離車, (八)五恆沙大臣長者, (九)六恆沙毘沙離王及夫人․後宮眷屬․閻浮提內諸王, (十)七恆沙諸王夫人, (十一)八恆沙諸天女, (十二)九恆沙諸龍王, (十三)十恆沙諸鬼神王, (十四)二十恆沙金翅鳥王, (十五)三十恆沙乾闥婆王, (十六)四十恆沙緊那羅王, (十七)五十恆沙摩睺羅伽王, (十八)六十恆沙阿修羅王, (十九)七十恆沙陀那婆王, (廿)八十恆沙羅刹王, (廿一)九十恆沙樹林神王, (廿二)一千恆沙持咒王, (廿三)億恆沙貪色鬼魅, (廿四)百億恆沙天之諸采女, (廿五)千億恆沙地之諸鬼王, (廿六)十萬億恆沙諸天子, (廿七)十萬億恆沙四方風神, (廿八)十萬億恆沙主雲雷神, (廿九)二十恆沙大香象王, (卅)二十恆沙獅子獸王, (卅一)二十恆沙諸飛鳥王, (卅二)二十恆沙牛羊, (卅三)二十恆沙四天下中諸神仙人, (卅四)閻浮提中一切蜂王, (卅五)閻浮提中一切比丘․比丘尼, (卅六)無量世界中間人天衆, (卅七)閻浮提所有山神, (卅八)四大海神及諸河神, (卅九)四天王, (四十)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 (四十一)夜摩天, (四十二)兜率天, (四十三)樂變化天, (四十四)第六天, (四十五)大梵天王及梵衆, (四十六)阿修羅, (四十七)欲界天魔波旬, (四十八)大自在天, (四十九)東方佛世界無邊身菩薩, (五十)南方佛世界無邊身菩薩, (五十一)西方佛世界無邊身菩薩, (五十二)北方佛世界無邊身菩薩. [涅槃經會疏卷一․寂照堂谷響續集卷十]
【오십일심소五十一心所】
p1044-下→ 大乘唯識家所立心所之數. 卽觸․作意․受․想․思(以上屬遍行)․欲․勝解․念․定․慧(以上屬別境)․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以上屬善)․貪․瞋․癡․慢․疑․惡見(以上屬煩惱)․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擧․失念․不正知․散亂(以上屬隨煩惱)․悔․眠․尋․伺(以上屬不定). (參閱六位心所1264)
【오십자문五十字門】
p1054-上→ 又作五十字母. 係就梵語五十字母中, 論列其義門. 五十字母包括十六個母音字及三十四個子音字, 乃印度兒童於啓蒙時所必先學習之字音. (參閱悉曇4564)
【오십전전수희五十展轉隨喜】
p1054-上→ 依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載, 展轉得聞法華經第五十人之隨喜功德廣大無邊, 遠勝於大施主八十年間施與一世界人種種娛樂之具, 及說法令彼等皆得阿羅漢果功德之總合. 又稱五十展轉. 由此可知其前四十九人, 尤以最初聞說法華經而隨喜者, 其功德之無量無邊. 卽顯示五品中隨喜品之功德. 於此五十人之先後次第, 就其所得功德之勝劣而言, 古有南北二師之異說, 南方之師於展轉立展轉勝․展轉平․展轉劣三種, 以展轉劣之最後最劣者比較, 而顯平勝. 北方之師以十地四十心等五十位爲五十人, 謂第十地乃聞佛說法, 故爲最勝. 天台智顗則立有二釋:(一)橫約藏․通․別三敎之四衆. 如藏敎立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門, 各門皆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 加沙彌․沙彌尼爲六人, 四門則有二十四人, 又各有隨信行․隨法行之別, 故爲四十八人, 加最初與最末之二人, 總得五十人. 通別二敎亦同. (二)直約圓敎. 凡數法有小七․大七, 小七爲單一之七, 大七有七七四十九. 師徒皆具有自行化他之德, 最後一人僅能自解, 無敎他之德, 合爲五十人. [法華經義記卷八․法華經文句卷十上․法華文句記卷十中․法華義疏卷十一(吉藏)․法華經玄贊卷十]
【오십천공五十天供】
p1053-下→ 謂降伏魔緣․退治曜宿障礙․祈求國泰民安與五穀豐收而供養五十天之作法. 五十天, 爲天地八方之守護神, 卽指十二天․二十八宿․九曜․四臂不動尊. 一說係指五大尊․十二天․二十八宿․七曜等五十二天, 或謂有六十九天․七十二天等. 其供法大致與十二天供相同, 五十天中, 不動尊與十二天之印言各別, 九曜與二十八宿則用總印言. [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諸尊要抄卷十一․卷十二]
【오십팔계五十八戒】
p1047-上→ 合稱梵網經所說之十重禁戒與四十八輕戒.
【오아함五阿含】
p1117-下→ 阿含, 梵語 āgama, 意譯法歸․法藏․傳敎. 又作五阿笈摩. 卽指長阿含․中阿含․僧述多(相應)阿含․鴦堀多羅(增一)阿含․屈陀迦(雜類)阿含. 其中屈陀迦阿含別稱雜藏. 此五阿含相當巴利佛典中之五部經(Pañca-nikāyā). 據巴利文毘奈耶小品(Vinaya cūḷavagga)․一切善見(Samanta-pāsādikā)․長部經註(Sumaṅgala-vilāsinī) 序等所載, 長部(Dīgha-nikāya)․中部(Majjhima-nikāya)․相應部(Saṃyutta-nikāya)․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小部(Khuddaka-nikāya)等五部, 相當於長․中․相應․增一及雜類之五阿含. [五分律卷三十․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四分律卷五十四․善見律毘婆沙卷一․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分別功德論卷一](參閱阿含3617․阿含經3619)
【오악五惡】
p1161-上→ 五種惡. (一)殺生, (二)偸盜, (三)邪婬, (四)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五)飮酒. 又五戒所防卽爲上述之五惡;造此五惡, 於現世中, 王法治罪, 身遭厄難, 稱爲五痛;以此五惡, 於未來世三途受報, 稱爲五燒.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四天王經․無量壽經義疏卷下(慧遠)]
【오악五嶽】
p1205-中→ 指東嶽泰山(山東泰安)․南嶽衡山(湖南衡山)․西嶽華山(陝西華陰)․北嶽恆山(山西大同)․中嶽嵩山(河南登封). 堯時建四伯之官, 主四時四方之嶽, 後加中嶽而成五嶽之制. 祭祀五嶽乃天子之特權, 諸侯僅得於領地內奉祀之. 又五嶽古來夙爲僧道棲居之地, 如苻秦之道安入恆山建立寺塔․僧朗入泰山營建朗公谷山寺(神通寺)․梁代禪僧菩提達磨止於嵩山少林寺․陳代慧思住於衡山福嚴寺等, 均爲五嶽佛寺建立之實事. [歷代三寶紀卷十二․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一․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第七․第八․第十三․第四十一․第五十五․第六十七․第一六三]
【오안五眼】
p1151-下→ 語 pañca cakṣūṃṣi, 巴利語 pañca cakkhūni. 指五種眼力. 卽:(一)肉眼(梵 māṃsa-cakṣua), 爲肉身所具之眼. (二)天眼(梵 divya-cakṣus), 爲色界天人因修禪定所得之眼, 此眼遠近前後, 內外晝夜上下皆悉能見. (三)慧眼(梵 prajñā-cakṣus), 爲二乘人之眼, 能識出眞空無相;亦卽能輕易洞察一切現象皆爲空相․定相. (四)法眼(梵 dharma-cakṣus), 卽菩薩爲救度一切衆生, 能照見一切法門之眼. (五)佛眼(梵 buddha-cakṣus), 卽具足前述之四種眼作用之佛眼, 此眼無不見知, 乃至無事不知․不聞;聞見互用, 無所思惟, 一切皆見. 天台家說因位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四者, 果位有佛眼. 又藏․通․別․圓四敎於五眼之義各不相同. 密敎則認爲五眼無優劣之分, 主張前四眼之德皆與佛眼相等. 此外, 眞言家特重佛眼, 將其佛格化, 稱爲佛眼尊. [大品般若經卷二․無量壽經卷下․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大智度論卷三十三․卷三十九․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乘義章卷二十․三觀義卷上]
【오야빈도구수奧若賓都遘須】
p5437-下→ (Sri Aurobindo Ghose, 1872~1950)又譯作奧羅賓多高士. 印度哲學家․詩人․印度敎改革家. 生於孟加拉婆羅門家庭. 七歲赴英求學, 一八九三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後返國. 二十世紀初, 參與印度之民族運動, 任敬禮祖國等報刊編輯, 爲國大黨激進派領袖之一. 一九一○年創奧若賓都書院, 後創立整體不二論(梵 Pūrṇa advaita)之哲學體系, 認爲宇宙是由現象世界(現實世界)與超越世界(本體界)組成, 前者包括物質․生命․心等之存在 ; 後者則爲超越心的精神之存在. 超越世界由現象世界演化而來, 由物質進化至生命, 進而進化至心․超心. 一生致力調和科學與宗敎․唯心與唯物主義․東西方之思想等, 力圖將印度之政治運動建立於宗敎基礎上, 以印度敎之理想作爲民族解放運動之理想. 著作百餘種, 較重要者有 : 神聖生活(The Life Divine)․瑜伽之綜合․印度文化之基礎․最後之詩篇等.
【오약五藥】
p1208-下→ 又作五種藥. 諸經所擧不同, 五分律卷五擧出生酥(梵 navanīta)․熟酥(梵 sappi)․油(梵 tela)․蜜(梵 madhu)․石蜜(梵 phāṇita)等五種. 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一則擧出餘甘子․訶梨勒․毘醯勒․畢鉢梨及胡椒等五種. 密敎則以五藥統括一切之藥物, 於設修法壇或行地鎭法時, 取五藥․五寶․五穀, 共埋於壇下地中, 表示以佛之法藥救治衆生之無明煩惱病;或於灌頂時, 與五寶等共置於五甁中, 表示消除五種有漏妄識之過患. 其名稱依經軌或修法不同而有各種異說, 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下載, 五藥爲乾託迦哩藥․勿哩訶底藥․娑訶藥․娑訶提婆藥․稅多擬里疙哩迦藥.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則列擧娑賀者羅․娑賀禰口縛․建咤迦梨․擬哩羯囉拏․勿哩賀底等五種, 竝得以伏苓․人參․赤箭․石昌蒲․天門冬等代替之. [蕤哂耶經卷中․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五․大日經疏卷四․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五]
【오언성마烏焉成馬】
p4179-上→ 禪林用語. 謂烏․焉等字, 於傳寫之間而訛成馬字 ; 引申一事物於衆人之間, 輾轉相傳, 終失本義. 我國古諺亦有書經三寫, 烏焉成馬之語. 禪林中亦每用此語諷刺語言文字於次第相傳間之訛誤性.
【오업五業】
p1166-中→ ①據大毘婆沙論卷一一四載, 隨受報之遲速分爲五種:(一)順現法受業, 卽於現在作業現生受報. (二)順次生受業, 卽於現生作業來生受報. (三)順後次受業, 卽於第三生以後受報. (四)時分不定異熟定業, 卽僅知何果而不知何時受報. (五)時分不定異熟不定業, 卽不知何果亦不知何時受報. [俱舍論卷十五․順正理論卷四十․俱舍論光記卷十五]. ②據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七之說, 五業分爲:(一)取受業, 謂眼等能見色等. (二)作用業, 謂地等能任持等, 或復諸法自相所作, 謂所有色質礙變壞等. (三)加行業, 謂意解爲先, 起身業等. (四)轉變業, 謂金匠等造莊嚴具等. (五)證得業, 謂聖道等證涅槃等.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四․雜集論述記卷八]. ③據玄奘所譯攝大乘論本卷下之說, 諸佛法界於一切時能作五業, 卽:(一)以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爲業, 有情作種種不善業, 招感盲聾․瘋狂等疾惱災橫, 若得暫見佛時, 便能獲得救濟, 則盲者得視, 聾者得聞, 狂者心正. (二)以救濟惡趣爲業, 衆生因造惡業, 墮落惡趣, 佛以大慈大悲, 救拔有情出離不善之三惡趣, 而安立於人․天之善處. (三)以救濟非方便爲業, 方便卽解脫之方法;外道所行之苦行, 如持守牛戒․狗戒等, 不能出離三界, 稱爲非方便. 佛令諸外道捨離非方便而求解脫之行, 安立於如來之敎法中. (四)以救濟薩迦耶見爲業, 薩迦耶見卽身見, 於三界流轉之衆生妄認五蘊和合之生命現象爲恆存之自我. 佛欲救濟我執之有情, 遂授與能超三界之無我正道, 使有情破除虛僞不實之身見, 超出三界. (五)以救濟乘爲業;乘, 此處指二種佛敎之修行者, 一爲欲退菩薩道之修行者, 二爲徘徊於大小乘之不定種姓諸聲聞. 第一種人見衆生難度, 菩薩道難行, 而欲從菩薩道退出, 趣入其餘小乘之菩薩. 第二種人雖有大乘種姓, 卻發狹小心. 針對此二種修行者, 佛憐愍之而爲其說一乘法, 令退心之菩薩不退, 不定之聲聞迴小向大, 修行大乘之法門. [梁譯攝大乘論卷下․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十]. ④爲世親之往生論所說之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 (一)身業, 卽禮拜. (二)口業, 卽讚嘆. (三)意業, 卽作願. (四)智業, 卽觀察. (五)方便智業, 卽迴向. 此五業和合, 則爲隨順往生淨土之法門, 自在之業成就. [往生論註卷下․往生論註記卷五]
【오여균吳汝鈞】
p2825-下→ (1946~ )廣東南海人.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 曾赴日本京都大谷大學․德國漢堡大學等校硏究. 竝任香港能仁書院及能仁硏究所敎授. 著作有唯識哲學․佛學硏究方法論, 竝譯有佛敎中觀哲學․梵文入門等書. 頗致力於提倡以現代之學術方法硏究佛敎.
【오여래색五如來色】
p1075-下→ 密敎五佛之身色. 又稱五佛色. 五佛指大日․寶幢(或阿閦)․開敷華(或寶生)․無量壽(阿彌陀)․天鼓雷音(或釋迦), 依經疏所載, 其色相有多種異說:(一)大日經疏卷四說白檀曼荼羅之五佛, 中央大日如來爲紫磨金色, 寶幢如來爲白色, 其餘三佛皆爲黃金色. (二)大日經疏卷六之次第乃法爾之次第, 依行者觀法次第之色法, 五佛依次爲白․赤․黃․靑․黑等色. (三)大日經疏卷二十爲果地佛德之次第, 取靑色具一切色之義, 五佛依次爲一切色․黃․赤․白․黑. 又攝眞實經說五佛爲白․靑․黃․紅蓮․雜色, 大樂儀軌則擧白․靑․黃․赤․綠爲五如來色.
【오여래五如來】
p1075-中→ 卽指五佛. ①指密敎曼荼羅中央之大日如來與其四方之四佛. 金剛界曼荼羅以大日如來爲中心, 東配以阿閦如來, 西配以無量壽如來(阿彌陀佛), 南配以寶生如來, 北配以不空成就如來. [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祕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卷上](參閱五佛1092). ②謂十方佛․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釋迦佛等五種佛. [傳光錄卷下]. ③施餓鬼會時所供奉之五尊如來:(一)寶勝如來, 表平等性智之用. (二)妙色身如來, 表大圓鏡智之用. (三)甘露王如來, 表妙觀察智之用. (四)廣博身如來, 表法界智之用. (五)離怖畏如來, 表成所作智之用. [施諸餓鬼飮食及水法․祕藏記]
【오역경중五逆輕重】
p1144-上→ 五逆中, 三乘通相之五逆爲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等五種無間業. 其中, 破僧爲語業, 其他槪屬身業, 而以破僧之罪最重, 其餘次第爲出佛身血․害阿羅漢․害母․害父. [俱舍論卷十七․大乘義章卷七](參閱五逆1142)
【오역五逆】
p1142-下→ 又作五逆罪. 卽五重罪. 指罪大惡極, 極逆於理者. 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單五逆)指:害母(梵 mātṛ-ghāta, 又作殺母)․害父(梵 pitṛ-ghāta, 又作殺父)․害阿羅漢(梵 arhad-ghāta, 又作殺阿羅漢)․惡心出佛身血(梵 tathāgatasyāntike duṣṭā-citta-rudhirotpādana, 又作出佛身血)․破僧(梵 saṃgha-bheda, 又作破和合僧․鬥亂衆僧)等五者. 前二者爲棄恩田, 後三者則壞德田, 故稱五逆․五重罪. 以其行爲將成爲墮無間地獄之因, 故亦稱五無間業(梵 pañca anantarya-karmāṇi), 略稱五無間或五不救罪. 分別而言, 前三者指故意殺害父․母․阿羅漢. 破和合僧復分爲二, 離開原來所屬之敎團, 而成立新敎團, 行布薩․羯磨等事, 稱破羯磨僧;若立異師異說, 而另組敎團, 則稱破法輪僧. 此外, 俱舍論卷十八載, 五無間同類業(梵 pañca upāntarīyāṇi), 又作近五無間․五無間同分․近五逆․類似五逆. 卽與上述之五無間業同類之五種罪業, 指:汚母阿羅漢尼(梵 mātur arhantyā dūṣaṇam)․殺住定地菩薩(梵 niyatabhūmisthitasya bodhisattvasya māraṇam)․殺有學聖者(梵 śaikṣasya māraṇam)․奪僧合緣(梵 saṃghāyadvāraṇaṃ)及破窣堵波(梵 stūpabhedanam). (二)大乘五逆(複五逆), 據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四擧出五大根本重罪, 卽:(1)破壞塔寺, 燒燬經像, 奪取三寶之物. 或敎唆他人行此等事, 而心生歡喜. (2)毁謗聲聞․緣覺以及大乘法. (3)妨礙出家人修行, 或殺害出家人. (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5)主張所有皆無業報, 而行十不善業;或不畏後世果報, 而敎唆他人行十惡等. 慧沼於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五中, 將小乘五逆中之殺父․殺母合爲一項, 再加上誹謗正法(佛法)一項, 而成立三乘通說之五逆. 關於五逆罪之輕重, 大乘義章卷七說殺父最輕, 殺母次輕, 殺阿羅漢罪復轉重, 出佛身血轉轉彌重, 破和合僧最重.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三․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三․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誦律卷三十六․俱舍論卷十七․瑜伽師地論卷九․順正理論卷四十三․瑜伽論記卷三上․卷五․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四․俱舍論光記卷十八]
【오역왕생五逆往生】
p1143-下→ 謂犯五逆重罪, 藉念佛之力而得往生淨土. 五逆罪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 乃最重之罪, 必墮於地獄, 然以十念念佛之力仍得往生極樂淨土, 卽謂念佛有超絶之功能, 此係觀無量壽經之說. 無量壽經則說犯五逆罪及謗法罪者, 皆無法往生西方淨土. [觀經疏散善義](參閱逆謗除取4329)
【오연五衍】
p1121-下→ 指五乘. 衍爲梵語 yāna之音譯, 意譯作乘. 又作道․船․車, 爲運載之意. 卽:(一)人乘(梵 manuṣya-yāna), 卽三歸五戒, 以之運載衆生, 可渡越三塗, 生於人間. (二)天乘(梵 deva-yāna), 卽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 以之運載衆生, 可渡越四洲, 生於天上. (三)聲聞乘(梵 śrāvaka-yāna), 卽四諦法門, 乘之可至阿羅漢果. (四)緣覺乘(梵 pratyekabuddha-yāna), 卽十二因緣法門, 乘之可至辟支佛果. (五)菩薩乘(梵 bodhisattva-yāna), 卽悲智六度法門, 以之運載衆生, 可渡越三界三乘之境, 達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 [盂蘭盆經疏卷上․法華玄論卷七․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參閱五乘1126)
【오연五緣】
p1197-下→ ①天台宗分二十五方便爲五科, 其中之一科具足五種緣, 稱爲五緣. 卽持戒淸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 (參閱方便1435). ②五種增上緣之略稱. 指滅罪增上緣․護念得長命增上緣․見佛增上緣․攝生增上緣․證生增上緣. [觀念法門](參閱五種增上緣1189)
【오열五熱】
p1196-下→ 古代印度外道苦行之一. 卽曝曬於烈日下, 而於身體四方燃火之苦行. 行此苦行之外道, 卽稱五熱炙身外道. [維摩經義疏卷中一]
【오염력五念力】
p1109-中→ 五念門之力用. 依往生論註卷下載, 修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五念門而其行成就者, 畢竟往生安樂國土, 得見阿彌陀佛.
【오염문五念門】
p1109-中→ 又作五念․修淨土五念門. 出自天親之淨土論. 指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五種憶念修行門. 卽:(一)禮拜門, 謂淸淨身業, 一心恭敬禮拜阿彌陀如來, 願生彼國. (二)讚歎門, 謂淸淨口業, 稱歎如來名號․功德․光明智相, 如實修行, 求生彼國. (三)作願門, 謂心常作願, 發大誓願, 如實修行奢摩他(梵 śamatha), 以止息散亂之心, 求生彼國. (四)觀察門, 謂以智慧․正念觀察下列三種:(1)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 (2)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 (3)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 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梵 vipaśyanā), 以觀破昏暗之心, 求生彼國. (五)迴向門, 謂將自己所有之功德善根, 普皆迴向一切衆生, 願同生極樂國, 皆共證佛道. 曇鸞之往生論註卷下, 將奢摩他譯作止, 止者, 止心一處不做惡, 其義有三:(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 願生彼國, 此如來之名號及國土之名號能止息一切之惡. (二)阿彌陀佛之極樂國土超越三界, 若人生於彼國土, 自然止息身․口․意之惡. (三)阿彌陀佛之正覺住持力, 自然止息企求聲聞․辟支佛之心. 此三種止由如來之如實功德所生. 同書又將毘婆舍那譯作觀, 觀, 意謂心緣其事而觀心分明, 是卽觀察門. 又曇鸞將迴向門分爲二種, 卽:(一)往相迴向, 謂將己之功德迴向一切衆生, 願同生極樂國土. (二)還相迴向, 謂已生極樂國土, 得奢摩他․毘婆舍那之方便力成就後, 還迴入娑婆世界, 敎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 善導之往生禮讚將五念門之順序略加變更, 卽:(一)身業禮拜門(禮拜門), (二)口業讚歎門(讚歎門), (三)意業憶念觀察門(觀察門), (四)作願門, (五)迴向門. 此前三者爲修身․口․意三業, 後二者爲發願․迴向, 卽前三者起行, 後二者安心之意. 此外, 依此五念門而修, 其結果亦有五門, 稱爲五功德門, 又作五果門. 卽:(一)近門, 謂身不再墮入迷界, 而能接近佛之悟界. (二)大會衆門, 謂加入聖者之列. (三)宅門, (四)屋門, 謂此二門成就止․觀之行. (五)園林遊戱地門, 又作敎化地之益. 謂重返迷界, 以救度所有衆生爲樂. 此五念門(五因門)與五功德門(五果門)間, 禮拜門相對近門, 其他各各之二門亦順次有相對之因果關係;此因果兩門中, 前四門之目的在使自己趨入菩提, 故稱爲入門;後一門以救度他人出離苦海爲目的, 故稱爲出門, 以上合稱爲入出二門.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華嚴經孔目章卷四․往生論註略鈔卷下․往生禮讚私記卷上](參閱止觀1476․念佛3208․淨土宗4684)
【오염汚染】
p2472-下→ 謂人受五欲六塵之影響, 而使自性不得淸淨. 又汚染亦含有煩惱之意. 無量壽經卷下, 以蓮花比喩淸淨無汚染. 蓋蓮花出汚泥而不染, 故自古以來多以之比喩不爲世俗環境所汚染之人. 此外, 現今社會上亦廣泛使用汚染一語, 如空氣汚染․水汚染․環境汚染等, 然此汚染多指汚穢不潔之意.
【오엽五葉】
p1170-上→ 指禪宗五代或五家. 禪宗初祖菩提達磨傳法偈(大五一․二一九下):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一說五葉表示五代, 指禪宗經五傳至六祖慧能而得發揚其正法. 另一說則以五葉表示曹洞․臨濟․雲門․潙仰․法眼等五派, 卽達磨對於五家分派之讖語. [景德傳燈錄卷三]
【오영맹吳永猛】
p2825-下→ (1939~ )臺灣澎湖人. 別號濟寬. 中華民國國家博士. 爲東山高級中學創辦人之一. 歷任日本天理大學客座敎授․中國文化大學副校長․經濟系系主任․敎授․慧炬雜誌社社長․中華佛敎居士會理事等職. 著有中國佛敎經濟發展之硏究等書.
【오영탑悟穎塔】
p4114-中→ 位於河南汝南之南關外. 俗傳冬至正午無塔影, 故又稱無影塔. 塔面南而建, 呈六角形, 爲九級樓閣式磚塔, 高約二十餘公尺. 塔身自第一層以上寬度漸小, 高度亦均勻遞減, 故塔之輪廓呈現優美之抛物線形. 塔身下爲單層須彌座, 束腰部分嵌有砌磚雕花卉及動物畫像. 塔身第一層南壁有圓券門, 北壁有磚刻四抹球紋格扇門, 其餘四壁則有磚刻球紋格眼之方形假窗及破子櫺假窗, 造型優美, 玲瓏秀麗. 塔檐下爲仿木結構之斗栱裝飾, 各層塔壁或嵌砌佛像雕磚, 或闢設圭門․壺門․圓券門. 翼角下爲磚雕雙瓣之老角梁頭, 襯以磚雕飛檐․瓦件, 形似飛鳥展翼. 自塔之建築結構分析之, 本塔應建於北宋中․早期, 爲豫南地區現存最古之磚塔.
【오예五翳】
p1205-下→ 指能障蔽日月之五者. 卽煙․雲․塵․霧及阿修羅之手. [摩訶止觀卷五上]
【오汚】
p2472①悉曇字□(ū). 又作烏․汚․憂․優․鄔․甌. 悉曇十二韻之一, 五十字門之一.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釋汚字爲一切法損減不可得之義 ; 方廣大莊嚴經卷四釋之爲一切衆生智慧狹劣之義. 蓋汚字之損減․狹劣之義, 係由梵語 腎na(意譯損減․狹劣)之轉釋而來. 自古以來爲簡別譬喩之塢字□(ū), 而稱此汚字爲損減之汚字. 又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 釋汚字爲報身之義. 日本空海於吽字義中釋汚字爲不可得之義(大七七․四○五中)損減 : 雖云無明住地無邊際, 我慢須彌無頭頂, 而一心虛空, 本來常住, 不損不減是則汚字實義也. (中略)今以佛眼觀之, 佛與衆生同住解脫之床, 無此無彼, 無二平等, 不增不減, 周圓周圓, 旣無勝劣增益之法, 何有上下損減之人, 果名汚字實義.[文殊師利問經卷上字母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悉曇字記](參閱塢5437). ②悉曇字□(o). 又作烏․嗚․奧․汚. 悉曇十二韻之一, 五十字門之一.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釋之爲一切法瀑流不可得. 蓋汚字釋爲瀑流之義, 係由梵語 ogha(意譯瀑流)轉釋而來. 又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釋之爲煩惱之義 ;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字母品釋之爲取之義. [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大方等大集經卷十․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오悟】
p4110-上→ 生起眞智, 反轉迷夢, 覺悟眞理實相. 迷之對稱. 如稱轉迷開悟或迷悟染淨中之悟. 有證悟․悟入․覺悟․開悟等名詞. 佛敎修行之目的在求開悟, 菩提和涅槃爲所悟之智和理 ; 菩提爲能證之智慧, 涅槃爲所證之理, 佛及阿羅漢爲能證悟者. 佛敎由於敎理之深淺不同, 悟之境界亦有區別 ; 小乘斷三界之煩惱證擇滅之理, 大乘唯識宗說悟入唯識之性, 三論宗倡至不可得空之域, 華嚴證入十佛之自境界, 天台證諸法實相, 禪宗則主見性成佛. 總之, 大乘之悟界乃是證見眞理, 斷除煩惱之擾亂, 圓具無量妙德, 應萬境而施自在之妙用. 在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界中有迷悟之分, 前六界爲迷界, 後四界爲悟界, 稱六凡四聖. 若以九一相對來說, 前九界爲因, 後一界爲果, 圓滿之悟界唯有佛界. 又從悟之程度而言, 悟一分爲小悟, 悟十分爲大悟. 若依時間之遲速, 可分漸悟․頓悟. 依智解而言, 解知其理, 稱爲解悟 ; 由修行而體達其理, 則稱證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法華經玄義卷八下․古尊宿語錄卷三十龍門佛眼和尙語錄]
【오塢】
p5437-上→ 悉曇宇□(u). 又作烏․汚․優․屋. 悉曇十二韻之一, 五十字門之一. 金剛頂經釋字母品謂, 塢字門, 表一切法譬喩不可得. 又方廣大莊嚴經卷四謂, 唱烏字時, 出世間諸煩惱亂事之聲(梵 upadrava-bahulaṃ jagat). 另據文殊師利問經卷上字母品載, 塢字含有荒亂․逼迫․譬喩等諸義.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則釋之爲最上最勝(梵 uttama)之義. 又爲簡別於表示減損之義之汚字, 自古以來多稱此字爲譬喩之塢字. [佛本行集經卷十一․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悉曇字記]
【오奧】
p5437-中→ 悉曇字□(au). 又作燠․懊․炮. 悉曇十二韻之一, 五十字門之一. 方廣大莊嚴經卷四(大三․五六○上) : 唱懊字時, 出皆化生聲.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字母品(大一四․四九八上) : 說燠字, 出化生等聲. 蓋 aupapāduka以 au 爲頭, 乃以化生之義, 託釋奧字之義. 大般涅槃經卷八(大一二․四一三中) : 炮者, 謂大乘義, 於十四音是究竟義. 大乘經典亦復如是, 於諸經論最爲究竟, 是故名炮. 準此, 奧字乃母韻中最終之字, 爲究竟之義, 故以之比喩大乘經典之最究竟. [大方等大集經卷十․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悉曇字記]
【오噁】
p5963-上→ 悉曇字□(āḥ)或□. 又作惡. 乃密敎阿字五轉之第五. 大日經疏卷十四(大三九․七二二下) : 又此阿有五種, 阿, 阿(長), 暗, 噁, 噁(長).噁卽第五字, 係□(ā,阿字長音)附上菩提點而成□. 大日經疏卷十四, 說明集合諸字門而成身之事中謂(大三九․七二四下) : 其第五噁字遍一切處, 隨意所作皆得也. 此在身外, 如佛身光, 隨意而用, 不在身內布字之位也. 以阿, 阿(長), 闇, 惡四字配於發心, 修行, 菩提, 涅槃之四轉法門, 而噁字則具足此四轉之方便力, 故稱五轉具足之噁字. 又五轉配五佛有二說 : (一)若依善無畏之東因發心義, 此噁字相當於中央大日. (二)若依不空之中因發心說, 卽爲北方不空成就佛三昧. [大日經疏卷十三, 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五, 大日經疏抄卷七](參閱阿字五轉3613)
【오오백년五五百年】
p1065-上→ 又作五個五百年․五個五百歲․五五百歲. 乃一種宗敎史觀. 類似者有正․像․末三時之說, 如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載, 佛陀入滅後二千五百年間, 可區分爲五個五百年, 以表示佛敎消長之趨勢. 其中, 前二個五百年爲正法之時, 此時有修證解脫禪定之人;第三․第四個五百年爲像法之時, 此時之人雖有修行而無證果, 唯有多聞․布施者;最後一個五百年又稱後五百年, 則爲末法一萬年之初五百年, 此時之人無修無證, 唯以鬥諍而爲正修. (一)第一五百年, 爲解脫堅固(學慧堅固)時期, 得智慧悟道之解脫者爲數甚多. (二)第二五百年, 爲禪定堅固時期, 得禪定者衆多. (三)第三五百年, 爲多聞堅固時期, 此時期熱心聽聞佛法者衆多. (四)第四五百年, 爲造寺堅固時期, 於此時期間熱心建立寺院者頗多. (五)第五五百年, 爲鬥諍堅固時期, 此時期則互相攻伐, 以自說爲優․他說爲劣之鬥諍風氣盛行. [大方等大集經卷三賢護分․釋淨土群疑論卷三․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上․末法燈明記․大乘法相名目卷六下](參閱正像末2002)
【오온마五蘊魔】
p1213-下→ 四魔之一. 又作蘊魔․五陰魔․五衆魔․身魔. 色․受․想․行․識等五蘊, 能使有情衆生受種種障害, 故稱五蘊魔. (參閱四魔1854)
【오온실상五蘊實相】
p1213-下→ 據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一載, 一切衆生皆由色․受․想․行․識五法積聚而成身, 此五蘊卽爲眞如實相之理, 故稱五蘊實相. 卽:(一)色蘊實相, 謂色是質礙幻色, 實是般若眞空;卽幻色而明眞空, 故稱色蘊實相. (二)受蘊實相, 謂受是六根幻受, 實是般若眞空;卽幻受而明眞空, 故稱受蘊實相. (三)想蘊實相, 謂想是緣思幻想, 實是般若眞空;卽幻想而明眞空, 故稱想蘊實相. (四)行蘊實相, 謂行是造作幻行, 實是般若眞空;卽幻行而明眞空, 故稱行蘊實相. (五)識蘊實相, 謂識是分別幻識, 實是般若眞空;卽幻識而明眞空, 故稱識蘊實相.
【오온五蘊】
p1212-中→ 梵語 pañca-skandha, 巴利語 pañca khandhā 又作五陰․五衆․五聚. 三科之一. 蘊, 音譯作塞健陀, 乃積聚․類別之意. 卽類聚一切有爲法之五種類別. (一)色蘊(梵 rūpa-skandha), 卽一切色法之類聚. (二)受蘊(梵 vedanā-skandha), 苦․樂․捨․眼觸等所生之諸受. (三)想蘊(梵 saṃjñā-skandha), 眼觸等所生之諸想. (四)行蘊(梵 saṃskāra-skandha), 除色․受․想․識外之一切有爲法, 亦卽意志與心之作用. (五)識蘊(梵 vijñāna-skandha), 卽眼識等諸識之各類聚. 五蘊係總一切有爲法之大別, 在俱舍等所立七十五法中, 總類聚有爲之七十二法爲五蘊, 唯識家則立百法, 合有爲之九十四法攝爲五蘊, 皆不包括無爲法. 五蘊通有漏․無漏及善․不善․無記三性, 故諸論中亦以各種名稱說明其種別, 如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五等, 在五蘊之中, 特以屬於有漏者名爲五取蘊. 大乘義章卷八本更就有漏․無漏及三性, 總立九種, 卽:(一)生得善陰, (二)方便善陰, (三)無漏善陰, (四)不善五陰, (五)穢汚五陰, (六)報生五陰, (七)威儀五陰, (八)工巧五陰, (九)變化五陰. 其中前三者爲善, 第四爲不善, 後五者爲無記;又第三屬無漏, 其餘均屬有漏. 又摩訶止觀卷五上及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等, 亦各出其說. 小乘多數派別由對五蘊之分析, 得出人無我之結論, 主張人我爲五蘊之暫時和合, 唯有假名, 而無實體. 大乘學說不僅否認五蘊和合體(人我)之眞實性, 亦否認五蘊本身之眞實性, 進而發展法無我之理論. [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九․般若心經․集異門足論卷十一․俱舍論卷一․卷二十九․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大毘婆沙論卷七十四․顯揚聖敎論卷五․順正理論卷一․卷二]
【오온유五蘊喩】
p1213-上→ 據大莊嚴經卷十二載, 衆生皆由色․受․想․行․識五法積聚而成身, 故佛爲頻婆娑羅王說世間諸法皆非堅實, 而以喩說之, 卽:(一)色如聚沫喩, 色指衆生色身, 沫卽水沫. 謂沫因風吹水成聚, 虛有相狀, 體本不實;以譬衆生色身亦如聚沫, 虛假不實. (二)受如水泡喩, 謂水因風動, 或因物繫, 忽爾成泡, 須臾卽沒;以譬衆生所受苦樂之事亦如水泡, 起滅無常. (三)想如陽燄喩, 陽燄指日光. 謂遠望曠野, 日光發燄, 如水溶漾, 而實非水, 以渴者想爲水故;以譬衆生妄想亦如陽燄, 本無實體, 因念成想, 皆爲虛妄. (四)行如芭蕉喩, 行卽造作之義. 謂芭蕉體爲危脆之物, 無有堅實;以譬衆生造作諸行, 亦如芭蕉之虛脆而無堅實. (五)識如幻事喩, 識卽分別之義. 謂如幻巾爲馬․幻草木爲人, 皆由幻覺所成, 本無實體;以譬衆生識心分別諸法, 皆隨境生滅, 亦無有實.
【오온택五蘊宅】
p1213-上→ 人之身心乃由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假和合而成, 譬身心如家宅, 故稱五蘊宅. [最勝王經卷四]
【오외五畏】
p1120-上→ 梵語 pañca-vibhīṣaṇa. 指五種怖畏, 卽見道以前之人(或稱初學菩薩)有五種怖畏之心. 又作五恐怖․五怖. 卽:(一)不活畏, 初學之人雖行布施, 然恐己不能活, 故每每不能盡其所有. (二)惡名畏, 例如初學之人雖欲化度衆生而入於酒肆之間, 然未能安行自若, 因恐他人譏謗之故. (三)死畏, 又作命終畏. 雖發廣大之心, 施與財物等, 然恐死而不能捨身命. (四)惡道畏, 又作墮惡趣畏. 造不善業, 恐墮三塗惡道, 故恒怖畏. (五)大衆威德畏, 於大衆中或有威德者之前, 恐自己言行有失, 而不能善解法義, 作獅子吼. [新華嚴經卷三十四․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九]
【오욕五欲】
p1149-中→ 梵語 pañca kāmāḥ 巴利語 pañca kāmā ①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 指染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所起之五種情欲. 卽:(一)色欲(梵 rūpa-kāma), 謂男女之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等種種妙色, 能使衆生樂著無厭. (二)聲欲(梵 śabda-kāma), 謂絲竹與環珮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 能使衆生樂著無厭. (三)香欲(梵 gandha-kāma), 謂男女身體之香及世間一切諸香, 能使衆生樂著無厭. (四)味欲(梵 rasa-kāma), 謂各種飮食肴饍等美味, 能使衆生樂著無厭. (五)觸欲(梵 spraṣṭavya-kāma), 謂男女之身有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衣服等種種好觸, 能使衆生樂著無厭. 又相對於欲界粗弊之五欲, 稱色界․無色界之五欲爲淨潔五欲. [佛遺敎經․大智度論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訶止觀卷四下]. ②指財欲․色欲․飮食欲․名欲․睡眠欲. 卽:(一)財欲, 財卽世間一切之財寶. 謂人以財物爲養身之資, 故貪求戀著而不捨. (二)色欲, 色卽世間之靑․黃․赤․白及男女等色. 謂人以色悅情適意, 故貪求戀著, 不能出離三界. (三)飮食欲, 飮食卽世間之肴饍衆味. 謂人必藉飮食以資身活命, 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名欲, 名卽世間之聲名. 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 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睡眠欲, 謂人不知時節, 怠惰放縱, 樂著睡眠而無厭.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四]
【오우사烏尤寺】
p4174-下→ 位於四川樂山縣凌雲山南方之烏尤山上. 烏尤山突出江濱, 形如犀牛, 故又稱烏牛山. 山上古木森森, 翠竹幽篁, 飛巒疊翠, 風景絶佳. 烏尤寺原名正覺寺, 創建於唐代, 北宋改今名. 今寺內天王殿․彌勒殿․如來殿․大雄殿等, 係明․淸之建築. 鳥尤之別名離壘, 寺之山門上題有壘抵二字. 寺中大殿供有千手觀音像, 雕刻精緻, 名聞遐邇. 此外, 另有許多著名塑像, 五百羅漢之外, 以風波禪師與濟公禪師像最著名. 兩座塑像與眞人大小相近, 姿態生動, 口角眉目之間尤其傳神. 寺中有爾雅臺, 相傳係漢犍爲郡郭舍人注釋爾雅之處.
【오운五雲】
p1164-下→ 指五障. 譬指修道之五障․女子五障, 及欺․怠․瞋․恨․怨等五障, 猶如雲之蔽覆於物, 令其不得成就之意. (參閱五障1194)
【오원건립五願建立】
p1211-下→ 又作五願開示. 爲一願建立之對稱. 卽在日本眞宗, 相對善導․法然等諸祖以阿彌陀佛之第十八願建立法門, 日僧親鸞以五願建立淨土眞宗之法義, 稱爲五願建立. 五願, 指彌陀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一必至滅度願․第十二光明無量願․第十三壽命無量願․第十七諸佛稱名願․第十八至心信樂願. 一願建立係相對諸行往生而建立念佛往生之法, 爲相對門之分位;五願建立則明示唯信正因之義, 以建立眞實之法義, 是爲絶待門. [往生論註卷上․顯淨土眞實敎行證文類](參閱一願建立84)개
【오원五願】
p1211-中→ 菩薩所起之五種願心. 卽:(一)發心願, 謂初發無上大菩提心. (二)生願, 謂爲利他, 願未來世生於善趣. (三)境界願, 謂爲利他, 求於未來世得知五無量境界(衆生境無量․世界無量․法界無量․調伏界無量․調伏界方便界無量)之智. (四)平等願, 謂爲利他, 願未來世成就一切菩薩四攝行平等. (五)大願, 謂爲利他, 願未來世以四攝法平等饒益衆生. 此五願中, 第一願爲自利之願, 後四願則屬利他之願. [菩薩地持經卷八․大乘義章卷十二]
【오원悟元】
p4111-上→ (1615~1678)淸初臨濟宗僧. 當湖(浙江)人, 俗姓曹. 號一初. 十歲卽解佛經妙義. 年十八父母俱喪, 禮桐月菴之鴛湖妙用和尙, 後因妙用赴閩, 遂從興善弘遠落髮. 次年妙用返天童山, 住桐月菴, 師至此親侍之. 師二十八歲, 妙用再赴閩之際, 請師陞座於建寧(福建)普明寺, 師以養病辭卻. 後受其師之囑付, 謁寶壽寺之石雨明方, 請爲妙用之語錄作序 ; 復謁東塔之雪嶠圓信, 請爲妙用全錄之編刻盡力. 康熙十七年示寂, 享年六十四, 法臘四十二. [續燈正統卷三十四․五燈全書卷六十八]
【오원奧院】
p5438-上→ 日本佛敎建築用語. 日本之神社․佛寺等處, 除本殿․本堂外, 尙有奧院爲開山祖師之靈堂, 多建於巖窟等幽邃之處.
【오위무심五位無心】
p1090-下→ 無分別識心生起, 稱爲無心位, 亦卽諸轉識不現起之時. 此係法相宗針對第六意識暫時間斷之時所立之五種無心之位. 此五種無心位卽:無想天(梵 āsṃjñika)․無想定(梵 asaṃjñi-samāpatti)․滅盡定(梵 nirodha-samāpatti)․極重睡眠(梵 acittaka)․極重悶絶(梵 mūrcchā). 卽:(一)無想天, 於色界之第四禪天共有八天, 其中第三天(廣果天)之別處卽爲無想天. 若於生前修無想定者, 可藉厭離粗想之力而生於此天. 一旦生於此天中, 則除初生之時與命終之時暫時有想之外, 其餘中間之五百大劫, 其不恆行之六識及心所皆斷絶不起, 無心無想, 受無心之果報. (二)無想定, 爲生於無想天之因, 乃異生凡夫(外道或凡夫)爲生於無想天而修習之無心三昧. 於色界之第三禪天共有三天, 其中最後一天爲遍淨天. 若已伏滅遍淨天之貪, 而未伏滅第四禪天以上之染汚時, 生起出離想之作意(卽厭離低下之土而欣想彼天之果)而入此定, 其時, 不恆行之心及心所悉皆斷滅, 卽第六識心王․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等, 共二十二法全部斷滅. (三)滅盡定, 唯有聖者能得, 係一種無漏之無心定. 聖者修定時, 生起以止息想作意而入此定. 其時, 不僅斷滅不恆行之六識, 且恆行染汚之七識及與之相應之五遍行․別境之慧․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與八隨煩惱等, 共十九法全部斷滅. 以七日爲極限. (四)極重睡眠, 是因極度疲乏之緣所引起. 衆生睡眠之時, 眼耳鼻舌等六識昏昧, 不能見聞覺知, 故亦屬無心之位. (五)極重悶絶, 係因風熱等之緣所引起. 衆生驚倒悶絶之時, 六識昏昧, 見聞覺知一時頓息. 又於此極重睡眠․極重悶絶二位中, 六識皆不現行. 氣絶時亦無意識, 屬悶絶之最極, 故應攝入極重悶絶. 要言之, 處此五位, 六識及其相應之心所皆不現行, 故稱無心. 此外, 五位之中, 異生凡夫有四, 卽除滅盡定以外之四者. 聖者僅有三, 卽滅盡定․睡眠及悶絶;其中, 如來及自在菩薩無睡眠及悶絶, 故僅有滅盡定一者. 另於瑜伽師地論卷十三亦擧出六位無心說, 卽於此五位加上無餘依涅槃界.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三․瑜伽師地論釋․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本․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下末]
【오위백법五位百法】
p1089-下→ 諸法的分類之一. 俱舍宗立五位七十五法之說, 而唯識(法相宗)則將一切法分類爲五位百法. 此百種事象竝無實體, 僅爲分位而假立者. 在百法中, 心最殊勝, 雖無物質對象, 然由心而有變化對象之情形. 心王中, 除六識外, 另有末那識與阿賴耶識. 唯識之特色, 卽就百法彼此間之組合與關係, 說明心之活動與現象, 具體把握精神現象之多樣性與複雜性, 且以分析之方法說明而加以理解, 此卽佛敎對於心理之硏究. 所謂百法, 卽:(一)心王,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 加上末那識․阿賴耶識, 共計八種. (二)心所有法(心所), 凡五十一種, 槪分爲:(1)遍行(無善惡之性格而普遍現起於各場合之心), 有作意․觸․受․想․思等五種. (2)別境(有特定對象所引起之心), 有欲․勝解․念․定․慧等五種. (3)不定(由共同所起之心以分善惡, 然其自體則無一定之性格), 有悔․睡眠․尋․伺等四種. (4)善(卽善心所), 有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勤․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等十一種. (5)根本煩惱, 有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種. (6)隨煩惱(上述煩惱與事相違時所應現而較輕之煩惱), 有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擧․惽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二十種. (三)色(可變化, 且有一定之空間, 而與其他之物不能相容者), 有眼․耳․鼻․舌․身等五根, 與色․聲․香․味․觸等五對境, 及意識對象之法處所攝色者, 凡十一種. (四)心不相應法(不存於以上所述各法之中), 有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等二十四種. (五)無爲法(不假造作之法), 有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滅․想受滅․眞如等六種. 上記五類百法中除無爲法外, 其餘四類均屬有爲法. 其分類係根據大乘百法明門論․成唯識論等所立者, 而與諸論之說略異. 例如瑜伽師地論卷一, 於五十一種心所有法之外, 另加邪欲․邪勝解二者.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 於六種煩惱外, 別立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等五種惡見. 顯揚聖敎論卷一, 於十一種色法外, 另加地․水․火․風等四大種. 大乘五蘊論, 於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中, 僅列前十四項, 流轉․定異等後十項則不擧. [成唯識論卷七․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二․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오위五位】
p1087-中→ 指五種類別. ①部派佛敎將一切法分爲五種. 又作五事․五法․五品等. 卽:(一)色法, 指物質界. (二)心法, 指構成心主體之識. (三)心所法, 指心之作用. (四)心不相應行法, 非色法․心法而與心不相應之有爲法, 例如生住異滅, 便是說明存在之現象. (五)無爲法, 其生滅變化竝非因緣所作, 亦不起作用. 俱舍論等, 更對此五位加以分類, 將色法析爲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法四十六種․不相應行法十四種․無爲法三種, 合計七十五種, 故有五位七十五法之稱. 大乘唯識宗則分心法爲八種․心所法爲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無爲法六種, 合計百種, 故稱五位百法. 以俱舍等宗派而言, 五位之順序爲:色․心等, 此乃認爲心外之對象實在而有, 由此再起內心之心․心所. 而唯識宗則提出不同之主張, 卽以心․心所等順序表示諸法皆唯識所變現, 其本身竝無實體. [俱舍論卷四․順正理論卷十․成唯識論卷七․百法明門論疏卷上․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末]. ②指大乘五位, 又作唯識五位․唯識修道五位. 唯識宗將大乘菩薩之階位分爲五等, 卽:(一)資糧位, 卽含攝有漏善以達佛果之位. 指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諸位菩薩, 以福德智慧爲助道資糧, 故稱資糧位. 十住․十行․十迴向之菩薩階位又稱大乘三賢位. 其中, 十住偏重修理觀, 十行偏重修事觀, 十迴向多修理事不二觀. 此類修行稱爲大乘順解脫分, 雖已能斷除分別二執之現行, 然對於能․所取之種子依舊潛伏未除, 此係唯識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階段. (二)加行位, 指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位菩薩, 由得福智資糧, 加功用行而入見道(歡喜地), 住眞如位, 稱爲加行位. 卽於資糧位所積集之善, 更進一步爲得無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 此位能達無二我而有二無我之境界, 然心中仍變帶如相現前, 故仍非實住之唯識境界, 稱爲大乘順抉擇分. (三)通達位, 又作見道位. 初地菩薩體會眞如, 智照於理, 得見中道, 故稱通達位. 卽證得初無漏智, 竝體得眞如理之位. 此係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階段, 相當於初地之入心, 故又稱見道位. (四)修習位, 又作修道位. 指二地至十地菩薩, 得見道已, 爲斷除障, 復修習根本智, 故稱修習位. 卽於通達位證得眞如理, 再反覆修習之位. (五)究竟位, 指妙覺佛證此果位, 最極淸淨, 更無有上, 故稱究竟位. 卽指佛果之位. [成唯識論卷九․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五․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唯識三十論頌․大乘法相名目卷一中]. ③指小乘五位, 卽:(一)資糧位, 又分三位:五停心․別相念(各別觀察四念處)․總相念(總觀察四念處). (二)加行位, 其位有四:煖位(未見智火, 已得煖相)․頂位(觀行轉明, 如登山頂悉皆明了)․忍位(於四諦法忍可樂修)․世第一位(雖未能證理, 而於世間最勝), 此四位加功用行, 取證道果. (三)見道位, 指聲聞初果斷三界見惑, 見眞空之理. (四)修道位, 指第二․三果修四諦道法, 斷欲界思惑. (五)無學位, 指聲聞第四果阿羅漢, 斷盡三界見思惑, 眞理究竟, 無法可學. [天台四敎儀集註卷下]. ④對於心之狀態, 禪宗亦分爲五位. 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爲擧示修行者, 而提出五位之主張, 稱洞山五位. 可分爲正偏五位與功勳五位二種. (一)正偏五位, 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等五位. 正是陰, 意卽眞如之本體;偏是陽, 意卽生滅之現象. 正中偏指平等中存有差別;偏中正指差別卽平等. 基於此, 作靜中之動之修行工夫, 則謂正中來;動中之靜則爲偏中至. 兼以上二者, 達於自由自在之境界, 卽謂兼中到. 對此, 曹山本寂曾以君臣爲例而說明之. (二)功勳五位, 指向․奉․功․共功․功功等五者. 卽知衆生本具佛性, 求達佛果(向), 爲證佛性而修行(奉), 見佛性(功), 雖已達自由之覺位, 尙有其作用(共功), 最後更超越前者, 而達自由自在之境界(功功). [景德傳燈錄卷十七․曹山元證禪師語錄․洞上古轍卷上](參閱洞山五位3869)
【오위칠십오법五位七十五法】
p1089-上→ 爲俱舍宗對一切法之分類. 一切事象可分七十五種類別, 槪分之爲五大類. 此七十五種類別與種種形象相應, 卽以心爲主體, 由相對關係之立場而說明一切現象與超現象. 卽:(一)色法(指一切物質), 卽眼․耳․鼻․舌․身等感覺作用及其所對應之色․聲․香․味․觸, 與不能表示其實體之無表色, 凡十一種. (二)心法(心的作用之主體)一種, 卽六識心王. (三)心所有法(略稱心所, 卽心之作用)凡四十六種, 槪分爲:(1)大地法(與一切心相應之作用), 有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三摩地等十種. (2)大善地法(僅與一切善心相應之心所), 有信․不放逸․輕安․捨․慚․愧․無貪․無瞋․不害․勤等十種. (3)大煩惱地法(與一切不善心, 及雖非惡非善, 卻有礙於道的心相應之心所), 有癡․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擧等六種. (4)大不善地法(與一切不善心相應之心所)有無慚․無愧等兩種. (5)小煩惱地法(與無明相應, 而不能同時升起兩種以上之心所), 有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等十種. (6)不定地法(不定相應, 卽上述各心所之外者), 有尋․伺․睡眠․惡作․貪․瞋․慢․疑等八種. (四)心不相應行法(非色法, 亦非心․心所之存在), 有得․非得․衆同分․無想․無想定․滅盡定․命根․生․住․異․滅․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種. (五)無爲法(本身旣無生滅之變化, 亦不因任何作用而升起生滅變化), 有虛空․擇滅․非擇滅等三種. 其中, 心所有法之分類與數目, 與大毘婆沙論․順正理論卷十一等所列擧者稍異. 又七十五法若就色․非色分別, 色法十一種爲色, 餘六十四法是非色;若就有對․無對分別, 五根與五境爲有對, 餘六十五法是無對;若就有爲․無爲分別, 前七十二法爲有爲, 後三種是無爲;若就相應․不相應分別, 心與心所法等四十七種爲相應, 餘二十八種是不相應;若就四大種所造․非所造分別, 眼等五根․色․聲․香․味及無表爲所造, 觸通所造․非所造, 餘六十四法是非所造. 若就諦․非諦分別, 七十三法是諦, 虛空與非擇滅爲非諦. [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二․卷七十五․入阿毘達磨論卷上․維摩經疏菴羅記卷十八․俱舍論光記卷四․俱舍論法宗原](參閱七十五法88)
【오유五唯】
p1145-中→ 梵語 pañca tanmātrāṇi. 又作五唯量․五微塵․五塵. 爲數論學派二十五諦之一科, 指從我慢(自我意識)産生之色․聲․香․味․觸等五種, 約等於五境. 此非吾人在感覺上所能體識之極細微元素, 由此, 色唯生火大, 聲唯生空大, 香唯生地大, 味唯生水大, 觸唯生風大. 唯乃指僅有此五者爲本體而能生之意. [南本涅槃經卷三十五․金七十論卷上․外道小乘涅槃論․俱舍論光記卷三․大乘義章卷六․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本]
【오윤강吳潤江】
p2828-下→ (1906~1979)廣東開平人. 爲藏密紅敎十八代傳人, 貝雅達賴祖師之第三代傳人. 幼讀經史子集, 又習佉盧文於聖心書院. 後經商, 曾任英文日報翻譯之職. 民國十四․五年間(1925~1926)久病不癒, 始歸依佛敎. 二十年於南京佛敎居士林受諾那呼圖克圖灌頂, 修習紅敎無上瑜伽. 此後乃積極弘揚藏密紅敎法門. 嘗編印大白傘蓋佛母總持陀羅尼經, 啓發學人念觀三昧, 奠定廣東藏密基礎. 大陸淪陷後, 在香港九龍創建諾那精舍, 爲密敎道場, 竝常來臺灣及國外弘法. 遺著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諾門普傳眞言․聖救度佛母修持法․佛敎的宇宙觀及人生觀等書.
【오율률烏律律】
p4178-上→ 禪林用語. 又作烏律率․烏律卒․烏律漆․黑律漆. 其意作黑漆漆. 常見於禪林語錄. 西巖錄(卍續一二二․一七七上) : 主丈子, 機不密, 通身烏律律.
【오은晤恩】
p4613-上→ (912~986)宋代僧. 江蘇常熟人, 俗姓路. 字修己. 年十三聞誦彌陀經, 遂出家, 初學南山律, 未久, 隨從錢塘慈光院志因轉習天台敎觀. 通法華․金光明․止觀等玄旨, 辯才無礙, 人莫能敵, 時稱義虎. 時, 天台經籍遇會昌之廢佛, 多已湮沒, 師乃反覆思索十妙之始終, 硏覈五重之旨趣, 講玄義․文句․止觀二十餘遍, 法華大旨得以復傳. 師常日一食, 不離衣鉢, 不蓄財貨, 臥必右脅, 坐必跏趺, 不言俗事, 不喜交遊, 雖袞公豪族亦不屈就. 接引學徒甚嚴, 常嘆無戒者多, 先誨以淨業, 後不問賢愚悉示一乘圓意. 宋雍熙三年八月初, 自知臨終將近, 絶食禁言, 一心念佛, 至二十五日爲弟子說止觀旨歸․觀心大義後, 卽端坐示寂, 世壽七十五. 其門下以靈光洪敏․奉先源淸最著名. 宋以後天台宗分山家․山外兩派, 以晤恩爲山外之鼻祖. 著有三大部․金光明玄義文句․金錍論等. [宋高僧傳卷七․佛祖統紀卷十]
【오음세간五陰世間】
p1160-中→ 五陰之世間. 爲三世間之一. 又作五蘊世間․五衆世間. 卽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之法, 有十界有漏․無漏等之差別. 摩訶止觀卷五上載, 十法界雖通稱爲陰入界, 然其一一之法界實則各有不同, 如三途爲有漏之惡陰界入, 三善爲有漏之善陰界入, 二乘爲無漏之陰界入, 菩薩爲亦有漏亦無漏之陰界入, 佛爲非有漏非無漏之陰界入;卽以十種之陰界各自不同之故, 稱爲五陰世間. 此乃天台智顗大師根據大智度論所立之說法. [大智度論卷四十七․大般涅槃經疏卷十八․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三]
【오음五音】
p1124-下→ 我國古傳之五種音調. 又作五聲․五調子. 卽宮․商․角․徵․羽. 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淸風時發, 出五音聲;微妙宮商, 自然相和.卽說極樂淨土之七寶諸樹, 淸風吹時, 出五音之聲. 五音之中, 宮爲土聲, 其音最濁, 爲壹越調, 配於中央. 商爲金聲, 次濁, 爲平調, 配於西方. 角爲木聲, 半淸半濁, 爲雙調, 配於東方. 徵爲火聲, 微淸, 爲黃鍾調, 配於南方. 羽爲水聲, 其音最淸, 爲盤涉調, 配於北方. 後世密敎遂以五音配列五智․五佛․五部․五色等, 宮表中央法界體性智, 商表西方妙觀察智, 角表東方大圓鏡智, 徵表南方平等性智, 羽表北方成所作智.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八之二․淨土五會念佛法事儀讚․漢書律曆志第一上․通典卷一四三․隋書音樂志第九] 呂 中 律 雅 雅 樂 樂 之 之 呂 律 旋 旋 曲 曲 曲 甲1 宮宮 宮 12變宮 11嬰羽羽 10羽羽 9 8徵徵徵 7變徵 6角角 5角 4嬰商 3商商商 2 1宮宮宮
【오음치성고五陰熾盛苦】
p1160-下→ 梵語 saṃkṣepeṇa pañcopādāna-skandha-duḥkha, 巴利語 pañc upādhāna-kkhandhāpi dukkhā 又作五盛陰苦․五取蘊苦. 爲八苦之一. 指人各具五陰而諸苦熾盛, 亦指有漏的五蘊之苦. 例如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所欲不得等, 均屬之. [中阿含經卷七․增一阿含經卷十七․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大智度論卷二十三․顯揚聖敎論卷十五․大乘義章卷三本](參閱八苦291)
【오음칠성五音七聲】
p1125-上→ 爲我國自古相傳用以表示音律高低之法. 梵唄音譜所用之十二音律之音階亦由此而成(示圖於後). 五音中以宮調最低, 依商․角․徵․羽次第增高. 又於角下加變徵, 羽下加變宮, 乃成七聲. 七聲復有律旋․呂旋之別, 加變徵․變宮爲呂旋;若於商下加嬰商․羽下加嬰羽, 則稱律旋. [通典卷一四三․隋書音樂志第九․禮記注疏卷三十七]
【오의분통五義分通】
p1169-上→ 南山四分律宗所說. 四分律之本位雖爲小乘, 然有一分通於大乘. 求其義於本律, 凡有五處. 以此五處之義, 知分通於大乘, 稱爲五義分通. 卽:(一)沓婆厭無學, 四分律卷三載, 有沓婆羅子阿羅漢, 思惟此身無常, 生滅而不堅固, 欲求牢固之法, 欲以己力供養於僧. 卽厭無常生滅之三乘身, 求菩薩之法, 迴心於大乘, 修利他之行. (二)施生成佛道, 四分僧戒本有迴向文(大二二․一○三○下):我今說戒經, 所說諸功德, 施一切衆生, 皆共成佛道.由皆共成佛道一語, 知非小乘. (三)相召爲佛子, 四分律卷一序中有如是諸佛子․佛子亦如是等語, 小乘戒中常稱僧衆爲比丘, 梵網經卷下所說之大乘戒中乃稱佛子. 今以佛子之稱呼召, 故知其意在大乘之佛道. (四)捨財用非重, 此於懺悔捨墮罪時, 先向僧衆捨出其所犯之財體(如贓物等), 而後行懺悔之法, 僧衆一旦沒收其財物, 懺悔之後, 復以之還於本人. 四分律宗雖不還於本人, 而於僧中用之, 亦僅結突吉羅之輕罪, 不成偸盜之重罪. 此因懺悔之人旣已誠心捨出, 則彼之財物卽非彼之所有, 是爲以意業爲主之大乘義. (五)塵境非根境, 謂色聲等之塵境爲眼識等之所識知, 而非眼根等之所曉了. 四分律卷十一釋小妄語戒中, 有見者眼識能見, 聞者耳識能聞, 觸者三識能觸, 鼻識․舌識․身識, 知者意識能知等語, 非同小乘有部之以根見爲正義, 乃爲大乘識見之義.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三下․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三之一․濟緣記卷三下]
【오의사烏衣寺】
p4176-中→ 位於金陵(江蘇江寧)之佛寺. 鳩摩羅什之門人慧叡(355~439)嘗入廬山隨侍慧遠, 後至京師, 留止於本寺, 講說衆經, 大揚宗風, 後於劉宋元嘉十六年(439)示寂. 又與慧叡同時之慧義(372~444)亦住本寺弘法, 竝於元嘉二十一年示寂於此, 另有南齊曇遷(384~482)亦嘗住本寺. [梁高僧傳卷七慧叡傳․慧義傳․卷十三曇遷傳]
【오의서奧義書】
p5439-上→ 梵名 Upaniṣad. 音譯作優波尼沙土. 爲古印度之哲學書. 係以梵文書寫, 爲師徒對坐密傳敎義之書籍, 故稱奧義書. 爲記述印度哲學之原本思想. 蓋印度之宗敎始於對吠陀之讚頌, 其後以說明用法與儀式爲目的之梵書興起, 其中有一章名之爲阿蘭若迦(梵 Āra伸yaka), 奧義書卽爲說明此章而編述. 阿蘭若迦之說幽微, 取森林遁世者所讀誦之義而名之爲森林書, 特重形式與神學方面, 而奧義書則與之相反, 屬於純正哲學. 其以闡釋吠陀終極意義爲旨, 繼續吠陀末期之哲學思想, 發揮新見地, 此部分又稱吠檀多(梵 Vedāna). 原意或爲吠陀之最後部分, 後轉解爲吠陀之究竟意義, 其後之發展特受重視, 成爲後代各派哲學之根源. 今之傳本多達二百餘種, 主要者有十數種, 總稱古代奧義書, 完成於紀元前八百年至紀元前六百年. 此後十數世紀, 仍有陸續增添之作, 稱爲新奧義書. 以文體爲別, 可分古散文․散文․新散文三種. 自古被視爲天啓文學(梵 Śruti), 爲印度正統婆羅門思想之淵源, 亦爲後世哲學․宗敎思想之典據․根幹. 書中各篇竝非由同一作者, 將統一之思想, 以一定之形式敘述, 而係歷經悠長年月編集完成者, 故摻雜各種新舊思想, 且缺乏中心主體與統一性. 其實際編纂者無疑爲歷代之婆羅門. 此外, 亦可說奧義書之出, 乃象徵吠陀祭祀萬能主義之反動思想, 亦爲促成佛敎興起之契機. 總結奧義書全書之思想, 係以大宇宙本體之梵, 與個人本質之我爲一體, 乃宇宙萬有之根本原理, 此卽梵我一如思想, 亦爲觀念論之一元哲學. 順此根本原理, 萬事萬物之發生必有其一定之順序. 人類生命卽因業之故, 而於輪迴之道中往返, 將人類之行爲, 以善惡果報之道德要求爲基礎, 而展開輪迴轉生之思想. 如經禪定與苦行來認識梵我一如之眞理, 卽可解脫生死輪迴之束縛, 而到達常住不滅之梵界(梵 Brahma-loka), 此卽人生最高目的. 此一觀念論思想係說明一切現象界皆爲虛妄, 唯獨梵爲唯一之實在, 竝以梵․我代表心與物之兩面, 而生成宇宙萬物. 古代印度哲學中, 由此一思想, 漸而産生有神論諸派系. 經過後期奧義書, 其哲學思想發展更形複雜, 因此印度哲學諸派之産生愈加分歧繁雜. 本書譯本極多, 最古者爲波斯譯本, 其後有拉丁譯․德譯․英譯․中譯․日譯本等. [P. Deussen : Allgemein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H. Oldenberg : Die Lehre der Upanishaden und die Anfänge des Buddhismus]
【오의五衣】
p1087-上→ 梵語 pañca cīarāṇi, 巴利語同. 又稱尼五衣. 卽僧伽梨(梵 saṅghāṭī 巴同)․鬱多羅僧(梵 uttarāsaṅga, 巴同)․安陀會(梵 antarvāsa, 巴 antaravāsa)․僧祇支(梵 saṃkakṣikā 巴 saṅkacchā)․厥修羅(梵 kusūla)等比丘尼所著用之五種衣. 前三者與比丘三衣同爲大衣․上衣․內衣. 僧祇支又作祇支․掩腋衣․覆膊衣, 爲一長方形布, 披著於左肩, 掩蔽左膊, 另一端則斜披以掩右腋. 厥修羅又譯作수衣, 卽尼師所著之下裙. [十誦律卷四十六․摩訶僧祇律卷三十․卷三十八․四分律卷二十七․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參閱三衣551․法衣3346)
【오의五意】
p1165-中→ ①意識之所依卽爲意(末那識). 依大乘起信論之觀點, 意有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等五種名. 卽依心而生起意, 此心卽衆生心, 亦卽阿賴耶識, 爲一切物之本體;故依阿賴耶識而說有無明. (一)業識, 卽由於阿賴耶識之根本無明不覺而生起心動(卽妄心現起). (二)轉識, 卽依心動而産生能見之相, 亦卽主觀之作用. (三)現識, 卽能現起一切之境界, 亦卽客觀之對象. (四)智識, 卽有分別境界之能力, 認爲其對象是心外的實在物. (五)相續識, 指不斷的分別作用(念), 亦卽由認識而有種種槪念積留於心識中而相應不斷, 由此故産生意識. 有關阿賴耶識與五意․意識間之關係, 慧遠在起信論義疏卷上末說, 心是第八識, 五意是第七識, 意識是第六識. 而在法藏之起信論義記卷中末則說, 五意之中, 業識․轉識․現識是第八識之自體分․見分․相分, 後二識是意識, 至於第七識則未言及. 又元曉之起信論疏記卷三亦認爲業․轉․現三識是第八識, 智識是第七識, 相續識是第六識. [釋摩訶衍論卷四]. ②法華經稱人意․天意․慧意․菩薩意․佛意等爲五意.
【오의평등五義平等】
p1169-下→ 心王與心所互相對應作用(相應法), 共有五義, 卽:(一)所依平等, 如心王依眼根, 心所亦依眼根;此乃兩者依於相等之事物. (二)所緣平等, 指心王與心所所取之對象平等. (三)行相平等, 指心王․心所中顯現之對象的形態平等. (四)時平等, 心王與心所同時作用, 故稱時平等. (五)事平等, 心王與心所作用時, 乃一個心王與同一種類之心所起作用, 竝非同時有兩個以上的心王或心所. 亦有主張除去行相平等, 而說四義平等者. [俱舍論卷四]
【오이고특奧爾高特】
p5440-上→ (Colonel Henry Stell Olcott, 1832~1907)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橘城, 就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時卽已篤信佛敎, 一八七五年成立靈智學會, 勸人改奉佛敎. 自陸軍上校退役後, 復入哥大攻讀法律, 旋與俄籍妻子波拉瓦斯基(H.P. Blavatsky)赴印度參學, 創立印度靈智學會分會, 倡導硏究各宗敎, 比較而擇其殊勝者終身信奉之. 一八八○年, 二人相偕赴錫蘭, 有鑑於錫蘭佛敎之衰敗及受基督敎之迫害, 遂在可倫坡設立佛敎靈智學會(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 以促進世界上各宗敎之和平友好, 保衛宗敎不受壓迫, 且聯合當地四衆領袖募化成立佛敎學校四百餘所. 如阿難陀學院(Ananda College)․法王學院(Dharmaraja College)․摩哂陀學院(Mahinda College)等皆是當時所創立. 又以近代敎育法授豫佛法與科學, 竝吸引不少西方學者至錫蘭, 計劃發展錫蘭國家敎育及佛敎敎育. 此外又募印英文佛敎徒(The Buddhist)雜誌等. 現代世界佛敎敎旗亦爲奧氏所設計. 氏之弘揚佛法, 係採取比較各宗敎敎義之方式, 認爲佛敎之精奧․平等․究竟等特點與科學竝不相悖, 竝且有科學所不及之處.
【오이국烏夷國】
p4176-上→ 梵名 Agni. 位於新疆之古國名. 又作亻烏夷國․烏耆國. 以南疆東北部之喀喇沙爾(Karashar)爲中心. 其東爲高昌, 西與龜玆爲鄰. 東晉末年西行求法之智嚴及寶雲等, 曾於此地出會法顯.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敎史(湯用彤)第十二章]
【오이吳怡】
p2826-中→ (1939~ )浙江靑田人.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硏究所, 獲國家博士學位. 曾任文化大學哲學系主任及哲學硏究所所長, 後赴美講學. 著作有公案禪語等書, 竝譯有禪學的黃金時代等.
【오인비기五人非器】
p1042-下→ 非器, 指非受持佛法之機根. 對華嚴經而言, 非信行之器者, 有無信․違眞․乖實․狹劣․守權等五種人, 稱爲五人非器. 卽:(一)無信非器, 以聞大經而生誹謗, 墮於惡道. (二)違眞非器, 依傍此經以求名利, 不淨說法而集邪善. 卽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根, 是爲魔業. (三)乖實非器, 乖於實道, 多無正見, 依言取文, 隨聲取義, 超情至理皆不入其心. 十地論列擧隨聲取義之五種過失, 卽不正信․退勇猛․誑他․謗佛․輕法. (四)狹劣非器, 一切二乘人之根機狹劣, 故雖在座聞法, 如失其耳目, 不解玄旨. (五)守權非器, 三乘共敎之諸菩薩等, 隨宗所修之行位, 守權小之法而不信圓融具德之道. [華嚴經疏卷三(澄觀)]
【오인오과五因五果】
p1075-上→ 往生淨土之因與果各設五門. 因之五門卽五念門, 指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 果之五門指近門․大會衆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戱地門. 由此五因而證此五果. [淨土論(天親)․往生論註卷下](參閱五功德門1073․五念門1109)
【오인五因】
p1074-中→ ①以地․水․火․風等四大爲能造之因, 以諸色法爲所造之果, 其因與果之間具有五種關係:(一)生因(梵 jānana), 由四大種能生起諸色法, 譬如母之生子. (二)依因(梵 niśraya), 所造之色法旣生, 則隨逐於大種之後, 譬如弟子之依於師. (三)立因(梵 sthāna), 任持四大種所造之色法, 譬如大地之任持萬物. (四)持因(梵 upastambha), 以力持之故, 使所造之色可相繼不斷絶, 譬如食物之持續身命. (五)養因(梵 upabṛṃhaṇa), 增長四大種所造之色法, 譬如雨露之長養草木. 此五因於六因之中, 爲有力之能作因所攝, 而不攝於其他同類因等五因;於四緣之中, 則爲因緣所攝. [瑜伽師地論卷三․順正理論卷二十․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七․雜阿毘曇心論卷一․俱舍論卷七․俱舍論光記卷七․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本]. ②指有爲法成立之五因:(一)生因, 卽惑業煩惱, 衆生依惑業乃生此身, 故稱之. (二)和合因, 例如善與善心和合, 不善與不善心和合, 無記與無記心和合. (三)住因, 一切衆生依於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大煩惱而得住, 譬如家屋之依柱而住. (四)增長因, 衆生賴衣服飮食等而得長養其身, 故稱之. (五)遠因, 例如因咒力可脫鬼․妖之撓害, 又如依憑於國王之武力, 乃可免盜賊之難.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涅槃經疏私記卷六]
【오인五忍】
p1097-中→ 指伏․信․順․無生․寂滅五忍, 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 後一忍分上․下二品, 總稱爲十四忍. (一)伏忍, 地前三賢之人未得無漏, 煩惱未斷, 但能伏住煩惱令之不起. 其中十住爲下品, 十行爲中品, 十回向爲上品. (二)信忍, 地上菩薩得無漏信, 隨順不疑. 其中初地爲下品, 二地爲中品, 三地爲上品. (三)順忍, 菩薩順菩提道, 趣向無生之果. 其中四地爲下品, 五地爲中品, 六地爲上品. (四)無生忍, 菩薩妄惑已盡, 了知諸法悉皆不生. 其中七地爲下品, 八地爲中品, 九地爲上品. (五)寂滅忍, 諸惑斷盡, 淸淨無爲, 湛然寂滅. 其中十地爲下品, 佛爲上品.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法華經玄義卷五上․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三․卷四(智顗)․大乘義章卷十二]
【오인悟忍】
p4111-下→ 又作喜忍․信忍. 爲無生法忍之別名. 乃十信位之忍位, 亦爲淨土三忍之一. 謂勇猛專精, 觀想淨士之莊嚴, 心思見之, 功夫旣深, 廓然而悟, 乃得無生之忍. 如韋提希夫人以現見阿彌陀佛, 豁然開悟, 得無生法忍. [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三定善義]
【오일십좌五日十座】
p1071-中→ 日本佛敎用語. 又稱法華十講. 唐代慧明將法華經八卷分爲八座開講, 是爲法華八講之始, 後盛行於日本. 於日本, 除法華八卷外, 加上相當於開經之無量義經一卷及結經之普賢觀經一卷, 合爲十卷, 於五日之中, 朝夕各一座, 亦卽分十座講說之, 稱爲五日十座. [法華經傳記卷三唐慧明傳]
【오일悟一】
p4110-下→ (1922~ )江蘇泰洲人. 法名體周. 年十二, 於淨業庵禮了因․了如二師披剃出家. 年十九, 於寶華山受具足戒. 民國三十三年(1944)畢業於焦山佛學院. 竝嘗至香港新亞書院修學. 師先後親炙太虛․志開․倓虛․法舫․虛雲․印順等諸大德, 習宗門法要, 及受學於錢穆․唐君毅․梁寒操․曾履川諸學人門下. 先後擔任南京攝山棲霞寺․香港鹿野苑․新竹福嚴精舍之監院及臺北善導寺住持等職, 竝與南亭老和尙及星雲大師共同創辦私立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師熱心於佛敎事業, 早年常撰文發表於各佛敎刊物. 現任中國佛敎會常務理事․世界僧伽大會祕書長․金山分院住持等職. 民國七十一年, 因籌辦世界佛敎僧伽大會, 曾蒙總統蔣經國先生接見嘉獎.
【오일팔강五日八講】
p1071-中→ 日本佛敎用語. 謂於五日中, 分八座講說法華經八卷. 卽自初日之夕座始, 至第五日之朝座終. 依據法華經傳記卷三唐慧明傳載, 慧明應天人之請, 分八座開講法華經, 爲法華八講之始.
【오입悟入】
p4111-上→ ①悟實相之理, 入於實相之理. 法華經方便品謂, 佛陀欲令衆生悟佛知見, 故出現於世 ; 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 故出現於世. ②梵名 Skandhila. 音譯作塞建地羅․塞建陀․索建地羅. 北印度迦濕彌羅國人, 爲說一切有部之學者, 爲世親菩薩與衆賢論師之師. 世親著俱舍論, 衆賢著順正理論以破之, 然其批評不無失當之嫌, 悟入尊者乃著入阿毘達磨論二卷, 婉轉以明有部之敎義. 其後世親之名大噪, 尊者祕告世親禍必至, 應於禍前先避至迦濕彌羅, 後果得驗, 其人之溫厚可知. 餘事蹟不詳. [婆藪槃豆法師傳․俱舍論寶疏卷一․大唐西域記卷三迦濕彌羅條]
【오자명왕五字明王】
p1077-上→ 謂五大虛空藏菩薩之五字眞言. 全稱成就富貴金剛虛空藏鉤召五字明王. 亦卽□(vaṃ)․□(hūm)․□(trāḥ)․□(hrīḥ)․□(lḥ)等五字, 爲五大虛空藏菩薩之種子. [瑜祇經卷下金剛吉祥大成就品]
【오자문수법五字文殊法】
p1076-上→ 以五字文殊爲本尊, 念誦□(a, 阿)․□(ra, 羅)․□(pa, 波)․□(ca, 左)․□(na, 那)五字眞言以求聰明智慧之法. 又作五髻文殊法. 依五字陀羅尼頌載, 修此三昧者迅速進入諸佛智慧, 能以凡夫身現成就佛身. 又文殊五字眞言勝相說阿羅波左那五字眞言之功德, 謂誦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難, 誦二遍能除滅億劫生死重罪, 誦三遍則三昧現前, 誦四遍能總持不忘, 誦五遍卽速成無上菩提. 此所謂一遍․二遍等, 乃一俱胝遍․二俱胝遍之意.
【오자문수보살五字文殊菩薩】
p1076-中→ 梵名 Mañjughoṣa. 音譯曼殊伽沙. 卽以□(a, 阿)․□(ra, 羅)․□(pa, 波)․□(ca, 左)․□(na, 那)五字爲眞言之文殊師利菩薩. 位列胎藏界文殊院月光菩薩之右方. 又稱妙音菩薩. 其頂髮綰五髻, 用表五智, 故亦稱五髻文殊. 密號吉祥金剛. 種子爲□(maṃ)․□(ka)或□(dhaṃ)字. 三昧耶形爲靑蓮花, 上有梵篋, 一說爲智劍. 此菩薩身呈黃色, 頂髮五髻, 右手當胸持靑蓮花, 左手橫持梵篋, 坐赤蓮花. 梵篋卽般若經, 表智波羅蜜, 靑蓮花表不染著諸法三昧, 智劍則表此尊之大空智. 又以五字文殊菩薩爲本尊之修法, 稱爲五字文殊法, 多爲祈求深智․令法久住等而修之. [五字陀羅尼頌․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供養儀軌․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眞言勝相․胎藏界七集卷中]
【오자문五字門】
p1077-上→ 五字指□(a, 阿)․□(va 口縛)․□(ra, 囉)․□(ha, 訶)․□(kha, 佉), 爲五大之種子. 大日經卷二入眞言品以我覺本不生, 出過語言道, 諸過得解脫, 遠離於因緣, 知空等虛空五句, 次第解說五大之深義, 其中, 我覺本不生卽阿字門, 出過語言道卽口縛字門, 諸過得解脫卽囉字門, 遠離於因緣卽訶字門, 知空等虛空卽佉字門. (參閱五大字義1057)
【오자색五字色】
p1076-下→ 卽五大之色. □(a)表地大, 爲黃色;□(vi)表水大, 爲黑色;□(ra)表火大, 爲赤色;□(hūṃ)表風大, 爲白色;□(khaṃ)表空大, 爲靑色. 此係不空三藏所傳. [五輪九字明祕密釋]
【오자엄신관五字嚴身觀】
p1077-中→ 又作五大成身觀․五輪成身觀․五輪觀. 爲五相成身觀之對稱. 卽眞言行者以□(阿)․□(鍐)․□(囕)․□(唅)․□(欠)(或阿․縛․羅․賀․佉)五字, 依序布置於身體之五部位, 莊嚴加持己身, 而爲大率都婆. 故又稱率都婆觀. 卽修顯堅固金剛之本有法身之觀法. 其中, 阿字爲金色方形, 觀作金剛輪, 加持於下體, 名爲瑜伽座, 住金剛堅固之菩提心地;鍐字爲圓形白色, 觀作水輪, 加持於臍上, 名爲大悲水, 能得大悲三昧;囕爲三角形, 色如曉日, 觀作火輪, 加持於本心之位, 名爲智火光, 能除垢穢;唅字爲黑色半月形, 觀作風輪, 加持於眉間, 名爲自在力, 能退惡魔;缺字爲雜色團形, 觀作空輪, 加持於頂上, 名爲大空, 能等同自身與法界. 五字嚴身觀爲修胎藏界法道場觀之前所應修之觀法, 爲直往勝機之卽身頓成門;若就劣機從顯入密之義, 卽成金剛界之五相成身觀. 但依胎藏界吽字次第之說, 五字但布於心, 不布於身之五處. 宗叡之胎藏界念誦次第卷上, 則謂五字觀布於身心二者. [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卷七持誦法則品․靑龍寺儀軌卷上․玄法寺儀軌卷上․大日經疏卷十四․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下](參閱五輪觀1201)
【오자悟自】
p4111-下→ 梵語 ātma-saṃvid. 因明用語. 爲因明二悟之一. 自己了悟之意. 與悟他合稱二悟或二益, 乃因明所發揮之功效.
【오자悟慈】
p4114-上→ (1926~ )臺灣臺南人. 民國三十一年(1942), 披剃於麻豆保濟寺. 四十一年, 創建觀音講寺, 組織佛敎靑年講習班. 四十四年, 創辦臺南佛學書院․法音雜誌社. 五十年東渡日本, 先後在東京駒澤․立正等大學攻讀, 竝於京都大谷大學修滿博士課程. 歸國後, 於五十八年接任臺南開元寺住持. 其後, 獲得美國東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六十四年創建慈愛醫院. 後又接任保濟寺住持․普門仁愛之家董事長, 致力於弘法及慈善事業. 撰有法華經講話․楞嚴經講話․超聖釋迦․佛法僧三寶講話․佛道二敎的冷戰等書.
【오자주五字咒】
p1076-下→ 五字文殊之陀羅尼. 卽□(a, 阿)․□(ra, 羅)․□(pa, 波)․□(ca, 左)․□(na, 那)等五字眞言. 又作五字文殊咒․五字陀羅尼. 依三種悉地軌所載, 誦五字眞言一遍如轉藏經一百遍, 卽入如來一切平等, 一切文字亦皆平等, 速得成就摩訶般若, 誦二遍能滅除億劫生死重罪, 誦三遍則三昧現前, 誦四遍能總持不忘失, 誦五遍卽速成無上菩提. [文殊千鉢經․五字陀羅尼頌]
【오작업근五作業根】
p1095-下→ 梵語 pañca karmendriy樗鶚i. 五種造作業之根. 又稱五作根․五業根․五業. 指數論二十五諦中第十四至十八等五諦. 卽:(一)舌根, 又作語具․口聲, 有言語作用. (二)手根, 有執持作用. (三)足根, 又作脚根, 有行步作用. (四)男女根, 又作人根․小便處, 有戱樂與生子之作用. (五)大遺根, 又作大便處, 有除棄糞穢之作用. [南本涅槃經卷三十五․外道小乘涅槃論․金七十論卷上․卷中․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大乘義章卷六]
【오잡납烏卡拉】
p4175-下→ 梵名 Utkara, 巴利名 Ukkala, Ukkalāta. 又作鬱迦羅. 據律藏大品所載, 此卽提謂(巴 Tapussa)․婆梨迦(巴 Bhalliya)二位商人經商之地, 彼二人嘗於商旅歸途中, 在佛陀伽耶(梵 Buddhagayā)之地, 布施石蜜, 供養釋尊, 爲釋尊最早之在家弟子. 烏卡拉, 依推定可能卽指今奧立沙(Orissa)地方.
【오잡행오잡항】
p1208-中→ 與往生極樂淨土之正行相對之五種雜行. 卽:(一)讀誦雜行, 除觀經等往生淨土之經外, 於大小乘顯密諸經悉受持讀誦. (二)觀察雜行, 除思想觀察竝憶念極樂國土之二報莊嚴外, 於大小乘顯密事理悉作觀行. (三)禮拜雜行, 除禮拜彌陀外, 於一切餘佛․菩薩及諸天等悉禮拜恭敬. (四)稱名雜行, 除稱念彌陀外, 於一切餘佛․菩薩及諸天等悉稱念其名號. (五)讚歎供養雜行, 除讚歎供養彌陀外, 於一切餘佛․菩薩及諸天等悉讚歎供養.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四(善導)․選擇本願念佛集]
【오장나국烏仗那國】
p4175-中→ 鳥仗那, 梵名 Udyāna. 又作烏孫國․烏長國․烏場國․烏纏國․烏萇國. 位於北印度健馱羅國北方之古國名, 相當於今興都庫什山脈(Hindu kush)以南之丘陵地帶. 東隔信度河(印度河)與烏剌尸國及迦濕彌羅國相對.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所載, 其地周圍五千餘里, 山谷相屬, 人民崇信大乘佛法, 有伽藍一千四百餘所, 僧徒萬餘人. 此國爲釋迦佛敎化之地, 故有關之本生遺蹟頗多 ; 如阿波邏龍泉(梵 Apalāla), 爲佛陀降化惡龍處 ; 醯羅山(梵 Hila), 乃佛陀過去世修菩薩行時, 爲聞半偈而捨身處. 其他如佛陀爲聞正法, 以骨爲筆, 以皮爲紙, 書寫經典處 ; 爲尸毘迦王時, 割肉餵鷹處 ; 爲孔雀王時, 爲解臣屬之渴, 以口啄刺, 以求泉水處 ; 爲慈力王時, 刺身血以飼五夜叉處等. 此外, 首府瞢揭釐城(梵 Muṅgli)之西北千餘里, 卽達麗羅川(Darel)附近, 阿育王之布敎使末田地迦羅漢, 曾刻彌勒菩薩像安置在此. [高僧法顯傳․開元釋敎錄卷六](參閱鬱地延那6980)
【오장삼마지관五藏三摩地觀】
p1206-中→ 密敎觀法之一. 又作五輪三摩地․五物觀. 卽以□(a, 阿)․□(vaṃ 鍐)․□(raṃ 覽)․□(haṃ 唅)․□(khaṃ 缺)等五字加持行者之肝․肺․心․腎․脾等五臟, 竝觀五臟爲五大․五佛․五智而卽身成佛之三摩地. 與五字嚴身觀爲同類觀法. [三種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祕密陀羅尼法․佛頂尊勝心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祕密三身佛果三種悉地眞言儀軌]
【오장삼종五障三從】
p1195-上→ 女性所具有之五種障礙與三種忍從. 五障指女性不能成爲梵天王․帝釋․魔王․轉輪王․佛. 三從則指女性幼年從親․婚後從夫․年老後從子, 又稱三監․三隔. [中阿含經卷二十八․法句譬喩經卷一․超日明三昧經卷下․大智度論卷九]
【오장삼흑리사烏張三黑李四】
p4178-下→ 禪林用語. 以張三與李四一般黑之意, 轉爲貶人之泛稱.
【오장엄법五莊嚴法】
p1152-中→ 嚴飾淸淨法界之五種莊嚴法. 卽:(一)精進, 以遠離二邊之垢而住於極理者爲精, 以勤策於淸淨法界之中者爲進. (二)明王, 乃表示三部諸尊之本誓願力, 卽明可以諸佛之三昧道爲所依者. (三)除障, 卽息災法, 能寂六道及三乘等之三惑三障, 故稱除障. (四)成就諸勇猛事, 卽調伏法, 能降伏凡聖無始以來之怨敵, 今隨能伏之法, 故名爲成就諸勇猛事. (五)成就一切眞言, 卽增益法, 能滿足凡聖一切之所樂, 故稱成就一切, 以能成就之法作爲眞言. 以上五者爲密敎蘇悉地羯羅經一經之綱要. [蘇悉地羯囉經卷上․蘇悉地羯囉經略疏卷一]
【오장五葬】
p1170-上→ 五種葬法. 指土葬․火葬․水葬․野葬(置死屍於山野)․林葬. 其中, 或稱林葬爲野葬;或視林葬爲棄葬, 卽將死屍棄置於林地, 任鳥獸啄食. (參閱葬5593)
【오장五障】
p1194-下→ 梵語 pañca āvaraṇāni, 巴利語 pañca nīvaraṇāni. 卽五種障礙. 又作五礙. ①指女子無法成爲梵天王․帝釋․魔王․轉輪聖王․佛等五者. 一般五障常與三從連用. 又大寶積經卷三十八之說, 則缺魔王一障.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超日明三昧經卷下․法華經玄贊卷九本](參閱女子五障917). ②指修道上之五種障礙. 又作五蓋障. 大日經疏卷一擧五種:(一)煩惱障, 根本煩惱之障礙. (二)業障, 過去․現在惡業之障. (三)生障, 因前業而生於惡環境之障. (四)法障, 因前世之因緣, 無法遇善知識, 故有不得聞法之障. (五)所知障, 雖聞正法, 然因諸種因緣而無法修行般若波羅蜜. 又有惡道障(生三惡道)․貧窮障(生貧窮之家)․女身障(受女身之果報)․形殘障(肢體殘損, 諸根不具)․喜忘障(健忘)爲五障者. ③指五力之障礙, 卽欺․怠․瞋․恨․怨等五障. 欺能障信, 怠能障進, 瞋能障念, 恨能障定, 怨能障慧. [法華玄義釋籤卷一上]
【오장五藏】
p1206-上→ ①藏, 梵語 piṭaka, 爲含藏․攝持之義. 含藏攝持一代聖敎之典籍分類爲五, 稱爲五藏. 有如下數說: (一)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所立. 卽:(1)素呾纜藏, 卽經藏, 詮定靜. (2)毘奈耶藏, 卽律藏, 詮戒律. (3)阿毘達磨藏, 卽論藏, 詮性相分別之慧. (4)般若波羅蜜多藏, 詮大乘眞實之慧. (五)陀羅尼藏, 卽佛爲不能受持上述四藏, 或犯四重․五逆․謗法․闡提等重罪者而說之眞言密咒, 使得消滅過罪, 速疾解脫而頓悟涅槃. (二)法藏部所立. 據三論玄義載, 卽:(1)經藏, 詮定. (2)律藏, 詮戒. (3)論藏, 詮慧. (4)咒藏, 攝諸咒等. (5)菩薩藏, 攝菩薩本行之事等. (三)大衆部所立. 據大唐西域記卷九載, 卽經․律․論三藏及雜集藏․禁咒藏. 詮顯戒․定․慧三者, 或僅詮其二者, 稱爲雜集藏, 其餘準法藏部可知. (四)成實論師等所立. 據成實論卷十四惡覺品載, 卽經․律․論三藏及雜藏․菩薩藏. [分別功德論卷一․異部宗輪論述記․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本․大乘法苑義林章纂註卷二․辯顯密二敎論卷下․眞言宗敎時問答卷四]. ②爲犢子部所立三世․無爲․不可說等五法藏之略稱. (參閱五法藏1115)
【오전여사중원단五轉與四重圓壇】
p1208-上→ 密敎以五轉配於胎藏界之四重圓壇. 分爲從果向因․從因至果二種:(一)從果向因爲化他門, 以□(a, 阿)字爲中央大日之種子, 而以中臺爲發心, 八葉爲修行, 二重爲菩提, 三重爲涅槃, 世天等爲方便. (二)從因至果爲自利門, 以第五之□(āḥ 惡)字爲中央大日之種子, 以中臺爲方便, 八葉爲涅槃, 二重爲菩提, 三重爲修行, 世天等爲發心. 如表所示: 中臺發心世天等 八葉修行三重 從果向因二重菩提二重從因至果 三重涅槃八葉 世天等方便中臺[菩提心義卷六](參閱五轉1206․四重圓壇1739)
【오전五箭】
p1197-下→ 譬喩五欲. 又作華箭. 謂五欲之魔能破壞種種佛事, 如箭之害身. [大智度論卷五]
【오전五轉】
p1206-下→ 爲密敎表示菩提心依次轉昇的五種階段之用語. 密敎之修行者發菩提心時, 自因至果轉昇之次第, 分爲五階段, 配合悉曇字□(a, 阿)字在音韻上之五種轉化, 稱爲阿字五轉, 略稱五轉. 卽:(一)發心(因), 指發菩提心而求佛果. 有本有․修生二種. (1)一切衆生心中本來法爾, 具有本覺之妙慧, 稱爲本有菩提心. (2)由本覺之熏力而發起歸本之心, 稱爲修生菩提心. (二)修行(行), 指正修三密之妙行而趣向佛道. (三)菩提(證), 指由行因而證果德. (四)涅槃(入), 指果德旣滿, 而入於涅槃. (五)方便究竟(方便), 指圓滿具足以上四德, 自證與化他之萬德成就. 此五階位次第轉生, 故稱五轉. 此五轉與因․根․究竟等三句之關係雖有開合之異, 然其法體皆同. 二者關係如左表所示. 菩提心爲因發心三句 大悲爲根修行 自證證菩提(佛果圓明五智) 五轉 方便爲究竟 入涅槃(五智所證眞理) 化他方便究竟(佛果化他業用) 五轉之建立有三種:(一)唯修生之五轉, 又稱始覺上轉門之五轉. 謂行者修生菩提心轉起之行相, 顯示從因至果進修之次第. 此乃東因發心之義, 爲唐代善無畏三藏(密敎傳承之第五祖)所傳. 行者發心之位爲東方寶幢如來, 依東․南․西․北․中之修行方向與次第, 五轉依次配當寶幢(阿閦)․開敷華(寶生)․無量壽(彌陀)․不室成就(釋迦)․大日等五佛, □(a)․□(ā)․□(aṃ)․□(aḥ)․□(āḥ) 等五字, 及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法界體性等五智. (二)唯本有之五轉, 其方向與次第爲中․東․南․西․北. 凡修生者, 乃本有之德相顯現於外之義, 故有修生之五轉, 則必有本有之五轉. (三)本有與修生合論之五轉, 又稱本覺下轉門之五轉. 依中․東․南․西․北之方向與次第, 中央爲本有之菩提心, 東方爲修行, 南方爲證菩提, 西方爲入涅槃, 北方爲方便究竟. 此乃中因發心之義, 爲唐代不空三藏(密敎傳承之第六祖)所傳. 本有之菩提心, 係指所求之菩提卽本覺之智力;隨此智力緣, 爲能求之作用, 稱爲始覺修生. 然今以中央爲本有之菩提心, 竝將修行․菩提․涅槃․方便等次第配於東․南․西․北, 故稱本修合論之五轉. 於此之際, 修生之菩提心乃合於東方修行之所. 圖示如下: 西 彌陀 證 南 中 北 寶生 大日 釋迦 行 方 入 東 阿閦 因 西 彌陀 入 南 中 北 寶生 大日 釋迦 證 因 方 東 阿閦 行 第一圖東因發心 第二圖中因發心 五轉之次第, 諸經軌中所說不一, 主要依用東南西北中(東因發心之義)․中東南西北(中因發心之義)二說. [悉曇藏卷五․大日經疏卷一․卷二․卷四․卷十四․卷二十․祕藏記鈔卷五․菩提心義卷六․三十七尊心要](參閱阿字五轉3613)
【오정거천五淨居天】
p1150淨居, 梵名 Śuddhāvāsa, 爲淨業聖人之所居. ①指顯敎中色界第四禪天中之五天, 爲證聲聞第三果之阿那含果聖者所生之處. 又作五不還天․五淨居處․五那含天․五淨居. 卽:(一)無煩天(梵 Avṛha), 又作阿惟潘․阿鞞麗舍․阿浮呵那. 此天苦樂兩滅, 心境不交, 則無一切煩雜. (二)無熱天(梵 Atapa), 又作阿答和․阿陀波․阿答波. 爲無一切熱惱之處. (三)善見天(梵 Sudṛśa), 又作須提舍․修提舍. 此天由定慧之中, 見十方世界圓遍澄凝, 更無塵象及一切沈垢. (四)善現天(梵 Sudarśana), 又作須陀施尼․須提舍那. 此天以妙精明見現前, 陶鑄一切像而空無障礙. (五)色究竟天(梵 Akaniṣṭha), 又作阿迦膩咤․阿迦尼咤. 此天究盡諸色幾微之處, 爲色界天最勝之處. 據楞嚴經卷九載, 上述五天皆橫列在第四禪天中, 然彼四禪天僅能聞此五天之名, 而不能知見;如世間聖地道場中, 多有羅漢所居, 而人不能知見. 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載, 由雜修五品, 可感生於五淨居. 五品指雜修第四靜慮之五品, 卽:(一)下品, 謂雜修第四靜慮者, 初起多念無漏, 次起多念有漏, 後復起多念無漏, 如此旋還, 後復漸減, 至三心現前, 便得靜慮成備. (二)中品, 卽六心現前. (三)上品, 卽九心現前. (四)上勝品, 卽十二心現前. (五)上極品, 卽十五心現前. 如是五品雜修靜慮, 可次第感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五淨居. 同論又擧出關於能感之力的兩種說法, 卽:(一)以無漏勢力熏修有漏, 而感生於五淨居. (二)由信․進․念․定․慧等五根, 次第增上, 以感生於五淨居. 此外, 據論事(巴 Kathāvatthu)載, 五淨居天人之壽量分別爲:無煩天一千劫, 無熱天二千劫, 善見天四千劫, 善現天八千劫, 色究竟天一萬六千劫. 又據四阿鋡暮抄解卷下載, 五淨居之數原爲三天, 卽修提舍(善見天)․須提舍那(善現天)․鞞首陀(梵 Viśuddha, 淸淨天), 其中淸淨天又分爲阿鞞麗舍(無煩天)․阿答波(無熱天)․阿迦膩咤(色究竟天)三天, 故總爲五淨居. [中阿含經卷九․長阿含經卷二十․起世經卷八․首楞嚴經卷九․集異門足論卷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六․卷一七五․順正理論卷六十五]. ②指密敎中位列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東方最北之五尊. 又稱五淨居衆․五天子. 卽:(一)自在天子, 配於色究竟天. (二)普華天子, 配於善見天. (三)光鬘天子, 配於善現天. (四)意生天子, 又稱滿意天子, 配於無熱天. (五)名稱遠聞天子, 又稱遍音聲天子, 配於無煩天. [大日經卷四密印品․卷五祕密漫荼羅品․廣大儀軌卷中․大日經疏卷五․卷十三․卷十六]
【오정사념五停四念】
p1145-上→ 指五停心觀與四念處(住). 五停心觀, 卽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分別觀․數息觀. 四念處, 卽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法華玄義卷三(大三三․七○七下):五停四念者, 有定, 故言停;有慧, 故言觀. 觀能翻邪, 定能制亂.(參閱五停心觀1144․四念住1708)
【오정사십탑五精舍十塔】
p1190-下→ 係五精舍和十塔之竝稱. 在印度, 如來之靈蹟有五所精舍及十所塔. (一)關於五精舍, 有幾種說法:(1)大智度論卷三, 依高麗本所載, 則指竹園․鞞婆羅跋恕․薩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羅求呵․薩簸恕魂直迦鉢婆羅等, 卽所謂王舍城五精舍. 依宋․元․明三本之說, 係指鞞婆羅跋恕(梵 Vebhāravana)․薩多般那求呵(梵 Sattapaṇṇiguhā)․因陀世羅求呵(梵 Indasālaguhā)․薩簸恕魂直迦鉢婆羅(梵 Sappasoṇḍikapabhāra)․耆闍崛(巴 Gijjhakūṭa)等王舍城周圍之五山. (2)據翻譯名義集載, 給孤獨園․鷲嶺․獼猴江․菴羅樹園․竹林精舍等, 稱爲五精舍. (3)依枳橘易土集卷二十一․翻梵語卷九之說, 竹園․鞞婆羅跋恕薩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羅求呵․薩簸恕魂直迦鉢婆羅․耆闍崛等, 稱爲五精舍. (4)據類聚名物考卷三三四載, 祇園精舍․竹林精舍․大林精舍․誓多林精舍․那蘭陀寺等五大寺, 稱爲天竺五山. (二)關於十塔之說:(1)依東晉法顯所譯三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下之說, 佛入涅槃, 八王旣得舍利, 踴躍頂戴, 歸還本國, 各起兜婆(塔). 彼婆羅門從諸力士之乞, 分舍利之甁, 自起兜婆. 諸力士等取其一分, 於闍維之處起兜婆. 如是共起十處兜婆. 十誦律卷六十載, 閻浮提中有八處舍利塔, 第九處爲甁塔, 第十處爲炭塔. 阿育王經卷六亦有十塔之說. 然般泥洹經卷下及長阿含經卷五則有十一塔之說, 前者以第九爲甖塔․第十爲定塔․第十一爲灰塔, 後者則謂第九爲甁塔․第十爲炭塔․十一爲生時之髮塔. 上記所擧之舍利八塔位於拘尸國․波波國․遮羅國․羅摩伽國․毘留提國․迦維羅國․毘舍離國․摩伽陀國. (2)所謂十塔卽:頂塔․牙塔․齒塔․髮塔․爪塔․衣塔․鉢塔․錫塔․甁塔․輿塔. 然其所據不詳. 後世我國及日本所稱之五山十刹, 卽基於五精舍十塔之說而來者. [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二․佛本行集經卷四十八․撰集三藏及雜藏傳․釋迦譜卷四․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二十․法華經文句卷一上․大藏法數卷三十二]
【오정심관五停心觀】
p1144-上→ 爲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種觀法. 又作五觀․五念․五停心․五度觀門․五度門․五門禪. 卽:(一)不淨觀(梵 aśubhā-smṛti), 乃多貪之衆生觀想自他色身之不淨而息止貪欲之心. 如觀想死屍靑瘀等相以對治顯色貪, 觀想鳥獸噉食死屍以對治形色貪, 觀想死屍腐爛生蟲蛆之相以對治妙觸貪, 觀想死屍之不動以對治供奉貪, 及觀想白骨之骨鎖觀以對治以上之四貪. (二)慈悲觀(梵 maitrīsmṛti), 又作慈心觀․慈愍觀. 乃多瞋之衆生觀想由與樂拔苦而得之眞正快樂, 以對治瞋恚煩惱. (三)緣起觀(梵 idaṃpratyayatā-pratītyasamutpāda-smṛti), 又作因緣觀․觀緣觀. 乃觀想順逆之十二緣起, 以對治愚癡煩惱. (四)界分別觀(梵 dhātu-prabheda-smṛti), 又作界方便觀․析界觀․分析觀․無我觀. 乃觀想十八界之諸法悉由地․水․火․風․空․識所和合, 以對治我執之障. 外道於身心常執爲我而起我執, 故於地․水․火․風․空․識六界起因緣假和合之分別, 若觀無我, 則能對治我執. 此觀爲聖道之方便, 故稱界方便觀. (五)數息觀(梵 ānāpāna-smṛti), 又作安那般那觀․持息念. 卽計數自己之出息․入息, 以對治散亂之尋伺, 而令心念止持於一境, 爲散亂之衆生所修者. 此外, 五門禪經要用法中以念佛觀(梵 buddhānusmṛti)取代界分別觀, 而與其他四觀合稱爲五門禪. 所謂念佛觀, 卽念應身․報身․法身等三佛身, 以次第對治昏沈暗塞障․惡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三種障害. [菩薩地持經卷三力種性品․俱舍論卷二十二․卷二十九․大毘婆沙論卷四十․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六․順正理論卷五十九․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一․大乘義章卷十二․摩訶止觀卷七之二]
【오정심위五停心位】
p1144-上→ 修五停心觀之階位. 爲七方便之第一位. 於此階位修不淨․慈悲․緣起․界分別․數息等觀, 調和多貪․多散等心, 次第進入聖位. 小乘認爲自五停心位經過別相念住位而達總相念住位, 此三位總稱爲三賢. (參閱五停心觀1144)
【오정五情】
p1145-下→ 指衆生之五根.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能生情識, 故稱五情. [大智度論卷十七․卷四十]
【오정五淨】
p1149-下→ ①指乳․酪․酥, 及黃牛未墮地之尿糞. 印度之習俗認爲牛乃梵天之使者, 故尊之爲聖牛, 因而視其尿․糞爲淨物. 密敎卽承襲此一風習, 而用於造壇之材料, 及淨灑法具․壇地之用品. 據蘇悉地經卷中供養品載, 眞言行者若於持誦眞言時生起穢心而放逸, 致使眞言有誤, 若服此五淨, 卽能淸淨半月內所食穢惡之食, 竝得淸淨眞言, 增進威力. 此外, 經軌中亦備載佛部․蓮華部․金剛部等三部各別之五淨眞言及五淨加持之方法. ②指色界第四禪天之五淨居天. (參閱五淨居天1150)
【오정五頂】
p1160-下→ ①梵語 pañcaśikhin. 音譯作般遮尸棄. 指頂上之髮結爲五髻者. 如五字文殊尊, 爲童子形.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 ②爲五佛頂之略稱. (參閱五佛頂1094)
【오정행五正行】
p1074-上→ 指五種純正之行. 爲淨土門所立, 乃五種往生淨土世界之如法修行方式. 別於其他餘行餘善而言. 卽:(一)讀誦正行, (二)觀察正行, (三)禮拜正行, (四)稱名正行, (五)讚嘆供養正行. 此五種行乃專依淨土三部經而行阿彌陀佛及淨土之事, 故稱正行. 反之, 行餘佛餘菩薩等事, 稱爲雜行.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四散善義(善導)․選擇本願念佛集](參閱五雜行1208)
【오제五帝】
p1118-下→ 我國古代神話中之五位天帝. 道敎供奉爲神. 據唐朝賈公彦疏載, 東方靑帝靈威仰, 南方赤帝赤熛怒, 中央黃帝含樞紐, 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光紀. [老子中經․太上飛行九神玉經]
【오제五諦】
p1205-上→ 指五種眞理. 據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六載, 五諦爲:因․果․智․境․勝;據顯揚聖敎論卷八載, 五諦爲:因․果․能知․所知․至. 前四者依序約相當於集․苦․道․滅等四諦, 最後之勝諦(或至諦)爲眞如, 卽指佛敎最究極之理體. [瑜伽論記卷十一下](參閱四諦1840)
【오조가사五條袈裟】
p1149-上→ 又作五帖袈裟․五條衣․五條. 爲三衣之一. 縫綴數條布帛作成長方之幅, 其橫五條, 故稱五條袈裟. 依四分律, 其長約四肘(七尺二寸), 廣約二肘.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一之一]
【오조산五祖山】
p1140-下→ 位於湖北黃梅縣東北. 又作馮茂山. 俗稱東山. 以禪宗五祖弘忍住此山闡揚禪風而聞名. 五祖入寂後, 神秀等葬其遺骸於此山. 其後, 師戒․秀禪師․法演等相續住此山. 其中, 法演於此建一大叢林, 大闡楊岐之宗風, 門弟子甚衆, 圜悟克勤․佛鑑慧懃․佛眼淸遠等均出自其門. 此外, 山之半腹有一眞慧寺, 乃五祖所開創者. [宋高僧傳卷八․景德傳燈錄卷三․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一一七五]部位名 稱 身 色持 物(左․右)中央金剛薩埵水晶月色金剛鈴․五鈷杵第九識東方欲 金 剛赤 色 弓箭第八識南方觸 金 剛白 色抱持金剛薩埵第七識西方愛 金 剛靑 色 摩竭魚幢第六識北方慢 金 剛黃 色 拳․金剛鈴前五識
【오조五祖】
p1140-中→ ①卽禪宗東土第五祖弘忍禪師. [宋高僧傳卷八․景德傳燈錄卷三․傳法正宗記卷六]. ②宋蘄州五祖山法演禪師. [續傳燈錄卷二十]. ③淨土五祖, 曇鸞․道綽․善導․法照․少康五人. ④蓮社五祖, 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五人. ⑤華嚴五祖, 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五人.
【오족여fo五族如來】
p1149-上→ 指密敎金剛界之五智如來. 族乃梵語 kula 之意譯, 部族之義, 故稱大日․阿閦․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等五部之五佛爲五族如來. [安像三昧儀軌經]
【오존칠결五存七缺】
p1077-下→ 淨土門之正依經典爲無量壽經, 其十二種譯本之中, 有五種尙存, 七種已缺, 稱爲五存七缺. 所存之五種, 爲無量淸淨平等覺經二卷(後漢支婁迦讖譯)․阿彌陀經二卷(吳․支謙譯)․無量壽經二卷(曹魏康僧鎧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譯)․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宋代法賢譯). 所缺之七種爲無量壽經二卷(後漢安世高譯)․無量淸淨平等覺經二卷(曹魏白延譯)․無量壽經二卷(西晉竺法護譯)․無量壽至眞等正覺經一卷(東晉竺法力譯)․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佛陀跋陀羅譯)․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寶雲譯)․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曇摩密多譯).
【오종가예五種嘉譽】
p1188-上→ 褒譽念佛行者之五種美稱. 卽:(一)人中好人, (二)人中妙好人, (三)人中上上人, (四)人中希有人, (五)人中最勝人. 觀無量壽經謂念佛之人爲人中之分陀利花. 分陀利花卽白蓮花, 爲花中最上最勝者. 此因念佛行者得最上殊勝念佛之法, 故亦給豫最上之讚美, 稱爲人中分陀利花. 此分陀利花稱爲好花, 喩謂好人;稱妙好花, 喩謂妙好人;稱上上花, 喩謂上上人;稱希有花, 喩謂希有人;又此花最爲殊勝, 喩謂最勝人. [北本涅槃經卷十八․觀經疏卷四散善義․選擇本願念佛集]
【오종결계상五種結界相】
p1187-上→ 出自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七, 爲如來制定比丘結界之法, 係指比丘作法事․行布薩․建塔寺時, 於空地․山林․水邊, 隨其場地之廣․狹․大․小, 結界而以立界相. 依其所呈現之形相, 可分爲五種, 卽:(一)方相, 卽結界之處, 其形方正. (二)圓相, 卽結界之處, 其形團圓. (三)鼓形相, 卽結界之處, 如鼓之形. (四)半月形相, 卽結界之處, 如半月之形. (五)三角相, 卽結界之處, 其形三角. 此五種結界相卽以四方或一方有長流之水, 則以水爲界相, 若無水源或水不常流, 則不可. 或以樹爲界相, 若枯朽之樹及不相連者則不可;或以路爲界相, 若斷絶之路亦不可;或以石爲界相, 若散漫之石亦不可. 若無水․樹等, 則當立石或種樹於四邊, 以爲界相.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二之一․釋氏要覽卷下](參閱結界5181)
【오종고사五種故思】
p1182-上→ 經過思惟所造之故思業分爲五種, 卽:(一)他所敎敕之故思業, 謂自己雖不欲作, 但由他人之强制, 發起故思, 行不善業. (二)他所勸請之故思業, 謂自己雖不欲作, 但因他人之勸請與引導, 而執爲自己之利益, 發起故思, 行不善業. (三)無所了知之故思業, 謂無得失之分別, 亦無所執著, 隨欲所作, 發起故思, 行不善業. (四)根本執著之故思業, 謂由貪瞋等諸不善根纏蔽其心, 猛利執著, 發起故思, 行不善業. (五)顚倒分別之故思業, 謂由顚倒妄見, 愛樂邪法, 爲求當來世可愛之果, 發起故思, 行不善業. 五種故思業中, 前三者屬輕業, 爲不定業, 不必受異熟果, 又稱不增長業. 後二種爲重業, 係決定業, 又稱增長業. [阿毘達磨集論卷四․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七](參閱故思業3826)
【오종과五種果】
p1180-中→ 梵語 pañca phalāni. 又作五果. ①六因所生及道力所證之有爲無爲之果有五種之別. 指:(一)等流果(梵 niṣyanda-phala), 謂衆生由修不善之故, 而樂住於不善, 則不善之業轉多, 反之亦然;如此則果隨業轉, 業與果同, 業果相似, 故稱等流果. 此果係由六因中之同類․遍行二因所得. (二)異熟果(梵 vipāka-phala), 謂衆生以現世惡業招來世三惡之苦, 以現世善業招來世人天之樂果;以其異世而成熟, 故稱異熟果. 此果係由六因中之異熟因所得. (三)離繫果(梵 visaṃyoga-phala), 卽無爲果. 依涅槃之道力而證之者, 遠離一切煩惱繫縛. 此法常住, 非自六因而生, 唯以道力而證顯. (四)士用果(梵 puruṣakāra-phala), 士用, 謂士夫所用, 卽造作之力用. 謂於世間諸法, 隨依一種而起士夫之用, 如農夫因稼而苗稼成熟, 商人因貨而獲利;以其依於造作之力用而得, 故稱士用果. 此果係由六因中之俱有․相應二因所得. (五)增上果(梵 adhipati-phala), 謂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識, 由和合照境而成諸事, 故六根各有增上勝力;如眼根雖有見性, 但若無眼識之緣境, 則無照用之力, 故稱增上果. 此果係由六因中之能作因所得. [菩薩地持經卷三․顯揚聖敎論卷十八․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一․雜阿毘曇心論卷三․俱舍論卷六․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五]. ②指二乘證果之五種分別. 卽: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獨覺果. [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一․華嚴五敎章卷下四․三論名敎鈔卷一](參閱五果迴心1114)
【오종교五宗敎】
p1108-中→ 又作五敎. 卽五種宗旨, 乃判敎之名. 係齊護身寺自軌所立之佛敎敎義之分類, 卽將諸經論之說法․主旨分爲五種:(一)因緣宗, 以六因四緣之理, 破外道邪因․無因等之誤說;指一切有部․雪山部․多聞部等. (二)假名宗, 一切有爲法均屬因緣所生之假相, 無實體而以假名存在;指經量部․說假部․成實論等. (三)不眞宗, 一切諸法本爲虛幻而無實體, 此卽爲空, 然衆生執著於現實, 故須以空之理否定之;指般若經․三論等. (四)眞宗, 肯定卽空卽有之眞理乃永遠不變(法界常住)․普遍於一切之上(悉有佛性);指涅槃經等. (五)法界宗, 宇宙之事事物物悉爲眞實之互化同融, 自由自在, 相互無礙;指華嚴經而言. [法華玄義卷十上․法華玄義釋籤卷十上․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五敎章卷一․四敎義卷一]
【오종권속五種眷屬】
p1185-上→ 據法華玄義卷六下載, 如來說法必假彼緣, 緣卽受道之人;人受道已, 因法爲親, 卽成眷屬. 計有五種:(一)理性眷屬, 謂諸佛與衆生之理性平等, 自然相關, 故一切衆生雖未曾受道, 亦得稱爲眷屬. (二)業生眷屬, 由往昔聞法之善業, 復生佛世, 受道得度. (三)願生眷屬, 昔由聞法結緣, 未得證果, 曾發誓願, 務在得道, 今乘宿願, 見佛聞法. (四)神通眷屬, 指先世値佛, 破惑見理, 或生他方, 因佛出世, 以神通力來生此界, 輔佛行化. (五)應生眷屬, 菩薩旣破無明之惑, 已得法身之本, 卽能起用化他, 應入生死, 導引衆生, 令向佛道. [法華玄義釋籤卷十三]
【오종납의五種衲衣】
p1182-下→ 以廢棄無用之布縫綴而成之五種僧衣. 卽:(一)有施主衣, (二)無施主衣, (三)往還衣, (四)死人衣, (五)糞掃衣. 種 類息 災調 伏增 益敬 愛鉤 召瑜伽護摩法五 部佛 部金剛部寶 部蓮華部羯磨部五 智法界體性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爐 形正 圓三 角正 方蓮花葉金剛形十一面軌․瑜伽護摩法爐 文 輪獨 股三 股蓮 花 鉤十一面軌․瑜伽護摩法 色 白 黑 黃 赤瑜伽護摩法護摩木甘 木苦 木果 木華 木刺 木瑜伽護摩法起首時初 夜中 日初 日夜 分一切時瑜伽護摩法方 向 北 南 東 西諸 方坐 法吉 祥蹲 踞全 跏 賢半 跏瑜伽護摩法
【오종념송五種念誦】
p1178-下→ 念誦之法可分五種. 一般經軌多列擧四種念誦之說, 僅祕藏記與金剛界對受記擧出五種念誦之名. ①祕藏記之五種:(一)蓮華念誦, 卽誦聲僅聞於自耳之念誦;係用於蓮華部之念誦. (二)金剛念誦, 卽唇齒相合, 小動舌端之黙誦;係用於金剛部之念誦. (三)三摩地念誦, 不動舌, 僅於心中念誦;係用於佛部之念誦. (四)聲生念誦, 又作生念誦, 卽於心蓮華之上觀想商佉(梵 śaṅkha, 意譯白貝), 復觀想自商佉出妙音聲, 猶如振鈴響聲, 隨聲而誦;係用於羯磨部之念誦. (五)光明念誦, 又作光念誦, 卽念想口出光明, 遍照法界而持誦;係用於寶部之念誦. ②對受記之五種, 卽聲․金剛․三摩地․眞實(又作實相)․忿怒等五種念誦. 前四種與金剛界法之音聲․金剛․三摩地․眞實等四種念誦同;忿怒念誦卽內住悲心, 外現威猛, 顰眉顧視, 瞋怒厲聲而持誦, 與降魔念誦同. [金剛界大法對受記卷八](參閱四種念誦1805)
【오종대사공덕五種大師功德】
p1175-中→ 指爲人戒法之師者, 必須具足五種功德. 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所擧, 五種卽:(一)戒行無失, 謂於如來所制戒律常能堅守執持, 無有毁犯過失. (二)善建立法, 謂於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法, 令人修學, 無所違越. (二)善制立所學, 謂於律儀中當學之法, 善能裁制安立, 令無差謬. (四)善斷疑惑, 謂於所建立法則及所當學, 或衆有所疑, 善能廣爲開說, 斷除其惑, 令得如法修持. (五)敎授出離, 謂善以如來所制戒法敎授於人, 令其如法受持, 成就聖道, 出離生死.
【오종득실五種得失】
p1184-中→ 指修往生淨土正雜二行之五種得失. 又作五次相對. 卽親疏․近遠․無間有間․不迴向迴向․純雜等五種相對之得失. (一)親疏對, 修正行者稱禮憶念阿彌陀佛, 彌陀卽見聞覺知, 彼此之三業不相捨離, 故稱親緣. 修雜行者, 則佛與衆生之三業常相捨離, 故稱疏行. (二)近遠對, 修正行者願見彌陀之心懇切, 時刻繫念猶如彌陀卽在目前, 故稱近緣. 修雜行者, 則心有旁騖, 故與彌陀較疏遠. (三)無間有間對, 修正行者憶念阿彌陀佛永不間斷, 故爲無間. 修雜行者, 則對彌陀之憶念時常間斷, 是爲有間. (四)不迴向迴向對, 修正行者不別用迴向而自具迴向之德, 成往生之業. 修雜行者則必須用迴向, 始感往生之業. (五)純雜對, 修正行者乃純極樂之行. 修雜行者則非純極樂之行, 而另通於人天及三乘, 亦通於十方淨土, 故爲雜. [觀經疏散善義․選擇本願念佛集]
【오종력五種力】
p1173-中→ 指阿彌陀佛果上之威神力, 與因位本願力所開之滿足․明了․堅固․究竟四願力. 據慧遠之無量壽經義疏卷下所解, 威神力爲無量壽如來現在之威力;因位之本願力是總, 其餘四者爲別, 其中滿足願謂願心圓備, 明了願謂求心顯著, 堅固願謂緣不能壞, 究竟願謂終成不退. [無量壽經卷上․讚阿彌陀偈]
【오종령五種鈴】
p1187-下→ 爲密敎所用之法器. 卽一鈷鈴․三鈷鈴․五鈷鈴․寶鈴․塔鈴, 總稱爲金剛鈴. 鈴, 表說法之義;五種謂五智. 此五種鈴表示五智五佛說法之外用. 仁王經法等大法修行壇場用之, 行者於金剛盤上之東方置五鈷鈴, 南方置寶鈴, 西方置一鈷鈴, 北方置三鈷鈴, 塔鈴爲法, 置於中央. 日僧宗叡自唐朝請歸此法, 自後卽盛行於日本密宗. (參閱金剛鈴3567)
【오종무五種無】
p1186-下→ 爲印度勝論學派所立無說句義之五種分類. 勝論學派將一切客觀事物分成實․德․業等六大範疇, 稱爲六句義, 後又加上無說, 而成七句義. 無說, 梵語 abhāva, 非有․非存在之意. 前六句義皆屬有之句義, 無說句義則屬非有之句義. 勝論學派之論師慧月(梵 Mati-candra)於其勝宗十句義論中擧出五種無說之句義, 卽:(一)未生無(梵 prāg-abhāva), 謂實․德․業之因緣不具足而猶未得生. (二)已滅無(梵 pradhvaṃsābhāva), 謂實․德․業或以因勢已盡, 或由違緣而生, 雖已生成, 終將壞滅而不存在. (三)更互無(梵 anyonyābhāva), 謂諸實(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等彼此互無(相互非存在), 如謂牛非馬(牛的存在非馬的存在, 馬的存在亦非牛的存在)․瓦罐非布. (四)不會無, 謂有性與實等彼此不相和合, 遂終無有. 如謂免子無角, 免子與角不相和合. (五)畢竟無(梵 atyantābhāva), 謂以無因之故, 於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畢竟不生不起. 亦卽自始至終皆非有, 爲絶對的非存在, 如顔色在空氣中卽爲遍及一切時之非存在. (參閱十句義409)
【오종문五種問】
p1184-上→ 發問之五種原因. 卽基於不解․疑惑․試驗․輕觸․欲利樂有情等原因而問. [瑜伽師地論釋]
【오종반야五種般若】
p1183-上→ 般若, 梵語 prajña, 慧之義. 指照了法界․洞達眞理之五種般若聖智. 依般若心經疏․般若心經幽贊卷上所載, 五種般若卽:(一)實相般若, 指眞如之理. 此理爲般若之實性, 故稱實相般若. (二)觀照般若, 指淸淨無漏之慧. 此慧能照見諸法無相, 悉皆空寂, 故稱觀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 指般若之章句. 語言文字能詮般若之理, 其性空寂, 故稱文字般若. (四)眷屬般若, 指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與妙慧相應, 而能成就般若, 爲觀照慧性之眷屬, 故稱眷屬般若. (五)境界般若, 指一切諸法. 諸法爲般若眞智之境界, 境無自相, 由智顯發, 故稱境界般若. 據金剛經疏記科會卷一, 五種般若係羅什三藏就大智度論所說文字․觀照․實相等三般若中, 於觀照中開出眷屬, 於實相中開出境界者. 又吉藏之大品經義疏卷一擧出自性․共有․方便․境界․文字等五種毘曇之說, 其中, 境界毘曇相當於實相般若, 自性毘曇相當於觀照般若, 文字毘曇相當於文字般若.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二․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一上․般若心經會疏連珠記卷上․仁王經疏法衡鈔卷一]
【오종범음五種梵音】
p1184-下→ 梵音, 卽大梵天王所發之聲, 具有五種淸淨之音, 卽正直․和雅․淸徹․深滿․周徧遠聞. 大梵天王修習禪定, 戒行淸淨, 心離欲染, 故能具此五種淸淨之音. [長阿含經卷五․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二]
【오종법사五種法師】
p1181-下→ 能弘揚道法之五種法師. 又作五法師. 卽:(一)受持法師, 謂於如來之言敎經論能堅固深信受之, 又能憶持而不忘者. (二)讀經法師, 能正心端坐, 眼觀經文而宣讀者. (三)誦經法師, 於經能背誦而不須對文者. (四)解說法師, 能敎授竝解說經中之文句者. (五)書寫法師, 能書寫經文而流布廣傳於世者. 另於大智度論卷五十六列擧出:信力故受․念力故持․看文爲讀․不忘爲誦․宣傳爲說․難曉須釋等六種法師. 又根據梵文本法華經法師品所列擧者, 有:受持(dhārayiṅyanti)․說話(vācayiṣyanti)․解說(prakāśayiṣyanti)․親近(saṃgayiṣyanti)․書寫(likhiṣyanti)․記憶(anusmariṣyanti)․睹見(vyavalokayiṣyanti)等, 稱爲七種法師. [法華經法師品․法華文句卷八上․法華疏私記卷八本․法華疏慧光記卷五十二](參閱六種法師1303․法師3378)
【오종법신五種法身】
p1181-上→ 法身, 指佛之自性眞身. 歷來大小乘諸家有關法身之說各異, 有二身․三身․四身․五身等諸說. ①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擧出下列五種法身, 卽:(一)法性生身, 謂此法性, 體本圓常, 該通萬有, 如來之身由此出生. (二)功德法身, 謂如來以萬行功德爲因, 而成法身之果. (三)變化法身, 謂如來法身無感不通, 無機不應;如千江月, 隨水現影, 影雖有殊, 月本是一. (四)虛空法身, 謂如來法身融通三際, 包括大千, 一性圓明, 諸塵不染. (五)實相法身, 謂如來法身離諸虛妄, 會極眞如, 不生不滅. ②菩薩瓔珞經所出之五種, 卽:(一)如如智法身, 謂證如如之理之實智. (二)功德法身, 十力․四無畏等一切之功德. (三)自法身, 謂地上菩薩應現之應身, 天台宗稱之爲勝應身, 法相宗稱爲報身中之他受用身. (四)變化法身, 卽天台所稱之劣應身, 法相所稱之變化身. (五)虛空法身, 如虛空離諸相之如如理. 此中, 如如智法身與功德法身爲報身, 自法身與變化法身爲應身, 虛空法身卽法身, 總稱爲法身者, 以其皆爲法身之德相. ③密敎立自性․受用․變化․等流等四身爲法身, 加上六大法身(法界身), 則稱五種法身. (參閱法身3353). ④指自性法身․自受用法身․他受用法身․變化法身․等流法身等五種法身. ⑤指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等五分法身. (參閱五分法身1066)
【오종법五種法】
p1181-上→ 又作五種成就法. 爲密敎所行修法之類別. 卽息災法․增益法․降伏法․敬愛法․鉤召法. 瑜伽護摩軌中說五種護摩, 以五法配於五智․五部, 則佛部爲息災法, 金剛部爲降伏法, 寶部爲增益法, 蓮華部爲敬愛法, 羯磨部爲鉤召法. (參閱五種修法1182)
【오종보시五種布施】
p1178-中→ 依布施之對象分有五種. 卽:(一)施遠來者, (二)施遠去者, (三)施病瘦者, (四)施飢餓者, (五)施智法人. [諸經要集卷十一]
【오종부생五種不生】
p1175-下→ 於菩薩階位中之上忍位所得之五種利益. 卽:(一)生不生, 謂於卵生與濕生得非擇滅, 不受其生. (二)處不生, 謂不生於無想天․大梵天處, 亦不生於北俱盧洲. (三)身不生, 謂不受扇搋(缺男女根者)․半擇迦(不具男根者)․二形(同時具男女二根者)之身. (四)有不生, 謂於欲界第八生及色界之第二生, 得非擇滅而不生. (五)惑不生, 謂見所斷之惑絶不復起. [俱舍論卷二十三]
【오종불능남五種不能男】
p1175-下→ 指五種男根不全之人. 又作五種不男․五種黃門(梵 pañca paṇḍakāḥ). 據十誦律卷二十一所擧, 卽:(一)生不能男, 又作生不男․生黃門(梵 jāti-paṇdaka). 卽生而不能婬者. (二)半月不能男, 又作半不男․半月黃門(梵 pakṣa-paṇḍaka). 卽半月能婬, 半月不能者. (三)妬不能男, 又作妬不男․妬黃門(梵 īrṣyā-paṇḍaka). 卽見他人行婬而起婬心者. (四)精不能男, 又作變不男․變黃門․抱生黃門․觸抱黃門(梵 āsktaprādurbhāvī-paṇḍaka). 卽行婬時變失其男根者. (五)病不能男, 又作犍不男․犍黃門․形殘黃門(梵 āpat-paṇḍaka). 卽因朽爛而截去男根者. 俱舍論卷十五則分黃門爲扇搋(梵 ṣaṇḍha)․半擇迦(梵 paṇḍaka)二類. 扇搋卽無男根者, 有本性扇搋․損壞扇搋之別. 半擇迦爲有男根而不具者, 分嫉妬․半月․灌灑等三種. 其中, 本性扇搋相當生不男, 損壞扇搋相當病不男, 嫉妬半擇迦相當妬不男, 半月半擇迦相當半月不男, 灌灑半擇迦相當精不男.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八則以五種不男通稱爲半擇迦, 扇搋唯限於無根. 卽:生便半擇迦․嫉妬半擇迦․半月半擇迦․灌灑半擇迦․除去半擇迦. 此等扇搋或半擇迦者, 皆不得出家受具足戒. [四分律卷三十五․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三․順正理論卷九․俱舍論卷三․法華文句記卷九上․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三之一․俱舍論光記卷三․玄應音義卷二十四․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末]
【오종불번五種不翻】
p1177-下→ 梵語譯成漢語時, 有五種情形不豫意譯, 而保留其原音(音譯). 卽:(一)爲祕密之故, 例如經中諸陀羅尼, 係佛之祕密語, 微妙深隱, 不可思議, 故不以義譯之. (二)多種含義, 例如薄伽梵一詞, 兼具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等六意, 故不可任擇其一而譯. (三)此方所無之故, 如閻浮樹産於印度等地, 爲我國所無, 故保留原音. (四)順古之故, 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意指無上正等正覺, 然自東漢以降, 歷代譯經家皆以音譯之, 故保留前人規式. (五)爲存尊重之心, 故如般若․釋迦牟尼․菩提薩埵等, 一槪不譯爲智慧․能仁․道心衆生等;此乃因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 後者則易招致等閒視之而輕賤. 此一五種不翻之義例乃唐代玄奘大師所倡言, 頗爲後世譯經者所法式. [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翻譯名義集序](參閱譯經6806)
【오종불응시五種不應施】
p1176-下→ 指不應施與他人之五種事物, 卽:(一)非理求財, 指不順理所得之財物, 不以施人, 物不淨故. (二)酒及毒藥, 能令衆生狂亂失命, 不以施人, 亂衆生故. (三)罝羅機網, 罝爲免網, 羅爲鳥網, 機爲機弩, 網卽網罟, 皆爲設置以殘害禽獸․惱害衆生之器物, 不以施人, 惱衆生故. (四)刀杖弓箭, 是殺害衆生之器物, 不以施人, 害衆生故. (五)音樂女色, 能惑亂衆生正性, 不以施人, 壞淨心故. [法苑珠林卷八十一]
【오종불퇴五種不退】
p1176-中→ 謂生於淨土, 有五種永久不退失菩提之功德. 卽:(一)大悲攝持不退, 衆生生於淨土者, 阿彌陀佛以大悲願力攝持之, 故一生之後, 永不退失菩提心. (二)佛光照觸不退, 生於淨土者, 常照觸佛光, 故一生之後, 永不退轉菩提心. (三)常聞法音不退, 生淨土者, 常聞水鳥樹林之說法音, 故一生之後, 永不退失菩提. (四)善友同居不退, 生淨土者, 與彼國諸菩薩爲善友, 故內無煩惱惑業之累, 外無邪魔惡緣之境, 一生之後, 永不退失菩提. (五)壽命無量不退, 生淨土者, 壽命無量, 故一生之後, 永不退失菩提. [淨土十疑論]
【오종불환五種不還】
p1176-下→ 又作五種阿那含․五不還果․五種般. 不還, 梵語 anāgamin 之意譯, 爲聲聞四果之第三, 乃斷盡欲界九品之惑, 不再至欲界受生之聖者之名. 五種不還, 卽不還果之聖者, 以其根有利鈍, 於證阿羅漢果時, 有先後之不同, 而分爲五種類別. 卽:(一)中般(梵 antara-parinirvāyin), 不還果之聖者死於欲界而生色界時, 於中有之位, 證阿羅漢果而得般涅槃. 又分速般․非速般․經久般等三種. (二)生般(梵 upapadya-parinirvāyin), 旣生於色界, 未久卽能起聖道, 斷除上地(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 (三)有行般(梵 sābhisaṃskāra-parinirvāyin), 生於色界, 經長時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 (四)無行般(梵 anabhisaṃskāra-parinirvāyin), 生於色界, 但未能加功用行, 任運經久, 方才斷除上地之惑而入般涅槃. (五)上流般(梵 ūrdhvasrota-parinirvāyin), 生於色界之初禪, 由此漸次上生至色究竟天, 或至有頂天而入般涅槃. 又分爲樂慧․樂定二種. 樂慧者, 卽愛樂智慧, 雜修靜慮, 生於色界之最高處色究竟天而般涅槃. 樂定者, 卽愛樂定, 不雜修靜慮, 流生於上界, 終至無色界之最高處有頂天而證圓寂. 此二種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半超般․徧沒般等三種. 此外, 於中般與上流般各別立三種, 合上記之生般․有行般․無行般等, 則爲九種不還. 若僅別立上流般爲三種, 則合前四般而稱七善士趣. 然據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五之說, 僅別立中般爲速般․非速般․經久般等三種, 合五種不還之其餘四種, 則稱七善士趣. 又於五種不還中, 生般․有行般․無行般等三者總合爲一種生般, 與中般及上流般竝稱爲三種般. 又五種不還加上無色般․現般, 則成七種不還. 其中, 中般乃至上流般等五種乃於色界般涅槃, 無色般乃由上流中所別開, 故於無色界般涅槃, 現般則於欲界般涅槃. [雜阿含經卷二十七․中阿含經卷二․卷三十․坐禪三昧經卷下․大毘婆沙論卷一七四․卷一七五․俱舍論卷二十四](參閱七善士趣109․九種不還154)
【오종비량五種比量】
p1178-上→ 五種推理之方法. 卽:(一)相比量, 就所見而推理其他, 如見煙則推知有火. (二)體比量, 由此一體性而推知彼之體性, 卽由一部之體而推理全部, 如以現在比類過去․未來. (三)業比量, 由活動․作用而推理其主體, 如見動物跡印寬長而推知是象, 由身曳地行, 比知是蛇. (四)法比量, 由相屬著法, 以一部之事而推理其他之眞理, 如見生故知有死. (五)因果比量, 見因而推理其結果, 反之亦然. 如見物行, 知其必有所至. [顯揚聖敎論卷十一]
【오종산란五種散亂】
p1186-中→ 據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九之說, 衆生心中具有五種散亂. 散亂, 梵語vikṣepa, 乃心流蕩於所緣境之精神作用. 卽:(一)自性散亂, 謂五識不守其自性, 隨逐外境而念念變遷. (二)外散亂, 謂意識隨外塵而馳動, 起種種之分別. (三)內散亂, 謂心生高下, 念念遷流而不定. (四)粗重散亂, 謂執著我․我所等粗重之法而不得解脫. (五)思惟散亂, 謂下劣之心, 卽捨棄大乘而憶念小乘. 六門敎授習定論中亦列擧五種散亂, 卽:(一)外心散亂, (二)內心散亂, (三)邪緣心散亂, (四)粗重心散亂, (五)作意心散亂. 此外,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擧出六種散亂, 攝大乘論本卷中擧出十種散亂之說. (參閱散亂4975)
【오종삼매도五種三昧道】
p1173-下→ 眞言宗將一切三昧分爲五種, 卽大日世尊爲普攝衆生而現之五種喜見隨類身. 卽:(一)佛地三昧道, 究竟發菩提心, 於一切三昧道中最爲牢强精進. 一生補處之菩薩住於佛地三昧道, 正行大空三昧, 遠離從緣生法微細之戱論, 了知世間本起因緣, 住於業地, 復堅住佛地. (二)菩薩三昧道, 八地自在之菩薩不得一切諸法, 遠離有生, 而知一切幻化, 故世稱爲觀自在者. (三)聲聞三昧道, 住於九想․八背捨․八勝處․三三昧等各各有緣之地, 識知因緣生滅之義, 遠離斷常二邊, 極觀察智, 得不隨順修行之因. (四)緣覺三昧道, 觀察十二因緣, 深達其法之實相, 然以智慧有礙之故, 住於無言說之法而不轉無言說, 於一切法證極滅語言三昧. (五)世間三昧道, 謂修世間之四禪․八定等諸三昧. 世間之行人不解正因緣之義, 觀世間之因果與業皆繫屬於神我或自在梵天等, 則生空三昧. 大日經疏卷七將五種三昧道分爲出世間三昧及世間三昧二種, 以佛․菩薩․聲聞․緣覺四種稱爲出世間三昧, 諸天等所說之眞言法敎道則屬世間三昧. [大日經卷二具緣眞言品․大日經疏卷六․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六․大日經疏演奧鈔卷十九]
【오종삼매야五種三昧耶】
p1173-中→ 三昧耶者, 要誓之義, 卽戒義․不可違越之義. 指入眞言門五種要誓之次第. 卽:(一)初見三昧耶, 遙於壇場之外禮拜曼荼羅, 以花香等作供養, 未授眞言及印. (二)入睹三昧耶, 引入曼荼羅壇, 得見曼荼羅之坐位, 若請印眞言, 得隨所應者而授之. (三)具壇三昧耶, 阿闍梨特爲此人造曼荼羅, 告示諸尊及印等, 竝授豫眞言․手印及一一之行法. (四)傳敎三昧耶, 行者能依隨修行眞言門之所有法則, 竝具知緣壇所須之方便衆藝, 得在師位, 師卽爲其作傳敎曼荼羅. (五)祕密三昧耶, 於祕密壇中如法作灌頂, 經入此壇, 能生祕密智, 悉見如敎所說之印壇配位. 此五種三昧耶配於後世之灌頂, 第一三昧耶爲曼荼羅供, 第二爲結緣灌頂, 第三爲受明(學法)灌頂, 第四爲傳法灌頂, 第五爲以心灌頂. [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大日經疏卷十五․菩提心義卷三․大日經疏鈔卷三․乳味鈔卷十五]
【오종삼승五種三乘】
p1174-中→ 華嚴宗隨小乘․始敎․終敎․頓敎․圓敎等五敎各各立三乘之名, 卽:(一)始別終同三乘, 乃隨小乘敎而設. 小乘敎之始, 聲聞修四諦, 緣覺修十二因緣, 菩薩修六度;三乘之因行雖異, 然最終皆能斷除三界見思之煩惱, 成一羅漢果. (二)始終俱別三乘, 乃隨始敎而設. 始敎立種性各別, 三乘之因行(諦․緣․度)各別, 於其終極唯獨菩薩成佛, 定性二乘則灰身入寂. (三)始終俱同三乘, 乃隨終敎而設. 終敎三乘於因時皆具如來藏平等之佛性, 同修六度, 共學般若, 最終皆能成佛. (四)始終俱離三乘, 乃隨頓敎而設. 頓敎以絶想爲宗意, 三乘於其始終俱離心緣之想與言說之相, 故稱始終俱離. (五)始終俱同三乘, 乃隨圓敎而設. 圓敎三乘於因時會三歸一, 了知自所得之三乘之法皆依一乘無盡之敎而起, 其終極俱能成佛. [華嚴五敎章卷一․華嚴探玄記卷一․五敎章通路記卷十六]
【오종삼제五種三諦】
p1174-下→ 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諦有五種, 卽於別敎․圓敎․別接通․圓接通․圓接別各立三諦. (一)別敎之隔歷三諦, 又作次第三諦․別相三諦. 其特質爲隔歷不融, 空者必非假中, 假者必非空中, 中者必非空假, 行人必先證空諦, 進證假諦, 復證中諦, 不許一證一切證. (二)圓敎之圓融三諦, 又作不次第三諦․非縱非橫三諦. 其特質爲圓融無礙. 卽隨德用雖分空假中三諦, 其體則唯一, 互具圓融. (三)別接通之三諦, 卽被接之根機由通敎之眞俗二諦而發現中諦, 所解知之中道爲但中. (四)圓接通之三諦, 如上被接引之根機由通敎眞俗二諦發現中諦, 所解知者爲不但中. (五)圓接別之三諦, 由別敎之隔歷三諦點出中諦, 此中諦爲不但中. [法華玄義卷二下․摩訶止觀卷一下․卷三上․卷五上]
【오종색법五種色法】
p1178-中→ 總括諸法爲十二處, 攝屬於法處而爲意處之所對者有五, 稱爲五種色法. 卽:極略色․極逈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定所生自在色. (參閱法處所攝色3389)
【오종선근발상五種善根發相】
p1185-下→ 坐禪所積功德之五種相. 卽:(一)息道善根發相, 修行者數息觀成就, 於禪定時自心安悅而發善根;又分爲(1)知息道根本禪定善根發相, (2)隨息特勝善根發相. (二)不淨觀善根發相, 修行者於禪定中起不淨觀, 捨愛著之所而發善根;又分爲(1)九想善根發相, (2)背捨善根發相, (3)大不淨善根發相. (三)慈心善根發相, 修行者於禪定中起慈悲心, 入於深定, 起淸淨之善根. (四)因緣觀善根發相, 修行者於禪定中生起正見, 遠離斷常之邪見, 心生法喜而起善根. (五)念佛善根發相, 修行者於禪定中憶念諸佛功德相好等, 而發淸淨善根.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오종선성五種善性】
p1185-下→ 據善導之觀念法門載, 凡夫之機性有善性人․惡性人之別, 善性人又分五種, 卽:(一)聞卽捨惡行善之善人, (二)捨邪行正之善人, (三)捨虛行實之善人, (四)捨非行是之善人, (五)捨僞行眞之善人. 此五種人稱爲自性善人. 日僧親鸞依此而將善性分爲善性․正性․實性․是性․眞性等五種. [愚禿鈔卷上](參閱善4873)
【오종선五種禪】
p1189-下→ ①指四念處․八背捨(觀)․九次第定(練)․師子奮迅三昧(熏)․超越三昧(修)等五種. 其中, 四念處爲所觀, 觀․練․熏․修四者爲能觀. ②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將禪分爲五種, 卽:(一)外道禪, 謂帶異計, 欣上厭下而修者. (二)凡夫禪, 謂正信因果, 亦以欣厭而修者. (三)小乘禪, 謂悟我空偏眞之理而修者. (四)大乘禪, 謂悟我法二空所顯眞理而修者. (五)最上乘禪, 又作如來淸淨禪․一行三昧․眞如三昧. 謂頓悟自心本來淸淨, 原無煩惱, 本自具足無漏智性, 此心卽佛, 畢竟無異, 依此而修者.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
【오종설법五種說法】
p1189-上→ 又作如來五種說法. 謂佛以言說․隨宜․方便․法門․大悲等五力而說法. (一)言說力, 謂如來雖以言音宣說三世․世出世․有罪無罪․有漏無漏等法, 然其言說乃不壞法性, 亦不著於不壞法性之妙說. (二)隨宜力, 謂如來隨衆生根機之所宜, 宣說偏․圓․漸․頓之敎, 悉令開解. (三)方便力, 謂如來善巧方便, 宣說布施能得大富․持戒能得生天等, 使衆生修之而脫苦得樂. (四)法門力, 謂如來說諸妙法, 令衆生出於生死而達解脫淸淨之域. (五)大悲力, 謂如來見衆生執著於種種妄見妄情, 乃生三十二種大悲心, 於執著無者說有, 於執著瞋恚者說慈悲, 以令一切衆生脫離衆苦.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二․華嚴經探玄記卷三]
【오종설인五種說人】
p1188-下→ 能說佛法之五種人. ①指:(一)佛, (二)佛弟子, (三)仙人, (四)諸天, (五)化人. 出於大智度論卷二. 然善導之觀經玄義分卷一則列擧佛說․聖弟子說․天仙說․鬼神說․變化說五種. 觀經玄義分傳通記卷四中擧出其例, 謂維摩之所說․般若之轉敎․法華之領解等, 卽爲聖弟子所說. 又諸經文中, 梵天․帝釋等多說經法, 卽爲諸天所說. 方等之婆藪卽爲仙人所說. 金光明經之地神․法華之十羅刹等, 卽爲鬼神所說. 由以上四種人隱其本形, 變化別體而說法, 卽爲變化所說, 如佛涅槃時, 憍梵波提化水而說偈者. 以上除佛說外, 其餘四人之說, 若由佛印可, 卽皆可稱爲佛說. [分別功德論卷一․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無量壽經義疏卷上(淨影)]. ②又作五類說. 卽依華嚴經所載, 將經中能說法者類分爲五:(一)佛, 如華嚴經之阿僧祇品․隨好品等, 係佛所說. (二)菩薩, 如經中之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品皆爲菩薩所說. (三)聲聞, 入法界品之初卽爲聲聞所說. (四)衆生, 如經中所擧之諸善友等卽爲衆生之說法. (五)器界, 如菩提樹卽屬器界, 亦能演說法音. [華嚴經疏卷一](參閱五類說法1211). ③能說眞言之五種人. 大日經疏卷七擧出如來․菩薩金剛․二乘․諸天․地居天. 其中, 地居天指龍․鳥․修羅之類.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文次第․大日經疏鈔卷二]
【오종성五種性】
p1179-中→ 梵語 pañca-gotrāṇi. 指衆生之五種種性. 又作五種姓․五性․五種種性․五乘種性․五種乘性. 法相宗將一切有情衆生之機類分爲五種, 而定可成佛或不可成佛之說. 卽:(一)聲聞乘定性(梵 śrāvakayānābhisamaya-gotra), 又作聲聞定性․定性聲聞․決定聲聞, 乃具有可證阿羅漢果之無漏種子者. (二)獨覺乘定性(梵 pratyekabuddhayānābhi-gotra), 又作辟支佛乘性․緣覺定性․定性緣覺, 乃具有可證辟支佛果之無漏種子者. 此二種性法爾唯有生空無漏之種子, 故深厭生死, 專修自利樂寂之法, 唯斷煩惱障, 證生空之理, 定得自乘之果而入無餘涅槃. 以其不具佛種, 故不成佛, 卽二乘所被之機, 故兩者合稱二乘定性. (三)如來乘定性(梵 tathāgatayānābhi-gotra), 又作如來乘性․菩薩定性․定性菩薩, 乃具有可證佛果之無漏種子者. 以法爾具有生法二空之無漏種子, 故修自利利他之行, 斷煩惱障與所知障, 證二空眞如, 得菩提涅槃二轉之妙果. 卽入無住處涅槃而成大覺圓滿之極果. 爲大乘所被之機. (四)不定種性(梵 aniyataikatara-gotra), 又作不定性․三乘不定性, 爲具有二種或三種之無漏種子者. 指由本有無漏種子之差別, 而於前三乘之種性尙未決定其性之機類. 分爲四種:(1)菩薩聲聞二性不定(具有佛果․羅漢果等二種子者), (2)菩薩獨覺二性不定(具有佛果․辟支佛等二種子者), (3)聲聞獨覺二性不定(具有羅漢果․辟支佛等二種子者), (4)聲聞獨覺菩薩三性不定(具有羅漢果․辟支佛及佛果等三種子者). (五)無性(梵 a-gotra), 又作無種性․無有出世功德種性․人天乘性, 雖無三乘之無漏種子, 然具有可成人天果之有漏種子. 上記四種性稱爲有般涅槃法, 無性則稱無般涅槃法. 此種性法爾不具無漏種子, 唯具有漏之種子, 故不起出世無漏之智, 不能解脫生死, 但以修習世間之善業, 得人天之善果. 卽所謂無性闡提. 五性之中, 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及無性三者, 皆無佛種子, 畢竟不成佛, 故稱三無. 定性菩薩及不定性中之具有佛果者, 係有佛種子而必定成佛, 故稱二有. 法華經藥草譬喩品以三草二木配於五性之機類. 大乘唯識家以五性各別爲前提, 立三乘眞實․一乘方便之說, 謂佛陀爲聲聞及獨覺種性說二乘之法, 爲菩薩種性說大乘之法, 又爲誘引一類之不定種性, 而方便唯說一乘法, 其雖說一乘, 實有二․三之別. [入楞伽經卷二․大乘入楞伽經卷二․解深密經卷二無自相性品․大乘莊嚴經論卷一․卷五․佛地經論卷二․大毘婆沙論卷六十八․卷一四四․佛性論卷一․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一․卷五十二․成唯識論卷二․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卷二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法華經玄贊卷一](參閱五姓1107․五性成佛1111)
【오종수법五種修法】
p1182-下→ 密敎之護摩法有五種之別, 卽:(一)扇底迦(梵 śāntika), 意譯作息災․寂災. (二)布瑟徵迦(梵 puṣṭika), 意譯作增益․增榮․增長. (三)阿毘遮嚕迦(梵 abhicāruka), 意譯作調伏․降伏. (四)阿羯沙尼(梵 ākarṣaṇī), 意譯作鉤召․攝召, 或譯招召. (五)伐施迦囉拏(梵 vaśīkaraṇa), 意譯作敬愛․慶愛. 此五種修法與金剛界五部․五智之內證相應, 其爐形․爐文․色․護摩木․起首時․方向及坐法等, 皆有不同, 列表於左.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
【오종순수五種順受】
p1187-中→ 指自性順受․相應順受․所緣順受․異熟順受․現前順受. (一)自性順受, 指一切受. 卽以受之心所爲體, 總括三受․五受等一切受, 通於三世. 以不違自性之故, 稱爲自性順受. (二)相應順受, 指一切觸. 卽以觸之心所爲體, 觸受相應, 故稱相應順受. (三)所緣順受, 指一切境. 卽以色等六境爲體, 所緣之境順於能緣之受, 故稱所緣順受. (四)異熟順受, 指感異熟業. 卽以感一切異熟果之業爲體, 感異熟之業乃順異熟果之故, 卽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等, 皆稱爲異熟順受. (五)現前順受, 指正現行受. 卽以正現行受爲體, 唯指現在, 與通於三世之自性順受不同. [俱舍論卷十五․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五]
【오종승五種僧】
p1188-上→ 又作五僧差別. 依僧衆道業之高低深淺而分爲五種. 卽:(一)無恥僧, 謂毁壞禁戒, 身披法服之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 指人․衆數之義. (二)瘂羊僧, 謂不通經․律․論三藏之補特伽羅. (三)朋黨僧, 謂喜好遊散․營務․鬥諍, 方便善巧, 結構朋黨之補特伽羅. (四)世俗僧, 謂善異生, 能通作法․非法等業之補特伽羅. (五)勝義僧, 謂學無學法, 解慧有餘, 辯才無礙, 隨機演敎, 接物利生之補特伽羅, 彼等不造非法之業, 爲僧中之最勝者.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二十]
【오종심심五種甚深】
p1182-中→ 甚深, 指如來所證之眞如理智境界. 法華經論以此五法深妙難解, 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 故稱五種甚深. 卽:(一)義甚深, 謂如來所證之種智性義, 微妙不可思議. (二)實體甚深, 謂如來所證之實相理體, 不空不有, 非如非異, 不可思議. (三)內證甚深, 謂如來所證所得之一切智慧, 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不可思議. (四)依止甚深, 謂如來所證之眞如法體, 徧一切處, 無染無淨, 不變不遷;於一切法不卽不離, 不可思議. (五)無上甚深, 謂如來所證之無上正等正覺, 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思議.
【오종악병五種惡病】
p1186-中→ 佛住世時, 毘舍離國所流行之五種大惡病. 卽:(一)兩眼赤如血, (二)兩耳出膿, (三)鼻中流血, (四)舌噤無聲, (五)所食之物變爲粗澀. [請觀音經․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二]
【오종악성五種惡性】
p1186-上→ 據善導之觀念法門載, 凡夫之機性分爲善性人․惡性人二種, 惡性人復有五種, 卽:(一)謗眞行僞之惡人, (二)謗正行邪之惡人, (三)謗是行非之惡人, (四)謗實行虛之惡人, (五)謗善行惡之惡人. 此五種人稱爲自性惡人. 日僧親鸞依此分惡性爲惡性․邪性․虛性․非性․僞性等五種. [愚禿鈔卷上]
【오종언설五種言說】
p1178-下→ 言說之相有五種類別. 卽:(一)相言說, 執著色等諸相而生之言說. (二)夢言說, 依夢中所現虛妄境界不實而生之言說. (三)執著言說, 以念過去之所聞所作而生之言說. (四)無始言說, 無始以來執著戱論, 依煩惱種子熏習而生之言說. (五)如義言說, 如義而生, 詮旨無殊之言說. 此五種言說中, 前四者乃由虛妄而說, 故不得談眞;後一言說則爲實說, 故得談眞理. 馬鳴菩薩依據前四種, 謂眞如爲離言說相. [釋摩訶衍論卷二․辯顯密二敎論卷上]
【오종五宗】
p1108-上→ ①大乘之五宗, 卽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三論宗․律宗. ②禪宗之五宗, 卽由南宗所出之潙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③齊護身寺自軌法師所立之五宗, 卽因緣宗․假名宗․不眞宗․眞實宗․法界宗.
【오종원五宗原】
p1108-上→ 全一卷. 又作五宗源․五宗元. 明代漢月法藏撰. 崇禎元年(1538)刊行. 今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四冊. 密雲圓悟之法嗣漢月法藏由於反對曹洞宗抹殺五家宗旨, 僅單傳釋迦拈花一事, 故評之爲室中密授之死法, 乃强調自威音王以來, 無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 爲糾正曹洞宗之誤而著此書. 書成之後, 其法弟木陳道杺著五宗闢, 呵罵漢月. 其門人潭吉弘忍則撰五宗救非難木陳, 極力爲師辯護. 此外, 漢月之師密雲圓悟, 斥其爲名利之徒, 撰闢妄救略說十卷. 淸雍正帝亦著揀魔辨異錄, 破斥潭吉之五宗救. 故五宗原遂成爲捲起師徒法眷間論爭之書, 可見明代禪風之一斑. 其內容有臨濟宗․兩脈合宗其來有據․雲門宗․潙仰宗․法眼宗․曹洞宗․總結․傳衣法註等八章, 竝附錄濟宗頌語.
【오종유식五種唯識】
p1184-上→ ①法相宗之慈恩, 將諸經論所說唯識之文義總攝爲五種, 卽:(一)境唯識, 就所觀之境而闡明唯識之義者. 如阿毘達磨經說一處四見之喩卽是. (二)敎唯識, 就能詮之言敎而闡明唯識之義者. 卽楞伽․華嚴․深密等諸經所說之唯識唯心之旨. (三)理唯識, 經論中成就唯識之道理者. 卽說唯識轉變之理. (四)行唯識, 經論中闡明唯識之觀法者. 卽說菩薩依四尋思․四如實智等, 思惟觀察唯識之理. (五)果唯識, 經論中闡明佛果之妙境界者. 卽說由思惟觀察唯識之理而得之果智. 五種唯識之中, 敎唯識爲總體之能詮, 其他四者則爲所詮之別義.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五․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唯識義章卷三本․般若心經幽贊卷上․成唯識論樞要卷上本]. ②法相宗於一切諸法悉稱唯識, 而立五義之說, 卽:(一)自相, 八識爲識之自體. (二)相應, 六位心所爲識之相應. (三)所變, 心․心所之見․相二分爲其所變. (四)分位, 不相應法爲假立於心․心所與其所變色法之分位者. (五)實性, 無爲法乃心․心所․色․不相應法四種之實體. 以此五義之故, 一切法悉稱唯識. 又以一切諸法皆不離識之一義而說唯識之理者, 稱總門唯識;此五種各別而論者, 則稱別門唯識. [成唯識論卷七]
【오종인아견五種人我見】
p1173-上→ 據大乘起信論載, 初學大乘之凡夫, 於敎未解玄旨, 由人我見而起五種邪執, 卽:(一)執虛空是如來性. (二)偏執眞如涅槃之性空無. (三)偏執如來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 (四)執如來藏之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染法. (五)執如來所得之涅槃有其終盡, 旣盡還作衆生. 同論竝擧說五種人我見之對治法. [起信論義記卷下末․起信論疏筆削記卷五]
【오종일승五種一乘】
p1172-下→ 華嚴宗隨始․終․頓․圓四敎而各立一乘之名, 卽:(一)別敎一乘, (二)同敎一乘. 此二者皆隨圓敎而立. 說一乘無盡之法門, 與諸乘逈異, 故稱別敎一乘. 又說三一共同之法門, 卽說一乘同於三乘, 三乘亦同一乘, 故稱同敎一乘. (三)絶想一乘, 隨頓敎而立. 此說相想俱絶而無能乘所乘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法門, 故稱絶想一乘. (四)佛性一乘, 隨終敎而立. 說統收佛性中道眞妄之法門, 故稱佛性一乘, 又稱佛性平等一乘. (五)密意一乘, 隨始敎而立. 說三乘顯了眞實, 一乘隱密方便之法門, 故稱密意一乘, 又作密義意一乘. [華嚴五敎章卷一․華嚴探玄記卷一․五敎章通路記卷十六]
【오종장五種藏】
p1190-上→ 五種之如來藏. 指如來藏․法界藏(正法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淸淨藏. 出於勝鬘經自性淸淨章. 佛性論卷二自體相品釋之, 謂眞性有五藏之義, 卽:(一)如來藏, 自性爲藏之義. 謂一切諸法皆不出於如來之自性, 故說一切諸法爲如來藏. (二)正法藏, 因爲藏之義. 謂一切聖人之四念處等之正法皆取此性爲境, 故稱此性爲正法藏. (三)法身藏, 至得爲藏之義. 謂一切聖人皆信樂正性, 竝因而得四德及過恆沙數等一切如來之功德, 故稱此性爲法身藏. (四)出世藏, 眞實爲藏之義. 謂正性離世間法一切之過失而眞實不壞, 故稱此性爲出世藏. (五)自性淸淨藏, 祕密爲藏之義. 謂一切法皆隨順於正性, 則稱爲內, 是正非邪, 卽爲淸淨. 反之, 若諸法違逆此理, 則稱爲外, 是邪非正, 名爲染濁, 故稱自性淸淨藏. [勝鬘經寶窟卷下之末]
【오종정식五種淨食】
p1185-上→ 適於比丘食用之五種淸淨食物. 淨者, 離過之義. 卽:(一)火淨食, 宜煮之食物如法煮之, 待熟然後食. (二)刀淨食, 果物宜以刀去其皮與核者, 如法去之而後食用. (三)爪淨食, 果物宜以指爪去其皮殼者, 如法去之然後食. (四)蔫乾淨食, 取果物中之已蔫乾而不能更爲種子者食之. (五)鳥啄淨食, 卽取鳥所啄殘之物而食之. [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六]
【오종정진五種精進】
p1188-中→ 精進, 卽勇猛修善斷惡之心理及行爲. 據成唯識論卷六擧出五種精進, 卽:(一)被甲精進, 謂於最初發勇猛强烈之誓願心, 如先著盔甲而後見賊, 不怖種種難行, 修諸勝行. (二)加行精進, 謂生起堅固勇悍之方便, 以策勵其心, 決定勇行. (三)無下精進, 謂不自輕蔑, 亦不畏懼, 能更生勇勵而無怯下之心. (四)無根精進, 謂能忍受酷寒炎熱等苦. (五)無足精進, 謂於下劣之善無厭足, 欣求最上之勝功德.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九․阿毘達磨集論卷一․顯揚聖敎論卷一](參閱精進5883)
【오종증상연五種增上緣】
p1189-中→ 又作五增上緣․五緣. 以佛爲增上緣, 念佛者所受之利益共有五種, 卽:(一)滅罪增上緣, 又作現生滅罪增上緣. 以阿彌陀佛爲增上緣, 消除一切之業障. (二)護念得長命增上緣, 又作護念增上緣․現生護念增上緣. 卽受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勢至菩薩之祐護. (三)見佛增上緣, 又作見佛三昧增上緣. 以彌陀之三念願力, 而得以見佛. (四)攝生增上緣, 衆生藉彌陀之願力, 而得以往生. (五)證生增上緣, 保證滅後之凡夫, 乘佛願力, 來世一定往生. 其中, 前三者爲現益, 後二者則屬當益. [觀念法門․觀念法門私記卷下․釋淨土群疑論卷七․觀經玄義分傳通記卷三]
【오종참회五種懺悔】
p1190-中→ 據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載, 國王大臣欲懺悔者, 當修行五事, 稱五種懺悔. 卽:(一)不必禮拜, 應常憶念第一義空. 謂不必拘於禮誦之功, 但當存心憶念正理, 不謗三寶, 不於修梵行人作惡留難. (二)孝養父母, 恭敬師長. 謂如能孝養父母, 恭敬學法受戒之師, 則無悖逆之罪. (三)正法治國, 不邪枉人民. 謂以正順之道治國安邦, 亦常敎化人民, 敬信三寶, 修戒持善, 勿以邪法枉屈於人. (四)於六齋日敕諸境內令行不殺, 則全國常臻福善, 永享安榮. (五)深信因果, 知佛不滅. 謂所作爲因, 感報爲果, 若信因果不虛, 則無造惡之過;若知法身常住, 則無斷滅之見.
【오종천五種天】
p1178-上→ 指世間天․生天․淨天․義天․第一義天五種. (一)世間天, 指人中之王假名爲天, 如稱天子. (二)生天, 指衆生可生之天處, 如四王天乃至非想天. (三)淨天, 卽預流果至辟支佛等諸聖者. (四)義天, 指能悟解大乘深義之十住以上之菩薩. (五)第一義天, 卽佛及佛所證得之涅槃. [北本涅槃經卷十八․卷二十二]
【오종총지五種總持】
p1190-上→ 又作五持. 梵語 dhārṇī 音譯陀羅尼, 意譯作總持, 有五義, 卽:(一)聞持, 自聞一字之聲, 具悟五乘之敎法與顯密二敎之差別, 而無漏失. (二)法持, 於法總持而不漏. (三)義持, 於諸法之義, 總持而不失. (四)根持, 於六根之緣境, 總持而無餘念. (五)藏持, 總持如來藏之理而無漏失. [辨惑指南卷三․顯密不同頌]
【오종토五種土】
p1175-上→ 據華嚴經疏卷七載, (一)唯性土, 唯性, 卽如來所證法性之體;謂如來之體, 身外無土, 土外無身, 身土不殊, 唯一法性. (二)雙泯土, 謂如來身土一如, 融通無礙, 猶若虛空, 性相俱寂. (三)俱性相土, 謂如來以如實智變化無邊相海, 衆寶莊嚴, 隨衆生心, 示現國土境界種種性相. (四)融三世間土, 三世間, 卽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謂如來法界之身徧一切處, 一切衆生國土卽是如來淸淨法身, 交徹混融. (五)總攝土, 謂如來所證十身四智, 一一圓融, 稱性周徧, 言一土則融一切土, 擧一身則攝一切身, 法法互融, 塵塵無礙.
【오종통경五種通經】
p1185-下→ 謂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等五法而弘通經典, 敷演佛法. 卽五種法師之行. [法華文句卷八上](參閱五種法師1181)
【오종통五種通】
p1185-中→ 又作五通. 通, 卽通力, 指身․口․意三業通用無礙而可變化自在之能力. 卽:(一)道通, 由證悟中道實相之理而得, 如菩薩所得無礙之通力. (二)神通, 由凝心修定而得, 如阿羅漢所得自在之通力. (三)依通, 憑藉藥餌符咒而得, 如神仙所得靈變自在之通力. (四)報通, 又作業通. 卽依果報而自得者, 如諸天所得變化之通力. (五)妖通, 指老狸或古木之精化所爲之奇變等. [宗鏡錄卷十五․大藏法數卷二十七]
【오종행五種行】
p1178-中→ ①爲法華經卷四法師品所說五種法師之行. 謂於經文能:(一)受持, (二)讀, (三)誦, (四)解說, (五)書寫. [法華文句卷八上](參閱五種法師1181). ②往生淨土所須修之五種正行. 卽:(一)讀誦正行, (二)觀察正行, (三)禮拜正行, (四)稱名正行, (五)讚嘆供養正行. [觀經疏散善義](參閱五正行1074)
【오주인과五周因果】
p1106-上→ 又作華嚴五周因果. 據華嚴經疏卷三․卷四將華嚴一經(八十華嚴)所詮之義理, 分爲五周之因果, 卽:(一)所信因果, 謂於華嚴第一會菩提場宣說如來依正之果報法門, 是爲一周. 自第一卷至第十一卷, 共六品, 前五品彰顯遮那之果德, 後一品闡明佛之本因, 以其令人生信心而樂受, 故稱所信因果. (二)差別因果, 又作修正因果․生解因果. 謂於第二會普光明殿至第七會重會於普光明殿中, 宣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之差別因果之法門, 是爲一周. 自十二卷至四十八卷, 共二十九品, 前二十六品辯五十一位之差別之因, 後三品明佛之三德差別之果相, 故稱差別因果. (三)平等因果, 又作修顯因果․出現因果. 謂於第七重會普光明殿中, 宣說平等因果, 是爲一周. 自第四十九卷至第五十二卷, 共二品, 前普賢行品辯普賢平等之圓因, 後如來出現品明遮那平等之滿果, 因果融攝, 平等不二, 故稱平等因果. (四)成行因果, 又作出世因果. 謂於第八會重會於普光明殿中, 宣說成行因果, 遠離世間法, 是爲一周. 自第五十三卷至第五十九卷, 共一品, 初明五位之因行, 後示八相作佛之大用果相, 故稱成行因果. (五)證入因果, 謂於第九會逝多林中, 宣說證入法界妙門, 是爲一周. 自第六十卷至第八十卷, 共一品, 初明佛果自在之大用, 後顯菩薩起用之修因, 因果二門俱時證入, 故稱證入因果. 以上之五周因果總歸於第五證入因果, 卽從最初所信因果以至第四成行因果, 是欲令行者深信遮那之果德, 詳解六位之因果, 乃至依此而實踐修行, 總此而爲證入法界之唯一途徑. 又法藏之華嚴探玄記立敎起因緣分等五分以總別華嚴一經, 兩者不同之處在於五周乃就義理加以區分, 五分則就經文而別之. [華嚴經疏鈔玄談卷八․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七․大藏法數卷二十六](參閱大方廣佛華嚴經758)
【오주지혹五住地惑】
p1091-下→ 五種住地之惑. 又作五住地煩惱. 卽見․思․無明之煩惱有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等五種區別, 稱爲五住地惑. 出於勝鬘經. 此五種惑爲一切煩惱之所依所住, 又能生煩惱, 故稱住地. 大乘義章卷五本釋之:(一)見一處住地, 卽身見等三界之見惑, 入見道時, 倂斷於一處. (二)欲愛住地, 卽欲界煩惱中, 除見․無明, 而著於外之五欲(色․聲․香․味․觸)之煩惱. (三)色愛住地, 卽色界之煩惱中, 除見․無明, 捨外之五欲而著於一己色身之煩惱. (四)有愛住地, 卽無色界之煩惱中, 除見․無明, 捨離色貪而愛著己身之煩惱. (五)無明住地, 卽三界一切之無明. 無明爲癡闇之心, 其體無慧明, 是爲一切煩惱之根本. 五住地惑中, 唯識家主張前四種住地惑爲煩惱障之種子, 後一種爲所知障之種子. 天台宗則以見一處住地爲見惑, 第二․三․四爲三界之思惑, 總稱爲界內見思之惑, 二乘人斷之而出三界. 第五之無明住地卽界外之惑, 就此立四十二品之別, 經四十二位斷盡之, 離二種生死, 得證大涅槃.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成唯識論卷八․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末․勝鬘經述記卷下․法華經玄義卷五上․法華文句記卷二下․天台四敎儀集註卷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
【오준경吳俊卿】
p2826-中→ (1844~1927)淸末書畫家. 浙江安吉人. 初名俊. 字昌碩․倉石. 號若鐵․罐廬․大聾․酸寒尉. 嘗任安東令. 工篆書, 善繪佛像, 世推爲神品, 每署名佛弟子某造. 與王一亭合繪羅漢像三十二幀, 神妙絶倫. 兼擅詩․篆刻等, 名重當世. 民國十六年逝世, 享年八十四.
【오중상대五重相對】
p1123-中→ 日本佛敎用語. 又作五重敎相․五段相對․五段相傳. 爲日本日蓮宗五綱判敎中所用之判敎名稱. 卽:(一)內外相對, 佛敎與非佛敎. (二)大小相對, 大乘與小乘. (三)權實相對, 法華經之實敎與其他權敎. (四)本迹相對, 法華經之本門與迹門. (五)敎觀相對, 經文上顯示之敎相及文義中所示之觀心.
【오중상전五重相傳】
p1123-中→ 又作五重血脈․五重. 乃日本淨土宗所行之傳法儀則. 卽以五重之次第相承宗義, 竝傳授五份血脈, 傳說此一儀則乃以明德四年(1393)聖冏之傳豫聖聰爲濫觴, 其對象本爲出家衆(學匠相承), 但後來對在家衆亦有傳授結緣五重(化他五重)者. 此種依師徒相承傳法之方式, 有所謂譽號․蓮社號․阿號之稱.
【오중세계五重世界】
p1122-上→ 謂一佛世界之成立有五重之次第. 卽:一世界․一世界性․一世界海․一世界種․一佛世界. 其中第二之世界性, 在大智度論中稱爲一佛世界, 冠註五敎章卷下之四則依準舊華嚴經所說十重世界之次第, 稱之爲世界性. [舊華嚴經卷五十六․大智度論卷五十․華嚴經搜玄記卷一末․華嚴經探玄記卷三․彰所知論卷上․五敎章通路記卷五十二]
【오중염불五重念佛】
p1123-上→ ①爲華嚴大疏鈔卷六十二所擧之五種念佛法門. 卽:(一)稱名往生念佛門, 謂口中稱念佛之名號. (二)觀相滅罪念佛門, 謂觀念佛之色相而滅罪. (三)攝境唯心念佛門, 謂觀萬法唯一心. (四)心境無礙念佛門, 謂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二者相融而無礙. (五)緣起圓通念佛門, 謂觀法界一相, 泯絶心境之名, 法性自緣而非隨緣, 自性融通而非彼此互融. 上記五種之中, 前二種乃事念佛, 後三者則爲理念佛. [華嚴經疏卷五十六․華嚴大疏鈔卷八十五]. ②智顗大師所立之五方便念佛門, 卽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오중五衆】
p1152-上→ ①五蘊之舊譯. 衆, 含有和集之義. 與五陰同. (參閱五蘊1212). ②又作出家五衆. 卽:(一)比丘(梵 bhikṣu, 巴 bhikkhu), (二)比丘尼(梵 bhikṣuṇī 巴 bhikkhunī), (三)式叉摩那(梵 śikṣamāṇā 巴 sikkhamānā), (四)沙彌(梵 śrāṃaṇera, 巴 sāmaṇera), (五)沙彌尼(梵 śramaṇeriā 巴 sāmaṇerī). 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 式叉摩那受六法, 沙彌․沙彌尼受十戒. [大智度論卷十․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一之一](參閱七衆105). ③隋代佛敎之敎化機構. 隋文帝敕選高僧, 各以其所專精之學, 司掌敎化之職, 稱爲五衆, 竝各設衆主一名. 五衆卽:(一)涅槃衆, 衆主有法聰․童眞․善冑等. (二)地論衆, 主要依華嚴經典, 衆主有慧遷․靈璨等. (三)大論衆, 大論係指大智度論;主要依大品般若經, 衆主有法彦․寶襲․智隱等. (四)講律衆, 衆主有洪遵等. (五)禪門衆, 衆主有法應等.
【오중운五重雲】
p1124-中→ 比喩女子之五障. 女子之身具有五種障礙, 卽不得作梵天王․帝釋․魔王․轉輪聖王及佛身. 以五障礙譬喩能遮覆之雲, 故稱五重雲. [中阿含經卷二十八․大智度論卷九]
【오중유식五重唯識】
p1123-中→ 又作五重唯識觀. 法相宗以諸法均由觀識轉變而來, 持此觀法, 將唯識體之淺深粗細次第分爲五重, 此卽五重唯識觀. 又見道以前之相似觀有五重層次, 但在見道眞觀, 達到第一重之唯識觀時, 卽可立證眞如. 五重唯識觀爲窺基所創, 卽:(一)遣虛存實識, 遣, 卽遮遣, 意爲否定. 在三性中, 遍計所執爲虛妄, 體用皆無, 故捨遣之;以依他․圓成爲諸法之體相與實性, 以其爲眞實, 故存留之, 竝觀此二性乃唯識之所現, 此爲第一重唯識觀. (二)捨濫留純識, 在第一重觀之時, 依他之事與圓成之理雖不離識, 但內識中仍有客觀之境界(相分)與主觀之心(見分․自證分), 心唯內有, 境亦通外, 爲恐相分之內境與心外之境混淆, 無法得到正觀, 故須捨境留心, 此爲第二重唯識觀. (三)攝末歸本識, 在第二重觀之時, 雖已捨離心境相對之濫境, 然所留之心法仍有識自體(自證分)之本與作用之末(見相二分)的分別, 因末離本則不存在, 故攝末歸於本, 此爲第三重唯識觀. (四)隱劣顯勝識, 心王和心所之自體, 雖同樣變現見相二分爲能緣․所緣, 然心所僅爲心王之伴屬, 作用較劣, 故須隱蔽較劣之心所而彰顯較勝之心王. 此爲第四重唯識觀. (五)遣相證性識, 第四重時, 雖已顯存心王, 但心王有事․理之別(事爲相用之依他起性, 理爲性體之圓成實性), 故須遣依他之相用, 證圓成之實性. 此爲第五重唯識觀. 以上乃對心王而說, 若從一般觀點視之, 在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行法․眞如等五法之事理上, 亦應遣前四重, 而證第五重. 復次, 以上五重乃在說明悟入三性之層次, 故離三性觀則不存在. 又五重中之第一重爲總觀, 後之四重爲別觀. 又前四重乃觀現象識之相唯識, 爲見道以前之修法;第五重爲觀眞如唯識之性唯識, 乃見道以後之修法. [般若心經幽贊卷上․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本․唯識義章卷一末․卷二本․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五下]
【오중탑五重塔】
p1124-中→ 五層之塔婆. 又作五層浮圖․五層塔․五級塔. 其頂端置有相輪, 印度古來卽有其制. 據佛祖統紀卷五十三․洛陽伽藍記卷二等所載, 可知我國自東晉以後卽盛行造立五重塔, 現存者亦甚多. [陀羅尼集經卷二․廣弘明集卷二․洛陽伽藍記卷一․法苑珠林卷三十八]
【오중현의五重玄義】
p1122-中→ 天台智顗爲解釋各經內容之深義, 所立之五種義解法. 又作五重玄談․五重玄․五玄․五章. 卽:(一)釋名, 解釋一經之題目. (二)辨體, 辨別一經所詮之體性, 如法華經卽以中道實相爲全經所詮之妙體. (三)明宗, 闡明一經之宗趣. (四)論用, 論說一經之功用. (五)判敎, 又作判敎相, 判立一經之敎相, 以定一經之評價. 此一義解法, 見諸於其法華玄義․維摩經玄疏․金光明經玄義․仁王經疏․金剛般若經疏․觀音玄義等著作中. 如法華玄義卷一擧出妙法蓮華經所具五重玄妙之義, 稱爲法華五重玄義. 卽:(一)以法喩爲名, (二)以諸法之實相爲體, (三)以一乘之因果爲宗, (四)以迹門十四品爲斷疑生信之用, 以本門十四品爲增道損生之用. (五)以無上醍醐爲敎相. 維摩經玄疏亦擧出維摩經之五重玄義:(一)以不思議之人法爲名, (二)以不思議之眞性解脫爲體, (三)以不思議佛國之因果爲宗, (四)以不思議之權實․折伏攝受爲用, (五)以不思議之帶偏顯圓爲敎相. 然智顗於菩薩戒義疏中, 則依五重玄義而取釋名․出體․料簡之三重玄義, 此則爲特異之釋例. [阿彌陀經義記․觀無量壽佛經疏․玄義私類聚卷一․卷四․法華略義見聞卷一․法華玄義講述卷一](參閱法華五重玄義3399)
【오지계五支戒】
p1070-中→ 由大涅槃心一理之根本所開出之五種支末事戒. 卽根本業淸淨戒․前後眷屬餘淸淨戒․非諸惡覺覺淸淨戒․護持正念念淸淨戒․回向阿耨多羅三菩提戒. 南本涅槃經卷十一聖行品說之. 依淨影之涅槃義記卷五所釋:(一)根本業淸淨, 謂離其根本不善業道. (二)前後眷屬餘淸淨, 謂離其業道之前後方便. (三)非諸惡覺覺淸淨, 謂離八惡覺. (四)護持正念念淸淨, 謂修六念心, 助成戒行. (五)回向阿耨多羅三菩提, 謂用戒求佛. 寶亮則將五支戒配之於大小乘諸戒, 以小乘四重戒爲根本業淸淨戒, 第二篇以下, 卽四重之餘爲前後眷屬餘淸淨戒, 不起三毒與不犯菩薩戒爲非諸惡覺覺淸淨戒, 不犯四十輕戒爲護持正念念淸淨戒, 上四戒回向菩提爲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戒. 天台智顗則以四重或十善性戒爲根本業淸淨戒, 偸蘭遮等餘四篇爲前後眷屬餘淸淨戒, 定共戒爲非諸惡覺覺淸淨戒, 道共戒爲護持正念念淸淨戒, 大乘戒爲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戒. [涅槃經集解卷二十七․四念處卷三․涅槃經會疏卷十一․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一]
【오지근五知根】
p1116-中→ 梵語 pañca buddhīndriyāṇi. 謂五種能知之根. 爲數論二十五諦中之一科. 又作五根. 卽能取聲․觸․色․味․香之五種根. 指耳根(梵 śrotrendriya)․皮根(梵 tvag-indriya)․眼根(梵 cakṣur-indriya)․舌根(梵 rasanendriya)․鼻根(梵 nāsikendriya). 依金七十論卷中載, 耳根從聲唯生, 與空大同類, 故唯取聲;皮根從觸唯生, 與風大同類, 故唯取觸;眼根從色唯生, 與火大同類, 故唯取色;舌根從味唯生, 與水大同類, 故唯取味;鼻根從香唯生, 與地大同類, 故唯取香. [南本涅槃經卷三十五․金七十論卷上․外道小乘涅槃論․大般涅槃經疏卷三十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本]
【오지삼신五智三身】
p1162-中→ 於密敎, 謂依大日如來所具足之五智各生身․口․意三身佛或菩薩. 五智, 指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一)法界體性智, 身業爲毘盧遮那佛, 口業爲普賢菩薩, 意業爲不動金剛. (二)大圓鏡智, 身業爲阿閦佛, 口業爲文殊師利菩薩, 意業爲降三世金剛. (三)平等性智, 身業爲寶生佛, 口業爲虛空藏菩薩, 意業爲軍荼利金剛. (四)妙觀察智, 身業爲阿彌陀佛, 口業爲觀自在菩薩, 意業爲六足金剛. (五)成所作智, 身業爲釋迦文佛或不空成就佛, 口業爲金剛業菩薩, 意業爲摩訶藥叉金剛. [蓮華三昧經․十住心廣名目卷六]
【오지여래五智如來】
p1162-下→ 密敎以五智配於五佛, 稱爲五智如來. 卽:(一)大日如來, 位於中央部位, 具足法界體性智. (二)阿閦如來, 位於東方部位, 具足大圓鏡智. (三)寶生如來, 位於南方部位, 具足平等性智. (四)阿彌陀如來, 位於西方部位, 具足妙觀察智. (五)不空成就如來, 或作釋迦如來, 位於北方部位, 具足成所作智. [菩提心論](參閱五智1161)
【오지五智】
p1161-中→ 梵語 pañca jñānāni ①密敎開立大日如來之智體爲五, 稱爲五智, 而以五智配當五佛․五部. 此係菩提心論․祕藏記等所說. (一)法界體性智(梵 dharma-dhātu-svabhāva-jñāna), 第九阿摩羅識從有漏轉爲無漏時所得之智, 卽世間․出世間等諸法體性之智. 配列於中央大日如來與佛部. (二)大圓鏡智(梵 ādarśa-jñāna), 第八識從有漏轉爲無漏時所得之智, 卽顯現法界萬象圓明無垢之智. 配列於東方阿閦如來與金剛部. 又作金剛智. (三)平等性智(梵 samatā-jñāna), 第七識從有漏轉爲無漏時所得之智, 卽具現諸法平等性之智. 配列於南方寶生如來與寶部. 又作灌頂智. (四)妙觀察智(梵 pratyavekṣaṇā-jñāna), 第六識從有漏轉爲無漏時所得之智, 卽巧妙觀察衆生機類而自在說法之智. 配列於西方阿彌陀佛與蓮華部. 又作蓮華智․轉法輪智. (五)成所作智(梵 kṛtyānuṣthāna-jñāna), 前五識從有漏轉爲無漏時所得之智, 卽成辦自他所作事業之智. 配列於北方不空成就佛與羯磨部. 又作羯磨智. 以上係就金剛界之情形而言;若就胎藏界而言, 則五智所配列者, 次第爲大日如來․寶幢如來․開敷華如來․無量壽如來․天鼓雷音如來. 此五智又有別相․各具二義:(一)別相, 以五智配當五佛․五部, 是爲別相之義. (二)各具, 一切佛各具五智, 是爲各具之義. 此卽密敎特有之而二不二, 卽離不謬之深旨. [大悲空智金剛大敎王儀軌經卷二․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法門․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佛成佛儀軌․卽身成佛義]. ②指佛所得之五種智. 出於無量壽經卷下․略論安樂淨土義. 卽:(一)佛智, 總稱佛之一切種智. (二)不思議智, 謂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遠․以輕爲重․以長爲短, 反之亦可, 故稱不思議智. (三)不可稱智, 謂佛智泯絶稱謂, 非相非形, 超越對待. (四)大乘廣智, 謂佛無所不知, 無煩惱不斷, 無善不備, 無衆生不度. (五)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謂佛智如實而不虛妄, 得如實三昧, 常在深定, 遍照萬法, 無與倫比, 如法而照, 其照無量. 又兩卷無量壽經宗要復以不思議智配於成所作智, 不可稱智配於妙觀察智, 大乘廣智配於平等性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配於大圓鏡智. [無量壽經義疏卷下(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吉藏)․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下]. ③聖者所證得之五種智. 出於成實論卷十六. 卽:(一)法住智, 了知諸法生起之智. (二)泥洹智, 了知諸法滅盡之智. (三)無諍智, 與他無諍之智. (四)願智, 於諸法中無障礙之智. (五)邊際智, 得最上智, 於增損壽命之中可得自在力.
【오지인五智印】
p1162-下→ ①據金剛頂義訣載, 五智印卽:(一)□(hūṃ 吽), 金剛智印. (二)□(trāḥ 怛洛), 寶智印. (三)□(hrīḥ 纈利), 法輪智印. (四)□(aḥ 惡), 羯磨智印. (五)□(vaṃ 鍐), 一切如來法界智印. ②爲五股印之異稱. (參閱五股印1116)
【오지작법五支作法】
p1069-上→ 梵語 pañca-avayava-vākya. 乃古因明之用語. 又作五分作法. 卽由宗(梵 pratijñā)․因( 梵 hetu)․喩(梵 udāharaṇa)․合(梵 upanaya)․結(梵 nigamana)五支組成之推理論式. 彌勒․無著․世親等古因明師所立各家論式竝無一定, 彌勒之瑜伽師地論與無著之顯揚聖敎論皆謂, 議論時, 能成立之法有八, 卽:立宗․辯因․引喩․同類․異類․現量․比量․正敎量等八種, 其中前五項卽一般所謂五支作法之論式, 亦卽其後之世親於如實論中所論之五分, 其論證方法玄玄擧例如下:(一)立宗(相當於今之命題), 如謂此山正燃著火. (二)辯因(立此命題之理由), 由於它有煙. (三)引喩(說明之例證), 分成同喩․異喩兩種:同喩, 凡有煙必有火, 如廚房;異喩, 凡無火必無煙, 如湖. (四)合(命題肯定後之應用), 此山也是如此. (五)結(結論之陳述, 卽宗之重述), 故謂此山正燃著火. 以上之五支作法, 除佛敎各大論師以外, 印度六派哲學中之尼耶也(梵 Nyāya)學派之喬達摩(梵 Gotama)亦曾立同一之論式. 又五支作法由二對象在某方面之屬性相同, 而得彼等於其他方面之屬性亦相同之結論, 是屬類比法, 其結論乃爲或然者. 筏蹉衍那所作正理經注對五支作法有重要發展, 在同喩與異喩中各加一全稱命題, 使喩支近似於三段論法之大前題. 經其改造之五支作法, 由類比法升爲演繹推理, 其結論具有邏輯必然性. 正理經注中之五支作法原例如下:(一)宗, 聲音是無常的. (二)因, 因爲是造出來的. (三)同喩, 凡是所造出來者, 皆是無常的, 如盆․碟等. 異喩, 凡不是所造出來者, 皆是常住的, 如神我等. (四)合, 聲言也是如此, 是造出來的(同喩之合);聲音不像神我, 不屬於不是造出來的(異喩之合). (五)結, 故聲音是無常的. 筏蹉衍那之五支作法僅有三個名詞(例證除外), 若去除合․結, 則宗․因․喩三支約與三段論法之結論․小前提․大前提相當;若去除宗․因, 則喩․合․結三支與三段論法約略相同. 然其於異喩中使用之全稱判斷, 邏輯上未稱嚴密. 及至六世紀之因明大論師陳那(梵 Dignāga)於集量論中提出立宗․辯因․引喩等三支作法, 遂與此五支作法之論證有新․舊因明之分. [瑜伽師地論卷十五․顯揚聖敎論卷十一․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六․如實論墮負處品第三․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本․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五․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一(文軌)․S. C. Vidvabh腎sana:History of Indian Logic, Calcutta,1921; H.N. Randle:Indian Logicin the Early Schools, Oxford,1930․印度哲學硏究第五․佛敎論理學(宇井伯壽)](參閱三支作法534․因明2276)
【오지진언五智眞言】
p1163-上→ 表示金剛界五智五佛之眞言. 卽五佛之種子. 卽謂□(vaṃ 鍐)․□(hīṃ 吽)․□(trāḥ 怛洛)․□(hrīḥ 纈口利)․□(aḥ 惡)等五字, 依次爲佛部大日․阿閦․寶生․彌陀及不空成就佛之眞言. 同於五大虛空藏寶部之五智眞言. [瑜祇經金剛吉祥成就品․略出經卷一]
【오진사悟眞寺】
p4112-下→ 位於陝西終南山悟眞谷(藍田之東約九公里處). 隋開皇(581~600)年中, 淨影寺慧遠之門人淨業於藍田覆車山, 開荊採薇, 有終老之志. 諸淸信士爲築山房, 竭誠奉養. 是爲本寺之濫觴. 未久, 南嶽慧思之門人慧超亦來住此, 與淨業共住八年. 另有保恭․慧因等棲隱於此. 唐貞觀初年, 法誠至該寺, 見其處狹窄, 僅容一床, 乃開林興堂, 於寺南橫嶺創建華嚴堂, 竝畫千佛像, 刻造經偈於山路巖崖, 大營寺觀. 後有慧遠瘞吉藏遺骨於北巖, 居留此寺, 後至長安, 宣說佛法. 善導亦曾至此修觀想, 備見淨土之莊嚴. 然其後之沿革不詳. 全寺分上下二院, 相距約一公里餘. 上寺於悟眞谷內西邊山崖上, 竹林葱翠, 俗稱竹林寺. 下寺在悟眞谷口外藍水南岸. 其水陸殿, 爲明代建築, 後更名爲水陸庵, 殿內壁塑爲古代著名之彫塑品, 列塑各種庭園․樓閣․殿宇․人物․佛․菩薩及佛本生故事等. [續高僧傳卷十一․卷十二․卷二十八․佛祖統紀卷二十七․弘贊法華傳卷三]
【오진悟進】
p4113-上→ (1612~1673)淸初臨濟宗僧. 嘉興(浙江)人, 俗姓張. 號介庵. 幼年隨桐月菴之鴛湖妙用, 半年後, 禮龍池之萬如通微剃髮, 務庫事, 廢寢忘食, 刻苦參勵打坐. 一日, 師聞斧斫大木之音有省, 乃往建寧(福建), 再參妙用, 豁然大悟. 其後歷住徑山之觀音殿․嘉興金明寺等, 大振禪風, 嗣法弟子頗多. 康熙十二年示寂, 世壽六十二. 著有介庵進禪師語錄十卷․介庵和尙源流頌. [五燈全書卷六十八]
【오차제五次第】
p1078-中→ 梵名 Pañcakrama, 西藏名 Rim-pa chen-po. 據載作者爲龍樹(梵 Nāgārjuna), 惟與二世紀之龍樹非同一人. 據祕密集會怛特羅(梵 Guhyasamāja-tantra, 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敎王經), 五次第卽相當於聖者流(藏 Ḥphags-lugs)之究竟次第(梵 Utpanna-krama), 依照瑜伽觀法以證悟究竟大樂之五種成就法階梯. 若將與聖者流之生起次第(梵 Utpatti-krama)相當之略集成就法(梵 Piṇḍīkrta-sādhana)視爲五次第中之第一次第, 則成爲六次第, 然通常以下列五種爲五次第:第一金剛念誦次第(梵 Vajrajāpa-krama)․第二無上密意次第(梵 Anuttarasamdhi-krama)․第三自加持次第(梵 Svādhiṣṭhāna-krama)․第四樂現等覺次第(梵 Sukhādhisaṃdodhi-krama)․第五雙入次第(梵 Yuganaddha-krama). 第一金剛念誦次第爲語淨化次第(梵 Vāgviveka-krama), 係以呼吸法爲基礎之念誦法, 據跋文知, 有六十七偈(有六十九偈之刊本). 第二無上密意次第爲心淨化次第(梵 Cittaviveka-krama), 亦稱心淸淨次第(梵 Cittaviśudhi-krama), 有一百偈(九十四偈). 第三自加持次第, 有五十六偈. 第四樂現等覺次第, 有四十偈(三十八偈). 第五雙入次第, 有三十五偈(三十六偈). 祕密集會怛特羅成立於九世紀, 本書卽依祕密集會怛特羅而著之成就法, 其成立之年代爲十世紀頃. 本書之西藏注釋書頗多. [西藏密敎敎理の硏究(酒井眞典)․L. de la Vallèe Poussin:Ètudes et textes tantriques, Pañcakrama; H.P. Śāstrī ; Discovery of a work by Āryadeva in Sanskrit, JASB., 1898; P.B. Patel:Cittaviśuddhiprakaraṇa of Āryadeva, Visva-Bharati Studies, No. 8]
【오차지옥五叉地獄】
p1056-中→ 以五股鐵叉磔裂罪人肢體之地獄. [慧琳音義卷五十三]
【오찰悟刹】
p4112-中→ 刹, 爲刹多羅(梵 kṣrtra)之略稱, 乃土田․國土之義. 悟刹, 卽指開悟之人所住之國土. 圓覺經(大一七․九二○上) : 若能歸悟刹, 先去貪瞋癡.
【오참상당五參上堂】
p1145-上→ 又作五日上堂․五日升堂․五參陞座. 略稱五參․五上堂. 謂禪林中, 每隔五日住持卽上堂陞座, 爲衆僧參問之禪院儀制. 禪苑淸規卷二有載, 五日陞堂激揚宗旨. 初於每月一․五․十․十五․二十․二十五等六日上堂說法. 其後以初一(旦)․十五(望)爲祝聖上堂日(稱旦望上堂), 乃成一月四回之上堂;又旦望上堂與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等四日之上堂, 竝稱爲五旦望. 蓋五參之法, 或襲自我國昔時五品以上之官吏須每隔五日參朝一度. [敕修百丈淸規卷上住持章․禪林象器箋第十一類垂說門]
【오참일五參日】
p1145-中→ 禪林每隔五天一參之日. 卽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 此外, 朔望兩日別有祝聖上堂, 通計之, 恰爲每五日一參. (參閱五參上堂1145)
【오채번五綵幡】
p1192-上→ 卽以五色綵畫書寫․繪製成, 或以五色寶繒繡製成之旗幡. 旗幡上可書寫․繪製經中之敎法, 或其他象徵敎法之符號․圖案等, 惟不得繪上佛菩薩之像;蓋以旗幡原本卽是供養佛菩薩之供具, 自無理由於所供養之物中飾繪上被供養者之形像.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四․禪林象器箋卷十九器物類]
【오처가지五處加持】
p1152-下→ 加持身體五部位之意. 卽眞言行者登壇修法時, 先以印契或法器加持身體五處, 以淨除己身之三業而發顯心中本具之五智功德. 此五處於諸經中各有異說, 一般多取底哩三昧耶不動尊威怒王使者念誦法中所記之額․左肩․右肩․心․喉等五處. 又以五處配列於五智五佛, 於此亦有二說, 一說以額表大日法界體性智, 心表阿閦大圓鏡智, 右肩表寶生平等性智, 喉表無量壽妙觀察智, 左肩表不空成就成所作智. 另一說則以喉․心․右肩․額․左肩分別表示大日․阿閦․寶生․阿彌陀及不空成就. [大毘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蘇悉地羯囉經卷下․五字陀羅尼頌․摩利支天一印法]
【오처공양五處供養】
p1153-上→ 指供養五者. 卽供養父․母․親敎師․軌範師與病人. 親敎師․軌範師爲比丘受法之處, 父母爲蒙生育之處, 病人則爲最可悲憐之處, 故常宜供養. [釋氏要覽卷中恩孝條]
【오처진언五處眞言】
p1153-上→ 謂加持於眞言行者身體五處之入佛三昧耶眞言. 此五處諸經各有異說, 依底哩三昧耶不動尊威怒王使者念誦法載, 五處指額․左肩․右肩․心․喉. 大毘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中, 則謂五處乃指心․額․頂與二肩. 其眞言爲:曩莫三滿多沒馱喃(歸命一切如來)阿三迷(asame, 無等, 謂三身)怛哩三迷(trisame, 三平等, 謂法․報․化三身合爲一身而化衆生)三摩曳(samaye, 三昧耶)娑口縛(svāhā 成就). [靑龍軌卷上]
【오천대귀五千大鬼】
p1056-上→ 叱責破戒者之五千大鬼. 凡信心出家受佛正戒之佛弟子, 故起心毁犯聖戒者, 有五千大鬼常阻於其前, 斥之爲大賊. 若犯戒者入房舍․城邑或宅中, 大鬼復常掃其脚跡. [梵網經卷下]
【오천상만五千上慢】
p1056-上→ 又作五千起去. 釋尊開說法華經之初, 座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五千人懷增上慢, 未聞廣開三顯一之法門, 卽起座離去, 稱爲五千上慢. 依法華文句卷四上之釋, 此五千佛弟子五濁障多․執小翳大․未得謂得, 卽有障․執․慢三種過失. 彼等聞開三顯一時, 以言略義隱之故, 尙未生謗, 足成繫珠因緣, 去則有益;若聞廣開三顯一之法門, 則乖情起謗, 自障障他, 阻之反於彼等有損, 故釋尊不豫制止, 任其離去.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法華經玄義卷十下․法華玄義釋籤卷十下]
【오천제나五闡提羅】
p1214-中→ 據未曾有因緣經卷下載, 昔有造作非法之五比丘, 後生於人間爲闡提羅. 闡提羅, 又作扇提羅, 爲缺男女根者. 此五比丘於過去世懶惰懈怠, 外形似禪, 內思邪濁, 受女子提韋供養終身, 復爲覓求錢財滿足欲樂, 僞說自得阿羅漢果, 命終之後, 墮於地獄, 經八千劫復生人間, 諸根闇鈍, 缺男女根, 爲提韋之後身(波斯匿王之后)擔輿.
【오천축五天竺】
p1067-中→ 中古時期, 印度全域分劃爲東․西․南․北․中五區, 稱爲五天竺. 又稱五印度. 略稱五天․五竺․五印. 依大唐西域記卷二載, 五印之境, 周長九萬餘里, 三面垂海, 北背雪山, 其地形北廣南狹, 形如半月, 計有七十餘國. (參閱印度2209)
【오철발五綴鉢】
p1191-下→ 其義有三:(一)指修補五處缺損之鉢. 法苑珠林卷九十八載, 羅睺羅洗佛鉢於龍池, 鉢碎爲五片, 佛乃親爲補綴, 稱五綴鉢. (二)指補綴一尺以下之鉢. 依四分律卷九, 綴乃補綴之長度單位, 以相去兩指間之距離爲一綴, 相當於今之二寸, 故五綴卽約當一尺(卽三十二公分). 若比丘之鉢破損未達五綴而求新鉢者, 犯尼薩耆波逸提. 若已滿五綴, 不漏而更求新鉢者, 犯突吉羅. (三)指五種修補鐵鉢之法. 據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乞學處之記載, 修補鐵鉢之法有五, 卽:(1)以細釘塞孔. (2)安小鐵片, 打入使其牢固. (3)如魚齒四邊鉸破, 內外相夾. (4)以鐵片掩孔, 周圓釘之. (5)用屑末, 有碎鐵末․磨石末二種. 依補綴有五種方法, 故稱爲五綴鉢. [釋氏要覽卷中․四分律含注戒本卷三下]
【오체五體】
p1214-下→ 又稱五輪. 指全身. 謂筋․脈․肉․骨․毛皮, 或右膝․左膝․右手․左手․頭首之竝稱.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三(大四○․三九五中):五處皆圓, 故名五輪. 四支及首, 名爲五體. 輪則別指五處, 體則通目一身.
【오체투지五體投地】
p1215-上→ 乃佛敎禮法之一. 又作五輪投地․投地禮․接足禮․頭面禮․頂禮. 本爲印度所行之禮法,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載, 印度所行之禮敬法共有九種, 其第九種卽五體投地, 爲所有禮法中之最殷重者. 其後佛敎亦沿用此一禮法, 竝以之表禮敬之最上者. 所謂五體, 指兩手․兩膝․頭頂等, 亦稱五輪. 其行禮之法, 先以右膝著地, 次下左膝, 再次兩肘著地, 兩掌舒展過額, 其後頭頂著地, 良久一拜. 除實際之投地禮外, 一般亦以此語表示對他人極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載, 凡禮敬三寶時, 必須五體投地, 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達虔誠. 以五體行禮, 其義有五, 卽:(一)行禮者於右膝著地之時, 願使衆生得正覺道. (二)行禮者於左膝著地之時, 願使衆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 悉得安立於正覺道中. (三)行禮者於右手著地之時, 願如世尊坐於金剛座上, 大地震動, 呈現瑞相, 證入大菩提. (四)行禮者於左手著地之時, 願使衆生遠離外道, 以四攝法攝取難調伏者, 令其入於正道. (五)行禮者於首頂著地之時, 願使衆生離憍慢心, 悉得成就無見頂相. [觀無量壽經․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釋門歸敬儀卷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釋氏要覽卷中](參閱稽首6117․禮6582)
【오추사마명왕烏樞沙摩明王】
p4180-中→ 烏樞沙摩, 梵名 Ucchu馴ka. 又作烏芻沙摩明王․烏芻瑟摩明王. 意譯爲不潔淨․除穢焚燒․穢惡. 爲密敎與禪宗寺院中所安置的忿怒尊之一. 又稱穢跡金剛․受觸金剛․火頭金剛․不淨金剛․廁神. 卽北方羯磨部之敎令輪身. 與金剛夜叉(亦爲不空成就如來之敎令輪身)有同體異體之論, 同體之說, 則以烏樞沙摩明王爲五大明王之一. 其本地另有釋迦․普賢․不動․金剛手等異說. 此尊具有轉不淨爲淸淨之德, 故佛敎界置於廁中祭祀. 此尊以深淨大悲, 不避穢觸, 以大威光, 猶如猛火, 燒除衆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 故亦稱除穢金剛. 其形呈忿怒相, 由諸毛孔流出火焰, 四臂具足, 右手執劍, 下手持羂索, 左手持棒, 下手持三股叉, 一一器杖皆起火焰 ; 若據陀羅尼集經卷九所載, 則非忿怒之形, 四臂之器杖亦有別. 此外, 餘經所載, 更有異形. [烏樞瑟摩明王經卷上․蘇悉地羯羅經卷中․楞嚴經卷五]
【오추사마변성남자법烏樞沙摩變成男子法】
p4181-上→ 以烏樞沙摩明王爲本尊, 而祈求生出男子之法. 烏樞沙摩明王係密敎之忿怒尊, 以除病․智慧․調伏爲其本誓. 此一修法, 日本之臺密多用於婦女臨盆待産之時.
【오충신吳忠信】
p2826-上→ (1884~1959)安徽合肥人. 字禮卿, 別號守堅. 早年參加同盟會, 獻身革命. 對日抗戰期間, 擔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八年(1936~1943)之久, 推行中央政策, 以安定邊疆, 團結抗日, 使政府無後顧之憂. 民國二十九年(1940), 國民政府以氏爲特使, 主持第十四世達賴坐床大典, 極爲成功, 中央對西藏關係益有增進, 遂組織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 此爲國民政府首次在西藏設立之正式機關. 中央政府於西藏重振聲威, 氏功不可沒.
【오취생사륜五趣生死輪】
p1199-上→ 梵語 bhava-cakra. 又作五道輪․生死輪․十二緣起圖. 爲顯示衆生在五趣(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中生死輪迴之圖像. 其畫法乃先作一五輻之輪形, 下方爲捺洛迦, 二邊爲傍生及餓鬼, 其上爲人․天二趣, 復於人趣中分顯四洲. 此輪中央之輪軸部分作圓形白色, 畫一佛像, 像前以鴿表多貪染․蛇表多瞋恚․豬表多愚癡. 輪緣繪羅刹像(無明支)․瓦輪像(行支)․獼猴像(識支)․乘船人像(名色支)․六根像(六處支)․男女相摩觸像(觸支)․男女受苦樂像(受支)․女人抱男像(愛支)․丈夫持甁取水像(取支)․大梵天像(有支)․女人誕孕像(生支)․男女衰老像(老支)․男女帶病像(病支)․輿死人像(死支)․男女憂慼像(憂)․男女啼哭像(悲)․男女受苦像(苦)․男女挽難調駱駝像(惱)等十二緣生相. 於輪上, 有無常大鬼舒其雙臂, 抱此生死輪, 大鬼頭部兩側書寫二伽陀. 次於無常鬼之上畫白圓壇, 表示涅槃圓淨之相. 五趣生死輪之圖像流傳已久, 在印度阿旃多(Ajanta)第十七號窟殿存有古老之圖像, 而西藏所傳圖像則以阿修羅別爲一趣, 爲六趣生死輪. [雜阿含經卷四十四․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七․法苑珠林卷二十三․釋氏要覽卷下]
【오취五趣】
p1198-中→ 梵語 pañca gatayaḥ 巴利語 pañca gatiyo. 五種所趣之意. 又作五道․五惡趣․五有. 有情所趣之處有五種分別, 卽:(一)地獄, 梵語 naraka, 音譯那落迦. (二)鬼, 梵語 preta, 音譯薛荔多, 又作餓鬼. (三)傍生, 梵語 tiryañc, 音譯底栗車, 又作畜生. (四)人, 梵語 manuṣya, 音譯摩菟絲, 又作人間. (五)天, 梵語 deva, 音譯提婆, 又作天上. 依說一切有部之說, 趣, 乃所趣之義. 故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謂, 趣爲所往之義, 此乃諸有情所應往․所應生․結生之處, 故稱爲趣. 亦卽由過去善惡業所招感的異熟生之果體, 稱爲趣. 又說一切有部認爲, 趣不通善․染二性;若通善․染二性者, 則地獄趣可成就他化自在天之業煩惱, 而他化自在天亦可成就地獄趣之業煩惱, 如此, 則産生諸趣互相雜亂之失, 故說一切有部唯以異熟生之無覆無記性爲趣之體. 然大衆部則認爲, 趣之體通於善․染․無記三性, 竝立成就與現行之別;卽地獄趣能成就及現行地獄趣之業煩惱, 但其於他化自在天之業煩惱則僅能成就而不起現行, 依此, 他化自在天於他化自在天之業煩惱能成就及起現行, 但於地獄趣之業煩惱則僅成就而不起現行, 如此, 諸趣無雜亂之失. 又諸經論中有五趣․六趣二說, 小乘俱舍․正理․顯宗․雜心等諸論皆立五趣;大乘經中則多說六道(趣), 卽於五趣之外別立阿修羅, 而有三善道(阿修羅․人․天)․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別. 又於五趣中, 地獄․餓鬼․畜生三者爲純惡之所趣, 人․天爲善惡雜業之所趣, 皆屬有漏, 與無漏之淨土相對, 故總立名爲惡趣. 又由因果不亡之義, 稱爲五有. [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無量壽經卷下․俱舍論卷八․大毘婆沙論卷六十九․大智度論卷十․卷三十․瑜伽師地論卷四]
【오취온五取蘊】
p1103-上→ 梵語 pañca upādāna-skandhāḥ 巴利語 paṇc' upadana-kkhandhā 又作五受陰. 卽由取(煩惱)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之五蘊. 指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五釋之, 謂若色有漏有取, 彼色在過去․未來與現在, 或起欲, 或起貪․瞋․癡․怖, 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 稱爲色取蘊. 其餘受․想․行․識等亦如是廣分別. 論中竝分別蘊與取蘊之差異, 謂蘊通有漏․無漏, 取蘊則唯通有漏. 又就取蘊之名義而論, 俱舍論卷一謂一切煩惱總稱爲取, 蘊從取生, 或蘊屬取, 或蘊生取, 故稱取蘊. 然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則特以諸蘊中所有之欲貪稱爲取, 以取合故, 稱爲取蘊. [雜阿含經卷三․法乘義決定經卷上․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五․成唯識論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俱舍論光記卷一]
【오칙법문五則法問】
p1118-上→ 法問, 指佛法上之問答論議. 日本曹洞宗於四月或十月之十六至二十等五日間, 行每日一則之法問論議, 稱爲五則法問. 其中, 十六日爲法幢師, 十七日爲首座, 十八日爲書記, 十九日爲副司, 二十日爲知客之法問. [諸宗階級卷上․洞上行事軌範卷中]
【오타남鄔陀南】
p5685-中→ 梵語 udāna, 巴利語同. 又作烏陀南, 嗢托南, 優陀那, 鬱陀那. 意譯作自然, 法句, 歎, 撰錄, 自說, 無問自說, 感興偈. 九分敎之一, 十二部經之一. 佛不待弟子之問, 其心映照, 逕自吐露, 稱爲鄔陀南. ud-āna 本爲氣息之義, 轉指由感興而自然發出之音聲. 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六(大二七․六六○上) : 自說云何?謂諸經中因憂喜事, 世尊自說. 又大智度論卷三十三將鄔陀南分爲三種 : (一)無有問者而佛略開問端, 如雜阿含經中所廣說者. (二)諸天對須菩提讚頌世尊各種希有難得之事, 如般若波羅蜜品所說. (三)佛涅槃後, 諸弟子所抄集之要偈, 如無常偈(無常品), 婆羅門偈(婆羅門品)等.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 大乘義章卷一, 慧琳音義卷五十]
【오타悟他】
p4111-中→ 梵語 para-saṃvid. 因明用語. 爲因明二悟之一. 悟, 有二義, 卽 : (一)迷之對稱, 乃覺之意, 卽明了眞理. (二)對經驗事物事實之理解. 他, 指立論者以外之人. 包括問難․義證等諸外人. 悟他, 卽以言語令他人了悟正理, 獲得正智. [因明入正理論․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參閱二悟208)
【오타이烏陀夷】
p4177-中→ 梵名 Udāyin. 又作優陀夷․鄔陀夷. ①佛弟子之名. 未出家前, 受淨飯王之擢, 爲悉達太子之學友, 奉侍太子, 以辯才欲阻止太子捨家棄欲之念. 於佛陀成道後, 烏陀夷卽出家爲佛弟子, 善於化導民衆. 增一阿含經卷三(大二․五五七上) : 善能勸導福度人民, 所謂優陀夷比丘是.[長阿含卷十二自歡喜經]. ②亦爲佛弟子. 本名烏陀夷, 然因膚色極黑, 遂有迦留陀夷(梵 Kālodāyin, 意卽黑烏陀夷)之綽號. 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等之記載, 迦留陀夷行惡多端, 曾於黑夜至一懷妊之婦女家中乞食, 其時驀然閃電, 婦人乍見電光中之烏陀夷, 驚疑爲黑鬼, 駭怖墮胎. 以此因緣, 佛陀乃制定過午之後不准乞食之禁戒. [四分律卷二․卷三․卷五․卷六․立世阿毘曇論卷一]
【오탁가한도성烏鐸迦漢荼城】
p4183-中→ 烏鐸迦漢荼, 梵名 Uḍakhāṇḍa, Udaka-khāṇḍa, Utakhanda. 爲北印度古國健馱羅國之都城. 位於信度河(印度河)北岸. 玄奘自印度歸, 渡信度河時, 在此散失多數經典. 其地位於今旁遮普(Panjab)之北․洛瓦平第(Rawalpindi)之西北, 亦卽信度河之河津要地. [大唐西域記卷二犍馱羅國條․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五․解說西域記]
【오탁五濁】
p1201-下→ 梵語 pañca kaṣāyāḥ 又作五滓. 指減劫(人類壽命次第減短之時代)中所起之五種滓濁. 據悲華經卷五․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之說, 五濁卽指:(一)劫濁(梵 kalpa-kaṣāya), 減劫中, 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 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 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 世界衆生無不被害. (二)見濁(梵 dṛṣṭi-kaṣāya), 正法已滅, 像法漸起, 邪法轉生, 邪見增盛, 使人不修善道. (三)煩惱濁(梵 kleśa-kaṣāya), 衆生多諸愛欲, 慳貪鬥諍, 諂曲虛誑, 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 (四)衆生濁(梵 sattva-kaṣāya), 又作有情濁. 衆生多諸弊惡, 不孝敬父母尊長, 不畏惡業果報, 不作功德, 不修慧施․齋法, 不持禁戒等. (五)命濁(梵 āyu-kaṣāya), 又作壽濁. 往古之世, 人壽八萬歲, 今時以惡業增加, 人壽轉減, 故壽命短促, 百歲者稀. 五濁之中, 以劫濁爲總, 以其餘四濁爲別. 四濁中又以見濁․煩惱濁二者爲濁之自體, 而成衆生濁與命濁二者. 據法華文句卷四下載, 劫濁無別體, 劫是長時, 刹那是短時, 總約四濁而立此假名. 衆生濁亦無別體, 攬見慢果報上而立此假名. 煩惱濁以五鈍使爲體, 見濁以五利使爲體, 命濁以連持色心爲體. 其中見濁․煩惱濁是因濁, 命濁是果報濁, 衆生濁則是行因得果之人濁. 另據悲華經之說, 人壽自八萬歲漸次減至二萬歲後, 爲五濁生起之時, 其時, 現實世界充滿煩惱痛苦, 稱爲五濁惡世, 又作濁惡世․濁世. 五濁之始較輕微, 漸次則隨時代之變化而五濁熾烈, 稱爲五濁增時. 又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載, 佛界與九界相織而産生五種之渾濁, 稱爲五濁. 卽:(一)劫濁, 謂見虛空遍於十方界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 有見無覺而相織妄成, 稱爲劫濁. (二)見濁, 謂身以四大爲體, 見聞覺知壅令留礙, 以地․水․火․風四大旋令覺知, 相織妄成, 稱爲見濁. (三)煩惱濁, 謂心中憶識誦習, 性發知見而容現六塵;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而相織妄成, 稱爲煩惱濁. (四)衆生濁, 謂人朝夕生滅不停, 知見每欲留於世間, 業運每常遷於國土, 於此而相織妄成, 稱爲衆生濁. (五)命濁, 謂人之見聞原無異性, 以衆塵隔越, 故無狀異生, 雖性中相知, 然用中相背, 同異失準而相織妄成, 稱爲命濁. 楞嚴經義疏注經卷八將五濁配於大乘起信論所說之三細六粗, 卽以劫濁配於三細中之業相轉相, 見濁配於現相, 煩惱濁配於六粗中之前四相, 衆生濁配於造業相, 命濁配於業繫苦相. 此係關於五濁之轉釋, 而非爲減劫中所起之五種濁亂相之說. 又毘尼母經卷一除去見濁, 加上業濁爲五濁. 另十地經論卷一擧出六濁之說, 卽:不欲濁․威儀濁․蓋濁․異想濁․不足功德濁․癡濁等六者. 另據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二擧出十二濁, 卽:(一)示現劫濁, (二)示現時濁, (三)示現衆生濁, (四)示現煩惱濁, (五)示現命濁, (六)示現三乘差別濁, (七)示現不淨佛國土濁, (八)示現難化衆生濁, (九)示現說種種煩惱濁, (十)示現外道亂濁, (十一)示現魔濁, (十二)示現魔業濁. 於法華經玄贊卷四中, 擧出十二濁與五濁之關係, 謂諸佛國土具足淸淨莊嚴, 爲利益衆生, 乃方便示現諸濁. 此十二濁唯大乘具有, 卽隨佛所化土之勝․劣二法, 而示現立之. 五濁則僅據穢土之相而立論, 故通於大․小二乘. 其中, 十二濁之劫濁․時濁卽五濁之劫濁;衆生濁․難化衆生濁卽衆生濁;煩惱濁․說種種煩惱濁卽煩惱濁;命濁卽命濁;外道亂濁卽見濁. 其餘三乘差別濁․不淨佛國土濁․魔濁․魔業濁等四種, 則非爲五濁所攝. [雜阿含經卷三十二․阿彌陀經․悲華經卷二․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一․文殊師利問經卷下․順正理論卷三十二․俱舍論卷十二․注維摩詰經卷三․法華經義記卷三․菩薩地持經卷七․華嚴經孔目章卷二]
【오탁증시五濁增時】
p1203-中→ 五濁指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 住劫中, 自人壽二萬歲爲五濁之始, 初則其濁輕微, 其後隨時代之變化, 五濁漸增, 至今日末法澆薄之世, 五濁愈益熾烈, 故稱爲五濁增時.
【오탑사五塔寺】
p1165-上→ ①又稱五塔召. 蒙語之召字, 意卽寺. 位於綏遠歸綏市內, 蒙古名爲塔布斯爾罕召, 建於淸雍正五年至十年(1727~1732), 係爲籠絡蒙藏邊民所建之喇嘛廟, 後賜名慈燈寺. 寺後有方形臺基, 周約三十二公尺, 上築有五塔矗立, 塔之表面全以琉璃磚築成, 上刻有梵文和無數佛像及七珍八寶圖案, 鍍以泥金, 光豔異常, 爲塞外最精緻之藝術品. 塔門上有漢․藏․蒙等文字書寫之金剛座舍利寶塔匾額, 金剛寶座中, 有我國唯一以蒙文雕刻而成之天文圖. ②位於北平西直門外. 建於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 爲具有印度風格之寺院. (參閱大正覺寺772)
【오토五土】
p1056-中→ ①指佛身所依之土有五:(一)法性土, 爲如來淸淨法身所依之土. (二)實報土, 爲如來圓滿報身所依之土. (三)色相土, 爲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 (四)他受用土, 爲如來他受用身所依之土. (五)變化土, 爲如來變化身所依之土. [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 ②三論宗之說, 指不淨․不淨淨․淨不淨․雜․淨等五土. 此五土係由衆生之業而感有者, 故稱衆生土;又此五土爲佛所敎化之國土, 故亦稱佛土. [大乘玄論卷五](參閱佛土2609)
【오통보살五通菩薩】
p1154-中→ 爲阿彌陀佛畫像之始傳者. 據道宣之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載, 天竺鷄頭摩寺之五通菩薩, 曾往安樂世界求請彌陀之形像, 以利娑婆衆生往生淨土之願. 彌陀許之, 乃有彌陀五十菩薩像之流布. (參閱阿彌陀五十菩薩像3679) 五 部 如 來 金 剛 寶 蓮 華 羯 磨略出經卷一 部 主 大 日 阿 閦 寶 生阿 彌 陀不空成就略出經卷一攝眞實經卷下 五 部 色 白 靑 金 赤 雜攝眞實經卷下 五 佛 相 寂 靜 瞋 怒 歡 喜 淸 凉種 種攝眞實經卷下 五 佛 座 師 子 象 馬 孔 雀金 翅略出經卷一 五種種子略出經卷三攝眞實經卷中 五佛形相塔(金剛界自在印五鈷(金剛心印)寶珠(己身灌頂印)蓮華(花法器杖印)羯磨(一切金剛印)略出經卷三 五部印處 身 心 額 口 頂時處軌 五部數珠菩 提 子金 剛 子 寶 珠 蓮 子 雜 寶略出經卷四攝眞實經卷下 五部持念右手拇․食二指右手拇․中二指右手拇․無名二指拇․無名․小三指攝眞實經卷下守護經卷九五部內護摩 寂 靜調 伏 求 財 愛 敬 增 益攝眞實經卷下 五種護摩 息 災降 伏 增 益 敬 愛 鉤 召瑜伽護摩軌 五 種 爐 正 圓三 角 正 方 蓮 華 葉 金 剛 形 護摩軌․十一面軌 五種爐文 輪一 鈷 三 鈷 蓮 花 鉤護摩軌․十一面軌 五 種 色 白 黑 黃 赤護摩軌五種護摩木 甘 木苦 木 果 木 花 木 刺 木護摩軌五種起首時 初 夜中 日 初 日 夜 分 一切時護摩軌 五種方向 北 南 東 西 諸 方護摩軌 五 種 坐 吉 祥蹲 踞 全 跏 賢 半護摩軌
【오통신五通神】
p1154-中→ 我國古代民間傳說中之淫邪神名. 謂能作祟於人. 俗稱五聖. 本爲兄弟五人, 唐末已有香火, 廟號五通. 唐代鄭愚之大潙虛祐師銘有牛阿旁, 鬼五通之語. 或謂明太祖定天下之初, 夢陣亡兵卒請恤, 太祖許以五人爲伍, 處處血食, 命江南人家立尺五小廟, 俗名五聖堂. 淸朝康熙(1662~1722)年間, 江寧巡撫湯斌曾毁像撤祠, 然亦未盡絶. [留靑日札․陔餘叢考卷三十五]
【오통오소五痛五燒】
p1163-下→ 由造五惡所受之果報. 依慧遠之無量壽經義疏卷下載, 五惡指殺生․偸盜․邪婬․妄語․飮酒. 造五惡者, 於現世之中, 王法治其罪, 身遭厄難, 稱爲五痛;其於未來世三途受報, 稱爲五燒. 又憬興之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下謂, 痛是苦受, 燒是苦具, 二者皆爲地獄之報. [無量壽經卷下․灌頂經卷一]
【오통五通】
p1153-中→ 五種神通. ①梵語 pañcādhijñā 指修四根本靜慮所得五種超自然之能力. 又作五神通. 神, 乃指不可思議之意. 通, 爲自由自在之意. 一般所謂之五通, 卽指:(一)神境智證通(梵 ṛddhi-viṣaya-jñāna-sākṣātkriyābhijñā), 又作神境通․神足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 謂不論何處皆能來去自如. (二)天眼智證通(梵 divya-cakṣurr-jñāna-sākṣātkriyābhijñā), 又作天眼智通․天眼通. 謂能見常人之眼所不能見者. (三)天耳智證通(梵 divya-śrotra-jñāna-sākṣātkriyābhijñā), 又作天耳智通․天耳通. 謂能聽常人不能聽聞之音聲. (四)他心智證通(梵 cetaaḥ-paryāya-jñāna-sākṣātkriyābhijñā), 又作他心智通․知他心通․他心通. 謂能明瞭他人內心之動向. (五)宿住隨念智證通(梵 pūrve-nivāsānusmṛti-jñāna-sākṣātkriyābhijñā), 又作宿住智通․識宿命通․宿命通. 謂能了知過去之事. 五通之中, 神境智證通等前四者通於有漏, 唯爲世俗智所攝. 他心智通則通於無漏, 攝於法智․類智․道智․世俗智及他心智等五智. 又五通乃由四根本靜慮所生起, 故不獨限於聖者, 異生凡夫亦能得之. 得此五種神通之仙人, 稱爲五通仙. 天竺外道修有漏之禪定而得五通名甚夥. 佛陀則曾經禁止其弟子顯現各種神通.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六․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七․卷八․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九․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一․大智度論卷五․卷二十八․成實論卷十六](參閱三明569). ②一切通力之分類有五:(一)道通, 證中道之理後能起大用, 於無心之中應和萬物, 隨緣萬化, 一如水月․空花․影像之無定體. (二)神通, 可於靜心之中通照萬物, 記持宿命, 種種分別, 皆隨定力. (三)依通, 悉知術法而緣用於身, 故能乘符往來, 或藉藥餌之力産生靈變. (四)報通, 依果報而有之通力, 能預知鬼神之事, 變化諸天之形, 了知中陰有情托生之處, 竝能隱變神龍. (五)妖通, 老狐狸․木石等之精化, 可附於人神, 竝具奇異之聰慧. [宗鏡錄卷十五․大藏法數卷二十七]
【오파난타룡왕烏波難陀龍王】
p4177-上→ 八大龍王之一. 難陀龍王之弟. 於密敎中, 位於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西門及南門. 身呈肉色, 頭有七蛇, 右手執劍, 左手開展.
【오파니살담분鄔波尼殺曇分】
p5684-下→ 梵語 upaniṣadam-api. 又作優波尼沙陀分, 憂波尼奢分. 略稱尼殺曇, 尼薩曇. 古印度形容極少之數量名稱. 希麟音義卷一(大五四․九三七中) : 尼殺曇分, 梵語, 數法之極也, 或云優波尼洒-FB51;, 慧苑音義引瑜伽大論譯爲微細分. 如析一毛以爲百分, 又析彼一分爲百千萬分, 又於析分中加前析之, 乃至鄰虛, 至不可析處, 名爲鄔波尼殺曇分也. 又翻譯名義大集譯爲作因則, 恐爲意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 瑜伽論略纂卷十一, 慧苑音義卷上]
【오파삼발라鄔波三鉢那】
p5684-中→ 梵語 upasaṃpanna, 巴利語同. 意譯作近圓戒, 進具戒. 意謂受具足戒已, 親近涅槃, 爲受大戒者之美稱. 又稱具足戒. 略稱大戒. 欲爲比丘, 先受十戒爲沙彌, 至滿二十歲時, 更受二百五十戒, 始爲比丘. 受此二百五十戒者, 稱鄔波三鉢那. 錫蘭, 緬甸受沙彌戒, 年齡最少須八歲.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大五四․二一九下) : 旣受戒已, 名鄔波三鉢那. 注曰(大五四․二一九下) : 鄔波是近, 三鉢那是圓, 謂涅槃也. 今受大戒, 卽是親近涅槃. [毘尼母經卷一, 十誦律卷二十, 摩訶僧祇律卷四十三](參閱具足戒3078)
【오파烏波】
p4177-上→ 意卽有(梵 bhava). 三有之一, 二十五有之一. 卽一切生死之果報․一切之有漏法. 例如十二緣起中之有支, 可招致未來果報之善惡業. 翻譯名義集卷六(大五四․一一六四中) : 鳥波, 或云薩遮, 此云有. 婆沙云 : “有是何義?謂一切有漏法是. 佛言 : 若業能令後生續生, 是名爲有. ”
【오파일적도五派一滴圖】
p1119-下→ 全一卷. 日本臨濟宗僧日菴一東撰. 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七冊法門鋤宄之附錄. 有關禪宗五家宗派傳承源流之說, 宋代以降, 達觀曇穎․覺範慧洪․夢堂覺等諸師皆有所論究, 然日本臨濟宗僧虎關師鍊撰五家辨一卷, 批判彼等之論, 而主張五宗皆係馬祖一脈之法系. 一東將道原之景德傳燈錄․夢堂之重校五家宗派序․虎關之五家辨三者所述之五家法系逐一列表, 異同竝比, 而謂虎關之說最爲正確.
【오파제열반烏波提涅槃】
p4177-上→ 意指有苦涅槃. 據慧苑音義卷下載, 三乘所得無餘涅槃未離變易生死, 故行苦相隨 ; 有餘涅槃及諸外道小乘所計執之涅槃未離三苦, 故皆屬有苦涅槃. 慧苑音義卷下(大五四․四四九中) : 烏波, 此翻爲有 ; 提, 云苦也.
【오파타야鄔波馱耶】
p5685-上→ 梵語 upādhyāya, 巴利語 upajjhāya. 又作優波陀訶, 塢波陀耶, 憂波弟耶, 郁波弟耶夜, 鄔婆提耶. 意譯爲親敎師, 近誦, 依學. 與和尙同義. 以弟子年少, 不離於師, 常隨常近, 受經而誦, 故稱近誦 ; 又以弟子依於師家而出道習業, 故又稱依學. [菩提資糧論卷五, 玄應音義卷二十三](參閱和尙3124)
【오파파사鄔波婆沙】
p5685-上→ 梵語 upavāsa, 巴利語同. 又作優婆娑, 鄔婆婆沙. 意譯作近住, 善宿. 指在家受持八關齋戒者. 故八關齋戒又稱近住戒, 近住律儀. 近住之義有多種, 或謂近阿羅漢住, 以受此律儀而隨學彼之故 ; 或長養在家之善根, 令近出家之善根而住 ; 或謂近盡壽戒而住, 故稱近住 ; 或以近時而住, 故稱近住. 受持此戒之時限爲一日一夜. [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四, 成實論卷八之八戒齋品, 玄應音義卷二十三](參閱八關齋戒317)
【오팔식五八識】
p1043-中→ 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與第八阿賴耶識. 五八識皆屬現量, 無我法二執, 於證達佛果時, 眼等五識轉爲成所作智, 爲利益一切凡夫二乘類成種種變化事之智;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 又稱一切種智, 爲如來萬德之總本. [成唯識論卷十․百法問答鈔卷八]
【오팔십구五八十具】
p1043-上→ 乃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略稱. 爲諸部律所說戒之總標. 卽優婆塞(近事)所受之五戒․優波婆沙(近住)所受之八戒․沙彌(勤策)所受之十戒․比丘(苾芻)所受之具足戒. 其中五戒與八戒爲在家戒, 十戒與具足戒則屬出家戒. [俱舍論卷十四․順正理論卷三十六․俱舍論光記卷十四․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三之三]
【오팔존五八尊】
p1043-上→ 指千手觀音. 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載, 觀世音菩薩於過去聞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誓願濟度一切衆生, 而現千手千眼. 千手觀音卽千體之觀音, 以之配於三界之二十五有, 則於每一有皆以四十手而施豫濟度, 卽四十體之觀音, 四十爲五․八相乘之數, 故稱爲五八尊.
【오편五篇】
p1196-上→ 爲戒律之大科. 又作五犯․五犯聚․五衆罪․五種制. 卽:波羅夷(梵 pārājika)․僧殘(梵 saṃghāvaśeṣa)․波逸提(梵 pāyattika)․波羅提提舍尼(梵 pratideśanīya)․突吉羅(梵 duṣkṛta), 總括比丘之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 (一)波羅夷, 意譯爲斷頭, 乃戒律中最重之罪, 犯者如斷頭, 永遠擯棄於僧團之列;卽比丘戒中之四波羅夷․比丘尼戒中之八波羅夷. (二)僧殘, 爲次於波羅夷之重罪, 犯者如人被他人所殘, 僅存咽喉, 猶有殘命, 得賴僧衆爲其行懺悔之法以除其罪;卽比丘戒中之十三僧殘․比丘尼戒中之十七僧殘. (三)波逸提, 意譯爲墮, 謂犯者墮於寒熱地獄;卽比丘戒中之三十捨墮及九十單墮․比丘尼戒中之三十捨墮及百七十八單墮. (四)波羅提提舍尼, 意譯作向彼悔, 犯者須向其他比丘懺悔;卽比丘戒中之四提舍尼․比丘尼戒中之八提舍尼. (五)突吉羅, 意譯爲惡作, 謂身口二業所犯之過, 此戒難持易犯, 常須念學;卽比丘與比丘尼戒中之二不定․百衆學․七滅諍等. 此五篇加上偸蘭遮(梵 sthūlātyaya), 稱爲六聚. 偸蘭遮, 意譯作大障善道, 卽犯波羅夷․僧殘而未成就之罪. 或更由突吉羅開立惡說而成七聚, 卽身所作之罪爲突吉羅, 稱爲惡作;口所說之罪則稱爲惡說. 依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一之一所載, 篇․聚之異, 乃取均而名篇, 據雜而名聚. 一般卽以五篇七聚總稱戒品. 又據翻譯名義集所載, 以五篇配五刑, 五刑卽死․流(流放異地)․徒(拘禁犯人之自由, 竝罰令服役)․杖(以大荊杖決打)․笞(以小杖決打)五種罪刑, 依修行人犯戒之輕重, 順次施以刑行. [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四分律卷五十九․卷六十․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之一․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
【오포외五怖畏】
p1110-下→ 五種之怖畏. 怖畏, 梵語 vibhīṣaṇā. ①見道以前之人所起之五種怖畏. 又作五恐怖․五怖․五畏. 卽:(一)不活畏, 又稱不活恐怖. 謂初學者雖行布施, 但因恐懼自己不能過活之故, 常積聚資財, 未能盡施所有. (二)惡名畏, 又稱惡名恐怖. 謂初學者爲度化衆生而同入酒肆等處, 然未能安行自若, 猶懼他人之譏謗. (三)死畏, 又稱死恐怖․命終畏. 謂雖起廣大之心而施與財物等, 但仍怖死, 故未能捨身. (四)惡道畏, 又稱惡趣恐怖․惡趣畏․墮惡道畏. 謂恐懼造作不善業而墮於惡道, 故恆處於怖畏中. (五)大衆威德畏, 又稱衆中恐怖․大衆畏․處衆怯畏. 謂於王廷執理之處或善解法義之威德大衆前, 恐懼自己言行有失, 而不能於其前爲獅子吼. 此五種怖畏, 於入初地時卽遠離之.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舊華嚴經卷二十三․新華嚴經卷三十四․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九․十誦律卷五十二․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五․法華經玄義卷四上]. ②當來世所起之五種怖畏. 又稱五恐怖. 卽:(一)不修身戒心慧, 亦不能度他人修之. (二)復蓄沙彌, 而未能令彼修身戒心慧. (三)爲他人所依止, 而未能令彼修身戒心慧. (四)與淨人沙彌同住而不知三相, 掘地斷草, 用水灌漑. (五)念誦三藏而前後雜亂. [十誦律卷四十九․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一之三]. ③得一切智菩提心時所遠離之五種怖畏. 卽:(一)不爲一切三毒之火所燒, (二)不爲五欲之毒所中, (三)不爲惑之刀所傷, (四)不爲有之流所漂, (五)不爲諸覺觀之煙所熏害.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三十六]
【오품제자위五品弟子位】
p1118-中→ 八行位之一. 略稱五品位. 天台宗立圓敎之行位有八, 五品弟子位卽其中第一位. 十信以前之外凡位區別爲五品, 在六卽位中相當於第三之觀行卽(觀行五品位). 五品, 一般指專心於自己之實踐行, 故稱弟子位. 五品卽:(一)隨喜品, 聞實相圓妙之法而信解隨喜, 內以三觀觀三諦之境, 外用懺悔․勸請․隨喜․發願․迴向等五悔勤加精進. (二)讀誦品, 信解隨喜, 竝讀誦講說妙法之經. (三)說法品, 以正確說法引導他人, 更由此功德觀自心之修行. (四)兼行六度品, 觀心之餘, 輔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 (五)正行六度品, 觀心之功夫進時, 自行化他事理具足, 故在此須以六度之實踐爲主. 以上所說原係出自法華經分別功德品, 而在法華玄義卷五上, 以三藏敎之五停心位比擬於此. 又法華文句記卷二十七以五品弟子位配三慧, 其中前三人配聞慧位, 兼行六度配思慧位, 正行六度配修慧位. 據傳智顗嘗稱說自己爲五品弟子位. [天台四敎儀․天台四敎儀集註卷下․佛祖統紀卷六](參閱六卽1275)
【오풍五風】
p1125-中→ 指存於人體內之五種氣息. 據金七十論卷中之說, 五風乃諸根共通者. 五風卽:(一)波那風(梵 prāṇa), 此風由口․鼻攝取外塵, 動十三根, 又稱呼吸風. (二)阿波那風(梵 apāna), 此風見可畏之事物卽縮避之, 致人怯弱, 又稱縮避風. (三)優陀那風(梵 udāna), 此風令人高慢, 以己獨勝, 他人皆不及我, 又稱勝他風. (四)婆那風(梵 vyāna), 此風遍滿全身, 其極至則漸離人體, 離盡而卒, 又稱遍滿風. (五)娑摩那風(梵 samāna), 此風住於心處, 攝持身心, 又稱攝持風. 此五風之消長, 能左右人之行動作爲乃至其一生之榮枯.
【오하분결五下分結】
p1055-上→ 梵語 pañca-āvarabhāgīya-saṃyojan樗麒. 指順益下分界之五種結惑. 乃對五上分結而立五下分結. 全稱五順下分結. 略稱五下結․五下. 卽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種結惑, 繫縛衆生, 令其不得超脫其界. 五下分結卽:(一)欲貪, 於順情境上生起貪著之心而無有厭足. (二)瞋恚, 於違情境上生起瞋恨之心而不自已. (三)有身見, 於名(心)․色(色身)․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計爲身, 執著我見. (四)戒禁取見, 取執非理無道之邪戒. (五)疑, 迷心乖理, 狐疑不決, 由此疑惑而迷眞逐妄, 背覺合塵. 欲界衆生由於上述之欲貪與瞋恚二結, 遂不得超離欲界, 若有能超離者, 由有身見等後三結, 終亦還下於欲界, 故偏立此五種, 稱爲順下分結. 五順下分結以三十一事爲自性, 所謂欲貪與瞋恚各爲欲界五部之所斷, 故有十事;有身見爲三界見苦所斷, 故有三事;戒禁取見爲三界各見苦․見道所斷, 故有六事;疑爲三界各四部之所斷, 故有十二事, 總成三十一事. [雜阿含經卷三十二․俱舍論卷二十一․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九․順正理論卷五十四․大乘義章卷五末](參閱五部1154)
【오해五海】
p1140-上→ 五種具德之海. ①指如來自證之無盡圓明性海藏中之五種義分. 卽:(一)一切諸世界海, (二)一切衆生海, (三)法界業海, (四)一切衆生欲樂諸根海, (五)一切三世諸佛海. 依華嚴經探玄記卷三所說, 第一爲所依之義, 第二爲萌發或積聚之義, 第三爲軌用之義, 第四爲行別或性別之義, 第五爲覺圓之義. 此五海中之每一海皆具足其餘四者, 以其深廣無盡, 具德難思, 故稱爲海. 華嚴經探玄記又分如下十門以分別之:義相․染淨․理事․人法․因果․三世間․境智․依正․三寶․融攝. [舊華嚴經卷三․解深密經卷五․菩薩地持經卷八菩薩功德品․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六․顯揚聖敎論卷八․華嚴五敎章卷三]. ②將如來發心修行等之因果分爲五種. 卽:(一)大慈悲心海, (二)大圓滿因海, (三)一切衆生海, (四)廣大誓願海, (五)大自在果海. 如來之事業具有發心․修行․度生․誓願及成果等五種, 皆深廣而無邊, 故喩爲海. [釋摩訶衍論卷六․卷七․釋摩訶衍論疏卷下本]
【오해탈륜五解脫輪】
p1170-上→ ①謂密敎金剛界曼荼羅大圓輪中之五大月輪. 又作五月輪․五智月輪. 金剛界曼荼羅爲修生修顯之法, 入此輪壇中者, 解脫五趣生死之纏縛, 成就圓明淸淨之五智, 故喩其具有月輪圓滿明了之德, 稱爲五解脫輪. 其圖像, 於一大金剛輪中敷布五個月輪, 中央爲大日, 東方爲阿閦, 南方爲寶生, 西方爲阿彌陀, 北方爲天鼓雷音. 在成身會, 則有四大神抱此大金剛輪. 四大神係表地․水․火․風等四大, 五解脫輪則表五智之大空. [金剛頂經卷上․大敎王經卷五]. ②爲五輪塔婆之異名. (參閱五輪塔1201)
【오향五香】
p1126-上→ ①密敎作壇時, 與五寶․五穀等共埋於地中之五香. 指沈香․白檀香․丁香․鬱金香․龍腦香.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建立曼荼羅及揀擇地法]. ②密敎爲成就諸眞言而備辦之五種堅香. 卽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 [蘇悉地羯囉經卷下備物品]. ③密敎佛部․蓮華部․金剛部等三部通用之五香. 卽沙糖․勢麗翼迦․薩折囉娑․訶梨勒․石密. [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 ④密敎修孔雀經法時所燒之五香. 卽沈香․白膠香․紫香․安息香․薰陸香. [乳味鈔卷二十․卷二十五]. ⑤謂五分法身淸淨之香. 又稱五分香․五分法香. 卽指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集諸經禮懺儀卷上․大藏法數卷三十三․建立護摩私記](參閱五分香1067)
【오형五形】
p1118-下→ 指方形․圓形․三角形․半月形․團形. 密敎以此爲五字․五大之形色, 爲一切形色之根本. 五形次第與黃․白․赤․黑․靑等五色相應. (一)方形, 爲阿(□)字地大之形色. 方形爲四方均等之形, 有安住不動之義, 相應於阿字本不生之理, 能表地大之義. (二)圓形, 爲口縛(□)字水大之形色. 圓形爲旋轉自在․不住一處之形, 水性則隨器而不定其形貌, 故圓形相應於口縛字言語無窮轉之義. (三)三角形, 爲羅(□)字火大之形色. 三角爲銳利之形, 表火大燒除塵染垢障之猛利德用, 相應於羅字塵垢不可得之理. (四)半月形, 爲訶(□)字風大之形色. 半月一方爲平坦安住形, 一方爲圓形不住形, 表能造作諸法之義, 相應於訶字風大之具有大力, 能成諸法, 亦能壞諸法. (五)團形, 爲佉(□)字空大之形色. 乃三角與半月相合之相, 爲方圓不二․衆形具足名, 卽如意寶珠形, 相應佉字等虛空之法性. 此五大․五色․五形等說, 係密敎所立. 顯敎則僅立地․水․火․風四大, 而說黃․白․赤․靑四色及方․圓․三角․半月等四形. [五輪九字祕釋]
【오호십육국五胡十六國】
p1121-上→ 晉朝由於北方民族入侵, 遂向南方遷徙, 此卽後來之東晉, 在晉惠帝太安二年至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303~439)之間, 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種胡族(異族), 各於中國北方建國, 約有十六國之多, 故稱爲五胡十六國. 佛敎於當時被漢族視爲外來之宗敎而大加排斥, 卻反受北方胡族之歡迎, 而得蓬勃發展. 特別是以佛圖澄爲代表之後趙․以道安爲中心之前秦․以鳩摩羅什爲中心之後秦, 及以曇無讖爲代表之後涼等諸國, 佛敎皆異常興盛.
【오혹五惑】
p1161-上→ 又作五鈍使. 卽貪․瞋․癡(無明)․慢․疑等五種迷妄. (參閱五鈍使1164)
【오회구라烏迴鳩羅】
p4177-下→ 據可洪音義卷十五之說, 烏迴鳩羅乃梵語平等無二之意, 後引申爲僧衆中決斷爭論者之職位. 十誦律卷二十(大二三․一四五下) : 若是烏迴鳩羅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敎斷是事者, 應更立烏迴鳩羅.
【오회념불五會念佛】
p1166-上→ 爲唐代法照依無量壽經所創之念佛法門. 又作五會眞聲. 法照模仿無量壽經中風吹寶樹, 出五音聲, 而定五會念佛之法, 令道俗欣羨淨土. 此儀式每集合音聲佳美之道俗數人, 威儀齊肅, 分爲五會, 依五種高低緩急之音調而念佛. 其第一會平聲緩念, 第二會爲平上聲, 亦緩念, 第三會非緩非急念, 第四會漸急念, 第五會阿彌陀佛四字轉爲急念. 此五會念佛具有除五苦․斷五蓋․截五趣․淨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脫․能速疾成就五分法身等利益. 現在日本眞宗本願寺派猶持守此一念佛法門.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本․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參閱念佛3208)
【오회법사五會法師】
p1166-中→ 唐朝法照依準無量壽經中風吹寶樹之音聲而創立五會念佛之法, 時人視之爲善導之後身, 而美稱爲五會法師. (參閱五會念佛1166․法照3416)
【오회五悔】
p1132-上→ 指五種悔過, 乃爲滅除罪惡所作之五種懺悔法. ①天台宗修法華三昧時, 於晝夜六時所作之五種懺悔法. 又稱五懺悔. 卽:(一)懺悔, 悔罪而修善果. (二)勸請, 勸請十方諸佛轉法輪以救衆生. (三)隨喜, 喜悅․稱讚他人之善行. (四)回向, 把善行之功德回向菩提. (五)發願, 發願一心成佛. 以上五者, 天台家稱爲別方便行, 乃助修法華之行爲, 由最初五品位至等覺位, 位位皆須勤行此方便, 以助開觀門. [摩訶止觀卷七下․修懺要旨]. ②密宗修金剛界法時所誦之五首偈頌, 卽歸命․懺悔․隨喜․勸請․回向五者. 可配以五智, 而與普賢菩薩十大願同義, 故亦稱普賢行願讚. [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金剛頂經金剛界大道場毘盧遮那如來自受用身內證智眷屬法身異名佛最上乘祕密三摩地禮懺文․乳味鈔卷一](參閱密敎懺法4493)
【오후득지五後得智】
p1119-中→ 指菩薩行圓滿後所起之五種化他智慧. 卽:(一)通達智, 欲見之境得以自在得知之智. (二)隨念智, 於前觀心中了知諸法實相, 雖出觀後亦得憶持不忘之智. (三)安立智, 在了知之諸法境界, 能立正敎使他人修行之智. (四)和合智, 以已得之智慧, 觀察諸法和合之境, 轉一切煩惱爲菩提之智. (五)如意智, 於自己所欲之一切事, 能得自在隨意之智.
【오흑五黑】
p1164-下→ 黑, 謂染汚不淨之惡業. 卽指殺生․偸盜․邪婬․妄語․飮酒等五惡. 與五戒相對. [往生論註卷下]
'한문 사전, 번역어 사전'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불광대사전佛光大辭典 불광사전 불교사전 (이) - (입) (0) | 2023.04.10 |
---|---|
불광대사전佛光大辭典 불광사전 불교사전 (옥) - (의) (0) | 2023.04.10 |
불광대사전佛光大辭典 불광사전 불교사전 (선) - (쌍) (0) | 2023.04.10 |
불광대사전佛光大辭典 불광사전 불교사전 (사) - (석) (0) | 2023.04.10 |
불광대사전佛光大辭典 불광사전 불교사전 (ㅂ) (0) | 2023.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