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마(魔)
: 梵語魔羅的簡稱, 華譯爲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 卽能害人性命和障礙擾亂人們修道的餓鬼, 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卽是魔王.
◎마가(摩訶)
: 譯義爲大․多․勝.
◎마가가섭(摩訶迦葉)
: 摩訶迦葉波的簡稱, 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以頭陀第一著稱.
◎마가마야(摩訶摩耶)
: 卽摩耶夫人, 她是淨飯王的夫人, 也是釋尊的母親.
◎마가목건련(摩訶目犍連)
: 簡稱目犍連, 或目連, 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以神通第一著稱.
◎마가반야(摩訶般若)
: 華譯爲大智慧, 卽佛照了諸法實相的智慧.
◎마가반야파나밀다(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 華譯爲大智慧度, 意謂乘此大智慧則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彼岸.
◎마가반열반나(摩訶般涅槃那)
: 華譯爲大滅度, 或大圓寂入.見大般涅槃條.
◎마가살(摩訶薩)
: 摩訶薩埵的簡稱.
◎마가살타(摩訶薩埵)
: 華譯爲大心, 或大有情, 指有作佛之大心願的衆生, 亦卽大菩薩.
◎마가연(摩訶衍)
: 摩訶衍那的簡稱, 華譯爲大乘.
◎마가연나(摩訶衍那)
: 華譯大乘.
◎마계(魔界)
: 又名魔道, 卽惡魔的境界.
◎마계(魔戒)
: 謂比丘爲求名聞利養而持戒.
◎마군(魔軍)
: 惡魔的軍兵.
◎마나(魔羅)
: 簡稱魔.見魔條.
◎마나도(魔羅道)
: 簡稱魔道.見魔道條.
◎마도(魔道)
: 魔鬼的道途.楞嚴經說 :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 如不斷淫, 必落魔女,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마명(馬鳴)
: 菩薩名, 中天竺人, 是佛滅後六百年間出世的大乘論師, 有馬鳴比丘․馬鳴大士․馬鳴菩薩等尊稱.
◎마범(魔梵)
: 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與色界之梵天王.
◎마병(魔病)
: 天魔使人所生的病惱.止觀說 : 「魔病者與鬼亦不異.鬼但病身殺身;魔則破觀心, 破法身慧命, 起邪念想, 奪人功德, 與鬼無異.」
◎마불(魔佛)
: 天魔和佛陀.天魔是代表極惡, 佛陀是代表至善.
◎마사(魔事)
: 惡魔所作的事, 如干擾障礙人們修道是.
◎마왕(魔王)
: 魔中之王, 卽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 他的名字叫做波旬, 時常率領其眷屬向人界的修道者作種種的障礙和干擾.
◎마장(魔障)
: 惡魔所作的障礙.
◎마정(摩頂)
: 佛用手撫摩弟子之頂.通常佛不是爲了付囑大法而撫摩弟子之頂, 就是爲了授記而撫摩弟子之頂.
◎마정수기(摩頂授記)
: 摩頂是佛用手撫摩弟子之頂, 授記是授將來成佛的預記.
◎마천(魔天)
: 惡魔所住的天界, 卽欲界頂上之他化自在天.
◎마촉(摩觸)
: 學法女六法之一.
◎마촉계(摩觸戒)
: 八波羅夷之一.見八波羅夷條.
◎마파순(魔波旬)
: 魔是天魔, 波旬是魔王的名字.
◎마혜수나천(摩醯首羅天)
: 華譯爲大自在天, 在色界的最高處.
◎마호낙가(摩呼洛伽)
: 又譯作摩睺羅伽, 八部衆之一, 卽大蟒神, 其形人身而蛇首.
◎마후나가(摩睺羅伽)
: 見摩呼洛伽條.
◎만(慢)
: 驕慢.
◎만(萬)
: 卍字的讀音, 是吉祥的意思.
◎만(鬘)
: 花鬘, 以香草結成花鬘供佛.
◎만겁(萬劫)
: 指極長久的時間.
◎만견(慢見)
: 十種見之一.見十種見條.
◎만결(慢結)
: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만경(萬境)
: 一切的境界.
◎만달나(曼怛羅)
: 華譯眞言․神咒․秘密語.
◎만당(慢幢)
: 謂我慢心一起, 便自高自大, 好像幢旗高聳一樣.
◎만덕홍명(萬德洪名)
: 謂在一佛的名字上最具有萬種之德.
◎만도나(曼荼羅)
: 華譯爲輪轉圓滿具足․壇․道場等.向例在印度修法時, 必須築壇, 壇中安置佛像以祭供, 後來把修法時所築的壇及佛像, 繪成圖案, 也叫做曼荼羅.
◎만도나교(曼荼羅敎)
: 眞言敎的別名.
◎만법(萬法)
: 一切的事物.
◎만법무체(萬法無滯)
: 一切諸法都以空無自性爲性, 空性是一如不變的, 由此不變的緣故, 所以萬法卽眞如而畢竟無滯了.
◎만법유식(萬法唯識)
: 一切事物都是由識而顯現, 在它們的生起上, 心識的影響力最大, 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만법일여(萬法一如)
: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 其性皆空, 沒有差別.
◎만분계(滿分戒)
: 具足戒的別名.
◎만사(慢使)
: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만수(曼殊)
: 文殊師利菩薩.
◎만수사리(曼殊師利)
: 菩薩名, 卽文殊師利菩薩.
◎만업(滿業)
: 又名別報業, 二業之一.
◎만자(萬字)
: 佛胸前有一卍字, 此卍字乃是吉祥的標誌.
◎만자교(滿字敎)
: 半滿二敎之一.見二敎條.
◎만타나(曼陀羅)
: 花名, 華譯爲適意花․悅意花․白花等.
◎만항(萬行)
: 一切的行爲或修行.
◎말나식(末那識)
: 八識中之第七識;華譯思量, 又譯作意, 它恆常在審察, 恆常在思量, 在審察思量中, 念念不忘第八阿賴耶識爲我, 因爲有四個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跟著它, 故我執的成見很深, 許多煩惱便是這末那識的執著而生起的.
◎말법(末法)
: 佛法分三個時期, 卽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正法時期一千年, 像法時期一千年, 末法時期一萬年.現在正是末法時期, 卽佛法進入了微末的時期.見正像末條.
◎망견(妄見)
: 虛妄的見解, 如我見邊見等是.
◎망경계(妄境界)
: 虛妄不實的境界.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妄境界, 因皆虛假不實.
◎망념(妄念)
: 虛妄的意念, 亦卽凡夫貪戀六塵境界的心.
◎망분별(妄分別)
: 虛妄的分別.凡夫不知眞如平等之理, 於是分別一切事物, 因而生起善惡美醜等種種差別的妄見.
◎망상(妄想)
: 虛妄的思想.
◎망심(妄心)
: 胡思亂想的心.不淸淨和不眞實的心.
◎망심훈습(妄心熏習)
: 四熏習之一.
◎망어(妄語)
: 說虛假不眞實的話.妄語有大妄語和小妄語的分別, 大妄語是未得聖道而說我已得聖道, 或者說我有工夫受天龍鬼神的供養等等;小妄語就是一切不眞實的說話.
◎망어계(妄語戒)
: 五戒或十戒之一, 卽禁止說一切虛假不眞實的話.
◎망어십죄(妄語十罪)
: 說騙話有十種的罪報, 卽口氣臭․善神遠之非人得便․雖有實語人不信受․智人謀議常不參預․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人所不敬雖有敎敕人不承用․常多憂愁․種誹謗業因緣․身壞命終常墮地獄․若出爲人常被誹謗.
◎망업(妄業)
: 虛妄造惡的業因.圓覺經說 : 「有妄業故有流轉.」
◎망연(妄緣)
: 一切之緣, 體虛不實, 故曰妄緣.虛妄的緣由.
◎망염(妄染)
: 妄是虛妄, 染是染汚, 指一切生死之法.
◎망인(忘忍)
: 對別人所加的侮辱, 如同未曾受辱似的, 絲毫不在意.
◎망집(妄執)
: 虛妄的執著.執著虛妄的法.
◎멸(滅)
: 梵語涅槃, 華譯爲滅, 因涅槃之體, 無爲寂滅, 故名.指四諦中的滅諦.3․卽戒行, 因戒行能滅除諸惡.
◎멸도(滅道)
: 滅諦與道諦.見四諦條.
◎멸도(滅度)
: 卽涅槃.滅是滅見思塵沙, 無明三種惑, 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
◎멸류인(滅類忍)
: 滅類智忍的簡稱.見八忍條.
◎멸류지(滅類智)
: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멸류지인(滅類智忍)
: 八忍之一.見八忍條.
◎멸리(滅理)
: 寂滅的眞理, 亦卽涅槃.
◎멸법(滅法)
: 寂滅一切相的道法, 是無爲法的別名.
◎멸법인(滅法忍)
: 滅法智忍的簡稱.見八忍條.
◎멸법지(滅法智)
: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멸법지인(滅法智忍)
: 又名滅法忍.見八忍條.
◎멸수상정(滅受想定)
: 滅盡定的別名.見滅盡定條.
◎멸정(滅定)
: 滅盡定的簡稱.
◎멸지(滅智)
: 徹底明瞭滅諦的道理的智慧.
◎멸진묘리(滅盡妙離)
: 滅是滅一切煩惱, 盡是盡生死之業, 妙是妙應眞常, 離是脫離三界諸苦.此滅盡妙離, 是小乘涅槃的究竟境界.
◎멸진삼매(滅盡三昧)
: 又名滅盡定.見滅盡定條.
◎멸진정(滅盡定)
: 又名滅受想定, 或滅定, 在此定中, 以滅受想二心所爲主, 最後並六識心所亦滅, 是九次第定的最後一定.
◎멸체(滅諦)
: 四諦之一.見四諦條.
◎멸후(滅後)
: 涅槃之後.
◎명(冥)
: 幽隱或幽暗之義.無知的別名.
◎명(明)
: 智慧的別名.眞言陀羅尼的別名.
◎명가(冥加)
: 佛菩薩暗中加被的意思.
◎명계(冥界)
: 閻魔王所住的世界.
◎명달(明達)
: 明是指三明, 達是指三達.在阿羅漢叫做三明, 在佛則叫做三達.明是明了的意思, 達是通達的意思.
◎명덕(名德)
: 有名氣和有德行的比丘的尊稱.
◎명도(冥途)
: 幽冥的道途, 卽地獄餓鬼等地方.
◎명득살타(明得薩埵)
: 指四善根位中暖位的聖人, 因此位的聖人得明得定, 故名.
◎명명조(命命鳥)
: 又名生生鳥․共命鳥, 卽共命之鳥, 是一種一身兩頭的鳥類.
◎명부(冥府)
: 閻魔王的廳堂.
◎명사(冥使)
: 冥官的使者, 卽閻魔卒.
◎명삭(名數)
: 名目的數字, 與法數同義.
◎명상(名相)
: 耳可以聽到的, 叫做名, 眼可以看到的, 叫做相.一切事物都有名相, 但一切的名相都虛妄不實.楞伽經說 : 「愚痴凡夫, 隨名相流.」佛敎的名詞術語, 叫做名相.
◎명색(名色)
: 五蘊的總名, 五蘊之受想行識四蘊爲名, 色蘊爲色, 因受想行識四蘊是心識的作用, 只有名而無實體, 所以叫做名, 色蘊則是由一些極微物質所構成, 有質礙的物體, 所以叫做色.在十二因緣中, 人在母胎中漸漸生長, 五蘊完具的時候, 叫做名色支.
◎명성(冥性)
: 諸法的實性.
◎명심견성(明心見性)
: 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眞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眞性.
◎명왕(明王)
: 密宗諸尊的稱號, 如不動明王是.明代表智慧.爲化度惡神惡鬼, 有的現忿怒身相, 以智慧力催伏魔障.
◎명월마니(明月摩尼)
: 其光芒如明月般皎潔的摩尼寶珠.
◎명자(命者)
: 十六神我之一.
◎명지(明地)
: 菩薩十地中第三發光地的別名.見十地條.
◎명처(明處)
: 學習而生智慧之處, 卽五明.見五明條.
◎명탁(命濁)
: 五濁之一.見五濁條.
◎명탈(明脫)
: 脫離愚痴叫做明;離開貪愛叫做脫.
◎명통(冥通)
: 冥者離諸妄相而冥寂, 通者融通一切而無礙, 是讚嘆眞理的話.
◎명항족(明行足)
: 佛十號之一.見十號條.
◎명혜(明慧)
: 三明與三慧.
◎명훈(冥熏)
: 又名內熏, 卽在本覺之眞如內, 熏習妄心以使生菩提心.
◎모니(牟尼)
: 華譯爲寂, 或寂黙, 或寂靜等.
◎모니선(牟尼仙)
: 修寂靜行的仙人的通稱.
◎모니업(牟尼業)
: 一切聖者寂靜的勝業.
◎모니왕(牟尼王)
: 寂靜之王, 爲佛的尊號.
◎모도(毛道)
: 又名毛頭, 是凡夫的別名, 因凡夫的心念不定, 猶如輕毛隨風飄舞不定.
◎모두(毛頭)
: 又名毛道.見毛道條.
◎목건련(目犍連)
: 見摩訶目犍連條.
◎목련(目連)
: 摩訶目犍連的簡稱.
◎목어(木魚)
: 以木製成的魚, 在讀誦經文時叩擊之.据說魚類晝夜常醒不眠, 今以木刻成魚形而叩擊之, 目的在警惕衆人不可昏沉懶惰, 應該晝夜精勤修行佛法, 直到成功爲止.
◎묘(妙)
: 不可思議․絶待․無比等的意思.
◎묘각(妙覺)
: 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智德不可思議, 稱爲妙覺, 爲佛果的無上正覺, 證得此覺的人, 被稱爲佛.
◎묘각지(妙覺地)
: 證得妙覺的地位, 卽佛的地位.
◎묘계(妙戒)
: 指菩薩所受的大戒, 對於小乘的麤戒而言.
◎묘고산(妙高山)
: 須彌山的譯名, 此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 而且是諸山中之最高者, 故名妙高山.
◎묘과(妙果)
: 微妙的果實, 卽菩提涅槃.
◎묘관(妙觀)
: 天台宗謂圓敎圓融的三觀爲妙觀.
◎묘관찰지(妙觀察智)
: 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 卽轉第六意識, 妙觀諸法之相, 衆生之機, 而施展說法斷疑之用.
◎묘길상(妙吉祥)
: 文殊師利菩薩.
◎묘낙(妙樂)
: 美妙的歡樂.
◎묘당(妙幢)
: 菩薩名.
◎묘당상삼매(妙幢相三昧)
: 法華經所說十六三昧之一.
◎묘덕(妙德)
: 文殊師利菩薩的譯名.
◎묘련화(妙蓮華)
: (喩)佛的眞知灼見, 在染亦不汚, 猶如蓮花出汚泥而不染.
◎묘리(妙理)
: 微妙的道理.
◎묘명(妙明)
: 妙明的眞心, 卽無漏的眞智.
◎묘문(妙門)
: 微妙的法門.
◎묘법(妙法)
: 微妙之法.
◎묘법궁(妙法宮)
: 如來以妙法爲宮殿, 時常住在其中.
◎묘법련화(妙法蓮華)
: 經名, 簡稱法華經, 以蓮華的明淨來形容大法的微妙.
◎묘법륜(妙法輪)
: 謂佛所轉的法輪, 殊勝而不可思議.
◎묘법장(妙法藏)
: 貯放妙法的庫藏.
◎묘상(妙祥)
: 文殊師利菩薩的譯名.
◎묘색(妙色)
: 美妙的色相.佛的報身與報土都有不可思議的美妙色相.
◎묘심(妙心)
: 美妙的心體, 卽如來的眞心.
◎묘유(妙有)
: 表面像是有, 實際卻是空, 也就是非有之有.
◎묘유진공(妙有眞空)
: 妙有者, 不有之有;眞空者, 非空之空.
◎묘음낙천(妙音樂天)
: 辯才天的別名.
◎묘음대사(妙音大士)
: 妙音菩薩.
◎묘음보살(妙音菩薩)
: 法華經妙音菩薩品所說的菩薩名.
◎묘음천(妙音天)
: 妙音樂天的簡稱.
◎묘전(妙典)
: 說妙法的經典.
◎묘토(妙土)
: 美妙的國土, 卽諸佛的報土.
◎묘혜(妙慧)
: 微妙的智慧.
◎묘희세계(妙喜世界)
: 維摩居士的國土.
◎묘희족천(妙喜足天)
: 兜率天的譯名.
◎무간(無間)
: 無有間斷.
◎무간수(無間修)
: 沒有間斷的修行, 爲四修之一.
◎무간업(無間業)
: 受苦沒有間斷的五種大惡業.
◎무간지옥(無間地獄)
: 受苦沒有間斷的地獄, 爲八熱地獄之一.
◎무감(無減)
: 成就了佛果之後, 其功德盡未來際不會減少.
◎무거무내(無去無來)
: 如來的法身不去也不來, 湛然常住.
◎무괴(無愧)
: 與無慚同.
◎무구식(無垢識)
: 阿賴耶識在佛位上, 變成淸淨無垢, 爲諸無漏法所依止, 故名無垢識, 又名菴摩羅識.
◎무구의(無垢衣)
: 無煩惱垢染的衣, 卽袈裟.
◎무구지(無垢地)
: 離垢地的別名, 是菩薩十地中之第二地名.
◎무기(無記)
: 非善非惡, 無可記別.
◎무기공(無記空)
: 於善不善皆不可記別的空.
◎무기법(無記法)
: 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法.
◎무념(無念)
: 無有妄念, 正念的別名.
◎무누(無漏)
: 淸淨沒有煩惱的意思.
◎무누계(無漏界)
: 淸淨無煩惱的世界, 卽涅槃.
◎무누과(無漏果)
: 淸淨無煩惱的道果, 如四諦中滅諦的涅槃是.
◎무누도(無漏道)
: 二道之一.見二道條.
◎무누법(無漏法)
: 淸淨無煩惱之法.出世間的一切無爲法, 都是淸淨無煩惱之法, 如三乘聖人所證得的戒定慧和涅槃, 就是出世間的無漏法.
◎무누인(無漏因)
: 無漏果的業因, 如四諦中的道諦是.
◎무누지(無漏智)
: 三乘人離諸煩惱的淸淨智, 此智有斷惑證眞的功用.
◎무누통(無漏通)
: 淸淨無煩惱的神通.在六通中, 前五通是有漏通, 第六漏盡通才是無漏通.
◎무누혜(無漏慧)
: 淸淨無煩惱的智慧.
◎무누후신(無漏後身)
: 淸淨無煩惱叫做無漏, 最後一次生死的身叫做後身, 無漏後身就是二乘無學果的身.
◎무도(無倒)
: 無有顚倒.
◎무등(無等)
: 無與倫比的意思, 也是佛的尊號.
◎무등등승(無等等乘)
: 無以倫比的敎法, 也是大乘的總稱.
◎무등등주(無等等咒)
: 無與倫比的咒語.
◎무량(無量)
: 多到不可計量.
◎무량각(無量覺)
: 無量壽佛的簡稱.
◎무량겁(無量劫)
: 多到不可計量的劫數.
◎무량광불(無量光佛)
: 卽阿彌陀佛, 因阿彌陀佛的身光無量.
◎무량수(無量壽)
: 見阿彌陀佛條.
◎무량수불(無量壽佛)
: 卽阿彌陀佛, 因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
◎무량수여내(無量壽如來)
: 卽阿彌陀佛.
◎무량의(無量義)
: 無量的義理.
◎무량혜(無量慧)
: 佛的德號, 因佛具有無量的智慧.
◎무리상(無異想)
: 對一切衆生無遠近親疏的思想, 是如來十八不共法之一.
◎무명(無明)
: 不明白道理, 亦卽愚痴的別名.
◎무명누(無明漏)
: 三漏之一.見三漏條.
◎무명부(無明父)
: 無明與貪愛結合而生我, 因此無明好比是父, 貪愛好比是母.
◎무명사(無明使)
: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무명혹(無明惑)
: 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見三惑條.
◎무몰식(無沒識)
: 阿賴耶識的別名, 因阿賴耶識是無始以來, 一切有情生命所寄托, 在一期無常中, 最先來, 最後去, 並不隨生死而消失, 故又名爲無沒識.
◎무문자설(無問自說)
: 十二部經之一.
◎무문종(無門宗)
: 佛心宗.無門卽是佛心的別名, 佛心宗卽是禪宗.
◎무번천(無煩天)
: 色界十八天中之第十四重天名.
◎무법상(無法相)
: 謂一切法都是緣生的, 無眞實之體, 亦無眞實之相.
◎무불세계(無佛世界)
: 沒有佛在世界上居住的時期, 如釋迦佛涅槃之後, 彌勒佛尙未示現的這一段時期.此時期由地藏王菩薩負責敎化衆生的工作.
◎무비법(無比法)
: 無與倫比的法.
◎무사지(無師智)
: 無師自通的智慧.
◎무사지지(無師之智)
: 無師而獨自覺悟的佛智.
◎무상(無常)
: 無有常住.
◎무상(無相)
: 於一切相, 離一切相, 卽是無相.涅槃的別名, 因涅槃離一切虛妄之相.
◎무상각(無上覺)
: 無上的正覺.
◎무상계(無想界)
: 無想天.
◎무상공교(無相空敎)
: 闡明一切法都是性空無相的敎法, 如般若經所說的是.
◎무상과(無想果)
: 又名無想報.見無想報條.
◎무상관(無相觀)
: 見二空觀條.
◎무상교(無相敎)
: 闡明萬法皆空的敎法, 如諸部般若經所說的是.
◎무상대승(無相大乘)
: 三論宗的別名, 因三論宗是以空理無相爲宗.
◎무상도(無上道)
: 至高無上的道法.
◎무상륜(無上輪)
: 無上的法輪, 指佛所說的法.
◎무상묘각(無上妙覺)
: 如來的覺悟, 不可思議, 故云妙, 至高無上, 故云無上.
◎무상법(無上法)
: 卽涅槃, 因涅槃在一切法中是至高無上的.
◎무상법륜(無上法輪)
: 如來的說法.
◎무상법왕(無上法王)
: 佛的尊稱, 因佛於法很自在.
◎무상보(無想報)
: 又名無想果, 卽外道修無想定者, 命終生無想天, 受五百大劫心心所滅, 而身亦如枯木死灰, 他們誤認是眞涅槃境界, 豈知過了五百大劫之後, 又復動念, 再入輪迴.
◎무상보제(無相菩提)
: 與三菩提中的眞性菩提同, 因性空無相, 故名無相菩提.
◎무상보제(無上菩提)
: 卽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只有佛能證得.
◎무상사(無上士)
: 佛十號之一.見十號條.
◎무상삼매(無相三昧)
: 又名無相解脫門.見三解脫門條.
◎무상상(無上上)
: 佛的德號.
◎무상승(無上乘)
: 至高無上的敎法, 亦卽大乘的別名.
◎무상열반(無上涅槃)
: 大乘的涅槃.
◎무상의(無常依)
: 如來的德號, 因如來是一切衆生所依靠之處.
◎무상인(無上忍)
: 十忍之一.
◎무상정(無想定)
: 外道爲了獲得無想天的果報而修一種泯滅一切心想的禪定.
◎무상정각(無上正覺)
: 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 亦卽佛的覺悟.
◎무상정등각(無上正等覺)
: 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
◎무상정등보제(無上正等菩提)
: 卽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卽是覺.
◎무상정등정각(無上正等正覺)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新譯, 意思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眞正平等普遍的覺悟, 亦卽究竟圓滿的佛果.
◎무상정편도(無上正徧道)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古譯.
◎무상정편지(無上正徧知)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古譯.
◎무상종(無相宗)
: 卽三論宗, 因三論宗是以般若所說的諸法皆空爲宗.
◎무상참괴의(無上慚愧衣)
: 袈裟的總稱.
◎무상천(無想天)
: 無想的衆生所居住之天, 在色界之第四禪天.
◎무상천난(無想天難)
: 八難之一.見八難條.
◎무상해탈문(無相解脫門)
: 三解脫門之一.
◎무색계(無色界)
: 三界之一.見三界條.
◎무색유(無色有)
: 無色界的果報實有, 爲三有之一.
◎무생(無生)
: 不生不滅的意思, 也是涅槃的道理.
◎무생법(無生法)
: 不生不滅之法, 亦卽眞如涅槃的道理.
◎무생법성(無生法性)
: 謂諸法的本性, 卽是眞如實相, 原無生滅.
◎무생법인(無生法忍)
: 簡稱無生忍, 卽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
◎무생인(無生忍)
: 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在道理上而不再動搖的意思.
◎무생지(無生智)
: 阿羅漢果的智.菩薩證悟無生眞理的智慧.
◎무생지생(無生之生)
: 諸佛已無生死, 但爲了渡衆生, 無生而生, 非滅示滅.
◎무소득(無所得)
: 沒有什麽法可以得到的意思, 這是無相的道理.
◎무소유(無所有)
: 又叫做無所得, 空的別名.
◎무소주이생기심(無所住而生其心)
: 無所住是不滯住善惡․是非․空有․斷常․迷悟等等對待的兩邊, 連中道亦不住.而生其心者, 卽是生其空寂靈知妙明眞如的心.
◎무시(無始)
: 無有元始.諸法皆由因緣生, 因上有因, 因因無始, 如是展轉推究, 一切衆生及諸法之原始, 皆不可得, 故云無始.指距今極遠的時間.
◎무시공(無始空)
: 無始以來就是空, 爲十八空之一.
◎무시무명(無始無明)
: 無明罪業蒙蔽障礙我們的佛性已久, 至今已無法計算其時日, 所以叫做無始無明.
◎무시생사(無始生死)
: 無始以來的生死.由於人類的無明愚痴無始, 所以人類的生死也是無始.
◎무심무사(無尋無伺)
: 色界二禪以上, 無尋的心所, 亦無伺的心所.
◎무아(無我)
: 無有實我.忘卻自己.
◎무아관(無我觀)
: 觀察一切法都無有實我的觀法.
◎무아상(無我想)
: 無我的思想.
◎무아인(無我印)
: 諸法無我印, 爲三法印之一.
◎무앙삭겁(無央數劫)
: 無量數劫.
◎무애(無礙)
: 沒有障礙.
◎무애광여내(無礙光如來)
: 又名無礙光佛, 卽阿彌陀佛十二別名之一.
◎무애지(無礙智)
: 自在無礙的智慧, 卽佛的智慧.
◎무애해(無礙解)
: 又名無礙辯.見四無礙解條.
◎무여(無餘)
: 無有殘餘.
◎무여수(無餘修)
: 四修之一.見四修條.
◎무여열반(無餘涅槃)
: 二涅槃之一.見二涅槃條.
◎무여의(無餘依)
: 無餘依涅槃的簡稱.見二涅槃條.
◎무연(無緣)
: 沒有緣份.
◎무연대자(無緣大慈)
: 佛具大慈心, 雖與衆生無緣, 但是也發大慈心而救渡之.
◎무연법계(無緣法界)
: 無差別而平等的意思.
◎무연자비(無緣慈悲)
: 三種慈悲之一, 卽心無分別, 普救一切, 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 甚至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 皆起憐愍愛護的心.
◎무열천(無熱天)
: 色界五淨天之第二天名.
◎무외(無畏)
: 心中無所怖畏.
◎무외시(無畏施)
: 用種種的方法去消除別人的恐懼, 爲三施之一.
◎무우왕(無憂王)
: 見阿育王條.
◎무위(無爲)
: 無因緣的造作, 卽眞理的別名.
◎무위공(無爲空)
: 一切無爲法皆空無和不可得的意思, 爲十八空之一.
◎무위법(無爲法)
: 無因緣造作的理法, 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무위법신(無爲法身)
: 卽法性身, 因法性身寂滅無爲.
◎무위사(無爲舍)
: 謂無爲(涅槃的境界)是人類最安樂的宅舍.
◎무위생사(無爲生死)
: 聖人是無爲的人, 無爲的人所受的生死, 叫做無爲生死.
◎무위열반계(無爲涅槃界)
: 無爲的涅槃境界.
◎무의어(無義語)
: 沒有意義的言語.
◎무자성(無自性)
: 無有一定的自性.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生, 都無一定的自性.
◎무작(無作)
: 無因緣的造作.與無爲同義.
◎무작계체(無作戒體)
: 謂用不著什麽作爲, 心體上自然就有淸淨戒的德相.
◎무작삼매(無作三昧)
: 同無作解脫門.
◎무작해탈문(無作解脫門)
: 又名無願解脫門, 三解脫門之一.見三解脫門條.
◎무재귀(無財鬼)
: 見鬼條.
◎무쟁(無諍)
: 安住於空的道理而與物無諍.
◎무쟁삼매(無諍三昧)
: 安住於空的道理而與物無諍的禪定.
◎무저(無著)
: 沒有執著的意思.菩薩名, 佛滅九百年間出生於健陀羅國(在克什米爾之西), 先從彌沙塞部出家, 後信大乘, 每夜昇兜率天, 聽彌勒菩薩講瑜伽師地論, 白天則對大衆開示, 爲法相宗之祖.
◎무저과(無著果)
: 阿羅漢果的舊譯.
◎무저항(無著行)
: 諸行圓融無礙的意思.
◎무정(無情)
: 指沒有情識活動的礦植物, 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是.
◎무주(無住)
: 無所住著的意思.法無自性, 無自性故, 無所住著, 隨緣而生.
◎무주신(無酒神)
: 八部衆之一, 卽阿修羅.
◎무주심(無住心)
: 無所住著的心, 亦卽心不住於一切處.
◎무주열반(無住涅槃)
: 四種涅槃之一.見四種涅槃條.
◎무주처열반(無住處涅槃)
: 與無住涅槃同.
◎무진(無盡)
: 沒有窮盡.
◎무진등(無盡燈)
: 譬喩一人將法展轉開導百千萬人, 甚至於無窮盡的人, 如將一燈點燃起百千萬盞的燈, 燈燈無盡, 光光不絶.
◎무진법계(無盡法界)
: 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
◎무진연기(無盡緣起)
: 又名法界緣起, 謂一切事物, 互相爲緣, 互相起法, 爲四種緣起之一.
◎무진장(無盡藏)
: 謂含藏無窮盡的功德.
◎무진혜(無盡慧)
: 無窮盡的智慧.
◎무차(無遮)
: 無遮止限制的意思.
◎무차회(無遮會)
: 無遮法會.這種法會普同供養, 如現在人打千僧齋, 結萬人緣, 誰都可以參加而無遮止限制.
◎무참(無慚)
: 沒有慚愧羞恥的心.
◎무치(無痴)
: 無有愚痴, 爲三善根之一.
◎무칭광불(無稱光佛)
: 無量壽佛的別名, 爲十二光佛之一.
◎무탐(無貪)
: 心無貪欲, 爲三善根之一.
◎무표색(無表色)
: 受戒時, 以强盛三業, 製造一種色體, 此體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 故名爲色, 外相不顯, 故名無表, 因有防非止惡的功能, 故以之爲生戒體.此無表色, 雖不似他色之有質礙, 然而由四大的色法生故, 所以攝在色法之中, 是乃小乘有宗的敎義.
◎무학(無學)
: 在聲聞乘四果中, 前三果爲有學, 第四果阿羅漢爲無學.有學是還要上進修學的意思, 無學就是學道圓滿不更修學的意思.
◎무학과(無學果)
: 證得無學果位的人, 卽阿羅漢.
◎문법(聞法)
: 聽聞佛的敎法.
◎문법난(聞法難)
: 很難有機會聽到正法, 是四難之一.
◎문사수(聞思修)
: 見三慧條.
◎문성취(聞成就)
: 見六成就條.
◎문수(文殊)
: 文殊師利的簡稱, 菩薩名, 以大智著稱, 與普賢常侍於釋迦如來的左右.
◎문수사리(文殊師利)
: 菩薩名.見文殊條.
◎문수삼매(文殊三昧)
: 能發無相微妙智慧的三昧, 因此智慧是文殊菩薩所特有, 故名文殊三昧.
◎문자반야(文字般若)
: 凡是佛所說的一切敎法, 或是佛弟子所說的一切言敎, 不論是聲敎或是文字所印刷的經典, 都稱爲文字般若.
◎문지(聞持)
: 聞佛的敎法而憶持不忘, 卽陀羅尼.
◎문지타나니(聞持陀羅尼)
: 簡稱聞陀羅尼, 是四陀羅尼之一.
◎문혜(聞慧)
: 聽聞佛法能生智慧, 爲三慧之一.
◎미간광(眉間光)
: 從眉間白毫相發出來的光.
◎미간백호상(眉間白毫相)
: 佛三十二相之一, 佛眉間有白毛, 內外映徹如白琉璃, 宛轉右旋.
◎미계(迷界)
: 迷的境界, 亦卽爲煩惱所繫縛而海轉於三界六道之中的衆生界.
◎미늑(彌勒)
: 菩薩名, 華譯爲慈氏, 現住在兜率天內院, 是一生補處菩薩, 將來當於住劫中的第十小劫, 人壽減至八萬歲時, 下生此界, 繼釋迦牟尼佛之後, 爲賢劫之第五尊佛.
◎미늑삼부(彌勒三部)
: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미늑삼존(彌勒三尊)
: 中尊是彌勒佛, 左是法花林菩薩, 右是大妙相菩薩.
◎미늑정토(彌勒淨土)
: 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兜率天, 此天有內外二院, 內院是補處菩薩的住處, 因彌勒菩薩現在住在那裡, 所以叫做彌勒淨土.
◎미늑출세(彌勒出世)
: 彌勒佛在人間出世.彌勒佛是賢劫千佛中之第五尊佛, 當於第十的減劫之時出世, 以繼紹釋迦佛的宏願, 在龍華樹下以三會的說法, 化度一切天上人間的衆生.
◎미률(迷律)
: 迷的道路, 亦卽走向三界六道的道路.
◎미망(迷妄)
: 迷與妄.不明事理叫做迷, 虛而無實叫做妄.
◎미미심(微微心)
: 入滅盡定前刹那極微的心念.
◎미세생사(微細生死)
: 變易生死的別名.
◎미오인과(迷悟因果)
: 迷與悟的因果.以四諦來說, 迷妄的因是集諦, 共果是苦諦;證悟的因是道諦, 果是滅諦.
◎미오일여(迷悟一如)
: 迷與悟都無自性, 無自性卽是空, 大家空的體性一樣, 故謂一如, 這是空宗所顯的意義.迷如冰, 悟如水, 迷悟同屬一體, 叫做一如, 這是性宗所顯的意義.
◎미정(迷情)
: 迷惑顚倒的有情.
◎미진(味塵)
: 六塵之一.
◎미진(微塵)
: 細微的灰塵.
◎미진삭(微塵數)
: (喩)數量很多.
◎미집(迷執)
: 迷惑和固執.
◎미타(彌陀)
: 阿彌陀佛的簡稱.
◎미타명호(彌陀名號)
: 彌陀爲救濟一切衆生而成就的名號, 其四字的名號是阿彌陀佛, 六字的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 九字的名號是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 十字的名號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미타본원(彌陀本願)
: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靠著這些大願, 他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以救濟一切衆生.
◎미타삼부(彌陀三部)
: 又叫做淨土三部, 卽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
◎미타삼성(彌陀三聖)
: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미타삼존(彌陀三尊)
: 中尊是阿彌陀佛, 左脅侍是觀世音菩薩, 右脅侍是大勢至菩薩.
◎밀경(密經)
: 密敎的經典.
◎밀교(密敎)
: 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內證眞言敎法, 因其文其義, 秘密難曉, 故稱密敎.又因是對未灌頂的人不許顯示的敎法, 故稱密敎.
◎밀법(密法)
: 眞言秘密的敎法.
◎밀어(密語)
: 秘密的言語, 卽密敎的陀羅尼.
◎밀인(密印)
: 秘密的印契.印者, 諸佛菩薩各有他們的本願和弘誓, 爲了標誌他們的本誓, 故以兩手十指作出種種的形相, 作爲他們本誓的印契;密者, 其理趣非常秘密深奧之義.
◎밀장(密藏)
: 眞言的經典.
◎밀종(密宗)
: 又名眞言宗, 此宗主張三密相應, 所謂三密, 卽身語意三密, 就是手結印, 口念咒, 意作觀想, 靠三密加持, 可以卽身成佛.
◎밀주(密咒)
: 秘密的神咒, 卽陀羅尼.
◎밀항(密行)
: 外現羅漢相, 內密菩薩行.在佛十大弟子之中, 羅睺羅卽以密行第一著稱.
◎박(縛)
: 煩惱的別名, 因煩惱能繫縛人們的身心, 使不得自在.
◎박가범(薄迦梵)
: 又作婆伽婆, 華譯爲世尊.
◎박정인(縛定印)
: 金剛部的入定印.
◎반야(般若)
: 華譯爲智慧, 卽通達眞理的無上妙慧.
◎반야경(般若經)
: 宣說般若波羅蜜深妙道理的經典的總稱.
◎반야삼매(般若三昧)
: 得到智慧的正定功夫.
◎반야선(般若船)
: (喩)智慧如船隻能渡人出生死之大海.
◎반야시(般若時)
: 佛說般若經的時期, 爲天台所立五時之一.
◎반야파나밀(般若波羅蜜)
: 般若譯義是智慧, 波羅蜜譯義是到彼岸, 般若波羅蜜是說般若如船, 能將衆生從生死的此岸, 渡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
◎반야파나밀다(般若波羅蜜多)
: 與般若波羅蜜同.
◎반연(攀緣)
: 心隨外境而轉的意思.
◎반열반(般涅槃)
: 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반열반나(般涅槃那)
: 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반인(反忍)
: 遇到人家侮辱我時, 先反躬自問, 責備自己定有不是之處, 而應得如此報應, 心中毫無怨尤.
◎반재(半齋)
: 半日的齋戒.
◎반주삼매(般舟三昧)
: 又名佛立三昧, 意謂修此三昧而得成就的人, 能見十方諸佛, 立於其前.修的時候, 不坐不臥, 從早到晩, 又由晩到天亮, 不是走, 就是立, 以九十日爲一期, 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발(鉢)
: 梵語缽多羅的簡稱.見鉢多羅條.
◎발고(拔苦)
: 救拔衆生的痛苦.
◎발광지(發光地)
: 菩薩十地之第三地.
◎발노(發露)
: 表白自己所犯的過失.
◎발다나(鉢多羅)
: 簡稱鉢, 爲比丘六物之一, 卽盛飯器.譯爲應器, 或應量器.應有三應 : 一色相應, 鉢要灰黑色, 令不起愛染心;二體相應, 鉢體粗質, 使人不起貪意;三大小相應, 不過量也, 乞食不過七家, 令人不恣口腹.當時四大天王, 持四鉢供佛, 佛以神力, 把牠合爲一鉢, 這是有鉢的歷史.
◎발리살라벌나(鉢里薩囉伐拏)
: 華譯濾水囊, 是比丘六物之一.
◎발목조(拔目鳥)
: 十王經所說的二種鳥之一.二鳥是無常鳥和拔目鳥.無常鳥是杜鵑, 拔目鳥是烏鴉.
◎발무인과(撥無因果)
: 不相信有因果報應的道理.
◎발보제심(發菩提心)
: 發求取正覺成佛的心.
◎발설지옥(拔舌地獄)
: 造作口業的人所墮落的地獄.
◎발심(發心)
: 發願求取無上菩提的心.
◎발심주(發心住)
: 菩薩十住之第一位.
◎발원(發願)
: 立下誓願.
◎발통(發通)
: 開發神通.
◎방(謗)
: 用話攻擊他人.
◎방광(方廣)
: 方是方正之義, 廣是廣大之義, 方廣就是一切大乘經的通稱.
◎방광(放光)
: 佛用神通力來發放光明.大凡佛的種種放光, 都對衆生有利.放光也有各處的不同, 如足底放光, 是利益地獄道的衆生, 膝蓋放光, 是利益畜生道的衆生, 小腹放光, 是利益餓鬼道的衆生, 肚臍放光, 是利益修羅道的衆生, 胸口放光, 是利益人道的衆生, 肩上放光, 是利益天道的衆生, 口裡放光, 是利益小乘的衆生, 眉間放光, 是利益大乘的衆生, 肉髻放光, 是利益上乘的根機, 或是召集大菩薩, 或是灌十方諸佛之頂.
◎방광동지(放光動地)
: 佛要說深妙的經典時, 通常先發放光明和震動大地.
◎방등(方等)
: 方是廣之義, 等是均之義, 佛於第三時, 廣說藏通別圓四敎, 均益利鈍之機, 故名方等.
◎방등경(方等經)
: 大乘經的總稱.
◎방등시(方等時)
: 釋尊五時說法之第三時, 此時在佛說阿含經之後, 因見一切聞法的人都已得到決定信心, 於是大小乘並說, 往往在說法中, 貶抑小乘, 褒讚大乘, 以引起鈍根者恥小慕大, 促其進趣菩薩位, 在八年之間, 曾講過勝鬘․維摩等經.
◎방법천제(謗法闡提)
: 誹謗佛法而斷善根不能成佛的人.
◎방변(方便)
: 隨方因便, 以利導人.
◎방변반야(方便般若)
: 方便智與般若慧.證悟了眞理叫做般若慧;通達利益他人之方法和手段, 叫做方便智.
◎방변법신(方便法身)
: 二種法身之一, 卽應身與化身的總名.見法身條.
◎방변보제(方便菩提)
: 三菩提之一.
◎방변심(方便心)
: 指方便實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的心.
◎방변유여토(方便有餘土)
: 見方便土條.
◎방변지(方便智)
: 行方便的智慧.
◎방변토(方便土)
: 方便有餘土的簡稱, 卽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
◎방변화신(方便化身)
: 指彌陀報身中之化身.
◎방생(放生)
: 釋放被羈禁的生物.
◎방생(傍生)
: 又作旁生, 卽畜生, 旁者不正之義, 言彼因行不正, 故得不正之生.
◎방생(旁生)
: 卽畜生, 因畜生不是人天正道.
◎방생취(傍生趣)
: 五趣之一.
◎방외(方外)
: 僧道的別稱.
◎방일(放逸)
: 放縱心思, 任性妄爲.
◎방장(方丈)
: 寺廟的住持和尙.相傳維摩居士所住的石室, 長寬祇有一丈, 方丈之名, 卽是由此而來.
◎배구노주(北拘盧洲)
: 見北俱盧洲條.
◎배구노주(北俱盧洲)
: 佛經所說四大洲之一, 在須彌山之北方, 人民平等安樂, 壽足千年, 洲形正方.
◎배념(背念)
: 厭背生死而安住於涅槃的心念.
◎배불(拜佛)
: 禮拜諸佛.
◎배사(背捨)
: 卽八背捨.見八背捨條.
◎배참(拜懺)
: 拜佛以求懺悔.
◎백겁(百劫)
: 一百個大劫.
◎백계(百界)
: 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界, 每界各具十界, 乘之便是百界.
◎백계천여(百界千如)
: 天台宗認爲一切法, 都是眞如實相, 或名爲如, 或稱如是.十法界中, 一․外顯的形相, 名如是相;二․內具的理性, 名如是性;三․所具的體質, 名如是體;四․由體所生的力用, 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業, 名如是作;六․由作所種的因, 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緣, 名如是緣;八․由緣發生的結果, 名如是果;九․所招的報應, 名如是報;十․以上相爲本, 報爲末, 最後的歸趣卽究竟, 名如是本末究竟.十界中的每一界, 情與無情, 色心萬法, 皆具此十如是.但此十法界的每一界, 又皆具有十界, 所以纔能昨日地獄, 今日人間, 他日畜生, 再他日聲聞緣覺等.十界各具十界, 則成百界, 百界中的每一界, 又名具有上述的十如, 則成千如, 此百界千如, 是天台對於萬法的觀感.
◎백고(百苦)
: 三界二十五有, 各有生住異滅四相, 合之便是百苦.生住異滅就是無常, 無常就是苦.
◎백광편조왕(百光遍照王)
: 大日如來.
◎백납의(百衲衣)
: 很多補綴的衣, 亦卽僧衣.
◎백의(白衣)
: 指在家人.
◎백일공신(百一供身)
: 又名百一物, 或百一衆具, 百是指比丘於三衣六物之外的種種雜具.在許多的雜具中, 比丘只能蓄留一種, 謂之百一供身, 一種以外的, 叫做長物.比丘的根性有三品, 上品只蓄三衣, 中品加蓄百一, 下品加蓄長物.
◎백일중구(百一衆具)
: 與百一供身同.
◎백장(百丈)
: 指唐時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 他始創禪門的規式, 卽百丈淸規是.
◎백장야호(百丈野狐)
: 有一老人, 在百丈禪師處聽法, 對百丈說 : 昔我住此山, 有人問 : 「大修行人, 還落因果否」?我答他 : 「不落因果」, 以此錯誤, 五百世墮野狐身, 請和尙爲我下一轉語, 師說 : 你問吧, 老人便問, 師答 : 「不昧因果」, 老人大悟說 : 今我已脫野狐身, 明日在山後, 乞依亡僧之例焚化我身.
◎백팔결업(百八結業)
: 又名百八煩惱, 卽一百○八種煩惱, 結是煩惱的別名, 由煩惱而生的種種惡業, 叫做結業.百八者, 三界之見惑有八十八使, 修惑有十使, 合稱爲九十八隨眠, 再加上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擧․昏沈․瞋忿․覆等十纏, 便成爲一百○八.
◎백팔번뇌(百八煩惱)
: 一百○八種煩惱.與百八結業同.
◎백팔종(百八鐘)
: 晨昏各打大鐘一百○八下, 以驚醒一百○八煩惱.
◎번(旛)
: 一種窄長垂直掛著的旗子.
◎번뇌(煩惱)
: 煩是擾義, 惱是亂義, 能擾亂衆生身心, 令使心煩意亂的見思惑, 叫做煩惱.
◎번뇌마(煩惱魔)
: 四魔之一.見四魔條.
◎번뇌습(煩惱習)
: 煩惱的習氣.
◎번뇌업고(煩惱業苦)
: 又名惑業苦, 謂吾人由於貪瞋痴等煩惱而造業, 又因造業而受苦.
◎번뇌장(煩惱障)
: 二障之一.見二障條.
◎번뇌즉보제(煩惱卽菩提)
: 見生死卽涅槃條.
◎번뇌탁(煩惱濁)
: 五濁之一.見五濁條.
◎번흥영처나가정(繁興永處那伽定)
: 繁興就是繁雜多起的意思, 永處猶言常在, 那伽義譯爲龍.吾人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 雖歷淨染多途而心源常在定中, 就如龍之靜潛深淵, 能現大變而不失定力, 所以叫做龍定.
◎범(梵)
: 淸淨的意思.
◎범가이(梵迦夷)
: 華譯淨身, 卽色界初禪天的通名.
◎범계(梵界)
: 梵天的世界, 亦卽色界之初禪天.
◎범계(犯戒)
: 觸犯佛所制的戒律.
◎범계오과(犯戒五過)
: 觸犯佛所制的戒律者有五種的罪過, 卽害自身․爲智者所呵․惡名流布․臨終生悔․死墮惡道.
◎범계오쇠(犯戒五衰)
: 觸犯佛所制戒的人會有五種的衰耗, 卽求財不遂․設得卽耗․衆不愛敬․惡名流布․死入地獄.
◎범륜(梵輪)
: 法輪的別名.
◎범마(梵魔)
: 梵是指色界初禪天的天主, 亦卽梵王;魔是指欲界第六天的天主, 亦卽他化自在天.
◎범망계(梵網戒)
: 梵網經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
◎범보천(梵輔天)
: 色界初禪三天中之第二天名.
◎범복(梵服)
: 袈裟的別名.
◎범복(梵福)
: 大梵天的福德, 爲二福之一.
◎범부(凡夫)
: 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平常人.
◎범부누(梵富樓)
: 色界初禪的第二天名, 亦卽梵輔天.
◎범석(梵釋)
: 梵天與帝釋天.總稱色界諸天爲梵天;欲界忉利天之天主叫做帝釋.
◎범석사천(梵釋四天)
: 梵天․帝釋天․四王天.
◎범성동거토(凡聖同居土)
: 凡夫和爲了化度衆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所共同居住的國土.
◎범성일여(凡聖一如)
: 又名凡聖不二, 卽凡夫和聖人的體性毫無差別平等的意思.
◎범세계(梵世界)
: 又名梵世天, 是色界諸天的總稱.
◎범소(凡小)
: 凡夫與小乘.
◎범소팔도(凡小八倒)
: 凡夫和小乘行人所共有的八種顚倒見解, 卽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不淨計淨․常計無常․樂計非樂․我計非我․淨計不淨.
◎범심(梵心)
: 修梵行的心.
◎범어(梵語)
: 印度語.古印度人認爲自己所說的語言, 乃是稟承大梵天王所說而來的, 故稱梵語.
◎범왕(梵王)
: 大梵天王的簡稱.
◎범왕궁(梵王宮)
: 大梵天王所住的宮殿.
◎범우(凡愚)
: 凡夫和愚法小乘.
◎범우(梵宇)
: 佛寺的別稱.
◎범음(梵音)
: 指佛的聲音, 佛的聲音有五種淸淨相, 卽正直․和雅․淸徹․淸滿․周遍遠聞, 爲佛三十二相之一.指讀經的聲音.
◎범음상(梵音相)
: 三十二相中之梵音深遠相.
◎범전(梵典)
: 佛敎的經典.
◎범중(梵衆)
: 修習梵行的大衆, 卽僧侶.
◎범중천(梵衆天)
: 色界初禪天的天人, 分爲三等, 下等的天人卽叫做梵衆天.
◎범지(梵志)
: 志求生於梵天的人.在家的婆羅門.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범천(梵天)
: 色界之初禪天名.因此天無欲界的淫欲, 寂靜淸淨, 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 卽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 通常所說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 名叫尸棄, 他深信正法, 每逢有佛出世, 必定前來請轉法輪, 此梵天與外道所說的梵天不同.
◎범천왕(梵天王)
: 色界之初禪天, 有梵衆․梵輔․大梵等三天, 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 名字叫做尸棄.
◎범항(梵行)
: 淸淨的行爲, 也就是斷絶淫欲的行爲.修梵行的人死後可生於梵天.
◎법(法)
: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 不論大的小的, 有形的或是無形的, 都叫做法, 不過有形的是叫做色法, 無形的是叫做心法.
◎법견(法見)
: 執著一法而是此非他.
◎법계(法界)
: 法者諸法, 界者分界, 諸法各有自體, 而分界不同, 故稱法界.法者諸法, 界者邊際之義, 窮極諸法的邊際, 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 界者性之義, 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 但皆同一性, 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 法爾圓融, 具足一切諸法, 故稱法界.
◎법계관(法界觀)
: 證入華嚴經所說的法界的觀法, 卽一眞法界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客觀.
◎법계무애지(法界無礙智)
: 華嚴經所說十種智之一, 卽證入法界無礙理的智慧.
◎법계불(法界佛)
: 華嚴經所說十種佛之一.佛證悟了一眞法界的大智慧後, 其大光明遍照於一切法界, 故稱法界佛.
◎법계삼관(法界三觀)
: 華嚴宗所立, 卽眞空絶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見三觀條.
◎법계삼매(法界三昧)
: 謂修法界觀, 得法界定, 透徹一眞法界的玄理.
◎법계성(法界性)
: 簡稱法界或法性.法界亦卽法性.
◎법계신(法界身)
: 周遍於法界的身體, 亦卽佛三身中之法身.
◎법계실상(法界實相)
: 法界與實相.法界與實相, 是同體異名.
◎법계연기(法界緣起)
: 四種緣起之一.見四種緣起條.
◎법계원융(法界圓融)
: 法界的一切法都是互相融通的意思.
◎법고(法鼓)
: 宣揚佛法, 普度衆生, 好像擊鼓使聲音普遍聽.法華經有擊大法鼓和法鼓常鳴的話.
◎법공(法空)
: 諸法緣起性空, 爲二空或三空之一.緣起性空是說宇宙間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的, 緣起的諸法, 其性本空, 無眞實的自體可得.菩薩得此法空智慧, 就能破除法執.
◎법공관(法空觀)
: 二空觀之一, 卽觀色(物質)心(精神)等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 自性本空, 無作者, 無受者, 這是大乘菩薩的觀慧.
◎법공지(法空智)
: 觀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的智慧.
◎법기(法器)
: 具有修證佛法的根器.法會誦經時所用的器具.
◎법나(法螺)
: 宣揚佛法好像吹螺, 聲音遠揚, 廣被大衆.
◎법낙(法樂)
: 以法味爲樂.行善積德以自娛.
◎법납(法臘)
: 又名夏臘, 或戒臘, 卽比丘受戒的年歲.比丘每年夏行三月安居, 安居完畢, 就是比丘的歲末, 叫做法臘.
◎법당(法堂)
: 演說大法的廳堂.
◎법등(法燈)
: (喩)正法如明燈能照破世間的黑暗.
◎법려(法侶)
: 僧侶.
◎법력(法力)
: 佛法的力量.
◎법류(法流)
: 正法相續不斷, 如水長流.
◎법륜(法輪)
: (喩)佛所說之法, 能夠輾碎衆生的一切煩惱, 好像巨輪能夠輾碎一切的巖石和沙礫一樣.佛所說之法, 輾轉傳人, 好像車輪的旋轉, 無遠弗屆.
◎법멸(法滅)
: 佛法滅時, 亦卽在末法過後的時期.
◎법명(法命)
: 法身的慧命.指僧人的壽命.
◎법명(法名)
: 出家僧或是皈依佛敎時, 師父所賜給的名字.
◎법무아(法無我)
: 見二無我條.
◎법무애지(法無礙智)
: 又名法無礙解.見四無礙解條.
◎법무애해(法無礙解)
: 見四無礙解條.
◎법문(法門)
: 佛所說的法, 因是衆生超凡入聖的門戶, 故稱法門.
◎법문신(法門身)
: 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門身․實相身等三種身.見三身條.
◎법미(法味)
: 妙法的滋味, 卽咀嚼妙法而心生快樂.
◎법박(法縛)
: 思想被所知所見所束縛, 也就是執著於法, 與法執同義.
◎법보(法報)
: 法身與報身.見三身條.
◎법보응(法報應)
: 法身․報身․應身.見三身條.
◎법보응화(法報應化)
: 法身․報身․應化身.見三身條.
◎법복(法服)
: 又名法衣, 爲三衣的總稱.
◎법불(法佛)
: 法身佛.
◎법사(法嗣)
: 繼承法系的人.
◎법사(法師)
: 精通三藏佛法, 以法自師, 復以法師人的出家人.
◎법삭(法數)
: 法門的數目, 如三界․五蘊․五位․七十五法․四諦․六度․十二因緣等是.
◎법상(法想)
: 思想佛法.
◎법상(法相)
: 諸法顯現於外各別不同的相.
◎법상종(法相宗)
: 大乘八宗之一, 因是窮明萬法性相之宗, 故名法相宗, 又因依唯識論, 明萬法唯識之理, 故又名唯識宗.
◎법선(法船)
: (喩)佛法能使人了脫生死, 好像船能渡人, 過生死海而到涅槃的彼岸.
◎법성(法性)
: 諸法的本性.這種諸法的本性, 在有情方面, 叫做佛性, 在無情方面, 卽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眞如․法界․涅槃的別名.
◎법성공(法性空)
: 諸法的自性本空.
◎법성법신(法性法身)
: 二法身之一.見二法身條.
◎법성상낙(法性常樂)
: 法性是涅槃的別名, 涅槃有常樂我淨的四德, 所以叫做法性常樂.
◎법성생신(法性生身)
: 二種菩薩身之一.五種法身之一.
◎법성생신보살(法性生身菩薩)
: 指在十聖位已證無生法性, 捨三界生死, 受不思議變易生死身的菩薩.
◎법성수연(法性隨緣)
: 又名眞如隨緣, 法性有不變與隨緣二種, 法性之體, 隨染緣而生流轉的因果, 隨淨緣而生還滅的因果, 這種情形叫做法性隨緣.
◎법성신(法性身)
: 簡稱法身, 佛三身之一.
◎법성진여(法性眞如)
: 法性與眞如.法性與眞如, 是同體異名.
◎법성토(法性土)
: 三土之一, 卽法性身所住的國土.
◎법성해(法性海)
: 法性深廣不可測量如海.
◎법수(法樹)
: (喩)佛法能生涅槃的果實, 好像果樹能生果子一樣.
◎법시(法施)
: 三施之一, 卽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別人演說.
◎법식(法食)
: 以法爲食, 長養慧命.如法的食物, 佛法對於食物有法制, 依著法制的食, 叫做法食.
◎법식시(法食時)
: 四食時之一, 三世諸佛, 都是以午時爲食, 過了午時卽非時食.
◎법신(法身)
: 佛三身之一, 又名自性身, 或法性身, 卽諸佛所證的眞如法性之身.
◎법신(法臣)
: 佛稱法王, 則菩薩便是法臣.
◎법신관(法身觀)
: 觀佛法身的觀法.
◎법신대사(法身大士)
: 見法身菩薩條.
◎법신류전(法身流轉)
: 法身流轉於五道, 此法身係指隨緣眞如而言.經說 : 「法身流轉五道, 名曰衆生.」
◎법신무상(法身無相)
: 諸佛的法身毫無虛妄之相.
◎법신보살(法身菩薩)
: 又名法身大士, 爲二種菩薩之一.見二種菩薩條.
◎법신본유(法身本有)
: 法身本來就在一切衆生的心中的意思.
◎법신불(法身佛)
: 佛三身之一.
◎법신사리(法身舍利)
: 指佛所說的妙法.指佛所說的經典.3․指佛所說的實相中道之理.
◎법신여내(法身如來)
: 法身佛.
◎법신유상(法身有相)
: 依諸經一般的說法, 法身是無相的, 但依天台圓敎的極意, 則說法身決非無相, 而是法性的理體具有依正色心, 相相宛然.一個人若三惑究竟淸淨了, 則本性常住之色心便會顯現, 而依正之二法亦會究竟淸淨.法華經方便品說 :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同提婆品說 :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법신탑(法身塔)
: 安置法身舍利的塔.
◎법아(法我)
: 二我之一, 卽法執.
◎법아견(法我見)
: 二種我見之一, 如執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等, 稱爲法我見.
◎법안(法眼)
: 菩薩之眼, 能夠淸楚的見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 爲五眼之一.
◎법애(法愛)
: 指菩薩愛樂善法, 爲二愛之一.
◎법약(法藥)
: (喩)佛法如藥, 能醫治一切衆生的病痛.
◎법연(法緣)
: 說法普結善緣.說法人的機緣很殊勝.
◎법연자비(法緣慈悲)
: 謂破除我之相, 而對衆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 生起慈悲的心.
◎법열(法悅)
: 由聽聞佛法或是由思惟佛法而産生的喜悅.
◎법온(法蘊)
: 與法藏同.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법왕자(法王子)
: 大菩薩的尊稱, 因大菩薩是出生於法王之家, 而且能夠傳承佛法.
◎법왕자주(法王子住)
: 菩薩十住位之第九.
◎법요(法要)
: 佛法的要義, 亦卽簡約而樞要的法義.
◎법운(法雲)
: (喩)佛說法如雲, 普蔭一切衆生, 使得淸涼自在.
◎법운등각(法雲等覺)
: 菩薩十地之第十位名法雲地, 過了法雲地就是等覺, 過了等覺就是佛的妙覺了.
◎법운지(法雲地)
: 菩薩十地中之第十地名.
◎법위(法位)
: 眞如的別名, 因眞如是諸法安住之位.
◎법유(法乳)
: (喩)佛法如乳, 能夠長養人們的慧命.
◎법은(法恩)
: 指四恩中的三寶恩.
◎법음(法音)
: 說法的聲音.
◎법의(法衣)
: 三衣的通稱.
◎법이(法爾)
: 天然的․自然的․不待造作的意思.
◎법인(法忍)
: 對佛所說的法信受不疑;見三法忍條.
◎법인(法印)
: 佛法的印契.有三法印與四法印, 這些法卽是佛法的準則, 不合於法印者, 卽非佛法.
◎법입(法入)
: 十二入之一, 卽意識所緣的境界.
◎법장(法幛)
: (喩)妙法高聳, 如幛之上出.(喩)佛菩薩說法, 能降伏魔軍而得勝.
◎법장(法藏)
: 又名佛法藏, 或如來藏, 卽法性的道理, 因法性含藏無量的性德, 故名.人名, 本康居國人, 武后賜號賢首, 是華嚴宗的第三祖.
◎법장비구(法藏比丘)
: 阿彌陀佛在因位於世自在王佛所, 出家修行菩薩道時的名字.
◎법재(法財)
: (喩)佛法能利潤衆生好像財寶一樣.
◎법전(法典)
: 說正法的經典.
◎법좌(法座)
: 法師坐了說法的位子.
◎법주(法舟)
: (喩)佛法好像舟子一樣能度人出離生死的苦海.
◎법주(法住)
: 諸法住於其位, 如如不動.
◎법지(法智)
: 智度論所說十一智之一, 卽觀見欲界苦集滅道四諦法的無漏智.
◎법진(法塵)
: 六塵之一, 法塵是意根所緣的境界, 意根對前五根所緣的境界, 分別好醜, 而起善惡諸法, 是名法塵.吾人日常動作, 雖已過去, 而前塵影事, 憶念不忘, 卽是法塵的作用.
◎법집(法執)
: 執著一切法爲實有, 爲二執之一.
◎법처(法處)
: 十二處之一, 卽意根所對的境界.
◎법처소섭색(法處所攝色)
: 在十二處中, 爲法處所攝屬的色法, 名法處所攝色.有五種 : 一․極略色, 卽分析五根五塵等有質的實色, 令之至極徵者;二․極迴色, 分析虛空․靑․黃等無質的顯色, 令之至極少者, 因至難見, 故名極迴;三․受所引色, 卽無表色, 是依受戒儀式, 而引發於身中之色, 故名受所引色, 又因外表上看不見, 故亦名無表色;四․遍計所起色, 遍計一切法的意識前, 所顯現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 乃至空花水月等, 皆爲此所攝;五․定所生自在色, 指由禪定力所變起的色聲香味等境.
◎법체(法體)
: 有爲無爲諸法的本體.
◎법하(法夏)
: 與法臘同義.
◎법현(法顯)
: 中國晉朝時的高僧, 隆安中, 自長安西度流沙, 歷三十餘國, 持經南歸, 至京師, 譯出百餘萬言.平陽武陽人, 俗姓龔.公元五七六年生, 六五二年圓寂.
◎법화(法華)
: 大乘妙法蓮華經的簡稱.
◎법화(法化)
: 正法的敎化.
◎법화삼매(法華三昧)
: 三諦圓融的妙理現前, 障中道的無明止息, 攝一切法使歸實相, 名法華三昧.
◎법화삼부(法華三部)
: 三部法華宗的經典, 卽佛說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법화열반시(法華涅槃時)
: 五時之一, 法華與涅槃二經同屬醍醐昧, 故合爲一時.
◎법화이묘(法華二妙)
: 相對妙與絶對妙.
◎법화일실(法華一實)
: 法華經所說的都是一乘眞實的敎法.
◎법화종(法華宗)
: 卽天台宗, 因天台宗是以法華經爲本經.
◎법화참법(法華懺法)
: 天台大師依法華經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之意, 而定六根懺悔之儀式方法, 著法華三昧行法(又名法華三昧懺儀)一卷, 由此中抄出流行於世者, 卽法華懺法.
◎법화팔년(法華八年)
: 佛說法華經的時間一共是八年.
◎법화회(法華會)
: 頌讚法華經的法會.
◎법회(法會)
: 演講佛法或是供佛施僧的集會.
◎법희(法喜)
: 聞法之後心生歡喜.
◎법희식(法喜食)
: 二食之一.見二食條.
◎벽지(辟支)
: 辟支迦佛陀的簡稱.
◎벽지가불타(辟支迦佛陀)
: 簡稱辟支․辟支迦佛․辟支佛等, 華話爲緣覺, 或獨覺, 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 故名緣覺, 又因無師友之敎導, 全靠自己之覺悟而成道, 故又名獨覺.
◎벽지불(辟支佛)
: 辟支迦佛陀的簡稱.
◎벽지지(辟支地)
: 通敎十地之一, 卽辟支佛的地位.
◎변견(邊見)
: 五見之一, 卽徧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人固執人死之後爲斷滅, 沒有後世, 叫做斷見或無見.又有人固執人死之後仍是爲人, 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爲豬馬牛羊, 叫做常見或有見.這些執斷執常的見解, 都徧於一邊, 不合中道, 故名邊見.
◎변계(邊界)
: 邊地懈慢界的簡稱.
◎변무애해(辯無礙解)
: 四無礙解之一.見四無礙解條.
◎변역(變易)
: 變易生死.這種生死是菩薩於三界外心念上生滅遷變轉易的生死, 是屬於精神上的生死, 與三界內凡夫肉體上的分段生死不同.
◎변역생사(變易生死)
: 見變易條.
◎변역신(變易身)
: 變易生死的身體, 是三乘聖人在三界外淨土所受的正報.
◎변역이숙(變易而熟)
: 謂一切法的種子, 熏習成熟, 由因位變易而入於果位.
◎변재(辯才)
: 善巧說法的才幹.共有四種, 叫做四無礙辯.見四無礙辯條.
◎변재묘음(辯才妙音)
: 辯才天就是妙音天.
◎변재천(辯才天)
: 妙音天.
◎변제지(邊際智)
: 指等覺菩薩的智慧, 因這種智慧是居於妙覺位的邊際.
◎변죄(邊罪)
: 比丘犯了殺盜淫和大妄語等四重罪, 叫做邊罪, 因其罪深重, 爲佛法邊外的人.
◎변지(邊地)
: 邊隅之地.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邊隅, 有地名懈慢界, 又名胎宮, 往生到那裡的人, 五百歲間不得見聞三寶.
◎변집견(邊執見)
: 簡稱邊見.見邊見條.
◎변화(變化)
: 轉換舊的形狀叫做變, 由無而忽有叫做化.變化是指佛菩薩的神通力能夠變化出種種的事物.
◎변화법신(變化法身)
: 五種法身之一.見五種法身條.
◎변화생(變化生)
: 不須父母之緣而忽然而生之身, 亦卽四生中之化生.
◎변화토(變化土)
: 三土之一.見三佛土條.
◎별경(別境)
: 各別不同的境界, 也就是別境心所.別境心所有五種, 卽欲․勝解․念․定․慧, 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 次念相應.
◎별계(別戒)
: 卽僧尼戒, 又名具足戒.
◎별교(別敎)
: 指與二乘別異的一乘敎法.
◎별교일승(別敎一乘)
: 如華嚴經對頓根的行人, 不談三乘, 直顯一乘者是.
◎별보(別報)
: 各別不同的果報.
◎별상(別相)
: 六相之一.見六相條.
◎별상념처(別相念處)
: 指小乘行人修四念處觀時, 將其各別分開來作觀.
◎별상삼관(別相三觀)
: 別敎所說的三觀, 卽把空假中分開來作觀.
◎별상삼보(別相三寶)
: 佛法僧三寶分開來各別現相.
◎별시념불(別時念佛)
: 特別規定一個時間來念佛.
◎별업(別業)
: 各別不同的業因.
◎별원(別願)
: 各別的誓願.如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通願, 叫做總願, 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和藥師佛的十二願, 卽是別願.
◎별원(別圓)
: 指天台四敎中的別敎與圓敎.
◎별중식(別衆食)
: 四位比丘以上別聚一處乞食食, 稱爲別衆食, 爲佛制所不許.
◎별청(別請)
: 在衆比丘中特別邀請一人來供養.若是如法的比丘, 是絶對不會接受這種別請的.
◎별해탈(別解脫)
: 戒律的別名, 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惡業, 別別解脫, 故名.
◎별해탈계(別解脫戒)
: 又名別解脫律儀, 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 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 別別解脫, 故名別解脫, 因合於律儀, 故又名別解脫律儀.
◎별해탈률의(別解脫律儀)
: 與別解脫戒同.
◎병고(病苦)
: 四苦之一.見四苦條.
◎병기륙연(病起六緣)
: 生病的六種因緣, 卽四大不順․飮食不節․坐禪不調․鬼神得便․魔神作祟․業愆所起.
◎병마(病魔)
: 四魔或十魔之一.
◎보거(寶車)
: 以衆寶莊嚴的大白牛車, (喩)一乘佛法.
◎보누관(寶樓觀)
: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 卽觀想極樂世界寶樓珠閣之相.
◎보도(普度)
: 普遍濟度.
◎보득(報得)
: 依果報自然而得.
◎보례(普禮)
: 普遍敬禮一切如來.
◎보법(普法)
: 法界諸法, 一具一切, 普遍圓融, 叫做普法.
◎보불(報佛)
: 與報身佛同.見三佛條.
◎보살(菩薩)
: 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 華譯爲覺有情, 就是覺悟的有情的意思, 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衆生的大聖人.
◎보살계(菩薩戒)
: 發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網經菩薩心地品, 其戒相爲十重戒, 四十八輕戒, 這是出家菩薩戒;若依優婆塞戒經受戒品, 則列六重戒, 二十八輕戒, 這是在家菩薩戒.請參見附表說明上述二種戒本所說的重戒和輕戒戒目.
◎보살도(菩薩道)
: 菩薩所修之道, 亦卽自利利他.
◎보살사무외(菩薩四無畏)
: 菩薩敎化衆生之時有四種的無畏, 卽一․總持不忘, 說法無畏;二․盡知法樂, 和知道衆生根欲性心, 說法無畏;三․善能問答, 說法無畏;四․能斷物疑, 說法無畏.
◎보살승(菩薩僧)
: 受持菩薩戒的出家人.
◎보살승(菩薩乘)
: 又名大乘, 爲五乘之一, 卽修六度萬行圓滿自他二利以達到佛界的敎法.見大乘條.
◎보살십지(菩薩十地)
: 一․歡喜地, 菩薩旣滿初阿僧祇劫之行, 初窺心性, 破見惑, 證二空理, 成就檀波羅蜜, 生大歡喜.二․離垢地, 菩薩斷思惑, 除毁犯之非, 使身淸淨, 成就戒波羅蜜, 離一切垢.三․發光地, 菩薩滅無明闇, 而得三明, 成就忍波羅蜜, 心光開發.四․焰慧地, 菩薩於三十七道品, 圓滿具足, 進而修習力無畏, 不共佛法, 遠離懈怠, 成就精進波羅蜜, 使慧焰熾盛.五․極難勝地, 菩薩爲利益衆生, 外習諸技藝, 內成就禪波羅蜜, 極難制勝.六․現前地, 菩薩住解脫法門, 修空無相無願三昧, 成就般若波羅蜜, 使現前差別盡泯.七․遠行地, 菩薩斷諸業果細現行相, 起殊勝行, 廣化衆生, 成就方便波羅蜜, 備遠行資糧.八․不動地, 菩薩住無生忍, 斷諸功用, 身心寂滅, 猶如虛空, 成就願波羅蜜, 於涅槃心, 湛然不動.九․善慧地, 菩薩滅心相, 證智自在, 具大神通, 善護諸佛法藏, 成就力波羅蜜, 善運慧解.十․法雲地, 菩薩廣集無量道法, 增長無邊福智, 悉知一切衆生心行, 依上中下根, 爲說三乘, 成就智波羅蜜, 有如大雲, 雨大法雨.
◎보살장(菩薩藏)
: 大乘經的總稱, 爲二藏之一.法華華嚴等一切大乘經中, 含藏大乘菩薩修因證果的方法, 故名菩薩藏.智度論說 : 佛滅後, 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 請阿難於鐵圍山結集三藏, 謂之菩薩藏, 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結集.
◎보살정계(菩薩淨戒)
: 菩薩所受持的淸淨戒法.
◎보살항(菩薩行)
: 菩薩自利利他圓滿佛果的大行, 也就是布施等六度.
◎보상(寶相)
: 謂佛像很莊嚴.
◎보생(報生)
: 依果報而生.
◎보성(寶性)
: 如來藏的別名, 因如來藏在衆生之煩惱中, 不失其眞如淸淨之本性.
◎보수관(寶樹觀)
: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 卽觀想極樂世界寶樹之相.
◎보승여내(寶勝如來)
: 在施餓鬼之法中, 五如來中南方寶生如來, 叫做寶勝如來.
◎보신(報身)
: 佛三身之一, 此身是諸佛修福慧功德圓滿時, 所顯現的自受用內證法樂之身, 亦卽完成佛果之身.
◎보안(普眼)
: 普遍觀察一切衆生的眼, 亦卽觀世音的慈眼.
◎보왕(寶王)
: 佛陀的尊稱, 因佛陀是以諸功德作莊嚴.
◎보왕삼매(寶王三昧)
: 念佛三昧的美名, 因念佛卽是三昧中的至寶.
◎보은(報恩)
: 報答恩德.
◎보은전(報恩田)
: 三福田之一.見三福田條.
◎보인(報因)
: 産生果報的業因.
◎보인(寶印)
: 指三寶中的法寶.三法印.3․指諸佛菩薩種種的印契.
◎보장(報障)
: 三障之一.見三障條.
◎보제(菩提)
: 華譯爲覺, 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說的, 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
◎보제달마(菩提達磨)
: 簡稱達磨, 是中國禪宗的初祖.見達磨條.
◎보제분(菩提分)
: 佛陀從四諦的道諦中, 開示出三十七種修習基本聖道的法門, 叫做三十七道品, 也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卽七菩提分, 又名七覺分.見七覺分條.
◎보제살타(菩提薩埵)
: 見菩薩條.
◎보제수(菩提樹)
: 原名畢缽羅樹, 因釋尊在此樹下成道, 故又名菩提樹.
◎보제심(菩提心)
: 求取正覺成佛的心.
◎보제심계(菩提心戒)
: 以菩提心之自性淸淨爲戒, 是三昧耶戒的別名.
◎보지(寶地)
: 佛地.
◎보지관(寶池觀)
: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 卽觀想極樂世界八功德池之相.
◎보처(補處)
: 補到佛位的意思.
◎보처미늑(補處彌勒)
: 一生補處的彌勒.彌勒菩薩將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成道, 繼釋迦如來在此世界成佛, 而補到佛位.
◎보타(補陀)
: 卽普陀, 又名普陀山, 在浙江定海縣東海中.
◎보타낙가(補陀落迦)
: 山名, 華譯爲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 在印度的南海岸, 相傳爲觀音菩薩的道場.
◎보토(報土)
: 四土之一.見四土條.
◎보통(報通)
: 五種神通之一.
◎보현(普賢)
: 菩薩名, 於佛敎四大菩薩中, 以大行著稱.
◎보현십원(普賢十願)
: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 卽敬禮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衆生․普皆迴向.
◎복단(伏斷)
: 伏是制伏, 斷是斷除, 制伏煩惱使它一時不生, 叫做伏, 斷除煩惱的種子使它永遠不生, 叫做斷.
◎복덕(福德)
: 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與功德不同, 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 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 福德功德俱修俱足, 才是出離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
◎복덕장엄(福德莊嚴)
: 二種莊嚴之一, 卽修福德之善行以莊嚴佛果.
◎복분(福分)
: 見二分條.
◎복업(福業)
: 召感福報的業因.見三福業條.
◎복인(福因)
: 招感福報的業因, 亦卽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복인(伏忍)
: 初心行者, 欲忍順逆境, 先須調伏其心, 叫做伏忍.
◎복전(福田)
: 田以生長爲義, 人若行善修慧, 猶如農夫於田下種, 能得福慧之報, 故名福田.
◎복전의(福田衣)
: 袈裟的別名.
◎복족(福足)
: 見二足條.
◎복지(福智)
: 福德與智慧.佛菩薩的化身, 卽以福德和智慧來作莊嚴.
◎복지(福地)
: 寺院的德號, 因寺院是生長福德之地.
◎복항(福行)
: 見三行條.
◎복혜(福慧)
: 福德和智慧, 此二者是佛菩薩的二種莊嚴.
◎본각(本覺)
: 一切衆生本來就有的覺性.
◎본각지(本覺智)
: 一切衆生本來就有的覺性智慧.
◎본각진여(本覺眞如)
: 本覺是衆生心的相狀, 眞如是衆生心的心體.又本覺是能證的智, 眞如是所證的理, 此智與理, 就是法身如來的全體.
◎본교(本敎)
: 根本的敎法, 如一乘敎是, 爲二敎之一.
◎본내면목(本來面目)
: 卽自己的自性, 離開了一切的煩惱和染汚, 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본내무일물(本來無一物)
: 世間的一切事物, 都是空假不實緣生如幻, 所以說本來無一物.六祖壇經說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본사(本師)
: 根本的敎師.佛敎以釋迦牟尼佛爲根本的敎師, 其餘爲受業之師.
◎본서(本誓)
: 諸佛菩薩在因地時所建立的根本誓約.
◎본식(本識)
: 阿賴耶識的別名, 因阿賴耶識是有爲無爲諸法的根本.
◎본심(本心)
: 自己本來的心.
◎본원(本願)
: 根本的誓願.
◎본위(本位)
: 本來的位子, 也就是本來的身.
◎본지(本地)
: 本來的地位.
◎본지풍광(本地風光)
: 又名本來面目, 是形容自己心性本份的禪語.
◎본체(本體)
: 諸法的根本自體, 在應身叫眞身爲本體.
◎본혹(本惑)
: 又名根本惑, 或根本煩惱, 卽貪․瞋․痴․慢․疑․惡見等六大煩惱, 爲二惑之一.
◎부가사의(不可思議)
: 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議之的意思.
◎부가설부가설(不可說不可說)
: 佛經中的極大數目字, 比阿僧祇劫等數目, 還要大得多.
◎부견거(不見擧)
: 比丘犯了罪卻說不犯, 叫做不見, 擧治這種不見的過失, 叫做不見擧.三擧之一.
◎부공무명(不共無明)
: 又名獨頭無明, 二種無明之一.
◎부공반야(不共般若)
: 佛說般若經, 分爲共與不共兩種, 能共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之法的, 叫做共般若, 只談菩薩所行之法的, 也就是不共通於聲聞緣覺的, 叫做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爲通敎, 不共般若爲別圓二敎.
◎부공법(不共法)
: 如來的功德與衆不同, 故名不共法, 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兩種.見十八不共法條.
◎부공불법(不共佛法)
: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 惟佛獨有, 不與三乘共有, 故云不共.見十八不共法條.
◎부공업(不共業)
: 二業之一.見二業條.
◎부과중식(不過中食)
: 過中午十二時便不再食東西.諸天早食, 佛午食, 畜生午後食, 鬼夜食, 佛弟子當學佛行, 斷六趣因, 故比丘每日均須不過中食.
◎부구(敷具)
: 袈裟的別名.
◎부누나(富樓那)
: 佛十大弟子之一, 以說法第一著稱.
◎부단공(不但空)
: 二乘人觀察一切事物, 只見但空而不見不空, 所以叫做但空, 亦名偏空;菩薩不但見但空, 而且也見不空, 所以叫做不但空, 亦卽中道之空, 這是天台四敎中通敎的空觀.
◎부단광(不斷光)
: 十二光之一, 卽阿彌陀佛的光明, 彌陀的光明, 常存三世, 恆照世間而不斷絶.
◎부단상(不斷常)
: 沒有暫時間斷的意思.
◎부단중(不但中)
: 觀空假之外一切都是中, 叫做但中, 是離去空假二邊, 但取中道, 於理未圓, 這是別敎所說的中觀, 若觀卽空卽假卽中, 收空假而爲中, 叫做不但中, 這是圓敎所說的圓融中觀.
◎부동멸무위(不動滅無爲)
: 生於色界第四禪天, 滅苦樂二受粗動, 所得的眞如, 名不動滅無爲.
◎부동지(不動地)
: 十地之一.見十地條.
◎부변수연(不變隨緣)
: 謂雖隨緣而現萬有, 但其本體不變.
◎부변진여(不變眞如)
: 謂眞如的體性, 畢竟平等, 無有變易.
◎부사문(不死門)
: 不死就是涅槃, 入於涅槃之道, 叫做不死門.
◎부사의변역생사(不思議變易生死)
: 菩薩修道時, 因工夫進步的緣故, 由前一期的心境, 轉移到後一期的心境時, 前後的感覺, 截然不同, 回顧前塵, 有如死後再生, 故亦名爲生死, 然而實際上只是心的生死, 並非身的生死, 只算心境的一度變易, 而此變易, 最爲神奇而不可思議, 故名不思議變易生死.
◎부상응항법(不相應行法)
: 謂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 亦不如色法之有形, 與這三法皆不相應, 而是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 故名不相應行法, 共有二十四法.
◎부생(不生)
: 阿羅漢的譯名, 因阿羅漢已經了脫生死, 不再生於三界六趣之中.如來的別名, 因如來常住在不生不滅的境界之中.
◎부생단(不生斷)
: 吾人的煩惱斷盡時, 三途惡道的苦果也永遠不再生, 不生就是斷滅, 所以叫做不生斷.三斷之一.
◎부생부멸(不生不滅)
: 不生也不滅, 是常住的別名, 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經說 : 「涅言不生, 槃言不滅, 不生不滅, 名大涅槃.」
◎부습윤생(扶習潤生)
: 天台宗說通敎的菩薩, 以誓願力, 扶餘殘的習氣, 受生於三界以利益衆生.
◎부여취(不與取)
: 他人不與而自取, 卽偸盜之義.
◎부염오무지(不染汚無知)
: 以劣慧爲體, 因慧劣故, 不解事物的義理, 其無知非因染汚而起, 故名不染汚, 不知無數法門差別, 故名無知, 台家謂之塵沙惑, 此惑不障出世生死, 而障修道成佛, 故菩薩必須須斷之.
◎부이지법(不二之法)
: 指如如平等而無彼此分別的一實相法.
◎부정관(不淨觀)
: 五停心觀之一, 卽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皆汚穢不淨, 可治貪欲.
◎부정설법(不淨說法)
: 又名邪命說法, 不論說正法或邪法, 其心邪, 皆名不淨說法, 如別有企圖, 說虛妄語, 令他生信, 或不說佛法, 徒說世事, 或飮酒食五辛, 犯正淫或邪淫後, 卽著衣入佛堂說法, 觸穢三寶, 或誹謗有德人, 而自稱讚, 或不悟一乘眞實法, 致使所說停滯於權敎有相之法, 或貪利養故而說, 或欲勝他人而故說, 或所說與經義相違, 凡此種種, 皆名不淨說法.
◎부정육(不淨肉)
: 不淸淨的肉.
◎부정항(不淨行)
: 又名非梵行, 梵是淸淨的意思, 非梵行是指淫事, 因愛染汚心, 故名不淨行.
◎부주생사(不住生死)
: 不著生死的相.
◎부증부멸(不增不滅)
: 就實相之空理而言, 如般若經說 : 「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意思是說諸法就是眞空, 眞空卽無增減.就法之無盡而言, 衆生無盡, 佛亦無盡, 而說二界無增減.
◎부진근(浮塵根)
: 在五根中有浮塵根和淨色根之別, 五根之外形, 眼睛可以看到的, 叫做浮塵根, 因爲它是虛浮之法.
◎부참거(不懺擧)
: 三擧之一, 卽惡比丘破了戒不肯懺悔, 衆僧勸說不聽, 於是擧治之而擯於僧團之外.
◎부청정시(不淸淨施)
: 在布施的時候, 未能做到施者受者與施物無實有之三輪體空境界, 叫做不淸淨施.
◎부취정각(不取正覺)
: 佛得無上正等正覺, 然後成佛, 簡稱爲正覺, 不取正覺就是不成佛之義.
◎부통참회(不通懺悔)
: 不能夠懺悔.
◎부퇴(不退)
: 不再退轉的意思.有三種的不退, 卽一․位不退, 證到圓敎的初信位, 破了見惑, 進入聖人的境界, 便永遠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 證到圓敎的十信位, 破了思惑與塵沙惑, 此時專門濟度一切衆生, 永遠不會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 證到圓敎的初住位, 不但證悟了自己的靈性, 而且得到無生法忍, 此時的心便安住在這種眞實智慧的念頭上, 永遠不會再退失.
◎부퇴지(不退地)
: 不退失其地位的意思.
◎부혹윤생(扶惑潤生)
: 由煩惱的扶助而受生.菩薩爲濟度衆生而不斷煩惱, 因此常在三界之中受生, 此卽大悲闡提的行爲.
◎부환과(不還果)
: 聲聞乘四果之一.見四果條.
◎부환향(不還向)
: 聲聞乘四向之一.見四向四果條.
◎분(忿)
: 卽忿怒, 遇不順意時, 輕則忿怒罵人, 重則發生打人等不良行爲, 爲二十隨煩惱之一.
◎분결(忿結)
: 忿恨的心打成了結, 很難消解.
◎분교(分敎)
: 指大乘始敎.見五敎條.
◎분노(忿怒)
: 忿恨瞋怒.
◎분단변역(分段變易)
: 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內凡夫的生死輪迴流轉, 有身分形段可見的;變易生死是三界外聖者的生死, 已無生死輪迴的身分形段, 祇是在心念的生生滅滅不停, 是精神上的生死.菩薩斷除根本無明, 才無變易生死.
◎분단삼도(分段三道)
: 卽惑業苦三道.
◎분단생사(分段生死)
: 一切衆生, 在三界六道中, 由於善惡業所感, 其壽命皆有分限, 其身形皆有段別, 故其生死, 名分段生死, 爲二種生死之一.
◎분별(分別)
: 思量識別一切事理.
◎분별기(分別起)
: 一切惑障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 分別起是由邪師邪敎邪思惟等後天環境所養成的障惑, 俱生起則是與前六識或七識俱起, 而爲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別起就是見惑, 易斷, 俱生起就是思惑, 難斷.
◎분별식(分別識)
: 卽第六意識, 因第六意識常隨著六塵的種種境界而起分別.
◎분별지(分別智)
: 分別有爲事相的智, 在佛爲後得之權智, 在凡夫則是虛妄之計度, 凡夫若能離此虛妄之計度, 而與眞理冥合, 則名爲無分別智, 亦卽佛之根本實智.
◎분소의(糞掃衣)
: 糞掃衣有五種, 一道路棄衣, 二糞掃棄衣, 三河邊棄衣, 四蟻穿破衣, 五破碎衣.又有五種, 一火燒衣, 二水漬衣, 三鼠咬衣, 四牛嚼衣, 五嬭母棄衣.以上之衣, 印度人諱忌, 故棄之.因取人家此種棄之不用與拭糞穢物差不多的衣片來補納成衣, 故名糞掃衣, 又名納衣.
◎분위(分位)
: 時分與地位.
◎분증(分證)
: 又名隨分覺, 卽隨著一分之斷惑而多得一分之證悟.
◎분증불(分證佛)
: 菩薩沒有完全把無明破盡, 就沒有完全證得佛, 只有一部份證到了佛, 所以叫做分證佛.
◎불(佛)
: 梵語佛陀的簡稱, 華譯爲覺者, 也就是正覺和徧知的大覺大悟者.徧知是說對於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 正覺是說所知正確眞實而無外道那樣邪見妄執的錯誤, 所以佛的另一尊號叫做正徧知或正等覺.覺有三義, 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自己徧知正覺以超越三界凡夫;覺他是先覺覺後覺, 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 使衆生皆得如自己一樣的大覺大悟;覺行圓滿是自他兩覺兩利功德圓滿, 以超越菩薩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불경(佛經)
: 佛敎的經典.
◎불경(佛境)
: 佛的境界.
◎불계(佛界)
: 十界之一, 卽諸佛的境界.
◎불계(佛戒)
: 又名佛性戒, 或佛乘戒, 就是成佛的戒, 也就是梵網經所說的大乘戒.
◎불과(佛果)
: 佛的果位.
◎불교(佛敎)
: 佛對世人的訓示.敎卽訓示之義.世界三大宗敎之一, 以釋迦牟尼佛爲敎主, 主張慈悲平等, 在後漢明帝時, 由西域傳入中國, 今盛行於世界各地.
◎불구(佛具)
: 莊嚴佛壇的法器道具, 如花甁香爐等是.
◎불구십신(佛具十身)
: 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불기(佛記)
: 將來必定成佛的記別.
◎불납일(佛臘日)
: 七月十五日.臘者歲末之義, 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最後一日爲歲末.
◎불도(佛道)
: 佛所證悟的道法, 卽無上菩提.梵語菩提, 新譯爲覺, 舊譯爲道.
◎불립삼매(佛立三昧)
: 又名般舟三昧, 因此三昧於成就時可以見到十方諸佛站立於其前, 故名.
◎불멸(佛滅)
: 佛入涅槃.
◎불멸도(佛滅度)
: 與佛滅同義.滅度是滅煩惱和度苦海的意思.
◎불모(佛母)
: 佛從法生, 故法卽是佛母.般若波羅蜜爲生諸佛之母, 故稱佛母.3․釋尊之母, 卽摩耶夫人, 或稱佛的姨母大愛道爲佛母.
◎불법(佛法)
: 佛所說之法, 卽八萬四千法門是.佛所得之法, 卽無上之眞理是.3․佛所知之法, 卽一切諸法是.
◎불법수명(佛法壽命)
: 佛說戒律是佛法的壽命, 因爲戒律若行於世, 則佛法不滅.
◎불법장(佛法藏)
: 卽如來藏, 亦卽眞如之理體.
◎불보(佛寶)
: 三寶之一.佛是覺者的意思, 能自覺, 又使他覺, 自他之覺行圓滿者, 叫做佛, 佛是世界上的眞寶, 故稱佛寶.
◎불사(佛事)
: 唸經拜懺.
◎불사무외(佛四無畏)
: 佛對衆生說法時有四種的泰然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 佛於大衆中明言我爲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 佛於大衆中明言, 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三․說障道無所畏, 佛於大衆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佛於大衆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불생일(佛生日)
: 佛的生日, 舊說是陰曆四月初八日, 新說是陽曆的五月月圓日.
◎불설(佛說)
: 佛金口所說.
◎불성(佛性)
: 佛者覺悟之義, 性者不改之義, 佛性卽是一切衆生永不變異的覺悟之性.涅槃經說 :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불성도일(佛成道日)
: 佛成道的日子.佛降生․成道․涅槃等, 都在陽曆的五月月圓日.
◎불성상주(佛性常住)
: 謂如來常住無有變易的意思.
◎불성진여(佛性眞如)
: 佛性與眞如.能覺悟成佛之性, 叫做佛性;不生不滅之實體, 叫做眞如.佛性與眞如, 同體異名.
◎불승(佛乘)
: 又名一乘, 卽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敎法.
◎불신(佛身)
: 佛的身體, 有法身․報身․化身等的分別.
◎불안(佛眼)
: 五眼之一, 卽佛陀之眼, 能夠見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議的道理.
◎불언량(佛言量)
: 又叫做聖敎量, 卽以佛神聖的言語作標準而決定是非.
◎불위(佛位)
: 佛的地位.
◎불인(佛因)
: 成佛之因, 卽一切善根功德是.
◎불인(佛印)
: 諸佛的印契, 諸法實相就是諸佛決定不變的印契.佛心印的簡稱.3․指宋金山寺僧, 名了元, 有辯才, 蘇東坡常向他請敎.
◎불일(佛日)
: (喩)佛能破除衆生的痴闇, 如紅日能破除一切的黑暗一樣.(喩)佛法慈悲廣大, 普渡無私, 如日之遍照大地.
◎불전불후난(佛前佛後難)
: 八難之一.見八難條.
◎불조(佛祖)
: 佛與祖師.佛敎之祖, 卽釋迦牟尼佛.
◎불족정례(佛足頂禮)
: 禮拜佛陀的足, 這是佛敎最隆重的敬禮法.
◎불종(佛種)
: 能生佛果的種子, 如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是.
◎불종성(佛種性)
: 能生佛果的種子體性.
◎불지(佛地)
: 達到成佛的地位.
◎불지(佛智)
: 佛陀的智慧.智度論說 : 「佛智慧有二種 : 一者無上正智,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者一切種智, 名薩般若.」
◎불지견(佛知見)
: 佛的眞如灼見.
◎불칠(佛七)
: 設立道場以做佛事七天.若是念阿彌陀佛的都叫佛七, 念觀世音菩薩的叫觀音七, 念往生咒的叫往生七, 但也可以都叫做佛七.
◎불타(佛陀)
: 簡稱佛, 是覺者的意思.見佛條.
◎불토(佛土)
: 指一佛所住的國土, 或一佛所敎化的領土, 有淨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불해(佛海)
: (喩)佛法廣大如海.
◎불혜(佛慧)
: 諸佛的智慧, 卽一切種智.
◎불호(佛號)
: 佛名.
◎불화(佛化)
: 佛的敎化.
◎불환희일(佛歡喜日)
: 卽七月十五日, 因此日比丘結夏安居完畢, 衆僧證道者多, 十方諸佛歡喜.
◎불회(佛會)
: 禮佛誦經的法會.
◎불후보현(佛後普賢)
: 在成佛之後, 再修像普賢菩薩一樣利益衆生的行法.
◎비(悲)
: 同情救拔他人痛苦的心.
◎비경(秘經)
: 秘密的經典, 總稱眞言宗的經典.
◎비교(秘敎)
: 秘密的敎法, 總稱大日如來的敎法.
◎비구(比丘)
: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 男的叫比丘, 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義, 卽一․乞士, 就是一面向社會群衆乞化飮食, 以資維持色身, 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 以資長養法身.二․破惡, 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 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 撲滅貪瞋痴等煩惱, 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三․怖魔, 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衆生皆爲魔子魔孫, 永遠受他的控制, 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 以解脫爲期, 大家都很認眞修行, 不爲天魔外道所擾亂, 於是魔宮震動, 魔王怖畏起來, 故謂之怖魔.
◎비구니(比丘尼)
: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稱.
◎비근(鼻根)
: 六根之一.
◎비기(非器)
: 不堪受持佛法的根器.
◎비나야(毘奈耶)
: 卽律藏.三藏之一.
◎비노(毘盧)
: 毘盧舍那的簡稱, 也是法身佛的通稱.
◎비노사나(毘盧舍那)
: 又作毘盧遮那, 是佛眞身的通稱.佛有三身, 就有三個名號, 毘盧舍那是釋迦牟尼佛法身的名號, 盧舍那是釋迦牟尼佛報身的名號, 釋迦牟尼是應身的名號.毘盧舍那華譯爲遍一切處, 是光明遍照一切的意思.盧舍那華譯爲淨滿, 是淸淨圓滿的意思.
◎비노성해(毘盧性海)
: 梵語毘盧遮那華譯爲遍一切處, 法性遍一切處, 好像無涯的大海.
◎비량(比量)
: 因明學的三支量之一, 卽比喩量, 如隔墻見角, 比知有牛, 隔岸見煙, 比知有火.比量, 卽推比量度之意.
◎비리야(毘梨耶)
: 華譯精進, 爲六度之一.
◎비무량심(悲無量心)
: 四無量心之一.
◎비문(悲門)
: 見悲智條.
◎비밀(秘密)
: 秘是秘奧之義, 是形容法門之深奧;密是隱密, 言其法不隨便公開示人.
◎비밀경(秘密經)
: 眞言宗的經典.
◎비밀계(秘密戒)
: 密敎的戒律, 卽三昧耶戒.
◎비밀교(秘密敎)
: 眞言宗的總稱.
◎비밀승(秘密乘)
: 眞言的敎法.
◎비밀장(秘密藏)
: 秘密的法藏.
◎비밀종(秘密宗)
: 簡稱密宗, 是中國佛敎八大宗之一.
◎비밀주(秘密咒)
: 眞言陀羅尼的總稱, 因眞言陀羅尼就是秘密的咒語.
◎비밀호(秘密號)
: 陀羅尼的別名.
◎비발사나(毘鉢舍那)
: 華譯爲觀, 卽觀察或觀見事理的意思.
◎비방정법(誹謗正法)
: 誹謗佛法.正法卽佛法, 誹謗佛法的人叫做謗法闡提, 因其罪至重, 故很難成佛.
◎비범항(非梵行)
: 又名不淨行, 卽不淨的行爲, 指淫事.
◎비법(秘法)
: 秘敎的修法, 因秘敎的修法很秘密, 不隨便公開示人.
◎비비상처(非非想處)
: 非想非非想處的簡稱.
◎비비상천(非非想天)
: 非想非非想天的簡稱.
◎비사문(毘沙門)
: 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 華譯爲多聞, 卽多聞天王.
◎비사부(毘舍浮)
: 又作毘舍婆, 華譯爲遍勝, 是七佛中的第三尊佛名.
◎비상비비상처정(非想非非想處定)
: 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
◎비상비비상천(非想非非想天)
: 無色界共有四天, 此天卽是無色界的第四層天, 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 故又名有頂天.此天的禪定, 無如下地的麤想, 故曰非想, 尙非無細想, 故又曰非非想.
◎비색(非色)
: 由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叫做色, 非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卽叫做非色, 如五蘊中除了色蘊之外的受想行識四蘊卽是非色, 故又稱爲非色的四蘊.
◎비색비심(非色非心)
: 一切有爲法分爲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非四大所造成的叫做非色, 不與心相應的法叫做非心.
◎비시(非時)
: 晨朝至日中爲時, 日中至後夜爲非時.
◎비시식(非時食)
: 不應該食的時候食, 卽過午之食.
◎비식(鼻識)
: 六識之一.
◎비요(秘要)
: 不隨便示人的切要法門.
◎비원금강(悲願金剛)
: 地藏菩薩的密號.
◎비유경(譬喩經)
: 十二部經之一.
◎비유비공(非有非空)
: 也不是有也不是空, 這是佛菩薩的境界, 也是中道的道理.
◎비유비공문(非有非空門)
: 四門之一.見四門條.
◎비유상비무상정(非有想非無想定)
: 非有想非無想處的禪定.
◎비유상비무상처(非有想非無想處)
: 在無色界的第四處, 也是三界的最高處, 生於此處的人, 沒有下地麤想的煩惱, 故叫非有想, 又叫非想, 但不是沒有細想的煩惱, 故叫非無想, 又叫非非想.外道錯認此處爲眞的涅槃處.
◎비유상비무상천(非有想非無想天)
: 見非想非非想天條.
◎비인(秘印)
: 密敎所傳授的秘密印契.
◎비인(非人)
: 指天龍八部中似人而非人的鬼神.
◎비입(鼻入)
: 十二入之一.
◎비전(悲田)
: 三福田之一.見三福田條.
◎비정(非情)
: 無情識的事物, 如草木土石等是.
◎비지(悲智)
: 慈悲與智慧, 是佛菩薩所必備的二種德性, 也叫做悲智二門.智是上求菩提, 屬於自利;悲是下化衆生, 屬於利他.
◎비지원만(悲智圓滿)
: 慈悲與智慧皆具足圓滿.
◎비천(非天)
: 阿修羅, 因阿修羅的果報似天而非天.
◎비택멸무위(非擇滅無爲)
: 三無爲之一.見三無爲條.
◎비파시(毘婆尸)
: 華譯爲勝觀, 是七佛中的第一尊佛名.
◎비항황제(飛行皇帝)
: 轉輪聖王的別名, 因轉輪聖王能在空中飛行自在.
◎비화낙섭(飛花落葉)
: 獨覺乘的行人, 獨處山林, 見飛花落葉, 便能悟知世法無常, 因而開悟獲證涅槃.
◎빈가(頻伽)
: 迦羅頻伽或迦陵頻伽的簡稱, 鳥名, 華譯爲妙音鳥, 是一種常住在極樂世界的鳥兒.
◎빈내과(頻來果)
: 又叫做一來果, 卽聲聞乘四果中之第二果.
'한문 사전, 번역어 사전'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불학상견사휘(佛學常見詞彙) 불학사휘 불학어휘 불교사전 (ㅈ) - (ㅊ) (0) | 2023.04.12 |
---|---|
불학상견사휘(佛學常見詞彙) 불학사휘 불학어휘 불교사전 (ㅇ) (0) | 2023.04.11 |
불학상견사휘(佛學常見詞彙) 불학사휘 불학어휘 불교사전 (ㄱ) - (ㄹ) (0) | 2023.04.11 |
불광대사전佛光大辭典 불광사전 불교사전 (ㅎ) (0) | 2023.04.11 |
불광대사전佛光大辭典 불광사전 불교사전 (하) - (혜) (0) | 2023.04.11 |